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7
十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搜狐绿色频道将全程报道2008中国江河十年行活动,敬请关注:
http://lvse.sohu.com/s2008/jianghexing2008/
环境资讯:
1、人民网: 国际水利水电高层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2、人民网: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达3700多家
3、新华网: 专家称海洋酸化加剧
4、新华网: 40多年来中国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升高
5、中国新闻网: 最新:湖北监利千棉农皮肤病与钒污染无关系
地方信息:
6、北京青年报: 潮白河退出饮用水源 北京对河湖水库进行功能区划
7、新安晚报: 安徽:四流域污染物减排“快马加鞭”
重大水事:
8、搜狐绿色: 三峡工程蓄水带来系列难题渐显
人与自然:
9、新华网: 诞生于6.5亿年前的桃花水母现身湖南凤凰县
绿色访谈:
10、搜狐绿色: 江河同行 用十年去写成一部江河史
深度报道:
11、网易: 保护湿地被迅速蚕食 鄱阳湖危在旦夕(组图)
12、中国新闻网: 浙江象山海滨垃圾场污染近海十余年
环境时评:
13、人民网: 看!滇池逼硬汉仇和“化缘”!
14、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特别关注:
搜狐绿色频道将全程报道2008中国江河十年行活动,敬请关注:
http://lvse.sohu.com/s2008/jianghexing2008/
1、国际水利水电高层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来源: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应对全球性变化 致力可持续发展
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于猛)10月17-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国际水利水电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世界水利水电领域的5大国际组织的嘉宾、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我国水利部、地方水利部门、水利水电集团公司、各流域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水利部陈雷部长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水的问题,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倡导并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以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途径,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坚持人水和谐,进一步推进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做好关系民生的重点水利工作;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水利水电事业的科技水平;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国际水利水电交流与合作。
水利水电领域5大国际组织的主席在高层论坛发表演讲。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Luis BERGA先生重点论述了大坝在水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大坝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将如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坝建设和管理。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主席Nobuyuki TAMAI先生将“人工建造的基础设施产生的社会效益”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的范畴,通过扩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促进人类建设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世界泥沙研究学会主席Desmond WALLING先生引用大量的实例和分析数据,介绍了世界河流泥沙荷载在全球性变化环境下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全球水伙伴主席Letitia A. OBENG女士在她的发言中指出,水,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目前人类对水资源的管理严重不足,全球水伙伴将继续致力于支持各国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国际水电协会主席Refaat ABDEL-MALEK先生则介绍了水电可持续开发面临的各种挑战。
本次论坛围绕水资源、水能资源、流域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自然灾害等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了高层研讨和深入交流。论坛期间,同时举办了“气候变化与应对方案”,“水与粮食安全”,“水电、新能源与大坝安全”,“地震救灾与水问题”,“洪水管理与抗旱减灾”,“水资源与管理”,“水与环境”,“水土保持”八个主题分论坛,各国与会者针对全球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焦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国际水利水电高层论坛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国际组织代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和成果共享的平台,是推进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国际合作和全面发展的一次盛会,也是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次实践行动。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对于促进国际水利水电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寻求解决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紧迫问题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环保民间组织达3700多家
来源: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新闻发布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秘书长曾晓东、副秘书长李恒远、冯晓星、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曾晓东介绍,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植,近几年我国环保民间组织(NGO)取得了快速发展,“2005年为2758个,2007年达到3700多家”。NGO已经成为环保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将逐渐发展成为国家、企业之后重要的第三方力量。在加强公众参与,实行低碳经济方面,NGO肩负着宣传、教育、监督、建言四大责任。
首先,要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由于资源能源的有限性,走低碳经济之路是各国未来的必然选择。如何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使用新型能源等内容,是今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宣传的重点;NGO还要教育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每个人的举动都可能影响地球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在推动政府落实环保政策,监督企业更多地关注环保等方面,NGO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NGO还为政府提供环境决策建议、向公众发出环境倡议。
“少开一天车、空调不低于26℃等活动都是由民间环保组织最先发起的”,曾晓东说,“环保NGO组织在最近十年成为中国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一种民间组织”。
作为环保民间组织中最有活力的一支队伍,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问题受到关注。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课业压力较重,高校环保社团存在着“传承性差,遇到好的带头人则发展红火,否则趋向没落”、“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重视则好,不重视则无发展”、“经费来源有限,有设想无行动”等问题。
对此,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建议,一要加强扶植,目前已设立了“在校大学生环保社团(志愿者)环保公益项目小额资助基金”等项目,对大学生环保社团组织的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同时要加强引导,引导高效环保社团从校园做起,从自我做起,倡导开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等活动,从自我、身边的小事开始环保,并把这种习惯培养下来,带到社会上,为社会种下环保意识的种子;相关部门还要加强与各高校领导的联系,引导其重视环保社团的发展,为高校环保社团发展制定长远规划。
“大学生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其环保热情也是非常高涨的,如果善加引导,必将成为民间环保组织中的一支生力军。”曾晓东对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充满信心。
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承办的年度性环境领域高层品牌论坛。第四届论坛将于10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以“关注气候变化、推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促进国际合作”为主题,主要探讨气候变化及大气污染等相关问题。
曾晓东介绍,之所以选择气候问题为论坛主题,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中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而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中国政府为治理大气污染、缓解气候变化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国际社会对此存在一些误解,希望借此次论坛的举办向世界展示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切实努力;同时,全球变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间的协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此次论坛可以为国内外关心环保的人士搭建交流的平台,学习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完)
3、专家称海洋酸化加剧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0月17日
新华网巴黎10月16日电(记者李学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6日发表公报说,该组织下属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日前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在摩纳哥举办海洋酸化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由于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海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这一现象已经威胁到了海洋生态系统和几千万人的生计。
公报说,在这次会议上,来自32个国家的250余名专家就海洋酸化问题交换了看法。研讨会主席、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詹姆斯·奥尔说,海洋已经“生病了”,虽然人们还不知道病情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洋的化学成分正在改变,这种趋势将影响到海洋中的生物。他呼吁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重视这一问题。
奥尔指出,海洋酸化的起因是海水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目前海洋每年吸收的温室气体都在80亿吨左右,这对于减缓气候变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海洋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奥尔表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面的酸性增长了30%,这一变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一些研究认为,从现在起到2030年,南半球的海洋将对蜗牛壳产生腐蚀作用,这些软体动物是太平洋中三文鱼的重要食物来源,如果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是在一些海域消失,那么对于捕捞三文鱼的行业将造成影响。此外,每年为旅游业创造数十亿美元产值的珊瑚礁也有可能受到海洋酸化的严重影响。
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专家卡罗尔·特利认为,一些贝类生物的灭绝就是海洋酸化有力的证明。海洋酸化还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且造成一些具有侵略性的物种出现。
在会上,专家们一致同意加强对海洋酸化现象的研究,不过他们强调说,目前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40多年来中国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升高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0月17日
新华网西宁10月17日电 (记者叶超) 青海省气象专家研究表明,40多年来,三江源地区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李凤霞介绍,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三江源地区建站较早、台址稳定的14个气象台站1962年至2004年的四季及年平均气温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40多年来三江源地区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升幅冬、秋两季要大于春、夏季和全年。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1世纪后,三江源地区夏、秋季平均气温增高趋缓,而冬、春季增温加剧的趋势十分明显。
在三江源地区,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的升幅并不一致,其中黄河源区为每10年0.32摄氏度,高于长江源区的每10年0.24摄氏度和澜沧江源区的每10年0.28摄氏度。而黄河源区的泽库地区在整个三江源地区增幅最大,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各江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升幅不同,是因为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东向西,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
