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5
一月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年12月19日-28日江河十年行之云南行系列报道:
1、2008江河十年行之九——贴在墙上公示的环评报告
环境资讯:
2、中国天气网: 新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地下水成为缺水原因
地方信息:
3、新华社: 北京预计可全面完成2008年节能减排目标
4、新华网: 可可西里将不再神秘 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规划出炉
5、新京报: 北京:2008年42家退出“三高”企业获奖4930万
环境曝光:
6、中国质量万里行: 污染企业群聚:黑旺村的黑色烦恼(图)
民间视点:
7、搜狐绿色: 从“查水基本靠鱼”——说说基层环保的黑色幽默
系列报道:
8、人民网环保频道: 关于“气候变化” 2008年教给我们的?(下)
深度报道:
9、中国环境报: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 环保部提前筹划"十二五"规划
10、中国国家地理: 西南水电“大跃进”
11、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评出2008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
环境时评:
12、中国环境报: 污染减排,减了什么增了什么?
13、中国环境报: 环保部门要大胆说“不”
14、中国环境报: 取消地方政府GDP指标? 统计之路在何方
15、中国环境报: 环境监管怎么才能一竿子插到底?
1、2008江河十年行之九——贴在墙上公示的环评报告
文图/汪永晨
2008年12月27日,江河十年行走到六库小沙坝农民新村时,墙上的“六库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公告”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上面号召“公众”参与提供意见,时间期限是从12月15日至12月26日。
光明日报的记者冯永锋看到一个年轻的村民走过来,上前问他看过这个报告书没有,这个村民说,我们农民都不识字,识字的只是干部们,我们都不懂这纸上说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怎么可能提出什么专业的意见?
环评公示
环评公示
环评公示
环评公示
环评公示
环评公示
我们把这份环境影响评价公告打了出来,一并放在这儿,以便于我们看看,贴在利益相关群体居住地的墙上的公告上是怎么为水电站做环境影响评价的:
云南省 怒江
六库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公告
建设单位: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00八年十二月
1 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工程名称:六库水电站
建设地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开发流域名称:怒江
工程建设性质:新建
六库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是怒江中下游河段水电规划项目之一。电站坝址距州府六库镇4.5公里,距昆明公路里程610公里。六库水电站开发任务主要为水力发电,并可适度发展旅游。
六库水电站属中型水电工程,工程等别为三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电站设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818.00米,水库回水长约12公里,相应水库库容856万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发电保证出力4.853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74亿度。工程建设征地总面积235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62公顷,涉及怒江州泸水县的六库镇和鲁掌镇的小沙坝、双麦地、登埂和鲁掌4个村民委员会。
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概述
2.1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六库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达8.74亿度,可以为怒江州工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用电提供强大的电力保障。
(2)电站建设期间,将在增加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通过采购当地大量的水泥、钢筋、砂石、木材等建筑材料,促进当地建材、运输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大量工程建设人员进驻,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发展商业、餐饮及其它服务业的机遇。
(3)电站建成运行后,按每度电能间接创造国民生产产值6.16元/kw·h计,电站每年发电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达53.84亿元。
(4)六库水电站建设投产后,每年就可以为地方带来约1100万元的营业税收益,政府收入增加了,就可以增加财政支出,为群众办更多的事。
(5)随着六库水电站等大型国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怒江州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将同步得到发展,有利于当地居民出行、商贸物流;可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到怒江旅游、观光。
(6)六库水电站建设增加了大坝等人工建筑景观,并规划了大量绿化工程,水库水面形成了新的景观,具有一定旅游价值。
(7)电站利用可再生的水能资源发电,以同等规模火电站计,每年可节约煤炭28.84万吨标煤,节约水资源279.5万m3,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量79.4万t 减排SO2排放0.26万t,减排NOx0.22万t,减缓酸雨危害;电能的普遍应用,可加快当地“以电代燃”的步伐,减少当地森林砍伐,保护生态环境。
2.2 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其它环境影响
(1)对生态的影响
六库电站的建设对怒江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陆生生态系统影响不大。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均没有影响。
六库水电站坝低库小,且采取径流式开发,电站运行对库区及大坝下游河段水文情势改变较小,工程建设基本不会使本河段鱼类种群结构发生较大改变。但六库水电站大坝建成后,怒江鱼类的栖息环境将被人为分割成两个区域(坝址上、下游)导致大坝上游和下游的鱼类的基因得不到交流,从而降低物种的活力。分析表明,由于修建大坝,将改变怒江干流现状,怒江河流生态系统将受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受大坝阻隔影响的15种鱼类中,有8种属于怒江特有种。
六库水电站水库淹没,施工占地征地范围有林地388亩,园地60亩。电站建设将使这些植被产生直接破坏和间接影响。受影响植被主要是云南松林,稀树灌木草丛,以及少量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灌丛。这些植被在河谷区水库淹没线以上818m~1000m高程仍有大量分布。工程建设区无国家和云南省级保护植物分布,电站建设对植物物种资源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评价区域有国家II级保护的鸟类8种和哺乳动物2种,但由于其栖息环境已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区并不是这些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活动场所,电站建设对陆生脊椎动物不会产生可预见的明显影响。
(2)对水环境的影响
六库水电站为径流式开发,在正常运行期间,不会使坝后河段径流的时空分配发生改变,也不会改变下游各断面水位变动规律,水库的水质、水温基本维持现状,工程建设也不会对下游的水资源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国家有关污染物达标排放的要求,六库水电站施工及运行期的生产、生活设施均应设置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排放,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怒江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3)对当地社会环境影响
六库水电站水库淹没、施工占地征地范围内有耕地约990亩,建设征地对将直接受征地影响的10个村民小组影响较大,对间接受影响的乡镇影响较小。
按照国家征地补偿政策,到基准年,农业生产安置人口为499人。需动迁安置农业人口465人,非农业人口39人, 其中水库淹没产生的动迁人口采取在本村镇分散安置;施工占地区产生的动迁人口(含非农业人口)搬迁至六库镇小沙坝村苗干田集中安置,这部分移民的生产采取农商结合的方式安置。
由于规划的居民点距六库镇很近,各种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较好,所以不会降低移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各类基础和生活设施的改善,移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4)施工环境影响
由于六库水电站施工区占地范围内的小沙坝村等居民点在电站施工前都将搬迁至规划的移民安置点,因此,施工机械运转、岩石开挖、爆破、建筑材料加工,以及施工运输产生的粉尘和噪声不会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工程建设期间,将有少量施工生活垃圾排放,需要及时处理;施工期间大量施工人员进驻工地,需要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
(5)水土流失影响
电站枢纽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区居民点建设及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会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其中,以枢纽工程施工区的水土流失影响较大。据预测,项目施工区在工程建设期间,将扰动原地表面积为112.1公顷,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38.52公顷。产生的弃渣量为342.39万立方米(自然方)。施工期可能产生的最大水土流失总量约为73.84万吨,水土流失程度将达强度以上,对区域土地生产力,区域景观及生态环境、河道行洪、电站本身施工、运行安全等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及时组织实施。
3 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3.1 鱼类保护措施及建议
环评报告规划了修建鱼道、建设人工增殖放流站和选择适当支流保护鱼类等三种方式进行鱼类资源综合保护,以减小工程建设对怒江鱼类的影响;同时,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远利益考虑,要求库区渔业以土著鱼为主,严格限制物种引进;加强渔业管理等措施。
3.2 对森林植被及陆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
(1)施工结束后,结合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各类施工破坏实施生态修复措施,最大可能地恢复被破坏的植被,避免对当地造成新的外来种的生态入侵。
(2)加强施工区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测,优化施工设施布置,在施工和移民安置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有植被;设立环境保护监督机构和环境专职人员,加强工程建设区的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宣传,禁止施工人员乱砍滥伐,并对工程区植被进行定期监测;严禁施工人员对较高海拔的野生动物进行捕猎活动;结合清库,对库区动物实行驱赶,及时抢救受伤的野生动物。
