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9
一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美国克拉马斯河纪事系列报道:
1、美国克拉马斯河纪事之一 ——初见克拉马斯河及家住河边的农家
环境资讯:
2、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指数公布 七成以上公众认为环境问题严重
3、中国青年报: 72%的公众不知道“世界环境日”
4、中广网: 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 近九成入海排污口仍超标
5、江淮晨报: 中意环境保护合作——巢湖蓝藻预警监控项目启动
6、中国水利网站: 专家携手推进中国流域综合管理
地方信息:
7、中国环境报: 云南调高排污费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污费提高到1.4元
污染信息:
8、云南法制报: 云南宜良县柴石滩水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民间视点:
9、搜狐绿色: 什么样的公民会成为环境记者
深度报道:
10、法制日报: 2008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发布 环境污染问题位列“三甲”
11、北京青年报: 分类垃圾桶 今年要“裁员”
环境时评:
12、新京报: 北京两会:垃圾分类需产业化引导
13、搜狐绿色: 2009年 中国环保在拷问中继续前行
14、IT时代周刊: IT业繁荣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
15、中国环境报: 如何在保增长中下功夫?
1、美国克拉马斯河纪事之一 ——初见克拉马斯河及家住河边的农家
文图/汪永晨
应香港电视台之邀,2009年1月13日我开始在流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克拉马斯河采访。去之前就知道那里有四个水坝正在拆与不拆的激烈争执之中。
从旧金山向北开车6小时,行程600英里就看到了克拉马斯河。我们是乘飞机先到麦弗德,再租车向克拉马斯驶去的。还在飞机上,我们就开始欣赏起这一流域的自然风光。
飞机上看到的风景
飞机上看雪山
下了飞机上路前,将陪同我们全程采访的地质学家托马斯向我们展示着他拍的克拉马斯河与那儿印第安人生活的照片。这些照片让我知道此行我们不但能看到雪山冰河的大自然,也能看到美国的少数民族风情。
出机场时,路口收费的女士听说我们要去克拉马斯河,极为热情地告诉我们走哪条路,路上有雾,有雪,一定要多加小心。在中国收费的路口,遇到这样热情的介绍是不多见的。在美国,陪我们一起采访的克拉马斯河保护者埃瑞克说:“在我们这,这是家常便饭。”
热心的收费员
我们的车开出麦弗德没多久,大雾就向我们扑来。能见度也就有几米。可只是十几分钟以后,再次看到山中的树,就挂满了冰凌。
路上的树
雪墙
克拉马斯河上的坝
雪路
用于灌溉
我们的车行驶在蓝天白云下时,突然仿佛又像是走在了两边砌着雪墙的路上。久居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的北京,在这样的自然中行走,心中满是对自然的感动。
采访的第一个水坝建于1923年,它的功能就是灌溉。冬日的水坝显得很宁静。
坝前
冬天的克拉马斯河
各种水鸟在河里游荡,追逐。想起曾经也在北京的水库边观过鸟,这样的情景能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吗?
当地的人说,克拉马斯河上的这个小水坝,早年间,鱼通过坝边上的鱼道不那么容易,两年前一条新的鱼道建在水坝的另一边。
对面是老的鱼道
两年前修的新鱼道
家住麦德兰斯的农民路瑟,是我们来之前当地河流保护组织为我们联系的一位农民。我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认定他就是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美国西部牛仔。虽然他的家住在美国的北部。COWBOY这个词是香港电视台的洁茵教我的,可我这样称呼路瑟时,他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儿?是中国式的英语,还是他的生活中并不熟悉美国西部电影。
坝的全景
路瑟
在水坝前采访路瑟时,他对那个小水坝的理解是,既能灌溉,也要保护河里的鱼。现在河里三文鱼确实比以前多了,去年10月,他的太太就在河里钓到一条一米长的大三文鱼,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所以路瑟认为,新修的鱼道还是有用的。
说到这儿路瑟问我,中国的水坝也有鱼道吧。我说,据我所知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水坝有为鱼专门修的鱼道。路瑟不解地问我,那要回游的鱼怎么办呢?
