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六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06-16

六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民间环保:

1、志愿者日记——亲历抗震救灾(连载)

2、端午节生态游——关于自然大学的绿色初体验

 

环境资讯:

3、四川新闻网:  中科院士呼吁关注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

4、人民网环保频道:  中德高层论坛:城市发展 环保应为主旋律

 

地方信息:

5、北京日报:  北京:今年计划利用6.2亿立方米再生水

6、新华网:  暴雨导致重庆沙坪坝区4座水库溢洪 民众安全转移

7、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贵州省污水减排形势严峻

 

重大水事:

8、新华网: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总体良好地质灾害较突出

 

污染信息:

9、广州日报:  广东佛山恶意倾倒事件 10吨剧毒废油卸路边

 

气候变化:

10、新华网:  8国集团财长提出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及气候变化等建议

 

深度报道:

11、人民网-市场报:  重复使用是限塑首要目的 未来降解塑料商机多

12、华夏时报:  山东兖州:太阳纸业排污危及南水北调

13、潇湘晨报:  皮革之乡治污艰难 当地居民不敢喝井水

 

环境时评:

14、洪水频发是因为树被“阉割”了

15、大众日报:  机关能耗审计能否推动个人付费制

16、人民网环保频道:  降低"成本"有更多选择 谁为"拥堵"埋单?

17、新京报:  重建家园应考虑沼气入农户

 

 

 

1、志愿者日记——亲历抗震救灾(连载)

文/吴娟

 

5月12日,我一直在看新闻,从央视看到凤凰看到CNN。看了整整一通宵电视,救援部队还是没能深入到震中汶川,而死亡数字大幅增长。打电话给成都的一个同行,他说估计伤亡可能在十万人。

在吃饭的时候,在走路的时候,我时不时地想到:下着大雨的汶川,救援还未进入的汶川。

我很冲动,给绿家园的萧远老师打电话,跟他说我一定要做志愿者,如果他们有组织在成都能接应我马上就去。

结果运气很好,绿家园有一笔捐款,放在和他们有长期合作,搞江河十年行活动的穿山甲越野俱乐部。萧远让我去那里,帮灾区人民购买物资。

真正的工作开始,才知道这些看似卑微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穿山甲告诉我,汪永晨从北京汇来的第一笔钱有25000。要我搜集信息,看看哪里需要什么,好准备。

第一件事,就是给正在灾区前线的各个NGO打电话,从他们那里获知第一手信息。包括灾民安置的情况,缺乏的物资,道路的通畅,和通行证的协调。政府为了保证救援车辆的通行,实行交通管制,凡是没有通行证的车辆一律不允许进到灾区。绿色江河的杨欣,也选择在一线定点救援,包下绵竹的汉旺镇,为那里的灾民负责一切。他们严重缺乏食物和水。

大家讨论了一个方案:购买即食食品、水、手电筒和棉被。在穿山甲,驾驶员每天整装待发,经常去到连救援部队也未能深入的前线,看到尸横遍野,乱石翻空,还看到灾民的乞求。他们最清楚,各地灾民的不同需要。

在穿山甲,连家属徐姐也利用地震放假的时间来帮忙。我们一起去采购。在麦德龙,花哨、昂贵的棉被显然不合适,饼干柜全部空落落的,矿泉水销售一空。离我们的想象太远了。

我们决定去买军用棉被,又实惠又有保证。其他的物品也转到成都西南食品城采购。这个平时生意不太好的食品城,因为赈灾很多东西都卖空了。人人都显得特别忙,车都拉货去灾区了,不能给顾客送货。

最后,水的落实成了难题。尽管手中的钱很有限,看样子也无法考虑价格了。我们开始一家一家地买,想凑足200件水。超市开始限量供应水,每人只能买几瓶。我反复跟他们解释,是要送到灾区的赈灾物资,请想想办法。最后,红旗超市的营业员报告总部,争取来200件水。

当购买的所有物资堆在穿山甲俱乐部的门口,堆满了一个墙角,有一人多高。我有点汗颜,没料到两万多块钱,能买这么多东西。穿山甲通过和国际NGO小母牛的合作,把物资送到都江堰向峨接收站和绿色江河的接收站,这两处的赈灾物资,都是免费送货。如果其他地方需要送物资,也只是收取成本油费。

在向峨乡时,房屋垮塌70%,受灾很重。但现在看来,周围的环境还算整洁,很多灾民正拿着灭蚊灵喷药,也看不到什么垃圾。帐篷里的人家在煮饭,白花花的肉片往锅里煮,说,从地震后就再也没吃过肉,今天好不容易弄了一点。四川人很会做菜,素材不多,却闻到浓香。菜不多,却热情地喊我们一起吃。

乡民们正在坚韧地习惯这种与从前不同的生活。

只是在向峨乡中心小学,写满班级表扬的黑板兀立着、乱水泥堆里散落的衣物,使我不敢看,也不敢往废墟上走,总觉得脚下还有生命。

只有我一个志愿者,虽然捐款不多,也够手忙脚乱。装货、卸货,都是驾驶员干,连驾驶员的家属也来帮忙。

我不时接到电话,有人报名要做志愿者。其实真的很需要人手。但大多数志愿者只关心能不能去灾区,一听说只是装货清货,收集信息,就不感兴趣了。来过几个志愿者,干了一天活,就再也没来了。

他们可能没想到这些工作之枯燥之琐碎之卑微,它并不能满足人们心里对英雄主义的渴望,只是每一个弱小的NGO的努力,它万涓成水。就像绿家园袖标上印着: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

绿家园的萧远发来短信,说:既然让你管账和物品,就一定要管好!进出清楚,拍照,分配清晰有帐有记录,将来要经得起审计审查。切切!

