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一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1-13

一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搜狐绿色2008年总结专题:2008年,绿色那点事儿

 

2008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2、水电开发与怒江边的孩子们     

 

环境资讯:

3、中国环境报:      2008年我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4、中新网:        环保部公布今年污染减排目标

5、长安街新闻:      环境部提高环评效率同时严格把关

6、新华网:        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工程四年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

7、中国新闻网:      水利部长:气候变化令水利工程更显薄弱

 

地方信息:

8、新京报:        北京拟上调全部水价 长江水2014年进京

9、江西日报:       水位徘徊历史最低值 赣江水枯启动应急方案

 

重大水事:

10、华龙网:        三峡库区环保引关注,人大代表呼吁为此立法

 

环保人物:

11、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董红雨:守护东北虎18

 

深度报道:

12、半月谈:        农村垃圾问题令人忧 

13、法制日报:       “十一五”过半减排目标未过半 拐点之说面临考验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买了“排污权”,搭售“隐私权”

15、人民日报海外版:     “限塑令”推行逾半年 “限塑”回潮怎么办?

 

民间环保:

16、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1、搜狐绿色2008年总结专题:2008年,绿色那点事儿

http://green.sohu.com/s2009/08-green-stories/

2、水电开发与怒江边的孩子们     

 蒋高明

 

    最近十多天来随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国家地理、香港亚洲卫视的一行记者重走怒江,调查这里的江河水电资源开发现状。2004年,笔者曾参加有关部门委托的江河水电开发对陆地生态多样性影响的环境评价工作。时至今日,怒江水电开发在一片争议声中,还在陆续施工。除了怒江,强烈争议中的虎跳峡水电也更名为龙盘水电站继续施工。我们现场看到了几十个水电站,都没有通过国家环评,甚至没有立项也开始施工了。云南省目前已经建立了大小水电站2300多个,有的县就达两三百个。那些没有经过环评或者国家立项的水电工程,施工是秘密进行的,环境破坏很大,施工现场乌烟瘴气,渣土直排江中。云南、四川(地震依然没有震醒人们的水电梦)新一轮水电开发对环境破坏是毫无疑问的,其中云南这个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大省也将因水电开发、大量种植桉树、生物入侵而变得面目俱非。但人们不理会这个,他们要的是GDP,是政绩,是自身的利益。

     关于水电开发环境影响我将专门写评论论及。

    这里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一组孩子们的图片。从图上孩子们的脸上,您可以读出贫困,读出无奈,读出坚强,孩子们阳光般的笑声被外界吵闹的声音淹没了。他们不懂得大人们在吵什么,只是默默地生存着,承受着生活的负担。政府部门看到这样的图片,马上会向外界宣布只有开发水电,才能够让农民脱贫致富,水电开发之日,就是怒江(其它江也如此)人民奔向小康之时。果真如此吗?我这里拍到的图片有些就是移民的后代。媒体记者们看到怒江边的孩子,尤其是江边“背着孩子的孩子”,第一反应是流出了眼泪,然后是掏出了兜里的现金,笔者也被这样的场景感动,掏出了200元。去年当记者们看到江边上6个学生的学校的孩子们,便从北京上海香港募集了图书和衣服,带到了学校。记者们担忧的是,江河开发牺牲了美丽的江河生态,牺牲了农民的耕地、住房,肥了开发商,肥了官员,但难以惠及这些孩子。因为,现在的做法虽然提以人为本,但不是以穷人为本。当我们榨干了怒江最后一滴水,巨大的生态破坏后果恰好是我们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们要承受的。这个道理在全球任何角落都是适应的。

    然而,怒江人民贫穷吗?怒江24个少数民族是需要救济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保障这里脱贫致富,中央的资金能否到位?我们乘坐的出租车司机是傈僳族,他的家乡在怒江边敏感的小沙坝,300多户农民都搬走了,他当了钉子户,他要用法律的武器捍卫家园。他向笔者说,怒江人民不穷,外界看到的是怒江人表面的贫穷,但没有看到他们坚强的一面,在高山峡谷生存了几千年就是明证;怒江人民不需要救济,他们完全能够靠自身的力量富强起来,而且是在不破坏江河生态的基础上富强起来,他们的最低要求是仅仅落实中共的惠农政策就非常满足了。他们要的是身边自由流淌了千万年纯洁的怒江,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因为江河无语,草木土壤也不会说话,能够说话的弱势少数民族农民在强大的利益集团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以移民搬迁为例,你搬也得搬,不搬也得搬,补助的费用完全听上面的,许多人是因为补助的费用低(每平方米300-700元不等,果树无论大小一律50元一棵,而成年果实每年创造的价值在200元以上),根本无法建立新家而在痛苦等待。但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却因此大大发了财。在某移民村,村里主要领导有60万元以上的豪华轿车2辆,大型装载卡车5辆,百万元以上的挖掘机2台。水电移民好处他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他才是个小小的村干部,连公务员都算不上,那些比他职务高的镇长、县长、州长呢?水电的钱是国家的,有多少进入了个人腰包呢?