李凤霞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暖与整个北半球基本一致,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性反应。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也是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其气候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及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5、最新:湖北监利千棉农皮肤病与钒污染无关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10月17日
中新社武汉十月十六日电 (记者 艾启平)湖北监利县官方十六日公布,湖北卫生部门九名专家经过两天的现场调查认为,监利县棉农皮肤病感染与棉花虫体毒素有关,考虑为昆虫引起的接触性皮炎,与当地五氧化二钒冶炼厂污染无因果关系。
二00六年四月份以来,监利县少数不法商人在当地偏远的村镇,暗中违法建设五氧化二钒冶炼项目。据环保部门调查,全县已建和在建的小钒厂共九家,涉及五个乡镇和两个农场,并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监利县政府公布,该县共有一千三百名棉农感染皮肤病。
棉农感染皮肤病是否与钒污染有关被媒体广泛关注。为此,湖北省卫生厅应急办组织省内权威的皮肤病、流行病、职业病专家,深入监利县农村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展开调查。专家组先后深入到与小钒厂邻近的烟墩村(容城与上车湾镇交界处)、远离小钒厂的上车湾镇丁刘村、大垸农场中兴分场四队、五队,调查了众多曾经感染皮肤病的棉农。此前,荆州市疾控中心先期投入调查,发现全县有一千三百人患皮肤病,涉及八个乡镇。
专家组调查发现,棉农感染皮肤病时间自今年八月份开始,九月中旬达到高峰,通过当地卫生部门的治疗,目前已经全部痊愈。近半个月内,全县没有棉农新增皮肤病的病例报告。专家组通过大量访问曾经感染皮肤病的棉农,发现几乎所有感染者,其临床表现均为面部和手部等暴露部位的接触性感染,以面部皮炎为主,并没有发现呼吸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症状。在邻近小钒厂和远离小钒厂十公里的调查地点,临床表现并无明显差异。
专家组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冯爱平教授指出,受五氧化二钒污染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症状,引发皮炎的症状很少见,更不可能导致面部皮肤感染。针对监利千余棉农感染皮肤病的现象,专家组初步分析,病因应该与当地气候环境有关。即八月至九月份为高温多雨季节,是皮肤病的季节性高发期。
自钒污染事件发生后,监利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整治五氧化二钒冶炼企业,该县今年来暗中衍生的九座非法小钒厂目前已被彻底关闭,有关企业负责人已被警方拘留,其银行帐户同时被封存。(完)
6、潮白河退出饮用水源 北京对河湖水库进行功能区划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年10月17日
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是本市水源保护的重点,将得到优先保护。昨天,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北京市地表水功能区划方案》正式获得市政府批准,该方案对全市98条河流、7座水库和19个湖泊按使用功能进行功能区划定,涉及总河长2526.7公里,湖库面积36994公顷。
据介绍,本次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区划是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主要协调地区间用水关系,长远上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级区划主要协调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一级功能区分四类,包括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二级功能区划分重点在一级所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分七类,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水务部门同志介绍,《北京市地表水功能区划方案》在跨省界以及水源地上游的河道功能划分变化比较大。例如潮白河过去在区划功能上属于饮用水源,现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划归为水源保留区。
虽然重新进行功能划分前后潮白河水质要求都是2类,但是管理属性变化了,过去在潮白河附近建工厂允许在潮白河河道取水,而按照新的功能区划分人们就不能自由取水了。另外,跨省界的河道在取水和排污方面容易产生纠纷,按照新的地表水功能区划方案,涉及跨省界的河道将建设一定距离的缓冲区,以保证河水经过缓冲区的自净化功能后,进入下游省份后达到清洁要求。
另据了解,此次区划划分保护区2个,保留区3个,缓冲区10个,开发利用区118个。开发利用区中,划为饮用水源区22个,饮用(地下水补给)区9个,工业用水区2个,农业用水区6个,景观用水区55个,一般景观用水区20个,渔业用水区4个。(黄建华)
7、安徽:四流域污染物减排“快马加鞭”
来源:新安晚报2008-10-17
上半年我省(指安徽省,下同)实现两大污染物排放量双下降,巩固了减排“拐点”,但距离“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的目标仍有相当大差距。省环保局局长刘庆强日前表示,污染减排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确保淮河、巢湖流域所有市县年底前都建成管网配套并正常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并督促长江、新安江流域污水处理厂全面启动建设。
国家环保部日前发布了《2008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对各地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了核查核算。结果表明,今年上半年,我省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65%和1.63%。省环保局局长刘庆强说,2007年,全省COD、SO2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分别比上年削减1.1%和2.1%,完成了年度减排目标任务。上半年再次双下降,说明减排“拐点”进一步巩固。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工业COD和SO2的排放强度仍然较大,污染减排任务依然艰巨。据了解,即使我省顺利完成今年的既定目标任务,也只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不到1%,要完成“十一五”期间的污染减排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对此,省环保局局长刘庆强日前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污染减排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比上年减排2.5%和1%的目标,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
刘庆强表示,要确保淮河、巢湖流域所有市县到今年底,都建成管网配套并正常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并督促长江、新安江流域污水处理厂全面启动,在明年6月底前分批建成。对火力发电厂,省环保局将督促在建燃煤电厂按期建成脱硫设施,要求尚未确定脱硫时间的311万千瓦发电机组加快脱硫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电煤硫份监管,将发电计划与SO2减排挂钩,鼓励脱硫设施正常运行的电厂多发电,对未安装脱硫设施或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的,实行限产限排。
8、三峡工程蓄水带来系列难题渐显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10月17日
现已暂停抬升水位,决定是否继续蓄水的各项检测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邓海】自9月28日零点开始试验性蓄水至156米后,三峡水库现已暂停抬升水位,决定是否继续蓄水的各项检测工作正在进行当中,蓄水所带来的系列问题逐步显现。
按照2008年三峡库区蓄水计划安排,今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先将水库水位从约145米的起蓄水位缓慢抬升至目前的156米,再根据实际蓄水情况,并经国务院审批后进一步提高水位。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75米之后,将形成一个长600多公里、最宽处超过2公里的大湖泊。而随着每年水位夏冬两季在145米至175米之间的涨落,在三峡水库库岸将形成一个宽30米左右的消落带,面积在4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重庆段消落带约占整个三峡水库消落带总面积的85%。
2006年3月,重庆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了《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该报告总结称,水位抬升后,三峡库区消落带将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包括珍稀、特有生物的濒危与消亡;景观类似荒漠化;水库水质污染及支流河口区水体富营养化;库岸地质灾害加剧和库岸失稳再造;库岸城乡居民与移民生存环境和景区旅游环境恶化;容易引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
对于三峡水库在大幅抬升水位后可能引起的问题,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周波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整个三峡重庆库区尚未出现因蓄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但他同时也指出,库区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引发寄生虫疫病的流行;而在水位上升期,三峡库区水流速度也将因此而有所减缓,导致河沙淤积,水自净能力降低,两岸污染浓度加大。
目前,重庆已在三峡库区全面开展预防性监测,将对库区出血热、乙脑等自然疫源性疾病,霍乱、肝炎等传染病,吸血虫病以及居民饮用水进行监控;对小孩等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在库区淹没线以下进行灭鼠活动,并制定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监测预案。
消落带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净,还可能形成零星的小面积死水塘。特别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上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易滋生蚊蝇,而等到第二年水位抬升时,则将影响到水库水质,如此循环往复,对环境的破坏自然是不言而喻。
周波告诉《财经》记者,截至2008年9月底,重庆已投入2.4亿元,用于消落带的综合整治和相关工程的前期工作。目前开县前置坝和奉节胡家坝的消落带整治项目已经开工,耐淹植物研究及试种已经开始,涪陵坪西坝孤岛,巴南桃花岛整治项目已经纳入国务院的试点示范项目,万州城区、武隆县等地消落带的保护工程已通过了市级审核验收。
周波表示,接下来,重庆将组织卫生、环保、地质等部门,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落带的特点,展开公共卫生方面的对应性策略研究,对三峡库区及其消落带的环境监测力度也将加强。
9、诞生于6.5亿年前的桃花水母现身湖南凤凰县
来源:新华网2008年10月17日
新华网长沙10月17日电(记者明星)诞生于6.5亿年前、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今秋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千潭水库大量现身。
新华社记者16日清晨在千潭水库清澈的水体中看到,桃花水母的外形像一把撑开的伞,当一缕晨光洒向水面时,水母便浮到水面享受阳光;而一阵秋风掠过,桃花水母又慢条斯理地潜伏在碧绿的水草周围。翩翩起舞的桃花水母,仿如飘落在水中的瓣瓣桃花。它无头无尾,晶莹透亮,柔软如绸,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就像空中缓缓升降的降落伞。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海明通过辨认,确定这种生物就是极为罕见的桃花水母。他介绍说,桃花水母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两胚层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地球的生命起源后不久就有了桃花水母。桃花水母现身湖南,可能是该物种的“休眠卵”被风一吹,遇到适宜的生存环境造成的。
据水库周围村民介绍,千潭水库此前从未出现过桃花水母,近日出现的这些生物在每日上午9时前数量最多,随后会在水面逐渐消失。
杨海明副教授告诉记者,作为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之一,桃花水母比早已灭绝的恐龙还要古老,因其活体罕见被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这种淡水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遭受污染或者忽冷忽热的天气都不利于桃花水母生存繁衍。桃花水母的出现也没有太多规律,有时候几十年不见踪迹,有时候一年内在多个地方发现。
杨海明表示,桃花水母在中国南方较多见,但由于活体罕见以及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学术界对这一珍稀物种的生活繁衍规律仍存在大量的研究空白。此次桃花水母在湖南凤凰县现身,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主要原因,极具研究价值。
10、江河同行 用十年去写成一部江河史
来源:搜狐绿色2008年10月16日
第1页:搜狐绿色编者按
第2页:活动发起原因:我们的江河出了问题
第3页:江河是记者最应该关注的内容
第4页:媒体共同关注可以形成群集效应
第5页:陈宏伟:走马观花的采访也会收获很丰富的内容
第6页:汪永晨:用十年时间去写成一部江河史
【搜狐绿色编者按】
“松花江污染”影响深远,“太湖蓝藻”凸现中国水危机,人们对水质、水污染空前关注;但是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中国不仅有水质、水污染的危机,还可能出现水源的危机。随着中国西部水电大开发的步伐加快,中国江河的巨变可能会出乎世人的想象。这些变化又都发生在江河的源头和上游,那里偏远、人稀、闭塞,所有发生的事情往往鲜为人知;而一切突变,都是量变积累的暴发。正如太湖水质绝非一日变坏一样,中国的水源危机,在未来十年间,极可能出现突变。我们必须有这一前瞻性,为了客观、真实地记录下它们逐年的变化,北京“绿家园志愿者”制定了一项旨在关注和监督中国西部水电开发的长达十年的行动计划,从2006年起每年组织10-20左右记者、专家,到四川、云南的江河沿岸进行考察,将连续跟踪十年,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记录下它们的变化。
活动实施两年来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参与的专家记者已达三十余人,在扩大公民对公共环境事件的知情权和对公共政策的参与权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8年的江河十年行即将启程,今年的江河行将路线稍微做了一些变更,四川地区和云南地区分开进行。在出发之前,搜狐绿色邀请到了“江河十年行”活动的发起人汪永晨、《中国经济时报》产经中心总监陈宏伟做客搜狐,谈谈江河十年行收获、体会。
【访谈嘉宾】
汪永晨 中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召集人,江河十年行活动发起人
陈宏伟 《中国经济时报》编委兼产经中心总监、2006年江河十年行参加者,2008年继续参加江河十年行
苏苏 搜狐绿色访谈主持人
【访谈正文】
活动发起原因:我们的江河出了问题
主持人(苏苏):首先欢迎两位做客搜狐绿色访谈间。我先给搜狐网友介绍一下,坐在我旁边的是汪永晨老师,是中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也是环保NGO绿家园志愿者的召集人、负责人,就是9月底汪老师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环保英雄,首先祝贺汪老师。
我对面的是陈宏伟,是《中国经济时报》编委兼产经中心总监、他以记者身份参加了2006年江河十年行活动,2008年他将继续参加江河十年行。
我们先跟搜狐网友打个招呼。
汪永晨:搜狐网友大家好。
陈宏伟:大家好!