我丝毫不敢懈怠。我这个从没做过财务的人,一直为此头疼。所有的购买和运送一定要到场,货物的单据发票理清,送到灾区要接收站签名盖章,手上厚厚一叠票据,像宝贝一样生怕弄丢了。

在后方筹款的汪永晨老师,常常发消息来,催着把账单和货物拍照后发给捐款者。

即使如此,你也一定会遇到一些无法估计的事情。我们有三箱进口的消毒水,觉得送给军队和医务站最合适。在什邡前氐镇,遇到一批空降兵,得知有很多战士在抗震救灾中受了伤,他们太用得上了。可他们不收,说有纪律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坚持要送,连长连声说谢谢。可问题是,他不能给我们履行任何账单手续,不能给我们签字,也不能给我们盖章,证明这批药品他们接收了。如果没有这个手续,我怎么能说明这批药品的去向?

绿家园的另一个志愿者,中国环境报的记者丁品,正是他从北京带来这批药品,他说给他们用吧,我们都作证。越野俱乐部的老大穿山甲说,我也作证。

于是,我们免掉了这个手续,用相机拍下作证,送给了这些战士。(待续)

绿家园志愿者丁品和穿山甲俱乐部的驾驶员们一起卸物资

接收站的工作人员在写收据

运送救灾物资

收据

穿山甲的救灾车队

穿山甲的志愿者在北川擂鼓镇灾民安置点与当地的同志交接救灾药品

在什邡前氐镇遇上空降兵

2、端午节生态游——关于自然大学的绿色初体验

文/ 谢黎 图/汪永晨

 

出城看山

6月8日早7点,参加绿家园组织的“端午生态游——自然书院”活动的一行二十多人包车前往延庆的自然书院,整个行程大概150公里左右。

出了延庆城区后,开始向山里进发。路是碎石铺垫起来的,只有一辆车的宽度,一侧是山壁,而另一侧是山谷或者深沟,两辆依维克缓慢地在山路上盘旋上行,偶尔还能见到下雨滑坡的痕迹,让人担心这样的交通会给进出的人们带来多大的不便,而转念又觉得也许恰是因为这样的不便,阻挡了人类破坏的痕迹。

两个秦代的古烽火台将我们与现代世界隔绝开来。再往山里进,手机就没有了信号。而景致也与之前所见大有不同。山的翠意格外明显,田地几乎看不见了,植被密集覆盖,乍一看以为回到了我的故乡闽地。

秦长城烽火台前的小哥俩

瞧这一家子

大山里

母子

组织者汪永晨老师利用路途上的时间为大家讲解了绿家园的生态游活动,也介绍了中国的一些生态情况。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把自然当作课堂,也当作家园,这一直是绿家园倡导的理念。而生态游,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把欣赏的目光和环保的信念,留在每一个足迹中。

这几年,参加绿家园的活动,大大小小已经算不清次数,而得到的快乐和体验更难以衡量。这一次的旅程,如同之前的每一次,看到的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其中最小的是年仅四岁的小豆豆。她是绿家园的孩子,更是大自然的孩子。

小豆豆,城里的孩子,也是大自然的孩子

孩子的眼神

大山里的小小志愿者

斯是陋室

虽然早在照片上见过这里,第一眼还是讶于它的简陋。

大概二三十户房子傍山依次错落地分布在山谷中,下车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是公鸡打鸣的叫声,“明天可以在自然的鸡叫声中起床了”,有人笑着说。

天气有些闷热,脚下的路都是碎的石子路,高低不平坡度很大。一进村,就看到前一天已到此的冯永锋挑着两桶水晃晃悠悠和大家打招呼,说山主张娇正在忙着给我们准备中午的饭菜,并指给大家休息放置行李的地方。

住处是典型的北方砖房,两个连着的跨院各三间房。院墙是用些不规则的石块和泥砌起来的,院子里面杂草丛生,一口看样子是以前废弃的水井已经被石块填了起来。大家放下包裹,七手八脚地忙着把炕上的铺盖被子全部拿到外面的墙上晒太阳。这样,夜里的睡梦中也会有阳光的味道。随后,大家集中在院子里,由冯永锋和张娇给大家介绍自然书院的由来和一些注意事项。

晒被子

山里的床

大山里的父女

张娇,这万亩山林的主人,身材壮实、脸庞晒得黑红、扎着马尾、大嗓门、性格直爽泼辣,据说前两批来的人一做错事张娇张嘴就骂,让人实在是有些畏惧。

在注意事项里面,她特别让大家注意一种在这儿随处可见的叫做“荨麻”的植物。据说这种植物的叶子轻轻划过皮肤会起一些小点,奇痒难当,但千万不要用手去碰,大概10分钟后就会自动好转的。

