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九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九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09-08

九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第六届世界水大会聚焦三大议题

2、新华社:      中国首次对三江源头组织大规模科考

3、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A、B卫星发射成功

4、中国青年报:    长江一些珍稀生物栖息繁衍场所基本丧失

5、新华网:      南水北调东线水源保护区启动建设

 

地方信息:

6、中国青年报: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面临生态危机 移民上万人

7、燕赵都市报:    河北省6市列入“极重要”生态区域

 

污染信息:

8、中国食品产业网:  粤每年55亿吨皮革化工污水 致海产濒临灭绝

9、中国企业新闻网:  吉林辉发河旧河道污染严重 危及松花江水体安全(组图)

 

民间视点:

10、搜狐绿色:     金光集团“皆伐”中国社会生态

 

特别推荐:

11、新华网:      水电建设与绿色水利 

 

深度报道:

12、时代信报:     航道改变水体污染过度捕捞 长江鱼难觅产卵场

 

环境时评:

13、山西晚报:     单双号限行是否常态化要科学探听民意

14、新华网:      转变旧有观念 留住“奥运效应” 

15、新华网:      单双号限行的困境与出路

 

 

 

 

1、新华网:第六届世界水大会聚焦三大议题

来源:新华网2008年9月8日

新华网维也纳9月7日电(记者刘钢)第六届世界水大会7日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幕,气候变化、城市未来发展以及卫生保健是本届大会的三大议题。

国际水协会代表格伦·戴格尔在会议开幕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及用水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他说,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在水循环利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各国应相互学习。

饮用水安全状况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些时候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这会威胁到饮用水安全及生活用水的供给。据估计,全球88%的疾病可归咎于不安全的用水以及缺乏相关卫生设施。

国际水协会专家达朗·塞韦尔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天有3000人至5000人死于卫生保健设施不足,其中很多是5岁以下儿童。这也是本届世界水大会将卫生保健列为重要议题的原因。

约有3000名代表出席本届世界水大会,他们在8日至11日的正式会议期间,将参加约110场会议以及讲座、学术研讨等一系列活动。会议期间还将同时举办一个水技术展览。

世界水大会由国际水协会主办。国际水协会是1999年成立的国际专业性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世界水务管理水平,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人类宝贵的水资源。世界水大会每两年召开一届,上届会议于2006年在北京举行。

2、中国首次对三江源头组织大规模科考

来源:新华社2008年09月08日

  新华社西宁9月6日电(记者 吕雪莉 张进林)6日上午,备受关注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青海省政府在西宁市举行隆重的授旗仪式,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一行冒雨向青海南部高原挺进。

  此次科考活动将历时45天左右,总行程约8000公里,探寻并确定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准确测定其坐标和高程,建立国家地理标志,并对这一地区进行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的监测与研究。

  饮水思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是中国最著名的三条大河,其中澜沧江还是国际河流,国外称做湄公河,其发源地均在青海省南部高原。

  中科院院士、此次科考活动专家委员会主任孙枢说:“确立大江大河的源头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虽然早在古代就有很多探寻活动,但受条件所限,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源头。”

  他说,此次“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是中国第一次同时对三大江河的源头地理位置进行科学考察,并将首次在三江源头建立国家地理标志。

  青海省测绘局局长、高级工程师杨俊岭说,世界著名大河源头的确定一直被视为重大的地理发现,大河的长度及源头地理坐标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地理信息数据。

  据他介绍,青海省政府日前组织召开了“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技术方案”专家论证会,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2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认为,此次科考总体目标明确,技术手段先进,技术方案可行。

  无论从技术力量、人员构成乃至后勤保障多方面,此次科考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科学门类最齐全、技术最先进、阵容最强大的一次。

  三江源头科考将利用“3S”技术,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对地观测技术,是目前国际领先技术。

  科学考察队由国内测绘、遥感、水文、冰川、地质、气象、地理等专业及新闻媒体、医疗、后勤保障等约40人组成。青海省测绘局副局长唐千里任队长,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徐亚明任副队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刘少创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

  “探索世界的奥秘是人类的本能。”刘少创说,目前,中国尚未对河流确立国家地理标志。此次考察的结果将上报国务院审核批准后,分别在三条江河的源头建立国家地理标志。

  “河流是没有国界的。三江源不仅是青海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大江河,是中国著名的河流,在世界河流中排名均在前十位。因此,此次科考具有世界意义。”

  一些专家还认为,同时对三条大江大河进行科学考察并建立国家地理标志,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测绘技术方面的进步,也是科技发展和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素有“三江源”“中华水塔”等美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非常重要。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青海省率先在全国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此次科考是落实这一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对宣传青海及三江源生态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A、B卫星发射成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9月08日

  据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9月6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送入太空,约51分钟后,卫星准确进入轨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回良玉致信祝贺。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国务院批准立项,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与灾害监测能力。此次发射的A、B星为两颗中分辨率光学小卫星,是星座系统建设的第一部分。星座完全建成后,将与航空观测、地面调查等手段以及其他遥感数据资源相结合,建立起稳定高效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和服务网络,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国家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4、长江一些珍稀生物栖息繁衍场所基本丧失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08

    本报讯(杨文生 宋丽娜 记者李润文)“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鲥鱼、刀鱼、河豚等珍稀生物资源已濒临绝迹,应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建立保护长江珍稀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在日前召开的调研汇报会上,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有关专家发出呼吁。

