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4
三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两会专递:
1、第一财经日报: 农民代表陈飞:“限塑令”为何有令难禁?
2、第一财经日报: 民主党派辨析水资源保护
3、法制日报: 委员:水污染治理不达标官者升迁“一票否决”
4、凤凰网财经: 民盟:关于河湖污染治理对策的提案
5、江西日报: 建议:建鄱阳湖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
6、人民政协报: 民革中央持续关注:水污染案件诉讼何时不再难?
再进四川地震灾区专题报道:
7、再进四川地震灾区之一__入震源点牛眠沟
环境资讯:
8、新京报: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环境税已开始运作
9、人民网-京华时报: 潘岳:地方环保部门4月完成升格 "两高"项目不上马
10、水利部网站: 2009年第17届“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画确定
地方信息:
11、新华网: 重庆对主城区63家污染企业实施"环保搬迁"
12、中国青年报: 江苏省盐城市出台多项举措保护水源地
重大水事:
13、新华网: 三峡防灾负责人:已投入100多亿元治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人物访谈:
14、中国水网: 环境修复:政策导向是关键 全民参与很重要
深度报道:
15、人民网: 干旱少雨 我们缺的仅仅是水吗?
16、财经: 盐城水污染事件示警
17、中国环境报: 污水处理费该涨不该涨 如何监督污水处理成本?
环境时评:
18、中国青年报: 水源保护比监测更重要
19、中国环境报: 平年例会何以非同寻常?
1、农民代表陈飞:“限塑令”为何有令难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3月04日 章轲
http://green.sohu.com/20090304/n262593415.shtml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永嘉县渠口乡珠岸村农民陈飞曾将56只菜篮子与3000条手帕作为特殊礼物,分送给与会56个民族的代表们。
今年两会前夕,陈飞又精心准备了3200只折叠式环保菜篮子。
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些环保菜篮子,将通过全国人大会务组分发给所有全国人大代表,以表达永嘉百姓对环境保护的关切之情。”
陈飞今年准备了题为《“限塑令”为何有令难禁?》的议案。
“超薄塑料袋并未在市场绝迹。”陈飞说,虽然在大型商场超市塑料袋使用量有所减少,但小型超市和店铺仍在免费提供普通塑料袋。农贸市场、菜市场、流动小贩超薄型塑料袋没有退出,仍在大量使用。
“限塑令”为何有令难禁?陈飞认为,关键是缺乏综合性治理手段,比如必要的检查跟踪不到位、执法手段欠缺、宣传力度不强等,都导致了“限塑令”政策执行的效果不理想。
陈飞说,为防止不合格塑料购物袋流入市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要求商品零售场所向依法设立的塑料购物袋生产厂家、批发商或进口商采购塑料购物袋,并索取相关采购发票,同时建立塑料购物袋购销台账,以备查验。凡经营者、市场开办单位或出租单位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视情节处以相应处罚。
“在‘限塑令’施行的过程中,我们期望相关部门能有更多的积极作为,以带动商家和消费者养成稳固的环保责任担当习惯。”陈飞说。
2、民主党派辨析水资源保护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9年03月04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90304/000000108712.shtml
今年的全国“两会”,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水环境标准和管理、完善饮用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等将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民革中央:
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为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建议》(下称《建议一》)。
《建议一》指出,我国水资源污染形势非常严峻,通过科技、行政、经济等手段往往只能解决单一问题,加大水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建议一》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立法,建立健全以新《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为中心的水资源保护配套法律法规,明确水资源污染的损害赔偿标准,加大对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依法治水提供保障。成立专门的环保法庭,实施对水资源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十个海事法院(分布在沿海和长江的十个重点流域)按流域划分、跨行政区域设置的特点和优势,加大对我国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力度,赋予海事法院管辖跨省市区的流域性水资源保护案件,以解决全国水污染案件的专属管辖问题。
九三学社:完善饮用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为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完善饮用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的建议》(下称《建议二》)认为,从饮用水资源保护而言,我国目前尚未有一部关于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和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从国家到地方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的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规范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建议二》认为,对饮用水水源不同程度造成污染和破坏,严重威胁着下游及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新形势变化,也迫切要求建立国家层面针对饮用水资源保护的法律约束。
农工民主党:
加强水环境标准制定和管理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提案《关于加强水环境标准制定和管理的建议》(下称《建议三》)认为,我国迫切需要调整水质标准制定方针,推进水质标准修定,改善水环境质量,尽快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环境标准体系。
《建议三》指出,目前,我国现行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标准众多、部分行业标准严重低于综合标准、新标准已执行和旧标准未废止、标准有效期监管不力、标准分级不一致等问题。
《建议三》提出,应尽快明确和统一水质标准的制定部门。建议水环境标准应该由一个专门委员会统一协调和制定。建议我国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明确限定各类水质标准的保护对象和使用范围,增强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加强部门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综合标准之间的衔接。理论上,部门标准应该服从于国家标准。部门水质标准与国家水质标准不一致时,部门标准应该废止。
3、委员:水污染治理不达标官者升迁“一票否决”
来源:法制日报2009-03-0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84951236132555_1.shtml
我国七大水系及重点湖泊水资源状况如何?全国政协委员宋镇豪大声回应:污染严重!
宋镇豪掂量着手中那份《建议加大全国七大水系及重点湖泊水污染治理的经费投入力度,把七大水系流经省界及所经重点城市市界的断面水体水质监测达标与否作为考核省、市主要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的提案,心情略有激动。
今年春节后,宋镇豪一路从北京到江西、安徽、浙江等地调研,所到之处,“大江、大河是‘五彩缤纷’,黑的、黄的、褐的、绿的、浑的,各种颜色均有,味道倒很统一,大多是臭的”。
即便是北京的京通大运河,宋镇豪认真走访后发现,仅仅2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便有5个污水排放口正在向河内排放黑色油状废水。
这印证了宋镇豪之前看到的数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水系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5%(Ⅰ至Ⅲ为较好水质),Ⅳ类为18%,Ⅴ类为6%,劣Ⅴ类占21%;与上年相比,水质污染略有减缓,但水系水质整体污染的势头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此外,1986年至2008年重点湖泊水质:滇池一直为Ⅴ类至劣Ⅴ类,富营养化程度严重;太湖重度污染,中度富营养;巢湖中度污染,中度富营养;洪泽湖重度污染,轻度富营养;洞庭湖中度污染,中营养;鄱阳湖轻度污染,中营养。
宋镇豪是江苏苏州人,看到眼前的调研状况,他不免怀念起以前山清水秀的日子,很是伤感。“再也不能把我国的河流、湖泊当成垃圾桶使用了”。
他建议,国家应该加大对全国七大水系及重点湖泊水污染治理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全国七大水系流经的省界及所经重点城市市界的断面水体水质监测监控力度,把水污染治理达标与否作为考核有关省、市主要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对于他们的升迁可‘一票否决’”。
4、民盟:关于河湖污染治理对策的提案
来源:凤凰网财经2009-03-0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84911236130981_1.shtml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资源压力非常大。地表水(河湖)是我国主要供水水资源。目前,全国河流、湖泊水库污染情况严重,1/4以上的国家河流监测断面和近一半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最低要求,一半以上的国家河流监测断面和70%以上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不适宜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河湖污染治理的形势不容乐观。
