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5
十二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年12月19日-28日江河十年行之云南行系列报道:
1、2008江河十年行之四——澜沧江从这里流过
环境资讯:
2、中国证券报: 环保部:明年研究设立环境税
3、中国日报: 周生贤:中国环保必须走“全防全控”新道路
4、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完善跨区域水质考核
5、新京报: “十一五”规划中期报告:减排指标完成不足1/3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宁夏黄河耗水指标减少2.2亿立方米
7、湿地中国: 湿地恢复保护列为湖南省2009年投资重点
人与自然:
8、湿地中国: 黄河三角洲将成为世界黑嘴鸥重要繁殖地
深度报道:
9、中国经济时报: 南水电开发面临恶性循环
10、中国网: 全国政协组织考察调研 为长江水资源合理开发把脉
11、中国环境报: 盘点2008年,我们关注环保事件
12、新华网: 城市治污:“打捆”治理能否破解民生大事?
环境时评:
13、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态旅游应成生态保护神
14、红网: 治理环境污染要出重拳
15、中国环境报: 提高基层环境执法水平关键在哪?
1、2008江河十年行之四——澜沧江从这里流过
文图/汪永晨
中国“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条大江中的澜沧江和中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命运一样,正经历着我们人类努力地把水变为“石油”的改造。和金沙江、怒江不同的是,澜沧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坝了。
前几年有一张照片曾引起很多人对澜沧江的关注。就是在澜沧江上建了漫湾电站后,移民正在拣垃圾的照片。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大河,是一条流经六个国家的河。所以这张照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2000年,当时在云南社会科学院工作,现在是云南民间环保组织大众流域负责人的于晓刚和其他几名专家一起,对澜沧江上的漫湾电站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工作。
2004年,“18年前澜沧江该不该建坝”再次被人们提出。漫湾电站动工兴建时曾经喊出“漫湾发电之日,也就是百姓富裕之时”的口号。当时漫湾电站因为投资最省、见效最快而成为中国“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水电站建设项目“五朵金花”之一。
漫湾水电站位于云南省西部临沧地区云县和思茅市景东县境内,是澜沧江8个梯级电站开发中的第一期工程。现在,国家财政每年可从漫湾电厂获利1亿多元,云南省财政获利5000多万元,所涉及的4县共获利5000多万元,漫湾电厂和云南省电力公司共获利1.2亿多元。应该说,漫湾电站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对移民的扶持就显得十分微弱了。
漫湾电站实际移民7260人,移民经费实际支出仅为5500万元。其前期补偿严重不足,人均不到8000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使广大移民群众的财产损失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
于晓刚说:“漫湾工程节省投资的一个途径是给移民的补贴达到了当时‘全国最少’,人均还不到3000元;而后期发展扶持基金,电站也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每个移民每年只给400元。”
漫湾电站修建时,我们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为主。那时,当地政府对漫湾移民做出了“以电代柴”的承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承诺成了一句空话。根据云南省农调队组织的调查,水库淹没前移民纯收入高于云南全省坝区平均值11.2%,1996年水库完工淹没以后,现在只有全省平均值的46%左右。
所以漫湾水电站的修建,“从电厂的利益来说,他们是赚钱了,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收。”漫湾电站旁田坝村的居民毕文志说,“但这些税收对我们库区老百姓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从1993年漫湾正式发电以来,漫湾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电站而好转,移民迁入新居后普遍面临生产资源不足的困境,新家与老家相比,土地、森林、牧场、渔业和水资源普遍减少,生计来源变得狭窄而又充满风险,致使移民生产条件恶化,生活水平下降 。尽管电力公司也承诺过发电量的3~5%返还当地百姓,帮助他们“以电代柴”。但是没有人出钱为这些生活在崇山峻岭里的农民架线输电。
江河十年行的路上,“江河广播电台”每天都为同行的人安排了各种讲座。地质专家讲地质,水利专家讲水利,生物专家讲生物。记者们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对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采访。
走向漫湾的大山
走向漫湾
在前往漫湾电站的路上,于晓刚给我们讲了几个人的故事。
一位当地的老人年轻时看上了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还是小伙子的他,是村里唱情歌的高手。可想而知,他们的婚礼有多么热闹,又是多么地令人羡慕。在老人的记忆中,他们曾是多么幸福的一对。
可是修了电站以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以至于他们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可以同时养活他们两个人。两个老人只好一个跟着一个儿子。老人归大儿子管,老伴归三儿子管。家乡生活困难,三儿子外出打工,老伴也就跟着儿子离开了家,离开了丈夫。
这位老人告诉于晓刚,现在他们家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够团聚一下。平时有的就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如今,能和跟自己过了快一辈子的老伴见上一面,成了老人最大的愿望。
车上晓刚讲的另一个年轻人的故事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伙子因漫湾电站淹了他家的田,只好在15岁时就外出自找生路。他勤快、老实,除了养活自己,还能有一些钱补贴家用。可是有一天,他被公安抓了起来。因为在他的身上搜出了11克毒品。为此小伙子被判了七年的刑。当时小伙子要是能借到3000块钱就能找到律师为他打赢官司,因为他只是替人运东西挣钱,至于运的是什么他根本不知道。
可是,小伙子到那去找3000块钱?他在监狱里待了4年后,因为表现好,才算是离开了牢狱生活。