    今年暑假,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有关专家暑期在上海、南通、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10个沿江城市,组织大学生开展“长江中下游水环境专题调研”。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有370种淡水鱼,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素有“中国淡水渔业摇篮”与“鱼类基因的宝库”之称。

    据中国渔业淡水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介绍,长江在苗种、名特优鱼类、水产种质等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中下游地区,是鲥鱼、刀鱼、河豚等众多濒临灭绝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

    然而,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诸多威胁。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栖息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坏,不仅改变了长江原有地质形态和水系分布,更是切断了长江水生生物洄游的通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水生生物索饵、产卵等重要栖息繁衍场所已基本丧失。

    调研组在考察中发现,在某些地区,未达标的工业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江,致使长江中下游的局部水质逐步富营养化。

专家认为,过度捕捞、洄游通道阻塞、工业污染,是造成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的“三大元凶”。当前,防止长江中下游地区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出现爆发性繁殖的有效办法是,在进一步做好增强沿江地区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各种违规排放行为,划定一定的重点区域,建立起长江珍稀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加大开展国际合作力度,重点支持科研部门开展对长江珍稀特种生物人工培植技术的攻关与特种水生物的放流。

5、南水北调东线水源保护区启动建设

来源:新华网2008年09月08日

  记者从江苏南水北调办获悉,江都市芒稻河湿地整治和生态林网工程项目近日启动,标志着南水北调东线水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正式实施。

  为加快南水北调东线水源生态保护建设步伐,恢复沿河船厂、码头和砂石场原址河滨带湿地,打造南水北调“清水走廊”,江都市制定了芒稻河湿地整治和生态林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计划2010年12月前完成芒稻河沿岸整治和湿地恢复建设工程,2009年底前完成市管河道(芒稻河、夹江、高水河、三阳河等)林网建设工程建设任务。

  根据规划,芒稻河沿岸整治和湿地恢复建设工程总投资为1000万元,一期工程由芒稻河沿岸整治及湿地恢复建设和生态廊道及废弃地植被恢复建设两个部分组成,工程将对南水北调的水质保护起到积极作用。(记者孙彬)

6、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面临生态危机 移民上万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年09月08日

  我国第二大草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正面临变“秃”的危险。为了拯救这个美丽的草原,一项“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生态移民工程正在新疆展开。

  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天山中段南麓,总面积23853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达2625万亩。著名的国家级天鹅湖自然保护区就在这片草原之中。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新疆重要水系的源头,有“新疆的水塔”之称。

  近年来,受超载过牧、持续多年干旱少雨以及蝗虫鼠害等因素影响,巴音布鲁克草原呈现出牧区贫困化的发展态势。

  一项来自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家调查表明:巴音布鲁克草原全年理论载畜量为113.66万只绵羊单位,而实际牧放牲畜为253.08万,超出一倍还多。

  据了解,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草原面积高达到457.20万亩,占牧区总面积的67.3%,沙化面积达32.93万亩。小尤尔都斯草场退化更是达到了243.31万亩,占这个牧区总面积的81.9%。

  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变“秃”的形势,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批示:“解决巴音布鲁克问题的紧迫性已经是火烧眉毛,应早定措施,早下决心。”

  近年来,国家立项投资上亿元实施《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治理与恢复》工程。从2006年开始,巴州加大整治力度,核定载畜量,限定放牧时间,上山羊群实行“通行证”,成功减畜35.49万只绵羊单位,初步缓解了草场超载的现象。

  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巴州实施“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生态移民工程,州、县多渠道筹资上千万元,在平原农区兴建了120套抗震安居房,将山上特困户搬下山来集中安置。

  为能使移民“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巴州实施探索“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并举”的移民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一年多来,由于各项措施的落实,加上去年春天的降雨量较多,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开始转化,部分草场牧草平均长高10厘米。

据了解,在这项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要从山上生态移民1400户,6738人到农区,减畜139万只绵羊单位。

7、河北省6市列入“极重要”生态区域

来源:燕赵都市报2008-09-07

□石家庄、邢台、保定、邯郸、承德、张家口在列

□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

本报讯(记者陈宝云)日前,记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石家庄、邢台、保定、邯郸、承德、张家口等6市在最近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被列入“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之中的“极重要”区域。

该《区划》对我国生态空间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将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并划定出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承德、张家口被列入“京津水源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和“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石家庄、邢台、保定、邯郸被列入“太行山土壤保持重要区”,这6市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被列入重要区域中之“极重要”区域。

《区划》提出,要以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目标,不得造成生态功能的改变;禁止在生态功能区内建设与生态功能区定位不一致的工程和项目,对全部或部分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划的新建项目,应对项目重新选址,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已建成的与功能区定位不一致且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工程和项目,应明确停工、拆除、迁址或关闭的时间表,提出恢复项目所在区域生态功能的措施,依照执行。

据了解,承德等地市的环保局正在对《区划》进行研究,以提出应对措施。

8、粤每年55亿吨皮革化工污水 致海产濒临灭绝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9/8/

    广东报告显示,广东每年有多达55亿吨污水排进大海,令珠江口、大亚湾生态恶化,一成近岸海域出现中度或严重污染,红潮增加,影响包括中华白海豚等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大亚湾水域的龙虾、黄鱼等海产数量愈来愈少,濒临灭绝。

    《星岛日报》报道,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前日公布的《2007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出,广东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汕头近岸和湛江港等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海域。排入大海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电厂、皮革、化工、造纸等行业。

