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三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3-09

三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两会专递:

1、新华网:       陈清华委员:保护长江水环境刻不容缓

2、新华网:       人大代表建议:以生态补偿方式解决"生态贫民"问题

3、新华网:       董恒宇委员: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4、新华网:       陈振楼代表:切莫忽视无色无臭的“隐形污染” 

5、新华网:       把大小兴安岭建成维护我国生态的“战略屏障” 

6、中国新闻网:     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中国水电亟待“同网同价”

 

再进四川地震灾区专题报道:

7、再进四川地震灾区之四——国家能源局局长的一席话

 

环境资讯:

8、中国水网:      4万亿倾投环保领域 节能减排“分羹”2100亿

9、我国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0、中国新闻网:     政协委员称太湖今年仍可能爆发蓝藻

11、国际电力网:    长江鱼类保护区内拟建水电站

 

地方信息:

12、人民网-京华时报:   北京将很快出现垃圾危机

 

重大水事:

13、新华网:       三峡工程继续为长江中下游补水

14、京华时报:      三峡移民搬迁工作基本完成 安置至少还缺1500亿

15、新华网:       百万元"食藻鱼"放流太湖 花白鲢生长能食蓝藻百斤  

 

民间视点:

16、搜狐绿色:      水电开发的“九连环”

 

深度报道:

17、中国环境报:     监督违法排污企业靠群众 乡村NGO化解污染难题

18、中国环境报:     重大污染事故屡屡发生 追究刑事责任为何寥寥无几

19、人民网:       黄河生态调查:以中华民族的名义给黄河一个承诺

 

环境时评:

20、中国环境报:     节俭的“两会”更应升级为节能减排的会议

 

 

 

 

1、陈清华委员:保护长江水环境刻不容缓

来源:新华网 2009年3月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066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顾瑞珍)7日在京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陈清华发言时指出,长江水环境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保护长江水环境刻不容缓。

陈清华委员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目前正面临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困扰,全流域污水排放量正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

陈清华委员分析指出,产生长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管理体制不顺,长江干支流、上下游分割管辖,各相关机构职责协调配合不够;法律法规不全,没有综合性的关于跨行政区域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整体规划缺位,至今仍没有一个综合管理的流域整体规划。化工企业过多;污水处理滞后。

陈清华委员建议,一要创新管理模式,实行水资源流域管理。建议成立国家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二要打破地区界限,尽快制定《长江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协调长江流域的产业布局。三要建立水资源保护法规保障体系。尽快制定综合管理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专项法律。四要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快建立激励长江流域污染物减排的长效机制。五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专门用于长江流域上中游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金,抓紧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税制度。

2、人大代表建议:以生态补偿方式解决"生态贫民"问题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28081.html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李忠将)针对我国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成为“生态贫民”的尴尬局面,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应该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以缓解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生活,解决“生态贫民”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杰说,包括滇、黔、川、桂、渝在内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裸露喀斯特分布区,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同时,该区域地处长江、珠江中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但是,这一区域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有15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在生态保护和农民生存之间,这些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陷入“要生态还是要生存”的两难境地。全国人大代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祝德光说,位于贵州威宁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是我国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的乐园,是我国一块重要的湿地,但是长久以来,鸟与农民争地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改变,一边政府要求农民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鸟类;一边农民要求脱贫致富。要达到两方面的平衡仅靠当地政府和农民自身是很难做到的,许多农民在这种夹缝中成为“生态贫民”。

    王世杰说,西南喀斯特地区存在着包括石漠化在内的诸多环境问题,都是由于过度开垦、滥砍滥伐和不当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引发的。一方面农民为了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地表植被损失和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生态恶化使群众最终无土可耕,无水可引,生产生活极为困难。

    一些代表因此提出,应给予重要生态功能区农民以生态补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省长林树森说,目前,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群众生存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让石漠化地区群众继续享受如退耕还林等生态补偿政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王世杰建议,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国家可以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挑选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县市,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生态补偿资金的用途更多应关注喀斯特地区群众生活的直接改善和受益,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其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生态建设的成果才保得住,能持久。而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生态补偿联动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格局是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制度保障。

3、董恒宇委员: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27373.html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张丽娜、邹伟)“我特别高兴,总理报告中提到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希望相关配套政策也都能建立起来,尽快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十分关注生态问题,这次特意带来了一份关于尽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提案。

    董恒宇说,近些年来,我国草原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由于自然气候、人口增长、经济开发等诸多因素长期的交叉影响,生态十分脆弱的态势并未根本性改变,草原退化呈逐年加大趋势。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其中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肃被称为“中国五大牧区”,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0%。多年来,草原地区为我国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为我国人民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的肉食品、奶制品、粮食以及矿产资源。    董恒宇忧虑地说:“现在草原出现沙化、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畜牧业整体水平低,牧民收入低于农民收入,部分牧区的生产和生活出现了困难,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凸现出来,这些新的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他介绍说,现行的草原生态补偿项目具有时限性,一旦补偿结束,生态问题随之反弹,项目之间相互割裂,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草原生态治理要从现在的项目实施向制度建设转变,由限期补贴向建立补偿长效机制转变。

董恒宇建议,尽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与补偿的方针、政策进行统一协调,科学确定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补偿对象,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补偿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融资机制。

4、陈振楼代表:切莫忽视无色无臭的“隐形污染” 

来源:新华网2009年03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07/content_10961828.htm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杨金志、仇逸)蓝藻暴发、黑水横流、气味刺鼻……在很多人心目中,这就是水污染的景象。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振楼教授则认为,人们在关注有色有味的黑臭污染的同时,更要关注无色无臭的“隐形污染”。

    陈振楼说,化工废水里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在水体里虽然不一定会造成水体黑臭、富营养化,但很多无色无味物质造成的危害更大。“例如,汞、铅、砷、镉、铬等重元素具有持久性的毒害污染,我们搞环保的人把它们合称为‘五毒’。”

    此外,有机污染物也在威胁着水体质量,例如常用农药中含有的敌敌畏,炼焦业中排出的多氯联苯、多含芳烃。“这些化工产品、副产品进入水体后,造成的危害比富营养化厉害得多。它们都是难以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危害也就更加持久。”陈振楼说。

    陈振楼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缔约方要控制12种有机污染物,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我国是这个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已从2001年开始履约。2007年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经加入了有关有机污染物的内容。

    近年来,陈振楼在长江沿岸调研,结果被重化工业的架势吓了一跳。“沿岸各个省市把钢铁、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产业都布置在长江边上,因为这里水源充分、排污方便、运输方便。苏北一线是这样,安徽沿江是这样,江西九江、湖北武汉和重庆还是这样,我真是怕把长江给毁了。”

    他告诉记者,黄河沿岸重化工产业的发展也是“快得不得了”。

    在大气污染方面,陈振楼说,人们不仅要关注大气二氧化硫指标、温室气体排放,还要当心氮氧化物的污染。“氮氧化物可以转化成硝酸盐、氨氮,跟二氧化硫一样可以导致酸雨,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源。”

陈振楼介绍,国家已经开始控制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但是更多的氮氧化物来自工业燃煤,现在有必要在开展脱硫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脱硝工作。

5、把大小兴安岭建成维护我国生态的“战略屏障”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07/content_10961883.htm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张晓松、孙英威、谭剑)“地处小兴安岭的伊春林区可采成过熟林蓄积量仅剩917万立方米,占林木总蓄积量的4%,为开发初期的1/35。再继续采伐下去,结果只有一个:剩下一片秃山!”全国人大代表、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说。

    来自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林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认为,鉴于大小兴安岭生态战略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应全面停止或分步停止对大小兴安岭林区的森林主伐,让大森林休养生息,使之成为维护我国生态的“战略屏障”。

    位于我国东北边陲的大小兴安岭,是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的天然生态屏障。这一区域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三大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据测算,这一地区经济增加值目前仅300多亿元,但其所提供的生态价值则高达数千亿元。