河湖污染治理的中心课题是污染物减排;污染源监控体系建设、污染物减量处理市场化、污水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是河湖污染治理的三大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认识根源在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体制根源在于传统做法和计划体制相当普遍,法制根源在于政策法律不完善。
建议:
一、集中精力建设污染源监控管理工程。建设全面的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周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的事故应急响应系统、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严密的计算机监督系统,形成水污染源信息实时采集、智能化计算机管理、公正有效执法等相结合的现代化水污染源监控管理体系。
二、解放思想,全面推进相关的市场化建设。全面开放污染物减量处理、污水资源化市场,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完善排污收费标准、污水处理价格、污水资源化产品价格等形成机制,以国家和公众利益为重,兼顾其它利益,科学制定各类各种价格;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法律的严肃性,出台的政策应按时间序列执行,政府的承诺、合同协议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不宜人为、随意、单方面变动;加强招商宣传和项目推介,做好河湖污染治理招商工作。
三、积极推进污水大规模工业再生利用。各地区尤其是重点城市,要搞好调查,确定突破口,在试点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同时利用好现有污水处理资源,建立科学的再生水供水体系,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应做好全面规划、宏观管理和供水管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四、将处理达标的城市污水用于农业利用,即开展“水的城市-农业大循序利用”。制定国家和地方“水的城市-农业大循序利用”规划和行动方案。开展系统的针对性技术研究,建立技术体系,制定技术规范。建设试点示范工程,稳妥积极推进“水的城市-农业大循序利用”。
五、开展开发性河湖污染治理。将河湖污染治理与支援欠发达地区发展相结合,与支持农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和方式创新,既治理河湖污染,又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和农业进步。制定国家和地方开发性河湖污染治理规划和行动方案;制定完善的鼓励政策,出台指导意见;加强开发性河湖污染治理技术研究,重点研发开发性面源控制技术,开展水源保护地开发性保护技术、方案研究;开展水源地开发性保护试点,积极稳妥地推广开发性河湖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成果。
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修改完善法律体系。从法律政策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全面规范和约束市场行为。全面审视河湖污染治理法律体系,适时修改、补充、完善法律,使之引领、约束、规范河湖污染治理行动。
5、建议:建鄱阳湖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
来源:江西日报2009-03-0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85001236134363_1.shtml
“鄱阳湖不仅属于江西,属于长江中下游,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3月3日,我省(江西省)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24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建立“鄱阳湖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的提案。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著名湿地。鄱阳湖作为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为长江流域提供了约15%的水资源量。长期以来,为保护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保护环境、控制工业污染,鄱阳湖水质基本维持在Ⅱ至Ⅲ类标准。但随着鄱阳湖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与生活污水排放增加,鄱阳湖出现了水质、水量、水位下降的趋势,鄱阳湖水资源的保护面临艰巨的任务。
在提案中,24位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加大对鄱阳湖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已刻不容缓。然而,保护鄱阳湖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财力已难以承担,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为此,建议国家建立“鄱阳湖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具体为:将“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列为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项目,尽快实施;有目的地征收水资源税,专项用于水资源保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非税收入基金,主要用于对水资源保护的补偿;在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款项,专门用于湖泊河流水资源保护,进行水污染预防投入,也可作为水资源保护的奖励资金予以发放;通过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项目筹集补偿资金;实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护目标管理,将该区域提供的水源制订等级标准,依据水质优良程度给予奖励或补偿;针对多年来鄱阳湖区域保护水资源的成本和损失给予一次性补偿;对鄱阳湖水资源保护有积极作用的产业转型、绿化、水污染治理等项目给予财政支持或补贴,并对相关项目进行优先立项,优惠补助。
6、民革中央持续关注:水污染案件诉讼何时不再难?
来源:人民政协报2009-03-0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84981236134047_1.shtml
沱江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蓝藻事件、盐城全城停水……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水污染事件把水资源保护问题一次次摆在人们面前,让人无法回避。为破解这一难题,一份题为《关于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建议》的提案,近日由民革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
利用司法手段保护水资源是民革中央近年来颇为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时,民革中央就提交过《关于发挥海事法院优势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建议》。这份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鉴于水资源保护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为探索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的途径,民革中央决定在已有提案的基础上,再次对水资源司法保护问题进行调研。
【司法保护成当务之急】
去年5月中下旬,由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率领的调研组,赴安徽、广东、云南三省就水资源司法保护问题进行调研。在云南,调研组乘船对滇池水体进行了考察,在船上和岸上分别召开了现场座谈会。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组感到,我国水资源污染形势非常严峻,通过科技、行政、经济等手段往往只能解决单一问题,加大水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调研组了解到,我国的《水法》确立了国家是全国所有水资源的唯一所有权主体,规定了我国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大江大湖现行的行政区划条块分割,流域管理乏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和机制,这是我国水资源保护最根本的症结。现有环保法律法规中对流域管理的规定过于笼统。目前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由此导致各行政区域污染责任不明,相互推诿。跨行政区域的大江大湖水污染案件受理存在障碍,跨区域水资源司法保护难。
【水污染案件审理难】
此外,水污染案件诉讼启动难、审理难。人民法院往往由于取证难等原因,不予受理或难以受理。即使受理了,由于水资源保护案件专业性强,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庭,每个审判庭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分别审理环保案件,无法形成强大的保护合力。另外,由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我国对污染企业的惩处不力。在水行政管理上虽然是水污染行政首长负责制,但在法律上却没有规定追究责任的机关,更缺乏追究责任所必需的程序。
