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7
二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全国首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在上海授牌
2、中国日报: 发改委:渤海面临七大环境问题
3、新华网: “百湖之市”武汉将加大湖泊整治力度
4、新华网: 汉江中下游治理全面展开
地方信息:
5、金羊网-羊城晚报: 香港“赤潮”涌动珠三角污染引起?
6、大众日报: 山东:今年环保监管“关照”污染超标企业
7、长春日报: 吉林省将对饮用水源地“过筛子”
重大水事:
8、新华网: 三峡水库水位已消落下降7米左右
气候变化:
9、中新网: 气象组织极地研究揭示全球环境变化的新证据
污染信息:
10、津报网: 海河光华桥下游现大面积污染
人物访谈:
11、人民日报: 专家会诊节约用水
12、新华网: 郑国光:干旱并不是水库等工程建设造成的
环境时评:
13、中国水网: “崩塌”事件 也许只是个警告和开头
14、新京报: 城市查水质岂能靠人去“鼻闻口尝”
15、检察日报: 吴应海:替可可西里无人区捏一把汗
16、辽宁日报: 突发环境事故呼唤完善应急机制
17、观察与思考: 大面积大旱拷问“低碳经济”
18、中国环境报: 小造纸不灭 淮河水难清
1、全国首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在上海授牌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2月26日
新华网上海2月25日电(陆文军、陈一馨)25日,环境保护部与科学技术部在上海东方绿舟共同举办了首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授牌仪式。上海东方绿舟、北京排水科普展览馆、上海浦东环境监测站和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等4家单位首批获此称号。
国家环保科普基地是向公众普及环保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素质的单位或场所,在开展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科普活动中具有公益性和示范性。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首批授牌的4家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在规划设计、功能定位、设施规模、展示能力、公众参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代表和体现了当今我国环保科普基地的最好水平。授牌的目的在于提升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对环保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视,使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在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发改委:渤海面临七大环境问题
来源:中国日报 2009-02-26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国家发改委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08-2020年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指出目前渤海面临七大环境问题。
首先,该报规划告认为流域淡水入海量明显减少,水环境基础条件逐年降低。1980年前后时段相比,陆地河流入海水量减少379亿立方米,减少47%。这种状况不但导致了渤海盐度明显升高,河口环境改变,多数水生生物产卵场退化和消失,同时还导致海水入侵面积扩大。
第二,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污总量居高不下,部分区域海洋功能受损。重点海湾沉积物污染严重,特别是汞、铅、砷、铜、石油烃和滴滴涕的污染,使渤海局部海域生物质量下降,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均有检出。
第三,湿地面积萎缩,生态防护林体系未建成。沿海海岸带无序开发、近海海域利用密度过大,一方面导致滨海湿地退化,另一方面,沿海地区生态防护林体系未建成,其中山东、河北两省环渤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6.4%和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四,溢油风险加大。随着渤海各港口油类及化学品吞吐能力的持续加大,重大船舶溢油事故风险也将随之增加。“十五”期间,渤海海域发生的溢油事故比“九五”期间增加一倍,占同期全国海域溢油事故的46%。
第五,赤潮发生概率增大。排放的氮、磷污染物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营养物质条件。不断扩大的近海海域养殖规模,也加大了赤潮产生的概率。2005年赤潮累计面积达5320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了近一倍。
第六,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未能按期完成。到“十五”末期,仍有40%的规划项目未得到有效实施。
第七,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海陆一体、综合治理的机制,尚未形成陆域、海域和流域联动的部门、地方间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中国日报》记者 李婧 编辑 张峰)
3、“百湖之市”武汉将加大湖泊整治力度
来源:新华网2009年02月26日
新华网武汉2月25日电(记者俞俭)“百湖之市”武汉将加大湖泊整治力度,使全市湖泊水质明显提升,迎接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
记者24日从武汉市政府获悉,以“让湖泊休养生息,全球挑战与中国创新”为主题的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将于11月在武汉召开。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政要、专家将云集武汉,通过省长对话、市长论坛、市民公众参与活动、世界青少年湖泊专题活动等,就国际湖泊研究、保护与治理进行学术研讨和专题考察。
武汉市环保部门最新的湖泊水质公报显示,去年全市70个主要湖泊中,有12个湖泊的水质好转,但仍然有8个湖泊水质继续下降。
武汉市将以世界湖泊大会为契机,制订全市各个湖泊的详尽整治方案,限期整治,全面提升湖泊水质环境。
世界湖泊大会由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发起,1984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次,已成为国际湖泊环境研究领域内最高水平的科技交流平台。
4、汉江中下游治理全面展开
来源:新华网2009年02月26日
新华网天门2月26日电(记者郭嘉轩、沈翀)在26日上午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水利枢纽”开工仪式上,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为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和梯级开发的全面开展创造历史性机遇。
李鸿忠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长远利益。湖北是丹江口大坝加高和汉江中下游治理两大主体工程的所在地,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中承担着重要任务。
中线工程的实施,将为汉江流域带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具体表现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将使汉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10-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沿江14个分蓄洪民垸基本不分洪;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将使国家重要粮食产区襄樊的引丹灌区,从提水灌溉变为自流灌溉。汉江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伴随“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将使沿江1200万亩耕地灌溉保证率提高。
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干流流经湖北20个县(市、区),湖北省内干流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约1/5,区域人口占全省近1/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近1/4。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全面开工,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和梯级开发也迎来了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期。湖北将立足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大汉江四条带状经济的开发:推进现代水利试点规划,逐步形成汉江现代水利开发带;逐步形成汉江特色农业和绿色生态环保带;打造汉江汽车等特色制造业开发带;抓好“两型社会”建设,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和谐社区发展带。
5、香港“赤潮”涌动珠三角污染引起?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2009年02月26日
专家称不排除上游富营养化排污所致,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本报讯 记者李志伟、实习生区馨尹报道:连日来,粤港地区气温回暖,在香港龙岗区葵涌官湖海域出现两条红色海水带。“赤潮”为何出现,是否如香港地区一些市民所认为的是珠三角惹的祸?有关专家认为,从洋流方向和排污口的情况看,不排除“赤潮”由上游珠三角富营养化排污所致。由于香港地处开放性水体,赤潮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很快就随洋流远去。
中山大学有关专家指出,这只是从产业结构的水流方向的一个推断,当气温较高,在富营养化水体就存在爆发红藻的可能。
对此,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这与近期温度上升、降水量较少、污染排放量有很大的关系。淡水湖泊出现蓝藻,那是营养物质过量,海水出现赤潮也是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结果。
“现在只是2月份,赤潮的爆发还是处于低发期。”马军表示,在珠三角一些工业区,譬如深圳的宝安区,在很长时间里该区域没有完备的污水排污清洁系统设备,工厂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都没有有效纳入控制。除了深圳外,惠州、中山、东莞等地的工业污染也是源头。
“赤潮爆发是由于污染物质过高所致,珠三角一些污染排放影响了珠江口水域,”马军说,但香港自身也存在着污染,而且在珠三角一些企业里,也有很多来自港澳的企业和世界各地的外资企业,这些企业的工厂也有很多是“污染大户”。
6、山东:今年环保监管“关照”污染超标企业
来源:《大众日报》2009年02月27日