在我的眼里完全是一个汉子的晓刚,在讲第三个故事的时候几次哽咽。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女孩子。小姑娘说自己已经无法安心上学。
事情是这样的,漫湾电站修了后,坐船成了当地人出门的交通方式。可是划船对他们来说是新鲜事。那天,小女孩的姑姑结婚,一家人坐着船去吃喜酒。高高兴兴的一家人在回家的船上遭遇风浪,船翻了,小姑娘被人救上岸清醒后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弟弟都不在了。
晓刚说,他见到小姑娘时,她的眼神一直呆呆的。她的老师说小姑娘现在上课怎么也集中不了精力。小姑娘说,她一坐下来,眼前不是妈妈,就是弟弟。 在漫湾两岸的高山上,分布着许多贫穷的水库移民,人们很难将他们与漫湾发电厂内整齐漂亮的环境和悠闲富裕的生活相提并论。每天电厂职工们扔出的垃圾就是移民的生活来源。
“我们田坝村原来是环境最好的村庄,生活条件非常好。”村民张学萍说,“现在回忆起以前来实在令人伤心。”
前两年《南风窗》上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田坝村距离漫湾电站大坝800米,漫湾大坝截流,这个顺从而丰饶的村庄终被淹没,村民们不得不东一家西一家地搬至群山众壑之间。
漫湾电站修建以后,库区人均耕地比原来下降了0.58亩,不仅数量下降,质量更是下降得厉害。“原来河谷是比较好的耕地,现在山坡上所谓的耕地4亩还比不上原来1亩的产量。”田坝村的一名老人说。
晓刚告诉我们,田坝村村民曾经得到过的特殊待遇是:农转非。但许多年以后他们却发现:原以为变成非农业人口可以吃商品粮是天大的好事,但现在他们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更不算下岗职工。外来人与田坝村的居民结婚,或者居民的孩子出生,无论他们住到哪座山上,都要交300元的“落户费”,就因为田坝村是非农业户口。
修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运行在市场经济时期的漫湾电站,修前向移民许的愿是,可以买到每斤0.13元的“平价米”。可是按照国家的改革计划,漫湾电站划归总部远在昆明的“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管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更无法理会这些遗留问题了。
民间环保组织野性中国的史立红2004年拍了一个记录片。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78岁高龄的杨文翠老人边翻着垃圾边说:“我们每人拣一天可以卖一两毛钱,运气好了可以收入一两元。”
在这部电视片中,还有一名26岁的母亲背着两岁的孩子在拣垃圾,说到这样做的原因时她痛哭起来:“没有田地,没有工作,再不拣垃圾卖钱根本没有办法生活了。”孩子们如果无法上学,家里又没地种,外面没工作,成了村里大人的忧虑,他们怕这样下去,年轻人会去惹事生非。
我早就知道,住在电站旁边的移民用电没有什么优惠。晓刚告诉我,在他的调查中,电从漫湾水电站到漫湾镇供电所,再到村,然后转回农户家里,电价已经从每度0.17元涨到每度近2元。
漫湾水库
漫湾
站在漫湾电站边的山上,我们问在那里卖水果的当地人后得知,漫湾水电站1993年一期工程完工蓄水后,泥沙很快淤积,现在在水库里划船时,竹杆都能插到水库的底了。
这个设计上能用五十年的水库,用了才十几年,库容就让泥沙占去了这么多。据有关专家评定,目前水库有效库容淤损率已达近半。到于水质,由于上游的锌矿采集和冶炼,用老百姓的话说:水库的水沾到人身上,身上马上会起一片小红包。
因为受漫湾水电站影响人口不断增多和外迁,超出了工程建设者的预料。寻找新的生计的移民普遍搬到了山上,开垦坡地,砍伐树木,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在1993年蓄水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发生了100多处崩塌滑坡,1995年3月一个短期的水库调节,水位线下降数十米,竟然造成多处山体整体滑坡,很多移民的房子被损坏,涉及移民上千人。财政拮据的当地政府找电厂交涉,电厂认为这是后期滑坡,自己没有责任。
今天我们到因修漫湾电站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的平掌村时,天都快黑了。这个村子里的人有一部分是原住民,一部分是移民。搬来的人以前的土地在河边,灌溉很方便,到了山上后,土地没有水,种不了粮食,要抽水上山就必须买设备、付电费,可是谁出这笔钱呢?
在黄老爹家采访
采访中
黄老爹在我们这些人问他今天的生活如何时,第一句话是历朝历代种粮都要交税,现在政府把税给免了,感谢政府。不过老人现在着急的是,这个移民村原本有60多户,现在因为常常滑坡,有的房子塌了,有的裂了,政府已经帮助40多户搬走了。剩下的20 户据说要迁去的地方盖房子已经给批出来,可又没信了。黄老爹的儿子对新生活就更向往了。除了这这片山上的滑坡让人担心以外,他也希望新的地方可能有更现代化的生活。
黄老爹告诉我们,除了等着搬家,这20户,103人的用电,现在也是他们的难事。因电网老化、漏电,一个月要交一块多一度的电费,这对于这些水库移民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
天已经黑了的时候,我们摸黑找到了那个因涉及贩毒被关了4年的小伙子的家。现在有了妻子、孩子的小伙子过得不错。靠什么?做小买卖。他在山上收了乡亲们的茶、菜、草药卖到集市。他告诉我们,自己是从200块的本钱做起的。他收购乡亲们的土特产时不先付钱,是卖完了才结账。小伙子说,乡亲们都信任他。信任,对于一个曾蒙冤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有丰富的水电资源
一家人
我们采访小伙子时我问他,如果让你用简单的一句话形容一下漫湾电站你会怎么说?小伙子说:丰富的水能资源的背后有着残酷的现实。
今天夜里,我们还摸黑采访到了前两年靠拣垃圾为生的漫湾大坝旁的田村。一个月可挣到600块钱,电站看着水的一位村里人说,他们正准备着二次搬迁。村里人现在成立了电站移民管委会。现在正在和水电公司谈判的一个事,村里有24位老人是从外面来到儿子、女儿家的。可是搬迁中他们因为来的时间不长,不能享受移民待遇。而移民管理委员会的人认为,难道人老了不能住在儿女家吗,谁能把老人拒之门外。
第二天早上,晓刚在卖菜的人中,找到了当年电视片中那个背着孩子拣垃圾的郑姓妇女。她说,现在电厂的垃圾运到十多里以外,不让他们拣了,说是影响不好。她现在靠卖小菜生活。住的房子还是二十年前搬迁时给盖的临时房子,这一临时就临时了这么多年。
漫湾的早市
和我们一起吃早饭
希望女儿长大了比她生活得好
“建水电站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电力公司,地方政府也能够脱贫。至于这些钱最后能否用到老百姓身上就不得而知了。企业的效益真是代表国家的利益吗?谁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决策者应该代表公共利益,而不能只代表公司的利益。”
这是《南风窗》记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
而我们此次的漫湾之行,用于晓刚的话说,比他前些年来调查时,移民的生活还是好了很多。但是问题依然很多,我们前面也说了。那位郑姓的妇女,说到今天自己的生活时,还是哭了,但说到未来,她却对女儿的生活充满希望。
变化和改进,是我们江河十年行的专家、记者和民间环保组织的活动所能发挥的作用的吗?