中午,张娇很利索地将大家的饭菜准备好了,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多是这山里出产的绿色食品,吃起来觉得这样的食物堪称“奢侈”。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好吃

瞄准

中饭

静谧山林

饭后安排大家先去周边的山里拾柴,为晚上燃篝火和烧烤准备好充足的“弹药”。山上很多松树和灌木丛,我们三五结伴的开始行动。

山里的柴很多,可问题是爬得太高拾到的柴往下运太困难了,走得太远拾到的柴搬运回来又太累了,好在大家找到了分工方式,部分人从山上拾柴往山下扔,另一部分则在山下接应,肩扛手抱地把柴往院子里运。甚至有人用石头、铁锹和菜刀做工具,花了两个小时的力气,砍倒了一棵死树。

捡柴

踹出来的柴

端午节在大山里

猜猜他们的职业

锄头要当斧头用

砍树,砍树

砍树

挎着相机,用石头砍树

快倒了

再使一把劲

倒了

石头、铁锹、菜刀砍倒一棵死树后

劳动中

想喝水就得自己动手

劳动之余,绿啤协在行动

在拾柴的路途中,走得远了,也就开始更近距离地看山。路面上有一种类似兰花科的植物,紫色的花朵玲珑精致,随处可见,让人行走时小心翼翼不忍踩踏。路边则是不知名的白色野花,分不清是外来的还是本地的物种。

谁能叫出它的名字?

山里的它多得让人担心它是外来的还是本地的植物?

走在白花丛中

稍远一点的地方是开垦了的玉米地,苗只破土了10厘米的样子,比山下的玉米苗孱弱多了,而土地也因为缺水而有龟裂的迹象,让人不得不担心这样靠天吃饭的地方,人们怎么能活得更好。

累了,找块石头坐下来。有微风吹过,满山的树都发出悦耳的“沙沙”声,午后的山林尤为安静。

月光之子

这里没有电。“他们说要给我电,可是电线拉到一半,还是搁那了”,张娇的苦处可见一般。山里的水也极其困难,只有一眼很小的泉水流下来。在别处,水是有的,只需要打一口机井,却缺少打井的钱。

晚饭里有野猪肉。是张娇救下的野猪繁殖出来的,在山里放养了三年。夜里,大家围着篝火坐了一圈,用松木烧好的炭火烤野猪肉,一时间,歌声与微笑在这个小山谷里荡漾。

架篝火

端午节的傍晚

看火

烤肉

山里的晚餐

山里的晚上

又烤又吃

在黑暗中,星星与月光都显得璀璨起来,很容易就能用肉眼辨别出北斗星,远山静默在月色里,这样的场景像是天地之初就已存在。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依靠大自然获得慰藉,这样的需求从前、现在、将来都不会也不能被忽略。

夏日晨歌

9日上午,大家分成两批,六个人报名去登山,剩下的十几个人在张娇的带领下去采摘野菜。大家分别认识了一些野菜及毒草。

路边的野菜

认识野菜

走在山间草地上

据爬山回来的人说,山上并没有路,要寻找羊走过的路径,拨开荆棘才能够往上攀登。其实世事大多如此,本没有路,本艰难困苦,找到了一点希望,穿越了荆棘,才能走到自我设定的高处。张娇如此,许多热心环保的人们也是如此。

生命之书

午饭后,大家在屋子里听张娇介绍这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哪些帮助。事实上,我们真的希望能够做得更多,以帮助张娇度过难关。

提意见

谈话之中,张娇没有长篇大论,甚至不知从何说起。但当她说到环保的信仰与坚持时,口气之骄傲几乎要使她整个人焕发出光彩。她不后悔,只是想要更好地往下进行。

大家也了解她的不易,和政府部门的交涉之难,当地老百姓的不理解甚至是欺负,资金的紧张、长远规划的缺失,无论哪一条都让她步履维艰。

张娇有很强硬的固执,像是一只随时要为自己的孩子跟外界拼命的斗兽,而她的孩子,显然是这万亩青山。大家一边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边要十分注意措辞和沟通方式,以期能跟张娇有更好的互动和理解。

所幸的是,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继续保护这山林,而张娇也同意她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了解外面的世界,并考虑做出一套规划。

在我看来,在理念一致的情况下,大家需要寻求的是方式上的可持续。如同那句关于发展的名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关于环保同样如此,隔绝的、强硬的、贫穷的、单边投入的,也许会有阶段性的成果,却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更无法在现代社会里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

妥协是一种艺术,并不需要把与自身不相同的观点和方式一棒子打死。就如同我们之前所了解的“林地产权清晰、保护生态的意愿良好、生态基底极佳,很有成为小自然保护区的潜质”,而它能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自然大学”,成为教学、实习、劳动、研究、交流的“高级研修场”,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未来的自然书院

我们在山里

下山啦

3、中科院士呼吁关注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

来源:四川新闻网2008年06月16日

http://lvse.sohu.com/20080616/n257517331.shtml

中科院士刘宝珺称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两百年

(四川新闻网记者 蒋亮) 6月15日在蓉举行的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上,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宝珺教授明确指出,成都所在的上扬子地块刚性十足,成都主要城区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由于汶川地震使地壳聚集起来的能量得到释放,因此未来两百年内成都不会再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百年以上。”

