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8
八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环境报: 七省区共建事故通报协商处置机制应对跨界污染
2、新华网: 1.5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太湖流域防治水污染
3、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生态补偿机制入实质阶段 太湖上下游污染者埋单
4、新华网: 专家建言治理太湖应重视清淤与生态修复
地方信息:
5、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太湖放流“环保鱼” 吃15公斤蓝藻长500克
6、新华社: 河北扣缴上千万元生态补偿金治理子牙河水系
7、中国水文信息网: 广西水文部门全力应对爆炸事故引发的水污染事件
8、新华社: 河北将对726家重点企业实施排污在线监控
9、新华网: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人与自然:
10、新华网: 中国加强朱鹮保护的国际交流促其还原历史分布
重大水事:
11、新华网: 图:三峡完成清库 全面具备175米蓄水条件
环保人物:
12、工人日报: 一位民间环保者的坎坷人生
深度报道:
13、中国环境报: 专家献言:借鉴国际技术经验减轻灾害环境影响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 长期“单双号”无异因噎废食
15、人民网: 期待北京环保"金牌"产生涟漪效应
1、七省区共建事故通报协商处置机制应对跨界污染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8月28日
由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新疆七省(自治区)共同倡议,七省(自治区)共同应对环境污染工作座谈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会议就七省(自治区)相互协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的原则和建立跨省界、跨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机制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议一致通过,建立七省(自治区)环保局共同应对环境污染工作机制,并签订了《七省区环保局共同应对环境污染工作备忘录》。
近年来,跨省界和跨流域的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对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环境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各省(自治区)在应对突发性跨省界和流域污染事故中,存在机制不顺、沟通不畅、配合不足等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参会的七个省(自治区)生态本底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社会发展的共性和区域化特征日益接近,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相同的环境污染问题。七省(自治区)环保局共同应对环境污染工作机制的建立,将有效防止跨省(自治区)界环境污染事故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为做好跨省界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会议达成共识,建立跨省界环境污染事故通报协商处置机制。一是建立事故发生通报机制。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出现水质异常,可能影响下游及周边省区时,事故发生地(县、市、区)环保部门应以最快的方式将事故基本情况告知受影响省(自治区)同级环保部门。二是监测结果互通机制。事故发生地和受影响省区环保部门(省区级)及时将事故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结果互相通报对方。三是协调处置机制。事故发生地(省区级)环保部门将事故及处置情况及时通报受影响省区环保部门,以便提早采取防治措施。四是共同监测机制。当发生不明原因的跨流域、区域,环境污染事故或出现水质异常时,经双方协商同意,相邻省区可在省区跨界水质监测断面,大气监测点共同监测(同时取样,同时分析)。五是事故调查情况互通机制。当发生不明原因的跨流域、区域,环境污染事故或出现水质异常时,根据共同跨界监测结果及分析,相邻省区应友好协商,积极配合,迅速行动尽快查找污染源,并及时通报对方。事故调查情况经协商统一后,由事故发生地省区环保部门将事故处理结果通报有关方面。六是联合后督察机制。对引发跨省界环境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依法处罚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由事故发生地省区环保部门组成督察组对其整改情况开展后督察,受事故影响省区环保部门可派观察员参与后督察工作,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会议还就建立跨界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和定期交流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召开一次交流会,会议由七省(自治区)轮流举办,共同研究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实现等课题。
2、新华网:1.5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太湖流域防治水污染
来源:新华网2008年8月27日
新华网南京8月27日电(记者 孙彬)记者从江苏省环保厅获悉,近日,中央和省级约1.5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太湖流域常州市进行水污染防治,此举将使太湖上游入湖水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此次投入常州市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补助资金共计1488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基建项目拨款12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3229万元,江苏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0453万元。
此次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补助的项目主要是国家《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中近期在建或已建项目。
常州获得资金支持的项目主要有十类: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项目、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主干管网建设项目、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置项目、农村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循环水池养殖项目、围网拆除项目、大型养殖场综合治理项目、造林项目、水葫芦控制性种养示范项目和河道清淤项目。