主持人:汪老师,这些年您走了不少江河,去了不少江河的源头,有些江河甚至走了很多遍,譬如长江、怒江,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您认为中国江河尤其是西部的江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汪永晨:1998年我在长江源头,看到了那么漂亮的冰川博物馆,可是我同行的科学家说已经面目全非了,虽然我看的时候觉得很漂亮,他们说94年他们去的时候看到的一些景致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在山地研究所有一个科学家唐邦兴,他说重要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其次就是人为的破坏。98年那次我回来的时候,正好在中国召开长江源专家国际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我很吃惊的知道,其实江源的退缩现在对整个全球,不仅仅是我们的长江,对全球都是有影响的,因为大家都说青藏高原是解开地球奥秘的一把钥匙,因为那儿非常原生态,如果这儿太多人流的话,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记录就逐渐消失了,所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国家江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03年我们开始关注江河是不是能够自然的流淌,我们需要能源,所以水电现在被认为是清洁能源,但是去年我们江河十年行的时候,有一个水利水电的专家刘树坤教授,他说其实水有三个连续性,一个是水流的连续性,一个是水生物的连续性,还有河流泥沙的连续性,我们认为是清洁能源的水电,特别是那些大坝阻隔了这些连续性,河流就像我们的血管,缺少了健康的载体。而且我觉得其实记者关注江河有很多的优势,不光是记录,我们也可以告诉公众,现在我们的江河出现了什么问题,还可以通过我们传媒的手段来影响,所以我想全球气候变化和我们人为的干扰应该说是我们江河面临今天这么大的挑战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因为发现中国江河存在这些问题,您就发起了“江河十年行”的活动?
汪永晨:我从98年开始就关注江河,比如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一些记者在长江上采访,我们坐在江轮上垃圾就直接倒在长江里,当时我们很惊讶,那次回来中国的各大媒体都写了一些文章,我们这一沟通,当时就出台了《长江白色垃圾管理办法》,应该这是我们的启示和鼓励吧。2003年,在康定,跑马溜溜的山,大家都熟悉的地方,有一片野人海,当地的老百姓认为是神湖,说这个地方要修水电站了,所以我们当时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张可佳一起去,真的是非常漂亮的地方,要修水电站,一个是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一个是对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因为现在靠旅游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一修水电站,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而他们不可再去旅游,所以他们非常着急。回来我们就在记者沙龙上向我们记者们讲了这件事情,这以后,很多记者,我们也觉得真的是有点出乎意料,很多记者加入到我们这个行列里,那次和张可佳去的那次,去了木格措、去了都江堰,两个月时间180多家国内外媒体在报道这个事情,这让我们觉得更有做下去的可能性,因为看到了你的作用,我觉得很需要记录我们这些江河的变化。
像一本司马迁的《史记》流传了这么多年,是记录了中国的历史,我觉得江河是有江河的史,我并不是说我们是史学家,因为记者有一种功能,就是可以用他的文章、用他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留存,可以把这个历史留给后人,当然影响当代也是我们追求的,所以就从2006年开始。其实说到这儿我想说说陈宏伟,我们周围有一群这样的记者。我们绿家园有一个沙龙,是从2000年开始的,陈宏伟这些人都是我们沙龙的铁杆,大家经常在一起碰面,其实是大家共同觉得中国的江河出了问题,我们应该共同的记录下来,告诉公众。所以陈宏伟应该说一说江河十年行,我们这个江河十年行,第一个我们十几个人,第二年二十几个人,马上要出发的大概三十几个人,我们不希望队伍那么大,因为活动起来会受影响。但是确实很多人觉得这样走下去,愿意加入我们江河实际记录的队伍中。
主持人:就像你当时召集绿家园志愿者一样,汪老师您再次担任召集人发起了这样的行动,并且将持续十年。
汪永晨:真的很多人,大家聚在一起,像有些人已经是第三次跟我们一起走了。
主持人:参加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除了媒体记者以外?
汪永晨:应该说专家也是我们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路走来有很多的专家给我们讲解,有讲地质的、有讲水的,还有一些NGO的成员,我觉得这些NGO的加入也使我们充满了活力,这些NGO的人他们有一些环保的情结和背景, NGO的加入,我觉得也是给这个组织带来了很重要的元素。
江河是记者最应该关注的内容
主持人:陈宏伟可以讲一下你2006年你为什么参加这个活动,之前你是绿色记者沙龙的一个铁杆,也参与了大量的报道,你参加这个活动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宏伟:首先先讲一下我为什么参加这个活动,首先当然是汪老师人格的魅力,很有感召力,活动本身也是我感兴趣的,为什么讲呢?因为作为记者,一定要关注最重要的事情,江河应该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东西之一。刚才在路上看见马军在《世界环境》杂志上写的一篇文章,他也是分析各种环境要素,他认为水是环境中最重要的。水从它功能上来说,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生产的必需品,不管任何人,有人说不吃食物可以活得了几天,不喝水就活不了几天,所以水从功能上来说是人最重要的东西。从文化上来说也很显然,可能我这个说的不一定准确,因为我不是学历史的,我觉得所有的文明发源都跟水有关系,至少这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历史上学的都是依河而建的,人类是依河而居,而文明是沿河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经常把长江、黄河比做母亲河,有些比喻什么历史长河、人生像一条河。
汪永晨:泱泱大国,泱泱也是水。
陈宏伟:好多凝练、高度的概括,探讨水文化对人类生命文化的影响,这是河的重要性。再就是,西部的河有它独特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中国地势讲是西高东低,西部应该说是中国主要的水源地,像青藏高原,西部我没算过,但是我估计西部发源的河流,一直到东部入海,它的流域滋育的人口能达到一半。
汪永晨:光长江流域就4个亿。
陈宏伟:光长江就三分之一,所以我认为差不多能将近一半的人口。河流我们都知道,上游当然是最关键的,上游环境如果有污染的话,整个中游、下游就更危险了。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也是很特殊的地区。我来之前查了一个资料,说这里有12000多种高等植物,占中国高等物种总数的30%,很可能是世界上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另外还有很多鸟类栖息在这里。文化多样性,我们前年在走的路上就感受到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谐相处,确实很丰富。这种地方,无论从人文价值、生态价值都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关注这边的河流我觉得更有独特的意义。
再一个,以前老参加汪老师组织的沙龙,看到西南那边首先开发的确实是非常非常的狂热,我看过一个图,每一寸水都被开发了,甚至还有负开发的,下一阶段的水头超过上一阶段,叫负开发。
汪永晨:这个不是我们说的,是原来的水利部长说,每一寸水头都不放过。
陈宏伟:我对上次的负开发印象很深,上游是充分利用开发每一寸水,下游我记得以前朱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视察了山西一带,看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我想上下游是有关联的,我们不能说下游的水污染完全是上游的问题,但是肯定有联系。所以汪老师一说有这个事,当时毫不犹豫就去了。
媒体共同关注可以形成群集效应
主持人:作为报社的记者你自己也可以去考察采访这些问题,汪老师以前也是媒体出身,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记者去采访,自己去和很多专家、记者一起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汪永晨:因为我们在第一次江河十年行的时候,木格措经过我们努力保存下来了,原汁原味的,我们采访当地有个叫荣东江措的老人,60多岁了,我问他你小的时候这个地方和现在一样吗,他说一样。当时我就问当时在场的12个人,来自中国各个地区的都有,无一例外的都说,小的时候看的是清澈的河,看到蝌蚪变成青蛙,现在水脏了,我觉得这个冲击力很大。我觉得让大家一起走,好玩一点就是热闹,一个人采访总是有点寂寞,我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再一个,我们的专家跟我们一起走,不可能每个记者都请专家跑一趟,专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像宏伟是《中国经济时报》的、有《北方周末》的,有央视的,有北京广播电台的,有北京电视台的,我们资源共享,就可以给大家介绍江河的问题,他们对江河的期待,我觉得这个是大家一起走非常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记者之间也可以,因为我们走这一趟肯定总是有一个人的视角,而12人就会有12个视角,我不可能像司马迁当年似的,一个人就能掌握。像早期,都知道我们的科学家不是分工那么细的,我们现在分工越来越细,而且特别是我们现在的视角也越来越丰富,众多的记者在一起,觉得我们既然狂妄的称我们这个是《江河史记》,我们就希望全面一点,希望互相有影响,真的提一些问题的时候,他提的问题对你就会有一些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问,我觉得这个影响也是大家集体做这个记录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然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快乐的集体,我们虽然看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坐在一辆面包车,我们还有一个车载电台,比如我们去年有前后两辆车,三辆车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课堂,专家在我们的车上,其他两个车上的人也可以听到专家在给我们普及,像我刚刚说的刘树坤教授,他就给我们讲泥沙对江河的作用,他认为这些江河的连续性,怎么样才可以保留住,他本来是一个水电专家,但是他对目前的开发非常的遗憾,我觉得车载电台的环境,再有我们一路上的大课堂。当然你要是博士的水平,可能是一对一,但是对我们这些记者来说,有一个平台让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接受这样的环境信息、环境知识,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让我们回到了一种渴望求知的那个年代,而且又回到了一种大家在一起上大课的年代。我觉得像我们这一趟有几个是五十多岁的人,但是我发现我们跟这些二三十岁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年龄没有什么太大的界限、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分。