“上游的四个水电站要被拆了你怎么看?”我们接着向路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国家电网总会调配的。够我们浇地就行。这个在我看来像西部牛仔的路瑟,家有2000英亩农田。对他来说,浇地当然是重中之重。
克拉马斯河的傍晚
克拉马斯河
暮色中的河水
天色不早了,路瑟知道我们连中饭也还没有吃,说已经请他太太为我们准备了咖啡,正想看看他家那2000英亩的农田是多大规模的我们,对美国农民的家充满好奇的我们,听到这样的邀请,差不多是欢呼雀跃了。
农家的草垛
路瑟家
楼边的走廊
客厅
路瑟的家在夕阳中,真美。他的太太在门口迎接我们时,那朗朗的笑声,让我们感到的是农妇的豪爽。而不是路瑟的那派头。
2000英亩农田,要多少人管呢?路瑟告诉我们,除了他和太太以外,还有两个长工,收获季节再雇四个短工就行了。这就是美国农民的经营。
家的外面
女儿的特种马
我问路瑟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你们家有什么影响吗?路瑟说,我们不会失业,也不会像美国很多退休老人那样退休金大大缩水。但是大家都没钱了,我们的农产品去年卖的和前年就没法比了。
我做的刺绣
向我讲述美国经济海啸对农民的影响
在路瑟家
路瑟太太说自己喜欢周游世界,而她的先生却不愿意离开美国半步。我问她什么时候去中国,她说她到是不怕远,只是怕到中国不习惯吃的东西。我说中国菜你一定喜欢的。而她却一再地摇头。这个晚上,我们是从附近的中国餐馆叫的饭,吃了后我知道为什么路瑟太太怕吃中国菜了。
我把那个我现在走到哪儿都要问的老问题提给了路瑟:你小时候家乡的河和现在一样吗?路瑟说,差不多,现在空气可能比那时更好些,水的质量可能也好些。
路瑟家在这块农田里生活已经有三代人了。他小时候正是美国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我问他,你的孩子将来的生活还会和你一样吗?他说儿子现在芝加哥,女儿就在5英里之外。他现在最担心的是美国的经济危机会影响到女儿今后的生活,而他和老伴,现在过得很好,我说,你们的家要是被国家征用,你们会怎么办?路瑟太太大声说,那我们可要好好和国家算账。
吃完饭,路瑟拿出两幅地图给我们看。告诉我们一幅是这里上游修水坝之前的克拉马斯,一幅是修水坝之后对湿地的影响。
修水坝之前的克拉马斯河
修水坝之后的克拉马斯流域
显然,作为当地农民,路瑟对目前那四个水坝是否应该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希望这块土地能让他的后代继续过他这代人的生活。说这话时,这位59岁的男人的脸上有的是自给自足的快乐。
这天晚上,路瑟夫妇一听到电话铃声响,就会很紧张地拿起电话。因为就是这两天,他们就要当外公外婆了。女儿的电话牵动着两个老人的心。
采访中,他们每接一次电话,我们也就跟着加上一句祝福。
明天,我们将走进印第安人生活的克拉马斯河流域。
静静的克拉马斯河
2、环保指数公布 七成以上公众认为环境问题严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1月16日 章轲
我国公众最为关注的三大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物价、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
昨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所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公布了“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
调查显示,2008年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中排名第三,紧跟在“物价问题”和“食品安全”之后,关注比例为37.7%。这也是自有中国公众环保指数调查以来连续三次进入关注热点前三位。
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是国内首个环保年度指数,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该指数每年年初发布一次,本次是自2005年以来的第四次正式发布。
调查显示,76.4%的公众认为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比上年上升了几乎10个百分点,说明公众对环保形势的普遍担忧仍未解除,危机意识增强。
但公众个人的环保素质依然是环保活动中的一片“洼地”,并成为制约我国环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仍有高达72.2%的公众不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58%的公众不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热线;有47%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向有关部门举报环境违法行为,而经常举报者只占6%。
调查发现,公众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为56.74分,比上年提高了1.18分,这反映了公众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给予了认同。相反,公众对企业承担环保的社会责任仍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特别是在出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时候。三鹿“毒牛奶”事件的爆发,有45.4%的公众将原因归咎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有32.3%的公众认为当地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
3、72%的公众不知道“世界环境日”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16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记者刘世昕)今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了2008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此次的环保指数显示,76.4%的公众认为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比上年上升了几乎10个百分点,说明公众对环保形势的普遍担忧仍未解除,危机意识增强,但公众个人的环保素质依然是环保活动中的一片“洼地”,并成为制约我国环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
这是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自2005年以来第四次发布公众环保指数。该机构负责人章少民介绍说,此次调查数据现实,公众对各类环境空间的满意度“全线”下降,其中,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由2007年的58.19分下降到52.86分,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由55.04分下降到49.54分,而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下降幅度最大,由上年的59.00分大幅下降到45.61分,减少超过了13分。空间环境满意度是公众对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该评价分数的普遍下降说明环境保护的力度和工作成效与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调查还发现,“垃圾处理”、“噪音污染”、“宠物管理”以及水和空气污染成为公众最担心的环境问题。在工作场所,公众认为影响他们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是“噪音”(占18%)和“电磁辐射”(占18%)问题,比上年分别上升了1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在居住小区,公众对所在小区最不满意的方面是“宠物管理”(占42.3%),比上年大幅上升近30个百分点。
但令人担忧的是,公众个人的环保素质依然是环保活动中的一片“洼地”,并成为制约我国环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仍有高达72.2%的公众不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能够正确回答“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机构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公众仅为11.2%;而了解“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是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公众还不到10%。
