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7
十一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推荐:
1、绿家园小志愿者的一篇作文
环境资讯:
2、新华网: 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3、南方都市报: “中国污染地图”收录百余莞企 仅一家整改
4、新华网: 鄱阳湖出现罕见“枯水期不枯”现象
地方信息:
5、嘉兴日报: 浙江84个太湖治理项目获2亿国家补助
6、合肥在线: 合肥153亿还巢湖“清白” 总体治理规划本月有望国家评审
7、新京报: 官员称北京机动车是否长期限行视情况而定
8、羊城晚报: 广州:亮剑十年,斩不断臭涌“黑龙”
人与自然:
9、农博花木网: 茂兰保护区发现濒危植物“四药门花”
绿色访谈:
10、搜狐绿色: 全球金融危机将使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深度报道:
11、云南日报: 专家为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滇中调水工程建言献策
12、解放日报: 金融危机推动"绿色新政"
13、中国经营报: 监察部门介入 中国环保清理门户
环境时评:
14、环境商会: 经济危机能带来环境转机吗
15、新华报业网: 环评审批中掺入"人脉关系"受益者是谁
16、环境商会: 国家环境投资投向何处
1、绿家园小志愿者的一篇作文
编者按:绿家园的人都管他叫来来。从4岁参加绿家园的环保活动。去过内蒙古、山西种树,去过黄河古道看过大天鹅,去东北扎龙看过丹顶鹤,去过大兴安岭看森林。今年暑假和绿家园志愿者走进的是太行山,学习着大山里的各种自然知识。下面是来来的作文:
水下生物侦察报告
王含溪 六(4)班
大家好,我是一只可以自由穿梭于 江水和海水之间的神奇海豚,昨天,我受龙王之命,来侦察鱼儿们的生活情况。
报告之一:渐渐消失的江河生物
我听说现在白鳍豚的生活情况非常糟,我便想到中国的长江去看看白鳍豚现在怎么样了。
进入长江,我发现这儿的船真多,我左闪右闪,躲过了许多船和渔网,终于到了白鳍豚的家。可是连白鳍豚的影子也没有,正在找他们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江豚在大哭。我急忙游过去问:“江豚妹妹,出了什么事?”江豚哭着说:“刚才我哥哥被螺旋桨打死了!”我一听,猛然想起了白鳍豚,江豚应该知道他们在哪儿。江豚听了之后,哭的更厉害了,说:“你是说我的表哥吗?我也不清楚,十年前我们就被冲散了,现在不知道死活,我和哥哥一直在找他们,可是现在哥哥也死了。并且我们兄弟姐妹也只有几千只了。”
后来,我从其他江豚那里得知,他们见过最后一只白鳍豚,就对我说:“他是淇淇,几岁时被人来带走去养。对了,好象还有珍珍,可珍珍年纪轻轻就去世了。8年前淇淇也孤单地走了。”江豚叹息着。
现在江河豚类越来越少,白鳍豚就是个例子,现在他们的种族也许只有几只了!
报告之二:他们在逃亡
出了长江,我又向北极方向游去。眼前一只幼小的蓝鲸不知所措在原地游着,一问才知道,一支捕鲸船队,把他和他的父母打散了,现在他孤立无援,我便带着他去找鲸群,最后终于见到一群大翅鲸,就把小蓝鲸托给他们来养。
现在,人类对鲸的需求量太大,便不断地捕杀,鲸也在一点点减少了。
我拿着两份报告,回去交给龙王,龙王看了以后,叹了口气,便把白鳍豚列入了失踪江海生物名单,并把第二份报告交给上帝,上帝见了后,便增加了人类的正义之心,不久,人类纷纷开始对许多动物加以保护。
2、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来源:新华网2008年11月18日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顾瑞珍)“环保部门应当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大幅增加环保投入的难得机遇,深入分析环保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和新挑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日前表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力推进以完成污染减排和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中心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使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经核查,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2万吨,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13.3万吨,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3.96%。两项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
周生贤分析说,这主要得益于:一是工程减排效果继续显现,全国建成投运4060万千瓦燃煤脱硫机组,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678万吨;二是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取得成效,关闭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836万千瓦,淘汰了近2000万吨落后水泥产能、37.5万吨落后造纸产能;三是钢材、电解铝、焦炭、水泥等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均回落,污染排放增量的压力有所缓解。
奥运期间,六省区市通力合作,强化监管,确保奥运期间的临时减排措施落实到位。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其中10天达到一级标准,占总天数的59%;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其中2天达到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了50%左右,为近10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兑现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承诺。
此外,通过提高电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评标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今年1月至8月,对总投资达3145.64亿元有环境问题的104个项目的环评文件不予受理、审批或暂缓审批。其中,火电项目71个,总投资1114.33亿元;化工项目16个,总投资659.12亿元;钢铁项目6个,总投资479.09亿元。通过环评审批的项目共335个,总投资达14917.6亿元。在采取“以新带老”等措施后,这些项目建成投产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29.02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3.05万吨。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6月1日实施以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明确建立水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同时,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A、B两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预警支撑体系,完善环境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重要平台。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专项等3大基础性环保工程进展顺利。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已进入数据填写和核查阶段。水专项已经启动一批项目,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29个专题已经基本完成研究报告初稿,正在抓紧进行修改和论证。
3、“中国污染地图”收录百余莞企 仅一家整改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8-11-18
马军其人
1999年,马军编著的《中国水危机》出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6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选出“200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马军成为仅有的5位上榜中国人之一。马军还被评为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污染地图”对促进企业守法有积极意义,可以让企业更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市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
本报讯(记者 田玲玲 陈奕启 实习生 李星星)沃尔玛东湖花园店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从去年7月因环境污染被收录进“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到日前正式从“地图”上消失,它走了一年有余。据了解,2006年6月,马军组建了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编写了我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东莞有100多家企业因环境违法赫然在列,但至今仅有沃尔玛一家主动整改。
多数都是较小企业
据了解,目前,东莞共有100多家企业被纳入地图,其中,“水污染地图”的信息有76条,“空气污染”的信息有50条。有些企业有多条污染记录,东莞福安就有3条水污染记录,1条空气污染记录。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东莞独有,全国都是如此。”马军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在水污染地图上的信息共有25000多条,空气污染的信息有10000多条,一共35000多条,涉及到的企业有2万多家。但至今,仅有80多家企业做出了回应,进行第三方审核的仅有16家,且绝大多数为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品牌意识较强,不希望违法排污影响其品牌价值,愿意整改,并从污染地图上撤消,但国内的企业品牌意识较弱。”
另外,马军表示,东莞公布的很多环境违法企业都是较小企业,“需要更多地披露一些像福安一样的大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因为它们的环境影响要大得多。”
沃尔玛主动整改走下“地图”
2007年6月,沃尔玛东湖花园店未经环保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擅自进行熟食加工,需要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未经环保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油烟废气影响到相邻业主的正常生活,而被业主告上法庭。“中心”因此将该超市“收录”进了“中国空气污染地图”。
随后,沃尔玛开始致力于整改。今年1月,经市环保局验收,沃尔玛取得相关环保设施验收合格证明。今年4月,沃尔玛和“中心”就其污染问题进行了首次沟通。根据该中心的有关规定,如果要从“地图”上消除,企业在整改之后还需通过第三方审核。之后,沃尔玛委托了一家咨询公司为其进行第三方审核,东莞的民间环保组织———绿色珠江参与并监督了审核全过程,几经整改,沃尔玛在今年10月28日正式走下“地图”。
4、新华网:鄱阳湖出现罕见“枯水期不枯”现象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1月17日
新华网南昌11月17日电(记者郭远明)近期,受长江来水和周边五大河流来水持续增多影响,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现罕见的“枯水期不枯”现象,水域面积比11月初增加了2000多平方公里。专家称,这有利于鄱阳湖候鸟越冬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江西省水文局介绍,鄱阳湖星子水文站水位从11月1日的9.72米持续上涨至最高的15.46米,上涨了5.74米,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同期最高水位。11月17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仍维持在15.40米,相应湖区水域面积为2647平方公里,容积71.3亿立方米,比11月1日的湖区水域面积增加了2160平方公里,容积增加了62.9亿立方米。
据了解,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是鄱阳湖的枯水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鄱阳湖持续出现低水位状况,枯水期湖区干涸情况更为严重。2007年10月开始的枯水期内,受降雨持续偏少影响,长江出现百年罕见的低水位,江西境内五条河流入湖水量减少,鄱阳湖水位和面积急剧下降,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50平方公里左右。
水文部门分析认为,长江和江西境内五大河流来水量显著加大,是促使这次鄱阳湖涨水的主要原因。今年11月份以来,长江上游出现较强降水、江西境内雨水也相对充沛,其中长江来水迅猛加大,累计倒灌鄱阳湖3.1亿立方米的水量。
丰沛的水量也吸引了大量越冬候鸟进入鄱阳湖,数量达8万多只,是近5年来同期鸟类数量最多的一年。专家认为,鄱阳湖水量丰沛将更有利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下生物生长,确保了众多候鸟有充足的食物越冬。
5、浙江84个太湖治理项目获2亿国家补助
来源:嘉兴日报 2008-11-18
昨天(11月17日),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省政府已同意省级有关部门关于中央财政2008年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建议,在2008年中央财政下达我省(指浙江省,下同)约3.76亿元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中,我市上报的84个治太项目获得补助资金约2.01亿元,占我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的53.4%。
据了解,这84个治太项目涉及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饮用水源地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等四大类。其中,市本级28个项目获得补助资金9384万元,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获得补助资金分别为1967万元、1920万元、2294万元、2016万元、2501万元。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称,这84个治太项目都是重大民生保障工程,在中央审时度势地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及时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背景下,通过这一批项目的深入实施,势必对嘉兴未来的经济运行产生长期而持续的影响。