主持人:因为我也连续两年参加过这个活动,这么多媒体一起来关注中国江河,形成媒体的群体效应,回来后大家都在讲江河十年行,这样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今年加入的媒体更多了,像我们搜狐绿色频道会全程参与报道,我们还专门制作了专题,我们希望更多的专家、媒体记者能一起在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上关注江河的命运。
汪永晨:其实我们去年的博客就是搜狐给我们开的博客,非常好玩的是,我们有一个《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章轲,在和大理的官员吃饭的时候,那些官员就讲怎么保护洱海,章轲就一边写稿子一边把照片拍下来,等吃完饭了就给大理的副主任看已经在搜狐网上的东西,他们说已经发表了。
主持人:就是我们不光十几个媒体在关注江河十年行,更多的人通过网络、通过媒体唤起大家的关注。像陈宏伟回来之后,连续十多天写“西部江河行漫记”,在报纸上连载,文中写了自己对很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给我们谈一下?
陈宏伟:作为一个记者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个采访的。首先不管忙的事情重要不重要,反正总觉得很忙,一下子抽出八九天整段时间去采访,本身确实是很困难的。而我们这八九天的时间是一天一个点,我就跟汪老师说过我的想法,好像每天忙于跑路的时间好象比真正忙于写稿的时间要多,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出去那么长时间,每天到一个地方这样采访,我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势单力薄,这样是弥补了记者个人采访的不足,而且确实是很有效的方式。
再一个,即便这样,我觉得这种看法还是浅,我们看的东西还是浅,想法也是浅的,因为水电开发也好、环境变迁也好,按这种走马观花方式来做,恐怕还是有点不足。像有些人大家拍照片或者写类似这样有深度的报告文学,汪老师一年、两年、长期在那儿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才能写出东西,我们确实是走马观花的。所以我那个文章,实际上说漫记也可以说是漫记,就是一种很浅显的随感而已。
主持人:但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陈宏伟:对,这可能就是我们采访的价值,虽然是零散的、浮浅的,但是问题还是比较准确的呈现的。为什么准确呢?第一,事先有一些储备,准备一些资料,第二,像汪老师、范晓这些专家给我们讲,这样虽然实地采访时候很短,路上他们也在不断的讲,这样信息有很多,这样对这个问题判断大概不会有什么误差。比如木格措什么问题、紫坪铺什么问题,大概不会有误差,但是点到实质了,倒不是记者的本事,而是得益于专家。要这样说,文章确实也点到了一些问题。当时条件也不是很好,每天都是11点多才安顿下来,然后写到凌晨两三天发出去,文章质量不可能很高。当然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一系列文章。
汪永晨:我觉得其实我们记者有很多不同的报道方式,有的追求的就是首发。还有一个,要涵盖的内容很广、很深,这些都是急着要追求的。我们江河十年行,我觉得如果我们把它比成一个轴的话,它是一个纵轴,它是要用十年的时间来记录江河。其实我们也有横轴,比如我去年就走了12个中国大江大河的源头,这个也在搜狐我的博客上也有文章,我们12个江河的源头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纵轴,我们江河十年行是6条大江,我们记录的是这6条大江从06年到2016年的变化。
我们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么十年呢?如果从我98年开始关注长江,然后到了2003年我们特别的关注江河的自然流淌,保持它的原生态,两岸的人和江河的关系,认识到这个以后,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每一年不同的变化记录下来。其实刚才陈宏伟说的这个,是我们一直很矛盾的,就是说我们真的是走马观花,因为你想第一年我们用了两个星期、第二年我们用了两个星期,可是对像陈宏伟这样的资深记者,拿出两个星期来,他们的老板真的是很开恩的这次同意,他那天给我发一个短信说“老板批准了”,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真的很感谢,因为我们真的需要这样很连续的记者。我们既希望连续,但是我们的时间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我想我们先走下来,然后把记者看到不同的变化,就像我刚才说的06、07年我们看到的四川的部分,我们担心的部分08年就发生了,一个是地震,当然现在地震的诱发还有很多的观点,我们其中的一个专家范晓认为紫坪铺对这次地震有诱发的可能性,还有地震以后的次生灾害,像这次和我们一块同行的横断山脉研究会的杨勇,他就认为地震以后的次生灾害很多是因为我们对江河的破坏。地震当天他就从马尔康到了汶川,一路上就发现了很多堰塞湖,是他第一个给我们发来了信息,我们报告了中央的有关部门,然后堰塞湖才开始有大量的人去抢救。这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应该说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又比我们意料的严重,所以我们这个记录06、07和08这三年的变化,已经非常不同。也许我们并不能像陈宏伟想达到的那么深度,但是我想我们有电视、我们有照片、有网络、有广播记录的话,我们十年下来会给公众一个记录。
当然我们也想,我们希望这次也能够有一些NGO的或者一些学者参加。我们每年会定点采访十户人家,这十户人家我们设想了一些问题去问他们,等到我们回来以后,也许有些跟踪的采访,比如说像紫坪铺,对他们的一条街,我们第一年去的时候红红火火的,因为他们是水库移民,政府给了他们宅基地,他们要建饭店、商店,但是他们这条街上全都是老乡自己开店,不是一个通道,没有人来,所以我们第二年去就全关了门,我们今年去,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地震的灾区。这些记录,如果我们这趟只能简单的问一下,我们其实也征集,如果网友有这样的社会学的背景或者这样的学者或者学生,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这十户人家做更进一步的跟踪采访,也许我们不一定每年,但是我们隔几年就把他们的数据拿到,建了电站的、还有没有建的、还有在建的这些人家的变化,我想对我们中国的人与江河的关系,应该是很重要的。
陈宏伟:走马观花的采访也会收获很丰富的内容
主持人:实际上江河十年行不是每年走马观花的采访活动,连续长达十年的采访。
陈宏伟:我同意汪老师的观点,一年走马观花,如果说每年都走马观花一下就有不同的感觉。但是我刚才说的走马观花,实际上是从记者调查报道来说,如果作为一种个人普通的社会考察,我觉得收获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每天跑不同的点为什么收获还大呢?首先我们考察的是完整的区域,顺着河流考察,主题也是一样的,考察两岸的百姓,考察水资源开发,大的主题下不同的散点,还是能归纳出一些成熟的东西来。所以我就想回答你刚开始问的问题,到底看到什么东西?看到大家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从自然环境来看,一方面看到非常非常美,美的让人心醉或者让人心碎的那种美,同时看到在那么美的自然风景之下,人工开发的电站,把石头炸开,山是裸露的,下面的沙石堆到江里面,那种感觉极不协调、反差极大的,这两种反差特别大的东西在一起让你印象极其深。马尔康那个路线我没有走过,非常非常美,我相信那边也同时能够看到绝美的和让人极其心痛的景象,这是自然风景。
第二,从人文方面来看,确实看到老百姓非常勤劳、朴实,沿河的老百姓,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灿烂。同时,农业文明,一种很纯朴的、很宁静的农业文明,在河边上,像我们采访李晓孝,云南石鼓镇一家农户的孩子,他给我们清唱了一首当地的歌,保留了很好的民族传统,一下子就把我们给震撼了。相对我们这些人,已经被工业文明给腐蚀了、浸染的这些人,看到那种东西也是很震撼的。
主持人:我记得当时很多记者的眼泪哗啦哗啦就出来了。
陈宏伟:看到李晓孝唱纳西族民歌的时候,内容我们不知道,但是他唱的那种声音、神态我们当时都很感动。包括看到那个85岁的老乐手,觉得一下子最原始的东西就是最极端的东西、最终极的东西,原始的东西里感受到了终极的意义。
汪永晨:还有你第二年想去没去成,让我带了一盒巧克力给木格措的那个小姑娘。第一年我们给她几颗糖,她悄悄地拿去先给奶奶、妈妈。
陈宏伟:在城里这种孩子很难看到的,就是最原始、最终极的美。07年江河十年行我本来报名去的,后来给了我任务,本来飞四川改飞广西了,很遗憾,又惦记这个小姑娘,我就连夜到超市买了一盒巧克力,早上在机场和汪老师汇合,让她把巧克力带给这个姑娘。
第二方面,看到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融合,你不能说它就错,但是我们客观上确实也看到了成果,比如说建坝,周围老百姓生活是有变化,打打手机、开开饭馆,交通问题,确实有变化,或者说有积极的成果。但是更多的我觉得看到的还是问题、矛盾、冲突,虽然是散点、虽然是浮浅、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是还是有总体印象。
