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10-29

十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1、2008江河十年行之八——60年不变的木格措

 

环境资讯:

2、京华时报:       环保部通过“三定”方案 将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环评 

3、中国新闻网:      中国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4、第一财经日报:     贾幼陵:恢复游牧不是解决草原退化的出路

5、科学时报:       全国政协电监会呼吁建立有序的水电开发机制

6、新华社:        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

7、新京报:        太湖蓝藻污染企业转移苏北

 

地方信息:

8、大洋网-广州日报:   广州明年起对高排放车辆实施限行

9、新华网:        南京遭遇有刺激性气味严重空气污染

 

人与自然:

10、人民网天津视窗:    数千“活着的”古村落开始进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视野

 

环境曝光:

11、大河网:        暗访污染企业遭老板围攻 两记者被打致伤

 

深度报道:

12、新华网:        环评法五年效果初显减少排放2500万吨

13、人民政协报:      农业污染:回避不了的沉重现实

 

环境时评:

14、慧聪网:       《水问》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环保警钟

15、人民日报海外版:    环保无国界

 

 

 

 

1、2008江河十年行之八——60年不变的木格措

文图/汪永晨

 

这些年无论走到哪儿,讲到哪儿,我常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小时候家乡的河和现在一样吗?不管是在多大的场合,通常说一样的只是那么一两个、两三个。而说不一样的,水脏了,河干了,江没有了的,一定是手的森林,举出一片。

我问这个问题的起因是,2006年我们江河十年行第一年时,我问家住木格措的60多岁的荣东江措老人,你小时候木格错和现在一样吗?他说:一样。可当时我转过身来问在场的12位记者,你们小时候家乡的河和现在一样吗?结果无一例外,都说不一样了,脏了,干了,没有了。这12位记者来自我们中国很多发达地区。

 image001.jpg

这就是木格措

 image002.jpg

小时候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的山山水水

江河十年行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记录中国西部江河的变化,还有变化产生的原因。像木格措这样不变的高山湖泊越来越少。难道不变的地方就一定穷吗,这也是我们希望在记录中寻找出答案的。

 image003.jpg

天、云、山、树、海

 image004.jpg

高山中的海子

木格措曾经于2003年被规划要建水库。后来经过当地人和中国媒体、民间环保组织的努力,终于留住了这个被当地人称为野人海的高山湖泊。

 image005.png

2003访问导游

 image007.jpg

2004采访时

 image009.jpg

2008再次相遇

2003年我第一次到木格措时,这位藏族汉子和我说的是:我们刚刚因为旅游挣了钱,孩子也能上学了,家里添了不少东西。可是听说要修电站了,不让我们牵马、照相、卖草药了。而且我们这里是地震多发区,历史上就有过大地震,要是修了水库,再有地震,我们康定的大山上都是湖,我们是顶着水盆过日子的。还有,他们修电站也不会用我们当地人,说我们素质不行。你们一定要帮我们反映反映呀。

2004年,我再到木格措时,这位藏族汉子更是着急了。是他先认出的我,让我一定要把他们的意思反映反映。

2006年我们第一年江河十年行时,又碰到了他,这次他和旁边牵马让游客骑的人说:这位大姐我认识,已经来过好多趟了,说着朝我举起了大姆指。

2006年,在我们江河十年行出发前,我在四川日报上看到有文章说,甘孜州政府决定发展绿色经济,木格措水电站不建了。这可以说是中国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影响公共决策的第一个范例。

2008年江河十年行,我们到了木格措时,那里已经修了一年多的路还没有修好,我们的车不能开上去,要换当地人的车。我坐在车上后发现,司机又是这位藏族汉子。他虽然没少收我们的车钱,却对同行的记者说,要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呀。可是我们现在又有了新问题。木格措被张家界的私人老板承包了,以后我们还能不能在这里做生意就不知道了。下次你们再来,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你们。

一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被私人老板承包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来得及印证。不过在荣东江措老人家,他发的是同样的愁,而且说,已经念叨我们好多天了,知道我们快来了,希望我们一定要帮帮他们。

 image010.jpg

2006年采访

 image012.jpg

2006年采访

 image014.jpg

2007年采访

 image016.jpg

2008年采访

去年我们看到荣东江措老人时,大家的感觉都是他怎么好像比前一年年轻了许多。可是今年,他一下子又老了很多。

江措老人说,已经传开了,张家界的私人老板要来,他们家的家庭旅馆就不能开了。我问,那你们打算干什么呀?老人说,我们就不搬,看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

我还记得去年我们到他家时,他家门口修路震坏了一点他家的新房子。老人当时很有信心地和我们说,修路的人说了,这是政府修的路,不是私人修的,坏了会赔你的。可是今年我问老人,坏了的房子赔你们了吗?他摇摇头说:找了好几次了,没人管。

 image017.jpg

山外有山

木格措没有变,可是生活在那的人,却因为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某些决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赶路,我们这次没能采访到当地的旅游部门,记得2006年采访时,州旅游局的领导对康定这个神湖的发展有着很多憧憬。怎么才两年就给承包出去了呢?