    由于长期过量采伐,大小兴安岭林区的森林资源在上个世纪末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为保护好有限的森林资源,我国于1998年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大小兴安岭林区均被纳入到这一工程之中。10年来,大小兴安岭林区不断调减木材产量,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绿色产业、第三产业,有效地发挥和释放了林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保障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宋希斌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做国家的森林生态功能区,为限制开发区域,禁止非保护性采伐。大兴安岭地区计划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努力将目前214.4万立方米的木材年产量,逐步调减到年森林采伐限额产量93.4万立方米的水平,使林区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培育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许兆君说,考虑到加快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建议国家把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主伐全面停止或分步停下来,伊春林区至少停伐30年,大兴安岭林区至少停伐50年。同时,尽快扩大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破解林区深层次体制矛盾。

    “如果在伊春林区率先停下来,就可以每年调减木材产量100万立方米,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伊春林区的森林资源总量就可以恢复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的水平,使森林资源储备和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许兆君说。

6、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中国水电亟待“同网同价”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3月07日

http://news.hexun.com/2009-03-07/115390055.html

  中新网北京三月七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七日在中共界委员联组发言中表示,水电定价机制需进行改革,实现“同网同价”。

  他说,目前,水电开发的水平还只有设想装机容量的百分之三十,还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张国宝说,长期以来,中国对水力发电站建设中移民的补偿政策是按当前移民的原有资产价值来补偿。而建设水电站的多数地区比较贫困,由于对移民的总体补偿不高,使部分移民离开原有土地后无法脱贫,更谈不上致富。这也是近年来移民过程中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之一,造成社会不稳定。

  张国宝说,水电价格上涨后,所获得的收益应投入到电站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移民的经济补偿中去。他说,水电价格实现“同网同价”之后,必然增加电网公司从电站购电的成本,销售电价可能略有上涨,如果涨得过多还要进行适当调整。

他说:“不能因为担心销售电价上涨而长期遏制水电价格,水电定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7、再进四川地震灾区之四——国家能源局局长的一席话

文图/汪永晨

 

    2009年3月2日晚上,我们住在岷江边的龙池镇。晚上和路边一户人家聊天时知道他们也是紫坪铺移民,为了农转非,他们放弃了农田,用补偿的钱,在龙池镇街上买了一栋旧房子开起了旅店。地震前,每天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来旅游的人,让他们生意兴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过起来。

龙池

    5·12地震,他们的房子没有太大的损失,但来的游人大大减少了。不过他们认为这只是暂时的,靠自己的双手一切都会过去。旅客还会来,他们的日子也还会好起来。

    让我们有点没有想到的是,遭了这么大的灾,从地震到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向灾区献爱心,可是龙池这里的老百姓只是在地震后的六月、七月和八月拿到了国家给的每天每人十块钱和一斤米,以后就全靠自己打零工挣钱生活了。我们问:春节很多灾区的人不是都得到国家给的每户100元到150元钱的补贴了吗?“我们这里什么都没得。”他们这样回答。不过他们还是对我们说,很感谢来自各地人民的问候。

    听说我们来了,邻居家的人们也凑了过来。他们七嘴八舌地和我们说的是,龙池镇上他们这排二层小楼地震中损失都不大,每家每户已经自己花钱把震坏的房子修好了。如今每天客流量虽然不大,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还过得去。

    可是最近他们得到通知,这里要被开发了。和紫坪铺旁边我们“江河十年行”持续跟踪采访的陈明家一样,要让他们都搬到统一建的房子去,每人35平方米。不足原来面积的以400块钱一平方米补偿。我们住的这户人家上下两层楼,两百多平方米是不止的。他们家只有四口人,这样统一盖的房子只能给他们一百四十平米左右。而另外一百来平米的面积得到的补偿,用他们的话说,连装修也不够呀。

    在前两天的采访中得知,紫坪铺电站旁的老乡们担心的是,搬到统一建的房子,那里连吃水都困难。龙池这儿的人发愁的则是,现在的家是街边,作为水电移民,没有了土地的他们,好赖也可以在这儿街边的房子里做些小生意。要是搬到楼房,靠什么生活呢?“水电移民的这些问题你们是不是能给反映反映。”一个晚上,龙池街上的人一个个、一家家,向我们重复地说着这句话。

   “反映,反映”,我们真是从2003年开始关注木格措,关注怒江,关注虎跳峡,就开始关注水电移民了。可是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什么呢?

    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在怒江边做了一百户潜在移民的调查,我们靠义卖给怒江边的小学建了38个阅览室,我们还是被一些人指责:自己吃饱了穿暖了去欣赏风花雪夜,不管当地人的死活。

    2007年第一财经日报高级记者章轲参加了我们的江河十年行后,在报上撰文《水电开发该降温了》。没想到这篇文章发表后被一位水利水电专家在网上写文说是:“一看他的经历就是那种数理化打死也学不会,靠死记硬背考上文科大学的‘残废’”;“现在这种脑子不好使,胆子非常大的活宝,靠恬不知耻的胡说八道,居然还真是容易成名”;“真是有点无知者无畏、恬不知耻的味道”;“非要靠这样一个连眼神都不好使的科盲出来卖弄?”;“难道我们中国的环保事业,还真是要为弱智人成名的事业?”

    “反映,反映”,最近我几乎每天都接到来自澜沧江小湾电站移民的电话,他们的家在被强行搬迁后,老父亲被气病了,没有钱医治,现生命垂危;他们原来的家不是在地震多发区,而新家却是在地震多发区。但是给他们建房子的钱,根本不可能有防震设施;他们的香蕉一棵一年能结一两百块钱的香蕉,可只给他们两块钱,就给砍了。去年12月“江河十年行”回来后,我们就把老乡按着红手印写的信递给了有关部门,至今没有任何回应。

镇委书记的新家

    反映,反映。从地震灾区回到北京的第三天,我终于在2009年的两会新闻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建设水电站的多数地区比较贫困,由于对移民的总体补偿不高,使部分移民离开原有土地后无法脱贫,更谈不上致富。这也是近年来移民过程中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之一,造成社会不稳定。     

    这番话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三月七日在中共界委员联组发言中说的。

    国家能源局局长说的这句话,能为中国的水电移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我们期待着。

成都的府南河

    3月3日离开龙池,我们的车向都江堰开去,路过府南河时,拍到了这张照片。府南河系岷江水系流经成都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称。都江堰引入的四条河中的一条。府河进入成都市区后绕城北城东而流。两河在合江亭相汇东去往南经乐山、宜宾入长江。府南河流经旧城区段总长29公里。

  20世纪70年代,都江堰关闸,府南河断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膨胀,农业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河流不堪负重,府南河变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

   最早提出整治府南河的是1986年,成都龙江路小学的一个小学生,他给当时的市长写信提出“还我锦江清水”。 1987年,新华社内参报道了当时府南河的情形,在这篇日后影响深远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沟。

    府南河已有2300年的历史,曾给成都带来荣耀。但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水质渐渐变坏,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

1992年,为履行中国政府在世界环发大会上的承诺,推进《21世纪议程》地方化进程,成都市政府针对两河现状及过去局部河段单项治理效果不大的问题,决心启动以治水为核心、全面带动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工程。

    1994年,成都市新任市长王荣轩宣布府南河工程为本届政府的“一号工程”。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

    成都城市史是一部治水的历史。据记载,上古时期的成都平原,前生是海。内海消失以后,便成为水泽密布、水道乱流的潮湿盆地,水患相当严重。初步整治、局部整治自先民们进入成都平原地带起就从未停止。但规模最大最有成就的治水是古蜀憋灵。开明帝憋灵的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泽国,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次大规模治水是先秦李冰。当地的郡守李冰疏浚三十六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和穿“两江成都之中”,沟通了天府之国直达荆楚和吴越的黄金水道,使秦凭借这条黄金水道,如愿以常地实现了“得蜀得楚,得楚得天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第三次大规模治水是西汉文翁。蜀郡守文翁推广水稻种植,首扩灌渠系统,大量增加了农灌面积,引湔水和清白江连接,从此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义,推进和繁荣了四川盆地的农业经济。

    第四次大规模治水是晚唐高骈。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拱卫成都,改两江双流为两江抱城,给成都留下了千年不变的独特城市景观。