离开漫湾
2、环保部:明年研究设立环境税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8年12月25日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日前在全国污染减排工作会议上表示,研究设立环境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将被确定为明年节能减排的重要工作之一。
张力军强调,明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决定性一年,要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二是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三是着力推进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四是大力推进监管减排。五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配合有关部门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研究设立环境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总结各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利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污染减排。六是加强减排基础能力建设。
此外,张力军说,预计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7年降幅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有望完成年初提出的削减目标。(朱宇)
3、周生贤:中国环保必须走“全防全控”新道路
来源:中国日报 2008-12-25
中国日报网消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日指出,我国目前总体上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经济危机深化、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努力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势在必行。
周生贤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依然过大,我国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代价小、成效大、全方位防范、全过程控制、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环保新道路,”周生贤在12月23日召开的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与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强调。
周生贤强调要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与国家发展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协调推进,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
他认为环保工作必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将环境保护的规定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体现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立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要不断创新生产理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4、我国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完善跨区域水质考核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5日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作报告时称,水污染防治工作将以污染减排为中心,以饮用水水源保护为重点,以跨行政区域水质目标考核为手段,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周生贤在报告中表示,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水环境安全仍然面临威胁;主要污染物减排面临巨大压力;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依然面临威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进展缓慢;突发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环境监管有待加强。今后工作将采取以下措施:
促减排,严准入
周生贤称,今后将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着力推进结构减排,督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医药、选矿以及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工程减排,进一步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力度,在36个大城市率先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大力推进管理减排,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引导循环经济有序发展。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制度,强化地方政府减排责任。
针对近两年将有4万亿元的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医疗保障等工作的情况,周生贤表示将严格扩大内需过程中的环保准入。在环评审批方面,对国家政策支持、符合扩大内需要求和环保法律规定的建设项目要加快环评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严把关,严禁审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
抓重点,保水源
周生贤称,将进一步强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规划执行情况评估考核制度,推动地方政府加快规划项目建设。督促太湖等重点流域实施更加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对点源的监督管理,研究面源污染治理综合措施,开展内源污染防治,采取调水、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切实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将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把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深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将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科学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大保障饮用水安全相关规划的实施力度;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强化保护区内建设项目和人为活动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重农村,建考核
在农村分散水源地的监测与管理问题上,周生贤称,将因地制宜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加快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土壤环境污染,在深入做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启动农村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扩大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范围和规模,大力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推广集成配套的节肥、节药、节水实用技术,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完善跨行政区域水质考核制度也在报告中被提及。与此同时,将跨行政区域水质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推动地方人民政府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
5、“十一五”规划中期报告:减排指标完成不足1/3
来源:《新京报》2008年12月25日
中国五年规划中首次引入约束性指标,在规划实施到中期,节能减排要完成两个约束性指标面临巨大压力。
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所作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报告,是中国首次对五年规划中期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三家机构,分别以各自的独立视角开展了第三方评估。
评估显示,《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是好的。
张平介绍,“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8个约束性指标中,除森林覆盖率指标因缺乏年度数据难以准确评估、节能减排2个指标进展相对滞后外,其余5个指标均好于规划要求。
在节能降耗方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5.38%,完成规划目标的26.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进展相对滞后,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两年完成规划目标的32%和22%。(记者杨华云)
6、新华网:宁夏黄河耗水指标减少2.2亿立方米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2月24日
新华网银川12月24日电(记者武勇)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获悉,由于黄河上游来水减少,按照丰增枯减的分水原则,黄委会决定,2008年至2009年调度年份,宁夏分配水量将控制在34.59亿立方米,比上个调度年份减少2.2亿立方米。
据自治区水利厅介绍,2008年7月至10月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来水177.7亿立方米,比往年同期均值偏少38%;根据长期径流预报,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153.9亿立方米,比往年同期均值偏少20%。考虑到骨干水库蓄水情况和沿黄省(区)实际用水需求,确定本年度黄河可供耗水量由上年度的340亿立方米调减为320亿立方米。黄委会给宁夏分配耗水量属于枯水年份黄河水量分配方案。
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这一方案,宁夏将紧急启动特殊年份水量分配方案,其中包括将冬灌面积控制在500万亩,腾出水量以应急明年5月以后的灌溉用水高峰期;严格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节水型农业;对水量进行精确分配,确保上下游均衡收益。
7、湿地恢复保护列为湖南省2009年投资重点
来源:湿地中国 2008-12-25
据湖南省人民政府网报道,尽管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冰灾,但湖南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完成5580亿元,增幅逾30%。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仍将明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目标定为25%,有望逼近7000亿元。
2009年的投放重点,将集中于五个方面:其一是改善民生,着力提高民生质量;其二是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承载能力;其三是生态环境,着力增进生态优势;其四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其五是灾后重建,着力提高抗灾避灾能力。
湿地保护恢复首次被列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00亿元,加快推进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重点抓好湘江流域、环洞庭湖污染治理,以及石漠化治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建设。
8、黄河三角洲将成为世界黑嘴鸥重要繁殖地
来源:湿地中国 2008-12-25
