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4
二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水电开发专题报道:
(1)、中国水电开发迎新一轮高峰 高官吁谨防仓促上马
(2)、云南官员进京呼吁开发怒江水电
(3)、怒江干流上的电站实际已开建
(4)、水电项目核准或加速 全国政协建议做好规划
(5)、邵秉仁:发改委应对水电行使项目核准权
环境资讯:
2、新华网: 首张中国湿地分布遥感图制毕
3、新华网: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正式启动
4、新华网: 微软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手解决环境问题
地方信息:
5、新华网: 河北:将在白洋淀打造国际一流湿地公园
6、新华网: 重庆投入130亿余元确保三峡库区"碧水长流"
7、新华网: 金融危机考验环保 上海坚持环评门槛严惩"偷排"
污染信息:
8、中国广播网: 江苏盐城水污染系化工企业排污所致
人物访谈:
9、中国新闻网: 气候组织中华区总裁:2009全球气候期待大国合作
深度报道:
10、南方日报: 跨界污染成珠三角“毒瘤” 谁都受害谁都不管
11、人民网天津视窗: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主要指标恶化 亟待建保护机制
12、河南日报: 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博弈
13、中国环境报: 怎样以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14、中国环境报: 我国矿山生态保护失控 矿山生态保护难点何在?
环境时评:
15、中国环境报: 农村垃圾污水令人头痛 怎么变废为宝?
1、水电开发专题报道:
编者按:中国水电开发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进,目前,集中了中国百分之七十五水电资源的西南地区,对水电的开发进入了新一轮高峰期。
2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副主任邵秉仁指出,虽然目前各个方面对于“水电开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的看法已经趋于一致,不过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严重滞后;二是水电项目核准制存在缺陷;三是开发无序和过度问题突出;四是西南水电开发处于地震敏感区;五是对历史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深远;六是生态和移民补偿等未妥善解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指出,目前水电发展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邵秉仁同时呼吁,水电开发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防止以扩大内需为由,仓促上马,一哄而起。
不过,在此次论坛上,在经历了2008年初的冻雨、2009年初的大旱,在人类与江河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的今天,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还是强调了他一贯的主张:“水电具有清洁的特点,上水电能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在目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上水电项目还能有利于扩大内需。罗斯福新政就是这么做的。”
在此,我们特别推荐一组文章,希望中国江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1)、中国水电开发迎新一轮高峰 高官吁谨防仓促上马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2月19日
中新社北京二月十九日电(记者 阮煜琳)中国水电开发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进。目前,集中了中国百分之七十五水电资源的西南地区,对水电的开发进入了新一轮高峰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邵秉仁呼吁,水电开发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防止以扩大内需为由,仓促上马,一哄而起。
中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及已建和在建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水电开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水电开发也是有代价的。目前,中国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邵秉仁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目前中国水电开发中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严重滞后;二是水电项目核准制存在缺陷;三是开发无序和过度问题突出;四是西南水电开发处于地震敏感区;五是对历史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深远;六是生态和移民补偿等未妥善解决。
对此,邵秉仁建议,首先,要对二十五万千瓦以上的水电项目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对不符合国家规划又未经核准,擅自开工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环的,坚决制止并追究责任;其次,尽快修订各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第三,制定出一套清晰合理的核准程序,清晰界定前期工作和正式开工的界限;第四,理顺水电建设和管理体制;第五,探索生态环境补偿和水库移民补偿的长效机制。
邵秉仁同时指出,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作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扩大内需的重要决定。水电开发防止以扩大内需为由,仓促上马,一哄而起,避免水电无序开发现象的继续发生,促进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到二0一0年,中国水电装机将达到一点九亿千瓦;到二0二0年,将达到三亿千瓦。(完)
(2)、云南官员进京呼吁开发怒江水电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2009-02-19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周雪松2月19日北京报道 贫穷、已经不是原生态河流、每年从山上滚下摔死好几十人……这些都是云南省官员列举的开发怒江的理由。“云南这几年对怒江开发仍然没有放弃。”2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马晓佳如是表示。而一同进京的怒江州副州长杜绍林也在论坛上呼吁开发怒江:“开发水电是怒江人民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一项旨在推动怒江开发工作的计划正在酝酿之中,有关部门和人士计划联合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呼吁和推动怒江开发工作。
怒江山多坡陡耕地少,境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贫困面大且程度很深,目前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对怒江进行梯级开发,在怒江上建设大型水电站近年来遭到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怒江也因此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环保人士希望以此留住中国这条唯一没有在干流上建设水电站的原生态河流和“处女江”。
当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出席了论坛。“目前水电发展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张国宝说,水能的开发改变了河流的现状,对鱼的回游,流域的环境会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移民如何使当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移民生活得到改善,以及水电站安全问题等都是目前水电开发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
(3)、怒江干流上的电站实际已开建
来源:搜狐绿色 文/冯永锋
中国是一个喜欢“事实婚姻”、喜欢地下性交易、喜欢“多妻多夫”的国度。尤其是在水电开发上面,几乎所有的水电站都是先生下孩子,再去办结婚证和生育证——或者在“业主单位”的眼中,有没有结婚证和生育证,根本都是无所谓的事。
主要是水电开发太顺利了。从古到今,只要你想去建,你去把它建起来,就一定能够在多年以后获得审批;就一定能够在破土动工的那一时刻起,造成全社会的共同追认。
金沙江上的许多电站都是这么建的,鲁地拉、观音岩、阿海,这些电站实际上都没有获得真正有效的建设认可,可阿海电站都可以合龙了,两侧的导流洞都已经修通;在观音岩和鲁地拉干活的人们,从来没想过项目要是被叫停,会给他们的工资保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怒江的所有支流上也都建设了水电,如果你到贡山县、福贡县去看看他们的政府成绩报告,你会发现,仅仅几年的工夫,怒江流域中国境内的所有县,都建起了几十座电站,这些电站全是在支流上。
现在剩下的只是干流。而干流,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建设。或者说,叫都已经开始建设。
六库电站的移民工作早都完成,移民到六库镇边上的小沙坝村,已经被改名为“新农村”,并且整个村开始经营起了建材市场。2008年12月底,这个电站的环境影响报告,张贴在村委会边的墙上,没有村民看到他们,更不要说“参与”一把;挂在网上的则极其简略,而且同样的隐蔽,没有网民有“参与”的愿望。
而赛格电站,连运输材料的跨江大桥都已经修好——这个桥修得很隐蔽,说是为了修某条公路的桥。可有意思的是,你到这个桥的“建设示意图”上稍微看上几眼,就会发现,建设单位是一些水电项目的的公司,业主单位是一些能源公司,设计单位是“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这样的水电专业庞然大物。
怒江干流上要修的电站有许多“级”,几乎所有的电站都在积极筹备,但这些“开工”全都可以披上伪装的外衣。谁来出这些伪装成本呢?你如果去查一查,会发现,首先是地方政府,他们成立移民局,先把地方腾干净,为电站业主单位删除一切前期烦恼。而勘察设计单位不再只想搞设计和勘察,也想成为能源公司,想要入股水电站,因此,也会垫资勘探;而项目施工单位,为了竞标时更有说服力,也会前期垫资建设。所有这一切力量都在共同搭建一个引诱平台,能源公司不需要费任何力气,就可以直接“入驻”。
而能源公司一点头表示入驻,那么,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快马加鞭,一夜之间就可以把大坝筑好,把涡轮机装上,把电网架齐。
然后,再到有关单位去报批,好像这个项目还只是个念头一样。
因此。当2009年2月19日下午,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兼云南能源局局长马晓佳说:“怒江干流上没有建设电站”的时候,她要么是在用“三通一平”这些伪装来装傻和撒谎,要么就是无知到被欺骗的程度。(2009.2.20)
(4)、水电项目核准或加速 全国政协建议做好规划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2月20日 肖 明
“目前争议的焦点已经不是要不要开发,而是如何开发,如何将不利影响消除到最低的问题。”在2月19日举行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随着举国上下对刺激经济、提振内需的意见趋于一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副主任邵秉仁分析目前的形势说。此前,邵秉仁刚刚结束了对各个流域的水电开发调研。
“水电具有清洁的特点,上水电能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在目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上水电项目还能有利于扩大内需。罗斯福新政就是这么做的。”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家能源部门已经确定2009年将加快水电项目核准的步伐。根据了解,由于存在一定争议,过去多年水电项目核准审慎,2008年仅仅核准了几百万千瓦装机容量,而2009年等待核准的水电项目总装机量超过5000万千瓦。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预计2009年电力投资规模在5800亿元左右。在这之中,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国家能源部门认为,国家加快水电开发,必须要有新思路——要加大水电建设环保工作力度,规划时给河流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在建设中将促进生态建设作为水电开发的重要目标。
水电项目核准或将加快