从公众的环保行为来看,公众环保行为得分只是略高于上年,这说明公众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依然不高。调查表明,只有18%的公众表示会去“主动了解环保知识”,比上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只有24%“会引导别人进行绿色消费或选用绿色交通工具”,基本和上年持平;在“限塑令”正式颁布后,各超市开始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但仍有26%的公众表示会“经常购买超市塑料袋”;而且,只有26%的公众表示“经常采取环保节能行为”,这比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有47%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违法行为,而“经常”举报者只占到了6%。这说明公众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违法行为的参与度还不高,对社会性的环保参与不太积极,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4、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 近九成入海排污口仍超标
来源:中广网 09-01-16
中广网北京1月16日消息(记者陆敏)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2.2万平方公里。但是海洋环境仍然不容乐观,88.4%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我国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现象仍未改变,设置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排污口占40.6%,排入污水178亿吨。
今天公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报告中提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3.7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减少约0.8万平方公里。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实施监测的525个入海排污口中,约。山东、江苏和广西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其实施监测入海排污口数量比例居全国前三位。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污水排海总量(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约373亿吨,主要污染物总量约836万吨。7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其海洋功能区要求。污水综合生物毒性效应最为显著的排污口类型为工业排污口,主要分布于环渤海沿岸和浙江、福建海域。
5、中意环境保护合作——巢湖蓝藻预警监控项目启动
来源:江淮晨报 2009-01-16
1月13日,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实施的中意环境保护合作——巢湖蓝藻预警监控项目在巢湖市启动。
“中意环保合作巢湖蓝藻预警监控”项目,就是在蓝藻暴发事故频发威胁饮用水安全的形势下,由中国和意大利环境部协商共同开展的又一新领域合作。巢湖作为“三湖”之一,从“九五”开始,国家一直都把巢湖治理列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大量治理实践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该项目是以引进欧盟和意大利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为基础,对目前巢湖富营养化情况和水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水质监测体系、饮用水处理技术、应急预案和减少营养物输入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最终达到保障巢湖饮用水安全的目的。
当日,来自国家环保部和意大利Progetti e Ambiente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专家以及省环保局、巢湖市有关人员围绕巢湖蓝藻预警监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还将参观巢湖水质自动监测站,到巢湖市自来水厂确认数据收集、了解巢湖水供应系统等。 (记者 李远波)
6、专家携手推进中国流域综合管理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月16日
中国水利网站讯(记者 高立洪)1月14-15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的中国流域综合管理专家组首届年会在京召开。会上,各专家工作组交流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未来5年的工作设想,同时讨论了核心专家组的工作目标和运行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核心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到会并讲话。
在讲话中,陈宜瑜院士肯定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各专家组在流域综合管理领域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他指出,开展流域综合管理不仅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理水问题的普遍趋势,也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流域性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流域综合管理进程中,各专家组肩负着重要使命,要顺势而为,积极做好各自的工作。一是要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积极建言献策,为突破中国流域综合管理瓶颈而努力。当前,应在充分考虑现有体制和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综合管理的原则和框架以及流域特点,首先制定并完善流域发展和保护的法律法规,设计出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利用专家组和工作组平台,发挥各自多年来积累的真知灼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智慧,推动各自领域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三是要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会上,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表示,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一如既往,支持各专家组的工作,共同推动中国流域综合管理进程。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淡水项目主任马超德博士,介绍了2008年基金会在中国开展淡水工作的情况,提出了今年的工作计划。饮水安全、气候变化、流域规划和环境流4个专家工作组分别总结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交流了2009年的工作计划,提出了未来5年的工作目标;并与核心专家组就中国流域综合管理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共同发起成立了流域规划技术研究专家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确定了2009年-2013年双方重点合作领域和合作机制。
