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9
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周生贤:2009年污染减排仍需"冲刺"
2、联合早报: 世行警告中国水资源危机严重
3、人民网环保频道: 世界银行建议中国设立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
4、科技日报: 水危机造成损失约占我国GDP的2.3%
5、中国新闻网: Google成污染大户 两次搜索排碳量可煮壶茶
人与自然:
6、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鄱阳湖每天至少两三百只天鹅被毒死(组图)
7、红网: 洞庭湖生态科学调查启动 江豚仅发现131头
人物访谈:
8、南方日报: 钟南山:对自然环境过度开发导致不可预知的疫情
污染信息:
9、新华网新疆频道: 浓雾锁边城 "黑锅盖"笼罩乌鲁木齐之后
环境曝光:
10、中国质量万里行: 山东黑旺污染企业扎堆 村民说实话怕遭报复(图)
特别关注:
11、金沙江上游有人狂砍天然林
深度报道:
12、四川在线: 厦门PX项目有望移址漳州 总投资已升至137.8亿
13、中国环境报: “巨资注环保钱该怎么花”之有钱怎样用到刀刃上?
环境时评:
14、中国水网博客: 中国应建立水污染突发事件预防与响应体系
15、中青在线: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环保的负面影响?
1、周生贤:2009年污染减排仍需"冲刺"
来源:新华网2009年01月13日
新华网北京1月12日电(记者顾瑞珍)污染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12日说,尽管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继续保持双下降,但我国目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污染减排仍需“冲刺”。
记者从“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2008年是污染减排攻坚年,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及时建立完善减排计划审核备案、工程核查调度、数据会审考核及发布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针对2007年度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或运行不力的4个城市,实施了区域限批;针对脱硫设施未按要求建成投运的3个电力集团,实施了集团限批;针对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的7家电厂,在全额追缴排污费的基础上扣减电价并处以5倍罚款。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国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80万吨/日,超额完成2008年确定的1200万吨/日的任务;新增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8600万千瓦,是计划任务的2.9倍;关停小火电1669万千瓦,是计划任务的1.3倍;淘汰造纸、水泥、炼铁、炼焦、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行业落后产能工作进展顺利。
2009年是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冲刺年。“今年将继续加快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周生贤说,工程减排方面,要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尽快发挥减排效益。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要确保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万吨,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以上,新增20台(套)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同时,狠抓已投运的3亿多千瓦燃煤电厂脱硫机组、130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和6000多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国家与省联网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重要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的,加大处罚力度。
结构减排方面要加大力度督促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年度落后产能淘汰计划。今年要分别淘汰炼铁、炼钢、造纸、电力落后生产能力1000万吨、600万吨、50万吨和1500万千瓦。
同时,要针对污染减排的关键技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发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技术,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推动一批企业技术升级。
2、世行警告中国水资源危机严重
来源:联合早报 2009-01-13
1月12日,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题为《解决中国的水稀缺:关于水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应对水资源缺乏。
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应改革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体系,应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缺乏。
这是近三年以来,世行针对中国水资源现状所发表的最权威的报告。
据中国媒体报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很多地区发展的屏障。
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副行长詹姆斯·亚当斯表示,报告旨在全面分析中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评估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和制度要求,并提出需要加强和改革的关键领域。
报告主要作者、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谢剑表示,世行提出流域管理委员会的改革、水资源费改税、水质监测和信息公开等,不一定与部门和局部利益相吻合,但对于中国解决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稀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银行表示,中国当局需要意识到,水价格上涨对人民、特别是贫困人口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以往,专家曾经一再警告,中国会出现水的危机,特别在北方和首都北京。
加拿大环保组织Probe International去年6月曾经表示,北京水危机情况之严重,使得该市面临经济崩溃,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内重新安置一些人口。
世界银行中国地区负责人杜大伟(David Dollar)表示,毫无疑问,在管理贫乏的水资源以确保经济增长的问题上,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3、世界银行建议中国设立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1月13日
人民网北京1月12日专电 (记者扎西)世界银行12日在北京发布《解决中国水稀缺:关于水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多种建议,包括设立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重组水流域管理委员会,改变目前“九龙治水”,水浪费严重和水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局面,以应对将会出现的水危机。
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谢剑说,“中国现有许多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可用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从而促进其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中国水管理体制薄弱,这些方案的采纳和实施程度很有限。根据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应改进各级政府的体制安排,采用多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以支持更加广泛地实施这些技术方案。”
世界银行建议,中国应改变传统的水管理是以部门和地区管辖范围为边界而相互分割的“九龙治水”局面,转向一种新的综合管理模式,即从改革政府机构、完善法律框架,到创新政策手段;加强现有机构间的协调,定期开展部门间的协商、强制要求部门间信息共享、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时实行交叉评议和会签制度以及共同制定政策等。