2月 26日,记者在山东全省环保工作会议上了解到, 2008 年我省如期完成了 COD(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目标,成为去年环保工作的一大亮点。而今年环保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方法同样可圈可点。
2008年山东减排总量和降幅居前
2008 年,我省围绕总量减排、主要水气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源达标排放三个方面的目标,大力推动全省环保工作向制度化、经常化、数字化转变,全省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COD(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 5.73% 和7.15% ,减排总量和下降幅度都居各省前列,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分别下降 4% 的减排目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去年 60个省控河流断面 COD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9.4% ,氨氮浓度平均下降 34.0% 。全省重点监管企业达标率达到 96.4%,提高了 32.5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率达到84%,提高了 27.3个百分点。
环境监测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初步建立了三级五个方面的自动监测体系,在全国率先使用自动监测数据,基本实现了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和企业排污状况的全天候、 全时制监控。 目前,已对全省1001 家重点监管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60条主要河流跨市断面水质、 17个设区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以及25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实行了自动监测,有效控制了偷排超排行为。
超标企业成监管重点
根据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国家给我省下达的污染物减排任务。
省环保局局长刘富春介绍,目前我省环保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制度化、经常化、数字化,减排工作进入了科学、良性发展的轨道。2006至2008年三年全省污染物连续下降,COD和二氧化硫累计分别下降了 11.86% 和 15.53% ,如果今年比去年再分别下降 3.41% 和 5.3% ,就能完成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十一五”期间COD下降14.9% 二氧化硫下降20% 的减排任务。
刘富春表示,我省业已建成的治污设施和较为科学的管理办法,完全有能力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COD和 SO2 今年均下降4%的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省环保局还确定今年将争取使 COD和二氧化硫平均下降 6% 以上。
“今年的环保工作要实行战略大转移,也就是要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重点加强对少数超标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严重污染的河流断面和城市片区的监管,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谈到今年的环保工作思路,刘富春如是说。
据悉,省环保局今年将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调度:一是从今年起对累计三个月超标的企业和累计三个月进水 COD低于 120毫克/升或出水超标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每月进行一次调度;二是对小清河、海河、半岛流域中累计三个月污染最严重的3个断面,南水北调和淮河流域统算累计三个月污染最重的5个断面,每月进行一次调度;三是对累计三个月空气良好率低于 50%的设区城市,每月进行一次调度。
脱硫工程提速打造生态全运会
今年 10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将在我省举办,我省 17个城市均设有赛场。我省提出要把全运会办成生态运动会, 10月份,青岛、烟台、威海、日照 4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 90% 以上,其他城市达到 80% 以上。在全运会期间,全省设区城市的空气质量力争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以上。
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重点行业的脱硫工程建设将提速。凡列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中要求应于2009 年、2010年建成的脱硫项目,提前到 2009年7月1日建成投运,同时加强对已经建成脱硫设施的电厂、热电厂的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另外,各市将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的联防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城市扬尘、粉尘、汽车尾气的污染防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检查,将秸秆焚烧作为夏秋季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重点检查,坚决杜绝在全运会期间发生秸秆焚烧现象。
7、吉林省将对饮用水源地“过筛子”
来源:长春日报2009-02-27
3月至5月,吉林省将对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确保百姓喝上放心水。这是记者24日从全省环境执法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因饮用水源上游11公里处一家化工厂偷排污水使饮用水遭受污染,导致数十万市民饮水中断。这一事件,给吉林省敲响了警钟。省环保厅要求各地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违法问题集中整治,重点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排污口的取缔情况以及二级保护区内2000年以来新(改、扩)建项目的关停情况进行复查,防止死灰复燃。
另外,禁止一级保护区内新(改、扩)建与供水设施及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二级保护区新(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对上游可能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排污企业强化现场巡查及监测,确保消除污染隐患。
同时,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组织开展对饮马河、伊通河、辉发河、条子河、招苏台河等松花江、辽河重要支流的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对重点流域内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生产、农药、电镀、冶金、焦化等高危行业开展专项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8、三峡水库水位已消落下降7米左右
来源:新华网2009年2月26日
新华网宜昌2月26日电(记者江时强)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获悉,正在实施消落进程的三峡水库水位持续下降,2月26日9时,三峡坝前水位降到165.23米,已比去年蓄水完成后的最高水位下降7米左右。
三峡水库是建在长江上游的一座巨型水库,全面建成后库容将达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达221亿立方米。按照调度规程,在每年汛末,三峡水库蓄水抬高水位,以利冬季枯水期发电,并改善长江中下游用水条件;在汛期,则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以腾库防汛。
按照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复要求,三峡水库2008年11月初首次完成了试验性蓄水,坝前水位蓄至172.4米,水库蓄积水量193亿立方米。12月中下旬开始,三峡水库进入消落期,加大了枯水期下泄流量,坝前水位开始均匀下降。
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三峡水库具体消落计划是,2月28日左右,坝前水位消落到165米;5月25日左右,消落到155米;6月10日之前,消落到防洪限制水位145米。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2月26日,三峡坝前水位已达到消落至165米的目标;水库消落保证了长江沿线通航、三峡电站发电及三峡库区库岸稳定需要;消落过程中三峡大坝下游宜昌港水位不低于38.8米,三峡电站保证出力不低于468万千瓦,大坝下泄流量基本在5300立方米/秒左右,水库水位降幅每天不大于0.6米。
三峡水库消落任务完成后,三峡坝前水位将降至145米,降幅约27米。这位负责人说,水库消落过程中,上游部分库岸和下游部分江堤可能会产生崩滑失稳现象,沿江有关部门应做好应急预案,防止灾害事故发生。
9、气象组织极地研究揭示全球环境变化的新证据
来源:中新网 2009年2月26日
中新网2月26日电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学理事会2月25日公布的《极地研究现状》报告为全球变暖对极地产生的广泛影响提供了新证据。在两极地区,冰雪正在消减,给北极的人类生活和当地的动植物、全球海洋和大气环流及海平面都产生了影响。
报告指出,格陵兰和南极的冰架正在大量消失,助长了海平面上升。南极变暖的范围比此前所想象的要广泛得多,格陵兰冰架的消失速度正在加快。
研究人员发现,在2007和2008年夏季,北极最小常年结冰面积已降至自30年前开始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科学家在北极还记录到了前所未有的海冰漂移速率。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植被的种类和面积发生变化,给牧草动物和狩猎带来了影响。
极地研究还显示,南半球海洋变暖超过全球平均变暖。随着南极冰雪融化加快,南极附近洋底海水呈淡化趋势,这会造成洋流变化。由此,全球变暖正在以从前未曾发现的方式给南极造成影响。
此外,研究人员在极地永冻层发现了以甲烷形式储存的大范围碳池。永冻土的解冻会威胁被封存的甲烷这种温室气体的稳定性,使之进入大气。事实上,科学家在西伯利亚沿海地区已观测到大量由海洋沉积物排放的甲烷。
《极地研究现状》报告是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学理事会于2007年3月启动的为期两年的多学科极地研究方案的成果,这个方案包括60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开展的近200个科研项目。除了增加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外,本次研究还提高了人类对污染物的流动、物种的进化、风暴的形成及许多其它方面的认识。
10、海河光华桥下游现大面积污染
来源:津报网2009年02月27日
海河一直被视为天津的“母亲河”,却成为有关单位肆意排污的场所。两个多月前,海河光华桥下游出现大面积污染,本报记者接反映多次联系相关部门,但遗憾的是,因众多因素,至今没有确定污染源。记者不禁疑惑:海河成了排污池,到底是谁的过错?
