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10-20

十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1、2008江河十年行之(一)——地震后的岷江

 

环境资讯:

2、科技日报:          我国“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仅完成3%

3、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部长称十二五将筹集超万亿元环保资金

4、法制日报:          周生贤:鼓励检举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公益诉讼

 

地方信息:

5、中国新闻网:         北京高污染企业退出最高可获230万财政奖励

6、成都日报:          四川:绝不让污染项目成为灾后重建项目

7、新华网:           山西:环保“电子眼”全省联网试运行启动 

8、新安晚报:          安徽省实行污染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9、红网:            长沙首创环境污染“零容忍”治污制度

 

重大水事:

10、新华网:           三峡坝前水位突破156米关口

 

人与自然:

11、新华网:           数十只国际濒危物种黑鹳飞抵鄱阳湖越冬 

 

深度报道:

12、新京报:           没有河流的故乡 

 

环境时评:

13、云南网:           生态补偿是企业责任

14、中国青年报:         对阵污染造假 环保监管升级

15、兰州新闻网:         完善立法为"限塑令"再加砝码 

 

 

 

1、2008江河十年行之(一)——地震后的岷江

文图/汪永晨

 

江河十年行的起因,就是对中西部江河的深深的忧虑。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只有两个还没有被我们人类截断。有水皆污,有河皆干,成了人们对我们家乡河流的形容与评价。

然而,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是,今年的5•12四川大地震让岷江在那短短的时间里,就遭到了那么大的灭顶之灾。我们的担忧变成了眼前深重的灾难。

2008年的江河十年行,已经是我地震后第四次到灾区。可眼前大自然的模样还是让我无法接受,它们怎么成了这样?过去岷江湍急的河水哪里去了?过去岷江两岸大山的绿又在何方。

 1 5,12震中.JPG

5•12震中

 5,12地震中心.JPG

5•12地震遗址

 2 地震时喷出的岩石_0203.JPG

地震时喷出的岩石

 3 家住震中_0210.JPG

家住震中

是自然无情,还是人无情?不知江河十年行走下来,我们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

都江堰上的紫坪铺依然是2008年江河十年行的第一站。

 4 大坝和大山.JPG

大坝和大山

 5 错位的大坝.JPG

错位的大坝

 15 紫坪埔库.JPG

紫平铺水库

 16 紫坪埔库区旁的大山.JPG

紫平铺库区旁的大山

此行和我们一起走江河的地质学家杨勇对我们说,目前紫坪铺大坝经受住了今年的讯期考验。但是如今坝尖的大山开裂,两岸的大山是不是能承受得住水库的压力,在未来仍是巨大的考验。再一个就是电厂的下陷,让现在已经开始蓄水的紫坪铺的发电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达到多少,也是不能不让他担心。

大坝是进不去的,地震震坏的坝面上的石板还是散落在坝边,旁边的围栏也还残破不堪倒在那里。大坝上的保安指给我们看最近被余震震成两截的电线杆。

 6 听紫坪埔的故事.JPG

听紫平铺的故事

 7 采访中.JPG

采访中

前两年和我们一起站在紫坪铺大坝前的地质学家范晓,早就对这座大坝对地质的影响有着极大的质疑。大坝建成了,岷江两岸的泥石流一直影响着我们去九寨沟的路。5•12四川大地震后,范晓在《中国国家地理》第六期上撰文,直指这次地震应该叫龙门山大地震,而它的诱发不能不说和紫坪铺有关。

水库诱发地震,这是国际公认的。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水库只能诱发6级左右的地震,而不会有这次汶川地震这么大的震级。但范晓、杨勇都说,国际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把这么大的大水库建在地震断裂带上。今天我们的车在走进映秀时,杨勇站在紫坪铺水库的库尾处让我们看地震震中喷出的岩石。那从地下喷出的岩石是白色的。

 8 震中白色的岩石.JPG

震中白色的岩石

杨勇告诉我们,映秀是七十年代末因水电站而兴起的一个城市。因为是去九寨沟和黄龙的必经之路,加上本身大山夹持大江的俊美,这些年来,映秀本身也是游人喜欢光顾的地方。可是今天的映秀,从通往那里的路上就让人看到了它的扭曲与惨烈。

 9 走向映秀.JPG

走向映秀

 10 江边的映秀.JPG

江边的映秀

 11 今日映秀_.JPG

今日映秀

每年的江河十年行,我们一定拜访的还有十户人家。陈明,是我们选的住在紫坪铺大坝旁的江河十年行的第一户人家。2006年我们到他家时,这户水电移民,刚在政府给的宅基地上盖起了新房。他会做饭,所以一家人对那个刚刚开张的小餐馆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可是2007年我们江河十年行再到他家时,不光是他家,一条街上的大门都是紧闭着的。唯一一个开着的小门脸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全街的人家都在卖,谁来买呀。没办法,在自己家乡没有生路的人不能不选择出去打工。陈明也不例外。

今年四月,我和凤凰台江河水节目再到陈明家时,陈明回来了,在家门口摆了个小烟摊,他告诉我们,自己不适应外面的生活。

5•12四川大地震后,我们一直很担心陈明一家。6月我到灾区时,专门找到他家。他家没有人员伤亡,但家里盖了才两年的房子虽然没有塌,也被震得稀里哗啦了。一家人,包括不满周岁的外孙女都住在抗震篷里。不过因陈明会做饭,乡里的领导就在他家包伙了。倒是不愁吃了。

