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4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1、更正启事
2008年12月19日-28日江河十年行之云南行系列报道:
2、2008江河十年行之三——谁是下一个萧亮中
环境资讯:
3、中国新闻网: 中国水污染防治存在六问题 执法难问题较为严重
4、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长:中国将严格扩大内需过程中的环保准入
5、中国新闻网: 周生贤: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部分项目已启动
6、中国环境报: 侵权责任法草案首次对环境污染责任做专章规定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广州拟投入近500亿元让珠江变“清”
8、新华网: 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9、新华网山东频道: 山东推行重点流域"生态补偿" 促进水质改善
深度报道:
10、科学时报: 中国环保30年:症在执行不力
11、湿地中国: 盘点2008之生态 2008,我们留下哪些生态足迹?
12、南方日报: 环保:从“软约束”到“硬约束”
13、中国水网: 重点流域治理:一场惊心动魄的持久战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天津视窗: 气候变化“引发”自然灾害 全球联手狙击
15、中国环境报: “零排放”到底是怎么回事?
16、人民网: “绿色风”席卷全球政坛
1、更正启事:
在12月22日绿家园每日江河信息上刊登的《2008江河十年行之一——行走在澄海断裂带上》一文中存在如下错误:原文中的澄海断裂带应为箐河—程海—宾川断裂带;第十九段“倒转折皱”应为“倒转褶皱”;第二十段第一句话“这样的大山的折皱”,应为“这样的大山的褶皱” 。在此,本刊编辑和作者诚挚地向各位读者道歉,今后当避免此类错误。
另外,由于文中有一些术语,为方便读者理解,在此加以解释: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的褶皱。对两翼岩层而言,一翼产状正常,地层顶面向上,称正常翼;另一翼产状倒转,地层顶面向下,称为倒转翼。
造山运动:指地壳局部受力,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仅影响地壳局部的狭长地带。其速度快、幅度大、范围广,常引起地势高低的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岩层的强烈变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是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世界上的火山带与岛弧造山带一致。地槽是地壳不稳定区,呈带状分布,早期强烈下降,沉积巨厚岩系,晚期剧烈褶皱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皱带。地槽常围绕或分隔地台呈狭条状。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槽是板块的边缘部分,板块的运动使相邻板块产生挤压碰撞,形成岛弧和山系,山体或鸟弧即为板块的界限。这种运动在地貌上表现为高大的山系、链状岛弧和伴生的深海沟,如喜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岛弧带。
这是一个持续很长的时间,形成地貌特征的地质过程的持续时间引起各种不同的争论。造山运动(即地壳因被不断地埋藏而消失、随着被埋藏的部分上升至地表又重新出现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新的年代测量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对挪威南部“加里东山系”中大陆碰撞所遗留下的岩石残迹所做的高精度年代测量表明,整个循环能够很快发生,持续时间大约3000万年。而且,热的流体区域通过冷的地壳的迅速运输也许还能解释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地质现象。
中国地区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纪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即地质学上所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距今约60万年至1500万年(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期间,长白山区又经历了一个地壳活动的时期,地质上称为白头山期。最后的造山运动燕山运动结束的时间白垩纪末期距今也有1亿年了。
2、2008江河十年行之三——谁是下一个萧亮中
文图/汪永晨
萧亮中被他家乡的父老乡亲称为金沙江之子。为了能让自己家乡的河流自然流淌,他操劳过度,年仅32岁就走完了他的人生。
萧亮中
如今,金沙江上的虎跳峡是否能建大坝还在争论当中。在众多反对之声的影响下,另外两种替代方案已在备案之中。此行的地质专家杨勇说,如果虎跳峡不建,那金沙江一库八级的水电开发,其他八级电站的发电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而上移,新选的坝址其地质脆弱程度则更令人担忧。
大山中
山中自然流淌的大江
今天早上,我们的车经过丽江市金州乡树底村时,正赶上当天的集市。早就知道这里是金沙江金安桥电站将要淹没的一个村庄,所以我们下了车,和集市上卖东西的人聊了一会儿。
山野调查
赶集
金安桥的移民明年六月就都要搬迁了,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搬到了新地方。那叫七河的地方,离这里60多公里。听还在树下村赶集的人说,新搬的山上没有客人,没有生意,土地也不好。所以有不少人还不愿意搬。
我们采访的一户人家,一家四口人有12万多人民币的赔偿,而建新房子需要25万多。旧房子给他们的补偿标准是每平方米320元,每棵果树不管是盛果期还是幼苗一律赔偿50块。可他听说,金安桥电站实际上给移民的钱每人应该有30万。这中间的钱哪去了他们表示怀疑。
我们采访的另一个傈僳族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她家每年光粮食的收入就有四五万,做生意也能挣个两三万。现在有三亩田,而他们家搬迁的新地方,每人才给三分田,新搬的地方是山上,生意还能不能做,她也不知道。
她还告诉我们,她的家在江对岸,给的补偿比江这边的汉族少。所以江这边都搬得差不多了,他们那边还没有怎么搬。可是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位傈僳族妇女说的江这边赔偿的多,他们穷就赔偿的少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老百姓中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疑虑,甚至造成了一些矛盾,问题出在哪儿,显然和和信息公开和知情权有关,在移民问题上,知情权和公众参与还有多漫长的路要走呢?
