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12-15

十二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水信息网:       2080年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严重 中印两国压力大

2、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部:新增扩大内需项目对环境影响完全可控

3、新华社:        解振华就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提出三点主张

4、中国水网: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1-2年内完成

5、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保组织称女性更易受气候变化威胁

 

地方信息:

6、中国青年报:      昆明公检法均建环保执法部门

7、法制晚报:       北京重要水源预警系统“盯梢”

8、新华网:        宁夏地下水资源量不足30亿立方米

 

污染信息:

9、香港商报:       珠三角近半河段遭污染

 

民间视点:

10、搜狐绿色:      担心无人认购北京“奥运碳” 

 

特别报道:

11、云南网:       怒江水电开发不会破坏生态植被 有益生态改善

 

深度报道:

12、新华网:       查水基本靠鱼:一则基层环保的黑色幽默

 

环境时评:

13、新华网:       公车轮休不如减少几辆公车

14、中国环境报:     生态结构破坏的老路可以避免吗?

 

民间环保:

15、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1、2080年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严重 中印两国压力大

来源:水信息网2008年12月12日

  马来西亚吉隆坡—有专家警告称: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到2080年全球有一半的人口将不得不面临清洁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亚太地区水大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Wong Poh Poh教授说,全球气候变暖正在使径流形成规律发生改变,洪水、干旱、风暴等极端事件也变得更为严重,而这一切都将影响可获得的饮用水。

  Wong教授说,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20多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清洁水资源。而到2080年,这个数字估计将增加到32亿,约为目前的3倍。

  所谓清洁水资源,是指可以用于人类饮用、洗澡和做饭的干净水。无法获得足够的清洁水,将迫使那些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们到数公里之外去寻找水源。生活在水资源匮乏的城市人口也将因饮用不干净的水资源而受到疾病的威胁。

  在本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越有11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清洁水资源。

  最脆弱的地区:亚洲

  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之一,Wong教授说,拥有40多亿常住人口的亚洲是水资源最脆弱的地区,尤其是印度和中国,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次亚太地区水大会为期两天,参会人员有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商人以及消费者代表等。Wong教授说:“在亚洲,水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地区都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全球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这种形势。”

  科学家已经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多种形式,一些地区将遭受更为频繁的干旱,与此同时,另一些地区却在遭受更为严重的洪水和飓风。干旱将直接减少水资源的数量,而洪水则可能影响水资源的质量。例如,海平面上升将使得很多河口的含盐量大大增加,而这些河口正是许多亚洲人的取水水源地。

  马来西亚国家水协会会长Rozali Ismail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却在不断地恶化。洪水、干旱、暴雨以及温度升高等都表明人类的种种行为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

  呼吁各国遵守《京都议定书》

  Wong教授以及其他与会专家强烈呼吁各国政府共同遵守《京都议定书》,以便能够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保护水资源。

  Wong教授说,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最终还是需要各国政府大力修建基础设施以保护滨海地区、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以及采取一些高新科学技术。

  目前,联合国正在筹备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届时将出台新的协议,以取代1997制定的《京都议定书》。

  1997年,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不过,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主要是担心如此一来将有损美国的经济利益。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不愿接受强制性减排,担心这样会限制其发展。

2、环保部:新增扩大内需项目对环境影响完全可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2月12日  章轲

  周生贤称,污染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硬约束,环保部门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昨日表示,本轮扩大内需必然要上一些项目,但在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新增扩大内需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完全可控。

  国家宣布4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计划后,很多人担心建设项目的大量增加会加剧环境污染,让已经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对此,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日前表示,扩大内需必然要上一些项目,但这些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交通等领域,在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其对环境影响完全是可控的,可以预计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而昨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要求,污染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硬约束,也是撬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杠杆”。环保部门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强污染减排作为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

  周生贤要求环保部门通过严把环境准入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

  据透露,环保部门近期将在严格环境准入、控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的同时,重点监管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化工、造纸、电力、钢铁行业。

“即使‘十一五’这5年的减排任务顺利完成,污染物排放仍然是超过容量的。”凌江说。

3、解振华就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提出三点主张

来源:新华社2008年12月12日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11日发表讲话,阐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成果,就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提出三点主张。

  解振华在波兰波兹南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上说,中方主张:

  一、坚持原则、维护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基本法律框架,只有坚持《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沿着“巴厘岛路线图”所确定的双轨进程推进谈判,明年底才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公平、有效的协议。任何偏离、违背或重新解释《公约》、否定《京都议定书》或者将双轨进程合二为一的行为都将是破坏性的,最终将导致哥本哈根会议一无所成。

