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2
二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人民网: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森林覆盖率增加的国家
2、新华网: 汶川地质灾害隐患将持续10年
3、水利部网站: 国家防总:截至2月11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4亿亩
4、人民日报: 江河参战 调水“解渴”
地方信息:
5、人民网-京华时报: 北京投160亿还清“母亲河” 流域将建四大湿地
6、新华网: 四川启动46个生态修复重建项目
重大水事:
7、新华网: 三峡水库实施生态调度已为下游补水25亿立方米
环境曝光:
8、每日经济新闻: 多美滋奶粉陷“污染门”质监部门介入调查
民间视点:
9、搜狐绿色: 哪些文学能让我们环保
深度报道:
10、中国环境报: 2009,八大难题如何求解?
环境时评:
11、人民网环保频道: 谁该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
12、中国环境报: 强调环境欠债岂是杞人忧天
13、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保不只是创意
14、中国环境报: 缓解干旱亦要树立全局意识 防范环境风险
15、中国青年报: 北方大旱暴露的体制型缺水
1、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森林覆盖率增加的国家
来源:人民网2009年02月11日
2010年森林覆盖率指标不变 有信心度过旱灾难关
人民网北京2月11日讯 记者严冰报道: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办公室主任曹清尧在今天上午国家林业局新闻发布会上说,据联合国有关机构评价,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到20%增加的就是中国。虽然目前遭遇严重旱情,但2010年森林覆盖率指标不变 ,我们有信心度过旱灾难关,这个目标一定会完成。
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副司长黎云昆介绍,去年10月下旬以来发生的持续大范围严重旱情,涉及到15个省区市,林业受害面积达1.18亿亩。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今春的造林计划是多少?是否能实现2010年森林覆盖面达到20%的目标?曹清尧说,这个指标是胡锦涛主席对全世界宣布的。对于这个指标,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请大家放心,到2010年我们森林覆盖率达到20%绝对没有问题。这一次的旱灾尽管很严重,对我们林业的影响很大,包括去年冬天,我们遭受的雨雪冰冻灾害,这些因素我们都考虑到了,不会影响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计划。据联合国有关机构评价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增加的就是中国,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完成。
他说,今年国家林业局全年造林任务是8200万亩,我们计划是对全国各个省的情况做了科学安排,没有做季节安排,现在春季造林只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科技支持力度,加强保水保墒工作,加强灌溉的工作,加强生态用水的调配,我们也允许造林机械做调配。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不一定春季造林就把这个任务完成了。春季是造林好季节,但是现在科技发达以后,雨季造林甚至闲时的造林加上我们的技术是可以实现的,我相信今年造林任务一定会完成。
2、汶川地质灾害隐患将持续10年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2月11日
新华网成都2月11日电 (杨三军、陈健)汶川特大地震使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条件急剧恶化,根据国内外的以往经验,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所产生的影响将持续10年左右。
11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题会议上作上述表示。
宋光齐说,特大地震发生及其影响严重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原本就十分恶劣、脆弱,震后地质灾害隐患使其雪上加霜。强烈地震还使极重灾区的山体普遍受到破坏,一些山体开裂的裂缝延伸长达数百米,大量崩塌、滑坡积累了数十亿立方米的松散堆积物,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据四川国土等有关部门巡查排查结果,地震灾区的一些滑坡、崩塌体、危岩体目前仍然处于高位、高危状态,具有突发性强、势能大、摧毁力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这些隐患一旦成灾,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其产生的影响将持续10年左右。”宋光齐说,“特别是最近3年到5年,泥石流将成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灾种。”
据了解,四川今年将按照有关规划,立足于防大灾,及早谋划部署,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以集镇、学校、受灾群众安置点等重要区域为重点,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大力整治,努力构筑群测群防、避让搬迁、应急除险、工程治理等4道防线,千方百计避免特大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安全保障。
3、国家防总:截至2月11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4亿亩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9年2月11日
本站讯 2月10日冬麦旱区无降水,但由于旱区浇灌面积稳步增加,受旱面积继续下降。截至2月11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4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4亿亩,其中重旱3761万亩,干枯416万亩,有465万人、233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18亿亩,其中重旱3484万亩。今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较2月7日高峰时减少2726万亩,作物受旱面积减少2712万亩,重旱面积减少1778万亩。其中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较昨日减少141万亩,较2月7日受旱高峰时减少3581万亩;重旱面积较昨日减少180万亩,较受旱高峰时减少1938万亩。