不知道明年我们再来时,木格措的主人会不会变?难道,当地人就不能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经营这片旅游胜地,一定要外来的和尚来念经吗?外来的和尚,又会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呢?

 image018.jpg

站在高山看木格措

image020.jpg 

笑在大自然中

因为木格措的美,我们一行人不管老的,小的,多大的专家,拍照时,都笑疯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像木格措这样的地方毕竟太少了。人在这样的美景中,哪个能不开心、不笑呢?当初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木格措留住了。可是明天生活在这里的人,如果失去了他们往日的快乐,我们还能乐吗?

我们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离开木格措的,而离开后不久,我们在曾经也是天堂般美丽的地方又拍到了这样的画面。

哎!

 image022.jpg

新都桥挖沙后的江水

image023.jpg 

摄影家的天堂也抵不住人为的干扰

 image024.jpg

记下来

 image025.jpg

藏族妇女劳动中

这位藏族妇女在劳动中的笑容留在了我的心里。明天以及接下来的江河十年行,真希望能拍到更多这样的画面,不知道行不行。

2、环保部通过“三定”方案 将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环评 

来源:京华时报 2008年10月29日

    昨天,记者了解到,《环保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已获该部党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根据实施方案,环保部将着力突出职能和业务两个重点,严格控制机构和编制两个总量。与此同时,将加大职能转变,取消涉及企业的所有评比达标活动。

    据介绍,该部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三定方案,决定加大职能转变和权力下放力度,对于一些涉及企业环保评比和达标的活动,一律下放到相关的环保事业单位,比如:对于企业申请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工作,该部已经全部委托给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负责,而对于“环境友好企业”的评选,则全权委托给了中华环保联合会。(记者夏命群)

周生贤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党组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10月24日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会议认为,《实施方案》按照“职能要转变、方法要更新、重点要突出、效率要提高”的指导思想,着力突出职能和业务两个重点,严格控制机构和编制两个总量,以“推进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坚持“勇于创新、民主公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原则,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环境保护部“三定”方案,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了职能转变和下放力度,取消了涉及企业的所有评比达标活动,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完善了运行机制,细化了工作程序。

    会议指出,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征求了机关各部门以及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和地方环保部门的意见,分别组织召开了机关各部门、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和部分地方环保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机关各部门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及时反馈,体现了科学、民主、公开,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下发,明确责任界限,确保“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

    周生贤最后强调,《实施方案》的通过标志着环境保护部机构改革工作进入新阶段,要切实做好机构到位、干部配备、人员交流、直属单位改革等各项后续工作,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任务十分艰巨。要把落实“三定”的过程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扎实地做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和八大课题调研。要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深入细致,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抓住鲜活的案例,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放思想,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服务型行政机关。

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潘岳、张力军、周建、李干杰,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傅雯娟出席了会议。副部长吴晓青,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列席会议。(来源:中国环境报 周文颖)

3、中国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10月29日

  中新网10月29日电国务院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天发布的白皮书由八章组成,即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体制建设。

  解振华说,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努力,以及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阐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要包括: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等领域;

  ——中国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大力度落实《国家方案》提出的201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和增强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等目标;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倡导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取得了明显成果。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66%;2006和2007年累计节能1.4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3.35亿吨二氧化碳;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落后水泥产能5200万吨;2007年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约2.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约5亿吨二氧化碳;2006和2007年风电新增装机305万千瓦,年均增长148%;截至到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2600多万户,每年可替代1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4400万吨二氧化碳;

  ——中国在农业、森林和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等脆弱区,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果。大力增强了农业、林业的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强化提高了海洋灾害防御能力,初步建成了海洋环境立体化观测网络;

  ——中国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大力倡导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民行动;

  ——中国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建设性地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推进《公约》和《议定书》下的技术转让与合作,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的深入发展;

——中国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了协调管理工作机制,各级政府都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措施,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能力。 白皮书表明,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不懈努力。

4、贾幼陵:恢复游牧不是解决草原退化的出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29日  章轲

  “传统游牧生产方式虽然能使草原恢复生机,但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刚从国家农业部总畜牧师、国家首席兽医官位置上退下来的贾幼陵26日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示,恢复原始游牧不是解决内蒙古草原退化问题的出路。