从今年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开始实施黑嘴鸥繁殖保护工程,争取到2010年黑嘴鸥繁殖数量达到1000对以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黑嘴鸥重要繁殖地。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5.3万公顷。据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末,这里的黑嘴鸥数量为1500只左右,占世界黑嘴鸥数量的近1/5,然而,由于黄河来水量变少以及海潮侵袭等原因,黑嘴鸥繁殖成活率受到严重影响,每年仅有极少数黑嘴鸥雏鸟能够成活,致使黑嘴鸥数量增长缓慢。
近年来国家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1.3万公顷湿地得以再生,为鸟类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黄河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东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调查发现,07年约有300只黑嘴鸥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繁殖成功,为实施黑嘴鸥繁殖保护工程准备了较好的基础条。
据了解,近年来,一些包括黑嘴鸥、黑鹳在内的海内外罕见的珍稀鸟类飞抵黄河口繁衍生息。黄河口湿地的鸟类种类已从187种增加到296种,每年来这里的候鸟达600万只。
9、南水电开发面临恶性循环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2月25日 龙昊
“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加面。”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西南地区的这种水电开发模式将使得国家在高污染、高耗能的扩张型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与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
马军的观点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出版的《改革开放研究丛书》之一《中国西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部分。该丛书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水电开发激发高耗能产业
资料显示,在诸多能源来源中,中国的水电开发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进。截至2004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1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而计划到2020年将这一规模提升到3亿千瓦。
随着水电开发在西南地区的展开,从湘西、鄂西到陕南、甘南,直至云南、广西、贵州的广大区域,水电开发激发高耗能产业发展的情形比比皆是。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马军的关注。这位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信息公开。
四川是西南水电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十五”期间,岷江上游、杂谷脑河、黑水河、瓦斯沟河、火溪河、马边河、田湾河、嘉陵江等一大批梯级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其中不少工程已经完工。“十五”末以来,大渡河瀑布沟、金沙江溪落渡、向家坝水电站和雅砻江锦屏等巨型水电工程相继开工。
高耗能产业和水电开发同步扩张。雅安市地处大渡河和青衣江流域,该市国税局的材料称,水电高耗能产业已经成为雅安市国税的支柱。乐山市地处青衣江、岷江、大渡河流域,已建与拟建大量水电工程,该市2006年就拟定“快速发展林业及加工工业和水电及高耗能工业两大优势产业……”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属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如火如荼,高耗能产业纷纷落户。
同步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水电产业投资大、工期长,水电供给和电力需求间的阶段性不吻合,发展高耗能产业成了摆脱水电困境的有效手段。二滩水电站就突出地反映了这一问题。二滩水电站位于雅砻江上,距攀枝花市区46公里,是雅砻江梯级开发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在四川省严重缺电背景下,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1991年动工,1999年全面投产。然而,由于该省这期间其他能源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二滩水电站投产两年间亏损达12亿元。为了消纳大量过剩水电,高耗能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纷纷上马,并予以优惠电价。
对此,马军警告说,由于水电调节能力等固有缺陷,对大江大河的过度开发,正在西南地区引发高耗能产业的膨胀;而建立在廉价水电基础上的高耗能产业,给当地的环境和社区带来严重影响;而由此制造的巨量能源需求,将大规模消耗江河开发所产生的电力,直至导致新一轮电力短缺;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并且刺激了西南煤电膨胀。
高耗能引发高污染
西南地区是大江大河的上游甚至源头地区,水电过度开发已经对河流生态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随之兴起的粗放型高耗能产业加剧了这一影响。
据介绍,在最早尝试水电高耗能发展模式的攀枝花市,高耗能企业已经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已经威胁到当地人民的健康与安全。为消纳二滩水电站过剩电能,攀枝花市从2002年以来加大力度建设升级高耗能工业园区——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钒钛、化工、有色、钢铁、电冶等五大行业。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察组对该园区内抽查发现,污染严重。
一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2005年,攀枝花市GDP仅248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发生量高达4000多万吨,而年度GDP达万亿元的广东省,每年固体废弃物发生总量不到2000万吨。攀枝花市每年发生的工业固废约占中国每年工业固废发生量的8%,而同期GDP仅占全国的1.4%。
随着水电的开发,西南地区不少地方纷纷走上了发展高耗能产业的道路,进而导致高污染。
发展模式亟须转型
2000年以来的高耗能产业的急速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问题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马军表示,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就力图遏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但效果有限。
据悉,高耗能产业的持续膨胀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电价。2006年9月,国家明令禁止自行对高耗能企业实施优惠电价。然而,直到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现,“14个省份已实施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竞价上网等名义自行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这些省份包括西南地区各水电大省。
马军提醒说,在一波接一波的水电加高耗能产业的大开发中,将世界上主要的高耗能产业吸引到中国的西南地区,最终将中国的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峡谷河段梯级水库化。这一开发模式不仅将影响河流生态、百万移民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还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污染控制,阻碍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将水电开发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更是转化发展模式的问题。
10、全国政协组织考察调研 为长江水资源合理开发把脉
来源:中国网 2008-12-25
最近,一些媒体炒作我国长江过度开发问题。然而,也有专家质疑说,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水能开发程度一般都达到了80%以上,而没有一个说出现过度的。如果我们长江上游“开发程度仅为10%,竟已过度”,真可以说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幽默。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前不久全国政协曾组织调研,为合理开发长江水资源把脉。
谁来考虑百年后中国的能源问题?
在资源与能源短缺正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今天,水力发电作为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关水电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因此,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也得到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高度重视。日前,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长江中上游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组赴云南、四川考察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情况,希望借此调研可以了解具体情况,提出建议,积极引导长江上游水电的有序开发、科学利用。
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2005年的水能资源普查,大陆地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万及以上河流上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0829亿千瓦时,平均功率为69440万千瓦;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河流上单站装机容量500千瓦及以上水电站的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164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4740亿千瓦时,其中经济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40179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4亿千瓦时。如果我国(技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都得到充分开发,相当于每年可以提供大约12.5亿吨原煤。以100年计算,我国的常规一次能源总量将能够增加近30%,相应地我国煤炭资源在总的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下降为51.4%,水能资源比重将上升到44.6%。如果要以200年计算,水能资源将大大超过其他任何能源资源,成为我国的第一大常规能源。
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划中考虑问题的期限普遍比较短,很少有人意识到几百年以后我国潜在的能源危机。然而,据了解英国有关部门对百年以后的发展规划,都已经有非常细致的考虑。最近在长江三峡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来自美国垦务局的专家在介绍他们的发展规划时透露,美国的能源专家们至少已经考虑到了400年以后能源的规划和供应问题。这一点令我们在场的中国专家十分吃惊。难怪美国人严格限制自己国土上的油田开采,在上个世纪国际油价较低的时候,他们还大量进口石油注入自己国家的地下。因为考虑问题周期的不同,会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评价产生巨大的变化。例如,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水能的总利用率只有20%,大约相当于2.5亿吨原煤。也就是说,如果不加紧开发利用我国的水电资源,改变目前我国水能利用率极低的现状,我国的能源资源将遭受极大的损失。200年之后我们国家相当于将要浪费一半以上一次能源资源。按照美国人考虑能源问题的规划,400年之后,我们将白白浪费掉相当于我国80%的一次能源资源。