3、生态补偿机制入实质阶段 太湖上下游污染者埋单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8年08月28日
江苏省在太湖流域首创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数据采集后,日前开始进入实际赔付阶段。据了解,通过江苏省水文局监测,南京、常州、无锡三个试点城市之间的交界断面有所超标,因而必须自掏腰包对下游城市予以补偿。其中,南京补偿常州1.8万元,常州补偿无锡18万元,补偿资金直接上缴省级财政。
这份自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新措施,规定将在江苏省选择跨行政区域的主要入太湖河流开展试点,如果交界断面水质超标,上游地区政府将按3种主要污染物超标浓度,每吨支付给下游地区1.5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环境资源补偿资金。以期在流域的上下游之间,形成“谁污染、谁付费补偿”的新机制。“每吨污染水体的补偿费,基本是污染治理所需费用的2倍-5倍。我们就是要有意识地促进各上游地区加快改善水质。”江苏省环保局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
作为覆盖大半个长三角的太湖流域,其经济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在连续十几年GDP增长超过10%的同时,也因为环境污染付出了沉重代价。“虽然造成太湖流域水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但目前的当务之急却是建立健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嘉兴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虞锡君向记者指出,如果缺失对流域内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的制度安排,跨界水污染就不会根本好转。
随着区域补偿在上下游试点城市之间的初步落实,这个被称为“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呼声一直很高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由于涉及长三角各省市复杂格局,至今难以浮出水面。有专家呼吁可建立邻域水生态双向补偿制度,由浙江与江苏共建邻域水生态补偿专项基金。
4、专家建言治理太湖应重视清淤与生态修复
来源:新华网2008年8月28日
新华网南京8月28日电(记者 车宏亮)江苏省部分专家学者和部门负责人在近日举行的治理太湖污染的会议上指出,在治太过程中,除了堵住排污口、关掉污染企业、打捞蓝藻外,还应注重清理太湖和入湖河流淤泥,对太湖流域进行生态修复。
由于太湖水体流动性差,淤泥既沉积了大量入湖污染物,在冬天还是蓝藻的藏身之地,成为内源污染的源头。
专家认为,生态清淤直接减少了湖体内源污染,不仅是湖泊应急清淤的有效手段,也是湖泊长效治理的积极措施。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指出,加强对河汊,尤其是靠近风景区和饮用水源区等区域的生态清淤,不仅可为河道水生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还可大大减少太湖北部和环湖河道底泥的内源污染,提高水体的水质级别。
根据测算,太湖底泥总量超过19亿立方米、平均深度1.24米,生态清淤工程浩大。专家表示,实施太湖大面积清淤,涉及清淤规模、技术控制、污泥堆放、淤泥固化、投资成本与效益分析等,需要不断创新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完善。
通过生态修复,形成太湖自净和长效机制,是专家们的又一见解。目前,利用水生植物、湿地净化水质,已经在太湖流域试行。
5、太湖放流“环保鱼” 吃15公斤蓝藻长500克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8年08月28日
泰兴市天邦水产有限公司8月22日接到来自西安的订单,最近几天将组织10万尾细鳞斜颌鲴鱼苗,从南京空运至西安。
在此之前,作为最经济、最环保、最有效的生态治污办法之一,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日前放流14万尾有着“环保鱼”美称的细鳞斜颌鲴鱼苗进太湖。
细鳞斜颌鲴又称沙姑子,是长江流域野生鱼种,鱼肉细嫩,且抗病力强。泰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黄爱平介绍说,其食物主要是淤泥、腐殖质、有机碎屑,水下附着藻类也是它的主要食物,每增长500克体重就要吞食15公斤藻类,被认为是蓝藻的天敌。细鳞斜颌鲴每公斤售价达30元以上,每亩养殖水面可净增效益800元。但细鳞斜颌鲴的自然繁殖率极低,鱼卵孵化成活率只有万分之一左右,生存状态堪忧。为此,天邦公司3年前与扬州大学牵手,从长江引进野生鱼种试养并繁苗,去年终于获得大规模繁育的成功,鱼卵孵化成活率提高到80%-90%。目前,该公司已形成年繁鱼苗1000万尾的能力,成为江苏省最大的长江野生细鳞斜颌鲴驯化与繁育基地。这一驯繁项目被推荐为省科技支撑项目。
据悉,太湖渔业管委会办公室今后将从泰兴调进更多的细鳞斜颌鲴鱼种投放太湖。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楚星多次提议引进细鳞斜颌鲴解决玄武湖等一些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天邦公司董事长吴德才告诉记者:“让细鳞斜颌鲴从泰兴‘游进’玄武湖的细节正在落实中。”据介绍,江苏省已有十多个地级市的河流湖泊中开始养殖泰兴的细鳞斜颌鲴,水产养殖户均把它和虾、蟹实行混养,鱼苗一尾0.8元,第二年即可长到0.5公斤的上市规格。目前,辽宁、北京、上海和苏南等地客户已向泰兴下了超过400万尾鱼种订单,其中大部分用于吞吃蓝藻。
6、河北扣缴上千万元生态补偿金治理子牙河水系
来源:新华社2008年08月27日
新华社石家庄8月27日电(记者张涛)河北省子牙河水系曾一度因为污染严重引起社会关注。今年3月以来,这个省从子牙河流域的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5市扣缴生态补偿金1080万元,用于解决群众饮水、污染补偿和水污染减排项目补助等,使子牙河水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记者从27日召开的河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3月,河北省针对子牙河水系污染严重的现状,在全省机构编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成立了子牙河白洋淀环保督察中心,增加人员编制16人。河北省政府提出,将辖区内子牙河水系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情况作为沿途各设区市环保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月按环保部门提供的河流断面水质超标倍数,对有关市从财政年度经费中扣缴10万元至300万元生态补偿金。
据介绍,3月以来,子牙河水系已取缔排污口300个,查处环保案件35件,三类水质和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比去年增加6.6个百分点。
7、广西水文部门全力应对爆炸事故引发的水污染事件
来源:中国水文信息网2008-08-28