记者目击:河面大面积污染
1月5日下午,根据读者史先生反映,记者来到光华桥附近的海河堤岸,很容易就找到了被污染水域。
靠近岸边长宽均30余米的河水都已变黑,并泛有油花,很远就可以闻到一股臭味。因长期被污水浸泡,新建的石头护堤也变得发黑、发黄,且有死鱼漂浮水面。
史先生说,他是天津远洋公司的船长,这两天刚好休假在家,来到河边闲逛,发现河水被污染。“这种情况竟然发生在海河上,太让人难以理解。即使在远离陆地的公海,排污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根据国际公约,排放时船要保持航行状态,速度达到每小时8海里以上,且每分钟排放量不能超过15ppmm。排放前,还必须要做油水分离处理,分离出的脏油被回收后才能排放。”
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在海河附近遛弯儿,对往海河里排污的情形早有所见,该处排污已经有一段时间,因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情况越来越严重。“执法部门的电话,我不知道打过多少遍了,根本不管用,该排还是排,最后,我也就懒得打电话了。你说,海河景观这么美,海河堤岸也修得这么好,怎能肆意排污却没有人管?实在太让人气愤了。”
记者随后将情况通知市海河处,耳闸管理所执法人员来到现场实施检查。据执法人员介绍,该口门漏污并非首次发现,该处于去年12月20日晚就曾接到市民举报,并与河西区环保局联系,赴现场调查,后因该口门所涉及的地下排水管网情况复杂,不能确定污水来源和排污主体,使事件调查、处理受阻。耳闸执法人员现场勘察后确认该污染情况严重,并初步确定是此处的排污口门排出的污水所致。
为查找源头,当天下午5点左右,记者跟随市海河处执法人员找到市排管处。“在这个方位,并没有我们的泵站。”市排管处相关人员拿出图纸,查找了一阵后告知执法人员。
“不对,这个位置肯定有泵站,归排水五所,希望你们核实清楚。”在市海河处执法人员的一再要求下,对方拨通电话联系一番后,再次做出答复:“这个地方现在确实没有泵站。这不,排水五所的人也说不是,你们不信,可以自己去问,他们的人就在现场。”
“我们现在赶过去,需要10多分钟,能不能通知他们先不要走,配合我们调查?能不能把他们的联系电话给我们?”对市海河处执法人员提出的要求,该接待人员未做理睬。当记者随执法人员几分钟后赶回现场时,没有见到一个人影。
市海河处:归市排管处管理
“即使有再大困难,我们也要一查到底,一定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市海河处执法人员明确表态。
1月6日晚,市海河处正式答复本报:“结果已经出来了,这个泵站就是归市排管处管。”该处相关负责人称,当天上午,该处再次安排专人开展调查,走访津海公司,了解海河改造过程中管线切改情况,并在相关人员指引下,在现场找到了光华桥下游200米处的排水口门闸门井(闸门井尺寸8.4m×2.5m)。之后,该处联系排水五所,经其现场确认,该口门为光华桥泵站出水口,属市排管处管辖。
“对于这处排污,排水五所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该处设施归其管理,他们承诺会安排人员检修该泵站的闸阀,并会安排管理人员巡查周边排水情况,查看是否存在私接管路现象。”市海河处负责人称,鉴于目前情况,该处只能责令排水五所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及时通报情况,再视情况做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为查明原因,1月7日,记者多次联系排水五所和市排管处。该处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称:“我们已经查了,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没有往外排污。”
“但是,污水是由你们的闸门流出来的,希望贵处能调查清楚。”
“现在已经不排污了,问题不是解决了吗?”该负责人说。
“类似问题屡有投诉。为杜绝再次发生,希望能查明原因。”
此后再没得到市排管处的进一步反馈。1月21日,记者却又接到市民反映,光华桥下游该处闸门再次出现排污。记者再次联系市排管处。
“不是说过不是我们排的吗?”该负责人依旧如是答复。
“但闸门是市排管处的,污水是从你们的闸门流出来的。希望贵处能调查清楚,给市民一个交代。”
“你打12319城建热线吧,他们如果给我们下催办单,我们会调查,也会把结果告诉你们。”
无奈,记者拨通12319城建热线。热线接待人员迅速将情况反馈到市建委相关部门,并引起高度重视,很快向本报做出反馈:“我们已召开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该排污问题,并责令市排管处迅速查明原因,解决问题。”
市排管处:初步锁定“天津湾”
“经过2个月的调查,我们已经初步锁定排放户为"天津湾",正在做重点监控。”市排管处在进行了大量调查后,向本报反馈称,在该出水口南北两侧的范围内主要有“天津湾”一家排放户,但该公司物业管理人员称不清楚自己单位的排放口,公司负责人不在本市,也提供不出任何竣工图纸和资料。“我们已要求"天津湾"尽快提供图纸。另据查,天津湾于去年12月底开业,开业时间与该处渗污情况基本相符,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渗漏的污水极像压力排放,而"天津湾"为综合商贸、餐饮性商业楼,地下存车场内有洗车房、厕所及办公区,污水通过加压排放。”该负责人同时称,该处已对其外围管道进行了调查,现正在对其排水出口及方涵水质进行水质监测化验。
该处在给本报的答复函中指出:光华桥泵站出水口是河西部分地区雨水排放的重要出口,只有在汛期才能向海河排放,非汛期时不允许排放。经对进出水闸门检查,确认闸门关闭严密,排除了该处泵站、闸门渗漏的可能。该负责人称,排水五所还对该出水口进行了严密的监测,自1月6日至1月12日期间,该出水口没有发现漏污,但是在1月13日至1月16日发现有少量污水从水下向上泛出,17日至22日,污水量渐渐加大,且每天污水颜色不一样,有时为黄色,有时为黑色,有时为灰色。
“私接管道排污的情况很多,但这些管道都埋在地下,很难查找到责任单位。如果泵站闸门移交到我们手中,这个问题就好解决。按规定,闸门应汛期开,非汛期关闭,私接管道的单位,冬季就会出现污水外溢,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源头。”市排管处该负责人指出,光华桥南侧出水闸门是海河公司承建,该处在对此闸门验收时,发现电源有问题,闸门无法闭合,海河公司确认将在整改后再进行交接。“现在,闸门一直都是开启状态,要关掉闸门,必须拆除便道上的砌砖。我们已经一再催促海河公司关闭闸门,以避免再次发生排污。”
海河公司工程部的负责人却另有说法:“别的单位私接管道?怎么可能?管道都是混凝土浇筑,根本就接不进去。我们的闸门没有问题,早就想移交市排管处,是他们不接……现在出问题了,怎么能怨我们?”
多头管理,执法出盲区
“海河出现排污,我们通常是环保、水利、排管,找了一圈,哪儿也解决不了问题。这么多家都管,但也谁都不管,你说怪不怪?”市民李先生向本报无奈地说。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条件下,水污染问题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单靠任何一个行政部门都无法独立有效解决。他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水行政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根据《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口门水质的监督检测,对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应当责令排水口门管理单位关闭口门、停止排放,并相互通告。而根据《天津市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规定,市排水管理部门负责市属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工作。此外,由于河道改造的工程资料尚未移交,所建口门泵站等资料仍由建设单位掌握。