   锦江是成都文化的摇篮,成都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离不开锦江的滋润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称她为母亲河。《华阳国志.蜀志》这样记述成都:“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著名大诗人陈子昂在其《陈子昂集.谏雅洲讨生羌书》中称“蜀为西南—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诗仙李白的:“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诗圣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即是当时成都——锦江的真实写照。意大利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则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成都府》中如是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

成都锦江上的白

走在府南河的桥上

府南河

    现在成都市内的府南河上经过整治已经有了白鹭。而府南河在都江堰这里,却还是这样,那仅有的水很难让走过这儿的人看出这里曾是一条养育成都人的河。

江苏人来建的

都江堰边上的化工园区

    这两幅照片是我们在从都江堰去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向峨乡的路上问路时拍到的。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正在修建的化工园区,我们都走了,后面又传来一句,是江苏人在这里修建的。

    因为要赶路,我们没有时间再细问,在这样刚刚遭受了如此大的灾难的地方能建化工园区吗?地质学家杨勇一边发动车,一边忧虑地自言自语:江苏人到这里来建化工园区,这算不算是污染转移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这里不妄加评论。只是把这两张照片放在这儿,希望能引起关注。

都江堰宝瓶口

都江堰鱼嘴

曾经被预选为杨柳湖水库的地址,后保留下来

8、4万亿倾投环保领域 节能减排“分羹”2100亿

来源:中国水网2009-03-06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85761236333455_1.shtml

中国水网消息,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3月6日上午10时举行记者会。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详解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上的投资约为2100亿。

“4万亿”成两会关注热点 年度投资安排还需人大审批

2008年11月,为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救市”计划。由于数目之大、来势之汹,4万亿瞬时“走红”,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明星数字。而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4万亿仍为大家探讨的热点。

4万亿如何分配?巨额投资最终又会不会走入重复建设的怪圈呢?

政协委员杨澜也表示十分关注4万亿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以及在4万亿分配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反腐败问题。

3月6日,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详说明了4万亿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重大作用,并对4万亿的分配格局进行了解析。

4万亿投资战略为:民生工程,主要为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大体总的规模是4000亿左右;农村民生工程包括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大体上是3700亿;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等,大体上是15000亿;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大体上是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大体上是3700亿左右;以及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的10000亿。

张平介绍,这4万亿的构成实际上是一个安排的过程,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也会有一些变化。同时,张平也纠正了一些人的认识误区:“4万亿不都是中央政府出,有一些还需要地方来承担,有一些还可以吸收社会投资,包括企业的投资和民间的投资。中央政府的投资是11800亿。”11800亿是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承担的总投资数额,对于具体年度的投资数目和项目安排,张平表示,还需经过全国人大的审议批准。

“4万亿”搭配地方债券 将加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节能减排、生态工程投资2100亿,而3700亿农村民生工程中的农村安全饮水,以及15000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水利,也均与环境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见,环保行业已大分“4万亿”蛋糕,环境领域加速发展已安装好资金的加速马达。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已明确指出,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地方债券的发行也将促进地方环保行业的发展。“环保行业需要地方债券的出现!”傅涛说,“对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是投资的责任主体,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受缚于没有投资工具,抑制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地方政府一个稳定合法的融资出口,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

“两个明确”“两个严格”力保“4万亿”投资不会重复建设

张平用“两个明确”、“两个严格”来保证4万亿投资不会出现重复建设。

“两个明确”,首先是明确投资方向。张平说,中央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不搞一般性的加工工业,不搞重复建设,重点就是民生工程,就是农业,就是基础设施,就是社会事业,就是节能环保,就是技术进步;第二是明确责任。地方的项目,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中央的项目,中央的部门和中央企业是责任主体。所以在安排的过程中,一定要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

“两个严格”即严格审查和严格监管。严格审查就是要按照规划、按照产业政策、按照准入标准来审定这些项目。同时,还有财政部门的审查,还有信贷部门的审查,还有土地部门的审查,还有环保部门的审查;严格监管,即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对这些项目的安排,一定要加强监管。除了要求各个相关的部门监管之外,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中央成立了24个检查组。整个落实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过程中,检查组要长住在地方,对中央负责。

张平表示,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将保证投资的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两高一资”,避免这些资金被截留挪用。(中国水网)

9、我国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来源:云南网2009年03月09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09/n262689125.shtml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已经确定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谈到水价改革,他表示,缺水城市水价要高额累进加价。

  根据水利部统计数据,全国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亿多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 

  “这样严峻水资源短缺形势,确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胡四一说。

  对于近两年来,全国多个省市相继提高水价引起的关注,胡四一表示,最新统计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平均供水价格为每立方米3.77元(含污水处理费),比上年同期提高4.7%。但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目前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那么,目前水价改革的思路是怎样的?胡四一说,我认为要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具体来说,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用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二要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三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继续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此外,还要增加水价决策的透明度,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对水价的承受能力。

10、政协委员称太湖今年仍可能爆发蓝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03-09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85851236559546_1.shtml

北京三月七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翟浩辉在此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工业废水污染及农业面污染造成水的富营养化。在目前仍然中度富营养化的情况下,如果出现适宜的温度、水位、阳光和风向,蓝藻今年仍有可能爆发,“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居民饮水安全不会受到威胁”。

翟浩辉曾任水利部副部长,现任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二00七年太湖爆发蓝藻后,国务院立即成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翟浩辉为专家组组长。

翟浩辉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乡镇的污水处理厂设备简单,标准不一,污水处理费征收不到位,污水处理厂不愿处理污水,甚至有的乡镇没有污水处理厂,造成大量污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湖泊。二月二十二日,江苏盐城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就是由于长期非法排污,监管不力所造成。

翟浩辉在本次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改变目前多个部门管理水污染治理的体制,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实行“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

他解释说,如果实行“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由县级政府收购原属于乡镇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标准,并由政府建设管网,使工业企业废水只能流入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从而大量减少污水排放。

对于有的省份提出资金难的问题,翟浩辉认为,政府先行投入,同时将污水处理费提高到位,不难吸引民间资金、大集团资金、国际资金进入。

太湖污染主要是工业点源和农村面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来自化肥、农药等,据翟浩辉介绍,太湖周围已把养殖业向后转移,减少污水流向太湖;还可通过建湿地等生态治理手段实现,目前在国外已有成功的例子。

据了解,目前无锡自来水一半来自长江,一半来自太湖中央,水质十分安全;苏州饮用水来自水质较好的东太湖水;常州饮用水来自长江。翟浩辉称,即使再度爆发蓝藻,亦可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

根据二00七年国务院批准的太湖综合治理方案,用五年时间使富营养化得到遏制,到二0二0年,富营养化程度改善,太湖水质变清。“老水利”翟浩辉说,“只要各级政府重视,果断采取措施,就一定能取得成效。”

11、长江鱼类保护区内拟建水电站

来源:国际电力网 2009-3-6

http://news.bjx.com.cn/html/20090306/206797.shtml

2月17日至18日,农业部组织专家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进行了论证。此次论证会专家组共由13人组成,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复旦大学陈家宽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担任。专家组实地考察了预选的小南海水电站坝址,并认真听取了报告编制单位的汇报。会议由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彦亮主持。通过对《专题报告》进行认真论证和质询后,专家组认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缓解三峡和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资源影响的补救措施,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拟建的重庆市小南海水电站预选坝址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实验区,位于重庆市珞璜镇下游1.5km,在三峡水库洄水变动区内。拟建小南海水电站具有发电、通航、拦沙减淤、供水灌溉、滞洪错峰等功能,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根据相关调查,长江小南海江段是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近年来每年有约150亿尾(粒)鱼类的苗(卵)通过该水域(其中四大家鱼苗卵约10亿尾)。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将会改变该区域的鱼类栖息地,淹没部分鱼类产卵场,阻隔鱼类洄游通道,水轮机和溢洪道会造成鱼类特别是卵苗的损伤,对水生生物资源以及保护区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专家组认为,《专题报告》编制目的明确,依据较为充分,就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针对小南海水电站对鱼类资源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栖息地保护、仿生态通道建设、人工增殖放流等补救措施。专家组建议:《专题报告》须明确研究结论,补充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受影响程度等内容。明确保护对象,细化栖息地保护、人工增殖放流措施,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报告提出的主要补救措施----仿生态通道过鱼设施建设,须经严谨的论证和科学试验。同时要统筹考虑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规划和建设,特别是梯级水电站运行的叠加累积效应,研究长江上游水生生物保护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最后专家组提出,鉴于拟建的小南海水电站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将会对保护区的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规,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12、北京将很快出现垃圾危机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9年03月09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8926510.html