  二、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全面、有效和持续地实施《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是我们的“共同愿景”。我们应立足当前,脚踏实地地将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转化为务实的行动。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第一承诺期减排目标,承诺到2020年至少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至40%的中期目标;同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发展中国家也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积极采取有效的减缓和适应措施。

  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与正在全球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相比,气候变化则是更为长期和严峻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能动摇,行动不能松懈,力度不能减弱。我们应将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作为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化挑战为机遇,努力做到既保护气候又促进发展。

  解振华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去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今年10月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他在系统介绍中国国家方案实施情况时说,2007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去年下降3.66%,2008年1月至9月又下降了3.46%。中国还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仅2007年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就相当于少排放约5亿吨二氧化碳。此外,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将在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拉动内需,其中用于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占很大比重。

  他说,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相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提出了有关资金、技术转让、适应和森林问题的倡议。上个月,中国与联合国在北京举办了“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通过了《北京宣言》,提出建立“涵盖技术开发与转让各阶段的全新的、创造性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倡议。

解振华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是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挑战。中国将继续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发展本国经济、保护全球气候的双赢目标。(记者刘向 魏建华)

4、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1-2年内完成

来源:中国水网2008-12-12

中国水网消息,在12月12日召开的“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家环保部科技司刘志全副司长在发言中称,我国目前每年投入3000-4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制定土壤污染标准体系的研究,每年要制定100多项标准,预计在未来1-2年内完成。

土壤污染修复在我国起步很晚。在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同年11月,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通过《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环保总局部分)》。2006年7月,国家环保部在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工作视频会议上宣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10月,国家环保部开始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并开展调研。

刘志全在会上说,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目前已经发布,土壤环境评价技术规范目前正在制定中。另外,我国加强了土壤污染科技研究工作,国家环保部已经完成了10余项土壤污染科研项目。环保部在土壤污染普查技术支撑投入1000万元,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和管理研究上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

土壤污染实际修复的案例在我国不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重庆、沈阳等地。我国第一例土壤修复项目是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项目。

“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旨在通过加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推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修复工作,交流国内外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及修复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主办单位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本次论坛聚焦“土壤修复前景与产业发展”,汇聚土壤修复的先进技术和典型案例,是国内首次对环境修复全面、权威的高层交流平台。国家环保部、北京市环保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和相关企业代表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5、环保组织称女性更易受气候变化威胁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8年12月12日   

部位于瑞士的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12月8日在波兰波兹南市称,面对气候变化,女性比男性冒的风险更多。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全球所有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女性受到的影响比例更大,尽管如此,迄今为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气候的讨论仍然没有考虑性别差异。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性别差异高级顾问罗兰娜·阿圭勒(Lorena Aguilar)说:“女性不仅仅是无助的受害者,也是促成变化的强大力量,女性的领导力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确保女性的声音也能广为人知,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

面对飓风、洪水以及热浪等气候变化引发的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伤害。根据1981到2002年间141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中不仅女性多于男性,而且就死亡生命的年龄来说,女性也比男性更年轻。

在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尤其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少女和成年女性通常要负责收集生活用水和柴草燃料,她们每天花在这些琐事上的时间达三、四个钟头。

洪水、干旱和土壤荒漠化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致使更多地方的少女被迫放弃学业。全世界有1.15亿少儿不能上学,其中五分之三都是女孩,而世界上的文盲有75%都是女性。

阿圭勒说:“气候变化对话聚焦的几乎全都是科技和政策问题,而对世界上大多数妇女为主的极端贫困人口的关注却太少。汇集在波兹南的各国政府代表必须处理气候变化问题及其给全世界女性带来的威胁。”

女性也应该对气候变化有发言权。气候变化影响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水源管理,传统上一向是女性在从事这些工作。例如在非洲,80%的食品生产都由女性完成。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是全球性别与气候联盟的成员之一,该联合会制作了一个工作手册,以作为实际工具帮助议事和决策部门制订反应性别差异的气候变化政策与战略。(常旭旻)

6、昆明公检法均建环保执法部门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12日

  日前,昆明市公安局环境保护分局、昆明市检察院环境资源检察处、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成立,它标志着昆明市环境保护执法协调机制已正式确立,公、检、法与环保部门的联动,将加大昆明市环境保护执法的工作力度。

新成立的环境保护分局负责环境保护方面的刑事执法工作,预防、制止和侦查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案件;新成立的环境资源检察处负责办理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犯罪案件起诉,职务犯罪侦查、起诉,支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昆明市中级法院设立环境保护审判庭,负责审理行政辖区内涉及环境保护的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案件。(记者张文凌)

