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十一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2008-11-04

十一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2008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12008江河十年行之十二——两江交汇攀枝花

2.江河十年行考察团作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环境资讯:

3.《科技日报》:环保部: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4.《陇南报》:气候变化将使中国生态系统更为脆弱

5.《中国气象报》:美国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影响自然保护区物种

6.新华网:我国大气污染水平处于缓慢下降的态势

7.中国电力新闻网:金融风暴或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地方信息:

8.《长沙晚报》:永州取缔关停15家排污企业  县环保局长被撤职

9.《齐鲁晚报》:江苏上游企业排污 山东临沂鲢鱼大面积死亡

10.新华网:黑龙江省列入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近八成开工

11.《潇湘晨报》:环境污染责任险开出第一单

 

深度报道:

12.《文汇报》:“后天”:200年内不会来临

13.资源网:澳大利亚大讨论:再生水,你愿不愿喝

14.《法制日报》:潘岳表态:环评机构将与环保部门彻底脱钩脱利

15.《中国经济周刊》:“问责风暴”下的山西官员生态

16.《中国经济导报》:一吨煤造成150元的环境损失

17.中国金融网:王燕:推广绿色金融服务 利用公共财政支出实现双赢

18.《辽宁日报》:老工业基地振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重大水事:

19.三峡总公司加速建设金沙江梯级水电

 

污染信息:

20.中国水网:受污程度高 淮河3765公里水质不达标

 

环境时评:

21.资源网:走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怪圈

22.中国纸网:防治水污染,环保组织与造纸企业的共鸣——清洁生产、企业信息公开,绿色和平与APP难得的和谐呼应

23.金光集团没资格和环保组织“共鸣”

 

12008江河十年行之十二——两江交汇攀枝花

文图/汪永晨

雅砻江从青海省发源,流过1000多米后到了攀枝花和金沙江汇合。金沙江也是从青海发源,先被称为沱沱河,后被叫成通天河,再被命名为金沙江,最后成就了响亮的名字——长江。一个城市,有这样两条大江流过,且在这里汇合,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是罕见的。可惜,知道攀枝花这一独特的人除了攀枝花人以外,还有多少呢?

两条大江汇合处,绿色的是雅砻江,黄色的是金沙江

攀枝花两江汇合处

在攀枝花的经济建设中,也有被重视的,那就是水能资源。开发水电,成了攀枝花的重点项目。

二滩水电站是在1991年开工建设的,到2002年,是全国已经建成的最大的水电站,投资285亿,装机总量达到了33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可以达到170亿度。二滩电站是在四川电力紧缺的时候,靠国家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贷款建成的。

2001年的二滩水电站

二滩电站模型

二滩电站

中国投资协会陈望祥教授曾对媒体记者强调,二滩电站是个很优质的工程,但这样好的电站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它只能在电网里吸收少部分的电量。
     问题出在哪儿?二滩水电站自1998年建成投产以来,到2002年累计亏损十几亿元。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曾有过这样的分析:为什么发电能力这么大,投资这么多的一个优质工程却在亏损呢?四川省电力公司指出,二滩的亏损,有政策性的问题,也有市场的问题。
     当年央视的文章还有下面几段:

四川省电力公司所说的市场的原因是指:二滩电站建设期间,就出现了四川省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给刚开工的二滩电站带来了竞争的压力。而在此期间,重庆脱离了四川省,成立了直辖市,川渝分家后的重庆,只接纳了二滩大约1/3的电量,而在当初设计时,二滩绝大部分的电量应该由重庆来接纳。33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实际的供电量是128万千瓦,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
     与二滩发电量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省一部分小火电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记者了解到,二滩水力发电的生产运行成本是每度电3分钱,而大多数小火电的成本至少在1毛钱以上。那么,为什么成本低的二滩水电站不能正常发电,而允许成本高的小火电发电呢?用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江宇的话说,“还要养两千人”。
     让小火电发电,除了要解决大量职工的安置问题以外,记者还了解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直接关系到地方的财政收入。小火电的投资主体大多为地方政府,如果关闭小火电,也就意味着要减少地方税收。
     而二滩电站的发电量上不去,水又不能无限期地储存下去,只好把水库的水放掉,这也使得二滩发电工程竟然变成了吸引游客的“旅游工程”。

   据了解,到这里参观的游客,每天有200到300人左右。二滩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观光的景点。
     发电工程成了吸引游客的“旅游工程”,这对二滩的设计者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二滩电站的党委副书记杨李智细细的一笔帐,数字却让所有的人感到了心痛。
     泄洪流量是每秒5551立方米,如果把这些水量转化为电能,可达到800万千瓦,如果用每度电三毛钱来计算,每天就可以产生6000万元的价值。而现在等于这些水就白白地放掉了。“所以说我们感觉到,看到的是流水实际上我们感到的是流血。”

   二滩水电站的尴尬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也是中国电力体制的尴尬。以打破垄断、分离发电和输送电网的业务、构架合理的电力市场的全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2002年4月11日被国务院审核通过。

二滩电站人家

这户人家是我们在二滩电站旁跟踪采访的一户。在我们江河十年行跟踪的十户人家中,这家可说是受益于水电开发的人家。花一百多万修建的饭馆,这几年生意一直都不错。只是今年以来,山上的水越来越少了,他们开始担心,没有了山泉,以后饭馆怎么开。而山泉水的断流,有施工的原因,也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全球气候变化对江河的影响,当然是我们江河十年行要持续跟踪的。

还有,我之所以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说明二滩当年建成之后的尴尬,要说的是,二滩电站建成后不发电是不行的,发不了多,也要发少。有了电,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耗能企业一个个地建起来。然后就是这些高耗能企业带来的高污染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命健康,被环保界广为关注的黄磷厂就是其中的一个。

黄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国内总生产能力达80万吨,生产厂130多家。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黄磷生产国之一,而且是生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一个。
  黄磷提炼属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黄磷本身有毒,5%液态黄磷灼伤即可致人死命。黄磷生产对空气、水均有污染。从世界范围内看,黄磷生产呈现出从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则呈现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黄磷生产大多数集中于沿海及内地缺少磷资源的地区如华东、华中、华北及东北等地。八九十年代,在磷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云、贵、川、鄂等省,因为同时也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所以掀起了建设黄磷厂的热潮,一些贫困地区甚至把兴建黄磷厂当作脱贫致富的途径。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黄磷生产受市场竞争影响,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这是国内黄磷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
  90年代后期,国内黄磷生产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走磷、矿、电结合道路,建设了若干个大型黄磷生产基地,位于攀枝花市的四川川投电冶公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依托二滩水电站的廉价水电,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黄磷生产基地。同时,一些东部地区的磷酸盐厂也在西部投资建厂。目前云、贵、川、鄂四省黄磷产量已占全国总产能的90%以上。
  这些工厂在向内地转移的同时,也把工厂伴生的污染带到了内地。
  污染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已经引起人们的警惕。几年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会”上,人大代表魏文展博士就忧心忡忡地指出:“沿海发达地区已淘汰的污染产业有向西部大量转移的危险。”他说,在靠近广东省的广西梧州市及贺州市,近年来出现了大量打火机厂、小钢铁厂、淀粉厂和彩色造纸厂,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朱镕基总理也曾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防止已被淘汰的企业和设备向西部地区转移,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显然,急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西部和内地,是很难避免走上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的。

黄磷厂污染受害者

2006年的黄磷厂

2007年的黄磷厂

攀枝花发生事故的这家川投电冶公司黄磷厂,1998年开工建设,1999年一期建成投产,一二期共投资3亿多元,年产黄磷6万多吨,是国内同类工厂中产销量最大的。
  南方周末上曾有题为“攀枝花磷难”的文章。文中说:工厂选址在二滩水电站大坝下游8公里、攀枝花市上游约30公里的雅砻江左岸,旁边是一个有几千人口的小镇得石镇,离盐边县城也只有几公里。多名当地人士向记者称,这个项目选址之初就遭到强烈反对,因为“它的污染很严重,要建也应该建在下游人口少的地方”。建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离二滩距离近,以就近使用电力,因为黄磷提炼是高能耗的。
  黄磷厂和二滩水电站是同一个业主:四川省政府下属的四川省投资公司。据称,它是四川省投资公司下属的几个效益较好的项目之一。它盈利的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于能就近获得廉价的电力。
  黄磷厂内一名知情人士说,他曾经陪二滩水电站的老外来看过这个厂,“人家一看就说,这个厂肯定赚钱,就是建的不是地方。为啥不是地方,挨着雅砻江嘛。厂里的负责人到国外考察过的,带回来的照片显示,人家那些磷厂都建在高山顶上,没有挨着江建的”。

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我们2006年的江河十年行到攀枝花时,照片上可以看还到,还冒着窜天的火苗。可2007年12月我们去时,因为10月刚刚又发生了事故,厂子终于被关闭了。可是就是那关闭了的厂子里冒出来的味,还是把我呛倒了。可想它运转时,对当地百姓的伤害。

2008年的黄磷厂

搬迁后的黄磷厂

环保须先行

我们这次去,又找到了攀枝花市盐边县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的罗兴全会长。他和去年着着一样的急。就是如今黄磷厂虽然已经关了,可山上那堆白花花的废料并没有好好地处理。老罗说,如果下雨,这些有毒的废渣能不渗入地下、流入大江、影响我们的健康吗?

随后,老罗带我们去了这个黄磷厂迁到的新址,那是建在山坡上,大江边攀枝花的一个工业园区。到了黄磷厂,在大门口我们的车停下来时,我没有下车,已经被呛晕过两次的经历告诉我,我的身体抵挡不了这个厂释放的味道。

拍了照回来的记者都说,还是有味,头晕晕的,赶快离开吧。车门关上后,我从车窗往外拍了一张新厂房的照片。拍到了上面写的一句话:企业求发展,环保须先行。

2007年,钛白粉厂排出的污水流入金沙江

2008年的钛白粉厂

2007年钛白粉厂的污水

2007年的记录

2008年钛白粉厂的流水

2006年我们在攀枝花的采访是由环保局陪同的。2007年我们拍到的攀枝花另一个要跟踪的企业是钛白粉厂。去年当我们在江边找到了这个厂的排污口时,看到的就是照片上的,这样滚滚的黄水流入大江中,染黄了江边的石头。

今年,我们再次找到这个排水口时发现,水清了不少。所以我在这里也没有再用排污口,而用了排水口。

我们是10月25日到的攀枝花。听说10月21日攀枝花迎接了全国模范卫生城市大检察。

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很遗憾没有去这个厂看个究竟,是停产了,或是污水经过了处理,还是为了应付检查?当然还有明年,后年……我们希望看到的水和今年一样。

2008年,和我们一起走江河十年行的地质学家杨勇是攀枝花人。快要离开攀枝花时,他和老罗把我们带到了能看到攀枝花开发区的那个山坡上。去年江河十年行到这时,工业开发区牌子上明显地被刷了一层油漆,但还能透过油漆隐约看到“高耗能”几个字。今年这块版子整个重新写了。

站在山坡上,我们可以望着远处的攀枝花的工业开发区。去年也在这里拍过照片的我们此行的总领队萧远说,去年在这里拍照片时,厂区上方,不少处浓烟,今年只有一处。

江边的工业园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了这里

江边

杨勇说,全球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了这个内陆城市。一些外加工企业已经停产了。

老罗说,要迎接全国大检查,这几天他们被告之了多次。

明年我们再爬上这个山坡时,要是没有了大检查,要是也没有了金融危机,不知从这山上往下看,眼前的江边,能和今年一样吗?