彝族妇女
卖被面
买
唱山歌
我们在这有着浓浓民族风情的山区集市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却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大山里回响着这位会唱歌的妇女唱的情歌,我们听出的是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从高处看树底村
我们的车绕山而行,从高处往下看树底村时,杨勇告诉我们,这里在可以砍树的时候,是因漂木而建起的一个集散地。
走过丽江,我们开始向萧亮中的家乡走去,长江第一湾边的长江从我们眼前流过时,这世界级大江的拐点,纯天然的天、山、水色,让第一次领略金沙江风情的人隔着窗户就一个劲儿地按着快门。
金沙江
枯水期的金沙江
江边
2006年江河十年行时,亮中三弟亮远的小女儿素秋还没有满月。我们一直在说,江河十年行结束时,素秋就是一个十岁的大姑娘了。今天我们的到来,让这个已经两岁多的小姑娘的眼神里充满着好奇。我把北京朋友托我捎给亮中妈妈的问候和朋友们尽的一点孝心带去后,老人也向我打听着儿子生前的朋友们可好。
祖孙
在亮中家
住在金沙江边的萧亮中一家,和村里的家家户户差不多,稻谷一季能产1000斤左右,加上玉米和啤酒麦,一年光粮食的收入能有两万多,今年的年猪他家杀了两头,已经卖了四头,圈里还有六头,过两天价线要是好,也可以卖了。另外家里还养了20多只鸡。这些野放的鸡一只也能卖上百块。家里又盖起了一座新的二层小楼。新旧两个大院加起来能有1000多平方米。
这个金沙江边农民的家,让植物学家蒋高明十分感慨。他说在他的家乡山东现在是看不到这样的农家了。金沙江边农家的院子不光大,布局还合理,牲口住的地方和人住的分开,厕所和院子分开。蒋高明说,其实他小的时候中国农村这样的农家小院并不稀奇。现在,一排排的住房常常让人觉得不像是农家,到像军营。蒋高明说,在这里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到了国外。像国外,无非就是这里的自然。现在要想活得自然,在中国,不是没有,而是这样的地方太少了。这里才真正是鸡像鸡,猪像猪,人像人,鸡能活45天以上。
要是有沼气就更好了,蒋高明说。亮中妈妈则说,这里现在很大的问题是看病不方便。
我们问亮中的妈妈,村里人还担心要是虎跳峡电站还是要修你们的家被淹了怎么办吗?村里老妇联主任丁大妈在一旁开口了:我们国家有18亿亩农田红色警线,这是生命线,不能突破。要修虎跳峡得淹20万亩农田,这不可能。
亮中从小是吃丁大妈的奶水长大的。她说这些时那么坚定,而且嘴里说出来的话都是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这位农民老妈妈和我们一起站在亮中在金沙江边的坟前时,流着泪说:要不是亮中,水淹了我们的脚杆我们都不知道呀。亮中为什么被当地人称为金沙江之子,同行的一位话剧导演在车上还问过我这个问题,离开亮中家后,他在我们写集体日记时说:亮中是用生命换回了金沙江的风景。
做一个花环
面对金沙江
金沙江之子
江河十年行要跟踪十年访问的长江第一湾的李家珍家,今年也养了八头猪,20多只鸡。在我们对他家的调查中,记录是这样的:小麦700斤,啤酒大麦1300,四五块一斤的樱桃,家里有2500多斤,至少能卖7000多;木工活儿,每天能挣50元,一年农闲时干4个月,下来也是6000多;卖樱桃、萝卜、辣椒,一年怎么也有7000到一万元的收入。大儿子在玉龙雪山承包了一个食堂,一年纯收入四五万元。全算下来,家里的年收入,能在8万到10万。
李家珍
长江第一湾的石鼓镇,退耕还林时,村里的人都签了以电代柴的契约,这样的结果是树不许砍了,他们用一度电只要两毛四。这样的日子,谁愿意搬家呢。
祖先选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李家珍说。
他会拉胡琴,没事就到纳西古乐演奏的地方和老人们一起为游人表演。他说,这样的文化生活,在石鼓,各人有各人的爱好。
杨学勤,算得上是石鼓镇的名人。他说:老李家在我们石鼓,也就算是中下等的生活水平。他说,石鼓人不想搬走的顾虑就是,这么好的地方,要是搬走了,生活可就是不能同日而语了。
纳西古乐
搬了以后生活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杨学勤说自己喜欢看书,现在的领导一定没有他看的书多。他相信,三江并流要是被破坏了,联合国一定会干预。
杨学勤对水电开发的入股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真的合理,子孙要是不能得到回报,就会退股,水电公司还会再把股都买回去,农民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
金沙江边的美依旧。在亮中的坟前,我们一行热爱江河的人告诉了亮中的在天之灵。金沙江还需要千千万万亮中这样热爱家乡的人。
谁是下一个萧亮中,谁还能像亮中那样学到知识后,依然为自己家乡的事奔走呼号?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亮中,家乡需要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成人的人去爱。
金沙江的傍晚
3、中国水污染防治存在六问题 执法难问题较为严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12月24日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今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作报告时称,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六方面问题,水环境安全仍然面临威胁,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依然面临威胁,执法难的问题较为严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
24日上午,受国务院委托,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周生贤在报告中表示,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六方面问题:
(一)水环境安全仍然面临威胁。全国七大水系中,劣V类水质的断面超过五分之一。国家重点监控的28个湖库中,部分湖库和河流水华频繁发生,甚至影响到周边群众的饮水安全。
(二)主要污染物减排面临巨大压力。虽然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实现双下降,但是距离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05年减少10%的目标依然有较大差距;另外,污染治理设施和减排工程运行不足、部分企业偷排漏排等问题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减排效果。
(三)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依然面临威胁。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水源地存在污染物超标现象。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管理还仅限于主要污染物,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与管理在大多数地方还未纳入工作范围。
(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进展缓慢。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总体进展缓慢,时间过半,任务尚未过半,如期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的压力很大。36个大城市实现污水全部收集和处理目标任务艰巨,部分城市污水处理率仍较低。跨行政区域水质目标考核机制处在探索阶段,规划执行效果评估尚未与环境质量改善建立有机联系。
(五)突发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近几年,沱江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湘江镉污染、太湖蓝藻暴发、秦皇岛洋河水库水华、云南富宁县危险化学品翻车污染事故、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故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不断发生。2007年,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462起,其中水污染事件178起,占38.5%。
(六)环境监管有待加强。水环境监管能力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需求,环境管理队伍人员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环保执法权威尚未有效树立,执法难的问题较为严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
4、环保部长:中国将严格扩大内需过程中的环保准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12月24日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今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作报告时称,继续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严格扩大内需过程中的环保准入。
周生贤称,为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中央确定将拉动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近两年将有4万亿元的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医疗保障等工作,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将采取相应措施。这对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极好的机遇,同时对环评审批、环保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生贤指出,在环评审批方面,对国家政策支持、符合扩大内需要求和环保法律规定的建设项目要加快环评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周生贤强调,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严把关,严禁审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不能为了拉动内需而放松环保要求,不能因为要上项目而降低环保门槛。严格限制审批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有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型项目建设。
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今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周生贤还谈到,水污染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今后的任务仍很艰巨,面临新的考验。水污染防治工作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污染减排为中心,以饮用水水源保护为重点,以跨行政区域水质目标考核为手段,努力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
继续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着力推进结构减排,督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医药、选矿以及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工程减排,进一步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力度,在36个大城市率先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大力推进管理减排,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引导循环经济有序发展。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制度,强化地方政府减排责任。
进一步强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抓住当前扩大内需、增加环保投入的机遇,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力度。实施规划执行情况评估考核制度,推动地方政府加快规划项目建设。督促太湖等重点流域实施更加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对点源的监督管理,研究面源污染治理综合措施,开展内源污染防治,采取调水、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切实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将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把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深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
努力提高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科学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大保障饮用水安全相关规划的实施力度;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强化保护区内建设项目和人为活动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研究制定《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不断提高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立并完善城乡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做好枯水期和汛期污染联防联治工作,防止发生危及群众饮水安全的重特大水污染事故。
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农村分散水源地的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因地制宜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加快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土壤环境污染,在深入做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启动农村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扩大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范围和规模,大力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推广集成配套的节肥、节药、节水实用技术,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鼓励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业,加强畜禽养殖粪便治理,建成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制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规范化、法制化。强化防护林和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发挥其防污减污作用。
