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2
十二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财经网: 中国将斥资2.5亿元研究大气复合污染
2、人民网天津视窗: 环保部:十一五水污染减排目标前两年仅完成两成
3、新华网: 环保部: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需要解决六大问题
4、财经网: 环保部称不放松建设项目环评“缰绳”
5、新华网: 中国投巨资改善青海省生态环境
6、新华网: 太湖等水域仍可能爆发蓝藻 无锡将改从长江取水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青海:投资10亿多元改善三江源等地区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
8、新华网: 低海拔地区竹子大量死亡 卧龙大熊猫今冬遇饥荒
污染信息:
9、中国青年报: 8部门督查:污水处理厂竟成污染大户
访谈预告:
10、搜狐绿色: 媒体、NGO与企业如何合作共赢
特别报道:
11、生活新报: 怒江要漂流还是要生存?
环境时评:
12、人民网-人民日报: 农村污染治理 学学蚂蚁搬家
13、经济参考报: 电子垃圾不当拆解正成为都市污染的新罪魁
14、中国环境报: 金融危机下有何环保“良剂”?
15、人民网天津视窗: 超薄塑料袋缘何又卷土重来
1、中国将斥资2.5亿元研究大气复合污染
来源:财经网 2008年12月11日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虎军】中国科学技术部(下称“科技部”)与广东省日前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推进“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
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系统开展科技攻关。科技部网站在12月8日透露了这一消息。
另据广东省科技厅网站发布的消息,国家将资助这个重大项目1.5亿元经费,广东省则提供一亿元的配套经费。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和广东省副省长林木声分别代表科技部与广东省政府正式签署了省部合作协议。双方承诺从经费投入、人员组织、配套政策落实、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加强合作,以共同推进这个重大项目。
其中,广东省环保专项资金3500万元已经列入该重大项目的2008年财政预算,将用于珠江三角洲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硬件设备的建设等。而广东省财政和广东省科技厅拟配套的约6500万元资金,在省部协议签署之后也将落实。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教授告诉《财经》记者,之所以选择珠三角城市群作为主要的技术示范区,原因是广东对大气复合污染的问题比较重视,相关基础研究也比较扎实;此外,珠三角城市群在行政上基本属于广东省,便于协调。
而毗邻的香港特区,也将通过粤港合作机制参与其中。
张远航教授还表示,这一重大项目还将在华北六省区市,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进行跨省的区域污染防治前期研究”。
据了解,早在2006年,该项目就已先期启动,由北京大学和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等全国十多个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这一项目,也是科技部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十一五”期间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并逐渐呈现区域性复合型污染的新特点,即在这些地区,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为特征的传统污染依然严峻,臭氧和细颗粒物等污染又接踵而至。两种污染形式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大气复合型污染,是能见度下降和灰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人体健康也带来新的威胁。
此外,大气污染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或单个工业区周围,城市间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叠加日渐突出,这一点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地区尤其明显。
过去几年中,张远航教授等上百名中外科学家已经就珠三角的大气复合污染开展了前期研究,并结合地面观测、卫星遥感观测和飞机观测等手段,获得了一系列基础数据。■
2、环保部:十一五水污染减排目标前两年仅完成两成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8-12-11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今天在做客中国政府网访谈时指出,目前中国的水污染问题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很大。凌江透露,“十一五”国家确定10%的削减目标,前两年才完成2.3%。
凌江说,中国的水污染整体形势非常普遍,而且问题很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很大。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一倍以上。也就是说必须削减现在污染物排放量一半才能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
凌江指出,“十一五”国家确定10%的削减目标,从现在完成目标来看,前两年才完成2.3%,后三年要完成7.7%,任务量非常大。即使这五年10%的任务顺利完成,那污染物排放仍然超过容量。
凌江称,在这种情况下,总体战略的考虑就是要减轻风险,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防止恶性的水污染事件,不出大的事故。第二个是确保人的健康和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是要抓重点。
