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7
六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民间组织在行动:
1、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环境资讯
2、中国环境报: 我国第一个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实施
3、第一财经日报: 灾区重建"生态先行" 部分项目或延缓审批
4、《人民日报》: 强降雨继续袭击广西广东
5、新华网: 珠江委分析三原因导致暴雨频频袭击珠江流域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内蒙古:污染处理设施运行不达标将勒令限期整改
7、广州日报: 广东政府贴钱推广300万只节能灯
重大水事:
8、新华网: 三峡坝区定位为现代水电和生态示范基地
9、新华网: 三峡入库流量破2万立方米/秒 22台机组日发电3亿千瓦时
人与自然:
10、人民网环保频道: 南极海蛭出现新变种 鱼类健康受威胁
环境曝光:
11、陕西日报: 陕西:污水横流不监测300万元当摆设
深度报道:
12、人民网环保频道: 记者调查:“限塑令”实施了半个多月后
环境时评:
13、大河网-天下声音: 灾害教我们敬畏大自然!
14、新京报: 华南虎照鉴定结果:公开过程比公布结果更重要
15、新华网: 中国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
16、北京青年报: 在灾害频发中升华忧患意识
17、请大家点击下面网址:
http://fengyongfeng1108.blog.sohu.com/90354377.html
2、我国第一个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实施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6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93017.html
《杂环类农药生产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将于2008年7月1日实施。此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制定弥补了我国农药工业无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空白,对推动农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标准以杂环类农药工业清洁生产工艺及治理技术为依据,结合污染物的生态影响,规定了杂环类农药吡虫啉、三唑酮、多菌灵、百草枯、莠去津、氟虫腈原药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控制项目、排放限值,适用于杂环类农药吡虫啉、三唑酮、多菌灵、百草枯、莠去津、氟虫腈原药生产企业水污染物排放管理。日前,记者就这一标准的颁布实施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
综合标准无法有效控制农业污染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农药绝大部分是有毒物质,其中有些是剧毒物质,有些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却具有慢性毒性或“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或具有环境激素效应。当前我国没有针对农药工业的排放标准,农药厂的“三废”排放只能遵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由于是综合排放标准,就不可能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来制订。这就带来以下问题,首先,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控制项目是针对一切排污单位,没有考虑到农药工业生产工艺特点及污染治理的实际状况,对有些标准值,即使企业采用了目前最好的处理技术仍然无法达到。这会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为了达标而拼命稀释排放,另一种是企业索性不去治理,因为治理还是不达标。其次,综合排放标准未针对农药生产产生的农药中间体及最终产品的排放作出规定,而这些污染因子的毒性与危害性往往很大,如不加以控制,会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针对性地制订农药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将在限制淘汰高污染及落后的生产工艺、促进低污染及先进的生产工艺及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措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我国农药工业走上高效、低毒、低污染的发展轨道,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控制水污染是关键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颁布的标准是农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框架中的第一个。杂环类农药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杂环,归入不到其他9类农药中去的含杂环的农药。由于不同农药品种的结构不同,生产工艺流程不同,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就不同。如若不分农药品种,统一制定标准将不具有针对性。但农药品种很多,若对每一类农药中每一个品种都制订标准需要很长时间,这将无法满足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每一类农药生产排放标准的制定中采取优先选择产量大或毒性高或对环境影响大的重点品种首先制订标准,目的就是将那些产量大、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品种首先控制住,今后再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根据这一原则,在杂环类农药中选择吡虫啉、氟虫腈、三唑酮、多菌灵、百草枯、莠去津6个农药品种首先制定标准。