比如,在84个治太项目中,批准总投资1.28亿元的嘉兴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将达到处置工业危险废物1万吨/年、医疗废物1500吨/年的规模;批准总投资0.15亿元的嘉兴市2007年度、2008年度生活垃圾中转站新建、改建项目,总中转能力为600吨/日。
在积极争取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之外,近日,我市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建议,积极组织各地各部门编排、申报符合国家要求的项目,努力做到反应迅速、对策及时。
另据悉,11月13日,市发改委组织相关人员,就我市已上报的总投资10.4亿元的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总投资10.5亿元的桐乡市污水处理尾水外排工程、总投资3.07亿元的秀洲区污水管网工程、总投资2.38亿元的海盐县污水二级管网工程等21个项目,向国家发改委积极汇报,争取2009年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资金,成效较为明显。
6、合肥153亿还巢湖“清白” 总体治理规划本月有望国家评审
来源:合肥在线2008年11月18日
记者昨天从合肥市发改委获悉,在国家新一轮投资建设大潮中,合肥市根据《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梳理了今明两年计划实施重点骨干工程项目43个,总投资153亿元,加大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还巢湖流域百姓“碧水蓝天”。
据介绍,今年,国家决定加大对包括巢湖在内的“三湖”治理,因此,我省重点把环巢湖流域治污综合项目打捆向国家申报,目前《合肥市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本月可望进行国家评审。规划共有8大类155个巢湖综合治理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475亿元,内容涉及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水环境预警监测等。
在国家新形势的推动下,目前,合肥市遴选了对该市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具有全局性、牵动性和长远影响,且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基本达到可研阶段,同时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作为今明两年计划实施的重点项目。
经初步编排,共有重点项目43个,总投资153亿元,共分八大类,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厂及改造升级工程15个,总投资22亿元,建设总规模为51.2万吨/日;生活垃圾处理工程2个,总投资5亿元;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工程8个,总投资68亿元;农业面源污染工程1个,总投资3.7亿元;湿地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2个,总投资1.2亿元;入湖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0个,总投资44亿元;应急工程4个,总投资8.3亿元;水环境预警监测工程1个,总投资0.4亿元。
经测算,通过43个项目的实施,预计2010年底,城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市区主要几条直接流入巢湖的河道(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等)和南淝河支流(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等)水质达到Ⅴ类或优于Ⅴ类标准,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巢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完成巢湖污染综合治理,水质达到四类水质,恢复巢湖流域“山清水秀”的自然面貌。(朱胜利 孙昊)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朱胜利 孙昊)
7、官员称北京机动车是否长期限行视情况而定
来源:《新京报》2008年11月18日
昨日(11月17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局长王金彪接受公安部网站和中国政府网专访,提及北京“尾号限行”时表示,尾号限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否长期限行,将看“实践情况”。
“采取单双号限行措施后,又试行尾号限行措施,这样的措施会不会长期执行?”专访过程中,有网友提出这一问题。王金彪表示,限行决定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作出的,主要为减少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减少尾气排放。“现在看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能不能长期坚持,应该看它的实践情况和北京整体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车辆发展的状况,以及北京交通管理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据北京市交管局此前通报,尾号限行一月后,不论是路况,还是空气质量,均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与尾号限行之前相比,五环内的拥堵报警数量、小时时速低于20公里的拥堵路段,下降幅度约30%。尾号限行第一周,由于对违禁上路车辆只提示、警告,未采取罚款等处罚手段,违禁上路车辆较多,但自第二周开始,局面立即缓解,绝大多数司机都能按规出行。第一个实施周期,朝阳区一区,交警当街发现的违禁上路车辆达600多起;第二个周期自本月10日至今,违禁上路车辆较第一个周期又有所下降。 (记者 张太凌 王姝)
8、广州:亮剑十年,斩不断臭涌“黑龙”
来源:羊城晚报2008-11-18
广州河涌之恶臭,势必会腐蚀“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荣誉。
经过十年的艰苦整治,珠江水质有所好转,“但是,坦率而言,市区河涌的水质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对城市水环境和周边的城市环境影响很大。”市政府昨日举行新闻通气会,市水务部门坦承广州治水目前正经历最艰难的综合治理阶段。
十年共整治河涌69条
据水务部门介绍,广州市中心城区有河涌231条,总长913公里。自1997年至2007年,全市共整治河涌69条(段)、河道总长121公里,总投资约17.4个亿元(不含征地拆迁费用)。市中心城区已建成污水处理系统4个(大坦沙、猎德、西朗、沥滘污水处理厂)、试运行4个、在建1个,建成污水提升泵站36座,铺设污水干管763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为159万吨/日。
目前,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完成堤岸整治近200公里,建成56条河涌的绿化景观带。花地河、黄埔涌、大沙河等重点建设的7条河涌,已逐步显示出滨水的景观优势。
河涌水质无根本改善
市水务部门坦承,广州市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已10年,但市区河涌的水质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首先是污水治理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中心城区建成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202.5万吨/日,而实际污水处理能力只有159万吨/日。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计处理能力还没有达到城市污水处理率85%的要求。
其次是河涌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相当突出,中心城区有65条河涌还没有截污,水质基本为劣Ⅴ类水,水体发黑发臭,每天约有124万吨生活污水经上述65条河涌直排珠江。
第三,在污水治理具体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阻碍了整治进度,影响了整治效果,使一些河涌的黑臭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是征地拆迁,使工程推进十分艰难。
最后,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处理能力与管网收集能力不匹配,老城区的大部分雨污合流,新建的分流制区域又存在混接、错接现象,部分区域管网覆盖还留有空白,河涌上下游、左右岸没有系统截污,一些主要河涌综合整治效果不明显。
一年半再投数百亿元
为了确保在2010年6月底前广州水环境质量有根本好转,有关部门透露今后广州将会再次投入数百亿元资金用于全市水环境治理。
在治理思路上,将治污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管网及污水泵站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能力。加快引水补水工程建设,用珠江的“大水”解决市区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的自净能力;全力推进河涌综合整治,重点通过截污、水体治理、堤岸建设、景观创建、河道清淤等措施,贯彻生态理念,全面提高水体的自我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能力。到2010年6月30日前,综合整治河涌116条,河道总长370.63公里,重点完成中心城区四大片区主要河涌的综合整治工作。其中,中心城区整治68条,萝岗、番禺、南沙、花都、从化及增城共整治48条。
9、茂兰保护区发现濒危植物“四药门花”
来源:农博花木网 2008年11月18日
近日,荔波茂兰保护区科研人员在野外考察时发现濒危植物“四药门花”。
“四药门花”属金缕梅科的乔灌植物, 是我国特有的单属种植物。现在已被载入《中国保护植物红皮书》及《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图谱》,同时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据茂兰保护区科研人员介绍,“四药门花”于1857年至1858年间在香港首次发现,一度被认为是香港独有的品种,100年内也未在其他地方发现过,直至1957年6月才在广西龙州被再次找到,植株数目稀少。1984年,该物种又在茂兰保护区的瑶兰被发现,而且数量同样极为稀少。
茂兰保护区专家认为,20年后“四药门花”再次被发现,说明荔波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很多物种都相应得到有效繁衍及保护,并形成一定的种群数量。
10、全球金融危机将使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来源:搜狐绿色 2008年11月18日
第1页:嘉宾观点
第2页: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环保产业产生影响,但机遇大于挑战
第3页:中国水务市场和太阳能光热产业受影响较小
第4页:我国环保产业缺乏政策关怀,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第5页:环保产业需要用市场法则进行整合
第6页:金融危机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比对传统经济产业的影响更大
第7页:创新与品牌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企业和行业的保护神
【访谈背景】
近段时间,美国爆发的金融风暴向全球快速蔓延,对我国的经济也造成冲击,各行各业都在预测此次危机的影响以及研究相应的对策,普遍认为,此次危机将会延缓中国此后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当然,不同行业所面临的情况不同,或深受打击,抑或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此次金融风暴,也给环保产业界带来了冬天的感觉,金融危机下的环保业机遇在哪、挑战在哪?“绿色环保行业”将会面临何种处境? “绿色产业”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绿色产业”路在何方?这一系列问题无不引人深思。
【嘉宾观点】
国家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法规室主任 沈晓悦
沈晓悦:
1、环保产业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的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对这个产业的影响也是有的,不可能游离于整个经济体之外,不可能独善其身。
2、我个人觉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环保产业来讲,目前是机遇大于挑战。
3、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国家大形势走向,还是从解决经济危机的方面拉动内需,环保产业应该会成为未来很强的经济新的增长点。
4、作为环境咨询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可能会面临非常重、非常紧迫的任务。
5、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关于环保产业本身,我觉得从国际上面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大家也都认为它非常具有潜力,是个朝阳产业。
6、我们是不是能够学习一些国外的经验,比如针对中小型企业,给他在融资上面更优惠的政策,让他能够有充足的资金,在这个领域里面能够走下去。
7、要从政策上面引导企业,包括行业协会也要在里面发挥一些作用,能够使中小型企业强强联合,或者优化组合。
8、我觉得经济受到的影响,现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也许到明年、后年才会显现。
北京桑德环保集团董事长 文一波
文一波:
1、其实这次金融危机,我不认为哪个行业可以幸免,不受影响。环保产业自身也是一个持续的产业,但是同样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2、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对政策产生拉动,应该对水务市场是一个更好的机会。
3、遗憾的是,我国环保产业缺乏政策关怀。
4、这个时候说是它的春天,我觉得应该是比较困难的,包括新能源、风能、光伏产业,我个人判断,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放缓。