“开发利用,资源量丝毫不会受到损失;不开发利用,资源也要随着时间流逝”,“不用白不用”,这就是水能这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难怪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无一例外地优先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很显然,只要人们把社会发展的眼光放得远一点,任何人也不会愿意把国家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能源”白白浪费掉。然而,我们一些国人似乎总有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维惯性,几乎很少有人愿意考虑百年以后的事情,更不要说400年之后中国的能源问题了。所以,在我国总体的水能开发利用率只有20%,西部水能资源的开发程度还不到10%的情况下,社会上却不时出现担忧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已经过度的质疑。
小水电无序混乱开发不等同于“过度开发”
根据调查,截至目前长江流域已经建成包括三峡水库在内的水库4.8万多座,总库容2200亿立方米;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41座,装机容量6972万千瓦,年发电量2925亿千瓦时。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乌江等流域内的这些已经开发的水电对促进我国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河流大多为高山峡谷,水库淹没损失比较小,开发利用好,有利于建成大型水电基地。充分发挥水电开发的规模效益,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仅四川省的水能资源就占全国的25%,水电蕴藏量1亿多千瓦,目前仅开发了10%;西部可开发水能资源约2.743亿千瓦,占全国的72%。目前开发程度还不到8%,远远低于世界水能资源的平均开发程度。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四川省2007年底水电资源开发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总体上看四川水电不存在过度开发,而且还有很大潜力,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开发程度、加快开发进度,以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的电力需求和节能减排要求。”四川省发改委能源办公室王源表示。
尽管我国西南地区的实际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但是,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四川境内的小水电开发早已经是如火如荼。由于管理职责不明确,一些支流已出现了很多“四无”小水电。甚至有个别开发商,利用不法手段,通过拉拢、收买乡村干部,私自圈河、圈地,违法、违规地进行小水电建设。这些“四无”小水电,不仅浪费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经常是严重地侵犯了当地农民的利益,在群众中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不过,专家认为社会上把这种个别支流上的小水电无序、混乱、违章开发建设称之为“过度开发”是极不科学的,非常容易掩盖我国水电开发严重滞后、开发程度明显不足的问题,使社会公众对我国的水电开发造成严重的误解,因为按照常人的理解,长江上游的水资源开发,到底是过度开发还是不足,只能有一种答案,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而现实当中的一些小水电无序、混乱、违章开发建设与大型水电开发不足的问题,则完全是可以并存的。
引水发电造成断流也不等同于“过度开发”
除此之外,长江上游已建水电站的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引水式开发的水电站,在枯水季节由于河水被电站引水管道全部引走,造成部分河段脱水、干涸的现象时有发生。考察之前,社会各界经常把这种问题也归结为过度水电开发,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得不够,过多地采用了引水式开发。不过,考察之后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根据水电专家介绍,引水式发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发电方式,在国际上应用得相当普遍。例如,在水电占99%的挪威,大多数电站都是采用引水式发电方式。但是,对于引水式发电站的管理十分重要,如果对引水式电站不加管理,很难保证不出现电站运行者为了多发电,把河水全部引入管道,造成河流断流的现象。发达国家的引水式电站,通常都有严格的河水管理规定,要求电站必须保证一定的生态下泄流量,而我们国家则还没有相应的管理和规定。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更喜欢普遍地去否定引水式发电的开发方式。
应该说这种认识是不够科学的。引水式发电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能轻易地否定。特别是对于小水电和周围环境不容许有过多淹没的情况下,引水发电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果,我们盲目否定引水式发电这种方式,恐怕现有的小水电资源有多一半都不能得到开发利用。实际上,即使在枯水季节,河流引水和发电的矛盾也并非无法解决。在河流上分级建设滚水坝,通常是在河流水量不大的情况下保持河流生态的有效办法。在种滚水坝在北京周围郊区的很多河流上大家都可以看到。在引水式发电的河段,完全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解决引水发电与河水断流之间的矛盾。
搞清水资源开发率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概念
考察之前,社会上有人担心我国长江上的水资源开发全部完成之后,水库存蓄的长江的水资源将达到年径流量的60%以上,高于国际上通常的河流40%开发利用程度。考察之后,人们发现,这种担心是因为很多人不能区分水资源开发率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概念。在我国水利部发布的水资源公报中,有“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和“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这样不同的表述。这里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也可以理解为水资源的开发程度,而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则是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水资源除了部分深层地下水恢复较慢之外,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的资源,应该说只要不损害其可再生特性,不存在有任何过度开发的问题。像利用水库把洪水期的洪水储存起来的开发行为,无论怎样地“过度”都不会有什么不利。水库蓄水能力强不仅不会对水资源造成伤害,而且,还能大大增加调蓄能力,解决河流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变水害为水利,同时大大提高河流水资源的社会使用效率。
纵观世界,那些成功地治理了河流的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著名流域,很多河流的水库蓄水总量都已经超过了河流的年径流量。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美国的田纳西河、科罗拉多河,前苏联的叶尼塞河,非洲的尼罗河以及我国的黄河,这些河流上水库群的蓄水能力都是年径流量的一倍到几倍。例如美国西部大开发对科罗拉多河的开发建设,梯级水库储备了4倍于河流年径流量的水资源。利用水库汛期大量地拦蓄洪水,不仅大大缓解了洪水对周围社会的威胁,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调水措施,为干旱少水的美国西部常年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从而使得美国西部成为移民崛起的新大陆。现在的美国加州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显然,尽管科罗拉多河的这种形式的水资源开发已经达到了近100%,但几十年来从来也没有人认为它的水资源开发过度了,更没有人看到它对河流造成了伤害。我国黄河上的水库蓄水能力也已经接近径流量的2倍,只有在此基础上水利部才有可能对黄河全流域实行统一调度,最终达到既可以防止洪水,又能保证不发生断流的目的。而对于我国的长江,正是由于开发程度较低、水库蓄水量有限、对水资源的可控能力不足,以至于我们目前对于长江出现的洪水和干旱,经常会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与水资源的开发不同,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被人们使用(社会用水)的百分比。根据国际普遍情况,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用水大约有70%最终会转变成污水重新排入河流系统。因此,如果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40%,那么就大约有28%的污水排入河流,与原来的60%未使用过的河水相融合,整条河流就几乎增加了一半的污水。因此,水资源的使用率一旦超过了40%,人们就会认为已经对河流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因此,国际社会认为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宜超过40%,并非是没有根据的。同理可见,这个限制既不应该包括水资源开发程度,也与河流的水能(水电)开发利用程度毫不相干。
水能资源不能百分之百开发是一种误区
对水能开发程度,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开发程度越高越好。不过,最近我国国内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经济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也不应该百分之百地开发,否则会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不利。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各国的水能资源都有理论可开发、技术可开发和经济可开发之分,这种区分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理论可开发水能资源不应该百分之百地进行开发。所以,如果我们再强调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也不应该百分之百地开发,就还不如把经济可开发定义得更科学、更准确一些。当然,在各国的建设实际当中,由于河流沿岸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使得某些河流的水能开发造成的环境影响或者淹没损失过大,因而,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开发其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但是,这种不能百分之百地开发的原因,是受社会发展和具体河流条件变化限制的结果,而不应该是在原来已经规划好的经济可开发、技术可开发范围内再限定一个百分数。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超过了90%,一些欧洲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甚至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根据各国的发展经验,水能资源越早开发、开发程度越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越有利。例如,法国的水电资源已经百分之百地开发,结果不仅生态环境良好,而且让法国率先结束所有的煤炭开采,实现完全的清洁能源利用。德国、英国等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也都在90%以上,事实同样也是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取得了双赢。世界发展的现实已经明确无疑地告诉我们,无论任何国家,其水资源开发程度和水电开发程度,几乎都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正比的。无端地担心水资源开发会过度,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再说我们国家的长江上游,即便按照现有规划全部开发完毕之后,其水资源开发程度(水库蓄水量)也不过61%,全国的水电开发程度也不超过60%。这个开发水平比现在的美国还要低得多,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水平,似乎就是我国现代化水平的反映。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否成功解决长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与此同时,在长江上游和整个西南地区,其水能蕴藏量也占到全国的70%,未来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那里依然还是中国水资源开发和水电开发的主战场。不能否认,西南水电开发对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改善中国电力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水电持续健康发展,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还计划于2009年1月中旬在北京举办一次“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会议将邀请各方面的代表和专家,进一步探讨有关长江开发和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云南电力报 水博)