共建绿色家园

 

2.江河十年行考察团作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http://60.28.207.7/Play3.jspa?contentid=157653&clipnumber=1(音频)

 

3.环保部: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事业、指导环保工作,中央关于新时期环保决策部署的成效已日益显现。今年前三季度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这是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在日前举行的“环境保护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上指出的。

  周生贤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当作政治信仰来追求、真理来坚持、行动指南来践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部署和国家战略层面来研究环保,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来制定环境政策,从体制、机制和法制上破解影响和制约历史性转变的难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等各项工作中,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保、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如何落实水、大气污染治理,保障群众健康呢?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进环保重点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工作;完成全国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项目的实施,掌握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县级政府所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环境基础状况;组织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推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饮用水水源保护项目的建设;加强对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监督检查;部署全国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面对依然严峻大气污染形式,环境保护部将采用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环评等更严格措施加快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环境保护部将以农用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场地环保监管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土壤环境问题。

 

4.气候变化将使中国生态系统更为脆弱

来源:《陇南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朱立毅周英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29日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将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

  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使中国东部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山地冻土海拔下限升高,冻土面积减少。

  同时,气候变化使全国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且分布变化显著;西北冰川面积减少,呈全面退缩的趋势,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白皮书认为,未来气候变化将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暴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

  白皮书还说,未来气候变化将使中国的内陆湖泊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且功能退化;冰川和冻土面积加速缩减,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5.美国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影响自然保护区物种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美国最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发表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对美国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产生明显影响,从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到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公园的物种都有所减少。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学生物学家查尔斯·戴维斯说,研究表明,数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一书中记录的很多种花卉现在已经消失。

  梭罗从1854年起开始记录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地区的植物。但研究表明,从那以来,康科德的年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4.3摄氏度。尽管当地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但梭罗记录的物种中有27%已消失,36%数量极少,有可能很快灭绝。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是唯一的原因。

在黄石国家公园,气候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干旱和积雪不足已导致4个种类的两栖动物数量严重下降。(消息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颜昕)

 

6.我国大气污染水平处于缓慢下降的态势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年11月4日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快速经济发展转向环境和发展并重的战略转型期,同时由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化的阶段。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6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9.78%。能源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也大量增加。在政府各项综合措施的作用和广大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的大气污染水平总体上并未随经济发展而恶化,基本上多年来处于缓慢下降的态势。

 

7.金融风暴或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08年11月4日

    目前金融危机会促使各国向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对于电力行业将促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这样向记者表示。

    高广生认为,要解决气侯变化就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多途径。一个是改变能源的结构,少用碳排放比较高的能源。另外一个是,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使用不排碳的能源,比如核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生物质能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靠资金和技术来支撑。

    高广生说,目前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会促使各届调整经济结构。这个调整应该是更有效地促进各国研究和开发新的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中国最近几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是远远的大于其他能源。以风电为例,中国2006年、2007年以及今年都是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2006年和2007年的年增长率都超过100%。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更应该发展这样的产业、这样的技术。金融危机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转让,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高广生认为,在减少电力行业的污染物排放上,中国更需要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支持。高广生说,中国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提出了优先发展的技术清单,强调在中国要发展IGCC(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这个技术当时美国已经研发出来了,美国的技术拥有者也同意向中国转让,我国有关部门也和他们签署了转让的协议。但是,最后美国政府认为这个技术太先进了,没有批准这个协议。“我们试想,如果那个时间中国能够有这样高效发电的技术,它的能耗比我们当时掌握的技术低1/3以上,那我们在这十几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所建的发电厂就能够大规模的应用这种技术,从而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高广生说,“这就是技术转让的重要性。而且技术转让也不是中国一家的需求,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需要。”

11月7日、8日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将共同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在介绍这次研讨会的筹备情况时高广生向记者介绍了做了上述介绍。作者:梁卫国

8.永州取缔关停15家排污企业  县环保局长被撤职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长沙晚报11月4日讯 “目前,湘江永州段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出入境水质达到或优于功能区标准。”昨日,永州市委书记黄天锡表示。

  今年6月3日,湖南省正式启动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行动。为推动湘江水污染整治工作深入进行,

  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决定联合开展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第一阶段督查行动。昨日,记者跟随副省长刘力伟带队的第二路督查组首先来到永州市。据悉,目前,永州15家

必须取缔关闭的企业已全部取缔关闭到位,第一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2006年,有一个广东老板在江华县开办了一家小炼铜厂,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据永州市环保局局长邓子云介绍,“由于铜厂采用的是土法炼铜,污染严重。永州市环保局实地调查后发现,江华县共有4家小冶炼厂,产生的废气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环保局当即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令我们奇怪的是,市环保局并没有审批同意这些小冶炼厂生产。经调查,原来是江华县环保局违规越权审批同意冶炼厂生产。”检察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并以渎职罪将江华县环保局局长和副局长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两人被撤职处理,免于刑事处分。随后,永州组织相关部门展开联合执法,将江华县的小冶炼厂全部取缔关停。

    “永州水质的好坏对湘江全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子云说, 湘江永州段上原来有20余家水上餐厅,随后进行了坚决取缔。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10月31日,永州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支持和帮助政府相关部门整改到位。“这是永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就某一特定问题开出‘特调令’,这有利于增强社会和部门的环保意识。”永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良铁告诉记者。作者:彭玮蔚

 

9.江苏上游企业排污 山东临沂鲢鱼大面积死亡

来源:《齐鲁晚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本报曾报道过山东临沂郯城县部分养殖户养殖的鲢鱼莫名大面积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山东临沂市以及郯城县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对郯城境内沭河勘查发现,出现死鱼

是上游江苏东海县企业排污所致。

  10月27日下午,郯城县环保局接到举报,反映沭河高峰头段网箱鱼出现死鱼现象。10月30日,该局再次接到群众反映沭河红花连心桥附近网箱死鱼的举报。

  根据群众反映,郯城县环保局执法人员沿沭河高峰头桥向上查找污染源,发现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乡入河排污口处河水颜色呈黑褐色。执法人员取水样进行检测,发现死鱼事件系河水受到污染所致。东海县入河口上游江苏泰和乙醇酒精有限公司与顺源酒业两家企业及白石头、西岭和李埝乡黑豆涧、沃子、邵家、高山等村数十家小地瓜淀粉加工厂向沭河排放大量严重超标废水。

  根据调查结果,临沂市立即启动了鲁苏边界环境污染事故联合处置应急机制。10月31日,临沂市环保局与郯城县政府、江苏省东海县政府就死鱼事件进行了沟通协调。东海县政府责令县相关企业立即停止向沭河非法排污。东海县、郯城县成立了事故处理调查小组,启动污染损害赔偿程序。

 

10.黑龙江省列入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近八成开工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年11月4 日

  作为我国七大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松花江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其中,黑龙江省列入规划的项目总开工率已经达到近八成,污染物减排取得成效。

  记者从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获悉,截至9月底,黑龙江省列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116个项目,项目总开工率达到79.3%。

  目前,国家已累计对松花江污染防治规划项目投入资金近11.3亿元,用于30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4个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以及9个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占国家投资额的40%。

  为了让“松花江休养生息”政策得到落实,黑龙江省把握钢铁、电解铝、造纸、铁合金、焦炭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产业政策,停止审批排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同时,黑龙江省还实行了对未完成污染减排和松花江水污染防治阶段任务、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低、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的行政区域实行“区域限批”政策。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松花江干流水质总体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好转,劣五类水质下降14.29%。目前,松花江干流高锰酸盐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降低。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高度关注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安排了治污项目222个,项目总投资约134亿元。其中,工业治

理项目126个,投资约33亿元;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项目73个,投资约90亿元;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共23个,投资约11亿元。

 

11.环境污染责任险开出第一单

来源:《潇湘晨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本报长沙讯今年7月,我省首次推出环境污染责任险。日前,株洲市某化工企业出现毒气外泄事故,承保的平安财险湖南分公司对出险地进行查勘,对受损农户进行了赔偿。据了解,这是我省开出的第一单环境污染责任险。

  9月29日,株洲市某化工企业由于操作原因,导致氯化氢气体外泄,对企业周边菜地形成污染。该企业采取传统的污染赔偿办法进行赔偿后,并没有平息纠纷。该企业想到不久前投保的环境污染责任险,便与平安财险取得联系。该公司经查勘、责任认定后,对受损农户进行赔偿,化解了纠纷。记者储文静通讯员黄亮斌

 

12.“后天”:200年内不会来临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戴焱淼

 丁院士

 丁院士

丁院士

下图为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1992年和2001年的两张照片,1992年的冰川几乎连为一体。图片来源《中国气候环境与演变》,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丁院士

2001年乌鲁木齐河源山体已经裸露  丁院士 

     

    电影《后天》中气温骤降的情形,会在现实中发生吗?地球变暖是现在才发生的气候现象吗?11月1日,中国气象局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做客杜邦“文汇讲堂”,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CO2是一个关键驱动力

地质构造时代:气候处于冰球和水球的循环

    从20多亿年以前一直到1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大起大落。这被地质学家称为地质构造时代引起的气候变化。

    地壳进行运动、板块发生撞击,不仅会产生大地震,也会把地球下层的气体释放出来,这些气体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CO2)、甲烷等,它们就相当于今天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这些CO2通过温室效应使得地球温度升高。那时,CO2含量在空气中最高可能达6000至7000ppm,今天呢?是383ppm,和地质年代差一个量级。

    历史记录显示,温度变冷时,CO2含量骤降,温度上升,CO2含量又攀高。地球实际上始终处在温度变化和温室气体变化的相互调整中。极端而言,CO2很多时,所有北极、南极的冰都会融化,海平面比现在高100多米,地球被水覆盖,称为“水球”;相反,气温下降,海平面又下降,整个陆地上覆盖着大冰块,这就成为“冰球”。

    这就是在1亿年前,地壳剧烈变化产生“冰球”和水球的循环。

    1亿年前至今:冰期和间冰期10万年一旋回

    1亿年以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地壳运动开始稳定,温度不断地下降;到了300万年时,地球气候的运动开始走向有规律的变化,即10万年一个周期,10万年间会出现一个冰期-间冰期的循环。

    按此理论,我们今天处在间冰期,即气候变暖期。从周期循环看,间冰期从2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现在已经过了1万多年。所以不少科学家认为,间冰期可能就要结束,随之进入冰期,气候会逐步变冷。

    地球何时走向冰期:或推迟3万年

    何时地球可向冰期过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有了人类活动因素。现在有三种说法。最极端的一种认为,人类活动导致气温上升,抵消了自然向冰期过渡的趋势。也许这轮冰期就不会到来。一种认为,冰期照样会来,人类活动的因素不可能超过自然的因素。因为自然的因素在冰期和间冰期的旋回里,一般要有5℃到8℃的变化。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的因素仍然是主因,地球还会遵循10万年一个周期向前过渡,但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可能延迟向冰期的推进。延迟多久?很多科学家预测大约为3万年。这是非常长的。一般来说,间冰期在10万年旋回里只占2万多年,现在变成3万年,就延长了很多。所以,今天所能看到的还是地球气候的增温趋势。

    30年后:CO2增至400ppm以上地球升温2

    最后的结论是,第一,不论任何时期,任何起因,地质资料显示,CO2与温度变化通过相互作用最终总是以相同的趋势演变,CO2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力;第二,人类排放的CO2是地球气候变化中近代产生的一个新的驱动力;第三,如果CO2及其它温室气体的大气含量增加到400-500ppm以上,地球的平均温度至少要升高2℃以上。我们今天已经达到了383ppm,据科学家们的预测,实际上30年左右就能够达到400ppm,就是2030至2040年,地球温度要上升2℃。

    所以每次开国际会议,发达国家首脑和中国领导人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气候变化,尤其是欧盟十分强调全球增温不能超过2℃。他们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地质、现代CO2变化得到的推论。

    从地质年代CO2与温度长期记录看,现代(近200年)全球气候变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它可能逐渐地向地质年代晚期的气候状态演变。

    人类活动影响现代气候:从1750年工业化革命后凸现

    证据之一:温室气体直线上升。

    现在来看看人类干扰自然的变化究竟有多大的强度。

    通过1万年中CO2大气含量的比较,科学家得出结论,今天CO2等温室气体上升的速度和绝对值都超过了以往1万年。从这张南极LawDome冰芯资料显示的近1000年大气CO2

    浓度看出,从1750年开始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图1)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气中的CO2含量是非常稳定的,在人类文明的1万年里大致上都是在280ppm,迅速上升的年代大概在1750年。那是工业化开始的年代,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们开始大量地使用煤;近100年,石油、天然气开始使用,工业化与电气化进程大大推进。

