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10-28

十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1、2008江河十年行之七——大渡河畔泸定桥边

2、中国经济时报:     水坝防震不能掉以轻心

 

环境资讯:

3、解放网-新闻晨报:   环境保护部列出详单:电子洋垃圾不能进门

4、联合早报网:      环保组织:中国用煤方式破坏环境

5、新华网:        渭河水少沙多 “泾渭分明”景观不再 

6、水利部:        珠江流域首座省界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式启用

 

地方信息:

7、法制晚报:       北京:水污染防治实施办法拟修改

8、中国证券报:      四川拟征收水电建设补偿费

9、安徽商报:       安徽省将在全国率先用立法专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重大水事:

10、新华网上海频道:    长江下游河口城市面临巨大环境压力 

 

绿色访谈:

11、搜狐绿色:       气候组织吴昌华:环保与商业间关系是一体的

 

人物访谈:

12、中国水利网站:    《中国水利》专访矫勇:高度重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 

 

民间视点:

13、搜狐绿色:       三条大河命系生态移民? 

 

深度报道:

14、法制周报:       广西河池砷中毒事件调查:村民称系企业排污所致

 

环境时评:

15、国际金融报:      毒奶刚过,毒鸡蛋又来了

 

 

 

 

1、2008江河十年行之七——大渡河畔泸定桥边

文图/汪永晨

 

这两年外出常常碰到公路被管制的情况,以往这种时候只有等。这次我们从猴子岩出来,就被长长的车龙拦住,走到前面打听,知道是因为这里在修水电站,每天都要封好几个小时的路。

交通管制

同行的专家范晓走到拦住路的地方看了这张告示后对在那儿把着的人说:“交通管制要有省交通厅的批准,你们州里修电站就拦路,是不符合交通管理条例的。路是公共财产,怎么能因为一些企业行为就损害公众的利益。”

可是,不管我们怎么向道路管理者讲理,他们就是两个字:不放。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建设中,有多少时候是因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利益就要伤害公共利益。可是,当这些企业以国家企业名誉出现时,俨然他们就成了国家了。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还少吗?

在路边等时,一群僧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问了后知道他们是要到北京表演梵乐。反正也要等,我问他们能不能就在路边给我们表演一下。他们中的活佛笑着同意了。

路边的僧人

站成一排的他们,就这样面对了无数专业的、业余的摄影者,让那如同天赖之音,在大山峡谷间回响。他们祈祷所有生灵的健康。

今天我们本想要经过泸定,赶到康定的。可因被管制了两个小时,到了泸定天已经黑了。之前就得到了泸定电站停工的消息,我们还想验证一下到底是为了什么,于是我们没有再往前赶路,而是住下来,准备第二天早上,一探究竟。

著名的泸定桥

泸定电站

泸定桥依旧,不同的是,离它不远的大渡河边已经成了这样。杨勇告诉我们,那快要堵上大渡河的并不是大坝,而是挖掘中的弃土。   其实,水电站的弃土应该如何处置国家是有规定的。而这种野蛮施工的现象在我们目前的水电建设中却并不少见。我们过两天要去的锦屏电站,不久前就因弃土堵住了河床而形成了堰塞湖,造成了山体滑坡和人蓄伤亡。

修电站的弃土快要堵满大渡河

地质学家对泸定电站的忧虑

大渡河边的一位老人被我们这些记者围住。他对我们说,水电站停工是因为工地上发不出钱了。他家的孩子也在工地上打工,回家了,没拿到钱。老人还指着山上说:那里挖啥子哟,把村里的水都断了。乡亲们气得跑到泸定桥上去告状:当年的土匪又来了。

83岁的老人给我们指被断了水的村庄

这还叫大渡河吗?

老乡们说得或许有些过了。但是,现在一些工程不顾当地百姓的利益,确实是伤害了不少人民群众的感情。

我们在一个小卖部前采访时,听到的则是,为移民们盖的新居还没有建好,就把老房子拆了。每个月给400块钱让他们去泸定租房子住。租房子一个月要250元。什么时候新房子能盖好,盖在什么地方,农民们都不知道。

新村还没建,老房子已拆

采访泸定电站旁的人

当年飞渡的大渡河被修路、挖沙、建电站后的模样

知情权、公众参与,在中国的媒体和民间组织呼吁多年后,国家已经有了相应的法律、条规。可是在这红军当年走过并留下故事的地方,却没能保护当地人的合法权益。

离开大渡河干流,我们走进了它的支流瓦斯沟。这已经是我第六次走过这里了。2001年时,坐在车里都能听到外面哗哗的水声,可这几年它已经成了这样。

修了电站后的瓦斯沟

为河流祈祷

坐在河中

走在桥上

是这些水库让这原本是激流的河几乎没有了一滴水。而大坝旁边那幅牌子上写的是:发展绿色水电。我去年也拍下了这幅照片。我是想,这个理儿要让更多的人来评评:这算是绿色水电吗?

岸边的条幅写的是:发展绿色水电

沿着瓦斯沟就到了木格措。这被当地人称为野人海的高山湖泊,对中国的媒体与环保NGO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民间组织开始呼吁影响公共决策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这之前,中国年轻的环保组织,更多的行动是在环境教育上。

当然,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木格措,和甘孜州政府2006年提出发展绿色经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六次来木格措的我,第一次看到木格措的秋色。真美!

木格措山中

木格措

2、水坝防震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8-10-28 陈墨

    10月23日,笔者由大渡河流域的康定县境内翻越折多山,进入雅砻江流域的冕宁县境。

    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整理提供的资料显示:雅砻江干流规划了22座电站,总装机容量2628万千瓦;支流规划了103座电站,总装机容量400多万千瓦。其中包括干流已经建成的著名的二滩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和在建的锦屏Ⅰ、Ⅱ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近800万千瓦)。

    2005年11月12日,雅砻江下游龙头梯级电站锦屏Ⅰ级电站开工,其坝高305米,被称为“世界第一高拱坝”。据当时专家估算,该电站建设,平均每年可拉动四川省GDP增长约3.41%,创造产值634.91亿元。电站正常运行后,可使电力系统每年节约燃煤80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1万吨-39万吨,一氧化碳3000万吨-6100吨。

    家住锦屏电站附近的冕宁县里庄乡村民代兴民向笔者介绍,拉动四川省GDP增长的锦屏电站,降低了他家收入水平:他们家种了约1万棵桑树,原来年收入有万元左右,修电站后,来往的工地施工车辆扬起尘土污染了桑叶,此项收入因此锐减到3000元左右。“我们多次向政府反映,要求有关方面补偿,他们也来人看了,但到现在没有消息。”代兴民说。

    杨勇和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高级工程师范晓考虑的问题与代兴民不同,他们更关心高坝大库潜藏的地质风险。

    早在“5·12”地震发生之前,范晓就提出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理论界与官方均没有确认“5·12”地震与紫坪铺大坝有关,但水库可以诱发地震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范晓对笔者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希腊的马拉松水库就有诱发地震现象;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个大水库相继发生了6级以上强烈地震,同时,美国研究者还发现深井注水可以诱发地震;1975年,第一届国际诱发地震会议召开,此后,与水库蓄水有关的地震活动性变化经公认的约有百余例,其中尤以高坝大库为甚。

    中国也有此类案例,比如自1960年10月18日新丰江水库设立第一个地震台开始,至1987年12月31日止,已记录到>0.6级地震337461次,活动时间持续至今,已有30余年。

    杨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中国横断山区的雅砻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均呈奇特的“Z”字型走向,这说明其地质构造复杂,此处的任何人为巨型工程都要谨慎对待。