11、盘点2008年,我们关注环保事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12月25日 原二军
1月中旬到2月中旬,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雨雪冰冻等严重灾害事件。其时,春节将至,上亿民众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各地煤电、交通告急,更有大量旅客返乡受阻。
2008年的中国,便是始于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冰雪天气。
2008年末,由美国次贷危机一步步演化而来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中国也无法置身其外。
从年头到年尾,从“冰雪灾害”到“金融风暴”,注定这一年是一个多事的年度,也注定这一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博鳌亚洲论坛、“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第29届奥运会、阳宗海水污染事件,等等,每一件事情带来的持续的影响力并不止于两场危机之间。
2008年,在环境保护领域,发生了那么多事情,无论是影响深远的宏大事件,还是影响有限的小事,《事件》版都在紧紧关注:记录它的发生、探究它的真相、追问它的意义。而在这里盘点2008年里我们关注并报道的事件,其意义并不止于回顾,更是希望每一起事件带来的教训能被吸取,经验可以被借鉴。
2008年,我们关注一些事件,这些事件影响重大,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拉开2008年帷幕的首先是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这场50年不遇的重大雪灾,横扫中国南方十几个省份,使铁路、公路、航空都受到严重考验,煤电告急,回家过年的路突然间变得如此漫长。根据民政部的统计,这场冰雪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在气象专家看来,这次暴风雪的产生虽然与遭遇特殊的拉尼娜年份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其外。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的解析。
4月11日~13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我们也在第一时间投入了关注的目光。这场以“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企业巨子和学界精英共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这一话题。正如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理事长、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所讲,“我们要建立一个绿色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全体的人类能够有更加光明的未来,而不会给自然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要应对和克服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污染,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亚洲,同时也是建立一个绿色的未来,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地区的8.0级大地震,骤然而至的地动山摇瞬间吞噬了数万生灵。大灾当前,中国政府和全体国民都凝成一个声音: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直升机、解放军、武警战士、医护人员、救灾物资,源源不断争分夺秒赶往四川地震灾区现场。对于这一重大事件,我们更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进行报道。在持续的关注报道中,我们不但展现了生命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无比的坚强和坚韧,也展现了在这场特殊战斗中顽强屹立、坚持战斗的普通环保人员英勇事迹,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环保精神而喝彩。汶川地震,让我们的关注超越了灾难本身。
8月~9月召开的北京奥运会,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兑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对于这一盛事,我们从头到尾给予关注。我们关注北京广大市民为努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而作出的“少开一天车”的承诺,这一活动虽然发轫于民间,带有浓烈的草根特色,但却反映了北京市民参与环保、参与绿色奥运的心愿,正如一位网友所讲,“少开一天车”不是强迫、不是模仿、不是跟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参与,这种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转变必将为中国百年奥运的光荣和梦想添上一抹浓浓的绿色。
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甚大的阳宗海水污染事件,我们的关注并不流于表面。对于当今环境事件频发的中国来说,如何从事件中吸取教训以为后来之鉴更为重要。阳宗海水污染事件带来什么教训?应该树立怎样的政绩观?如何切实加强环境执法?我们的每一个追问,都是希望能从范围内来关照这起令人痛心的污染事件,希望这一教训能真正成为发展过程中的财富。
2008年,我们关注一些事件,虽然这些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局部的,但其影响力却是典型的、全面的、令人深思的。
在年初,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黄河“黑三角”地区。位于黄河黑三角的内蒙古清水河县尽管是国家级贫困县,但煤、铁、镁、锰等资源非常丰富,大量从中东部转移过来的“五小”企业在给地方政府带来大量税收的同时,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灾难。类似的产业转移热潮,如果不受约束,究竟能不能给西部真正带来财富?还是会带来生态灾难?答案恐怕是后者。
在人们眼里,环保工程是为治理污染服务的,然而海南省三亚市新建的新城污水处理厂却因为选址问题,成为了污染隐患,对所在地区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于这一事件,我们的及时关注不仅仅是希望调查出事件之所以这样发生的真相,更是希望通过对“环保工程何以制造污染隐患”这一悖论的探究追问,发出我们的声音:在法制社会的今天,政府是否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如何让受惠于民的项目能本着合法、科学、规范的原则,做得让民众真正叫好?
陕西省神木县煤炭蕴藏丰富,然而这里的普通百姓并没有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发展中分享到应有的利益,相反由于煤炭开采导致的采空区生态破坏,导致全县有1900多户6700余人成为生态灾民,生活举步维艰。由于立法滞后,缺乏强制性的法律约束,他们的权利也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我们对于这一事件的关注,不仅在于事件本身,而是希望能通过事件的报道呼唤法制建设的跟上,用法律来维护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受损的这些群众的权益。这对目前的中国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亟需关注的话题。
污染企业违法排污导致百姓遭殃并不少见,重庆市铜梁、大足两县的十几家锶盐生产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灾难,当地的水、土、空气都遭受到严重的污染,而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这样的污染企业几乎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是谁给污染企业打开了方便之门?我们进行关注,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环境保护关乎到每一个人,关系到我们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蒙古语中,“巴音”是“富饶”的意思,“杭盖”是指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和树林的世界,然而现实却与“巴音杭盖”这个美好的名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于滥挖乱采金矿,昔日水草丰美的巴音杭盖大草原不仅千疮百孔,沙化的步伐也在加快。这其实并不是个例,由于开矿、或者开垦荒地,曾经的茫茫大草原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沙化带来的沙尘暴也在日益威胁着我们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对这片草原的关注的一个原因:让被破坏了的草原得到有效修复,希望这不是一个奢望。
2008年,我们关注一些事件,这些事件也许称不上宏大壮观,但它们却真切描述了中国环保事业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长期以来,农村环保一直是我国环保工作中的“冷点、盲点、短板、难点、重点”。由于意识、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不足或是缺失,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重,农村面源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日趋加剧。如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推进农村环保工作?基于这一问题,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湖南省长沙市,这里扎根于每一户农户、每一块土地、在“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农村环保三年行动中摸索出来的农村环保自治模式,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地区环保的希望。向关心农村环保的人介绍这些经验,这也是我们关注的最根本所在。
眼下许多地方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集体经济的力量薄弱,使得资金投入成了农村环保的“瓶颈”。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从创新思路入手,通过走村企联手的道路,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对此进行关注,目的是使地方政府能从中获得启示,创新机制,让资金真正愿意投入到农村环保建设中来,这需要过程,也需要智慧。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问题。甘肃金昌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源多、量大,口罩是这里生活的人们的必备品。金昌要发展,必须转型,在经历发展阵痛后,金昌毅然决然选择了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关注这个“金娃娃”脱掉“黑帽子”的例子,本质是对城市如何进行优化升级的探究,在这种探究之下,金昌经验无疑可以作为一种宝贵借鉴。
从大运河改造环境进行“申遗”,到山西省大同市加大对云冈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也关注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威胁已不新鲜。一个资源性城市如何把经济发展让位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为历史文化遗产创造一个绿色的大环境,大同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很好的回答,这也是我们关注大同采取措施保护云冈石窟根源的所在。
如果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看2008年,作为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年份,其本身就具备了改革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标志性意义:经济发展从量变向质变转折的关键点。而这一年我们关注的环保领域内发生的每一件大事,无论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上,或者体现出来的价值上,也都具备了这样的意义,那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2008年即将成为历史。这一年当中,我们关注的每一件事情,不但见证了这个国家环保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步伐,也见证了一个伟大国家迈向强大过程中的自我探索和成长。见证事件并解析事件,也是《事件》版长期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12、城市治污:“打捆”治理能否破解民生大事?