第四个,也是一路上听他们专家讲,是各方利益的博弈。比如说开发商,首先是唯利是图、手眼观天,地方政府也不能说是不好的地方,他首先也想发展地方经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但是他欲望很强烈,动作也很多,但这里边决策过程,包括他考虑的利益均衡,我们感觉到不一定很科学。也看到老百姓很善良、很隐忍,只要能活就高度支持政府的决策、配合政府的决策,没有逼到万不得已的份上真的不提什么意见。我们一起去的也有民间组织的,民间组织作为记者我看到很感动,因为做记者那么多年,接触的人群不少,农民、企业、企业家或者是政府官员、民间组织,所有的群体里边,说实话,我很说看到哪个群体能像民间环保组织每天为公众的利益或者为环境利益、为跟自己不相干的利益在奔走、呼吁。汪老师,我觉得我睡的已经够晚,汪老师睡的比我还晚,有时候还生着病,每天吃饭、睡觉的时候她是一个病人,但是一旦采访的时候她就是一个比谁都有精力的人,这种反差我印象非常深。这也是我的收获,看到围绕水资源开发,各个利益方或者是像汪老师他们算是非相关利益方,或者他们代表没有主人的利益,环境利益没有主人,他们代表这样的利益,最后都变成我自己个人的,比如工作可能有帮助,其他方面也都会有帮助,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汪永晨:用十年时间去写成一部江河史
主持人:汪老师你也谈一谈参加了两年发现最大的问题,简要的给大家说几点。
汪永晨:我手上有一个今年9月22日中国企业报他们的一篇文章,就是“锦屏电站公路施工造成大的泥石流”,其实这个就是讲我们去的锦屏电站,我们当时看到他们挖的很多泥沙直接倒到江里,本来是峡谷,水小河道就窄了,如果来一点水,不一定是洪水,就会造成堰塞湖,就会破坝,当时7月就造成这样的,当时锦屏施工,当地老百姓就报道锦屏电站这个,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现在这个官司还在打。应该说我这两年特别深的感触就是,一开始我们做这项工作真的是为了大自然,我小的时候看到像北京的蓝天、白云,我生活的玉渊潭,那么清澈的,真的每年看着它变化,现在北京的蓝天要单双号才可以,要靠关闭一些企业,才能保障我们的奥运会。那么漂亮的地方,你看到那么漂亮的同时也看到有人在破坏,这些破坏的不仅仅是自然,还有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像我们选的十户人家,紫坪铺的这家我刚才讲了,他们是水电移民,第一年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开了一个小饭馆,第二年去的时候关门了,第三年地震后我再去的时候被震坏了。像我们木格措去的两年,小的时候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60年不变。像我们刚刚说的去的李晓孝的地方,他们有东巴有文化,我真的很感慨,每天握着锄把子的手,晚上吹拉弹唱,而且他们记的乐谱是宫廷音乐,这样原汁原味在我们专业人当中都很难听到的,但是保留在大山里头,在我们的峡谷里,在我们的水边,但是不知道哪一天就让他们搬家了。
我们去的澜沧家的这一家,我们第一年去的时候看到他们挂满了腊肉、堆满了粮食,这次去的时候都空了,他们要移民,他们原来过着很舒适的生活,现在给他们的地方又小,还要交钱。我们这次去的小沙坝的人家,本来他们就是纳西族,觉得我们天天唱歌、跳舞、喝酒,我们过的很轻松。所有的人都说太穷了,我们要发展,我们要帮助你们脱贫致富,给他们搬到新村了,不可以养猪、不可以养鸡,养鸡只可以用笼子养20只,以前自己种菜就可以了,现在买一根葱都要钱。我们都在发展,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我们这个江河十年行不仅仅是记录江河,我们希望的是记录人与江河的关系,我想可能越走下来我们会越得到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怎么和自然相处。像我最近采访的一个专家他就说,我们都说西部大开发,其实我们不是说去开发、去获取它的资源,我们还应该去了解他的文化,是西部的这些文化、这些传统、这些民族保留我们的原生态,像我们现在电视大奖赛,有歌手的原生态很时髦了,我们去想一想,真的我们现在还有保持原生态的很多地方,都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地,他们为什么还能够和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也许用我们城里人的眼光说,他们不如我们富足,但是他们幸福、他们快乐,所以我想我们的江河十年行也很希望这些记者去从这些少数民族的身上去发现、去感触他们是怎么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我们的西部大开发是开发他们的传统、开发他们的文化、开发他们和自然的关系。
主持人:从2003年开始,汪老师就和其他的记者一起关注江河的命运,对这些活动实际上我们也关注,西部水电开发的利益究竟是落在了一些开发集团身上还是落到了老百姓身上,江河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江河周围的居民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汪永晨:我们06年的时候曾经做过100个怒江沿岸居民的调查,我们这个调查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你愿意建电站吗?确实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愿意。说你知道什么是水电站吗?说不知道。说你为什么愿意,他说因为政府要建,可以说老百姓是非常听话、信任政府的。然后再说,你知道这个水电站修了对你有什么影响吗?你会得到什么利益补偿吗?都不知道。所以我真的是觉得,在我们很多人说帮助别人致富的时候,首先你应该知道人家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说你愿意吗。我去了7次怒江,做了100名的调查,这是06年做的,我想09年我会追踪一百名做调查,我们应该找到一些人在生活中找到说话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考察的时候,像西部源头的地方有水也干了,被水坝拦截了隔断了河流的生命,河流死亡了。
汪永晨:我记得我们06年去的时候,北京电视台的摄像,他就说我原来就觉得水电是清洁能源,看到大渡河,几米就是一个干的河床、就是一个水坝。我们以前老说什么是死库容,因为水流过去了,泥沙拦了坝,到了库容量里面,泥沙越来越高,那是在大渡河的支流上,我们看到全部是鹅卵石,已经和坝齐了,北京电视台的记者说,我现在才知道什么是水坝,水坝对江河的影响太可怕了。很多人说我们是反坝派,后来我在回答跟我们一起去的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访问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们真的不是,我们也知道中国需要能源,我们自己天天也需要电灯,我们也需要各种各样的能源支撑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反对的是这种无序的开发。我最近就听说我们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上面要修电站,但是有的电站就是在没有环评通过的情况下,有的公示环评,像我们阿海水电站,公示环评提出我们的质疑,我们一边在这里提出问题,他们说很高兴你们这样,但是同时采访阿海,他们已经开始了前期的勘探,他们勘探洞里的沙直接就掉到金沙江里了,这样野蛮的施工是到处都是的。我们的媒体、我们的NGO、我们的专家应该起到舆论监督,应该制止这样破坏性的开发,而不是简单的反坝就把我们定论了。我们呼吁的环境评价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实施开始信息公开条例,环保局有国家环保信息公开条例试行办法,比如说我们的环保局还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试行办法的执行办法,而且这个是经过了公示,我们NGO提出了很多建议,进行修改这样的。所以我说,虽然我们看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我们在中国环境保护方面法制建设的完善,我们公众对江河问题的意识、认识的提高,我们少数民族他们这些文化的传播,因为如果你做的都是很多无用功,会丧失信心,而我们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震惊、我们有伤感,我们也有我们的兴奋、我们的快乐。
主持人:刚刚讲江河十年行是纵轴,围绕这个纵轴横轴里面可能做了很多事情,像汪老师组织的绿家园沙龙,很多主题和水有关系,包括汪老师带动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有一些节目。
汪永晨:凤凰卫视有一个《江河水》栏目,进4月份和他们走了一些地方,今年7月份也走了一些地方。我们下面做的想做国际河流的比较,比如我们的江河和美国的科罗拉多河的比较,他们当时发生了很多问题,我们现在也出了很多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他们发生的这些问题。像我们江河水去云南四川的时候,这个美国的漂流者就在镜头前很感慨的说,美国很多开发就忽略了早期文化,现在印第安文化成了博物馆文化,说这些要是丧失了太可惜了,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将来再扩大到我们的横向比较,我们把世界的十大河流比较,全球气候变化对这十条大河的影响,文化传统对这十条大河的影响,整个长江我们这些依江而居的人,我们是败家子还是和江源和谐相处的伙伴,这都是我们期待做的。
主持人:很多记者参与这个活动回来以后都成为了这方面的专业记者了,像宏伟回来也在报社做了“家乡的河流”的主题活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陈宏伟:这个活动还是得益于汪老师的走江河,汪老师回忆家乡的河,很多人都说了问题。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那组人,有20岁左右的,有50岁左右的,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小时候水干净、长大以后水脏了呢,后来我出一个结论,水应该是在不到30年变脏的。后来今年春节放假回家之前,我一个同事叫谢宝康,我们俩在那儿聊天说回来以后做什么东西,后来我就把这个故事讲了一下,他说“家乡的河”是满有意思的,电子是我提的,策划、组织谢宝康操了不少心,最后出来我们是13个记者,分别在自己家乡关注13个河,这个河可能有的是一级支流、有的是二级支流,就是家乡的一条小河沟,但是结论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小时候的水是干净的,里面有自然的生物,可以在里边淘米、洗菜、游泳什么的,现在水已经完全臭了或者干了。
这些记者分布在差不多十个左右的省份,可是回来以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有的是在西部,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东部,我们也有四川的,有山西,有江苏,但是结论是一样的,就很可怕。但是因为记者可能时间不是很充裕,本来过年回家就是过年去了,还写这个报道,所以写这个文章可以说角度不太一样、文体也不太一样,这个主题下放在这个也是可以的。后来三联书店有一个人看到我们这个就很有兴趣,说能不能把这个整理一下出一本书,就叫《故乡的河》,这个东西还在探讨之中,至少证明还是可以引起共鸣的。
主持人:当时汪老师呼吁,把木格措保护下来了,2006年看到木格措那么美的雪景的时候,汪老师放声大哭,不知道十年之后第十年走这些江河的时候,这些江河最终是不是还能保护下来?