据介绍,在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的支持下,2007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方有关部门发起成立了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核心专家组。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流域综合管理,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支持相关项目,在流域综合管理核心专家组的基础上,根据开展工作需要,通过一年来与相关单位和组织的协调,分别成立了环境流、饮水安全、气候变化、流域规划4个专家工作组,并针对中国流域综合管理中的具体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政策与技术研究。
7、云南调高排污费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污费提高到1.4元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1月16日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和省环保局近日联合发文,将调高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费征收标准。这是云南省推进污染减排、加强环境治理的又一重要举措。
近年来,云南省加快和强化城市污水处理与现役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及运行监管;加大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以城市污水处理、制糖、造纸、食品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开展污染减排工作,一批减排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行。
据悉,云南省污染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全省129个县(市)区中,仍有95个县城没有污水处理厂,99个县没有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43.79%,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排污管网不配套、收费政策不落实、运行经费不到位导致运转不正常等问题。
为推进减排,云南省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运用公开签署环境保护集体承诺书等方式强化企业履行污染减排社会责任,以加强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升环境执法监督实效,严格落实污染减排工作问责制。从2008年起,每年由省财政安排5亿元资金,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到2012年,确保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
调高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费征收标准,是云南省为污染治理社会化、市场化提供的政策支持。此次新调整的排污费征收标准为:化学需氧量排污费从2009年1月1日起,每个污染当量由0.7元提高到1.4元。二氧化硫排污费每个污染当量由0.6元分两年逐步提高到1.2元,其中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每个污染当量调整为0.9元,从2010年1月1日开始每个污染当量调整为1.2元。(蒋朝晖)
8、云南宜良县柴石滩水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来源:云南法制报2009-01-16
宜良柴石滩水库是云南省、昆明市“九五”期间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这个总投资7亿多元的建设项目全面完工至今已近7年。但就是这个让宜良的老百姓期盼多年的水库,却遭到南盘江上游工业和生活用水污染,现在水库水体呈现乌黑状,整个水库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蓄污池”。
水库水面一片乌黑
垃圾水上漂浮
水库水体乌黑 景区无一游客
1月8日,记者从宜良县城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柴石滩水库风景区。记者在水库风景区内竟然看不到一位游客,只能看到几个工作人员。柴石滩水库风景区服务中心值班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水库景点单一,来游玩的人不是很多,目前到水库游玩主要就是乘坐快艇观光风景。从服务中心顺着一条公路往上走大约一公里就是水库库尾。在库尾闸门处记者看到,水库水体呈乌黑状,很多死鱼和废渣混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2008年雨水还算多,蓄水量丰沛,要是往年旱季,到水库边就可以闻到一股怪味。”宜良县北古城镇村民刘先生说。
柴石滩水库是我省目前投资最大、工程最大、库容最大的水利工程,总概算投资7亿多元,1995年正式动工,水库库容4.37亿立方米,总长33公里,水库面积达11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西湖。水库担负着灌溉21万亩粮田、年发电量1.83亿度、防洪保护宜良约4.2万亩农田和约7.6万人口以及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重任。2000年,昆明就已经将柴石滩水库纳入昆明阿庐古洞——石林——九乡旅游圈的规划。
水库污染已是不争事实
记者查阅了柴石滩水库相关资料发现,早在2003年,柴石滩水库管理局就与相关部门一起成立了调查组,对柴石滩水库库区的水质污染问题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组还对珠江主源云南省境内南盘江上游河段的水质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南盘江上游河段的水已被严重污染,水质均超Ⅴ类。由于上游水污染严重,2002年10月,柴石滩水库就发生过一次死鱼上百吨的事件,导致柴石滩水库3亿多方的水体受到污染,丧失其使用功能。
2006年,昆明市代表团的27名代表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制定柴石滩水库保护条例的议案》。代表团提议:几年来,受南盘江上游曲靖市陆良县西桥工业区排污影响,柴石滩水库水质一直较差,水质多次检验均为Ⅴ类水。应把柴石滩水库管理纳入立法范围,尽快制定柴石滩水库保护条例,让南盘江下游农业生产及食品安全得到保障。
据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近7年来的对水库水体污染状况和富营养化变化趋势的监测资料显示:由于柴石滩水库上游河流及水库周边带来的严重污染,致使水库水体常年处于氮、磷营养化过剩状态,水质一直都呈现劣V类状况,富营养化逐年加剧,水库污染问题日趋突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体功能下降,影响供水安全等问题。
主管部门不愿意透露污染情况
柴石滩水库究竟是如何被污染的?柴石滩地区水资源管理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水库水质确实存在污染,由于水库是南盘江的一个截点,上游经过多个市县,水流周边分布的企业较多,水质遭到污染就是因为上游的一些企业排污造成的。目前水库主要担负着宜良县境内的生产和工业用水需要,但不作为生活用水使用。”既然柴石滩水库已经被污染,其污染程度有多严重呢?这位办公室主任说:“我们管理局主要是负责水库的管理,对水库的水体保护没有责任,具体情况你们到环保部门了解。”
宜良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黄队长告诉记者:“由于水库上游经过多个市县,牵连的问题很多,宜良县环保局管理又只限于自己辖区范围内,宜良县内是没有污染源的。目前水库污染程度还不便于透露,但是上级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地对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之后记者来到云南省环保局,该局宣教处的邱老师说:“柴石滩水库的污染源主要是上游一些造纸厂造成的,目前我们已经督促曲靖地区对造纸厂进行整改。”他说,当初修建柴石滩水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农灌,但水库建成后才发现水质存在污染现象,现在水库建成了,又不便于开闸放水。
当记者问道目前柴石滩水库水质情况如何?污染程度是否会影响到下游农民的养殖和生产?邱老师说:“这方面的数据是我们局相关部门的领导才掌握,但他不在,我无法给你们一个明确的回答,建议你们去昆明市环保局了解相关情况。”记者随后又来到昆明市环保局,但得到的回答同样是掌握这方面数据的领导不在,让记者以后再来。
宜良是个养鸭大县,记者从宜良县城出发,顺着南盘江河流看到,在南盘江水面上有很多农民养的鸭子放养在其中,记者不知道在上游的柴石滩水库遭到污染后,这些鸭子是否也成了“受害者”?我们将继续关注。
9、什么样的公民会成为环境记者
