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6
十二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中国建设远程实时监控体系监管塔里木河生态
2、人民网-人民日报: “绿色通道”与“防火墙” 环评为科学发展护航
3、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四成国土水土流失严重 经济损失至少2000亿
4、新京报: 潘岳入选改革30年十大环保人物
5、人民网-人民日报: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保事业”高峰论坛举行
地方信息:
6、京华时报: 北京3年内全市污水将再生回用
7、中国环境报: 北京首个生态补偿交易项目挂牌
重大水事:
8、南风窗: 三峡蓄水考验生态:地质灾害频仍致治理经费攀升
绿色访谈:
9、搜狐绿色: 英博啤酒:企业做环保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环保人物:
10、南方周末: 梁从诫:绿色中国推动者
特别报道:
11、云南网: 央视《怒江故事》看点之五 水电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不冲突
深度报道:
12、南方周末: 绿色GDP“退隐”幕后
13、科学时报:两院士建言水电发展
环境时评:
14、解放日报: 扩大投资莫忘环保
15、新华报业网: “污水处理厂竟成污染大户”说明啥?
1、中国建设远程实时监控体系监管塔里木河生态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2月14日
新华网乌鲁木齐12月14日电(记者赵春晖)为实现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和工农业用水的统一分配,缓解下游地区生态系统严重“脱水”的病症,中国政府将投入1.8亿元人民币,在流域内建设水量调度的远程实时监控体系。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称,这一建设项目近日已通过国家水利部的审核,目前已经开始启动。
塔里木河水量调度远程监控系统是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自动化监控技术和视频传输,对流域内重要的控制性水利工程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和管理的网络。这好比给流域管理部门装上了“千里眼”,塔里木河流域的每个重要闸门放出的每一立方水,都能受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监控中心控制,从而协调上、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
全长1300多公里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由于上中游地区无节制用水,干流水量日趋减少,下游320公里甚至长期出现断流现象。
本世纪初,中国政府把塔里木河列入重点治理的大江、大河范围,并决定投入107亿元巨资,挽救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生态。
虽然从本世纪初开始,新疆水利部门就开始对塔里木河上中游各地的用水进行限额管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实现整个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存在极大困难。
2、“绿色通道”与“防火墙” 环评为科学发展护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5日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孙秀艳)为拉动内需项目开辟一条快捷审批的“绿色通道”;为不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形象地说明了当前环评工作的基本落脚点。在昨天结束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要求各级相关部门扎实做好环评工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优质的环评服务。
几年来,各地环保部门将总量控制作为环评审批前置条件,推动了污染物减排任务的落实。2006年和2007年,对火电、化工石化、钢铁、有色等国家重点调控行业,涉及投资近1.5万亿元的377个项目的环评,环保部门作出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的决定。
根据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环评工作任务将异常繁重。周生贤表示,必须坚持创新理念,从过于单纯注重环境问题向综合关注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转变;推进环评管理方式改革,提高审批效率;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3、近四成国土水土流失严重 经济损失至少2000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2月15日
●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
●水土流失近357万平方公里
●经济损失至少2000亿元以上
本报讯 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5.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考组经过近3年调查发布的数据。
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这次考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行动。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水土流失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其次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中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与印度、日本、美国等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相比,中国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据统计,中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川、晋、甘、陕、内蒙古5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
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由于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经专家研究测算,按现在的流失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产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番,届时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专家以2000年数据分析,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5%。
4、潘岳入选改革30年十大环保人物
来源: 新京报 2008-12-15
本报讯 (记者吴昊亮)昨日召开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保事业论坛上,人民网发布了30年来的十大环保事件和十大环保贡献人物。2005年4月发生的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议,入选十大事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和民间环保人士梁从诫、廖晓义等入选十大人物,为保护藏羚羊牺牲的烈士索南达杰也入选。
5、“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保事业”高峰论坛举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5日
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武卫政、梁彩恒)14日,人民网在北京举办“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保事业”高峰论坛。论坛发布了改革开放30年来对中国环保事业有促进作用的十大环保事件和环保贡献人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一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壮大过程。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和环境管理架构;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环境决策向科学化和民主化转变;环境保护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保事业”高峰论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题论坛。
论坛讨论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发展及战略转变,环境文化建设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领域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污染防治与环境评价,应对气候变化,环保国际合作,区域统筹与可持续发展,企业责任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高等教育与环境保护等话题。
6、北京3年内全市污水将再生回用
来源:京华时报 2008年12月15日
本报讯 (记者文静)本市9个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污水量9亿吨,达到再生回用标准的水量只有1亿吨。昨天,记者从北京排水协会获悉,本市将在3年内实现全部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再生回用的标准。
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3%,北京污水处理水质提到安全可回用标准。目前北京再生水总量6亿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北京市已经找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但该负责人表示,虽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但城乡接合部等地的7%污水处理率实现起来难度相当大。北京市9个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污水量9亿吨,达到再生回用标准的水量只有1亿吨。为此,本市要在3年内实现全部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再生回用的标准,即做到“白又亮”,恢复上世纪60年代老北京绿水环绕京城的景色。
7、北京首个生态补偿交易项目挂牌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12月15日
“绿色出行碳路行动”所产生的8895吨二氧化碳,作为生态补偿指标近日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这是首个在北京地区进行生态补偿交易的挂牌项目。
据了解,购得这一生态补偿指标的企业所支付的资金将全部注入“绿色出行”的活动基金,为明年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绿色出行碳路行动”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进行了2008年的活动总结。经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核证,今年7月20日至9月20日奥运单双号限行期间,北京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在网上注册了绿色出行减排计算器,参与者达到81670人,共减排二氧化碳8895吨。(马新萍 文雯)
8、三峡蓄水考验生态:地质灾害频仍致治理经费攀升
来源:南风窗 2008年12月12日田 磊
“上级要求,蓄水期间,不能死一个人!”冉洪钧一边向上级汇报工作,一边跟记者诉苦,压力太大。他是重庆市云阳县地质观测站站长,这个三峡库区腹地最大的移民县,刚刚又出现了5处新的滑坡带,最严重的是江口镇盛元村,“涉及100多人,房子裂缝太厉害了,必须赶快搬迁。”冉洪钧刚从那里回来。
从9月底起,三峡大坝开始试验性蓄水至175米,生态容量和地质结构都将承受最大的考验。不能死一个人的死命令,自上而下,层层传达,一直到最基层,让库区的各级官员绷紧了神经。
11月22日,库区发生了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秭归4.1级地震,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地震是否跟三峡蓄水有关,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确认,但是,库区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却在蓄水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时如约而至。这次试验性蓄水,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175米,而是停止在172.78米。