    这些数据并不是直接测量得知,而是通过南极冰芯(钻到2-3公里以下)等不同地区得到的分析数据。1957年,世界上有眼光的科学家在夏威夷群岛建立MaunaLoa观象台,率先用仪器测量CO2,测出的结果让科学家们都感到一惊:从近代开始CO2含量就直线上升。从图2看出,CO2含量在2003年5月已达到379ppm。无独有偶,中国科学家在1990年代初也建立了自己的观测站,建在青海共和县瓦里关山,测量的数据跟美国夏威夷群岛完全一样。所以说在中国,大气中CO2含量上升与全球一样,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图2)

    证据之二:温度不断上升。

    温度上升不仅在陆地上,海洋上也是如此。从1900年开始,海洋温度一路上升,连3000米深的中部海洋的温度也一直在上升。如果再伸展到底层,将引起很大的问题。深海里所有的水合物都是冰冻的,一旦温度上升,(在5000万年之前发生过这种事情)所有冻结的东西就会融化。现在很多企业非常关注深海水合物,即含甲烷的水合物,认为这是天然气的来源,希望能够作为可燃冰采上来,再融化,正好可以作为天然气。科学家们预测,如果气候变暖,增温到达深海的时候,自然界本身就会产生这个过程,它会不断地冒出甲烷泡,量要比陆地上大一倍。这样,大气中的甲烷就会更多,甲烷产生的增温比CO2大20-27倍。从这个角度讲,海洋的增温应引起我们更大的警惕。

    证据之三:重现气温变化。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用了23种气候模式,去模拟1900年到今天的温度变化。在高速计算机上计算,把CO2、太阳活动与火山爆发因素考虑进去,算出一个温度变化的曲线,力求和真实的曲线一致。气候学家做到了。接着把CO2去掉重新模拟,发现在1950年之前,变化不大,就说明自然因素在气候变化中也起作用,但1950年以后两个曲线就不一样了,说明CO2是1950年以后控制气候的因素。

    所以,正确的表述是:近100年的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共同引起的,但最近50年,主要的气候变化可能或者很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此,世界各国政府为保护气候制定了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一旦成了政策上的行动纲领,世界各国就必须遵守。所以气候变化由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外交问题、环境问题。

    《后天》中的突变会发生吗?

    未来100年气候会突变吗?电影《后天》有想象的成分,但也有事实。它描述了在12600年前,最后一个冰期-间冰期旋回期内发生的一个突然降冷事件,在短短几十年里降了10-20℃,导致冰盖、冰川等现象发生,这个事件地质学家们叫新仙女木事件。

    这说明什么?在地球气候变化里,可以发生很多次突变,这种突变可能是灾难性的。今天气候在变暖,会不会突然降温而发生灾难?科学家们研究后基本上认为:北大西洋里的温盐环流,它不断地向北输送热量,从热带输送到高纬度,使北半球高纬地区不至于这么寒冷。如果这个海洋的环流停止,不再传送热量,温度就立即下降,寒冷的冬天就到来。关键是什么时候海洋暖流会停止输送?现在证明,即使是到了2200年,这种暖流的输送速度最多减少三分之一,但它不会停止,只是减弱了,而且减弱得很缓慢。因而200年之内不会发生像《后天》里的情景。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自然和经济社会令人担忧

    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对人类是有利的,因为人类的文明往往都产生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那时生产力可以明显地提高,人类社会由此繁荣。

    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从我个人更希望有一个适宜的气候。今天面临的是气候变暖,但太暖也不行。可能现在上升0.74℃,大家没有太多感觉,但一点点加上去,加到2050年的时候很可能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3℃。

    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带来的影响就是负面为主。气候变化公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条款,叫做防止人类活动的干扰产生气候的危险水平。所谓的危险水平一旦超过,将使得粮食、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破坏,那我们的子孙万代就不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

    实际情况也很令人担忧。

    从温度看,中国的温度要比全球的高一点: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上年年都是暖冬。长江以北蒙受了长时间的干旱,中国不得不从三条路线进行“南水北调”。

    再看降水。最近50年中,江淮流域经常发生大暴雨,这也是一个灾害。

    海平面问题。50年来,我国海平面每年上升1.0到2.5毫米,大家可能以为100年才上升25厘米,不算大。但如果海平面上升25厘米,加上长江口的入海水流量变小、泥沙减少的情况,海水对沿岸的压力就会增加,地下含水层就会形成现在珠江三角洲已经发生的“咸潮”,海水倒灌。

    再谈霾的问题。霾是空气中悬浮的小颗粒,实际上就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产生的颗粒物,它们是和CO2同时排放出来的,同源不同效。如果水汽超过95%,就变成雾。我们现在经常感觉到雾茫茫的天气,实际上一个原因就是颗粒物增多。必须从源头治理,和CO2的治理一样,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最后是冰川的退却。气候变暖以后,北极冰川先融化,现在40%的冰开始融化。去年夏天,西北航线开通了41天,就是北极冰川融化的结果。中国的冰川已经退化了24%。冰川就是淡水,液体的水一结冰,盐分马上析出来,只能含5%的盐,所以海洋的冰块也是淡水。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冰川还要融化掉四分之一,这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影响非常大。

    中国的应对:“发展、适应、减缓”并举

    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观测中国的排放问题,要考虑到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所以,中国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减排。

    我国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约是15.6亿吨碳,仅次于美国的16.5亿吨,位居第二。论人平均排放量,过去美国是我们的10倍,现在是我们的5倍。减排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量地投资改善环境,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美国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如果改造美国的能源和产业结构,每年就要为此多投资600亿美元以上。

    对发展经济和减排这两个任务,中国必须同时兼顾,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对策。

    “巴厘路线图”为国际社会探讨2012年后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时间表。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明确作出继续率先减排的承诺。中国将会积极遵守国际气候公约。但目前,世界人均排放水平为1.2吨碳,我国还不到1.2吨,日本是4吨,美国将近6吨,从共同与区别的责任角度看,我们还远低于发达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对发展中国家是适应气候变化;人和自然和谐,实际上是适应的问题。但同时,也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对因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类气象灾害采取积极的应急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做好一切准备,把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对发展中国家特别重要。以卡特里娜飓风为例,不能说气候变化对它没有影响。由于气候变化,墨西哥湾海洋的温度常年保持高温,飓风一移到暖的海水,得到了更多的水汽,立即上升到五级,而它登陆时还只有四级。

    总之,我国应坚持“发展、适应、减缓”并举,在发展中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要坚持发展第一,但同时还要坚持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要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可持续性发展措施。为了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要牢固树立保护气候与环境的意识,参与节能减排,改变个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我们必须树立国家、部门、企业与个人从不同层面,在同一个目标下协调一致的行动,保护气候与环境。

    最后我强调,保护气候与环境是全社会无悔的行动,不论气候变化的预测包含多大的不确定性,保护气候与环境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提问

    修纵向林带改善热岛效应

    陈葆德(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上海是个超大型的港口城市,同时还是一个河口城市,居民数量全世界排名第十,遇到很多挑战。我们最近的分析显示,上海的气温现在每年上升0.1℃,这非常高。而这其中三分之一的因素是受城市化的影响,三分之二才是和全球变暖、CO2排放有关系。如,夏天天气越热越用空调,温度越上升,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长三角都面临这样的城市化问题。为应对这种变化,各地政府部门的气候减缓对策应该有所不同,不知丁老师对此有什么看法?

    丁一汇:这个问题很重要,这就是我们讲的城市化引起的热岛效应。现在热岛效应在加剧,因为城市扩大等于把农田、生态系统、森林完全变成由水泥构成的高楼大厦和地面。太阳一加热,温度马上升高,因水泥本身储存热量的能力很小,太阳一下山,就会释放热量。整个热岛效应就很厉害。刚才陈博士讲的三分之一是很有代表性的数字,北京是30%到40%,香港是40%。为了减少CO2的排放,除了减少空调、汽车的使用,城市规划也要考虑热对流的问题。我听说为了减少北京热岛效应,有专家建议修建从市中心向外辐射的纵向林带,这恰好是气流循环在城市上升、周围下沉的形态,这可能会改善环境。

北方干旱化导致南方沙尘暴

    江世亮(文汇报科技部主任):以前,我们都认为沙尘暴在北京、内蒙古那一带多一点。但去年4月上海也突然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汽车、窗户上都是尘土。当时《文汇报》做了一篇报道《沙尘暴南下,上海做好准备了吗》,我们访问了气象专家,他们确实也没有及时预测到上海会遭到比较直接的沙尘暴的袭击。我想请教,沙尘暴与全球变暖有关吗?上海该如何应对?

    丁一汇:这是一个新现象。几年前,台湾科学家就提出,沙尘暴影响到台北,霾和雾发生的频率加大,大气能见度降低。在我国,沙尘暴自1997年起有加强的趋势。原因就是和气候变化有关。北方干旱化增强,干土层加厚,风一吹干土层就起沙,一部分往大洋吹,还有一部分往南。大的沙粒在北方就沉降了,我们住在北京的人对沙尘暴体会很深,沙尘暴一过,桌子上全是一层薄薄的沙。小的颗粒就飘到南方来,气象上一般叫“霾”或者微尘。这种现象加剧后,上海就感到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了。至于如何应对这类灾害,就需要上海气象局发出预警,减少沙尘暴对市民的影响。因为沙尘暴一来,颗粒物悬在空气中,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与人体健康,这个问题还是值得重视的。

    借世博多渠道树立保护气候意识

    读者王先生:在气象预报方面,上海世博会可以学习北京奥运会哪些做法?

    丁一汇:上海世博会举办时间比奥运会要长,有好几个月,它的气象服务和奥运会比起来有难度。奥运会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开幕式和闭幕式。世博会有好几个月,气象预报就不但要作一个趋势展望,而且要报好每个月、每周、每天天气-气候,这样就可以安排参观和活动。我相信上海市气象局有这个能力,有一流的预报员和科学家在这里,并且我们北京的同志也会提供后援。

    我想除了要把世博会气象预报做好,减少污染和环境保护也很重要。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宣传做好。上海世博会正在筹办气象馆,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向上海市民宣传保护气候、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至于汽车单双号限行,具体措施要由交通部门决定。污染大的工厂能不能暂时外迁,能不能减少火力发电的数量,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是所有这些都决定于上海市政府的优化管理与经济核算,是多方面采取的措施。

三门功课帮助理解气候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张豪: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做些什么?

    丁一汇:为了更好地学习气候变化知识,我觉得大学生有三门功课要学好。第一是物理,学好物理就能更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是生物,因为气候变化必然影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第三是化学。我们气候变化现在概括起来叫做物理与地球生物化学问题。从学术上来讲,这三门课学得越好,你对气候变化就更能理解,你的行动就更自觉。《科学时报》大致上每天都有一则气候变化的新焦点,这个焦点我每天都把它剪下来留着,这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包括我在内,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新事实、新观点。气候变化将来肯定是学科热点,会吸引很多同学、企业家、政府机构来关心这项工作。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献身气象事业,走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队伍中来。

CO2和温度的相互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系学生蒋晶晶:丁院士前面讲到CO2的含量跟温度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得出一个结论是CO2的浓度变化是温度变化的驱动力之一。我想问一个相反的问题,既然趋势一致,它们应该是相互作用,如果温度作为驱动力,它会对CO2的浓度产生什么影响?

    丁一汇: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温度上升以后,通过碳循环会影响海洋和大气CO2的吸收。海洋温度上升,浮游生物活力减弱,吸收CO2的能力就会减少。既然能力减少,大气中存留的CO2就会变多。这就是温度影响海洋,海洋又影响CO2的吸收,大气中CO2含量增多,温度又增加,如此往复。

    如果温度降低,海洋浮游生物活力增强,吸收能力增加,大气中存留的CO2就会减少,温度也会更低,这样就形成了正反馈。以上两个循环的关键是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吸收能力的变化,海洋是主要的,它吸收二分之一的CO2。但陆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最不清楚。

    (此提问获得总编辑最佳提问奖。文汇报总编辑点评:各位听众的提问都很好,蒋晶晶的提问有深度、有专业的知识做依托,也深得丁院士的好评。)

全球变暖引起的变革比WTO还深远

    文汇报记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您能否预测一下将会产生哪些新的工种或行业?