“只有在水利、排水、环保以及口门建设部门之间,建立起水污染事件处理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自分工,才能有效制止入河口门排污,保护河道水资源、水环境。”该业内人士指出。
市海河处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指出,尽管管理上存在诸多难点,但该处将迎难而上,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吸取光华桥排污事件的相关经验教训,该处目前已经全面展开对本市所有“市管河道入河排水(污)口”的登记工作,这样的话,一旦发现排污,可以直接找到责任单位,实施紧急处理。
11、专家会诊节约用水
来源:人民日报2009-02-26
“节水这根弦必须一直紧绷,这是国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
——王 浩
“走可持续的、尊重水资源的路,让道德规范、经济杠杆和法律约束共同起作用”
——汪永晨
“如果我们随意浪费任何商品,其实就是在让水资源白白流走”
——李 皓
2月19日,浙江温州市永嘉县乌牛镇池祥村村民在免费领政府为他们送来的饮用水。最近,乌牛镇干旱严重,水塘干涸,群众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
吴元峰摄
受访专家——
王 浩: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永晨: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创办人
李 皓: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留德博士
我国人均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至1/4,面对严峻的水情,许多人却没有危机意识
记者:前一段时间北方遭遇大旱,使大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水的宝贵。我国目前的水资源总体状况和利用情况是怎样的?
王浩:对水资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候变化,二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近50年的水文资料,我国水资源总量、降水量等的变化都在1%以内,但是南北方水资源分布发生了变化:南方长江、珠江等四个流域以前水量占全国的81%,而今占到84%,而北方6个一级流域水量以前占到全国的19%,而今只有16%。北方水更少了,确实是个不利的因素。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500立方米以下,海河流域人均更是只有265立方米。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节水根本行不通。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在节水方面确实有空间、有潜力。我国万元GDP的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乃至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等,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节约用水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是最根本的出路。
汪永晨:中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至1/4。我们本身就缺水,可是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却一天比一天严重。面对这样的国情、水情,许多人却没有危机意识!
在公共场所,不少人洗手不关水龙头,自来水跑冒滴漏现象司空见惯;在公共浴室,水龙头从早开到晚,大水哗哗地流淌;在家里,大量的饮用水被用来冲厕所,洗个拖把要费一两盆干净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喝上一瓶干净的纯净水,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却浪费了两三瓶水资源。
我们自身对有限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破坏,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今,水危机日趋严重,令人感到担忧。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因此,我们“绿家园”最近发布了《大旱之时,来自民间环保组织的呼吁》,提醒人们必须对自身的观念、行为进行反思,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认识不足、过度消费、节水成本高、水价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浪费痼疾久治不愈
记者:我国一直在提倡节约用水,为什么浪费水资源的痼疾久治不愈,其中症结在哪里?
汪永晨:这应该和过去我们对水资源认知的错误有关。我们以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不会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从而对水资源掠夺性地使用;我们以为水资源只为人类所用,不为其他生物所用,自然不会考虑自然界的生态功能,从而人为地破坏水的循环规律;一些人无节制、远超所需的高消费行为,促使企业消耗过量的水来生产过量的商品。
其实,人类并不能改变自然,只能顺应自然。 当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必然会造成今天的后果。
王浩:以农业节水为例——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水耗确实非常大。农业节水主要还是个投入的问题,搞农业节水,一亩地的投资高达1200元,节约一立方米水要花11—12元,节水的边际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节水要靠经济杠杆,目前实行的农业水价不尽合理,出现了谁节水谁吃亏的现象。
李皓: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的生产都需要水。一本来自德国的节水宣传册上讲,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饮水量为2.5公升,而生产一个易拉罐则需要40公升水。这样一比较就知道,如果我们随意浪费任何商品,其实就是在让水资源白白流走。
我查过一些资料,在我国,生产一人一天需要的肉、蛋、奶需水约380公升,生产一公斤粮食需水1300公升。在北京的垃圾中,约有40%左右是食物类垃圾。这造成的生产粮食的水资源浪费是多少?因此,我到食堂吃饭有一个习惯,一定吃空自己的餐盘,决不倒掉任何粮食。如果中国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单位、所有的饭店都要求人们这样去做,节约的水量将是惊人的!