我国水电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可开采量都居于世界第一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过去几年来,国家核准的项目总数并不多。
中国水利电科学研究院贾金生在上述会议上强调,中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是4.48亿千瓦,年发电2.47万亿千瓦时,按水电开发度达到60%计算,每年可节约30亿吨标准煤。
截至2008年,我国水电装机量为1.7亿千瓦,占全部装机量的21.6%,发电563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6.41%,低于亚洲平均水电占总电力34%的水平。
而中国水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占全国总水电蕴藏量70%的云南、四川、西藏,水电开发的步子也比较谨慎。比如云南目前水电装机总量,为全省经济可开发量的16%左右。四川的情况也类似。至于西藏,基本没有水电开发。
考虑环评等因素,国家核准的步伐一度放慢。而目前随着国家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内需的契机,有关部委利用全国电力需求下降的机会,推动减少火电比重,增加水电比重的结构调整,水电开发的步伐或将加快。
“预计2009年水电项目核准会加快步子。”国家能源部门的一位人士说。
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加大水电建设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上述水电论坛上表示,我国基础设施,包括水电开发存在很大的机遇,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各个基础投资领域的政策倾斜方面,水电应是积极考虑的因素。
根据了解,我国已经规划2010年水电总装机量为1.9亿千瓦(其中小水电50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3亿千瓦。国家加快水电项目核准步伐,必将使得经济加快,同时使得未来规划目标实现。
全国政协建议发改委做好规划
尽管水电建设的步伐将要加快,不过实际一些问题也需要尽快解决。邵秉仁指出,目前各个方面对于“水电开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的看法已经趋于一致,不过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比如目前小水电仍属于“四处开发”、“跑马圈水”的状态,并且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严重滞后,一些环境问题未解决好,以及地方水电建设早于核准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导致水电开发的重大负面影响。
他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对全国2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并抓紧修订各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水利部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多方利益。同时还制定一套清晰合理的核准程序,探索好生态环境补偿等长效机制,解决好水电和火电上网同价的问题。
“对水电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开发,形成水电开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是我国水电开发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他说。
根据邵秉仁的调研,目前25万千瓦以下水电项目由各个省核准,但是考虑到一般水电建设周期长的因素,地方大部分水电项目都是等有了规划就开始动工,而不是等到项目核准了再开工。比如根据全国政协的调查,地方水电未核准就开始“三通一平”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10%-20%。
同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尽管有水利部牵头在做,但是一直难以协调下来。而各地小水电项目上马比较快。比如长江上游规划130个多级水电,主要从发电规划角度看问题,对河流的综合开发利用考虑不是很周到。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此次论坛上指出,目前我国需要尽快出台水能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对于未经核准审批的小水电项目,应做好清理。同时国家也需要尽快出台水电适用的《可再生能源法》,以此作为制定和完善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依据。
(5)、邵秉仁:发改委应对水电行使项目核准权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9-02-20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昨日在水电论坛上表示,我国水电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建议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25万千瓦以上水电项目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对不符合国家规划又未经核准,擅自开工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坚决制止并追究责任。
邵秉仁指出,目前,西南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对水电的开发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峰期。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性质和危害程度,在短期内难做结论。我国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全社会焦点。
邵秉仁指出了我国水电开发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严重滞后;二、水电开发核准制存在明显缺陷;三是开发无序和过度问题。
为了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除了对25万千瓦以上水电项目进行清查外,他还提出了包括“抓紧修订各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等建议,认为发改委应该行使项目核准权,水利部门行使水利资源综合调度智能。
2、首张中国湿地分布遥感图制毕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2月20日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 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首张全国湿地分布遥感制图于近日完成。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00年中国湿地总面积为30.8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减少5.08万平方公里。
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目前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与海洋、森林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据《人民日报》报道,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宫鹏研究员介绍,过去中国湿地真实空间分布数据缺乏。“首张全国湿地分布遥感制图的完成,将为中国刚刚启动的湿地大调查提供资源配置依据,也为湿地变化监测奠定良好基础。”
经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湿地,三江平原和洞庭湖湖区的大量湿地已被转作农业用地;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少湿地被直接转化为建设用地。天然湿地为大量微生物、湿生植被、鱼类和野生鸟类提供了栖息环境,是物种丰富的基因库。天然湿地的减少,意味着物种资源的损失和上述重要生态功能的丧失。
3、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正式启动
来源:新华网2009年02月20日
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记者顾瑞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19日正式实施启动。
据了解,水专项是我国首次推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旨在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的重大专项。根据实施方案,这个专项将重点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迫切需要解决的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
“实施水专项,是运用科技手段破解我国水环境治理难题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新时期水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支撑。”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水专项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目前正处于实施的开局和起步阶段。他指出,参加水专项工作的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要切实采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水专项开好头、起好步、布好局,顺利推进水专项的实施。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建立健全机构,确保机构人员到位,抓紧组织有关单位积极落实各项配套资金,及时筹措配套经费,确保各项配套资金在项目和课题启动实施前及时足额到位。要明确责任分工,狠抓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好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大体系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落实,确保水专项实施过程中不发生推诿和扯皮现象。要规范专项管理,切实提高效率。水专项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央各部委、各省区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诸多方面,必须要在规范化管理上狠下功夫,才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水专项实施工作顺利推进。要加强检查评估,健全监督网络,对水专项实施动态管理,全程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检查评估、健全监督网络、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水专项的实施必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和管理能力。
4、微软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手解决环境问题
来源:新华网2009年02月19日
新华网内罗毕2月18日电(记者郭春菊)据肯尼亚《人民报》18日报道,美国微软公司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7日签署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双方合作,结合信息通信技术与环境技术,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
报道说,谅解备忘录是在内罗毕举行的环境规划署第25届理事会会议暨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年会期间签署的。根据备忘录的有关内容,微软公司将帮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政府组织和一些研究人员更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解决环境问题。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在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上说,双方合作的重点包括支持环境规划署有关改善环境、促进公众环保意识的活动,支持环境可持续性管理与应用技术的发展,促进公众对环境因素和后代面临问题的理解。
施泰纳表示,微软公司与环境规划署合作对提升各国以及联合国机构的环保管理水平非常重要。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国际机构,环境规划署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能力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