    杨勇回忆说,1966年,雅砻江上游曾发生特大山崩,形成堰塞湖,致使雅砻江断流7天,自然溃决后,40亿立方米的水直泻而下流到攀枝花。“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雅砻江沿岸地质条件敏感。”

    “在此背景下,尤其要重视西南高坝大库地区地震监测工作。”范晓说,“遗憾的是,锦屏电站居然没有建立地震监测台网。”

    今年10月12日,就西南水电开发与地质风险问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调查组在四川召开座谈会。会议对于紫坪铺水坝是否诱发“5·12”地震问题尤为关注。不巧的是,紫坪铺水库7个地震监测台站中,有4个台站数据不完整,给后期分析判断造成困难。

    参加会议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对笔者说,四川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在那次会议上强调了水坝地区建立地震监测台网的重要性和现实尴尬。

    事实上,早在锦屏电站开工前的2004年7月,国务院就公布了第409号令,明确《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自当年9月1日施行。

    该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坝高100米以上、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必须建立地震监测台网;核电站、水库大坝、特大桥梁、发射塔等重大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地震监测台网建立必须先于水库建设,这样才能获得水库建设前期数据,以便与水库建成蓄水后的数据做比较。”范晓说,“由此,在水坝建设过程中,地震部门应当像环保部门一样全程介入,并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锦屏这样规模的电站,地震建设台网建设费用数以千万计。”杨勇说,“根据《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规定,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应由建设单位承担。而现实中,建设单位为了节约投资,往往消极对待。”

3、环境保护部列出详单:电子洋垃圾不能进门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2008年10月28日

  含着铅带着汞的电子废弃物,就像一颗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旦处理不当,将令土壤变质、水中带毒。不过,其中含有的大量铁与铜,却让不少非法收废者对收集这些电子垃圾乐此不疲。当他们将剥离出来的大块金属换成现金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日前,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征求意见稿,类似的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这份计划在2009年正式实施的管理目录,是国家环境保护部在2008年1月公布的《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增补后的结果。《禁止进口目录》明确地列举出了9类且不少于50种的详细目录,比如,废弃游戏机、废弃电话机、废弃电话机等,这些未彻底清除电子元器件及铅、汞、镉、多溴联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弃计算机设备、家用电子电器产品、通讯设备等,以及所有废弃游戏机、照明设备和医疗器械设备等都在禁止之列。“把禁止进口的电子废弃物说得明白一点,这样管理起来才会方便、有效。”对于此次管理目录中的改动,本市环保业内人士表示赞同。

  电子垃圾为何如此令人深恶痛绝?本市环卫部门的专家告诉记者,“虽然铅、汞等重金属也是资源,但要将它们从电子垃圾里分离出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而很多不法回收者根本不会花这笔钱。”专家举例示意,在一块电路板上,既有铜皮、铁丝,又有橡胶、汞、铅,当它到了非法回收者手里,铁、铜都被剥离出来,而少量的汞、铅却因电路板的破坏而流进了水沟,之后经雨水冲刷又分流到土壤,久而久之,环境被这些重金属污染,这样随意拆卸电子垃圾的回收方式,还不如不回收。

  眼下,本市共有4-5家正规的电子垃圾处置企业,但苦于回收成本太高,回收价格相比不法回收商没有优势,因此大都面临着“收不到垃圾”的窘境。

把“环保”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利润”放在第一位,这是电子垃圾回收利用过程中必须做的一个选择题。专家认为,严格地限制外来电子垃圾进口,这应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有政策方面的扶持,这才能最大限度鼓励正规回收企业,将电子垃圾变废为宝。

4、环保组织:中国用煤方式破坏环境

来源:联合早报网2008-10-28 

  (综合讯)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指出,中国依赖煤炭作为其主要的能源消费去年为环境造成了价值2490亿美元的隐性损失。而这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

  BBC报道,由绿色和平组织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作出的一份名为"煤炭的真实代价"的报告指出,反映煤炭的真实价格对于中国未来能源的消耗至关重要。

  报告说,没有计入在内的损失资用达到了249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每使用一吨煤,就带来150元的环境损失,而如果把燃烧煤释放二氧化碳引致气候变暖带来的冲击计入其中,那么损失会更大。

  报告指出,煤炭燃烧是中国最大的空气污染源。煤炭开采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土地贫瘠、植被退化,加剧了矿区的水土流失。

该报告建议,"中国政府如果能够更新目前的煤炭价格体系,那么就会为环境的改善带来很大的帮助。"该报告建议的主要政策包括起征环境税、能源税,并提高矿区使用费标准。煤炭开采和燃烧等带来的成本一定要有人来买单。报告也认为中国必须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并加强监管责任。

5、渭河水少沙多 “泾渭分明”景观不再 

来源: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

    新华网西安10月28日电(记者陈钢)28日在陕西西安召开的“渭河健康生命行第二届渭河论坛”上,专家分析说,近年来“水少沙多”、污染严重,造成“泾渭不再分明”。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最大支流,两条河流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唐宋文化。与渭河相比,泾河上中游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因而在陕西省高陵县注入渭河处,形成了渭清泾浊的“泾渭分明”现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自然景观。遗憾的是,近年来,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已经很不明显了。

    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总工程师屠新武分析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来水来沙量均大幅减少,下游年均径流量减少近五成,但输沙量只减少了约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泾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只减少了两成和一成。因此可以说,渭河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含沙量的上升,是泾渭不再分明的主要原因。水污染是泾渭不再分明的另一原因。近年来渭河污染比较严重,泾河水质同样也不容乐观,所以即使在含沙量较小的非汛期,同样遭受污染的渭河、泾河在交汇处也不再分明。

    屠新武说,泾渭不再分明的现实告诫我们,现代文明不能竭泽而渔、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应该更好地开源节流,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

6、珠江流域首座省界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式启用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8-10-28

10月22日,珠江流域首座省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天峨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广西河池天峨水文站建成并正式启用。该站可对上游贵州、云南来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控,标志着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迈出了新的一步。

  珠江委副主任崔伟中宣布天峨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式启用,并与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涂集、广西区水利厅副厅长蔡得所共同为天峨水质自动监测站揭牌。河池市常务副市长陈刚、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党委书记黄建强在启用仪式上发表讲话,启动仪式由广西区水文局局长魏文达主持。

  据介绍,广西天峨断面位于贵州、广西交界处,是珠江流域重要的省界水体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启用,将显著提升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水质监测及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监测站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在线水质自动监测仪、自动采样器、数据控制平台及网络等技术,可进行电导、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总有机碳等水质参数的自动监测。可以实时、连续、准确地掌握和评价来水水质状况及动态变化趋势,实现水质预测、预警以及趋势分析,对加强珠江上游水功能区管理、解决珠江流域北盘江、红水河跨省(自治区)水污染矛盾,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启用仪式结束后,崔伟中副主任一行参观了自动监测站,并详细询问了自动监测站的运行模式、数据的处理传输情况。

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的领导及代表参加了启用仪式。

7、北京:水污染防治实施办法拟修改

来源:法制晚报2008-10-28

鉴于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北京市调研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以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治理京城水环境。

记者近日获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对《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的立项论证进行调研。

目前,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全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于水环境容量。

对北京现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将融入筹办奥运会期间好的经验和做法,以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治理水环境。

法规修订进一步提高法规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今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推出一些新制度和新举措。本次修订实施办法还将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对新规进行细化。

8、四川拟征收水电建设补偿费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8年10月28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1028/05035437081.shtml