今天我们到陈明家,现在让他最发愁的是,地震以后家里就没了电,村里说帮忙解决,可是都五个月了,就是没人给解决。现在家里屋子也要修了,可修房子的人说,没有电怎么修呀。地震之后紫坪铺电站很快就重新开始发电了。这条消息在各大媒体上都有报道。可是5个月了,住在主大坝旁边的人家却没电用。这是怎么回事呢?记得看过美国的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一个情节是一户人家尝试着一天不用电。结果,那天整个家全乱套了。五个月没有电,可想陈明家的日子过得多么不容易。

 12 陈明今天的家.JPG

陈明今天的家

 13 陈明和他的外孙女.JPG

陈明和他的外孙女

 14 正在修复中的陈明的家.JPG

正在修复中的陈明的家

陈明家的邻居,虽然不是我们选的十户人家中的一户,但这两年我们也去他家看看,拍拍照片。去年我们去他家时,这家的奶奶正要送孙女去学校。因为陈明家没人,她在我们的要求下打开了她家小商店的卷帘门,里面是空空的货架。

今年,我们找到这家时老人的儿媳妇朱玉在。我们再次要求打开商店的门时发现里面连货架也没有了,堆着的是修房子的料。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地震后我到这村时听说这个村死了三个人,一个是在紫坪铺钓鱼时,被震时的大浪卷走了,一个被路上的滚石砸死了,还有一个是聚源中学的学生。而那个被浪卷走的,正是这家的儿子,朱玉的丈夫。

 17 处处好邻居家今年成了这样.JPG

处处老邻居,今年成了这样

 18 老人没了儿子上姑娘不了爸爸.JPG

老人没了儿子,小姑娘没了爸爸

去年给我们打开卷帘门,望着空空的货架时,老人对生活的乐观我还记得。她说生活就是要靠自己去找活路,不能全靠政府。今年,见到我们后,老人哭出了声,她说不一样了,现在没儿子了。儿子是多好的儿子,才34岁。她说,媳妇还年轻,早晚要改嫁,要带走两个孙女,他和老伴都老了,以后怎么办?

站在一旁的老伴告诉我们。儿子死了后,国家给了5000块钱。6、7、8三个月每个月能拿到300块钱,30斤粮食,9月以后就没有了。66岁的他带着200块钱出去打工,可是体力不支,干了一个月,一分钱也没拿到,只好回家了。现在家里没电,没有生活来源。因为他们这个村大多数是像陈明他们那样的移民,而他们是本地人。结果因为不是移民连木板房都没有给他们,现在只好住在被震得没有了门窗的房子里。冬天就要到了,他们不知道这个冬天怎么过。

我们一行记者在这两位老人面前,不知说什么好。这个时候,安慰又有什么用呢,老人需要的是生活出路。是没有儿子依靠了,还能靠什么?

能做的,就是给了老人家300块钱,留下我们的电话号码,如果需要,请他们一定给我们打电话。

我们上车后,两个老人一直在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一直在说,明年再来看你们。直到车开远了,看不到他们了。 

明年,我们再来时,两位老人的日子不知会是怎么过的。一年对我们来说总是过得很快,对这对老夫妻呢?

2、我国“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仅完成3%

来源:科技日报2008-10-20

  10月17日电 截至目前,我国“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仅完成了3%左右,特别是水污染物减排10%的任务只完成了2.3%,在剩下不到三年里要完成7.7%的任务,实现水污染物减排目标的任务将更艰巨。这是水专项领导小组副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今天举行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第三次领导小组会议上透露的。

  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仇保兴说,水专项的基本目标是要解决我国水污染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为“十一五”水体污染物减排、国家重大治污和水质改善工程与规划提供关键的科技支撑。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水专项将注重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从源头控制、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全系统的集成创新,突出开发适合我国特色的“高效低耗”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水专项管理办公室主任、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强调,为推动水专项成果能尽快转化和形成水污染治理的生产力,水专项还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据悉,“十一五”期间,水专项将投入112.66亿元,2008年在涉及“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等重点流域的资金投入为11.04亿元。截至目前,水专项已完成了80%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的论证工作。

3、环保部长称十二五将筹集超万亿元环保资金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20日 章轲

http://news.sina.com.cn/c/2008-10-20/014416484046.shtml

  18日,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上表示:“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之内,中国将筹集万亿元以上的资金来搞环保,其中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就有753亿元。”这一数字将超过我国“十一五”期间的环保投资。

  周生贤还表示:“欢迎全世界的企业家、有识之士来中国,参与中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环保部将“为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国内力量和国外力量参与中国环境保护搭建平台”。

  国家商务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向我国提供多双边无偿援助的国家和联合国机构累计提供援助资金约63亿美元,实施合作项目超过2000个,涉及扶贫救灾、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等30多个领域。

  周生贤称,中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发达国家在几百年里出现的问题,中国在几十年内都出现了。目前的环境问题带有结构性、压缩性、复合型等特点,治理的难度非常之大,环境保护的资金需求也十分巨大。

  由于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等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与过去相比,未来国际社会对华援助的资金和技术有可能增加。

  “我们都是联合国的成员,我认为我们应该与中国开展合作。”联合国驻中国总协调员、联合国开发署代表马和励在18日的论坛上说。

  欧盟驻华代表处大使赛日·安博(Serge ABOU)也表示:“我是代表欧盟的,我的到来主要是表示我们强烈的支持。支持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因为正是中国的努力,使得我们全球的人都受益。”