世界银行建议,改革国家一级的政府机构以实行更综合和协调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在这方面可有多种选择方案。一是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作为领导和协调全国性涉水事务的最高政府机构。该委员会应由总理或一位副总理担任领导,成员包括目前涉及水资源管理的中央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制订国家水战略和政策,审批关于水资源开发、分配和利用的长期规划,协调所有的涉水部门以避免各个部门出台的政策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该委员会是负责制定水政策的高层机构,很类似于新设立的由总理领导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二是将目前由不同部门(即水利部、环保部、农业部、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分别负责的主要涉水职能加以合并,组建一个大部,以对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管理。
世界银行还建议,流域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和重组。应在《水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增加具体条款,为这些流域管理委员会规定法律地位、明确其权力和职责。中国现有的七大流域管理机构是水利部的下属单位,其中的六个流域委员会并不是真正的“委员会”,它们没有足够的权力,也没有地方政府的代表,所以应该予以重组。短期内,作为代表中央政府的机构,流域管理机构可以考虑吸纳环保部的代表参与其中。从长远来看,这些机构应该独立于水利部,直接向国务院负责。其领导层应该既有中央政府的代表也有相关省市政府的代表,以确保整个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责任性适当合理。
其它方面
世界银行的报告还在法律、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水权管理和水市场、水价和社会承受能力、流域生态补偿、水污染控制和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对与预防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
4、水危机造成损失约占我国GDP的2.3%
来源:科技日报2009-01-13
1月12日电 世界银行今天在北京发布《解决中国的水稀缺:关于水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每年有约250亿立方米的水因受污染而不能使用,有240亿立方米地下水被超采,造成地下水耗竭;水危机导致的经济损失已约占中国GDP的2.3%。
报告提出,中国的可再生水资源总量约每年2841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但是,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均拥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每年仅757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一分之一,低于通常界定为“水稀缺”的阈值水平1000立方米。
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严重的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稀缺状况。目前,每年中国有约250亿立方米的水因受污染而不能使用,成为用水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地下水耗竭的部分原因;有240亿立方米超出可补充量的地下水被开采,造成地下水耗竭;470亿立方米未达到质量标准的水被供给居民家庭、工业和农业使用,导致相应的损害成本上升。
同时,水稀缺削弱了水体发挥其生态功能的能力。由于取水过量,华北地区一些主要河流连最低的环境和生态流量也不能保证。为补足地表水的供求赤字,华北地区越来越依赖于地下水的抽取,而且抽取量往往超过可持续的水平。这样的过度开采已造成地下水源的迅速耗竭,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和湿地干涸以及很多城市地面沉降。
而水稀缺和水污染造成的最大损失,是公众所面临的健康风险。据统计,中国有超过3亿农村居民没有安全的饮用水,农村地区居民因发生腹泻和癌症导致的疾病和过早死亡的经济损失估计为662亿元,约占GDP的0.49%。
据世界银行估计,水危机导致的损失已占到中国GDP的约2.3%。这样的估算所反映的只是一个局部,并没有包括尚未做出估计的损失,如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湿地和河流干涸等的生态影响,以及大多数水体因污染造成的舒适性丧失。这些损失还没有进行估算。
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谢剑说:“中国现有许多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可用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从而促进其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中国水管理体制薄弱,这些方案的采纳和实施程度很有限。根据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应改进各级政府的体制安排,以支持更加广泛地实施这些方案。”
世界银行建议,中国应改变传统的水管理制度,改变以部门和地区管辖范围为边界而相互分割的“九龙治水”局面,转向一种新的综合管理模式,加强现有机构间的协调,定期开展部门间的协商,强制要求部门间信息共享,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时实行交叉评议,会签制度及共同制定政策等;改革国家一级政府机构,如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指导制订国家水战略,审批关于水资源开发、分配和利用的长期规划,协调所有的涉水部门,以避免各部门出台的政策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等;为流经或跨越不同省市的所有大河大湖建立流域管理委员会,其领导层应既有中央政府也有相关省市政府的代表,确保整个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责任性适当合理。
5、Google成污染大户 两次搜索排碳量可煮壶茶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1月13日
Google一向以绿色节能的先锋自居,但台湾《联合报》今日报道,哈佛大学物理学者魏斯纳─葛洛斯研究指出,如果以台式计算机在Google网站执行两次搜索,制造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煮一壶茶。
国外媒体11日报导,网友用Google时,恐怕没想到搜索会影响环境。魏斯纳─葛洛斯(Alex Wissner-Gross)说,一次搜索会产生7公克二氧化碳,煮一壶水约15公克。
他说:“Google使用的大型信息贮存中心遍布全球各地,消耗大量电力。以Google搜索绝对足以产生环境冲击。”他的相关研究报告即将透过“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发表。
Google从不公布它的能源消耗数据与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并拒绝透露信息中心的位置。由于全球网友每天上网搜索平均超过2亿次,计算机及网络的电力消耗量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已引起关切。
研究机构Gartner最近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全球电子科技产业制造的温室效应气体总量与航空业相当,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加州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的米尔斯(Evan Mills)表示:“信息中心是最耗能的设施之一。”
Google表示他们是最有效率的网络搜寻引擎,但魏斯纳─葛洛斯表示:“Google很有效率,可惜一味着重于如何提高搜寻的速度。这意味着,Google消耗大量的能源。”
6、鄱阳湖每天至少两三百只天鹅被毒死(组图)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2009年01月13日
http://green.sohu.com/20090113/n261720776.shtml
第1页:每日都有天鹅被不法分子毒死
第2页:背死天鹅进城的农民
第3页:是谁在滥杀天鹅
茫茫鄱阳湖为什么会有丝丝悲凉
背着天鹅的尸体,让黄先银感觉到付出依然沉重
新建县候鸟天堂阴云笼罩
每日都有天鹅被不法分子毒死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尽管已入冬季,但烟波浩渺中杀机暗藏。1月4日,一片白天鹅的浮尸中,一只天鹅痛苦地挣扎于湖面上。30分钟后,生命的光辉终究逝去。知情者称,这些不远万里的美丽天使,原本将鄱阳湖当作候鸟天堂,遗憾的是,每天都有天鹅在南昌市新建县的联圩和昌邑两乡遭到偷捕。
为杀天鹅铁网投毒鸟铳全用上
现场1:忧伤
举报者讲述的故事
4日,地处新建县联圩乡的鄱阳湖畔,冷风嗖嗖伏草摇摇。
望眼过去,方圆几十里人影无踪,唯见湖面上偶尔惊起的候鸟。湖水早已进入枯季,大自然将一块块不规则的湖底低洼造成了千百个小湖泊。这里的小湖,因为基本被附近村民承包养殖水产,所以每个小湖边上的伏草丛中,都有一个看鱼人的小木棚。
一切都似平静,但却暗藏杀机。“只要我没被人整死,就会保护去它们。”鄱阳湖畔恒湖乡的村民黄先银面对记者放出狠话,他说的它们,就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天鹅。在他的眼里,一些贪婪而且无耻的人正在杀戮着它们,新建县的众多湖畔不仅没有成为候鸟的天堂,反而成为了候鸟的墓场。