8月26日早上6时45分,广西宜州市城西开发区一家化工厂有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有可能造成当地主要河流龙江河污染。接到河池市水利局关于“8.26”爆炸事故造成水污染情况报告后,自治区水利厅党组高度重视,钟想廷厅长立即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有关应对措施。蔡德所副厅长于8月27日8时组织召开厅办公室、水资源管理处、水文水资源局、防汛办、水管局等专家会议,研究部署水污染事件的处理对策。会议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立即启动广西水利系统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要求广西水环境监测中心加强水质监测,特别是增加洛东水电站库尾的监测。同时,成立水利工作组,由厅党组成员、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局长魏文达率专家组于当天早上9时赶往宜州市。
自26日上午接到信息后,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有关应急监测预案,同时派有关领导赶赴现场,指导河池分局和柳州分局布置下游宜州、三岔水文站开展水文测验和水质取样。当天中午13时,水文应急监测组赶往现场,开展现场水质水量监测。监测组分别在厂区排污口和宜州水文站对水体的pH值、溶解氧、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等进行了现场监测,并逐时采取相关水样于26日晚11时送到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重点对甲醇项目进行了检测。
27日9时30分,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赵木林副局长主持召开紧急会商会,传达水利厅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当前水污染事件水文应急监测工作,并对污染可能造成的沿江供用水安全进行了初步会商。要求各级水文部门要从水资源保护的角度进行研判、保护,要继续加强对排污口的监测分析,增加监测断面,施测流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柳州市的影响要尽快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预测;同时要加强与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协同作战。
目前,水文部门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各项应急监测工作。
8、河北将对726家重点企业实施排污在线监控
来源:新华社2008年08月27日
新华社石家庄8月27日电(记者张涛)河北省将对占全省污染负荷85%以上的726家重点企业,强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设立环境监督员,使这些企业排污实现在线监控。
记者从27日召开的河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家下达河北省的“十一五”减排任务是: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56.2万吨和127.1万吨以内,分别比2005年削减9.9万吨和22.5万吨,削减率均为15%。调查发现,河北省85%以上的污染负荷集中在726家重点企业,决定对这些企业实施排污在线监控,以有效提高空气质量监控和处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河北省财政已拨款近1000万元用于购置排污在线监控。此外,决定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收费标准由每公斤0.7元和0.63元提高到1.4元和1.26元。今年7月1日起,先提高60%,到明年7月1日全部落实到位。
9、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来源:新华网2008-08-28
新华网哈尔滨8月28日电(记者 呼涛)记者从黑龙江省环保局获悉,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所辖三县四区全面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并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为加强生态区建设,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在纳入生态省建设年度重点考核内容的16项指标中,这一地区有10项指标已达到国家颁布的生态市建设标准。
目前,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共建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12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3.42%。这一地区还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地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和林场24个,超额完成黑龙江省制定的“十一五”计划指标。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是目前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林地面积约650万公顷。但因长期过量采伐,这一林区的森林资源在上个世纪末一度呈直线下降趋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大兴安岭地区实施后,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对境内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等多种资源进行了全方位保护,对呼中、南瓮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扩建,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基础设施条件,对于长期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的特色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特殊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中国加强朱鹮保护的国际交流促其还原历史分布
来源:新华网2008年08月28日
新华网西安8月28日电(记者梁娟)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韩期间,中方决定向韩方赠送一对朱鹮,双方决定加强拯救濒危物种朱鹮的合作。之前,中国在朱鹮保护方面与日本进行繁育合作,使日本成为中国之外唯一有朱鹮分布的国家。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在世界最为濒危的鸟类朱鹮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正在加强朱鹮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促使朱鹮逐步还原历史分布。