微软公司环境战略学家罗布·伯纳德认为,如果国际社会要解决环境可持续性面临的挑战,就有必要加强多方面的合作。
5、河北:将在白洋淀打造国际一流湿地公园
来源:新华网2009年02月20日
新华网石家庄2月19日电(记者曲澜娟)作为河北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中的七大产业聚集区之一,河北规划在白洋淀温泉休闲聚集区内建设国际一流湿地公园,提升白洋淀的休闲旅游观光体系。
湿地公园内规划建设生态观鸟基地,包括观鸟棚、摄影棚、隐蔽通道、鸟类科普与救护中心、水鸟乐园等;选取最具湿地生态典型性与多样性的区域,建设室内演示与户外体验相结合的湿地生态博物馆;参照海洋馆模式,建设国内最大的淡水生物馆,汇聚国内外特色淡水生物,普及生态知识。
此外,结合湿地景观布局,园内还将采取漫水、水下、水面架空、芦苇穿越、荷花穿越、林地穿越、村庄穿越等多种方式建设湿地游览栈道体系,并使用环保材料构建滨水或水上酒吧、水面茶社等高品质休闲设施。水乡特色突出的乡村客栈与常设性的水上集市也将为游客住宿和购买当地土特产提供便利。
位于河北保定境内的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在涵养水源、缓洪滞沥、调节区域间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其沼泽和水域等生态系统是鱼类、鸟类在华北地区中部最理想的栖息地之一。
6、重庆投入130亿余元确保三峡库区"碧水长流"
来源:新华网2009年02月20日
新华网重庆2月19日电(李敏、朱薇)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后,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干流重庆段和重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
这是记者19日在重庆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为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重庆市已投入130亿元以上。
据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文天平介绍,重庆近年来实施“五大工程”,以全面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一是生活污染治理工程,目前三峡重庆库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分别达到83%和92%,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工业污染治理和搬迁工程,对库区原有的1397家工业企业实施搬迁和结构调整,其中对1008户企业实施了破产关闭和资产重组;三是全面实施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的“禁磷”工程,每年减少进入水体的磷1800吨;四是库底清理和漂浮物打捞工程,清理打捞和转运处置漂浮垃圾50余万吨;五是次级河流水污染和船舶污染整治工程,库区30马力以上的运输船舶均配备了油水分离设备和污油水储存装置,600多艘船舶安装了一体化生化处理装置。
文天平表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三峡重庆库区水质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2008年,长江、嘉陵江和乌江重庆段各监测断面水质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满足Ⅰ、Ⅱ类水质断面比例占90.5%。国控饮用水源地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均为100%。
7、金融危机考验环保 上海坚持环评门槛严惩"偷排"
来源:新华网2009年02月19日
新华网上海2月18日电(记者陆文军)“绝不允许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与生态环境目标有冲突的项目盲目上马”,对于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偷排”的行为,“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上海环保部门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挑战,危机中更需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绝不手软。
18日,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在“2009上海民生访谈”上表示,全球金融风暴对环保工作而言有危有机。机会在于,整个国家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投入也可以加大,环保的投入既扩大内需,同时又符合民生要求,关乎长远。”
据悉,2000年以来,上海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环保投入占当年全市GDP的比值已经连续8年超过3%。新一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将围绕绿色世博、节能减排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重点目标,预计总投资将超800亿元。
张全说,环保部门还可以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有上有下才是调整,不能光是关、停,重点在于产业升级”。
张全坦言,除了机会,当前经济形势下,对环保工作不利的因素也很多。譬如一大批新建项目要上马,这里面也不排除部分不符合环保标准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对此,环保部门将进行严格审批,绝不允许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与生态环境目标有冲突的项目盲目上马。
张全还说,上海环保部门发现,经济下滑出现时,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出现偷排行为。“去年我们查办的此类偷排企业有好几家,故意偷排要非常严厉地处罚,要追究法人、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张全表示,对一些环保达标、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环保部门将提高服务水平,而对一些环境违法的企业,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企业,则绝不放松监管。
8、江苏盐城水污染系化工企业排污所致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9年02月20日
中广网南京2月20日消息 (记者杨明 杨守华 江苏台沈春良)江苏盐城今天上午全城停止供水,老百姓开始到超市抢购矿泉水。
江苏盐城:水源被污染全城停止供水 当地紧急调查
据当地市民介绍,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运输化工原料的船只发生翻船导致水源地被污染;二是当地化工厂昨夜偷排污染物导致水源被污染。
江苏盐城水污染原因初步查明:系化工企业排污所致
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盐城市全力调查,目前原因已经初步查明,是由当地一家化工企业排污造成的。
据介绍,这家化工厂平时把污水排在一条小沟里,这条小沟有个小水坝,前天该厂将这个水坝打开,恰逢盐城昨天下大雨,污水就流到了盐城市的水源地蟒蛇河。最终导致了全城居民用水受到污染。经初步化验,受到污染的居民用水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苯,记者在自来水厂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有一种农药味。
盐城市目前准备将未受到水源污染的城东水厂开足马力供给受到水污染居民用水。
9、气候组织中华区总裁:2009全球气候期待大国合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2月20日
——访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
2月20日,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抵达她此次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中国,从此也开启了奥巴马时代中美双边高层正式对话的大幕。据媒体报道,希拉里此次访华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商讨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的合作。
毫无疑问,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和即将于今年年底揭开的哥本哈根谈判到来之前,中美两国在就这一当今全球重大议题上的态度,势必牵动全世界的目光。就此,本报记者对深谙中美两国气候问题的资深专家、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女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环球人物
吴昌华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是一位长期专注于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策略分析专家,负责领导气候组织在中国的策略发展并管理中国区的运作。吴昌华在中国工作的15年间,曾领导过世界性的环保机构———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并且是“亚太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圆桌会议”(APRSCP)董事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委员会、以及清洁空气行动(CleanAirInit-iative)———中国区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其间,吴女士还在美国华盛顿担任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并为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提供过咨询服务。此外,她还是世界新闻研究所1993年学者会员以及2004年天普法学院美中高层环境法律和政策圆桌论坛的成员。
记者:如今,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课题。比如,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接连发生的飓风、海啸、地震、干旱以及雪灾等。在您看来,当前全球的气候形势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吴昌华:毫无疑问,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从最近这几年气候变化的趋势来看,此前科学家们的各种预测还是显得偏于保守了,气候变化的趋势的确是在不断加剧的,无论在美国、中国还是欧洲,各种气候灾害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正因如此,人们在科学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全人类需要携手共同应对这些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挑战。
记者:与1992年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时相比,您认为今天的全球气候状况是有所好转还是更加恶化了?
吴昌华:从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看,气候变化的形势显然是在加剧的。虽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陆续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契约,一些发达国家还制定了关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标准,但是总的来看,当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是在不断加剧的。
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像美国这样的工业大国拒绝加入到《京都议定书》中去,而即使是加入到这些国际公约的国家,也只有欧盟的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实现预定目标,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实现其预期目标。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减排这件事情是一项非常严峻的挑战。在现实当中,虽然有了各种框架条约,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致使减排这件事很难实现。从而导致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这件事上所遭受威胁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记者:那么,您认为如何才能将各种国际气候公约中纸面上的那些美好愿景真正变成现实呢?