  “如果发展中国家得不到技术支援,得不到资金支援,得不到相关的技术和相关的设备的话,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来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原副秘书长卡卡海尔(Shafqat Kakakhel)说。

  就全球范围而言,发展中国家正在为发达国家的环境和资源成本埋单。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此前表示:“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世界的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中国一家造成的。既然是大家的事儿,大家就得共同分担,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多分担一些,使他们真正承担起全球环境的责任。”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与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建立并发展了在资金、技术与信息等方面的合作。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基金(GEF)成员中获得资助最多的国家。截至去年3月,我国共有48个国家级项目得到全球环境基金资助,共获得赠款和赠款承诺5.17亿美元。

4、周生贤:鼓励检举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公益诉讼

来源:法制日报 2008年10月20日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郄建荣“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各类的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18日召开的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对奥运环境作出评价的同时表述了这样的观点。他表示,环境保护部将健全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国内力量和国外的力量,参与中国环境保护搭建平台。

  奥运结束后,有一种说法认为,北京的空气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对此,周生贤给出的数据是,北京市奥运会结束以后,国家连续推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措施,北京奥运会结束到昨天,只有一天有轻度污染,其他的空气质量都合乎标准。

  据周生贤介绍,从自然条件看,北京群山环绕,西望太行,北靠燕山,大气流动,与曾经发生公害事件的城市有着惊人的相似。周生贤认为,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案例。

  “有的人也有偏见,认为我们采取的措施,以临时的为主,主要是为了应对奥运会。”对此,周生贤的看法是,其实不然。他说:“我们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指导思想一开始就十分清楚,我们对环境质量的保障既考虑到奥运会期间对环境的需求,更从长远考虑到,北京市民以及周边地区群众对环境的需求。”

  周生贤认为,奥运会为环保工作开启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为此,周生贤提出,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对涉及公众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参与等形式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舆论的监督。同时,将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规律,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公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是由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承办的年度高端战略品牌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

5、北京高污染企业退出最高可获230万财政奖励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10月19日

  高污染、高能耗的排放企业已严重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市财政局在十八日举行的信息发布会上宣布,政府对退出的高污染企业给予一次性五十万到二百三十万不等财政奖励。

  为鼓励企业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生产环节,发展替代产业,北京要求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规划的行业和高污染、高排放、高耗水的“三高”企业迅速退出,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行业退出。据介绍,市政府近期要求重点退出的是小水泥、小造纸等行业。

  北京市财政局官员称,政府确定的原则是减排奖励资金与减排量挂钩,多减排,多奖励。

  该官员表示,奖励资金实行与考核指标挂钩方式,按节能、节水、减排贡献量等实际情况,对承担企业退出任务的主体机构给予奖励。他说,市政府对“三高”企业完成退出后,将审核确认并公示,公示合格后将很快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减排奖励资金重点用于对上一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作出实质性贡献的项目,优先安排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办法明确认可的项目和措施。

  记者还了解到,北京还将对实行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并取得节能效果的供热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其中包括带有居民住宅的区域供热系统。市财政局官员透露,奖励资金额每平方米高达四点五元人民币。 (记者 于立霄)

6、四川:绝不让污染项目成为灾后重建项目

来源:《成都日报》2008年10月20日

  日前,2008四川环保世纪行来到了彭州,对其灾后重建的环境污染进行“把脉”。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的各个灾区在灾后恢复生产时都要新上大量项目,我们环保局对于这些项目的环评工作是抓得很紧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地震之后的天空要更蓝才行。”负责人表示,灾后环评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绝不让污染项目,成为灾后重建项目。”

  除工业“三废”外,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也是灾区环保的重点之一。跟随2008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组,记者走入了一处板房区。这处位于彭州市通济镇的临时板房区内共有居民约两千人。“按照每人每天排放一百千克生活污水来看,这处板房区需要有一个日处理能力在两百吨左右的污水处理设施。”彭州市环保局局长焦锋指着身边的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龙泉驿区人民政府捐赠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据了解,该设备总投资为四十五万元,每天可完全处理板房区内排出的生活污水,使废水水质的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粪大肠杆菌群四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目前各处板房区都在使用这类设备处理污水,今后永久性安置区内的环保设施会更先进。”

据透露,彭州市将开展创建生态创建工作,力争到2010年达到省级生态县的创建标准,2011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今年将分批启动环境优美镇创建活动,今年底有望完成九尺镇、升平镇、军乐镇、丽春镇和三界镇的《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规划》。(记者 李凌翌)

7、山西:环保“电子眼”全省联网试运行启动 

来源:新华网2008年10月20日

  新华网太原10月19日电(记者彭洋)记者从山西省环保局获悉,山西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联动试运行于日前启动,全省11个市的486台(套)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进入联动试运行阶段。

  据介绍,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是国家污染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执行环境标准、计算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监管环保设施运行的重要手段。环保部门可通过安装环保监控“电子眼”的污染企业监控中心的数据显示,随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做到实时高效监管。

目前,山西省共安装废水、废气自动监控系统940台(套),联网数为486台(套)。

8、安徽省实行污染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来源:新安晚报 2008-10-20

从即日起,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并首次实行污染减排考核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以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根据我省(指安徽省,下同)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安排,到2010年,全省COD排放量控制在41.5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6.5%;全省SO2排放量控制在54.8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4%。对此,省政府要求,今年年底前,淮河、巢湖流域所有市、县要建成一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长江、新安江流域全面启动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2010年6月底前,全省所有市、县都建成一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同时,全省所有市、县将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0.8元。