完善跨行政区域水质考核制度。抓紧建立和完善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与此同时,将跨行政区域水质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推动地方人民政府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办法,计划从2009年起,对重点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状况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上一年度规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加大水污染防治监督检查力度。继续认真实施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加快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条例》、《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条例》、《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和规章。继续开展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完善重大水污染违法案件移送司法及协同配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涉水部门的沟通、协调,依法统一发布水环境质量信息,强化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水污染联防机制,研究理顺流域管理体制,推动水污染防治形成合力。
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保障机制。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整体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利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多种手段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抓紧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水污染防治中的重大作用。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利用,加大高浓度有机废水、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制订各流域水污染应急预案和饮用水水源地的应急保障方案,不断加强水污染预警和风险管理。
5、周生贤: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部分项目已启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12-24
12月24日电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今日称,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2012年以前共安排10类治理工程,投资585.45亿元,目前,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实施方案正在报批,部分治理项目已经启动。
受国务院委托,周生贤今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周生贤介绍称,“十一五”期间,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共安排污染治理项目2712个,投资1600亿元。截至2008年9月,已经建成881个,在建960个,完成投资510亿元。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共安排2010年以前的项目878个,投资68.89亿元;截至2008年9月,已建成5项,在建146项,完成投资22亿元。
江苏、山东两省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编制了实施方案,2008年共安排污染治理项目426个,投资152.79亿元;截至2008年9月,已建成359个,在建52个,完成投资82.18亿元。
辽宁省在辽河流域、山东省在南四湖流域、河北省在子牙河流域、云南省在滇池流域都明显加快了治污进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周生贤还透露,有关部门印发了《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也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各地按照“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加强了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中央财政设立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07年和2008年分别安排“以奖代补”资金65亿元和70亿元。
截至2008年10月,全国设市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459座,日处理能力8553万吨(36个大城市共建成288座,日处理能力为3497万吨),分别比“十五”末期增加了60.5%和42.6%,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由2005年的52%增加到2007年的63%;在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033个,设计日处理能力约3595万吨。
有关部门建立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动态监管和评估制度,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明显提高。2008年1—10月份,全国已投入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污水达190亿吨,运行负荷率达到76%,同比分别增长了21%和约3个百分点。
6、侵权责任法草案首次对环境污染责任做专章规定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12月24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2日在京开幕,吴邦国委员长主持。会议继续审议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刑法修正案(七)草案、社会保险法草案、保险法修订草案、侵权责任法草案,首次审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草案、统计法修订草案等。在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中,首次对环境污染责任做了专章规定。
侵权责任法草案对环境污染责任做了具体规定:对于排污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况下,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排污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两个以上排污者造成环境损害的情况,侵权责任法草案规定:能确定责任人的,由确定的责任人承担;不能确定的,排污承担责任的大小,将根据排污量确定。对于由第三人过错造成污染损害的怎么办?比如,一个海上石油企业,在海底铺设了储油管,有的农民去偷油,在管上钻了一个眼,塞上木塞子,但是一加压,木塞子就蹦出来了,造成了漏油,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损害,这种情况完全是第三人造成的损害,那么能不能找石油生产企业和运输企业承担责任?草案第71条做了专门规定:受害人可以向排污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排污者赔偿后,还可以向第三人进行追偿。
根据会议议程,本次会议还将审议关于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审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7、广州拟投入近500亿元让珠江变“清”
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24日
新华网广州12月23日电(记者詹奕嘉、杜鹃)中国第三条“母亲河”珠江,既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辉煌,又因为被当成广州的“下水道”而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广州市委、市政府23日召开“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公布《广州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方案》。
该方案提出,广州将在2010年6月底前投资486.15亿元整治珠江,确保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在亚运会前实现广州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让这条“母亲河”变“清”。
随着珠三角城镇规模扩大和人口膨胀,珠江水域内的河涌大多成为“排污渠”和“臭水沟”。记者在广州市白云区石井河边看到,河水如墨汁般浓黑,部分裸露的河床上布满黑色淤泥,不时传来阵阵恶臭。据悉,广州从1997年开始整治珠江,但目前部分河涌的污染仍相当严重,一些河涌黑水横流,被部分市民称为“黑龙江”。
据广州市水务局局长张虎介绍,治理广州市内珠江水域的具体任务包括污水治理工程、调水补水工程、河涌综合整治工程、水浸街治理工程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其中,污水治理工程将建设污水处理厂3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5万吨/日,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将整治河涌121条、388.52公里。23日下午,石井河流域污水治理工程正式动工,石井污水处理厂下桩,标志着珠江河涌整治工作正式开始实施。
8、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2月24日
新华网哈尔滨12月23日电(记者王春雨)位于黑龙江省的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前正式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员。这是记者从鸡西市政府获得的信息。
据介绍,兴凯湖拥有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东北亚最大的鸟类迁徙通道和停歇繁殖地,是世界少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在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悉,兴凯湖1986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初步统计,兴凯湖有高等植物690多种,脊椎动物340多种,重点保护鸟类48种。多年来,兴凯湖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成效卓著,鸟类已由2000年的183种上升到目前的230种;每年从兴凯湖迁徙的候鸟超过200万只。
9、山东推行重点流域"生态补偿" 促进水质改善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2008-12-24
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24日电 (记者 王志) 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经济大省山东全面推行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着重支持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促进全省重点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记者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为确保南水北调山东段水质达标,山东省级财政和泰安、莱芜两市财政共同筹资2000万元,在南水北调大汶河流域先行开展上下游协议生态补偿试点。
根据规定,大汶河流域上下游协议生态补偿试点以流域水质状况为依据,按照上年度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年平均值进行考核。如果莱芜市水质比上年好转,则由泰安市补偿莱芜市;如果莱芜市水质比上年恶化,则由莱芜市向泰安市赔偿等。
此外,山东积极坚持以水和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安排使用环保资金,着重支持淮河、海河、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目前,山东省所有重点流域已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连环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利益相关地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促进全省重点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完)
10、中国环保30年:症在执行不力
来源:科学时报 2008-12-24
“30年废水量,从290亿吨上升到了660亿吨;3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翻一番达到2500万吨;30年,能源消耗也在持续增长;30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增加3倍;30年劣Ⅴ类水从10%上升到了30%……”
王金南迅速地翻动着PPT,他神情严肃,语气凝重:不知道现在说这些是否合适,但是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在王金南的PPT里,“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的小标题格外醒目,一张张清晰的图表、图片则告诉人们,这不是危言耸听。
12月19日,由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在京举行。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会长、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应邀作了《三十年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的主题报告。
王金南的报告又将萦绕在众多人脑海里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30年的环保事业发展究竟带来什么?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如何?未来中国的环保事业究竟该何去何从?