  近期,学界和一些牧区人士希望通过土地流转来恢复游牧生产方式的声音不断,而在内蒙古曾经生活过9年的贾幼陵对此持反对态度。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游牧是传统的生产方式,不积累、不进化、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

  对牧业有过多年调研的贾幼陵认为,游牧生产方式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在游牧生产方式下,牲畜越冬死亡率达到10%~15%甚至更多,繁殖成活率仅为农区的一半。他举例称:“1968年,内蒙古草原发生大雪灾,我和牧民一起放的1000多只羊死了一半。”当时,贾幼陵曾触景生情写诗:“巨鹰张翅扑冻马,瘦羊布野喂寒鸦。”

  “蒙古国经济以游牧为主,2000~2002年间因雪灾共减少了981.55万头牲畜,每年这方面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贾幼陵说。

  他认为,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草场退化导致草原荒漠化,而恢复原始游牧无法解决草原退化。

  据国家农业部调查,我国目前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原因除气候干旱外,还包括草场超载放牧,目前全国牧区、半牧区草原平均超载率为36.1%。而乱采、乱挖、乱垦等行为也严重破坏了草原。据测量,近200年来,内蒙古草原不断缩小,南线已向北退缩200多公里,东线已向西退缩100多公里。

  贾幼陵认为,现在的草原基本上都是较干旱地区,全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水是长草、养畜、养人的关键。由于降水量不由人控制,合理控制载畜量就成为维持生态环境和确定合理人口密度的最重要因素,“实现草畜平衡是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他指出,草畜平衡不是简单的草原植被问题,实质是“人—畜—草”的平衡。人减不下去,畜也难减。

  近年来,内蒙古一些牧区开始试行草原合作社。贾幼陵认为,牧民组建合作社,目的不应为了恢复游牧,而应根据草原特点,建立草畜平衡制度,统一使用水源、打草场和放牧场。此外,草原出租、转包、流转能够保证牧民的利益。但必须合理合法,并以牧民自愿为原则。

5、全国政协电监会呼吁建立有序的水电开发机制

来源:科学时报 2008年10月28日

  全国政协和电监会考察长江上游,呼吁建立有序的水电开发机制

  本报成都10月15日讯(记者易蓉蓉)10月8日至16日,全国政协和电监会联袂赴云南四川考察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情况,希望借这次考察摸清长江上游的水电分布情况、存在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预热”。

  长江上游水电无序开发状况已持续多年。长期以来,长江上游有关地方政府只关注如何最大效能地利用水能发电,忽视了水利循环、灌溉、涵养生态等功能。目前,长江上游水电开发主要采取梯级开发,但是水电建设会对滑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带来影响。专家表示,水电开发首先要照顾的就是资源环境。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进中央递交了一份提案《长江上游水电开发要考虑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称如果目前长江及其支流规划的水电站全部建设完成,则长江及其干流可能全部渠化或者部分渠化,将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这份提案引起了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安排在今年下半年开展几个重要课题调研,其中重点之一即长江上游水电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带队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原副主席邵秉仁表示,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堪称无序,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环境平衡,给当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带来了挑战。这次调研结果将上报国务院,供决策部门参考。他表示,长江上游水电问题涉及的利益方很多,只有国务院可以协调解决。全国政协这次调研决心很大,希望能以实际的调研结果让政府部门快速、强力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呼吁建立有序开发的机制,积极引导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科学、有度利用。

  这次考察既安排了云南省和四川省发改委、环保局、林业局、地震局、国土资源局、旅游局等职能部门汇报各自与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相关工作,也安排了杨勇、范晓等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反映观点和建议,还实地考察了紫坪铺、泸定、黄金坪等水电站。

6、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

来源:新华社2008年10月28日

  记者28日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

  据统计,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还了解到,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也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的生态安全,不允许过度开发,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记者闫平)

7、太湖蓝藻污染企业转移苏北

来源:《新京报》2008年10月29日

人大常委会报告称,环评与审批单位存利益关系影响公正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环境影响评价法执法检查中发现,环评编制单位和审批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到环评审批的公正性。

  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向常委会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检查组发现环评审批的公正性有待加强。

  陈至立指出,当前全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有些是其下属事业单位,这种体制如不改变,环评审批的公正性就难以保障。

  由于环评审批缺乏统一的环评质量标准,影响了环评的科学性,甚至产生了污染企业和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转移现象。检查组在检查中了解到,2007年蓝藻事件之后,江苏被查处的太湖流域个别污染企业又有向苏北和其他地区转移的现象。

  与上述问题同时存在的是,执法部门执法不严问题亦比较突出,执法检查组发现,有些执法部门对违法企业的处罚措施只有罚款,而没有依法勒令停止建设。如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一期160万吨/年氧化铝生产线“未批先建”,被查处后,又违规开工建设240万吨/年的氧化铝生产线。