吴昌华:首先,就国际社会来讲,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约是非常关键的,比如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预定书》,这些条约的制定都是希望各国在改变气候变化上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在这个进程中,今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我们知道,《京都议定书》的时效是到2012年,那么在此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就需要各国达成一个新的国际气候变化框架条约,无论是将其称作“后京都议定书”还是“哥本哈根条约”,它都是一份将有192个国家签署的非常重要的国际气候框架公约。
第二,我们也知道这种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如果只是落实在纸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各国,尤其是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要切实真正地做到履约,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能真正将气候变化的问题纳入到发展战略目标中去,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来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记者:众所周知,奥巴马在当初竞选时打出的口号之一就是“我们需要改变”,作为一位十分熟悉美国气候问题的专家,您是否认为,美国新政府和民众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
吴昌华:首先,从美国新政府的组成班子来看,可以看到很多气候方面的有经验的科学家和关心气候问题的立法和执法专家都被纳入到新政府当中。这些变化已经让人感觉到,奥巴马正在努力兑现自己当初在竞选过程和就职宣誓中所发出的诺言,美国政府不仅要回到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的舞台上来,而且还要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从美国公众来讲,因为美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游离于国际气候变化公约的框架之外,所以要马上面对这一问题,其挑战肯定也是非常大的。奥巴马如果真的想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参与到气候问题的国际对话进程当中,那么他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说服美国公众,气候变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美国政府要这样去做,因为美国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家,它的立法者,也就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美国民众选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参议员和众议员在立法的过程中,其立场很大程度上要顾及到选民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这也就成为一项很大的挑战。
第三,就是回到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中,在这份计划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地方都涉及到绿色、清洁能源等方面内容。在整个救市计划的资金分配中,与气候和能源问题相关的大约有5400万,占整个救市计划的7%左右。对于这一点,从积极方面来看,可以说是美国政府重视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气候问题已经被考虑到救市计划当中去。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说,只占到7%的比重可能还不够,希望他们可以做得更多。
记者:目前在中美两国气候合作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作为气候组织的一位领导者,您又是如何说服美国政府重视气候变化的问题的呢?
吴昌华:与中国的情况不同,美国是发达国家,很多加工业的工厂都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这其中中国也占了很大比重。而在讨论气候变化的立法问题时,美国人却常常会将中国因素考虑进去,尽管两国也存在着很大区别。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立法,美国各州尤其是中西部的几个州,从事的产业也有很大区别,有些是以农业为主,有些是以制造业为主,有些是以煤炭业为主。在美国的北部,有些州在发展的同时就已经注意到气候的问题,像有些以能源为主的州,在这些州推行气候变化的政策都不是问题。
作为最大的障碍,就是在于美国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几个州,它们在美国大选时通常被称为“摇摆州”,比如说以农业、加工制造业和煤炭业为主的州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常常会把中国加入进去,有些人会认为,中国把他们的工作抢去了,中国也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中国不减排美国再怎么减也没用,而且还会影响美国的经济,所以这方面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我作为国际气候组织的官员,就是要在中美两国间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帮助美国人理解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做,帮助美国的公众特别是立法者了解这些年来中国所做的事情,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希望通过探讨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大家对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未来做出自己的努力,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这个事业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希望两国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达成更多的共识,找到改善气候、共同发展的方向。
记者:作为一位资深的专注于环境与发展的策略分析专家,您如何评价各项公约和法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吴昌华:谈到国际框架公约,国际谈判总是非常繁琐的东西。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全球大多数国家所谈论的众多问题中,它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被大家形成广泛共识的一个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这就要求各国都必须坐到桌边来,共同商讨这个问题。虽然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比较繁琐的国家间政治与利益博弈的过程,但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不断演变不断进步的过程,从这层意义上说,《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尽管有着诸多的不完美,但它有着其历史意义。
谈到法律的作用,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比如像《京都议定书》里规定了各个国家在减排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但如果你做不到怎么办,当2012年它结束的时候,对那些没有履约的国家怎么办,至少在目前的国际框架公约中,没有明确的相关责任方面的条款。希望在今后的气候变化谈判中,能够加入一些具体的责任约定。
记者:即将于今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备受各方的关注,气候组织对这次会议有何具体期待?
吴昌华:从现在起到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只剩下不到10个月的时间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国际社会要达成共识,显然有很大的难度。当然现在的形势比当初制定巴厘路线图的时候要复杂许多,比如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场金融风暴。但是,这也让我们的思路变得更加明确,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比如具体从美国的问题来讲,美国在当初巴厘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就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它要回到国际谈判过程中来,所以我们十分关注美国在这个过程中究竟会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气候组织也希望能够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议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兑现它原有的承诺。
再比如中国。尽管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国力来讲,都很难再用当初制定《京都议定书》时的标准来要求中国,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与国内的决策者们的交流中,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原有的信心。我相信,中国在巴厘路线图当中所承诺的几件事情,中国政府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到,这里面就包括在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把气候问题纳入进去,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记者:近期,克林顿政府时期负责《京都议定书》谈判的托德·斯特恩刚刚被任命为代表美国进行新一轮气候谈判的特使,并且此次他也将随同希拉里一起前往中国进行访问。对此您如何评价?
吴昌华:我个人认为,在美国其实非常需要斯特恩这种人,即非常懂得气候问题的专家型人物来坐到这个位置上。从这一点来讲,这是非常积极的。美国多年来一直游离于国际框架之外,如果它所任命的谈判代表本身不了解国际气候框架的历史和发展进程,那显然将是很难让人看出其诚意和解决问题的态度的。第二,就是希望他这次访华,希望在他的任期内,能够积极地扮演好一位谈判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能够与中方进行积极地交流,推动中美双方共同合作,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做出大国应有的贡献。
名词解释
气候组织:成立于2004年4月,是世界上第一家专注于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由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来自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20位商业精英和政府领袖共同发起。通过与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对世界经济碳强度最有影响的1000人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气候组织的最终使命是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气候组织与会员及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系列战略性项目包括:开发企业领袖力量项目;制订自愿碳市场标准;实施绿色电力市场发展项目;打破全球气候僵局项目;倡导城市和区域领袖联盟;启动针对消费者的低碳同行项目等。
四年来,从伦敦西南部仅仅三人的办公室开始,气候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遍及全球6个国家和地区(英国、美国、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和澳大利亚)一百人左右的组织,与世界最重要的五十多个政府和企业展开合作。(记者余瀛波)
10、跨界污染成珠三角“毒瘤” 谁都受害谁都不管
来源:南方日报 2009-02-20
靠近清远市的广州花都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堆积如山。刘茜唐小慧摄
位于花都狮岭镇附近的一个垃圾场,原来是花都与清远交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山岭上树木郁郁葱葱,山下是潺潺流过的溪水,然而碧绿的树叶如今却蒙着厚厚的灰尘,溪水也成为黑色的浊流。
污染来自于不远处的垃圾场。记者看到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已把山岭之间的沟壑填平,形成一座座垃圾山,垃圾露天堆放、苍蝇纷飞。当地村民反映,垃圾场平时臭气熏天,下雨时渗出的液体还污染了附近河流,下游居民生活用水严重受污染。
记者走访发现,这种跨界的污染严重的垃圾场在珠三角并非特例,在各城市交界地带随处可见,诸如广州人和镇与从化交界处、花都与南海交界处的文岗村等地均有这种露天的垃圾场,另外还有不时发生的跨界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它们已成为珠三角肌体上的“毒瘤”。《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实行环保整治协力推进,能否铲除跨界污染“毒瘤”?