黄先银满脸忧愁且心神不定。4日,他从新建县恒湖乡老家坐公交车来到本报,给记者讲述了天鹅之殇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天鹅很漂亮可惜故事却很丑陋,这部天鹅的血泪史,绝不是危言耸听。他的故事开门见山:在新建县的鄱阳湖联圩乡和昌邑乡鄱阳湖区,每天至少有两三百只天鹅悲惨死去。死法有两种,一种是被人下药毒死,另外一种是被铁网活捉。始作俑者,就是城市里那些暴殓天物的食客,以及利欲熏心的酒店和村民。每天12点至15时,一些人开始悄悄投毒,次日清晨四五点潜入湖面上捞捡那些死去的天鹅。
循着故事的核心内容,记者背上了一路的惊险和忧伤。
现场2:震惊
天鹅垂下高贵的颈
4日下午3时许,本报采访车进入新建县联圩乡。在黄先银的指引下,记者一路泥泞路步行40余分钟,来到了一个叫“上下段”的湖区。站在岸上,成群的候鸟在湖面上觅食、嬉戏,场面很是壮观。黄先银指着湖面上的不远处的一片一片白点点说,那就是白天鹅。
记者套上至腰部的雨鞋,第一次踏入了鄱阳湖的沼泽内。我们的突然造访,惊起的候鸟立刻在天空中盘旋鸣叫。突然,走在前面的黄先银加快速度,用手指着前方几十米远的湖面上焦虑地喊了起来:“水里没有飞起来的,就是中毒的天鹅!”果然,湖面上漂浮着那团白雪,伸展的翅膀毫无生气,高傲的颈脖也伸出水中一动不动。黄先银踉跄前行,伸出手触动了这只天鹅摇摇头说:“它已经僵硬了。”
继续前行。又一只游动的白天鹅孤独的留在平静的湖面上。很显然,它几次用力伸展翅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无奈地望着天空中飞翔的同伴发出悲鸣。黄先银面无表情:“这只天鹅已经中毒,药效开始发作,不久后就会死亡。”记者驻足,约半个小时后,这只中毒的天鹅几番挣扎后,优美的颈项无力的垂下,嘴里流出了一股气味难闻的白沫。此时,阴霾的天空,同伴发出了阵阵哀鸣。
在湖区行走了近一个小时,记者目睹至少有四十只白天鹅的浮尸,被毒死的野鸭更是不计其数。黄先银真的流泪了。他坚称,死亡数量远不止这些。因为每天清晨趁天没有透亮时,放毒者已经潜入湖区,捡走了一大批死天鹅,而天完全放亮后,就没人敢来捡了。
现场3:贪婪
铁网投毒鸟铳俱上
黄先银讲述的悲惨故事没有完,记者开始寻找传说中捕捉天鹅的铁网。据黄先银称,在联圩乡管辖范围内,因离河堤相对较近,铁网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不法分子采用毒药害死天鹅。而在昌邑乡一带,疏而不漏的铁网,高约四五米,很是吓人。
5日中午12时许,记者与黄先银又来到了新建县、永修县和都昌县交界的昌邑乡所辖的湖面查看。黄先银去过该地多次,对湖面情况很清楚,他建议记者经过新建县恒湖乡时购买雨鞋,并做好吃苦的准备。小车开到鄱阳湖湖堤上无法再前行,因离目标还很远,记者租来了两辆摩托车,颠簸约1小时后与黄先银一起下了湖底湿地上。由于摩托车手不愿前行。黄先银无奈说,“这里离架铁网的湖面,步行至少还有2个小时”。接下来的一路前行,一条宽两三米,深约三四米的水沟挡住了去路。黄先银停下脚步看了看说,要想找到铁网,必须跨越这条深水沟。然而半个多小时,记者仍没看到水沟的尽头。黄先银坚信这条去年才挖的沟,将架网的湖面包围起来了,以阻止像他这样的“闲人”闯入,发现罪恶。
就在一个叫“上茶湖”的湖区,黄先银意外地发现泥土上洒落的一些稻谷。他大喊起来:“快看,这就是毒饵,稻谷里拌了一种叫‘呋喃丹’的剧毒农药!”路上,黄先银告诉记者,铁网铁丝网制成网,候鸟在飞行时只要钻进去,就会卡住翅膀无法进退,只有等待俯首就擒。由于深沟挡道,记者找到当地的渔民了解情况。有渔民说,铁网最多时有一百多张,立在湖区连绵几十公里。另外,从每年的10月起,滩涂上就有人撒些充作诱饵毒杀候鸟的小鱼。这些不法分子大多在下午4时开始架网,或撒下毒药,第二天清晨去湖边收获猎物。因为霜冻已临,候鸟大都上岸在村庄附近栖息,这些不法分子则用十几支鸟铳同时向空中发射霰弹,有时一次可以打下几十只天鹅等候鸟。
[1] [2] [3] [下一页]
7、洞庭湖生态科学调查启动 江豚仅发现131头
来源:红网 2009-1-13
三湘都市报1月12日讯 洞庭湖水鸟、江豚、麋鹿科学调查自1月7日启动。日前对江豚的考察已告一段落,最终观测结果定格在131头,这个数字让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洞庭科考小组成员感到有些失落。水生所博士研究生张新桥回忆,“大约一年半以前,湖区的江豚数量要比现在多好几十头。”
洞庭湖江豚的数量正在持续锐减。2006年,中外七国科学家联合参与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200—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其中,洞庭湖江豚数量在150-200头之间。而现在,调查人员近10天内环洞庭湖来回两次考察,仅观测到131头江豚。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的三江口曾是江豚分布最为密集的水域,调查人员在此定点蹲守5个多小时,未发现一头江豚的身影。此外,两年前科考发现的幼豚比例是1/4,现在已经下降到1/10。
“这个速度让人震惊。”被称为“中国豚类研究第一人”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博士告诉记者,非法渔业、繁忙的航运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严重的污染,是造成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的4大“杀手”。两年前,在由王丁牵头的长江淡水豚类科考中,7国科学家联合证实:“长江女神”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即作为物种的生存机会基本丧失。王丁很不乐观地说,再不加强保护,长江江豚灭绝的时间将大大提前,重复白鳍豚的悲剧命运,或者只是时间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已有好转迹象。张新桥称,调查期间在湖区发现的挖砂船不到20条,较前两年已大大减少,经观测,湖区的水温和水质环境都很好,“当地政府的努力还是有成效的”。■记者 谭斯亮 通讯员 谭露露
8、钟南山:对自然环境过度开发导致不可预知的疫情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 2009年01月13日
当2009年向我们盈盈地走来,我们在保持着满心的祝福的同时,总是在思量:是什么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
中国人永远是从过往的磨难获取未来的力量,这是中国人千百年的方式!
那么在2008的过往,我们除了会想到雪灾、地震和奥运,把时间再拉长,还能想到什么?SARS!这4个英文字母像铅铁一般打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学到什么?我们记住什么?我们忘了什么?这些质问不仅让我们的记者辗转难眠,一定也让一个有担当的群体辗转难眠……
近日,钟南山院士接受记者专访,句句诤言再次启发着我们。
记者:2003年的SARS大规模爆发距今已过去几年,到目前为止,SARS病源体有没有明确找到?
钟南山(以下简称“钟”):病源体已经明确找到,就是SARS冠状病毒。这种病毒是通过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代表就是果子狸,研究都证明从果子狸上分离出的类SARS冠状病毒与人身上分离的SARS病毒高度同源,它是非典病毒的主要载体。
SARS为什么先发生在广东呢?因为广东人喜欢吃野味。SARS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但是是什么东西传给果子狸,还不清楚,只知道是果子狸传染给人类,果子狸很容易被感染。当人和带毒的果子狸近距离接触时,如宰杀、加工、运输、饲养、销售、贩卖等均有很大机会感染SARS病毒。
2004年,广东省政府加强对高危野生动物和市场管理,禁止果子狸销售、贩卖、宰杀、食用。如果当时不切断野生动物这个途径,后果会很严重。当然,现在我们已形成立法,做到了切断传染途径。
记者:这几年,中国境内先后上演了SARS、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
钟:大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因为人类与自然界、动物存在一个生态平衡的问题。打破这种平衡后,人类就会遭到报复。像SARS,如果人类不宰杀、进食野生动物,“井水不犯河水”,就没有这个病。
从人类自身的原因来看,现在人类的居住、生存环境与前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变。随着都市化的发展、交通发达、国与国交往的加深,一种病毒可能从中国被随身携带到加拿大去,这也可以看作现代文明的两面性。
记者:面对不可预知的疫情(如SARS、禽流感),你如何评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机制?您觉得还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吗?
钟:就现在来看,对重大流行,全国已经有即时通讯系统,也建立了防治指南,这已是很大的进步。从SARS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我们吸取了经验教训,对应急制度加以完善,这说明人类有很大的能动性。
如果说有值得完善和改进的,第一,就是公众认识要提升。警惕性还要经常教育,不能因为SARS疫情离我们远去,就掉以轻心,要警惕某些病毒发作的危险性。第二,整个应急网络的建设还要加强。乡村、城镇这些基层的网络建设相当重要,因为一些病例往往在底层容易被忽视,向上报告也容易被延误。网络建设好了,信息传递就可以变得更加准确及时。
记者:针对大规模的流行疫情,普通市民应如何应对呢?
钟:SARS肆虐过后,唤起了市民的卫生和健康意识。但事件过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教训。像禽流感这些,中国人喜欢吃活鸡,但是这些鸡没有经过检验,就潜藏病毒传染的危险。
对市民来说,知识的提高很重要。像手足口病主要就是个人卫生原因引起。
SARS过后,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活观念有了很好的转变。以前是吃饭、卡拉OK,现在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性消费,注重健康,健身、运动这些开始流行,北京奥运会之后,还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
记者:SARS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后遗症究竟有多大?