(3)建议改善区域能源结构,较好解决移民及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建议沿库两岸陡坡的耕地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退耕还林,库周适当发展特色农业,实行“免耕”或“少耕”,在区域林业发展中,应着力于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和发展,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3.3 保持水库水质清洁的措施与建议
水库蓄水前,严格按《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彻底的库底清理。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及下游河段水质状况。
建议环境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在库周新建和扩建新项目,对污染大的工程要切实把关,做到工程与环保“三同时”。
3.4 施工期“三废”及噪声污染治理
3.4.1 施工废污水处理
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以设备处理为主,采用沉砂池+混凝澄清+过滤工艺+机械脱水排渣处理工艺,砼拌和系统废水及各生产区生产废水采用综合废水净化系统进行简单处理,其中含油废水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前应先进行隔油、除油处理。
各施工生活区污水通过截污管收集,污水处理系统拟选用SMD埋地式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业主营地生活污水处理采用一体化MBR膜生物反应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直接回用。
3.4.2 施工区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与办公区的垃圾及时清扫,尽可能分类收集,不能回收利用的送往左岸垃圾中转站堆存。施工期及运行期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将委托泸水县建设管理局送至南坝河垃圾场实施填埋处理。
3.4.3 噪声控制
电站施工期间,对外交通运输尽量通过六库大桥走怒江右岸,在六库城区及公路通过的居民点、业主营地及生活区设置禁鸣标志和限速标志;加强爆破活动管制,避开休息时间。
3.4.4 大气污染防治
凿裂、钻孔及砂石料加工提倡湿法作业,采用低尘工艺;钻机安装除尘装置;运用产生粉尘较少的爆破技术;施工区配置洒水车定时降尘,有效降低粉尘污染。水泥、粉煤灰等运输及存储过程中应加强密闭和遮盖;对于尾气排放量与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的车辆,要求安装尾气净化器,施工生活区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3.5 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区水土保持方案
为了防治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减少因工程建设对项目施工区及周边区域的影响,工程主体设计及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有存弃渣场拦挡、坡面防护、截排水和复耕、植被恢复措施,场内外交通道路挡护、排水及植物措施,施工场地整治及生态修复措施,土石料场削坡开级、土地整治、复耕及生态修复措施,枢纽建设区及永久业主营地园林式绿化及坝肩美化措施等。
3.6 人群健康保护
施工区卫生防疫纳入属地同步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施工人员及移民安置区(库周)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鼠类)工作;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在易感人群中推广疫苗接种;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和确诊,病人确诊后,及时治疗。
3.7 移民安置环境影响减免措施
(1)水库淹没及施工占地补偿措施
根据国家及云南省有关规定,对建设征用的耕地、林地等进行补偿。对受影响的基础设施通过复建和改建,恢复其原有功能。
(2)生态环境影响减免措施
为移民配套建设沼气池、太阳能;调整移民安置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做好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与管理工作,禁止乱砍滥伐、盗猎野生动物;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要求和建议,做好移民安置区及新开耕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鼓励移民对安置区周围进行四旁树绿化。
(3)移民生活质量保障措施
按有关规定妥善安置移民,认真落实库区维护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为移民制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切实解决移民的生活困难问题。
大力整治安置区新址环境,保障移民新村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设置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纳入六库城镇垃圾处理范畴,传染病预防等纳入六库城镇属地管理。
3.8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投资
六库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静态投资为12770.39万元,其中枢纽建筑物环境保护工程为10024.41万元;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工程费为215.60万元;独立费用为1922.27万元;基本预备费为608.11万元。
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六库水电站属于清洁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水电建设产业。六库水电站已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工程建设符合云南省产业政策,对培育云南省电力支柱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为实现怒江州“以电代燃”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流域森林植被的保护。
但工程建设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来自筑坝阻隔鱼类通道、水库淹没及施工占地对植被及动植物资源的影响、移民安置环境影响、施工期“三废”及噪声污染,以及施工扰动地表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等方面。其中,以筑坝对怒江水生生态系统(特别是鱼类)的影响最为明显。
针对上述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已编制完成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拟定了以过鱼设施为主,辅以建立人工增殖放流站,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鱼类保护点的鱼类综合保护措施;规划了植被补偿、恢复措施及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建设单位和设计研究单位已充分考虑了六库水电站移民特点、安置区环境容量及环境保护与移民安置之间的关系,采取了多种保证移民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的措施;拟定了施工期“三废”及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设计了工程建设区水土保持方案。通过认真地实施这些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尽可能地减小工程建设产生的各种不利环境影响。
总之,六库水电站工程建设区不在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内,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因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减小到较小程度。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怒江人民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与开发其它常规能源相比,从减轻环境污染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建设六库水电站是有利的。因此,报告书认为,只要切实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六库水电站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5 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
为便于公众更多地了解六库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措施,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依据《云南省怒江六库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相关成果,编制了《云南省怒江六库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公众可在2008年12月15日~12月26日时间期限内,携有效身份证件,到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六库水电站建设公司查阅纸质文件。
公众认为必要,也可在2008年12月15日~12月26日时间期限内向建设单位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申请查阅更多关于本工程环境影响的信息。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项目建设单位: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昆明市东风东路48号金泰大厦4楼
邮编:650051 电话:0871-6308572 传真:0871-6308938
联系人:郑江涛 Email:zjt@hdnj.cn
牟 进 Email:mujin@hdnj.cn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3402号
回来以后,我们在怒江大峡谷信息网上也看到了一份《关于公众参与云南省怒江六库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告》(http://www.ynnj.gov.cn/ggdetail.asp?board_id=90),这份在网上公示的报告比贴在怒江小沙坝村墙上的要简单得多,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怒江水电开发,环评报告竟然如此单薄,不能不让人思考。
关于公众参与云南省怒江六库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告
项目名称:六库水电站
建设地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怒江干流
工程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评价机构: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3402号
公示类别: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审前公示