    环境监测显示,2002年至2007年6年间,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水受轻度污染以上的海域面积维持在0.7万至1.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近岸海域总面积的两成。近年海域污染面积虽有所缩小,但近岸仍约一成的海域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报告指出,珠江口一直是广东污染最严重的海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主要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短期内无法恢复,严重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大型生物极少,生物多样性较差,影响了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主要影响因素是陆地排污、不科学的围填海、无序采砂、海洋施工和过度捕捞。

    “目前要把陆源污染治理摆在第一位,整治生活污水更是当务之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珠江表示,目前广东省县级以上的地区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建污水处理厂,海洋环境保护任务非常艰巨。

    另一重要海域大亚湾的生态健康状态也正在下降,处于退化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大亚湾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大黄鱼、小黄鱼、龙虾等濒临灭绝,石斑、鲍鱼等名贵种类数量愈来愈少。

大亚湾西北部海域已经成为红潮高发区,红潮时有发生。据统计,广东省2007年海域共发现红潮13次,比2006年增加4次,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红潮生物主要为球形棕囊藻、柔弱菱形藻、血红哈卡藻和无纹环沟藻。

9、吉林辉发河旧河道污染严重 危及松花江水体安全(组图)

来源: 中国企业新闻网 2008-9-8

  辉发河老河道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当地居民和渔业村村民对此非常担心,一旦发生洪水或在汛期水位上涨,河水倒流直接排入挥发河主河道,将严重影响松花江水体和环境安全。

吉林省桦甸市位于松花湖上游,河流属第二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辉发河和金沙河,向这两条主要河流汇集的大小河流共有一百多条,如:苏密河、公别河、密什哈河,柳树河等。由于地形条件的原因,主要河流均呈自西向东流向并汇入松花湖。

2008090811-1.jpg

 

2008090811-2.jpg

 

2008090811-3.jpg

  据介绍,吉林省桦甸市把流经城区的主河道进行整改,改变了河道走向,但对原河道内的淤泥和污染物一直没有进行清理。一直依靠这个河道水资源养鱼为生的桦甸市唯一的渔业村曾经多次向当地政府打报告,要求政府拨资金对此河道进行治理,但始终没能得到解决。村民们说:“这段河道已有10多年没有进行过彻底清理,河道内有大量的淤泥和杂物、生活垃圾,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在挥发河沿岸建了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到河道内,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辉发河老河道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当地居民和渔业村村民对此非常担心,一旦发生洪水或在汛期水位上涨,河水倒流直接排入挥发河主河道,将严重影响松花江水体和环境安全。希望当地政府予以重视。本网将继续关注。(记者江风)

10、金光集团“皆伐”中国社会生态

来源:搜狐绿色 2008-09-08 冯永锋

 

森林生态系统最害怕的就是“皆伐”。而许多人,成天梦想的恰恰就是皆伐。把一座山在一夜间全给剃光,然后放火烧炼,然后制作成“合乎要求的造林空地”,然后种上单一的人工纯林,是造纸集团最喜欢做的事。造纸集团为了让皆伐森林顺理成章、顺利进展,必然要配套一个对社会生态进行皆伐的战术,金光集团在这方面,功力深厚,所向披靡,非常值得其他想在中国获取污染型利润、依靠破坏自然生态以上市的企业学习、模仿、借鉴、抄袭、复制、引用、宏扬光大。

2008090802-1.jpg

金光集团最近又上演了一出“正剧”(或者是闹剧、喜剧、丑剧),在自然之友、地球村、守望家园、绿色和平等多家环保组织发表声明,提醒环境保护部对其下属金东纸业上市进行更深入调查的时候,“人民网”连续4天刊出了对它们极度辩护和帮腔的报道,同时旗帜鲜明地打出了“还原真相”、“深度调查”的口号。

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印尼金光集团一直在污染中国的环境,破坏或者引诱他人破坏中国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同时生产出中国人“非常需要”的纸品,给许多省份生产了“最大外资企业”之荣耀。而为了让这一切进攻能够顺利展开,金光集团配套了大量的“社会营销方案”,其中的方案,细看起来,都有破坏中国社会生态的嫌疑,有许多行为,几乎就像是赤裸裸的巨额贿赂。

有一家在中国非常重要的“人民网站”,2008年1月初与金光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从此,这家网站的跨国企业频道、环保频道等把此前对金光集团的负面报道彻底删除——删除的文章达几十篇。同时,在合适的时机,帮助推出一些替金光集团说话、由金光集团主笔或者由金光集团贿赂后的“媒体人士”主笔的“真相报道”。金光集团为此花费了多少银两,只有交易的双方才心知肚明。

中国一家大型通讯社下面有个杂志,这家杂志的编辑向我约一篇谈企业绿色责任的稿件时,特地提出了一个“附带声明”:不要提金光集团的事,因为单位的广告部那可能不同意,因此提了也白提,编辑会主动删除。显然,金光集团的“广告势力”足以让一家公众以为异常独立的媒体迷失了方向。

至于中国纸网这样的行业网站,以及其他一些为工资奖金发愁的媒体,就更容易向金光集团提供的赞助费、协办费屈服了。

作为一家在印尼和中国经营多年的“跨国污染企业”,金光集团深知,仅仅控制媒体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能控制“利益相关方”国家环境部、国家林业局,更理想的是控制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现在只有六十多家经国家环境部“严格评选”出的“环境友好企业”,金东纸业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功地列入了名单。而金光集团在许多地方,都与当地林业局高度合作,除了林业局的官员个人可能从中分享到“企业发展的利益”之外,林业局本身也可以暗地里、明地里从容入股、合办由金光集团主导的一些公司。海南林业局一度沦落为“金光局”,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只知道在海南“砍一切树种桉树”,就是金光集团多管齐下,向当地各方输送“企业所得利益”的成功案例。