无法掩饰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2007年,全国GDP高达24.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67倍;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
“不可否认,我们的经济增长靠的是大量消耗资源环境得到的,我们换来的是财政收入增长、国家实力逐渐提高。”王金南直言,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有什么还没有做好,就是在自然资源、环境和劳动群众的权利和福利方面,索取得过多,给予得太少。“我们靠的是廉价的土地资源、廉价的水资源和能源、廉价的社会保障成本、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廉价的安全成本。”
而代价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到2007年有2.52亿人口饮用水不安全;2007年全国25%的城市酸雨频率超过50%;全国的海域有1/4受到严重污染;超过3亿城镇人口暴露于对人体有害的空气中……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则将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概括为“总体稳定、局部改善、个别地区恶化,是一种高污染状态下的控制”。
王玉庆介绍,近十年来虽然我国环境污染发展态势从总体上初步得到控制,但污染仍然很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大超过环境总量。全国大江大河流域劣Ⅴ类水质的污染断面依然占1/5左右,城市周边的河流普遍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的地级以上的城市尚有40%左右。污染严重的依然有9%。500个监测城市中,发生酸雨的占56.2%,严重酸雨(pH<4.5)的约占10%。特别是大城市灰霾天气增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尚未得到控制。60%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汞及其他重金属污染问题,我们尚处在底数不清的状态。
“看问题如果只看三年五年可能是‘总体稳定’,但看30年就不一样了。”王金南说。
2002年,研究人员作过一份中国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几乎所有城市的环境状况都处于中警和预警的状态。在2006年,耶鲁大学作过一份世界环境评估报告,将各国环境状况从好至坏排名,中国排第94名,2008年则变为105名。
王金南甚至指出,近年来连续暴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正是众多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
不仅如此,环境污染冲突和污染事故进入高发期。如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全国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2006年全国有161起污染事故;2007年,上报环境保护部的突发环境事件110起。
“未来中国必然是环境压力大国,同时中国也是实际上的环境污染受害国。”王金南说。
环保法规硕果累累引人深思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堪忧,并不是说中国的环保事业没有发展,而正相反,30年来,中国的环保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的环保法规也是硕果累累。
早在1979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从那时候算起,中国的环保事业整整走过30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环境保护就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从污染源的监管到区域环境的治理,从抓预防到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到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王玉庆说。
据王金南介绍,自1973年以来,全国人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1996年以来,国家制定或修改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以及水、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草原和畜牧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50余项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规性文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职权,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
自1973年,我国发布第一个国家环境标准以来,经历了1991年全国环境标准的清理整顿。截至2007年底,国家共颁布了1100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北京、上海、河南等省(市)共制定了30余项环境保护地方标准;我国的环境保护队伍不断壮大,相比1980年,现在增大了8倍;环保投入也随着经济增长同步在持续增长。
“我们的环保理念在国际上其实是很先进的,即使是最开始提出来的环保方针、措施,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思想,现在都不过时。”王金南说,而这恰恰值得我们深思。
“环境保护政策方针过分脱离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王金南认为。
加强环保执行力
30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无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我个人认为,这些代价是必需的,是难以避免的。”王金南说,之所以把问题提出来,就是希望能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为何会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关键是环保政策执行得不够好。”王玉庆认为。
以淮河为例,20世纪70年代中期淮河就发生过污染事故,1989年2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造成多家水厂关闭,100多万市民饮水危机。为此,国务院环委会1994年5月召开了淮河流域治理执法现场会,启动了我国环保历史上第一个重大治污工程——淮河的污染治理,199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流域污染治理的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2003年国务院分别批准了淮河流域水污染控制的“九五”、“十五”计划。
“可以看出国家是下了很大决心的。”王玉庆说,然而,转眼10年过去了,2004年7月,淮河又暴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水污染事故,黑色的污染团全长130公里,总量达5亿多吨,于是有人说“十年治淮回到原点”。
而“环保政策执行不够好”,王玉庆认为,其中的主观原因,一是没有做到将环保必须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其次,环保投入不足;三是执行政策的主要部门——环保部门权威不够,长期以来国家给环保部门职能及其主要工作是防治工业污染,难以做到统筹兼顾,使一些方面的治理安排责任不清,长期落后,这些即常说的体制问题。
从地方来讲,许多党政领导对环保缺乏认识,“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说”成为普遍说法,除了认识问题,与中央对地方干部的考核过分突出经济增长指标、财税分灶后当地财政收入利益的驱使,亦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即常说的机制问题。
国家环保部环境政策中心主任夏光则认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点突破口是在国家层面。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核心之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牛鼻子”。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就是国家的天职。
夏光说,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既要强化国家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威和权力,也要强化国家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行动。
“国家应当鼓励和扶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夏光说,除了政府管制以外,社会大众也是对污染行为进行抵抗和制约的重要力量,当前的问题在于政府管制由于得到法律授权而表现为现在的权力,而大众的力量由于缺乏组织而呈现分散状态。应当将国家意志与社会行动相结合,形成一种“社会制衡型环境政策”。
11、盘点2008之生态 2008,我们留下哪些生态足迹?