公示内容:六库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公示组织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六库水电站是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项目之一。坝址距六库镇4.5km。其开发任务以水力发电为主,并可适度发展旅游。电站为径流式开发,系中型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818.00m,水库回水长约12km,相应库容856万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74亿度。工程建设征地总面积235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62公顷,涉及怒江州泸水县的六库镇和鲁掌镇的小沙坝、双麦地、登埂和鲁掌4个村民委员会。基准年农业生产安置人口为499人,需动迁安置农业人口465人,非农业单位33家,专业单位12家。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六库水电站属于清洁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工程建设区不在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内。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因工程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可减小到较小程度。从满足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帮助怒江人民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减轻环境污染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等角度来说,建设六库水电站是有利的。评价认为:只要切实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六库水电站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公告期限和公众查阅信息的方式:公告期限:2008年12月15日—12月26日。在此期限内,公众需携有效身份证件到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六库建设公司(六库镇桥东南巷4号)实名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也可到六库镇和鲁掌镇镇政府取阅环境影响宣传册。公众认为必要,还可在此期限内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申请查阅更多关于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公众反馈意见的方式和期限:公众可在公告期限内,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提交书面意见。
建设单位: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地 址:昆明市东风东路48号金泰大厦4楼
邮 编:650051
电 话:0871-6308572
传 真:0871-6308938
联系人:郑江涛 Email:zjt@hdnj.cn
牟 进 Email:mujin@hdnj.cn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3402号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人民东路115号水电科技大厦
邮 编:650051
电 话:0871-3062685
传 真:0871-3062215
联系人:尹 涛 Email:ying_t@khidi.com
陈平平 Email:yizhuch@163.com
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公示一个项目的环评报告,这表明着我们国家法制建设在不断地进步。可是怎么公示、在什么范围内公示、公示到什么程度、公示以后有公众提出了意见怎么办,看过这份公示报告,我的感觉是这些都还需要我们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墙上的声音
怒江是否能建电站,现在可以说仍然是个悬案。国内外对怒江的关注也还在持续。我们走进怒江,墙上文化其实并不是这里的独特。几年前我在云南黑颈鹤过冬的地方昭通大山包采访,那里一位黑颈鹤保护协会的农民志愿者不好意思召开会,也是把保护黑颈鹤的条规都写在墙上的。
农村人有话要说,就把要说的话贴在墙上,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两条标语旁,是每个村民在移民搬迁中获得的补偿。村民们在这里可以知道每家的老房子是多大,新房子给了多少。而这张我们进村后拍到的街景和去年几乎一样,政府给村民盖的新房子中,家家户户都有的铺面房还都是大门紧关着。
小沙坝村
天天在家耍
这位我们2006年做100个怒江潜在移民调查时的小沙坝村计划生育主任,前两年我们来时,她着急的是,原来靠养猪供四个孩子上了学,现在却因没有院子天天只能在家耍。今年她告诉我们,儿子生病已经花了好几万了,本来就困难,现在更是雪上加霜。不过从她家的摆设看,已经工作了的孩子还是把家里置办得颇有些现代化。另外,让她还算报有希望的是,家里的铺面房子已经签约租出去了。这样一个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用她的话说村里差不多有40%的人家都签约租出了铺面房。可我们后来在村里的采访中发现,租出去的房子可能没有她说的那么多。
怒江建坝在还没有获得环评通过的时候,六库小沙坝村已经被移民了。移民们搬到了政府在他们的水田里为他们盖的农民新村(因为以傈僳族为主的小沙坝村民不愿搬迁到其他地方去)。六库一位导游告诉我们,去年,政府把原在六库的建材市场搬到了小沙坝农民新村附近。现在租小沙坝房子的都是建材公司的老板。不过,随着金融危机,建材市场也受到了影响,将来租房子的情形会如何,现在还很难说。
老村长的新家
何大爹是我们江河十年行跟踪采访的十户人家中的一户。前两年的采访我们知道,他家搬到新村后,最大的问题是,原来家里养的有猪、牛。卖了这些牲畜所得就是孩子上学、家里零花的开销。可是新村没有院子,唯一能养的是鸡,村政府发的鸡笼子说是可养20只,可那是鸡雏。鸡稍长大一点,那笼子也就能养个四五只了。2007年我们来时,用何大爹的话说,以前我们家半年没有收入,地里有菜,院子里有鸡,房上还挂着腊肉。现在,连吃根葱都要买。哪有钱呀。
政府发的养20只鸡的鸡笼子
这次我们对何大爹的采访中又得知,他家现在除了不能再养牲畜,原来有的60多棵芒果树、10多丛竹子、20多窝芭蕉、10棵石榴、4窝咖啡、8棵桃子、600多棵大桐油树、200多棵小桐油树、600多棵果皮树、5棵木棉花、10棵树瓜随着水库的修建也将被占用和淹没。现在虽然还没有淹,可果树都在老村,搬到新村的他们无力再去看管那些果树。两年了,他们家这些果木的收入基本是没了着落。
老家被拆了
房前屋后的树搬不走了
原来的猪圈
原来我们种的水稻一亩地一年能打800公斤
因为六库水电站还没有最后批准,虽然小沙坝的人被当成移民搬迁了,关于水田和旱地、菜地,现在村民们和政府签的还是临时补偿的协议。何大爹给我们看的对他家的补偿,让我们真的不知这两年他们一大家子人靠这些钱是怎么过的。
两年过渡期补偿
2007江河十年行中我写过这样一段:2006年我在做怒江边潜在的100位水库移民调查时,密庆荣家正在为女儿结婚盖房子。他家的老屋子都裂了大缝。所以他是当时村里唯一一家还敢在村里贴出了告示,新建房搬迁不给补偿,依然盖新房的人家。我们这次去,他家没有搬进新村。但是盖好后仅住了9个月的新房已经被拆了,而且断水断电。她家的女儿已经生了孩子。废墟上挂着一串腊肉。
为什么没有到搬到农民新村,问过后我们知道,他家不肯搬的原因是,家里有200棵芒果树,每年卖芒果的收入有350到400块钱。而搬迁一次性赔偿一棵芒果树只给100块。我们问密庆荣不搬怎么办,他们的眼神里只有无奈,没有愤怒。
记得上次调查时我就问过他,芒果树要是被砍了你们怎么办?那时他说的是只能顾全大局。现在他家不搬,可能是给的赔偿实在是太少了。这样的农民,不是把他们逼急了,他不会不搬。
没水没电地住了两年了,要搬了
猪圈已经空了
今年去他家,密庆荣的妻子还在老房子里。不过她说没水没电过了两年了,要搬了。我们问她补偿你家果树的问题解决了?她说她家的1800多棵树2008年8月一次性赔了78000元。虽然她家的芒果树一棵一年就有三四百元的收入。而且目前只补了果树钱,地基钱还是没补,顾全大局吧,还能怎么办呢?密妻说。
去年我们去他家时,拆掉的才盖了9个月的新房子的废墟上挂着一串腊肉。今年我们到他家时,下起了大雨,可是这位农村妇女还一定要带我们到他家还没完全拆掉的一间小屋子里去看看。打开屋门后,原来她要让我们看的是屋子正中挂得满满的腊肉。
最后养的猪,以后没有了
我做的火腿都说好吃呢
密妻告诉我们,以后再也养不了猪了,就是养了,新家连晾干这些腊肉的地方也没有。她现在之所以还住在这没水没电的老宅子,就是要等腊肉干了再走。
这位农村妇女是笑着和我们说这些话的。而这即将被推平的小屋子里挂着的,在我看来是一屋子的腊肉,一定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2009年的江河十年行,我们再来小沙坝村时,不知道何大爹、密家还有没有腊肉吃?
2、新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地下水成为缺水原因
来源:中国天气网2009年1月5日
据《每日科学》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地下水的回补率与降水量及气候变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的回补率变化比降水量变化的幅度更大,这直接导致一些地区的缺少情况的产生。
此项研究得到美国国家基金会的资助,研究结果于12月17日星期二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年会上被公布。研究报告显示,在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年降水量增长20%时,地下水量可能增长40%;相反,当年降水量降低20%时会导致地下水减少70%。当然这种情况还受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植被、降雨的精确时间及持续时间。研究小组通过结合电脑建模和氯离子跟踪数据来确定降水量、土壤质地、植被如何影响水从地表到地下的入渗补给。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德克萨斯州高平原南部接近拉伯克的一个半干旱地区。
研究发现对地下水的回补影响最大的是降雨时间及持续长短,同时植物的生长季节也会有一定影响。在植物生长期,大部分的雨水都会被植物吸收然后被蒸发到空气中,所以只有少量的水才渗入地下。同样,降雨的形式如暴风雨或小细雨会对地下水的回补具有不同的影响。如连绵细雨更多是被植入吸收,而频繁的骤雨就可能会让雨水渗入地下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回补。
报告表示,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可能会发生变化,随之改变的降雨形式也就尤为重要,因为它对地下水的回补更新有着很大的影响。
3、北京预计可全面完成2008年节能减排目标
来源:新华社2009年01月05日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孙晓胜)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燕友4日表示,北京市预计可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GDP水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0%的2008年节能减排目标。
据张燕友介绍,2008年前三季度,北京市万元GDP能耗为0.67吨标煤,比年初下降6.29%,全年下降5%目标完成已成定局。累计数据看,2006年到2008年累计下降14%左右,已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0%。
水耗方面,2006年到2008年累计下降25%左右,已提前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06年到2008年累计下降12%,已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0%;二氧化硫排放量2006年到2008年累计下降30.7%,已提前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
张燕友表示,2008年,北京市在奥运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实施了358个“绿色奥运”项目。其中,包括新能源项目69项、建筑节能项目168项、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21项。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4、可可西里将不再神秘 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规划出炉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1月05日
新华网西宁1月5日电(何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原则的可可西里生态旅游规划近日出炉。今后,这一坐落在青藏高原腹地的重要旅游景区将不再神秘。