今年起,我省将严格落实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总量排污。从即日起,我省将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污的企业,第一次被查到,由环保部门按高限处以罚款;第二次被查到,由当地政府责令停产治理;第三次被查到,由当地政府责令关闭。另外,对未批先建、不履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偷排偷放、无治理设施直排的企业,一律责令停建、停产治理,环保部门按高限处以罚款。

为给各市“施压”,省政府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省政府称,对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撤销省里授予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9、长沙首创环境污染“零容忍”治污制度

来源:红网 2008-10-20

  红网10月2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周华平 赵晶 实习生 刘平)“对环境污染,是零容忍态度!”对于环保,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毫不含糊。如何“零容忍”?《行动计划》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新措施和办法来保障落实,这些制度在长沙市甚至全国的环保历史上都属创新。

  为了确保环保措施行之有效、持之以恒,长沙市着力在制度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将试行多个全国首创的制度。年度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这些内容也将成为专题汇报内容之一,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报告,长沙市将实行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制度。每年由各级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报告环境保护实施情况。

  张剑飞解读:这相当于政府给自身加压力,让环保置身于人民监督之下。

  长沙将实行全区域环境资源补偿制度: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根据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标准,对完不成年度区域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扬尘削减任务的区域,收取环境资源补偿资金,统一上缴市财政,用于“三年行动计划”污染治理。

  张剑飞解读:这其实是一种惩罚性的制度,让污染者感觉到破坏环境的代价,从而自觉减少污染和破坏。

  与此同时,长沙市将进行区域环境保护的评价和审计,每年对市、县、乡区域内的水、大气、噪声、生态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审计,评价审计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张剑飞解读:评价审计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作,让人民更具体地监督好环保工作。

  长沙市将实施环境保护目标“一票否决”与“区域限批”制度:对完不成减排任务、流域治理任务的区、县(市)政府和职能部门实施“一票否决”,当年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考核计零分,实施“区域限批”,追究具体责任人行政或法律责任。

  张剑飞解读:这实际是表明一种“零容忍”的态度,也就是说,任何个人、单位都对环境污染不容忍。

  保障措施

  打造“大环保格局”

  红网10月2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周华平 赵晶 实习生 刘平)长沙市将构建政府、企业、百姓三位一体的大环保格局,逐步构建环境公共管理体系。60%的社区和建制村要创建成为节能环保示范社区和农民环保自治村;建立循环型社会商务市场,到2010年,100%的政府采购实现绿色购买;成立“三年行动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建立生态环境预警制度

  红网10月2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周华平 赵晶)长沙市为实现创建生态文明的宜居环境,将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保护环境。对市级以上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水、森林、生物多样性等资源以及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进行监测,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预警制度;对大河西先导区划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开展城市洁美行动,2010年圭塘河截污后建设成河流治理生态示范工程,消除浏阳河、靳江河、圭塘河、龙王港的“黑水”河段;建成7个生态主体公园,新增绿化面积1500公顷。  

  扬尘、二氧化硫等标价买卖

  红网10月2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周华平 赵晶 实习生 刘平)10月17日,张剑飞在和记者座谈会上谈到,目前,长沙市正着手环境资源交易所的筹建工作。首批环境资源交易将在大河西先导区坪塘镇的部分企业先行先试。长沙市环境资源交易所将对本市行政辖区内的环境资源指标进行交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根据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标准,按二氧化硫4万元/吨·年、化学需氧量8万元/吨·年、扬尘4万元/吨·年,对完不成年度区域考核指标的地方政府,收取环境资源补偿资金,补偿资金统一上缴市财政作为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三年行动计划污染治理和工作奖励。

10、新华网:三峡坝前水位突破156米关口

来源:新华网2008年10月19日

新华网宜昌10月19日电(记者江时强、徐烨)三峡工程第二阶段试验性蓄水进入第三天,三峡坝前水位19日15时突破156米关口,达到156.17米,比17日零时的起蓄水位抬升约1.2米。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意见,今年三峡工程9月28日零时开始实施汛末试验性蓄水,先蓄至156米水位,暂停了10天,三峡大坝坝前水位一直维持

在155.5米左右运行。中国三峡总公司对枢纽进行了检测,确定大坝运行稳定,遂于17日零时开始第二阶段蓄水。今年三峡蓄水的最终目标水位是160米。

156米是重要的关口水位。据中国三峡总公司介绍,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中,156米是三峡水库回水至重庆港以下铜锣峡的重要水位,设置该水位的目的是为了观测研究铜锣峡以下库区泥沙淤积情况,以便为蓄水至175米时回水至重庆港提供决策参考。

2006年、2007年,三峡工程已两次蓄至156米,观测显示库区泥沙淤积比预想的好。今年1至8月,三峡入库泥沙只有约9000万吨,比1992年初步设计时同期入库泥沙少得多。经国务院同意,三峡工程今年蓄水的目标水位比去年提高4米。