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
2008年末,沉寂在冰封之下的松花江静静流淌,三年后的此时,这条发生了重大水污染事件的东北人民“母亲河”已然不同当日。正是这场水污染“劫难”让她和中国众多被污染困扰的河流迎来了新生——国家的一系列流域治污政策让她们在污染治理中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因2005年重大水污染事件而引起海内外关注的松花江流域,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居全国七大流域之首位。三年来,黑龙江省引入专业水务企业参与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通过“打捆”建设各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为解决流域污染这一“民生大事”探索新路。
资料图片:2005年11月,航拍受污染的松花江。(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污染之后的重生“机遇”
2005年年末,松花江无疑是海内外关注最多的一条河流,一场重大流域水污染事件将这条有着跨界国际影响和保障群众饮用水源使命的河流推上风口浪尖。流域-江河-水,维系着生命延续、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正遭遇何等污染困扰,松花江污染将流域治污的进程极大推进。
为推进节能减排,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两项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下,主要流域的污染治理无疑成为减排任务的“先锋”。2005年重大水污染事件震惊中外的松花江流域自此开启治污进程。
2008年11月29日,游客在冰封的松花江面上游玩。随着气温的下降,松花江哈尔滨段冰层渐厚,防洪纪念塔附近江段的冰面上游人增多。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给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甚至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重化工业多,排污欠账久,污染负荷重,治理难度大,成为全国污染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许多高耗能、高耗水和重污染产业,污染排放强度居高不下。治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流域内许多大中城市缺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高度关注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2005年末,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中国专门制定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保护松花江饮用水安全和中俄界河水质。
2008年12月,松花江面上的冰灯“取冰”成为哈尔滨市民和游客的冬日乐趣,整整三年前的那场水污染却刻在了人们心上。哈尔滨市民马新说,“松花江带给哈尔滨人的不仅是冬日冰雪之乐和夏日的清凉,我们沿河而生,最关心的还是饮用水的安全。松花江污染的治理让我们看到希望,污水处理厂的陆续开工让人欣喜!”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唐丁丁说,实现松花江流域的“休养生息”,中国政府已经投入约100亿元用于松花江流域的污染防治,目前工程开工率已经达到约90%,政府还将在未来两年再陆续投入约200亿元用于流域污染治理。
“可以预期,通过一系列刚性的治污措施和大规模投入,中俄界河的水质将在未来两年内出现好转。”唐丁丁说。
“ 打捆”治污:“资本+技术+品牌”彰显优势
松花江治污重大项目集中的黑龙江省积极进行流域性治污方式的探索,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入市场化运营的战略投资者。黑龙江省通过吸纳社会资金、专业化队伍、新型商业运营和管理模式参与流域性治污,为政府与企业合作提高流域性治污成效探索出新路。
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明确提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公众参与的筹资原则,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支持和鼓励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国内外很多投资机构、专业技术设备公司非常关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意参与规划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清华同方获得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平污水处理厂的特许经营权,在14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东北乃至全国污水处理行业同等规模污水处理厂立项投资到建成运营乃至高效、低成本运转的奇迹。在流域性治污的进程中,专业化水务企业的“资本+技术+品牌”优势得到彰显。
2007年11月13日,随着松花江哈尔滨段的一处江心岛被淹没,通往江心岛的浮桥变成了“断头路”。受下游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发电的影响,松花江哈尔滨段近日水位持续上涨,再现江宽水阔景象。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清华同方与黑龙江省政府签订了《黑龙江省水务项目投资战略合作协议》,在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计划投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企业依托“资本+技术+品牌”的优势,不断采取适合黑龙江省当地经济和污染状况的创新性投资模式,先后投资建设和并购运营了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太平污水处理厂、佳木斯东区污水处理厂、牡丹江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佳木斯市配套污水节流管网工程,城市污水处理总量达到约每日50万立方米。目前,企业又与黑龙江省签约、开工或者即将开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有11个,预计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00万立方米,总投资金额约20亿元人民币。
同方哈尔滨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朴庸健介绍说,以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水务企业在参与流域性污染治理中已经成为具有实力和技术优势的新生力量,能够为政府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支持。以清华同方与黑龙江省在流域性污染治理中的合作经验看,公司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走出了专业化污染治理道路。
这一专业化水务企业运营成本在“流水线”化经营中可以将成本趋于最低。通过工艺和技术创新,企业在与黑龙江省大中城市、县级城镇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合作中采取了模块化工艺技术。“打捆”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模式降低了同等条件城市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前期成本,有利于当地尽快接受并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厂。
流域治污:政府与企业的合力双赢
有专业人士指出,流域性治污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难题,在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与专业化企业参与建设可以成为共赢的治污新路。政府应当大力引导国内外市场化资源参与,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力量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助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研究员提出,政府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既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为专业化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企业参与的市场化治污能够更彰显效率与成效。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原有建设的污水处理企业因水费低或者收缴率低等问题而闲置,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投资的大型项目久置不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大中城市、小城镇污水处理管网不配套也为治污造成障碍。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的进程中,政府引入专业化水务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以投资新建、部分资产并购以及原有资产委托经营等模式参与城市污水处理企业的建设。
水务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环保型企业,承担了很大的社会责任。“参与污染治理的水务企业应当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环保责任,与政府通力合作。企业应当以区域性、专业化发展的战略眼光处理经济与长远发展的协调关系,”朴庸健说,企业只有成为政府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服务平台和资金、技术支持,才能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机会。
城市污水处理的成效关系国家节能减排进展,更涉及百姓饮水安全。在松花江治污的同时,我国的其他江河治污也已被政府纳入日程。在城市治污中,“百姓水费最低、政府可支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无疑将取得实效。
水污染过后三年间,因污染松花江而疲惫的松花江正逐渐重获“休养生息”。在治污中重获新生的江河,也将为百姓带来更为放心的生命之源!( 记者 呼涛 )
13、生态旅游应成生态保护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2月25日00:00