7、北京重要水源预警系统“盯梢”

来源:法制晚报2008-12-12 

  北京城市重要水源预警系统开建,密云水库等重要水源地、各大型水厂及取水口将建预警防线,监测全市水质。这是记者今天上午从市水利建设管理中心获悉的。

  该项目是在重要供水水源及影响区、取水口之处建立预警系统,以形成完善的城市水源地水质监测和水源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水源预警系统通过建立自动监测站、水质监测车及实验室三级监测方式,及时了解供水水源水质状况,以实现突发水污染事故时快速检测、准确分析、早期预警、及时处置,力图将污染物御于水源、取水口之外,防止对城乡供水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该系统还建立了三级预警机制,一级决策单位是市水务局,主要职责是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组会商;二级确认单位是市水文总站、水保总站和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进行现场应急监测;三级监控单位的主要职责是预防,对敏感水域进行巡查。

  据悉,该水源预警系统将于明年8月建成,试运行一年。

  三级监测方式

  15分钟:自动监测站主要特点为快速,在线监测设备能短时通过对PH、水温、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氨氮、石油类、有机物、蓝绿藻、叶绿素、综合毒性等水质参数的测定

  3小时:利用水质监测车确定污染物,并测出污染物浓度范围

6小时:实验室监测的检测方法能确定准确的污染物浓度

8、新华网:宁夏地下水资源量不足30亿立方米

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12日   

新华网银川12月12日电(记者 姜雪城)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部门了解到,目前宁夏地下水资源量不足30亿立方米,其中干旱少雨的宁夏中南部山区地下水资源量仅占17%,而且部分地下水水质较差,高氟地下水分布广泛。

据介绍,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四分之三的土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由于这里降雨稀少,蒸发强烈,造成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人均占有量仅19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十二分之一。同时,宁夏天然水矿化度每升大于2克的苦咸水分布面积,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8.1%,开发利用难度大。

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财力,实施农村人口饮水解困等涉水民生项目,且成效明显。但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宁夏还有75万农村人口和15万城镇居民饮水不安全,其中饮用水量严重不足和水质极差的多达55万人;同时有22个高砷病区,受威胁人口达4万余人。

9、珠三角近半河段遭污染

来源:香港商报2008-12-12

记者昨天(12月11日)从广东省水利厅获悉,粤省受污染河流仍呈增长趋势,珠三角近半河段被污染,粤东榕江、练江、黄岗河,粤西小东江污染触目惊心,局部区域水污染不可逆转。同时,粤省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严峻,原本水资源丰沛的优势正向水质型缺水劣势转变。

受污河流仍在增加

据悉,目前全省许多支流和部分流经城市的河段水污染严重,区域供水、排水交错,威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东江中下游水质呈下降趋势。北江上游武江、浈江以及中、下游部分河段水质超标。韩江水质也呈下降趋势。

仅五成饮用水源地合格

珠江三角洲近一半河段被污染,广东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严峻。2007年全省41个主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21个,合格率仅51.2%。此外,2006年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数据显示,广东省水土流失面积20934 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1.76% ,其中各种人为侵蚀10039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8%。

广大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水污染事件威胁增大。水库富营养化形势严峻,供水安全风险加大。近年来,广东省一些水库相继暴发蓝藻事件,这是水库水资源水质恶化的信号,对区域供水安全造成威胁,全省水库富营养化情势不容乐观。

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珠江三角洲区域用水量大,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东江水资源承载了人口3000余万和23000亿元GDP的经济规模,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是中国南方湿润地区最早出现整体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流域之一。

粤北石灰岩地区受自然地理因素制约,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粤东地区水质性、工程性缺水并存;粤西局部区域地下水超采已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广东农村1600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水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据悉,广东将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建立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有效解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灾害等。

10、担心无人认购北京“奥运碳” 

来源:搜狐绿色 2008-12-12 | 冯永锋

   12月11日,“绿色出行碳路行动”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进行了2008年的活动总结。经清华大学研究所核证,2008年7月20日到9月20日奥运单双号限行期间,近百家家企事业单位参与了网上的绿色出行减排计算器,参与者达到81670人,共减排二氧化碳8895吨。北交所负责人熊焰说,此次“绿色出行 碳路行动”,所产生的8800多吨生态补偿指标将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进行挂牌,作为第一个在北京地区进行生态补偿交易的挂牌项目。

   

北大方正集团下午苏钢集团的烟囱,谁知道这里面都有些什么?什么样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减排?