当我到学校去讲这些知识和道理时,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并为之惊讶。这体现出,我们的节水教育应当更多地引入人们身边的实例。大家明白了道理,才愿意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或者是对待“废物”的态度。
推进节水,要让道德规范、经济杠杆和法律约束共同起作用
记者:怎样才能杜绝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更有效地节约用水?
汪永晨:这就需要我们走可持续的、尊重水资源的路,让道德规范、经济杠杆和法律约束共同起作用。我们要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各级政府部门在决策时,不能让GDP牵着鼻子走,要进行充分的、科学的论证;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农村走新型农业化道路,比如利用滴灌技术代替漫灌等,以便更加有效地使用水资源。
当然,我们不仅仅在政策决策、生产方式方面关注节水,也要在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倡导节水的观念和行为,让每个人都做到合理地使用水资源。
李皓: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并不在乎节水,认为“我花钱,你给水”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反映出的是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我同意一些学者的建议,为每人每月的用水量制定额度,如果超过了额度,水价可以成倍地增加。
记者:2007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中,农业和工业是“大头”:农业耗水占74.6%,工业耗水占11%。工农业生产怎样才能更好地节水增效?
王浩:节水要靠经济杠杆。但是,调高农业用水价格又会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河北省推行的“一提一补”制度比较有效。这个制度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用水价格,然后按方收费、按亩返还,农民亩均用水越少,收到的实惠越多。
对于工农业生产节水,最大的节约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海河流域水资源这么缺乏,却遍布化工、钢铁等高耗水行业,我觉得就不合理。各地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水资源条件。
记者: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几年后就要通水了,那时北方的水资源状况将得到改善。
王浩:但节水这根弦必须一直紧绷,这是国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从现实情况看,还以海河流域为例,这个区域每年超采地下水80亿立方米,河道入海生态水量亏缺25亿立方米,也就是每年有105亿立方米的缺口。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一期工程给海河分配的水量为62亿立方米,缺口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线、东线主要提供城市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中超采的45亿立方米地下水一时难以置换,农业还会继续超采地下水。因此,节水不可退居第二位,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水。
12、郑国光:干旱并不是水库等工程建设造成的
来源:新华网2009年02月26日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气象局大楼8层的会议室里,这位平和、儒雅的博士局长坦率地和我们聊起了对年初旱情预报的努力、我国天气预报整体水平、如何帮助公众更好防御气象灾害、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一个个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
干旱是持续过程气象部门目前只能滚动预报
问:去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您曾坦承对冰雪灾害的到来估计不足,那么此次旱情是否存在估计不足的问题?
郑:去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我们有一个薄弱环节,当时我们只做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虽然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四次天气过程中,每次天气过程都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准确预测了,但对灾害持续时间之长估计不足。
从那之后,我们开始着手建立延伸期预报,就是7天到15天的预报。在去年奥运气象服务中我们付诸了实践,比如7月26日,气象部门就向北京市领导提供了8月8日天气的预测。这项预报业务,目前还在试验阶段,所以没有对社会公开发布。
对于这次北方冬麦区的持续干旱,从1月8日开始,我们已经对旱情作出判断,向相关部门提醒未来旱情会发展。在1月份,向有关部门报送了6期重大气象灾害专报,对旱情的现状、未来发展作出评估、预测,并不断滚动订正,请有关部门提前有所准备。
由于干旱是个持续的过程,气象部门只能滚动预报;又因为旱情是逐步加剧的,有一个潜伏到暴发的过程,所以,只能是通过加强监测,难以提前更长时间准确预报出来。
我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根据中国气象局专家最新会商结果,本月底之前冬麦区将迎来两场有效降水,将对彻底缓解旱情有重要作用。
我国中短期天气预报水平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问:我国天气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到底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郑:我国目前的中短期预报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2008年,全国汛期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基本准确;台风路径、强度的预报与国际先进水平等同,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为114公里,比美国、日本更精确。但是,长期预报仍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不确定性比较大。
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不到100%,作为气象局长也要尊重科学规律,但气象工作者会尽100%的努力。2007年我国的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为81%,经过气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2008年准确率上升至83.1%。
很多百姓对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很好奇。首先,我们要把大量全球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汇总,把这些观测资料作为描述大气活动状态的数值输入数学方程组,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来解数学方程,对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这是数值预报的手段;还有一个方式是预报员根据大气的过去、现状,分析它的变化规律,再对未来天气发展作出一个判断,所以预报员的经验很重要。将数值预报方法与预报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不断订正,是我们现在所用的主要方法。
不赞成水库等工程建设造成干旱说法
问:有人说气象灾害不光是自然原因引起,也有一些人为因素。最近有媒体报道认为,中国最近出现的干旱,与水库建设、南水北调造成小环境改变有关,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郑:我不赞成,现在没有证据表明和这些人为因素相关。这次北方冬麦区出现持续干旱,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非常罕见的,是大气环流异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具体表现,南方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北方冷空气不断从青藏高原北侧下来,暖空气和冷空气结合就产生了不断降雨的天气。
但是,今年的大气环流又发生了另外一种变化:气流很平直,西南气流上不来,没有水汽输送;冷空气接连不断,今年我国连续出现三次寒潮,是过去几年来所少见,但又没有暖湿空气配合,导致北方冬麦区少雨,而且持续时间很长。这种天气形势异常的稳定,是大气环流异常的表现。
不仅仅是我国,周边的韩国、蒙古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出现了持续干旱,包括南美的阿根廷也是少雨,遭遇历史上少有的干旱。所以我对水库等工程建设造成干旱的说法不赞成。
防御天灾也要靠“人努力” 不能只靠“天帮忙”
问: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发生,如何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作用,保护百姓安全?