    怒江开发双方的博弈都拿弱势的农民当棋子,但很少倾听他们的声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方面,双方拉锯了很长时间。但就目前的形势看,媒体甚至主管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连笔者这样的教授在内,也都是弱势群体。中国人民很难留得住怒江。

漫湾电站边的孩子。漫湾水电开发快20年了,移民后的农民依然贫困,且更苦了,而水电站却富丽堂皇。

丙中洛四季桶村的孩子

江边背着孩子的孩子

仅有6个学生的学校,孩子们在刻苦读书。外面墙上的标语写着:读书能改变命运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叽叽嚓嚓写下的

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是黑板上的图画

面对镜头有些羞涩的女孩,衣服是记者们刚给换上的,是从北京募捐来的

孩子们眼神里充满了什么?

秋那桶背着孩子上学的女孩和她的小伙伴们

赤着脚的小男孩和穿着大人鞋的小女孩

 松塔藏民的孩子 (从本张开始以后的照片为2004年9月拍摄)

和孩子们合影

甜梦中的藏族孩子,孩子是睡在地板上的

在火盆边玩耍的孩子

照看弟弟的孩子

这个藏族小女孩终于笑了,但是被人逗笑的,她的笑声呢?     

3、2008年我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1月12日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近进行的监测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改善趋势。

    汇总分析的数据包括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的每日监测数据、425个城市的酸雨监测数据、74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的每月监测数据及113个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的每月监测数据等,数据总量达2500余万个。

    全国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成为可能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746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7%,较2007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3.1%,较2007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整体呈好转趋势。2008年,环保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0.5%,较2007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95.6%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292天,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酸雨发生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与2007年相比略有增加,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酸雨污染仍然较重,酸雨分布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一般”。

    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国家采取污染减排、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监测结果表明,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

    监测结果显示,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的比例为55.0%,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292天的比例为95.6%,均达到2010年规划目标;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比例为23.1%,超2010年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207个“十一五”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确定的水质目标考核断面中,148个达到2010年要求,占71.5%;59个未达到2010年要求,占28.5%。从目前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看,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与“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尚差1.1个百分点。七大水系国控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已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95.6%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292天,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从环境质量变化来看,“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

  部分流域水污染仍然严重,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但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一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13个未报数据)劣Ⅴ类断面比例为23.1%,仍高于2010年目标1.1百分点;七大水系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5.0%,达到2010年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组数据表明我国水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但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仍为23.1%,总体呈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黄河支流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为重度污染,1986~2008年,洪泽湖总氮、总磷浓度均有所升高;1986~2008年,滇池氮、磷一直为Ⅴ类~劣Ⅴ类,富营养化程度严重;全国水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个别污染因子未得到有效控制。监测数据显示,环保重点城市空气平均污染物浓度总体下降。与2005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降低11.0%,二氧化硫降低15.8%,二氧化氮降低2.8%。其中,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占89.8%;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占9.6%和0.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促进了城市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但目前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污染仍占90%,氨氮仍然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最主要的超标项目之一,建议今后在继续狠抓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可吸入颗粒物和氨氮的控制,促进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实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业内专家指出。

三是酸雨污染仍然较重。2008年,酸雨发生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与2007年相比略有增加,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酸雨污染仍然较重,酸雨分布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 (刘晓星)

4、环保部公布今年污染减排目标

来源:中新网   2009年1月12日

中新网1月12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环境保护部今天公布今年污染减排目标。

报道称,预计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也就是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5%和7%以上,今年的减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3%和2%以上,比2005年下降8%和9%。

据介绍,为确保目标的实现,今年将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万吨,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以上。

5、环境部提高环评效率同时严格把关

来源:长安街新闻 2009年1月12日  

    中国环境报报道,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1月9日向媒体通报,环境保护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环评服务。环评既为中央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扩大内需要求的建设项目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又为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近两个月,环境保护部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153个,总投资达4700多亿元。其中,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个,总投资达1393亿元。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环境保护部从严把关,对11个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煤化工、火电项目予以暂缓审批,总投资达43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的淘汰。