汪永晨:其实我前两天听你给我讲柏条河,其实我们第一年没去那儿,第二年去的时候成都正在告急的时候,也是在修水电站。后来他们说是因为媒体的报道起了作用,写了内参,后来他们又做了调研,又保护了这样的河流,希望十年以后我们能够保护下来的这样的河流越来越多。
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点自然的河流,也希望这些河流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不太破坏它的生物多样性,也更希望在这些开发的时候两岸老百姓的利益能够得到相应的照顾,而不是说两岸的老百姓只是顾全大局作出太大的牺牲。
主持人:汪老师,我看到今年江河行的行程和往年不一样,做了调整,现在分成两部分。
汪永晨:最主要的是今年512的汶川大地震,因为我刚才说了,我们本就是担心这条河,现在问题太多了,所以我们要去关注、我们要去记录、我们要去影响,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想到才走了两年,今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灾难,而这个灾难过后这些破坏又造成了新的破坏、新的灾难。所以我们以前关注的这些点、这些人家我们不会放弃,我们就更要抓紧时间,我们更要走马观花,更要少睡一点觉,所以我们把地震的这个次生灾害想加到我们这里来,因为最近我们的泥石流、滑坡造成的影响,像我们刚刚说的雅砻江,真的都是处女峡谷现在遭到了破坏,我想我们把这些数据、这些景观、这些人家记录下来,我们真的是没有想到,像都江堰周边的这些老百姓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能未来还会有变化,我们就把变化的东西更多的去记录下来,所以这次我们增加了地震以后江河的影响这样的江段。因为我们有一个,我刚刚说的横断山研究会的会长杨勇的团队,我们还有长江原来保护局的局长,专家们都建议我们可以更多的沿着河走,我们都江堰完了以后到大渡河很长一段走高速公路,所以这次可能辛苦一点,要带睡袋。
主持人:今年行程,我们看汪老师的安排特别紧张,难度上也更加艰辛,今年看到的内容也更加多一些,陈宏伟,在这种艰辛的走马观花式的采访中你期待能够获得哪些内容?
陈宏伟:首先过灾区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么大的事情作为记者我现在居然还没有去过,所有的记者都应该去灾区看一看,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灾区大家都应该去看一看。期待什么收获,大家看的方式一样吗,无非就是看到有什么不一样的、有什么问题,我不清楚会有什么收获。
汪永晨:其实有一点我很期待,10月中旬是四川最漂亮的地方,满山的黄叶,像木格措最经典的一个照片,周边一池绿水,两边都是黄黄的秋色,我们这次走的一段应该说大自然的美是淋漓尽致的,我们有这么多的摄影记者,我们都有很好的相机,我们拍下这些美丽的照片,我们当然不希望这些照片是最后的记录,我们把这些美希望不仅留在我们的照片里,也希望留在大自然里。
陈宏伟:另外刚刚讲到收获,有这种地震的背景,再看到这些美景,加上自然破坏的很惨烈的景象,肯定对照会更加鲜明,自己的思考会更多一些,人和环境到底什么关系,怎样相处。
主持人:我们将在18日启程2008年江河行再次启航,通过几位专家这样的团队,设计了比较精密的路线,专家之前已经考察很多遍了,其实已经给记者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了,我们很期待2008年的江河行。
汪永晨:对,我其实也非常感谢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他们这三年来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议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资上,还是从朋友的情谊上,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本来他们今天秘书长是要来的,但是因为他临时开会没有来成,所以真的是非常感谢对我们这个活动的支持。再一个,这次也非常感谢阿拉善基金,中国的企业家们发起的阿拉善基金,现在用这些钱来资助这样的环境项目,而且他们这次也跟我们随行,我们很期待他们能够把更多的他们的能量和他们的实力用在保护中国的江河上、留在中国江河上。
主持人:去年我们通过搜狐博客的方式来传播我们在路上的行程,今年搜狐绿色频道整个频道来支持,制作专题,把很多媒体记者在路上的思考通过博客还有采访文章、图片,各种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相信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今天也非常感谢两位到搜狐做访谈。谢谢大家!