郑: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还是应对气象灾害能力比较脆弱的国家,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涝对农业收成影响很大。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的72%以上是气象灾害。
气象防灾减灾,必须树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防灾减灾科普“三位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理念。首先要重视监测预报;其次是信息发布,在第一时间把气象灾害信息发给所有人群;第三是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让百姓得到信息后就知道灾害程度如何,怎么预防和自救,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灾害导致伤亡的群体中很少是城市人群,大多是边远山区百姓。2007年我国因雷电灾害死亡700多人。2007年8月,我到江西去做调查,发现这些案例全部发生在农村,而且死亡的人中80%以上是雷雨天气里在田里扛锄头劳动的农民,或者在野外骑摩托车等等,反映出百姓对防雷知识的缺乏。
所以,气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对灾害预警采取了一些新措施。比如说建立了全国乡村防汛责任人制度,全国目前已有72万名防汛责任人,我们通过手机把信息传给他们,再由他们把信息传给百姓。去年,我们又建立了近30万的农村气象协理员,每个村民小组一名,我们编了防灾减灾小册子,培训协理员如何使用气象信息帮助农民避灾自救。此外,还在一些中小学进行科普宣传,把信息发给学校校长,告诉他们什么时候灾害到来,如何预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应对气候变化 发达国家应承担起更大责任
问:近年来在一些气象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国家指责中国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一个主要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您怎么看?
郑: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中国首席代表,我参加过很多气候变化的国际科学谈判。中国现在处于发展阶段,又是人口大国,但是从人均排放总量来说,中国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是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人均排放量并不是很高。
另外,从历史排放来看,现在气候变暖结果是谁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造成的。当时的排放没有约束,导致气候变暖,现在让发展中国家来承担责任不公平。按照《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来减缓气候变化,他们做的承诺又实现了多少呢?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态度是很积极的,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政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比如说植树造林,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吸收了大量温室气体;我们把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国策,发展清洁能源、水能、风能,近几年风能的发电量成倍增长;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关停了大量小煤窑、小火电;北京奥运会上,可以看到奥运场馆的灯光都采用LED技术,节能60%以上;我们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些都是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实质行动。我想很多国际友人,包括生活在中国的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访谈结束后,郑国光微笑着向新华社记者赠送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模型,他说,卫星每天24小时在我们头顶上监测天气气候变化,希望气象工作者能够像这个“千里眼”一样,对地球大气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百姓,把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到最小。(于文静 )
13、“崩塌”事件 也许只是个警告和开头
来源:中国水网2009-02-27 肖琼
事件回放:2009年2月16日下午4时左右,深圳市清水河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3号污泥坑发生管涌,大量的淤泥从地底喷涌而出,坡下的道路上被覆盖上厚厚的黑色污泥,空气中弥漫着沼气的味道。据目击者称,管涌发生时,几股黑色的喷泉冲天而起,像瀑布一样,喷射了七八米高,泥浆和污水沿着坡面流下,掩埋了污水处理场的道路,坡下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也被掩埋了。
据悉,深圳市区内所有生活垃圾都在下坪场填埋,而这一事故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淤泥倒入填埋坑导致管涌,据了解,3号污泥坑已经启用有一年多时间,但是由于淤泥固化设施于2008年10月才建好投入使用,在此之前的淤泥都是直接倒入了填埋坑里,该垃圾填埋场的厂长介绍说,淤泥量到一定程度后,水头的压力承受不住便喷发了出来。
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大部分媒体在责怪相关部门的不做为,社会人士把此事上升到了危机事件,认为可能引发生态灾难。下坪场的“崩塌”事件确实是件大事,值得我们沉思,但是笔者认为,媒体在报道些事时,并没有意识到此事件发生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垃圾、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如果不去解决根本问题,也许,下坪场的“崩塌”事件只是一个警告、一个开头,不去解决根本问题,全国范围的环保“崩塌”事件在未来的某天将会接踵而来。
针对此次事件,中国固废网记者也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伟教授。
1、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是重点
王伟教授认为,此次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是我国在污泥处理上的严重缺口。由于历史欠帐问题,我国各城市基本没有污泥处理的相关基础设施,使得污泥没有出路,而且,一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污泥要么一扔了之,要么只能进入填埋场,环境危害、隐患由此而生,这也是此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国在污泥处理方面的欠帐太多,污泥在我国走了一条资源——隐患——难题之路,上世纪60年代,污泥量少(1978年全国污水厂的污泥泥饼产量不过150吨/日)、成分简单(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可简单处理作为农肥,当时污泥是资源;80年代,开始现代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未认识到污泥处置的必要性,资金、技术、土地等投入不足,污泥是隐患;近年来,大量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每天产生大量污泥,污泥成为难题。
王伟教授接着说,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污泥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台一些标准,这也是为防止问题的出现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但是,标准的可行性依然有很多争议。
2、60%脱水率可填埋 美好而又虚无
2008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主要污染控制标准》中提出,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处理后含水率小于60%,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记者也很怀疑,60%的脱水率就安全吗?
王伟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污泥脱水率多数在80%左右,甚至低于此水平,达到60%的含水率这一目标,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而且,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并不具备达到这一标准的功能。
可见,60%的脱水率,也许是美好而又漫长的虚无。因为,我们无法用数据来证明60%这一标准就可行。
3、“崩塌”事件警示钟敲响 我们应该反省
2007年5月太湖爆发蓝藻,使得我们意识到了水污染的严重性,从国家层面上对水质标准要求严格化,这无疑是一种灾难政治,政府在出了事之后,开始认识对待,严肃治理,从这一点上来说,“崩塌”事件也许是好事,虽然代价有点大,但是,事情发生了,我们也要谨慎的等待问题,去解决问题,不是去责怪哪个人,哪个部门的事,而是应该从国家层面上引起注视。
诚如王伟教授所说,我们需要的是反省。此次事件的发生,更多暴露的是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严重缺口,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我国对污泥处理的强度与速度远远不够。应加强技术、标准规范、政策等方面的建设,从国家层面上来解决问题。四万亿的投资拉动是好事,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凑够四万亿而花钱,只做暂时性的工程,只能埋下更大的隐患。
王伟最后还指出,垃圾填埋场在此次事件中有点冤枉。据了解,下坪场一直就其超负荷运行情况向政府反映过多次,虽然政府也在投资建设其它处理设施,但是其建成到运营要经历几年的时间,而在此期间,污泥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运去填埋场,最终导致了此次事件的发生。
而不管从哪方面来说,为了生存环境也好,为了城市发展也好,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好,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如何走污泥处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界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去做为。
14、城市查水质岂能靠人去“鼻闻口尝”
来源: 新京报2009-2-27
近日《新京报》报道的江苏盐城水污染导致全城停水的事,让人一下子想起一年多前,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湖边多个“国家环保模范城”饮用水危机的事件。
太湖所在的苏南,经济上是富裕的,可他们的水死亡、河湖残废早了几年;蟒河所在的苏北落后一些,因此他们的水死亡、河湖残废晚一些——但也只是晚了那么一两年。
不懂得保护自然的人,同样不懂得保护人类。否则,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经费如此充裕、人命如此值钱、经济如此发展的时代,我们的自来水厂,居然连足够的水质检测设施都没有?“查水基本靠鱼”,依靠检验员去“鼻闻口尝”?