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两百年

刘宝珺教授用图表说明,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碰到扬子地块阻挡后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由于能量和地应力的长期积累,最后在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这一边缘的脆薄地带进行能量释放,从而引起地壳变形断裂和地震所致。

”刘宝珺明确指出,尽管相距甚近,但成都所在的扬子地台与周边的造山带是完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因此对于成都主城区和德阳、绵阳以及广元来说都是地震安全区,“扬子地台已经稳定了八九亿年了,这一地台固结很好,对于成都来说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即使像龙门山断裂带这样的造山带再发生大地震,成都主要城区最多也只会摇摇而不会造成大破坏。”

 “每次大地震的发生都需要长时间地壳能量的聚集。在地壳能量得到释放后再要大地震,就需要能量的再次聚集。因此我认为未来两百年内的成都都是安全的,不会再发生8.0以上的大地震。”刘宝珺院士说,成都地质构造不会因大地震变得不稳定,反而会因能量释放变得更加稳定。

成都是祖宗给我们选好的安全岛

成都理工大学的倪师军等则指出,成都和龙门山尽管近在咫尺,但成都和龙门山之间有个由相对松软的沉积物填充的坳陷,能有效衰减来自龙门山地震波对成都的冲击。“由松软沉积物填充的坳陷就好像天然的护城河,可以大大减轻龙门山地震波对成都主城区的冲击。这也是为什么成都虽然距汶川地震震中仅七十多公里,却没有遭受大破坏的重要原因。反观1985年墨西哥发生的7.2级地震,距离震中四百公里远的墨西哥城有七千多人死亡,原因在于墨西哥城缺乏成都平原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

 “上扬子地块是稳定的地块,四川盆地是稳定的盆地,位于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是稳定的平原。成都主城区地下没有发现大的断层,因此位于稳定的成都平原的成都市主要城区范围内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加上成都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好比是结实的床架上搁了席梦思,因此近邻龙门山地震带发生的大地震也不会给成都主城区造成大影响”,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倪师军说。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潘桂棠更是一语中的,“成都就是祖宗给我们选好的恰到好处的安全岛!”

院士呼吁关心成都周边地质环境

尽管成都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避震地质环境,但刘宝珺院士却对成都周边的地质环境表示担忧。刘宝珺院士指出,在大地震之后政府决策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太多的水坝、水库、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地质稳定性影响,大的化工厂的排放及污染问题,以及生产有毒产品或生产过程中应用有毒试剂及放射性试剂的管理问题。“现在六七千座水库都集中在四川西部,这样下去受得了不?我觉得成都人要更加注意自己周边地质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大地震给我们及时敲响的一个警钟。”

国务院汶川地震救灾工作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吴树仁同时介绍说,这次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涉及到三省八十四县,面积达四十八万平方公里,“总的次生灾害至少上万处,其中光四川境内就有七千多处。”吴树仁表示,有效的防避手段包括选择好重建场所,加强监测预警,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防患于未然。

4、中德高层论坛:城市发展 环保应为主旋律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6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86606.html

“重庆对话-城市发展与环保”中德高层论坛于2008年6月15日在重庆开幕。本次论坛是“德中同行-走进重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期一天半的时间里,来自德中两国的政治家、机构和企业的领导人共约40位发言人和150位听众将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交换想法,并讨论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等问题。

本次活动共包括5个分论坛,分别是:《城市:前景和长远规划》、《有效利用能源与运输效率》、《工业与环保自觉性: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重庆环境与水资源保护》以及《重化工城市的清洁生产与水环境保护》。 中国政府目前正在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随着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城市飞速扩大,伴生大量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如何正确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以应对严峻的形势,并做好自然灾害、传染病等的防范工作,《城市:前景和长远规划》论坛将为此出谋划策。

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消耗大量能源。与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传统能源已无法满足多种需求,无法适应环保的要求,而新的能源尚未开发成熟。因此,每位公民都有责任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运输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何合理利用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推广新型环保汽车,如何让交通指挥中心更有效地进行交通控制――《有效利用能源与运输效率》论坛将给听众带来启发。

每座城市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经济侧重点,如重工业、轻工业或服务业,而这将长期改变一座城市的面貌。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对耗费巨大能源的生产过程进行思考,节能意识不断提高;立法就是为了引入更多的标准而让人们更健康地生活;物流日益成为生产和分配过程的组成部分;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越大,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就越重――《工业与环保自觉性: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将就上述议题进行讨论。

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其结果是新法律的出台,在这方面中国也借鉴了不少欧洲的经验。先进的技术可以实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两不误。水这种资源看似平常,却能引发十分有趣的课题,比如农村的饮用水源问题和次级河流的环境保护――《重庆环境与水资源保护》就是为此专设的论坛。

德国成功地实现了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的转型,中国也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因此,双方互相交流经验非常有益。特别是针对重化学工业的污染这一主题,它将提高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演讲者将在《重化工城市的清洁生产与水环境保护》论坛上介绍自己的经验。

5、北京:今年计划利用6.2亿立方米再生水

来源:京报网 北京日报2008-06-16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waterreclamation/724091213578204_1.shtml