这6个品种中有杀虫剂(吡虫啉、氟虫腈),有杀菌剂(三唑酮、多菌灵),有除草剂(百草枯、莠去津),都是目前国内大吨位、前景看好的农药品种,而且,在这些农药的生产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污染物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考虑到农药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特点,水污染物排放是污染控制的关键所在,专家建议农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水污染物排放控制为重点,各类农药工业排放标准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部分,将集中制订一个农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因此,这一标准更名为《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杂环类》
创新之处:对生产过程提出了管理要求
他着重介绍了本标准对杂环类农药(吡虫啉、三唑酮、多菌灵、百草枯、莠去津、氟虫腈)生产过程中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作了规定。对个别农药(莠去津和氟虫腈)在车间(或处理装置污水排放口)设置了监控位置,规定了排放限值。对于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规定了不同的标准值,新建企业严于现有企业,强调对新建企业的严格控制。
同以往的标准不同的是,本标准除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做了规定外,对无法用具体的限值来要求的情况,如生产中对影响污水排放限值的生产过程提出了管理与操作方面的要求,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环境管理,防止污染的产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规定不是以标准值的形式出现,但同样是标准的组成部分,与标准值具有同等的约束力,是企业必须遵守的,这点是本标准的创新之处。
对标准的实施进行了规定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使标准能够切实地得到贯彻实施,本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了规定,规定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均不得违反本标准的规定。环保部门在对排污单位进行监督性检查时,环保工作人员可以现场即时采样或监测的结果作为判定排污行为是否达标的依据。
在发现企业耗水或排水量有异常变化的情况下,应核定企业的实际产品产量和排水量,按标准中的规定,换算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当同一农药工业生产企业适用不同类别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且污水混合排放时,其水污染物排放浓度执行其中最严格的排放限值。
3、灾区重建"生态先行" 部分项目或延缓审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6月17日
http://lvse.sohu.com/20080617/n257553522.shtml
尽管各方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热情高涨,但一些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恐怕并不会顺利过关。
连日来,国家环境保护部起草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试行)》(下称《限批管理办法》)正抓紧征求各方意见,反馈时间定在本月15日。
《限批管理办法》第四条“区域限批”提出,“对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区域”,环境保护部可以“暂停审批该区域内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这次灾害发生地区恰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灾区地处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地震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可能会严重损害灾区生态系统的基础。
国务院近日公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也体现“生态先行”的理念。该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十五条也规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等专项规划。
6月11日,环保部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金南等人在环保部网站发表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文认为,汶川地震重灾区都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水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根据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这些地区都应划成限制开发区或者禁止开发区。因此,灾区重建必须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再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做法,把城市和高危产业简单地布局在地震带上。
王金南承认,从目前来看,要对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开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无论从时间安排、资源支持、地方配合等方面都有很多困难,因此要建立一个“灵活的、快速的评价机制”,重点对重点灾区重建的选址规模、工业布局规模、环境基础设施等提出要求。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此前在甘肃陇南地震灾区调研时也表示,重建不应是简单的恢复。要开展灾区生态环境对重建活动可承载能力的研究。生态环境必须作为考量灾区重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基础指标,规划环评必须作为科学决策重建规划的基础依据。(章轲)