2月10日晚,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要求,国家防总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旱区各地继续加强对当前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密切监视天气变化,进一步做好抗旱水源管理调度,加强旱情测报分析评估,加快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进度,加强抗旱设施的维修养护。
2月10日,河南、山东两省引黄流量分别为247立方米每秒和332立方米每秒。自1月16日以来,两省沿黄灌区分别引水2.75亿立方米和4.21亿立方米,分别完成浇灌面积366万亩和412万亩,较2月9日分别增加49万亩和112万亩。
截至2月11日统计,北方冬麦区8省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67亿亩次,其中浇灌冬小麦1.57亿亩次,昨日新增浇灌面积380万亩,临时解决了166万人、42万头大牲畜的因旱饮水困难。
4、人民日报:江河参战 调水“解渴”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2月11日
来水偏枯:2008年7月以来,黄河流域来水比多年来水偏枯三成左右,其中上游偏枯一成,中游偏枯六成,下游偏枯八成。
蓄水偏少:截至2月9日,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五大水库合计可调节水量为145.4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少36.0亿立方米。
当前,黄河流域面临来水偏枯、水库蓄水偏少两大问题。
黄河长江开闸调水
预计10天内受旱冬小麦大部分可以得到浇灌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2月10日介绍,截至2月9日,旱区各地累计引水、提水、抽水共66亿立方米。目前北方八省冬麦区超过六成受旱小麦已经浇灌,预计10天内受旱冬小麦大部分可以得到浇灌,有效减少旱灾影响。
开挖渠道,排险加固,检修提闸……2月9日,山东省全省重旱地区引黄闸已全部开闸供水,300多万亩重旱田迎来“救命水”。河南省黄河河务局也开启了30座引黄涵闸,已有3.7亿立方米的黄河水用于应急抗旱。
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当前,黄河流域抗旱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从1月6日发布黄河干旱预警至2月9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17.73亿立方米,下游抗旱引水6.51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多3.32亿立方米,为1999年以来同期最多。豫鲁两省共完成抗旱灌溉面积706万亩。
“长江水北调工程发挥重大作用,我们现在可以调水出省了。”江苏省水利厅吕振霖厅长介绍说,该省可以每秒50立方米的流量,向北方外省输水。
吕振霖说,江苏通过“长江水北调”工程,确保了淮北地区的水库水位。现在,只有一些位于水利沟渠末梢的耕地旱情比较严重。这些耕地大多位于淮北的丘陵和高岗地区。目前,水利厅已经组织抗旱作业队,用移动基泵作业向末梢地区供水。
截至目前,江苏全省累计抽水5.6亿立方米,浇灌面积达611万亩。
水利工程功效明显
黄河大型水库联合调度,河南山东用水“订单管理”
“应对旱灾,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受旱农田的灌溉。”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说。
根据国家防总要求,黄河防总2月8日对小浪底、万家寨、东平湖等大型水库实行联合调度,在进一步加大小浪底水库泄流的同时,增加中游万家寨水库泄流,一方面提前释放内蒙古河段冰下槽蓄水量,减轻凌灾风险,另一方面改善山西、陕西沿黄灌区的取水条件,并向小浪底水库接力补水。调度黄河下游的东平湖水库,防范下游河道断流,尽可能增加抗旱水源。
“没有大型水库这样的骨干工程,科学调度无从谈起。”黄河防总有关专家说,河南、山东两省用水采取“订单管理”,实时调度,及时调增抗旱用水指标,确保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
黄河防总根据旱情发展,将河南省2009年1月份用水指标由原计划0.95亿立方米增加至1.62亿立方米;将山东省1月份用水指标由原计划2.28亿立方米增加至2.70亿立方米。
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江苏省防指在去年汛后积极拦蓄上中游来水,增加湖库蓄水量,入冬前洪泽湖、微山湖、骆马湖和石梁河水库等“三湖一库”蓄水总量达71.2亿立方米。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3日,调度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水源29.6亿立方米,支持各地居民生产生活、发电、航运及改善区域水环境用水。同时,调度江都东闸、高港枢纽等沿江口门,抢潮抽引长江水给里下河和沿海地区河网补水。
水源紧张仍是突出问题
大型水库蓄水量偏少,中小型水库蓄水尤其不足
“水源紧张仍是当前抗旱突出问题。”黄河防总有关负责人说。
由于流域降水偏少,黄河来水偏枯。另外,当前黄河骨干水库蓄水偏少。陕西、山西相继成为严重干旱区域,使黄河中游小北干流的供水压力骤然增加。
李国英说,引黄抗旱浇麦要做好引黄渠系的清淤和开挖,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小浪底水库可调配水量有限,单纯依靠加大水库下泄流量,来提高灌区引黄水量的困难很大。
据统计,去年冬天以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省区大型水库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偏少,中小型水库蓄水尤其不足,山西省有400多座水库干涸。
“越是旱情紧急,越是要节约利用、高效利用水资源。”国家防总有关负责人说,黄河中下游引黄灌区即将进入冬小麦返青水灌溉和春播用水高峰,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5、北京投160亿还清“母亲河” 流域将建四大湿地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9年02月11日
被称为北京“母亲河”的北运河将用7年时间还清,预计投资160个亿。由通州、朝阳、昌平、顺义等4个代表团176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北运河水系治理的建议”今年转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重点督办议案。昨天,11个相关委办局及8个区政府主管领导召开协调会,公布了详细的北运河流域治理方案。
污染涉及七成人口
北运河水系发源于海淀,是唯一一条发源于北京境内的水系,流经海淀、朝阳、通州、顺义等12个区。北运河流域水系在雨量丰沛时是北京主要的泄洪通道。但近几年北京严重干旱,雨水急剧下降,北运河实际上已成为污水排放渠道。污染严重的水流,涉及1300多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直接关系到“绿色北京”的建设。
经调查,目前的污染源分布集中在上游和下游,通州和昌平比例最大,分别为38%和21%。
设农村环卫保洁员
根据规划目标,2010年流域内主要河段要实现“不黑不臭无水华”,形成优美的乡村水环境。同时,流域内主要河段1公里范围内无垃圾堆放,初步建立北运河流域污染控制机制。2015年要实现流域内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