踩点交界处的垃圾填埋场好久没有埋垃圾了
刚进大门一股酸腐之味扑面而来,只见偌大的场地上全是露天堆放的垃圾,苍蝇成群地落在上面。
上文所述的位于狮岭镇附近的露天垃圾场是目前花都最大的垃圾场,花都区新华镇和狮岭镇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都拉到这里,虽然名称叫垃圾填埋场,但记者看到这里的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没有经过什么处理。
时值下午一点半,除了在垃圾堆中找瓶子卖钱的5个当地居民外,只有一辆长了锈的推土机静静地停在垃圾堆里,场内没有厂房也没有垃圾处理设备。一位正在翻瓶子的居民告诉记者,处理这些生活垃圾的方法是将其填埋在土里,但很久都没有见人来填埋过。
记者走进垃圾场深处,看到附近的一个池塘上全漂着垃圾,树杈上挂满了衣物和塑料袋等。场内只有1/15的垃圾被填埋,而且表土深度在10厘米以内。
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中心博士王树功说,将生活垃圾一埋了之,不仅浪费资源能源,还大量占用和危害有限的土地空间,并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露天堆放臭气熏天,还会产生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释放出来将严重污染大气;在垃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被雨水淋后产生的渗滤液,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填埋场需要有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系统、覆盖和封场系统等措施,而记者在该垃圾填埋场则未见到这些设施。
据了解,这个垃圾场还是属于花都区政府管理的,但政府为何如此不负责?原来这里是花都区与清远清城区交界处,山与山之间说不清楚边界究竟在哪里,于是这个地方成了谁都管不了的边缘地带,两地纷纷把垃圾场建在这里。为了省钱,大家都不投资处理了。
问题
跨界污染已成珠三角“毒瘤”
跨界污染的不仅仅是垃圾,在珠三角跨区域的水污染和空气的污染也普遍存在,就像著名的“毒品金三角”一样,这些谁都不管的地带已成珠三角肌体上的“毒瘤”。
记者在三水采访时,该地环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些年三水有八家电镀企业排污严重污染了下游的佛山、广州,两地对此意见很大,引起纷争。
经过多年的交涉,三水才下决心关闭这8家电镀企业,然而关闭不久,这些电镀企业4家迁到了高要,4家迁到了清远,继续污染珠江。为此三水与两地又继续进行多次交涉,但未能解决。该负责人说,其实以前电镀厂也污染了三水,只不过以前是“污染我的腰”,现在是“污染我的嘴”。跨界水污染使下游城市深受其害,据了解,由于广州上游的佛山工业污染珠江,广州第一水源水质已大大下降,现在不得不考虑从西江更远的地方开辟第二水源。
“跨界污染不断增加,已成珠江的又一大难题。”珠江治理办公室陈铣成主任说。他认为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域限制增加了协调合作治污难度。跨地区水污染,如果再不好好治理,不仅会影响群众健康,还会导致污染地区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
专门从事污水处理研究的广州绿色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平则告诉记者,跨界垃圾污染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由于污染源在跨界区,大雨之后有害物质会直接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排入江河并流入下游。
另外,跨界污染还包括对空气的污染,一些城市还把小火电厂及一些冶炼厂、电镀厂设在交界地,由于土地权属纠纷较复杂成无人管地带,这些企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偷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不仅影响饮用水安全,而且污染了空气。
但是谈到这些问题,珠三角不少城市均表示“水是从上游流下来的”、“空气污染是从其他地方飘过来的”……诸如此类互相抱怨的“扯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把脉
技术不是问题政府也有实力
其实,跨界污染并非治不了的顽症。
拿跨界垃圾污染来说吧。2004年以前,在广州花都区和佛山南海区的区域交界处岗头岭,一样堆满了无人管理的大面积“自由垃圾”,严重污染了环境,但由于媒体的曝光,当地政府开始治理。2005年该地成立了一个私人投资的垃圾处理厂,来自佛山南海和花都的垃圾都被部分焚烧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的垃圾污染。
昨日记者在这里再也没有见到几年前堆积如山的垃圾,在这个昔日垃圾场上建起了一个大型的焚烧厂。该厂刘经理告诉记者,南海和花都的垃圾拉到这里处理,处理费为每吨50元左右,目前的日处理量为400到500吨。
但刘经理也坦言,出于成本的考虑,他们使用的是国产落后炉型,只能接收布料、皮革等易焚烧的垃圾,而且焚烧比例只是8:2,也就是说有20%的垃圾不能被很好地处理掉。记者还看到由于焚烧不完全,从烟囱里飘出的烟灰让树叶蒙上了白灰。
至于垃圾里面的一些重金属,刘经理说,由于焚烧设备运转速度较低和磁铁机吸力较弱等问题,不能被充分地分解而留在垃圾残渣里,如今垃圾残渣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王树功博士说,区域交界两不管之地建起垃圾处理厂,不管私人投资者是否出于利益考虑,这样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垃圾污染。而要治理污染,仅靠私人自发投资办厂焚烧垃圾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跨界垃圾污染,政府一定要作为。
王树功博士认为,垃圾处理属于市政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政府应该完全负起责任来。现在垃圾处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先进,在日本,垃圾处理厂旁边就是大量民居,一点气味都没有。目前珠三角各地政府完全有这种实力来办这样的垃圾处理厂。现在珠三角各地政府为了省钱就把跨界地作为垃圾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据悉,广州最先进的李坑垃圾处理场,投资了上亿元,全是法国设备,不仅实现了完全无害化,而且还可以发电,达到了垃圾资源化的良好效果。
下方
污染已“一体化”治污也要一体化
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已经提出,珠三角区域联手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就建议省一级下决心统筹城市环境联手治理,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王树功博士说,《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规划和建设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加强省界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等措施都表明了珠三角环保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和省委、省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在这个纲要出台后,他相信跨界污染的治理也不是件难事。
但怎样实现各地环境整治的协力推进呢?省环境技术中心主任刘奕玲说,“纲要只是一个总体框架,具体实施还需要省一级部门来牵头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
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陈春贻则认为,目前珠三角已经是“污染一体化”,对要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仍很艰巨,尤其对空气污染的治理。
陈春贻说,2004年广东和香港已经联合建立了一个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在全省各地和香港建立了由16个空气监测站组成的区域环境污染监控网络。这也表明了治理空气污染有了较好的基础。
据悉,为了实现珠三角环保一体化,目前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正在进行《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组织开展《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工作,并推动国家批准实施《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彭晓春博士说,今后还实施跟踪信息通报制度;不定期组织对《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探索建立跨省级行政区河流跨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成立泛珠三角区域跨省级行政区河流水污染防治协调机构。逐步建立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等一系列的机制,以更好地保护珠江的水环境。
省环保局局长李清告诉记者,珠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方案正在加紧制定中,有望在这个月底完成并出台。
11、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主要指标恶化 亟待建保护机制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9-2-20
简要内容:长江源区是三江源区最重要的一个区域,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各主要指标恶化了。2000—2002年在完成了三江源区中最大面积的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调查之后,项目负责人、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辛元红又转向了长江源区。
长江源区是三江源区最重要的一个区域,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各主要指标恶化了。结论来源于刚结束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的调查报告。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青海省地质调查员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实施,青海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组织国内20多名专家耗时近4年完成。
目前,项目的调查报告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初审评定。
三江源区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点环境区域之一。
2000—2002年在完成了三江源区中最大面积的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调查之后,项目负责人、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辛元红又转向了长江源区。
“这次调查是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首次普查,作为三江源区最重要的区域,长江源区首次全面‘体检’的结果令人担忧。”辛元红说,“调查报告会提交给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是为重点。”
恶化的长江源
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是三江源区最重要的一个生态功能区,对我国生态影响范围也最大。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对该变化显得尤为敏感,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多年冻土萎缩、植被退化、沼泽湿地减少以及水资源减少等方面。
“各个恶化的指标之间互相作用,又加剧了总体指标恶化现象的发生,”辛元红解释,“但不可忽视的是人类工程的影响。”
冰川消融退缩是长江源区的普遍现象:
地处唐古拉山最大的冰川——各拉丹冬冰川吴美通冬冰舌2007年与1969年相比较退缩了800m,平均每年退缩达21m。地处同一冰川的查索冰舌2007年与1969年航摄时相比较增长了700m左右,平均每年增长达18.42m。其他冰川都在退缩。
“调查时还有大量冰块在消融崩塌。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辛元红说。