4、《人民日报 》:强降雨继续袭击广西广东
来源:《人民日报》2008年6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7303
西江北江洪峰汇合形成珠三角50年一遇的洪水
报南宁6月16日电 (记者庞革平)今天,强降雨继续袭击广西,桂中、桂北普降中到大雨。明天广西大部仍有明显降雨,防洪形势十分严峻。6月15日晚,国务院派出由民政部副部长姜力任组长的救灾工作组赶到广西,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连续多日的大规模强降雨,造成广西的桂江、黔江等江河超警戒水位运行,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目前,广西已中断公路1251条次,损坏小型水库130座,损坏堤防1199处180.11公里,冲毁塘坝760座,损坏灌溉设施4255处,共有638座水库蓄满排洪。受洪灾影响,南宁开往宁波的K582次列车和开往柳州的N710次列车继续停开。
截至6月16日18时,广西已有92个县(市、区)754.2万人受灾,累计转移91.6万人;农作物受灾399.56千公顷,绝收62.44千公顷,毁坏耕地5.4千公顷;倒塌房屋42248间,损坏房屋137112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5.96亿元。
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17日,桂东、桂南大部地区仍有中到大雨,柳州、梧州以及桂林、南宁等有暴雨。为此,广西要求各地要继续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洪抢险工作。
本报广州6月16日电 (记者贺林平)今天早上,西江、北江两股洪水大举挺进了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两江洪峰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境内相遇,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超过50年一遇的洪水。广东省防总派出工作组奔赴防洪压力最重的地区,与当地党政部门严阵以待,应对流域性洪涝随时可能引发的堤防工程险情灾情。
早上8时,洪峰过三水,三水河口水文站出现8.6米洪峰水位。而在两江汇合处的马口水文站,水位达到8.4米,超过警戒线达1米;从早上7时到下午1时,马口水文站洪峰流量超过45000立方米/秒,接近1994年华南洪灾的洪峰流量。
继近日派出6个工作组后,广东省防总今天又派出4个工作组奔赴防洪压力最重的江门、中山、肇庆、云浮、佛山5市和北江流域管理局,检查指导当地防汛抗洪救灾。目前,广东省防汛Ⅲ级应急响应依然在有序执行中。
据气象部门预测,16日至17日广东又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水文部门预计西、北江洪水遭遇后下泄,将对广州南部番禺区、南沙区影响明显。为此,广州从17时起,启动城区防洪预案Ⅳ级应急响应,并确立了防汛工作的3个重点:高水位、高流速对江河堤围等水利工程安全、水上交通安全存在威胁;连续强降雨对市区内涝、“水浸街”的影响没有解除;局部地区的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依然存在。
5、新华网:珠江委分析三原因导致暴雨频频袭击珠江流域
来源:新华网2008年6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7301
新华网广州6月16日电(记者 徐清扬)从5月下旬以来,珠江流域强降雨频繁。受6月上旬的两次强降雨过程影响,珠江形成流域性大洪水,其中西江发生接近20年一遇洪水,北江乐昌站、三水站出现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广东、广西、贵州均不同程度受灾。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委)水情处副处长钱燕分析,有三个原因导致暴雨频频袭击珠江流域:一是南海季风爆发比较早。今年5月5日爆发的南海季风,比往年同期偏早10至20天,造成西南暖湿气流异常强盛,且从南往北推进影响珠江流域;二是中纬度的西风槽异常活跃,不断有冷空气下移笼罩珠江流域;三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6月初虽有所增强,但6月上旬后期又开始减弱,导致暴雨不断。
据介绍,6月7日以来,珠江流域遭遇的两场强降雨主要呈现出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6月7日至13日,珠江流域近80%的面积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降雨量达200毫米的面积超过30%。特大暴雨集中在广西的桂江、柳江和广东北江上游和东江下游,过程最大降雨量为桂林站达620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珠江流域发生流域性洪水,其中西江干流发生较大洪水,洪水涨势猛、量级高。6月7日以来,西江流域干支流水位快速上涨,桂江、柳江等7个站点出现超历史实测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柳江发生超5年一遇洪水,桂江发生超20年一遇洪水。6月15日14时,西江干流梧州水文站出现洪峰水位24.84米,超过警戒水位6.84米,最大流量4600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为近20年一遇。
珠江流域这场洪水还有一个特点是,西江和北江洪水于16日早上在广东三水思贤窖相遇,这是自“94.6”洪水后,西、北江洪水第二次实现汇合,致使下游珠三角地区防汛形势严峻。
据钱燕分析认为,目前珠江洪峰还没有退去,加上将有新一轮降雨来临,珠江下游高水位持续时间将较长,加上前期持续强降雨导致土壤蓄水量已基本达到饱和,极易引发山洪等灾害,珠江流域防洪形势不容乐观。
珠江委水情部门经计算分析认为,未来两天珠江流域明显的降雨对西江干流退水过程有一定延缓影响,但暂不会形成新一轮较大的洪水过程。
6、内蒙古:污染处理设施运行不达标将勒令限期整改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87909.html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14日电(记者吴献、任会斌)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获悉,为提高污水、垃圾、废气处理力度,内蒙古日前出台规定,要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火电脱硫设施必须达标运行。