试验性蓄水是三峡库区生态和地质的第一次大考,但这仅仅是开始。“长江库岸的稳定、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重庆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王里奥说。这也意味着,对于三峡库区输血式的投入并没有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而结束,在新的生态系统达到平衡之前,库区范围内的每一宗环境事故都会成为敏感话题,生态建设的投入将会与日俱增。
灾害频仍
自从三峡大坝开始蓄水以来,黄成民就开始了不断搬家,先是从老房子里搬了出来,到今年6月份,大坝175米蓄水,要进行清库,他家最后的几间瓦房也要被淹没了,新房子却还没有着落,他不得不把一家老小暂时搬到了镇上废弃多年的粮库里住,如今,水面还没有达到175米,粮库房顶和墙壁上的裂缝一条接一条地崩现。
11月19日,记者来到这个汤溪河(长江一级支流)边的小村时,黄成民正坐在粮库的高墙上,望着天天涨水的汤溪河发呆,“往年这个时候,汤溪河里的水不到1米,卷起裤脚,人都可以趟过去。”黄成民说,如今,河水不断涨,岸边的房子也不断裂缝,他住的粮库是裂缝最厉害的。
黄成民带记者把村里跑了个遍,几乎每家房子上都有这几个月新出现的裂缝,最大的有20多厘米宽,3米多长。冉洪钧带着地质队来看了以后说,这房子肯定不能住了,要他们马上搬走。
“云阳这5处地方的居民大部分都得搬迁。”冉洪钧说,可是目前大部分都搬不了,主要是没有钱,新地灾点的治理以及居民搬迁,国家都还没有立项。地质局只好给村民们发了卷尺,每天去测量裂缝的宽度,有变化的马上打电话向上报告。
三期蓄水期间,库区一共出现了多少处新的地质灾害点?记者在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采访时,该局没有明确透露,只是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除了已经完成治理的366个地质灾害点以外,目前还有511个搬迁避让项目正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适时搬迁、确保安全”的原则实施,共有80457人需要搬迁,其中已经完成了37051人。
三峡总公司11月7日公开发布的消息称,近坝库区地震活动正常,库岸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面积库岸崩塌、滑坡现象。不过据记者在库区的调查,小规模的崩塌、滑坡以及由此造成的居民房屋裂缝却普遍存在。
据专家们的预测,蓄水期并不是地质灾害出现的高潮,到了明年4、5月份退水的时候,才是最严峻的考验,从记者走访的几个村落来看,情况确实如此,大部分裂缝和滑坡都是今年5月份水面从150多米退回140多米时出现的,到明年5月份,库区水面将从175米退到145米,新的地质灾害点大量出现将不可避免。
就在蓄水任务刚刚完成10多天后的11月22日,库区腹地的湖北省秭归县就发生了4.1级地震,震中距三峡水利枢纽约29公里,三峡坝区有明显震感。“水库蓄水后,河谷下的断层的水压增加了,加上地下水的渗漏,对断层的滑动起了润滑的作用。因此,库区会出现一些‘水库诱发地震’(不是天然地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香港大学前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告诉记者。
李焯芬教授曾任加拿大安大略水电土木建筑部主任,在加拿大工作多年,参与并主持了加拿大多座大型火、水和核电站的地质论证、环境评价和土建工程。他说:“由于断层滑动是局部的,震幅有限,历史上,震幅最大的是1962年的广东新丰江水库(M6.1)及1967年的印度Koyna水库(M6.7),一般来说,水库诱发地震的震幅都在M1至M5之间,远在大坝的抗震设计标准之下,对三峡大坝的结构安全不应构成威胁。”
追加投入
小震幅的地震和小规模的滑坡真正威胁到的是库区百姓的房屋和生命安全。云阳县地质局一位副局长告诉记者,因为地质灾害的缘故,全县已经搞了两次避让搬迁,一共搬了1万多人,总投资达到2亿多,县里还专门成立了避让搬迁指挥部。可是,随着蓄水位的不断升高,长江沿岸以及各级支流沿岸还在不断地出现新的滑坡等地质灾害点。
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地质灾害点,国家的治理计划显然落后于库区的现实。“现在上级的要求是,哪里出现险情,哪里就紧急搬迁,反正不能因为蓄水死一个人。”冉洪钧说,至于搬迁后如何安置,“等着国家的政策吧,如果有四期治理项目,我们就继续申请资金。”
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投入,如今看起来像个无底洞。以云阳为例,冉洪钧告诉记者,去年全县普查一共有959处滑坡,175米蓄水影响的有200多处,如今已经完成治理121处,投入了8亿资金。这些还都只是蓄水前,专家们勘测过,已经立项了的,可是不断出现的新地质灾害点,都还等着国家拿钱来治理或者搬迁。整个重庆市的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已经达到了77亿。
三峡工程开建之前,虽然对于地质灾害问题也做过相当漫长的考察和评估,但是,对于治理的投入却相当有限,记者查阅《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及其相关文件发现,整个三峡工程400亿元移民投资总概算中,仅拿出6亿元,用于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可是,三峡大坝建成以来,随着越来越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为了保障不能死一个人的目标,中央政府不断追加投入。
截至2006年的三期蓄水,地质灾害治理经费已经从最初6亿上升到近120亿。但这并不算结束,每次的蓄水与退水,新出现的地质灾害点都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或者搬迁。刚刚发生的秭归地震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涉及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无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由地方政府解决,还是纳入三峡地质灾害治理?现在还不得而知。
“用工程加固的手段来解决库岸边坡的稳定性,这是世界各地水利工程中普遍采用的办法。”李焯芬说。但是,对于面积巨大的三峡库区来说,地质灾害不断涌现,工程治理的模式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库区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库区大多是山高坡陡的地形,环境类的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在库区比其他地区高出四五倍很正常。”王里奥说,比如库区新建城镇的污水处理厂虽然都已经建好了,可是陡峭的地形让管网的铺设变得异常困难,很多地方都因为投入巨大而暂时没有铺设。
其次就是运行成本,中央政府负责给钱建设,却不再给钱运转,但由于库区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环保设备的运转成本更高,财政收入贫乏的地方政府几乎不可能长期负担下来。“残缺的管网、破旧的垃圾车边走边洒,这些库区普遍存在的现状都是资金不够的表现。”王里奥说。
微薄的补助
除了地质灾害的治理之外,全面的生态建设需要的资金总额还没有清晰算出,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库区的环境治理项目每年单个向上报,争取中央政府各种渠道的资金来解决。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控制三峡建设的成本一直是个大问题。记者查阅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近年来每次会议后公布的会议公告发现,成本的问题越来越被强调。
三峡大坝建成后,一直以来,三峡库区的环境变化都是国内外各界最为关注的领域,每一次环境事故的发生总能给中央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国家对于三峡库区生态治理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基础设施和工程治理的投入占据了绝大部分。这也让库区的百姓总是抱怨,他们该得的赔偿太少。对于老百姓来讲,直接的货币补贴无疑是最实在的,可这方面的补贴标准往往是最低的。
库区生态和地质的破坏一刻未停
对于受到地质灾害威胁而必须搬迁的居民,国家给予的补助标准是每人补贴5500元。多年来,为了库区的水土流失能够减缓,重庆市政府也一直在做“高寒山区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希望能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周边村民搬迁,但是搬迁补偿的标准同样微薄。
“重庆实行的是7+1的办法,每户(1人)7000元,每增加1人,补助5000元。” 云阳县负责生态移民工作的发改委副主任肖宗炳告诉记者,不过,这些补偿款只有60%发放给农民们建房,其余的要被地方政府留下来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库区建设一栋12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需要6万左右,两者之间大约存在3万多元的缺口,对于丧失了土地、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贫苦农民来说,这几乎是难以负担的。
以黄成民为例,自从三峡蓄水淹没了他家的土地,他吃米买菜,一切生活用度都要花钱来买,过去的7年里,他一直在广东中山打工,在建筑工地上被砸伤,老板赔了他9000元,是他最大的一笔收入,一直用到现在。到今年金融危机,广东的钱也挣不到了,他回到老家,唯一的收入是帮别人养牛,每个月200元,村里其他家庭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用一贫如洗来形容这个急需搬迁的小村,一点也不过分。
从6月份开始,黄成民和盛元村的村民们已经去找政府20多次,可是,移民款有着严格的控制程序,跑了几个月,他们的申请报告上,已经盖了5个章,还缺一个。粮库也没法住了,黄成民一家人都在院子里生火做饭,“马上过冬了,这可怎么办呢?”记者临走的时候,这个老实的农民还喃喃自语地抱怨。
在粮库下的山坡地上,政府规划的新农村正在建设,政府也引入了“地产商”,“私人盖的房子,毛坯房每平方米480元,一栋房子算下来要6万多。”黄成民说,不但贵,而且质量没保证,刚盖好的房子,就开始裂缝了。村里人买不起,也不敢买,村里房子裂缝最严重的6户人家,还都战战兢兢地住在滑坡带上,等着政府的治理规划,也等着自家把盖房的钱攒够。
二次移民
与工程治理相比,生态移民、退耕还林、避让搬迁才是库区生态好转的根本途径,但是,相较于工程治理上动辄数十亿的投入,可谓微不足道,并不足以让库区百姓能够放弃原有的生存方式而得以活下去。库区生态和地质的破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0多年前的三峡百万移民,真正移民到库区以外的不足20万,超过90%的移民事实上都是“原地后靠”,从被淹没的低地搬迁到海拔更高的半山腰。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次三峡移民仅仅是应急性移民,保障了三峡蓄水不被淹没,但是,到更高的山坡上开垦农田、建设城镇和村庄,却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对地质结构的破坏。对于原本就已经因为过度开垦而生态结构脆弱的库区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王里奥对三峡库区的环境容量、消落带治理、水污染防治做过多年的研究。“农业开垦的污染和破坏才是三峡库区生态的最大威胁,这一点有些出乎最初专家们对库区环境问题的预料。”王里奥说,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问题的好转还在于大量农业人口从这些生态脆弱带搬走,最好的生态建设模式是不去扰动大自然,三峡库区阳光充沛,雨量充沛,完全具有良好的生态自修复能力,只要没有人的扰动,库区就可以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2007年9月份,重庆市政府上报国务院的“2007至2020年城乡总体发展规划”获得了批准,其中提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计划,美国《华尔街日报》据此刊发一则新闻称,三峡二次移民400万,让重庆市政府紧张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还特意约请该报做了澄清,只是城市化规划的一部分,并不是三峡工程的二次移民。跟第一次的强制移民不同的是,这一次移民主要靠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来进行。
但是,政府宏观上规划与移民微观的现实至少在这一代库区人的生活中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记者在云阳多个乡镇采访时,由于今年沿海地区大量的工厂倒闭,赋闲在家的青壮年劳动力比过往的年份成倍增加。在过去的30年里,几乎所有的库区劳动力都有在外打工的经历,但真正留在外边的人却少之又少。他们这个群体在自己故乡生存尚且困难,在外边的大城市更加不可能,而搬迁到政府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着的中心城镇,同样找不到生计。
尽管土地已经非常稀少和贫瘠,但是农民们对于土地垦殖的兴趣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浓。“这几年来,种粮的补贴越来越多,而且现在工也不好打了,农民们更加不愿意退掉土地出来。” 肖宗炳告诉记者,生态移民这一块,整个重庆市提出的任务是到2020年完成35万,云阳分到了2.4万多。与需要搬迁的10多万人规模相比,人数不多,但是他们的动员工作却越来越难做了,即使搬迁到城镇里住,几乎没有一户农民愿意把土地退掉。
而云阳全县有130多万亩耕地,其中除了30多万亩稻田,其余的90多万亩都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们辛辛苦苦在陡坡上开垦出来的耕地,在整个国家的长江上游生态保护规划里,这些陡坡耕地全部都是要退耕还林的,过去10年的退耕还林计划已经成功地退掉了30多万亩,“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巩固以前退耕还林的成果。”肖宗炳说。
微薄的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已经难以抑制农民们种粮的冲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农民已经开始把以前种上的树重新砍掉来种粮食了,政府不得不再延续一个补偿周期,每亩地105元,再补5年。
牺牲一代人?