凌江解释说,抓重点就是污染严重的地方。“三河三湖”,包括松花江,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必须作为重点来抓。比如最近几年,松花江、太湖都出过事,如果不抓,问题会更严重。另一个就是花了很大的代价修建了一些重要水利工程,它是直接保障供水安全的,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三峡水库、南水北调,这些都要保证安全。所以把这些确定为重点。
3、环保部: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需要解决六大问题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2月10日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赵超)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10日在中国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时表示,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需要解决六大问题。
凌江说,这六大问题分别是:
第一,饮水还存在一些隐患。根据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全国城市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000多个水源地中,确实有一部分水源地是不合格的,对老百姓饮水安全是有隐患的。
第二,地方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不到位。个别地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仍然呈现增长趋势,所以用水量和排污量仍然居高不下。
第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只有三分之一的项目完成了建设任务。
第四,违法排污问题仍然很突出。虽然我国连续5年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但是很多地方执法力量比较薄弱,再加上一些企业负责人守法意识薄弱,所以违法排污情况还是屡禁不止。
第五,农业面源污染突出,主要是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企业造成的,还有就是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和水产养殖大量投放饵料。
第六,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难度很大。我国大城市经济实力强,可以集中处理污染物,但是小城镇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缺少治污资金。(完)
4、环保部称不放松建设项目环评“缰绳”
来源:财经网 2008年12月11日
【《财经网》专稿/记者 张瑞丹】随着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各地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下称环评)工作如何跟进,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12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在其网站公布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级环保局在加快审批工作的同时,借此契机收紧“高污染”项目审批的缰绳。
该《通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一方面对符合国家拉动内需重点投资方向、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要简化审批过程,缩短受理时间;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
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赵维钧告诉《财经》记者,之所以下发上述通知,是因为近期一些地方,已出现在环评审批工作上放松管理的“苗头”。部分地区存在片面追求审批速度,盲目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已被淘汰的项目重新以“投资拉动”等为名恢复生产等现象。
《通知》要求,虽然目前国内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依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建设项目仍必须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下称《环评法》)的要求,不得随意更改环评等级,应严格执行环评分级审批规定等。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中央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以及规模较大的非政府财政性投资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权限,依然归属环保部。
污染较重的有色金属冶炼及矿山开发、钢铁加工、垃圾焚烧、化工、造纸、印染、酿造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将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环境影响程度,分别由省级或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但在下发审批权限的过程中,环保部强调,不得简化手续。
与此同时,对于符合环保要求,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项目,尤其是国家重点项目,目前有关环保部门已为其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保证其尽快开工。
赵维均对《财经》记者透露,由于目前即将上马的建设项目数量较多,环保部已开始按照《环评法》的要求,将原本将近两个月的审批时限加快。
“尤其是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项目,目前的审批时间已经缩短至一个月审批两个项目。”赵维均说。