来源:湿地中国 2008-12-24
【编者按】 回望即将逝去的2008年,大事不断、热点频现,很多是值得我们用一生来铭记的。它们见证着这个民族英勇的气概,记录着这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并且将会影响我们的未来。同样,这一年,发生的生态环保事件也显得尤为突出。盘点2008年的大事,不光是为了清点我们走过的足迹,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知我们的下一步将如何迈出,以及迈向何处。
冰雪灾害重创森林生态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其中,受灾害的森林面积占全国1/10,几万只(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灾死亡,其生态环境影响可能延续数十年。
据初步统计,此次受灾森林面积达到2.79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0,超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总面积,相当于2004年至2006年全国造林总面积,也相当于全国1个五年规划增加的森林面积。全国有几千万林农遭灾,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573亿元人民币。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强调,南方受灾省区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流域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这次冰雪灾害使一些地方多年的植树造林成果毁于一旦,一些地方大量动植物死亡,森林的生态功能大大减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生态灾难,不仅仅是中国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
专家也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间接降耗减排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很大。灾害过后,单位面积森林碳汇功能减弱,有可能导致工业生产排放空间减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据估算,林业重建并恢复到灾前水平,需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专家们建议,灾区的生态恢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规律办事,要开展综合评估,分析灾害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为生态恢复提供决策依据,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方案。
有关人士也表示,这次灾害暴露了三点教训:一是今后在植树造林时一定要注意多用乡土树种,它的抗性强,适宜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二是在植树造林模式上要针阔混交,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经营和抚育。
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启动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2008年1月,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总体目标,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务求取得实际成效。
为此,环境保护部提出了防治土壤污染的一系列措施:
搞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保证实现“摸清家底、查明原因、提出对策”的总体目标;
强化农用土壤环境监管与综合防治。开展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菜篮子”基地土壤环境安全性划分与重点污染源监控。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的环境管理;
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和遗弃污染场地的环境监管。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制度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制度,建立城市遗弃污染场地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增强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建成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土壤修复工程技术中心;
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和法律起草工作,研究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出台专门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加强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制定全国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预案。
四川灾区生态修复将耗时七年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的主要河流的水质、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四川省环保局组织的技术组对灾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展开了全面评估。
评估表明,地震灾害使局部区域生态功能受损,极重灾区的各种生态功能受到严重损伤,但整个重灾区所处的地理区位仍然极其重要,其为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乃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地位没有改变,并且更显重要,也更显出对这些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
专家建议,在重建工作中,要注重“生态修复”,在灾后重建中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和乡村建设、住房建设,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配备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地处公路、铁路沿线、江河两侧因地震造成生态破坏的区域,采用自然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措施来加快生态系统的重建过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08年9月,《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通过审定正式出台。根据规划,四川省地震灾区计划用7年实际实施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到2015年,使灾区的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主导功能基本恢复。
《规划》提出,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分两个阶段实施,其中,今年至2010年,将完成灾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企业治污设施恢复重建,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灾区环境质量基本保持震前水平;2011年~2015年,初步恢复灾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导生态功能,初步建立起生态环境修复机制,使灾区环境质量全面优于震前水平。据初步统计,2008年~2015年,四川省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涉及的工程项目共计591个,总投资将达近63亿元。
以奖促治推进农村环保
2008年7月,国务院首次召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会议确定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10%以上。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
会议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投入,认真解决好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是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内容。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今后,中央财政将继续从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对原来污染突出、但经过整治见到成效的地方实行“以奖促治”;对达标的生态村等实行“以奖代补”,将农村沼气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作为投资重点予以支持,努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会议的部署,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已陆续下达各地,旨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以奖促治”行动也在全国各地相继启动,将有600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治理,100个生态示范创建村镇得到奖励,400万群众直接受益。
生态环境3500亿元投资促内需
为应对全球化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国安排了约4万亿元的投资资金。4万亿元投资中没有安排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项目和“两高一资”项目,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目前4万亿元投资的具体投向已经确定,其中,用于生态环境的投资是3500亿元。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采取规划引导、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节能政策和项目审核等一系列措施,使地方投资符合中央确定的方向,用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今年中央先期拿出1000亿元人民币救市,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仅用于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就安排了120亿元。
环保部门表示,在现在经济环境下,必须确保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强化环评审批服务,严格环境准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下大力气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而对于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评工作,环境保护部负责人强调,首先要为扩大内需开辟一条快捷审批的绿色通道。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适当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对于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要主动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适应国家拉动内需的要求。
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2008年7月,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正式发布。此《区划》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并据此方案将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我国生态空间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其中具有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功能区148个,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8%;提供产品的生态功能区46个,占国土面积的21%;人居保障功能区22个,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