11月17日,记者来到已经被淹没了一大半的云阳老县城时,长江边上刚刚搬迁完毕留下的废墟已经被新来的移民们迅速地开垦成了连片的菜地。而在新县城附近的桂湾居委会农民村,村民们看着已经涨到家门口的长江水,还都在盘算着等到明年水落下去的时候,抢种一季稻子。
“听说每年这么高的水面只有一两个月,其他大部分时间水面会退下去30多米。”管贞梅说,那样的话,家里的一亩多田就都全露出来了,完全可以再种一季稻子。虽然她从农民变成了居民,可是土地仍然是唯一的生活来源。但是,他们期待的再抢种一季稻子的愿望显然会落空,退水时所裸露的土地正存在被科学家们忧心会污染环境的消落带问题,政府已在想各种办法治理了,显然不会让他们再去开垦。
对于土地的留恋,并不是农民们多么热爱种地,而是他们从这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中分享到的利益实在有限。这些最为贫困的人群是为这个举世工程付出最大代价的群体,他们得到的回报,很多时候维持最低标准的生存都显困难。
“这种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巨大矛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人口太多,工业产值科技含量不高。”王里奥说,以消落带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消落带是一个水与岸边物质交换的过程,如果没有人的扰动,用不了多少年,消落带就会形成新的湿地,成为良好的生态屏障。
可是,现在人要吃饭,要有物产,必须费尽脑筋从这片土地获得经济收益,如果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起来,这些人不需要从这类土地获利,那就解决问题了。
政府的宏大规划和科学家们的良好愿景并不能说服那些深山里的百姓走出来,对于他们来说,丢掉土地,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在老县城的观音阁附近,县城搬迁留下的旧房子里,已经住满了从山里搬出来的农民,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镇上在观音阁建了一座希望小学,这个明朗、方便的小学校吸引了600多孩子来读书,为了陪伴孙子、孙女读书,这些年迈的老人大部分都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他们视之为生命的土地。
“我们活不了几年了,3个孙子将来一定要出去。” 66岁的王记兴说,在山里孩子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来这里方便多了,那点地跟孙子们的学业比起来,不算什么,他刚刚从深山里的三坪村搬来这里。
镇上的小学、中学成了吸引人们走出深山、放弃耕作最大的现实动力,这样的状况在每个新建的乡镇几乎相类。这是记者在库区各地的采访中,唯一感到欣慰的一个细节。也许,巨型的水利工程牺牲的是这一代早已习惯了困苦生活的库区人,当他们的下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才能够走出这片早已不适宜生存的土地。
9、英博啤酒:企业做环保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12月14日
第1页:嘉宾观点
第2页:英博啤酒是首个向环保部宣教中心提交CSR报告的企业
第3页:企业要想有持续性的发展眼光
第4页:环保对于企业不是额外的工作
第5页:企业做环保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6页:企业应自觉主动的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访谈背景】
12月10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发布了其2008年《全球企业公民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将其赠送给了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广中心和北京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等国内环保和企业责任权威研究机构。这是英博啤酒集团在完成对安海斯-布希公司的收购后,首次以新公司名义在中国发布该报告。作为世界啤酒生产行业环保风向标的重要文件之一,该报告自200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一次,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发布四期。与前三期报告不同的是,此次发布的《报告》,将各项环保和节能减排目标落到实处,特别设定了公司三年(2008-2010)环保指标。
当日,英博啤酒集团亚太区企业事业副总裁车飞女士,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贾峰先生做客搜狐绿色,为广大网友详细解读该报告,并回答网友提问。
【嘉宾观点】
英博啤酒集团亚太区企业事业副总裁车飞女士
1、企业要想有持续性的发展眼光,这些企业责任的活动最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2、啤酒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但是整个行业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节水、节能、减少碳排放的。
3、每个酿酒厂在酿造的过程中都把节水的指标,节约能源的指标、废物回收的指标、运输过程中减低碳排放量的指标设为经理人的业绩进行考核。
4、啤酒行业与农产品关联度非常高。酿造的原材料都是来自于土地,所需的水也是来自于大地,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都是来自于大地,地球的环境越好,啤酒行业的产品质量、可口的程度就会越好。
5、英博所进行的商业活动,不管是在使用流通的各个环节,以及运输的各个环节都对人们有利,对社区有利,你就可以持续发展。英博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它还可以再发展七个世纪。它未来还可以再持续。
6、只要基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这个出发点去考虑,用非常科学的VPO系统加以管理,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结果必定对企业自身的经营、业务和对社会都是双赢的措施。
7、当环保性工作不是作为一种额外的事业去做,而是成为你日常运转,酒厂生产经营一部分的时候。它是我们的业务。是基于业务运转经营本身的。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贾峰先生
1、 节能减排不仅仅是我们想象的发电厂、钢铁厂、造纸厂这类企业的事情。其实节能减排各行各业都可以做。
2、我们考核一个工厂内部的管理水平,考核工厂的厂长,考核经理,以前就是一个经济指标,现在加了一个环境指标,叫环境绩效。把环境的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核心管理中,成为核心管理的一个部分,这就是一个企业做环保,已经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分内部和外部两个驱动力。
【访谈实录】
英博啤酒是首个向环保部宣教中心提交CSR报告的企业
主持人:各位搜狐的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光临绿色频道嘉宾访谈间。今天非常高兴请到两位嘉宾和我们一起畅谈一下英博啤酒集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博啤酒集团为什么要携手环保部宣教中心推出2008年《全球企业公民报告》?
车飞:2007年的时候我们在中国首次次推出了英博啤酒集团的企业责任报告的中文版。在推出报告之前,我们就在想怎么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把报告的主旨宣传出去,这个报告是对企业公民公众的记录,是一个客观的记录,更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和公司的企业公民的意义是紧密相连的,并不是宣传一个企业做得有多么好。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一个很好的平台,把这个报告作为一个业务经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广出去。
英博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听到、学习到其他企业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可以不断的吸收,这是一个共勉的过程。环保部宣教中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为他们有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推广中心。
当时,这个中心刚刚成立,刚刚开始对外征集企业公民报告。我们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与环保部宣教中心取得联系。07年4月24号我们双方联合做了企业公民报告的发布。同时,郑重的把我们公司的报告作为第一份报告递交给了宣教中心。没想到,我们在当时成为了第一个向环保部宣教中心递交报告的企业,感到非常的荣幸。
主持人:贾主任,刚才车女士提到07年就和环保部宣教中心有合作,而且是第一个递交报告的企业,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情况。
贾峰:首先感谢搜狐绿色频道邀请我到这里来。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了企业每到固定的时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叫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叫安全健康环境报告,也有叫环境报告的过程。我们现在从学术的角度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这种工作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接近20年了。从西方发起到中国,目前进展得也很顺利。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呢?它满足的是公民社会渴望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它的环境和社会表现信息的一种想法。企业也是一个社会公民,它的所作所为首先作为一个经济人,它为股东和所有人带来利益。同时,它的经营活动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环境的改善。所以,通过发布这样一个报告的方式,是一个传递信息,告诉别人,它的宗旨是什么,它做了一些什么,它是怎么做的。而且还有一点,它的报告经过了哪些非盈利、有影响力的机构加以审验和评论,这样,社会才信任它。
从这个角度,中国在2000年以后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工作,这几年环保部宣教中心参与了很多国内相关的活动,比如说中国新闻社举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论坛等等。在业界,尤其是在报告中的环境部分,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声望。
2007年,英博啤酒集团和我们讨论,希望能够在他们发布报告的时候,找到一个非盈利的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组织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出这个报告,当时我们觉得非常的荣幸。同时,我们也在07年成立了一个新的小组织叫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推广中心。这个推广中心搜集企业发布的报告,为社会人士了解和审看这个报告提供了平台。
帮助企业发布报告也是我们的一个内容。这样我们两家就走到了一起。去年活动在北京举办,效果非常好,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而且很多人很奇怪,包括记者朋友,一个啤酒公司发布一个环境报告,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正好这个报告的发布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去了解一个食品酿造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也能够为环境做贡献的事情。
企业要想有持续性的发展眼光
主持人:刚才贾主任提到,有很多记者有这样一个疑问,一个啤酒企业把环保作为报告的一个重点来推。接下来引出我个人的一个疑问,因为我之前也看了一下报告,报告里面环境绩效管理占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为什么本年度的报告会选择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重点?