这种“鼻闻口尝”查水质的事情显然存在已久。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06年年底的一次讲话中说:“一些基层环保部门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执法条件,难以为执法提供依据,发生了污染事故甚至要靠鼻子去闻。”于是,在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看到环境保护部在加强基层能力建设,给许多县级环保部门购买了不少仪器和车辆,许多地方还花巨资建成了“在线监测网络”。理论上说,水质监测的技术能力,已经强大了很多。
而国家2006年颁布的新饮用水标准,要求对水质至少进行106项指标的检测,这比1985年的35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按照道理,只要是饮用自来水的地方,即使不全面检测,至少具备基本检测仪器的检测体系总是有的。因此,当自来水检测靠检验员去“鼻闻口尝”的时候,人们也许会突然明白,对排到下游的水、排出身体的水、排出城市的水不关心,其实同样也不会关心那些要进入身体的水,那些要天天被人用来洗澡、淘米、洗菜、娱乐的水。
虽然我们明知,这个世界什么事都是关联和互动的,伤害别人同样是在伤害自己,伤害自然同时就是在伤害人类,间接伤害都会成为直接伤害,隐性伤害都会成为显性伤害。然而有些地方仍旧在虚情假意地做环保,内心里却固守着“发展来了,幸福还会远吗?”“有钱之后,我还怕污染吗”,可惜,经常是“发展”的大脚尚未迈进大门,毒害的大脚已经抢先迈进来了;可惜,当有钱之后,污染也已经变得更加“壮大”和恐怖,甚至人们会对它的报复缺乏抵抗能力。
有人提出要“问责”,而问责之后呢?从“建设性”的角度来说,显然,检测环节不能再允许有任何的空白,除了严厉,就是更严厉。也许我们该趁着“拉动内需”的巨大投资机会,把钱优先投资于环境检测事业,开始频繁地、细密地检测,最终依靠机器而不是依靠“鼻闻口尝”来把关。我们把所有的村与村、乡与乡、县与县、省与省之间的所有水流“断面”,全都装上检测仪。我们在所有工厂的排放口,都安装上检测仪。我们当然也要在所有自来水厂的引水口和出水口,也都安装上检测仪。这样,我们的水,才有可能“返清复明”,盐城断水事故才能杜绝。(社论 原题:还有多少富庶之地靠鼻闻口尝查水质)
15、吴应海:替可可西里无人区捏一把汗
来源:《检察日报》2009年02月26日
据2月23日新华社消息,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位于青海省广袤、神奇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现已正式对游人开放,为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可可西里生态旅游每年游客数量将限制在1000人以内。
可可西里无人区素有“动物王国”之称,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拥有中国境内重要的高原生态系统类型,那里特有的高寒草地、荒漠及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世界罕见。因此,无数“猎奇”者梦想有一日能走进可可西里,大饱一下眼福。现在,可可西里终于开禁了,想必这些人一定异常激动。
可我却替可可西里“无人区”捏一把汗。虽说可可西里每年限游客1000人,每批团队限15人以内,游客在五六天的行程中只能沿巡山路线观赏雄浑神秘的雪山草原,了解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并且开展各种环保活动。但我还是担心游客的脚步会打破可可西里的宁静,弄脏那里的环境,影响那里的动物生存,最终毁了可可西里。
这绝非杞人忧天。一方面,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在巨大利益诱惑下,1000人的限制极有可能会不断“升级”,最终变成只要你愿意花大价钱,就可以随时进入可可西里;另一方面,随着游客的增加,游客的要求也会不断“升级”,原来的“巡山路线”就会不断更改,最终变成什么地方都可以去。果真如此的话,可可西里这个“无人区”就会变成“有人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就会随之而生,可可西里就有可能遭致毁灭性破坏。
这方面,我们有着惨痛教训。了解敦煌鸣沙山的人都知道,它奇就奇在“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成为一大自然奇观。其主要原因是月牙泉四面沙山环绕,唯东面有一大山口,而且北面和西面的山较低而东面和南面的山较高,这样就形成一个“势若仰盂”的小盆地。敦煌一年之中东西风较多,从东面山口或西面进来的风受到三面沙山的拦阻,形成一股回旋上升的趋势,而将流下来的沙子重新刮了上去,这就是鸣沙山与月牙泉和谐共存的秘密。以往,因游玩人数有限,白天从山上淌下来的沙子,夜间会被回旋风又刮上去。所以多少年来鸣沙山一直是壁如刀刃。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管理部门把专家“必须限制人数”的告诫抛至九霄云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沙漠奇观,结果使得大量的沙子滑落山下,使本来壁如刀削般的山体显得臃肿延长,鸣沙山几乎就要变成一座普通的大沙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可西里“无人区”还是别开放为好!