生态功能区划客观反映了我国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明确了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生态调节、产品提供和人居保障的功能,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科学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阳宗海砷污染引发问责风暴
今年6月以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水体中的砷浓度超出饮用水安全标准,导致严重污染,直接危及两万人的饮水安全。从7月8日起,沿湖周边人民群众及相关企业全面停止从中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目前,卫生部门未发现人畜砷中毒现象。
9月12日,云南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阳宗海水污染情况,决定立即实施“三禁”,即禁止饮用阳宗海的水、禁止在阳宗海内游泳、禁止捕捞阳宗海的水生产品;立即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查处污染企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切实截断污染源;立即全面启动阳宗海砷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将阳宗海水质恢复到砷浓度值≤0.05毫克/升。
与此同时,云南省对26名涉及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的政府相关人员实施了行政问责,其中12人被给予免职处分。
目前,云南省正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招标,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恢复阳宗海水质;将尽快修订现行的《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立即制定规范性文件,在阳宗海流域内禁止新建化工、冶金、采选和冶炼项目及利用地下水项目。
为强化环境执法,昆明市公安局环境保护分局成立,这一机构的设置在全国尚属首次。
12、环保:从“软约束”到“硬约束”
来源:南方日报 2008-12-24
2008年10月,在广州各大媒体上,“黑龙入江”的大幅图片让人触目惊心。 本报记者王亮摄
这是一次“普通而又特殊”的检查。
200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以一名普通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省人大常委会对广州市实施《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情况的执法检查。此前,在广州各大媒体上,一张“黑龙入江”的大幅图片令人印象深刻,如墨汁般的河涌水流入珠江广州段,在江面形成了绵延几公里的黑水带。
“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放心水,人均GDP就是达到两万美元,也不算科学发展。”汪洋语重心长地说。
怎样才算科学发展?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去年年底,带着这样的思索,汪洋赴粤履新,下车伊始就在广东掀起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带动大发展”的热议。
“要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在部署这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工作的省委十届二次会议上,汪洋表达了自己对广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看法———“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由“软约束”到“硬约束”,这不仅是对“十一五”期间国家定量考核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回应,更是广东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永续、发展永续、宜居永续”的必由之路。
一月连发4道治污“令箭”
2008年秋,南粤大地艳阳如夏。
4位省领导一个月内连发4道治污“令箭”。
8月29日,省长黄华华在全省污染减排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确保2009年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所有中心镇、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县城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
8月6日,副省长林木声在广东省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会议上宣布了25亿元一揽子方案,以解决全省欠发达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
9月1日,副省长佟星在全省污水处理收费改革现场会上要求,全省今年内必须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使污水处理费上调至合理水平。
9月3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在全省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工作现场会上,向梅州等6市发放首批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省级补助资金共2481.48万元。
截至2008年6月,广东已建有污水处理厂139座,污水日处理能力为940万吨;火电脱硫机组达到2519万千瓦,均居全国前列。然而省委、省政府仍在快马加鞭,原因只有一个: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挑战空前。
2006年年中,广东省政府与原国家环保总局签下责任状。计划到2010年底使全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5%。来自省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减排时间已经过半,两项减排任务却分别只完成了60.8%和35.7%。
压力来自于发展的不平衡。全省约九成的污水处理能力都集中分布在珠三角,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仅占一成多,其中还有1个地级市和44个县级市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珠三角火电脱硫已经全部完成,但全省应该关停的小火电机组只关了不到1/3。
压力也来自于仍在进行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据专家按照GDP年均增长12%、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测算,到2010年,广东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将比2005年分别新增82.7万吨和37.3万吨,在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把污染排放降下来,谈何容易。
广东省面临的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其他地区面临或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能否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能否打破“大发展必带来重污染、能源荒”的怪圈?广东的人民在看,兄弟省市在看,世界各国的观察家们也在看。
一场更广泛、更艰巨的环保攻坚战,已吹响号角。
经济杠杆淘汰落后产能
与传统的行政手段“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一位专家形象地说,环境经济政策可以让环保“大棒”更硬,“胡萝卜”更甜。利用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让环保行为获益、让污染企业受损,成为了广东这场攻坚战的新亮点。
“多亏了省里支持,我们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得以加速,管网建设也能启动了。”今年9月,在四会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开工仪式上,该市市长陈清感激地说。
为推动欠发达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广东省政府在今年拿出大手笔,省财政出资25亿元一揽子解决全省欠发达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
与此同时,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的差别电价继续提高,全省淘汰类钢厂和限制类钢厂的电价今年8月起又分别增长1倍。“提价后,梅州的淘汰类钢厂电价已达1.15元每千瓦时,这将令落后小钢厂很难承受这一成本压力。按照省财政厅的规定,各地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再对小钢厂提电价,直到列入淘汰名录的小钢企被迫退出。“梅州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加一减”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广东省政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也体现了广东省在新一轮污染治理中的智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升级,从源头上治理污染。
减排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伴随着工程上马、产业升级,广东在政策制定上也接连使出“硬功夫”,以制度建设确保环境保护从“软约束”转向“硬约束”。
2008年5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规定“十一五”期间,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每年都会同省发展改革、统计和监察部门,对各地市上一年度减排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未通过考核的,将暂停其所有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撤销省授予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荣誉称号;暂停安排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该地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6月13日,广东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流域、区域污染治理联防联治;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等一系列新制度。尤其是要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节能减排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推行节能减排工作排名制度。
同时,省委还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率纳入了《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从而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为广东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一票”。
针对日益突显的环境约束问题,广东提出了“从片面追求总量和速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破除重生产轻生活、重发展轻环境、重物轻人的观念”等理念,要求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环保约束力的“硬起来”,正是这些科学理念的具体实践。
建设宜居广东,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是广东省在发展新时期提出的新目标,我们期待着南粤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13、重点流域治理:一场惊心动魄的持久战
来源:中国水网2008-12-24