长江源区冰川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昆仑山、南部的唐古拉山及西部的祖尔肯乌拉山,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冰川总面积为1051km2,与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km2相比减少了196km2。冰川年消融量约9.89×108m3。
而多年冻土面积萎缩、沼泽地退化则使得三江源“中华水塔”的美誉岌岌可危,影响更为深远。
“长江源区影响多年冻土环境的因素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因素。而后者的破坏作用不能小看,比如人类工程的活动等。”辛介绍。其中地带性因素是指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年平均地温等热物理因素。
辛举例说,05年因修建治多—索加乡级公路,在群曲公过北路边开挖排水沟,揭掉了冻土的保护层——沼泽草甸,使该处深度仅0.30m的古地下冰层暴露地表,经过近一年的融化,在路边形成一条宽3.50m、长650m、深达3m的融陷槽,到调查为止仍在融化,迫使刚修好的公路改道,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公路一旦经过沼泽湿地发育区,势必将整块湿地人为分为两片,使地处下游的湿地因失去水体补给而退化。”
“水资源方面调查发现,源区泉水的泉口下移表明源区地下水位下降明显,继而会延续发生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沼泽湿地退化→‘黑土滩’形成→荒漠化扩大链式发展,当然,这一发展规律反过来也成立。”辛元红总结说。
亟待保护机制构建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追求恢复原来的生态系统,而是通过努力去维护现状和尽可能恢复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保护和治理的目的。
基于此,报告给出的意见是: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应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寻求符合长江源区高寒条件下的生态规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生态环境体系。
记者采访的青海省多位人士认为,针对调查报告的各个环境指标恶化的现象,目前各方采取的措施还仅限于恢复沼泽湿地植被,遏制河流、湖泊萎缩、增强水土保持、和提高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质量的具体工程。
2005年,国务院通过《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通过之初,青海省当地媒体评论认为,这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三江源生态面貌、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系统工程。
“《总体规划》是目前三江源地区(包括长江源区)环境保护和改善推进的总体纲要。”青海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说。
按照规划,到2010年国家投入75亿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目前已经到位资金不到30亿,最近每年到位资金3—4亿元,规划中的22个大项目都还在推进。”上述人士说。
但从目前来看,国家还没有建立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2004—2010年国家投入的75亿元是一个阶段性投入,之后能否继续投入、投入的规模有多大等都成了各方人士关注的重点。
调查报告认为,长江源区乃至三江源区水资源量的90%以上为过境流量,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受益者,为保证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国家应建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用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资金投入是一个因素,但以“三江源”地区为重点,设立中国第一个生态补偿机制的综合实验区历来青海方面呼声很高。
“一方面,建议中央从投资、财税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以该省生态贡献量和经济限发量来核定基数,给予及时的足额补偿;另一方面,请求授权青海省较大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自主决策权。”辛元红表示。
早在2006年,青海省发改委会同省社科院等单位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向省委、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有关政策建议》和《关于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目前设立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区方案文本在起草,最快这个月底完成上报。”上述人士透露。
12、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博弈
来源:河南日报 2009年2月20日
●雁鸣湖湿地的现状,揭示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尴尬局面。
●黄河湿地无序开发造成的破坏,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
●学习和借鉴湿地开发的成功经验,对探索我省沿黄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大有裨益。
被侵蚀的雁鸣湖畔
“这些芦苇在去年春天都铲除了。”2月12日下午,搭载记者的三轮车司机指着雁鸣湖北岸说,铲掉芦苇荡后,鸟儿越来越少见了。司机来自雁鸣湖北边的一个村庄,他熟悉雁鸣湖的一草一木,谈起雁鸣湖,他说变化特别大。
雁鸣湖在黄河湿地中是比较有名的。顾名思义,这里是可以经常听到大雁的叫声。但随着雁鸣湖的旅游开发,大雁的叫声或许有朝一日只能存在于记忆里。
现在,花上10元钱,三轮车就会载上游客沿湖一周,中途司机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很多年前”这里野雁成群、飞鸟蔽天的景象。
数年前,当雁鸣湖还刚刚因盛产大闸蟹出名时,记者曾慕名来到这里。那时候,从新修的柏油路拐到湖边是一个停车场,如果再往里走,需要徒步旅行,湖边是原生态的土路,甚至没有路,水陆交接处是茂密的芦苇荡。游人在湖边走,经常可以看到被惊飞的水鸟,不过这种情形随着芦苇荡被铲除而不再出现。
在雁鸣湖南面,餐饮摊点林立,与多年前相比,也大不相同:以前多是木头垒起的小木屋,现在林立的大多是水泥和钢筋构造的房子,密密麻麻。
一阵风吹来,这些餐馆后面的树林里,白色的垃圾四处飘扬。
沿着湖畔,离餐馆不远的地方,可以看到有几处正在施工的大型房产项目,这些项目占地不菲,建筑初现雏形。在未完工的地方,树林依然存在。“这里房子很好卖,听说建的都是别墅。”司机说,没想到,以前不起眼的荒林,现在竟成了风水宝地。
雁鸣湖湿地,正在被钢筋和混凝土侵蚀。
郑州黄河湿地的尴尬
“雁鸣湖湿地的现状,揭示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尴尬局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抛却雁鸣湖开发对湿地造成的不良影响,开发对雁鸣湖确实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在大片的黄河湿地里,几乎都存在着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由于无序或过度开发,使湿地被破坏的程度加重,尤其是近几年,湿地被破坏性开发屡见不鲜。
2006年2月,郑州市惠金河务局接到举报:花园口黄河湿地被非法圈占开垦、采砂、建设鱼塘,使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数千亩植被被毁。
接到举报后,郑州市惠金河务局水政科的执法人员立即来到位于花园口景区的南裹头一带进行调查核实,发现确如举报所述:大片湿地被圈占开垦,许多湿地被挖沙取土,施工车在这里大兴土木。在一个大约两亩地大小的塘边,施工者正在将不规则的坑塘改造成规则的养鱼池,据称是准备用来养鱼的。附近的一些村民则在湿地的芦苇荡中下铁夹子、布粘网偷猎水鸟。
据了解,自2005年入秋以来,大批农民便来到这片湿地里“安营扎寨”。这些农民以每亩300斤小麦的价格向组织者承包土地。几乎与此同时,狩猎者开始瞄上了湿地中的珍禽,偷猎者布下的捕鸟网,有三四米高、上百米长,栖息着无数只鸟禽的水面上不时传来阵阵枪声。
根据调查,破坏湿地者主要是当地村民。而他们破坏湿地的行为均是与相关部门签订了合同。既然村民持有合同等手续,他们的行为便不是简单的“破坏湿地”,更准确地说,湿地不是遭到了破坏,而是遭到了“商业开发”。
商业开发,成为破坏湿地“合理”的理由。
黄河湿地开发的前景
郑州黄河湿地遭受的破坏到底有多大?2月13日,郑州黄河湿地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郑州黄河湿地的开发大多是湿地管理中心成立前进行的,有些项目对湿地造成的影响并不大,比如湿地上的奶牛场,牧草主要是来自厂方自种草,对野生植被的破坏几乎没有。
黄河湿地无序开发造成的破坏,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
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9号提案就是关于湿地保护,提案内容为《关于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提案建议,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涉及水利、土地、农业、林业、旅游、环保等部门,应联合成立一个专门的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机构,以确保各项管理到位。同时沿黄湿地之间的生态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注重单个景点的开发和保护是不够的,黄河湿地各景区乃至周边其他著名景区之间应统筹规划,实施联合发展战略。
针对雁鸣湖湿地个案,我省湿地专家吕连勤认为,科学的功能分区很重要。不同功能的区块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建设方案。湿地生态典型、水鸟丰富的地方,如湖的北部、西北部就应该严格保护起来,减少人为干扰、人工建筑。可以采用望远镜或隐蔽的瞭望塔、瞭望台让游客观看湿地和鸟类,或抬高门票,限量小规模进入,并在水鸟繁殖的季节严禁任何人进入。
对南部水域,可以开展适度的水上娱乐项目。对人工养殖、种植区域,可以开展大众化的游览项目;当地进行的养殖、种植等开发则严禁蚕食湿地、侵占湿地。
吕连勤说,湿地开发的服务设施一定要集中布局、加强管理,集中进行排污处理。为了使当地居民减少对湿地的破坏,吕连勤建议盈利项目尽量考虑让当地居民来经营,以确保当地人的经济利益。
湿地开发不乏成功案例
目前,国内也不乏湿地开发成功的示范,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是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一个典范。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近20年来,城市迅猛向湿地进逼,当地居民圈水养鱼、围荡造田、办厂建屋,湿地大量水域随着城市化趋势的演进而迅速消失。到本世纪初,西溪湿地面积锐减,湿地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这种状况引起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迅速作出决策:建立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核心区块原有的517户民居、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通过规划改建留下了近100幢,这些粉墙黛瓦的水乡民居得以与湿地大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拆除违章建筑和不适合水乡风情的民居后,西溪综合保护工程营造了大面积的滩地,为水鸟提供了自然的繁殖地。
在综合保护工程中,整个湿地内实行了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西溪湿地的水质得到了逐步改善,同时,通过沟通水系,恢复贯通鱼塘间的水文联系,增强了湿地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据湿地专家组调查,西溪湿地公园结合西溪湿地的实际,既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最大程度地进行了经济开发,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
“学习和借鉴湿地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对探索河南沿黄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大有裨益。”吕连勤说。
13、怎样以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2月20日 季昆森