车飞: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07年报告的推出过程中,我们在所有交流的场合都强调,企业要想有持续性的发展眼光,这些企业责任的活动最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产业链,企业在社区里面是什么样的位置,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发展自己的企业公民活动。比如说酿酒行业,从粮食、大麦酿造的过程中,首先是用水,用水以后就有污水的排放,酿造以后有副产品,要用瓶子装,要有运输,要到餐馆还要到消费者的手里。整个过程中要用大量的水,用污水排放,要使用热能进行酿造,要排放废物、回收瓶子、运输。整个过程中方方面面都可以争取把用水降到最低。如要把每吨酒的用水量降到最低,你可以把能源的使用率降到最低,可以把污水的排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你还可以在废物回收的过程中尽量充分利用你的副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想办法减少碳排放量。
啤酒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但是整个行业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节水、节能、减少碳排放的。我们公司的活动强调的是环境的绩效管理。每个酿酒厂在酿造的过程中都把节水的指标,节约能源的指标、废物回收的指标、运输过程中减低碳排放量的指标设为经理人的业绩进行考核。成为你业务经营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强调企业公民的责任应该基于你的业务运营为基础,而且,你可以用这个为指标来考核你的经理人的业务表现。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看到在今年的报告里面有很大的篇幅都投入在怎么样逐年的提高节水、节能、减排这样的指标。
主持人: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英博为什么如此重视环保?别人也没有督促,为什么英博能够达到这种自觉的程度?
车飞:还是说到可持续性发展。因为我们啤酒行业是跟农产品非常有关的。酿造的原材料都是来自于土地,所需的水也是来自于大地,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都是来自于大地,地球的环境越好,啤酒行业的产品质量、可口的程度就会越好。对于英博集团的各个厂区,工作的环境越好,员工的生活、健康程度越好,他投入到工作里面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从英博历史来看的话,最早的一桶酒是1366年在比利时修道院酿造出来的。它在全球30多个国家进行商业运作,而且在全球的品牌超过了200多个。它有全球的旗舰型品牌,我们的产品和我们所在社区的人民是息息相关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所进行的商业活动,不管是在使用各个环节和运输各个环节都对人们有利,对社区有利,你就可以持续发展。英博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它还可以再发展七个世纪。它未来还可以再持续。
主持人:贾主任,通过您对这个报告的研究,英博与去年发布的报告相比,有什么不同?
贾峰:我觉得跟去年比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第一,这个报告是百威英博集团的全球性的报告,里面有关中国的内容比去年有所增加。第二,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方面显然有所改善和进一步的整理,比如说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水资源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等。数据更翔实,而且给大家展示的通过一些什么样的技术来达到这样一个高效率,我们叫做更好的经济指标和环境技术指标更可信,而且进步更大。第三,他们提出的很多未来的主张和愿景,比如说关于水的循环利用率,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等,这方面都提出了很具体的目标。
有一点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现在我们国家全国上下,从政府到企业都在投入到节能减排的活动中,它是我们十一五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约束性的指标。政府压力很大,因为到2010年结束的时候,要对各级政府官员按照当年规定的约束性的指标,由国家的主导权利部门按照国务院颁布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案进行绩效考核。原则上来说,如果不达标、不合格,可能就会受到一些处分或者是免职的处理。
作为企业,尤其像国有企业,即使是私人企业,对于节能减排也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约束和要求。百威英博集团提出的目标比我们高。而且他们提出的实施方法也很具体。如果网友有机会可以阅读一下他们的报告,我想会得到很多的启发。最大的启发就是节能减排不仅仅是我们想象的发电厂、钢铁厂、造纸厂这类企业的事情。其实节能减排各行各业都可以做。而且在有一些行业做的程度比我们想象得大得多。
它给了我们启示,节能减排各个行业都可以做,而且都有潜力可挖。百威英博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啤酒企业,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截止到08年11月,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有121家,这121家分布在十几个不同的行业,包括食品行业,但据我了解,很遗憾,在这里面还没有一个国内或者是其他国际品牌的啤酒公司来发布报告,从这个角度,百威英博也带了一个好头、树立了一个标杆。
企业要注意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控制成本
主持人:您刚提到政府会有节能减排方面的绩效考核,车总也提到了在英博也有绩效考核,不达标的会有惩罚。车总,您能否给大家具体说一下创新和高效管理方的具体措施?
车飞:从酿造这个系统来说,我们在全球有一个工厂优化管理系统叫VPO,VPO系统是酿造过程的管理。所有的这些环保和节能的指标是挂靠在VPO系统上。贾总在评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感觉到任何一个企业做环保,不见得非要到企业之外去做,你就在企业内部生产运输的过程中寻找这个机会就可以了。而且做出来的可以把它绩效化、指标化,你的企业可以可持续发展。因为它可以给你的企业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我这边有两页数据,在07年的时候,环境管理绩效的数据是全球92家工厂,今年,这个工厂的数字上升到152家。我们将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工厂纳入到这个系统中。07年的时候,我们的再利用或者是回收全部费用产品百分比是97.2%。09到2010年,我们的目标是利用率提高到98%。虽然只有0.8%的增长,实际上全球所有的工厂都提高0.8%的话,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个别地区我们还有软饮料工厂,软饮料工厂的用水目标都设定在每百升3.7毫升。因为我知道,在国内有一些酒厂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降低成本是任何企业都非常看重要。这件事情,只要你基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这个出发点去考虑,用非常科学的系统,像我们的VPO系统加强管理,它的结果必定是对自己的经营、对自己的业务和对社会都是双赢的措施。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很关键的一个点是生产成本。现在有很多企业,可能政府或者是民间百姓要求他减少排污,或者是要树立节能减排、环保的目标,企业都会说,我做环保无形中增加我们的生产成本。您刚提到英博这样做反而降低了成本。英博如何平衡成本和环保间的关系?
车飞:“控制成本”是英博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公司都在不断的控制成本,从酒厂的酿造过程,到酒厂的经营,从生产、运输到市场、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从生产过程这一块的降低成本,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的。但是你的做法必须要科学。我们有一套科学的系统,这套系统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英博的啤酒酿造历史比较长,在全球各大区的酒厂都有非常好的范例,做得非常出色,其中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工厂做得非常好。他们的工厂废物回收率能够达到99%,基本上排出去的废物产品都可以在工厂形成非常良性的循环。在拉丁美洲的范例可以借鉴到欧洲、亚太区域。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酿造公司,不仅要大,还要做得最好。这个最好,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哪个地区的酒厂有最好经营的实践可以分享到其他地区,提高其他地区的效益。
最近百威英博公司合并刚刚完成,过去百威有很多最佳的实践和英博的最佳实践可以结合在一起。因此我对到2010年达到我们提出来的环境指标,很有信心。
环保对于企业不是额外的工作
主持人:咱们07年或者是今年,集团投入到环保这一块的费用占咱们比例的多少?
车飞:这没有具体的统计。但是每个酒厂进行设备更新,或者是引用新的技术,这个投入都是在酒厂的建设过程中。也不是说是额外的环保投入,而是作为一个遵循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企业,这些工作,更好的机器、更新的技术已经是一部分,我们都把它算在酒厂的运营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算作环保。
主持人:在报告中提到英博集团承诺减轻环境影响的努力将持续到2010年,这个信心从何而来?