今年本市(指北京市,下同)计划使用的37亿立方米水中,将有6.2亿立方米为再生水,约占总用水量的六分之一。记者日前从市水务局获悉,本市已着手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再生水水质,加大再生水使用量。

据了解,本市2008年计划用水37亿立方米,包括新水30.8亿立方米,再生水6.2亿立方米。在这些再生水中,城区计划用水3.2亿立方米,其中1.7亿立方米用于环境用水、1.2亿立方米用于工业用水。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年内还将再增加城市河湖用中水2千万立方米,实施1千万平方米绿地再生水替代措施,并为城八区配备100辆运输车为绿化、洗车补给再生水。

与此同时,本市将以奥运为契机,充分挖掘地表水、地下水、中水、再生水潜力,增加城市河湖环境用水总量,用水量计划由去年的2亿立方米增加到4.2亿立方米。在长河、凉水河、土城沟等河道中再种植1万平方米水生植物,在北海、筒子河等水域投放40万尾鲢、鳙鱼,借助植物的吸收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利用鲢、鳙鱼等滤实性鱼类净化水体。

通过这些措施,奥运期间,颐和园、昆玉河、长河、转河等城市中心河湖水质将基本达到Ⅲ类,奥运中心区水环境水质也将确保达标。

6、暴雨导致重庆沙坪坝区4座水库溢洪 民众安全转移

来源:新华网2008年6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7219

6月14日23时至15日9时,重庆城区普降暴雨。重庆沙坪坝区降雨量达150毫米,造成分民房被淹,一些道路中断和4座水库溢洪,目前未发现人员伤亡和失踪。

据沙坪坝区委、区政府初步统计,暴雨造成虎溪大学城安置房50户民房被淹;4座水库溢洪;212国道、土主至回龙坝公路部分被淹,导致交通中断。

遭受暴雨袭击后,沙坪坝区全区紧急动员,立即启动四级蓝色防汛抢险预案,各街镇、相关部门同步启动相应防汛预案,迅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截至15日上午,已组织帐篷50顶、衣物200套用于临时安置受灾群众,并按30元/人一天标准向受灾群众发放补贴。

目前,受灾群众已全部安全转移,未发现人员伤亡和失踪。 (记者黄豁)

7、贵州省污水减排形势严峻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2008-06-16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24281213585238_1.shtml

由于污水处理率低,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总量减排形势严峻。全省去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2.68万吨,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到“十一五”期末,贵州全省COD排放总量要控制在21万吨以下。省减排办统计处副处长尚从容告诉记者:“贵州90%以上的COD排放量来自于城镇生活污水,通过工业企业治理实现COD减排的空间很小,只能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正常运行来实现COD总量的减排。”

名词解释:化学需氧量是指废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被化学氧化剂氧化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毫克/升作为单位。它是目前用来测定废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种最常用的手段。

8、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总体良好地质灾害较突出

来源:新华网2008年6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7193

新华网宜昌6月15日电(记者江时强 徐烨)中国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三峡工程2007年投入初期运行后,库区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干流水质以达到和优于III类为主,地质灾害较为突出,部分支流继续出现水华现象。

目前三峡工程已有23台70万千瓦水电机组投产。去年,发电量与燃煤火电相比,减排二氧化碳0.66亿吨;去冬今春枯水期向长江中下游补水40多亿立方米,生态效益逐渐显现;已建成的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运转状况趋于正常,已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250万吨,日处理垃圾能力11000多吨。

公报称,为探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治理措施,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2007年启动了三峡水库消落区治理、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支流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农村截污、城镇截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7个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试点示范项目,以及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效能评估项目的“7加1”专项计划。

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气象灾害频发,其中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比较突出,地震活动仍维持在低强度水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取得成效,应急防治工程进展顺利。

2007年三峡库区20个区县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5%,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规划顺利实施。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工作全面展开,去年造林7.28万公顷,建设基本农田5.1万公顷。

长江重要渔业水域水质总体良好,基本能够满足鱼类生长繁殖要求。长江“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有所下降;河口区鳗苗和凤鲚资源量均不同程度下降,亲蟹资源量有所上升。

9、广东佛山恶意倾倒事件 10吨剧毒废油卸路边

来源:《广州日报》2008年06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84202.html

6月13日晚,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办事处凤岗蚁布村发生恶意倾倒含酚有毒废油污染环境事件,造成约250平方米土地受污染,废水污染物超出国家环保标准2000多倍。

昨天(15日),佛山警方以涉嫌重大环境污染罪将朱某等3人刑事拘留,3人均对偷排含有剧毒物质废油的行为供认不讳。

6月13日下午5时多,东莞某运输有限公司车队长谭某安排司机朱某,带领徐某、向某两名工人,到佛山三水区某陶瓷厂运送废油回来处理。朱某等三人于傍晚6时多驾驶一辆油罐车赶往三水某陶瓷厂,将约10吨的废油装进油罐车。

晚上11时许,装车工作完成,他们驾驶油罐车离开三水,准备经南海官窑上高速公路。汽车到达官窑,朱某打电话给车队长,问他将这些废油运到什么地方。谭指示他们在半路找个没有庄稼没有鱼塘的空地“自行处理”。朱某等人于是驾驶车辆来到官窑凤岗蚁布村东面村口时,见到一大片荒地,而且夜深人静四周无人,就将废油排放到路边的荒地上。当他们卸下废油,正准备驾车逃离,却被及时赶来的民警抓获。原来,深夜偷卸废油事件曾于6月11日晚在官窑发生过,第二天群众发现报警,当地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民警和治安队员、义务护村队员日夜巡逻,因此当朱某等人偷卸废油时,被巡逻人员抓个正着。