结合调研了解的情况,同时延续去年的有益经验,在今年这份提案中,民革中央再次建议借鉴海事法院经验,加大对我国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力度。民革中央建议,建立健全以新《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为中心的水资源保护配套法律法规,明确水资源污染的损害赔偿标准,加大对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尽快制定《流域管理基本法》,将流域作为独立完整的客体进行协调和规划,实行统一和综合管理,突破行政性分散管理体制的约束。
【建议成立专门环保法庭】
民革中央建议,成立专门的环保法庭,通过指定管辖的方式,统一司法管辖权,对环保类案件按流域实现集中管辖和审理,由环保法庭统一审理和执行涉及环境保护、管理、侵权等刑事、民事、行政、执行案件,实现专业化审判。如淮河、黄河等流域的水污染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来指定一个临近的海事法院或河流管理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法院进行集中受理。这样可以加强人民法院与环保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司法权对于环保执法权的支持、保障和监督,形成保护水资源的合力。
同时,尽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我国环保部门、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均可作为国家或公众利益的代表提起公益诉讼,作为原告起诉加害人,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司法保护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发动公民积极协助并监督政府进行环境管理。
7、再进四川地震灾区之一___进入震源点牛眠沟
文图/汪永晨
蒙蒙细雨中,我们的车开进了四川映秀的牛眠沟。横断山研究会会长杨勇知道我们此行是应邀来拍灾后重建照片的,特意把车停下来告诉我们:这就5·12地震的震源。
震源点牛眠沟
牛眠沟
地震之前,牛眠沟两边的大山上是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树。峡谷中的水不多,当地人借助平缓的河谷地种着庄稼。家住大山上的人住房宽裕,正尝试着走农家乐的旅游之路发家致富。
何学林家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生子。家里从2000年开始种的500株猕猴桃,每年已经也有了2000多元的收入。一家人向往着两年后,一年光猕猴桃家里的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
唐晓平,一家三口,用祖上留下的二十多间木楼房刚刚办起家庭旅馆。以家乡大山的清凉吸引城里人来农家乐,还有那20多箱蜜蜂养殖,让小两口和独生儿子的日子过得既忙碌,又充满了希望。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碎了牛眠沟蔡家杠村人的平静生活。地质学家的专业用语,高速碎屑流,高位滑坡,让绿色的大山瞬间改变了颜色。瞬间改变的,还有山崩地裂后满沟的大山头,像是从天而降,像是地下喷出。
失去绿色之后
山谷间
从天而降的石头
瞬间失去的,还有何学林21岁的儿子,出生才十天的孙子从此没有了父亲。映秀小学三年级一班操场上的体育课,使唐晓平的儿子肖洪幸免于难。却让这位映秀小学的小学生,体味到了一时间失去了村子里所有小伙伴的心酸。
路上
父亲没有了儿子,孙子没有了爸爸
肖洪
3月1日,是肖洪这个寒假的最后一天。我问他想上学吗?他点点头。他妈妈告诉我,村里没有孩子和他玩了,整个寒假他都天天在床上看电视。肖洪不愿意和我说普通话。却用浓浓的川音告诉我,一个和他一样大,却长他一辈的,村子里玩的挺得不错的同学也不在了。
她可以歇歇了
映秀小学的红旗仍在飘扬
奶奶去哪儿了
墙上这张照片是家里的女主人,那天正在山上放羊。大地震的几天之后家人找到她时,她的脸上没有太多的痛苦状。这到让家人心里还好受一些。她走了,走得连她自己可能都猝不及防。这是他的丈夫姚建国和我们在一起聊天时的全部话题,虽然灾难已经过去了十个月了。“我们在一起了25年!”这位汉子和我说时几度哽咽。
全村26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悲伤的小山村里,也有讲不完的动情事。唐晓平和丈夫找儿子的路上碰到一群志愿者,他们也不记得是谁给他们一家人拍了照,只是知道很多人是通过一个网名叫谢文轩的好心人,从网上知道了他家的故事。就是从谢文轩那儿知道他家的人,寄来的衣服、寄来的被子、寄来的书让晓平坐着不方便的车去邮局取了好几次了。一位叫张晶晶的郑州大学生,更是一次次地打来电话为小肖洪做心理辅导。
3月初的牛眠沟,屋外下着雨,屋里的被子都是潮的。晚上何学林的妻子帮我铺好被子后告诉我,好心人捐给我们家的电褥子,我给你打开了。
他们告诉我,今年春节,国家给牛眠沟每户人家100元的补助。
今年的大年初一,我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同事张朴宽和他的妻子杨丽、在北京人大附中上高二的儿子张和杨,在杨勇的带领下,来到了牛眠沟。一家人的新年是和灾区人一起放过鞭炮,又给了全村每户人家一百块后才离开的。今年暑假张和杨想好了,要拉着同学来灾区教这里的孩子们照相。让他们把自己家乡重建的过程拍下来。
我想好了,这件事我会号召绿家园的志愿者来参与,我们中有那么多人在媒体工作,我们中有那么多人一直还在问,还能为灾区人做些什么。
村里人家
家里不能没有腊肉
晚饭
地震前的这些人家,餐餐不能没有肉。现在房子没有了,地没有了,果树没有了,家家几乎都是在靠打零工为生。一个月一千多块就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的家庭在牛眠沟是大多数。肉却还是隔三差五一定要吃的。厨房里挂着腊肉,是家住这里的人的生活。
我问他们现在钱够花吗?他们说,钱多了多花,钱少了少花。我问现在有什么困难。他们说,山上的家回不去了。现在住的地方还不知政府让不让他们盖房子。这处临时房子不知还要住多久。
要说难,就是现在都在传,说政府会给他们一家一万六盖房子,但要交一万二的房基地的钱。如果要真交了,就只剩四千块,那怎么盖新房子呢,这是他们目前特别希望我们能帮他们打听,帮他们呼吁的。信息透明,在受过大灾的人们心里,有时比给他们东西更重要,这是我五次到四川地震灾区后的突出感受。
此外,遭了那么大的灾的牛眠沟人的乐观和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五次来四川地震灾区的很深很深的感受。
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小摊
愁白了头脸上仍是笑容
这里曾是一栋古老的木楼
陈明是我们江河十年行每年都要去的人家,今天他没有在家,他的妻子在支应着现在维持家庭全部开支的小摊。守着紫坪铺电站,地震后他们这一条街上都一直没有电,过年时大家受不了了,想办法拉了线,用他们的话说是“偷”了电用。可他们说,不知什么时候被发现了就会被断掉。
2006年我第一次到陈明家时,作为紫坪铺水电移民的他家刚刚盖好的楼房是新建的餐馆。2007、2008年,我们再去他家时,因为没有顾客餐馆关张了。地震后他家的房子受了“重伤”。在没有电的情况下,他们靠自己的力量还是把房子修好了。
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的这位妇女,我们第一次来时家里开了个邻居放心店。同样是因为一条街的人都在卖东西,又不是交通要道,谁买呀,他们家的店也拉上了卷廉门。但老人面对我们的镜头时,脸上仍然有笑容。2008的12月,我们江河十年行第三年到这里时,老人看到我们时哭了。她说,那时商店关门了我还有儿子,现在儿子也没有了。今天再看到她时,我问她:你好吗?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说有什么样的日子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吧,我想通了。
站在自家老房子前的这位农民是我第三次见到了。地震前,地震后,今天他向我们说了他们查关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希望在自家的原址上把震坏了的房子修好。可是政府现在要给他们统一建房,一个人35平方米。他说,原来的老房子400米都不止还有院子。统建了房后,一亩地3万块钱,就是政府给他们的老家出的价。
修紫坪铺时就淹了他家的四亩粮田,一共陪了三万块钱,可是要20年给完。一年才合多少呀,他们没说什么,自己买了辆大卡车重新找生活了。地震了,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帮助他们,他们从心里感谢。可是,为什么现在他们却留不住了自己的家,又只给那么点钱,统一建房子的地方还没有水,让他们怎么去住。陈明的妻子也说,现在家是在路边上,好坏还是能靠小生意过活,要是搬到山里面去,真的是恼火了。
杨勇说,陈明家和他的邻居们,住在紫坪铺水库边上。给他们3万块钱一亩地,可要开发出来,守着水边的房地产,一亩地30万也不止呀。开发,特别是在灾区的开发能这样吗?这和我们近年来关注的水电移民的问题是一样的,权利受到伤害的人没有发言权。在修建水坝的地方呼吁程序的公正,呼吁公众参与,没想到也成了地震灾区人正在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这是谁说的
拆了的派出所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在想办法,谁在找理由?谁家的房子要被别人拆了,自己不找理由留住吗?
这座还留着的白房子曾是花了二百万刚刚建起的派出所。地震中用当地老乡的话说,裂了点墙皮,地震后就给拆了只剩下这么一小间。修修费不了多少事,为什么就给拆了,太可惜了。为什么拆?当地人在猜测,要盖更好的?盖房子就用钱。这些或许是小人之心,或许是谣言,当地人的嘴里可有着很多版本呢。
今天我们走进灾区后,杨勇就在路上看着一辆辆还很新的推土机、挖掘机说,这些大型设备,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徐工,沃尔沃,就都闲放在这。唐家山输通堰塞湖的时候,情况紧急,全国都在支援,现在都一排一排地搁在那儿风吹日晒。怎么办?要是自家的东西,也能要多少就能有多少,不用了,就闲在那儿吗?当时,可是全中国的人都在献爱心呢!
初春的牛眠沟,窗外的雨哗哗地下着。今年这里的山里人盼着能选定他们盖房子的地方。
8、环保部副部长潘岳:环境税已开始运作
来源:新京报 2009年03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3-04/023217329073.shtml
本报讯 (记者李静睿)针对四万亿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环保部将会按照中央的要求严禁“两高一资”项目上马,因此将不会影响五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此外,学界也担心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环境税和《规划环评法》的出台将会遥遥无期,潘岳昨日也否认了这一猜测。他表示目前环境经济政策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均进展顺利,作为绿色税收的环境税也已开始运作,但他强调这一方面并非环保部可以单独决定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还有诸多操作问题难以解决,“比如污染收费的问题,这个费怎样调整为税?”