http://env.people.com.cn/GB/8839396.html
党和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和原则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6个“四”和3个“一”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六个“四”:如何“入手”和怎样“并用”
一是“四个更”。
笔者曾将循环经济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也是推行节能减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是节能减排的必然成果;做到更少资源消耗,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做到更低环境污染,可以达到污染减排的目的。推进节能减排,一是要发扬人们节能减排的优良传统,用好宝贵经验,培养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二是要发挥人们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
二是“四个不一样”。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过去讲“节约”的含义有以下不同:
过去讲节约,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节约。而今天讲节约,要求从源头开始,即在未进入生产、消费过程时,在设计环节就要尽量减量化。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重新设计、创新设计制造出的超级汽车,其安全标准、外观、舒适度与过去一样,但是其重量只有原来的1/3(合成材料和聚合物的材料用量提高两倍,钢铁用量减少92%),耗油量也大大降低。
过去讲节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美德来崇尚。而今天讲节约,关键是要寻求减少资源消耗、治理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现在开展的节能减排工作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展的节能降耗工作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当时只强调节能降耗,没有提污染减排;二是当时只强调要节约,不要浪费,没有讲高消耗、高污染的结果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经济社会难以可持续发展;三是当时开展节能降耗只是国人自己的事情,而今天国际社会非常关注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四是当时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抓节能降耗工作,而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正在强力推行的重大战略决策。
过去讲节约,没有或很少考虑到地球上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无限需求这一尖锐矛盾。而今天讲节约,是要把自然界生态良性循环的规律引入人类经济社会运行的大系统,这是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以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满足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要求。
过去讲节约,主要是强调少用资源。我们现在还要发扬这种精神。但今天讲节约,不仅是少用资源的问题,更不是偷工减料的问题。少用不等于少和差,或者空手套白狼;提高效率并不意味着削减,不舒适或者匮乏,而是要“事半功倍”,就是用一半的力气取得原来两倍的功效,这就是循环经济。
德国伍珀尔研究所负责人施密特·布勒克认为,单位服务的物质投入削减到1/4并不为过,对经合组织成员国来说,制定削减到1/10的计划十分必要。并指出,“物质投入削减到1/10要比能源投入削减到1/10更加容易。这与大多数物质的物理稳定性相关。”
三是“四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这是循环经济标志性的特征。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我们开始认为减量化原则最明显,正好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后来,我们经过深入研究认识到,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这3个原则在节能减排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尽可能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购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可以有效地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再循环原则,就是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这样做既可以节能降耗,又可以减少污染排放。
再思考原则。中国的国情和发达国家不一样,国内各地的情况也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仅靠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3个原则已经不够用了,必须在深刻领会循环经济原理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原则,即再思考原则。这个原则可以拓展人们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和运用循环经济,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是“四个利用”。
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包含4个不同层次和含义的利用: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反复利用和深度利用。
节约利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方针。循环利用,就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变成可再生资源,生产出可再生产品。反复利用,就是对产品进行多次重复利用。深度利用,如德国巴斯夫集团在本国及在中国建立的化工联合体,就是用几种化工原材料生产出几百种产品,进一步深度加工成8000种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五是“四个入手”。
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入手,在“节省”二字上下苦功夫,从省中求好、省中求快、省中求多,实现多快好省的辩证统一。安徽省绩溪县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变速箱的配套部件同步器、齿套及风力发电机的加速机等200多种产品。这家公司过去用老工艺进行生产,钢材消耗量大、工序多、能耗高、成本高、利润空间小。从2003年开始,他们投入600多万元发展循环经济,经过4年努力,研发设计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精密碾锻成型工艺”,既减少了工序,节约了钢材,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减少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检测,单位产品节材率在40%~45%左右。
从污染治理入手,把污染治理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变单纯赔钱为既要花钱又要赚钱。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提出“把循环经济当作重要产业来谋划和发展”,建起了煤泥煤矸石电厂、瓦斯电厂、煤矸石砖厂、粉煤灰新型建材厂和矿井水处理厂,实现了更大的综合效益:2005年循环经济类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62亿元,利税2654万元(不包括淮化集团),5年累计节约征地费用9100多万元;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达65%以上;矿区基本消除了煤矸石、矿井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循环经济产业解决了2000多人就业。
从生态修复入手,变单纯的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笔者曾经对安徽省淮北市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情况进行调研,这个市有20万亩采煤塌陷区,已经修复治理了10万亩,并且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搞生态旅游等。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不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本,对中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好、开发好,对比较差的甚至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在治理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利用,也可以使之成为生态环境资本,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搞好农村节能减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
六是“四种手段并用”。
行政手段。国发[2007]15号文件强调,“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为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有关部门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上大压小,下决心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还要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实现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的链接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攻关。
政策手段。要加快研究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保险、投资、生态补偿等政策,用足、用好已有的政策。
法律手段。《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国发[2007]15号文件就节能减排的法制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
市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也要按市场经济的办法,引入
市场机制来推动。国内许多地方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 减排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急需加快推广的步伐。
【1】 【2】
14、我国矿山生态保护失控 矿山生态保护难点何在?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2月20日
加大矿山生态保护力度
近几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矿山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一是加大了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力度。百色市组织县处级以下的领导干部及行政执法人员到各级党校参加《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学习培训和考试,提高了执法人员遵守、维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二是强化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避免乱采滥挖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市、县(区)都编制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并已发布实施。国土部门在审批矿业权时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的规定,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勘察项目和开采项目严禁上报审批、颁发勘察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环保部门严格履行统一监管职能,在对矿产开发等资源型项目环评和审批过程中,对涉及水源林、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和群众饮用水安全等项目严格把关,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和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对可开采的项目也提出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预防措施。