5、在金融风暴下,短期内,说环保产业可拉动内需,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但从长远来讲,环保产业确实是朝阳产业。
6、在我们国家,现在还是“救火型”,哪边闹得厉害,什么地方出了事故,才会重视。而当灾害过后,就没有人管了。但是现在就有一些方面还是在持续的做,而有一些方面还是不尽人意。
7、在我们国家,没有人管环保产业。但只要政府和民众对环保真正的发自内心的重视,就是最大的支持。
8、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大家愿意花很多钱治病,享受痛苦,但不愿意花一个零头去治理环境。基本上花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钱,你就可以把“病”治好,把污染治理过来。
9、我认为产业需要真正整合,但靠政府整合不可能。如果是用市场的法则来整,这是可行性法则,靠市场来说话。
10、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真正要整合,一定和资本市场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个,双方的并购整合肯定是不成气侯、不成规模、不成体系,也没有很好的规则。
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陆剑
陆剑:
1、太阳能光热行业凭借产品创新,技术含量高,以及规模效应大等优势,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
2、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方向是非常好的,是很健康的。但是还是希望国家能够在一些政策方面,乃至财政法规方面给予一些支持和适当的关注、引导。这样这个产业会发展得更好。
3、就像一个人感冒,前面是咳嗽,现在最多算是低烧,高烧还没有到。
4、金融危机对低碳经济的影响,甚至比传统经济产业的影响更大。
5、企业没有这两个最强劲的动力,很难抓住机会,并且真正的整合和洗牌到来的时候,机会也不属于你,所以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创新和品牌。
6、创新与品牌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企业和行业的保护神。
【访谈实录】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环保产业产生影响,但机遇大于挑战
主持人史少晨:搜狐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光临搜狐绿色访谈间。
搜狐绿色近期举办“看金融危机下,中国‘绿色产业’何去何从?”大型系列访谈,邀请各界专家代表共同探讨中国“绿色产业”的命运。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为“金融危机对环保产业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座的几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陆剑先生、北京桑德环保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先生、国家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法规室主任沈晓悦女士、管理学专家、凤凰基金秘书长王海波先生。
金融危机之初,国际社会也对这个有不少的研究和讨论。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环保产业能不能造成一个冲击?你给大家先分析一下背景。
沈晓悦:大家都知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从开始对虚拟的经济有一些影响,到目前为止对实体经济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特别是一个外向型的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大家也都看到了,在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从整体的国家经济形势的走向可以看出来。
环保产业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的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对这个产业的影响也是有的,不可能游离于整个经济体之外,不可能独善其身。
到底对中国环保产业是机遇还是挑战?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从目前来讲,还不能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但是我们会有一个基本判断。我个人觉得,对中国的环保产业来讲,目前是机遇大于挑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可能也是来自于几方面外部的原因。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期从国家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做了一些非常大的举措,我们也称之为出手非常快,出手非常重。大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从十大措施出台以后,给我们的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这十大措施的第五项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国家来讲,整体的考虑一方面要不断的加大内需,通过基础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在环保领域,也包含了很多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一个层面,在十项大措施里面,还有一项是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要从这里面着手。我觉得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应当说对环保产业来讲,发展是非常利好的消息。同时,从12号召开的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环保部的周部长明确在今后的两到三年中,中国要从各方面筹措一万亿元的人民币规模,要投资于环保。这个消息应当也是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好的。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国家大形势走向,还是从解决经济危机的方面拉动内需,环保产业应该会成为未来很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主持人:咱们环保产业细分下来有很多行业,对哪些行业机遇更大一些,挑战更多一些,能不能简单跟大家分析一下?
沈晓悦:因为我本身不是专业的业内人士,不是真正对环保产业了解很多。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我认为可能会有这几个方面会给我们环保产业带来机遇。
首先一点,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肯定是未来的一个非常值得看好的方面。国家从加大内需的出发点来讲,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达到吸纳就业、解决经济减缓,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根据国家的十一五环境保护的规划,从当初确立规划的时候,也给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环保方面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节能减排,要使二氧化硫和COD两项最主要的污染目标削减10%。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时间已经过半了,从十一五期间,政府也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和举措。
未来两年里面要达到削减10%的目标,任务还是很重,从十一五环保规划来讲,有一系列的要求,有很多具体的工程项目包含在里面,其中就包括了要形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每天要形成7500万吨这样的能力。包括二氧化硫的削减,包括新的燃煤电厂的设施方面,也要新增新的能力。而且要对于老的燃煤电厂进行相应的配套。对从事供热系统和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方面要投入非常大的力量。对城市的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的处置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投入。从这个大的角度来讲,无疑这些新增的资金的走向肯定要支持以往确立的目标中需要完成的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一个未来的非常值得看好的方面。我是这么认为。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是非常的薄弱,比如说在广大的农村现在饮用水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同时,非常缺乏污水处理的设施,还有很多新的亮点,农村新能源项目的开发也是未来值得非常看好的方面。在国家投入这么大资金的情况下,在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应该是值得很多企业来关注的。
同时,由于我们现在在拉动内需的投资中有很多包括铁路、机场、公路的项目,同时,还有大批的安居工程、住宅项目的建设纷纷都要启动,这个产业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的水泥建材和钢材等等这样的产业目前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随着国家拉动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启动之后,这样的一些产业可能又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根据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新上的项目以及改扩建的项目都要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咨询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可能会面临非常重、非常紧迫的任务,因为我们期待着很多项目能够尽快的上马。而且发改委也是给出了一千亿元的在年底很快的时间内要落实下去的明确的任务。所以很多项目都是期待着马上能够投入,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能会有非常重的任务,而且审批也会非常紧迫。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我们环保部门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首先国家启动了这么大的项目之后,环评必须要相应的跟进,一方面要加快审批的速度,同时,也要严格审批,因为在诸多的项目中,如果是从源头能够有效的监管,或者是把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做到位的话,可能会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想从这几个方面对我们的环保产业都有很大的机遇。
主持人:文总和陆总,作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在这个领域内也有很多设身处地的感受,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您各自所在的领域有没有亲身感受到影响?
文一波:其实这次金融危机,我不认为哪个行业可以幸免,不受影响。环保产业自身也是一个持续的产业,但是同样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首先,比较相通的,资本市场基本上都停掉了,原来在我们产业里面,曾经也是很热门的产业,各种投资机构,包括VC也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而且原来对上市预期和业绩、经营的要求,对我们这个行业肯定是毁灭性的影响。所以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讲,肯定会受到影响。
中国水务市场和太阳能光热产业受影响较小
主持人:对迅速发展的中国水业市场的影响是什么?有没有受资本市场的影响,投资机构将发生怎样的变革?
文一波:可能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水务市场需求是刚性的,这个领域过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水的质和量的要求,跟我们实际的供给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市场上的需求没有受到影响。
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对政策产生拉动,应该对水务市场是一个更好的机会。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这次金融风暴将对可再生能源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太阳能光热产业是否受到影响?
陆剑:这么大规模的金融风暴,最后转变为经济危机,很难有一个产业能够独善其身。可再生能源还有一个名词叫新能源,新能源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年轻,但是规模比较小,所以受资本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小,
这里面,想主要和大家交流光热产业,这个产业比较特殊,真正发展起来,是近20年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如果说负面的影响,就是随着汇率的变化,对出口企业会有影响。太阳能产业是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的行业,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国内的太阳能光能产业,无论是自主知识产权还是技术装备,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里,在国际上都非常有竞争力。比如说07年的数字,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安装和使用量占世界的70%多。所以说,凭借产品创新,技术含量,以及规模效应,这个行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不会太大。比如说这几年我们自己企业来讲,我们每年都是70%、80%甚至百分之百的增长。整体的态势还是很好的。
主持人:可能是有一些影响,但是机遇更多一些。据我了解,进一段时间内麦肯锡的一个报告,他提到09年太阳能产业会迎来一个冬天,你怎么看待?