车飞:当环保性工作不是作为一种额外的事业去做,而是成为你日常运转,酒厂生产经营一部分的时候,这个目标作为你酒厂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有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因为它是我们的业务。是基于业务运转经营本身的。
企业做环保,已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主持人:贾主任,您如何评价英博集团把环保这项工作,因为有的企业为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会成立一个部门,咱们英博是已经融入到整个生产的过程中,成为业务绩效考核的一个标准。您如何评价?
贾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环境问题如何解决,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比如说在开始的时候,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会排放一些污染物,无论是污水还是污染的大气。排放到空间中对环境和大气造成污染和损害。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各国政府意识到,公众也意识到这种行为应该用法律的方式加以制止。所以从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的角度把污染物排放给社会造成的不经济需要内在化。所谓内在化就是要求企业要对以前向环境中排放负责。按照这个法律的要求,产生了企业应该要付费,或者是把自己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置的情形出现。
在这种情形下,对于企业来说,忽然发现有法律约束,我的成本增加了,因为以前环境中可以排放污染物,现在是不可以的。不可以怎么办?就要用特别的措施把污染物处理,摆在企业家面前可能就是企业成本的直接增加。现在我们国家目前对很多企业来说,基本上还停留在这个原始的阶段。而看到这个情况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作为企业来说,应该要承担一份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所以遵守法律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那么问题是,在遵守环境责任的同时,如何又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呢?这就是摆在很多有远见企业领导人面前的问题。
通过技术进步、管理改进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总量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啤酒酿造为例,我们生产一百升的啤酒卖给消费者,同时会产生一定的污水,污水排放出去,会给社会环境造成损害。如果减少了污水的排放,既节省了支付的环境费用,又表明了你的水资源利用率。因为水也是买来的,制造啤酒的水是一种原料。这样做的好处,既提高了成本的利用效率,又减少了向外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
有没有可能做到零排放?未来是可以的。让所有的东西不产生废物,实现内部的循环。很多的企业围绕这个话题开始进行新技术的研制、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内部的管理。将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污染物的少排放作为经济绩效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叫环境绩效。
我们考核一个工厂内部的管理水平,考核工厂的厂长,考核经理,以前就是一个经济指标,现在加了一个环境指标,叫环境绩效。把环境的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核心管理中,成为核心管理的一个部分。一个企业做环保,已经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你会发现,世界500强里面,企业做得漂亮的企业,环保都不错。从另外一个话题,环保做得好,企业一定程度上会成功,但是成功的企业环保一定做得很好。你应该看到社会公共政策变化的趋势,同时,你要通过这种压力转换为动力,改进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是现实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的。刚才车总通过公司内部的事例从某个角度给大家展现了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做法。
车飞:这一点在中国特别重要,因为在很多领域,中国市场的潜力正在不断的显现。每一个中国人每年平均引用啤酒的量远远低于西欧,尤其是西欧、东欧的啤酒生产国。大家都说中国的啤酒市场潜力很大,因为我们都可以增加啤酒的饮用。啤酒是一个欢乐的产品,是亲朋好友在一块聚会享受的产品。随着我们社会的越来越开放、稳定、繁荣,大家享受啤酒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但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很多,资源有限,所以在啤酒的产量和消费者的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怎么样采取有持续性的方法,节水、减少碳排放,这是所有的啤酒和饮料行业所要关注的。你必须要持续性的生产经营,才能跟国家的资源达到一种平衡,企业和消费者和政府都有共赢的局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对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英博有信心在中国的酒厂达到最初的环保承诺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英博非常重视本土化,非常重视在各个国家,与当地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既然您负责中国这一块的规划。在中国英博集团旗下有很多的啤酒品牌。在中国我们的环保工作是怎么做的?
车飞:我们所有在中国的企业,自从90年代进入中国以后,到现在为止,百威和英博合并之前,在中国是20多家酒厂,在8个省份。合并以后我们希望增加到35个酒厂以上,省份也在增多。酒厂与酒厂之间的绩效表现不是非常的统一,有一点参差不齐,这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也有做得非常好的酒厂,比如说台州的酒厂,还有我们新建的酒厂,长沙这些酒厂或者是采用了新的技术,或者是酒厂本身进行精细化的生产优化管理。各自根据自身的条件,无论是在节水、污水排放,还是在节能方面都有各自特别出色的表现。
我们在07年发布报告的时候有专家点评,也指出了我们报告值得改进的地方。因为我们这个报告是一个开放性的,这个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说我们做得有多好,而是记录我们每一年改进的过程。每一年有一点改进,五年以后我们是什么样。我们在中国的酒厂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水平参差不齐,因为中国环境也有它的特点,比如说啤酒的生产和运输跟西欧国家不是特别一样,所以我们在全球的VPO优化管理的基础上,在中国这边我们也比较注重在中国的酒厂,个别的做得比较好的酒厂的范例,尽可能的在中国内部的酒厂推广。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英博非常有信心在中国的酒厂达到我们最初的承诺。
主持人: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您也说了在中国的酒厂还有一些参差不齐的状况。更何况中国和西欧国家的不同。有没有针对中国本土化制订一些考核的标准?
车飞:中国酒厂现在能够达到的标准和我们在欧洲和拉丁美洲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历史原因。因为我们最佳优化管理刚刚开始推行,时间不是很长,整个推行的过程还有待与细化,人员需要培训。在中国推行这些措施,一个是有时间的紧迫性,因为中国环境的污染是很厉害的,比欧洲和北美都要厉害。另外,因为我们还是实行的时间在过去一年两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内部有大量的培训工作需要去做。但是我相信。也许我们不能一步就跨到英博集团内部最好的工厂这样一个水平,但是我们可以分成几步走。
企业应自觉主动的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主持人:贾主任,您对英博集团啤酒品牌有了解吗?
贾峰:因为他们百威英博营销的方式还有一点特殊,不是一个单一的品牌,而是有很多地方品牌和区域品牌相结合。过去我对它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实际上当我们07年和他们合作以后,我发现在身边的很多牌子都是他们公司旗下的品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觉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通过发布企业责任报告这种方式,能够对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很多的改善。
大家知道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两个方面的驱动力,第一个是外部的,也是最早的。最早的时候是来自于一些非政府组织、媒体、公众的一些打击个批评。然后,来自于政府,政府希望企业能够公开一些数据和信息。然后,来自于社会更多的人群的压力,包括贸易方面的。比如说你如果看看中国,哪个省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多?除了北京以外,一个是大连,一个是广东,大连为什么呢?因为大连市政府专门下达文件要求它的企业来进行相关的工作,所以是政府的驱动。第二个是广东,广东是外向型企业,他们向外出口的产品,买家参与的行业组织要求他们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相关的审计。既然要把产品卖给别人,所以人家提出要求,你达不到,产品质量很好、价格很合理,但是依然不能卖出去。外部的压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的驱动力是内在的驱动力。如果说早期的时候是外部驱动力为主,现在看来,内在驱动力已经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刚才车总做了很多的介绍,包括他们如何把环境的管理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一个部分,这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管理方法叫PDCA,PDCA是什么?企业在内部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制订一个计划,第二,应该要做--Do,要做这个事情、做这个计划;做了以后,就要进行检查--Check;然后改进--Action。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PDCA的四个环节里面,在第三个环节,要把你们计划的事情通过责任报告这个过程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然后去做出改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血液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他是一个伟大企业的基因的组成部分。而现在在很多地方,比如说在很多的行业,甚至有一些企业的领导人,他们现在还更多的停留在把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外部给他的驱动力,不得已而为之。这还是停留在一个早期的阶段。
环保部宣教中心之所以愿意支持一些做得好的企业来展示他们的成绩,也反映了我们希望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或者是CSR这个工作引进了一种先进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制度的一个工具、很好的手段。它有助于我们这个工作的运用,从内在来改进企业。我们过去单纯讲,谁看到排放污染物,打一个举报电话,环保部门的人一路小跑赶到,下发罚单,这叫命令管制性,叫大棒方法。而社会的进展已经进展到大棒加胡噜,胡噜就是你做得好、做得漂亮,不仅环境方面做得好,而且经济效益也很高,而且给你提供很多的平台。CSR这个过程某个角度来说,是一个企业在内在的持续化改进和管理方面,它能够尝到很多的甜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愿意通过搜狐绿色频道这个平台展示在CSR方面做得很好的企业案例。向广大的中国企业家和社会公众传播这样一个先进的做法。来提高这样一个意识,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未来企业建立百年老店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的话,这项工作做起来更容易一些。
主持人:贾主任提到我们宣教中心的职责和理念。我接下来想问车总一个问题,英博集团如何和企业社会责任推广中心、以及NGO组织、政府机构,协调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车飞:我们觉得在中国,我们任何企业经营活动都会遵纪守法,所以,跟政府的合作、得到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同时,NGO也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因为英博在全球的理念是做最佳啤酒公司,酿造更美好的世界。酿造更美好的世界有两条腿,一条腿是环境管理,也就是用节能环保的方式来酿造啤酒。另外一条腿是理性饮酒,我们是非常负责任的有激情的酿造最高质量的啤酒,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消费者很理性的享受啤酒。我们反对酒后驾车,反对未成年饮酒,反对孕妇饮酒,而且劝戒大家不要在生病、服药的时候饮酒。
我们用绿色的方式来酿造啤酒,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跟宣教中心合作,他们是最合适的对我们监督的合作伙伴。在酿造更美好世界的理性饮酒这一块,我们是和交警总队合作。我们在上海前两天跟交警总队开展了理性饮酒的活动。大家都知道酒后驾车是错误的,但是怎么样避免酒后驾车?这需要很多的办法,有很多比较实际的点子能够帮助大家避免酒后驾车。所以我们跟交警大队在上海做了这个活动,在全国的范围内征集金点子,你喝酒了以后,怎么样避免驾车,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你安全的到家。到现在为止,全国各地贡献的金点子有5千条。到明年一月份的时候我们会从金点子里面挑出最实用、最贴切的点子在全国推广开来。整个的活动跟政府和监管机构和NGO们合作。今后是我们酿造更美好世界的理念在中国向前走,他们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把绿色环保的理念更多的推向社会
主持人:请二位展望一下明年各自情况。请车总展望一下明年英博在环保领域和理性饮酒需要做的工作?比如说一些新的绩效管理和技术能不能给大家透露一下?