不过,赵维均对《财经》记者表示,简化审批程序和缩短时间并不意味着环评审批质量的下降。目前,环保部有关部门已召集全国各省市地区环保系统内,负责环评的负责人,对各省市的环评工作进行重新部署。
“希望借扩大内需这个机会,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和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的项目,”他强调。■
5、新华网:中国投巨资改善青海省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2月11日
新华网西宁12月11日电(钱荣 袁黎)记者从青海省环保局获悉,中国将投资1.1亿多元用于青海省的33个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以改善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
据青海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省发改委、建设厅、环保局等有关部门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于近期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的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有力支持。近日,中央财政新增投资1.1亿多元用于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西、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33个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
按前期规划,青海将在位于湟水河流域的西宁、海东、海北以及三江源地区的海西、玉树、海南等6个地方兴建10座污水处理厂。其中,西宁市将兴建一座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动工建设刘家沟二期生活垃圾填埋场,以及一座集垃圾收运、中转、粪便无害化处理、城市公厕改造升级在内的生活垃圾扩容配套场等一系列治污工程。
按照计划,这33个垃圾及污水处理项目将于12月20日前同步动工兴建,2009年、2010年陆续完工。
青海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治污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不但能从整体上改善全省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带动地方经济,促进广大农牧民就业。尤其是地处三江源地区的玉树、果洛和海西等地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
据了解,2008年青海省用于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信用开发银行贷款、地方配套及企业自筹等资金共9.7亿余元。
6、太湖等水域仍可能爆发蓝藻 无锡将改从长江取水
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10日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 (申楠)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10日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介绍,由于水质基本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太湖等水域仍然可能爆发蓝藻。为了解决去年蓝藻大面积爆后导致的水源安全问题,无锡市将改从长江取水供居民使用。
针对网友关心的太湖等水域蓝藻爆发问题,凌江解释说,藻类在一定温度、光照作用的条件下,就会大规模的爆发。现在太湖、巢湖已经远远超过了藻类爆发的基本条件,虽然目前采取措施不让任何污染物排入进去,但是蓝藻仍然可能爆发,短时间内不要爆发蓝藻是不现实的。凌江说,“如果太湖还像去年一样大规模爆发藻类,我觉得也是不奇怪的,因为水质基本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在温度和水温合适的条件下,还会有蓝藻爆发情况。”
凌江介绍,巢湖藻类爆发有200年的历史,只是不像现在这么严重。现在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主要是控制营养物质。虽然目前努力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但是控制富营养化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
去年太湖等水域蓝藻大面积爆发以后,大规模藻类死亡,导致水溶解氧下降,并散发臭味。在这种情况下,无锡市把在太湖的取水口移开,暂时移到湖中心,短期内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从长远来说,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无锡市将改从长江取水供居民使用。
7、青海:投资10亿多元改善三江源等地区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10日
新华网西宁12月10日电(钱荣、袁黎)记者从青海省建设厅获悉,青海省今年将投入10.8亿元用于省内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以改善三江源等地区的生态环境。
青海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青海省用于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信用开发银行贷款、地方配套及企业自筹等资金共9.7亿余元。近日,中央财政又新增投资1.1亿多元用于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西、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33个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
按照前期规划,青海将在位于湟水河流域的西宁、海东、海北以及三江源地区的海西、玉树、海南等6个地方兴建10座污水处理厂。其中,西宁市将兴建一座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动工建设刘家沟二期生活垃圾填埋场,以及一座集垃圾收运、中转、粪便无害化处理、城市公厕改造升级在内的生活垃圾扩容配套场等一系列治污工程。