而《规划环评法》这一年来鲜有新消息传出,但潘岳还是表示,“规划环评据我所知也在进展当中,并不是停滞了。”
9、潘岳:地方环保部门4月完成升格 "两高"项目不上马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9年03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01782.html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昨天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时表示,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不会让高耗能、高污染“两高”项目上马。他还透露,今年4月份,全国各地的环保部门将完成升格。
潘岳介绍,去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后,各地的环保部门也要进行升格。在今年各省市的两会召开后,升格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预计4月份,升格应能全部完成。
对于中央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是否会使许多高耗能、高污染“两高”项目上马,潘岳说,中央非常关注这件事情,并明确表态不能让各地趁着扩大内需上两高项目。“从长远来看,决不能因一时的扩大内需上这些两高项目。”(柳志卿)
10、2009年第17届“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画确定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9年03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04/content_10940377.htm
2009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09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经研究确定,2009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宣传画设计意图为:整组图案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左右两图合为一心形,寓意心系民生,节约保护水资源就是关注民生,是民生水利最集中的体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图:集中表现节约之意。画面由水利工程、开展节水宣传活动、节水灌溉、节水器具、和城市亲水景观组成。
图:表现保护之意。画面由污水处理、蓄水工程、水质监测、和生机盎然的自然湿地组成。
飘逸、动感、色彩纷呈的心形组图。使画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宣传主题确定
水利部有关部门2月19日发布文件,明确2009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2009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09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届时,水利部部长陈雷将在《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上发表署名文章。
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2009年水利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全国青联共同举办“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主题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向全国青年发出节水倡议、评选全国节水大使、征集节水公益歌曲、征集“青春·水的印记”漫画和Flash、组织青联委员考察水利、了解水资源等,以提高青年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3月22日在水利部举办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各主办单位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全国节水大使提名人及新闻媒体将出席启动仪式。
2008年12月起,水利部普法办组织开展了“全国水利系统水利法制宣传优秀文艺节目”评选活动,2009年3月22日,将公布“全国水利系统水利法制宣传优秀文艺节目”评选结果,并制作发放“水利法制宣传优秀文艺节目专辑”光盘。水利部还将设计发布主题宣传画2张。(闫智凯)
附:2009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口号
1、落实科学发展观 节约保护水资源
2、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民生水利
3、科学用水 和谐用水
4、保障饮水安全 维护生命健康
5、建设节水型社会 促进人水和谐
6、保护水资源 改善水环境
7、加强依法行政 推进民生水利
8、珍惜水 保护水 让水造福人类
9、保护植被 涵养水源 防治水土流失
10、加强农村水利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防御水旱灾害 促进经济发展
12、加强洪水管理 保障防洪安全
13、节约用水 从我做起
14、加强河道管理 维护河湖健康
15、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6、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7、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8、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1、重庆对主城区63家污染企业实施"环保搬迁"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04/content_10939655.htm
新华网重庆3月3日电(记者徐旭忠)记者日前从重庆市环保局了解到,近年来,重庆市对主城区污染企业实施搬迁,目前已完成了63家企业的搬迁任务,有效地改善了主城区的环境质量。
据了解,为进一步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从2002年起,重庆市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等举措,对主城区有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的企业实施“环保搬迁”,经市政府批准纳入搬迁范围的企业共138户。截至2008年年底,重庆主城区已有重庆电池总厂、嘉陵化学制品有限公司、新华化工厂、民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63户完成搬迁任务,年削减COD约0.6万吨,削减二氧化硫约 0.9万吨,其余75户企业按照计划将在2011年底前完成搬迁。
重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污染企业的“环保搬迁”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一方面消除了环境安全隐患,促进节能减排,主城区环境质量得到大大改善。据统计,重庆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二级以上的天数由2000年的187天增至2008年的近300天,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另一方面,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有利于优化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企业在搬迁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12、江苏省盐城市出台多项举措保护水源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3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901385.html
“我们工作没做好,向全市人民表示歉意,我们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将把歉意表现到工作中去,这比我给大家鞠个90度躬更管用。”今天上午,盐城市市长李强带领3位副市长和水利、卫生等各部门负责人,当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和各家新闻媒体说了这番话。
李强说:“我们向市民、向媒体承诺,一定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彻底消除造成水源污染的隐患,确保饮用水安全。”
他当众发布了盐城市政府即将开展水源地污染源专项治理的多项措施,包括:
一、迅速严肃查处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一是排污企业的责任。目前,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生产厂长已被采取强制措施,司法机关正抓紧办案,做到快侦快诉、快审快判。二是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基本事实已经查清,并已立案,市委、市政府将尽快作出处理决定,抓紧对外公布。
二、全面开展水源地污染源专项整治工作。一个月内拆除水源地周边所有化工企业,拆除生产设备,尽快拆除厂房或改变用途,并妥善处置有毒有害遗留物;对标新化工有限公司积存的污水,就地进行处置,确保污水处理达标;加强水源地内非化工企业污水排放的整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对化肥、农药、养殖等面源污染物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加大航道运输安全整治力度,对在水源河道上通行的载有危化物品船只,严格加强运输管理。
三、加快水源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水源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将城西水厂取水口移至龙冈镇上游,整个工程投资在1.6亿元左右,今年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彻底改善水源地问题,耗资6亿元实施生态湖建设工程,挖一个占地3280亩的水库作为自来水厂的蓄水池,目前选址已经确定,争取在两个月内开工建设;加快县(市)城和乡镇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年底前必须全部建成第二取水口。
四、强化饮用水安全监督长效机制和技术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水源上游的巡查监测,加强供水运行监管,督促指导供水企业加大投入,完善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度,健全安全监督的长效机制。按照市、区分级负担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饮用水安全技术保障装备的投入。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组建若干个水质监测和服务保障小分队,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五、制定实施全市饮用水安全工作3年规划。成立全市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施“清水走廊”3年行动计划,制定全市饮用水安全工作3年规划,排出每年的重点工作和项目建设推进计划,并把它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号工程来组织实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这一事关民生的大事。(记者 李润文)
13、三峡防灾负责人:已投入100多亿元治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来源:新华网 2009年3月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212843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韩冰 任沁沁)“中国政府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已投入100多亿元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全国政协委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自2007年至今,由于防治、救援等工作组织得当,三峡库区已连续两年多实现库区内无一人因地质灾害死亡。李烈荣介绍说,三峡工程开工后,有关技术部门对三峡库区历史上发生的1302个滑坡进行了研究,对蓄水后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采取了防治措施。2000年左右,国土资源部对库区涉及的每个县都进行了地质调查。
李烈荣还告诉记者,根据实地调查,三峡水库蓄水并没有造成严重地质灾害。“2008年10到11月份,我们组织一批专家租了一条船,从宜昌沿着长江干流一直开到重庆,看看蓄水对库区地质情况的影响。”他说,“经过第一次初步考察,我们在库区内发现约87处滑坡,平均每20米左右一处,这在2000多米长的库区范围内并不是什么惊人的事情。”
李烈荣表示,下一步将研究今后可能在什么地方会产生新的滑坡,或者老滑坡会否复活,从而有针对性地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他同时建议,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预警,要有预案,进一步提高灾害预报能力和发生问题后的应急能力。
14、环境修复:政策导向是关键 全民参与很重要
来源:中国水网2009-03-04 吕春香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h2o-china/784831236128517_1.shtml
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不仅对环境治理力度有加大趋势,对环境修复也日益重视。环保部“三定方案”已经提出了土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的内容,环保部的生态司、科技司已经着手开展相关的工作。去年11月为扩大内需,中央将通过1.18万亿元的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约4万亿的规模,其中生态环境投资明确为3500亿元,同时惠及污水及固废领域。国家层面不断发力,挥出大手笔,那么环境修复领域的企业如果接招,如何利用国家政策利好消息,环境修复产业如何健康发展?近日,中国水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的两位副总经理翟立前和高胜达。
政策导向是关键 全民参与很重要
翟立前认为,环境修复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以前跟我国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如土壤修复,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历史并不长,在后来20年的发展中,土壤修复的资金投入占整个环境产业中的60%,而我们国家在近几年开始起步,虽然科研和技术研究比较早,但是真正拥有产业化工程只有几年。国家现在也在制定矿山修复、土壤修复的一些政策,如山西,在开采矿山之前需要进行环境评价,每采一吨煤需要收取10元作为环境修复基金投入到环境修复。“水专项”的启动是在水体修复,如三河、三湖的治理,投入的资金也是巨大的。不论是水体修复、土壤修复、矿山修复、生态修复前景都是非常乐观的。
高胜达指出,前期国家对水体修复如流域方面、生态修复如湿地等关注比较多,政策和资金投入等各方面比较顺畅,而土壤修复、矿山修复关注比较少,但是从土壤本身的污染和对地下水的污染来看,将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目前来看,国家对土壤修复也开始重点关注起来。
“环保公共品,国家在经济的发展、税收、财政等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需要为公共品支付代价,而职责是在政府手里。”高胜达补充说。
从产业角度来看,环境修复主要探讨的是环境修复事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个行业是政府主导和拉动的。高胜达表示,虽然在实际过程中,企业也在发挥自身优势,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关键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如果国家从整体政策系统上有所保证的话,并不存在国家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担心,有了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形成盈利的吸引力,资金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技术层面,通过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国产化技术研究等,也不会形成实质性的阻碍,关键是国家的政策、标准,因为标准决定了治理的程度、治理的成本,只有政策、标准明确了,环境修复的市场才会更加明朗。
政策与市场互动,政策决定了一定的市场导向,市场反过来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土壤修复近几年发展很迅速,主要是市场需求,房地产的兴旺带动了土壤修复市场。国家在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合理平衡,但是无论怎样,国家政府是关注民生的。其实整正推定环境产业的发展需要民众的压力,环保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来推动,这就需要全民参与。
抓住机遇 整合社会资源
2003年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对资源价格的上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今,国际资本降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两位老总一致认为,“危”中蕴含着“机遇”,目前是环境产业发展的很好的机遇,而环境修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处于培育的阶段,行业需要自律,需要一定的准入门槛,产业链需要规范和管理,这些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利用好这个时期,在国家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之前,练好内功,进行前期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寻找合适的并购机会,引入合适的伙伴,迎接市场成熟期带来的更大的挑战。
“集成也是一种创新,整合社会资源,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先进技术等集成起来,可以形成更多更大的价值。”高胜达强调,“建工环境修复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注重实际应用,总结出经验教训,来满足客户需求,以客户的需求来强化和定制个性化服务。”
高胜达指出,未来3-5年环境修复产业的发展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水网)
15、干旱少雨 我们缺的仅仅是水吗?