朱鹮又称朱鹭、日本凤头,俗名“红鹤”,被誉为“稀世珍禽”“吉祥鸟”和“东方宝石”,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重点保护鸟类。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家,20世纪中叶以来几近灭绝。
1981年5月,中国专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后,引起世界关注。
陕西省朱鹮保护专家常秀云说,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国际组织关注支持下,中国朱鹮保护研究的成绩举世瞩目。
目前中国的朱鹮种群数量已达到1100余只,其中朱鹮野外种群数目前已达到500多只,在陕西秦岭的汉中市11个县和安康市宁陕县境内分布;人工种群600多只,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周至县、宁陕县,同时北京动物园和河南、浙江也有人工种群分布。而在国外,目前只有日本有123只中国朱鹮的后代。
中国政府曾于1998年、2000年和2007年,向日本政府赠送了朱鹮,并签署《中日朱鹮保护合作计划》,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朱鹮繁育合作。在中方专家指导下,日方朱鹮人工繁殖技术逐步成熟,实现了繁殖成活,人工繁育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23只,并计划进行野化放飞。
中国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路宝忠说,中国朱鹮保护在经历了发现地人工饲养繁殖、异地饲养繁殖之后,目前正着重于人工饲养朱鹮的野化放飞研究并取得积极成果。
野化放飞是指在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下,将人工繁育的朱鹮进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野化训练,在其逐步适应野外环境后,放飞到其历史分布区的过程,是实现异地重建朱鹮野外种群,扩大栖息地范围和种群数量、最终促进其野外种群恢复的重要环节。
2004年朱鹮保护专家们在陕西省洋县华阳地区进行的野化放飞取得初步成功,野化成活率达到60%以上。20007年5月31日,中国又在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首次正式对人工繁育的26只朱鹮进行了野化后异地放飞。
经过一年多的观察,野化放飞的26只人工繁育朱鹮中有6只回到了原来的放飞基地,5只已经确认死亡、3只失踪,其余12只经历了去年冬天罕见大雪的考验后,目前已经适应了野外的生存环境,其中一对朱鹮还在野外成功繁育3只幼鸟,成为第一个由人工饲养变为野外独立生存的朱鹮家族。
据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介绍,1981年,专家们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国家和陕西省政府立即开展了拯救保护行动,先后在洋县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并设立了专门自然保护区和4处繁育基地,深入研究朱鹮人工繁育技术。
为了保护朱鹮,陕西当地许多农民在专家的教育和指导下,自觉放弃在耕地里施化肥的习惯,专家们将买来的泥鳅一个个送入幼鸟嘴中。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对朱鹮种群带来毁灭性打击,2002年,在秦岭北麓的周至县楼观台进行了异地繁殖。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陕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中国朱鹮种群数量已由最初的7只发展到目前的1100多只,而且种群数量正在以30%的速度逐年递增。
根据规划,中国还将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对人工朱鹮野化后进行异地野外放飞,逐步恢复野外种群的历史分布区,同时为其他国家朱鹮历史分布区恢复野外种群提供经验。
11、图:三峡完成清库 全面具备175米蓄水条件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8月28日
船只从长江巫峡内一个175米蓄水标志线旁经过(8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日前,三峡湖北和重庆库区四期工程移民和库底卫生清理先后通过验收,卫生清理的面积和相关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相关规定。三峡工程挡水建筑物也已经按照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建成,所有的泄洪设施具备运用条件,并通过了安全鉴定,适应175米水位条件下的三峡梯级运行调度规程已经获得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机组、船闸及枢纽建筑物的生产试验和运行管理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三峡工程已全面具备175米蓄水条件。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船只从长江瞿塘峡夔门经过(8月23日摄)。
12、一位民间环保者的坎坷人生
来源:工人日报 2008年08月28日
尽管事先有过两次电话沟通,当记者近日见到任光华时,仍然感到他与多数要求舆论支持的人大不一样。戴着一副眼镜,始终微笑对人,即便回忆最为冤屈的情景,依然一字一句,语调平静。但在平和外表的背后,却有一个坎坷的人生。
为猫请命
今天看来,改变任光华命运的起因简直荒唐得令人无法理解。那是1981年,任光华风华正茂,满腔热情,是陕西省泾阳县食品公司的“亦工亦农”干部。
有一天,积极关注社会、热爱学习的他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提议大量生产鼠药,再看作者,竟然是一位有名的生物学家。他当即觉得文章观点有待商榷。任光华根据生活经验判断,鼠药的使用虽可治鼠于眼前一时,而稍长远点看,药死的老鼠首先会毒死猫等老鼠的天敌,没有了天敌,接下来老鼠就会更加猖獗,再加上鼠药也会破坏环境,因此大量生产、使用鼠药实际上只会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任光华很快把这些想法写成了一篇题为《为猫请命》的文章。文章呼吁停止鼠药生产以减少化学药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食品公司的领导却认为任光华的文章政治化,有“含沙射影,对社会不满,不务正业”之意,随后在精简机构人员时,以此为由解除了他的工作。
任光华在惊愕中,向食品公司的上级单位泾阳县商业局进行了反映。商业局领导和相关干部以及食品公司的同事在了解实情后,纷纷为其说情。最终,食品公司领导虽口头表示同意他回单位,但始终没有安排他的工作。
“我在单位住了二十多天,希望能够重新上岗工作,但实际上他一直没通知我上班。”任光华回忆说:“在计划经济时期,亦工亦农介乎正式工和临时工之间,在全民单位工作,拿国家工资,供应一半商品粮,但年年都有转正的机会,可是,公司领导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我的工作中断了。”
执著环保
没有了工作,也失去了生活来源,1990年任光华举家搬迁到三原县,自谋生路开设了一家墨水厂维持生计。即便这样,任光华对环保事业的热忱始终没有降温,在关于生态平衡的研究上愈涉愈深。
他在墨水厂艰难维持的情况下,撰写、发表了许多环保文章,如《天下谁人识麻雀》、《“科学饲料”的庐山真面目》及《我为什么一再反对燃放烟花爆竹》等等。有的文章被报刊广为转载,在网络上引起了反响,有的作品还在全国获奖。