按照新出台的规定,内蒙古凡是建成1年内运行负荷低于设计能力60%,并造成生活污水直排的,必须限期整改,在此期间将暂缓下达当地相关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建设资金。对不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设施,如果造成污染事故和严重后果,还将追究运营、管理单位的行政或刑事责任。据介绍,为强化垃圾处理力度,凡是无环保审批手续的垃圾填埋场,以及垃圾渗液未经处理直排的,将依法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严重的将勒令停止使用。
此外,火力发电机组设施未按要求建设脱硫设施的,以及未按照工艺要求运行或不达标排放、违法偷排二氧化硫的,以及运行台账弄虚作假、拒绝环保部门检查的,也将依法予以高限额处罚。
7、广东政府贴钱推广300万只节能灯
来源:广州日报2008年06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6/17/content_8382933.htm
昨天(16日),广东省经贸委会同省直14个部门在广州举办2008年广东省节能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暨《节约能源法》宣传贯彻大会。副省长佟星出席并表示,广东已经开始严格在各地开展节能考核,实行节能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会上,企业、机关、社区、学校、家庭、农村六方代表宣读了节能减排倡议。
佟星强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单位GDP能耗在2006年下降2.93%的基础上,2007年又超额完成了下降3%的预期目标。但应该看到,我省节能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节能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十一五”期间我省必须完成的节能总量将达4593万吨标准煤,比原规划数增加893万吨标准煤。全省单位GDP能耗即使2008年能够下降3.5%,后两年年均下降率也必须达4%以上,节能工作任务艰巨。
据悉,今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除了举办《节约能源法》宣传贯彻大会,还包括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培训、节能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大型广场活动、节能公益宣传短片、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塑料袋和节能灯等系列宣传实践活动。(记者徐海星 通讯员黄穗)
又讯,记者昨从广东省经贸委了解到,广东根据中央财政补贴,“大手笔”订做了300万只节能灯,超低价卖给普通家庭,这些节能灯售价仅3.65元,是目前市面上同类产品平均售价的五分之一。
节能灯虽然早就推向市场,但是长期以来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原因很简单,价格比较高,一只节能灯的价格顶得上四五只普通灯泡。为了改变节能灯“节能不节钱”的尴尬问题,广东省经贸委副主任毕志坚告诉记者,中央财政日前设立了专项资金,将拿出财政资金对节能灯的推广和使用进行补贴,广东第一批的推广任务是300万只,在全国是最多的。“如果购买一只7瓦的普通照明灯泡式节能灯,普通居民只需要花3.65元,和普通灯泡差不多的价钱。”毕志坚说。医院、学校、机关等团体,虽然没有市民的待遇优惠,也只需要付售价的70%即可。
据悉,目前国家已招标了一些资质企业,通过财政补贴30%~50%售价的形式,鼓励市民、企业购买。全国13家能够“惠民”的企业中,广东就占了6家。
不过,记者了解到,购买这种灯要以社区或者行政村为单位,不接受个人购买。
据毕志坚介绍,广东省还额外安排了4600多只节能灯,在节能周期间,免费派发给2000个单亲家庭和2600个农村家庭。
省科协副主席吴焕泉还向记者介绍,节能灯比传统灯泡节能60%,寿命是普通灯泡的8倍。(记者徐海星 通讯员陈慧君)
8、新华网:三峡坝区定位为现代水电和生态示范基地
来源:新华网2008年6月1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7279
新华网宜昌6月16日电(记者江时强 徐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进入尾声,关于三峡坝区的未来定位已明确,那就是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现代水电基地和生态示范基地。
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已经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政府批准,一系列生态建设与修复项目已按规划启动实施。
三峡坝区实际规划用地陆域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区域内16.3平方公里的水域同时实行水上安全管理。
至6月中旬,三峡工程已基本完成初步设计的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已有23台70万千瓦机组投产,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三峡地下电站和三峡升船机施工。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说,在大规模施工期间,三峡坝区以满足建设为主,现在已转入工程运行为主的新阶段,对原来建设期内改变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要逐步修复。
目前,三峡坝区严格落实了施工区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对已完工的施工现场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施工区的粉尘、噪音等监测指标符合国家要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三峡坝区围绕建设“两个基地”的诸多项目已陆续展开。坝区绿化工程已全面铺开;坝区内电缆也在深埋入地;投资4000多万元、位于坝区左岸的乐天溪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右岸三斗坪建设的自来水厂正在制订规范的管理制度;右岸鱼类保护中心建设启动,中国三峡总公司拟将中华鲟研究所迁至中心,进行中华鲟繁殖子二代的实质性研究;三峡工程博物馆的建设也准备在左岸启动。