据介绍,这些治污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不但能从整体上改善青海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带动地方经济,促进广大农牧民就业。尤其是地处三江源地区的玉树、果洛和海西等地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必将造福长江、黄河及其中下游,乃至造福全国人民。
据悉,这33个城镇垃圾及污水处理项目,将于12月20日前动工兴建;2009年、2010年陆续完工。
8、低海拔地区竹子大量死亡 卧龙大熊猫今冬遇饥荒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2月11日
新华网香港12月10日电(记者裴闯 张雅诗)“汶川大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由于低海拔地区竹子大量死亡,大熊猫会面临食物短缺等生存挑战,这个冬天不能排除有野生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10日在此间说。
张和民在香港出席题为“熊猫之乡地震后重建的挑战”讲座时说,卧龙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大熊猫150多只,圈养大熊猫142只。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卧龙圈养大熊猫有1只死亡、1只失踪、1只受伤,没有发现有野生大熊猫死亡的证据。
张和民说,卧龙自然保护区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这个冬季大熊猫日子会十分难过。在低海拔地区,大熊猫赖以为生的竹子已大片死亡,野生大熊猫将面临严酷的寒冬。“最近,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救治的一只野生大熊猫已经死亡,这种情况还有可能发生,同时,其他保护区也已经发现生病的大熊猫。”
张和民说:“一般来讲,大地震之后一定会有大的疾病和疫情发生,我们正在采取措施防止情况恶化。目前看来,中国大熊猫种群短期内不会有大的下降,但地震带来的长期影响现在还很难预测。”
汶川大地震也对大熊猫心理造成很大影响。张和民说:“地震时,大熊猫受到很大刺激,它们和人一样感到非常恐惧,当时熊猫幼仔们全都挤在一起,表情很紧张。直到现在,有些大熊猫走路还很迟缓,仿佛担心随时有余震发生。卧龙的同事们正在采取爱心饲养的方式,帮助大熊猫消除恐慌心理。”
卧龙是享誉中外的大熊猫乐园,由于距离震中映秀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卧龙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据张和民介绍,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通往饲养场的桥梁受损严重,饲养场内堆积了大量从山上垮塌下来的泥石。他说,由于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随时危及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安全,已经不能在原址上重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必须在区内选址重建。
地震后,卧龙大熊猫被成功转移到成都大熊猫基地、北京动物园、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等地,其中大部分被转移到位于四川雅安的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张和民表示,雅安虽然也是大熊猫栖息地,但气温偏高,不是最佳的生存地。卧龙大熊猫核心种群迁到雅安后,造成种群密度过大,有可能造成流行病暴发。“所以,有必要尽快完成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重建工作。”
张和民说,非常感谢香港特区政府、香港市民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支持。他说:“尽管未来困难重重,但地震之后,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技术人员还在,大熊猫核心种群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加上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我们一定可以重建卧龙自然保护区。”
9、8部门督查:污水处理厂竟成污染大户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12-11 刘世昕
在国家投资的列表中,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大规模建设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环保目标的关键举措。专家们建议,在未来新增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投资中,涉及环保的份额应该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倾斜。但最近记者随国务院8部门环保专项督查组在河北省采访时却发现,原本作为污染治理设施的污水处理厂,有的却正在扮演污染者的角色。
事实上,污水处理厂成为污染大户、污水厂建成却闲置不用等问题,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在今年的环保专项督查行动中,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被画上了重点符号。
根据“十一五”规划,五年间,全国要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500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680万吨,可形成COD(水中污染物)减排能力300万吨,但如果污水处理厂运行不佳的话,这部分减排的份额就将打水漂。
失踪的污泥
11月26日,督查组在保定市的一家污水处理厂检查时,轰隆隆的机器声似乎表明这家污水处理厂正在良性运转。眼看检查就要结束,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忽然问到,“你们的污泥都怎么处理?”