国家环境部直属的“民间环保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在2006年曾经与金光集团达成了默契,不仅其主办的一些“公众参与”会议由其来赞助,而且还给金光集团颁发了“环境友好企业”之类的奖项,在金光集团身上又搽了一层环保组织出卖的金粉。这金粉其实是金光集团自己研磨的,只是让环保组织过了一下手而已。当然,这家环保组织为此收了多少过手费和通路费,不得而知。

而科学家也是金光集团的理想控制目标,在中国科协的一次学术年会上,中国造纸学会曾经发布一份“专家报告”,大肆声称在中国种桉树的好处,大肆声称中国发展“林浆纸一体化”的好处,大肆声称在中国发展木浆造纸的好处。而同时,中国的草浆造纸事业,由于污染问题,持续被各省关闭。其实,造纸是草木皆宜、草木皆须的,一味发展草浆,当然不好,一味地只发展木浆,对中国的森林生态就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现在最需要发展的是草浆,草浆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专家们不去考虑解决如何整体攻关,倒是替金光集团说起好话来,唾沫横飞,“妙语”连珠,让人起疑,发人深省。

金光集团确实是“充满爱心”的,因为它们到一个省发展“污染分公司”和“皆伐地方军根据地”的时候,往往在成功地、确定地控制了这个省的行政决策者,联合谋划把当地的森林都替换为桉树或者杨树之后,就开始在当地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像在广西、在海南,都有由资助学校,援助病人,给贫寒学子提供奖学金什么的高尚举动,让社会又惊又喜,让各级政府又感又激。有了慈善作为开门砖,作为营销先锋,作为社会障眼布,作为政府攻关润滑剂,“后续砍伐部队”和“植造部队”、“污染部队”的跟进就毫无阻碍了。

金光集团对消费者也非常体贴,每年都会以营销项目的方式,经常举行纸品用户、生态专家、青年学生的“体验之旅”,这些人巧妙搭配,精心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渡假团”,表面上是去参观金光集团的企业生产各环节,让社会监督其是否环境友好,实际上就是社会公众收受其“旅游贿赂及纪念品贿赂”的过程。

好在现在是公民社会时代,公民记者、公民专家、公民检察官、公民法官、公民律师虽然仍旧稀少,但在金光集团这样的企业的刺激下,应当会越来越多。因此,不管金光集团想以什么样的形式破坏中国的社会生态,公众都会随时保持警惕。(2008.9.8)

11、水电建设与绿色水利 

来源:新华网2008年05月21日 姜文来

    一、水电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刚性需求不断增大。尽管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上能源需求增加的趋势没有改变。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6 亿吨标准煤,消费总量22.5亿吨标准煤,分别占全球的13.7%和14.8%,是世界第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2%。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大格局不会发生变化。表1是我国2000-2010年能源结构的变化情况。

表1 我国2000-2010年能源结构变化情况

指标

单位

2000

2005

十五年均增长率%

2010

2005年相比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亿吨标准煤

12.9

20.59

9.82

24.46

3.5

  原煤

%

 

 

11.16

74.7

-1.8

  石油

%

 

 

2.12

11.3

-1.3

天然气

%

 

 

12.63

5.0

1.8

水电及可再生能源

%

6.7

6.8

10.39

8

1.2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亿吨标准煤

13.86

22.47

10.15

27

4

  原煤

%

 

 

10.42

66.1

-3.0

  石油

%

 

 

7.73

20.5

-0.5

天然气

%

 

 

14.35

5.3

2.5

水电及可再生能源

%

6.2

6.3

10.39

7.2

0.9

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整理,2007年4月。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无论在一次能源生产还是消费中水电所占的比例不大(不到7%),但“十五”期间,水电能源增长的比例是很可观的,一次能源生产达到10.39%,比平均值9.82%高出0.57%。一次能源消费的总量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水电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6%左右,但“十五”平均增长率达到10.39%,比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0.15%高出了0.24%。2010年的能源结构与2005年相比有更大的变化,从一次能源增长情况来看,平均增长3.5%,煤炭、石油等处于负增长状态,水电和天然气处于正增长,其中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增长1.2%;一次能源消费也类似,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4%,原煤、石油呈现负增长,天然气、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处于正增长,其中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增长0.9%。

    纵观未来水电增长趋势,水电能源持续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主要是存在三方面的推动力,一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对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其二是我国水电发展存在很大的潜力,第三是我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

    我国以煤炭生产和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据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 67%、二氧化碳的70%都来自于燃煤。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我国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已出现大面积的酸雨区,且面积在不断扩展,已占国土面积的40%。酸雨使建筑物腐蚀,农作物减产,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几百亿元。此外,能源的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世界银行根据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20 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经济代价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总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大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kW以上的河流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0829亿千瓦时,平均功率为69440万千瓦,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河流上单站装机容量500千瓦及以上的水电站,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164万千瓦,年发电量为 24740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40179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4亿千瓦时。2005年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已达11738万千瓦,约占全国电力的23%。水能资源开发程度按装机容量计算,约为技术可开发量的21.6%;按照发电量计算,仅为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6.0%。水电开发具有一定的潜力。

    我国能源需求很大,据专家测算,21世纪初我国能源缺口较大,预测2030年能源缺口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其他缺口很大。这样的缺口,对具有一定潜力的水电资源的开发无疑是一种刺激。     