  据四川一家水电企业透露,日前四川省政府有关部门转发了一份文件,拟对省内所有在建和已经建成的水电企业征收建设补偿费,用于补偿生态建设的资金需求。

  该文件规定,征收水电建设补偿费的标准是按照装机容量每千瓦征收一定比例费用,同时按照发电量收入的一定比例再进一步征收。水电建设补偿费将按照一定比例在省、市、县三级财政中分配,其中一部分资金将用作生态建设的专项资金,以补偿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据上述公司人士介绍,该补偿费的征收对公司影响较大。经过测算,按照装机容量征收的部分,将给公司带来超过3亿元的支出;而按照收入征收的部分将带来大约6亿元的支出。据有关人士分析,按装机容量征收的部分应该是一次性的,而按照收入比例征收的部分将成为水电企业每年的固定支出,这将对水电企业的盈利造成影响。

  事实上,实施水电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早已被提出。有关人士呼吁,针对目前工程建设出现的“企业一本万利、政府善后和当地居民承担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恶果”的现状,应尽快建立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补偿实现区域公平。

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但在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往往要面临大规模移民、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有关专家认为,水电开发很大程度上不是开发不开发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开发的问题,如何将水电开发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化解在开发的过程中。

9、安徽省将在全国率先用立法专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来源:安徽商报 2008-10-28

    昨天记者从安徽省气象局获悉,安徽省将在全国率先立法专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日前,《安徽省气象探测环境和气象设施保护办法》(草案)立法论证会召开,该《办法》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下一步将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草案作进一步修改后,按立法程序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据介绍,该《办法》(草案)是我国省级人民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实施后第一部专门就气象探测环境和气象设施保护拟出台的政府规章。

    据了解,2007年安徽省气象部门曾对全省8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环境进行评估,只有3个气象观测站达到“好”的标准,有16个站为“差”。气象站观测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说,如果气象观测站不能提供准确的探测数据,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天气预报。据了解,气象观测站环境变差的现象,在全国其他地方同样存在。

《安徽省气象探测环境和气象设施保护办法》(草案)主要从6个方面着手加强保护,采取如将各类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气象设施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气象设施行为的处罚力度等举措。 (记者盛木生)

10、长江下游河口城市面临巨大环境压力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2008-10-28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 杨金志10月28日报道:记者从正在上海召开的第八届EMECS(海湾环境管理学会)国际大会上获悉,长江流域高强度的开发已经给下游河口和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

    这些环境压力包括:对水环境以及水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譬如咸水入侵时间延长,水质下降,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淡水资源匮乏,河口低氧区扩大,流域-河口管理功能不顺等。

    第八届EMECS国际大会从10月27日到30日在上海举行,全球500多名科学家聚集于此,共同探讨流域-河口海湾地区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EMECS科学决策委员会中国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中原说,上海是较为典型的河口海岸城市,但同时又是一个现代化程度高、人口稠密的国际大城市,如何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水环境,是上海城市发展现在和将来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15年是上海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环境污染导致上海水质型缺水的矛盾逐渐显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加上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条件差异,上海在未来产业发展中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制约,后续的增长动力亟待补充,这就要求必须重视流域-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中旬,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正式签署了参展合同,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主题为“大江、河口、城市”的展览,向公众展示健康河口的图景,着重与参观者交流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EMECS是一个国际学术组织,邀请世界各国的海洋学家、地学家、环境科学家、管理学家、社会经济学家等组成科学决策委员会。第八届EMECS国际大会是中国首次承办此类大会。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EMECS中心等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拥有中国唯一的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完)

11、气候组织吴昌华:环保与商业间关系是一体的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10月28日 

绿色频道记者与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女士合影

    【搜狐绿色消息】10月24日,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 在北京举行“气候组织首批中国会员发布会”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尚德电力,远大空调等三家企业正式成为国际非盈利机构—气候组织全球会员,这也中国企业首次加入气候组织。该组织创始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先生特地为此发来贺信。

     搜狐绿色频道作为独家网络支持媒体,全程报道了此次发布会,并独家专访了出席发布会的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女士。

吴昌华女士接受搜狐绿色独家专访

    吴昌华精彩观点:

   1、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景可观,我们是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机构承担起这个使命,我们要充分理解在中国“低碳”这个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

   2、我相信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前提是它把环保这种理念纳入到商业模式中,这种企业是最持久、最有竞争力的企业。

   3、有领导力的企业一定是把环保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当中。

   4、任何一个机构、一个组织肯定有自己的特色和贡献,但它不是万能的。如果一个机构就可以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那不得了,这样的机构是不存在的。

   5、我们希望到2010年大约有25个中国企业加入到气候组织的行列中,另外有一些省市政府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6、政府不是简单地说你要什么政策我就给你什么政策,它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但是政策是很重要的。

   7、中国企业界在环保方面的意识不平等、意识不均衡,有绿色环保意识的企业还是少数。

   8、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大家都朝一个方向,政府政策的激励、企业的产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全部往这个方向去。

以下为访谈实录:

    搜狐绿色(记者史少晨):气候组织与其他在中国的NGO组织相比,优势在哪里?

  吴昌华:任何一个非政府组织,或者NGO,它到中国来都有它的使命,都有一个定位,这其中也包括国际性的NGO组织。

    而气候组织与其他NGO相比,有三方面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中国NGO这个圈里,任何一个组织成立之初都有自己的定位。你可以看到,有一些其他机构做很多事情,包括环保方面的机构,它也关心气候变化的问题,也谈低碳的东西,但是气候组织是唯一一个完全投身于低碳、气候变化问题的。

    第二,工作的范围、工作的重点不一样。更多的机构是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关注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

    第三,我们是一个全球的非政府组织,但是我们在几个关键国家就有当地特色。一年半以前当我加入这个机构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围绕着气候变化的问题很容易被西方牵着走。这个机构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当你设立不同国家和地区办公团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比如中国和美国、中国和英国,就气候变化问题在公约当中都不是一个类别的,最基本的区别是必需的。我怎么组织一个团队,我决定在中国应该怎么做,这个是我的责任。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做,我要融合到国际团队中,而不是国际团队说你应该这么做、你应该这么说。我们是一个国际的非政府组织,但是一定要有地方特色。我们在过去一年中做了很多工作,重点是理解中国的低碳领导力在哪儿。今天我们有三家中国企业加入气候组织,我们一直都在理解,而不是别人帮你理解。

  第四,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景可观,我们是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机构承担起这个使命,我们要充分理解在中国“低碳”这个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现在大家的共识,低碳是一种发展道路,但是在中国怎么走?我们可以看英国、可以看丹麦他们怎么走,不可能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我们这个机构在中国的定位是充分理解中国的发展特色,找出自己有效的策略、战略,然后推动低碳经济。

  搜狐绿色:您有着多年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您认为环保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吴昌华:是一体的。常年以来,大家一直理解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其实到今天,它不是一个分开的东西,它是一个一体的东西。我相信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前提是它把环保这种理念纳入到商业模式中,这种企业是最持久、最有竞争力的企业。相反,如果一个企业不管资源的消耗、不管环境的污染,这种企业是绝对不会持久下去的。它也许在一定情况下、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赢得一些利益而富起来了,但是它不持久。简单讲两者之间的利益,一定是一体的,不能分开谈。尤其从气候组织的角度来讲,有领导力的企业一定是把环保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当中。

  搜狐绿色:刚才吴大使一直在说新能源产业革命,绿色产业会是以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三家中国企业加入气候组织也是这样一个大趋势。咱们气候组织在中国的目标是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您怎么看?