来源:搜狐绿色2009-01-15 冯永锋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算得上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环保组织了。2008年的某一天,他们突发奇想,也许可以在天涯这样的草根性、自发性很强的网站上,发起“公民环保写作竞赛”,同时号召公民“曝光身边环境污染”;为了让项目有刺激性和引诱力,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甚至准备出了重重的钞票,金光闪闪地挂在每个网民眼前。
项目开始的时候,提出创意的人和实施项目的人,期待都很高,以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如此危急,如此日常,近在睫前,远在门边,因此,只要登网一呼,一定跟贴无数。
事实也许再一次证明了天涯的品性:自由生长型的网站是难以控制的,你想让“网民”们做的事,网民可能偏偏不买账;你以为所有网民一定会关心的事,网民可能根本就不想关心,或者内心里认定“关心无效”。
其实我可能也在犯着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类似的错误。2007年以来,随着“公民社会”这个词由学者常用词变为社会常用词,公民律师、公民记者、公民农民、公民工人、公民教师、公民法官、公民警察等纷纷出场,有人甚至猜测,大概再过一两年,中国所有的职业前面都有可能安上“公民”二字,甚至可能出现“公民学生”、“公民小朋友”。社会潮流席卷着我的头脑,以至于我一心以为中国真的到了公民时代;我大概当记者的时间有些长了,以为记者是天下最重要的职业,于是就盼望天下所有的人都成为记者。我一心幻想,中国应当早日出现一大批“公民环境记者”、“公民法律记者”、“公民财经记者”、“公民科学记者”等等。
我经常以为我是有些道理的。与朋友们,尤其是与一些熟悉网络、喜好谈“网络民主”、信仰“网络救中国”的张三李四们,谈论起此事时,往往唾沫横飞,心潮澎湃,情绪激昂,两眼发热不已,以至于夜半回家,看到地铁里满车的寒冬夜行人,胸中顿生狂喜,以为中国城市里拥挤着、涌动着、荡漾着如此众多的热血青年和积极分子的波浪,环境记者公民化,已经不需要我辈的任何努力,网络社会的大海早都在暗流频生。
而2008年的经验又时时给我以错觉。这让在记忆深刻的一年,我触碰了好几件与环境有关的案例,个个都让我备感惊喜。有个小区的居民起来反对修建一条劈开小区的高速公路,最后逼得政府准备召开“全民公投”;有几个农民怀疑当地政府官员贪污退耕还林款项,暗中结盟并组团调查之后,居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让政府官员时时如坐针毡;有些居民为了反对身边的垃圾填埋场继续施放毒味,千方百计让法庭接收了其中一位为主的申诉书,要求垃圾场业主赔偿排放臭味导致此业主昏倒而到医院急救,所花的两三百元药费,以校验法庭的能力,观望政府的诚意;有位在深圳打工的湖北人,当他回家探亲时,发现村庄边的森林正遭受砍伐,急忙起来向林业部门反映,并联合大量的同乡,开始调查那家砍树公司的背景、调查主导此事的政府官员的作为。许多许多的事件,都让我天真地以为,本地人关注本地环境、本地人保护本地环境的时代正在到来。
如此这般的时代,有了网络的辅佐,有了博客的通路,有了WEB2.0技术做靠山,似乎每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环境记者,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获取、放大本地环境伤害信息的第一启动源。
然而更多的事实又迫使我怀疑我所看到的现象,降解我所预想的美景。更残酷和生动的案例,在朝反的方向把我拉回。我看到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家乡的河流和森林,更多的人看到了伤害天天发生却从来没想过要对它进行记录和传播;更多的人不是伤害的主力军、就是协作伙伴或望风者。在这样水火交融的时刻,我们能指望哪些人挣脱时代的枷锁,成为“公民环境记者”、“公民环境专家”、“公民环境作家”?
如果说中国非要进入公民社会,那么其进程一定是“权利回归”的进程。过去的三十年,大概几乎所有的人都象征性地获得了发展权,但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权利——保护权,则一直没有回归,至今仍旧高高地悬挂地某个衙门的仓库里。权利回归的过程绝对不是施舍或者给予的过程,而是自己争取、自我生长、自我凝聚、自我结晶的过程,不是交易的过程而是战斗的过程,不是获得的过程而是付出的过程。因此,2009年,如果说我们非要有什么期望的话,那么,从环境的角度来说,最大的期望就是有更多的公民,成为环境记者。
但同时又似乎有很多机会——比如我知道——搜狐正准备推进一个叫“环境公民记者”的项目。这个项目讨论和传说了很长的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正式的成形?也许,搜狐也象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一样,等待着网民自我生长、自我爆发的机会?(2009.1.15)
10、2008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发布 环境污染问题位列“三甲”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2009-01-16 郄建荣
环保危机意识增强环境空间满意度下降
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4.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7.0分;76.4%的公众认为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公众对各类环境空间的满意度“全线”下降;公众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只得了56.74分……
这一串数字无疑会使人们的心情变得格外沉重。就连发布这一数字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也坦陈,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仍处在“警钟长鸣”时期。
这项由环境保护部授权、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也是国内首个环保年度指数。该指数每年年初发布一次,此次是第四次正式发布。
环境问题连续三年最受关注
“2008年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中排名第三。”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章少民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环境污染问题紧紧跟在“物价问题”和“食品安全”之后,公众的关注比例为37.7%,位列“三甲”。
据他介绍,环境污染问题是自有这项调查以来连续第三次进入“前三”。
不仅如此,调查认为,环境污染和各种环境事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公众个人生活产生的威胁依然存在,有些还十分严重。“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和层面。”章少民说。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调查结论。据环境保护部统计,2008年1至9月,环境保护部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111起,比2007年同期增长22%,这说明我国的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
公众环保意识连续三年不及格
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4.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7.0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5.1分。和上年相比,三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环保意识提高幅度最大,增加2.4个百分点;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则分别增长了0.4个百分点。但是,三项指标仍然没有达到及格线。
章少民表示,奥运会后北京民众对环保的满意度迅速上升。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目前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环保参与度也还不高,环保满意度并不十分理想。他说,三项指标连续三年没有达到及格线也说明了这一点。
章少民认为,更让人担忧的是,公众个人的环保素质依然是环保活动中的一片“洼地”,并成为制约我国环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