钟:SARS对一般的百姓应该没有多大的心理后遗症,但是对那些患过病的病人、被隔离过的病人的影响应该还是很大的。我记得,SARS过去一年多后,还有人戴着口罩来找我看病。现在,病人的后遗症应该说慢慢好了。因为人们知道这个病可以治,能够治好,积极的情绪大于消极情绪。
SARS之后,人们开始改变生活方式,知道了不要吃野味,应该说SARS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
记者:SARS爆发之初,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公布实情,现在回过头来看,有哪些后果?
钟:中国人不喜欢家丑外扬,像一些传染病出现后,不太爱讲,喜欢掩着,但这确实是很笨的办法。
政府及时公布信息,能够表明政府的诚信,对政府形象也有提升。就我的理解,所谓稳定,就是要有很好的透明度,让老百姓更加知情,了解更多信息。一般来说,政府对疫情发展实情越是透明,公众越是稳定,诚实永远是上策。
SARS对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在另外层面上,也是一个契机。科学发展观就是那之后提出来的,2003年之后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和谐社会。我一直赞成用HDI(作者注:指Human Development Index,意为:人类发展指数)来考察社会发展,HDI包括人民的健康、教育和人均GDP三个方面,光看GDP的发展是不行的,要关注民生。
记者:目前,您及国内外同行对SARS的研究到了哪个程度或阶段呢?有没有什么最新的重大发现?
钟:现在我们还在进行SARS的相关研究。像急性的肺损伤引起肺纤维化,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在病毒如何影响组织纤维化,联系到SARS研究禽流感,这两者机制其实都是一样的。SARS在国外也还在研究。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工作。
记者:您怎么看待您当时在SARS期间遇到的压力?
钟:当时是有一些误传,比如说我与香港的合作,但我不觉得是错的,即便现在我也觉得是对的。但是,我的压力主要来自病人,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死了那么多病人。我最大的压力还是源于多救几个病人。我只是一个大夫,只想想方设法地为病人看好病,不在乎所谓地位。
9、浓雾锁边城 "黑锅盖"笼罩乌鲁木齐之后
来源:新华网新疆频道 2009年01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1/13/content_10643641.htm
连日的浓雾让边城乌鲁木齐成为“雾都”。漫天的浓雾伴随着空气中刺鼻的烟尘气味让人们呼吸都感觉困难;气象部门接连发出的“天气预警”让市民们应接不暇;各大医院收治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有增无减……
2009年1月7日,一名乌鲁木齐市民在雾中骑车前行。
2009年1月7日,乌鲁木齐市区被大雾笼罩。
当日,乌鲁木齐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乌鲁木齐部分地区能见度在200米至500米之间,对交通、环境等方面影响较大,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2009年1月6日,乌鲁木齐气象台曾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千米超厚“黑锅盖”挑战乌鲁木齐市民呼吸权
自元旦起,乌鲁木齐市民王先生的手机上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气象部门发出的“大雾黄色预警”,提醒市民在持续出现的能见度200米的浓雾天气要减少出行,出行时要佩戴口罩,车辆要开启雾灯……
事实上,进入2008-2009年冬季采暖季以来,边城乌鲁木齐市的大气就一直没有摆脱“污染”状况,2009年新年伊始,从1月1日开始至今,乌鲁木齐市区上空的可吸入颗粒数就不断攀升,空气污染指数在138-500之间摆动,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也在轻度污染直至重污染间不断徘徊。
“现在大中午出门都看不到太阳,到处都烟雾蒙蒙的,让人憋气得很。”梁大妈虽然带着厚厚的棉布口罩,仍然咳个不停。
乌鲁木齐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窦新英说,连日的大雾天气形成是由于地面温度保持了一段恒温状况,一直徘徊在-10℃到-19℃之间,没有强冷空气的入侵,也没有下雪,造成空气中浮尘增加,逆温层加厚至千米左右,而乌鲁木齐这种锅盖形的地势又不宜空气流动,所以造成了连日大雾天气。
2008年12月29日下午,在乌鲁木齐西大桥附近大雾笼罩,过往行人戴上了口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不断被呼吸道疾病患者打断的孙思庆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他说,入冬以来,医院呼吸道疾病的门诊量比平常增加了三成多,平均每天多达百人以上,除了新疆冬天的干冷气候之外,空气污染严重也是导致呼吸道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他提醒乌鲁木齐市民出行时要尽量佩戴口罩,以预防空气污染对呼吸道的损伤。
在新疆门户网站天山网上,署名“侯艺”的网民说,生活在乌鲁木齐的市民都知道,一到冬天就感觉头上顶了个“黑锅盖”,唯有期待老天下点雪,才能享受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才能呼吸上新鲜的空气。一名匿名网友更是不客气地说:“我认为乌鲁木齐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和当地政府的政绩挂钩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下一页
10、山东黑旺污染企业扎堆 村民说实话怕遭报复(图)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2009年01月13日
黄烟滚滚的铁厂。王黎明 摄
山东黑旺污染企业扎堆 百姓苦不堪言 却是纳税大户
引言:一个小山村竟然聚集着钢厂、铁厂、焦化厂3家污染企业,村民们整天生活在烟雾缭绕中,村里唯一的饮水井被检测出7项不合格。村民坦言,自从有了这些污染企业后,“气不能喘,水不能喝”。
污染企业扎堆
黑旺村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黑旺镇下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这个村最早只有一家铁矿,能够在矿上谋上一席之位,是附近多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后来村里先后又建了炼铁厂、钢厂和焦化厂,不仅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难题,这3家工厂还成了区里的纳税大户,一度被淄川区国税局评为纳税百强。按照常理这些企业的落户,对村民来讲应该是一件好事。然而,一些村民却反映,这些企业经常非法排污,村民们整天生活在烟雾缭绕之中,饮水井被污染,有的村民被迫到十几里外去拉水。
2008年12月11日,临淄通往青州的一条山路上,公路两旁停放着几十辆大货车,中间只有一条很窄的道路可供其它车辆通行。这些车停放的位置正是淄博市正晋特钢有限公司和山东晨旭机械厂的门口。这些车辆有的是给这两家工厂送原料的,也有的是前来拉货的。记者到达现场时,两家企业正在生产,工厂的上空飘着滚滚浓烟,有的烟雾竟然呈红色,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怪味,闻久了令人有点头晕目眩的感觉。两家企业之间仅隔着一条小山沟,如果稍不留神,还会让人产生错觉,把两家企业误认为是一家。
据了解,“正晋”的老板是福建人,这家企业刚建四五年,主要生产线材和圆钢等建筑用钢材,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铁水”和废钢。这种企业属于典型的怪胎,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地条钢的升级版。地条钢被政府列入打击和关停的对象后,一些商家针对国家产业政策动起了脑筋,他们仍然使用生产地条钢的设备,只是在工艺上有所改进。
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宏观调控,对钢铁企业的审批立项控制比较严格,立项中对生产设备和工艺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的企业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立项,一些地方在为这些企业办理手续时,一般采用设立铸造、不锈钢或轧钢等虚假项目的手段骗取立项资格。
山东晨旭机械厂是1995年由本村村民兴建的一家小型炼铁厂,当地人称这家企业为旺达炼铁厂。这家炼铁厂有三座高炉,其中二号炉和四号炉正在生产。为了看清企业的生产情况,记者爬上了附近的一座小山,在山上记者看到,高炉的附近工人们正在忙着干活,一个长方体的“漏斗”不停的在上料架上穿梭,每次投料时都会散发出大量烟尘。“小高炉”旁边有一台浇注面包铁的设备,设备上装有一套履带状装置,“履带”上布满了“模具”,每次铁水炼好以后,随着“履带”的转动,飘起一股浓浓的水蒸气,铁块散发着热气滑落在地上,厂区内已经堆放了许多“面包铁”。
这家炼铁厂污染相当严重,有的烟雾颜色呈暗黄色,高炉附近有一座环保设备,看上去个头还挺大,上边写着“济钢环保”,但是环保设备一直没有正常运转,大量浓烟直接排到了空中。记者用长达十几分钟的录像记录了这段污染。村民告诉记者,这种现象每天都能看到。
在工厂门口,一工人告诉记者,铁厂生产中的两座高炉有效容积分别为179m3和128m3,企业主要生产炼钢用生铁和镍铁。根据记者了解,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这种高炉在2007年12月31日前,就应该全部关停。
在3家污染企业中,宝塔焦化污染最严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偷排偷放现象。
村民敢怒不敢言
天空冒着浓烟,空气中带着刺鼻的气味,排污沟紧邻村民的饮水井,喝完水就会拉肚子,有条件的村民跑到十几里以外拉水吃,有些村民还莫名其妙患上怪病。面对记者的采访,多数村民神色恐惧。