  垃圾日产量1.8万吨年增长率8%

  昨天,市市政管委主任陈永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表示,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年增长率达8%,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全部超负荷运行,“北京的垃圾危机将很快出现”。

  陈永说,目前北京的垃圾日产量为1.84万吨,每年垃圾的增长比例是8%。“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北京出现过一次危机,城区都被垃圾包围。从目前来看,北京的垃圾危机很快又要出现了。”

  据介绍,目前全市的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远低于1.84万吨,超负荷率达到67%。“恰恰是因为这种超负荷造成现在填埋场周边的群众意见非常大,污染控制难度也非常大,包括对地下水的污染都会存在潜在危机。”年内,本市将陆续启动包括昌平东小口、六里屯在内多项垃圾处理厂的建设。陈永表示,除了加强对垃圾的处理措施外,居民也应提高认识,注意节约,减少垃圾的产生。

陈永还透露,今年本市计划改造248个老旧小区的供热管网,涉及供热面积3000多万平方米,惠及37万用户。此外,还将解决10万户居民不通天然气的问题。 (记者文静)

13、新华网:三峡工程继续为长江中下游补水

来源:新华网2009年3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3108

新华网宜昌3月8日电(记者江时强、吴植)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三峡工程继续加大给长江中下游补水力度,大量蓄积的水量被释放下泄。至8日19时,三峡坝前水位已比2008年底下降9米多。

三峡工程2008年9月开始进行了试验性蓄水,11月初三峡坝前水位蓄至172.8米,共蓄水约193亿立方米。自2006年秋季进入初期运行期后,这是三峡工程蓄至的最高水位。此前曾连续两年蓄至156米水位。

据了解,三峡蓄水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长江水量的时空分布,在冬季枯水期,将蓄积的大量来水通过三峡大坝下泄,既增加枯水期三峡电站发电,又使长江中下游保持较高的通航水位,还提高沿江城乡用水的保证率。

2008年11月以来,长江上游来水大多时间低于5000立方米/秒,这与满足长江中下游用水需求的流量存在差距。中国三峡总公司一直进行补水调度,三峡大坝下泄流量总保持在5000立方米/秒以上。

记者8日上午在三峡电站中央控制室看到,8日三峡入库流量约450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达到5800立方米/秒,三峡坝前水位已降至163米。

在全部投产的26台70万千瓦机组中,当天只有9台机组在运行,发电出力为563万千瓦,平均每台机组出力63万千瓦,其它机组处于检修备用状态。至8日,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2965亿千瓦时。

三峡电站中央控制室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三峡工程进行生态调度为下游补水的功能已经大大增强,预计补水将持续到4月份,长江中下游用水会得到较好保证。

14、三峡移民搬迁工作基本完成 安置至少还缺1500亿

来源:京华时报2009年03月09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309/n262683468.shtml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在重庆团开放会上表示,三峡库区移民“搬”的工作基本完成,但致富还任重道远。移民的“收尾”工作还有1500亿至1600亿元的缺口。

  吴政隆表示,目前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就业不足的矛盾突出,库区失业率在9%以上,困难群众比较多。部分移民搬迁以后,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降。为了让移民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经初步测算,要解决移民搬迁安置、安稳致富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等问题,还需要大约1500亿至1600亿元的投资。

15、百万元"食藻鱼"放流太湖 花白鲢生长能食蓝藻百斤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07/content_10961844.htm

    新华网杭州3月6日电(余靖静、吴建勋)太湖流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放鱼活动6日率先在沿湖的浙江湖州市启动。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小林在启动仪式上表示,6日至7日,江浙两省四个城市的市民将相继投放价值约100万元的花白鲢等鱼苗,以吞食蓝藻,增强湖水自我修复的能力。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约400公里的沿岸线养育了两省四市的1700万居民,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但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污染增多,太湖变成了一个公共“污水盆”。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蓝藻大面积爆发,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针对这一情况,各级政府痛下决心,关闭了沿湖的大批企业,有关部门还通过放流鱼苗的办法进行生物治水。湖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杨中校表示,放流花白鲢能起到较好的湖水自我修复作用。这类鱼从放养到捕捞,每尾可增重约1.5公斤,整个生长过程能吞食蓝藻约50公斤。

    2009年,太湖沿岸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市联手举办放鱼节,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响应。记者在6日于湖州举行的爱心“食藻鱼”公益认捐放流现场看到,尽管春寒料峭,但从天真烂漫的孩子到年近九旬的老人,从土生土长的湖州人到远道而来的打工者,都兴冲冲地来到这里,亲手将鱼苗放归太湖。

    年逾七旬的老渔民刘学祥在太湖里打了大半辈子的鱼,对太湖的感情比一般人深。从以前的捕鱼到如今的放鱼,他感触很深。“年轻的时候出船,湖水清得能看见底下的水草,鱼的品种也多,味道也鲜得很。”刘学祥说,“虽然我个人认捐数量有限,但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把以前那个太湖再找回来。”

    “最重的捐款”来自湖州东风小学的孩子们,他们用一元一角的零花钱凑成了1万多元的认捐款。银行工作人员花了三个小时,才点清这笔10公斤硬币的金额。11岁的丁语佳说,小时候常听妈妈描述太湖美景,“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有芦苇。”可她看见的太湖水已不是那么清澈,一到蓝藻肆虐的季节,迎面吹来的风会带着阵阵腥臭味,“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妈妈记忆中的那个太湖。”

据这次爱心认捐活动的组织方《湖州晚报》统计,几天时间,有万名市民捐款30多万元,认捐鱼苗数53万多尾。《湖州晚报》总编辑潘文泉说,一尾爱心“食藻鱼”6角钱,认捐数量不在多少,其意义在于能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16、水电开发的“九连环”

来源:搜狐绿色2009-03-09冯永锋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111859035.html

其实水电并不一定挣钱,好在水电不仅仅由水电公司一家开发。

当我们说“水电利益集团”的时候,其实要考虑到,至少有多个类型的利益方,正在共同享用利益集团的各项惠泽。

一是地方政府,其实许多工作,都是地方政府先开始的,然后再“招商引盗”。

二是勘察设计院,尤其是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旗下的各个勘测设计院,他们为了拿到更多的项目,先是想出了随意规划和设计,引诱水电公司立项的办法。近期,想出了入股水电项目、先垫资做勘探和前期投资,然后引诱、说服水电公司共同参与这个项目的招数。

三是各建设单位,水电项目,不是由水电公司自己建设的,而是由水电十四局、水电八局、水电十三局这样的单位来承建的;为了竞标成功,往往得自己先出钱垫建。

四是水电公司,包括国家几个大型的能源集团针对各河流设立的公司,多半是一条河流就归一个公司;比如华能澜沧江公司、华电杂谷脑河公司、国电大渡河公司。近年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在这些国有大公司之外,又出现了一些热衷于发水电财的以浙江商人为典型代表的人,设立的小公司。怒江州委书记解毅,曾经这样说:“民营企业纷纷进入电力,原因就在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小水电开发政策。怒江州为吸纳民间资金投资小水电开发,实行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开发形式,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开发中小水电,在中小水电建设项目审批上,怒江州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了办事程序,同时要求开发企业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扶持当地群众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怒江中小水电开发,为怒江建立起一个绿色生态的经济产业。”

因此,为了让水电顺利上马,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连环套”。

第一连环:很久很久以前,某位高级领导人来到西南山地,视察人间疾苦。可能正好经过某条江河;看着里面激流滚滚,想到当地百姓贫困难依,发现政府一时没有脱盆解困的良策,于是长叹一声,对坐在旁边的某个专家、某位下属、某位秘书、某个地方陪同官员说:新中国建设这么多年了,我们的百姓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政府官员我们有责任重大啊。这几天,我的心里一直不平静,总想着给我们这地方寻找些能发展的项目,想来想去,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今天看到,这里的水这么好,两岸的百姓这么多,有没有可能,在这修个水电站?造福一下当地群众?