不仅是写文章呼吁,执著的任光华更是身体力行。他将自己家的屋檐瓦用砖支撑起来,发明制作了一百多个竹筒鸟屋,给麻雀等鸟儿一个栖身之所。为了研究麻雀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他在3年时间里跑遍了陕西各地,还到四川、浙江等8个省市做调查。在查阅了大量历史及国外的资料后,他撰写了多篇有影响的环保论文,呼吁社会减少对麻雀的捕杀。同时他还印刷了保护麻雀的小册子,在火车站等地分发,并邮寄送发各地,累计印数达3万多册。而这些都是任光华自费的,几年下来,经营墨水厂赚的钱差不多都用在了保护麻雀上。
2007年,任光华荣幸地成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公示人,而获得此荣誉的全陕西省仅有五人。同年,任光华还荣获咸阳市“古都环保世纪行”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奖。当他从市领导手中接过奖状,几十年致力于环保事业的酸甜苦辣一齐涌到心头。对于他的这些对环保着迷的行动,许多人在钦佩之余感到难以理解。可是他有怨无悔。“保护麻雀看似事小,但如果我们都不去做,就会变成大问题了。”任光华憨厚、认真地说。
只要养老保险
如今,“为猫请命、抵制鼠药”的观点早已成为环保常识,但任光华因此遭受的权益损害仍然没有得到纠正。
从被解除工作那时起,任光华就开始了长达27年的申诉。从人事局到商务局,从泾阳县到咸阳市,他都跑遍了,没有一个人能说他的行为和观点有错。2007年泾阳县商务局、泾阳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均以函件对任光华的申诉明确答复,认为申诉“属实”,但对于他被免职所遭受的损失至今都没能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对于他的权益问题,从泾阳县到咸阳市,再到陕西省,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多位领导都做出过批示,要求依据政策予以解决。陕西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还专门批示咸阳市政府,建议恢复他的工作并给予救助。但到具体落实时,却总是“困难重重”。今年1月,泾阳县有关部门发函,以无法认定他27年工龄为由,对他享受养老保险的请求不予支持。
“从1970年算起,我当过7年的民办教师;1978年到泾阳县食品公司工作直至1981年,连续工作超过了11年。相关政策规定,因冤假错案被辞退的临时工,被错处的这段时间可以与开除前的工作合并连续计算工龄。”任光华说。
大声疾呼了几十年环保,59岁的任光华消耗了太多的激情之后,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存的“恐惧”,毕竟现在维持正常生计都已经很难了。一家老小六口,没有一个人有像样的工作,而过去赖以生存的墨水厂已经倒闭,并债台高筑,这对置身城镇的一家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生活无靠的恐慌。
7月11日,泾阳县县委书记接待日。任光华又拿着他厚厚的申诉材料来到了县政府。在认真听取了他的申诉后,泾阳县县委书记秋青山说:“放宽尺度,给老汉把生活问题解决了!”
但一个多月过去,任光华仍然在等待中。其实,任光华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求给他办份养老保险。“这至少能解决吃饭问题。”任光华说:“有一口饭吃,能写文章,就满足了。”
13、专家献言:借鉴国际技术经验减轻灾害环境影响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8月28日
编者按 为做好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环保工作,由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举办的“地震灾后重建环境保护国际经验交流会”不久前在京召开。来自联合国环境署、环境保护部、美国环保局等单位的专家,围绕灾后生态环境修复重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生态修复与治理、安置区与重建区的环境监管4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本报特摘登部分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开展重建规划 恢复监管能力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 田为勇
地震灾后重建要继续做好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把确保水环境安全和核与辐射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继续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切实防范次生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对重点敏感区域,包括堰塞湖、中小型水库、尾矿库等重点敏感区域、饮用水源地等,排查要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对已经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对灾区4万多家化工企业进行了大面积排查,对其中一些存在重大环境隐患的企业及时督促其整改;加强对灾区恢复生产企业的环境监管。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全面恢复生产。对那些污染治理设施在地震中受到损害的企业,在恢复生产过程中要提出严格要求,同时,要加强监督,确保不发生次生环境灾害。
第二,要加强对灾后安置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其中,包括加强对安置区选址、生活污水基础处置设施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处置的指导。建立过渡性安置区环保建设示范区,推广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对安置区、临时安置点或者过渡安置点,要对污水、垃圾、医疗废物等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及时处理,确保安置区环境安全。
第三,继续做好灾区的应急监测工作。主要是围绕防范次生环境灾害和加快灾区重建这两项工作开展灾区的应急监测工作,做好灾区应急监测的组织、协调工作和灾区环境监测能力的恢复和提高工作,完善相关的技术指南和灾区重建评估的技术方案等。
第四,全面开展环保灾后重建规划,尽快恢复污染治理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在此次地震中,城市污水处理厂、企业污染处置设施及环保系统的办公设施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所以,灾后重建首先是尽快提升和恢复污染治理设施的能力和环境监管能力。一是加强执法能力和监测能力的建设;二是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同时,生态恢复也将成为灾后重建的重点工作。
建立恰当的跟踪体系很重要
◆联合国环境署日内瓦办公室 Muralee Thummarukudy
灾难发生之后,必须对灾后的直接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灾害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次生影响,让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出科学决策。就5·12四川汶川地震而言,针对目前10万个临时住所,我们必须考虑这些人的生活起居问题以及生活物资的获取渠道。