黑旺铁矿锚链厂西南角的路口,是整个村庄最繁华的地方,这里除了有几间门市外,当街还摆着几个菜摊,到了下班高峰,这里热闹的像个集市,虽然摊位不多,但是村民们日常用的东西一般在这里都能买到。附近一些没有上班的工人有时也会聚在这里聊天。总之,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附近居住的人。
一刘姓村民告诉记者,焦化厂和炼铁厂经常偷排偷放,这两家企业排放的烟有时呈暗黄色,味道非常难闻,有一股恶臭味。尤其到了晚上,焦化厂放出的毒烟熏得人头晕,闻久了让人喘不上来气,有时熏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从厂区周边走一趟,不仅满面灰尘,身上还会落好多焦油渣。附近种的庄稼每年都减产,这几年种的玉米剥开后只有前些年的玉米轴一半大,玉米粒明显变小了。
村里不但空气被污染了,地下水也被严重污染。
村民告诉记者,村里的饮水井是黑旺铁矿出资凿的,供应着黑旺村、西坡村、黑旺铁矿南山生活区和北山生活区的居民饮水。焦化厂和炼铁厂的排污沟离水井很近,炼铁厂排出的水是红色的,焦化厂排的是黑色的,把村民的饮用水污染了。有些人喝完水后拉肚子,黑旺铁矿锚链厂取水样化验过,还把检测结果张贴了出来,检测显示有7项不合格,现在村里有条件的都去十几里外拉水。
记者发现,尽管这里污染严重,但村民向记者反映情况时明显表露出害怕的样子。
在一家理发店门口,几位妇女正在聊天,记者主动迎上去和她们搭讪,刚开始她们都很热情,可当记者挑明是来了解3家企业污染时,这伙人就像躲避“瘟神”一样,“轰”的一下散开了,有的妇女离开时神色还比较恐惧。因为正赶上下班,当时路口有好多人,记者又先后走访了二三十人,受访的人群中,半数以上的人拒谈这个问题,剩下的这些人敢向记者反映问题的,也不肯多说,也不肯透露姓名。
记者采访时,远处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妇女不停的向记者张望,但又不敢靠近,这一细节引起了记者注意。于是,记者快步向她走去。
她向记者透露,这几家企业老板都非常厉害,他们都养有“打手”。原来上面下调查时都有厂里人在一边跟着,谁也不敢多说,谁要是说他们坏话被知道了,马上就会遭到报复,所以大家都很谨慎。
这名妇女和记者聊得正投入,身边七八岁的男孩揪着她的衣服角,嘴里不停的小声喃喃。声音实在太小,记者没能听清,但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恐惧,妈妈不停的安慰他。从妈妈话语中记者总算明白了,他想阻止妈妈,怕她的话会惹麻烦。
还有一位退休职工,在公开场合他一直没敢说话,记者准备离开时,他悄悄把记者领到他家。
他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天天都在排污,外面停的车、室内的地板经常落着一层土,烟筒里排出的毒烟能把人熏晕。现在地下水也被污染了,水桶里盛上水,过几天用手一搅,飘着一层红彤彤的物质。他家的条件比较好,每天骑着摩托车去十几里外带水,大部分条件不好的家庭只能吃被污染了的水。
这位老人还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去镇上,途经焦化厂附近时,突然迎风飘过来一股浓烟,一不留神吸进来一口气,差一点给呛晕过去,当时感觉两腿发飘,脑袋发蒙,在路边歇了半天才缓过气来。
记者采访受阻
焦化厂偷排偷放,炼铁厂和特钢厂不仅污染环境,还不符合产业政策,在当地违法生产至少三四年。当地的环保部门是否知情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淄博市环保局临淄分局。
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告诉记者,查处污染企业需要局长批准,局长现在不在单位,他把记者推到了信访办。信访办一位负责同志接待记者后,只是留下了记者的联系方式,让记者先回去,有事电话联系。记者执意让他联系局领导,并表明想同环保执法人员一起去企业察看,他才与领导取得联系,联系后告诉记者,局长一会儿就回来,让记者在会议室等。就这样,记者在会议室等了3个多小时,局长也没来会议室。记者再次找到监察大队大队长,大队长一番联系后对记者说,局长一会儿就过来,让记者继续等。记者刚下楼,这位大队长连招呼都没顾上打,就驾车疾驰而去。
在会议室记者一直等到晚上6点多钟,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几位自称是镇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黑旺镇副镇长、环保站站长、经济发展办主任的人缓缓来到会议室。
在接受采访时,副镇长、环保站站长、经济发展办主任均表示,这几家企业都有手续。记者提出能否察看时,站长说这些手续都在档案室,档案室已经下班了。最终,记者在环保局没有看到任何资料。据了解,焦化和钢铁属于重污染行业,焦炉烟尘是焦化厂的主要污染源。焦炭生产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其中苯并芘是强致癌物。钢铁行业主要污染源也是烟尘,烟尘中的二氧化硫是一种致癌物。
对于黑旺村的污染情况,本刊将继续关注。
11、金沙江上游有人狂砍天然林
2008年11月30日,记者从四川省巴塘县出发,取道白玉县去西藏采访。车子沿巴河峡谷中的土路艰难前行,两岸都是茂密的原始天然林。途经原巴塘县所属国有森工企业莫西林场的林区一带,车子以约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前进、在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上,记者见到土路两侧山坡上很多地方布满了被人工采伐放倒的红松、高山栎、云杉等林木,有斧锯新茬印的木桩随处可见,在木桩旁散落有许多新鲜木屑,有的木桩和倒木旁还有遗弃的易拉罐、烟盒和食品塑料袋等物品。有些原木堆积在公路旁,其中有不少是胸径一米以上、树龄可能达百年以上的原木。车子在路上行驶,记者在车内就可以闻到浓浓的松香气味。这些都可以说明,砍伐原木就是近期的事。而由于长期人工作业和长期放原木,很多采伐作业面的山坡上几乎是寸草不生,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滑坡。
这些伐木者采用的“剃光头”式的皆伐方式,其规模之大,已远远超过当地藏族村民采集薪材或盖房的所需的生活用材,而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商业采伐活动。
记者用GPS测出这一地区的海拔高度为3438米;属于金沙江上游支流、紧邻金沙江干流地区,早在1998年,这里就被列为天然林停伐地区。当年有专家呼吁:就生态价值而言,把天然林比喻是“金”,次生林是“银”,人工林只能算是“铜”。岷江峡谷天然林林基本砍光了,而其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很难恢复,实在令人痛心。长江上游天然林一棵也不能再砍了!为什么10年后还有人在金沙江上游大规模砍伐天然林,是否经过地方林业部门许可,这种许可是否合法?还是不法分子利用林区偏僻、人烟稀少地区进行偷伐谋取暴利活动?希望政府和主管部门副该地进行核实,依法予以查处。(网名:丁汀 迟迟)
12、厦门PX项目有望移址漳州 总投资已升至137.8亿
来源:四川在线2009年01月13日
搁浅18个月后,曾引起争议的厦门PX项目可望移址漳州。
国家环保部昨日在其官网披露,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80万吨/年对二甲苯工程及整体公用配套工程(即“漳州PX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已在1月9日获该部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自厦门海沧迁址而来的该项目,最新的总投资计划已从原先的108亿元升至137.8亿元。
环保部披露,同批通过的还有翔鹭石化(漳州)有限公司15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二期等项目,后者是前者的关联企业工程,总投资亦达49.6亿元。两者的环保投资分别为8.3亿元和7亿元。
环保部有关人士昨晚向媒体表示,环保部是去年11月25日受理上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并很快在环保部网站上进行了公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在环保部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意味着环保部这一关已经过了。”
或专设环保监管机构
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上述两个项目建设地点均为福建省漳州市。据了解,此前福建省政府专题会议曾表示,项目具体落址为位于漳州市东山县的古雷半岛。
昨日16时许,记者致电漳州市市长李建国,其秘书让记者发送问题短信,但截至记者发稿,对方未对该项目有关问题作答。&$
其时,漳州市环保局局长带队的漳州有关官员一行正在北京。该局办公室官员透露,至此该项目的环评基本结束,下一步根据福建省和漳州市的部署,可能在古雷半岛设立环保分局,并由漳州市建设部门牵头在东山县成立由各有关部门官员参与的项目管委会。
上述官员称,将项目放在古雷半岛,福建省和环保部已经深思熟虑,漳州方面也认为该市污染指标总量控制很好,对污染控制问题有把握。
目前,环保部通过环评的消息仍未在福建省内公开。漳州市环保局上述官员认为,未来必将公示,“接下去事情还有很多。对我局而言,下一步主要是施工过程的监管和验收问题。”
而在漳州市的热门市民网站“小鱼社区”上,已有市民发表关于PX项目的帖子。但截至记者发稿,仍应者寥寥,有表示困惑者,亦有表示接受者,但已没有了一度激烈反对的声浪。
发展与环保的辩证
漳州PX项目原本计划建在厦门市海沧南部区域,但在2007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可能导致厦门环境严重污染的厦门PX项目迁址,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强烈关注。
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完成对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评,并于12月13、14日,召开有106名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超85%的代表反对PX项目继续兴建。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召开专项会议决定迁建该项目。
而最早公开反对PX项目落地厦门的赵玉芬和厦门大学袁东星教授,事后被厦门PX项目业主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诉至法院,索赔损失共计250万元。目前该案已转至厦门有关法院,尚无进展。