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回答说,“污泥?几年前我们就不管了,不知道去哪儿了。”这位官员的面部表情立刻严肃起来。他对记者解释说,因为污泥是过滤污水后沉淀的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妥,直接排入周边环境,就会造成二次污染。
一番追问之下,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解释说,过去运行的十多年里,污泥都是存放在污水处理厂内一个50亩大的氧化塘里。两年前,附近的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看中了这块地盘,就和污水处理厂商量,今后开发区负责把污泥拉走,而污水处理厂把50亩地租给开发区。2006年,双方确定了合作协议,污水处理厂不再过问污泥的问题,而50亩地已经由开发区联系,接纳了新主人。
环保部的官员追问,污泥到底被运到哪里了?问题追到了开发区负责人那儿,一开始她的答复是,“就泥这点儿事,我哪里管得了它去哪儿?”
“今天必须找到过去几年的污泥”。环保部的官员也较了真儿。
双方僵持了数小时后,这位开发区的负责人同意联系负责拉污泥的司机带路去寻找污泥。终于在距离污水处理厂五六公里之外的一片垃圾坑里找到了。据司机说,这已经是两年内他转战的第三个倾倒污泥的场所。
而邻近的满城县环保部门也曾报告说,他们发现给开发区拉泥的司机把污泥随意倾倒在满城县的河道里,为此,他们还扣了司机的车。
当环保部的官员向开发区负责人指出,这种行为可能违反了相关的环保法律时,开发区负责人不屑地说:“哪条法律规定了不能随便倒?如果不能倒,你倒是给我找个解决的办法呀。”
这位开发区的负责人认为,自己拉走污泥,盘活土地资源,筑巢引凤,给地方政府招来了企业,功绩在那儿摆着呢,有什么错?更别提违法了。
污泥因何成了烫手山芋
污泥问题的不了了之,似乎成了当地几家污水处理厂的共性问题。督查组在另一家污水处理厂检查时,问及污泥去向时,污水处理厂又语焉不详,最后一路追查,在一家养猪场附近发现了被悄悄倒掉的污泥。
开发区的负责人说,承诺拉污泥后才发现捡了烫手山芋。每天污水处理厂都要源源不断地产生10多吨污泥,而且目前还没有太多的再利用价值,光是给这些污泥找个存放地都是件头疼事。
据介绍,污泥处理是国内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都面临的难题。首先,很多污水处理厂在设计之初,就没有给污泥设计出路。其次,现阶段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没有涵盖污泥处理。
更重要的原因是,究竟怎么处理污泥,连专家都没有定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填埋,但污泥的产生量很大,含水性也大,不容易干燥和凝固,堆在哪里,哪里就成了大片的沼泽地。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填埋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还有一些地方采用焚烧的方式,但这种方法成本太高,不适合中西部地区。也有的企业试图把污泥加工成有机肥,但也因为成本太高,产品不具市场竞争力而处于停滞状态。
目前全国有1200多家污水处理厂,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投入运行,河南、河北等省就表示县县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也就是说,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快速膨胀,每天将有更多的污泥产生,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成为巨大的环境污染隐患。
结满蜘蛛网的污水处理厂
有污泥的污水处理厂还是好的呢,至少证明还在运转,有的污水处理厂从竣工那天起就是晒太阳工程。
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环保部已经前前后后派出数十支督查队伍检查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各种极端的造假案例也浮出水面。
一位督查人员说,检查中他们发现一家污水处理厂居然把连接自动监测设备的管子放在一盆自来水里,这样,用来监测治理效果的监测设备拿的数据永远是超级好。
还有的污水处理厂只建起了处理厂,但却没有修建污水的收集管,最后千万元投资的处理设备只能躺着晒太阳。环保部的官员说,光建一个处理厂,很简单,但配套的管网修建却是个大工程,有的还要涉及城市规划和拆迁,有的地方为了应付检查,就只建了厂,没管网,上头来检查了,就放满自来水,打开机器,轰隆隆地转着。
几个月前,环保部通报批评了11家运行不正常的污水处理厂,并表示,如果整改不到位的话,将暂停这些城市的新建项目的环保审批。
10、媒体、NGO与企业如何合作共赢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12月11日
【搜狐绿色】媒体、NGO与企业如何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最大调配和利用,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这是长久以来困扰三方的一个话题。本期搜狐绿色访谈将邀请来自媒体、企业、NGO的代表,来畅谈这个话题。
话题:媒体、NGO与企业如何合作共赢
特邀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冯永锋
时 间:2008年12月17日上午10:00-11:30
嘉 宾:
“绿色江河”负责人 杨 欣
本土环保组织如何借助媒体进行对话合作
美通无线总裁 王维嘉
“企业在‘NGO社区’中担当的角色”
中欧生物多样性联盟媒体顾问、原新华社特稿社记者 林 谷
媒体与NGO如何互相助力
11、怒江要漂流还是要生存?
来源:生活新报 2008-12-11
要漂流还是要生存 这似乎不是问题
直到今天,怒江上还有许多人不得不采取一种古老的交通方式——溜索。他们溜索过江有的是为了去一趟集市,有的是为了去上学,过溜索是他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怒江州50多万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通公路,他们出门靠溜索,在怒江水电开发中,除了发电、脱贫等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善交通,让公路通到更多的地方。
溜索:游客的运动 当地人的生命线
当有人呼吁留住中国境内最后一条未被开发的怒江时,记者也就此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怒江并非是一条未被开发过的江河。在怒江上游的西藏那曲县境内,查龙水电站早在1995年第一台机组已经发电。怒江从云南省出境后的萨尔温江上,规划了5级电站,其中塔山电站已经动工。