在此期间,北京将升级改造6座新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10座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及完善管网,同时建成5项水资源利用工程,使利用率翻一番。这其中还包括中心城新建再生水管网42公里,充分利用清河、小红门、酒仙桥和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资源,向上游河湖和电厂补水。
今年,北京市还将对北运河全流域1600个村,按照每50户设立1个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的标准,建立垃圾管护机制。同时加强对散户和规模较小养殖场(户)的管理,拟搬迁养殖场可得到政府补贴,对不搬迁的20家规模猪场、50家禽场、30家牛场进行综合治理,计划投资5000万。
流域将建四大湿地
经过治理后,未来的北运河不仅将是一条优美的“母亲河”,还将是一条可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生命河”。在流域内,市民将可观赏到4个大型的湿地公园,包括海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昌平东沙河湿地公园、大兴南海子湿地公园及通州滨河湿地公园。环绕着北运河流域还有6大郊野公园片区,包括奥林匹克公园,东小口公园等。
>>政府表态
北运河治理将与政绩挂钩
北运河流域治理将与政府政绩挂钩。昨天,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表示,北运河治理要逐级落实责任,市、区、县逐级签订责任书。辖区内的水质达标率将纳入对区党委和政府的考核体系。
市环保局、水务局还将研究制定北运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办法,试点执行区域项目限批等措施,对重大污染项目拒绝审批、对有利于治理的相关工程采取快速绿色审批。夏占义还要求,水质情况要每月上报政府,并每月召开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记者郭爱娣)
6、四川启动46个生态修复重建项目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2月11日
新华网成都2月10日电(记者杨三军)记者10日从四川省林业厅了解到,今年四川将把生态恢复作为林业灾后重建的重点,全面启动46个生态修复重建项目,计划完成年度投资22.2亿元以上,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0.4个百分点。
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林业遭受重创,灾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省林业厅厅长王平说,2009年,四川将加快灾后生态恢复重建进度,抓好岷江、嘉陵江、涪江上游地区生态修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逐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加快建设灾后生态重建项目。全面启动46个生态修复重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2.2亿元以上,基本完成林区损毁的水、电、路、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全年完成植被恢复任务200万亩。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是解决林区群众灾后生计的重要措施。今年,四川将以工业原料林基地、特色林产品基地、生物能源林基地、生态旅游等为依托,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力争实现林业总产值850亿元,使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500元。
王平表示,在加快灾后生态修复重建的基础上,今年四川还将管护森林资源2.88亿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777.4万亩,完成营造林600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0.4个百分点。
7、三峡水库实施生态调度已为下游补水25亿立方米
来源:新华网2009年2月11日
新华网湖北宜昌2月11日电(记者江时强)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获悉,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完成后,实施了生态调度措施,对下游补水能力大大增强。本届长江枯水期开始后至2月11日,已累计补水25亿立方米,比去年总补水量还多3亿立方米。
长江是一条雨洪型河流,全年入海的平均径流量约9000亿立方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枯水期,水量小,其他时间为丰水期,水量大。
三峡工程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每年汛末,将长江丰水期的水量蓄积起来,以补充枯水期长江水量的不足。去年11月初,三峡水库首次完成了试验性蓄水,共蓄积水量193亿立方米,三峡大坝坝前水位最高达到172米高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枢纽梯级调度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为保证通航、发电及长江中下游工农业生产、生活需要,去冬今春,三峡大坝下泄流量一直保持在5000立方米/秒左右,当三峡来水低于这个水平时,三峡工程启动补水调度方案。
据介绍,在2008年至2009年这届枯水期,三峡工程已两次启动补水调度,去年底的一次调度共为下游补水约5亿立方米,今年1月19日开始的第二次调度已为下游补水约20亿立方米。试验性蓄水形成的水量,已有36亿立方米通过三峡大坝下泄。
这位负责人说,三峡试验性蓄水有效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的用水条件。本届枯水期,长江中下游通航一直保持正常状态,沿江城乡用水得到了较好保证,长江入海口咸潮也未对上海用水构成影响。
他说,三峡工程2006年汛末蓄水至156米后,具备了为下游补水的能力。前两届枯水期补水,在4月上中旬结束,本届枯水期补水何时结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8、多美滋奶粉陷“污染门”质监部门介入调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9年02月11日
刚刚平息的毒奶事件,日前因境外媒体的报道而再起波澜,浙江等地48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症状,怀疑奶粉遭到污染。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6日就此在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予以否认。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获悉,此事引起了上海市质监局的高度重视,多美滋的直接监管机构——浦东新区食品生产监督所已介入调查,目前尚不能确定传闻是否属实。
【多美滋】
产品未受三聚氰胺污染
据境外媒体报道,不少婴幼儿家长去年9月起陆续发现,浙江、贵州、四川等地区婴儿喝下法国达能集团旗下品牌多美滋(Dumex)奶粉后,已至少近50名婴幼儿出现钙化性病灶,其中有人已患肾结石。报道称,多美滋奶粉在中国有金盾装与普通装之分,前者原装进口,后者奶源来自中国。