而在违反环评法行为当事人追究责任问题上,不少违法者未能受到法律规定本应受到的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追究。(记者杨华云)

8、广州明年起对高排放车辆实施限行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08年10月29日

 “广州市现在能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车辆还占不到20%的比例!”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委员提交提案指出,广州目前最大的灰霾污染源来自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记者昨日从广州市环保局在相关提案答复中获悉,广州明年起对高排放车辆实施限行,计划先在中心城区试行限行规定,2010年开始扩大限行范围。

  广州“国Ⅲ”标准的车辆不到20%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委员宋川在提案中指出,广州灰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到市民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到海陆空交通运输生产安全,而且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广州在国内外客商中的形象。他说:“曾经有一位跨国集团的中国区负责人对我说,广州想发展总部经济,与其开出奖励500万元或300万元的优惠条件来吸引世界性大公司的总部或区域总部到广州落户,还不如花大力气改变广州的环境空气质量,蓝天白云其实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宋川认为,广州市灰霾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目前最大的灰霾污染源来自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他说,广州市现有各类机动车辆总数已超过100万辆,达不到“国Ⅰ”标准的在用车辆就高达20多万辆,一辆未达“国Ⅰ”标准的汽车排气量相当于10到20辆“国Ⅰ”标准车辆排放的总和。而实际上“国Ⅰ”、“国Ⅱ”标准也已相对落后,欧美早已开始执行“欧Ⅳ”标准了(相当于我国的“国Ⅳ”标准)。广州市现在能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车辆还不到20%。

  建议:尽快限行高排放车辆

  宋川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广州市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尽早明确无“环保标志”车辆禁行的最终时间;严格查禁无“环保标志”的车辆在包括番禺、花都在内的全市区域内行驶,让车主自觉主动地前去申领车辆环保标志。

  他还建议,尽快制定实施“国Ⅰ”、“国Ⅱ”类较高排放车辆的限行措施,按“环保标志”高低在包括番禺、花都在内的全市区域内划定行驶范围和时间,限制“环保标志”低的车辆在城市中心区的行驶范围和时间,以达到减少中心市区污染气体排放的目的。

  另外,尽快立法对市区以外来穗车辆在各入城口进行检测,发放临时“车辆环保标志”;对超标排放的车辆责令其禁入市区或限期离穗。

  新上牌车辆100%达到国Ⅲ标准

  广州市环保局在答复中表示,广州市已于2006年底启动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工作。从2007年1月开始,先行对国Ⅲ标准汽车核发环保标志;从2008年1月1日起,在53个核发点全面开展对全市汽车环保标志核发工作。环保标志分别称为黄色标志和绿色标志,用于识别高、低排放汽车。黄色标志用于识别国Ⅰ标准以下汽车,绿色标志用于识别国Ⅰ、国Ⅱ、国Ⅲ标准汽车。截止到今年5月底,广州市已对本地汽车核发环保标志25万多个。

  继续对车辆登记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全市新登记上牌车辆100%达到国Ⅲ标准。从2008年5月起,在全市全面推广使用国Ⅲ标准车用燃油。2008年底前,完成余下的1000多辆柴油公交车的清洁能源推广工作。2009年底,客货运车辆将全都达到绿色环保目标。

对于委员提出的对高排放车辆限行的建议,市环保局透露,广州市计划在明年开始对本市机动车实施环保标志限行,先在中心城区试行限行规定,2010年开始扩大限行范围,至亚运会召开之前,进一步扩大高排放车辆限行范围。目前工作方案已经制定,正在报市政府批准执行。

9、南京遭遇有刺激性气味严重空气污染

来源:新华网2008年10月29日

  新华网南京10月29日电 (记者凌军辉)南京28日突然遭受烟霾袭击,人们出行、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截至29日0时,空气即时监测数据显示,污染指数已经超过300,达到重度污染。这是南京今年以来污染最严重的一天。

  江苏省气象台28日晚8时38分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12小时内南京地区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请注意防范。这是江苏今秋第一次发布霾预警。

  南京环保局的监测结果表明,28日16时起,南京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异常升高,28日12时至当晚22时,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0.352毫克每立方米,折算为空气污染指数203,达到中度污染水平。截至当晚22时,全市9个国控点中有7个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实时浓度超过1.0毫克每立方米,达到重污染水平,为历史罕见。

  烟霾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由于此次烟霾有刺激性气味,市民纷纷躲到室内,关上门窗。记者从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等几家大医院急诊室了解到,因咽喉疼痛入院的患者比平时有明显增加。烟霾还造成空气能见度降低,28日18时左右,正值上下班高峰,南京多条主干道道路拥堵。