    丁一汇:这个问题也是我要思考的。我觉得将来最大的挑战就是能源的挑战,因为归根结底要先适应、后减排,或者适应和减排同时进行。如果以减排为主,就会产生很多新能源行业的用人需求,比如说风能、太阳能都需要一大批人,这批人都要具有新的知识和能力,能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另外通过国际合作就会有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项目,我们会引进很多新技术,包括气候变化的应对新技术,这也需要一大批人。经济、管理部门也会需要一大批人,将来会征收碳税,会有碳排放交易,这些都需要一批懂专业知识的人。

    我认为,气候变化引起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比WTO还要深远,它渗透到各界各行各业甚至每个人。

    上海气象研究可多关注三个方面

    上海气象局专家:我感觉气候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想请问,为保证上海科学发展,上海气象部门今后做哪些方面的科研比较容易出成果?

    丁一汇:上海作为低海拨地区,很容易产生海平面上升和洪涝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对这些问题非常关注,海平面上升尤其影响地下建筑物的稳定性。我记得上海地铁没有建之前,就曾经问过我们,上海能不能建地铁,风险有多大。海平面不断变化、地面沉降、海洋上升,这些问题都比较复杂。即使高大建筑与地铁已经或正在修建,我觉得,作为气象部门也应继续对海平面及相关灾害进行监测与研究,甚至包括长江流量的影响也要加以研究。

    第二是气候变化对台风的影响。现在气候变暖,有人说强台风数量增加,强度也更大,上海可能会受到更强台风的影响,这个问题要很好地应对。

    第三,城市气候非常重要。刚才我们讲到城市的污染物、热岛效应,将来一系列的问题,都会从城市尤其是从超大型城市群引发出来,如高温、热浪、突发性暴雨等。

    本版照片及图表除署名外,均由丁院士提供

 

13.澳大利亚大讨论:再生水,你愿不愿喝

来源:资源网   时间:2008年11月4日

    对澳大利亚人来说,使用污水循环再生的确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可是,这种办法在政治上也确实难以令人接受,经过处理后的污水的循环再利用是安全的吗?澳大利亚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虽然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Brisbane)和墨尔本(Melbourne)只有1600多公里的距离,但他们对于饮用再生水的态度却有明显的不同。

    Shan cox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水源提供部门的一名官员,他们所进行的工作很有意思,即往居民的水中部分添加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但是,当Shan被任命为墨尔本东南水务署的首席执行官的时候,他在维多利亚水部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认为向饮用水中添加处理后的再生水对健康是不利的。当问及布里斯班和墨尔本对再生水不同的态度时,Shan指出不同城市对水的需求不同,因此对再生水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Paul Greenfield教授是昆士兰政府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当问及公众对再生水的态度时,Paul说:“政治就是政治,公众的健康也要有保证。”在维多利亚,水的政治很明确,他们需要一个海水淡化工厂,一个通往Coulburn河流的管道,以及更好的水资源保证措施,有了这些措施意味着维多利亚人不再需要饮用处理后的污水。这样,绝大多数的维多利亚人将会满意,尽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使用循环再生水既有利于环保,又节约公共花费。公众对污水再利用的接受程度是很多科学家和污水再利用支持者的关键,他们认为公众的厌恶和不可接受是政府不采用这种即环保又节约的水供应的主要原因。

    “向饮用水中添加再生水当然存在着健康方面的隐忧,这种水可能存在激素荷尔蒙和其它东西的负面影响,那将会造成人为错误,只需将处理后的污水用输水管导入水源提供点,就可能会造成影响整个人类的大问题。这个观点反映了维多利亚水务署最高长官Tim的观点,他并不认为循环再生水是完全安全的,他在4月份告诉澳大利亚《时代》周刊:“细菌问题是人们对于饮用再生循环水的本能反应,其他还有生化药物残留等问题,那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在澳大利亚,即使是循环再生水最强硬的支持者也承认再生水不安全的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水中对人类和生态危险的成分包括细菌、激素和化学残留。再生水中有一组化学物质,被人们认为是能破坏人类内分泌系统的物质,非常让人不放心,因为它们能引起人体荷尔蒙系统紊乱和人类的生殖发育。这些化学物质会通过杀虫剂或者人类代谢废物而进入水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报告,一些暴露于这些化学物质中的海鱼会发生变性。有预测意味的是,这种污水在处理过程中也会被加入一些十分麻烦的物质,例如亚硝基二甲胺,简称WDMA,是污水处理消毒阶段的副产物,是一种能让动物或者人类患上癌症的物质。

    “污水如果能作为水源供应给人类,那将是最危险的事情。在过去的150年,澳大利亚在改进人们健康方向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将污水和饮用水分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Peler-Collignon说,他是该大学传染病和微生物研究学院的教授。但是,昆士兰政府并不顾及人们的这些反应,公然决定在布里斯班(Brisbane)及周边地区引入再生水,至少是一种政治决心。昆士兰水委员会受科学界的支持,准备明年向水库每天增加1亿升的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其方案是用管道从布里斯班引入污水,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水处理工厂过滤、消毒,最后进入布里斯班的主体水坝。“七道关口”是确保昆士兰再生饮用水安全的关键,第一道关口就是强烈控制进入污水系统的物质,重点目标是工业和医院。这一点在维多利亚很明显。那里的一种农作物莴苣,2006年受到一种神秘元素的影响和破坏,这是一种存在于浇灌这种作物的循环再生水之中的物质,经查,这种物质与一种未知化学物质在污水系统中的倾倒有很大关系。第二道关口就是传统的过滤,即固体、氮和磷等物质的滤除。关口之三、四和五都应用了高科技。大肠杆菌和细颗粒物质通过微过滤系统被滤除,在这个过程中污染水被压入一种超细微管,然后进入网眼更细的滤除过程,即反渗透过程,主要是除去一些盐类和致癌性物质。

    任何其余的有机物残余物,例如激素荷尔蒙等都通过一种高级氧化过程进行处理,主要通过氧化物和紫外线进行处理。通过这些过程,很多科学家,例如,美国环保总署的Joan Rose等认为,水质已经能满足人们饮用的要求。Rose一次向澳大利亚《时代》报刊说:“从这些科技渗透膜流出的水与世界其他水源的水相比有较高的水质。”为了更加安全,第六道关口是将处理后再生水再与雨水混合。最后一道关口,包括被处理的污水和雨水流入布里斯班河,然后进入过滤工厂,最后再送给公众。主张利用循环再生水的人们,承认再生水存在污染不能完全清除干净的同时,他们强调传统的那种水坝蓄水供水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重要的是需要做一个健康风险比较。很多澳大利亚水坝里的蓄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清澈,他们和其他内陆湖同样面临着污染的威胁,例如藻类的过度生长就是一种经常性的威胁,还有农场上的农药和杀虫剂,动植物可能会在蓄水坝或湖泊的任何地方死亡或者腐烂等。至少墨尔本的饮用水水库Sugarloaf就是一个帆船俱乐部的所在地,尽管这个城市所在流域被认为是世上少有的几个干净流域,但这种水库的水却被检测出有118种化学污染物。

    “我们流域的一些地方有养殖场,可能会造成一些污染,会威胁水库的饮水安全,但这些风险被自然过程和水处理厂管理,所以当你饮水时,不安全的风险很小,甚至可以忽略。” Wloolngong大学的CingNghiem说,“通过先进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应该比由降雨事件形成的径流有更高的水质,经过七层水处理措施的循环再生水和水坝里的水对人类健康的风险应该是一个水平”,但他同时指出,一些未知的化学物质可能会成为“漏网之鱼”而进入人们的饮水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Collignon被认为是科学界中不能接受这种做法的少数人的代表。他认为向饮用水中添加处理后再生水存在较高风险,这种办法只能在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时才被采用。“你确实应认为这是最后的选择”他说,“澳大利亚有多少地方的确需要利用污水?”尽管澳大利亚有些州政府对再生水利用意见不一,但似乎澳大利亚在为污水广泛地再利用而做准备。一套新的国家健康纲领,制定了再生水在被使用之前需要达到的标准和级别,目前该纲领正在起草中,不久将会出台,这项纲领将会解决诸如布里斯班和墨尔本对再生水的不同态度的问题。作者:童国庆

 

14.潘岳表态:环评机构将与环保部门彻底脱钩脱利

来源:《法制日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称利益关系影响环评公正性

    ●环评机构存在的问题

    从法理上说各环评机构是独立法人,他们与环保部门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但由于天然血缘关系,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与其所从属的环保部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环评机构与建设单位之间存在着不正常的关系,“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不重质量重利益。有的环评机构紧盯建设单位的钱袋子,顺从业主的意愿,把法律要求的独立环评,完全变成业主建设愿望的合理性论证,丧失客观、公正、科学立场。

  ●潘岳对上述问题的表态

    下大决心,从改革体制入手,让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彻底脱利”,确保环评审批不受利益干扰。

    对环评机构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严格淘汰机制,其次是推行“黑名单”制,第三是制定环评质量标准考核体系,最后是建立诚信体系。 

    没有一部法律的执行可以掀起风暴,但环境影响评价法却是个例外。

    从2003年9月1日环评法开始实施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多。“五年来,通过严格项目环评,我们抑制了高达两万亿元投资的‘两高一资’(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编者注)项目无序扩张。”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今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这一最新数字。

    有心人不难发现,两万亿元恰恰是环评风暴刮掉的大项目。对此成绩,几天前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环评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表示了肯定,但也指出了环评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管环评工作的潘岳今天对这些问题给予了正面回应。此外,对于环评法实施以来公众关心的敏感问题,他也一一作出了回答。

    环评公正性科学性受质疑

    潘岳:不回避问题下决心解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认为,环评法在执行中比较尖锐的问题是环评的公正性与科学性。

    对此,潘岳解释说,环评法实施的这5年,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5年,是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5年,也是群众环境维权意识日益提高、环境维权要求越来越多的5年。5年来,环评法成为社会公众熟悉的一部环境法律。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看,前进得越快,关注得越多,应用得越广,激发的矛盾就越尖锐,暴露的问题就越多。”潘岳说,这同样适用于环评制度。他告诉记者,随着参与宏观调控程度的加深,协调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力度的加大,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广度的拓宽,环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能力等也日益显示出滞后性,有些原来不明显、不突出的问题,可能就变成了影响全局、长远的尖锐矛盾,成为了这项制度发展的制约。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对此不应回避,而应下决心解决。”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问题,潘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利益关系影响审批公正

    潘岳:环评机构将与环保部门脱钩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还认为,环保部门与环评机构存在利益关系,影响环评审批公正性。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现有环评机构中,环保系统从事环评的科研机构占甲级环评机构的24.7%,占乙级机构的48%。”潘岳在交出这样一个底后明确表示,尽管从法理上说各环评机构是独立法人,他们与环保部门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但由于天然血缘关系,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与其所从属的环保部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潘岳说,他的态度是,必须下大决心,从改革体制入手,让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彻底脱利”,确保环评审批不受利益干扰。

    他还透露了具体的改革设想。“我们将以事业单位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环评业务与环保系统所属的科研院所脱离,逐步解决环科院变成‘环评院’、监测站变成‘环评站’的问题。”他表示,环评业务必须由真正独立的环评中介服务机构、独立的市场主体来承担。

    潘岳特别强调,严格禁止环保部门在环评机构参股分利,更不允许环保部门以各种明示、暗示方式,推荐、介绍、指定环评机构,索取、收受各种名目的“回报”。“对此将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同时,我们将鼓励以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环评机构,建立重大项目的招投标制度。”他说。

    有观点认为,有的环评机构受经济利益左右,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受到影响。

    “这类问题确实存在。”潘岳说,一些环评机构与建设单位之间存在着不正常的关系,“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不重质量重利益。有的环评机构紧盯建设单位的钱袋子,顺从业主的意愿,把法律要求的独立环评,完全变成业主建设愿望的合理性论证,丧失客观、公正、科学立场,使得环评报告质量不高,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环境状况,这就必然带来很多问题。