    二、环境成为制约水电建设的“瓶颈”

    水电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大力发展水电成为能源建设的战略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对于水电的发展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发展水电和停止发展水电的争论异常激烈,特别是在一些流域如怒江,这种争论达到白热化程度。不可否认,水电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电水利工程的兴建影响河流的自净能力。水利水电工程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河流流速缓慢,对河流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加剧了河流的污染。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蓝藻等问题。

    第二,对河道产生影响,由于水电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坝的兴建,改变了河道输沙的动力,抬高或者降低河道的高程,同时水文特征发生改变。

    第三,对局部气候的影响,水电工程的兴建,对局部湿度、降水、气温等气候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第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兴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为多层次,大坝的建设,切断了河流的通道,对洄游生物等生物多样性影响是明显的,这正是目前反对兴建大坝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第五,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破坏植被,弃渣和混凝土废料污染环境,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土地,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大的影响。

    第六,产生一系列的地质问题或者灾害。水库蓄水后,将导致沿岸地带水文地质条件实质性的改变,地下水状态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地震增加等。

    当然水电建设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以我国小水电为例,2004年我国小水电共发电97.79千瓦时,相当于替代3706万吨标煤 (2004年供电煤耗379克/千瓦时),从而避免了燃煤发电所带来的33万吨烟尘、79万吨二氧化硫、67万吨NOx、5867万吨废水、724万吨废渣、8381万吨二氧化碳。其外部效益不考虑二氧化碳为10亿元, 考虑二氧化碳为57亿元。小水电的开发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能, 以电代柴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并且减少了其供电区内森林砍伐,目前在全国小水电供电区内有2000多万户居民使用电炊, 每年减少砍伐森林1.2亿立方米, 相当于每年新增人造林429万公顷, 有效保护了当地森林和植被, 减少了水土流失, 改善了生态与环境。

    影响水电建设主要因素是水能资源、资金、技术和环境。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制约我国水电发展的重要“瓶颈”是环境。

    2004年10月,联合国在北京召开了水电与可持续发展会议,会后发表了《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宣言指出:“在水电的环境影响方面,我们承认一些水电工程曾对环境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有效降低环境影响的措施和管理方案对可持续的水电开发至关重要。”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7年7月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特别指出“水电建设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事实上,怒江水电开发引发争议,其主要的争议点在环境问题。

    2007年3月,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的《绿色水电与低影响水电认证标准》中文版新书发布会暨“绿色水电/低影响水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笔者认为该会议的重要成果是将绿色水电与低影响水电认证理念引入了中国,并对国外有关绿色水电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所谓绿色水电,简单地说就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水电站。走绿色水电认证之路也是中国水电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     

    三、绿色水利思想有利于水电建设

    1、绿色水利内涵

    绿色具有“环保的、与环境协调和谐的、人类适应环境的、安全的”含义。目前,绿色一词已贯穿于社会各个层面,并且深受青睐,如绿色食品、绿色投资、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贸易、绿色产业等。

    绿色水利并不只是在水利前面加上“绿色”的定语,它具有新的深刻的内涵。所谓的绿色水利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全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且节水高效的利用水资源的行为与文化。

    绿色水利还包含四个基本的思想。(1)环境思想,水利发展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时代发展之要求,也是水利发展过程中水利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2)生命周期性的思想,他从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废弃等全过程考察水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水利生命周期的思想,对水利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思想,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是构成绿色水利的重要思想之一,如果不将节水高效利用纳入绿色水利的范畴,绿色水利则难以实现。(4)绿色+水利+文化的思想,随着水利与生态环境关系矛盾的激化,绿色、水利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趋势,绿色水利文化形成对绿色水利的建设和积极的发展将起到无形的但是很稳固的支撑作用。     

    2绿色水利思想对水电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绿色水利思想对水电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环境保护作为水电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

    水电建设的目标和效益具有多样性。由于环境对水电制约越来越刚性,将环境保护作为水电建设的中心任务纳入水电总体规划和建设十分必要,建立绿色水电体系不仅是水电建设的自身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环境与水电的协调和谐发展,创造环境与水电发展双赢的局面,是水电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考核水电的业绩,必须将环境作为重要内容。

    (2)将生命周期思想引入水电建设之中

    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绿色水电建设必须考虑生命周期性。对于水电建设而言,要考虑其生命周期,对其评价要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如水电建设初期对环境产生影响,运行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持续的,还要考虑水电建设废弃对环境的影响,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全面系统科学地评价水电建设。

    (3)确立节水高效的水电体系

    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是绿色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水电在运行过程中耗水系数很小,但高效利用水资源是水电建设所必须的。水的高效并不仅仅是多发电,而是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的水的高效利用。如下游极度干旱,放弃发电而将水输送到下游更能产生大的社会效益,这也是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总之,高效与否是大范围、大空间的考虑,不仅仅是水电本身的效益。

    (4)建立“绿色+水电+文化”体系

随着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矛盾的激化,绿色、水电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趋势。水电建设披上“绿”衣,形成绿色水电文化,对水电建设具有长久的支撑作用。建立绿色水电体系非常重要。

12、航道改变水体污染过度捕捞 长江鱼难觅产卵场

来源:时代信报2008年09月08日

  水—微生物—小虫—虾米—鱼,在水生态环境中,有这样一条天然的食物链。

  明年,三峡水库将完成175米蓄水。从急流险滩变成高峡平湖,这一变化对水生态环境食物链中最高一级的长江鱼类,将造成哪些影响?日前,承担市科委下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西南大学课题组,历时3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三峡形成对长江各江段、近年来鱼类的种类数量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库区156米蓄水对鱼资源的影响研究,并对分析和预测175米蓄水后的影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淡水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维持长江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绝不仅仅是维持长江鱼类生存这么单一的问题……