曹广晶说,三峡坝区生态恢复工程已投资数亿元,“这不是简单的种树种草,而是一体化考虑观赏性、经济性,遵循生态学规律,根据气候、土壤,以及树木的相互关系,搭配植物品种。未来三峡坝区将是一个风景优美、绿草如茵的天然植物园”。
9、新华网:三峡入库流量破2万立方米/秒 22台机组日发电3亿千瓦时
来源:新华网 2008年6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7354
新华网湖北宜昌6月17日电(记者江时强、徐烨)随着长江进入今年主汛期,17日,三峡入库流量首次突破20000立方米/秒,三峡工程左右两岸22台机组基本处于满负荷发电状态,日发电达到3亿千瓦时。
17日8时,三峡坝前维持在防汛限制水位,为145.31 米,三峡入库流量达到20400立方米/秒,与15日相比增加了5000立方米/秒,其下游38公里处的葛洲坝枢纽出库流量为19600立方米/秒。
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梯级调度中心了解到,目前,三峡工程左右两岸电站已投产的23台70万千瓦机组中,有22台正运行发电。16日,三峡电站日发电量达到了3亿千瓦时,处于基本满发状态。
从2003年首批机组投产至今,三峡工程已累计发电2308亿千瓦时。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日前强调,要把三峡工程安全度汛和迎峰度夏作为当前中心任务,确保三峡电站和葛洲坝电站汛期安全满发。
据了解,三峡大坝的表孔完建工程已基本结束,三峡工程泄洪能力由此得以提升。今年三峡工程枢纽已基本具备全线挡水175米的条件,枢纽最大泄洪能力为97400立方米/秒。
中国三峡总公司梯级调度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表示,一定会根据三峡总公司迎峰度汛和安全满发的要求,加强水库精细化调度和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发电,确保汛期电站安全运行。同时提高应急抢险能力,做好迎峰度夏的安全生产。
10、南极海蛭出现新变种 鱼类健康受威胁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6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92813.html
新西兰梅西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表示,南极海蛭已经出现了新的变种。而此前的研究已经证实病毒和细菌可通过海蛭传染给宿主。
生活在南极洲的海蛭一直是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对鱼类的影响的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重点。主持该研究的自然资源研究所的德裔生物学家于尔根?科尔布(Juergen Kolb)说:“情况可能相当危险。如果环境继续升温,我们就会发现新型的病原体被传染给鱼类。这不仅会导致鱼儿个体受到伤害或者死亡,还会给整个鱼群招致灭顶之灾。最终商业渔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都将受到威胁。”
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吸血生物通常都被科学家忽视了,因为它们踪影难寻,并且不容易捕捉,他说。但是,更好地了解海蛭的生物特性和生态重要性可能会为研究气候变化给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适应性较差的物种的生存所带来的影响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
虽然研究人员对于生活在南极洲等极端环境中的海蛭了解甚少,但相信它们的生理习性应该与温暖环境下的淡水水蛭以及陆地水蛭类似。
科尔布说,基于自己早前对北极海蛭进行的研究,全球变暖引起的水温上升可能会威胁到生活在极冷的海洋中、对于变化非常敏感的其它物种。但是不论升温幅度多大,海蛭存活的可能性却很高。科尔布在德国弗赖堡大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海蛭的研究。他曾于2006年随挪威科考船前往靠近北极的斯瓦尔巴特群岛。但受条件所限,当时他仅仅抓到了7只海蛭。之后他来到新西兰,希望依靠接近南极洲的便利,采集更多的海蛭,并通过遗传分析,确定这里的海蛭与其它海蛭种类之间的联系。(陈丹)
11、陕西:污水横流不监测300万元当摆设
来源:陕西日报2008-06-1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24511213663797_1.shtml
越是污水横流、恶臭刺鼻的河段,水质自动监测站恰恰就停止监测,而在水质相对较好的地点,附近的监测站却能正常运转。近日,记者随“三秦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渭河干流咸阳段及支流新河与小韦河调查采访时碰到了如此“巧事”。
位于西安与咸阳交界处的渭河咸阳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用于监测渭河干流西咸断面的水质。记者发现,这里的监测设备一直运转正常,在监测仪器的电子屏幕上,时刻显示着地表水温度、PH值、电导、浊度、溶解氧等常规参数。监测所取得渭河样本,水质相对清澈,只是略有气味。据该站技术人员介绍,水质自动监测站是一个集分析仪器、取水、控制及数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工程,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可以通过联网对渭河水质实现远程实时监测。