调查发现,仍有高达72.2%的公众不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58%的公众不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热线;能够正确回答“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机构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公众仅为11.2%;而了解“‘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是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公众还不到10%。
公众环保行为得分更低,只有37.0分。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透露了两个例子:一是,在“限塑令”正式颁布后,各超市开始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但仍有26%的公众表示会“经常购买超市塑料袋”;二是,有47%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违法行为,而“经常”举报者则只占到了6%。
环境空间满意度“全线”下降
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这项调查,认为我国当前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公众达到了76.4%,比上年上升了几乎10个百分点;同时公众对各类环境空间的满意度“全线”下降。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认为,这说明公众对环保形势的普遍担忧仍未解除,危机意识增强。
至于公众对各类环境空间的满意度“全线”下降,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也给出了具体数据,其中,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由2007年的58.19分下降到52.86分,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由55.04分下降到49.54分,而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下降幅度最大,由上年的59.00分大幅下降到45.61分,减少超过了13分。
环境污染威胁衣食住行
“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调查结果发现,“垃圾处理”、“噪音污染”、“宠物管理”以及水和空气污染成为公众最担心的环境问题。
在家庭环境中,公众最不满意的主要问题为“垃圾处理”(占20%),比上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
据专家介绍,我国每年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其中80%至90%都是大中城市产生的,而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仅为50%左右。相当一部分城市对城市垃圾基本上不作任何处理,采取城外荒地荒滩或地坑、山沟等地简单堆放,因而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还造成对地下水和地面水域的污染。
在工作场所,公众认为影响他们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是“噪音”(占18%)和“电磁辐射”(占18%)问题,比上年分别上升了1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在居住小区,公众对所在小区最不满意的方面是“宠物管理”(占42.3%),比上年大幅上升近30个百分点。
水和空气污染历来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环保问题之一。章少民说,公众对水和空气污染的担忧并没有丝毫的减轻,32.6%的公众对本地区空气质量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比上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对本地区的水质量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公众有28%,比上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
政府环保行为得了56.74分
在公众心目中,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虽然比2007年度提高了1.18分,但仍然没有达到及格线。
是公众对环保部门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造成的吗?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这项调查显示,恰恰相反,有54%的公众认为环保部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这一比例比上年整整提高了8.1个百分点。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调查认为,政府环保行为令公众较为不满意主要在三个方面,即处理环保事件的效率、处理环保事件的效果和处理公众反映问题的效果。
调查还显示,公众对中央政府的环保行为还是满意的,不满意主要来自基层。对于基层环保部门公众的评价是“素质不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调查说,有3成以上的公众有这样的看法,而这一比例比上年大幅上升了15个百分点。另外,只有41.6%的公众认为,本地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23.5%的公众认为不重视。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分析认为,这说明公众感觉基层环保人员素质问题已成为当前做好环保工作、正确贯彻落实各项环保政策的最大障碍。
此外,公众对政府部门在推进政策法律执行上也表现出了不满。比如,就环境经济政策的执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就提出,应该避免“纸上谈兵”。
近年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四大政策已经在我国陆续颁行。环境税政策也已经正式启动联合研究,环境收费、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三项政策也处在先期调研中。
章少民说,这些环境经济政策虽然也得到了广大公众的拥护,但公众对其执行效果却给予了一定的质疑。据他介绍,调查显示,只有42.1%的公众认为,我国的环保法律和环境政策颁布后会给社会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质量、公众的环境意识、企业的环保行为等各方面都带来积极的影响。
调查说,有28.3%的公众认为政府的环保信息应该更公开,超过30%的公众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环保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效率,还有33.2%的公众认为政府应该提高处理公众反映环境问题的效率。从公众对政府的环保行为仍有这么多的期待上,也不难找到公众对政府环保行为不满意的地方。
11、分类垃圾桶 今年要“裁员”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年01月16日
2012年北京垃圾焚烧率将上升到40%
今日关注:垃圾管理
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是北京取得的一个奇迹,但一系列问题也在凸显:垃圾分类进展不尽如人意;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占用良田且浪费资源,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垃圾”成为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绝对的“热词”。 许多代表与委员事先做了大量调研,带着问题与思考上会;政府工作报告亦明确了今后垃圾管理的方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制定垃圾收费政策及标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7%。加快垃圾焚烧厂和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在餐饮企业相对集中街区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试点。”
从以填埋为主向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变,将使北京垃圾处理在走完无害化之路后,正式踏上减量化、资源化道路。