  江苏省环保厅发布的空气质量日报显示,28日白天全省13个省辖市中,南京、扬州、常州、镇江、泰州5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都达到轻微污染,其中镇江市最严重,污染指数达到145。一般情况下,污染指数超过130就不适宜出门。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分析,造成此次较大区域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不利于大气扩散的气象条件所致,同时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也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

10、数千“活着的”古村落开始进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视野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2008-10-29

简要内容:控拜村是隐藏在中国西南群山深处的一个苗族古寨。这个山林梯田交织环绕、仅有202户人家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最大的苗族银匠村。无数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艺术极品,就出自村里260多位技艺精湛的银匠之手。 

2008102901-1.jpg

徽派建筑村落(宋振平摄)

2008102901-2.jpg

  控拜村是隐藏在中国西南群山深处的一个苗族古寨。这个山林梯田交织环绕、仅有202户人家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最大的苗族银匠村。无数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艺术极品,就出自村里260多位技艺精湛的银匠之手。

  可是,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近年来村里大部分青年人走出山寨到外谋生,百年古寨再听不到叮叮咚咚的捶打声,成为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的“空心村”。“苗族银饰锻造技艺”2006年就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这仍不能阻止古老技艺濒临消失的困境。

  为了留住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近日将控拜村确定为中国首个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示范村,力求让传统技艺回归它本来的土壤并有所发展,留住苗族古老的历史内涵。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存的国家,中国的文物保护将不再局限于尘封在玻璃橱窗后的出土文物和那些主人已经迁走后孤寂的空城,数千个像控拜村一样仍延续着百年文化遗存和生活方式“活着的”古村落开始进入文化遗产保护新视野。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部分高校和地方政府的百余名专家和官员们,日前在贵阳市通过了一项旨在发展和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的“贵州建议”,提出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着重保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村落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川泽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村落的居住环境和文化记忆,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将在政策导向、法律体系构建、技术保障与资金筹措、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引导。

  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大会上,“文化景观”被首次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景观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创造出的景观。而村落文化景观是农业文明的结晶,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现有村落数十万个,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多达5000多个,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遗产之多、地域分布之广,世界罕见。村落文化景观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布局形态、工艺精湛的建筑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如果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从地域版图上消失,人们就会发现失去的不仅仅是建筑遗产,而且是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说。

  历史文化村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中国保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历史古村镇中。

  “今天的历史文化村镇,不但是人们现实的居住空间,而且是人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村落文化景观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具有深刻启示和指导意义。

  专家们提出,过去几十年里,一些亚太地区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家遗产资源方面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大消耗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新一轮农村建设和开发热潮中,如何解决好古村落的发展和保护问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单霁翔说,中国的文物保护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已由注重保护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发展到保护“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从保护“单个建筑物”发展到保护“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逐渐建立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历史文化名城”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是这个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实践。(王丽 施雨岑)

11、暗访污染企业遭老板围攻 两记者被打致伤

来源:大河网2008年10月29日

  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29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10月27日晚,为了摸清群众投诉的污染问题,省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与记者一起赶到巩义市西村镇对企业进行暗访,不料在暗访即将结束时,省会某媒体的两名记者遭到十几名村民围攻被打伤,所带的摄像机也遭损坏。

  举报三家企业污染严重

  10月18日上午,巩义市人大代表、西村镇东村村委会主任贺传林专程赶到绿城广场,参加全省的环境大接访活动,投诉本村的三家企业污染严重。省环保局接到投诉后,决定到现场对企业进行检查。鉴于举报人反映三家企业常常白天停产,晚上开工的情况,省环保局执法人员决定连夜进行暗访。10月27日下午5时,省环保局工作人员与记者一行赶往巩义市西村镇。

  当晚6时许,记者一行到达巩义市西村镇东村,省环保局的工作人员通知巩义市环保局,要求派人配合检查。在当地环保局人员到来之前,记者一行在投诉人的带领下,来到腾达净化剂厂。该厂大门紧锁,省环保局工作人员掏出证件,在向门卫表明来意后,记者一行步行穿越腾达厂区,来到腾达净化剂厂的后部。这里有两个大的沉淀池,里面积满了黄褐色的泥浆一样的东西,再往厂区里走,两排水池内积满了不明液体,酸气袭人,记者感到几乎无法呼吸。该厂内部也十分混乱,同样无法找到排污地点。

  围攻打人者为企业经营者

  当晚7时30分许,就在记者顺原路返回时,忽然听到人声嘈杂,省环保局工作人员急忙拨打了110,并加速向厂门口跑去。这时,只见十几人将正在后面采访的两名记者团团围住,并试图抢夺摄像机。