素有“动物王国”之称的可可西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然而,由于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保护站设施简陋,目前其环境教育功能与旅游功能没能充分发挥。
根据近日通过评审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将投资18.42亿元,建设三江源地区35个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其中,藏羚羊的故乡——可可西里被列为6个一级重点景区之一,可可西里生态教育基地在发展时间上排在中期阶段。
据青海省旅游局规划建设处处长喇积元介绍,可可西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坚定走生态化道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原则,突显生态旅游特色。
规划中的可可西里生态教育基地旅游功能结构划分为“两大板块,四大节点”。“两大板块”即“野外板块”和“站点板块”,其中,“野外板块”是保护区允许开放的部分实验区,对游客吸引力极大,将是开发生态观光、生态科普旅游、探险旅游的主要载体。“四大节点”即以保护区不冻泉、索南达杰、沱沱河、五道梁等4个自然保护站为中心的生态科普教育区。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肖鹏虎说:“可可西里生态旅游会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其宗旨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可可西里,领略可可西里的美。”
5、北京:2008年42家退出“三高”企业获奖4930万
来源:新京报 2009年01月05日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昨天公布,全市去年共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业50家,经过验收,其中42家符合标准的企业将获得政府给予的奖励性资助,总额达到4930万元。
北京在2007年制定了鼓励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奖励资金办法,对按期主动完成退出并通过验收的企业,政府给予一次性财政资助。
市工业促进局产业布局指导处负责人介绍,2008年共有50家“三高”企业主动关停退出,经过验收后,其中42家企业在节能、节水、固废减排、转产、再就业员工安置等方面通过了验收,符合奖励标准,“企业必须既要符合政府对环境整治的要求,又能安置原有大部分职工的继续就业。”该负责人介绍,这些企业将获得北京市政府4930万元的奖励性资助,这也是北京第二批获得政府资助的退出“三高”企业。
据介绍,此次50家企业的退出,每年可节约能源9.01万吨标准煤,能够满足1/5个延庆县的能源需求;节约用水206万吨,相当于1个昆明湖的储水量。(记者廖爱玲)
6、污染企业群聚:黑旺村的黑色烦恼(图)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2009年01月05日
一个小山村竟然聚集着钢厂、铁厂、焦化厂3家污染企业,村民们整天生活在烟雾缭绕中,村里唯一的饮水井被检测出7项不合格。村民坦言,自从有了这些污染企业后,“气不能喘,水不能喝”。
黄烟滚滚的铁厂。王黎明 摄
污染企业扎堆
黑旺村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黑旺镇下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这个村最早只有一家铁矿,能够在矿上谋上一席之位,是附近多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后来村里先后又建了炼铁厂、钢厂和焦化厂,不仅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难题,这3家工厂还成了区里的纳税大户,一度被淄川区国税局评为纳税百强。按照常理这些企业的落户,对村民来讲应该是一件好事。然而,一些村民却反映,这些企业经常非法排污,村民们整天生活在烟雾缭绕之中,饮水井被污染,有的村民被迫到十几里外去拉水。
2008年12月11日,临淄通往青州的一条山路上,公路两旁停放着几十辆大货车,中间只有一条很窄的道路可供其它车辆通行。这些车停放的位置正是淄博市正晋特钢有限公司和山东晨旭机械厂的门口。这些车辆有的是给这两家工厂送原料的,也有的是前来拉货的。记者到达现场时,两家企业正在生产,工厂的上空飘着滚滚浓烟,有的烟雾竟然呈红色,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怪味,闻久了令人有点头晕目眩的感觉。两家企业之间仅隔着一条小山沟,如果稍不留神,还会让人产生错觉,把两家企业误认为是一家。
据了解,“正晋”的老板是福建人,这家企业刚建四五年,主要生产线材和圆钢等建筑用钢材,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铁水”和废钢。这种企业属于典型的怪胎,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地条钢的升级版。地条钢被政府列入打击和关停的对象后,一些商家针对国家产业政策动起了脑筋,他们仍然使用生产地条钢的设备,只是在工艺上有所改进。
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宏观调控,对钢铁企业的审批立项控制比较严格,立项中对生产设备和工艺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的企业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立项,一些地方在为这些企业办理手续时,一般采用设立铸造、不锈钢或轧钢等虚假项目的手段骗取立项资格。
山东晨旭机械厂是1995年由本村村民兴建的一家小型炼铁厂,当地人称这家企业为旺达炼铁厂。这家炼铁厂有三座高炉,其中二号炉和四号炉正在生产。为了看清企业的生产情况,记者爬上了附近的一座小山,在山上记者看到,高炉的附近工人们正在忙着干活,一个长方体的“漏斗”不停的在上料架上穿梭,每次投料时都会散发出大量烟尘。“小高炉”旁边有一台浇注面包铁的设备,设备上装有一套履带状装置,“履带”上布满了“模具”,每次铁水炼好以后,随着“履带”的转动,飘起一股浓浓的水蒸气,铁块散发着热气滑落在地上,厂区内已经堆放了许多“面包铁”。
这家炼铁厂污染相当严重,有的烟雾颜色呈暗黄色,高炉附近有一座环保设备,看上去个头还挺大,上边写着“济钢环保”,但是环保设备一直没有正常运转,大量浓烟直接排到了空中。记者用长达十几分钟的录像记录了这段污染。村民告诉记者,这种现象每天都能看到。
在工厂门口,一工人告诉记者,铁厂生产中的两座高炉有效容积分别为179m3和128m3,企业主要生产炼钢用生铁和镍铁。根据记者了解,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这种高炉在2007年12月31日前,就应该全部关停。
在3家污染企业中,宝塔焦化污染最严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偷排偷放现象。
村民敢怒不敢言
天空冒着浓烟,空气中带着刺鼻的气味,排污沟紧邻村民的饮水井,喝完水就会拉肚子,有条件的村民跑到十几里以外拉水吃,有些村民还莫名其妙患上怪病。面对记者的采访,多数村民神色恐惧。
黑旺铁矿锚链厂西南角的路口,是整个村庄最繁华的地方,这里除了有几间门市外,当街还摆着几个菜摊,到了下班高峰,这里热闹的像个集市,虽然摊位不多,但是村民们日常用的东西一般在这里都能买到。附近一些没有上班的工人有时也会聚在这里聊天。总之,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附近居住的人。
一刘姓村民告诉记者,焦化厂和炼铁厂经常偷排偷放,这两家企业排放的烟有时呈暗黄色,味道非常难闻,有一股恶臭味。尤其到了晚上,焦化厂放出的毒烟熏得人头晕,闻久了让人喘不上来气,有时熏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从厂区周边走一趟,不仅满面灰尘,身上还会落好多焦油渣。附近种的庄稼每年都减产,这几年种的玉米剥开后只有前些年的玉米轴一半大,玉米粒明显变小了。
村里不但空气被污染了,地下水也被严重污染。
村民告诉记者,村里的饮水井是黑旺铁矿出资凿的,供应着黑旺村、西坡村、黑旺铁矿南山生活区和北山生活区的居民饮水。焦化厂和炼铁厂的排污沟离水井很近,炼铁厂排出的水是红色的,焦化厂排的是黑色的,把村民的饮用水污染了。有些人喝完水后拉肚子,黑旺铁矿锚链厂取水样化验过,还把检测结果张贴了出来,检测显示有7项不合格,现在村里有条件的都去十几里外拉水。
记者发现,尽管这里污染严重,但村民向记者反映情况时明显表露出害怕的样子。
在一家理发店门口,几位妇女正在聊天,记者主动迎上去和她们搭讪,刚开始她们都很热情,可当记者挑明是来了解3家企业污染时,这伙人就像躲避“瘟神”一样,“轰”的一下散开了,有的妇女离开时神色还比较恐惧。因为正赶上下班,当时路口有好多人,记者又先后走访了二三十人,受访的人群中,半数以上的人拒谈这个问题,剩下的这些人敢向记者反映问题的,也不肯多说,也不肯透露姓名。
记者采访时,远处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妇女不停的向记者张望,但又不敢靠近,这一细节引起了记者注意。于是,记者快步向她走去。
她向记者透露,这几家企业老板都非常厉害,他们都养有“打手”。原来上面下调查时都有厂里人在一边跟着,谁也不敢多说,谁要是说他们坏话被知道了,马上就会遭到报复,所以大家都很谨慎。
这名妇女和记者聊得正投入,身边七八岁的男孩揪着她的衣服角,嘴里不停的小声喃喃。声音实在太小,记者没能听清,但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恐惧,妈妈不停的安慰他。从妈妈话语中记者总算明白了,他想阻止妈妈,怕她的话会惹麻烦。
还有一位退休职工,在公开场合他一直没敢说话,记者准备离开时,他悄悄把记者领到他家。
他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天天都在排污,外面停的车、室内的地板经常落着一层土,烟筒里排出的毒烟能把人熏晕。现在地下水也被污染了,水桶里盛上水,过几天用手一搅,飘着一层红彤彤的物质。他家的条件比较好,每天骑着摩托车去十几里外带水,大部分条件不好的家庭只能吃被污染了的水。
这位老人还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去镇上,途经焦化厂附近时,突然迎风飘过来一股浓烟,一不留神吸进来一口气,差一点给呛晕过去,当时感觉两腿发飘,脑袋发蒙,在路边歇了半天才缓过气来。
记者采访受阻
焦化厂偷排偷放,炼铁厂和特钢厂不仅污染环境,还不符合产业政策,在当地违法生产至少三四年。当地的环保部门是否知情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淄博市环保局临淄分局。
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告诉记者,查处污染企业需要局长批准,局长现在不在单位,他把记者推到了信访办。信访办一位负责同志接待记者后,只是留下了记者的联系方式,让记者先回去,有事电话联系。记者执意让他联系局领导,并表明想同环保执法人员一起去企业察看,他才与领导取得联系,联系后告诉记者,局长一会儿就回来,让记者在会议室等。就这样,记者在会议室等了3个多小时,局长也没来会议室。记者再次找到监察大队大队长,大队长一番联系后对记者说,局长一会儿就过来,让记者继续等。记者刚下楼,这位大队长连招呼都没顾上打,就驾车疾驰而去。
在会议室记者一直等到晚上6点多钟,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几位自称是镇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黑旺镇副镇长、环保站站长、经济发展办主任的人缓缓来到会议室。
在接受采访时,副镇长、环保站站长、经济发展办主任均表示,这几家企业都有手续。记者提出能否察看时,站长说这些手续都在档案室,档案室已经下班了。最终,记者在环保局没有看到任何资料。据了解,焦化和钢铁属于重污染行业,焦炉烟尘是焦化厂的主要污染源。焦炭生产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其中苯并芘是强致癌物。钢铁行业主要污染源也是烟尘,烟尘中的二氧化硫是一种致癌物。
对于黑旺村的污染情况,本刊将继续关注。
7、从“查水基本靠鱼”——说说基层环保的黑色幽默
来源:搜狐绿色2009-01-04
我们生活的水环境什么样?对于国家、对于人民,水质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国家特制定了关于水质的检查标准。据说,饮用水的检测标准有一百多项呢!但是,标准是要靠人去执行的。标准只是写在纸上的东西,要变成有利于人民生命健康的的水资源,再科学的检查标准,再先进的仪器怕都是很难作到的。
人是有思想的。凡与利益挂上了勾,标准就会变样。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耳边关于水质出现问题的杂音了: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往江河里直排的有之;污水厂排放处理不达标污水的有之;往饮用水源地排放污染水体的有之,偶发事故导致地区停水的有之,等等。我们已经有了十年治淮的经验与教训。而今,又传太湖水已不能作为环太湖地区的饮用水源。每年数百亿立方米污染水体的无序排放,连长江、黄河都觉得“肚子”太小了,可想而知排进江河的污水量有多少!