  这位负责人表示,环评工作取得的较大进展得力于环境保护部采取的4项措施。一是便民高效,缩短办理时间。建设项目受理决定的时间由原来的5天缩短至两天,审议项目会议次数由原来一月一次调整为一月两次。二是分类评估,简化流程。在保证环评评估质量的前提下,按环境影响的大小分类评估,分类审查,分类确定时限。对“两高一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制其过快增长,其他类项目简化评估。三是分级审查,减少程序。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审查程序。如有重大国家项目需要审议的,及时召开部常务会议进行讨论。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向业主作出解释,说明不予审批的原因和理由。四是加强指导,完善制度。召开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第一时间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导环保系统在新形势下处理好“把关与服务”、“当前和长远”、“效率和质量”、“宏观和微观”四大关系;严格按照新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确定环评管理范围,对环境影响轻的建设项目降低环评等级,对环境影响大、污染重的建设项目提高评价等级;加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的修订工作,确定了“环境影响小的项目下放地方审批,环境影响大的‘两高一资’项目上收国家审批”的修订原则,在提高环评管理效率的同时实现严格把关。

6、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工程四年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

来源:新华网2009年01月12日

    新华网西宁1月11日电(袁黎、何伟)截至2008年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央专项投资共下达24亿元,占该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完成投资22亿元,共有19个项目开工建设。

  自2005年实施以来,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成效,三江源生态环境逐渐得以改善。

  据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工程部主任郜贵恩介绍,自2005年国家计划投资75亿元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截至目前,三江源共完成投资22.15亿元,《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中确定的22个项目中,已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沙漠化治理、能源建设、湿地保护、生态移民、人畜饮水、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19个项目工程开工建设。其中,共完成封山育林182.68万亩,黑土滩治理面积14.6万亩,封沙育草17.56万亩,生态移民搬迁入住4470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

  据了解,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最大和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米,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7、水利部长:气候变化令水利工程更显薄弱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1月12日

  中新社哈尔滨一月九日电 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九日介绍说,全球气候变化让水利工程体系更显薄弱。这位官员希望,能抓住中央政府扩大内需、增加水利投资的机遇,推进防汛抗旱工程建设。

  陈雷介绍说,目前中国的大江大河部分干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还没有全面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部分江河缺少控制性骨干工程。沿海仍有超过三成的重点海堤没有达标;很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设施老化、内涝严重;全国有三万多座病险水库,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安全;全国半数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

  此外,全国还有两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西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每年仍有四千五百多万城乡居民因旱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的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陈雷表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的中国气候异常,强暴雨、台风、高温干旱和冰冻低温等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大。去年防汛防台风期间,中国曾提前转移了七百三十多万身处危险地区的百姓。

  据统计,二00八年中国有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同程度地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一亿三千万亩,受灾人口一亿四千万,因灾死亡六百三十三人、失踪两百三十二人,倒塌房屋四十四万一千间,直接经济损失九百五十五亿元人民币。

  陈雷还介绍说,尽管去年旱情、汛情重于常年,但经过努力,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较常年减少近四成,受灾人口减少近两成,因灾死亡人数减少近八成;挽回粮食损失两百六十四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两百七十多亿元,解决了一千两百多万农村百姓和近九百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8、北京拟上调全部水价 长江水2014年进京

来源:新京报2009年1月12日  

本报讯 (记者 杜丁)今年年内北京水价有望全部上调。昨天,在北京市人大政务咨询会上,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表示,水务局希望能在上半年开听证会,按照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就能实施。

另外,2014年,南水北调“长江水”进京,每年给北京供水10亿立方米,“将长期给北京供水,彻底解决北京水资源缺乏问题。”

所有水价有望全上调

程静表示,今年北京所有水价都有望上调,目前水务局正在计算调整幅度。居民水价、工业用水水价、机关学校水价、水资源费、天然用水水价等所有水价都在调整范围内。

据介绍,北京目前的综合水价是5.03元/立方米。程静表示,目前除居民水价(3.7元/立方米)低于综合水价外,其他用水水价都高于综合水价,“所以综合水价也会往上调”。

对于今年水价上调原因,程静解释,由于北京水价已经很长时候没有调整了,按照首都水资源可持续规划,北京水价前几年就应该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调整成。“现在成本跟水价已经有所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尽量不要负债太多。”

居民阶梯水价还在讨论

对是否推行阶梯水价,程静表示,目前北京机关用水大户已在实施,“叫定额管理,超过规定的额度就加价。”

居民是否实行阶梯水价,程静表示,还在讨论,“理论上没问题,但操作上问题很多。比如阶梯水价定额怎么算,即使算出来,核定也很难算。居民阶梯水价暂不实行。”