  吴昌华:这是一个大的目标,前提是这样的。任何一个机构、一个组织肯定有自己的特色和贡献,但它不是万能的。如果一个机构就可以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那不得了,这样的机构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自己非常理性、很实际,虽然我们这个组织有非常大的理想、很高的目标,但是我们知道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我们是成员制的,成员当中一部分是政府、一部分是企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激发的作用,使企业和政府联手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在中国,我们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基于中国现在发展的情况,更多地是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幅度。

    大家都在做模型、做前景分析,2020年工业化已经达到一个状态,不能再这么高速的发展,那时候自然而然碳排放会稳定下来。对中国的目标来讲,我们也非常谦卑,就企业而言,我们希望到2010年大约有25个中国企业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另外有一些省市政府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这些数字听起来相对很保守,但是很重要的是我们机构的定位,并不在于说大家都加入我们吧,然后这个世界就好了,并不是这样的。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大家在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在理解、摸索做的过程中,可能不是所有的企业能一步到位,而是要摸索。气候组织的定位就在于跟领导者同行,探索出一个方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跟上去。

  第二点,加入气候组织,一方面很激动,同时也有责任和使命。远大着重在建筑方面,我们会跟它做一些非常具体的项目。前不久我们跟英国政府外交部的气候特使聊,他说你知道要实现你的目标在中国需要多大的团队?我说至少要一千人,但是并不等于我们自己做这个事情,我们要通过合作伙伴的关系,激励、催化大家的合作,大家共同努力。

  搜狐绿色:据您了解,在中国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吴昌华:问题很多。在谈问题之前,我想谈一点积极的东西。我们在理解中国领导力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些东西,中国围绕着低碳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国家一级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一方面,比较鼓舞人心的是中国的确在做很多事情。另一方面也存在问题,一部分是政府的激励政策,这是非常关键的。大家在谈低碳未来、绿色电力等等,仅仅靠一两个企业自己引领,不要政策,这个速度太慢了。而且仅仅由几个企业做这个事情,这个车慢慢他会拉不动的。政府的激励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当然现在的趋势很好,包括现在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风能在中国已经建设很大规模了,但是没有太阳能,风能基本形成了规模,企业不需要政府补贴,它可以自己运作。但太阳能发电现在不是这样,所以现在马上要启动新一轮的招标,这非常令人激动,尤其对太阳能发电行业来说是激动人心的。政府不是简单地说你要什么政策我就给你什么政策,它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但是政策是很重要的。

  今天大家看到三家企业加入我们的组织,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界在环保方面的意识不平等、意识不均衡,有绿色环保意识的企业还是少数。企业界这方面的意识要尽快提高,当然有企业能力的问题,或者整个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各种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思考怎么尽快改变众多企业界领导者的环保意识。

第三个部分是消费者,张跃一直非常喜欢谈人口的问题,但是中国现在已经这样了,比起印度来说,我们在人口方面是有希望的。在解决低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消费者的行为非常重要,消费者的行为要转变。我们很欣喜地看到现在消费者的意识逐渐在提高,因为我们做了一个消费者低碳意识的调查,当然任何的调查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很欣慰,消费者的低碳意识不断提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好象还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不是说要指责每一个消费者,消费者有这种意识,但是市场上没有这种产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大家都朝一个方向,政府政策的激励、企业的产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全部往这个方向去。怎么推动中国未来低碳的发展?政策激励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激励政策的出台能够催化科技创新,创新以后肯定就会引来投资,投资进来之后就可以使创新技术的应用尽快达到规模化,从而更多地促进激励政策的出台。如果形成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国低碳之路会走得非常非常快。

12、《中国水利》专访矫勇:高度重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10-28 邓淑珍  李建章  张智吾

    水库大坝是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水库大坝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确保水库安全运行,是水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本刊专题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矫勇。

    中国水利:人类修建水库大坝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水库大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矫  勇:人类修建水工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中国的都江堰引水灌溉工程到古罗马城城市供水系统,通过修渠建坝成功地调控洪水和利用水资源,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其本身也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所说的水库大坝,主要是指自19世纪末以来陆续兴起的现代坝工。现代坝工兴起于西方进入工业化的时代。最初人们修建重力坝,利用坝体的重量阻拦水的流动,利用的材料主要是土壤或岩石,后来改用混凝土或砌石块。坝的形状也由直线发展成弯曲形,美国的胡佛大坝就是其中的典型。到20世纪70年代,大坝修建达到顶峰,全世界不断有新建的水坝交付使用。根据有关统计,至20世纪末,世界上已有24个国家90%的电力来自水电,有1/3的国家水电比重超过了一半,有75个国家主要依靠水坝来调控洪水,全世界约有近40%的农田依靠水坝提供灌溉。

    我国筑坝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的水库大坝建设却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坝高15 m以上的大坝仅22座,占当时全世界的万分之四。20世纪50—70年代世界性的筑坝高潮形成时期,也正是新中国百端待兴的时期,我国政府和人民自力更生、大干快上,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水库大坝工程。其后几十年,我国的水库大坝建设不断丰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建或在建各类水库达到8.7万多座,筑坝技术和工程质量均居世界先进水平。

    这些星罗棋布的水库大坝,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首先是防洪保安。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建立完善的以水库、堤防、分滞洪区等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对洪水进行调控,形成的洪灾损失将十分巨大。这些防洪工程体系不仅有效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保卫了国家经济建设秩序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次是保障供水。水库大坝是调节配置河流水量,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有效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保障了粮食安全,近些年粮食持续丰收,与水库有效发挥灌溉保障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时,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剧。水库在调整城乡水资源供需关系,缓解城乡供水压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意义重大。第三是保障能源供给。水电在调整能源结构,维护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增长和能源紧缺的矛盾今后将会越来越突出,如果过度依赖火电必将引发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因此大力发展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基本的能源政策,其中特别强调优先发展水电。这正是当前我国水电库坝建设方兴未艾的主要原因。水库大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有很多方面,如对航运、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巨大贡献等。因此,水库大坝建设不仅在新中国头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进入21世纪后依然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然,水库大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建立在良性运行、正常发挥效益的基础上。如果存在建设质量隐患,管理不善,不仅无法造福于社会,还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这在世界库坝建设史上有过惨痛的教训。现在社会上比较关心的高坝大库问题、病险水库问题,都涉及到安全问题。从建设的技术角度讲,现代筑坝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不少世界性的奇迹。据统计,我国目前坝高在30 m以上的大坝已达5 191座。其中许多著名的大坝如已建成的二滩、小湾,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锦屏一级、龙滩、溪洛渡,都是世界顶级的坝工范例。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筑坝关键技术代表了世界筑坝技术的先进水平。但是,这些融入高新科学技术的现代坝工,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安全的运行才能实现其功能,也就是必须高度重视大坝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水库大坝的功能正常发挥。

    中国水利: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请问应如何看待我国目前水库大坝的安全状况?

    矫  勇: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水库大坝安全问题。人类在筑坝过程中始终追求着大坝的安全。但是,受地质、水文、设计、施工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水库大坝建设存在的缺陷和溃坝风险一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在世界筑坝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惨痛的溃坝事件。如1976年美国的Teton土石坝溃决, 1943年德国的Mohne重力坝溃决, 1959年法国的Malpasset拱坝溃决,1963年意大利的Vajont拱坝溃决, 1979年印度的MachhuⅡ土石坝溃决,以及我国1975年8月淮河流域因历史罕见暴雨发生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溃坝,都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是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正是由于水库溃坝的破坏性极强,危害性极大,我国党和政府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党和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建设,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充满了新期待,这些都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压力最大的国家。正在全党上下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要把确保水库大坝的安全、高效运行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要看到我国水库大坝的安全状况正不断好转。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溃坝高发期,特别是75?8事件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水库大坝设计标准,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大坝建设质量和水平。淮河流域75?8大水之后,我国提高了土坝防洪标准,新建的大中型水库大坝都采用了新的防洪标准,已建大中型水库大坝基本上也都按新的防洪标准进行了复核,采取扩挖溢洪道等工程措施提高了防洪标准。