    今年前9个月,环保部直接受理的群众行政复议案件总数比2006年递增了170%,其中一半以上涉及环评质量问题。潘岳表示,行政复议案件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评问题导致的。

    对这些问题,潘岳提出了四条整治措施:首先是严格淘汰机制,对弄虚作假、环评质量低劣的,要坚决予以淘汰,对机构吊销其资质,对人员注销其登记;其次是推行“黑名单”制,对严重违规的,3年内禁止其从业;第三是制定环评质量标准考核体系,使检验环评质量和效果、考核环评机构和相关专家具有统一的标准,提高环评的客观公正性;最后,要建立诚信体系,对分析指标不完整、评价方法不科学、措施建议不可行、环评结论不明确的,要依法降低环评机构的资质等级。

    “有法不依”依然普遍存在

    潘岳:严格问责制加大处罚力度

    环评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有法不依”。对此,潘岳表示,将通过依法强化行政监督和行政处罚来解决有法不依的问题。他说,环境保护部将做好与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信息互通,形成合力,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追究违法违规部门和人员的行政、刑事责任。同时,还将健全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评估的环评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全过程监管,扭转重审批轻管理、重事前评价轻事后评估的局面。

    潘岳认为,“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他表示,环境保护部将以推动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环评审批民主决策不到位

    潘岳:减少随意性压缩腐败空间

    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中存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不完全到位的问题,这是公众的一种看法。

    对于公众的批评,潘岳的态度同样认真。经过梳理,他提出,环境保护部将考虑构建促进环评审批科学民主决策的长效机制。

    他说,这个机制将真正实行集体决定、民主决策。凡环境影响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环评,都必须提交部务会或者部常务会审批。坚持实行环评的受理、审查、审批“三分离”,审批的条件、过程、结果“三公开”。此外,吸收驻部纪检监察局参加审批,将监察机制引入环评全过程。

    据透露,环境保护部将清理规范各级专家库,明确专家的准入门槛和责任制度,建立规范统一的专家库。针对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特点,提高环评科学性和环评文件的质量,一切按规矩办事,减少环评环节的随意性和腐败空间。

    公开透明是环评报告审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此,潘岳说,环境保护部将继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公众参与保障机制,对具有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建设项目,要更加广泛地征求公众意见。

    “‘十一五’已过去两年多,但‘十一五’确定的污染减排任务仅完成了三分之一,在剩下不到三年的时间还有近三分之二的任务需要完成。”潘岳说,完成任务的压力非常大。不仅如此,他认为,当前,全国环境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同时,群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环评的期望值也是与日俱增。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逐步显现,这些都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变数。

    “环评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必须顺应新形势,再拓新思路,从体制和制度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路径。”潘岳表示,环境保护部将以人大执法监督为动力,用最快速度、最大力度改革体制、完善机制,使环评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希望全社会来对我们的改革进行监督,帮助我们推进改革,完善制度。”潘岳说。 (郄建荣)

 

15.“问责风暴”下的山西官员生态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时间:2008年11月4日

  山西某产煤县县长表示:“现在在地方为官可不像原来舒坦了,问责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失职官员弄不好不是掉不掉‘帽子’,而是负法律责任的事。”

  山西: 当太平官日子一去不返

  山西省长三年四任

  2008年10月17日,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山西省原省长孟学农重回山西,而他此行是为了参加因车祸去世的山西省政协主席金银焕的遗体送别仪式。

  身着蓝色茄克的孟学农一脸肃穆、神情凝重。就在一个多月前,因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主政山西377天的孟学农黯然“下课”。截止10月21日,该事故已造成276人死亡。与2003年“SARS事件”引咎辞职同样的结局,孟学农的政治生涯再次停顿。

  有人把2008年称为中国的“问责年”,在经历了“三鹿奶粉事件”、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等一系列事件后,有预测称,随着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官场问责将会更为严厉。

  历史的重演是孟学农——一位年近60的官员的悲哀,也成为山西的一省之殇。从2005年开始,山西在三年之中调任四任省长(张宝顺、于幼军、孟学农、王君),安全生产得到非常重视,但形势依然严峻。

  山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董继斌直言:“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的安全问题非一朝一夕、调换几任官员所能解决。”

  山西临汾某县县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山西为官已属高危行业,搞不好就要铛锒入狱。我们现在是在鸡蛋上跳舞,当太平官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记者在山西临汾古县采访时,县长李菲正要前往当地煤矿进行安全检查,这位个子高挑、相貌端庄的女县长面带倦容,她向记者诉苦:“压力大啊!我们的安全工作总体来说不错,但也不敢掉以轻心,还是要经常到煤矿看看的,要不睡不着觉,心里不踏实。”

  临汾:煤炭大市频发安全事故

  多位官员先后被问责

  10月16日,临汾市又迎来了一个“二级天”(注:我国目前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分为五级,按优劣程度依次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从高速公路出口通往市区的迎宾大道上,新颖的道路指示牌矗立在道路中央,花团、绿化带簇拥两侧,有“天下第一门”之称的临汾华门高高耸立在右前方。

  临汾坊间曾一度赋予这座华门迷信色彩,称华门的修筑给临汾带来了噩运,包括矿难、黑砖窑、官员腐败以及临汾前任市长李天太的去职。而在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发生后,坊间更加坚信了这种说法,并新增了“虎落平阳”一说(临汾古称平阳,在襄汾尾矿溃坝重大责任事故中辞职的临汾原市长刘志杰生于1962年,属虎)。

  对于百姓间广为流传的迷信说法,临汾某机关工作人员陈先生一笑置之。他对记者说:“这几年临汾的确是‘多事之秋’,表面上看似乎是某些领导运气不好,但应该说是某些领导工作失职才导致这种悲剧式结局。”

  2006年担任临汾市长的李天太,为了摘掉临汾的“黑帽子”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力推行“蓝天碧水”工作,逐渐多起来的“二级天”赢得了市民的好评。

  而洪洞矿难导致李天太去职之后,临危受命、被山西省领导寄予厚望的临汾新班子夏振贵、刘志杰,其“三城联创”的举措也曾让临汾人颇为振奋。

  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发生后一周,山西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副省长张建民被免职。随后临汾市委书记夏振贵被停职检查,市长刘志杰、副市长周杰亦被免职,引发山西官场的一场地震。

  面对连续两任市长都因安全事故被问责的现实,人们开始更多理性思考:难道煤炭生产与安全事故真的是一对无法拆分的“孪生兄弟”吗?

  在众多“喊冤声”与“叫好声”交织中,山西某能源企业领导颇有感言:“发生这样的重大事故,官员是难辞其咎的,但这里也有体制、历史欠帐的诸多问题。”

  临汾市煤炭主管部门的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临汾的传统支柱产业是煤、焦、铁,在矿业秩序混乱时,当地大规模的采掘所留下的隐患非常多,所以出现事故的几率就要高于其他地方;另外,近年来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过快,暴利刺激下许多老板甘愿铤而走险;当然还有其它如监管等多方面原因。”

  “山西要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要满足发达地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加之山西自身发展对煤炭的过度倚赖,所以煤炭产量是不可能下降的。但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又决定了事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这确实是一对现实矛盾。”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王宏英表示。

  长治:书记市长公布手机号码

  安全生产走群众路线

  在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发生后不久,长治市委书记、市长作出了公布手机号码的“安全生产联系卡”举动,对此,舆论界在叫好的同时,也产生了其是否“作秀”的质疑之声。

  在山西,长治算是一个“盛产”新闻的地方。吕日周担任长治市委书记时,长治就曾广为全国关注。“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也曾被炒得沸沸扬扬。而时下,一则“长治市委书记市长公开手机号码,全市发放96万张名片”的新闻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这张红色的“长治市社会稳定安全生产联系卡”特殊名片上,赫然印上了长治市委书记杜善学、市长张保各自的手机、座机号码。

  对于外界的某些疑问,长治市委书记杜善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长治市抓安全生产从不敢松懈,但在得知襄汾尾矿溃坝事故后自己还是出了一身冷汗,况且该事故发生前曾有村民多次举报而未得到重视,所以长治要从中吸取教训,动员全民参与保安全。

  在长治市委书记、市长公开了手机号码后,长治市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也相继公开了电话号码。

  10月18日中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拨通了长治市委书记杜善学公布的手机号:15835566100,在经过片刻的占线后,一名女性接线员接起了电话。短暂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负责接听电话的是长治移动公司的话务员,每一个举报电话她们要作详细记录,然后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安排专人来取,并及时呈送书记、市长,等领导批阅后,再由话务员回复举报人。

  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王宏英表示:“是否作秀并不关键,长治的做法在一定时期内值得借鉴,可以发动全民的力量,在安全隐患上不留死角,避免重要信息发生‘肠梗阻’。”

  山西运城新绛县县长王志峰告诉记者:“群众路线一直是我党制胜的法宝。安全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如果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安全还会有漏洞,所以把群众当成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不失为一种良策。”

  问责风暴:地方做官不再舒坦

  “新账旧账一起算”?

  “要深挖重大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实现事后追究向事前、事后追究并重转变。事前追究是对人民生命负责,是对干部队伍负责,也是对责任者本人负责,对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力的,要视同发生事故严肃处理。这在山西要成为一个制度。”10月7日,在山西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如是陈述。

  从张宝顺讲话的语气中,山西许多地方官员似乎隐隐感到了寒气逼人的剑锋。

  山西某产煤县县长表示:“现在在地方为官可不像原来舒坦了,问责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失职官员弄不好不是掉不掉‘帽子’,而是负法律责任的事。”

  原在山西一无煤县任职的县长王某,一年前调至现在的重点产煤县,财政收入是之前任职县的五六倍,曾令其他县的领导羡慕不已,但现在他回想起原来那份心宽、坦然,是万分留恋。而他手下分管煤炭的副职、乡镇长天天更是担惊受怕,头上老像悬着剑一样。

  与此同时,令外界高度关注的还有,自今年7月份起,一场火药味十足的“集中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下称“专项斗争”)在山西打响。

  此次“专项斗争”的范围主要涉及山西省煤焦领域具有审批、监管、生产、流通、服务等职能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重点是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

  襄汾县“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发生后,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领导组已决定把非煤矿山领域反腐败工作纳入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之中,要求对2003年以来非煤矿山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清理整治,重点同样是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

  据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领导组办公室介绍,这次“专项斗争”从2008年7月开始,到2010年6月基本结束,分自查自纠、集中整治、检查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王宏英坚信:“如果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高压态势能够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山西的安全形势将会有极大改观。”

  而现在,襄汾县“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以及刚刚浮出水面的山西娄烦“8.1”山体滑坡事故已进入相关程序,背后如果存在腐败问题,有关人员将会受到严肃处理。

  就在本文截稿时,记者获悉,就“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检察机关已立案侦查并刑事拘留渎职犯罪嫌疑人22名,其中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6人、科级以下干部15人。记者同时还获悉,10月22日,山西吕梁汾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因对打击私挖滥采工作重视不够,监管不力,措施不到位,存在失职问题,根据有关规定,经山西省纪委、监察厅研究并报山西省委、省政府同意,对包括汾阳市市长阎国平在内的5人,作出建议免职、撤职等处理。

  “新账旧账一起算”,这句话成了山西一些官员对山西当前问责形势的说法,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对于山西一些官员来说,一场提升从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自我革命”已经悄然开始。记者 韩文/山西报道

 

16.一吨煤造成150元的环境损失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时间: 2008年11月4日

中国是世界煤炭开采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众所周知,煤炭从开采到燃烧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究竟有多大呢?10月27日,绿色和平、能源基金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的《煤炭的真实成本》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煤炭造成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外部损失超过人民币1700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1%。报告主要作者、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中国目前的煤炭使用模式很少顾及其环境后果,这是市场与政策失灵的一个结果,是因为环境损失等外部成本没有被纳入价格体系。” 报告呼吁,我国尽快改革煤炭定价机制,以改变目前不可持续的煤炭使用模式。