陆剑:我们给太阳能的定义,至少包括两大类,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比如说国内太阳能光伏产量在全球排到第二、第三,并且有望向第一冲刺。他们的产品主要是销售到国外,原材料又是来自于国外,如果市场依靠国外的话,随着国外金融危机动荡,国内市场受到压力。太阳能光热设相对来说,我们自己的自理能力更强,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更大,所以我们自己完全可以控制局面。
中国环保企业数量多,但具有统帅性的产业、强势的产业比较少
我国环保产业缺乏政策关怀,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主持人: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式有哪些?对环保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文一波:环境形势一直很严峻,这是一个老课题,特别是最近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经济上,而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这些软的方面考虑得比较少。留下来的环境方面都是欠债的。
现在更多的问题是一方面解决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一方面是城镇的污染欠债。要解决历史欠债付的代价比当年要多10倍的钱,现在回来看太湖环境治理的投资,投了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也没有见到什么效果,再投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并不一定能够达到60年代的水质,也许需要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我们目前只能关注,或者是重点关注的还是在城市,城市居民比较集中,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显著。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状况,或者是能有效启动的内容,分重点、分阶段的进行。产业界的环境是特别容易受政府政策引导的。政策的出台也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包括老百姓环境意识的提升等。
在严峻的环境领域,有两个领域受到影响,一个是大规模的城市环境设施的建设,比如污水、垃圾处理等。另外一方面,我认为这次提到城镇的环境保护和水的安全方面,也会有一点早,不是说技术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而是包括操作管理水平、分散度等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对我们水务市场来讲,也是一个机会,我们会及时、尽快的调整,政策一出台,产业肯定要跟上去,技术和模式方面可能稍微有一点滞后,但是应该不会有太长的时间。
主持人:刚才文总提到中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我想请问沈主任,您能不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
沈晓悦: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关于环保产业本身,我觉得从国际上面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大家也都认为它非常具有潜力,是个朝阳产业。
但是什么叫做环保产业?现在从国际和国内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个产业本身现在还不像其他的产业有所不同,从本身的界定上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从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来看,三十年的经历,环保产业从它起步到现在走过了那么长的时间,也是走过了不断完善、不断壮大的道路。
从总体的形势来看,环保产业在中国来讲,从各个门类,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从整体门类上面都有所覆盖。最大的特点是这个产业大多数都由中小型企业组成,产业的规模比较分散。企业的数量很多,但是具有统帅性的产业、强势的产业比较少。
而且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的发展中,淘汰也是不断的有新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准入的门槛相对来说是比较低。因为很多传统的环保产业,比如说污水处理的设施、建设,这些很多都包括了传统的机电、建筑企业里面。随着现在的发展,一些新技术、新能源加入,这个产业的科技水平、科技含量也在不断的提高。总体来讲,进入的门槛比较低,有产业不断的进入,也有产业不断的被淘汰出局。一直是在不稳定的运行中。
从支持中国环保的需求来讲,在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基本设施方面,还是能够满足国内的要求;大气方面也是一些传统的,比如说电的除尘的传统行业,也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
但是从近年的发展来讲,环保产业问题比较多,一方面是企业大多数是由中小企业组成,资金的投入有限,所以企业的发展一直不规范,而且从整个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引导,有一些相应的政策,但是从市场建立的规范程度来讲,也不是十分的规范,所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往往会面临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由于我们国家始终在环保产业的领域,核心的技术和核心支持的能力、研发能力上面不是很足,所以我们自主品牌的技术和核心的工艺跟国外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在一些产品的质量上面,有一些产品的质量也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所以在与国外的竞争中,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
总体来说,尽管是作为一个大家都非常看好的朝阳产业,而且大家始终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产业,但是如何能够把这种潜力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的竞争力,未来还应该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从政策的监管、引导到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建设,企业队伍形成等,还有很多的完善空间。
主持人:沈主任说到我们国家环保产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两位老总站在环保产业最前沿,带着企业一步一步做大做强,请您二位谈一谈各自的一些感受,这些年在各自领域里面变化。
文一波:我们国家环保产业正处在成长阶段,除了行业政策以外,也需要产业政策。但遗憾的是,我国环保产业缺乏政策关怀。
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产业,如果没有政策支撑的话,开展比较困难。比如税费方面,这几年很多企业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我们一直在呼吁投资环境基础设施享用什么样的税。在收费起点很低的情况下,在税收方面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不但不能享受优惠的税收待遇,而且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税。
另一方面,我们这个行业有国债投进来,但是国债在使用的时候,会出现很难操作的问题。比如说国债资金跟市场的资金一起,国债起拉动作用,市场的资金起主要作用。国债资金使用的时候对市场资金就是排斥的。一个项目如果有10%的资金是国债资金,这个项目视同是国债项目,整个项目的控制权就在国家,这个操作起来很有问题,对这个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都很不利。
还有,这个行业有时候也需要有一定的指引和规范,但是在我们国家政府层面,没有这样一个机构来关心环保产业,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
陆剑:太阳能光热产业,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首先是由科研机构和兴趣爱好者进行个人和小范围的使用,进而推动产业的形成。
太阳能光热产业近几年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春天。首先从产业分类讲,可以把它定位为环保产业,也可以定位于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
但是事实上近几年以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建设部、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从去年推出来对我们行业进行认证的评比,行业内前期有二十家企业能够通过调研论证。无论是从技术来讲,还是市场的认知度,我们行业处于比较好的阶段。
当然,太阳能光热产业毕竟还比较年轻,里面的企业素质参差不齐,也会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是我相信这个产业的总体发展方向是健康的。
有些不利的因素,靠市场自然竞争,能够改变过来。国家也在逐步去扭转。像江苏、武汉、天津、大连就非常积极的推动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使用。江苏省从08年开始12层以下的新的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太阳能。北京是属于“醒得早、起得晚”的城市,对太阳能产品的认识比较早,但迟迟没有动作。
总之一句话,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方向是非常好的,是很健康的。但是还是希望国家能够在一些政策方面,乃至财政法规方面给予一些支持和适当的关注、引导。这样这个产业会发展得更好。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总都提到了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沈主任,我国对待环保产业的政策应注意哪些方面?
沈晓悦: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也蕴含了很多的机遇,如何能够让环保产业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及时抓住这个机遇,这是非常突出和紧迫的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刚才陆总也谈到,这个产业本身尽管是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但是离不开政府正确的引导,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更多的应该加强对企业和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性的指导,比如说你具体的投资是投在哪方面,投资政策的出台,会不会针对像环保产业这样中小型的企业,具有这样特点的投资,能不能给它们更优惠的政策来扶持。国外情况同样如此,在环保产业这个领域,国外大多数也都由中小企业组成。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是不是能够学习一些国外的经验,比如针对中小型企业,给他在融资上面更优惠的政策,让他能够有充足的资金,在这个领域里面能够走下去。
同时,要从政策上面引导企业,包括行业协会也要在里面发挥一些作用,能够使中小型企业强强联合,或者优化组合。我们不可能针对国家投资的大项目,让很多中小型企业单打独斗的来干,而是要形成一种合力,包括从接项目到研发,这些都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
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把环保市场做得更加规范,这也需要国家来出面干涉,如何形成规范性的市场,包括市场的监管和市场的公平,政府应该有责任,保证任何的企业都是在公平竞争的态势下承担相应的职责。
环保产业需要用市场法则进行整合
主持人:前不久绿色频道采访了我国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大使,他提到,金融风暴下,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内需,保护环境,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可能是拉动内需的最好着力点,您几位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文一波:这可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实际上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是花钱的产业,消费的产业。这个时候说是它的春天,我觉得应该是比较困难的,包括新能源、风能、光伏产业,我个人判断,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放缓。
温室气体的排放,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大家都很担心。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做CDM项目的时候,也感觉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
总体来讲,我对环保产业在金融危机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说法,是比较看淡的。因为我们是来自基层一线,我们能体会到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包括投资界,投钱的人不愿意投钱了,政府和大的能源集团不愿意买单了。产业基金,包括一些风险投资、PE后劲不足。
政府拉动,扩大内需,从全球和整体来讲是好事。也许在基础设施环境里面,短期在国内会有一个快速的拉动。
但这种手段是迫不得已的,只是一个补充的手段,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作为一个产业来讲他是立体的,光有政府政策的拉动,资金拉动,没有政策支持,没有社会力量的呼应,没有中国国内所有的其他力量的呼应,我认为是不够的。中国扩大内需的消息一经公布,国际投行蜂拥而入,国内环保产业竞争会加剧,因为很多外资投行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广环保理念,都采用非市场化的手段或低价策略。
所以在金融风暴下,短期内,说环保产业可拉动内需,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但从长远来讲,环保产业确实是朝阳产业。
主持人:这个行业是不是内需没有被激活?更多是依赖出口?
文一波:这包含几个层面的问题。比如日本GDP的70%到80%是环保产业产生的,他说我所有都是绿色的,生产工艺是绿色的,产品是绿色的。但是中国对环保产业的界定相对来讲没有他们那么宽泛的。在有一些领域,基本需求是起来了,但是绝大部分还没有起来。发达国家基本上的市场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而且是可持续的在发展。
在我们国家,现在还是“救火型”,哪边闹得厉害,什么地方出了事故,才会重视。而当灾害过后,就没有人管了。但是现在就有一些方面还是在持续的做,而有一些方面还是不尽人意。
王海波:一提到环保企业大家就很难跟产业联合到一起,家电可形成家电产业,汽车可形成汽车产业,但是中国的环保产业,很难用“产业”两字形容,因为还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如太阳能产业,能用“产业规模”来说么?