    二是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上高强度投入,’98大水后第一、二批2 3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已经完成,全国大中型水库病险率明显下降。目前还在开展更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我国的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三是切实加强大坝安全管理责任制。近年来,我国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切实落实大坝安全责任制,明确监管责任,注重日常管理,积极推进工程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确保大坝安全运行和水库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状况不断好转,目前已进入世界溃坝率最低的国家行列。比如,1983—2007年,我国共发生溃坝388座,年均溃坝率为0.178‰,低于世界公认的0.2‰的低溃坝率水平;进入21世纪,溃坝率更进一步降低, 2001—2007年,仅发生溃坝36座,年均5座,溃坝率低于0.06‰。因此,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状况总体上趋好。我国政府大坝安全管理特别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政策和做法,也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

    第三,要看到我国水库大坝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绝不可掉以轻心。在看到我国水库大坝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进一步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到客观上我国水库大坝正处在由建设为主转向建管并重,水库大坝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需要更加突出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新阶段。

    一是我国大量病险水库的存在导致的水库大坝安全隐患。我国已建成的8.7万余座各类水库, 90%以上兴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水文地质资料欠缺、设计标准不完善、筑坝技术水平较低、财力不足等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很多工程建设标准偏低、质量较差,加上后期管护不到位,大量已建成工程经多年运行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虽然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除险加固,使一部分水库基本消除了病险问题,但2006年水利部对全国水库安全状况进行普查的结果表明,仍有3.7万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约占我国水库总数的40%。如此众多的病险水库,不仅意味着除险加固的任务相当艰巨,更是对大坝安全管理提出了挑战。

    二是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导致的暴雨强度增大,进一步加剧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气候变化导致我国近年来洪涝灾害更加频发,极端暴雨现象明显增加,超强台风频繁出现,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一方面使得病险水库险情加剧,同时也会导致新的工程损毁,产生一些新的病险水库,出现新的安全隐患。

    三是我国许多水库尤其是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安全隐患。 在我国8.7万多座水库中,小型水库有8.3万多座,占水库数量的95.7%。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小型水库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专业管理队伍缺失或素质不高,管理经费缺乏来源渠道或投入不足,造成小型水库管理不到位,病险水库比例大、隐患多。另外,我国现有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主要是针对大中型水库制定的,小型水库一般只是参照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得到落实。特别是大量的小(2)型水库甚至根本没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即使有所谓的管理人员也是村里指派的当地村民。同时,大多数小水库建设年代久远、交通不便、通信设施缺乏,遇到安全风险,很难快速消除。小型水库问题突出,已经成为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急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做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既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坝安全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还要准确把握大坝安全管理的现状,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改革创新,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中国水利:我国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什么?

    矫  勇:多年来,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通过采取除险加固、法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构建大坝安全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全面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始于1976年。1998年大水后,中央加快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10年间将两期共3 45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纳入中央补助规划。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水利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编制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并报经国务院批复。在第一、第二批已完成2 3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基础上,又确定了6 240座病险水库作为3年的实施重点,其中大型86座、中型1 096座、小型5 058座,规划总投资510亿元,中央投资277亿元。

    水利部党组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建设管理,强化监管指导,要求举全系统之力组织实施好《规划》,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攻坚战。同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资金投入,加强工程管理,加快建设进度。一是把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是认真抓好前期工作,三是切实保障建设资金,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快进度,五是强化建设管理及检查监督,六是确保水库安全运行。目前,大、中型水库项目安全鉴定核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小型水库安全鉴定核查已基本完成;批复初步设计4 483座,占规划项目的72%;下达中央投资170.42亿元,安排了3 85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占规划项目总数的61%;已有1 080座水库开工建设。

    二是全面落实水库安全责任制。责任制是我们工作的一项“法宝”。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水利部要求各地不断完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大坝安全责任制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明确各类责任人的具体责任。原责任人工作变动,要及时作出调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会同水库主管部门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水库大坝安全的监督,督促管理单位和业主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首先是抓政府的责任落实到位。政府的责任重点在于监管,但对于某些工作政府是要起组织作用的。比如,对水库的安全运行政府重点是监管,但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政府不仅要监管还要担负起组织的责任。其次是抓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运行单位,都要求把责任人落实到位。第三是抓个人的责任落实。水利部逐库落实了同级政府责任人、水库主管部门责任人和水库管理单位责任人,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把这三个层面的责任制落实到位,是确保水库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三是不断深化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真正从过去的“重建轻管”,切实转变为在重视水库大坝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2年发布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近几年,水利部督促指导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水库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水库管理单位进行分类定性(将水库管理单位根据任务与收益状况划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三类,分别核定为事业性质或企业),进行人员和经费测算。各地以落实“两定”(定编定岗与定额预算)、“两费”(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为核心,理顺管理体制,解决了一些水库管理公共财政“缺位”或“不到位”问题,建立起支撑水库良性运行的管理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使水库更好地担负起维护公众利益、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

    四是以水库大坝安全为核心,切实优化水库调度方案。水库承担着防洪与兴利的双重任务。绝大部分中小型水库分布在农村,水库安全度汛和灌溉、供水等兴利效益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限的库容既要留足防洪库容迎汛保安,又要蓄水兴利,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地区,水库防洪与供水、灌溉、发电等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科学合理地确定水库调度方案对确保水库大坝安全和效益最优至关重要。与大型水库相比,我国小型水库运行调度尚欠规范。许多水库运行中过分强调兴利,调洪库容明显偏低或未设防洪库容,导致水库漫坝失事的事件时有发生。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落实了水库防汛责任制,水利部每年都召开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要求小型病险水库限制运用,降低水位,强调在处理防洪与兴利关系时紧紧把握“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基本原则,将处理防洪与兴利矛盾的落脚点放在“科学调度”上,力争处理好安全、兴利和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形成了数量较大的震损水库,在排险过程中一方面对高危震损水库全力进行抢修;另一方面,由于震损水库防汛能力降低,采取降低水位运行或者空库运行。在这样的科学排险理念指引下,震损水库无一垮坝,安全度过汛期。

    五是强化预案编制,提高水库下游地区群众溃坝风险意识。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核心是消除水库病险,降低溃坝风险。水库大坝安全问题不仅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库管理单位关心的工程安全问题,还是公众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水利部门大坝风险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大坝应急管理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应急处置为重点的应急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采取各种方式唤醒全社会对于可能出现的溃坝灾害的防范意识,要求各类水库都要科学编制水库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水库运行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加强日常巡查,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处理或抢险,有效地避免了一些溃坝事故的发生,或将溃坝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将大坝工程安全和下游公共安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形成系统安全的概念,在提高预警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避险、逃生与救生能力,提高我国综合抗御溃坝灾害的水平和能力,切实保障了下游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

    六是不断加强水库大坝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库大坝管理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前(改革开放前)的行政化时期,80年代(改革开放初)的规范化时期,及80年代以来(现阶段)的法制化时期,其间里程碑的标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的颁布。进入20世纪80年代,《水库工程管理通则》、《土坝观测资料整编办法》等相关技术标准相继发布,水库管理进入了一个以技术标准为主导的规范化工作时期,这一阶段发布的各类标准奠定了现阶段水库管理技术标准的基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开始了水库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化建设的新进程。1991年3月依据《水法》制定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奠定了水库大坝管理的法规基础。此后,一系列相关规章和技术标准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基础,以《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为核心,相应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配套,有关技术标准齐全,适合中国国情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库大坝管理法规与标准体系。

    中国水利:20年前,为加强对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利部成立了大坝安全管理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今后还应在哪些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矫  勇:我国对水库大坝等水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50多年来,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可行的水工程安全管理和评价模式,实行中央、省、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有关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的分级、分地区管理模式。在机构方面,水利系统专门设有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电力系统专门设有水电站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流域机构的防汛抗旱指挥部也承担着相关职责。

    水利部于1988年成立水利部大坝安全监测中心,承担水库大坝安全行业管理和技术监督相关职能,1994年更名为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20年来,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各项工作积极主动,锐意进取,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知识结构与人才梯队合理的大坝安全管理专家队伍,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重大与突发事件调查研究与应急处置、大坝安全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先进实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行业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管理理念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为水利部决策提供支撑和推进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目前我国大坝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水库大坝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大量高风险的病险水库短期内尚无法脱险,大坝安全管理有待改进,大坝安全评价体系尚欠科学,部分水库缺少大坝安全预测预报预警设施和手段,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机遇和挑战,大坝安全管理中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分析总结20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牢牢把握未来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发展新趋势,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密切关注大坝安全管理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研究总结国内大坝安全管理实例,促进我国大坝安全管理技术和理念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二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素养强的专业队伍,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心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通过组织全国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要积极开展与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有关的研究,尤其是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风险分析与风险决策的理论、标准和方法。做好咨询及示范工作,及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调研报告和研究成果,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支撑。

13、三条大河命系生态移民? 