    谁会对这些碳感兴趣呢?这得从《京都议定书》说起。中国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因此只负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换句话说,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只是义务,没有明确责任;而“发达国家”们每年则都有明确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为了帮助发达国家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京都议定书》设定了一个规则,叫“排污权交易”,意思就是如果发达国家感觉到自己国家减排任务太过艰巨,难以完成,可以通过转移技术、提供资金等方式,到发展中国家寻找减排项目。获得的减排量,可以全额计算入发达国家的减排成就。这种方法对两类国家似乎都是有益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们估计能节省一半的成本,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意外的收入,同时慢慢地培养了减排意识,操练了减排能力。

    虽然中国对奥运会的环境承诺很多,但显然,这次基于公众自发、基于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所减少的碳排放,对于中国来说仍旧是一个“意外收获”。也就是说,即使这将近一万吨的碳排放量无人认购,中国也不会因此而难以完成任务,而到国际上丢脸,因为,前面说了,中国至今没有明确的向国际承诺的减排任务。因此,中国有没有人购买“北京奥运碳”,完全取决于国人自觉、社会理想或者企业前瞻性。

    但对于热心于碳减排的机构和环保组织来说,如果这将近一万吨的碳减排量转让不出去,那么其工作能力就显然受到了挑战。

    这些碳卖给谁?估计会有三种顾客,一类是国企,一类是国际企业,一类是公众。目前来看,三类顾客多少都有一些需求可能。

    我所说的国企是指中国本土企业,但显然,中央政府能够明确控制的企业相对来说动力足一些。中国政府虽然没有对国际上签署明确的减排任务书,但这几年节能减排的任务还是在内部有指标并且层层分解的。因此,像五大火电集团、钢铁、水泥等空气污染大户都负担着艰巨的减排责任。因此,按理说某些企业会有购买一万吨碳额,算入自己企业践行环境责任重大成就列表中。但阻力也仍旧是有的,由于我们一直不肯承认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减排的重点是二氧化硫,因此,二氧化碳会不会让中国的企业产生真正的消费冲动,还是非常难说。

    国际企业当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更富有消费需求。估计在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如此火热的今天,只要信息的通达率足够高,应当会有企业出上几十万元人民币,购买这为数不多但意义重大的“奥运碳”。但说实话,我更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出手,因为一家致力于推进“绿色出行”的环保组织明确表示,如果是中国的本土企业购买这些碳,他们会出一比一的资金,然后把钱共同注入一家关注环保的基金会,用以继续推进“绿色出行”和“公民二氧化碳减排”大业。

    公众当然也是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体,奥运会期间,已经有一批人出于“国家责任”或者“公民责任”,参与到了二氧化碳减排行动中来,那么,显然公众中也潜藏着另外一批人,会以“再次认购”的方式,把这些奥运碳转化为资本,再化为环境保护的资金能量和社会能量。但显然,这需要环保组织们设计更多的符合公众口味的购买和消费落地项目,比如在京郊选择一片有保护意义的地方,在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把这将近一万吨的“碳”拆开零售,任何一个公众,只需要出很少的钱,比如二三百元,购买其中一小份;环保组织将公众汇集的钱,用来保护具体的一两棵树或者一两片林,也许会得到公众的更多支持。问题在,谁来设计这些活动呢?谁有能力激发公众的自愿减排的热情呢?也许,参与这个项目的机构和环保组织们,应当多在这方面下工夫。(2008.12.12)

11、怒江水电开发不会破坏生态植被 有益生态改善

来源:云南网  2008-12-12

水电开发不会破坏生态植被

在中国水电建设历史上,还没有一次记录记载有如此多的人参与一个水电工程能不能建设的讨论。应该说这是社会的进步。怒江流域在这场激烈的大讨论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发现,以往只有水电工程师关注的领域已经多了许多非水电专业的人士。他们中的有些人担心在怒江中生活的鱼类,有人担心怒江两岸的植物,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对决定着整个开发命运的水电工程技术却很少有人提及。公众对要不要开发展开了前所未有、长达5年的大讨论,为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对水陆生物的忧虑

根据一份关于怒江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显示,河谷地带原生植被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原始森林在河谷地带已经不复存在。为了生存,当地百姓不得不向周围的公共资源伸手。资源和生存压力使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范围正在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延伸。

从公路旁绕到去怒江第一湾坎桶村的路上,原本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山体表面已经被削去一半。坎桶村人王国民,其一家4口就靠着劈石卖钱维持生活。王国民说:收购石板的人多的是,石头涨价了,大片一块2元钱,小块一块1元5角。王国民一年劈石头可以赚七八千元钱。看着已经被削掉半个脑袋的山,王国民也担心总有一天石头会劈完。