第二连环:当地政府官员还没反应过来,专家倒是眼疾手快,回去马上写当地适合发展水电的论文和“科普文章”,依靠他陪同领导“实地快速考察”的经历,到处宣讲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实地考察心得。著名专家借助著名领导,著名领导借助著名专家,互相抬升着,一个项目计划书就这样落地了。

第三连环:中国很多地方政府擅长同时做两件事,一是向下要钱,二是向上要钱。当发现向下要钱越来越难的时候,向上要钱的概率却在休止地提高。任何一个新概念、新想法、新创意,都完全可用作“向上要钱”的理论支撑。当地政府一看,又一个“向上要钱”的机会来了,于是开始着手两件“集团大事”,一是开始利诱当地银行出资移民、修路,同时派出工作组与有权开发水电的大公司谈判;后来发现,小水电根本不需要“开发牌照”,当地政府可以随便批,于是,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民间资本涌入,同时强迫当地银行配套贷款;代价是当地的所有职能管理部门,像环保局啊、林业局啊、水利局啊、工商局啊、税务局啊、土地局啊,一概不查不问,甚至拿鞭子打着让这些部门的人找上项目单位去加盖“同意放行”章。二是开始写报告,写申请,发新闻,在制造舆论、诉苦掏心之后,开始要上级政府批项目给经费。云南怒江州政府、迪庆州政府、丽江市政府等,四川凉山州政府、阿坝州政府等,一直都在做类似的事情。

第四连环:勘探设计公司早在领导视察之前,可能就已经蠢蠢欲动。领导路过的消息传开后,马上就先出资派人到现场简单地勘察一下,然后就画出无数张开发可能图——在他们眼里,几乎没有地方是不可开发的,他们眼中只有坝址,没有人类,没有环境。接下来,就派出队伍去勘探,同时派出队伍去与水电公司谈判入股与合作事宜。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下属的几大勘探设计院,像成都院、昆明院、华东院,都有这样的能耐和事迹。

第五连环:环评公司,许多环评公司外形是环境科学研究院、大学的某个系、水电顾问集团的某个勘察设计院,因此,一听说有项目,赶紧派出队伍到当地政府项目办公室去联络,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称“内部有人“,能够让环评及时过关。万一环境影响评价遭到公众反对和质疑也不要紧,可以换一家单位去复勘——像云南盈江华富水电开发公司,要在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内的勐乃河,修好几个水电站。西南林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植物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他们考察的结果,是发现仅勐乃河四级电站,就至少淹掉85种3700余株重要植物,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萼翅藤、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四数木、千果榄仁,也包括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阿萨姆婆罗双等等;他们建议,“这些重要植物都应当尽量移栽到瑞丽珍稀植物园进行迁地保护”。可华富公司觉得迁地保护代价太大,于是花了些钱,另请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去“复勘”。“再环评”的结果,是只需要重点保护3种87棵株,其中两株阿姆萨婆罗双采取挂牌保护,其余79株桫椤和6株董棕采取迁地保护;这样一来,生态伤害性就大大降低,为补偿生态伤害、迁地保护所花费的成本,就被大大贬低了。

第六连环:水电建设公司。水电建设公司最大的能耐就是能够垫资,提前好几年参与某个项目,在项目获得批准带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把项目建设得几乎都快竣工了,才肯偶尔停下手来张望。有意思的是,中国水电事业发展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一个项目被真正叫停,几乎每一具“先斩后奏”的项目都是以追加投资、抬高坝位、增加发电机组量而告结。同时,这些建设单位还有两个能力,一是把所有的建筑渣土都倒进河里,这样,很容易就把下游已经建好的水电站的库容给淤平,提前好多年报废,不得不重新寻找开发项目。这样,水电建设单位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第二个能力是装假,云南怒江上的赛格电站,虽然只是纸上的规划,但项目单位已经急不可耐地修好运输材料的跨江“交通桥”了,可为了掩了耳目,在展示板上,对外宣称这是一座造福当地的某条公路的公路用桥。

第七连环:当地某些聪明伶俐人当然也欢迎这些电站,尤其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当当小包工头,可以买辆卡车给运运沙石料,可以开开饭店供来往旅客吃喝,可以开个小店修修汽车、卖卖烟酒;而“粉红产业”的从业者更加欣喜,几乎所有电站的工地,都是“粉红产业”的发达区。像雅砻江锦屏电站就是典型范例。

第八连环:四川、云南等水电大省,都建立了“移民开发局”,这个局的名字虽然奇怪,但编制却是从上到下几乎都贯通的,水电项目还没获得批准,这个局的办公大楼就早已经矗立在繁华大街上了。移民开发局不仅给从政人员一个好的就业和攀升机会,而且大量的移民款的调度、大量移民工程的建设,都给其从业人员提供了无限的发财致富的可能。

第九连环:“就地型污染企业”和“转移型污染企业”同时兴奋,他们一看到电站要上马,浑身上下欢欣无比,因为此前他们的企业由于伤害力严重,政府无奈之下,只好给他们高电价;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手脚;如今,大水电小水电中水电都要建成了,当地电网将有无限的电力负荷,因此,用电便宜不说,甚至可能用上“爱国电”——以极便宜的价格,用上极多的电,这时候,高耗能产业、高载能产业、高排放产业,新建、扩建,就是很便利的事了。

在这些一个又一个的“九连环”中,谁没有被环上?河流?被淹没的土地?被淹没的自然?被静止的水?被移走的人?先是被刀割斧劈,接着又是被烟熏火烤的山?先是被泥石充体,接着又是毒液灌肠的水?(2008.12.20)

17、监督违法排污企业靠群众 乡村NGO化解污染难题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28271.html

  编者按: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违法排污企业总是和环保部门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总是想方设法躲避环境执法检查。尽管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境执法手段也有了极大提高,但百密难免一疏,总有空子被不法企业所钻。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要靠人民群众打赢环保这场战争,让违法排污企业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无路可逃。江苏省姜堰市依靠乡村环保NGO成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有些企业钻了环境监管的空子,经常夜间偷排、漏排,请问市环保局的同志,你们对这些顽固不化的排污企业将如何处理?”

  “这次会议能否通过圆桌对话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个区域的污染问题?还是仅仅是一个表面形式?”

  2007年1月10日,在江苏省姜堰市兴泰镇政府大会堂举行的姜堰市首次环境圆桌对话会议,一开场就遭到了当地农民们的强烈质疑。

  地处姜堰市北部的兴泰镇不锈钢拉丝企业最高峰时发展到了近40家,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相对滞后,污染防治措施不健全,所产生的酸洗废水和烟尘未经处理就直接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投诉与信访接连不断。当地政府通过近一年的专项整治,消除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但个别企业偷排漏排违法行为仍经常发生。

  要想巩固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仅仅依靠环境执法监管还不行,还要有身边广大群众的监督,更要有排污企业的自律与约束。于是,姜堰市决定采用环境信息对接与圆桌对话的形式,让群众代表、排污企业和政府部门“坐到一条板凳上”,进行沟通与对话,不再让农民为污染而烦恼。

  首次面对面的圆桌对话,不但让排污企业的老板们感触到了农民们的热切期盼,也让农民们对企业治理污染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

  这次圆桌对话的另一个成果是决定成立一个乡村环保非政府组织(N G O ),以加大对区域污染的监管力度。这个组织由市环保局、当地政府人员和群众代表共14人组成,主席由镇长担任,秘书长为姜堰市环保局副局长,并制定了相关章程。按照规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公布区域污染整治进程、监督检查成效等。

  由于乡村环保NGO的积极参与,兴泰镇不锈钢酸洗污染治理进程加快,到2008年11月,全镇仅剩两家规模较大的酸洗生产企业,生产废水也在邻镇污水处理厂得到了处理。全镇的河水水质和空气环境质量与2007年相比有了明显改观,群众环境信访投诉也由2006年的近20件降至2008年的两件。

  兴泰镇并不是个例。目前在姜堰市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拥有300多人的乡村环保NGO——“乡村生态家园协会”的队伍,他们俯下身子倾听农民们的呼声,了解农民们的疾苦,通过开办乡村环境圆桌对话,架起了解决农民们身边污染投诉的桥梁。

  乡村环保NGO监督成效明显

  在乡村环保NGO的组织下,农民、企业、镇政府和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坐到一条板凳上”展开对话,通过质询和解答,问题摆到了桌面上,承诺也落到了实处。

  圆桌对话确实是一个“坐到一条板凳上”解决农民烦恼事的好形式,那么,由谁来主持呢?