经初步调查及采样化验后发现,倾倒的工业废水含较高浓度的剧毒物质酚,污染物超出国家环保标准2000多倍。(记者翁晓鹏、邓柱峰 通讯员温淼森、肖国良、魏华、杨科)

10、8国集团财长提出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及气候变化等建议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6/16/content_8378371.htm

6月14日,在日本大阪,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左四)参加八国集团财长会议的早餐会。当日,八国集团财长会议正式进入议事阶段,会议将主要讨论世界经济、全球气候变暖和非洲发展援助等议题。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摄

新华网日本大阪6月14日电(记者 刘浩远 齐威)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为期2天的八国集团财长会议14日闭幕,会议公布了有关共同声明和行动计划,阐明了八国集团就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气候变化和对非洲的开发援助以及加强金融系统管理等议题的相关建议和应对措施。

共同声明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原油和粮食价格高涨及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等都是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减速的风险因素。

在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声明呼吁金融机构加强信息公开和风险管理,并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证监会国际组织等加快规范会计准则及相关行为的速度,声明希望这两个机构加强合作,提高早期预警水平。

声明还对国际原油和粮食价格飙升表示强烈担忧,指出这将对世界宏观经济、人类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声明认为原油价格基本上反映了当前的供需状况,但也有地缘政治和金融方面的原因。各国财长呼吁产油国提高产量,同时要求原油消费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敦促各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能源机构合作,对最近原油及粮食价格暴涨的原因从供需和金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之一,这次会议就此取得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气候投资基金”,“气候投资基金”将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使用先进清洁技术的“清洁技术基金”,另一部分是支援相关国家实施保护森林等计划的“战略气候基金”。据悉,在今后的3年内,日本、美国和英国将分别出资12亿美元、20亿美元和8亿美元,加上其他国家的出资额,该基金总的规模估计约100亿美元。

此外,会议还呼吁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并有相关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消除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壁垒,促进清洁技术的普及;其次是对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三是欢迎并激励民间金融机构开发经营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相关的金融产品。此外,这项计划还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列举了通过税制等调节手段来应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

本次八国集团财长会议的另一项成果是通过了有关在非洲促进民间部门主导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将援助重点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和强化金融部门方面。

该计划重申了增加对非洲援助的承诺,认为非洲保持发展离不开民间部门的大力推动。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计划重点强调了促进各方合作进行跨区域的道路和港口等的建设以及提高中小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性。此外,计划还强调了良好透明的财政管理体制、资源收入管理体制、招商引资制度、海关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在强化金融部门方面,八国集团将帮助非洲的银行系统借鉴亚洲经验建立债券市场及当地结算系统等。

八国集团财长会议是13下午开始在日本大阪开幕的。中国、泰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代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负责人也应邀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主要是为即将在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作准备。

11、重复使用是限塑首要目的 未来降解塑料商机多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8年06月16日王立嘉

http://env.people.com.cn/GB/7383942.html

今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限塑令”正式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这一政策影响了国人的消费观念。人们重拾布袋子,重提菜篮子;肉用绳子拎,水果用篮子装,成了一些市场的新风景。

小小塑料袋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担当。半个月过去了,这样一个保护环境的好举措是否能顺利实施?消费者是否习惯不用塑料袋?百姓生活因“限塑”起了哪些变化?商家有什么应对之策?相关行业又有哪些新动向?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

从“限塑令”实施到现在已经半个月了,塑料袋使用量的减少,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塑料袋生产企业。然而,半个多月来的市场现状,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限塑令”并非仅仅是一道“禁止入内”的拦路虎,它也许能成为成就大业的开山斧。

“限塑”可少用一半塑料袋

“虽然有点不方便,但少用点塑料袋是好事。”采访中,《市场报》记者发现,虽然对自行携带购物袋的麻烦稍有抱怨,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塑料袋收费的反应还是支持的。

北京目前每年废弃64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548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13%。目前商场赠送的塑料袋主要都是不可降解的,如果用作垃圾袋,将严重危害环境。塑料袋埋在地下要过大约5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

“限塑令”的发布,有望使我国的“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垃圾中的塑料购物袋比例会大大减少。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介绍说,我国塑料购物袋国内消费总量一年大概160多万吨,限塑后估计用量可以减少30%至50%。从资源角度讲可以节约1/3,那背后最少是300万吨石油。从环保角度讲,限塑前有许多超薄塑料袋,大概几十万吨,许多是填埋的,一部分是焚烧的,一部分留在自然环境中。“限塑令”后这方面受到了制约。