南水北调 长江水2014年进京

3亿立方“河北水”可喝到今年5

目前,北京居民饮用的自来水中有一部分来自河北,程静表示,3亿立方“河北水”可喝到今年5月,“现在我们希望南水北调‘长江水’早日进京”。

据介绍,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规划,2014年“长江水”将进京,每年以10亿立方米的水量输入到北京。“占北京用水量的1/4”。程静表示,“长江水”今后将长期为北京供水,将彻底解决北京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这个阶段,我们正在准备制订一个新计划”,程静表示,为了迎接“长江水”到京,北京将建一系列配套工程,“南干渠今年要开工,还要开工建设一批水厂。”“‘长江水’这么多水要消纳掉,不能放在河里再流走。”据了解,北京将陆续新建第十水厂等六七个自来水厂。

水系治理 北运河水系四五年治理好

“北运河干净了,全北京的水系就都干净了”

对于北运河水系污染问题,程静表示,将有信心用四五年的时间治理干净,“达到标准上四下五”。据介绍,“上四下五”是指,上游水质达到4类,下游水质达到5类。

据介绍,北运河水系是北京唯一一条排水河道,清河等四大水系最后都汇集到北运河,“也就是说,城里所有水都要通过北运河流出去,甭管干净的还是脏的。”

程静也承认,尽管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北运河的水质离达标还有一定距离。

“北运河干净了,表明全北京的水系都干净了。”程静表示,治理北运河水系不是简单的仅靠建设几个污水处理厂就能解决的,而是由多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9、水位徘徊历史最低值 赣江水枯启动应急方案

来源:江西日报2009-01-12

水位徘徊历史最低值南昌大桥桥墩裸露,大片滩涂龟裂。


 昔日宽阔的赣江窄成一条小河。

  13.66米!1月11日,一度受降雨及北风等自然因素影响,水位有所回升的赣江八一大桥段,再次出现水位连续下降趋势,并逼近历史最低水位。当日,南昌市地方海事局出动13条监督艇,守护每一个浅滩,引导过往船只安全通行,力保赣江航道畅通无阻。

  赣江长期徘徊在低水位

  “赣江低水位持续如此长时间,非常罕见。”1月11日,尽管是周末,南昌市水文局内仍然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都在加班加点,测量、记录、分析相关水情。水情科科长侯桂莲告诉记者,他们已启动应急方案,密切关注赣江水位变化。

  自2008年11月中旬至今,我省持续晴天少雨,江、河、湖水位不断下降,赣江中下游水位连创历史新低。2008年12月21日,赣江八一大桥段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位——13.54米,而此前历史最低记录是2007年12月20日创下的13.61米。目前,赣江水位持续在历史低水位徘徊。

  不仅是赣江水位连创新低,1月11日10时,位于安义县的潦河万家埠站水位为20.50米,也创下历史新低。

  多方联动力保航道畅通

  赣江水位持续下降,但赣江航道依然畅通无阻。1月11日,船主江家友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将一船豆油顺利地从江苏运到了目的地南昌。江家友告诉记者:“只要按照航标正常行驶,赣江航道一路畅通。”

  据南昌市地方海事局海事科科长万建军介绍,为力保赣江航道畅通,我省相关部门多方联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航管部门组织人员对赣江生米桥水域、小坊水域、裘家洲水域等较浅水域进行了疏通,航海科对每个浅滩进行不间断测量,并根据水位及时调整航标。目前,过往船只要听从指挥,按航标行驶,按水深配载,都可正常通行。

  为防止过往船只搁浅,或发生堵航事件,南昌市地方海事局近日还出动了13条监督艇,24小时对赣江水域巡逻。监督艇主要负责对过往船只是否合理配载进行监督管理,严查无证无照船只,引导船只安全通行,并及时为有需要的船只提供救助。

  赣江实行间歇性交通管制

  据海事部门介绍,由于盘龙山至董家窑双回220千伏高空过江电缆工程正在赣江江西国际集装箱码头附近施工,为保证安全,该附近水域从1月6日开始,实行间歇性交通管制。

  间歇性交通管制期间,海事人员将在施工点上下游加强管理,提醒船民临时停靠岸边。海事部门同时将根据施工状况,在早、中、晚分时分批地允许部分船只通行。据悉,赣江间歇性交通管制将持续至1月19日。

  海事部门强调,间歇性交通管制与赣江水位无关,高空过江电缆架设一完成,交通管制便将取消,恢复正常通航。 水位创新低无碍市民用水

  不少南昌市民担心,赣江水位连创新低,是否会影响市民用水?