他是一位从事能源工作的老先生,叫徐锭明,目前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2004年底,徐先生作为专家考察了怒江。去怒江前,他读了许多描写怒江的文章,在他的心里,怒江应该是一个两岸森林茂密、非常美丽的地方。
徐锭明说:“到了怒江以后我非常吃惊,1500-1800米以下的森林、树木基本砍光了,老百姓非常贫困,尤其是看到溜索。人们对溜索并不陌生,在一些旅游场所,溜索是游客们喜爱的刺激运动。而在怒江,乘坐溜索的人把生命系在那个并不保险的挂钩上。”
徐先生不顾大家的反对,坚持要坐溜索到江那边看一看。
徐锭明说:“坐溜索过去以后往山里走,越走越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我是南方人,我的个子有1米63到64,而当地年轻人25、6岁的比我还矮半头。”
生命因贫困而显得脆弱
能源贫困,是他们贫困的根源。全世界有一个通用概念叫能源贫困,没有电和过度依赖原始生物质能。在怒江两岸的深山中,许多人没有打过电话,没有用过电灯,没有看过电视;他们通过砍树维持生存,这些资源都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能,他们因为利用的方法很原始,砍了柴禾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让徐先生震撼的不光是贫困的状况,而是他们的生命因为贫困而显得那么的脆弱。
徐锭明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故事,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双目失明,干涸的眼睛紧闭着,她跟我讲了她30多岁的儿子掉到怒江里淹死了,老太太和老头夫妻两个,一个老党支部书记,两个人生活十分贫困。”
当时已经58岁的徐先生听着80多岁老妈妈叙述着30多岁儿子的死亡时,表情那么平静,他为老妈妈对挽救儿子的生命无能为力落泪了……在怒江沿岸,只要靠溜索过江的村子里都有着类似的故事。
位于怒江中游马吉乡旺基独村布娃小组就是这样一个村庄。余立中,这个在1986年刚刚5岁的小男孩,照完全家福5天后,还没有来得及看到照片,就随着凶猛的怒江水而去。
溜索见证了历史但限制了交流
在马吉乡旺基独村布娃小组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坐溜索,不是所有的人都出过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穿过鞋。一位60多岁的老人只去过距离她家仅100多里路的福贡县三次,而且不是坐车去的,是过溜索后徒步走着去的。交通的不便限制了他们的出行、他们的思维,甚至限制了人的一些基本愿望。
在怒江,每个乡、每个镇都有自己的集市,如果这个集市星期一开,那么另一个集市则会在星期二开,一周七天,只要走在怒江岸边就不愁看不到赶集的人。从山上下来赶集的人常常只为吃一碗凉粉,价钱不贵,一元一碗。
吃凉粉在他眼中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余桑学,很爱吃凉粉,但是他在5岁的时候眼睛失明,现在20岁了,在弟弟的帮助下他才坐溜索过江吃过2、3次凉粉。余桑学每天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活内容,他要坐在江边,听着江水流动的声音,回忆着自己在江那边吃凉粉的情景……余桑学的弟弟说:“我有一个理想,将来我要努力挣钱,然后把钱存起来,然后在江那边建一座房,从此不过溜(索)了。”
“不过溜索”的理想代表了还以溜索为交通方式的怒江人的愿望。溜索见证了怒江百姓生存的历史,代表了落后的生活方式,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要漂流还是要养活当地人? 那次考察让徐锭明心里非常疼,他感慨道:“长期这样封闭下去,它能够发展吗?先进的文化要靠他们走出山去,要靠先进文化输送进去,才能让他们提高啊。中国13亿人民都要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都要享受到人类进步的文明,现在是我们城市人民享受了文明,边区、山区、贫困地区的人民,他们关于人类的文明成果享受得太少了。”
如果怒江水电开发,龙头电站马吉水库蓄水后虽然不会淹没旺基独村,村民们或许不能直接从移民的重新安置中得到新房,但是在修建新公路时他们或许因为拥有一座安全的桥而间接受益,或许是这些怒江百姓告别贫困迈向文明的一大步。
有许多城市人向往怒江大峡谷,他们在激流中从事着勇敢者的游戏——漂流,为了继续这项运动,他们呼吁“请留下世界上最后的激流”。对此,徐锭明说:“我们是需要漂流呢还是要养活55万人啊?我们是以人为本,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里面最根本的。所以我们忘掉了这一条,我们要讲保护生态有什么意义啊?”
在怒江水电开发被搁置的5年间,生态、动植物、水电、环境等学科的专家又做了大量的考察工作和反复论证,希望科学开发怒江的同时,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徐锭明说:哪怕现在先建成两到3个梯级电站,怒江地区的55万人民都会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怒江开发要比不开发好。再看看目前能源的形势。西方水电开发,发达国家基本开发了80%到100%,我们国家只有20%。中国规划到2020年开发水电3亿千瓦,即使这样,也仅仅占整个水电开发的70%到80%。如果到那时不能按规划开发,将会面临缺少8千万到1亿装机的电力,靠谁来补呢?据专家介绍,核电、风电、太阳能没有顶替的可能性,只有靠火电。火电靠的是煤,1千瓦的煤电要3亿吨煤,专家们说煤电消耗有可能今年要突破30亿吨煤。这样下去只能给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气候造成更大的负担,相信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据央视5集电视系列片《怒江故事》,12月8日至12日每晚7时30分在央视十套播出。
12、农村污染治理 学学蚂蚁搬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1日潘少军
谈起农村污染治理,我们是望洋兴叹,还是效法愚公移山?
9亿农民,散居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每年排出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造成的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30%以上。如用10吨载重卡车装运,这些卡车首尾相接的长度能绕地球200圈以上!