来源:搜狐绿色2008-10-26冯永锋

 

2003年,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进“生态移民”,在认定“人是草原最大的生态杀手”之后,把牧民从草原上、从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给迁徙下来,移到城镇的边缘。从2004年开始,与三江源有关的治多县、曲麻莱县、杂多县、格尔木市唐古拉镇等都开始了按计划的行动。可记者调查发现,如果“后续产业”问题不解决,三江源生态移民问题将变得越来越艰难。

(小题)令人困惑的“飞地”现象

一条河流过治多县城边,河中的沙洲上,长着高原上很少见到的树(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是草),大概是沙柳或者沙柏。这些异常漂亮的树近年来遭受了颇为频繁的砍伐,因为人们要在沙洲上盖房子。

治多县是“万里长江第一县”。治多县索加乡大概是全中国最大的乡,它管辖着著名的可可西里,因此,为了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按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计划,治多县从2005年开始,把一些牧民从索加乡移到了治多县城边,在县城边,形成了一个将近二百户的“移民村”,而移民村,就在河边的沙洲上。

治多县城不大,但移民村与县城仍旧隔着那么一小段距离。这有心无心的隔离,让移民村的人与县城本地人,产生了一种无形的距离感。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哈希·扎西多杰,这几天正在治多县的家里闲住。两个女儿从北京放暑假回家,因此他觉得有义务与女儿多呆一阵子。他原来当过索加乡的党委书记,也当过治多县的县委宣传部长,曾经是著名反盗猎英雄索南达杰的助手,作为“藏羚羊的保护神”,获得2006年度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公益奖。而现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做得最多的工作,是协议保护,也就是激发当地人来保护当地的环境。

因此,从索加乡搬到治多县城边的人,不是他的亲戚,就是他的朋友。有一天,我随着他,一家一户地拜访这些移民。移民村像个兵营,每家的房子都盖得一个模样,不管你家有多少人口,一年给补贴6000元,另外再补1000元的牛粪费(燃料费)。连续补10年,10年之后,“愿意回去的可以回去”。院子中有一口新淘出的井,周围没有衬砌;房子中间有个炉子;其他的,都得自己购买。看到这些,扎多非常担心,他害怕几年之后,这些村子、住在里面的村民,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生机。

格尔木市南郊的“昆仑民族文化村”,主要接收来自“黄河第一县”曲麻莱县的生态移民,两个乡7个村约240户人家住在这里。他们和治多县的生态移民一样,都由原来的乡政府管辖,他们住在城市边缘,却不是城市人口,他们的孩子可以到城镇的学校上学,他们可以到城镇的医院看病,但是,他们属于这个城市的外来者。因此,所有的移民村,都有一个独特的管委会,负责对所有移民进行管理。昆仑民族文化村管委会主任南夏认为,应当把移民当成城镇居民,否则,持久下去,“飞地现象”很让人不舒服,也会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隐患。“其他的人都在看着这些人呢,要是首批移民做得不好,后边再想移,动员起来就难了。”

(小题)上哪里去找工作?

自2003年起,国家开始着手治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其中移民搬迁是整个生态修复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三江源地区已有6000多户、3万多人离开了家乡,他们一般是搬迁到县政府的所在地的边缘,比如澜沧江源头的人,搬到杂多县的“郊区”,长江源头的人,搬到治多县的“郊区”,黄河源头曲麻莱县的人,搬到曲麻莱县城的郊区及格尔木的郊区,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人,也搬到了格尔木市的郊区,与曲麻莱县的移民村隔路相望。

搬迁过程确实也考虑了后续产业问题,办了一些唐卡厂啊、嘛呢石厂啊、服装厂什么的,也组织了不少技能培训,以帮助牧民的能力转型,但整体来说,后续产业仍旧是困扰生态移民的最大难题。

对于搬迁下来的牧民来说,找新工作,是自己的事。移下来的人,原来都是牧民,习惯的劳动,是挤奶、放牛羊,习惯的生活,是在草原上与天地对话。

才仁洛桑最近发愁的事非常多,他原来是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的村长,2005年,他和许多村民一样,一听到移民的消息,感觉到颇为高兴,因为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当然是城市里更好。可移下来后,他发现,他一家人今后的生计是个很大的问题,这里离格尔木市区颇远,要过一个收费站,如果要打个车,得25元钱,而市区内格尔木市民打车,才需要5元钱左右。

他老婆带着两个孩子,到附近一个种植枸杞的乡镇采枸杞去了,一天能收入30元左右。他仍旧当着移民村的村长,一年的补贴是1000元左右,加上生态移民给他全家的6000元补贴,他能够到手的收入,就这么7000元左右。“这里什么都要买,而在牧场上,我们需要买的东西很少,牛羊什么都给我们提供了。我们在老家烧牛粪,这里烧的是煤,是天然气;我们在老家到河边打水,这里用自来水,可一天只供应1个小时;我们在老家随便可以上厕所,不会有什么污染,这里倒是安装了抽水马桶,可由于没有水,抽水马桶根本没法用。”

让他更担心的移民村今后的出路。“大家到这里住着之后,卖掉了牛羊,拆掉了房子,牧场交给了国家。可下来之后,我们都找不到工作,有人想去建筑工人,可语言不通,工作也不熟练,吃不到手;到饭馆当服务员,也很难找;做生意,更是做不过其他人。许多家庭全家成天在家闲着,大人们多少还想点办法,孩子们老是东游西荡,就容易变坏。”

昆仑山北麓的格尔木市,南郊是一片戈壁滩;昆仑山南麓的青藏高原,一出门看到的却是遍地青草、河流纵横、满眼蓝天。移民村一出门看到的是满目的风沙,远处的昆仑山上,雪峰隐约可见,但眼前往往被风沙所迷离。格尔木原来很少有藏族居住,因此,南郊的移民村,在当地显得格外的惹眼。按照“规划”,这个村子有许多公用设施,可大体都没有建成,2006年搬下来时建好的垃圾收集坑,由于一直没有人把垃圾运走,很快就填满了,发出恶臭。村民没有办法,只好在一个空地里,挖了个大坑,大家把垃圾,抛洒到这个大坑里。

(小题)“后续产业”是生态移民的关键

当然,“后续产业”问题引起了当地政府的许多思考。国家给“三江源”首期投资的75亿元中,有很大一部分也要花在生态移民上。如果首批生态移民问题做不好,后续的移民工作就会陷入被动,自然保护问题也就变得更加的困难。