文一波:太阳能产业总量是有规模的,那些环保行业,不算广义的环保产业,也不包括绝大部分的新能源产业,从业人口有300多万人,3万多家企业,还是有量的。按照这种比较狭义的统计,每年也有3000到5000亿人民币。整个产业规模还是有的,而且每年增长速度都是10%、20%。
王秘书长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分散度太低。分散度低并不一定代表永远都是,现在包括全球500强里,很多以环保为主业。这是一个过程,中国走到这个阶段是必然的。国外也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中小企业,但是这个行业跟别的行业不太一样。在我们国家,没有人管环保产业。但只要政府和民众对环保真正的发自内心的重视,就是最大的支持。
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大家愿意花很多钱治病,享受痛苦,但不愿意花一个零头去治理环境。基本上花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钱,你就可以把“病”治好,把污染治理过来。好象跟切身利益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我天天痛苦上医院,实际上就是折寿,造成这些疾病的东西,感觉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认为产业需要真正整合,但靠政府整合不可能。如果是用市场的法则来整,这是可行性法则,靠市场来说话。
主持人: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十项措施,其中有两项涉及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具体包括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并提出2010年底前,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将投资4万亿来实施这十项工程。能否分析一下这些经济政策给目前的水务市场带来怎样的机遇?
文一波:这是把原来拉的五年的工作,放到三年了,对这个行业里的企业都是机会。但国家突然公布了这个,前面提到了竞争力会加剧,总量大了一些,但分到每个企业份额就不一定增加了。
其实在经济不太好的今年,项目质量反倒是比较好。环境一宽松,水务行业的产业链投资、建设、设备运营,资本市场发热的时候,大家的投资好象是不要钱,很拼命,那个时候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很差。08年整个资本市场不好,就变成卖方市场,我的钱就是很值钱,我的钱是比较安全的,相对来讲,能投钱的企业少了,这个时候的项目是比较好的。
现在大量的资金放进来,我自己判断,大家机会多了,手头的钱多了,项目多了,这是肯定的,企业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或者是这个行业会有大量的人进入。肯定都是此消彼涨。但是这就是这个行业不断的周期调整,最终走向成熟。
主持人:但这个产业也需要整合,刚才您提到环保在中国发展比较分散。行业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集成度怎么样。比如说高科技行业,它的规模很大,有深度和广度。
文一波:整合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生自灭,另一个是它现在有条件。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真正要整合,一定和资本市场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个,双方的并购整合肯定是不成气侯、不成规模、不成体系,也没有很好的规则。
但是如果是这个方面有所发展,确实并购整合起来,对行业、对环境保护最终肯定是有帮助的。这就是产业发展了,企业发展了,对社会的贡献变大了。
金融危机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比对传统经济产业的影响更大
主持人:“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也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建立,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将会给衰退中的经济提供动力么?
文一波:低碳经济是受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大的。但是我认为对于长远来讲,发展低碳经济是肯定的,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采用资源节约的方式,对环境造成伤害比较小的方式,对人类自身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从长远来讲,低碳经济肯定是个趋势。
但是在近期,我自己认为会受一些影响,会受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在金融危机这个艰难的日子里,大家都觉得基本上差不多的时候,大家才会有比较好的精力来做低碳经济,但是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见。明年意见不明确的话,起码对未来五年左右会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影响。
要讲低碳经济的话,就是CDM就看怎么样去走,怎么样去分配,包括美国的态度。大家讲奥巴马上台以后他对环保是比较重视,但是到底重视什么程度,只是说他是有可能会重视。
陆剑:对低碳经济的影响,甚至比传统经济产业的影响更大。资本市场和政府政策需求依赖程度更高。
文一波:低碳经济的热度最高的是欧盟,但现在金融危机对欧盟的伤害比美国还深,美国可能经济恢复的还快一些。
王海波:其实低碳经济是在经济环境特别好的时候提出来的,像我们中国老百姓感觉不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影响,在国外“寒冷”到什么程度呢?靠养老金生活的人,现在基本上都拿到40%和50%的收入,会影响生活水平。对美国,对欧洲人,他们一向就是很奢侈的生活,一下子就能拿这点钱,他对什么都不相信了。这一次的打击比9.11的打击还要厉害。9.11的打击是感觉到生命的创伤,这次打击是信誉危机,摧毁的是人们的信心。
陆剑:除了对市民生活,对整个市场的需求,比如说我们本来这次季度就在美国市场的定单有300万美金,现在可能能执行的80万美金都够呛。并且就在80万里面为什么会够呛,有一部分人还在犹豫,就是政府投资的项目就取消了。
沈晓悦:我觉得经济受到的影响,现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也许到明年、后年才会显现。
陆剑:就像一个人感冒,前面是咳嗽,现在最多算是低烧,高烧还没有到。
创新与品牌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企业和行业的保护神
主持人: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有一些人提出一些概念,就是在美国是否以往过去,尤其是我们现在环境十年这一说,从90年到2000年高科技快速增长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投资银行快速膨胀的时候,他们认为这样的经济危机也是跟美国不可增长的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美国认为资源是可以无限的,可以透支的。在这个话题下,有两个问题,就是国外市场,比如说像美国这样的方式,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另外一个就是中国市场比较特别,就是比较封闭。在具体能源、环境是否他面临着拐点,以后人们会越来越为自己的东西来买单。就像陆总谈到太阳能,可能现在地方政府的需求越来越强。可能两个层次的问题。
陆剑:现在有一种观点会认为国家除了在总量上进行调整,但是至少是从目前来讲对我们新能源产业看不出更多的福音,总体来说还是在受负面影响的大阴影下。
从我们自己企业本身发展的经验和行业这几年成长的经验来看,我觉得有点创新和品牌,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应对任何时候的金融危机的一个保险绳。即使是国家政策等等,就是能够到位,你的企业没有这两个最强劲的动力,你很难抓住机会,并且真正的整合和洗牌到来的时候,机会也不属于你,所以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创新和品牌。
主持人:在前不久召开的“加强环境服务业投融资能力”的论坛上,文总给大家分析了目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给我国环境服务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投入空前,中国环境产业在未来15-20年将保持高速发展,环保投资的高峰即将到来,在金融危机下,你对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还持乐观态度吗?环境服务业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机遇又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来应对金融危机?
文一波:我觉得是两个层面,政府层面我还是觉得很乐观,因为工作是从中央到地方部署安排。这些工作虽然有些是强制性安排的,特别是基层的一些领导会体会到做到真正为老百姓和当地带来的益处。我觉得从我们实际上感觉到,各个地方在这个方面的投入的持续,未来我认为是肯定的。
但是事实上这个行业的投入,比如说在去年我们国家城市污染处理厂的投资,已经超过50%来自民间的,已经非政府了。金融危机下对这个行业的影响,是来自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比如说环境和水方面的企业,我们国家在全球的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应该有20到30家。这些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的节奏可能会做一些调整,投资能力还会受到一些影响。
我认为政府层面会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甚至也不算是拐点。因为过去他一直是在增长,就是启动会更早,速度会更快。因为它是两股力量,一个是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市场方面相对来讲会有一些影响。
综合来看,我自己觉得他的总体来讲的影响,不一定特别乐观。我刚才讲了,政府的钱本身是一个引导的钱。因为前几年我就知道我们行业很多的企业到国际市场上用钱找钱是很容易的,也带来了很多钱进来了。现在的情况应该是有一些变化,所以一个利好,一个利空。
主持人:国际市场的资本断流对国内产业影响还是蛮大的。
文一波:还有一个是信心,我们行业里面曾经准备做上市的很多的,准备做并购和重组的也挺多的。准备大干一场的也有很多,后来这个地方突然断掉了,后来大家就比较的悲观,包括很多企业股份制的设立,好多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他的观望程度更浓。怎么样去做?这个产业发展,首先环保要作为投资,一个是政府和民间,政府是加强了,民间的资金是受到了限制。
主持人:所以您认为这个产业的拐点并未到来?不像陆总对太阳能光热行业那么乐观?
陆剑:我们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和对国家政策的依赖程度不是太高,我们主要还是靠市场化自发的。
文一波:我觉得你们的政策依赖程度挺高的,哪个政府说要强行装多少太阳能热水器,我们现在做的好多的东西,比如说污水处理率提高了,垃圾处理率提高了,对我们来讲就是市场提高了。
陆剑:政府和消费者比起来,政府更不值得依赖,可以企盼。
文一波:是的,你在启动的时候,包括在一个阶段可能要他,但是他帮你导入之后,他觉得一方面你价格竞争力包括成本越来越有优势,全部靠老百姓我觉得可持续会比较好。
沈晓悦: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是否可以享受到?