来源:人民网2009年03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899980.html
2009年初春,一场罕见旱灾铺天盖地而来,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干旱程度之重十分罕见。随着采取一系列抗旱措施,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这场始料不及的旱情,让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关注旱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日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邀请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党校、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汇集北京友谊宾馆,围绕着“人与自然——中国旱灾与社会稳定发展”展开热烈的讨论。
旱灾的成因:自然的失序还是社会治理问题
旱灾究竟是自然失序还是社会治理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法瑞给出了答案,“历史上的旱灾特别是当今的旱灾,应该说有多种原因,可以归结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者说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比如人口高速增长、过度耕种问题、过度放牧问题、毁林问题等等。”
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虽然直接导致了这场旱灾,近年来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客观上“促成”了这次旱灾,“自然灾害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治立认为。
当前,虽然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此次的旱情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必然联系,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植被遭受破坏,地下水过度开采,荒漠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也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比较多,这次又发现大面积旱灾,这是大自然向中国敲响的警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军介绍说,人类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旱灾的治理:浪费的水资源和灾情一样让人痛心
“在旱灾面前,我们感觉到一方面这么缺水,一方面却是以原始的大水漫灌,浪费着宝贵的水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惠国介绍说,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有限的水资源81%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而那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36%,淮河及以北地区耕地占有全国的64%以上,而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的20%。不但水资源严重短缺,而且污染又非常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欧阳志远教授也同样提到了水资源的浪费问题,目前中国的用水效率非常低,农业上用的是大水漫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现在城市化大大发展以后,很多城市生活用水又用在过分“追求体面”。
旱情越是严重,越凸显出培养节水意识的重要性,毕竟合理、科学的使用水资源,这才是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
旱灾的启示:从以色列节水农业中寻求答案
以色列是世界上气候非常干旱,淡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国土面积是2.09万公顷,其中三分之二土地是沙漠,90%以上的地区是山丘和沙漠,而以色列人用50年时间,就在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片绿洲。
“以色列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农业高度发达,而且他的农业不仅养活了他自己的人口,每一年还创造大量出口外汇?”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惠国说,“关键就是他们依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了严重缺水问题,而且农业达到高度现代化水平。以色列的农业滴灌就是把很少一点水放到植物的根部进行灌溉,这样就能非常节水,同时以色列在沙漠地区搞了大量温室农业,而且用水施肥都用计算机来精确地进行计量。
虽然以色列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中国的节水农业的发展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说“节水要靠现代农业,滴灌能节水,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以色列经济基础雄厚,像以色列的做法,我们推广不了,不是技术问题,是资金的问题,算算以色列种使用的东西的成本是多少。所以,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富裕了就有钱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钱的因素以外,以色列的水是高度清洁的水,在运送当中不会堵塞,而我们水做不到那么清洁。”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也提到了以色列节水农业在中国的推广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怎么样让以色列的高科技农业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怎么样让以色列节水技术在中国的农田落地生根,学者们希望旱灾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启示,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推动中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旱灾的反思: 用生态的规律来设计我们的生活
“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比较极端,现在工业文明前景是岌岌可危的,我们需要转向一种新的文明模式,那就是生态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松介绍说,“我们曾经提过先污染后治理,我有一个比方。比如我们想发财卖一个肾,一下子家里就富了。能不能用卖肾发的财重新买个肾给自己装上?先污染了,等发展了挣到了钱,这时候能不能用挣到的钱再把污染治理掉,我认为绝不可能。”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震也提到了旱灾中所暴露出来生态问题,他主张把生态文明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希望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整个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进行生态化的改变。
“在应对自然灾害包括旱灾过程中,始终应该遵循生态的规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治立引用了巴西生态科学家的观念,他说植物病虫害实际上是生态显示器,这地方有虫害了,说明这一块的生态环境不好。“我们这块土地发生了旱灾,某种意义上也是整个大环境的显示。要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办法,要用生态的规律来设计我们的生活。”
旱灾的应对:应之于治则吉,应之于乱则凶
“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也要在在危机中看到希望,在繁荣中看到忧虑,怎么样解决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我们要把忧患意识变成科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惠国在谈及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时表示。
“由旱灾的问题进一步揭示出,虽然我们面对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已经制定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观念上实行了重大的转变,但是这个路程还很长,任务协调很艰巨,有很多工作可能理论上分析的比较多,达成决策的却还远远不够。” 北京大学教授贺新华对此深感忧虑。
清华大学教授吴彤认为,我们应该坚持和谐发展之路,通过全球的、政府、民间的各种努力,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破坏,使得人与自然更为和谐。比如减少人类总体上对水的利用,包括降低人口,降低生态压力。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旱灾背后所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水资源的短缺浪费问题,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引起了在座的专家学者地一致关注和担忧,只有科学的规划才能真正“应之于治则吉”,也只有科学的反思,才能真正从“危机中看到希望”。