相比于9月28日起蓄时的145米水位,三峡坝前水位已抬升约11米,蓄积水量约68亿立方米。下一步蓄至160米后,估计水库还将蓄积水量约20亿立方米。

19日,三峡入库流量为1230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只有6430立方米/秒,长江中游水位下降。近期,部分船舶不按长江航道部门公布的分月计划维护水深配载,海牛9号、江航16号、顺风555号等船舶超吃水超载违章航行,先后在窑监水道搁浅,严重威胁航行安全。

长江海事局日前发出通告,要求船舶严格按维护水深航行,普通货船实际吃水控制在3.0米及以下,危险品船舶实际吃水控制在2.9米及以下,超过上述吃水控制标准的船舶一律不得通过该水道。

11、数十只国际濒危物种黑鹳飞抵鄱阳湖越冬 

来源:新华网2008年10月19日

    新华网南昌10月19日电(程锦美)眼下正是数以万计的候鸟飞抵鄱阳湖越冬的黄金时节。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观测研究今年来此越冬的候鸟时惊奇发现,30余只被列为国际濒危物种的黑鹳也飞抵保护区湿地觅食。

    黑鹳是一种大型涉禽,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数量极少,黑鹳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多数专家认为其数量还在下降。据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黑鹳可能是在10月10日至12日飞抵保护区的。当观测到时,它们正在白沙洲保护区西南湿地内觅食,总数超过30只。

    据了解,最近两年,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的专家每年都对所有越冬候鸟进行连续观测。数据显示,今年是白沙洲保护区内迎来黑鹳越冬最多的一年,去年还不足10只。专家认为,飞抵鄱阳湖越冬的黑鹳数量增加,主要原因是鄱阳县白沙洲及鄱阳湖周边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2、没有河流的故乡 

来源: 新京报 2008-10-18

 

2008102001-1.gif 

2008年的三江源地区。

2008102001-2.gif 

1998年的三江源地区

 2008102001-3.gif

1995年的江源冰川。

 2008102001-4.gif

1998年同一季节的江源冰川。

 2008102001-5.gif

汪永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召集人,2007年度中国绿色人物

 2008102001-6.gif

这些石碑记载着汉江襄樊段水位连年来不断下降。

 2008102001-7.gif

2008年的沱沱河大桥,沙丘遍地。

 2008102001-8.gif

2007年8月,湖南遭遇严峻旱情,双峰县印塘乡茅仑村,爷孙俩在潭底彻底干涸前,找最后的水源。摄影:赵心宁

 200812001-9.gif

1998年的沱沱河大桥,水域广阔。

  从三江源十年变迁看中国江河的保护困境

  有外国朋友说,在你们的怒江两岸还有文化、还有民族,在我们美国,我们的江全都开发了,却没有留下当时开发以前的文化,你们现在真的应该珍惜。

  我先做一个小小的调查,这个调查是从去年的春天开始的,因为我在2006年的冬天曾经到中国一个很漂亮的地方去,叫木格措,也就是康定情歌的所在地,当时我采访了一个60多岁的老人,那个地方很漂亮,我问他,你小的时候这个地方和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他说我小的时候什么样现在也什么样。当时我们有12个记者,12个记者跟这位老人的回答截然不同。

  现在我做的小小的调查是,在座的各位,小的时候家乡的河和现在一样的请举手(两个),小时候的河和现在不一样的、脏了的,请举手(很多),这就是我今天讲江河的原因。从去年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每一次调查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

  我曾经被人问到,你这么关注环境,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自己在北京生,在北京长,50多年了,我希望北京在我活着的时候能够恢复到我小时候的清水、蓝天、白云。今天北京又没有单双号限行了,有人问,没有单双号之分的北京还有蓝天吗?这不仅是领导说了算,其实和我们每一个在座的人都密切相关。我们自己打肥皂的时候水龙头是关着的吗?我们用电的时候想到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了吗?

  接下来回到我们的主题,因为我十年来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江河,这十年来江河到底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开始下面的照片旅行。

  长江

  江源冰川迅速融化

  沱沱河是长江正源,1998年我在沱沱河拍到沱沱河大桥,我去的时候是一江大水,今年7月份我去的时候,在我拍一江大水的地方,现在黄沙已经覆盖了河床。

  有人说,全世界的水价将在十年内和油价持平,现在全世界有40%的人口是居住在250条河流的源头附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住在河源的人们和下游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国际上的事件。在未来水更加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将会面临什么?这是从国际上、从整个地球村的角度讲,从我们中国自己的角度讲,全球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是,现在黄河的水只是40年前的10%,我们很多的冰川现在正在大面积地融化,这是全球气候对我们的影响。

  在2007年联合国有关气象的一次大会上,90%的人开始承认,全球气候变化是因为人为的、过度的使用资源而产生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困扰我们中国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我们对这些水资源的污染。2007年夏天,潘岳撰文写道,被中国先民列为四大母亲河的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几乎所有支流要么坏死,要么干涸;9个大湖,7个的水质已是五类以下”。

  今天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冰川融化。江源现在有冰川627条,它的水系占整个长江的47.1%,占流域的面积是61.6%,长江的补水有25%都来自冰川。人民网上今年给我们介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从1990年到2004年,增温率为每10年1.1摄氏度。冰川直接受气温的影响,这些气温的升高意味着冰川融化的可能性,近40年来我国冰川面积已经缩小了3790平方公里,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2%。