在我国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中,虽然各地区、各部门都在说十分关注。但因为有了与各自的利益相关连,水环境就象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似的,累治不见好转。
哪个不知道污染过的水不能饮用?谁不知道偷排污水有损于水环境的保护?污水厂是治污的,怎么可能偷排污水呢?凡此种种现象,一旦与他们所在的权益单位相连系,与本人的经济收入相连系,与该地区的发展与个人的进步相连系,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能够忠实的反映水质的不是掌握先进技术的人,而是那不会说话的鱼儿。基层环保工作者干脆把鱼儿派到了第一线,水质怎么样?让它们作出最忠实的裁断。
鱼儿没有人的聪明,但忠实。人比鱼儿聪明,但却因为人有私心,有思想,常把事实搞颠倒了。
那里的水质什么样?鱼儿可以用生命为水质作证,人却不能。因为,人远比鱼儿聪明,鱼儿远比人更忠诚!2009-1-4
8、关于“气候变化” 2008年教给我们的?(下)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1月04日
除了总结过去一年对气候变化的五大认知,《自然》杂志还回顾了到2008年为止,科学家们还在继续努力研究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五大疑问。
1.暖化的程度,以及什么时候达到危险水平?
虽然广泛公认大气温度和海表温度将在下个世纪继续保持变暖趋势,但科学家们还不确定气候在短期内将如何变化。其中一项研究认为,暖化速度将减缓十年,之后气候将发生快速变化。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诺埃尔·金利赛德(Noel Keenlyside)及其同事发现,受海洋环流变化的影响,2005年至2015年间部分海洋的全球海表平均温度可能并不会比2000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高,某些地区甚至可能稍微偏低。这一结果并不表示全球变暖没有发生,而是气候系统的自然摆动可能导致一些短期变化出现,暂时蒙蔽了人为的暖化。不过,RealClimate网上有一群科学家以5000欧元做赌注,质疑部分地区温度下降将稍稍延缓全球变暖步伐的预测。结果究竟如何,看来至少要到2015年才能见分晓了。
2.如何确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上限?
我们应该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避免出现危险的变化?这个混乱的问题在2008年仍然没有清晰的答案。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386ppm(百万分之385)。当前,很多科学家将400—450ppm设立为浓度上限,以保证气温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上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但包括美国宇航局气候学家詹姆斯·汉森(James Hansen)在内的一群科学家表示,要避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需要以更严苛的350ppm为限。其他人则意见相反——经济学家罗斯·加洛特(Ross Garnaut)在今年提交给澳大利亚政府的报告中反复重申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550ppm的建议。到底多少二氧化碳才算多,目前还存在很多科学方面的不确定性,要达成最终的协议数字同样也是一个需要从政治上进行协商的问题。
3. 消失的碳到哪里去了?
虽然听上去令人惊讶,但科学家并不太清楚碳是从何而来,去了哪里,数量有多少。按照规定,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将可以通过改良土壤耕作方式或者重新造林来捕获碳以换取信用。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有一半被海洋、植物、森林和农田吸收,但海洋和陆地吸收的碳的比例尚未明确。信息缺乏的原因之一是地面监测站数量少、间距远。到目前为止,技术还无法精确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过,明年将发射两个碳探测卫星,分别是美国宇航局的绕轨碳观测卫星和日本的温室气体观测卫星,这对于建立一个可靠的碳计算系统很关键。
4.气候变暖是否会使风暴加剧?
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飓风强度加剧、频率增多、持续时间拉长,目前还没有定论。自197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型飓风的数量增加了75%,但关于人类活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存在颇多争议。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里·伊曼纽尔(Kerry Emanuel)利用模型预测,变暖应该会使全球范围内飓风出现的频率减少,虽然部分地区飓风的强度可能增加。5月份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21世纪大西洋上的飓风预计将减少,支持了上述预测。9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詹姆斯·埃尔斯纳(James Elsner)及同事得出结论,气候暖化将使大西洋最强的热带旋风更加强烈。科学家对于海表温度与飓风形成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了解是导致预测结果有限的原因之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加百利·韦奇(Gabriel Vecchi)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对预测飓风活动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总结,认为大西洋这样的地区气候相对变暖可能紧随在近期加剧的飓风活动之后。他还预测说,相对变暖还将在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内持续。如果他们的假设是对的,最糟糕的飓风季可能已经为期不远了。
5.格陵兰岛消融的速度有多快?
要预测气候系统对暖化的反应,格陵兰岛的冰盖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旦格陵兰完全消融,海平面可能将上升7米,沿海城市和数百万居民将陷入浩劫。科学家此前估计融化过程大概要1000年或者更久,但新的证据显示,格陵兰的融化可能只需要几百年,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升高1.3米。《科学》杂志近期刊登的研究报告说,如果所有的变量都达到极限,到2100年海平面最多升高2米,但0.8米是更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科学家知道格陵兰冰盖正在急剧消融,但由于缺乏长期观测数据,要通过气候模型准确把握其状况并预测其未来在暖化环境下的发展趋势还存在难度。此外,科学家对冰盖动力学的认识也不足。今年有两项研究显示,融化的水可能会增加冰盖底部的润滑度,使其加速流向海洋。不过,格陵兰的暖化程度是否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仍旧是目前最令人困扰的问题。
9、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 环保部提前筹划"十二五"规划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9年01月05日
江河湖海是否清澈不仅是环境保护成就的反映,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云南大理有一句话:“洱海清,大理兴。”推而广之,当江河湖海恢复清澈之时,也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之日。
自去年以来,为了实现江河湖海变清目标,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出要大力实施“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重要措施,恢复河流健康,重新建立流域系统平衡和良性循环。一年来,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已成为共识,并化为一项项有效措施与具体行动。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进展
多年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建设方面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江河湖泊已不堪重负,一系列水环境安全事件的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给河流减负已经刻不容缓。
2007年5月10日,周生贤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政策。同年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针对全国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两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并要求尽快建立跨流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和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周生贤再次指出:继对松花江做出休养生息部署之后,要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推进流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年多来,各地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水污染,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进展。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现国务院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说,从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来看,大江大河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稳定状态,Ⅰ~Ⅲ类水质比例变化不大。长江水系总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干流水质良好;黄河总体上属于中度污染;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水系属于中度污染,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2001~2007年,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由重度污染变为中度污染,水质有所好转,劣Ⅴ类水质比例从51%下降到21.6%,即使是劣Ⅴ类水质,其污染浓度也大大降低。
据中国环境科学院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王圣瑞博士介绍,自“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重要举措实施以来,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黄河中上游、滇池、巢湖及太湖流域先后制定了治理规划和科学目标。如松花江确定了3个科学目标:到2008年,巩固松花江治污成果,保持水质基本稳定;到2010年,松花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长期目标是恢复松花江流域山清水秀的自然面貌,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全流域江河安澜。
洱海以“洱海清、大理兴”为理念,近年来累计投入15.1亿元,实施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六大工程”,使洱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04年至今,洱海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被环境保护部推广为“洱海保护模式”。
据了解,为了“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全国目前已完成投资510亿元。
非点源污染重压江河,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低
在经济快步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地区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还存在突出问题。
“有些地方‘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规划不尽如人意。”中国环境科学院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叶春博士说,“目前全国许多沿海、沿湖城市都在建湖滨新区、海滨新区,新区的建设使江河湖泊某些特殊功能减退。”他指出,任何一个江河湖泊都不是由单一水系组成,在江河湖泊畔建起密集的“新区”,林立的高楼势必会切断来水之路。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我国部分江河湖泊流域农业发达,大规模的畜禽、水产养殖企业多,大量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畜禽和水产养殖等非点源污染进一步增加了水体负荷。
中国环科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郑丙辉说,近年来,个别地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都很低。造纸、化工等行业污染严重,部分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欠账多,废水治理设施不完善,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同时,我国还存在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低、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滞后、脱氮除磷技术落后、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等现象。
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黄河中上游、滇池、巢湖及太湖流域都先后制定了治理规划和科学目标,如黑龙江省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明确规定:凡是向松花江水体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项目,一律停批。“十二五”期间,要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停止审批所有从松花江流域向外流域的调水工程等。
黑龙江省先后淘汰或关闭造纸、焦化、钢铁等生产企业116家,停产治理173家,限期治理352家、限期整改215家,对134家企业予以罚款。黑龙江省还计划在2008年年底前,坚决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排放不达标的年产1万吨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纸厂,坚决淘汰高温蒸煮糊化工艺、低浓度发酵工艺等酒精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坚决淘汰年产3万吨以下味精生产企业。