目前,国家环保工作有两个重要的指示,一个是节能减排,一个是重点流域治理。在国家不断加大对流域治理力度的背景下,投资力度和管理力度也呈增加态势。先有今年3月启动的为期十三年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其中的“河流主题”和“湖泊主题”就是为了治理流域水体污染,开发和集成湖泊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急需的关键技术,选择太湖和滇池开展工程规模的综合技术示范,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湖泊污染治理成套技术及治理方案;近期,中央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强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这些投资和政策的相继出台,对于环境保护特别是重点流域治理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重点流域治理必将更受关注和追捧。那么,重点流域治理的进展及相关政策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在治理重点流域问题上,企业的力量如何显现?12月23日,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环境服务业商会(以下简称“商会”)主办的第三期“总裁圆桌会议”为您一一解读。
河流治理初见成效,湖泊治理举步维艰
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在致辞中介绍,重点流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重点流域治理起步比较早,开始于1994国务院对淮河进行治理,当时确定了三河三湖,已经治理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的重点流域越来越多,最早是三河三湖,到现在将长江三峡、黄河中上游、松花江都囊括其中。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在发言中也指出,1994年是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在此之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学习西方的一些政策,法律和制度。为了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环保措施,完善政策措施,搞了新老八项制度,搞了三项政策,在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上完善,但是没有真正动手,没有真正去干,真正干是从1994年开始,提出向环境污染宣战,拿淮河开始开刀,他估计很多环保公司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发展壮大的。
重点流域治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河流治理,另一方面是湖泊治理。“包括淮河、海河、松花江、小浪底、三峡、南水北调在内的河流治理和工程今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以淮河流域治理效果为例,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来看,达到三类水质指标的河段占到25.6%,四类的占39.5%,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辽河2007年的情况来看,三类水占43.2%,五类水占40.5%;松花江治理也取得必将明显的进展,四类水占到一半以上……”凌江同时担忧地指出,“其他的几个流域,像三峡水库,像小浪底,像南水北调,基本上还是比较好的,水质总体达到二到三类水质指标。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三峡的问题比较大一点,一些小的支流有富营养化的现象,另外水源地都在三峡的周边,一些水源地的水质还不是很理想,海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仍非常突出。”
河流的治理或多或少都有进展,但是湖泊的治理可以说毫无进展,从环境状况来看没有进展,为什么会没有进展?“湖泊的生态太脆弱了,里面的营养物质一旦进去以后,一旦进入富营养化的状态,要想恢复就比较难,就跟中医看病一样,得一点一点把脉,一点一点恢复,那是非常难的事情。现在像太湖、滇池、巢湖来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它的承受能力,远远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凌江激动地说。“我想再经过十年,这样力度的治理,也不一定会有多大进展。”
据国际方面的专家调查,一个湖泊流域范围内能够承受的人口规模是每平方公里200到300人。超过这个人口规模,富营养化就是必然的,就没法阻挡。而我国湖泊流域的人口规模都超过了上述数字,超过环境自身的承受能力,这也许是湖泊按照目前这样的治理力度再经过十年也不一定会有多大进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关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据悉,我国重点流域的治理主要是通过每五年制定一个规划来推动,国务院批完后,国家和地方共同筹资、推动和落实。截至今年11月,淮河计划是建656个项目,投资是306个亿,现在完成的情况是22个项目,在建的是217个项目,投的钱是103亿,大概都在1/3左右,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情况不是很理想。“实际上那个规划国务院批复也是今年上半年批复下来的,这里存在一个时间滞后的问题”凌江说。
环境的状况、资金的投入、规划的落实都在不断推进,政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九五”,“十五”期间主要表现在强化法规、制度、机构、人员、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治理工业点源、逐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控制新上项目上下功夫,近期提出一些新的措施,除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外,政策方面其他的一些措施也在推陈出新,包括排查环境隐患、强化排污许可、企业上市核查、落实收费政策和实行区域限批等。
“除了这些政策进展以外,今年9月,我们在济宁召开了重点流域的会议,会议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对重点流域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二是科技支撑,科技支撑主要是配合国家的十一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三是强调公众参与,现在终于认识到,光靠政府去张罗这件事情是不够的;最后强调水源保护。”凌江补充。
政策、技术、管理都要抓 企业角色需转变
政策层面:不够完整、(如污泥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的总体规划)、休养生息的具体政策、有机毒物的控制、污水处理市场化与监管;技术层面:国家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国家对适用技术的推广、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饮水安全的保障技术、技术集成与信息共享;管理层面:存在部门交叉、体制缺陷、经济手段、信息手段、人力等,这三个层面的问题都是目前重点流域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桑德集团总裁文一波表示,环境问题需要综合治理。过去对“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投入力度大,对污泥和垃圾不够重视,95%以上的污泥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垃圾污染产生的水污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且是一个持续的污染源,垃圾产生的水污染问题日后会显现,他呼吁政府部门要未雨绸缪,重视固废处理,包括垃圾处置、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理、农业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要像考虑水的问题一样考虑固废处理,因为固废处理不当最终会影响水体。
清华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不一定是坏事,除非环保部变成环保委成为发改委这样的综合职能部门,不然交叉就是一个好事。他强调各部门之间应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刘昆则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她提出环境治理问题需要全民参与,从青少年做起。傅涛也表示环境治理的问题、水污染防治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事,积聚公众的力量能够化解和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能够削减政府的压力。
“服务的领域上要拓宽。我国叫环保产业,国外叫环保服务业,是一个服务,不光是关注污染的治理,还应该在生态保护,在咨询服务这些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当然也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才能够做到。”凌江对环境治理的未来饱含期待,“技术上应该有更大的进步,我们好多技术以前都依赖国外,现在我们自主有一些好的技术,在这方面距离我们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应该有个更大的进步。此外,政策的制定和法规,包括标准制定这些方面,能够有这种企业界的参与,这种企业界的参与,不光是排污的一些单位,也包括我们搞环境治理的企业。”他表示应该有代表各方面的声音,尤其是企业的声音。
北京三泰正方生物环境公司总经理漆剑荣说出了企业界的心声。他认为企业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我感觉到国家一直在强调污染治理、污染防治,谁是污染防治的主体,谁是它的生力军,应该把企业放在更恰当的位置。现在环保企业是真正参与治理,参与达标,参与达成这些计划,但是往往又是处于边缘和“配角”的角色,但是我们努力在探索技术创新。”
文一波认为这是一个目标主导问题,如何让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声音,参与国家制度化的进程中,加强企业承担科技重大专项的力量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和积极推进的工作。
环境治理、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态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仅靠资金,需要从科学上、技术上、政策上、管理上,从各个方面研究,才能恢复健康,这是一个持久战,打赢这场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千千万万个你我他一起共同奋斗。(中国水网 吕春香)
14、气候变化“引发”自然灾害 全球联手狙击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8-12-24
12月22日,《世界环境》杂志社在北京隆重发布了2008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
梳理一年来环境领域大事,极端气候事件及世界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的努力成为了焦点之一;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迅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反映出全球寻求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共识,引领了世界可持续发展。
2008年,中国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登陆缅甸的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美国中西部洪灾等大型自然灾害纷至沓来,给受灾国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另外,中亚、中东和南美洲等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今年都曾受到旱灾影响,而与此同时,南亚以及东非等部分国家和地区却受到洪灾威胁。
"一些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研究员在点评"气候变化引发自然灾害频发"热点时如是说,"尽管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证据显示,其中许多事件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越来越严峻的气候形势和来自科学观察研究的成果表明,狙击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已经达成了共识,并准备再次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12月1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COP14)在波兰的波兹兰如期召开,启动了为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而达成一份新的全球协议谈判的下半个阶段。波兹兰会议把巴厘岛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对于未来气候制度的讨论及进展转化为未来一年谈判的细节,并就具体方案和行动达成了一致,以推动缔约方对构建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共同愿景达成理解和共识,加快推动目前的谈判进程。