随后,记者驱车来到地处户县、长安区、秦都区三县区的交界处的新河西江渡水质自动监测站,却发现这里的监测设备已长达半年多时间没有正常运转。站在该监测站旁,扑面而来的恶臭,让人作呕,河道内大股黑色的污水流淌到下游。家住长安区高桥乡南江渡村的何先生说,这条河已污染七八年了,群众长期反映的唯一成果就是在去年建了这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但试运行了一阵,就闲置下来了。在小韦河北杨水质自动监测站旁,黑色小韦河与绿色漆水河在此处交汇形成了明显的泾渭分明,小韦河河面上漂浮聚集着大量白色气泡。一位工作人员说,因设备故障等原因,监测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据省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能够对渭河流域的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预警,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去年在渭河干流宝鸡魏家堡断面、杨凌断面、咸阳断面、渭南断面及渭河支流宝鸡小韦河,西安新河、涝河、(皂加氵旁)河,咸阳沣河、渭河渭南沋河支流断面建成了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并与渭河流域内的市、区监测站签订了《陕西省主要河流地表水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委托协议书》,明确了资产所属和日常运行维护责任。据悉,每在渭河流域建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就需要300多万元,全部由省财政实施投资,而运行和维护是由地方环保局按属地负责的。
一位熟悉环保事业的人士对此现象一语中的,小韦河、新河由于污染严重,所得数据肯定不堪入目,而渭河干流西咸断面由于经过其他水质较好的支流稀释,总体情况就相对好些,监测的数据也就可以记录在案了。
12、记者调查:“限塑令”实施了半个多月后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8年06月16日08:16
http://env.people.com.cn/GB/7386234.html
福建:“限塑令”遭遇执行标准难
□本报记者 俞凤琼 徐志南
“限塑令”的实施在福建遭遇执行标准难题。国务院《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只要塑料购物袋的厚度高于0.025毫米,就允许生产、销售和使用。这一规定与7年前福建省的“限塑令”《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存在冲突。《条例》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和在经营中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袋。”不可降解塑料袋是否“封杀”?“限塑令”执行究竟该参照哪个标准?成了目前困扰商家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一道难题。
“限塑令”虽已实施了半个多月,但至今,商家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依然没有弄清,“限塑令”的执行应该参照哪个标准。
对此,福建凯峰律师事务所陈锦卿律师表示,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属于规范性文件,福建以及福州市的环境保护条例属于地方性法律,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大过规范性文件。因此,“限塑令”执行可以参考地方性法律的相关规定,福建商家应执行福建省的相关规定,不得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汕头:个体小店是“限塑”盲区
□本报记者 傅立新
“限塑令” 自6月1日起实施,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农贸市场及私人小商店成了“限塑令”的“盲区”。
在汕头市区的瑞平市场、陵海市场,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摊主,有摊主表示,虽然一直关注“限塑令”,但觉得实行起来有困难,主要是怕顾客不习惯,如果硬性执行得罪了顾客会因小失大。大部分顾客仍空手进市场,有的顾客表示,已经习惯了,一时半会还不适应。
沿汕头市区主要路段,记者采访了一些服装、餐饮、小商品门市。 民权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黄小姐告诉记者,她的服装店通过让利来鼓励顾客支持环保。“我们会尽量建议顾客使用自己的袋子装衣服,如果顾客愿意的话,我们会退还他们两角钱。这样一来,等于拿我们的袋子是要收费的,而没带袋子的顾客也不用多花钱,大家都比较能接受这样的过渡。”
武汉:医院自觉“限塑”引争议
□本报记者 荣先明
“限塑令”实行已经半月,记者近日探访了武汉的一些商品零售场所,发现武汉的大型超市的变化最明显。相对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街头水果店和小卖部对“限塑令”的执行情况不佳。而没有“限塑”要求的医院却在积极“限塑”。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医院和药店开始提供有偿塑料袋。
在中南医院门诊取药窗口,记者看到,大部分患者把药装在手提袋和公文包内,还有些老人提着方便袋来取药。药房工作人员介绍,“限塑”前,每天要使用上千个塑料袋,如今每天仅用两三个。
不过,武汉大部分医院目前仍提供免费塑料袋。他们认为:“现在病人本来就认为‘看病贵’,一旦塑料袋收费,岂不是增加患者负担?”
记者在医院随机采访了10多名患者,其中9人表示不能接受有偿塑料袋。 一位老年患者表示,常用塑料袋确实不环保,但不用袋子,拿药又不太方便:小包装的药还可以塞在随身带的包里,那些输液用药、大包装药就必须用袋子装了。
河南:柳编商户乐了
□本报记者 李建明 实习生 刘森
“限塑令”给不少生产塑料袋企业带来冲击,却给河南的柳编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据了解,郑州市家乐福、丹尼斯等大型超市均开始向市民提供编织篮服务。不少市民对使用编织篮也表示赞同,他们认为编织篮既省钱又环保,两全其美。
据从事柳编生意的胡先生介绍,进入4月份后,普通购物篮的销量比以前猛然好了许多。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10个,现在至少卖30个。“不单是个体市民买,近期咨询定制编织篮的超市也增加了不少,他们主要订购适合大众购物的篮子、提篮。”
在郑州市,许多大型商场开始靠环保袋促销。许多商家为了避免顾客流失,大都采取了“购物送环保袋”的商品促销战略。“凡购买消费满58元即可免费领取环保袋一个”的促销标语醒目地挂在大商新玛特超市金博大店门口,这样的标语店里也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华润万家超市则打出了“购物满 48 元加一元就可以换购一个无纺布购物袋”的促销牌。对于商家的这种环保袋促销战,某超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表示有些无奈。“河南市场的商场竞争本来就很激烈,为了稳定客源,通过促销环保袋来拉拢消费人群实属一个无奈的选择。”
13、灾害教我们敬畏大自然!