我国农村定居点星罗棋布,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城市相比,农村垃圾的地理分布分散,因此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的成本自然要比城市高得多。
如此看来,在我们这样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地理差异很大的国家,农村的污水与垃圾处理怎么搞,还真得多动些脑筋。
玩“洋”的,搞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显然行不通。有人开玩笑说:“农村环保工作方式像在搞蚂蚁搬家。”这种比喻或许不完全正确,却准确地指出了农村污染的特点——量大、分散。因此,农村环保工作就得围绕这个特点“转”,做到有的放矢。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做法,恰恰把准了这个脉。“户收、村集、乡镇中转、县市处置”的垃圾处理方式,说明农村污染治理得从实际出发,科学调度;家庭污水处理装置投入小、见效快,说明农村污染治理光有投入还不行,还得有适用技术;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到乡镇,说明治理污染得下大决心,多想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环保需要更多的务实,更大的灵活度与更多的辛劳。做到这些,不仅要学学蚂蚁搬家的执着精神,更要学学蚂蚁搬家的技巧。
目前,农村污染治理的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许多地方大胆探索,收到了明显效果。有的地方把重点放在提高农民的环境观念、改变生活习惯方面,让每个农民都关心身边的环境,都参与环境保护;有的地方重点解决环保技术、环保设施、配套资金等问题,在农村环保的基础建设上着力;有的地方在乡镇设立环保机构,把环保的触角从城市延伸至农村……侧重点不同,思路是一样的,就是不等不靠,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坚持改革创新,下决心,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13、电子垃圾不当拆解正成为都市污染的新罪魁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8年12月11日
科技进步、电子产品更新加速,已然催生出一个游走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电子垃圾拆解“大军”。随着锤砸火烧,铅、镉、汞、聚氯乙烯塑料、溴化二恶英……这些让人避之不及的重金属、特殊污染物已悄然藏身于你我身边,电子垃圾不当拆解正成为都市污染的新罪魁。
电子时代催生新职业
在哈尔滨市的开发区里,专收废旧电子产品的老刘很是与众不同。这个开着小货车,揣着手机的中年人出入各大公司办公楼和居民区,他会递上一张名片——专业高价收购电子产品。每次手机联系后,老刘总会美滋滋地开上他的小货车上门服务,拉回的也总是淘汰下来的废旧打印机、电脑、空调、洗衣机等大宗“值钱货”。
实际上,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游走着人数不少的旧家电收购“大军”,他们以数十元或一两百元的价格回收家电后送到小作坊。在这里,“锤砸火烧”的19世纪处理手段被用到21世纪的电子产品上:在野蛮拆解后,酸浸、火烧,废液横流,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流入排水管线或流淌在地上,一些难以提炼的贵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则被混入生活垃圾倒掉……
游击队式的家庭作坊对电子垃圾处理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流程”:第一步是分类,收购人员在对各种电子产品进行简单维修后转销流入农村;第二步就是“纯手工”拆解,很多工人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用螺丝刀、锤子等简易工具,把电器分拆成塑料、金属、电路板、电线等,有时为了拆下金、银、铜等部件,就简单粗暴地一砸了之。
在如此野蛮且没有遮盖物的拆解中,酸浸、火烧等原始手段被毫无顾忌地使用:为了获得电线中间的铜等金属,就索性烧电线,有毒、有味的气体随之扩散到附近的居民区;烘烤电路板、焚烧垃圾等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和悬浮物,威胁着工人的健康;电脑显示器屏幕被敲碎,塑料被焚烧,金属被酸浸,铅、镉、溴化二恶英等有害物质流入空气、土壤,危险废弃物因随意丢弃而扩散……
电子废物拆解是专业化的产业
哈尔滨群勤环保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胜说,电子废物拆解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产业,需要有资质的企业进行专业化操作,要利用专业设备进行。其中,危险废弃物经过拆解后,再经过相关部门备案,被交送到有资质的监管部门,有效部件则得到更为精细化分类和重新利用。
在哈尔滨首家专业电子废弃物拆解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设备将废弃的电脑、电视机、电话机、打印机等电子废弃物拆解。记者在操作车间看到,工人将封闭的电脑显示屏放置在玻璃罩封闭的加工台上,设备自动将玻璃屏幕割下后,工人用类似“吸尘器”的工具将屏幕内的黑色粉末状物质吸掉,然后将玻璃和金属部分分离。
哈尔滨市环保局还专门为企业下发了“电子废物集中收集处置转运单”,在产生废弃物的单位、处置单位和环保部门三个环节进行联动“备案”以进行监督。
珍视环境从慎对垃圾起步
我国是全球家电和电子电器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生活、办公使用的大量电子电器产品已经进入更新高峰期。如何处置这些身边的“现代化垃圾”,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安全。