  据了解,由于近年来赣江反复出现低水位,市区主要水厂取水口均已作改造,最低取水口可预防赣江水位跌到12.36米,目前赣江水位历史最低记录也有13.54米,因此目前的水位不会影响到水厂正常取水。

南昌供水部门同时正在密切关注赣江水位变化,针对近期部分水厂取水管暴露在江面,供水部门已着手对取水口进行改造,在江上做好支架,延长取水管,一旦出现极枯水位,随时可应急。市民可尽管放心,水位创新低并无碍百姓用水.

10、三峡库区环保引关注,人大代表呼吁为此立法

来源:华龙网2009年01月11日   

  华龙网讯 (记者陈丹11日13:40报道)三峡工程已在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长江水流流速减缓,库区水质和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在正在召开的重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对库区环境表示出极大关注,部分代表建议,制定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条例》,为库区环保立法。

  代表鲁磊表示,长期以来,为摆脱贫困,迄今仍有一些地区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眼前的经济利虽然目前三峡库区水质列于全国大江大湖水质的较前位置,但我们也应该尽力消除可能造成库区水质受到污染、影响库区生态环境的各种消极因素”,同样忧心库区环保的代表邓明鉴也认为,蓄水后每年夏季仍会有消落带出现在库周,。目前在库区及其支流沿岸消落带上种植农作物的现象,就是易造成库区水质污染、影响库区生态保护的消极因素之一。

  邓代表建议,市政府加强对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的领导和监管力度,作出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库岸线(含长江主干流及嘉陵江等支流)江岸消落带禁种农作物的具体规定。

  同时,库周各区县大力推行和实施江岸消落带栽植耐水树种和草类绿化带建设工程,防止库区水质污染,实现水土保持,恢复和保护库区周边江岸自然生态环境,保证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库区将变成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加之环保法规不健全,执法也不严,尚未建立跨区域、权威的长江环保管理机构等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库区生态问题的解决。         

  对此,鲁磊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尽快制订《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条例》,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库区环境保护。

11、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董红雨:守护东北虎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01月12日

董红雨在五泡林场冒雪测量东北虎脚印  高其煜摄

  因为东北虎,他放下了猎枪

  董红雨是北大荒人第二代。如今,父母和弟弟妹妹都回了广西老家,只有董红雨留下了。他的牵挂,是东北虎。

  在虎林市一下火车,就听来接站的董红雨说,前几天,一辆班车在林区遇上了老虎。董红雨打开手机让我看他收到的短信:“董叔,昨天东方红到小佳河的班车司机说他看到老虎了。”他说,当时老虎穿过公路,一车人都看到了,有的乘客还用手机拍下了老虎照片。

  东北虎曾经在中国东北有广泛分布,但过去的100年中,它们陆续从东北大部分山林中消失,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最后记录分别是1980年和1992年。最近十几年,只有东邻俄罗斯的长白山支脉和乌苏里江以西的完达山等地,还有东北虎的活动迹象。它们在中俄边境两侧游荡,但中国这边人多,东北虎处境不佳。董红雨是完达山里最关心东北虎命运的一个人。

  当晚到了董红雨家,在他家借住的两位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兴奋地说:“按照董哥的指点,连续3天在不同地点找到东北虎的足迹,还发现一个老虎栖身的山洞。”董红雨有些得意:“我知道它们在那儿。”

  18年前,董红雨是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五泡林场的团总支书记,持有狩猎证,打狍子是把好手。省里的学者来林场调查东北虎,让董红雨带路,他一下子迷上了兽中之王的行踪,也知道了东北虎的糟糕境遇。从此,他放下了猎枪,开始搜集东北虎的出没信息,研究东北虎的行动规律,并尽己所能制止偷猎行为。

  追踪东北虎,他慷慨掏腰包

  18年过去,董红雨现在是迎春林业局佳河林场森林资源监督站站长,份内工作是监管本单位的林业经营。关心东北虎,董红雨自己说是“爱好”,是“管闲事”。但是中国的猫科动物专家们大都知道完达山有个董红雨,辨认老虎足迹有一套,董红雨因此受邀参加过国家林业局的专项调查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在完达山设立东北虎监测站,还让董红雨担任了五泡站站长。

  为了及时得知东北虎出没的信息,董红雨自己花钱打印了“告示”,到处散发,“悬赏”报告人。老百姓看到野兽脚印,觉得像老虎的,就会打电话给董红雨。如果确认是东北虎脚印,董红雨会自掏腰包给老乡报酬以示鼓励。董红雨自费买了摄像机、照相机,给老虎印记留下影像记录。如果是在泥地上印记清晰的,董红雨还会用石膏制作脚印模。这些资料,或者提供给研究东北虎的学者,或者给了WCS用于东北虎保护项目。