1835年,一位年轻的英国贵族随船来到南美洲厄瓜多尔一个群岛,顿时被那里独特的生物种群和自然环境所吸引。尽管只停留了短短5个星期,但是他的研究却改变了西方科学的进程。那个年轻人就是达尔文,而这个叫做加拉帕戈斯的群岛,不仅为进化论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实证,也在日后成为第一个世界遗产地以及全球公认的生态旅游发源地。多年来,厄瓜多尔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制度,力图确保将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曾有学者指出,如果这里的生态旅游不能成功,那么其他地方就更值得怀疑了。然而就是在被世人推为典范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稀有海龟数量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为此在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的世界遗产名单”。今年年初《华尔街日报》也刊出文章,称“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业已给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自从某环保NGO负责人赫克托1981年在一则广告中用其母语西班牙文创造了“生态旅游”一词以来,围绕它的争论就不曾停歇过,全球各地打着“生态旅游”旗号的更是不计其数。倡导者称生态旅游不仅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亦使当地社区受益,并令游客受到教育和启迪。然而遗憾的是,生态旅游越来越多地被当作“标签”和幌子,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
生态旅游概念引入中国已有数十年,学界、业界议论甚久,也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从含混不清到日渐明确,从默认无为到积极引导,从各自为政到联合治理,生态旅游登堂入室,正式进入政府部门的管理视野,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词汇和营销招牌。特别是近两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部(前身为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多次联合召开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力图将其发展引入健康、规范之路。
时光流转,世事轮回。10年前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命名为“生态环境旅游年”,现在再次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从名称的变更似可看出,其理解日渐走出混沌而趋于明确。不过,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在政绩导向、经济导向的社会运行体系下,如何避免生态旅游概念不被泛化和盗用?对于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而国民环境素养有待提高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如何确保生态旅游成为生态的保护神而不是破坏者?如何在借鉴国外已有经验教训的同时,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既不原样照搬,又不异化曲解?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难题。
14、治理环境污染要出重拳
来源:红网 2008-12-25
在浙江天台县平桥镇新中,有一家落户在居民区、生产中密度纤维板的企业——浙江恒盛木业有限公司。该企业在未取得环保许可证、无环保措施的情况下开工生产,造成严重污染。
由于村民多次反映,日前已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责令暂时停产整治。(见2008年12月15日人民网)然而,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不能把环境监督执法的工作前置,非得等到造成严重后果、民怨沸腾以后才“高度重视”呢?
2007年4月,平桥镇把在西张路口原征用作建设中学的54亩耕地,转作建设恒盛木业公司中密度纤维板厂。在未获得环保批准的情况下,企业于今年1月开工生产。近一年来,企业排放的超标甲醛、粉尘烟尘、废水废渣,造成西张村自来水水源奓岙库水质污染,自来水如同淡酱油色样,发腻、发臭,村民已有3个月不能饮用自来水;排放的粉尘烟尘废气,使空气中夹杂恶臭气味,周边各村村民感到胸闷难受;偷倒在新尚公路边、西张路口等花木基地上的废渣,造成草木干枯、成片死亡;24小时生产发出高分贝的噪声,使周边各村民白天心情不安,夜间难以入睡......可见,污染已严重到危及村民的生存程度。
对这家企业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县环保局的负责人说,浙江恒盛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度污染企业,根据环保规划建设要求,此类企业是不应该建在居民区内的。即使通过安装相关的环保设备加以整治,但其对村民的噪声危害也是不可能避免的。他建议,由县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将该企业迁往工业集中的园区,还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存环境。应该说,这位县环保局负责人并非“糊涂官”,他精通业务、思路清晰、建议可行、关注民生。问题在于,环保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就应该严格把好环评关,在项目施工时就应该严格执法。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后果后再来监督执法,不是交了不该交的昂贵学费么?当然,时下的环保部门也有苦衷,任免权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人大,薪资也要在财政领,不看领导眼色行事,帽子、饭碗就很难保得住,他们只能在领导“高度重视”之后才能“高度重视”。因此,打“马后炮”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此说来,问题的根子还在地方政府和领导身上,他们不顾科学发展和民生,大上污染项目,多数是招商引资、急于出政绩惹的祸,而其背后隐藏的则是虚荣、求官等个人目的。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们不仅希望天台县对严重污染企业要痛下“杀手”,而且希望能够让环保部门放开手脚监督执法,特别是赋予他们早“出牌”的自主权。如此,才能避免基层胡引资、乱招商,让农村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还老百姓一个安稳的日子。
15、提高基层环境执法水平关键在哪?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12月25日 李三中
近年来,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广大群众依法保护自己环境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尤其是个体、私有、合资合作、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环境执法对象呈现多面性特点和分散化趋向。此外,环境监管内容、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执法主体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执法不到位、执法不作为等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我们要树立依法行政意识、执法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想方设法地在改善执法环境、健全监督机制、理顺社会关系等方面多做文章。
一是理顺执法主体、改善执法环境。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方面,单靠环保部门“包打天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广泛动员、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同时,环境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设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和配套,从而影响其法律效力的发挥。因此,环保部门应切实履行好环境统一监管的职责,在统一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环境监测规范和环保信息发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规定,明确各部门所负的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增强综合执法的效果。各级环保部门在法制建设中,也要抓住健全、完善环境法规体系这个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加快立法步伐,构建衔接紧密、相对完善的地方环境法规体系,为环境执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是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健全监督机制。明确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任务、权限、标准、程序及责任。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深入开展环境行政处罚、行政复议案件和法律文书的分析、检查活动。在行政处罚、行政复议、排污费的征管用、建设项目审批、污染控制、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等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工作程序和廉政规范。加强法制培训工作,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委托执法行为,明确委托的执法权限范围、执法要求、执法标准和备案监督等内容。
随着环境执法的深入,应加强执法责任机制、执法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积极、主动地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环境执法工作,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并且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过错行为给予责任追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把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等向社会公布,把执法活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同时,建立和完善上级对下级环保部门的层级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备案等工作,使层级监督规范化和经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