降解塑料行业摩拳擦掌

在日前召开的一次“食品包装安全与塑料购物袋交流推广会”上,降解塑料生产企业受到了普遍关注。山西骏博环保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俊才现场演示了该公司生产的生物可降解材料BSR树脂。该产品180天后可以达到90%以上的降解。据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环保材料的技术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10%以上的份额,只是限于价格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在周围低价的超薄塑料袋和假冒环保塑料袋的围攻下,我们已经快支撑不下去了。现在塑料购物袋收费是一个契机,只要摆脱了低价格竞争,加上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对企业的将来有信心。”一个生产环保材料的企业主这样告诉记者。据介绍,现在全降解塑料很多技术上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但成本是最大的问题。一个全降解的树脂,最便宜的也是普通塑料的1.5倍以上。

我国的降解塑料行业曾走过一条弯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家“禁白令”的支持下,国内出现100多条各种类型的“生物降解塑料”生产线。因为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所谓的降解并非“全降解”,不能完全分解,且价格高,这些厂商很快陷入倒闭或勉强为生的境地。

“‘限塑令’开始实施之后,垃圾袋的需求明显增大,未来可降解的垃圾袋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企业在‘高’处走不通的时候,不妨考虑向‘低’处走。”著名环保专家董金狮在接受《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限塑令”对塑料购物袋行业带来的冲击非常大,但塑料袋企业并非只有死路一条,除了通过QS认证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外,小型塑料袋厂也可以向低端发展。

据专家介绍,这两年我国的生物降解技术发展特别快,目前参与生产研发的在150个单位以上,但是量都不大。我国目前现在已经有了相关产业,最大规模的单位已经做到1万吨的产量了,但主要做出口,因为西方有这个市场。

据了解,我国去年生物降解产量大概在3万吨左右,而塑料总消费量超过4000万吨。所以生物降解要替代塑料袋还是很远的事。

塑料回收利用尤为重要

“限塑令”的首要目的是使资源重复使用,因而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6月13日的2008奥运酒店绿色包装安全研讨会上,深圳迅宝公司展示的购物袋引起了广泛好评。鲜艳的色泽、坚固的材质,没人会想到这样精美的环保袋是用废旧的一次性发泡餐盒回收制成。“真漂亮,不比买国际一线品牌产品附赠的购物袋差,就算是年轻女孩拎出去也不会被人认为不时尚。”参观者说。

迅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关清表示,该公司已经与中国邮政合作在全国启动回收环保餐具的行动。回收的环保餐具粉碎后,还可加工再制造成桌、椅、凳、铺地材料、仓储卡板、购物篮、笔筒等数种塑料制品。

“环保材料的产品仅占市场10%左右,在一段时间里,塑料制品还会是市场的主流,所以回收利用就尤为重要。”董金狮认为“限塑令”规定塑料袋厚度的标准为0.025毫米以上,除了可以多次使用外,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回收。“其实市场上对回收的废旧塑料需求量很大,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废旧餐盒等塑料制品的回收已经很成规模了。只不过一直以来,塑料袋收集不易、重量又太轻,回收价值不高,所以被人们忽略。现在袋子加厚了,回收价值就高了,就会有人开始收购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把环保重点放在塑料制品回收上,见效无疑更大。

目前,消费者普遍对“塑料袋收费是不是给了商家一个新的盈利点”提出质疑,“塑料袋收费后,应该把一部分受益用于回收,这样更符合环保意义。”不少人这样建议。

12、山东兖州:太阳纸业排污危及南水北调

来源:华夏时报2008-06-16 09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24101213578350_1.shtml

“如果超标的污水得不到治理,南水北调入北京、天津的水就是可能致癌的污水。太阳纸业超标污水通过杨家河流入光府河,流进南四湖。南四湖就在南水北调的东线上。”6月12日,兖州当地的农民告诉记者。 

6月13日,记者从山东省环保局宣教中心获悉,针对太阳纸业超标排放污水的行为,山东省环保局局长刘富春亲自指示,已成立由副局长张波为组长的调查组调查。

张波任组长的调查组能否成功督促太阳纸业加大治污力度,兖州人在期待一个答复。

否认污染

5月27日和28日,记者用两天时间,通过实地暗访、调查,实地采集水样,并结合举报人提供的材料,暗访、调查了太阳纸业黑夜排污的证据。6月7日,《华夏时报》以《太阳纸业黑夜排污民间举报队冒险追踪》为题见报。

文章见报后,在山东引起强烈反响。太阳纸业所在地的兖州百姓通过多个渠道感谢本报“替他们说了实话”;当地的环保部门也紧急开会研究对策。

各大网站转载后,跟帖批评太阳纸业的评论多达3000多条。其中,相当多的支持和指责都来自于太阳纸业的所在地山东省兖州市。

6月9日,太阳纸业副总经理李纪飞在济南对本报记者表示:“你们报道中提到的排污不是我们太阳纸业的。”他认为报道失实。

“那么,为什么记者报道中提到的排污口都在太阳纸业的工厂附近和污水沉淀池边上呢?”记者表示了疑问。

“这需要环保部门解释。”李纪飞对记者说,山东省环保局有关领导在5月8日已经对太阳纸业出示排污达标证明。

与李纪飞同时赶到济南与本报记者沟通的兖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马磊对记者表示,他们回去后会马上组织力量调查。

对于媒体报道和来自网络的指责,太阳纸业以董事会公告形式宣称,“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

6月11日,太阳纸业在其公司网站上还发布一份《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澄清公告》(以下简称《太阳纸业公告》),否认污染。