  董红雨的“爱好”听起来简单,到了完达山才知道,整个迎春林业局地跨虎林、饶河、宝清3个市县,纵横一二百公里。冬天冰雪覆盖,夏天道路泥泞,一有东北虎信息就第一时间赶到,谈何容易!董红雨最初是自己花钱,买了辆旧吉普,在领导的支持下,最近几年才用单位的越野车,但是得自己花油钱。

  董红雨家住五泡林场,距迎春140公里,工作单位佳河林场距迎春220公里。本来回家时间就少,加上为东北虎忙碌,“老不着家!”岳母看着他出门,背后和街坊唠叨:“从来都跟赶飞机赶火车似的,来家拿了东西就走。”董红雨说,他工资本来不高,从来不往家里交钱,还常常跟妻子伸手,女儿上大学的钱也是亲戚帮忙的。

  守护东北虎,他获得卫士奖

  这些年,董红雨在山上多次收缴偷猎者的猎具,还追赶过企图偷猎的人,结果遭遇偷猎者上门报复,打破了他的头。但是,董红雨得到更多的是支持。先后有两部摄像机是朋友送的,操作电脑保存东北虎资料也得到朋友帮助,新任林业局领导很支持董红雨的东北虎监测工作。这两年,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完达山帮忙清除猎套。

  2001年至今,董红雨收集的东北虎信息达到百余条,证明完达山不仅有成年东北虎,而且有多只幼年虎。一度认为东北虎已经绝迹的黑龙江,如今看到了它们常驻中国的希望。

  2008年末,董红雨获得了“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这是WCS设立的奖项,旨在激励边境地区为保护野生生物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与个人。荣誉面前,董红雨却依然心情沉重。东北地区的狩猎习俗根深蒂固,山上的猎套,不仅危害老虎的食物,甚至殃及老虎,他不能坐视不管,但任重道远。

站在茫茫林海雪原中,我问董红雨在山里见过东北虎没有,他沉吟了一下说:“我知道它们在什么地方,从哪里过来会往哪里去,如果跟着脚印走,也一定能看见,但是我不那么做。”

12、农村垃圾问题令人忧 

来源:半月谈2009年01月12日   

    记者在湖北、江西等省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垃圾处理面临诸多困难。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城镇化趋势日益显著,而垃圾处理方式仍然单一、滞后。这种情况,已严重危及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群众生活。

    “垃圾山”成为农村新难题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就可以维系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市“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江西省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站长刘娅菲说,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现在却成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以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大量使用塑料,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其中塑料制品就占到1/3。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记者了解到,2007年,江西全省村镇日产垃圾2681吨,每年垃圾量达90多万吨,村镇垃圾基本未收集和处理。在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湖北,每年仅农药包装袋垃圾就达2亿个,产生超过1000吨的农药废弃物,农膜使用量从1990年的2.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6万吨,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大部分村镇垃圾无人处理。

    记者采访时深入多个村镇,发现除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进行垃圾处理外,大部分村镇垃圾处于乱堆乱放状态,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塑料袋四处乱飞等现象随处可见。

    在湖北省监利县沙河村,记者看到河渠旁堆满各种生活垃圾,一些塑料袋漂浮在水面上,有一段河水已变为黑绿色。64岁的村民杨先良说,平时垃圾就倒在屋前沟渠旁,一下雨就都冲进河里,水也变得越来越浑。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戴家村,村民们习惯把垃圾倒在屋后的空地上。43岁的戴秋娥说:“一直大家都这么倒垃圾,习惯了。”

    刘娅菲说,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害物质还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农民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使得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

    垃圾处理技术落后问题多

    江西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李日龙介绍说,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技术。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可作高温堆肥,但由于堆肥技术尚不成熟,肥料肥效较低,且可能含有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农民一般不爱用。焚烧处理方式较好,但投资、运行成本高,如果技术不过关,焚烧还可能产生大量二口恶英,造成二次污染。卫生填埋尽管不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但成本低、易于操作,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较为实际。