本报讯 北京2012年垃圾焚烧率将上升到40%,填埋率则将下降到30%。昨天,记者从市市政管委了解到,北京正酝酿垃圾处理结构性调整,卫生填埋不再成为北京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减量化、资源化的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方式将后来居上。此外,北京分类垃圾桶将“裁员”,以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无害化填埋占90% 比例太高
正在召开的第十三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上,“垃圾”是绝对的热词,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原生垃圾填埋已经逐渐落后,北京必须采取更先进的处理方式。”人大代表、市市政管委高工、著名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告诉记者。他介绍,2008年全市生活垃圾的日产生量1.84万吨,城八区无害化处理率100%,郊区为85%。但他同时表示,垃圾处理矛盾目前正集中显现。
北京共拥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总设计处理能力10350吨/日,大部分设施超负荷运行,污染控制难度加大。另外,垃圾处理方式太过单一。“无害化填埋占90%以上,这个比例太高,不仅浪费数百亩宝贵的土地,而且可以利用存在热值的垃圾被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此外,填埋场还存在超龄运转和新场选址难、异味扰民等问题,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
■减量化与资源化是未来方向
北京垃圾结构性调整最大的变化就是焚烧和综合处理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填埋。奥运会前,本市第一个垃圾焚烧厂——高安屯垃圾焚烧厂运行,余热每年可发电2.2亿度,每年产生的12万吨炉渣将被制成城市道路和防护堤坝的砖头。市市政管委副主任陈玲告诉记者,通州董村垃圾焚烧厂有望在年内投入使用,另外4座垃圾焚烧厂也进入到了规划选址阶段。
陈玲介绍,北京的垃圾管理目标就是要逐步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率,提高垃圾焚烧比例,减少垃圾产生量,减少垃圾填埋量。从填埋为主向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变,到2012年,实现垃圾焚烧率上升到40%,垃圾填埋率下降到30%。
“十一五”期间,本市还将建设大型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厂5座,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设施4座。届时,北京将在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后正式踏上减量化、资源化道路。
■避免市民“犯晕”
分类垃圾桶要“裁员”
记者了解到,今年,本市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垃圾全程减量和资源再利用体系,而该体系首先将给分类垃圾桶进行“裁员”。
记者了解到,“裁员”后的垃圾分类将按照“大类粗分、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不同区域产废特点,采取不同的垃圾分类方法。今年开始,居住区设置的垃圾桶将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单位设置的垃圾桶将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而公共场所垃圾桶只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之所以如此,是因此前的垃圾分类方法容易让市民“犯晕”,“裁员”后的分类垃圾桶将更具指导性,也将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12、北京两会:垃圾分类需产业化引导
来源:《新京报》2009年01月16日
昨日(15日),朝阳区99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可行性政策,从源头,即居民家庭实行垃圾分类,以减少垃圾混装、混运、混处理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可回收资源浪费。(1月15日《新京报》)
将垃圾分类的控制关口,上溯到家庭和个人这一关口,是有效处理垃圾的必然要求。比如,在日本,孩子几乎从小就在学习垃圾分类处理,一般都是母亲手把手教下一代的,而垃圾分类处理也是不少留学生到日本生活的“必修课”。
事实上,国内公共场合和很多社区早就提倡垃圾分类,且在垃圾箱上明确标明“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同时,每位公民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环保自觉,这种自觉意识在近年来随着环保宣传的深入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影响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尽管如此,垃圾分类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比较复杂,比如从家庭角度看,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在全国普遍推行后,原本免费的塑料袋普遍收费,由此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用塑料袋投放垃圾的生活习惯受到制约,按照民众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必然是争取不买专用垃圾袋,且能省就省,能少用就少用。如此一来,垃圾分类处理在家庭的遭遇可想而知。
进一步说,顺着垃圾分类的处理链条看,即使真的在家庭这个“源头”实现了有效的垃圾分类,那么,在垃圾箱里、在垃圾车里、在垃圾中转站、在垃圾处理场,垃圾分类都能真正实现吗?从现实情形看,做到这一点依然不容乐观。
垃圾分类,需要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操作和产业化运营。具体说来,就是所有的垃圾和废物都应由专门人员上门进行回收,并把垃圾分类的标准更明晰化,而非简单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这样也更利于家庭和个人环保习惯的培养,而垃圾分类处理的终端则是让分类后的垃圾找到一个科学的归宿。一方面,可以让“废物变宝”,形成循环运转的经济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间接上节约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
因此,激发公民垃圾分类的环保热情,不能仅考虑用立法来“激励和约束”,更应该考虑采取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潘嘉苑 北京 编辑)
13、2009年 中国环保在拷问中继续前行
来源:搜狐绿色2009年01月16日
中国不缺乏能量,缺乏的只是能量的恰当流淌方式;中国不缺乏钱财,缺少的只是纯正的挣钱方式和花钱方式;中国人不缺乏聪明,只是许多人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中国不缺少时间,缺少的只是时间的活性和健康——太多人的时间,要么不健康,要么充满惰性。
任何我们想逃离的场景最终都需要我们去面对,任何我们想拖延解决的病痛最后都在恶化着肌体。
2008年,中国环境保护领域表现出了令人惊异的生长能力和调适能力。中国环境一直在带伤前行,中国环境一直在修复自己。
2008年,几乎每个与环境相关的人,都表现出了强大的沟通和交流的愿望;几乎每个与环境相关的组织体,都渴望与其他组织体来往;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关注本地环境的人。
就是这样,当2008年将去未去,2009年似来非来的时候,我们发现,环境问题又一次把中国人拽回同样的道德困境之中,以种种挑战,逼迫社会冲破冷漠和自私,提交全新的智慧。
中国的环境保护,真的就在这样不停在拷问和穷追中,调整着,试探着。不符合发展潮流的终将代谢而去,而活泼有力的肌体终将新生。
用这样的眼光来看2008,也用这样的眼光来看2009,我们发现,一切也许真的都有希望,只要我们愿意。
14、IT业繁荣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
来源:IT时代周刊2009/1/16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威盛电子这么多年一直专研低功耗技术,也在不断创造更低功耗的记录,在威盛看来,低功耗有没有一个极限?”