江苏省是长江流经之地,太湖在其腹地,巢湖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江苏省明确规定,2008年底前,完成全省化工生产业专项整治工作;淘汰城镇居民集中居住区附近产生刺激性废气的生产工艺或生产线;淘汰沿江地区、太湖流域地区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等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的生产项目。
太湖流域也将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计划到2010年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74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每日370.1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对武进港、直湖港、太滆运河等主要入湖河道和太湖湖西、望虞河西岸、京杭运河沿线等重点区域实施水环境整治。统筹规划建设新孟河、新沟河、走马塘等流域调水引流工程,形成新的调水通道,建立正常的调水引流机制。积极开展疏浚清淤和生态修复,在太湖一级保护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建设生态隔离带。建立蓝藻水华监测预警机制。到“十一五”期末,太湖地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26.38万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08万吨,总氮排放量控制在2.78万吨,总磷排放量控制在0.59万吨,有效控制太湖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实现水质明显改善。
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将加大奎河、新沂河等重点水域的环境综合整治,编制洪泽湖、骆马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完成工业点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截污导流等重点治污工程。确保到2010年,淮河流域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21.4%和18.8%。
长江流域将开展南京金川河、十里长沟、扬州泗源沟和镇江运粮河等入江主要支流的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排入长江的有机毒物总量。在沿江各类开发区与城镇间设立生态防护隔离区或生态廊道,在临江地带留出足够空间建设防护林等生态缓冲区,形成大江生态风光带。到2010年,长江干流水质继续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主要入江河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岸边污染带发展趋势得到全面控制。
加强预测分析,推进考核制度
针对全国“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的实施情况,环境保护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对淮河、辽河等一些重要江河湖泊加强污染预测分析,变被动应付为提前防范。深入推进流域规划环评,以流域水环境容量为基础,统筹兼顾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发展,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监督“双超”、“双有”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围绕电镀、造纸、石化、化工、制药、食品、酿造、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和重点流域,加快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综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环境质量现状,加强水质水情会商,定期对重点流域的污染趋势做出预测分析,提前做出应对预案,积极防范。
同时,提前筹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将与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污染源普查和水专项成果以及环境经济政策新进展紧密衔接,注重构建目标与指标体系,重点突出流域特色,充分体现“一湖一策”和“一河一策”。为增强可操作性,确保治污项目和资金落到实处。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分清中央、地方事权,突出地方政府治污主体的责任,建立规划的跟踪调度和中期评估制度,推动规划又好又快地实施。
在此基础上,环境保护部将持续推进责任考核,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为将地方政府实施规划的责任落实到实处,环境保护部拟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暂行办法》,从2009年起每年上半年组织对上一年度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水质和项目进展为主对地方政府实施考核。重点流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规划年度计划,实事求是地分解任务和目标,由相关地方政府印发实施。各级地方政府每年年初也要对下一级政府上一年度治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定,建立起逐级考核制度。国家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列入规划的跨省界水质监测断面,相关省份也要对地市交界断面水质进行考核。
环境保护部相关部门还表示,将深入开展示范工程,继续组织做好专项工作。研究制订太湖、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示范实施方案,并加快推进实施。总结并推广各地在重点流域污染防范中取得的成绩,根据《全国重点湖库生态安全评估与综合治理方案》要求,继续开展重点湖库生态安全评估,对各重点湖库进行生态安全总体评估,制定各湖泊水库生态安全保障综合方案,为我国湖泊水库环境管理、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保护部表示,2009年将要对跨行政区的河流实行严格的界面考核方法,落实治污责任。并在淮河流域开展跨省界水污染补偿试点工作,协同财政部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初始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利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污染减排,继续与有关部门协商,尽快落实污染补偿的资金标准及实施细则,建立好跨省界断面污染补偿制度,完善排污交易平台和配套法律、法规建设。(记者 刘绍仁)
10、西南水电“大跃进”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01月05日
中国的水电开发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进。主张大力开发一方的主要论点,一是中国水电的开发程度还很低,需要大力开发;二是西南水电可以弥补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电力短缺,通过以水电替代大量的火力发电,还将有力促进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
然而,在西南地区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水电缺乏调节能力等固有的缺陷,对大江大河的过度开发,正在西南地区引发高耗能产业的膨胀;而建立在廉价水电基础上的高耗能产业,给当地的环境和社区带来了严重影响。
当前的水电开发规划将导致过度开发,而在水电电源区持续扩张高耗能产业,人为制造巨大的电力需求,正是要使过度开发规划在经济上变得合理。这一“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加面”式的水电开发,将使国家在高污染、高消耗的扩张型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西南水电开发带动高耗能产业膨胀
很少有人会把水电开发和高耗能产业联系起来。“高耗能”产业涵盖铁合金、电解铝、钒钛、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工业硅、多晶硅、电解锰、锌冶炼等产业,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电力。今天,随着水电开发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嘉陵江、乌江、澜沧江、怒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等大江大河如火如荼地展开,高耗能产业也亦步亦趋地进入了这些流域,从川西、湘西、鄂西直至云南、广西、贵州的广大区域,水电开发激发高耗能产业发展的情形比比皆是。
西南地区选择高耗能产业来配合水电开发,并非政策失误或是规划不当,更不应该被简单归结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为了解决水电丰枯期出力差别很大、电力电量“又多又少”的矛盾,同时也是为了应对水电供给和电力需求间的阶段性不吻合。
为追求更大效益,水电和高耗能产业开始走向联合,而合作的第一步是电力直供。1999年二滩电站即开始向川投电冶黄磷厂直供电力,成为直供最早的探索者之一。随着水电业的进一步扩张,水电企业开始直接投资高耗能产业,形成所谓的“电冶结合”,直至形成了像川投集团这样横跨水电与高耗能产业的巨型企业。
随着西南水电开发的主战场进一步向大江大河的上游推进,新的水电基地将进一步远离电力负荷中心。跨越千山万水将电力输送到东部地区的成本势必更高。而为了能保证西电的价格优势,东送电力的利润势必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预见,未来西南地区希望通过高耗能产业消纳自身电力的冲动势必更为强烈。比如地处中缅边界的横断山脉腹地的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州委、州政府就明确提出了“矿电经济强州”的战略规划。
随着水电开发在西南地区的展开,大量高耗能产业被吸引到西南电力富集区,在给当地的电力供应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更在当地造成了严重污染。近几年来在西南大江大河流域考察的过程中,我除了为密集的水电项目所震惊,也常常惊异于峡谷里那一座座喷云吐雾的工厂。它们的规模大小不一,但其排放常常足以把这些原本山明水净的峡谷搞得乌烟瘴气。粗放型高耗能产业建设,不但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都会随冶金、化工废水排入江河中,流毒将波及下游大量人口。控制高耗能产业的污染排放,事关千万人的水源安全,必须引起重视。
水电过度开发刺激西南煤电扩张
“西电东送”是国家战略工程之一,而把西部的水电输送到东部,弥补东部地区的电力缺口,并替代东部一部分煤电以减轻污染,一直是支持大规模水电开发的一个重要动因。西电东送战略实施以来,确实有大量的水电被输送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高耗能产业在西南地区的急剧扩张,造成巨大电力消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电源结构中水电比重偏高,枯汛发电能力相差很大,因此从2004年起,枯水期缺电重新成为西南地区的普遍现象,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
今天,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推动中国水电开发的一个因素。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水电开发甚至有可能导致西南地区更多煤电的上马,恶化节能减排形势。由于水电丰枯水季节发电量存在巨大差异,枯水季节常常不得不对能耗大户实施限电。为避免当地这些利税大户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西南很多水电富集区将目光锁定到更加稳定的煤电建设上。
现在西南诸省区大搞“水火相济”,在开发水电的同时大上煤电,不但会破坏当地环境,更会恶化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形势。
至2004年底,云南省水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62.4%。然而,在水电开发加速进行的同时,云南省的火电产业也在高速扩张。2006年云南省水电发电355.72亿千瓦小时,而火电发电量达到397.91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猛增44.7%。这样的情况并非意外,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计划发展部负责人在谈云电东送时就提到:“云南有一个好处:煤炭200多亿吨,四川基本上没有煤炭,我们认为云南送一半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本身有200多亿吨的煤。”
身处西电东送前沿的广西,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火电厂。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06年在建、上报和规划的火电项目就高达2004年底广西火电装机容量的2.8倍。广西的经济主管部门之所以不担心电力过剩,是因为仅在广西百色市,根据规划,“十一五”期末,就将形成年产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深加工产品的规模,届时铝工业年需电量约180亿千瓦小时,全社会用电总量约225亿千瓦小时。通过开发更多电能去满足更大的需求,在电能过剩后,再通过制造更大的需求去消耗更多电能,如此循环往复,必然是使自身深陷资源扩张型发展道路而难以自拔。
水电经济可开发量被高估了
为实现节能减排,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就力图遏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然而,直到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现“14个省份以实行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竞价上网等名义自行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这些省份中包括西南地区各水电大省,他们不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基于对水电开发形势的冷静判断:近几年水电投资持续猛增,水电项目集中上马,一旦大量水电站集中完工投产,可以预见将有可能在水电富集区出现电力过剩;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大力吸引高耗能项目落户西南。
要防止这样的“理性行为”破坏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战略,就要从控制水电的过度开发入手,消除刺激高耗能产业膨胀的重要动因。然而,恰恰在水电开发的程度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主张水电开发的一方认为,目前中国的水电开发程度非常低,还应该大力开发。根据2005年11月发布的全国水力资源复查结果,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及已建和在建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水电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超过4亿千瓦。
所谓经济可开发量,是指河川或湖泊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资源量,即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竞争力、且没有制约性环境问题和制约性水库淹没处理问题的水电站。当前水电开发高指标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水电开发程度很低的结论上的;而开发程度的结论之所以如此之低,和经济可开发量这个分母异常巨大直接相关。但中国水电的经济可开发量真的有这样大吗?