    记者了解到,由于资金匮乏,许多县乡的垃圾处理方式都为简易填埋,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许多垃圾填埋场与国家要求的建设标准相距甚远,无害化处理率低。有的甚至就找一处无人的低洼山沟,将未处理的原始垃圾一填了事。李日龙说:“填埋场如果没有防渗处理措施,就会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极易引起二次污染。在降雨、地下水渗透等因素作用下,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渗入土壤,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目前,江西全省建有标准垃圾填埋场的乡镇仅有2个,有简易垃圾填埋场的乡镇有576个,占全省乡镇的40.7%;村庄无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率为31.2%,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0.8%。湖北省尽管119个重点镇有一半建起了垃圾填埋场,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乡镇一级达到设计规范的很少,大多就地简易填埋,存在污染隐患,乡镇垃圾处理目前仍处于低水平建设阶段。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莲花村垃圾场就曾在封场后,因覆盖土层较薄,大量外露垃圾在雨水冲刷下渗漏,致使莲花村地下水受到污染,导致果树死亡、农田减产,严重危害当地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

    垃圾处理筹资难成为瓶颈

    由于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环卫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的主要瓶颈。

    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坦言,解决农村环境保洁问题,进行垃圾清运、处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全省有19万个自然村,若每个村配备2个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全省仅保洁费用就需要13亿元,再加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费用则更为庞大。短期内全部要国家和省里解决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亟待拓宽多种筹资渠道。

    湖北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湖北已在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上投入了7500万元,但主要是针对一些试点村、重点镇进行相应补贴。随着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投入。在江西省,目前村镇垃圾处理费用暂时还没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村镇垃圾处理经费欠账严重。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2008年一次性投入6万元建起一座垃圾简易填埋场,并配备了环卫设施和人员,使环境卫生状况发生好转。但垃圾处理范围只涉及镇区,18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的垃圾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唱凯镇镇长徐长科无奈地说,全镇最远的自然村离镇区有9公里,清运成本很高。“现在仅镇区垃圾处理每年费用就达十多万元,如果把垃圾处理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村,一年最少也要40万元,镇里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告诉记者,目前的垃圾处理经费都是从镇财政中挤出来的。考虑到成本和可操作性问题,镇里只能采用集中焚烧、简易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垃圾,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江西省新余市欧里镇镇长傅东华说,现在要想获得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需要向企业购买专利,费用动辄几十万元,“希望政府可以出资统一购买相关技术,然后像下发‘疫苗’一样,发放到乡镇,作为技术支持。” (记者 魏梦佳 郭远明 罗宇凡)

13、“十一五”过半减排目标未过半 拐点之说面临考验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01月12日

  简要内容:“十一五”时间已经过半,但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目标完成并未过半,任务仍十分繁重。这些政策实施后,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无论是单位GDP能耗还是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首次出现下降。

  “十一五”时间已经过半,但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目标完成并未过半,任务仍十分繁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近日在出席中国环境报创刊25周年纪念会上这样透露。鉴于减排形势的严峻,有关专家今日(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拐点”之说仍需要慎重。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将两项主要污染物即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硫确定为约束性减排指标,并明确规定到2010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削减10%。所谓约束性指标就是指两项指标具有法律效力。

  “十一五”规划确立的这一目标,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就遭遇到挑战。在单位GDP能耗下降的情况下,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588.8万吨,比2005年增长1.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比2005年增长1%。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不降反升。

  2006年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不降反升再加上国家“十五”规划两项主要污染减排目标也未完成,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引起国家高度重视。2007年,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强调各地对节能减排实施一票否决,并与各省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同时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这些政策实施后,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无论是单位GDP能耗还是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首次出现下降。2008年上半年“十一五”规划确立的两项指标继续保持下降。在2007年,“双下降”出现后,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种说法,认为国家节能减排形势发生了逆转,“拐点”出现。

  潘岳表示,目前,“十一五”已经过半,但减排目标的完成并未过半,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延续,环保部门将肩负重任。

  2008年12月,发改委在发布“十一五”规划中期报告时明确指出,减排指标完成不足三分之一。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发布这一信息时透露,2007年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开始出现双下降,分别比2006年下降4.7%和3.2%。但与规划目标相比,两个指标进展仍相对滞后,两年完成了规划目标内的有32%和22%。

  为此,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资深专家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整体上讲,全国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仅凭一年两年完成了规划目标就称“拐点”再现,可能过于草率?他认为,不说节能减排形势本身严峻,就是国际金融危机给节能减排工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要慎言“拐点”出现。(郄建荣)

14、买了“排污权”,搭售“隐私权”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1月12日

  自2008年9月25日正式揭牌以来,时隔3个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第一笔交易终于姗姗来迟。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减排,本来是值得大力宣扬的,但在这笔交易中,记者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联系交易双方,均未能成功。截至发稿时,记者依然没能弄清楚这双方的庐山真面目,交易是虚是实显得扑朔迷离。(1月5日《中国环境报》)