  十几人个个骂着脏话,推推搡搡,扬言:“记者晚上来找事,整死他!”有人开始捡起砖块朝摄像记者的头部和摄像机乱砸,也有人开始对两名记者拳打脚踢,为了保护摄像机,两人试图离开现场,不料又被众人拽回,场面极度混乱。省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见状,急忙上前阻拦,申明是在执行公务,劝众人保持冷静。谁料,众人开始推搡省环保局工作人员。10多分钟后警察到场,在进行一番劝阻后场面暂时平息。随后,民警将众人带到派出所进行处理。后经举报人确认,当晚参与打人的有与腾达净化剂厂相邻的恒达耐火材料厂老板贺长钦、振宇净化剂厂老板李明立、腾达净化剂厂老板贺荣安夫妇及其儿子,其余人都是老板的亲友。

  到西村镇派出所后,经检查,一名记者面部被抓烂,并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另一名记者头部和背部均受伤,摄像机被砸坏。省环保局宣教中心一名工作人员的手部被抓烂。派出所民警对案件进行了详细调查。昨日凌晨2时许,在巩义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记者一行才得以返郑。

  进展两企业已被勒令停产

  当晚,巩义市公安局政治处刘主任,赶到派出所指挥案件处理。他表示,要立即调查取证,根据记者受伤情况和摄像机受损情况,将依法追究凶手的法律责任,该治安拘留的治安拘留,涉及刑事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截至记者发稿时,从巩义市环保局得到消息,两家净化剂厂已经被勒令停产整顿,企业用电被切断,均已停产到位。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处理中。

12、环评法五年效果初显减少排放2500万吨

来源:新华网2008/10/29

    10月27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陈至立副委员长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2008年监督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环评法执法检查。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评法第一次进行的法律实施情况检查。

    遏制环境污染恶化势头

    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环评制度

    执法检查报告显示,环评法实施后,国务院提高了燃煤火电、钢铁、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保准入标准,从2006到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通过对涉及投资近1.5万亿元的377个“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项目的环评做出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的决定,遏制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恶化的势头。

    据环境保护部测算,环评法实施5年来,累计减少COD排放量140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510万吨,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十一五”约束性指标任务的完成。

    环评法实施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对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了环评。从2003年环评法实施至2007年底,全国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环评117万件,环评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

    严格环评前置审批,停建一批建设项目。2007年,广东省各级政府通过环评审批共否决了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4811个。新疆近日依据环评结果否决了总投资3.3亿元的煤炭项目。

    查处了一批违法企业,有效减轻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05至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依法查处了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违反环评法的项目。2006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1194个项目进行了查处。近3年来,国土资源部整顿和规范了对环境影响严重的500余家矿山企业。

    部分部门重审批、轻监管

    “未批先建”现象仍存在

    执法检查报告认为,强调审批而忽视全过程监管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环境保护部统计,仅该部审批的项目中,大约就有10%以上未申请验收即擅自投运,而申请验收的项目中又有20%以上未完全落实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环保措施和要求。

    2007年初,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对100多个市县的上百个工业园区、500多家企业的现场检查中发现,有40%的建设项目缺乏后续监管,环评报告书提出的环保对策和措施难以得到落实。

    对未报或未批环评就擅自开工建设项目处理不到位。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一期160万吨/年氧化铝生产线“未批先建”,被查处后,又违规开工建设240万吨/年的氧化铝生产线。

对违反环评法行为当事人追究行政责任落实不到位。执法部门往往以“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由,或者以“不能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为由,开脱责任,使违法者未能得到本应受到的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追究。这次执法检查中了解到,极少有因行为当事人违反环评法和行政管理部门责任人不作为,而受行政处罚或因失职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执法检查组发现,一些地方制定的文件不符合环评法规定。据统计,仅2007年全国就清理出51件与环评法有关规定不相符合的地方性文件。同时,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着“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评先批”等违法现象。

    据环境保护部反映,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的涉及全国22个省(区、市)电力、钢铁等12个行业的82个项目中,有59个严重违反环评法。还有一些企业“批小建大”,造成环境隐患。

    有些地方行政部门管理责任缺失,致使一些建设单位用环评备案代替环评审批,取得了建设行政许可,实质上是“未批先建”。据环境保护部反映,有的专项规划有条件组织环评的,在未完成甚至未开展环评的情况下就通过了规划审批。

    总结规划环评试点经验

    为全面推进作准备

    执法检查报告显示,环评法实施后,依法开展规划环评,试点工作有序开展。5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规划环评80余项。最近,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对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7项规划的环评,有效推动了灾区恢复重建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实施环境监理制度,落实建设项目环评措施。不少部门和地方开展了环境监理工作试点,加强建设项目环评的全过程管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13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开展了施工期环境监理。