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2月6日在官方网站上就此事发表声明,称在中国生产销售的多美滋产品都是安全的,没有医学报告或其他证据证明所指的48名患儿的致病原因与多美滋产品有关。
公司表示,“早在三聚氰胺事件开始时,官方认证的实验室就抽样检验了 (包括企业自行送检)多美滋自2007年4月以来共计2651批次的产品及保留样品,被确认不含三聚氰胺。此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驻厂监督人员持续对多美滋的生产进行每日监督。多美滋的产品在中国接受过反复的检查,都被证明未受三聚氰胺污染。”
至于多美滋的奶源问题,公司表示所有产品均采用全球指定供应商的奶源,为100%来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牧场的进口奶源。
“我们调查了一下这些国际媒体的新闻来源,发现他们是基于去年9、10月间的一些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信息,并没有任何官方的调查数据。”多美滋公司中国区对外事务总监蒲家彬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强调,多美滋普通装奶粉的奶源来自中国的传言“纯属胡说八道”,“我们无论是高端产品还是中端产品都100%原装进口。”
蒲家彬表示,上海市质监局上周已到该公司进行了调查,证明产品没有问题。
【质监部门】
尚无法确定传言是否属实
《每日经济新闻》随后致电上海市质监局,质量技术监督稽查总队的相关人士称,近期该局接到了很多相关咨询,并将情况向上海市食品监督所进行了反映,相关监管部门9日已去多美滋驻厂调查,目前还没接到多美滋奶粉有质量问题的质检报告,调查结果还没出来。
“我们目前还在进一步调查。”多美滋的直接监管机构——浦东新区食品生产监督所的相关人士称,从去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发生至今,该所就一直对多美滋进行驻厂监管,对每批产品抽样检验,从目前为止的报告结果看多美滋奶粉都是合格的。“在权威消息出来前,现在还无法确定传言是否属实,一有调查结果肯定会第一时间公布。”
上海市质监局表示,尽管咨询的人很多,但因喝多美滋奶粉而致病的投诉目前并没有接到。记者致电被境外媒体所指的浙江、四川等地区的质监局,也都表示没有接到相关的投诉。
新闻链接
洋奶粉也含三聚氰胺
多美滋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从2002年起,多美滋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持续保持总销量第一。自2005年起,多美滋销售量和销售额双双全国第一。2007年7月,达能集团斥资123亿欧元并购多美滋母公司——荷兰皇家纽密科乳品集团。
2008年11月底,美国FDA首次公布其本土生产的婴儿奶粉检测结果时,美赞臣、雀巢部分奶粉批次中发现含有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今年1月,美国FDA最新公布的一份检测报告中又显示,美赞臣有3款婴儿奶粉检出含有三聚氰胺的衍生物三聚氰酸,而雀巢则有一款婴儿奶粉检出含有三聚氰胺。
9、哪些文学能让我们环保
——读长篇小说《环保局长》所想到
来源:搜狐绿色 2009-02-08 冯永锋
有一个朋友在火车上,向我推荐韩寒新出版的小说《他的国》,大概是担心我不看,因此在“推荐辞”中说:“你可以把它当成环保小说来看”。
我心里一凉,想当年也是一个文学青年,据说如今仍旧被人认为是文学青年或者文学中年,因此,看任何小说或者诗歌,在我心中,都只是小说或者诗歌,根本没有分成环保小说、公益小说、网络小说、武侠小说的意思,一个小说是不是写得好,跟言情不言情大概没关系,而跟言情言得好不好有关系,一个小说是不是写得好,跟环保不环保没关系,而跟借环保说事说得好不好有关系。
然而大概这几年因为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因此,用环保来写文章、来说事、来思考问题、来竖立观点的时候多一些,因此,于是难免就要反过来,一切东西都得用环保去衡量:小说写得好不好可能已经没关系,而跟讲不讲环保有关系;做人人品好不好没关系,而跟是不是过绿色生活有关系;城市是不是国际化可能已经没关系,跟这个城市是不是治理污水有关系;春天去不去种树没关系,而跟你种的树是在保护自然还是在毁坏自然有关系。
这种二元对立法,经常让我们思维错乱。大概是在2007年的6月份,我还参与了一次“主题演讲会”,讨论文学如何与环保结合。当时的想法就是,环境保护是人类的共同命题,文艺界的人必须率先关注并且写出大量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因为无论作为文学青年还是作为环保青年,我一直都有一个坚贞的想法,就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最有传播力的作品,一定是文学作品,而不是行政命令,不是新闻报道,不是开会谈心。
而中国的环保,也确实是由文人或者有文人情怀的人率先关注起来的,1986年,徐刚先生写《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的时候,他没想过,当时有一个叫唐锡阳的人,正在一篇一篇地写《环球绿色行》。他们两人也没想到,廖晓义会因为读了《江河并非万古流》而生出了从事环保的恒念;也没有想到,一个地方官员会因为读了《环球绿色行》而彻夜难眠。
文艺艺术界的人,或者说“文联”的人、作协的人、诗歌学会的人、戏剧电影协会的人,其实也是很愿意拿环保作为新开发的题材矿产的;前几年的《可可西里》会被拍摄,固然与民间环保组织的拼死宣传有关,但也与电影的投资方、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与一伙企业家朋友到索南达杰保护站考察有关,与他到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有关;青海省会编排出少儿戏剧《藏羚羊》,固然也青海省想打自然保护品牌有关系,但也与编剧导演演员观众内心自发的愿望相断连。一些人因为写过动物保护、自然保护方面的“心情散文”,有心人也会用环保的眼光把它们堆放起来,成为一类集子而向社会发放。
但确实,我们也发现,社会上环保题材类的文艺作品仍旧偏少。民间环保人士甚至萌生出了你不上我上的念头,因此,有了郭耕在演讲时一定要演“独角戏”《动物联合大会》;也有了廖晓义一定要带人传唱《地球的女儿》;也有了自然之友合唱团组织在一起唱《草原夜色》;也就有了一些人,开始写“环保诗歌”;也有了出版社,开始试水“环保题材”作品。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处在隔离状态。一般来说,当社会不觉得一个问题是问题,或者不想对这个问题表达个人的能量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面对。只有当社会共同意识到某些问题扑面而来,天天与你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成为社会的普遍遭遇的时候,这个问题才会被社会以各种方式来“反动”。社会反作用力出现的时候,被动接受的悲惨世界大概才可能洗心革面。
三年前,江苏苏州人李建荣,开始写《环保局长》,然而写到几万字,就搁笔了,大概是无法打到文字行军的路线和动力。2007年年底,北京的一个导演卢宏,找到他,说想拍一个主旋律的长篇连续剧,但前提是需要一个好本子。他的网上看了李建荣写的东西,觉得基质、潜质非常好,鼓励他继续写下去。
李建荣于是先来到了北京,到自然之友、绿家园等环保组织里“体验生活”;后来又去了山东德州,到当地的环保局里体验生活。接下来,他回到家里,埋头苦写,终于在2008年的11月初,交出了比四十万字还要多的稿件。一个貌似与环保文学不沾边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也“开创出版新领域”,出版了这部又厚又重的作品。