  刚开始,姜堰市在一些乡镇纷纷成立了镇级乡村环保NGO,由他们来挑大梁。姜堰市罡杨镇组织的一次圆桌对话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2007年4月,姜堰市选择了群众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全国千强镇”——罡杨镇,成立了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农民代表、青年志愿者组成的乡村环保NGO。这个组织围绕监督企业达标排放、督促企业配套污染治理设施、协调一般环境信访等方面积极地开展工作。

  为了了解真实民意,罡杨镇乡村环保NGO与姜堰市环保局联合在罡杨镇进行了环境保护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统计结果表明,罡杨镇老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强,参与环保的热情比较高,同时对镇区内的几处“黑龙”——浴室及锻造企业的烟尘、自来水水质等问题格外关注。

  2007年5月25日,罡杨镇乡村环保NGO牵头举办了罡杨镇首次环境信息对接与圆桌对话会议,吸引了众多农民参加。这次圆桌对话在农民们的质疑声中拉开序幕。

  以下是这次会议内容的部分实录:农民:“现在我们罡杨镇全镇都用上了自来水了,那么,企业排放的废水会不会影响到饮用水的安全?请环保局负责人回答。”

  市环保局人员:“根据我局定期监测的结果显示,罡杨河水水质是安全的,而且罡杨镇自来水一直使用地下水,可以说饮用水是安全的。我市一直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市人大代表施国华质询:“我想问一下××磨锻厂的代表,我有时看到你厂烟囱冒黑烟,你们厂用的是什么炉子?用的是什么燃料?有没有采取什么治理措施?”

  企业负责人:“目前,我厂使用燃煤加热炉,燃料是烟煤,正在按照环保的要求安装配套除尘设施,而且我已打算将厂子搬到工业集中区并且换成中频电加热炉,彻底解决冒黑烟的问题。”

  施国华继续询问:“那你何时能将除尘设施安装到位,何时能搬迁到位?”

  企业负责人:“预计1个月后设施能够安装到位,如果变压器安装顺利,年底能够完成搬迁。”

  施国华再次询问:“要是1个月后设施没有安装到位怎么办?”

  市环保局环境监察人员:“我们将依法查处,前期已对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逾期未整改,将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处罚款,直至其配套设施安装并通过环保验收。所以在此提醒××磨锻厂要抓紧,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将除尘设施安装到位。”

  通过这次圆桌对话,排污企业、镇政府和市环保局的承诺是否能落实?这次对话后,排污企业和镇上会有什么行动?是不是开完这次会议就可以解决全镇存在的污染问题?具体措施是什么?面对这一连串的提问,姜堰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这次圆桌对话肯定不是图形式、走过场,通过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大家的要求,肯定会将承诺落在实处。

  这位负责人说:“当然,一次会议并不能解决罡杨镇存在的所有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时间。坦率地讲,我们的工作量很大,但人手有限,希望刚刚成立的乡村环保NGO发挥起重要作用。同时,排污企业的老板们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多为周围农民们积德,少给农民们添烦。从今天起,罡杨镇乡村环保NGO将会对排污企业环境行为实施驻地监督!”

  一番承诺砸个坑。据统计,自罡杨镇乡村环保NGO举办这次圆桌对话后,全镇各类排污企业主动投入资金36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高水准的废水、废气治理设施。而农民环境信访投诉比2006年同期也下降了近20%。

【1】 【2】 【3】

18、重大污染事故屡屡发生 追究刑事责任为何寥寥无几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27285.html

  《刑法》怎样织就严密法网?

  《刑法》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有力武器。但是,近年来《刑法》与环境保护现实之间存在诸多“不适应症”,让越来越多的环境法学和刑法界专家学者提出修正《刑法》的意见。

  近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召开《刑法》与环境保护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刑法界、环境法学界、司法界等专家学者以及环境刑法实务界的律师,针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利弊、环境犯罪类型、环境犯罪构成、环境犯罪的危险犯与结果犯以及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等主题开展讨论。

  中华环保联合会将整理与会专家建议,形成环境刑事立法的相关提案,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到有关国家机关。

  环境犯罪应独立成章

  章名宜定为侵害环境罪

  中国环境犯罪立法属于复合型的立法体例或模式。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在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设专节,明确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这是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重要进展。《刑法》此节共设置了9个条文、包括14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还有一些派生性罪名散见于刑法典分则各章节中。此外,还包括附属环境刑法,即环境行政法当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到底哪一种是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理想模式?法学界和司法界存在不同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赵秉志认为,目前,我国理想的环境犯罪立法模式是当前的复合型模式,可以在继续沿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对这一模式本身做出一些调整完善,使这一模式内部各要素完备,要素之间相互协调。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环境犯罪的特殊性、我国刑法体系的设置以及刑事立法特点,赵秉志建议,将《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从这一章节中独立出来,并将分散在《刑法》各章节中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纳入其中,独立成立一章,章名可以定为侵害环境罪,排在现行《刑法》分则第五章侵害财产罪之后、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之前。

  赵秉志认为,之所以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独立成章,是因为独立成章有利于凸现环境保护的地位,增强刑罚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效力。之所以更改此类犯罪的罪名,是因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罪名设置不科学。环境和资源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将环境与资源并列作为一类罪名是不科学的,因而这一章改名为侵害环境罪。

  这一观点得到与会多位专家的支持,但是专家们也普遍认为,目前,在《刑法》设立专章存在着一定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马骧聪认为,设立专章虽然好,但是动整个《刑法》的结构比较难,应该灵活对待,先易后难,可以增加一些环境犯罪罪名,比如危险犯,尽量覆盖全部的环境犯罪行为,可以通过《刑法》修正案或者是司法解释来尽早地把它变为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文伯屏认为,追究环境违法的刑事责任要靠刑法典,加强刑事立法,首先可以从刑法典入手,将所有的环境刑罚内容综合到刑法典里,罪状的条款要标明罪名,使罪名具体化。如果设立专章,层次尽量多一点,可以分节。

  增设危险犯抑或行为犯

  各方专家意见不统一

  现行《刑法》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采取结果犯的立法模式,使得司法实务只关注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有形财产及人身损害后果,而忽略了环境违法行为对环境造成的长期危害。究竟应该如何修改,法学界和司法界有两种声音。

  一种观点是增设危险犯。由于环境污染行为与其危害后果之间较其他犯罪缺乏一种明确的表面联系,而且危害结果的出现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只制裁已造成严重后果的环境污染行为,而对潜藏的特别危险的污染行为放任不管,这显然与保护环境的刑罚目的背道而驰。目前,在法学界和司法界主张立法规定环境犯罪危险犯的呼声日益高涨。

  我国环境刑事立法规定了行为犯,对于行为犯,只要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无需其他任何结果即构成犯罪,而危险犯则不仅要求实施危害环境犯罪的行为,而且要求这种危害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应该说危险犯要求的危害性程度比行为犯更高。他们认为,在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中增加环境危险犯的规定,既可以弥补行为犯的不足,又可以防止结果犯的滞后。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究竟是一个故意犯罪,还是个过失犯罪,法学界和司法界一直存在争议。一般情况下,企业偷排、偷放污染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间接故意,但有时也存在着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污染环境的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属于直接故意的可以处罚,间接故意的则没有相关处罚规定。