??这份报告由天则经济研究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及能源基金会的专家联合撰写。

??一吨煤造成150元的环境损失

??《煤炭的真实成本》显示,2007年,中国煤炭造成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外部损失超过人民币1.7万亿元(约合2549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1%。外部成本主要指煤炭在开采、运输和燃烧过车中导致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和对气候变化的加速作用等。报告认为,这些成本都没有反映在低廉的煤炭和电力价格中。

??“在大规模的煤炭生产和消费背后,存在着高昂的环境和社会成本,这很令人担忧,”报告警告。

??报告称,我国每年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燃煤。煤炭还是我国最大的空气污染源,制造了85%的二氧化硫排放量、67%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和70%的烟尘排放量。此外,每生产一吨煤还会污染2.5吨的水。研究表明,我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

??燃烧煤炭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土地损耗。全国储存煤矸石达到36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的40%以上。煤炭含有的汞等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严重。煤炭开采引起地表沉陷,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和地表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煤矿累计采空塌陷面积超过70万公顷,相关损失达500亿元。

??报告还指出,由于安全投入不足,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5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7%,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为美国的70倍、南非的17倍、波兰的10倍、俄罗斯和印度的7倍。另外,煤矿尘肺病患者达30万人,占全国尘肺病患者的50%左右。

??综合考虑煤炭的环境外部成本和价格管制扭曲,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的煤炭价格仅是其全部真实成本的四成。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每使用1吨煤,就带来150元的环境损失。其中,开采煤矿对水资源造成的永久性破坏成本达到每吨22.1元,而煤炭燃烧带来的健康成本更高达每吨44.8元。这其中还未包括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巨大成本。

??价格扭曲的煤炭

??由于我国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现有制度存在缺陷,导致煤炭的管制成本及价格扭曲。这包括要素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决定,产权无法正确界定和有效行使,立法有待完善等。

??报告认为,对煤炭价格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煤电联动机制。报告指出,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本身存在制度性缺陷,因为该机制的本质仍然是政府定价,虽然考虑到市场波动和成本因素,但是一旦政府基于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原因不执行定价原则,价格扭曲就会产生并且凸显出来。例如,2006年、2007年电煤市场价格上升幅度均已超过5%,但为了避免对经济的冲击和对居民的影响,政府没有启动煤电价格联动政策。

??其次,政府管制也影响着对煤炭价格的形成。尽管我国煤炭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但政府有关煤炭企业进入资格的规定和管理、有关煤炭进出口的鼓励或限制、有关煤炭企业和重要用煤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制、有关煤炭企业生存的司法环境都会影响到煤炭的供给和需求,从而间接影响煤炭价格。报告以市场进入管制为例,指出企业进入煤炭开采领域需要向不同政府部门申请办理“六证”,这减少了企业进入煤炭市场的数量,由于供给减少从而使煤炭价格在原有基础上升高。

??再次,土地和煤炭资源要素价格扭曲进而导致煤炭价格扭曲。报告说,由于我国大多数煤矿都是在1987年以前创立的,所以总体来讲国有煤矿并不支付或很少支付土地成本。土地成本基本上不计入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众多的煤碳上市公司报表中,土地成本也没有列出。据此可以大致认为我国的煤矿基本上不支付土地成本,占全国产煤量48%的国有煤矿的土地成本低估影响了煤炭价格。同时,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矿产资源有偿获得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征收效果十分有限,征收的额度也远低于资源的实际价值。现有煤炭资源税费征收额度大约为8元/吨,2002年,我国开采1吨煤炭的资源损耗成本为62.64元,扣除资源损耗补偿,其外部成本为54.64元/吨,致使成本偏低19.65%,价格被低估6.55%。

??综合考虑煤炭的环境外部成本和管制价格扭曲,报告指出,我们现在支付的煤炭价格仅仅是其全部真实成本的四成。

??外部成本内部“消化”

??茅于轼指出:“只有通过将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煤炭的价格才能更准确地体现其真实的成本,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煤炭带来的环境等各方面问题,使全社会受益。”据美国能源基金会首席代表杨富强等专家测算,若将煤炭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煤价将上升23.1%,这会使GDP减少0.07%,但却能使总社会福利每年提高9423亿元。杨富强说:“最近煤炭价格已经下降了25%左右,因此不用担心外部成本加入后煤价上涨给市场造成的影响。”他认为,鉴于目前煤炭价格没有真实地反映成本,以及其带来问题的严重性,出台有效政策进行煤炭价格体制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如何让煤炭价格能真实反映其生产成本呢?报告给出了答案:

??一方面要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开征环境税和能源税。报告建议,能源税的税率可以逐渐提高,考虑到的承受能力和社会接受能力,可以从一个较小的税率开始,如30元/吨,之后过渡到较高税率。至于环境税,报告建议二氧化硫税的税率为煤炭价格的9%,二氧化碳税的税率为煤炭零售价格的10.4%。

??另一方面,则需要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和加强监管责任。报告大胆地提出,取消煤电价格联动制度。报告说,由于中国绝大部分的发电依赖煤炭,煤炭价格的变动一直是制定上网电价的重要考虑因素。这种机制给了煤炭行业错误的信号,即煤炭价格的上涨可完全由电力生产者来承担,结果削弱了煤炭市场的竞争。而事实上,我国煤炭资源量大,分布广,生产者多,不易产生垄断现象,可以建立完全竞争性的煤炭市场。报告同时了建立公平的煤炭开采准入机制、完善土地要素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等建议。

??茅于轼表示,未来几十年里,我国还会非常依赖煤炭。但煤炭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也不是用得越少越好,关键是要让煤炭用得合理、科学,只有煤炭价格反映出它的真实成本,其用量才会趋于恰当。作者: 王晓涛

 

17.王燕:推广绿色金融服务 利用公共财政支出实现双赢

来源:中国金融网  时间:2008年11月4日  

关键词: 污染 绿色金融

【本文摘要】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能源市场、金融市场,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开放进程,由中国金融网和中国金融研究院、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能源与金融世界论坛暨第三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于11月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盛大开幕。

  中国金融网专电 为了全球能源和金融的健康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能源市场、金融市场,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开放进程,由中国金融网和中国金融研究院、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能源与金融世界论坛暨第三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于11月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盛大开幕。本次盛会将就世界金融新格局、能源与金融、金融生态与城市未来等热点话题举行探讨。中国金融网全程直播大会盛况。以下是为世界银行的王燕博士就“可持续的金融生态与城市未来”做精彩演讲。

  王燕:谢谢主持人先生。首先我想代表世界银行感谢主持人,感谢主办方邀请我们来参加这次金融的盛会,我从华盛顿专门赶来,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关于能源和发展的增长的模式这样一个课题,我准备的片子,这是我们最新研究的成果,我声明一下,我讲的是个人意见,不代表世界银行。

  首先我要先讲一下增长的框架,然后讲一下我们做的研究结果。

  大家都了解世界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经过巨幅振荡,从7月份最高,石油价格达到147美元,现在降到60美元,面临这么大的波动怎样应对呢?我们认为只有提高增长的质量,改变增长的模式,节能减排,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转变增长模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个片子显示GDP增长和人力资本的增长是有正比关系,但是相对的GDP增长却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般的情况下,GDP增长越快,环境就会更恶化。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减贫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最大成绩,生活在贫困县人口有很大的减低,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减低,但世界收入差距在落大。由此我们这次要讨论的,在环境污染方面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水和空气污染方面有需要改进的地方。GDP的指标也是值得探讨的,它是有很多缺陷。我听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湖被一个工厂造纸厂给污染了,这个工厂的产值收益只有16亿人民币,但是清理一个湖要花25亿人民币,这个费用结果还造成了GDP的增长,你就可以看出来GDP指标是非常不合理的,污染之后清理,反而会使GDP增长,增长的质量是好还是不好呢?明显看出是不好的。

  另外,如果空气污染造成了得肺癌的人增加,肺癌的人去看病,看病的费用也是GDP的一个部分,就说明GDP是成问题的。所以,在座的有很多的市长们,你们要了解,也就是说GDP这个指标是非常成问题的一个指标,它不能够衡量一个国家增长的质量。所以,我们要统计绿色的GDP。

  我们现在要讲一个关于增长的模式和一个框架。

  一个国家要想增长和发展,至少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人力资本,一种是自然资本,还有一种是物质资本。过去发展理论都是比较注重于工业化,要投资于物质资本,要投资于工业。那么,对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重视不够,造成对自然资本过度开发,我们现在造成了自然资本的过渡开发。所以,我们要用一些财政政策来改进这方面。

  我们做了一些跨国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我们用30多个国家的跨国实证研究,我们把政府分为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的开支,我们就发现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包括研发项目,包括教育、卫生服务,也包括环保服务,这些支出和长期的增长有正相关的关系。我们还利用新的数据集,包括31个发展中国家,从1985年的数据到2000年的300个地点的数据,评估了政府支出与污染的影响。我们发现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支出方面越多,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这里面用的指标是PM10,这说明了非常显著、非常好的结果呢?从直观的来讲,非常容易,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就扩大了教育卫生服务行业的规模。大家都知道第三产业教育、卫生行业是很少有排放和污染的,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支出和对公共服务提供越多,就会实现更好的减贫和增加人的生活质量,减少空气的污染。这是比较直观的一个结果。

  那么,我们就现在面临的一个非常好的政策。过去有一个Trade- off,就是一个取舍的选择,因为现在面临着全球的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多国家都要面临一个取舍的选择,是不是为了减少排放,就不得不减低经济增长率呢?不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政府在公共产品上增加支出,那么就会取得一个双赢的结果。双赢就是说,既增加了GDP,包括第三产业,同时又减少了排放。

  第二个方面说一下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刚才几位老师和王主任也说了,中国消耗了世界上17%的能源。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国。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原来一直是不断的提高,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开始下降,从国际上来比较,中国和世界上主要经济体来比较,中国的能源效率是比较低的,低于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能源效率又和工业结构有关,中国发展是资本密集性的工业引导的经济,资本的密集性可能在全世界都是比较高的,所以说,大家都知道资本密集性的工业是不可能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的,所以继续发展资本密集性的企业,对于创造就业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中国要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

  (见图)我们看这个图,在GDP比重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是相当低的,中国是以红颜色标识的,第三产业只占GDP40%的左右,比起来发达国家都是相当低的,中国的第三产业可以成为下一轮GDP增长的一个引擎。

  第三部分,讲绿色金融的概念。什么叫绿色金融呢?首先,对于企业进行环境方面的信用评级,给企业打分,他们排放的情况和资源使用的情况,给他们综合的进行打分,然后评出来A、B、C、D、E还是F。

  我们在中国镇江进行信用评级的程序,给企业打分的程序,我们发现我们可以披露对企业打分的结果,披露前和披露后企业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善,说明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公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给企业打分的结果公布于众的话,就可以刺激企业,使他们改变行为。

  对于金融来说,我们要引入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就是说,首先通过环境的信用评级给企业打分,然后使金融的企业,包括银行给这些企业按照他们的信用评级,按照他们的环境信用评级给他们贷款,如果环境信用过差的企业,就不给他们贷款,这是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现在总结一下,三句话:第一句话,公共财政的投向一定要增加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特别是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医疗卫生、城乡的移民平等就业,第二集中投资医疗研发、卫生技术,特别是投资清洁技术,第三点是增加对退耕还林的生态服务付费。第二句话是如何提高农业效率,要重新平衡重工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同时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因为在座的有很多市长,你们在城市开发规划的过程中,要使城市公共交通更加紧凑,发展公共交通,所以对私家车进行限制,同时要支持清洁技术,清洁技术和绿色金融相结合。第三句话就是用绿色金融来支持绿色技术、绿色项目的大力支持,支持清洁技术,包括如何利用煤尘气,如何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刚才几位都已经讲过了。我们世界银行在中国的项目75%以上都是搞节省能源的项目,支持中国各个省市进行节能减排项目、可再生能源等等。我个人从世界银行学院来,我们世界银行每年组织50次以上在中国的一些项目,在中国金融管理、投资培训的项目,希望大家有培训方面的需求可以直接跟我们联系,我们主要负责投资、环境这方面的培训项目,还有金融方面的培训项目,其中包括风险管理、农村金融等等。这里有我的名片和我的联系方式。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18.老工业基地振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来源:《辽宁日报》  时间:2008年11月4日