李建荣因为在北京体验“民间环保人士生活”时,与我交流过,因此,他的书一出版,就寄了一套给我,让我比市场上购买的人,大概早读上那么几天。似乎这是第一部真正用环保来架构文学的作品,而且确实有拍成主旋律电视剧的潜力——甚至可以这么说,这部小说就是为电视剧而生的。相信有些导演已经开始着手编剧事业了,相信不久的几天,就能在中央电视台的“主旋律片场”,看到五十年、甚至是一百集的宏大环保旋律连续局。
但说起来我也是失望的,也许是太受环保牵绊的缘故,这部作品表面上很小说,很文学,但总是在某方面纯粹得不够,因此,有一种小说不像小说,宣教不像宣教的感觉,里面的人物,有种典型的“文学假相”或者说“电视剧假相”,也许,历史上曾经泛滥的《国安局长》、《公安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教育局长》等一些不伦不类的“宣教类文学作品”、“新闻型电视剧”、“科技论文型电影”,已经严重地毒害了作者、编剧、导演、读者、观众、评论者的神经,导致大家一想到“文学作品”,就准备按照这个模式来“角色搬迁和小品移民”,导致几十万字的作品读后,你感觉不到强大的文学感染力。
文学的残酷性就在这里,作者进入这个领域早不早,写得勤不勤、苦不苦,写作过程悲壮不悲壮,似乎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影响力标准就是感染力。
但这也许是传统文学的标准,是保守型文学青年的愚昧固执,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流程化的时代,一部作品的影响力已经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来共同泡制和支撑,因此,当作者、出版社、导演、演员、媒体、观众,甚至道具、纸张、书架、物流等都对这部作品翘首以待的时候,都准备成为“作品创作者”的一员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已经在生成,并且在民间悄然轰炸开了。一定会有叫好的读者,一定会有追着看的观众,一定会有好评如潮的宣传,一定会有行业内人士的感动声,一定会有像“五个一工程奖”在后台静候,一定会有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的接拍,一定会有其他角度的文学作品的迅速跟进和“大投入制作”。最后,一定会有人,一定会有大批的人,在看完电视剧后,当着片尾歌曲发誓,毕生从事伟大神圣而艰难无比的环保事业。
10、2009,八大难题如何求解?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2-11
编者按
如果一年是由365个网格组成的拼图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过去的2008年这张拼图中,有许多格子的颜色异常醒目,这些由白色背景和黑色线条组成的拼图吸引我们眼球的部分,正是《事件》版在整整一年中关注的那些事件:低温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云南阳宗海水污染事件等等,它们记录下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那些具有标志性的节点,也见证了一个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坎坷和进步。
2008年已经远去,打开2009年的这张拼图,如果作个猜想的话,365个格子中的哪些格子颜色会凸显出来?这些凸显出来的格子背后究竟会有什么事件发生?在微观意义上,我们无法得知,正如突发的汶川地震一样,但如果结合2009年我国环保工作计划,在宏观意义上,我们仍然对环保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取得突破和进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比如污染减排工作会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扩大内需是否会带来“两高”企业投资的增长?区域性环境问题是否会进一步突出?等等。
《事件》版是对环保工作中出现的大事进行报道的版面,通过对重大环境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景式的呈现,反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事件》版在2009年,将对这些突破和进展予以高度关注。
▲ 关注一:污染减排如何攻艰克难?
作为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污染减排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依然存在很大挑战。
2008年12月23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污染减排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会上指出,当前污染减排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保持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和因素,但推进减排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加速将产生大量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大量消耗水泥和钢铁,减排压力巨大;工程和结构减排后劲不足;已上治污措施的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减排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促进减排政策落实不到位,到位的政策执行力不彻底;企业环境监管面临严峻挑战。
2009年是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冲刺年,按照部署,将全面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今年的目标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2%和3%以上,新增削减二氧化硫190万吨、化学需氧量112万吨。任务依然艰巨。
在工程减排方面,今年将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尽快发挥减排效益;在结构减排方面,将加大力度督促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年度落后产能淘汰计划,配合发展改革部门,促进电力、水泥、钢铁、铁合金、焦炭、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在管理减排方面,就抓紧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另外,按照部署,在今年的污染减排中,将会加大科技减排的力度,重点开发钢铁、石化、造纸、化工等行业的水污染削减技术,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将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推动一批企业技术升级。
在环境保护部2009年的十大重点工作安排中,将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今年如何开展,将成为今年环保工作的热点所在。
▲ 关注二:环评怎样为经济发展把关护航?