根据水生物专家对怒江鱼类的考察发现,在怒江流域59种鱼类中,没有国家公布的一、二级保护鱼类,也没有长距离洄游鱼。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小勇说:大坝建成后会对不同的鱼带来不同的影响,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有些则是正面的。比如,对于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或者缓流水中的鱼类,比如裂腹鱼类,它们似乎更适合水库。近10年来,曾经数量非常多的怒江裂腹鱼现在已经很少了。虽然我是研究鱼类的,但我觉得人类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发展,也要考虑、兼顾自然的保护。古人说:水浅大鱼不游,林稀大禽不栖,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水中的鱼类、山上的植物动物就无法生存。

水电规划者们选择生态环境已经恶化的怒江中下游河谷地带作为开发地,但这些区域的原生植物是否会受到水电开发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忧心的话题。

水电开发有益生态改善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永平说:原生植物主要是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一些植被区域里,我们的水电开发够不着那些区域。为了配合怒江水电开发,使生态植被得以有效恢复,植物学家们建议在怒江世界自然遗产地丙中洛建一个怒江植物繁育基地——丙中洛植物园。

杨永平说,有很多公众担心修了“一库四级”电站会不会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会因为修了个电站而在这个区域里消失的。目前水电开发还没有开始,但是怒江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如果不马上采取保护措施,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还会向海拔更高的地方恶化。规划中的“一库四级”水电工程影响最高海拔的位置是1570米左右,这一地区是生态脆弱区,如果水电开发是保护的开发、科学的开发,它所带来的希望就远比任由其继续恶化下去更为积极。

在怒江能否开发的讨论中,讨论的范围越来越小,问题越来越集中,最后公众希望公示怒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让公众参与。但水电专家们却认为,这是一个不宜公示的特例。水电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顾洪滨说:我拿一个鱼的报告、水生生物的报告,让老百姓去参与,他怎么参与啊?这样的意见只会造成将来决策的失误,而不会对这个规划有什么好的帮助。水电问题专家张博庭说:怒江是国际河流,明确属于国家机密,肯定是不能公布的。

据专家们介绍,这份多学科专家参与研究的环评报告,是一份充分考虑和评价水电开发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和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的文件,如果有谁想了解其中的内容,可以就某个问题或领域深入探讨。据央视

12、查水基本靠鱼:一则基层环保的黑色幽默

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12日

  连日来,记者在我国中部省份湖北、江西两地的环保部门调研时,基层环保人士反映,我国环保局势日益复杂、地方减排压力加大,基层环保部门普遍面临着检测水平较低、专业人员缺乏、环保执法薄弱等三大难题,这极大制约着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邱炯  绘

  记者了解到,由于环保设施建设投入有限,检测、监控等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基层环保部门的检测能力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无任何检测手段,面对突发污染事件,只能等待省市一级环保人员来做检测,环境事故处置效率较低。

  江西省抚州市环保局局长袁任民说,环保部门本应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在线监控,然而目前县一级环保部门由于资金匮乏基本没有配置现代监控设备,企业违法行为主要依靠群众举报和环保部门的明察暗访。

  他告诉记者,现在国家要求检测水质的频次越来越高,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过去的污染因子比较单一,好检测,而现在一些因子用常规手段很难测出来。县一级仅有少部分监测设备,例如饮用水检测指标有30多个,而地方上只能检测几个最基本指标,其余的则要求助于市里。目前全抚州市11个县区仅有两个县的监测站设备比较完备。

  “只有提高检测水平,才能为治污提供公正客观的数据,但建个较完备的监测站至少需要100万元,地方财政困难,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更是杯水车薪。”

  九江市监测站站长唐振华说,江西全省县一级的环保检测能力普遍都很低,技术手段不够。由于缺乏检测设备,某县环保人员甚至放条鱼进去,以鱼在水中的状况来判断水质污染的情况。全九江市除瑞昌有一定监测能力外,其他基本没有检测手段,均需将水样送至市里处理。

检测能力滞后直接影响了突发性污染事件处理的效率。今年6月,位于三峡库区的长江一级支流--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香溪河及其支流部分河段爆发大面积蓝藻水华。湖北宜昌市环保局局长刘彦才坦言,由于缺乏检测手段,局里当时还是向上海一家公司租借了检测设备过来应急,又租了几条民用船才开始打捞水华。现在三峡库区县市一级基本都没有检测手段。

  专业人才匮乏 环保工作难胜任

  一些基层环保人员反映,基层环保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人员专业素质整体较低,不能适应当前环保工作需要。