我们曾经参与一些救灾活动。例如,2004年由于海底地震引发亚洲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印度尼西亚有10万人丧生;斯里兰卡约有3.5万人丧生,损失的财产大概在上亿美元。2005年,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为应对这些灾难,受灾地区都专门成立了国家应急中心。除此之外,国际救援组织和机构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应急和救援行动。联合国环境署参与了以上的紧急救援。与此同时,我们派出专门的技术小组到各受灾地区,包括受到海啸影响的马尔代夫、也门、索马里等地,对地震灾害的影响进行评估。此外,我们继续对巴基斯坦提供技术支持和环境影响的分析,在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还有一些后续的活动。我们帮助这些地区进行有关森林的恢复、能力建设和战略影响分析以及可持续重建。
灾难发生之后,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做一个损害或者是损失的评估,与此同时还有需求的评估。损害的评估,要分析一下损害产品的成本,比如要替换这些产品,它的成本是多少,也包括服务价值的损失等。还有需求的评估,需求要大于损害,比如通货膨胀,它可能会使重建房屋的成本升高。在这里,会有很多私营公司或者政府的参与,因此要对需求进行分析,看需要哪些方面的援助进行重建。
然后,必须为重建筹集资金,在很多情况下有国家的支援进行工作,本来用于其他部门的预算可以转到灾害重建方面,而且有的时候公民和非政府组织等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获得重建的融资可以通过世行的机构或双边的捐助者和私人的积极参与。而且,还有一些新的工具可以发挥作用,比如说一些特别的税可以在这方面帮助重建。与此同时,还可以发行救灾债券等。
在这里,有一些融资的想法。比如税收的减免,有人提出更绿色的建设、可持续的利用就可以进行减免,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化石燃料增加税收或者开展其他方面的一些活动,这都是可能的。在碳排放、碳减排方面还有碳排放许可证、碳减排证等。这样,人们就可以从碳减排额度中获益了。
在灾后重建当中,建立一个恰当的跟踪体系非常重要。比如,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捐赠者的数据库,整个信息技术是信息分享的中心。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志愿者到各个村庄收集信息,所有这些工作都应该由政府来进行管理,一定要保证可持续性。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灾难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间发生,他们在这方面希望能够有一种保险的机制来防范灾难的发生。目前,这些机制正在相继建立。
制订应急预案 增强应急能力
◆美国环保局 Fred B Stroud
在美国,我们制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美国联邦政府专门成立了“超级法案”的协调机构,能够让美国环保局(EPA)有权力来应对任何紧急的情况。如果出现需要进行紧急救援的情况,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就要进行现场协调,采取紧急应对方案。
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规定,我们也有专门应对有毒废物的突发事件法案,保证现场的协调员有权力在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有序处理。在国家应对计划中,包括了准备、协助、协调等程序,以确保和中央机构进行很好的沟通;与此同时,也包括石油泄漏、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
2007年,我们在旧金山地区进行了一次评估烈度的地震演习,这些预案能提高我们的环境应急能力。在演习中,我们进行了地震的模拟,此次模拟地震影响4个EPA管辖的范围,我们在预案中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了解如果真有这种类型的地震发生,我们需要怎样的应急措施。EPA有24小时应急机制,如果有人发现有泄漏或者紧急事件发生,他们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候拨打800这个号码,本地区的协调人员就会赶赴现场,确认是否需要联邦政府的支持。
EPA也和美国的海岸队有密切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在环保紧急事件中海岸方面的支持,因为EPA主要负责内陆的紧急事态。
EPA也负责火灾灾害的紧急处置。EPA建立了海湾的空气监测体制,我们在沙漠上设置了14个监测点位,可以监测火灾中排放烟雾的情况。
在美国,修改后的《石油污染法案》能够让现场的协调员有权力指导处理公司来处理石油泄漏,又不会浪费政府的治理资金。EPA不仅仅能够处置环境突发事件,而且可以指导其他机构做好污染事件的处置。在美国,一些私营的承包公司可以帮助做石油泄漏的处理,现场协调员负责把钱支付给这些公司。在对石油泄漏的处理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清洁处理,而且是在一个废弃的地点,没有任何承包公司在那里经营业务,EPA也要进行清洁处理。这个处理的费用最终会从相关的污染企业收回,即使这些企业现在已经不在这个地点经营了,但是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当时是哪家企业导致了污染发生,然后向他们收取处置费用。
如果发生石油泄漏,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取决于泄漏的量有多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多严重。这些,能够让现场做清洁处理的人有动力做快速处理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联邦和州政府的团队来提供专业的支持,这是EPA的环境专业团队,可以提供非常精密的设施,主要领域包括紧急事件中空气的监测,比如火灾、火山喷发、泄漏等事件,我们都会进行相应的空气监测。最近,我们对夏威夷火山喷发进行了监测,主要是进行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监测,看新的火山喷发产生了多少污染物。根据监测,火山喷发产生的二氧化硫一天从1000吨涨到4000吨,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邻近的几个城镇就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帮助这些临近地区的城镇做了应急规划,提供了一些防护的措施。
另外,我们还有很特别的国家团队,分布在东海岸、西海岸,还有太平洋海岸,他们拥有40位专业人才,一旦出现紧急事故,就会被派出去。例如,如果一艘油轮在美国地区出现石油泄漏的话,他们的很多设施比如高压泵以及相关的设施,可以提供给现场协调人员来处理这类事件。海岸队甚至有一些直升飞机,还有一些雷达,在石油泄漏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设施,查看到底泄漏了多少石油。
在美国,EPA分10个地区,每个EPA地区都有两个流动控制中心,只要出现任何紧急事故,这些流动控制中心就会立刻发挥作用。在流动控制车上,有各种各样的设备、空气监测以及其他类型的监测设施。每一个地区都有一个仓