  急剧减少的“水米子”

  3日,长江万州段,水面开阔,微风波澜。

  “哗———”家住万州穰渡江段的渔民老江一网下去,捞上来活蹦乱跳的大多是个头不大的鲤鱼、鲫鱼等。“现在已经很少捞得起铜鱼了。”老江摇摇头,叹了口气。

  老江所说的铜鱼,就是俗称的“水米子”。这种无需刮鳞的滑溜溜的尖头鱼,肉质非常滑嫩。因为其特殊的生活习性,目前还不能人工繁殖家养,因而卖价高达几十元一斤,是长江里主要的经济鱼种。

  老江说,有些鱼种,现在已经捞不起来了,相反有些鱼种则大量地出现,比如鲤鱼。

  “从1997年开始,我们就在万州设监测点。1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铜鱼在渔民捕获物中的比例,从1997年的33.03%下降到2001年的11.77%,到2007年,则仅占5.86%。”西南大学水产科学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其中,出示了项目组详细的调查报告。

  三峡大坝蓄水,伴随着水位的不断上涨,急流险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速缓慢的高峡平湖。“水文环境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水流速度、水深、营养元素的组成和浓度等均发生了变化。”张其中解释,这种明显的水文条件变化,对适应缓流环境的鱼类有利,而对适应急流等极端环境的鱼类不利。

  比如铜鱼,西南大学水产实验室的试验表明,如果在静水中饲养生活,铜鱼很快会全身长藓和寄生虫,很快死去。“万州江段的水文条件改变很大,已经不适合铜鱼这类喜好生活在急流环境中的鱼类生活,而被迫向支流和上游迁移。”张其中说,在江津、木洞、丰都一带,铜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仍占到50%左右,说明在水文环境变化不大的库区上游,对鱼类的影响还不明显。

  而万州江段,鱼种类已经演变成以喜好静水和缓流水中生活的鱼类为主。项目组的监测数据表明,与蓄水前相比,铜鱼和圆口铜鱼等喜流水的主要经济鱼类,下降27%。而敞水性鱼类的数量上升幅度较大,排在前5位的鲤鱼、鲢、草鱼、南方鲇、翘嘴鲌,约占该江段渔获物的70%。

  “还有个明显的变化是,鱼类组成发生明显变化。”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志坚说,建坝后的长江不象建坝前水流湍急、含沙量大,目前库区核心地带,的江水水流平缓,因而促使了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种群大量繁殖。因此,在库尾江段渔获物种类较库区核心地段丰富得多,如江津江段捕获的鱼种达41种,木洞江段52种,而涪陵江段只有29种,丰都江段28种,万州江段30种。

  六成产卵场消失

  在鱼类的生活史周期中,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都是不同阶段的重要生活和活动场所。那么除食物而外,三峡水库的成库,对鱼类的生活环境还造成了哪些影响?

  “由于重庆地处内陆,温度较高,蓄水时间也不长,因而水库成库与否对越冬场的影响并不明显,目前还未发现水库形成对鱼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张其中说,而随着水位上涨,水流变缓,水面变宽,饵料生物的丰度反而增加,许多水面都变得适合幼鱼索饵。因此,在库区上游存在一些著名的索饵场,它们还没受到涨水的影响,如虎跳梁、唐家沱、明月沱等,既是一些产卵场,也是幼鱼的索饵场。在这些沱湾,是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良好的幼鱼索饵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库区成库后,最大影响是繁殖场所的改变,即产卵场的变迁。”张其中说,作为鱼类赖以繁衍种族的重要基地,产卵场是鱼类和自然界经过千百万年和谐进化的产物。但是除一些适应能力非常强,对产卵环境要求不高的种类外,不少鱼类,特别是一些大型和具有特殊繁殖习性的鱼类,必须在每年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到具有相对稳定水文条件的场所去产卵繁殖。

  比如草鱼,其漂流性卵需要在江面上漂浮几十公里才能孵化成鱼苗。但是当流速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有一定重量的卵便会沉落到江底,不能孵化成鱼苗了。

  但相关文献记录表明,长江万州江段的大型产卵场主要集中分布在武陵—穰渡江段。项目实地调查发现,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后,穰渡江段水位抬升20余米,水面变宽后,流速明显减缓,由2003年的1.8米/秒减至2006年8月份的0.15米/秒,已不能满足漂流性鱼卵漂浮的最低流速要求。

  2006年10月,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该江段流速进一步降低,用现有的流速仪已经无法测出数据。“这对上游江段漂流性鱼卵产生阻断效应,目前已经没有这类卵了。”项目组的调查报告如是说。

  此外,像鲤鱼卵,需要在一定的涨水条件下,依托丰茂的水草。但按照公布的三峡水库运行调度方案,此类鱼类繁殖产卵的2~5月,恰恰是三峡水库退水的时期。这也导致一些产卵场失去功能,一些依附在水草上的没有孵化的鱼卵可能会被“干死”。

  “在产卵场附近进行的航道整治和环境污染,以及渔民的过分捕捞等也都是导致产卵场消失的因素。但成库过程中水位上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张其中说,项目组实施期3年的调查表明,我市江段鱼类产卵场由2000年的130处减少至现在的50余处,降幅达61%,除长寿区以上江段产卵场得以保存外,长寿区以下江段的长江干流上原有产卵场全部消失。目前仅江津以上到宜宾江段还存在几个大型家鱼产卵场。