  湖北监利县环保局副局长周玉峰介绍说,目前县环保局有100多人,而熟悉环保业务的专业性人才很少,能承担主要检测任务的只有10%至20%。上世纪末,一哄而起进入环保局的就有70多人,现在人员包袱比较重,没有编制再吸收新鲜力量。

  荆州市农业局农业环保站站长高红兵告诉记者,环保站共有10个人,其中3个已退休,5个内退,现在只有包括他在内的2人在岗,面对繁重的农村环保工作,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下面县、镇更无环保专业人员,农村环保无从谈起。

  袁任民说,虽然目前抚州市11个县区都成立了环保部门,但环保人员仍很缺乏,一般县一级的监测站仅有两三个人。现有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真正接触过环保工作的人非常少,在市环保局也仅占30%。“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保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各种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这都给环保人员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现在编制就那么多,原来进来的人员减不掉,新部门又加不了编,很难平衡。”

  唐振华告诉记者,过去还有大学生经分配进入市环保局,现在每年新进人员中,转业干部、退伍兵及其家属就占去很大比例。“近10年来,监测站只进来了一个大学毕业生,我们想要个搞检测工作的研究生都进不来,真是‘需要的进不来,不需要的走不了’。县一级的情况就更差,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很低。”

   执法手段弱 处罚滞后执法难

  面对严峻的环境保护局势,一些环保人员认为,环保部门往往介于地方经济发展与促进减排保护环境的矛盾漩涡间,虽肩负环境监督责任,却无强有力的执法手段,而一旦出现环境事件,责任又得全部包揽,这让他们“有苦难言”。

  袁任民认为,目前我国在环保执法方面还比较薄弱,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很多,但都是规定要求如何做,却较少赋予环保部门充分的权力。“对于违法企业,我们一般只能事后下处罚通知。由于违法成本过低,罚款对于某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是九牛一毛,他们甚至宁愿缴纳罚款来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他说,当前一些地方的项目环评有很大随意性,有的企业申报,有的则不申报,大多都是项目开工建成后,再根据专家的环评结果配备相关环保设施或缴纳罚款,难以迫使企业把环保措施作为项目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

  周玉峰认为,环保部门不像公安、工商部门,有拘留、强行划账或扣物的权力,遇到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只能下处罚单,在执法中还需公安、工商一起配合处理,而联合处置并不能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一些基层环保干部反映,中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在寻求经济发展中,更容易与环境保护产生冲突。例如在一些地方,一个污染企业的关停需要经过地方政府的批准,甚至是县长签字。企业只要跟领导搞好关系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也会让企业以整改代替关停,企业整改不到位就继续与环保部门拖时间周旋,环保人员往往很无奈。

  唐振华坦言,在一些地方都是县长来抓环评,基于各种利益关系,环保执法难度很大。例如,某个项目环保局觉得选址不合适,有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但最终还是由于来自各方面压力,不得不放手。

  他说,环保法律法规种类繁多,却往往抵不上其他部门的一个条例。处罚一个排放超标企业通常需要取证,时效性长,这期间对企业不能关停、不能扣物,无任何强制措施。“环境保护是一项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努力的综合工程,环保部门的责任是监督,可现在是减排压力都压在环保,出了环境事件也都找环保,我们真的很无奈。”

袁任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整法律关系,进一步完善环保监管体系,制定严格处罚措施,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改善执法环境。应给予环保部门更强硬的环保监管权力。例如企业项目上马时必须取得环保部门的审核批件才能贷款,或者环保不达标就不能取得营业执照,迫使企业在建设之初就不得不配备环保措施,从源头上遏制污染超标排放。(记者魏梦佳、郭远明、罗宇凡 )

13、公车轮休不如减少几辆公车

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12日

  公车私用,群众反感;金融危机,财政减收。遏制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三公”消费已成大势所趋。于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选择公车轮休,彰显节省财政支出,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

  公车轮休效果似乎也不错。从今年9月1日开始,山东省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以省煤矿安监局为例,3个多月来该局15部车少行驶了13000公里,节约经费近8000元。(《人民日报》12月10日报道)

  毋庸置疑,公车轮休自然比不轮休好,但那些停在车库里轮休的公车,何尝不是一大浪费?显然,直接减少公车,提高公车使用率,减少驾驶、管理公车人员,岂不比公车轮休更节约?