  15分钟内,二氧化硫变成了黄金。第一笔网上交易成功,标志着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在天津正式启动。可交易双方却像农贸集市上的买卖牲口那样,在“袖口”里捏起手指成交,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让想在第一时间拿到新闻的媒体记者好不尴尬。对此,交易所负责人解释道:“目前,我国关于排放权交易的法规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和明确,这些来购买的企业都是因为其先进的环境意识。我们在与企业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过多披露自己购买了排污指标,认为这样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排污大户。”固然,“幕后交易”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环境执法力度,让排污者公开排污权交易心有余悸,讳莫如深,不过,也要防止买了“排污权”,搭售“隐私权”背后的潜规则。

  排污权交易客观上对超标排污企业甚至非法排污的违法企业网开一面,有的企业很有可能利用这一政策缝隙,就像交排污费一样买排污权,以为掏了钱就再次获得肆意排污的权利,而环保部门的罚单早就成了一纸“排污收据”。甚至有的企业“不怕罚”、“罚不怕”,反正非法排污赚取高额利润之后还可以走进交易所,再买排污权。因此,这样的企业不愿意公开交易的任何信息,就像壁虎受到攻击一样,扔下只尾巴掉头就跑,利益使然。但如此“幕后交易”不仅加大了环境执法成本,让监督者云里雾里,目标迷失,而且影响环境执法的权威性。

  更要看到,“幕后交易”违反相关法规的规定,漠视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对于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向社会公开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信息,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公开法规规定应予公开的环境信息。而环保部门担负监督本辖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职责,对违反者可依据法律规定,处以十万元以下罚款,并代为公布。对上述购买排污权的企业是否属于必须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污染排放情况如何,当地环保部门应尽快给个说法。

买卖“排污权”,决不能搭售“隐私权”。排污权交易与企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如果都密而不宣,暗厢操作,不仅可能在试行中出现弄虚作假,偷梁换柱,甚至助长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等不良现象,而且阻断了媒体与公众的监督通道,不利于查处非法排污行为。因而,“幕后交易”警示环保部门应细化排污权买卖的法律制度,强化交易前置条件的审核把关,通过召开听证会、公示或公开企业环境信息等办法,确保其交易公正、公平、透明,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只有如此,排污权交易才能健康有序运行;才能让治污者得利,违法者付出高昂成本;才能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扩大内需,确保企业科学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15、“限塑令”推行逾半年 “限塑”回潮怎么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1月12日 尹卫国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超市塑料袋使用量正在明显回升,80%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仍在免费提供塑料袋。

  这两条信息传递了塑料袋回潮的最新动态:一是“限塑令”执行半年多来,部分市民仍习惯于使用塑料袋,又走上了回头路。二是大多数批发和农贸市场是“独立王国”,“限塑令”在那里成了“聋子的耳朵”,塑料袋依旧是“免费大餐”。

  限塑之路该怎样走,发人深思。我认为,限塑是过程,禁塑是目的。限塑是给人们长期养成的塑料袋“依赖症”一个纠正与摆脱的时间,逐渐培养少用塑料袋的环保意识与习惯,最终摒弃塑料袋。北京塑料袋回潮显然与限塑之初衷大相径庭,照此下去,部分市民弃用塑料袋意识非但强不起来,反而会更加疲软。

  塑料袋使用量反弹并非止于北京,尤其是各地农贸市场“天高皇帝远”,延用塑料袋是普遍现象。个体商户反映,消费者养成了免费使用塑料袋的习惯,如果不提供生意就会受影响,可见限塑很不容易。

  去年6月1日起实施的“限塑令”已经半年多。面对“白色污染”回潮的严峻现实,笔者认为应采取断然措施,除了加大对批发、农贸市场等限塑死角执法力度,政府部门应考虑立法全面禁塑。禁塑之必要性首先在于,既然限塑是一个过程,况且效果又不好,就不应该无限期地拖下去,否则,到头来“限塑令”只能是名存实亡。其次在于,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文明习惯需要多管齐下,教育与处罚,自律与约束,一样不能少。立法禁塑是最具强制性的刚性约束,能让公众彻底了断使用塑料袋的念头。

当然,禁塑不是一禁了之,还应想到方便群众购物,抓紧研制塑料袋替代品。除了鼓励老百姓自备布袋子用于装盛物品,考虑到国人空手逛市场的习惯一时难改,可以设一个过渡期,由商场、超市免费提供易于降解、不耗费资源而且环保的购物袋,可用再生纸做成。一旦过渡期结束,消费者购物一律自备篮子或袋子,超市、农贸市场不准再提供塑料袋,否则将受到严肃查处。

16、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请等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