  我是1998年和中国第一支女子漂流队进入到长江源,跟三年前相比,在同一个地方,都是9月份,我拍到的有非常大的区别。去年春节一位叫杨勇的地质学家再次走到长江源回来后,他告诉我,曾拍到的这个像冰川博物馆的冰川已经完全消失了。本来江源应该是高原草甸,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长征时,这样的草地过得很艰难。其实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这样的湿地里走,哪怕是有一点点草皮踩上去都不会陷下去,1998年我去的时候像这样的草甸已经很少了,沙漠很多。晚上我们露营野炊的时候,给我们驮行李的牦牛只有靠啃地皮来充饥。

  黄河

  干旱也是一种灾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自古以来也被人们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河源间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没有波浪、没有涛声,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泡子,娴静如处子,大小不一,星罗棋布,一到晚上月光泄地,星光闪烁之下,这草滩上的水泡子也恍着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然而我去年去的时候发现,星宿海正在消失,已经被荒漠越来越多地覆盖。

  玛多县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是黄河源头地区一个纯牧业县。素以拥有4077个大小湖泊而有“千湖之县”的美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县牧民的年人均收入曾连续3年高居全国首位。如今,全县牲畜仅有25万多头(只),人均收入仅1688.16元。玛多县副县长牛龙蛟说,1975年他刚来玛多工作的时候,湖泊随处可见。过去,每年县上的重要工作是抗雪灾保畜,现在看来干旱也是一种灾难,一种比雪灾更严重的灾难。

  40多年来,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累计上升了1.2℃,其中黄河源区升幅最大,上升的速率可达每10年0.42℃。长江源沱沱河镇居民对气候变暖也感觉明显,根据沱沱河气象站的资料,2001年7月,当地的平均气温为9.1℃,而到2006年7月,平均气温则升高到10.3℃。天气热了起来,人们惊奇地发现,镇上的姑娘竟然穿起了裙子,此前这一直被认为是夏季平原才有的风景。

  江源已经开始沙化

  澜沧江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流出国境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澜沧江现在还是非常原始的,它的源头在哪儿现在还有争论。我们听说过马可·波罗的游记,他当年在元朝当了17年官,曾经17次去澜沧江,他试图找到澜沧江的源头,但是都没有找到。我们熟悉的徐霞客写过《江源考》,里面有长江、黄河,就是没有澜沧江,他追求的是要有确凿的数据才可以写。

  在1999年6月份,中科院的科学家确认了青海省的扎多县是澜沧江的源头,但是当我们看到澜沧江的源头的时候,发现在它的江源已经开始沙化。今年4月份,我在离大理不到1小时的地方拍到的澜沧江,已经没有水了。

  再说汉江,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于湖北武汉注入长江。我们北京人马上就要享受到的南水北调运来的水就是从汉江来的。前两年襄樊的宣传部长叫我们一定把水位下降的照片(见上图)放给北京的市民看看,现在襄樊的水位也在下降。这个宣传部长告诉我,你把这个照片放给北京市民看的时候,能不能告诉他们,当你们将来打开水龙头的时候能否手下留情。

  还有渭河,渭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渭河流域一直是我们中国粮食的重要产地之一。在渭源县,我上世纪90年代去那儿采访的时候是一江大水,但是现在河床里已经是芳草萋萋。我问当地的县长渭河为什么会成这样,他说这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可是我采访当地一个老人,我说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以前三个人可以抱住的树都已经被砍了。

  我们现在说要开发西部,西部是什么?中华民族的母亲在西部,西部是江河源,是水土源、民族源、文化源。

  挖沙

  人为干扰自然现象严重

  目前,人为干扰自然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江源挖沙,是违法的,因为挖沙是要经过国家的资质认证的,但问当地人为什么挖沙,他们说,你们都住了高楼大厦,我们也要住房子。

  现在我们北京有32个高尔夫球场,其中有6个建在永定河的河床上面。2006年10月28日,当时北京已经有4个月没有下过雨和雪,可是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有人用水在浇地,他说是在浇高尔夫球场的草皮,冬天也要浇,我们说这些水从哪里来的,他说是从100米以下打井水来浇灌的。为了娱乐,真的需要从100米以下打水来浇灌吗?

  挖沙也好,人为干扰也好,1998年的大水后,我们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不许砍伐天然林,但是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也留下了印迹。香格里拉,那里是世外桃源,曾经在十八九世纪的时候,一些西方的植物学家把高山杜鹃带到他们国内,培育得非常好。可是在这里高山杜鹃却被砍伐,导致土质结构松软,泥石流频频发生。

  我碰到一个砍柴人,他说早上七点就出家门了,天黑了才能回家,要翻两座大山,他背的是高山杜鹃,他们吃土豆要烤,没有烧的东西,所以只好去砍杜鹃。

  我真的很想问,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怎么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幸福?