在环境保护部2009年的环评工作安排中,除了要把好关口,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投资项目和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支持的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外,还明确提出要着力强化项目环评,切实加强规划环评,积极探索战略环评。要抓紧启动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推动这些地区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战略环评是指对大的政策和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地综合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应用到大的决策中,注重的是一个地区的长期利益和全局利益。对一个区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与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缺少规划导致污染和能源浪费有关。例如,长三角及珠三角等地区大规模电厂群造成严重的局部空气污染、太湖流域的城市规模近年来迅速扩张导致的污染物集中排放等等,都反映了做好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的重要性。
另外,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规划也存在随意性大的问题,常出现工业区和生活区混杂的尴尬局面,使当时审批合格的项目,一段时间之后常常因为城市规划的变化而变成环境安全的高风险项目,从而带来严重的环境争议。这些也迫切要求进行战略规划。
以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为例,由于缺少规划,目前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的宁夏、陕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省区近年来争上能源化工项目,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导致了项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如何实现能源化工基地的跨省区合理布局,如何解决行业高耗水与区域严重缺水的矛盾,如何从源头上防止能源化工产业对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都需要统一进行战略环评。
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把好项目审批关,2009年环评工作如何深化,将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之一。
▲ 关注三:环保如何真正入乡进村?
农村环保工作在整个国家环保事业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环保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问题没有得到重点关注,农村环保工作可以说是我国环保事业的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保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提高的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扭转,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种种环境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比如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农业污染源普查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路子;农村环境监管工作逐步展开;环境管理入乡进村,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正逐渐向农村延伸。
在今年环境保护部的重点工作安排之中,将充分发挥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头作用,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已经确定的项目,确保一批村镇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并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反映了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现状的严峻性有充分的认识,以及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视。
另外,今年还将开展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试点,推动地方各级政府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探索尊重农民意愿、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境管理模式,这也将是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 关注四:怎样让江河湖海更好休养生息?
最近一段时间里频频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如太湖蓝藻暴发、云南阳宗海水污染,都提醒着人们:尽管国家下大力气治理水污染等,但当前我国的水环境状况依然并不乐观,水环境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在2007年9月16日召开的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表示,目前我国相当多的江河湖海污染不堪重负,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重新焕发活力,并提出了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六大举措: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的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2009年,环境保护部提出了要积小胜为大胜,加快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按照规划,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成为了中央新增投资支持的重点。
2009年,水污染治理同样列入了环境保护部重点安排部署的工作之中,提出了要以加快项目实施带动规划实施,确保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落到实处。具体包括督促去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尽快落实,督促未建项目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要以加快项目实施带动规划实施,确保让江河湖海修养生息的政策落到实处;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机制;对重点湖泊治理做到一湖一策;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可以期待,通过多措并举,我国水污染防治将取得有效进展。
▲关注五:如何减轻区域性生态功能退化压力?
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生态保护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要求的一年。面对持续增加的区域性生态功能退化压力,有专家指出,生态保护工作要紧紧把握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进一步突出重点,并力求实效。
2009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依然是各级环保部门关注的一个话题。目前,由于我国生态补偿法制、机制、体制尚不完善,受损主体和受益主体行为往往又不易界定。加之破坏生态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政绩,同时执行相关措施的部门分割、空间分散、行政色彩浓厚、管理成本趋高,往往补偿难以到位。对此有专家指出,应尽快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动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同时,选取优先领域和区域,试点示范,重点突破;应该广开渠道,多元化筹集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2009年对于四川震区灾后重建是关键的一年,按照环境保护部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到2010年,要完成灾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企业治污设施恢复重建。重建进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规划能否顺利完成。灾后重建如何顾及生态修复,将会成今年生态保护中的一个重点。
2009年,生态脆弱区保护也将成为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我国生态脆弱区经济增长方式普遍粗放,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监测和监管能力不足,面临严峻的生态形势。按照《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针对全国八大生态脆弱区中的19个重点区域,2009年将开展生态脆弱区现状调查、保护、修复和产业示范等工作。另外,今年还将继续开展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这些都将成为今年生态保护工作中的另一个重点。
▲ 关注六:新投资热会否刺激“两高”企业上马?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也遭遇到了“寒流”。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去年底,国务院出台救市政策,在未来两年内,我国计划投入4万亿元的救市资金,促进经济增长。在国务院计划出台后,各地纷纷公布了相应的大规模投资计划,有消息称,目前20多个省市公布的投资计划已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
在新一轮“投资热”的推动下,可以想象,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必将带动一系列项目的上马。尽管有关部门明确表示,4万亿元的投资将严格防止用于“两高”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但在投资热潮下,国家明令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两高”项目和一些重复建设项目很可能会借机上马,这并非空穴来风:环境保护部日前透露的一则消息显示,自去年11月颁布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以来,他们从严把关,对11个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煤化工、火电项目予以暂缓审批,总投资达438亿元。
针对这种情况,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钢铁、铜、铝、铅锌、水泥、电力、电石、焦炭、铁合金等行业和区域性较强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迅速,对我国的能源、环境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一轮投资热潮之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