16、盐城水污染事件示警
来源:《财经》2009-03-04 于达维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84841236128120_1.shtml
水网编者按:盐城水污染导致全城停水事件已经过去十几天了,但是,人们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谁应该为水污染最终负责并承担后果?合资后的自来水公司的监管手段是否要有所改变?毋庸置疑的是,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是负有监管不利的责任的。
目前,该事件的最新进展是:责任官员即将被问责,结果最迟3月4日上午公布。3月3日上午,江苏省盐城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盐城市市长李强宣布了2月20日爆发的水污染事件的后续处理措施。李强称,盐城将在3月底前,彻底拆除城西水厂水源附近的全部33家化工企业。李强表示,本次水污染事件有政府工作没有做好的原因,政府愿意将对市民的歉意落实在善后工作中,“这比向市民鞠一个九十度的大躬来得实在”。盐城市委宣传部新闻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肯定会有官员因为此次水污染事件被问责。事实上,相关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当地政府已于3日上午研究通过,下午则进入当地人大常委会环节当中。
以下为2009年03月02日出版的《财经》杂志相关报道全文。
“我听说与酚有关的物质有好几十种——这次我们喝的到底是什么东西?”2月24日中午,盐城市民刘顺成来到市环境监察局,希望了解刚刚爆发的水污染事件详情。
但此时,盐城市环境监察局的多数人员正在外忙着“亡羊补牢”,对化工企业进行紧急排查;仅有的留守人员亦无法回答他的疑问。
2月20日早上爆发的盐城水污染事件,让盐城人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一次化学基础知识教育,知道了一个“新名词”——酚类化合物。
“我不想给政府添麻烦,但是我想知道身体不舒服是不是跟喝的水有关系,好让医生对症下药。”刘顺成解释说。
2月23日凌晨2点,停止供水三天之久的盐城城西水厂终于恢复供水,盐城市民的饮用水危机暂告结束。但这次水污染事件暴露出的城市供水安全问题,依然萦绕在人们心头。
水污染突袭
2月20日清晨,习惯早上洗个热水澡的盐城市民卞其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热水器。但这次随着热水喷出的,还有刺鼻的农药气味;这种味道一下子就充满了整个浴室,他马上意识到,澡是洗不成了。
实际上,卞其民很快发现,他连脸也洗不成了,因为水停了。
根据稍后盐城市政府公布的消息,20日早上6点20分,盐城汇津水务有限公司(原市自来水总公司)接到用户反映,水中有农药味。公司立即通知下属城东、城西、越河三家水厂检查水样;随后发现,城西水厂和越河水厂出厂的自来水确有异味,这两家水厂于早上7点20分停止供水。
盐城市区共有地面水厂三座,供水规模23.5万吨/日,其中越河水厂供水规模2万吨/日,城西水厂供水规模11.5万吨/日,城东水厂供水规模10万吨/日。越河水厂、城西水厂原水取自新洋港取水口,城东水厂原水取自通榆河取水口。
目前,盐城市实际日供水16万吨左右,其中,占全市供水一半需求的城西水厂,负责盐城市区通榆路以西大部分地区的自来水供应。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城西、越河两座水厂停止供水后,开放大道以西、新洋港河以南、世纪大道以北部分,新洋港河以北的人民北路两侧等区域的自来水被切断,受影响居民大约为20万人。
意识到自来水管中无水可用之后,恐慌的情绪开始蔓延。居民们纷纷跑到商场、超市、便利店,货架上、柜子里各种纯净水均在短时间内被一扫而空。
2月20日上午,盐城环保局、环境监测局、卫生局等部门均派人到水厂现场排查,初步判断是新洋港上游的化工厂泄漏导致的酚类化合物污染。
据卫生部派到盐城调查的专家介绍,酚类化合物被人轻度吸收时,会破坏肝细胞和肾细胞,造成慢性中毒,使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皮疹、精神不安、腹泻等症状;浓度高的话,接触即会被烧伤。
一般农药、染料、工厂里含重金属废水等化工物质,均含有酚类化合物。正常情况下,水体所含酚类化合物超过0.1‰,水体便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盐城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应急处置指挥部。2月20日上午10时,盐城水利部门开始调度沿海新洋港闸全力排水,以使受污染水源能够尽快排泄入海。江都、高港枢纽也紧急开机抽引长江水,向里下河地区补水,全力冲污释污。
由于新洋港闸开闸泄污,其下游的六个乡镇水厂已经全部关闭;所属管线的居民,只能靠深井水和纯净水生活。
20日下午2时起,盐城城东水厂开始对断水地区供水;但城西大部分地区水压依然很低,居民尤其是高层居民用水仍十分困难。
21日中午,盐城市政府发布关于恢复市区自来水供应的通告称,目前市区供应的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但是为防止居民户内支管网存有残留污染物,请市民在使用前先打开水龙头放一放水。盐城市委书记赵鹏更带头在市民家中示范饮用复供后的自来水。
由于长江水的冲击,受污染的水源被稀释流向下游入海。2月22日上午,《财经》记者在城西水厂检验部门看到,目前在水厂可以检验的显示水污染程度的指标——耗氧量已经恢复到6毫克/升以下,与2月20日污染发生时的7毫克/升以上相比已经显著降低;同时,现场也闻不到刺鼻的农药气味。
2月23日凌晨2点,城西水厂终于恢复供水,持续三天的盐城饮用水危机暂告结束。
祸起“标兵企业”
盐城水污染事件爆发的当天下午,盐城市政府通报称,经过一天的排查,市环保局初步查明,是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下称标新化工)偷排污水所致。
标新化工位于盐城市城西的盐都区。这个区是盐城市区工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城西水厂水源地保护区。
盐都区环境保护区常务副局长董维标告诉《财经》记者,由于他们平时对区内化工企业的原料、产品比较熟悉,因此在检测确定是酚类物质污染后,从城西水厂取水口到上游排查,很快就确定了污染来自标新化工。
警方随即将该公司董事长胡文标和生产厂长丁月生控制。2月23日晚间,丁月生交代,是他主使员工将30吨废水排入厂区外河沟,从而造成此次污染事件。
从盐城市区沿234省道行驶大约15公里,沿着一条土路穿过一片农田,就是标新化工的厂区。从外表看这片厂区和一片民房或一座仓库无异,只是厂区周围几百米范围内弥漫着浓重的刺鼻味道。
根据该公司的自我介绍,标新化工成立于1991年10月1日,从事“华标”牌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印染助剂化工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主要产品包括硝酸钾、氯化钾、氯化铵、过氧化氢、甘宝素、精炼剂等。
就是这家生产设备简陋的工厂,其生产的“华标”牌系列产品,曾经被盐城市技术监督局确认为盐城市名牌产品,公司也连续多年列入盐城市“十大标兵企业”“二十强企业”。
通过调查厂内供销数据,调查人员发现,2008年9月以来约有6吨未利用的苯酚去向不明;而根据环境部专家的检测,被污染的水源地污染带中酚的总量约为540公斤。
丁月生交代,2月17日和18日,是他主使员工将30吨高浓度含酚钾盐废水排入厂区外河沟,并通过打开的河沟闸门下泄到水源地新洋港河的上游蟒蛇河,造成了这次水污染事件。
标新化工所在的村名叫兴龙村,是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的一个几十户的行政村。在厂房后面的几百米处,是兴龙村四组村民的住房,住房与厂房之间就是稻田。村民周维祥对《财经》记者说,自从2002年这个厂出现在这里后,小河里的水就没办法浇地了。水流到地里都是黑的,庄稼也长不起来。
周维祥特地把《财经》记者带到了标新化工大门口,一边的牌子上还赫然写着“龙冈派出所驻标新化工有限公司保安中队”。
“我们来反映的话,他们老板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派出所的人叫来。有一次有二三十名妇女去与他们协商,却遭到几十人的围攻,并且有四人分别被拘留了7天到32天。”他告诉《财经》记者。
在另一位村民怀里厚厚的投诉材料中,则有他们遭到殴打的照片和投诉书。投诉书上说,这家工厂曾经在射阳、富裕两地试生产,但是被当地认为是剧毒化工,拒绝让其落户。2002年3月搬到这里后,导致青草枯萎,鱼虾绝种,空气令人头昏、作呕。
村民们尽管花费上万元,先后将材料送到了江苏省政府、环保厅、公安厅、政法委等部门,却都未能阻止标新化工继续释放废水和毒气。
董维标则解释说,标新化工这家公司在环评时专家认定是可行的,试生产的效果也不错,其特点是“零排放”,因为末液可以回收,冷却液可以循环。
对于标新化工的环评问题,《财经》记者多次试图联系盐城市环保局局长吴雨晴,均未果。市环保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吴局长一直在陪国家环保部的领导,有关标新化工的环评、年审乃至投诉的材料,亦都被上级部门调走了。
脆弱的水源地
在这次看似偶然的水污染事件背后,折射出盐城市饮用水安全长期以来存在的巨大隐患。
因城西水厂取水口处于盐都工业集中区的下游,大量工业企业的废水即使经过治理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取水口上游的蟒蛇河、新洋港河段,而这两条河的水环境容量较小,河流自净能力差,使得水质难以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
同时,上游化工企业污染事故频发,也时刻威胁市区水源安全。此外,每年盐城市新洋港、通榆河等航道上的危险化学品水运量更多达1000多万吨。2007年3月,就曾有一艘装有28吨稀盐酸的水泥船,在与另一船相撞后沉没,并导致部分稀盐酸泄漏。
实际上,早在2003年1月,盐城即曾发生过一次自来水“飘香”事件。
是年1月7日下午4点以后,盐城市民突然发现自来水中有一股类似酒精的异味。三天后,当地卫生部门负责人在本地媒体上宣称,自来水中虽有异味,但对人体无害,盐城自来水仍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风波才告平息。