  污染

  河流湖泊被生活用水污染

  我在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拍到一个树牌,我在国外经常看到这样的牌子,写的是“这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可是我拍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的是“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木,木材坚硬细致,可做火车厢、家具和建筑材料”。

  森林到哪儿去了?20世纪初,四川森林覆盖率在40%-50%间,直至1953年还有34%左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仍有25%。1958年后掠夺式的砍伐,致使60年代四川森林覆盖率曾下降到9%。虽经近年来的努力,四川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13.3%,但这一覆盖率包含了大量的次生林、幼林和灌丛,天然原始林只有在边远地区的河谷或山顶上才少量残存。

  有人说现在又种了很多树,但是我告诉大家,我们人为种的这些树和大自然里自我恢复、自我生长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们去机场,到北京机场的高速路旁边的小树林,你们看看它们的地下什么都没有,科学家管它们叫“绿色荒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一块草坪,一块绿地,一片森林,它是一个立体发展的。在青藏高原生态已经很脆弱的地方,科学家告诉我们,即使那样的地方,一平方米也有几十种上百种的生物。我们只知道种下一棵松树、杨树就觉得是绿化了,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生物多样性,这是我们江河需要的,气候需要的。

  还有江河湖泊的污染。据《中国信息报》报道,中国仅一年的生活污水就有22亿吨,相当于34个十三陵水库,76个昆明湖。仅2006年各类新闻媒体就报道了包括太湖、滇池、巢湖、莫愁湖等各大河流湖泊已被生活用水所污染。

  怎么办

  留住仅有的两条江

  刚才说了很多的问题,怎么办?

  其实我们这两年更关注的是水电站的问题。我们中国现在的大江大河只有两条没有被截断,没有水电站。2003年10月25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NGO代表发起了“请保留最后的生态江河———怒江”的签名活动。62位科学、文化艺术、新闻、民间环保界人士联合签名。这份签名被媒体广泛转载。

  我们为什么强烈地呼吁要留住我们最后的自然流淌的仅有的两条江,一个是怒江,一个是雅鲁藏布江?是因为,我们难道就不给后人留下一些没有开发的大自然的江?

  我们拍到,黄河上的三门峡水电站建成以后,后面的宝鸡峡在雨季都没有水;我在陕西的华县拍到,渭河上有个桥上桥,下面的桥已经快埋在泥沙里了,这就是大坝建成以后,水流过去了,沙子就被拦在了另一边。这个地方的河成了悬河,稍微有一点水就会泛滥,就会溢出来。溢上来以后,桥也会被淹没,于是人们在桥上继续架桥。

  很多人说我们是反坝派,其实我们不是简单的反坝,第一,我们呼吁的是公众参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应该受到利益的保护;第二,我们建坝不应该建在地震断裂带上,应该同样关注两岸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

  我们现在说要开发西部,西部是什么?中华民族的母亲在西部,西部是江河源,是水土源、民族源、文化源。我们中华文化的很多底蕴都在西部,所以有人说中华民族的母亲在西部。我在怒江采访的时候,一个傈僳族的小伙子告诉我,我们搬迁以后,我们祖先留传至今的文化习俗就会消失,难道以后只有填表的时候填傈僳族,才能证明我们是傈僳族吗?

  有外国朋友说,在你们的怒江两岸还有文化、还有民族,在我们美国,我们的江全都开发了,却没有留下当时开发以前的文化,你们现在真的应该珍惜。

  让我们一起为大自然的本色做点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吧。

  摄影/本报记者 孙纯霞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汪永晨提供

13、生态补偿是企业责任

来源: 云南网 2008-10-19

作为一种创新之举,生态补偿制度的推行正在成为热点。生态补偿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包括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虽然生态补偿制度主要针对一些化工、煤矿、采石场等排污企业,但不少排污达标企业也积极进行生态补偿,体现了这些企业自觉履行生态责任的意识。

红云集团在发展当中并没有对长虫山生态造成损害,该集团的这种生态补偿是基于企业良知,履行社会责任。但是,要让生态补偿成为制度,仅靠企业良知和企业文化行为是不够的,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护生态的价值观的同时,让生态补偿成为每个企业、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制度行为。

较早推行生态补偿制度的浙江省,按照“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以及“总量控制,有奖有罚”的原则,在经环保部门考核后对企业进行奖罚。红云集团这次捐资支持滇池治理和生态公园建设,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再上升到制度层面,由政府出台类似于重庆、浙江的生态补偿制度,势必提高广大企业的环境道德水准。

生态补偿制度可以作为环境执法和有关问责制度的补充,作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一些污染事件发生后,排污企业大不了被罚点钱,却没有罚企业进行生态补偿,为污染埋单者主要还是政府,这种状况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 一挥(春城晚报)

14、对阵污染造假 环保监管升级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10-20 刘世昕

就像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环保部门逼紧了,企业和地方政府就有可能在污染治理上玩数字游戏,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中,污染物减排成为约束性指标后,这种对抗更加明显。环境保护部总量司司长赵华林在“环境与发展论坛”上说,为防止数字掺水,环保部门已经构建了一整套测评系统,上报的数字不再是考量的惟一指标,环境质量的改善被看做是更重要的尺度。

数字会说谎,蓝天白云不会说谎。赵华林说,环境质量的改善老百姓是看得见的。

半个月前,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各省市今年上半年消减污染物的情况,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呈持续下降的势头,但数字背后却是过去两年多,环保部门和污染方在数字游戏中不断的博弈。

赵华林所在的总量司是环境部升格后新成立的部门,其职能是专门落实国家污染减排任务。在今年政府机构改革不断精简人员的背景下,环保部门却增设了这样一个机构,所以总量司从设立之初就被业界评价为,是为了助阵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减排。

由于污染物减排的目标是,2010年要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消减10%的污染物,所以摆在环保部门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对2005年污染量的核定。赵华林说,当时他们手里有三套数据,一套来自统计部门,一套是企业或地方政府自己申报的,还有一套是环保部门进行排污收费的依据。