  物竞天择的适应

  让人欣喜的是,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支流上出现新的产卵场。

  2004年3月中旬,也就是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渔民们发现大宁河大昌江段,出现了鱼类成群结队在河滩杂草和卵石中嬉戏产卵的盛况。

  “那实际上就是鱼儿在进行产卵。”张其中说,大昌以上江段河流蜿蜒曲折,多卵石滩,河道两侧水草也十分丰富,为鲤鱼等静水生活、产粘性卵鱼类喜好的产卵场。特别是大昌旧城以上到七里桥之间,也新形成了水面宽70~80米,长约1公里的典型南方鲇、长吻鮠产卵场。

  还有奉节梅溪河寂静坝处,水域周围为大片芦苇滩,三期蓄水后,这里形成一水域面积很大的湾沱,也将成为一大型鲤鱼产卵场。张其中说,由于水库淹没,使得各支流的水位也上升很多,在被淹没的同时,一些新的产卵场也正在逐步形成。如今,在长江支流如奉节梅溪河的寂静坝、冉家坝和大宁河大昌镇河道,已出现了5个新形成的产卵场,主要繁殖鱼类有鲤鱼、南方鲇和长吻鮠等。

  “但新形成的产卵场数量远少于消失的产卵场数量,且三峡水库仍处于蓄水当中,新形成的产卵场能否稳定下来还是未知数。”项目组建议,对各大支流逐渐形成的产卵场,应该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最后以政府的名义确定这些产卵场,并加以保护。

  比如巫山县大昌古镇—巫溪县城江段—支流后溪河一带,可以考虑建大宁河鱼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中华裂腹鱼、齐口裂腹鱼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等;还有乌江河口到彭水电站以下,适合保护胭脂鱼、岩原鲤等;嘉陵江河口到草街电站以下江段,则适合成为胭脂鱼种质资源保护区。

  此外,国务院在2005年批准设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跨越云南、四川、贵州、重庆4个省市,其中21种鱼类属于珍稀鱼类或国家级、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旨在补偿由于三峡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群结构及其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资源衰退趋势得以遏制,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与其他省通力合作,可以使鱼类资源得到有效的补充。”张其中认为,其实一些产卵场是可以采取一些方式进行修复的,因此面对水环境的巨大改变,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未雨绸缪。

  “物竞天择,目前来看,一些鱼类也在尽量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张其中说,比如中华鲟,因为其生活习性,需要回溯至上游金沙江产卵,但是葛洲坝的建立使得其野生繁殖群体数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不过目前,中华鲟已经开始适应在葛洲坝下游产卵。

  “在鱼类尚未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情况下,可以采取在短时期人工的养殖放流技术,以消除这种鱼类灭绝的可能。”张其中说,目前长江口的中华鲟幼鱼资源,90%左右都是来源于葛洲坝下的自然繁殖后代,还有约10%来源于人工繁殖放流。这说明对受影响的特有鱼类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是值得提倡的,此外可以对放流的鱼类安置监测仪器,以对放流效果和养殖技术进行监测和评价。

  “像埃及大水库,也是采用人工放养以及研究适应水库环境鱼类,如今已经保持了比较好的生物多样性。”项目组还建议,在鱼类繁殖期,应该进行季节性限制保护,并加大研究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对不适应水库环境条件的鱼类,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13、单双号限行是否常态化要科学探听民意

来源:山西晚报2008年09月08日

  上周二天津滨海广播请我做一期节目,谈有关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单双号”限行措施是否应该常态化问题。在相关背景资料中,我看到有一个机构对此的调查显示,94.8%的人支持北京确定单双号限行措施,其中有54.7%的被访者认为单双号限行能够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可以成为一个长期措施。

  不过我认为,虽然北京市民久苦于交通的堵塞,欲通过限行改善交通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为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临时管制措施长期化,则实在欠妥。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一问题。首先,拥有车辆并自由出行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涉及人的基本权利上,是不可滥用投票权的,否则,就会出现所谓的多数人压迫少数人的“暴政”问题。

  政治学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如果多数人利用民主决策中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将多数人的意愿强加给少数人,从而剥夺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那么,就会导致所谓“多数人暴政”问题。对于“多数人暴政”,从民主社会诞生起,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解决的办法。

  可以想像,假如把“单双号”限行是否常态化的问题交由民众投票抉择,会出现什么结果?!一定是像前述的调查一样,多数人赞成限行。因为这是两股不平等的力量。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的人会越来越多,但在目前,有车一族毕竟还是少数。

  “多数人暴政”之所以不被允许,是因为假定少数人的权利是合理和正当的,因而不容许假借民意来剥夺。如果少数人的权利本身是不正当的,也就不存在 “多数人暴政”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无污染和交通通畅的环境中是包括有车族在内的所有人的愿望,因此,为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车族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的确,有车族如果愿意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他们拒绝让渡,则全社会必须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可利用投票规则把多数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们,否则,人人都会是“受害者”。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和多数人的意见一致,一旦在某方面成为少数派,你就等着被多数人“否定”吧,至少在逻辑上是这样的。