在上述过程中,本报曾以《百亿化工项目考验厦门抉择》、《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渐入佳境 厦门PX项目走向待定》等为题,进行持续追踪报道,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昨日获悉环保部消息后,赵玉芬院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看来项目已离开厦门,与厦门无关了。”她并重申当初主张:不反对项目落地,但不宜放在厦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环保部原则通过漳州PX项目当天,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环评既要为中央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扩大内需要求的建设项目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又要为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据悉,日前召开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提出:“在新形势下要处理好把关与服务、当前和长远、效率和质量、宏观和微观的四大关系。”近两个月,环保部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153个,总投资达4700多亿元。 (赵克 章轲)
13、“巨资注环保钱该怎么花”之有钱怎样用到刀刃上?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1月13日陈湘静
编者按:
面对政府数千亿生态环境投资即将陆续注入,环保业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可能最先在兴奋之余开始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利用政府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实现环保产业的又一轮发展;如何利用自身影响力,争取更好的投资环境与信贷环境。此次环境主管部门、业界专家和企业一改过往坐等项目资金的被动,坦诚交流、建言献策,试图从“危”中寻找机遇,也为迎接机遇积极准备。而我们作为业界观察者,对环保产业能否整体受惠于政府资金投入,中央强烈的投资拉动能否收获实效等问题也保持着高度关注。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版将以“巨资注环保钱该怎么花”为题推出连续报道,围绕政府生态环境投资及相关领域,解读政策信号、反映行业声音、沟通学界观点。期望通过本版编辑记者的共同努力,为关注、关心环保的各界人士开阔思路提供一点帮助。
2008年年末,国务院出台总额为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扩大内需政策,成为了确保中国经济“保暖过冬“的重大措施。其中,对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大幅增加投资,明确环保产业成为中央投资重点支持方向的消息,令各界均感振奋。环保产业春天就要到来的说法一时间颇为流行。
尽管中央已明确规定要对项目选择、决策等全过程加以监督,确保“4万亿元不会搞出一大批低效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但随之而来的地方政府“编项目、跑部委、抢投资”的热潮,还是不免让诸多环保业界专家深感忧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跃进”时代会不会又一次到来,从而产生新一批半拉子工程、晒太阳工程?如何避免上一轮宏观刺激行动造成环境设施相当数量闲置的窘境?动作大、力量足的政府投资给业已形成的环保产业市场机制将带来怎样的冲击。不久前,由清华大学、中国水网和搜狐网联合主办,首创集团协办的搜狐环境讲坛上,来自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就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必须重视投资拉动的质量、系统考虑环境产业链,明确政府、社会投资责任和关系等等成为他们为上述问题给出的答案。 政府投资在前,帮助市场资金有效进入
政府应瞄准资金沉淀性强的领域,比如应重点集中在完善管网建设上
有钱花在刀刃上,虽是旧时俗语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数千亿元环境建设资金,出手快,力度大,只有用在最需要它、最能发挥它作用的地方才是上策。论坛中3位专家都将这一领域锁定为污水管网、垃圾收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资金沉淀性强、投资低收益甚至无收益的领域,如果没有政府投资的大力支持,帮助市场资金有效进入,系统落实环境设施建设资金,环境治理系统中处理处置环节的瘫痪必定造成更多环境治理设施形同虚设、农村环保驻足不前等问题。
以城市污水管网为例,由于其投资浩大、资本沉淀性强、建设周期长,社会资本一般很难介入。如果仍然将政府投资局限于建厂,那么有厂无网、有能力没负荷的局面还是不能改善,大批处理设施仍然形同虚设。但如果政府资金能重点集中在完善管网建设,提升运营负荷,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结合服务价格政策的调整,那么不仅原有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有水喝”,有了用武之地,新建设施也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时至今日,无论是污染治理还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使用,同样也避不开投资融资机制的创新和改革。面对治理任务繁重、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在节能减排、污染治理领域进行金融创新的要求显得更加迫切。
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昆一直努力推动地方政府污染治理的投融资试点。她为滇池治理设计了“1+1+1大于3”的模式,第一个1是扩大债权融资盘子。比如很多管网都是以沉淀资产的形式存在,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债权融资;第二个1是发行准市政债权,即隐性市政证券,通过政府信用的注入,进行资产证券化和相关金融工具的翘动;第三个1,就是要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和新的金融工具。同样一份资产,经过第一个步骤放大了两倍,第二个步骤放大了3倍,资产的放大效应达到六倍。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融合
政府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政府并不只是擅长出钱,政府能发挥的最大也最不可替代的功用是注入信用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中国30年经济改革不乏成功的案例。通过不同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融资成本低、市场竞争效率高的优势。近年来,我国逐渐增多的污水处理厂BOT、TOT,城市排水系统终端处理设施市场PPP(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等,都是利用社会资本加强公共资源的有效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和缺乏投资约束的沉疴。事实上,近年来,“政府建网、企业建厂、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成为我国城市环境建设的基本模式。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文一波讲了一个例子。陕西省政府在促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时,要求所有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必须采用市场化的方式,管网由政府补贴建设。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都给补贴,第一,污水处理厂市场化已经启动,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第二,管网工程已经开动。每一公里建设都有相应补贴。几年来,当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速度特别快,政府的负担也不重。而市场看到政府建管网的决心和速度,市场反应也相当积极。
对此,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也很认同:企业灵活性很强,但融资成本高;政府投资效率不够高,但融资成本低。政府和企业完全可以各取所能,各避所短。没必要也不能扎堆。在污染治理、环境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做自己擅长的事。
政府擅长什么?刘昆认为并不只是出钱,政府能发挥的最大也最不可替代的功用是注入信用。比如现在很多的污水处理厂都是以利息资本化的方式沉淀在账目上,政府就可以利用自身信用将这笔债剥离出去,把资产注入到污水处理公司,或者是相应的管理公司,连同市场投资的污水处理厂由市场主体统一运营,杜绝事业单位性的服务主体,完善“政府-企业伙伴”的投资体制。也可以在政府投资以股权形式存在的情况下,鼓励政府投资回报部分返回企业降低服务价格压力。通过不同制度设计,都有利于在环境服务价格相对较低的背景下,实现企业合理收益和效率提高。
以奖代补末端补贴
更建议用消费补贴来拉动,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随着环境设施的大幅增加,我国环境产业的重心逐渐由工程、设备服务向运营服务转移,以运供服务为核心的环境服务业比重逐渐加大。而环境服务的核心效果取决于运营环节已成为广泛共识。而比建设费用更高昂的运营费用,显然不能一股脑推给市场承担,作为公共服务职能载体的政府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财政部去年开始实施的通过地方政府规划管网建设长度和新增污水处理规模,对地方给予奖励,并与化学需氧量减排量挂钩的方案,尽管还面临缺乏必要监测系统的困难,但在未来,一定会成为鼓励地方提高运营效率、科学规划建设的有效方式。