  因此,有专家建议,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分为两款加以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足以造成环境污染,损害公私财产或者危害公民生命健康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过失实施上述行为,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样的规定,既解决了危险犯的处罚问题,又明确了故意犯罪可以构成本罪,基本做到罪刑相适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将危险犯改为行为犯则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调整为行为犯后,可以消除本罪在罪过形式方面的争议。关于本罪的罪过形式,通常认为是过失,但也有人认为是故意,还有人认为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如果改为行为犯,罪过的认定就不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只要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情节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就可以定罪。罪状修改后,罪名可以相应地改为污染环境罪。

  引入严格责任制度

  明确因果责任推定

  对于已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的违规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是否可以采取严格责任,用刑罚惩治?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对立的观点。

  何谓严格责任?即行为人如果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处于法律规定的状态中,或导致了法律否定的后果,司法机关无需证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是否存在过错,即可推定其存在过错而要求其负刑事责任,但是行为人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除外。因此,严格责任本质上是免除起诉方证明被告人主观过错的举证责任。

  国家检察官学院副教授周洪波认为,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规定为严格责任未尝不可。在实践中,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虽然从理论上说,行为人超标排放污染物可能危及公私财产或人身健康,但要证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会造成这样具体的危害结果有故意或持放任心态则是很难的。而许多环境污染事故案件,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直观、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证明排放者主观上的罪过更难。如果不采取严格责任,就很难动用刑罚惩治。

  但是仍有专家认为严格责任要慎重。他们认为,严格责任会让人误解,没有罪过也可以定罪,与《刑法》的基本原则相悖。这也是法学界和司法界部分专家反对的理由。

  有专家建议,与其增加严格责任,不如确立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因为因果关系推定是客观上的问题,证明相互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可以看概率,概率高就有因果关系,概率低则无因果关系。

  赵秉志认为,必须对其适用加以严格限制。首先,应将这种因果关系推定的原则仅仅适用于环境犯罪行为。其次,危害环境的行为和危害结果都是现实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的。第三,环境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高度盖然性。这种因果关系虽然难以从医学和药理学角度加以直接证明,但是可以根据动物试验及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盖然性。第四,此处的推定只是对行为和结果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推定,绝不是有罪推定。第五,在适用环境犯罪因果关系推定原则时,可以具体考虑将外国刑法理论中关于环境或者公害犯罪的医学因果关系理论引进过来。

  增补环境犯罪罪名

  加密刑罚惩治之网

  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此条规定列举危险废物表述有问题,必须修改。在这一条款中主要规定了“有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等类物质禁止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此条中的“有放射性废物”,大多数企业不涉及;所涉及的“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主要在医疗卫生机构,一部分生物试验室也有;所涉及的“有毒物质”,多数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并不一定都有毒;条文中规定“其他危险废物”,放射源本身并不都是废物。

  专家们普遍认为,《刑法》对环境保护规定的罪名数量较少,比较笼统。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为例,此罪涵盖面较广,包括污染土地、水体、大气3个方面的犯罪行为,但同时却遗漏了一些其他方面污染环境的行为,如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因此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名可以进一步细化,同时进行一些适当补充和增加,形成污染大气罪、污染土地罪、污染海洋罪、噪声污染罪、电磁辐射污染罪等具体罪名,国外有些国家的环境刑事立法已有依环境对象的不同而分设不同环境犯罪的立法体例。

  针对当前环境违法“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卫国建议,取消目前环境犯罪中的无限额罚金制,在立法上明确罚金数额的裁量标准,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可考虑以行为人的经营数额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基准,采用倍比罚金制或限额罚金制,以便为司法适用提供具体标准,同时赋予司法人员在法定幅度内必要的裁量权,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罚金数额。另外,可考虑借鉴国外立法,增设罚金易科制度,同时增设社区服务刑,以解决被判刑人拖欠、拒付或无力缴纳的情况。

  对环境污染行为屡“罚”不止的情况,多位专家要求增设“违反环境管理秩序罪”,并对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进行立法界定,如限定构成犯罪的排放数量、排放的次数等。可以参照偷税罪的立法,规定因违法排放、倾倒或处置废物,受过两次行政处罚又实施的,即构成犯罪。

  根据单位犯罪的特点,有专家提出,对单位犯罪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实行罚金制。污染行为虽然是单位行为,但是做出污染行为决策的是管理者个人,比如说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股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等对污染企业不拥有所有权的人,不对管理者个人处罚一定数额的罚金,则不能切实地惩戒相关责任人。

  国务院法制办农林城建资源环保法制司司长王振江提出,环境犯罪的范围不能过于扩大,应当对发达国家规定的各种具体环境犯罪罪名及其构成要件进行仔细的辨析,结合我国的实际做出选择,以避免严重违背普通民众的伦理认知水平以及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一观点,多位与会专家们表示赞同,他们一致认为,刑罚力度的加强不是一味加重处罚、增加罪名,改变处罚力度只是为了严密法网。在对环境犯罪确定刑事责任时,仍必须坚持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并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刑罚惩治与预防环境犯罪的功效。

19、黄河生态调查:以中华民族的名义给黄河一个承诺

来源:人民网2009年03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29091.html

干旱缺水给山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王松鹏  摄

  一声黄河,是华夏儿女对母亲的呼唤;一声黄河,令天下对我中华高看!黄河,是我中华民族的黄河!

  但是,我们与黄河也有恩怨。好在我们有了这样的选择:由于我们人类的过失而伤害了黄河,这个债必须由我们偿还。

  上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一年最长断流226天,由此而引发的“拯救母亲河”全民行动至今已经整整10周年了。如今,我们的“母亲”究竟怎么样了?她将以什么样的容貌走进正在开启的生态文明时代?一个民族应该如何与生于斯养于斯的河流和谐相处?本刊专题报道组历时两个月,走遍万里黄河,为参与“拯救母亲河”行动以及所有关注黄河的人们探问黄河,叩问一个民族对“母亲河”的道德良知。

  天地造化有黄河,黄河造化有中国。

  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这样对人类和自然具有如此巨大的塑造力,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对黄河如此敬畏。

  由今天上溯百年,由百年上溯千年,由千年上溯万年直至几十万年,由古而今,黄河塑造着大地,塑造着我们的先祖,拖儿带女,忍辱负重,一直走到今天。黄河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子孙的根。

  假如,黄河日渐心衰力竭,突然有一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将是灭顶之灾,我们或者我们的子孙就将成为黄河的弃儿!这绝非杞人忧天。

  人民治黄62年,黄河62年安澜,可谓盖世之功;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卓著,黄河生态得到改善。但是,人类的剧烈扰动以及过度索取,使黄河难负其累。古老的黄河如母亲般哺育着她的儿女,如今,她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浇灌着占全国灌溉面积15%的土地,养活着1.1亿人口,而享受黄河水资源的人口达1.72亿之多,其开发利用率已高达84%,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纵然如此,沿黄地区的严重缺水不仅是现在更是将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双双渴求的眼睛都在紧紧地盯着黄河。黄河病矣,黄河危矣!

  上世纪末黄河曾经持续断流,由此引发“拯救母亲河”行动。国家重典治理,黄河将近10年未断流,黄河的生态恢复也有可喜进展,但“黄河的事情”远没有办好,黄河遭遇的新伤害更不可低估。黄河问题仍是民族的心腹之患!

  曾经长期落后的中国正行驶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但这离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还相当遥远。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梦寐以求的福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始料未及的问题,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是我们付出的惨重代价。世界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文明之后已向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迈进,而我国却在翘望工业文明的桅杆时就要开启生态文明的航道。

  毋容置疑,黄河的生命力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密切相关,一条青春常在活力四射的黄河不仅能为中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紧缺的水资源,还将给走向复兴之路的中华民族以信心、定力、智慧和力量。百病缠身的黄河需要她的儿女的加倍关爱与报恩反哺,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名义给黄河母亲一个承诺:让她生命永续,万古奔流!