  所以,即使为了某个事情人们不得不让渡部分权利,一般也要对让渡者进行相应补偿。这也就是为什么对奥运期间按“单双号”行驶的车主减免部分养路费和车船税的原因。

  其次,退一步讲,就算有车族为了公共利益不得不接受“单双号”限行的安排,一定能够使北京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好转吗?不一定。不能否认实行限行措施对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从而减少北京的空气污染是有帮助的,但这个作用到底有多大,需要更精准的数据来证明,而不是仅凭感觉。奥运期间北京空气的好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关闭污染企业、停止建筑施工等。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充其量只起一部分作用。

  因此,如果一定要让有车族为北京空气质量埋单,那是不是也应该对建筑施工一概说“不”呢?后者也是北京环境污染的一大源头啊!更极端点说,既然汽车尾气排放会污染空气,那我们干脆退回到农业社会算了,这样就没有环境污染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倘若再考虑到限行措施却限制不住特权车的行驶等因素,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奥运后继续维持限行政策都不妥。

  北京以及中国其他城市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政府的确应该高度重视,群众的呼声也要听,但不能以少数人的正当权利被剥夺为代价。如果以为靠“单双号”限行就能限制出一个蓝天白云来,不是过于幼稚就是过于自负。(作者邓聿文,系《学习时报》副编审)

14、转变旧有观念 留住“奥运效应”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9月07日

2008090801-1.jpg

8月15,北京迎来蓝天白云,大片云朵犹如“凤凰”飞舞,天安门广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参观游览。新华社发

2008090801-2.jpg

图表:北京8月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新华社发

    沉寂了12天的“鸟巢”6日晚再度点燃激情。随着残奥会的盛大开幕,奥运氛围一夜之间重回北京。与奥运氛围同在的还有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畅通的交通、志愿者的微笑和人们开放的胸怀。

    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8月,北京空气质量达标的天数有30天,其中一级天14天,成为近十年一级天最多的月份。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的数据表明,市区主干道平均车速上升了9.9%。

2008090801-3.jpg

资料图片 7月20日,汽车在北京西长安街上行驶。当日,北京开始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以保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交通正常运行和空气质量。根据北京市发布的通告,从7月20日0时至9月20日24时,北京市机动车及外省区市进京机动车需按号牌尾号分单双号上路行驶,期间每日设置3个小时缓冲时间,0时至3时机动车上路不受单双号限制。 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

    外国媒体在残奥会开幕前夕评论说,北京交通限行措施仍在延续,一些工厂仍在减产运营,参赛运动员和北京居民将继续享受洁净的空气和顺畅的交通。

    奥运会、残奥会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天变蓝了,水变清了,路变通顺了,空气变清新了,人与人变得更温情了。不愿失去美好的东西是人的天性,人们普遍希望这种良好的“奥运效应”能延续下去。

    但也应看到,这种良好的“奥运效应”后面也付出了一定的社会成本,给人们的车辆出行等带来了一些不便。关键是我们付出这种“成本”和“不便”,带来的收获却很大,付出是值得的。实际上,在北京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里,很难做到不支付任何成本,不牺牲任何便利,就能转眼间获得交通、环境等的大改善。

    不少人现在有一种矛盾的心态,在新气象与旧方式之间难以取舍。既要享有自然、健康的生存环境,又难以割舍工业社会靠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而换取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既要感受温暖、和谐的人文环境,又不愿努力化解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阂。

    经历了举办奥运会、残奥会,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以牺牲自然环境和人文关怀为代价,发展的步伐要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人的发展相协调。

    近年来,各地在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旧有观念,一些十几年、几十年不变的成规被打破;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新规范、新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自觉实行。北京等地在举办奥运会、残奥会过程中,为改善交通、环境,在市民的支持配合下,摸索了一些诸如工厂限产、单双号行驶等措施,也正是这种新观念的产物。

在现有情况下,北京等地要改善交通和环境等,很难找到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措施,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观念,两“弊”相权取其轻,寻求一种更符合科学发展观、更切合城市发展战略、更吻合大多数人利益和要求的解决良策。

15、单双号限行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新华网2008年09月08日

    为保障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的交通顺畅,兑现中国向世界的承诺,北京市从7月20日到9月20日实行单双号限行。该办法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如今,随着9月20日的日渐临近,奥运后北京是否继续实行单双号限行措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单双号限行,的确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长期单双号限行又不可避免会带来系列问题,使得单双号限行政策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之中。

  在有些人看来,强制长久甚至无限期地推行单双号限行办法不存在困难。从某种角度看来,的确如此,甚至简单到只需要红头文件即可办到。但强制推行单双号限行举措,从政府层面来讲,显然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不相协调。因此,如何把一件既利于全体市民,又有利于持续建设小康社会、打造宜居城市的良策贯彻下去,就需要均衡各方利益,寻找新的出路。而这种出路,在笔者看来,大致有三种。

  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民的出行难题。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开通奥运专线和奥运公交专线达30多条,每天800多万人次刷卡。如果要继续推行单双号限行,就得从根本上解决包括自驾车出行在内的所有人的出行难题,并力争做到舒适出行。如果单双号限行继续实施,而奥运公交服务退出舞台,这就不仅无助于出行的解决,反而增加出行困难。

  二是统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各项措施,确保北京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不要出现一方面单双号继续限行,另一方面放松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监控和管理,使北京空气质量出现反转,这将会大大削弱单双号限行政策的意义。

  三是细化管理制度,增补收费细则,着力建设有关机动车上路的公平收费环境。对不同排量、不同用车频率,应该通过养路费征收、空气污染治理成本的转移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公平和公正。通过正面引导,着力长久建设,从而形成人们自觉选择公交出行、绿色出行的健康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