库,里面有足够的监测和取样设施,能够应对5个大型的灾难事件。在世贸中心爆炸事件发生后,EPA被要求要有足够的设备能够处理5个像世贸中心爆炸事件这样严重的灾难事件。所以,每个EPA地区都有很多物资和设备的储备。环保应对团队是我们最基本的团队,我们有3个仓库,而且有很充足的环境应急高端设备,尽管这些设备在各个地区往往不是那么常用。
我们的应急措施主要针对的是水灾,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自己紧急应对的机制,EPA和这些机制下的团队进行密切合作,来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缓解。另一方面,就是火灾的紧急处置,过去8年间火灾不断发生,出现了很多人为的紧急事件。每当这时,我们都会赶到现场进行及时处理,确保开展适当的监测。
灾后重建应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世界保护同盟 Susan Mainka
在灾难发生之后,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灾害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和如何进行重建。
在垃圾处理方面,现在四川省有800多处废墟,这些危险的地质环境不仅仅使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而且让整个生态环境也受到威胁。因此,我们做中长期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废墟可能产生的辐射影响。在废墟管理方面,我们必须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地震使很多人失去家园,一些物种会随着受灾群众的迁居而迁移。一旦它们入侵之后,就很难清除掉,或者清除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资源问题。巴基斯坦曾发生一场地震,震后两个月,天气变得极为寒冷,人们需要迅速地住进安置房。因为需要劈柴取暖,在仅仅两三个月内,大批森林被毁坏了。在此次四川地震中受到波及的大熊猫的栖息地卧龙地区,最起码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2种,还有24种是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我们首先必须对受灾地区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摸清受到威胁物种和濒临灭绝物种的种类及它们分布的情况,同时要了解在这个领域内,这些物种特别是受到威胁和濒临灭绝物种的分布情况。现在我们只需要上网,就能够了解各种各样有关中国不同物种分布的情况。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评估,一些自然风光的旅游价值也有一定损失。在这方面,我们不仅仅需要做一些经济上的分析,还需要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进行分析,对旅游的管理需要监督、追踪,对能源的使用也需要重新评估。
除此之外,今后几年仍然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以增强能力建设,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比如海啸的发生也是由于海底深处的地震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更加合理地使用水源,制定水源综合利用的计划,同时认真地研究如何迅速地重建和恢复旅游业,保护那些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还需要环境方面的支持政策。比如海啸发生所造成的损害,一般来讲都是在游客集中居住区,离海岸线100米~150米。过去在泰国海啸发生之前,人们的开发方式大多是开辟出一片海滩,把它铺平,游客可以躺在那晒太阳。而现在建设旅游区,必须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计划,为了这种计划的落实都需要保护生态系统,足够的、高质量的水,才能确保森林的发展和足够的粮食产出。在地震灾区,我们需要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制定一种防御性的保险措施,以减少将来地震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我们需要努力地考虑水循环问题,把水源都恢复到原来的状况。对于震后重建问题,除了要考虑需要建多少房,以及如何建立临时安置房的问题,还要尽量做到减少外来物种的侵害,同时也要考虑到保证森林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些资源将是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基础。
生态系统重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建,而是让我们把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得更好。
第二,制定计划的时候需要非常灵活,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需求来确定它的战略。
第三,在我们进行生态系统重建的时候,不要忘记今后10年~20年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重建规划中,我们需要把气候变化的影响考虑进去,考虑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对中国来讲,实际上今后中国西部会比东部温度上升高一些,而且总体来讲今后20年中国的温度可能会提高两度。另外,西藏的冰山正在融化,这意味着有一些物种将会在20年当中逐渐越来越适应干旱的环境。在规划中要把这些都考虑进去。
在今后几十年中,地震灾区要安置几十万人民,而且中国必须考虑重建和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因而灾区开展的一切重建和生态恢复工作,都应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无论是对人民,还是对整个生态都有好处,对全世界的温室气体减排也会有好处。(本报记者刘晓星、周文颖整理,标题为编者加——编者)
14、长期“单双号”无异因噎废食
来源:人民网-汽车频道2008年08月28日
奥运限行以来,北京的蓝天多了,堵车少了。人们期待这样的好日子能持续下去,所以有人提出长期“单双号”,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大讨论中来(点击参与人民网调查:您怎么看单双号限行?),而且貌似支持者占压倒性优势。在公益、环保、节能等观念大行其市,至少是口头上大行其市的今天,笔者不敢跳出来说:掏钱买车,纳税上路,我有开车的权力。可是还是有些问题如鲠在喉。
首先请问,北京八月的好天气,完全是停驶的那部分单双号车贡献的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为了兑现空气质量承诺,北京乃至天津河北都做了什么。交通方面:黄标车全天禁行,货运机动车基本禁行,各单位公车停驶70%,所有私家车分单双号上路,其他省市机动车进京需严格审批……另外,绝大多数机电、化工、家具和建材等重污染企业停产,施工工地基本停工,民工或者返乡或者脱产。
不难看出,这场规模空前的控污减排战役,单双号只是众多举措之中的一环。如果残奥会之后,其他一切恢复正常,只剩下单双号还在延续,谁可以再给公众一个确保“蓝天”的承诺?
其次,一旦汽车作为财产已经归个人所有,谁有权利限制其使用?