按照盐城市政府2001年颁布的《盐城市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其中分设一级保护水域、二级保护水域,保护区的陆域保护范围是一级保护水域两岸陆地纵深各四公里,二级和准保护水域两岸陆地纵深各三公里。
为禁止水源保护区内新污染源的产生,规定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在准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水中含有水体难于降解的污染物或者可能产生严重水体污染的建设项目。
不过,因为拥有被专家们认定为“零排放”的“尚方宝剑”,标新化工仍然在2002年,得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并落地生根。
在标新化工的生产工厂附近,《财经》记者注意到,还有一家被冠以“龙冈生态园区”的工业园。其中,就有绿叶、百瑞特、龙升等规模更大的化工厂。
绿叶化工一位值班人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化工行业利润比较高,但大多数企业对于废气、污水还是处理不起。所以,一般的企业即便有处理设备,也是应付检查的,“平时不会用”。
盐城市政府已经决定,将“罪魁祸首”标新化工这家生产工厂强制拆除。其他存有污染隐患的化工企业,亦面临全面清理。
2009年,本是盐城市治理化工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盐城市政府化工企业整治办公室的薛蔚处长向《财经》记者介绍,根据2006年的摸底,在盐都区就拥有化工企业180家,在2007年开始的整治行动中,已经首先将120家非法的企业关闭;在2008年,又关闭和搬迁了24家。今年本来计划搬迁16家企业,标新化工也是其中之一。
2月22日,盐城市政府特别召开全市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会议上强调,对列入搬迁名单的化工生产企业,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督促企业实施搬迁。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内的化工生产企业,尤其是对饮用水源存有污染隐患的化工生产企业,一律依法关闭。
薛蔚对《财经》记者表示,具体到某一家企业,到底是关还是搬,要看企业的手续是否完备。其中,非法企业将直接关闭,至于手续完备、可整改的企业,往往会采取搬迁措施;像绿叶化工,就准备搬到阜宁。
但他在言语之中,亦不无惋惜之情。毕竟绿叶化工一年的利税超过1000万元,搬走后对乡一级的政府压力很大;因为不仅损失了大量直接收入,同时还有人员的安置问题需要解决。
如何未雨绸缪
简单的搬迁并非治本之策。事实上,盐城目前大多数高污染的化工企业,正是从苏南、上海、浙江等地迁来的。
盐城地处苏北,东临黄海,其下辖响水、滨海和射阳三县沿海,均为化工企业密集之地。
根据盐城市政府网对滨海县化工项目集中区的介绍,目前开发面积已达9.6平方公里,共引进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化工项目12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24个,亿元以上的也有六个。
在响水县陈港化工园区的30多家化工企业,其中本地企业仅有三家,其他均来自泰州、常州宜兴,浙江台州、湖州等地。
盐城的情况,也是苏北之缩影。据江苏省发改委的统计,从2002年到2007年,苏南各地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0919个,转移所涉资产达3826亿元。其中,不乏无法在苏南立足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称,苏北除了土地价格低、劳动力工资低以及税收优惠,因为招商心切而导致的环保监管“宽松”,亦是此次污染事件的一个诱因。
在今年2月5日召开的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一些人大代表就对北迁化工项目表示过担忧,认为苏北在接纳苏南搬迁项目的同时,也在以较大规模引进污染源。结果仅仅半个月之后,就被不幸而言中了。
盐城水污染事件,也给中国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敲响了警钟。
在盐城城西水厂的化验室里,《财经》记者看到,这里除各种试剂、试管、滴定管和沸水锅,没有任何定量的检测设备。一位女检验员告诉《财经》记者,每天早上上班时,会对水温、PH值、碱度、硬度、氯化物、氨氮、总大肠杆菌、耐热细菌、浊度、臭味、肉眼可见物等指标做一次常规检测,然后每小时测一次浊度、臭味和余氯。
城西水厂检验室的负责人戴忠说,2月20日早上,值班的工人就从化验的耗氧量上发现原水中耗氧量已经达到7.0毫克/升以上,臭味较强;耗氧量达到6.0以上,就意味着原水可能受到污染。但他们只能层层上报,并没有权力马上停止供水。
城西水厂的上级单位,盐城江津水务的一位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说,在水厂只是进行常规检测,更全面的检测则在 总公司的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际上他们执行的是地级市的标准,甚至还要严格。但他也承认,现在水源越来越差,出厂标准越来越高,“我们压力也越来越大”。
供水安全保证能力之脆弱,盐城的情况并非孤例。2007年7月1日,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强制性国家标准和13项生活饮用水卫生检验国家标准,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
在这106项指标中,42项为强制性指标。挥发酚类则属于强制性指标中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其限值为0.002毫克/升。
但是这种物质的监测,通常需要自来水公司中心检验室才能够做到,频次的要求则是每个月一次;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生无色无味的污染,在自来水管网中最长可能拥有长达一个月的“通行证”。
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副主任宋兰合告诉《财经》记者,中国660多个设市城市的3000多家水厂中,能完全执行106项检测的,“我可以掰着手指头数,绝对不会超过十家;即使能检测42个强制项目的,也只有不到15%;另有约51%的企业更是根本没有检测能力”。
他解释说,“根本没有检测能力”的意思就是根本没有化验室。“从把关上说,监测不是连续的,在时间上有断面”。
17、污水处理费该涨不该涨 如何监督污水处理成本?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04日 李佩洁
http://env.people.com.cn/GB/8901604.html
广州市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用的消息一经发布,引起了广州市民的强烈反响。很多市民认为水价一再上涨,而城市水环境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坚决反对水价上涨。污水处理费应该按什么标准收取?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城市水环境没有改善的板子能否打到污水处理厂身上呢?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广州市于2008年12月17日提出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改革的两个方案,在现有0.7元/吨(按用水量90%收取)的基础上提高,平均涨幅分别为74.29%和85.71%。此方案一经提出,受到市民以及各界的高度关注。关于污水处理费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收取,到底收多少才够弥补污水处理成本,污水处理成本与环境标准的关系,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三方到底存在怎样的利益博弈,笔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宋国君教授、安树民博士以及清华大学水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教授。
如何监督污水处理成本?
需要建立对成本的第三方评估体制
根据广州社情民意中心的民意调查,有“七成市民不赞成涨价”。在2008年12月30日召开的听证会上,各方代表各持观点,关于污水处理收费是否应该改革以及如何改革展开了激烈的论证。到会的26位代表中21位代表赞成提价,只有5名反对,18位代表赞成梯度式提价方案。
宋国君教授认为,污水处理厂运营是公用事业,有稳定性高、利润率相对较低的特点,因此政策规定采用“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也是被污水处理企业所接受的。公用事业自然垄断性的本质决定了污水处理厂的成本信息有必要向政府以及公众公开、其运营绩效有必要接受政府以及公众的监督。
但是如何监督污水处理成本并核算收费水平,是比较专业和复杂的,不同地区的污水处理可能由于进水水质、设备、工艺流程、配套管网等原因导致成本不同,过于专业的成本核算过程公众往往难以并且也不需要去理解。因此需要建立起对成本的第三方评估的机制。宋国君介绍,荷兰、意大利等国的经验是,咨询公司对公用事业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定期评估,向公众发布评估报告。基于评估结果,举行听证会。
傅涛认为,污水处理费是政府收取用于补偿政府治污成本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本质是“费”而不是“价”;因此收费的调整没有必要开价格听证会。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是以成本为基础的,但是基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不是某一个或一些污水处理厂,所以针对部分污水处理厂召开听证会也是没有必要的。
根据傅涛介绍,国家制定的0.8元/吨的标准是基数,只是反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还不包括污泥处理等在内,如果算上全成本,0.8元/吨还是远远不够的。污水处理费的提高是一个趋势。
如何评价污水处理费高还是低?