11、保护湿地被迅速蚕食 鄱阳湖危在旦夕(组图)
来源: 网易2008-10-17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北部,总面积22400公顷,栖息着鸟类312种,数量达数十万只。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然而,如今保护区内已被外来客商种上了总面积达9000余亩的杨树,破坏性开垦已危及鄱阳湖保护区的生死存亡。
一个月前,记者来到江西星子县鄱阳湖保护区沙湖保护站。3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草滩。每到冬季,便成了鸟类的天堂。而今,观鹤亭周围成了一望无边的杨树林,鸟儿不知飞向了哪里。
2004年开始,江西华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华林公司”)沙湖分公司的员工,开着推土机、拉沟机在沙湖保护站范围内的湿地种植大片杨树,不仅破坏了这里的湿地,改变了土壤的化学结构,还夺去了依靠这片湿地生存的珍稀鸟类的家园。数年后,这里的天空可能再也看不到百鸟齐飞的壮观景色。
由于围垦, 鄱阳湖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湖泊蓄水容积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频繁,尤其1998年洪水导致巨大损失湖区堤防建设投入极高,而堤垸的经济产出相对较低。堤垸生产完全没有保障。(图片来源:鄱阳湖湿地网)
鱼只要进入这一区域,将是有来无回。(图片来源:鄱阳湖湿地网)
水抽干后,水塘里的鱼虾全部取完,家养的鸭子再来一次筛选,候鸟来了吃什么?(图片来源:鄱阳湖湿地网)
据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说,截至目前,保护区内已种植杨树9000余亩,这个数字每天还在不断扩大,鄱阳湖保护区已危在旦夕。2月16日,记者来到华林公司沙湖分公司,看见院内停满推土机、拉沟机及其他大型农用机械。在推土机粗大的履带上挂满黄色的泥土。
华林公司副总经理牛献文说,目前该公司已在星子县境内栽种了五六千亩杨树,之所以选择鄱阳湖湿地种树,是因为“杨树喜欢这种环境。”他说,杨树是一种非常好的木材,可以用来造纸、纤维板等,如果按一立方米杨树值500元,一亩土地一年产一立方米木材计算,每亩杨树五年成林即是2500元,效益相当可观。
该公司员工罗某还透露,星子县沙湖山湿地保护管理处引进这个项目时,约定每亩土地每年租金2元,租期50年。5-8年后,杨树成林,公司每砍伐一棵杨树,要交给管理处30―40元钱。
鄱阳湖保护区范围内大面积种树是否合法?记者就此致电星子县沙湖山湿地保护管理处,对方拒绝了采访要求。据了解,该管理处是星子县派驻机构,主要职能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处罚通知被视同废纸
在保护区范围的湿地种植杨树,毋庸置疑会影响在此过冬候鸟的生存。国办发(2004)50号文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凡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重要湿地,一律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据专家介绍,湿地上含有对鸟类身体有益的矿物质,杨树在生长过程中,会将土壤中的矿物质吸收掉,从而影响鸟类的生长发育。
华林公司内部资料显示,在整地造林时,需要开挖“宽1米、深1米”的土沟;对于病虫害防治,要求“一经发现,即进行喷药防治。”鄱阳湖保护区沙湖保护站站长赵金生说:“推土、挖沟对湿地就是一种破坏性开垦。杨树成林后,出于防火的需要,树下的草将会被割掉,这样破坏性更大。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沙湖分公司去年在种植杨树时,还在树下进行了小麦套种,这对湿地的破坏更为严重。”令人更为担心的是,喷洒药水防治虫害,万一伤及珍禽,后果不堪设想。
赵金生站长说,在沙湖分公司造林后,他们曾数次下达处罚通知。处罚通知下达后,保护站还曾动手拔树,但对方是机械化种植,“我们拔不过来”。
为何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处罚通知单被视同废纸呢?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说,近几年来,各个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热潮中,也把对鄱阳湖的开发利用摆上日程。但直到目前,对鄱阳湖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总体开发规划。
承担保护区管理保护职能的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的执法手段十分有限。“我们没有强制处罚的权力,只能告诉他这是违法行为。”刘观华说,“实际上,我们动手拔除华林公司的树苗,本身已超出了行政执法权限范围,但如果不作出强硬姿态,造林的行为势必蔓延。”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第四十九号令,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蚌湖、沙湖及各湖湖边草洲”。“那么,请问保护区的范围到底在哪里?”刘观华副局长说,保护区地域界限不明造成管理难到位。
治乱还须有配套措施
江西省林业厅副厅长肖河表示,该厅已得知鄱阳湖保护区周边违规造林,并且多次下过处罚通知,但是地方各县为了发展经济,都将目光瞄准了鄱阳湖湿地。星子、永修、九江、都昌等县市等都曾打过报告,要求在保护区湿地栽种杨树。对此,林业厅都予以了反对。
“鄱阳湖保护区的鸟多是悲哀啊,因为其他地方的环境差,才都到这里来了,我们应该保护好这片土地。”星子县林业局局长吕聚煜认为,制定完善的总体开发规划已刻不容缓。当前除了要对湿地大力保护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措施,解决保护区内群众的生存问题。
采访中记者得知,目前江西省林业厅正在起草报告,要求立即终止此种破坏性开垦行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6)1号文规定。“对破坏或威胁鄱阳湖湿地生态安全的违规采砂、盲目造林等行为,要依法予以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
发稿前夕,华林公司副总经理牛文献致函本报,称该项目是星子县经过立项的招商引资项目,依据是2003年11月27日通过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他强调条例中有“鄱阳湖湿地区域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引导生产经营者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说法。但该条例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湿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保护区内有的地方还在担土修坝(本图片由WWF提供)
追踪报道:
国务院批示责成调查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专赴江西调研
市场报3月20日头版刊发的报道《 鄱阳湖保护区危在旦夕 》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3月30日,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本报报道作出批示,责成国家林业局进行调研。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也作出批示,江西省林业厅随后成立了专项调查组亲往现场调研。
4月20日,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已抵达江西,专门前来调研此事,并提出要求:立即核实情况,协助有关部门调查此事;会同有关部门整理出意见,亲自听取汇报。
星子县林业局吕局长接受采记时说,已责令华林公司停止保护区内的植树活动,并要求造林现场要保存原有生态,不准施肥,不准喷洒农药。该县周副县长表示,华林公司如果有造林需要,可以提供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场地。他说造林停止后,当地群众丧失了一些植树、护林的就业机会,造成一些损失。兼顾鄱阳湖保护区湿地环保、华林公司以及当地经济多方利益的方案正在酝酿之中。
据了解,鄱阳湖保护区湿地不光有大面积造林,还存在众多问题:如围湖造坝圈水圈地;大面积饲养螃蟹等等。这些都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珍稀鸟类的生存。有关人士指出:这些问题要解决,除了林业部门外,还涉及到环保部门、农业部门。
背景资料:鄱阳湖湿地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西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距南昌市90公里,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共管辖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常湖池等九个湖泊,地跨二市(南昌、九江)、三县(永修、星子、新建)、十六个乡(镇)场,总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鄱阳湖保护区于198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上隶属于江西省林业厅。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不断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1992年2月被原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我国40个A级保护区之一,同年7月我国政府在申请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组织时,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列入了国际重要靠湿地名录。1997年被原林业厅指定加入了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还是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五个示范保护区中唯一的一个湿地类型的保护区。 (本文来源:网易 )
12、浙江象山海滨垃圾场污染近海十余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10月17日
中新网宁波10月16日电(记者 钟闻一)最近本网记者接到反映,宁波象山县水桶岙垃圾场一直向大海排放COD严重超标的垃圾渗滤液,附近的滩涂已经变成了黑色,气味极臭,流出来的水还有很多的泡沫。
根据环境保护专家的说法,COD指的是化学含氧量,COD含量太高,就会发生富营养化现象,水体就会发绿,继续发展下去就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就会发黑发臭;COD严重超标的污水长期排放,海洋生物就会大量死亡,造成海水更加发黑发臭。垃圾渗滤液比其它排放的污水成份更复杂,不光是COD,其他无机物,有害的重金属等都含有。
浙江象山是东海著名的产鱼区。象山县水桶岙垃圾场三面环山、面向大海,坐落在一个美丽的港湾里。该垃圾场于1995年真正建成使用,加上之前的零星倾倒,整个垃圾场差不多已经运行了将近十余年。这个垃圾场是象山县唯一的垃圾集中地,每天要接收来自象山县的500吨垃圾,产生200吨的垃圾渗滤液,垃圾场下面有7个池,用来收集从垃圾场流下来的垃圾渗滤液,氧化池紧靠着滩涂。
根据宁波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历次象山水桶岙垃圾场渗滤液排污口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6月17日,COD含量为2866mg/L,监测结果显示COD含量最低的时候是2007年8月13日,含量为1464mg/L。
而国家规定污水排放标准,该地区COD限值为100mg/L。
“垃圾渗滤液的成份比所有的污水成份都复杂,比所有的污水更毒。”象山县环卫处处长王信忠坦诚地告诉记者。
怕麻烦就将垃圾渗滤液直接排到海里
10月7日,记者到垃圾场实地了解情况。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垃圾车进出垃圾场,垃圾卸下以后,边上的推土机马上过来将垃圾推平,紧接着会在上面盖上一层土。