记者从哈尔滨市固废辐射管理中心获悉,仅在哈尔滨全市每年就产生8000余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领域却仍处于由城市向农村淘汰或家庭作坊式拆解的低端处置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链条。与大量贵重金属、有用材质得不到有效回收相伴的是危险废弃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扩散。
冯胜说,专业化电子废物处置企业除上门收购,还会对个人和企业的电子废物堆积场进行卫生清洁和无害化处理,并对专业的电子废物保管提供建议。目前,哈尔滨锅炉厂等“三大动力”企业和很多居民都主动与废物处置企业建立联系,要求上门收购。此外,处置企业还在争取与从事电子废物收购的小收购站和个人建立联系,在不挤占他们利益空间的前提下开展合作协助收购。
冯胜说,一项节约资源惠及环境和公众健康安全的事业,在起步阶段更需要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支持。(记者 呼涛)
14、金融危机下有何环保“良剂”?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12-11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今,这项基本国策常常被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者所无视。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了、衣食住行档次提高,一方面却是老百姓日益深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侵害。党和政府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10项措施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金融危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如股市大跌、生产停滞、企业裁员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人恐惧的“危”中也蕴藏着大量“机”,节能环保被更多人关注和重视。要把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与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力度。
金融危机面前人人恐慌,但反观中央政府投资政策,竟然是环境治理的一付“良剂”。中国污染严重的形势由来已久。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于关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忽视了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
接排入河海,造成污染。受污染的水体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疾病,造成伤害。周而复始,这样的“惩罚”一直没有停止。
如果说,过去的环境污染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太急,忽略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那么现在,国家已经充分认识 到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全国十几亿人民的福祉所在,更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我们将如何用好这副环保“良剂”,世界将拭目以待。
15、超薄塑料袋缘何又卷土重来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8-12-11
距6月1日实施“限塑令”以来已有半年,记者近日采访时发现,天津市多家批发市场和超市、商场都按要求使用符合规定的塑料袋,但限塑盲区依然存在。在一些农贸市场里,超薄塑料袋“卷土重来”,多数商贩表示愿意承担这部分费用。(见12月11日《城市快报》)
曾几何时,塑料袋以其廉价、方便为国人所普遍使用,随便走进哪户人家,随处可见,谁也没觉得不妥。由于“白色垃圾”污染环境, 久治不愈,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为了综合整治,国家出台了“限塑令”,意图通过采取强制措施,达到还我绿色环境、生态环境之目的。
应当说,“限塑令”发布之初,落实的效果是富有成效的,相关主管部门为了扩大战果,不惜代价深度干预,一时间塑料袋特别是超薄塑料袋成过街老鼠,原以为我们从此告别了“白色垃圾”,谁知好景不长,白色污染又卷土重来,超薄塑料袋呈反弹、失控之势,且来势凶猛。究其原因,不外三个方面: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虽然限塑难度较大,但只要全民发动、持之以恒,保持强劲的严打态势,就没有攻不克的难关;二是塑料袋的生产源头没有切断,致使违禁品依然源源不断流向超市与农贸市场,流通之顺,流量之大,没有人出面来管一管,令人匪夷所思,难以想象;三是塑料袋的替代品跟不上,特别是卖蔬菜与水果之类的摊贩,没有塑料袋无法经营交易,而更多的消费者则习惯成自然,觉得还是塑料袋使用方便,这就给了塑料袋沉渣泛起、再次泛滥机会。
法规是严肃的,既然订立了规章必须维护其尊严,决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其实,塑料袋回潮,不光发生在天津,其他地方也不容乐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必须对白色垃圾说“不”,谁有畏难情绪,就下课。真诚希望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多管齐下,彻底阻断超薄塑料袋来源,“白色垃圾”不能再污染下去了。(李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