与会专家也不约而同地建议,国家应逐步将直接投资转为间接补贴,建立基于环境治理效果和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政府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环境设施运营环节进行补贴的力度,完善相关机制。刘昆说,比起直接投资缺乏事后监管的弊端,补贴形式可以有效激励污染治理效果好、数量大的企业,调动环境服务企业提高运营水平的积极性,从而加快全社会污染治理的步伐。
文一波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投资额为一到两个亿,每年的运营成本大概是1000万元左右。如果政府将建厂投资改为每年补贴一两千万,就会有社会资本来投资建厂,这样政府投资达到了放大10倍的效果,也解决了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老大难问题。
傅涛对此亦深有感触:环保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投资拉动的方式,更需要消费补助或者末端补贴的模式。既不会影响到原来投资的基本主体,也可以使资金放大效应进一步扩展,更有利于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公平。
文一波更建议用消费补贴来拉动。比如对减排设施的补贴,可以采用减排1吨污染物,中央补贴1元钱,省市政府补贴两元钱,地方政府再进行补贴。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市场机制,那么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将非常可观。通过这样的机制,既可以有效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也可以借机建立起监督市场主体减排效果的机制,可谓一举两得。
14、中国应建立水污染突发事件预防与响应体系
来源:中国水网博客2009-01-13 李鹏辉
(1月12日,北京)“恶性水污染突发事故的频发已成为中国近些年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谢剑在今日举行的《解决中国的水稀缺:关于水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报告发布会上告诉记者,“高发的严重污染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表明仍然需要继续改革,并加强现有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响应的制度。”
中国近年来水污染恶性事件频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有毒化学品污染重大事件和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爆发导致无锡市饮用水源被污染事件。据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2004年间一共发生3988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年1000起。这些水污染事件不仅造成河流污染,而且导致了严重的水短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测算,仅2004年一年,水污染事故的总损失达到2.54亿元,是2003年主要水污染事故损失的10倍。
松花江事件之后,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了措施加强国家环境紧急事件的预防与响应。2005年12月颁布的文件《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突出了饮用水安全问题、重点流域的污染控制与水污染事件预防和响应,三者都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1月出台了《国家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初,原国家环保总局对于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对127个共计约4500亿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2007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水污染突发事件响应亦在该法的范围之内。
据谢剑介绍,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安排薄弱,激励机制缺乏,化学品管理系统不完善,以及缺乏现场协调、监督和报告等。
制度安排薄弱、激励机制缺乏
国家法律方面:即使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法律对突发事件预防的重视仍然有待加强。一些法律也包含了污染突发事件应对的内容。比如,《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第28条,其中有一个条款规定了污染者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公开信息和上报的责任。《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也规定了突发事件预防方案和应对方案,以及污染事件的法律责任。但是,部门法律的应急条款并没有很好地整合或协调。法律中的有关条款往往比较笼统和简略,只提供了原则但没有实施细则。此外,这些环境法律和条款也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和遵守。
组织机构方面:水污染事件牵涉到政府、企业和公众,还往往跨越行政辖区的边界。在中国,与突发水污染事件预防和应对有关的机构包括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方公安、消防、环保、交通、供水、城市建设和规划部门,还有流域管理委员会。由于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职能划分不明、沟通协调不足,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往往出现信息传递失效,因而无法做出及时而协调一致的反应。
激励机制方面:早在1987年,中国就颁布了《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但是,直到松花江有毒物泄漏事件突发污染事件才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被忽视的原因在于当前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整个绩效评估制度只是集中于GDP增长,很少涵盖环境绩效指标。没有合适而到位的激励,不太可能让地方政府保持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
化学品管理系统不完善
中国当前正在建立两类化学品名录系统。一个是国家环境保护部针对新品种和进/出口化学品的,另一个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属的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针对危险化学品的。与国外更成熟的系统相比,这两个系统登录的化学品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两个系统相互分割,如何将二者统一协调起来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也引进了材料安全数据表系统,用于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运和使用。但是,这些系统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缺乏现场协调、监督和报告
水质监测在发现事故和了解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拥有许多设备和专家采集水质数据,但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充足的资金来分析和传递信息以用于整个流域管理。多个机构(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利部和地方环保局的监测站)都实施水质监测,但是它们之间就监测结果的沟通协调不足,一旦发现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污染水平升高,也不能按照预先确定的方式协调应对。松花江事件凸显了中国环境信息采集、上报和公开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建议与对策
松花江事件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水污染事件揭示了中国环境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制度的薄弱,但也为国家建立和改善制度从而加强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银行在分析中国制度和政策薄弱之处,结合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议中国应采用全面处理方式,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预防措施,机构间协调,赔偿和罚款,与事后评估相结合,水污染防治和应对应完全结合到法律和经济手段。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建立一个资金充足的环境灾害基金,用以支持信息管理、培训和清除污染等方面的工作。在资金来源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对有毒化学品的排污收费来筹集资金,还可引入环境税,作为有毒化学品产品税的一部分,依据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加以征收。此外,对污染事故的罚款也可作为该基金的一个来源。