要根据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污水处理费所占比例分析,不是完全对应于污水处理成本的概念
关于污水处理费提高的部分是否可以用来筹集设施建设资金,傅涛认为,虽然国际上污水处理费主要用于弥补运营成本,但在中国,将污水处理费用于筹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是符合政策规定的,并且在地方财政实力比较薄弱的现实下,这是具有合理性的。
安树民认为,污水处理费收多少是政府综合考虑自身的财政能力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后确定的,不是完全对应于污水处理成本的概念。判断污水处理费的水平高还是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这个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污水处理费占水价的比例等。污水处理厂运营的成本(+利润)=污水处理费+政府财政补贴。因此,在提高污水处理费的问题上,政府与企业有合谋的动机,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政府那里得到“保本微利”的费用是有合同保证的,提高污水处理费并不一定增加企业的收入;而对于政府来说,提高污水处理费可以减轻财政包袱。
污水处理费提高意味着水质改进?
受管网、收集率等影响,单纯提高水费不是上上之策
不少居民反对提高污水处理费,认为污水处理费的提高并没有带来水质的改进。提高了污水处理费,水质仍然不能让居民满意,是不是意味着标准的制定还应该更加严格或者标准的制定应该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对此,安树民认为,人们认为水质不好,部分原因是在某些管网没有覆盖到的地方,污水并没有进入集中处理设施,这往往是城市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一部分是监管不力造成的。
污水处理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具有较强的偷排动机。宋国君也认为在公私合营的模式下,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成本是相当高的。只有在监管到位、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之后,如果水质仍然不能让公众满意,国家或地方标准制定部门可以考虑提高排放标准。
宋国君还建议,理想的污水处理费调价模式应当制度化。地方政府可以出台“办法”来规定关于污水处理费的调价机制,比如,当成本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时,企业可以提出调价申请;企业向政府、公众提供调价的依据;第三方对企业提供的依据进行评估;如果评估通过,认为调价依据是合理的,则政府组织召开听证会;在办法中还应该对听证会的代表如何选择、如何表决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所有的调价行为及其决策过程,都应该是基于政策的规定。而且,不只是企业可以申请涨价,如果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导致的成本下降超过一定幅度,公众也可以申请降价。
而如果是政府出于财政压力需要提高收费标准,则政府也需要根据“办法”所规定的程序,向公众进行财政状况的信息公开,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再召开行政收费听证会。
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应该以污水处理成本为基数,由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以及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在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博弈中,制度建设、信息公开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
据最新报道,广州市根据听证会群众意见调整污水处理费上调幅度,并把新的收费标准推迟到7月实施。调整后每户居民月用水量在22吨以内(含22吨)的,按0.9元/吨计费,调价幅度降为28.57%,而且污水量按实际用水量的90%计,即每用1吨水的污水处理费实收0.81元。
18、水源保护比监测更重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3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3/04/content_10938606.htm
“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与3个月前在“清水走廊”工程大会上的表态不同,盐城市市长李强在经历了水污染事件后对保护环境有了更深的体会,不但要拆除所有化工厂、治理污染造成的后果,还增加了8亿元政府预算,用于水源保护。
盐都区龙冈镇镇长周学东也有同样的感受,镇上每年1.2亿元税收,化工行业仅占2000万元,为了这个小化工厂苟延残喘几个月,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对标新化工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来说,为节省6万元危险固废品处理费用,换来的却是牢狱之灾。
在经历此次水污染事件后,市民、官员和企业家基本达成一个共识:水源保护远比检测更重要。
事实上,盐城水污染事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相关媒体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希望盐城能够总结经验教训,让更多的地方政府引以为戒。
先污染、后治理,靠监测来保护环境,靠监测来保证饮水安全,这似乎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在事件发生之前,许多人都抱有侥幸心理,政府以为企业不会乱排污,企业以为下雨偷排没人知道,自来水厂以为有环保局在监管,环保局以为自来水厂在检测,如果自来水没被污染,就不会有什么大事。
在这种麻痹的思想下,大家都寄希望于水质监测。事实也是如此,事件发生后,许多人第一反应是,环保局、自来水厂怎么没检测出来?
目前饮用水共有106个检测项目,检测一遍需要两万元,不间断的监测费用则更高,国内大多数自来水厂负担不起,大多数水厂只能做氨氮、色素、化学蓄氧量、大肠杆菌等常规项目的监测。
自来水厂的监测项目实际上是基于水源在没有被污染的状态下的一种常规检测,如果受到污染,即便是自来水厂启用了所有的检测程序,也不能确保水质正常,毕竟,无色无味的有毒化学物质有上千种,水厂压根儿就无能为力。
据了解,目前密云水库等水源地采取的最先进的检测办法是自动毒性监测,通过入水口饲养小鱼等生物做活体试验来监测水源,如果小鱼中毒,其活性下降,就会自动报警。
然而,即便是最先进的检测办法也不能确保水质安全,如果遇到差异性毒品怎么办?鱼吃了没事,人喝了中毒。
靠监测保证饮水安全是舍本逐末,水源保护远比监测更重要。
随着近年来化工产业的逐步转移,水污染事件也随着开始转移,但我们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果急于发展而压缩了我们生存空间,我们会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不纯粹是瞎折腾吗?(记者 李润文)
19、平年例会何以非同寻常?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3月04日 陈谦
http://env.people.com.cn/GB/8901276.html
今年的“两会”或许会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的转折点,而形成这一转折的起源,恐怕就是在求解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一紧迫命题的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关系的进一步辨析和更深刻的理解。
举世瞩目的“两会”今天正式拉开了帷幕,正在蔓延并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这一“平年例会”带来了非同寻常的色彩,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严峻的形势下保障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和高度重视下,各地已经积极进行了多种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并成为影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环境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扩内需、保增长,极大地刺激了各地上项目、促经济的热情。正在涌动的建设热潮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如何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威胁和不良影响,无疑将成为此次“两会”讨论的重点,而要确保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建设和发展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见,如何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通过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也将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话题。
在媒体连续8年开展的“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中,今年环境问题首次上榜,超过97%的网友表示“绝不能因为要拉动内需而放弃环保要求”。
环境问题首次上榜,不仅意味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更折射出广大群众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切肤之痛,说明了社会整体对环境与经济之间深层次规律日益深刻的认识,对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对一些地方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中是否会引发环境问题的担忧。
应该说,社会公众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有着现实的背景因素。尽管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的大政方针,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领域,但仍有一些地方在经济受挫的形势下,为图当地经济尽快复苏、GDP实现增长,降低环境标准、放松环境管理,默许甚至支持高耗能、高污染等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项目上马。权威人士透露,近期一些地方已出现在环评审批工作上放松管理的“苗头”,部分地区存在片面追求审批速度,盲目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已被淘汰的项目重新以“投资拉动”等名义复活的现象。截至1月中旬,已有11个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煤化工、火电项目被暂缓审批,总投资达438亿元。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利用“两会”这一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汇聚一堂的有利时机,积极研究环境与经济协调统筹之道,不仅非常紧迫,而且十分必要。一些人大代表是地方政府决策者,而许多政协委员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思想与矛盾的交锋,不仅将为理论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撑,也将为科学决策和政策的可操作性提供多维的角度与视野。
需要关注的大体是两个方面。
从长远来看,应充分利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深入分析各地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挫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结合各地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总结规律性的做法加以归纳、完善,争取以政策制度的形式推广。认真调查和分析推进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法律、政策、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使各地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融合、相促进,互为依托、互为补充,使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拥有完备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保障,真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显现效应,并对未来的长期发展产生长远的作用和影响。
从当前来看,应高度强调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指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切实防止一些地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放松污染减排工作,甚至以此为借口放弃减排。不仅要再次明确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刚性,更要让地方政府认识到,完成污染减排任务,考验着各地应对金融危机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区域未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成败。
“两会”无疑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影响着环保,更影响着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