车飞:现在大的经济环境大家也知道了,比较严峻,所有的企业都是在一种做好准备,渡过比较困难的经济环境情况下。百威英博的合并,明年一年的时间将会是整合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工作的重点肯定是不会减少对我们环保的投入,不会减少对人员培养的投入,同时,会继续投入到社区,继续进行酿造更美好的世界。以环保的方式生产啤酒,同时,推广理性饮酒。这一块的投入不会减少。因为这几点是我们在中国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所以明年会是这样的工作。
贾峰:我们的工作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我们想提高CSR报告的可得性。因为很多企业发布完报告,新闻发布会一完事,报告就束之高阁了。有的报告发布完以后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有的报告上交给领导检查,应付应付。这样的话,对公众来说,社会各种利益相关方都想看一看这个报告的内容。怎么去看呢?提高这些报告的可得性是我们的第一项任务。
在英博啤酒集团的支持下,在我们的图书馆建立了中国CS2图书馆资料中心。我们尽可能的搜集更多的企业发布的报告放在我们的图书馆里面,方便大家取阅。我们昨天举办了我们网站的开通仪式,在网站上把现在已经发布报告的公司的CSR报告的电子版面在上面。而且绝大多数都支持下载下来。也方便大家获得。这是第一点,报告的可得性。
第二点,我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因为大家都知道,各位网友也清楚,CSR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社会公众都不是特别熟悉。所以我们明年的计划来举办系列的各种培训班,包括报告本身的内容、编辑的方法、技巧等等。另外一个内容就是为一些积累经验的机构提供经验分享的平台。这样,有助于在业界和社会各方面都能够了解。包括我们会举办记者的培训,通过记者专场培训让媒体从业人员对CSR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我们还利用我们现在的推广中心的平台来支持一些组织发布他们的报告。今年我们帮助了大众汽车在做这项工作。明年可能还有更多的组织来参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他们的报告发布成为一个社会事件,也成为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工作。通过这个工作也展示企业负责任的态度。
这是我们明年大概要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听二位在各自领域展望了各自的工作。我们搜狐也成立了绿色频道,也与两位嘉宾的初衷相同,我们也是希望把绿色环保的理念更多的推向社会。也希望在今后或者是明年,大家联合起来做更多的或者是更深入的合作。
车飞: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二位做客搜狐绿色频道接受我们的采访。各位网友,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0、梁从诫:绿色中国推动者
来源:南方周末2008-12-10 沈亮
梁从诫1994年创办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成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精神源头。
他开展了保护滇西北原始森林、保护藏羚羊与可可西里的反盗猎行动。
他和自然之友的呼号最早引发了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注意。
1994年,环境恶化的阴影正从四面八方潜行而来。梁从诫是先知先觉者之一。80年代,一封写给《百科知识》杂志的来稿使他意识到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这一年,他和另外三位同仁创办了“绿色环境文化协会”,大家在私下将其简称为“自然之友”。这是中国最早的民间NGO之一,为打破政府垄断社会公益资源配置的格局迈出了第一步。
英国首相也被他打动
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之际,梁从诫给布莱尔写信,请求他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绒非法贸易,以支持中国反盗猎藏羚羊的斗争。布莱尔当天便回信表示支持并在第二天会见了他。
1998年底,“自然之友”为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筹款40万,以维持其运转的花销。梁从诫还以67岁的高龄登上4000多米高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收缴的近400张藏羚羊皮。 站在山口,他说:“我们像是回家了。”话刚出口,“野牦牛队”那帮剽悍的康巴小伙子竟然哇地哭成一片。
但是,在这些打动人心的故事背后,梁从诫与“自然之友”做得最多的却是琐碎而重复的事务。在筹集资金扶持项目外,他对环保知识与理念的普及更是身体力行。
日常外出,他坚持骑自行车。有一回他骑车去政协开会报到,门卫拦他:“你给谁报到?”“给我自己。”门卫不信,他掏出委员证才进了门。
梁从诫曾应邀到一国家机关演讲,那天,只有5位听众。梁从诫对他们说:“如果我能在你们5个人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
昆明的会员王愉,在自己的大学里搞了个绿色社团,会员已达几百人。她写信给梁从诫:“当年你到我们学校演讲,在我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现在这粒种子已经变成了一片小树林。”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在“自然之友”看来,能不能、敢不敢真正监督政府,对后者提出实质性的批评和建议,是独立NGO和由党政机关衍生出来的NGO的一个重要区别。他们想在此开辟出一条可行之路。
但梁从诫也清楚在中国做NGO的局限,在监督之外,他还将“自然之友”定位为温和的合作者。
尽管如此,“自然之友”依然饱尝世事艰辛。“每一件事我们都是抱着不可能成功的心态去全力争取的,如果碰巧改变或者纠正了,那纯属例外。因为这注定是一场败多胜少的战斗。”梁从诫的一位同事说。
梁从诫常有无力之感。“我们是一群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他曾总结说。
梁从诫的祖父是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是一代才女。而梁从诫本人亦是全国政协委员。这样的特殊身份帮助了梁从诫和他的“自然之友”,尽管这并非他所愿。
“自然之友”的成就,已经很难说清这是梁从诫的个人贡献还是“自然之友”的集体成功。诸如关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建议首钢部分迁出等等,都是通过他的政协委员提案渠道才得以递交。
这样的渠道,虽然为“自然之友”的工作提供了方便,但也成为梁从诫的隐忧:“我梁从诫也总有走的一天,‘自然之友’不能上演‘人亡政息’的悲剧。”一个健康的组织要依靠组织本身的感召力而非个人感召力。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自然之友”已受到更多的重视。一次,在人大有关环境方面立法的会议中,“自然之友”作为惟一一家NGO被邀请,邀请信上写的是“自然之友”,而非梁从诫。
而在更深远的时空中,“自然之友”激发了环保主义者的行动热情。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从一元化的计划经济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转型,政府从一部分社会领域逐步退出,NGO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逐渐成型。
现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民间NGO已遍布各个省市。梁从诫曾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人多到得不了奖就好了。”他的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11、央视《怒江故事》看点之五 水电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不冲突
来源:云南网 2008-12-13
许多游客到云南去,他们最想看的除了峡谷、雪山、田园风光外,还有就是那里的人,看着少数民族穿着民族服装,跟着他们一起跳民族舞蹈,学着他们说当地话,品尝着柴火做出的农家饭,原始体验让游客倍感不虚此行。但在怒江,能享受到这样生活的地方并不多,只有丙中洛、福贡、贡山几个旅游点才有。
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许多人不愿意怒江水电开发的一个理由,那么当我们真正走进怒江就会发现,旅游点的文化项目在民间不一定都有,而在民间的文化项目肯定在旅游点找不到。
每逢周末,在怒江中游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横底村,有几个全村人都参加的活动,老人孩子一起上的拔河比赛,年轻男女参加的篮球混合赛,观众没有外人,都是本村人。比赛虽有胜负,但没有奖励。在村民们看来,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集体活动能吸引大家聚到一起。
怒江水电的开发者们认为,具有鲜明傈僳族民族文化特征的村庄,应该受到很好的保护。
根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对怒江地区22个民族截至到2007年的统计,生活在怒江州的几个主要民族傈僳族有90%以上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怒族有96%的人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普米族有89%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只有4000多人口的独龙族有96%以上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他们有树不能砍,有山不能动,有水不能用。长期下去,民族文化何以保护?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肩膀还能承受多长时间。
改革开放30年来,怒江州政府尝试过许多改善老百姓生活的努力,尝试过畜牧业养殖,但是怒江没有足够的牧场,牛养不大,羊养不多,猪养不大。经过很多专家论证,水电开发是目前历史条件下发展怒江的最好途径。
怒江水电工程不能完全承担让怒江55万人脱贫的任务,但是它至少可以让5万多人住上砖木结构房,至少能修上几座桥让靠溜索过江的人摆脱把生命系在绳索上的命运。
怒江水电工程不能完全解决整个中国的节能减排问题,但是现在晚开发一年,相当于开采了5千万吨原煤,向大气排放2亿吨二氧化碳……
专家们认为怒江水电规划的“一库四级”是一个适度开发的方案。加快怒江的开发,能让怒江的老百姓早日享受到我们这块资源开发的成果。
12、绿色GDP“退隐”幕后
来源:南方周末 2008-10-15 马昌博
新评估项目登场,但官方色彩和评价角度发生根本变化
“退隐”与“登场”
曾经引起各方关注的“绿色GDP”核算在经历了种种风波后,正处于“隐居”的状态,该项目的主持者兼首席专家王金南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目前用‘绿色GDP’作为考核指标,条件是不成熟的。”从研究层面上升到政府工具层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假如“绿色GDP”要上升到这个层面,“要走一段时间。”
王是“绿色GDP”核算这一官方项目的技术组组长、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被认为是中国研究“绿色GDP”的带头者。他说,再次从官方层面发布“绿色GDP”核算报告的“可能性很小”,“至少我没听到什么消息”。
2006年,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此后该项目进入了“低调”阶段。原本承诺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初将发布2005年度绿色GDP研究成果,也一直未能实现,“搁浅”传闻四起。