    建立后评估制度,跟踪评价环评效果。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了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及运行情况的阶段性后评估。

    落实控制总量要求,探索区域、流域限批制度。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突出的10市、2县、5区和4个电力集团实施限批。

    针对存在的问题,执法检查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建议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高度,进一步宣传贯彻实施环评法。同时,实行严格的环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建议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进规划环评。逐步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实现从单一部门决策向多部门配合转变。尽快启动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的规划环评。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涉及群众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规划环评,确保饮用水安全。

    执法检查组还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建立适应投资体制改革的环评文件编制和审批机制,清理2003年环评法颁布前的行政法规。同时,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共用共享的环评数据库的建立。要尽快制定能源、交通、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规划环评导则或规程,尽快制定环评质量标准考核体系,提高环评的客观公正性。  

13、农业污染:回避不了的沉重现实

来源:《人民政协报》2008年10月29日

  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在农产品产量快速提高的同时,农业污染也在加剧泛滥。农业环境污染既阻碍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福利的改善,又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近期,我们对江苏省淮安市农业污染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现阶段江苏省淮安市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有3种:种植业污染、养殖业污染和有机废弃物污染。

  种植业污染:2007年化肥施用量远超发达国家标准

  种植业污染包括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品污染和秸秆等生产废弃物污染。据统计,2007年淮安市耕地化肥施用量达449.8公斤/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上限。化肥产品中单质肥料、低品位肥料所占比重较大,高品位肥料、复合肥料、农家肥所占比重较小。

  目前,淮安市农药使用量达1146.1吨,每公顷耕地使用量2.93公斤,利用率为30%到40%之间,大部分多余药液进入了水体、土壤和农产品中。全市农药使用量中,杀虫剂占45.8%,生物农药仅占6.7%。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农药的使用,使农药在农作物体内大量残留,同时也杀灭了青蛙、燕子等许多对农作物有益的生物。

  淮安市地膜覆盖面积共达21.15千公顷,使用量为98.1公斤/公顷。地膜的使用降低了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阻碍了农作物的根系发育,残留地膜达到一定程度时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养殖业污染:750万吨畜禽粪便中只有40%经过处理

  淮安市畜禽养殖业年产畜禽粪便约750万吨,只有40%通过沼气处理和用作有机肥。由于分散养殖和某些养殖场布局的不合理,淮安市养殖业缺乏统一管理,绝大部分的畜禽粪便在露天堆放,成为污染周围环境的源头。有的养殖者还直接将废水废渣排放到池塘和河沟里,汇流入周边河系中,扩大了污染区域,从而引起人畜共病,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含有Cr、As等重金属的饲料添加剂,使用违禁药物以及不遵守休药期规定,都给农产品安全带来威胁。

  水产养殖业污染主要是不合理投饵和用药造成的,直接导致水域污染和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及一些鱼药的污染已影响到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出口。

  有机废弃物污染:近400万吨秸秆中只有不到4%用于回收

  秸秆、残菜、花卉等生产废弃物既影响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采取焚烧方式不仅污染空气和水源,而且极易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淮安市每年夏粮、秋粮、油料、棉花等农作物共产生约396万吨秸秆,其中被野外焚烧、抛弃的超过25%,用于薪柴的占45%,只有1.2%用于草帘编织、栽培食用菌和秸秆气化,2.5%作为造纸、加工纤维板原料。花卉采收和整枝后的废弃物、废弃的残菜烂叶、动物尸体脏器等,不仅污染农田和水域,而且极易传播疾病。

  除农业生产自身的污染外,工业三废排放、生活垃圾污染以及水葫芦等外来生物的扩散蔓延也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无机污染已对人类构成生命威胁。淮安市水利局2007年4月对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的通报表明,综合评价为Ⅰ类水质的区域已不复存在,Ⅱ类水质占全部重点水功能区的31.3%,Ⅲ类水质占43.8%,Ⅳ类水质占12.5%,Ⅴ类水质占6.1%,劣Ⅴ类占6.3%。

  减控污染的对策:清洁生产、循环发展和治污市场化

  农业生产的自身污染,造成了农产品农药、兽药、添加剂残留偏高,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绊”住了我国农产品出国的脚,也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居住环境。目前,已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管理和质量要求。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农业清洁生产。要制定相关的农业清洁生产政策和标准,严格遵守休药期和违禁药物、添加剂规定;要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的使用;要通过政府引导,加大清洁农药、清洁饲料添加剂等的研发应用;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打击坑农害农的假冒伪劣农资;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二、综合利用农村有机物,倡导循环经济发展。可鼓励利用秸秆来造纸、编织、加工复合板或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可将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到沼气池与畜禽粪便一起发酵处理后作为肥料、饲料用于种养业;可通过堆肥培育蚯蚓、秸秆喂牛、鸡粪喂鱼、肥水养鱼等食物链实现有机治理;可开发利用秸秆、稻壳、林业废物、垃圾和沼气发电。