曲麻莱县、治多县、格尔木市一直都在关注移民村的进展。有时候,县里也派出调研组,希望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过,由于受困于资金、技术和方法,突破口至今没找到。而对于移下来的村民来说,经常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曲麻莱县一位领导干部认为,牧民搬到城市边上,他们本身就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应当在格尔木市、曲麻莱县等城镇边的移民村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吸引城市居民过来旅游,“把高原马牵起来,把藏族舞蹈跳起来,把牧民帐篷搭起来”;甚至可以发展昆仑玉雕刻产业,在昆仑玉上雕刻藏族的各种图案和经文。受此观点的影响,昆仑民族文化村真有移民投资建设了几个帐篷,从移民中招10位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当服务员,舞蹈、唱歌给客人看;沙地上引进水,种上青稞,代替原来的满地青草。但是,开业之后,游客很少。

移民村虽然小,可大家几乎本能地开起小商店,随便走上几步就会遇上一个小卖部,生意都十分清冷。里面卖的东西,与村民原来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你在小卖部里可以买到各种饮料,可到村民家里,想喝口牧民最习常的奶茶却不再可能。有些村民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替没有移下来的人放牧为生,一年能够获得少许的收益。

才仁洛桑认为,“后续产业”最好能够与牧民原来的生计习惯有些沾边。昆仑民族文化村办了一个嘛呢石雕刻厂,本来想卖给游客的,可一是不知道游客在哪里,二是石头相对笨重,结果大多数都“卖给了自己”;又想办一个服装厂,可由于资金缺乏,启动也颇为困难。“我到了格尔木市后发现,我们原来生产的许多牛羊和皮张啊、奶制品啊,都要卖到格尔木后再卖出去,如果我们这作为一个中转站,再由此发展出一些相关产业,也许是个办法?因为我们对牛羊还是比较熟悉的,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昆仑民族文化村的人有些羡慕对面的“长江源”村的村民,长江源村的村民来自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由于市里相对比较重视,经济实力也强一些。长江源村绿化做得特别好,格尔木市由于很干旱,种树时都得有水在下面流。而昆仑民族文化村,一直没有活水引入,远远看去,仍旧是荒漠上的几座孤房,不知道这些房子今后如何找到后续的出路。

扎多提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对于青藏高原来说,最合适的方式就是传统的藏族生活方式。如果当地人能够保护当地的环境,他们甚至可以成为当地的环境守卫者,是不是有必要把他们搬下来?”

14、广西河池砷中毒事件调查:村民称系企业排污所致

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2008年10月28日 记者:文峰

砷超标的小孩正在接受治疗。

患病的父母,如今更关心的是这一排排孩子的未来。

光秃秃的大山,一道道如同泪痕的白色印记。

  核心提示:广西河池市400余名村民被检查出砷超标,环保部门现场勘验说是受台风影响,大雨冲刷冶炼企业的污水处理池所致。而记者调查时,村民称是企业长期排污所造成的。

  10月初,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加辽社区下伦屯和江叶屯村的数名村民被检查出砷超标。之后,被查出砷超标的人数一度达到450人,且4人确诊为轻度砷中毒,另外还有55人有待排除是否为“轻度”。

  事件发生后,当地有媒体报道称:经环保部门现场勘验,初步认定事故原因是受台风“黑格比”影响,河池城区普降大雨,冲刷冶炼企业的污水处理池,含砷物料遭浸泡,含砷废水溢出,最后以致有人中毒。

  但是,《法制周报》记者在实地采访时,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称当时“没有来台风、也没下雨,是企业长期排污所导致的”。

  一起中毒事件,为何有两种说法?广西河池砷中毒事件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记者被请出门

  10月16日,《法制周报》记者从广西金城江区出发,乘车一刻钟后抵达东江镇。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金海冶金化工公司,发现车间已经停产,四处静悄悄的,偶尔能遇见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和保安。

  再徒步15分钟,记者来到与其相邻的江叶屯村。村口一民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张白纸,上面是一长串被检查出砷超标需要治疗者的名单,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这起砷中毒事件给小山村留下的伤痕。

  “现在,村里人都在卫生所打针排毒,以后不知道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老童并不是本地人,10多年前,他来金海冶金化工公司做工,后与当地一女子相爱,便成了上门女婿。

  老童一家三口全部被检测出砷超标,目前,正与村民们一起在金海冶金化工公司卫生所接受免费治疗。第一个疗程,他每天打一针,耗时三个小时左右,目前已经打完5针,进入了第二个疗程。

  在赶往金海冶金化工公司卫生所的路上,记者见到有不少村民提着装有自己尿液样本的红色塑料袋,纷纷涌向指定的治疗场所。

  中午时分,一两百平方米的卫生所内,人头攒动,走廊上、病房内、花坛旁,随处可见正在打点滴的病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尚不能离开母亲怀抱的婴孩,而打针的治疗室外,已排起了长龙。

  两个村的患者,被分为早中晚三批,分时段进行治疗。期间,工作人员会给患者提供相应的免费食物。

  杨柳万是江叶村的村民,他刚打完针站在门外,等待着妻子和孩子。他3岁的孩子正端坐在木椅上,手臂上插着冰冷的针头,葡萄糖注射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入孩子的身体。孩子的脸颊上还残存着未干涸的泪痕,眼睛直呆呆的。

  对记者的到来,一名身穿白色T恤的中年女子声称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记者出示相关证件后,该女子称“治疗场所不能采访”,将记者“请”了出去。

  无意中发现的问题

  “是几个妇女检查出有问题,上面才开始重视的。”下伦屯村村主任韦树杰回忆说,在此次污染事故中,下伦屯村是受影响最深的地方,全村100多人,基本上全部“砷超标”,有的超标100多倍。

  村民们告诉记者,之前,金海冶金化工公司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池塘中,而该村一直喝的是地下水,由于渗漏的原因,多年前就有人得过病,向厂方和上级部门都反映过,最后却不了了之。如此大规模的集体中毒还是第一次。

  韦树杰介绍,9月份就有不少村民出现了脸肿、肚子胀痛、头昏、呕吐等症状,直到10月3日,三四个村民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便相约到市区的卫生防疫站检查,却被告知“砷超标”。对方询问“喝的哪里的水”,村民一五一十讲明情况后,对方立即提出“不能再喝这样的水”。事后,对方派人对村里的水源进行了化验,并得出结论“严重砷超标”。

  随即,河池市、金城江区有关部门立即到加辽社区下伦屯、江叶屯采集水源水、末梢水进行化验。经检验,结合病人的症状,自治区、市专家组的会诊认定,导致村民出现病症的原因,与村民饮用砷含量超标的水有关,初步判断为砷中毒。

  至此,污染事件才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之后,河池市政府立即进行应急处置,开展病因调查,制定紧急救治方案,抓好水源地周边群众中毒筛查。从10月3日起,由消防车向当地群众运送干净饮用水。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对城区自来水进行采样监测。

  不久后,“砷超标”人数一直上升,一度达到450人,且4人确诊为轻度砷中毒,另外还有55人有待排除是否为“轻度”。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人员给村民打针排毒,而7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被送医院集中观察治疗。

  “如果不是自己去检查,发现得早,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一些村民认为,政府处理还是不够及时。

  是天灾还是人祸

  砷中毒,是由于短期大量或长期接触砷化物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生活中多因误服三氧化二砷或应用过量含砷药物引起中毒,亦可因食用被砷污染的食品、食盐、饮用水等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砷急性中毒的表现症状为疲乏无力、呕吐、皮肤发黄、腹痛、头痛及神经痛,甚至昏迷和死亡。

  此次中毒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两个渠道,却给出了两个不同的回答。一个是当地政府对媒体宣称:经环保部门现场勘验初步认定,事故原因是受14号台风“黑格比”影响,河池城区9月25日普降大雨,大雨冲刷金海冶金化工公司污水处理池,浸泡含砷物料,致使含砷废水溢出,外泄进入旁边的江叶屯水塘,并通过消水洞污染地下水。