直到2007年7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说,“鉴于国际上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绿色GDP核算标准……还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此后,该报告被证实将“无限期推迟”。
王金南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不能核算’是相对的”,“‘绿色GDP’核算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我们做的只是环境污染损失,我们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之前曾说,主要是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在发布方式和发布内容上有分歧,并指有个别省市还曾经向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函要求不要公布核算结果,施加压力。
王金南透露,2005年和2006年的“绿色GDP”核算已经做出,2007年的核算正在进行中。上述核算包括了三十一个省份,而非此前的十个试点省份,这是作为同世界银行的一个合作项目在继续进行。
就在“绿色GDP”核算在公众视野中久未出现的时候,今年9月28日,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宣布了由该部门和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合作的名为“中国省级环境绩效评估”的项目。
王金南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中国缺乏对省一级环境绩效的评估体系。之前有一些生态省之类的评选,但是毕竟是属于创建型,达到标准给你个牌子。”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考核主要是省级层面。此前的“绿色GDP”核算也是做省一级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只是指标相对直接一些。
此前的2005年至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曾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合作,对中国进行了环境绩效评估,并引起中央重视。
新项目不会招致地方“紧张”
对于新的评估体系,王金南明确强调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项目,没有官方色彩,同时也不和任何“达标”挂钩。
王此前的一次会议上说“绿色GDP”核算“是一个教训”。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教训”是指此前“绿色GDP”核算的项目官方色彩太过强烈,“一个中央部门公布的结果,下面当然要在乎”,而新项目“是一个研究机构的事,一个研究部门公布的事情就不同了”。
“绿色GDP”核算项目的官方色彩使得发布结果必须经政府部门同意,而假如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项目,研究完就可以发布。
王认为,新项目将不会引发地方政府类似对待“绿色GDP”核算那样的反对态度。公布研究结果时,不一定会出现排名,而是一个综合的评估。“也可能会将三十一个省份按照自然统计顺序排列,至于具体谁高谁低,你们自己排”。
王金南举例说,中科院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每年都有,也会排名次,但是越是综合评估,针对性就越不强。“比如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环境,那么名次低了究竟是打谁的板子?就算说是环保差,那么是污染排放强度高还是执法力度不行?”
“现在各种机构的评估很多,”王说,“而研究报告的发表是我们自己的权利。”
此前的“绿色GDP”核算项目中,十个试点省份和当时的环保总局都动用了大量的调查力量,而新项目将不会类似上次那样动用官方的力量。数据来源将以各省公布的官方数据为主,项目组不会自己进行调查。不过公众对各省自己公布的环境数据的准确性有怀疑态度,“但这都是相对的,”王说,“也不能说其它数据来源就没问题。”
另外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评价角度的变化。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曹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绿色GDP主要是看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造成了多少污染,这些污染要花多少钱来治理,同时造成了多少影响和损害。而新项目主要是评估当地为改善环境做了多少工作,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
“可以说,整个的从思路上、方式上、数据来源上都不一样。前者主要是看污染和代价,后者主要是看当地政府在环境方面的努力情况,你做了工作之后到底效果如何等,是‘绩效’。”曹说。
“‘绿色GDP’核算中比较差的省份,在这个新的评估体系里未必是差的。”王金南说。
将如何评估
环境绩效评估是国际上最新的一种评估方式。最近几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委托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撰写《世界环境绩效排名》(EPI指数),以此希望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政治家和商界领袖们充分重视商业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EPI指数对每一个国家都提供了“同类分组排名”,将该国与其他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列为一组或者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列为一组进行同类分组比较。环境绩效排名先确定各项指数的标准值(100分),并据此衡量各国的达标水平。这一指标能够更直观地记录各单项和综合领域中的领先者和靠后者。
在《2008年世界环境绩效指数报告》中,评估者对149个国家的25项环境综合指数进行了综合评定,其中包括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产性自然资源,与可持续能源政策等内容。而中国的环境绩效指数从2006年的第94名下降到第105名。
曹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次耶鲁大学和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的合作是双方主动谋求的结果,耶鲁大学方面亦想选择一个国家做省级层面的绩效评估。
新的绩效评估会先根据国外的经验制定一个适合中国的考评体系,亦会考虑到各地方不同的条件,“比如荒漠化或者森林覆盖率这个指标,显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状况不一样,而这跟地理分布有关系,也不都是当地政府造成。”王金南说。除了绝对的环境数据外,绩效评估可能会考虑设一个“进步指标”,以考量那些虽然环境绝对指标不高但是却在一直努力改善的省份,“表明你做了多大努力”。
一些指标或许会是“导向性”的,提出问题,促使政府重视。王金南举例说,包括现在各方重视的“节能减排”,也是在中央政府一步步建立起指标体系后从而促动地方。
公众关心的是该项目和官方的关系,曹东说,环保部门应该知道这个项目,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这些部门对这个项目也都了解。“项目启动会也有他们的代表参加,不过是以专家的身份,不代表所属部门。”“暂时来说这个项目跟政府部门没有直接的关系,政府也没有给经费。”曹说。
按照计划,该项目将在一年后有一个初步的结果。王金南称,该项目研究报告应该会公开发布。
13、科学时报:两院士建言水电发展
来源:科学时报 2008-12-15 夏爽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水电建设开发与引起包含地震在内的各种生态环境灾害的讨论争议备受瞩目,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观点。为此,围绕着水电开发与可能引发地震灾害的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我国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和工程抗震专家陈厚群院士。
潘家铮院士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当天因病住进医院的他,最关注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地震灾情,是灾区水电站的安全问题,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水电事业。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200多天了,这位年逾八旬的中外著名的水电专家不顾自己的病情依然为水电而直言。
在潘家铮院士为记者提供的水利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地震中2380座水库出现险情,其中69座存在溃坝风险。而这2380座水库并非全在震区,且所估计数据中绝大部分是小水库。震灾最严重的都江堰上游的岷江流域(及邻近地区),属于高坝、大型水库和大中型水电站的只有四五座。地震后险情小,甚至离震中最近的两座高坝——沙牌碾轧混凝土拱坝和紫坪铺面板堆石坝,仅轻微受损,完全不影响大坝整体安全,且容易修复。
潘家铮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些水电站的损失完全是系统内部损失,对上下游没有产生次生灾害,相反,水电对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些水电站在地震中一直维持供电,水库形成的深水航道是震不垮的生命补给线。”潘家铮坦言:“许多媒体忽视了这些水库多年来在供水、灌溉和发展经济中的作用,一味质询为什么要在地震多发的西南地区修那么多水电站,这是不公正的。”
目前震后调查说明,没有一座水电站已经无法修复,需要放弃、拆除或者重建。潘家铮说道:“水电是我国西南地区非常宝贵的资源,同时又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和修复水电枢纽,既符合当地利益,又符合国家利益。”
针对争论激烈的大型水电建设工程引发地震的说法,潘家铮回应道:“水库不可能在地层内‘制造’地震,只能对已具备发震条件的部位施加影响,使之提前发生。所以地震界更倾向于用‘水库触发地震’一词。”水库触发地震并不罕见,绝大多数触发地震都是浅层微震,一般要用仪器才能测到。潘家铮认为:“在建设高坝时,对水库会不会触发地震、触发地震可能出现的地段、最大震级以及影响,都要作深入调研评估,提出结论。这样的结论一般偏于保守,可以作为水坝的设计依据。”他还认为:“国际、国内地震界一致公认,汶川大地震是由于巨大的地壳活动引起的特大自然灾害,世界上从未发生过水库能触发8级构造地震的前例。退一步讲,即使不排除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也是减少了主震释放的能量。”
潘家铮坚定地对记者表示,此次特大地震后,他对西南地区修建高坝大库的信心更强了。针对有关专家“呼吁暂停在西南地质不稳定区批建大型水坝”的提法,潘家铮对记者说:“我充分理解专家们的忧国忧民心情,但不赞同。”他详细分析了其中原因。西南地区的水利水电开发停止也解决不了、甚至加重了地震灾害。抓紧大力开发水电,修建震不垮的能调控水资源和洪水的高坝水库,迅速发展流域经济,动迁必要的移民,全面改变流域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为应付突发性灾难提供条件和基础。采取回避政策,停止发展,绝对不是出路。