水电经济可开发量的计算要依据三个评价指标,即生态环境评价,水库淹没影响评价以及经济评价。鉴于水电开发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移民带来巨大痛苦,从这两个指标看已经是过度开发。但从第三个指标,即经济评价上,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西部水电的开发程度呢?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06年的一篇文章,从保障供电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判断西部水电开发经济性的一系列重要考量,即:水电站的经济性不是表现在单位千瓦投资大小,关键是要看水电站的实际经济效益;要避免片面强调水能资源的充分利用,因为季节性电能的充分利用有时可能得不偿失;不要对东部地区消纳西部水电季节性电能寄予过高的期望;要“仔细研究水电站的设计保证率,要认真吸取四川、湖北水电枯水出现缺电和拉闸限电的教训,在大规模的‘西电东送’实施之后,如果遭遇枯水年,受影响的将不是几个省,而是大半个中国”。基于这样的原则去看待西部水电开发,则许多远离需求中心、调节能力差而装机容量巨大的水电站未必是经济的,这就意味着当前巨大的水电经济可开发量应该重新评估。
但是,只要同步建设高耗能产业,人为制造巨大的电力需求,本来不经济的水电项目在经济上就可以变得合理。以此作为动力,就可以进一步向更加遥远的西南腹地推进,向大江大河的源头推进,在一波接一波的水电加高耗能产业的大开发中,将世界上主要的高耗能产业吸引到中国的西南地区,最终将中国的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峡谷河段梯级水库化。这一开发模式不只将会影响河流生态、百万移民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还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和污染控制,阻碍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将水电开发控制在适度范围,不但是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转化发展模式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中央已经注意到平衡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而要遏制过度开发,就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基于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新型决策机制,切实将水电项目的多方面影响带入决策考量,以民主决策保证科学决策,才能最终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文/马军 《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期)
11、中国环境报评出2008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1月05日
本报编辑部近日评出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反映2008年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
2008年,国家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加快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各地各部门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应对挑战,全面落实各项环保任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这一年,国家环保机构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北京奥运成功兑现了环保承诺,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进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措施迅速出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逐步推进。这每一条新闻都意味着中国环保事业朝着发展目标迈出了一大步,勾勒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轨迹。
2008年,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主旋律,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加强合作,为呵护地球家园、保护人类未来做出积极努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遭受影响的情况下,中国仍将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和力度坚定不移;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坚定不移。中美两国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就能源与环境合作达成多项成果;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为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做出新贡献;世界各国确立了今后4年全球可持续生物保护远景目标。这些行动与进展体现了世界各国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不懈努力,环境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宗边)
== 国内十大环境新闻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组建
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周生贤被任命为首任环境保护部部长。3月27日环境保护部正式挂牌,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三定”方案。
二、全国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趋势
9月10日,国家环保部门公布,2008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96%和2.48%,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2007年之后依然呈现双下降的良好势头。
三、国家投入3500亿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11月9日,国务院出台10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预计到2010年底投资约4万亿元,其中3500亿元将投向生态环境建设。
四、国务院批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4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9月10日,环境保护部召开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要求各地确保重点流域规划目标实现。
五、环评审批强化服务意识
12月12日,环境保护部召开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部署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进一步做好环评工作的具体措施,强调认真兑现“七项承诺”,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优质环评服务。
六、北京成功举办一届“绿色奥运会”
8月8日~8月24日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一直保持良好,创造了有监测记载以来的月最高水平,兑现了向国际社会做出的环境质量改善的承诺,绿色奥运由理念变成现实。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达到10年来最佳。
七、汶川大地震应急得力确保环境安全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环境保护部在第一时间里启动了环境应急预案,震区环保部门迅速行动,开展环境应急监测,排查污染隐患,确保了灾区饮用水及核设施的安全。
八、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完成
7月31日,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正式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我国生态空间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并提出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九、国务院发布全国限塑令
6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以减少“白色污染”。
十、环境卫星成功发射
9月6日,我国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环境一号”A、B卫星分别成功送入太空。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与环境的快速监测和预报。
== 国际十大环境新闻 ==
一、中国提出“两个坚定不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1月12日~14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出席年会的外方代表时提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遭受影响的情况下,中国仍将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和力度坚定不移;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坚定不移。
二、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成果丰硕
12月4日,中美两国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就能源与环境合作达成多项成果。2008年6月18日,两国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签署了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
三、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
9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介绍了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情况。1978年以来,在不到30年时间内使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同时兑现对《千年宣言》的承诺,为世界上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
四、亚欧首脑会议发表《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10月24日~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宣言》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并决定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以及社会和谐作为亚欧会议第二个十年优先合作领域。
五、联合国倡议世界各国力推低碳经济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2008年6月5日第35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呼吁各国政府、企业、社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
六、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做出新贡献
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努力。11月7日~8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共同举办“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会议为2009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大气棕色云威胁亚洲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1月13日发布报告指出,从波斯湾到东亚的广大地区被一层棕色云团笼罩,这种由烟灰、化学物等组成的云对人体健康和粮食生产都有影响。报告称,棕色云是全球环境目前面临的最新一项威胁。
八、波兹南大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12月1日~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召开,此次会议被视为巴厘岛路线图能否行进、哥本哈根协议能否顺利达成的关键,但会议最终未能在一些关键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九、英国成为首个为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
英国气候变化法案于11月下旬正式得到王室批准,使其成为世界上首个将法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按照这项法律,英国本届及下届政府必须致力于削减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
十、全球可持续生物保护远景目标建立
10月5日~14日,第四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大会正式通过了《塑造可持续的未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2012年计划》,确立了今后4年全球可持续生物保护远景目标。
12、污染减排,减了什么增了什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1月05日 陈谦
污染减排,削减的不只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在更深的层次和含义上,削减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负担。
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当前中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保增长的心情越来越急切的形势下尤为必要。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8个约束性指标中,森林覆盖率指标因缺乏年度数据难以准确评估,节能减排两个指标进展则相对滞后。这意味着,在“十一五”期间,要完成规划中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形势比较严峻。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环保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污染减排工作近两年来不断稳步推进,2007年中国污染减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3.14%和4.66%,实现了双下降;去年前三季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7%和4.2%。
这一成绩的取得,在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的背景下,尤显来之不易。在为成绩感到振奋和鼓舞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这一成果,进而取得更大的进展,最终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需要坚持不懈地付出更大的努力。而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许多地方也在猝不及防下遭受重创,急于恢复生产、激活经济和确保增长的心态带来的决策,很可能会使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遭受冲击。
虽然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污染减排对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将其列为重点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将污染减排仅仅看成是一项环保工作,将保护环境、污染减排与经济社会建设割裂开来,在经济环境良好、资本积累顺利的形势下,能够顺应国家的要求开展减排工作,而一旦遭遇市场波动、GDP增幅有所回落,难免放松环保要求,甚至动摇完成污染减排的决心。
迫于外力下的行动,始终难以成为自觉的行动,行动的效果也往往会因此而大打折扣。要真正凝聚起推进污染减排的内在动力,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污染减排到底使我们减轻了什么,又让我们增加了什么。