    “出国四年,沈阳街道的树多了,河清了,空气清新了,原来担心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这次回来发现担心成了多余。 ”这是刚从国外探亲回来的小崔回国后的体会。

    我省重工业比重大,环境负担沉重,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比较多,但辽宁振兴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个个烟囱倒掉,一个个污染企业关停、搬迁,一片片绿地映入眼帘,一朵朵白云衬着蓝天,同时,经济高速增长,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思想转向:将环境优先理念融入发展战略决策

    打造高速发展的沿海经济带是带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我省提出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刚刚提出,我省就积极组织开展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环评。当时,战略环评还是“稀罕物”。通过开展战略环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预先评估,对沿海经济带上的园区,根据总体发展要求进行定位,避免临港城市同时发展相近产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避免造成无序开发和恶意竞争。以此,更好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沿海经济带建成生态型、循环经济型经济带。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需要建立具有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体系,这就需要对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或产业进行链接和组合。我省建设沿海经济带,更注重调整经济布局和推进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 “五点一线”上的大连吸引美国英特尔公司投资建厂,仅此一个核心项目一下引来70多家配套企业,通过一个核心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延伸出一条产业链,扩展成一个产业群,构筑成一个具有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基地,既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又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辽河流域富藏煤炭、石油、铁等矿产资源,在这一带河边形成了国内罕见的工业城市群。辽河流域的经济贡献非常大,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占全省的60%还要多。但在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全省排放总量的60%左右,季节性、结构性、复合型污染特征十分突出。因此,占区域经济主导地位的流域经济是否科学发展,直接关系着辽宁老工业基地能否全面振兴。

    要确保发展的稳定快速,就要实现发展的高效集约。 “十五”期间,我省依法关闭流域内污染严重的企业600多家,取缔各类小企业1700多家;关闭制浆规模2万吨以下造纸厂12家。 “十一五”以来,依法关停营口辽南造纸、中兴造纸和辽阳石化 (鞍山)炼油厂等35家涉水企业。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400多家造纸企业全部停产整顿,其中269家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彻底关闭。严格实施新建项目总量审核确认制度,压缩新增SO2排放量6000吨/年,挖掘新增减排项目35个,可削减SO2 26000吨/年,为新上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对老污染源加大了重点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对7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2006年以来对121家重点企业实施了强制审核工作,全省已经建成废水零排放企业50多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 2001年的 63%提高到2005年的72%,有效缓解了重化工业带来的结构性污染。

    沈抚同城是老工业基地区域战略合作的大手笔。我省推动沈抚同城化发展之初就立足生态优先的理念,先行在两市的连接地带建设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沈抚同城生态区。在打破空间行政区划界限的同时,推动形成完整复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沈抚在百里滨河生态路、水生态廊道、交通环路林带等生态工程上共同建设,在浑河水治理、大气污染防治上联手出动,沈抚两市在环境同城的前提下共谋发展。在产业发展上,两市依靠各自的优势实现互相促进。沈阳借助抚顺石化产业延伸下游产业,抚顺在电力、煤、钢材等原材料方面做沈阳的供应基地。同时,两市结合产业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废弃资源再利用和梯级利用的关键链接技术,使两市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内实现发展循环。

    发展转型:把环境优先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始终

    产业结构层次低是辽宁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动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我省以环境影响评价、总量平衡和清洁生产水平作为新上项目必备的三个约束性前置条件,把环境准入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切实履行环保审批的职责,提前介入,全程服务,充分发挥审批的协调作用,争取项目早日上马;对于不符合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工艺的项目,则坚决予以取缔,没有采用国内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项目环评一律不予通过。近两年来,全省共否定不符合环保要求、违反产业政策项目近300个,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辽宁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长期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原来资源丰富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多种资源消耗殆尽或濒临枯竭,可采储量急剧减少,一些城市资源枯竭城市亟待转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较多,这些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煤矿城市采煤沉陷区问题较多,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要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要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抚顺矿业是一家采煤企业,可采储量急剧减少,后续发展明显动力不足。 2002年,我省作为全国第一循环经济试点省,使抚顺矿业集团成为辽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抚顺矿业集团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煤炭以外的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油母页岩综合利用多管齐下,变废为宝,建成页岩瓦斯发电站、页岩烧结砖厂和页岩水泥厂,打造和延伸了油母页岩加工利用的产业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使以前占用大量土地,还严重污染空气和地表水体的废弃物变成了可以带来效益的资源,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城市老工业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最突出的区域,我省有众多的老工业区迫切需要改造,这些老工业区小则几平方公里,大则几十平方公里,以冶金、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为主,工作和居住的人口从几万人至几十万人不等。这些老工业区已经没有了改革开放前的辉煌,许多企业破产倒闭或濒临破产,形成了典型的老工业基地 “烟囱工业区”,技术改造落后,环保投入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构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地区”。

    沈阳铁西工业区作为一个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成为了沈阳市废气污染排放最严重的区域,全市有48家重点工业废气污染源,该区就有20家。从2000年至今,铁西工业区搬迁了上千家企业,在搬迁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具活力的近海工业区和沈铁工业走廊。铁西工业区整体改造工程的实施,对完成沈阳市工业结构由重化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类产业升级,探索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实践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产业带动:以环境优先理念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面对环保产业空前的发展机遇,辽宁省确定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环保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省环保产业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环保产业将基本确立为辽宁省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6年,辽宁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全年总产值为413.2亿元,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我省正在绘就一幅环保产业发展的蓝图。正在筹建的辽宁省环境科学园,将建立环保产业孵化器,形成每年引进10个项目,完成8个项目转化能力的专业孵化器,吸收高精尖人才,培养环保企业;在铁岭及“五点一线”地区建设环保产业园区,形成重要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基地;在鞍山、本溪、抚顺等地区形成以粉煤灰、煤矸石等矿产资源利用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在盘锦、锦州、葫芦岛等地区形成以含油废水、污泥处理及资源化为核心的产业;在环保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沈阳、大连、鞍山等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的环保产业集群。逐步将辽宁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的布局合理化、企业规模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环保产业基地。

    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环境保护,是辽宁在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难题,既要防止城市污染的转移,又要以工业带动来实现新农村建设。我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切入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将种植和养殖业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农业废弃物良性循环利用模式,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一体化协调发展的 “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在大伙房水库上游,抚顺已建立了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食品基地的循环农业体系,既解决了大伙房水库的污染问题,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

    辽宁是能源消耗大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而很多资源已经濒临枯竭,难以支撑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谋求振兴,我省从挖掘清洁能源产业的潜力入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从2007年起,沈阳全面推广地源热泵。发展地源热泵,是改变沈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的有效途径,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拓展了新的空间。随着水源热泵技术的逐步成熟,沈阳、大连在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上进行实践,现已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阜新启动了总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随后又一批知名的国内风电开发集团也纷纷来到阜新市选址,使阜新开始探索“煤电之城”向“风电之都”的转型模式。 2008年初,大连红沿河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辽宁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红火,这些新型环保能源的填补,必然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靳 辉 记者 高慧斌)

    

19.三峡总公司加速建设金沙江梯级水电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时间:2008年11月1日

  记者日前从中国三峡总公司获悉,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开发中最末的向家坝水电站将于今年12月实现大江截流,预计2012年首批机组发电。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樊启祥昨日出席第九届西博会时表示,公司在高标准建设三峡三期工程的同时,将加快金沙江水电开发步伐。

  兼任三峡总公司金沙江开发公司筹建处主任的樊启祥接受采访时说,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促进四川和云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给地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9月,总公司因溪洛渡、向家坝工程建设与四川、云南境内企业签订合同770个,合同金额达137.58亿元。

  据介绍,金沙江下游河段从上至下依次为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水电站,其中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白鹤滩和乌东德水电站各构成“一组电源”,将同国网和南网互联,建成后主要通过“西电东送”满足华东、华中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

  据称,2007年实现大江截流的溪洛渡水电站预计将于2013年首批机组发电。金沙江下游四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76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约8000万吨。四座电站的总库容将达45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可达128立方米,联合调度可使川江沿岸的宜宾、泸州、重庆等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城市防洪规划目标,有利于提高长江干流的防洪标准,增加下游枯水期流量,增加三峡、葛洲坝水电站枯水期发电量。作者:潘乐天

 

 

20.受污程度高 淮河3765公里水质不达标

来源:中国水网  时间:2008年11月4日

    日前,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2007年淮河片水资源公报?记者从淮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2007年淮河入河排污总量与2006年基本持平,但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淮河片153个重点水功能区中,达标率仅为21.6%?

公报数据显示,纵观全年来水量,2007年淮河片平均降水978.2毫米,降水总量达322.8亿立方米?在水量方面,2007年淮河属丰水年份,但污染情况并没有因丰水而减轻?公报显示,根据实测的220个城镇入河污水排放口监测结果显示,排污总量为53.5亿吨,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排放总量分别为89.6万吨和9.7万吨?根据各省统计,2007年淮河片工业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78亿吨,其中淮河流域废污水年排放量65.82亿吨?同时,公报对淮河流域11883公里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的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Ⅱ类水占13.7%,而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河水长达3765公里,占31.7%?污染分布方面,中游地区水污染较重,下游地区水污染相对较轻?

 

21.走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怪圈

来源:资源网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4日 

    据新华网11月3日消息,上海市市长韩正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0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说,从明年起上海将启动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预计未来三年上海用于环境治理的政府财政投入将达到100亿美元。韩正说,这些投入将主要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

    在三年内将100亿美元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在治理环境上,上海市算是出手不凡,大家有理由相信上海的生态环境在未来三年内有所好转。但笔者认为,如果只上海一地投巨资对已患重病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而上海周边地区不采取措施在这三年内对环境进行治理的话,不要说上海用100亿美元治理不好环境污染,即便上海在三年内增投10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来治理环境,那环境还是治理不好,或者说是边治边污染,前面治理后面污染。道理很简单,上海市投入再多的专项资金来治理环境,上海只能让当地带有污染源的企业少排一点污,但上海市不可能做一个大型的隔层来阻拦外地空气污染物进入上海的领空,上海市也不可能来个大面积的截流断污。而且,即便上海市有能力花巨资搞地面截流断污,也能制造出一个保护上海空气清新的大型空气罩来“罩”住上海,但上海市没有能力阻止地下水的流通,也没有能力阻止地下水带来的土壤污染。

    其实,近年来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下过很功夫,一些地方政府对治理环境也是出手大方,而且一些地方的环境在当地政府的治理整顿期间或者是之后的短期内也有所改善,但只要政府部门规定的治理整顿期限一过,河流照样污秽空气照样混浊,地方政府用于治理环境的钱几乎是一点儿作用也不起。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在治理环境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都是各自为政地来治理环境,再加上有些地方在表面上看是在出大力治理环境,其实际上还在支持那些带有污染源的企业搞生产,治理环境污染也就走进了一个你治我污、边治边污、上游污染下游遭殃的怪圈。这种治理环境污染的怪圈不消除,不要说各地政府财政的钱不能用于其它行业的建设,光一个周而复始地用钱来治理环境一项就能拖垮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经济实力不强的地方政府就只能做“遮羞墙”、给裸石刷一层绿漆来骗骗人了,经济条件更不好的地方政府为了捞钱治理环境,只能降低条件搞招商引资,成了那些带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一个制造污染源的载体。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地方政府用于治理环境的钱不被白白浪费,要想我们的生太环境有所好转,除了一些地方政府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治理环境以外,各地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更要统一规划统一作战,而不是各自为政或者是划清界限地来个孤军奋战。也只有环境治理在全国能同步进行,再加上各地方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我国的环境才能治理好。而如果各地方政府不能走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怪圈,全国在治理环境上不能达到统一步骤统一规划,那么环境污染将会是吞噬国家钱财的无底洞,而且我国的环境永远都治理不好。作者:刘玉梅

 