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两大目的之一就是要“物尽其用”,但限行期间大街小巷停靠的小车显然是个反例。花了整车的钱,却只能隔日使用,等同于财产贬值一半。一方面是巨大的浪费,一方面是对私有财产的部分剥夺。奥运期间,抱着为国做贡献的心态,北京的车主委曲求全,而今,解禁的曙光尚在远方,新的枷锁已经迫近。
8月27日,某报撰文说“对于习惯了开车出行的人们来说,能否站在“限行派”一边,确实是对我国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感的考验”。这句话,堵住了很多反对限行的人的嘴,的确,谁都害怕被放到道德的审判席上去拷问,不过在被戴上大帽子之前,笔者还是有话要说。
先说车,众所周知,在我国,个人和家庭收入是按劳分配,合理合法的劳动所得。换而言之,私家车是车主辛苦奋斗得来的,坐公交的可以羡慕甚至是妒忌开车的,可他无权干涉。大家付出的不一样,所以得到的不一样,“有车族”用劳动收益买一点享受,合理合法。
再说路,道路资源是国有资产,是全民共有的。开车上路要缴纳养路费、车船税、过路费、停车费等系列税收,在公路上,人和车各行其道并行不悖,有车族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权,为什么要求他们负更多的责任?
说什么考验我国的中产阶级,在中国,中产阶级指的是谁,怎么个标准?是企业家?公务员?外企白领?双职工?还是有车就算?谁都知道,除了朝九晚五上班的工薪一族,没几个人在乎是不是施行单双号。真正有钱的人,不要说单双号,就是天天按尾数上路,人家也不发愁。上班的人争取开车上班,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了?这罪名也未免太离奇,到底是要考验谁?
另外有些人说,停驶期间,免除了你们的养路费,还想要怎么样?这个提法首先不对,我没开车本身就不需要养路,无所谓减免。再说买车还是原价呀,购置税、强制险一样不能少。自己的车放在库里以双倍的速度变旧,使用价值降低了一半,出门还要花钱搭车。车主这个损失谁来买单?
所以笔者认为,“长期单双号可行吗?”大范围的民意讨论表面似乎是在给受害者发言的机会,实质是给“多数人暴力”以契机。和开车的人相比,不开车的人总归是多数,因而任何投票和民意都可能打上强权的烙印。
千言万语归于一处,如果拥堵是车的错,那可以叫厂家不产车,商家不卖车,或者干脆就把机动车赶出北京,对公对私一视同仁,各级领导也步行上班,这样才叫彻底环保。万一没有车了路也还是堵,也有办法,可以让男人单日出门,女人双日出门,对胖人收拥堵费,鼓励产下侏儒的家庭。可不管怎么说,在社会需要进步,城市需要更多汽车的今天,有些车走遍北京畅行无忧,另一些人却必须左右受限,这不合法也不合理。
退一步讲,解决拥堵,除了限制私车上路,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纽约、东京比北京的机动车多几倍,拥堵状况也不是在逐年好转吗?而且,即使真的长期单双号,北京的交通就能通畅了吗?不去优化道路设施,加强公共交通,提高车主素养,而是简单寄望于单双号,无异于因噎废食。除了逼迫必须用车的人去买第二辆车,导致恶性循环,从长远更加剧道路和停车的负荷,我还没看到更积极的效果。
15、期待北京环保"金牌"产生涟漪效应
来源:人民网 2008年08月28日
随着奥运会谢幕,北京收获了一枚环保“金牌”。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 (API)同比下降20多个百分点,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40%,和机动车直接相关的氮氧化物浓度下降61%,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40%,空气质量完全达标 (据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确保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是北京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为收获环保 “金牌”,北京市付出了巨大努力,具体来说有四大举措,一是搬,一批重污染企业迁出京城;二是治,投入巨资治理污染;三是停,奥运会期间部分企业停产,建筑工地全部停工;四是限,从7月下旬到残奥会结束,机动车一律实行单双号行驶,与此同时加大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运力投入。
北京市的治污“软件”也令人折服。首先是对污染行为“零容忍”,如严禁施工企业造成扬尘污染,企业不达标排放一律停产治理。其次是发动群众参与环保,举报污染行为,千万双“火眼金睛”的监督使污染插翅难逃。再其次是市民加强环保自觉性,以环保为荣、以污染为耻的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以及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环境污染日趋加重,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及城市形象,令人心痛。北京市大力度治理城市环境的成功经验,让我们看到了城市治污的可行性和成功路径,为我国城市治污提供了样板。那么,北京的环保“金牌”能否产生涟漪效应?当然,奥运期间一些干预措施是临时性的,如建筑工地停工等不可能长久坚持,但北京市很多做法,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大治污减排力度、强化建筑工地管理、提高市民环保素质等,完全可以为其他城市所学习、借鉴或复制。如果将这些经验学好用好,相信我国城市的环境一定会有大的改善。
事实上,蓝天白云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资源。据北京市旅游局公布的信息,奥运会期间,外国运动员和媒体对北京空气质量赞不绝口,这有力提升了北京的旅游形象。不少国外的旅行社近期接到了大量来北京旅游的订单,“后奥运时代”的旅游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令人欣喜的是,为保证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的常态化,北京市决定将奥运会期间采取的临时减排措施进一步固定下来,认真总结奥运带来的环保经验,进一步加快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步伐。(来源: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