来源:大河网--天下声音2008年06月17日
http://www.dahe.cn/xwzx/txsy/jrtj/t20080617_1328664.htm
大河网讯入汛以来,我国西南东部、华南、江南、浙闽沿海先后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持续不断的强降雨,使长江、珠江、西江、闽江等流域部分干流和支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目前,暴雨洪水已造成受灾人口3800多万人,因灾死亡和失踪200多人,倒塌房屋超过1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60亿元。
洪灾席卷全国20个省份 200多人死亡和失踪
20个省份遭受洪灾 3800多万人受灾
今年以来,我国灾害频繁,春节前的南方和西部省份的冰雪灾害,5月份的四川汶川里氏8级特大地震,现在南方又遭连续暴雨灾害。在媒体上我们常看到,有关专家和政府官员总把各种灾害损失归咎于百年(或几十年)不遇自然灾害,归咎于受灾地区抵御灾害机制的薄弱,然而,我们在全力抗击灾害的同时,是否该反思一下,多少年来我们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呢?笔者认为,痛定思痛,灾害教我们学会敬畏大自然。
春节前的冰雪灾害中小小雪花竟使电力供应中断、交通阻断、数十万回乡人群滞留,大地震多数房屋坍塌,造成近7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次暴雨灾害又使很多城镇街道进水,最深处竟达4米多等,这充分地说明了过去我们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工作,对大自然缺乏敬畏,有意和无意地对大自然造成不可挽回和无法补救伤害的恶果。
很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好形势,使亿万国人习惯了GDP的快速增长,习惯了物产丰富供应充足,习惯了风调雨顺歌舞升平,好像再也不会有外力能中断和改变我们的安稳好日子。而今年接连的不期而至、不依不饶的自然灾害,把我们的安乐梦棒喝而醒:人类在大自然威力面前仍然是那样的渺小和无助!“人定胜天”还不可能成为现实。
大自然自有她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自讨苦吃。灾害教我们学会敬畏大自然,就是今后任何时候我们好了伤疤都不要忘了疼,在规划、决策、建设和消费的时候,不再奢靡、麻木和妄自尊大,别再危害大自然,对她造成不可挽回和无法补救的伤害;而是要更加尊重自然、爱惜资源、崇尚节俭,顺应自然规律。
14、华南虎照鉴定结果:公开过程比公布结果更重要
来源:新京报2008年06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89495.html
政府信息公开,不能也不必等到结论出炉。相反,如果盖棺论定之后,才向社会通报结果信息,那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息公开,而是“处断公告”。
公民郝劲松就“华南虎照”鉴定事宜,向陕西省林业厅申请信息公开。近日,陕西省林业厅复函称,该问题“已进入调查处理阶段,待工作完结后,将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信息不同于结论。若有关方面认为其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义务,只止于结论信息而不包含过程信息,实在是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误读,也是对其法定责任的缩水。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所谓“及时”,自然含有动态处理、迅即跟进之意;所谓“准确”,当然要求公开的信息必须是全程和饱和状态,否则以客观真实为标准,任何经人为裁剪或者仅作局部披露的信息,都难以够上“准确”的程度。即使从反面印证,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对于某些“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还负有澄清之责。由此亦可见,条例本义要求政府信息的公开,应当是完整的,至少不应漏掉处理过程。
政府信息公开,理应是全程公开,结果信息只是过程信息的自然收尾,不能也不必等到结论出炉,才可公之于众。相反,如果盖棺论定之后,才向社会通报结果信息,那就决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息公开,而是处断公告。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宏旨看,公开过程信息,才能保证民众对公共管理的实质性参与,否则,单纯公开结果信息,公民参与将变成被动接受和事后评论。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执政要求看,公权力的操作过程,也必须全程向社会公开。
事实上,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八条之规定,政府信息形成之日起20日内应当予以公开。在“华南虎照”事件已被宣称进入“调查处理阶段”之后,鉴定人、鉴定方法、行程、费用等客观信息势必陆续形成,这些相对独立的信息项目,应当随即依次公开,不应也不能最终“一揽子处理”,否则将违背20天的公开时限。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里的“运行”指的是其过程也必须置于阳光之下。围绕“华南虎照”鉴定,如果过程信息不能公开,未来的结果信息不论是什么,都难免引起社会质疑。前不久的汶川大地震处置行动中,《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初试锋芒,政府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勇夺高分。面对简单得多的小小一张“华南虎照”,有关方面需要付出的勇气、谦卑和敢于担当,远不能与汶川灾情同日而语。但正因为这种常态情势,使得《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面对“华南虎照”的小考,更值得期待和关注。