  而记者所走访的患病村民异口同声地称“没有台风、也没下过雨,就是一直排污水的结果”。

  事后,记者查看了金海冶金化工公司的情况,在其“出事”的车间,发现两个长期的排污口与水沟内,都堆积了黑色的沉积物,刺鼻难闻,而10米外的池塘堆积了颜色各异的泥土,旁边的竹子和青草已经完全枯死,车间后的两座大山已经光秃秃,只露出一片白色山石,而远离工厂的大山上,树木长得很茂盛。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已经命令工厂将附近池塘的污水抽走,将淤泥除掉,掩埋。

  “我们不晓得,只听有关部门说是有台风、下雨了。”当记者向当地一名镇政府官员问及,是否有台风经过和下雨的问题时,对方表示不知道,婉言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就算当天有下雨也只是城区,乡下绝对没有。”一村民说,村子离城区有相当一段距离,而且又有高山环绕,不可能遇到台风,且以前也从没见过此类异常情况。

  利益博弈的背后

  事后,记者与金海冶金化工公司取得了联系。“肯定地说,没问题是不可能的,我就等着被处罚!”事故后,该公司负责安全生产的范副总经理一直在焦虑中等待有关部门的处罚。他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主要是生产铅锑,一年产量不过一万七八千吨,在河池只能排进前10名。由于是国有企业,对于环保还是比较重视,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进行“三废”排放的改造,有些民营小公司根本舍不得投入,都是将污水直接排放。而且当地地下水都是相通的,这个污染的结果应该是共同制造的。

  事后,记者采访河池市环保局时,发现多名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在上网玩游戏。

  该市环保局的一名副局长表示,城区附近有二三十家化工公司,金海冶金化工公司还算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一些大公司的环保措施还没他们做得好。“为何不建议关停、取缔这些环保不合格的企业?”记者问,对方声称他们是有权建议政府取缔,但为何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方表示是历史原因。

  消息人士透露,从10月8日起,河池市全市冶炼厂将停产整顿。

  “这些污染企业都是税收大户,没有它们就没有政绩和财政收入。”知情者透露,河池一市的有色金属年采选能力达到530万吨,年冶炼能力70万吨。在铅冶炼方面,河池拥有年产7万吨的广西成源矿冶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的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其他一些中小型铅冶炼厂。

  据预计,此次停产共涉及河池市50万吨的铅锌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20%左右。业内人士预计,此次停产整顿将影响每月近2万吨的铅锌产量。

  一场全国性的砷污染大战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公布,全球至少有5000多万人口正面临着地方性砷中毒的威胁,其中,大多数为亚洲国家,而中国正是受砷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同斌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在云南、广西、贵州,包括湖北一些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砷污染问题。其中,广西等地受到砷污染的土壤至少有上千平方公里。这些地区除地质因素造成的砷污染外,矿藏开采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这些矿区周围30-40公里都受到污染物的影响。

  在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刑法的作用是其他法律无法比拟的。(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但在实践中,大部分环境污染案件通过行政、民事手段得到解决,最后通过刑事法律制裁的很少。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日前,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专家委员会召开专题研讨会,环境法学界、刑法界的专家学者对刑法中“破坏环境保护罪”提出了修改意见。

  目前,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形式正在多样化,环境破坏和污染范围也在扩大,专家们认为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展环境犯罪的种类,增加一些新的环境犯罪罪名,以加大对环境生态的刑法保护力度。

  有关专家建议,“在刑法中增加对环境犯罪危险犯的规定,同时调整处罚的门槛。降低处罚下限,在处罚危险犯时可以处以一个较轻的刑罚,以充分发挥刑法的预防作用;抬高处罚的上限,加重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为人的处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认为,“应加大对环境犯罪主体的认定,企业的经营行为是有组织的行为,企业偷排行为是经过策划的,因此,领导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都应依照规定获刑。在欧洲已经将共同犯罪列入最为严重的犯罪,并达成了共识,中国有必要也将共同犯罪提到这样的高度。”

  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中心魏晓娟说,“当前重要的是与环境相关的法律的健全和技术标准的细化,只有与刑法形成相互配套的法律体系,才能对环境犯罪形成联动机制。”

  近日,由国家环保部牵头,包括中央、广西区、河池市、金城江区四级机构20多名专家组成的调查组最后认定,河池市砷中毒事件尿砷含量超标人员为410人,目前已有200多人顺利排毒,尚有近200人处在治疗过程中,其中19人集中观察治疗,最严重的一名78岁患者住院治疗。经检验,水源水、末梢水检出砷含量分别为2.89/L和3.26/L,相较生活饮用水砷含量0.01/L正常值,分别超过288倍和325倍。

  按照此次官方通报,直接导致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污水、超负荷生产,企业环保基础薄弱、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制度不严、打击不力、隐患排查不全、处理不彻底”,承诺将“以铁的面孔、铁的心肠、铁的手腕”严厉处置。

  知情人士透露,除多名相关官员遭问责之外,对造成事故源头的企业主体的处罚情况不日也将公诸于众。

15、毒奶刚过,毒鸡蛋又来了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28日 陈丽娟 发自上海

  在逐渐扫清奶品雷区之后,三聚氰胺污染问题竟向非奶类食品蔓延。10月26日,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对外披露,首次在香港百佳超市出售的某品牌新鲜鸡蛋中,检出三聚氰胺超标88%。而记者昨日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官方网站上看到,此次查出问题的是产自大连的“佳之选新鲜鸡蛋(特大装)”,由大连韩伟集团所属养鸡有限公司的蛋鸡三场生产。

  最大蛋企遭遇三聚氰胺

  据了解,大连韩伟集团成立于1992年8月,是我国第一家由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正式批准成立的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年产鲜蛋5800万公斤,主打产品为“咯咯哒”牌鸡蛋,其产品热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蛋禽食品供应商之一,年产值超过10亿元。

  韩伟公司产品被检出三聚氰胺,并非首发自香港。根据日本媒体报道,10月16日,日本三井物产食品公司就已宣布从中国进口的蛋粉中检出三聚氰胺,该蛋粉是由中国大连韩伟食品有限公司制造的。根据三井物产透露,10月6日大连韩伟食品向其发出通知称:“所饲养的鸡只的饲料被检验出含有三聚氰胺。”而来自韩国媒体10月22日的报道,韩国当局已下令销毁23吨中国加工蛋类产品,其中部分受到污染的加工蛋类产品也是产自中国大连韩伟食品有限公司。记者就此事致电该集团求证,总机一直无人接听。

  疑与饲料有关

  由于香港销售的鸡蛋60%来自内地,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决定在未来一周内检测所有从内地进口的鸡蛋,同时还决定将检测范围扩大至从内地进口的肉类及动物内脏。内地是否也将对相关产品进行三聚氰胺检测,截至记者发稿,国家质检总局与卫生部等部门,尚未作出回应。

  据了解,此次被查出问题鸡蛋的香港百佳,已全线收回有关产品,并联络供应商跟进。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则表示,特区政府已与国家质检总局接触,期望协助减低源头的风险;并呼吁业界,订货时留意食物或原料的来源。

  而记者昨日走访沪上多家大型超市,并未发现有产自大连“佳之选”品牌的鸡蛋销售。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上海市面上大多鲜鸡蛋主要来自于本市市郊养殖以及江苏、浙江等华东地区养殖基地,产自大连的鸡蛋相对很少。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南庆贤表示,鸡蛋发现含有三聚氰胺有可能是饲料被故意添加,但也不排除受环境污染或受杀虫药影响。对于体量小的家禽或动物,如果不断进食含三聚氰胺的饲料,物质的确可能会残留体内,甚至聚积在鸡蛋等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