陆剑:那个享受起来更麻烦,麻烦大了,你得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跑这个事情。对于我们做企业来讲,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市场上去和消费者沟通。
文一波:中小企业数量太多,我们国家几百万家,国家没法照顾,国家也照顾不了,而且他也没有办法分,他也没有分行业去搞中企业,所以基本上你不可以依赖的东西。虽然阳光有照,只是偶尔扫了一下。
为什么我们成立一个环境服务业商会?我们想自己解决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呼吁。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这几位嘉宾讨论关于“金融危机下中国各个产业将何去何从”的话题。我们中国环保产业可能还处于一个低潮期,真正发作可能是在明年或者后年的一个阶段。但金融危机对环保产业也蕴含着一系列的机遇,就看接下来一个经济走向和各自企业的免疫能力有多强。搜狐绿色频道还会继续关注这个话题,也希望今后我们还能请几位嘉宾再深入探讨此话题,最后请各位每人做一句话的总结。
陆剑:创新与品牌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企业和行业的保护神。
文一波: 这一次金融危机对我们行业来讲机会大于风险,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国际性的阶段,对这个产业的发展,包括对全民的环保意识提升有一个比较大的帮助。
沈晓悦:在这么严峻的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面,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促进他们的同步或者并重,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王海波:希望祖国的天更蓝、水更绿、人更善良。
11、专家为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滇中调水工程建言献策
来源:云南日报 2008-11-17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来云南视察,对云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给予厚望。全国政协将实施滇中调水作为重要调研课题,10日至13日,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赴云南省就“推进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实施滇中调水工程”开展实地调研。专家们亲赴丽江、香格里拉开展实地考察,分别听取龙盘、塔城、其宗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方案汇报。在情况沟通会上,率队调研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提出,要把金沙江龙头水库作为枢纽工程,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他强调要“立足于积极推进、立足于充分论证、立足于促进和谐”“三个立足于”的观点,为推动云南省“加快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尽快实施滇中调水”提出重要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全国政协调研组对云南省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推动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通过实地调研,在情况沟通会上,来自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水利部、环境保护部、能源局、南水北调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们踊跃发言,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为加快推进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实施“滇中调水”工程积极出谋划策。
全力推动 协调发展:“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
滇中调水是云南各族人民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线工程,是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兴一事而获万利、顺民心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战略工程。金沙江龙头水库不是建不建的问题,而是如何建、何时建、建在哪、建多大,才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积极推进,尽早实施”这是专家们在达成一致共识后的呼吁。
“这里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李铁军(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党组成员、副主任):通过认真的实地调研,我认为在金沙江中上段建设龙头水库是必要的和可行的,虽然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案的比选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在这个地段建设水库并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
“条件已经具备”——翟浩辉(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积极推进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实施滇中调水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金沙江是我国水利资源利用潜力最大的基地之一,在“西电东输”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目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长江防洪和综合开发利用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滇中调水工程将解决滇中地区因缺水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无论是对人民生活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加快推进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实施滇中调水工程的条件已经具备。
“符合当前国家发展方针”——王光谦(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泥沙研究室主任):水资源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云南是富集清洁能源的地方,水电资源丰富,却仍是缺电的省份。同样,云南水资源丰富,但滇中地区却因为缺水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实施滇中调水工程不仅是当地人民的迫切愿望,也符合当前中央投入资金加强关系国计民生重点基础工程建设的方针。
“要积极推进,尽早实施!”——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云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大的水电事业的带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龙头水库不仅对滇中调水有好处,对整个长江的防洪、航运、供水都有好处,要积极推进、尽早实施。
“借用非利益相关者的眼光来开展比选”——倪晋仁(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在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中,可以借用非利益相关者的眼光来看待和考虑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尺度来考虑问题,充分认识各层面工作上的难度,探索机制创新中的深度,立足于发展的高度,统筹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科学地推进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和滇中调水工程的实施。
“合理开发利用,将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熊敏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调研员):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事关全国发展大局,战略地位十分显著。开发建设金沙江龙头水库,实现流域兴利除害,达到开发的目标,将促进整个长江流域水资源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金沙江中游条件得天独厚,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之后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将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以人为本 统筹发展:“把移民安置和区域发展作为水电开发的重要目标”
专家们在谈到水电开发涉及的移民安置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时,都异口同声地主张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移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地的持续发展,让移民和开发区域在水利水电开发中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并且建立促使其长远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探索让移民以土地参股等多种受益形式。
“把尽量节约土地作为龙头水库比选中一个有分量的砝码。”——李铁军:云南是一个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短缺的省份,山区半山区占到94%,因此,在云南建水库,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在开发建设中尽量节约土地资源,并把这个因素作为比选金沙江龙头水库方案工作中一个有分量的砝码、一个重要的标准,尽可能选择库容大,而土地资源利用上又比较合理的方案,为区域长远的发展留下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空间。
“让移民成为龙头水库建设的参与者、投资者、受益者。”——翟浩辉: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观念,把移民安置工作当作水利水电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让移民成为龙头水库建设的参与者、投资者、受益者。不能只顾工程建设的效益,忽视了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让水利水电工程最终惠及移民,促进当地的发展,这也符合国家以工补农的方针。
“把水电开发作为扶贫工程、环保工程来搞。”——王光谦:水利水电工程要与区域发展协调好,创新机制,把水电开发作为扶贫工程、环保工程来搞。云南探索出来的“16118”移民安置新模式,“立足一个长效补偿机制,实行六种安置方式并举,建立一项库区发展资金,享受统一后期扶持政策,采取八条移民安置措施”,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让移民拥有适当股权、地方拥有发电企业合理股份的新路子。但面临着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必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断探索和完善更科学的移民安置模式,统筹兼顾好移民安置、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可以尝试利用生态补偿来进一步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倪晋仁:可以尝试利用生态补偿来进一步解决移民安置问题。这个钱不一定完全发到农民手中,而是给他们安排生态保护、节水绿化等方面的工作,让他们在获得物质补偿的同时,能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工作,精神层面也得到补偿,同时也为维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争取把部分发电效益和防洪效益,用以补偿移民后期扶持和库区发展。”——马洪琪(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必须创新机制,为移民和当地争取更多的补偿效益,争取把部分发电效益和防洪效益,用以补偿移民后期扶持和库区发展,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避免电站富起来了而老百姓却仍然贫穷的情况。
“还应充分考虑非移民的贡献和补偿。”——刘志明(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对移民迁入地区非移民的补偿也应纳入考虑。原来的资源不变或是减少,却要承载更多的人口,意味着非移民也在这一开发的过程中做出了牺牲。移民问题被考虑的很多,但非移民却缺乏关注,是否会造成移民和非移民之间的矛盾和反差,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应该统筹兼顾,充分考虑非移民的贡献,作出适当形式的补偿,处理好移民和非移民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的稳定和谐。
审慎论证 和谐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不是一个新话题,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在发言中表达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关切之情,但大家同时也认为,保护不等于不发展,通过审慎的评估论证,选择最佳的方案,把对生态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最终求得发展与保护的和谐,努力实现多赢的综合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就是最大的生态工程。”——翟浩辉:龙头水库比选的关键之一是生态保护问题,必须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水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就是最大的生态工程。所以水利开发和生态保护是统一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这就需要从宏观上加以把握,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争取最佳的综合效益。
“可以参考借鉴瑞士、奥地利等国发展绿色水电的理念。”——倪晋仁:对工程“利”的方面大家都看得很多了,就应该反过来多看看“弊”的方面。现有方案对生态保护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关注,但在着眼于一个区域生态保护的同时,更应关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参考借鉴瑞士、奥地利等国发展绿色水电的理念,他们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做法,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在实施滇中调水工程中,引水前就该想好排水的问题。可利用的水资源多了,就意味着排出来的污水会增多,是否会造成新的污染,不要到时候再花更多钱来治理,陷入恶性循环。
“综合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和谐共赢”——常仲农(环境保护部环评司二处副调研员):我们积极支持加快云南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工作,龙头水库的开发建设,要综合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充分认识开发的环境代价之后再进行利弊分析,尽量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和谐共赢。
“为了调节性能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那就宁愿低一点。”——谭培伦(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水电开发中,设置一个调节性能比较好的大水库作为龙头水库,经过实践证明是比较好的开发方式。但这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量力而行,不是说一定要达到什么规模,一定要能够多年调节,而要考虑综合效益。如果为了调节性能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那就宁愿低一点。
“龙头水库本身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顾洪宾(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规划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龙头水库特别是一个多年调节的龙头水库,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将能通过分层取水措施,当下游的生态环境需要什么样的水质、水量时,都能进行调配,其在生态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对于整个长江的生态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记者 徐晓梅 杨 猛)
12、金融危机推动"绿色新政"
来源:解放日报2008-11-18
瑞士苏黎世北市区原来是重工业区及垃圾填埋场,土地受到严重污染。20年前,苏黎世州政府开始对这一区域的受污染土地进行清理,使之完全达到环保标准,并在上面搭建住宅小区。
瑞士伯尔尼三成公共汽车采用清洁能源,这种能源来自污水治理厂利用污水沉淀而成的污泥所产生的沼气,使用成本比柴油低40%,有害气体排放量也更低。
瑞士施行严格的水质保护措施,97%的污水都经过收集再处理,所有的自来水都可以直接饮用。
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带来的挑战,瑞士人很早以前就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瑞士政府因此一直注重环保,坚持可持续发展,并推出了包括促进可再生能源使用和提高能源效率等若干政策。根据全球经济论坛上公布的2008年环境保护指数,在参与调查的149个国家中,瑞士的环保表现最佳,在包括空气污染、水质量以及如何控制工业污染在内的多个方面综合得分最高。
瑞士环保表现世界最佳
新西兰总理克拉克说,奥巴马“在一个非常时期走马上任,国际社会面临很多紧迫挑战,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暖”。
何止是奥巴马,全球各国领导人都面临相同的难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向实体经济蔓延:日本政府称,日本经济“正在衰退”;德国和英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气候变暖的预兆一天比一天可怕:专家预测,以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在未来100年内,被称为“不毛之地”的南极将有望长出树木,北极冰盖面积可能比现在减少40%,北极熊可能完全消失……
我们需要一种办法,既能够解决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又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什么是“绿色新政”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近日提出“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概念,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
潘基文将“绿色新政”比作“罗斯福新政”,目标是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是一种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包括开发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开发包括生物物质在内的农村能源、发展包括有机农业在内的可持续农业、建设生态系统基础设施以及通过发展节能交通工具和节能建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潘基文称,“绿色经济”正在对发明和创新等活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规模之大可能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罕有的。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全球“绿色经济”已处于萌芽阶段。气候变化正在改变企业家、金融家、各国政府甚至联合国机构领导人的思维方式,促使他们制定新的政策和采取新的行动,但发展道路上仍面临很多障碍,各国更倾向于为化石燃料而非更清洁的能源提供补贴,现有的关税和贸易体制导致清洁能源技术成本相对更高,很多金融机构在为贫困团体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提供贷款业务时害怕承担风险等。
而“这场金融海啸将加速潘基文提出的‘绿色新政’的实施。”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指出。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首相布朗和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都陆续表示支持这项“绿色新政”。
背后的商机有多大
“绿色经济”背后的商机有多大?只要我们来看一个全球变暖的例子就知道了。
如果我们想在2050年之前让地球温度只是升高2℃,而不是毁灭性的6℃或7℃,我们必须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削减一半以上。这里的投入将是惊人的45万亿美元。当然,这笔投资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惊人,它将在往后的时间里,被能源消耗的降低所平衡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绿色经济”投资前景巨大,目前已有数千亿美元资金流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领域,但还有比这更多的资金在观望。
同时,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德国每年240亿欧元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雇用了25万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将超过汽车业———这是德国目前提供最多就业机会的制造业。
英国将花费1000亿美元投资风力项目,到2020年,按英国政府的说法,提供的就业岗位是16万个。
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声称,美国未来10年斥资1500亿美元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帮助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
在法国,政府力图使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降至目前的60%。法国大约25%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建筑能耗,因此大量资金被专用于家庭、办公楼以及政府为低收入者建造的房屋中所需的绝热材料上,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法国环境大臣Nathalie Kosciusko-Morizet说:这项工程将创造20万到50万的工作岗位。
能否真的解除危机
然而,话讲得再花哨动听,“绿色新政”能否真的解除这场危机?