当谈到水坝的抗震安全建设方面时,潘家铮说:“为吸取汶川大地震的教训,我完全赞同对西南地区正在建设的高坝的抗震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估。不过,重点不是提高某些工程的设防烈度,而是对少数关键性高坝作极限分析。汶川大地震中两座坝的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按现代理论研究、设计、施工和管理所建成的大坝具有惊人的抗震能力。当然,还需作进一步研究。”潘家铮深信,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和优化工作,在西南的高山深谷中即将涌现出一大批坚固的大坝,千秋万代为民造福。
陈厚群院士 作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小浪底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订工作;负责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并为大坝现场振动试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科学测试监测手段。此次针对汶川大地震和大坝抗震安全等问题,他运用专业理论和客观翔实的数据、事例作了详细的说明。
在谈及紫坪铺水库的具体受损情况时,陈厚群介绍说:“紫坪铺大坝受地震损害出现部分变形、震陷、开裂,局部护坡松动,面板坝的面板部分脱空,有压碎、隆起的现象,但是渗入量没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大坝的主体是稳定的。”在对各种不同类型水坝在地震中所受损害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后,他总结道:“各类大坝总体上经受住了特大地震的考验”,“尽管汶川地震中,一些如沙牌、紫坪铺这类的高坝,经受远超过设计抗震标准的强震作用,坝体仍基本完好或虽有损害但仍保持结构整体稳定。这说明只要按规范要求认真设计、精心施工和管理到位,高坝工程是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的,我国现行水工抗震规范规定,对重大工程要进行专门的坝址地震危险性分析,按照100年2%超过概率确定最大设计地震,并取可修复的损坏做其功能目标,这些高要求的必要性在汶川地震中得到了检验。”
针对紫坪铺水库是否是引起地震的原因的问题,陈厚群肯定地回答:“紫坪铺水库蓄水与汶川大地震无关。”他谈到:“不是所有的高坝水库都会引发地震。”
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数十万座水库中,目前为止,普遍认可是由水库引发的水库地震事件仅百例左右,概率远小于1%。
陈厚群介绍道:“截至目前全球发生6级以上的水库地震仅有4例,分别是中国新丰江、赞比亚的卡里巴、希腊克·里玛斯塔以及印度柯依纳这样4个地震。由于库水渗透机制,水库地震一般在空间上限于库区第一分水岭以内,大概沿库岸5~10km范围以内,这是在空间上。在时间上,构造型的主震滞后于频发的前震,那么它的地震类型对于构造型的水库地震,目前已有的这些构造地震都是前震、主震、余震型。因为自然地震有的是没有前震的,有的有前震的形式,而这个水库地震一定是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
陈厚群分析说:“说紫坪铺与汶川大地震无关的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从库水渗透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看,紫坪铺蓄水对北川映秀湾断裂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没有产生影响。”根据是紫坪铺水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映秀、江油一灌县断裂带之间,紫坪铺水库的最高运行水位是875m标高,而映秀湾一带河道的天然水位是877m,这个地方就是水库离震中最近的地方,有4.5公里,紫坪铺最高水位还没有超过北川映秀湾通过岷江当地的天然水位。所以它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不可能有所改变。这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从水文地质条件来看。
“第二点原因,从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来看,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没有变化,与水库水位变化不存在相关性。紫坪铺水库蓄水以后,水位虽有变化,但是频度和震级都没有显著的变化。所以从蓄水前后地震监测资料的对比来分析,2005年10月1日下闸蓄水到2008年4月的2年零7个月时间,紫坪铺水库的库盆和临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其发生的地域、地震的频度以及强度都处在本地区多年地震活动正常的变动范围以内。因为小的变动总是有的,就是不建水库也是在变的。”
14、扩大投资莫忘环保
来源:解放日报2008年12月15日
自从中央宣布投入4万亿元提振经济之后,全国各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情,几十个项目、上百亿元投资集中“出炉”。出手之快,出拳之重,为多年来少见。但有关专家也提醒:扩大投资不等于盲目投资,警惕项目仓促上马,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重复建设的老路。
国家在宣布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举措后明确表示,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将严格防止用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就是说,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明确指向之一。将环保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有着深刻的前车之鉴。过去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环保部门有关专家透露,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污染,使我国GDP每年损失13%。按照2006年我国GDP20万亿元来计算,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6万亿元,相当于260个太湖流域生态治理的投入,325个白洋淀环境治理的投入,433个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是全国每年水土保持投入的1300倍。大量事实一再告诫我们,靠拼资源、拼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抛弃。
防止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死灰复燃,任务也相当艰巨。近期,全国各地都在为招商引资摩拳擦掌,但也有一些地方奉行“拉到篮里就是菜”的原则,任意对投资项目大开绿灯,甚至借救经济之名,把降低环保排污要求作为优惠政策,让此前国家宏观调控下被否定的建设项目、重污染项目及形象工程“复活”。有报道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某市提出将投资300亿元巨资,建设方圆300平方公里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当时就遭到百余位政协委员反对。而据透露,日前,该项目已重新进入启动建设程序中。像此类已被否决的项目“转身”又盲目上马,最终可能就是一个新的“面子工程”、“烂尾工程”。同样,让一些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成为时下“漏网之鱼”,将来政府为之治理整顿的环保投入,将远远超过它们产生的GDP。
所幸,各级环保部门已经深刻领会国家政策。在加快审批符合扩大内需要求的建设项目,为拉动内需开辟“绿色通道”的同时,环保部门严把环境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建设项目。除了要严禁审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外,环保部门还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宋鹏霞)
15、“污水处理厂竟成污染大户”说明啥?
来源:新华报业网2008-12-15
在国家投资的列表中,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大规模建设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环保目标的关键举措。专家们建议,在未来新增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投资中,涉及环保的份额应该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倾斜。但最近记者随国务院8部门环保专项督查组在河北省采访时却发现,原本作为污染治理设施的污水处理厂,有的却正在扮演污染者的角色。(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为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让人高兴地看到自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以来,全国上下积极行动,特别是今年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效果有所显现。但是,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还有不少地方的污水处理厂只建起了处理厂,但却没有修建污水的收集管,结果千万元投资的处理设备只能躺着晒太阳;有的地方为了应付检查,就只建了厂,没管网,上头来检查了,就放满自来水,打开机器,轰隆隆地转着。结果让污水处理厂成为名副其实的污染大户,无疑这将是对少数地方环保工作的极大讽刺,同时说明一些地方在环保方面存在搞形式主义,也昭示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根据“十一五”规划,五年间,全国要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500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680万吨,可形成COD(水中污染物)减排能力300万吨,但如果“污水处理厂竟成污染大户”这种状况不及时扭转,长期发展下去,不但这部分减排的份额将打水漂,也影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节能减排是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全球环境的一件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温家宝总理也明确要求:“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向人民的庄严承诺”。
期待各地,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折不扣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别再在生态文明建设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真正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把节能减排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把节能减排的理念、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地方的发展方针、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信念和行动。别让“污水处理厂竟成污染大户”这样天大的笑话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