当初企业和地方申报污染量的时候不知道环保部门究竟要干什么,所以有的地方多报了,有的地方少报了,可知道要作为考核的基数时就纷纷找来了,要求修改数据。而统计部门的数据也不全面,赵华林举例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造纸企业4000家,可是环保部门摸底的数据是8000家,至少有一半的企业不在册。第一轮的博弈大概就围绕2005年污染基数进行。环保部门最后决定,原来的基数只做参考,目前考核的是各个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减量。

赵华林解释说,企业上马的治理设施,城市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关停的污染企业,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治理工程,它们发挥作用后所消减的污染量也是可以计算的,今后考核就看到底有没有新增污染设施,到底淘汰关停了多少家污染企业。

当环保部门把目光转向新修了多少治理设施时,企业的对策也来了,新建的治理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在一些地区成了摆设,污水怎么流进去的又怎样流出来,其实就为了省点设施运转的电费。而此时环保部门也进一步改变考核的办法,赵华林说,他们去地方核查的时候,不再只看企业自己提供的运行记录,而是到供电部门去核查企业究竟用了多少电,一核算用电量,企业的作弊行为就露了马脚,用电量证实企业并没有运转治理设施。

这种核查方法让几家电厂今年就被罚了超过一个亿,还有一批污水处理厂也因为数据造假上了环保部最近公布的黑名单。

赵华林把列入黑名单的手段作为预警机制。他说,对完不成任务和数据造假的企业,他们都会通知地方政府,提出预警,如果持续完不成任务,就会暂停这一地区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

环保任务完不成,就先停下GDP的增长,赵华林说。

环保部门的另一个核查手段就是通过考量地方环境质量是否改善,产业结构是否升级换代。赵华林解释说,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还是由污染严重的小炼焦、小钢铁领衔发展,那么当地减排的数据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也就说明他们的减排数据是掺了水的。

15、完善立法为"限塑令"再加砝码 

来源:兰州新闻网2008-10-20  

    新华网甘肃频道10月20日消息 兰州新闻网讯 “限塑令”推行后,免费变成收费,商家当然乐意。但是对于大多普通市民来说,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恐怕一时难以更改。而对于执法部门来说,有限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使他们难以有效地监管众多流动摊贩和集贸市场。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让“限塑令”落到实处呢?法律界人士认为,应完善立法,制定治本之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普通百姓改变多年习惯有点难

    “限塑令”不再允许商家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而是收费,商家当然乐意。但是,要硬性让老百姓更改一个生活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新的习惯如何建立,是否便于生活。否则,人们在更改过程中会感到很大的不习惯,让推行工作变得艰涩尴尬。

    35岁的赵女士说,现在生活节奏快了,人们很难专门抽时间拎着篮子去买菜。很多人都已养成了空手去超市的习惯,即便是收费,如果售价仍在承受范围之内,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还是很难改变用塑料袋购物的习惯。当然,国家发布“限塑令”是以保护环境为初衷,但是要限制塑料袋,先要找到适当的替代品,并在回收和重复利用环节做更大的努力,否则好事就容易变成一场秀。

    执法部门监管环节难度大

    虽然“限塑令”由三部委联合签发,但是它的监管和执行,却落到了工商部门头上。

    塑料袋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下,怎么有效地监督管理是一道难题。据市工商局城关分局市场管理科张科长介绍,“限塑令”以来,他们曾多次组织专项检查,也曾处罚过一些执行情况不好的小超市,但是,面对兰州星罗棋布的农贸市场和流动摊贩,这一工作的确给他们带来了较大难度。以城关区为例,共有工商所29个,但他们所要面对的市场却高达90个左右,这些还只是分局直管市场和街道、社区开办的正规市场。所以他认为,要使“限塑令”得到真正贯彻执行,一是国家应从源头上把关,关停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禁止不合格的塑料袋进入流通市场;二是在专项治理行动中,应由多个部门参与,形成合力,以加大监管力度。

    律师说法需立法规定有偿回收

    有学者认为,避免“限塑令”成为一纸空文,关键在于从源头上管理,只要市场不生产那种不环保的塑料袋,人们自然就不用了,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从目前记者了解的情况看,不少商家还是有渠道搞到一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超薄塑料袋。市场的需求驱使着一些企业依旧生产这种技术含量低下、成本低廉的超薄塑料袋。

    李中林是位律师,也是位普通的消费者,他曾长期关注“限塑令”执行情况,认为目前“限塑令”面临执行难的尴尬局面,其深层原因在于立法的层次低和立法不全面。

    《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但是,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塑料购物袋的使用问题。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在城乡范围内全面实现有偿销售塑料购物袋难度很大,环保和节能问题不但得不到根治,还可能增加民众负担,引发新的矛盾。

    他认为,需要完善立法,特别是要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和商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塑料购物袋回收机制,并明码标价。之所以目前废旧塑料购物袋浪费资源现象特别严重、造成环境污染也很突出,根源在于废旧塑料购物袋没有有偿回收渠道。这样廉价的废旧塑料购物袋被消费者随意丢弃,必然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在有偿回收塑料购物袋、循环再使用的前提下,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节约。按照谁生产谁回收、谁经营谁回收的原则消除塑料购物袋的环境污染。同时鼓励生产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生产出环保、便利生活的新的购物袋替代品,才是治本之策。如果每个塑料购物袋以一定价格回收,那么消费者完全可以把购物袋卖给回收机构再利用,随意丢弃购物袋的做法就可以消除。这样做比单纯通过定价限制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更能实现节约资源,也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