数万亿元救市计划,关乎国计民生大计,而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上马,不但不符合当前国家形势,也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2009年,新投资热是否会导致“两高”企业上马,国家会采取哪些应对举措,将成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 关注七:万亿投资能否带火环保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污染防治、污染减排、污染治理,以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产业,环保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环保产业收入总额约占我国GDP的2%,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去年年底,国家出台4万亿元刺激经济投资计划,其中有1万亿元将投向环保产业,这对于正处于迅速发展中的环保产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机会。根据规划,这1万亿元将主要投向包括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节水节材、污染治理等新兴产业,尤其核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将是重中之重。
今后国家将重点培养和扶持骨干的环保企业,对于中小型环保企业,国家将引导这些企业向专业、特色、高精等方向发展。而环境保护部也正在制定相应的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以及标准体系。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不但可以扩大内需,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也将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领域将会成为2009年环保事业发展中的热点。
▲ 关注八:如何有效应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
随着城市化速度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一些地方唯GDP至上,导致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随着污染面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发达地区扩大到欠发达地区,污染程度也大大加剧,而对环境因素和当地承载能力考虑不够导致的相关产业不合理布局,也带来了环境事故的频发。
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以来,我国每年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不断增加,因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群众投诉多年居高不下,其中群众信访事件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
有关专家指出,频发的环境事件不但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体系,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1、谁该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2月11日 史春
谁该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本来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越追究却越让人糊涂。日前,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在京发布。本次调查显示,能够正确回答“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机构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公众仅为11.2%,就是说,我国约有90%的人不知道谁该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那么,谁又该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呢?
198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这就告诉人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守土有则,是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主体,说具体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比如,一个市的市长、一个县的县长、一个镇的镇长,是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人。每年各地人民政府与上级政府签订的环境保护责任状上对此都作了明确规定。
但是,当今社会有一些“潜规则”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只要某地出现了环境污染事故,不问青红皂白,当地环保局长一定要受到牵连或责任追究,这些被认为是应该的。轻则,这些环保官员掉“乌纱帽”,重则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受到法律、法规的追究。这往往给人以错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变成了当地环保局长在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所以,有人戏称,当前环保是“高危行业”,环保局长是“高危人群”。
到底应如何确定由谁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呢?笔者认为:这要区分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依法来确定谁应该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
这可能要区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如当地政府如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或是决策错误导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引进了不该引进的重污染企业。如在淮河流域,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顾环保部门的反对,引进了造纸、制革、电镀等重污染的小型企业,而造成出现污染事故。那么,当地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人。
二是由于环保部门管理或监察不到位造成的污染责任。如辖区某地新上了一个企业,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而环保部门视而不见,或不依法去制止或要求企业按法办事,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当地环保局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要受责任追究,要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为,这完是环保部门的失职或失察造成的。
三是由企业故意违法,造成污染事故产生的污染责任。一些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节省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往往利用深夜或放假期间,采取偷排的形式,致使高浓度的污染物大量外排,造成污染事故。这样造成污染事故产生的污染责任完全由企业负责。要给予企业以经济处罚,给相关人员以处分。
四是现实中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造成污染事故产生的污染责任,既有当地人民政府的责任,又有当地相关部门、环保部门和企业的责任。象2000年5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出现的“5.18”七里长沟6死4伤的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经过调查,当地政府、建委、环保部门等多个部门都负有责任,相关负责人都受到了责任追究。
五是还有一些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污染事故,虽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如地震、洪水等引发的污染事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可免予承担责任。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谁该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不可断然处之,笔者建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找出责任主体,再依法来确定由谁应该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
12、强调环境欠债岂是杞人忧天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02-11 曹家新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在搜狐公司年度品牌活动“2009新视角高峰论坛”上发表的百秒演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的经济经历了狂飙的30年发展之后,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包括资源的消耗、环境被严重破坏等,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他还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的确,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是突出的,成效是巨大的,但我们不能沉溺于所谓的“盛世心态”,而淡薄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又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候。上一次的危险是外敌入侵,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打败了敌人;这一次的危险则是生态、环境恶化,需要全国人民筑起宏大的绿色长城抵御之……”这是早在1982年我国一位生态经济学家在一次防治沙化荒漠化研讨会上说的一段话。乍一听,似乎有危言耸听之嫌。然而,仔细琢磨,他的话着实切中要害、意味深长。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付出了较大的环境资源代价。我们在创造辉煌经济、文化奇迹的同时,对大自然的索取、掠夺实在是太多、太过度了,以至于自然生态系统透支过多、亏空过大,产生了巨额的生态赤字、环境欠债。
君不见,在过去的50年间,全国湖泊消失了1000多个,同时水体污染严重。北方一些地区特别是城市及周边地区,几乎“有水皆污”;历史上的水乡——江南和东中部的一些地区,由于水体污染,已由富水区变成贫水区;全国地表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七大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近岸海域总体为轻度污染。尽管国家和人民为治理生态、保护环境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终因索取大于投入,入不敷出,日积月累而债台高筑。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又迟迟得不到根本好转的深层次、基础性根源。
要摆脱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阵痛,就要一改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决心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砍掉那些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GDP,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虽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以减缓发展的方式保护环境,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绝不能容忍环境被污染。毕竟,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衣食住行都上了档次,老百姓却深受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之害,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历史的经验表明,形势好的时候、发展顺利的时候,人们的忧患意识通常比较淡薄,而危险恰恰容易在这个时候滋生。因此,我们强调生态赤字、环境欠债并不是杞人忧天,强调环境保护工作也绝不是画蛇添足。