持悲观态度的人也不少。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Fatih Birol是其中的一员。他认为,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让“绿色新政”变得前景黯淡。
“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商品的消费都在削减,能源价格也在下滑,这必然会大大阻碍新的能源替代品的发展。核能工厂、大量的太阳能发电基地、风力发电基地、乙醇生产、电力或氢燃料动力汽车的研发以及支持这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巨大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在短期内难以收到回报。再生能源替代品只有在国际油价位于140美元/桶时才具有商业意义,油价位于70美元/桶时,其商业意义也随之降低,当油价降至70美元/桶以下时,它就不具备任何商业意义。现在,国际油价从147美元/桶的最高价,已经跌破60美元/桶,投资者不大可能大举投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到回报的新能源产业。”
悲观人士还指出,没有一个政府被这种依靠科学家们在计算机模型上模拟得出的世界末日般的估计所打动,进而将几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防范这类假定的危机中。政府想做也一定会做的是,大举投资于那些可以立即实现经济大增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
13、监察部门介入 中国环保清理门户
来源:《中国经营报》2008年11月18日
一场反腐风暴正在国家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境部)刮起。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在中纪委等监察部门的介入下,曾四次刮起“环保风暴”的环境部正经历一次“反腐风暴”。
据公开的信息显示,在中纪委入驻后,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国家环境部直属单位,以下简称“环促会”)原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王磐璞被“双规”审查,业内人士分析,这只是国家环境部“反腐”风暴的开始。
监察部门介入
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国家高级检察院和监察部这些年一直在关注环保系统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一份举报环保系统某官员的材料,得到了中纪委的高度重视,奥运会开幕前,相关部门即对环保系统出现的腐败问题进行调查。”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此后,直属环境部的环促会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王磐璞即被“双规”审查。王磐璞此次被查,主要指向环促会的财务问题,即该协会设账外“小金库”,并依托国家职能部门的环境测评工作收取企业赞助。据悉,此案由中央纪委督办,北京市纪检部门直接立案侦查。
环促会是中国环境文化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社团,于1992年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以“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环境文化”为宗旨。2003年7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党组决定将环促会升格为该局直属单位。
据官方网站资料,环促会的章程显示,秘书处设会长、秘书长各一名,其中秘书长王磐璞同时为该会的法定代表人,会长则由环境部副部长潘岳兼任。
王磐璞2006年起担任环促会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据接触他的人说,王个性张扬,平时爱好诗歌创作。
在王磐璞之前,前国家环保总局人事司司长李建新(正厅级)也被立案侦查。经查,2005年至2007年,李建新在担任国家环保总局人事司司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为他人工作调动、毕业分配、转业安置以及环评审批等事项中谋取利益,收受贿赂共计40余万元。
11月12日,本报记者拨通了国家环境部宣教司的电话,咨询近年来环保反腐的案例,以及最近的反腐举措,但该司工作人员拒绝回答记者任何有关“反腐”的问题。
“清水衙门”的腐败路径
一向以“清水衙门”示人的环保系统是如何滋生出腐败的呢?
“环保系统的腐败主要有两个路径,一个是通过环评,一个是通过环保设备的采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方环保局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通过环评的腐败主要表现两方面,一个是环保部门项目审批人员收受环评业务承揽单位的贿赂;第二个是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收受建设单位的贿赂。”中央党校研究资深反腐专家林吉吉对本报记者说。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涉及污染的企业开办、合并、扩建、转让等,均需经环保部门的审批。而审批前,则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此即众所周知的“环评”。
“在项目的建设上,环境部有一票否决权,如果环评通不过,这个项目别想开工,而为企业做环境评价的单位,都和环保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上述环保局人士说。
“我们在申报国家发改委的示范工程时,从立项申报到批复验收,都需要认真对待环保部门,我们用的环评单位都是环保部门指定的,否则可能在开评审会时不能通过,而开评审会时,也要给参加评审的专家尤其是一些官员一定的评审费。这都成了潜规则。”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制药企业项目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而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投入的增加,要求企业必须安装排污设备,在线检测设备成了环保部门当仁不让的要务,瞬时间,环保部门成了环保设备厂家的“香饽饽”。
“我们是靠环保部门吃饭的,基本上不和企业打交道,我们的设备卖多少,能否入围,主要是看环保部门的意思。” 一位从事多年环保设备生意的李先生对本报记者半开玩笑地说。
记者了解到,环保设备一般采用政府采购方式,一些做脱硫设备,检测TOC、COD等在线检测设备的厂家,在某个区域销售时,第一关先过当地环保部门的“入围”招标,而当地的排污企业必须安装地方环保局指定的“入围”设备。
“如果要在某个地市销售设备的话,第一关先去找当地环保局的监察队,通过监察队来了解今年的市场计划和企业信息;第二关再找环保局的产业协会,它负责各厂家产品的入围,这很关键,如果入不了围,就不能在这个地方销售。一个区域的排污企业必须安装当地环保局招标入围的环保设备。”李先生介绍, “搞定”负责入围的主管部门才能打开敲门砖,一般这个环节是重点“公关”的对象。他介绍,所谓的“入围”是指从产品质量、技术参数等评比的产品入围,一般通过招标方式,但因为各环保设备厂家的产品不分伯仲,竞争激烈,所以这些厂家只能把功夫用在对环保部门的公关上,看谁和环保部门的关系“硬”。
“有些产业协会下面还设有环保公司,这个公司实际上是垄断性质的销售商,各设备厂家入围后的产品先低价卖给这个公司,这个公司再统一卖给排污企业。”上述地方环保局人士对记者说。
周生贤呼吁“干净”治部
针对环保系统出现的腐败问题,11月2日,环境部部长周生贤发表了题为《论从严治部从我做起》的论文,文章除了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心得外,还重点对“着力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做了详细论述。
周生贤指出,随着环保地位提升、权力加大、资金增多,环保系统廉政风险必然增大,反腐倡廉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10月24日,国家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在“三定”方案中,对环境保护部新的职责描述是:拟订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显然,按照新“三定”方案,环境部的主要职责将由原来的执法监督,逐步转变为综合管理与执法监督并重。
“这份方案的实施扩充了环保系统的权利,增加了环保的话语权。”分析人士说。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莘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了环保官员落马的现象。“趋利避害、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环保部门的审批之所以会成为寻租渠道,也是官员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是否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许可和审批?”