16、突发环境事故呼唤完善应急机制
来源: 辽宁日报 2009-02-26 王云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环境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广东北江严重镉污染事件、一些煤矿瓦斯爆炸生成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江苏盐城水危机事件……近些年,全国各类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多达数十起。
突发环境事故是在产品生产、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疏忽或错误操作所造成的突发性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爆炸、火灾等,引起环境污染,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事故。突发环境事故具有事故爆发的突然性、后果危害的严重性、事故处理的艰巨性和事故影响的长期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省废物管理中心工程师来克立认为,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协调沟通和应急联动等应急管理机制,对于应对突发环境事故十分必要。
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工作,我们才刚刚起步
来克立告诉记者,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管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环保局就下发了《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此后又下发《关于水污染事故行政处罚问题的复函》、《关于加强化学危险品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范和强化环境污染事故的管理。 2005年,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编制、国务院批准出台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从体制和机制及具体措施上,把防范和应对突发重大环境事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并初步形成了一支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队伍。
但是,严格地说,我国的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工作还只能算刚刚起步,尚存在很多问题。仅从管理技术层面上说,从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的辨识到监控、从应急预案的编制到事故污染的处置、从应急监测到事故后的环境管理等,都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具体到辽宁,来克立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辽宁省及各市、县地方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相继出台了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组建了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和事故应急处理队伍,在突发环境事故处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客观地讲,我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尚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阶段。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一些发达国家每年都有很大花费用于提高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因此,我们也要有长期投入、不懈努力的思想准备,或防患于未然,或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应对突发环境事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
针对我省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工作的一些不足,来克立建议:
首先,应完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行动方案,是规范事故应急管理,提高救援能力的关键措施。应急预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他解释道,所谓科学性,是说应急预案应符合政策和法规,针对污染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依托现实的资源条件,对相关部门及单位的职责、任务和行动措施,给出规范科学的表述。可操作性是指污染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启动预案,并顺利运行,发挥应急作用;同时还指应急准备保障措施合理、可行,并得到落实。
其次,要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该体系能够使环境保护部门在面对突发环境事故时,迅速做好事故的应急指挥、应急处理和污染物监测;组织受污染范围内的居民安全转移,制订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措施。
第三,要强化应急反应能力。来克立说,突发事故具有危险性大、污染性强、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给事故应急处理带来极大困难,为确保快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故,提高、强化应急反应能力十分必要。具体措施应包括:根据常见突发事故的类型和常见危险化学品,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安排一定的资金,为应对突发事故提供资金保障;突发事故污染物种类多,应急处理的方法也不同,编制完善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手册》,可有效快速、有针对性地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为提高应急人员的快速反应和应急能力,必须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
除此之外,来克立认为,建立协调沟通、应急联动机制也很重要。因为,突发环境事故往往涉及到公安、人防、消防、交通、环保等部门,对于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爆炸、火灾事故的处理,很多情况下是消防部门首先应急处置,然后由环保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恢复处理。消防部门的处理方法对后续的事故污染处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决定了污染物处理量、处理效率和速度。因此,建立环保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的协调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由消防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选择安全、环保、可行的应急方案十分必要。
17、大面积大旱拷问“低碳经济”
来源:观察与思考 2009.02.26 雷振岳
污染经济”形成了黑而无色的“我污染,我骄傲”,“低碳经济”又从何而来?
渴啊渴,7省398万人盼水解渴。从去年年底至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目前严重受旱569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有398万人、19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目前7省已累计浇麦5658.7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9.6%,其中严重受旱麦田已灌溉44.3%。农业部11个工作组赶赴豫皖鲁冀晋陕甘。国家防总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
集中精力抗击干旱是应该的,对干旱背后的诸多原因,比如环保措施的乏力,“低碳性格”的缺乏等问题的追问,一刻也不能停止。
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曾表示,北京的暖冬、去年我国川东盆地干旱高温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量减少,长江水位低等都与全球变暖有关系。而国际权威组织的4次评估报告表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决定性的影响。—大干旱背后,更有气候变暖的深层原因。
近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自然灾难和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常见。对此,专家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低碳经济 ”,用义不容辞的公民责任、企业责任为环保尽一份职责。
可看看我们的作为,尽管环保局强力呐喊加强环保作为,环保执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让位于“污染经济”,环保执法成为软弱无力的空谈。“污染经济”形成了黑而无色的“我污染,我骄傲”,“低碳经济”又从何而来?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低碳细节”:“在夏季,如果办公室空调调高1摄氏度,以每天开10小时计算,则1.5匹空调机可节电0.5千瓦时。每节约1千瓦时的电,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千克;城市开车族如果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有毒物质排放……”但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却为数不多。更多“低碳性格”停留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懒得作为状态。
很多企业都向往“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可受成本制约和当地客观条件限制,这些渴望仍然停留在梦想状态。 “近年来,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并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加剧,自然生态环境变差,粮食安全压力增大”。但愿这一次,这种关系到“天下粮仓”和自我生存危机的大干旱灾难能唤醒了我们的环保麻木思维,努力做一个合格慎独的环保公民,为绿色经济和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而不能再迟疑和耽搁了。
18、小造纸不灭 淮河水难清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2-13 唐宝贤 贾继恒
萧县采取强制措施,一举摧毁杜楼镇“小造纸”群
本报记者2月6日得到举报线索后,立刻赶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杜楼镇。一番周折后,终于在杜楼镇政府周围1公里之内发现了本在十几年前就应关闭的7家违法小造纸厂。
记者看到,这7家小造纸厂均是家庭作坊式的。记者来到时,表面上都处在停产状态,除1家有造浆工艺但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的小纸厂拆除了部分生产设施外,其余几家再生纸厂的生产设备均完好。
在这些小造纸厂周边一条长长的沟渠里,作为再生纸添加剂的滑石粉的沉淀物有半尺厚,在褐色的原野上显得格外刺目,沉淀物上有不多的积水。不难判断,这个“小造纸”群中,有的工厂在最近三四天内仍在生产。
记者马上将发现的情况通告了萧县环保局,并与宿州市环保局取得了联系。当晚,宿州市环保局和环境监察支队的负责人赶到萧县,了解情况后,当天深夜便与萧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沟通情况。
2月7日,萧县政府召开了由杜楼镇以及县公安局、环保局、供电公司等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萧县副县长李茂祥安排部署了拆除工作,要求参加联合执法的相关部门必须彻底摧毁“小造纸”,绝不能手软。
2月7日上午10点,记者再次来到杜楼镇,看到宿州市环保局、萧县政府领导正在现场指挥,由县公安局、环保局、杜楼镇政府、供电公司等100多人组成的联合执法组正在进行现场执法,20多部执法车辆及铲车、吊车已进入工作状态。杜楼镇华夏造纸厂、杜楼村造纸厂等“小造纸”的主要生产设备——变压器、制浆设备、造纸机车等,很快被拆除并摧毁。
据介绍,1月初,萧县环保部门在日常监察中发现,杜楼镇部分关闭企业未拆除到位,并有偷着生产的嫌疑。1月6日,萧县环保局向萧县政府递交了《关于对已关闭造纸企业停止供电的请示》,萧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茂祥签批,同意环保局的意见。随后,环保局、杜楼镇人民政府、杜楼镇派出所、供电所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对华夏造纸厂、杜楼村造纸厂强行予以断电,并要求企业限期自行拆除生产设施。
1月24日,安徽省环保局下发《关于加强春节期间造纸及其他重污染企业环境监管的紧急通知》,宿州市环保局下发《转发关于加强春节期间造纸及其他重污染企业环境监管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造纸企业环境监管严防死灰复燃的通知》。按照省、市环保局的要求,萧县环保局对全县重点污染企业,特别是造纸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记者认为,淮河治理十几年前发生的一幕幕场景,十几年后在杜楼镇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很值得有关部门反思。记者从杜楼镇境内的岱河被污染状况及杜楼镇造纸行业主要排水河道正在进行的清淤工作看,造纸黑泥有1米多厚。因此,让杜楼镇的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还他们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萧县的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应进一步得到宿州市、安徽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