·预防和规划:环境保护和安全工作机构应作为权威机构,采用全面的风险管理方法,同时注重事故预防和减轻化学品事故的影响,对环境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管理方案是否适当合理进行审批。应当定期对生产许可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以及应急计划进行审查,在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也必须进行审查。行业现场应根据危害等级分类。所有高风险的工厂,不论其建厂时间,都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并要求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应急计划。
·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中央政府应建立和维护所有化学品和污染源的综合名录,包含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信息。应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目前正在建立的两个化学品名录系统的功能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所建立的名录应一致和全面,应便于在公共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中使用。化学品全面标签系统应建立,并应用于生产、存储和运输过程之中。
·准备:第一批应急人员应经过良好培训,被赋予限制污染排放的义务和资源。应国家化学品登记中心及其区域办公室应成立一个独立于执法部门的单位,从安全和环境角度为应急提供24小时关于特定化学品排放的性质和适当应对措施的技术支持。
·监测与公共信息:在发生事故时,地方环境和安全管理部门应适当地增加监测点和监测次数,以评估事故对当地社区人群的健康与安全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在事故发生后,地方环保局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应负责确定污染清除的标准,并监测污染清除的有效性。应要求开展事故调查,调查的目的应当是找出排污者和事故发生的原因,明确将来如何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调查结果应上报给中央政府机构,中央政府机构应建立交流经验教训的机制,如有必要,还应规定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做法和程序。公众有权获知最终的调查结果。
谢剑说:“我们所提出的一些建议,不一定与部门和局部利益相吻合,但我们相信它们对于中国建立有效的水污染突发事件预防与响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5、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环保的负面影响?
来源:中青在线 2009年01月13日
王金南,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环保的影响,短期可能是“正面”的,这是减产停产减消费带来的。中期影响,可能是负面的。在发展(甚至生存)与环保之间,天平会倒向何方?具体到两年4万亿的投资大盘,应该有一块用于环境保护。为了绿色GDP,建议实行“三绿政策”: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环保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近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我们认为,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对环保的影响更为直接。
一、从中期来看,金融危机对环保的影响是负面的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要削减10%,这是硬性指标。从短期来看,金融危机对这两项指标实现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即经济危机会降低减排的压力,有利于实现减排目标。现状正是如此: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很多企业已经面临关停,很多基础的原材料,比如钢铁方面的需求、价格都在下降;电力负荷是最近几年第一次出现需求下降的趋势。这些都在客观上对减排、对环境的压力可能有所减缓。
我不敢说长期的影响,但是从中期来看,我想这个影响很可能是负面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宏观经济形势不好,企业在经营状态、利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要对工人工资、安全、环保等问题做取舍,环保通常可能会第一个被舍弃。比如说,很多企业已经建设了环境治理设施,但是由于经济形势和经营效益不好,他可能就停止使用这些设施。环境还是生存,这种两难情况势必对减排形成负面影响。
再举个例子。前两年,我们从降低能源消耗、污染减排角度,建议取消一些行业的出口退税,或者降低退税率,甚至加征出口关税。最近,为了保经济增长、为了保GDP增长,使出各种招,其中有一招就是:中央政府将大约3700多种产品的出口退税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上,有的可能还提高了一点。所以,在经济和环境之间需要平衡的时候,我个人理解,环境还是很脆弱的,还是要让位于经济增长或者整个宏观经济形势。
二、四万亿投资应实行“三绿”政策
这次中央政府提出很大的投资盘子,两年4万亿,加上地方计划的一共达到20多万亿元。从国际角度来说,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对国际本身就是一个贡献;就国内而言,具体到环保这一块,保增长的前提很可能为之带来负面影响。当然,在4万亿的大盘子里面有一块是用于环境保护、用于生态建设的,但是怎么做亟待明确。我们建议,这4万亿投资应该实行“三绿”政策:
1.绿色投资
绿色投资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经济刺激投资计划中保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二是建设项目投资中确保环境保护工程的投资,环保不欠新账。目前,国家刺激计划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投资安排为3500亿元。然而,在地方政府提出的投资盘子中,很少看到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安排。在2008年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中,节能减排投入120亿元,主要用于节能重点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根据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需要中央政府“十一五”期间投资1500亿。实际上,2006-2008年中央投入了600亿左右,2008年投入270多亿。剩下还有900多亿元,两年平均就是450亿元。我们认为,从刺激计划的新盘子中增加额外的环保投入的难度很大。因此,对中央政府来说,绿色投资的关键是把未来两年的900亿投入需求全面落实;对地方来说,这些投入应该和“十一五”环保规划中的“十大”骨干工程一致,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等减排项目建设。
2.绿色建设
绿色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布局好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二是要求投资计划和投资项目能够符合环境保护法规要求,尽可能把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客观地说,新经济形势下如何通过环评制度促进绿色建设和绿色生产,对环境管理部门是一个挑战。环保部门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和环评实践,制定刺激计划中重点行业的环保设施和工程的投资比例指导性要求。由于刺激计划的项目都是政府投资主导的项目,因此在建设投资采购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绿色采购制度,特别是投资中采购水泥、钢铁等,应该考虑相关企业是不是做到了绿色生产。政府投资项目更应向社会作出绿色表率。建设完成后的项目运行中,也应该有较高的环保标准。当务之急,环保部门应该提出一套指导刺激计划项目的绿色建设指南,促进节水、节电、节地、节材等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
3.绿色增长
绿色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绿色产出在GDP中的比例,二是尽可能遏制“两高一资”项目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快增长,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道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资源效率和环境绩效。目前,社会上对刺激计划投资的民生投资比较关注,这对未来两年的投资规划制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质上看,国家经济刺激计划最初的关注点是保增长,也就是保8%的GDP增长速度。这与我们传统的GDP导引密切相关。现在,应该通过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内需,推动和实现绿色增长。环保部门应该采取逆势政策,继续出台限制发展的“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的项目目录,加强宏观引导。对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的项目严格把关,杜绝已被淘汰的项目以技术改造、投资拉动等名义恢复生产。(来源:《绿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