三、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建立治污市场化机制。建议推行县、乡长以及企业法人对管辖范围内环境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要突出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建议加强农牧渔业污染防治的培训宣传和行政执法;可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扶持治污企业。

14、《水问》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环保警钟

来源:慧聪网 2008/10/29

    近日,继《故宫》《敦煌》等大型纪录片之后,央视将视角转向了现实题材,在黄金时段强势推出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水问》。与此同时,央视还启动了“关注水环境,关注水资源”的直播报道。《水问》拍摄组穿梭于缺水城市和干旱地区,时空跨度大,画面触目惊心,观众受到一阵阵强烈的震撼。    

    作为官方的主流媒体,央视此举充分体现了其社会责任,也直白地道出了一个国家面临的环保危机。

    《水问》英文名为“TheWaterCries”,包含了“水的哭诉”、“水的呐喊”这样的含义,直接而尖锐,急促而紧迫。

    其实,在央视的《水问》之前,凤凰卫视已于年初推出了自己的大型记录片《中国江河水》,对中国各条江河的水污染、水生态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与探讨。如果说《水问》敢于直面困境,令人震撼;那么《中国江河水》则充满了人文气息,发人深省。

    两个影响力巨大的电视媒体不约而同地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中国水资源问题上,使得水资源成为2008年空前关注的焦点,其背景有二:其一,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成就背后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的匮乏,水灾害的频发--中国的水资源整体状况已经恶化到了关乎人民生存和国家发展的境地,尤其是2007年的蓝藻事件、重庆大旱、济南暴雨、南方洪水滔天等这一系列“水问题”的集中爆发,更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深深忧虑。其二,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用水、管水理念。正如《水问》总编导王猛所说,“该纪录片披露了触目惊心的水污染调查结果,分析了水危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并推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用水、管水理念,试图唤醒民众资源危机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城市的命脉。但环顾四周,还多少水可以养育生命,又有多少母亲河变成了污水沟。当今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困境,是谁之过?企业排污,过度放牧,不节约用水……每一个人脱离不了干系!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水利部门的责任,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有责任。除了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寄望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因为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是挥霍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的罪魁祸首。

    30年来,我们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下一个30年,我们又将何去何从?科学发展观无疑为我们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希望《水问》能唤醒民众资源危机意识,促使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水和谐的发展道路;希望这样的警钟不会成为人类的丧钟。

    水,别哭!

    No cry,Water!

15、环保无国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0月29日 叶晓楠

  采访完权丙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白头发的老人在中国的茫茫沙漠中埋头植树的情景,令人感动,更令人深思。

  权丙铉是一个韩国人,当他在异国遭遇沙尘暴的困扰时,他没有抱怨,而是积极地寻找沙尘暴的源头,并为治理沙尘暴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他不停地在韩国政界、商界寻找各种赞助,他在韩国年轻人中积极宣传,他带着妻儿来中国植树……他为中国的绿化做出的种种努力令人钦佩。

  权丙铉已过古稀之年,这么执著地在中国植树造林,许多人并不理解。因为即使他植遍荒山,也很难等到乘凉的那一天了。可是他把植树看成一个神圣的使命,他说,环保无国界,植树是为了家族,为了子孙,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他的绿色责任感也许是最难能可贵的。

  相比之下,我们扪心自问:绿色对每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负担,还是责任使命?我们每个人为绿色又做了什么?

  环境保护、绿色生活已经呼吁很多年,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口号大于行动、治理难敌污染?为什么在一些地区屡屡出现偷排偷放污染环境的恶性事件?为什么提倡少用一个塑料袋、少浪费一张纸总是那么难于做到?

  我想,也许我们缺的就是一种绿色情怀,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使命感和百折不回、愚公移山的坚忍毅力。每个人都知道绿色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好处,但是,当面临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当面对方便但不环保的生活方式,绿色往往被晾到了一边。意识上的缺位,造成行动上的缺位,人们总觉得自己的一次污染行为对环境无足轻重,自己的一次环保行为也没有多大意义。

  其实,像权丙铉一样,中国也有许多致力于环保的人士。我们有历时10年对淮河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的河南周口市“淮河卫士”霍岱珊,也有历时18年植树18万株的吉林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赵希海……他们的故事一次次打动我们,我们同样也在享受他们倾尽全力为绿色生活做出的贡献。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他们呢?我们差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环保责任感、那么一点点绿色情怀。如果我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积极行动,相信绿色生活离我们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