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布什政府即将离开白宫,而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又在各种场合承诺自己执政后将实行绿色新政,这意味着美国将改变其能源气候政策,主动参与国际减排合作,因此,会前各方对波兹兰会议抱有极大的期待。但是"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认为,金融危机将影响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注意力,而且根据各方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方案,分歧依然很大,因此相比巴厘岛会议,波兹南谈判也许不会有很重大的突破。
气候谈判因为各方分歧举步维艰,金融危机使经济减速,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8年,可再生能源产业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缓解贫困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4月,全球风力发电的装机总量突破1亿千瓦,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风电装机容量超过千万千瓦的国家;2008年中国的太阳能光热利用预计增长30%左右,继续在新增容量和累计装机总量上引领全球;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涌现并拓宽其在中国的制造产能分布。在这样一个全球在为气候谈判前景感到担忧的时候,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突破有望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和希望。
《世界环境》总编辑贾峰在发布会上指出:"尽管金融危机缓解了能源紧张局面,客观上为替代能源和资源的寻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是,这并未削弱未来全球能源短缺的大趋势。在全球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价值凸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将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转'危'为'机'。"
据悉,这次发布的热点还包括"中国环保机构入阁助推科学发展"、"08北京奥运兑现绿色承诺"、"沃尔玛要绿化供应链、金融危机或为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亚欧首脑会议发表《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地球亟待拯救,全球政坛转绿"和"美国大选鸣金,环保成为主题"等,涵盖了2008年度全球环境领域最主要的话题,涉及与环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若干重大事件。
15、“零排放”到底是怎么回事?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12月24日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零排放”一词出现的频度逐渐增加。在国家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对于“零排放”问题,有必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零排放”,是指无限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直至零的活动。就其内容而言,一是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将其减少到零;二是将不得已排放的废弃物充分利用,最终消灭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存在。就其过程来讲,是指将一种产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或燃料,从而通过循环利用使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从技术角度讲,在产业生产过程中,能量、能源、资源的转化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资源转化为各种能量、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原材料转化为产品,都不可能实现100%的转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不灭定律,其损失的部分最终以水、气、声、渣、热等形式排入环境。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以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真正做到将不得已排放的废弃物减少到零,可谓是难上加难。有些企业通过对不得已排放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实现了所谓的“零排放”,也只是改变了污染物排放的方式、渠道和节点,一些污染物最终要进入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零排放”只是一种理论的、理想的状态。
当前,我们屡屡提到“零排放”,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为实现“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逐渐加大了对污染总量的控制管理力度,这就迫使一些企业和单位想方设法规避污染物排放量这一敏感指标,试图用“零排放”去争取解决一些问题。从实践情况看,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是通过清洁生产、物质循环和生态生产等高技术对现有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循环利用。通过高技术、高投入,只能不断减少污染物排放。事实上,不可能存在无任何污染物排放的生产过程。笔者建议,要正确看待“零排放”问题,坚决杜绝以“零排放”来哗众取宠和规避管理的现象。否则,就是对环境管理的不作为,就是对环境的犯罪。
16、“绿色风”席卷全球政坛
来源:人民网 2008年12月24日
12月22日,《世界环境》杂志社在北京隆重发布了2008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
纵观2008年全球环境领域,人们不难发现,环保、绿色、可持续已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而在政治领域,绿色环保之风正席卷全球政坛。
例如2008年3月1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保机构用了34年时间入主“内阁”成员的席位,环保的地位和功能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国务院批复的 “三定”方案强化了环境保护部的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将确保环境保护的理念、战略和工作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决策源头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在更高层次、更为有力地参与综合决策。
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瑞斯·斯特朗在为《世界环境》杂志热点做点评时(但由于时间太晚未能在杂志上印刷)认为:“将国家环保总局升级为环境保护部是一个深得人心而且非常及时的决定,它进一步表达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坚持履行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之承诺,以及为全世界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决心。这同样具有历史性的、重要的国际意义。没有中国的参与,全世界就不能够实现决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逐步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吸引了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等众多机构的“眼球”。今年10月24日和25日,亚洲16国和欧洲27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和东盟秘书长齐聚北京,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共同发布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宣言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并决定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以及社会和谐作为亚欧会议第二个十年优先合作领域。
在宣言的第三部分,中国的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概念成为关键词和中心思想。正如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在点评时所表示的:“这是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概念被西方文化所认同的重要标志,世界在接受中国,中国也在融入世界。”
环保不仅在中国是重要的政治议题,放眼全球,世界各国也纷纷把环保置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当选后不久即宣布澳大利亚政府加
入《京都议定书》,而欧盟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仍将按原定进程签署欧盟27国气候变化协议,以实现欧盟既定的2020年减排、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目标。印度也于今年8月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方案,并将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与欧盟合作的优先领域。在今年美国大选过程中,环境成为主题,选民对两位候选人的环境政策尤为关注。奥巴马推出“美国新能源计划”,主张设立全球能源论坛,促使全球高耗能国家共同商讨能源问题。
对全球政坛的“绿化”,《世界环境》总编辑贾峰表示,能否正视和解决好环境问题,已成为判断一个政治家或政府是否具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宏观思维的标准。
而北京大学环境基金理事长江家驷认为:“世界正面临着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即将上任的美国第44届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中做出的绿色承诺‘美国新能源计划’将可能有机地把创造就业机会,缓解金融(经济)危机和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结合起来。如果美国能切实有效地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将会对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能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其他国家走向开发清洁技术与清洁能源的道路,形成全球共同应对经济和气候变化危机的解决方法。”
将环保工作融入政治决策中,并不断积极探索新理念,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学习各国的先进环保经验和技术,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可以取得更大成就。
据悉,这次发布的热点还包括“气候变化引发自然灾害频发”、“08北京奥运兑现绿色承诺”、“可再生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引领世界可持续发展”、“沃尔玛要绿化供应链”、“金融危机或为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气候变化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在即,谈判僵局亟待打破”等,涵盖了2008年度全球环境领域最主要的话题,涉及与环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若干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