当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仅规定了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责任,还规定了相关的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授权政府信息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对相关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因此,在虎照鉴定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上,需要积极作为的不仅是两级林业部门,相关的法定监督者也应依法作为。(江渚上·北京 律师)
15、中国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92873.html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齐中熙)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已由过去的“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
“全国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他说。
“人进沙退”使中国北方一些城市天气状况有所好转。“尤其是京津周边地区,平均植被盖度比8年前提高了20%,并基本形成了抵御风沙危害的三道生态屏障。即在沙化草原通过沙障、灌草结合的措施固定流沙;在坝上及雁北地区营造防护林带和林网,阻止风沙侵袭;在北京及城郊地区建设纵横交错的绿化网,形成了功能强大的空气净化器。”刘拓说。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董瑞龙称,由于北京市的植被增加,裸露的沙源减少,历史上一度肆虐北京的浮尘、扬沙现象,特别是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明显下降,由上世纪50年代年均3.2次下降到目前的年均0.4次。
“全市围绕构筑山区、平原和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的目标,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国家级、市级防沙治沙工程。经过50多年持续努力,北京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董瑞龙说。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重达67.4%,收获了246个蓝天,比2001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
16、在灾害频发中升华忧患意识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年06月17日
http://lvse.sohu.com/20080617/n257549543.shtml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才刚刚开始,南方暴雨已成洪涝灾害,防汛抗洪工作进入了紧要关头。目前,暴雨洪水已造成20多个省份受灾人口3800多万人,因灾死亡和失踪200多人,倒塌房屋超过1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60亿元。(6月16日《新京报》)
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灾害频发的年代,大自然温情与悲悯的一面被遮蔽,无常而暴力的一面让千万同胞与灾害近在咫尺。灾难在无限度地激发着人性光辉,悲怆中我们凝聚了众志成城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在抗灾救灾中的别无选择。但是,悲怆中的力量毕竟是灾后的暴发与挽力,而在灾害来临之前,我们是否做了必要的应对准备,对减小灾害损失同样重要。换言之,灾害不止锤炼着人性和力量,还应该唤起我们忧患意识的升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仿佛并不缺乏忧患情结的传统。但是不得不承认,今日民间之于地震逃生演练、之于暴雨自护措施,如果不是刚刚经历了自然浩劫,已经鲜被提起。而年初罕见的冰雪天气,更是令人措手无防。之于自然的忧患意识在此之前是渐渐淡弱的,这从一个普通的文化截面上即可体现——电影灾难片历来垄断于西方国家,而我们则侧重于冲击国际大奖的美轮美奂,即使唐山大地震之后,也不过留下了《蓝光闪过之后》等两三部故事片。汶川地震之后,关于地震中怎样面对危机积极自救的灾难片,才蜂拥开拍。以此不难看出,民间的忧患意识确乎曾经淡弱,转化为防灾抗灾的行动预备更是准备不足。
当然,忧患意识不应仅限于民间,而更应该渗透于组织行为之中。国务院日前公布施行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该包括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规定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教育部声明要让学校房屋成为最牢固、最安全的建筑,今后建设新校舍,要提高不同地震裂度带的建设标准。我更愿意将这种体现于法规条例和行政意志中的忧患意识,视为灾难后忧患意识的升华。
只是,这种忧患意识依然需要通过更为全面的盘点来充实。固然,此次洪涝灾害有降雨范围广、强度大、历时长等等自然特点,但防范制度是否缺少必要的忧患意识也值得关注。有媒体介绍,2004年7月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城区70多个路段严重积水,有关部门指出“北京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而欧美为100年甚至300年一遇”。以此来审视,至少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未来忧患意识,较欧美国家尚有差距。基于灾害类似的忧患意识盘点,或许更具长远意义。
灾害带给我们苦难甚至悲恸。在灾害中,我们当然不缺乏携手并肩的勇气与坚毅,但是,我们确需要在灾害中唤起忧患意识,并将其升华为公民防灾自救的公共责任和意识,升华为公共设施的长远预案和周密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之于我们的威胁。燕农(河北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