  实际上,实行公车轮休,需要相当不菲的“制度成本”。比如你得对公车轮休进行管理和监督,这并非易事,你是在马路上布控检查,还是去各个单位驻守监督?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公车轮休不能影响正常工作,有些本该轮休的车辆因特殊原因而没轮休,你如何甄别处理?你的处理意见下发各单位后,各单位会不会遵照执行?免不了又得检查又得监督……这么大一摊子难管的事情,还不得专门成立一个“公车轮休监督管理办公室”(不妨简称“车轮办”)之类的机构?而且这个机构需要相当级别的领导亲自挂帅,否则根本“镇”不住——说实话,这个监督管理成本到底有多大,恐怕没人说得清楚。

  更让人担心的是,公车轮休还可能导致公车数量增加——当某个单位现有公车轮休不过来时,可能会想方设法再增加几辆车。

  对政府部门而言,直接减少公车涉及其基本利益,就像是剐心头肉,痛在心里,下不了手;公车轮休则不然,不过是今天用这几辆车,明天用那几辆车,基本上不影响原来的待遇享受,还能赢得节约的美誉,何乐而不为?

归根结底,公车轮休只是治标之策,减少公车使用中的浪费滥用等痼疾,还要靠彻底改革现行的公车使用管理方法,减少公车数量,严格公车使用条件,加强公车消费财务监督,从根本上索新的公车使用管理办法。(晏 扬)

14、生态结构破坏的老路可以避免吗?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12-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一点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每年9.7%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同期增长速度5.2个百分点。

  但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

  在这些诸多的问题中,胡锦涛总书记将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列入首位。这说明,我国发展经济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它是以生态结构的破坏为前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

  我国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发展固然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也值得人们为之骄傲。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与多年来所奉行的片面的经济增长观不无关系。因为,在今天看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事实上付出了十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它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一度曾经受到“片面的经济增长观”的严重影响,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曾一度在“经济人思想”的影响下,走向偏激状态的一种情况。

  在理论上,这不仅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要求,而且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规定;在实践中,由于它是在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影响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因而导致了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导致了系统不和谐问题的产生。它使得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4《洛桑报告》曾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依据1999年的数据,中国每百万元GDP二氧化碳工业排放是3077.7吨,为同期日本的11.8倍,印度的1.4倍,位居所统计的60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倒数第3位。

  在大气污染方面,汽车尾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1.5亿辆汽车。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我国私家汽车今后30年还会在目前的1300万辆的基础上增加十几倍。毫无疑问,这不仅为我国能源消耗加重了砝码,又会在未来增加我国大气污染的强度。

  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也是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水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峻。2007太湖蓝藻事件正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所谓“经济人利润最大化”,抑或GDP最大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它使无锡市民因失去了可饮用的自来水,而不得不抢购比自来水价格昂贵得多的纯净水供日常生活之用。水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发生在太湖,滇池、巢湖污染事件也时有报道。除了湖泊,全国四大流域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

  另外,海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意大利《亚洲新闻》2007年1月24日报道指出:渤海经常遭到有毒化工垃圾的污染。就此问题,国家海洋局也曾谈到:渤海每年都遭大量有毒污水和过多固体废物污染。毫无疑问,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海域生态系统。

  在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采掘方面问题也很严重。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煤炭,我国煤炭储量约有1880亿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与美国不同,我国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炭产地,煤炭产量高达全球总产量的45%,显然,照此生产速度,我国煤炭这种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无疑会迅速趋于枯竭。尽管能源多元化利用会使这种趋势有所缓解,亦即因能源多元化利用,到2030年会使我国煤炭采掘比例从现在的70%下降到59%,但由于未来巨大电力需求的突出问题,将会使我国煤炭产量比现在还要高出一倍。

  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不利于罗尔斯理论意义上的“代际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就是“代内公平和正义”也很难办到,因为就后者而言,即如《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1期所说,“采矿业‘价高税低’的巨大利差,使本该由国家获得的利益(可用于调控收入差距及枯竭后产业调整),快速流入私人腰包,极少数人成为千万、亿万富翁。”可以说,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两极分化,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情况清楚地表明,我国经济 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是相当巨大的。

   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相冲突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生态负面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度曾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科学发展观,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这一点,国际上许多学者都有共识。

  美国地球科学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从市场经济所存在的弊端方面指出了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他说:“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市场的力量不能反映商品和服务的全部成本,所以市场提供给各级经济决策者的信息往往是些误导人的信息。这样一种因已经酿成了一种果:为我们造就了一种与地球生态系统很不合拍的亦即被扭曲了的经济——一种正在戕害其自然支持系统的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我们规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为我国指出了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而且明确规定了它与资本主义性质的不同。

  事实上,为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问题,早在1972年,我国政府积极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我国政府又出席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与世界各国政府一起签署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的联合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我国政府还正式出版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书中不仅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而且明确强调我们绝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这一原则性问题。