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已清晰地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而长期以来沿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与痼疾,才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制约。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行业盲目扩张、过快增长,不仅使我们背负了资源环境消耗的巨大代价,更使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产业和经济链低端的不利地位,一旦卷入经济危机的旋涡,极易成为牺牲品。资源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又导致我们过度地消耗了支撑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保障、后劲和动力。这,才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必须立刻着手解决的迫切问题。
污染减排,正是化解这一深层次矛盾,消除这一关键症结的重要手段。污染减排削减的绝不是单纯的污染物排放,更是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长期背负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沉重负担。通过结构减排,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经济格局,推动国家经济走向世界经济链的高端,凭借内在实力的提高,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工程减排,促进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度削减,为区域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增加自身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通过管理减排,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使企业依靠参与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国际贸易的平台上占据有利地位。
一言以蔽之,污染减排,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增,扩大发展的空间,增强发展的后劲,丰富发展的基础,提高发展的质量。
为保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制订了扩大内需的多项措施,并提供了巨大的资金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被列为重要内容之一。这说明,保增长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并不冲突,加强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本身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完成污染减排指标,才能有效推动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使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优势有效聚集。
弃,是为了取。抛弃了污染,才能形成科学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坚持污染减排不动摇,无论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都别无选择。
13、环保部门要大胆说“不”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1月05日 石常献
善于说“不”,是环境法律法规赋予环保部门的权力。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备,各级环保机构的职能已经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明朗化。统一监管,是国家赋予环保部门的神圣职责和法定权力,任何人不能剥夺,任何一级政府部门也不能推诿。善于说“不”,大胆说“不”是环保部门履行职责的客观要求。
说“不”要有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说“不”是环保部门的权力。但环保部门毕竟是同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既为政府代言,又受制于政府,能不能挺起腰杆,真正行使否决权,还有赖于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三个转变”的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位,无疑给环保部门说“不”搭起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从环保高层直接发出的否决强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我国环境政策和法制环境良性转变的缩影。但是,在基层环保部门,他们底气不足、说话不硬的现象仍然存在,该说“不”时,却唯唯喏喏;说了“不”,最后被以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为由演变为“是”的例子屡见不鲜;从某些地方政府撤销环保局或出台“土政策”限制环境执法的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基层的执法环境还有待优化。优化政策和法制环境,地方政府真正重视环保工作,环保部门说的“不”,才不会白说。
说“不”是检验环保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评价环保工作最终要看你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你应该保护的环境。环保工作的成效既是具象的,与我们的生活起居、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又是潜在的,其功绩可能在后代人的发展质量上得到印证。但环保工作又不能单纯用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精神产品来衡量,更多地体现为预防、防治、控制等方面,多数情况下是调节器和控制闸。因此从观念上,从考评、认定方面应该把说“不”的多少作为衡量环保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
说“不”要有勇气,要有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对国家的忠贞之情。说“不”有可能被误解,甚至失去更大的个人利益;但捍卫的是法律尊严和环境的安全,终归会受到人民的肯定或敬仰。当然,环保部门也要善于说“是”,对保护环境有益的,对节能减排有助的都会在其保护之列。相比之下,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说“不”是主调,只有善于说“不”,才能保护好滋养我们生命的青山碧水。
14、取消地方政府GDP指标? 统计之路在何方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1月05日
在GDP增长成为一个预期性目标的大背景下,科学完善其统计方法,还原GDP统计本身应有的功能,或许应该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紧迫问题。
岁末年初,正是各地紧张进行一年经济发展盘点的时候。然而,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凌空而来的呼声,冲击着人们的耳膜:建议取消地方政府GDP统计。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统计法修订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认为,由于缺乏统计的科学性和地方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应该取消地方政府GDP的统计。
吴晓灵建议,把GDP指标从地方指标中取消,地方只管卫生、教育、就业、环保这些硬性指标。
吴晓灵的观点引来许多人的关注和议论。大家普遍认为,这有利于推动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但是,也有不同的意见指出,这个建议提出的时机不当,因为严峻的经济形势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拉动经济,取消地方GDP统计,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积极性。
到底该不该取消地方政府的GDP统计?
理性地说,GDP统计并非一无是处,它是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倚重的指标。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和需求的规模及其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而且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变动情况,并最终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状况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而从地域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这一指标仍然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并且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一个核心数据。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目前GDP统计虽然存在缺陷和不足,如很难完整、准确地测量和评价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能真实地反应经济社会建设的资源环境损耗和代价。现实中地方政府GDP统计的正面作用不足,负面效应太大。GDP原本只是一个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但是,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却同时被赋予了政绩考核的色彩。GDP统计中资源环境考量要素缺失,在这样的数据攀比和竞争中,助长了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片面的政绩观,由此导致地方政府在这样的GDP比拼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更加复杂和尖锐。
地方GDP统计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考核评价机制。如一些官员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不顾当地条件盲目上项目,甚至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如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能进一步完善、科学,单靠取消地方GDP统计来扭转地方政府追求片面政绩的偏颇恐难如愿。因此,尽快完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应是当务之急。
由此,令人不由地想起近年来艰难推进却不幸胎死腹中的绿色GDP核算。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绿色GDP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国家统计局、原国家环保总局曾在10个省市启动了绿色GDP试点工作。然而,在正式发布过一次报告之后,“绿色GDP”项目就被“无限期推迟”发布报告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我们所要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政绩应该全面体现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干部政绩的评价方面既要有反应经济建设的指标,也要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指标;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领群众努力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考核干部所创造的政绩是否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又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而绿色GDP核算恰恰符合以上要求。面对当前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危机,推行绿色GDP核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绿色GDP核算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科学地去做的问题。统计部门应会同有关专业部门抓紧建立全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而不能因为技术方法和统计制度的不成熟就停滞不前。
建议取消地方政府GDP统计,也许会成为新的一年里我们沿袭传统GDP考核还是大胆探索推进绿色GDP考核的分水岭。(查玮)
15、环境监管怎么才能一竿子插到底?
来源:中国环境报009-01-02
随着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和华南、西南、东北、西北、华东、华北六大环保督查中心的陆续成立挂牌,国家环境监察体系新格局正在形成。但鉴于“保增长、调结构、利民生”的国家大政到个别地方就只剩下“保增长”的严峻现实,中央坚决抓环保的强烈意志在个别地方受到削弱。而超脱于地方管辖的区域环保督查机构,要想将环境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尚待形成威慑能力。
中国的环保事业走到今天,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制度和手段尚不够丰富,形势不容乐观。不仅环保工作仍面临不少阻碍,更堪忧虑的是,虽然力倡科学发展观已有多年,但不少地方重经济、轻环保,以至于不惜牺牲环境“保增长”的势头一直未能得到根本遏制。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权,都掌握在地方政府官员的手里。转变增长方式则是一件费时费力、难以短期见效的事情,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而将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成本外部化却是一条发展捷径。
不独如此。现行体制下,地方环保局长由当地政府任命,很难担当好监督地方的责任,有时甚至不得不违心办事,否则“立得住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立不住”。以至于“开发区不敢查,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或者“领导不批示的不查,媒体不曝光的不查”。何况,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也只限于本行政区,于是以邻为壑,转嫁污染,导致跨界跨区域流域污染日益加剧。
建立超脱于地方管辖的区域环保督查机构,无疑有利于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的不当制约,同时被赋予了协调跨界污染纠纷的职能,将增强国家层面的监管和协调能力。但应看到,要履行好监督职能,形成权威,还需尽快建立起威慑机制。
首先,要“自身过硬”,防止被地方权力和利益俘获。切莫小看了地方各级政府博弈中央权力的能力,切莫小瞧了许多地方官员追逐畸形政绩观的野心,不要小觑了他们赎买环境监督权和笼络执法人员的谋略。何况在查处过程中仍需得到地方党委的协调和政府的配合。国土部门先于环保部门成立土地跨区域监督机构,但至今各级地方政府仍然是土地违法案件的主角,这可为旁证。
其次,要“敢于碰硬”。事实上,我国环境法规日益健全,尤其是构成“十一五”考核三大体系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统计办法和监测办法已获国务院批准。“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也早已列入中组部参与部委会签的“考核办法”之内。但环境执法一直很难到位。比如,环评的前置否决程序、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者的“一票否决”、对重大公共污染事件的行政问责和刑诉追究,都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真正的落实。环保监督机构要勇于碰硬,就是要敢于拿起行政的法律的武器,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理直气壮地予以追诉。
再次,必须与地方环保部门形成合力。虽然地方环保部门亦是被监督的对象,但应看到现行体制机制的弊病,地方财政供给不足,很多基层环境执法人员骑自行车赶往污染事故现场,有的甚至靠养鱼测水污染程度等。事实上,环保派驻机构要将监管一竿子插到底,无论是人力物力都需要得到地方环保部门的协作配合。所以,对地方环保部门不仅要监督,更需要帮助和支持。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尽快改善基层环境监管机构执行能力低下的状况,对敢于抵制地方政府违法乱纪行为的环保局长要给予强力支持与保护,使跨区域监督机构的作用能在地方环保部门的支持下得到更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