14、经济危机能带来环境转机吗
来源:环境商会 2008-11-18
中国水网编者按:金融危机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均在实施积极政策,我国为应对经济金融危机,国务院决定,今明两年投资4万亿元,采取十项措施,拉动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为环境投资带来了什么影响,积极的政策信号对环境投资带来了哪些机会……,环境商会日前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时评,针对环境投资投资领域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目前已波及到世界各个角落。近期,世界各国政治家们频繁聚会,商讨应对之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场经济金融危机可以说来势汹涌,愈演愈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于难,也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自然也概莫能外。
那么,这场经济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笔者以为,两相权衡,是利多弊少。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二:
其一,伴随经济转冷,中国高耗能产业扩张已急剧减速,“两高”行业开始收缩,从2003年启航的中国“重化工时代”或告一段落,其对环境的冲击力将不可避免地减弱。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以来,高耗能产品产量开始下降,粗钢、乙烯、塑料、化纤、烧碱、纸等产品产量同比出现负增长。水泥、玻璃的产量虽未下降,但增速明显降低。与此相应,今年3月以来,中国电力消费增幅一路走低,已从3月份的两位数降至9月份的一位数。
对于这种现象,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是一个短期现象,抑或是一个长期趋势;也难以断言中国从 2003年开启的“重化工时代”已经嘎然而止,重化工产业走到了尽头。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绝好时机。我们可以放手来做多年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化不利为有利,变坏事为好事,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使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依赖重化工业扩张,那么就有可能把这场经济危机推演为环境转机,“经济寒冬”或许能催生出一个明媚的“环保春天”。
其二,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掀起新一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大大弥补多年来积累的“环境赤字”。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稳健”、“从紧”到“积极”和“适度宽松”,彰显出中国政府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决心。对环境保护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国家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有一项明确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具体包括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落实这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今年四季度中央先增加安排投资1000亿元。国家发改委已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新增1000亿元的投资,明确其投向为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在建项目,启动符合条件的新开工项目,以形成有效需求、有效拉动。
这次出手不可谓不快,出拳不可谓不重。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急迫性,显示出战胜经济金融危机的坚强信念。
对环境保护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我们还记得,1998年那场金融危机,作为应对之举,中国政府掀起了第一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1998-2004年短短7年间,国家安排了581亿元的国债资金,拉动了1927亿元的投资规模,支持了1200多个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此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有数千亿元的投入。应该说,1998-2008年的十年,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黄金期”。
多年来,中国积累的“环境赤字”太多,环境投资缺口太大,以致于每个五年计划都难以完成规划目标。这次国家继续把环境作为一个投资热点,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则不仅可收拉动内需之效,也可达到改善环境之目的。果真如此,中国的环境保护就有可能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15、环评审批中掺入"人脉关系"受益者是谁
来源:新华报业网 2008-11-18
经过接近一年的调查,原国家环保总局(今年3月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司长李建新案,已由陕西省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完毕后移送至西安市检察院,现已进行审查起诉阶段。接近案件的人士介绍,环评审批本非李建新的职责范围之事,但李建新手执人事大权,在环保系统及附属的环评机构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2008年11月17日人民网转自《齐鲁晚报》)
真没想到,又一位带有“国”字号的高官因为涉嫌巨额受贿而“栽”了,而且居然还是环保总局这样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核心和权威部门,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按理,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是最“纯净”、最不能掺杂使假的,但是,我们的一些环保大员却拿环评审批大权当儿戏,当作攫取个人私利、满足个人贪欲的“工具”和“手段”,为一些不合格的企业或非法企业与单位大开“方便”之门,滥发“免检”令牌。比如,此前的今年10月15日,直属环保部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因涉嫌受贿被中纪委控制调查。案件指向其依托国家职能部门的环境测评工作收取企业赞助问题。实际上,针对环境测评权力寻租的现象,近年来已在全国各地屡有曝光。湖南省浏阳市、浙江省杭州市相继曝光的环保系统腐败案,均可佐证。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在金钱万能的社会大环境下,环保部门,确实也难成为一块净土,这是很正常的。但是,由于环境问题是泽被子孙后代的重要问题,容不得疏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将行政审批和监督监测的神圣权力赋予、委托给了环保官员,是要他们能够把好关、监好督、检好测的,而不是用来去弄虚作假、损公肥私、为虎作伥的。对环保问题的一次疏忽,就是对子孙后代的一次犯罪。责任重于泰山、环评优于一切。因此,对环保官员更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更要加强监督管理与惩戒处理,让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不敢去想,也不能去想;让那些已经伸出肮脏之手的人,尽快收手。否则,将会倾家荡产、身败名裂。
环评审核,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和流程,有严格的制度和约束。一旦把关不严,让一些不合格企业甚至非法企业“蒙混过关”、“逍遥法外”,污染的是自然环境,损害的是人民利益,阻碍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落实。在环评审核问题上,不能掺杂任何私心杂念,不能掺入不健康的“人脉关系”。
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根据辞典里的说法,人脉的解释为“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经常用于政治或商业的领域,其实不论做什么行业,人人都会使用人脉。但是,人脉关系必须在党性原则、党纪国法、制度条规之下,一旦让“人脉关系”占据了上风,将会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官场上的“人脉关系”一方面靠的是金钱和交情来维系的,另一方面也更主要的是靠权力和权威来维系的。原环保总局人事司长李建新因为自己有着人事豁免权,系统内及所属的环评机构的头头脑脑们,由于害怕自己的“乌纱帽”毁在其手,因此可能会对其敬畏有加、“尊敬”有余,于是可能会在其打招呼或亲自过问下,为一些不法企业“网开一面”、“放行一马”。而一般的环评审核工作人员,更是不敢违抗领导的“旨意”去“一意孤行”地“按章办事”、“公正执法”了。于是,你“帮”我、我“帮”你,庸俗的“人脉关系”泛滥成灾,政策原则就被搁在了一边,其间一些黑幕和黑手便陆续上演和操纵了。
环评审核中掺入不健康的“人脉关系”,当然,会让一部分人获得成功、享受利益。但是,受益的永远是那些不法企业老板和执掌重权、要职的官老爷们,老百姓是丝毫得不到半点利益的。相反,由于环评审核失控、环境监测失范,将会让蓝天碧水蒙上一层灰色,使人民生命增添几份危险。
有句话说得好,官场人脉也是钱,意思是说那些善于搞人脉关系,苦心经营人脉关系的官员们,更看重的是以权换钱。笔者认为,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一任,不是不要人际关系,不要人脉资源,但是一定要出于公心、突显民心,要以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为天职、为己任。因为官员的服务对象、责任客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老板和领导,更不是自己和家人。一旦颠倒了主仆位置,肮脏了人脉关系,必将走向背离人民群众的反面,而成为历史的罪人。 (倪洋军)
16、国家环境投资投向何处
来源:环境商会2008-11-18
为应对经济金融危机,国务院决定,今明两年投资4万亿元,采取十项措施,拉动经济增长。这意味着明后两年,中央政府每年投资2万亿元,用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民生工程。
第一个问题是,在这块巨大的“蛋糕”中,环境产业能够分到多大的比例?
首先,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需求来看。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按照这个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需新增投资3320亿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投资120亿元;新增污水处理厂投资540亿元;污水管网补充完善已建和在建、新建污水处理能力配套管网投资2085亿元;污泥处理和处置设施投资473亿元;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投资102亿元。
从投资来看,2006年和2007年两年来,全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74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近两年对污水处理已投入135亿元补贴),假设2008年已投资370亿元(近两年来平均数)。那么,“十一五”前三年共投资1111亿元,与规划需求3320亿元相比,全国污水处理投资缺口为2209亿元。这笔投资是需要今后两年加以完成的,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补贴总额约350亿元以上。
其次,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来看。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其中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按照这个规划目标,垃圾处理需新增投资862.9亿元,其中垃圾处理设施713.6亿元,垃圾收运转运设施149.3亿元。
从投资来看,2006年和2007年两年来,全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318元,假设2008年已投资159亿元(近两年来平均数)。那么,“十一五”前三年共投资477亿元,与规划需求863亿元相比,全国垃圾处理投资缺口为386亿元。这笔投资也是需要今后两年加以完成的。
综上所述,今后两年,国家在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投资需求约为2600亿元(初步匡算为2595亿元),约占4万亿元投资总量的6.5%。也就是说,环境产业在这块大“蛋糕”中可以分到百分之六左右。
第二个问题是,环境投资重点将投向何处?
我们分析,将有四个投资重点:一是重点流域,包括南水北调工程;二是中西部;三是县城及乡镇;四是四川灾区。
第一,重点流域。“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在重点流域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1999-2005年,中央财政通过国债项目资金累计投入“三河三湖”治理138亿元;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72亿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75亿元;其他污水治理项目近100亿元等。
“十一五”期间,重点流域投资需求规模为1700亿元(不包括太湖流域)。其中:松花江流域规划项目222个,投资233.66亿元;淮河流域规划项目656个,投资306.7亿元;海河流域规划项目524个,投资294.97亿元;辽河流域规划项目201个,投资154.14亿元;巢湖流域规划项目56个,投资70.75亿元;滇池流域规划项目65个,投资92.27亿元;黄河中上游规划项目528个,投资319.93亿元;三峡库区规划项目460个,投资228.24亿元。
第二,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将是中央财政补贴的重点。除重点流域涉及到的中西部地区已有规划外,各省也都提出了各自的污染治理规划。比如,“十五”期间,污水处理率比较低的江西(6.5%)、贵州(7.1%)、广西(8.1%),今年都提出了规划治理目标。江西省今年5月提出,确保两年内全省所有县(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即从2008年7月1日开始,到2010年7月1日前,全省各县(市)建设78座污水处理设施(含配套管网),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90万吨,配套管网3310公里,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确保达到70%以上,力争达到80%以上。广西自治区今年7月提出,三年内,全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23项,日处理污水457万立方米;建设垃圾处理设施项目84项,日处理垃圾13330吨。到2010年,所有市、县和国家级、自治区级园区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场)。贵州省提出,在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再增加2亿元,另外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中再安排2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使贵州省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每年达到5亿元,并且以后还会逐年增加。
第三,县城及乡镇。目前,全国仍有194个设市城市和80%的县城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率仅有22.6%,其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只有17.6%。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今后几年,县城及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建设部提出,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将成为下一个投资重点,全国2万个建制镇污水处理总投资额将高达1万亿元。
第四,四川灾区。国务院提出,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可以预计,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提速。
我们预计,伴随经济“新政”的出手,中国必将迎来又一个生态环境建设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