  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经济学家片面地夸大了市场的作用,忽视了政府政策导向。事实上,这既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推行,同时也影响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在此前提下,他们单纯强调“市场进、政府退”、“政府放松管制”等思想内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遭到破坏;他们大力鼓吹“市场化”,似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从来不会干预市场。

  但现实中,我们恰恰看到的是相反的情况,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对中国商品的一次次“惩罚性关税”和严苛的“贸易壁垒”就对此作了完全不同的注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从来就没有放松管制。

  针对片面强调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所带来的不良结果,罗马俱乐部委托德国学者魏伯乐、美国学者奥兰·杨,以及瑞士学者马塞厄斯·芬格在世界各国作了全面调查。2004年,罗马俱乐部以“私有化的局限”为题,发出了最新报告,并以此向世界各国政府提出忠告:“谨防极端。我们所需求的是适度的平衡:在自由和秩序之间,在创新与维持之间,以及——如本书的主题所述——在私营部门与公共领域之间。”

  在发出以上忠告后,罗马俱乐部又对世界各国政府提出以下建议:逐步形成有效的治理、强有力的管制和监管制度;不要对公共部门仍可涉及的领域进行私有化;绝不要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进行私有化;确保对监管体制的民主控制,并使政府在私有化遭到重大失败时撤销私有化。

  不难看出,一些经济学家推行偏激的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无形中会因政府放松监管而导致“有水快流”、“先发展后治理”问题的产生,加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地方官员也深受影响,在极短时间里就使我国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7月2日报道,有的地方官在向中外记者说明太湖蓝藻事件时说:“该地区走的是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然在初期碰到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遇到的问题。他拿出英国的例子说,英国作为早期工业化国家,其首都伦敦曾是‘雾都’,泰晤士河曾是‘臭水河’。所以说,生态遭到破坏的问题,是特定发展阶段的问题。”

  《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绝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足见,一些地方官员的行为也明显背离了我国国家战略中的相关规定,极力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而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对经济人组织来说,就是追求经济人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如果表现在政府行为方面,则是对GDP最大化的强烈追求。这种情况,倘若用庇古福利经济学派的术语说,只是对“内部经济”的片面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导致系统失衡。这种失衡或者表现在社会范畴,或者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但在最终结果上,它所造成的都是“外部不经济”。片面的

  经济增长观是导致生态结构破坏抑或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的原罪。

  正因如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片面的经济增长观的理论否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片面的经济增长观的核心内容。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统筹原则。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强调了“要增加发展的协调性”,并且指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的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发展目标。

  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中国将投入100亿美元开发可再生能源。这一数字仅次于德国。在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利用上,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带头国。”另外,潘基文还指出:“在最近举行的东亚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保证在5年时间里将GDP单位能耗降低20%,这在本质上与欧洲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的目标基本一致。”

  科学发展观,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就其基本的运作方式来说,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从整体上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各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对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在理论上的彻底纠正,也与片面的市场经济“经济人思想”的原则性相区别。因为,科学发展观是以积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的,而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则只是关心“经济人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抑或GDP增值。

  科学发展观在伦理思想上受环境伦理学的深刻影响,而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则奉行的是“经济人伦理思想”;科学发展观协同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性”和“外部性”问题,亦即庇古理论意义上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问题,而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在注重经济人自身利润增值的同时,将必然导致巨大的“负外部性”抑或生态灾难。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公平与和谐(就“公平”来说,它不仅重视代内公平和正义,而且重视约翰·罗尔斯理论主义上的代际公平和正义)。

  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则与之不同,它指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它不仅拒绝代际公平,而且拒绝代内公平;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资本的保护问题,重视生态环境的生命支持功能,认为人造资本不能完全替代环境。因此,也更强调自然资本存量不能随时间而减少,亦即如英国生态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所说,“从长期而言,不应该有净环境损坏。”而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则与之不同,它只重视哈特威克、索洛等人所主张的观点:传给后代的资本总储量不少于现有存量便被认为合理。

  因为,这种观点认为,不必在乎资本储备的形式,资本的替代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传递给后代少量的环境资本,只要我们用增加的道路、机器或其他人造替代资本储备来补偿这个损失即可。

  科学发展观,在价值论方面承认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所说的“自然价值论”的合理性,而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则不同,它只认同“经济价值”的合理性,除此,其他都毫无价值。

  总之,从以上对比中可以得知,只有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要求,因此,只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只要积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要求,我们就必须坚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发展过程中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也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避免产生十分严重的“外部不经济”。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

15、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请等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