  在“拯救母亲河”全民行动已经10周年,同时即将迎来黄河10年未断流之际,怀着敬畏,怀着忧患,怀着责任,本刊“黄河生态专题报道组”自河源至河口,历时近两个月,行程万里,对黄河生态进行了专题调查。

  黄河持续28年断流,逐渐陷入“生态危机”。黄河“生态危机”引起环境、经济、社会等一系列强烈的连锁反应,甚至有外国媒体预言这意味着黄河文明从此走向陨落。黄河何去?我们何从?在国家支持下,水利部、黄委会采取一系列重大治河措施,使岌岌可危的黄河生态出现转机。

 

黄河源区

  第一篇 危机·转机:治河新策为大难黄河带来福音

  万古奔流的黄河在上个世纪末陷入危机,而正是这种危机唤醒了黄河儿女的黄河危机意识,催生了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关爱,大难黄河渐渐出现了转机。

  黄河断流的“黑色记忆”与“拯救母亲河”行动

  迎着寒意,我们走进东营,走进黄河三角洲,走进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那是候鸟迁徙的季节,尽管行进中我们小心翼翼,仍不时“惊起一滩鸥鹭”,艳阳高挂,蒲苇摇曳,河口一幅好景致。

  黄河主槽呈现在我们面前。万里黄河归大海,她并不像秉性中那样的狂荡不羁,而是波澜不惊,温顺地寻找她的归宿。翘望河海汇流、蓝黄相间的飘渺水域,黄河更令人亲近与难舍,同时也令人陡生难言的怜悯。

  黄河水利委员会东营河务局的蒋义奎告诉我们,此时黄河河口过水是400个流量。这个季节达到这个流量,已经是十分地不易了。

  1997年的这个时候,河口流量为零。那是东营以至黄河下游难忘的“黑色记忆”。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变化影响,1972年黄河首次断流,到1999年,28年间黄河共断流21次,可谓“四年三断流”。1993年,利津断面累计断流83天,东营、滨州等城市出现严重的水危机,其中东营市其他用水一概停供,全部存水仅够饮用7天,这座新城骤生存废之虞。1997年,利津断面断流226天,断流河道上溯至开封计704公里,约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沿黄130万人陷于水荒,位于黄河三角洲的无棣县马山子镇石桥村苦于缺水竟有一半人口外迁。幸是苍天不弃,危机之中,一场台风带来的降雨过程解了燃眉之急。

  黄河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持久、越来越上溯的断流,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惨重,90年代后期断流造成的经济损失竟数以百亿计,黄河生态迅速恶化,河口三角洲生物链迅速断裂,由断流带来的社会恐慌日益加剧。

  黄河断流更引起海内外华人的极大关注, 163位“两院”院士集体上书发出了“拯救母亲河”的呼吁。黄河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从战略层面统筹解决黄河问题被提上日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河新策应运而出。

  治河新策之一:全流域水量调控黄河接近十年未断流

  黄河持续断流尽管原因很多,但无序的竞争性开发利用难逃其咎。

  黄委会水文局有关专家分析说,黄河是降水补给型河流,河川径流量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水多多得盛不下,水少少得贵如油。沿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些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地下水也十分缺乏,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用水主要依赖黄河。比如,宁蒙两区河段产流很少,黄河流经那里,用水加上蒸发渗漏,占去年径流量的1/4,而豫鲁两省河段为“地上悬河”,自沁河口以下少有支流汇入,但两岸广阔的平原都靠黄河水灌溉。同时,黄河还承担着津冀地区的异地调水任务。黄河正应了“僧多粥少”那句话。尽管1987年国务院就曾批准过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黄需水量猛增,黄河用水的无序竞争状态愈演愈烈。

  如同紧缺经济一样,紧缺的黄河水资源也是越缺越紧,越紧越缺,上下游、左右岸、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人类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水争夺、水纠纷、水官司等因水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和激烈,这也助长了人们对水的占有欲,有的地方甚至对黄河水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对黄河生态的破坏。如果不加节制,都“敞开肚皮喝”,再有一条黄河也不够!为缓解日益尖锐、快速升温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尽快解除黄河断流危机,对黄河全流域水资源进行强势管理,实现全河水量有效的统一调度势在必行。

  1998年底,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发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并确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统一管理和调度黄河水资源的执法主体。黄河水资源管理有了尚方宝剑!

  1999年3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出第一个调水令,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帷幕由此拉开。3月11日,黄河开始恢复过流,万里黄河再度奔向久违的大海。

  然而,天不由人,持续的干旱少雨给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带来严峻考验。1999年之后,黄河来水比多年同期均值偏枯近3成,2003年黄河花园口天然径流量只有多年同期平均来水的一半。刚刚走出“四年三断流”噩梦的多难黄河能否得到水资源强势管理尚方宝剑的庇护?作为“黄河代言人”的黄委会没有愧对黄河,他们迎难而上,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行政与技术手段,保证了统一调水方案的落实。

  我们不能拒绝假设,假设黄河水资源仍然各取所需而没有国家干预,已经年断流226天的黄河在天灾之下将会恶化到何种地步!黄河有幸,从1999年3月实施统一调度至今,她逢凶化吉,如今已经将近10年未再断流!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手段在保证黄河水资源有效管理中功不可没。我们在黄委会水量调度中心看到,黄河下游每一个出水口的运行情况都在电子大屏幕上实时显现,任何一个出水口取水超出1个定额流量调度中心都会发出警报,水调部门可以立即干预直至遥控落闸。

  黄河接近10年连续不断流,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与1998年的前10年相比,黄河年均地表水耗水量减少近20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定额9年间下降50%;急剧萎缩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迅速恢复,生态大为改观;黄河下游沿黄城市地下水位抬升,2003年9月,素有“天下第一泉”盛誉的济南趵突泉于停喷28年后再现喷涌胜景,全年不停。另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分析,仅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累计增加国内生产总值1544亿元,年增309亿元。

  人们普遍认为,黄河已经成为一条人工河,黄河的许多河害与此有关。然而,人工干预同样是实现黄河化害为利的重要手段。既然黄河已经成为一条人工河,我们就应该以人类的智慧兴人工之利,减人工之害。黄河水资源统一调控的成功,正是人类的智慧之举。这是治河方略的一大跨越,也是恢复和建设黄河生态的重大举措。

【1】 【2】 【3】 【4】 【5】 【6】 【7】

20、节俭的“两会”更应升级为节能减排的会议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31821.html

  2009年全国“两会”刚刚开幕。笔者了解到,今年的“两会”会期短、议程简,已被媒体誉为节俭的“两会”。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地方“两会”期间就不断传出了“拼车参会”、改吃自助、压缩日程、采用环保纸笔等种种节约环保措施,这些“特殊时期”的“非常做法”,的确令人欣慰,受到舆论的普遍好评。

  全国“两会”,可以说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除了利用此重要平台研究解决好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外,为其他各种会议树立良好的会风榜样,也同样十分必要、必需。

  联想到此前有些地方官员针对会议缺席、打瞌睡等不良现象对会风“开炮”、下功夫整治,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应着力培育绿色、环保、生态的会风。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为新时期的“四大文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作为缔约国正在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举措,并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明呼唤“生态会议”,“节俭的会议”更应升级为“节能减排的会议”,开成“零排放”的会议。

  何谓“零排放”的会议?按国际通行的说法,就是根据此次会议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通过与会者捐助或者企业赞助等形式,募集相应量的资金,营造匹配规模的“碳汇”林,从而吸收本次会议所排放的全部二氧化碳。这样,此次会议就可以视为“零排放”,成为“零排放”会议。

  实际上,“零排放”会议在国际上已司空见惯。即使在国内,也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2007年12月28日召开的北京林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四次会议就缔造了“北京第一个‘零排放’会议”,同时诞生了“北京民间购买碳汇第一人”。

  我们在节约、节俭的同时,一定要知道节能、“减少碳足迹”、减排。充分利用全国“两会”这个重要平台,把“两会”开成生态环保的会议——这,无论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还是对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建设生态文明都十分重要。(作者:杨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