22.防治水污染,环保组织与造纸企业的共鸣

——清洁生产、企业信息公开,绿色和平与APP难得的和谐呼应  

来源:中国纸网   时间:2008年11月4日

    近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防治水污染,绿色和平在行动》,报告指出:中国是一个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国家,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中国正面临严重的水污染。绿色和平的水污染防治项目从推动“清洁生产”和“企业信息公开”两个方面入手,汇集政府、企业、专家和关心中国水污染问题的公众的力量,努力促成积极的改变。

    无独有偶,作为造纸业领军企业之一的金光集团APP,深刻感受到社会日益增长的用纸需求以及造纸业对未来经济和自然资源发展的影响,于2008年6月27日制订“立足中国,绿色承诺”宣言,就吨纸浆耗水、吨纸浆排水、化学需氧量(COD)等设定了明确目标。本着公开、诚信和严格自律,APP(中国)在10月14日又发布绿色承诺首份季报,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达成情况向社会做出了报告,实现了企业信息公开。

    环境问题的批评者绿色和平和被批评者造纸企业APP(中国),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这个理念上,难得地出现和谐呼应。绿色和平以文字倡导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APP(中国)则以实际行动来落实企业责任、公开企业信息、实践绿色承诺。

    造纸业一向被视为污染严重大户,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烟尘滚滚是很多造纸厂留给社会公众的形象。2005年,全国造纸行业废水排放量为36.7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5.1%,COD排放量为159.7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的28.8%;2006 年,全国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7.4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17.98%,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为155.3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总排放量的33.6%。2007年,全国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和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占到了全国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量的17%和35.2%。

    水是制浆造纸的主要消耗资源,造纸业主要污染物也是通过污水排放产生的。因此,降低吨浆和吨纸的耗水量、减少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是造纸业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关键。国家发改委2007年发布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到2010年实现造纸产业吨产品平均取水量由2005年103立方米降至80立方米、综合平均能耗(标煤)由2005年1.38吨降至1.10吨、污染物(COD)排放总量由2005年160万吨减到140万吨,逐步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和谐的造纸产业发展新模式。

    绿色和平倡导:“清洁生产”是一种应对水污染问题的全新思路。从源头和生产链上每一个环节减少水污染的方法,当中包括原料来源、加工过程、产品设计及使用,到弃置方式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清洁生产所涉及的范围。 清洁生产鼓励以一种预防性原则进行工业生产,实现真正的环境保护。

    作为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的实践者,APP(中国)通过“生态营林、环保制浆、绿色造纸”的理念,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落实在企业行动中践行承诺。在营林过程中,APP以环山水平作业的方式减少水土流失,保留林缘植被和林间杂草以维护生态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工业化育苗控制和节约苗木生产用水量,滴灌方式营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水的消耗。这些具体措施体现了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环境的爱护。

    在制浆生产中,APP将污染控制在过程中,国家规定的制浆企业COD排放浓度为400毫克/升,APP金海浆纸的COD排放浓度为100毫克/升以下。金海浆纸通过碱回收锅炉燃烧废物发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70万吨,少排二氧化硫2131吨,每年减少排放COD18万吨,废水2亿吨。国家环保部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简报第十期指出:海南金海浆厂木浆生产线,代表目前最先进的制浆工艺,黑液提取率高于99%,浆回收率大于98%。企业污水处理厂的二级生化处理设施和三级处理装置,采用混凝沉淀法进行生化深度处理,使排放水体中的COD浓度能够降低到100mg/L 左右,远远优于国家制浆污水排放标准,吨浆COD排放0.15kg 。

    在造纸环节中,APP力求将耗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降至最低。国家规定的吨纸污水排放量是60吨,APP金海浆吨纸污水排放量8.65吨,金东纸业吨纸污水排放量7吨以下,约为国家标准的1/8;国家规定的造纸企业吨纸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排放量为6kg/吨纸,APP的吨纸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排放量为0.61 kg/吨纸,约为国家标准的1/10。

    2006 年,我国纸及纸板产量6500万吨,纸浆消耗量为5992万吨,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7.4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17.98%,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为155.3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总排放量的33.6%。2006年,APP金东纸业产量205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3.1%,金海浆产量120万吨,约占全国木浆产量的1/12。如果全国的纸浆企业都能达到APP的环保水平,每年造纸业可以节约用水上百亿吨,制浆业节约用水几十亿吨,全行业COD排放量可减少近百万吨。

    绿色和平倡导:从源头入手,推动企业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每个环节减少或避免污染;同时与各级政府合作,推动环境信息透明公开,赋予公众监察环境问题的权力。APP(中国)通过生产实践,把污染物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将生产中的资源消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公之于众,向社会公开信息并作出庄严承诺,接受社会监督。环保组织的倡导和企业的行为,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行动中形成了不谋而合的和谐呼应。

中国的造纸业,一直是备受环保组织批评和抨击的重点行业,也是社会公众极其关注的热点行业。但从APP绿色承诺的行动和绿色和平关注水污染报告的和谐呼应,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的造纸企业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企业负责任的行为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大声疾呼的倡导者,但我们更需要一大批如APP一样脚踏实地的实践者和行动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任文斌)

 

23.金光集团没资格和环保组织“共鸣”

文/冯永锋

“中国纸网”似乎是金光集团APP的专用网站,或者受到了金光集团APP的胁迫。因为金光集团APP想在上面登什么,中国纸网就给登什么。11月4日,这家“中国纸业门户网站”上面出现了一篇文章,标题很长,叫《防治水污染,环保组织与造纸企业的共鸣——清洁生产、企业信息公开,绿色和平与APP难得的和谐呼应》。

这堆生拉硬拽、码得别别扭扭的“文字乱石”,大意是说造纸行业的屡被批评者、“造纸业领军企业之一”的金光集团APP,2008年以来,开始猛然悔过,重视水污染防治,重视企业信息公开,因此,有资格与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难得地和谐”上一次。

金光集团这篇自我吹捧的文章,大改往常与环保组织“对对碰”的方式,也不再污蔑环保组织了,而是开始把自己扳到“负责任国际大企业”的定位上,大谈起企业社会责任,试图与环保组织称兄道地起来。看其文章的意思,不仅从此以后,金光集团APP会继续在中国消费者的热烈拥戴下获得超常规赢收,而且其环境伤害罪过有望从此在公众心中“快速降解”。

企业与环保组织本来都是社会有机体,说起来大家都负有公益的责任。做得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对社会有益,生产的过程对社会至少无害;生产的产品对环境有益,生产的过程至少也要对社会无害。可惜,金光集团APP无论穿上什么样的行头,无论画上什么样的脸谱,无论扭出什么样的身段,无论奏出什么样的高调,都无法改变其“对社会有害”和“对环境有害”的本质。

金光集团APP大概是我见过的对社会生态影响大的公司。其外部破坏力和内部侵蚀力之强,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六窍顿开。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金光集团APP都是拿金钱来开道。他们首先要控制的是政府,于是以诱人的“投资规模”来傍靠政府官员,动不动就在谈判桌上装扮成“史上最大的外商投资公司”,引诱政府官员走上疯狂的政策之路。在傍定几个当地政府的关键人物、颁发出由其主笔的红头文件之后,马上返过身上,穿上当地政府要员的外套,“指导”当地的林业政策,控制当地的林产经济,“建设”当地的自然生态,“造福”当地的财政利益。

如果有人对其表示怀疑,马上就举起政府官员的大棒来喝杀;如果有人表示反对,马上就“协调”当地的组织部对此人进行“换岗”。对待一向监督其企业环境行为的环保组织,能赞助的就赞助,能拉拢的就拉拢,不能赞助、拉拢的,就开展污蔑攻击术。对于调查其企业行为真相的记者,能用钱、用势力去“和谐”的就和谐,能给其单位“配合”广告的就配合广告,无法和谐的、无法广告的,也是同样以污蔑来冲击对方。金光集团APP深知,只要紧扼经济命脉,只要操纵当地政权,只要控制宣传舆论,只要占有媒体,金光集团APP完全可以在中国大地上为所欲为。

金光集团APP很清楚,要顺利破坏中国的自然生态,必须先摧毁中国的社会生态。因为说到底,人既可能成为自然破坏者,也可能成为自然保卫者。因此,在捣毁当地社会生态之后,自然保卫者通通都在金钱诱惑下投降、变质为自然破坏者,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成功地按照金光集团APP的意图,转型为其“生态破坏合作伙伴”;做得更阴险些,可以让所有当地人成为金光集团APP生态破坏先锋队、环境污染雇佣军。而金光集团APP则稳当当地坐在帐幕后面,笑眯眯地看着当地一批批为了可怜的鸡毛利益而出卖良知和环境的人,前赴后继地被扭送上环保审判台。在看着替罪羊们纷纷血染沙场之后,金光集团APP的股东们慢慢地收起金钱老虎机,把所有掠夺生态和灵魂换取的高额利润,装上飞机,绝尘而去。留给当地的,是被格式化的森林,是高度纯化的生物多样性,是频繁的水土流失,是数十年难以还清的河道,是被毒化的土壤,是被剥夺了良知的心灵。

金光集团APP老在吹嘘其排放的污水极度合格。我想,所有的造纸专家都明白,木浆造纸固然比草浆造纸的污染能力要差一些,但也是极难治理的。因此国家在制定不同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中,造纸行业的排放标准一向较为宽松。这意味着,无论金光集团使出什么样的劲头来治理污水,其排放出来的污染物,都是当地环境和公众利益的极大伤害。如果它在当地居然真的成为“环境友好企业”,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是它把污染排放、转移、稀释、隐藏到了其他地方。

何况,衡量一家造纸企业的环保水平,绝对不仅仅在污染治理上。对于金光集团APP来说,它们对中国生态恶化最大的贡献是毁坏了大量的天然林。它们每到一处,必做的工作是把当地长势极佳的天然林,指责为“低效林”“劣质林”,全部砍光炼空后,推挖成崭新的“造林用地”,供其植造人工纯林。金光集团APP是一家需要大量纯粹木材(桉树和杨树)来满足其原料需求的庞大公司,强大的原料压力逼迫他们不停地在中国大地上寻找原料基地。如果你到海南、到广西,到广东的雷州半岛,到福建的闽西,你一眼就能看出金光集团APP鼓吹的“生态营林”,植造出连绵成片的人工桉树纯林对当地生态恶化所做的贡献。而如果你到鄱阳湖湿地,到洞庭湖滩涂,到华北大地上,看到那整齐划一的“杨家军”,那生长上几年就会被砍走造纸的杨树部队,你只要稍具生态学知识,就会马上不寒而栗。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的环保问题绝不仅仅是污染治理,虽然污染治理的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现在最可怕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而在生态破坏的各种手段中,森林破坏尤其是天然林破坏是最为险恶的阴招。天然森林的破坏让中国的生态进入全面的崩溃期。

而金光集团APP这样的公司,每天都在中国大地上寻找可填充其造纸胃口的天然林地。目标一旦锁定,马上想出一切办法,把当地的社会生态毁灭,然后踩在所有倒下者的尸体上,把当地的自然生态尽情地掠夺一空,兑换为“可持续利润”。

金光集团宣称自己“重视水污染防治”,可天然森林才是地球之水最贪恋的母亲,是工业污水的最好处理器;金光集团APP宣称自己公开了企业信息,可关于环境方面的部分从来都是轻描淡写,厚重地扑写上的,是自己投资了多少多少钱用来做慈善。在单薄而可疑的环境信息中,被写得最多的是投资了多少多少元用于污水治理,但你在它的所有文字中寻找,你肯定找不到它们敢公开地说“对中国的物种灭绝做了多大的贡献”。

金光集团APP这种出现在哪,就把破坏和毁灭带到哪里的“跨国掠夺集团”,金光集团APP这种完全不懂环境保护内涵、也从来不知悔改的生态凶手,在洗心革面之前,有什么资格与环保组织同腔“共鸣”?我们不反对企业自我反省和改良从善,但在“从良事迹”被立上牌坊之前,金光集团APP最好还是低下头来,正视、检点一下这几年给中国生态造的孽,再说其他。(20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