记者沿着垃圾场边上的小路,来到紧靠滩涂的池边。整个大池被分隔成大小不一的7个小池,边上有二幢房子正在施工,靠近施工房子的那个小池有几个工人正在清淤。
除了那个正在清淤的小池,其它6个池里已经装满了黑色的垃圾渗滤液,散发出浓烈的臭味,记者站在边上感觉胃里的东西一个劲的往上涌。池里的污水正在不停的溢出,溢出的污水呈黑色,通过一个阀门,流向海边的滩涂,还泛起很多白色的泡沫。这些污水在滩涂上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黑色沟渠,向大海延伸,靠近岸边的滩涂已经完全变成了黑色。
记者从阀门边上提取了一瓶垃圾渗滤液的样本。
正在清淤的池子边,有一台抽水机正在紧张的工作,将池里的垃圾渗滤液直接排向大海。正在施工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是被老板找来,负责清理池子的,今天是第二天,刚来的时候根本受不了,味道太难闻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毒,不过想想对身体肯定是不好的。边上正在造污水处理厂,等把池里的污泥清干净了,施工队好像要安装什么东西。
“我们也没有这么大的胆量,是老板让我们排的”。当问他为什么把池子里的污水直接排向大海的时候,他这样告诉记者。
工人的话,记者从象山县水桶岙垃圾填埋场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得到了证实,据该指挥部副总指挥陈建设介绍,垃圾场1995年建成,原来很不规范,垃圾的渗滤液直接排到下面的海里。现在每天要处理垃圾500吨,差不多要产生200吨的垃圾渗滤液,这些渗滤液通过7个过滤池过滤以后,排入大海。
过滤池边上正在造污水处理厂,工程从今年5月份开工建设,年底将建成投入使用。为了配合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垃圾场的7个过滤池将被改造成污水蓄水池,第一个池将会造一个污水提水泵,通过这个提水泵把污水抽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据陈建设说,第一个池大概有500立方的垃圾渗滤液,因为要建污水提水泵,所以他们找了几个工人把这个池里的污水污泥处理掉,指挥部考虑到原来污水也是经过几个池子然后排到海里去,他们觉得太麻烦就直接把污水排到海里,与原来的排放相比只是增加了量。
COD浓度超标数十倍的垃圾渗滤液排入养殖区
据知情人说,原来在垃圾场附近还有二个村子,后来由于垃圾场的味道实在太重,村民意见很大。在六、七年前,象山县政府把这二个村的村民集体搬迁到了山岙外面。现在那些搬空的房子里住了一些外地人,有些人是在垃圾场外面的海里搞养殖的,时间最长的已经养了20多年。
根据路人的指引,距离垃圾场1公里左右,记者找到了养殖户们居住的地方。有个养殖户告诉记者,他来这里搞养殖已经有四、五年了,现在他们这里紫菜的产量每年都要比远处的――王家兰村要低很多,有时候会一点都没有收成。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知道是自己的技术不行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不过他们养的鳗苗在浅水的时候经常会大量死亡。浅水的时候到处可以看见黑黄色的臭水,热天赤膊下去干活的时候,皮肤会泛白,有些皮肤不好的人下去还会起红点。据象山县环卫处处长王信忠介绍,他是2003年到环卫处的,03,04年的时候污水都是直排的,当时直排老百姓也有意见,因为下面有人在搞养殖。他本人是农业大学毕业的,这方面也是知道的,那时候渗滤液直排出去,COD浓度达到6000-7000 mg/L,弄不好下面养殖的东西全部要死掉。原来海涂都是养殖区,现在收回来了,目前垃圾场离真正的养殖区还有1公里的距离。从2005年8月开始,垃圾场通过把过滤池里的污水反喷到垃圾场里,实现蒸发减量,然后在7个过滤池里使用BM微生物制剂来降低COD的浓度,COD浓度从最高时候的8000 mg/L降到了1500 mg/L左右。
据王信忠介绍,国家的排放标准一共分三级,一级排放标准COD浓度要求100 mg/L以下,二级排放标准COD浓度要求300 mg/L以下,三级排放标准COD浓度要求1000 mg/L以下。达到三级排放标准的污水可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达到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可以排入非养殖区,也可以中水回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的污水可以排入养殖区,农保区。
记者从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数据发现,浙江省象山县水桶岙垃圾场渗滤液排污口邻近海域主要海洋功能区类型属于养殖区,海洋功能区要求的大海水质化学耗氧量(简称COD)标准是3mg/L以下。
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8年07月01日开始实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标准》提出了现有和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限值,其中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COD排放质量浓度限值为100mg/L。
据陈建设说,象山县水桶岙垃圾场1995年建的时候,是由象山县建设局管理,当时建设局一个副局长考虑到垃圾渗滤液的排放会影响养殖,已经和这块滩涂所属的乡里协商,把这块滩涂租了下来。现在下面也有些人在养殖蛏子,污水肯定对他们的养殖有影响,每年的8、9月份影响最历害。二、三年前,养殖户放蛏苗的时候,蛏苗曾经出现了大量死亡,最多的时候蛏苗损失近20%。当时,养殖户提出要赔偿,垃圾场就把订的租用协议拿出来,告诉养殖户,垃圾场已经付了钱,将这块滩涂租了下来,所以如果养殖出现死亡的话,养殖户是没有赔偿的。这个租用协议是他们和当地政府双方定的,后来养殖户也没有获得一分钱的补偿。
十余年后 污水处理厂千呼万唤才开建
陈建设曾任象山县环卫处处长,据他介绍,原来垃圾渗滤液的COD最高的时候一度达到7000,8000 mg/L,后来建了7个过滤池,通过过滤的方法来降低COD的浓度,不过效果不是很理想。每天池子满了,渗滤液就自动流到海里去了,出去以后主要靠涨潮将污水带到外海去。
象山县环保局党组成员张德达认为,以前对环境保护没有现在那么重视,原来渗滤液出来不多,采用一些简陋的方法进行处理,渗滤量不多就直接排入大海。现在建了过滤池,COD浓度有些降下来了,但多了以后还是要直接出去。
宁波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崔大为表示,垃圾渗滤液应该是经过耗氧厌氧一系列工艺的处理,达标以后才能排放,但是象山水桶岙垃圾场是通过过滤池,比较单一的措施来排放,象山垃圾场排放标准COD浓度要求在100 mg/L以下,现在肯定要超标的,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宁波市环保局2007年就将象山垃圾场这个事情写入了《宁波市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书》,这个任务书已经下发给了宁波市象山县人民政府。
根据王信忠的说法,垃圾场1995年建成,垃圾渗滤液的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从2005年开始,他就提出来要搞污水处理厂,但是象山县政府没有同意,作为环卫处长,他觉得对不起老百姓,看着严重超标的垃圾渗滤液大量排向大海,他感到很内疚。但他也很无奈。
张德达告诉记者,2003年象山县为了解决垃圾问题在全县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三级网络体系,村里面负责收集,乡里面负责清运,然后将垃圾运到水桶岙垃圾实行统一填埋。那个时候就考虑到垃圾场渗滤液如何处理的问题,不过当时县里认为垃圾填埋不是长久之计,考虑要采用其它形式的垃圾处理方法,这个过程拖延了时间。今年县里面领导就定下来,不管垃圾处理最后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垃圾场渗滤液先处理,所以污水处理厂下半年必须要建成运行。
据象山县水桶岙垃圾填埋场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提供的信息,象山垃圾场污水处理工程从今年5月份开工建设,年底将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COD浓度将在100mg/L以下。(完)
13、看!滇池逼硬汉仇和“化缘”!
来源: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汉难当无钱之家。
最近,仇和被滇池治理所需要的巨大资金缺口逼得向企业“化缘”。
据昆明日报10月16日报道,10月15日,红云集团向滇池保护治理基金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向五华区政府捐赠长虫山生态公园建设资金1000万元。仇和、李培山、王道兴、陆玉珍等市领导同红云集团负责人一起共同见证了这一千秋之举。捐赠仪式上,仇和发出呼吁:“借此机会,也呼吁更多的企业像红云集团一样,进一步发挥‘住在春城、热爱春城、建设春城、美化春城’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投身公益事业,为滇池污染治理和昆明生态环境建设捐资献力。”
很显然,硬汉仇和在这句呼吁里带有明显的无奈色彩。由于滇池治理是项很花钱的工程,仅仅靠财政投入实在缺口巨大。
虽然,生态昆明,园林昆明,卫生昆明,这不仅是每一个昆明人的梦想,更是每一代昆明人的梦想。然而,一个诺大的滇池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王屋泰山,阻挡着昆明人实现这一梦想。因为,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治理不成功,那么生态昆明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好比人的心脏一样,即便全身其他地方都很健康,要是心脏有毛病,那就永远都难以正常运转。
摆在昆明人民和昆明地方政府面前的现实是:治理滇池需要巨额资金,不是几千万几个亿就能了事的。根据近期完成的滇池治理方案,到2020年,滇池治理投入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倘若单靠财政投入显然已难以满足,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才是滇池治理的最终出路。基于此,今年9月,市政府又与华禹水务基金签订金融合作协议,首次引入用于滇池治理的大型产业基金,首期募集人民币200亿元。可相比滇池治理的资金缺口,这仍然是杯水车薪。
应该说,红云集团的雪中送炭又一次成为了云南企业的标榜。并且,这次不是因为红云集团的优秀业绩,而是来自企业责任和对于家园的那份“取之于滇用于滇”的回哺之爱!正如红云集团董事长朱绍明在捐赠仪式上所说:“共同治理好滇池,共同建设好新昆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面对滇池问题,为什么那些在昆明赚得盆满袋鼓的企业们不能都学学红云集团,在关键时刻为母亲湖伸一把手扶扶呢?
一个长久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有良心的企业;一个企业文化完善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应该是懂得回报的企业!
可看看在滇池治理问题上,究竟有几个企业舍得慷慨解囊呢?
相比之下,跟昆明关系不大的江苏洋河倒令人佩服不已。今年3月中旬,江苏洋河集团董事长杨廷栋在了解到滇池的治理保护情况后,当场决定捐款100万元治理滇池,成为率先向滇池治理捐款的企业。一个外地企业尚且有如此壮举,那些驻扎在昆明成长在昆明获利在昆明的大企业们为什么竟如此麻木?
取之于滇用于滇,这不仅仅是回报,更是投资。正如仇和在捐赠仪式上说的:“在21世纪,生态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竞争力。”只有昆明的环境越来越好,昆明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氛围就会越来越好,那么在昆明打拼的企业未来的商业机会就会越来越多,蛋糕就越来越大。从投资角度看,今天的捐款不就是明天的投资吗?这样的投资岂不是以小钱赚几世发展?
如此来看,滇池逼硬汉仇和“化缘”,实在是昆明之幸事,也真心希望在滇企业们能帮滇池一把,别让市委书记仇和的呼吁真正演变成“化缘”,要不,就显得在昆明的这些企业们太没风度了。(昆明张三)
14、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距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已151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