13、环保不只是创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2月11日耿 昕
近一段时间以来,“环保需要创意”的口号甚为流行,也得到了许多人的热情追捧。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以“环保”为主题的“创意市集”和“创意秀”。
然而,在浏览了诸多关于环保的创意后,遗憾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创意虽然别出心裁、构思巧妙,但在可行性和普及性上却乏善可陈、难以推广。因而,这些创意只能摆放在五光十色的展台上,让人瞧稀罕,却无法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用冰棒棍制作的项链和吊坠”以及“用废布料和旧纽扣制成的戒指”等等。
环保固然需要创意,但无论什么创意都要建立在现实与民意的基础上。因为,没有现实基础,得不到大众认可,再“构思巧妙”的创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其实,这种创意与现实脱节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前人们为什么会在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上存在双重标准,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些人谈起环境污染来痛心疾首,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拘小节,大手大脚;一些政策在制定之时雷厉风行,但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却得不到贯彻,许多环境违法的行为依然如故。
我国环保形势十分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更不用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后患了。在这种情况下,在增强环保创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上下功夫,使创意能够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人们的自觉行动,应该也必须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和努力方向。可以说,这也是衡量创意优劣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有了好的创意之后,有关部门还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办法、措施来保证其坚决执行,大力推动。以限塑为例,在限塑之前的许多年中,我们也曾有多种令人眼花缭乱、貌似合理的创意、方法、建议,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其使用量与日俱增的趋势,最终还是国家强力推行的一纸限塑令来得实在、见效和深得民心。
也许,只有当环保创意与环保行动“珠联”之时,才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璧合”之日。
14、缓解干旱亦要树立全局意识 防范环境风险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2月11日 宗建树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严重干旱。气象专家综合分析认为,北方冬麦区旱情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50年一遇。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各地纷纷采取提闸引水和人工增雨等措施,缓解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河南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时更是指出,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有关部门分析,1月全国主要江河来水量,黄河中游偏少三至四成、下游偏少两成,淮河中下游偏少四成多,海河流域南拒马河偏少八成多。截至2月1日,华北和东北等9个省(区、市)134座大型水库蓄水384.6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水8亿立方米。
严峻的形势提醒我们,河湖缺水,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到河流水质安全,长期而言将影响到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在集中力量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应树立全局意识,高度重视干旱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将问题想得全面一些,将工作做得超前一些,避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入河(湖、库)水污染物,避免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虽然经过长期治理,我国大江大河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水环境质量依然不高。而干旱引起的水量减少,将进一步导致水质和自净能力下降。为防止这一时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有必要加密监测水质情况,一旦水质恶化到一定程度,立即启动环境应急预案,临时关停、限产污染严重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以减轻河(湖、库)水环境压力。各地要加大涉水企业环境监管与处罚力度,严防超标准、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现象发生。
要平衡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乡居民饮用水和河(湖、库)生态基流之间的分配比例,避免顾此失彼。目前应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保障农业用水与维持最低限度生态基流之间的关系。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因此短期内应采取一切措施优先保证农业用水。但优先保证农业用水并不意味着完全牺牲其他方面的用水,特别是不能全然不顾必要的生态用水。二是处理好上下游之间的水量分配关系。危难之际,上下游之间应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绝不能自私自利甚至以邻为壑。惟其如此,才能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要进一步研究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措施,提高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效率,提高污水资源化水平。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所采取的大部分措施,都带有应急性质,都是为了解决短期问题。中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更为短缺。虽然国家正在采取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措施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但要彻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从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入手,积极改进工农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尽快建立节水型社会。
只有兼顾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合理解决短期与长期问题,中国的水资源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面对灾难时才能更加从容。水的问题远未彻底解决,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15、北方大旱暴露的体制型缺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02月11日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亦有人祸原因。
据报道,在受灾严重的河南省汝阳县内埠村主要灌溉工程的陆浑水库干渠,有的地方甚至只剩一摊积水,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花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很多都废弃了。像这种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只一例。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而我国农业又仍然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
我相信,上述两种情况,也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我把它称为体制型缺水,以区别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源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体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纠纷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具有“公地悲剧”特性的商品,当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后,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对水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水资源,并由此导致河道断流、水质污染、环境恶化等外部不经济情况的出现。
如果说,对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工程,以及加强水污染治理,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等手段和措施来解决的话,那么,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事实上,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如果在水的分配上没有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引水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难说。
要解决水资源的“公地悲剧”,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政府管制,即计划方式,二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即市场方式。但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来看,完全的计划方式或市场方式都不合适,比较可行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
在这方面,中国一些地方比如甘肃张掖的试验值得其他缺水的地方效仿。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它建立了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北方大旱还在继续恶化和扩大。要使干旱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当前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抗旱保产,包括下调黄河上游水,甚至北调长江水。但是,就长期而言,如果不能解决缺水背后的体制因素,不能在全国尤其是缺水地区建立一套有效的水资源分配制度,进而形成一个节水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话,类似的旱灾将来还可能会一再发生。(邓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