三是加大对无证勘探、无证开采的打击力度。百色市多次组织国土、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行动,重点整治铝土矿、煤矿、锰矿和金矿等的违法开采行为,有效地遏制了违法开采和洗、选矿等行为,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
四是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保护情况调查和恢复治理的力度。国土、环保部门分别开展调查,摸清了全市矿山的基本现状及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查明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为今后如何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矿山环境整治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认真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重建的监督工作。
五是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百色市制定了矿产资源开发经营和运输的管理办法,国土、环保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使矿山管理、生态保护和重建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些地方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到位。重经济轻环境、重项目轻生态、重眼前轻长远、重建设轻协调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一些县(区)非法开采和经营矿产品的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黄金矿山和锰矿的乱采滥挖,没有任何环保安全措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执法人员严重不足,管理不到位。百色市探矿面积近万平方公里,而全市12个县(区)属国土部门管理的矿监人员仅有42人,执法监察人员仅有42人;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科只有1人,市、县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加起来不到40人,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体制机制不健全,环保统一监管职能难以发挥。矿产资源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在执法协调不够的情况下,各部门互相扯皮,难以形成执法合力。即使政府每年组织部门联合执法,也只是阶段性、临时性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确保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有序进行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百色是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城市,也是山清水秀的城市,具有用资源换产业的优势。建议各级政府在有计划地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力度。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打击违法开采、经营矿产品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活动过后违法行为立即反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够。因此,必须制定、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对违法行为给予更加有力的打击。
四是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减少拥有采矿权的人数。建议将资源整合,实现一个矿区一个法人。这既有利于监督管理,又有利于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五是要增加执法人员编制,加大执法力度。国土、环保部门监察执法人员的编制应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以确保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15、农村垃圾污水令人头痛 怎么变废为宝?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2月20日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农业垃圾处置一直是件令人头痛的事,处置不好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垃圾、污水等对新农村建设造成极大制约,如果能够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国外的成功经验。
以色列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把环境资源整合作为重点来抓。在以色列有一座以垃圾填埋场为基础整治重建的生态主题公园,这里青山绿水、碧水环绕、鸟语花香、宜景宜居,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气味难闻、影响市容的垃圾填埋场。几十年前,以色列和许多国家一样,在垃圾、污水的处理上比较粗放,没有正确认识垃圾及污水给环境和水源造成的污染与危害,以致这一地区垃圾堆积成山,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至此,垃圾填埋场才不得不关闭。如今,沙龙公园建造了人工水道与喷泉,修建了平坦的大道,拥有大片绿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以垃圾再利用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并对外开放,被称赞为“沙漠上的一朵奇葩”。
垃圾处置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而科学利用和处置,既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可减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置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地方尤其中小城镇,在垃圾的处置上还仅仅停留于填埋、焚烧阶段。把垃圾填埋物作为湿地公园加以建设,垃圾中一些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对地下水资源造成长久而潜在的威胁,而垃圾焚烧无疑又对空气造成污染。以色列沙龙公园的垃圾处置方法是:利用生物技术将生活垃圾质量减少90%,产生沼气用于发电,同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如一些玻璃、塑料等予以回收进行再生利用。以色列的环保设计使垃圾“脱胎换骨”,许多家具及装饰品都是由旧轮胎、易拉罐、玻璃瓶等再生制作的,废物回收利用在以色列已经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费用,除政府予以拨付外,回收的沼气、废物利用等都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污水处理方面,以色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国家污水再利用工程”计划,开展污水处理进行灌溉的试验研究。目前以色列约有60%的城市废水在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灌溉。而我国目前许多地方在垃圾分类、处理上缺乏有效措施与手段,大多数工业及生活垃圾仅做简单的压榨、焚烧、填埋处理。
以色列科学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可喜的是,我国许多地方的垃圾及污水处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如江苏省常州市2008年对所有垃圾实行集中焚烧发电,走资源循环利用之路。江苏省金坛市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节能减排,做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文章,走出一条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金坛市从2004年起就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以直溪镇为试点开展稻麦秸秆、人畜粪便的沼气供气试点工作。经过4年努力,投资80多万元的汀湘村沼气工程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工程利用稻麦秸秆、人畜粪便、各种垃圾下料,通过生物工程进行腐蚀产气,气体通过供气管道直接进入百姓家。目前,汀湘村沼气分散式供气50户,集中式供气100户。沼气池气体容量达8立方米,满足了周边群众的用气需求。在此基础上,汀湘村还加大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目前直溪镇已有560户农户使用上了秸秆沼气。金城方边村也是沼气试点村,这个村为推进垃圾沼气工程建设,实行垃圾集中堆积与处理,并建造了农村垃圾中转站,为沼气工程输送源源不断的“造气原料”。
2007年,金坛市在江苏省率先成立农村沼气协会,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金坛市建成1个大型沼气发电工程,4个小型沼气池工程,户用沼气发展到580口。2007年新建大型沼气站两座,小型沼气站4座,户用沼气800口,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座。沼气不仅替代了煤炭、柴火、秸秆,清洁、高效和廉价,而且带动农户改厕、改厨、改圈,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目前,金坛市8个镇(区)均成立了沼气协会,沼气工程在农村得到全面推广。
笔者认为,要提高对工业及生活中产生垃圾危害性、资源性的认识,要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垃圾不能一填了之。一是要加大垃圾堆置、填埋的监督力度。二是要对各类垃圾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宜肥则肥,宜填则填,有害垃圾还得经过晾晒或生物发酵处理,有条件的可采取焚烧,淤泥可制作淤泥砖等。要全面实行雨污分流,对不达标的污水严禁直排入河。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节水技能改造,加大企业中水回收利用力度,对企业以中水为水资源的在相关费用的征收方面要给予优惠,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各地在加大污水处理力度的同时,要加大中水回收利用力度,污水处理厂产生的中水可作为企业生产用水、城市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洗车行业用水等。在工业企业及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置中,环保部门必须对垃圾处理项目进行论证,在确定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的前提下,在取得环保论证许可后方可实施,严禁作简单的填埋处理。此外,政府应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农村秸秆、垃圾制沼气的推广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真正使秸秆、垃圾和污水变废为宝,造福人类。(作者单位:蒋建君,江苏省金坛市新闻中心;沈子飞,江苏省金坛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