从理论上讲,极限这个词的含义是无限趋近,但无法触及。如果说能实现功耗为0,就是不消耗能量,还能提供动力,那当然可以称之为低功耗的极限。但我们知道,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大的生态环境就是动态的平衡,要实现动力,就必须消耗能量。我们这几年来是在尽量减小能量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能量。我很高兴看到我们这些年在低功耗技术方面的努力和领先性被大家认可,但是追求低功耗的极限并不是威盛的终极目标。
所谓的“方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我投身IC设计产业之初,很多做这行的企业都选择提升速度,让速度越快越好。当然,运算速率的提升也确实实现了PC产业初期发展的几次重大飞跃,但这些成绩都是以牺牲功耗控制为前提而取得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在担忧,片面追求速度而忽略散热、能耗等因素,会不会导致未来IT发展失衡?IT产品能耗越来越大,究竟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于是,我们就开始呼吁降低功耗,并开始做低功耗的技术研究,以至于这么多年以后,威盛被业界说成是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路子。现在,在这条路上,我们是领先者,全世界都在追随我们。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只是选择并一直在坚持走我们的路。这条路并不是我们倡导IT产业要把低功耗看得比其他方面都重要,甚至一头扎进去,探究低功耗的极限。而是说,如果想要改变当时那种偏重于提升计算速度的倾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功耗降下来。因为我们在谈并在做的低功耗,不是要追求极致,而是在提倡一种“平衡”。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白天和黑夜、男和女、水与火、阴与阳……任何一种东西都有与之对应的东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促进。回顾东方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充满平衡智慧的历史。同样,任何一个正常发展的系统,都会存在动态的平衡,没有了平衡,这个系统就会走向消亡,小如一个企业,中像一个产业,大到人类社会都概莫能外。
芯片产业已经发展了20多年,都只是在一个单一的维度上走,这个维度就是速率。每一代新的产品,运算速度都会较上一代有明显的提升,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能耗的持续提升。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产品耗电量猛增,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这些危害环境的行为越来越突出。
因此,我们提出的低功耗的“平衡”,是希望能在IT产业提升速率和性能的同时,控制功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希望能让IT产业中的企业充分重视这一点,兼顾全面,而不要在单一维度上走得更远。
当然,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近几年,中国乃至全球都将绿色环保提升到了社会议程的高度,号召所有企业,甚至每个公民都积极配合,减少碳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压力。IT产业也在发展绿色计算,从IC芯片设计到原材料的选择,都更加注重环保。在这种情况下,IT产业和人类发展的未来方向保持了一致。
虽然,威盛在多年前对IT产业低功耗的提倡,在今天看来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得到了社会的极大支持,但我们仍要强调,我们更希望人们多多关注“平衡”,不要单一地谈性能或者功耗。
这意味着既要追求功耗的控制,又要追求性能的提升;功耗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但绝不是为了功耗控制而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我们的目标是在低功耗的基础上,提供从入门级到高效能的各类产品,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因此,未来,威盛并不仅仅要发展“平衡”的技术,推出“平衡”的产品,更需要从一个芯片厂商的角度出发,去努力构建一个“平衡”的产业环境,进而去促使社会发展的“平衡”,以及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其实,只要有心,我们大家都能做得到,那么IT产业也便可以实现一种“动态平衡”的稳定发展,我们的未来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15、如何在保增长中下功夫?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1月16日 查玮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如何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做好环保工作,是对各级环保部门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诚然,保增长的投资热潮会给环保工作带来一定的机遇。中央近期出台的扩大内需10项措施,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等内容纳入其中。同时,在国家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投资中,已有大量资金涌入环保产业。但是,保增长的投资热潮带给环保工作的不单单是机遇,还有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目前,保增长已成为各地的首要任务,很多地方开始加快项目的审批速度。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的要求下,各地纷纷立下投资军令状,如江苏3000亿元、广东2.3万亿元、上海5000亿元、浙江3500亿元等。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方可能会降低环保标准,放松环境监管,放慢落后产能淘汰步伐;一些地方的环保资金可能出现短缺,减排工程会受到影响;伴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一些资金可能流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造成新的环保欠账等。
保经济增长不等于保GDP增长,不等于无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在保增长的同时,应该算清楚资源账和环境账。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各级政府必须坚决抵制非环保甚至牺牲民生质量的项目,否则,不但经济不可持续,更会殃及一方百姓。如湖北省监利县为了保增长,投产和在建的违法钒冶炼厂多达9家,且呈恶性蔓延之势。这种以保增长之名行环境污染之实的做法,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可能存在。
因此,如何处理好保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重大课题,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各地在千方百计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绝不能放松环境标准,必须继续全力推进以污染减排为中心的各项环保工作。可喜的是,新年伊始不少地区都在强调保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在积极有效扩大内需、强化投资消费拉动的同时,也要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巩固和发展生态优势。
例如,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最近明确表示,今年的经济形势再严峻,浙江也不会为了保经济增长而降低环保门槛。“虽然今年的财政可能会比较困难,但对于环保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又如,北京市正在积极研究将节能减排与产业投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等工作结合起来,要将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产业和投资着力点来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融合。
在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认同的情况下,环保部门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既要为保增长、促发展服好务、站好岗,又要避免出现盲目投资加剧环境压力的现象,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推进各项工作有力开展。事实上,近来各级环保部门虽然对多数项目简化评估,但对“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制其过快增长。来自国家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近两个月以来,已批复总投资额4700余亿元的环评项目;有11个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被暂缓审批,涉及投资金额438亿元。
新年新气象。各地环保部门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局,力争新的一年在优化发展、服务企业、制度创新、能力建设上有新作为,同时,更加强调污染减排、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如在370亿元环保投资面前,为防止出现行业腐败,江苏省环保厅近日要求在项目审批、污染防治资金使用、环境执法、排污费征收管理等部门和岗位,深入查找管理漏洞,对重点部门有重点措施;山东省威海市环保局建立并实行领导负责制、在线监测数据每周分析制、顶格处罚制等8项制度,严格执法、铁腕治污;安徽省合肥市环保局包括局长在内的6位负责人,近日分别“承包”南淝河、板桥河等6条河流,进行污染调查,建立河道污染点源数据库。当前,全国环保部门仍要严把闸门,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在力促产业转型的同时,帮助企业开展结构节能、科技节能等活动;强化环境执法,加大查处力度。尤其是要继续抓好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等项目建设,狠抓污染治理设施和减排工程有效运行,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实现;坚决兑现环评7项承诺,对于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要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推动项目尽快审批、开工;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项目,一律不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