《太阳纸业公告》称:“目前,我公司文化用纸吨纸耗水在11吨以下,包装板纸吨纸耗水在9吨以下,铜版纸耗水已不足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有外排废水水质COD(COD:指化学耗氧量或化学需氧量(mg/L),表示1升水中还原性物质在氧化剂作用下所消耗氧化剂相对应的氧量;COD值越高,说明水质污染越严重)在60-80mg/L,色度在30倍左右,完全达到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COD小于100mg/L和色度小于50倍的要求,并于2007年7月份通过了山东省环保局组织的深度治理项目验收,更远远低于现行的国家规定的《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COD小于450mg/L的标准;兴隆分公司主要是用商品木浆生产各类高档文化用纸,所有排水COD已小于30mg/L,已经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太阳纸业废水治理水平及外排废水标准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在这份注明“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公告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负连带责任”的公告中,太阳纸业态度很肯定:“所有外排废水水质COD在60-80mg/L,色度在30倍左右,完全达到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COD小于100mg/L和色度小于50倍的要求。”

太阳纸业发布公告的第二天,《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太阳纸业排污“严重超标,污水夜晚排量大”。这家媒体委托国家环境部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单显示,太阳纸业的3个排污口中有两个口(兖州市九州方圆生活区铁路东排污口和泗水河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化学需氧量(COD)严重超标。

危及南水北调

5月27日,本报记者第一次暗访时,“不到20米宽的老府河,流淌着黑色的污水,冒着白色的泡沫,与老府河隔着一个堤坝的深井的水也变成了冒着白色泡沫的黑水”。记者调查发现,太阳纸业造纸厂的两个主要排污口都在这条老府河上,一到天黑,泛着白色泡沫的污水就从排污管道涌出来。

6月12日,本报记者再次暗访时,老府河的水质已经起了明显的变化,黑水变成了黑绿色。

这一说法得到了就在河边收小麦的农民的确认。他说:“河里的水时好时坏。有时发黑,有时黑红,像酱油一样。”

下午4点,《华夏时报》记者在太阳纸业附近的铁路桥下,看到当时污水交汇。白色中略有些蓝色的污水,像浓浓的牛奶一样沿着沟渠前行,在铁路桥下的河沟里,同另一股黑色并带有臭味的水交汇,混合成深黑的污水,弥漫着臭气,沿河沟流淌。

就在太阳纸业附近铁路桥下排污口两米之外,浅浅的河沟里还有污水留下的痕迹。

河边田地里的农民说,就是这些水,沿着河流最终都流进南四湖,同山东知名的微山湖水交汇,成为南水北调东线上的水体。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曾公开表示节能减排决心:“节能减排不达标我就辞职。”但是,这样横流的污水,直接威胁南水北调的安全。

6月13日,山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钟福生对本报记者说:“我们不可能给太阳纸业出示达标证明。山东省环保局长刘富春已经明确表示,安排调查组深入兖州现场办公,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13、皮革之乡治污艰难 当地居民不敢喝井水

来源:潇湘晨报2008年06月16日

http://lvse.sohu.com/20080616/n257517442.shtml

湘乡,皮革之乡,是中南地区唯一的专业性工业园。实现利税15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25000人,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却是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艰难的治污历程。

昨日,三湘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抵达湘乡。刺鼻的气味,黑灰的污水……进入湘乡皮革工业园区,这些“附属品”也如其而至。

以园区为单位治污

湘乡皮革工业起步之时,大部分皮革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差,污染治理难以到位,群众怨声载道。皮革业的发展进退维谷。

穷则思变,变则通,在省内外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经验,顺应业主的强烈要求,利用业已形成的地方优势,将小规模分散型的皮革企业集聚,建立制革、成品革深加工、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型专业工业园。通过集中统一治污,从根本上解决原有分散小规模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化重,实现皮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对10家园外制革企业下了关停、整治通知,要求停产治理。2007年10月8日,经环保部门突击检查,发现4家园外制革厂未执行关停、整治要求。2007年10月26日,对园外4家制革企业进行了强制停产,并对主要设备进行抽查。今年5月,继续对8家园外原皮制革生产线依法进行了关闭。

污水厂有“偷排”嫌疑

湘乡皮革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2250万元,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一万吨,由园区业主共同投资承建。其有关汇报材料中指出:该项目仅花了一年时间建成运行,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运行以来,污水处理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国家综合废水一级排放标准,成功破解了制革废水难以治理的难题,“是群众满意、上级满意、业主满意的节约典范工程”。

虽然自称是“三满意”的典范工程,但事实不尽如人意。在采访间隙,本报记者走出厂房进行暗访。在治污厂门口,有位村民在挑自来水。该村民说,“村里几十口水井的地下水均无法喝了,只能到污水处理厂这个小水龙头下来挑水喝。池塘里的水也不能洗衣服了。”村民说,这一切都是从皮革业在这里兴起之后开始的。

有村民认为,污水厂有“偷排”嫌疑。在进水口旁,村民指着侧边一个开口告诉记者,有一部分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进入了涟水。

对此,污水处理厂副总经理周志明解释说,那是一个“应急口”,在污水厂检修或出现意外情况时,会让皮革厂暂停排出工业用水,但有时仍会有少量的工业污水排出来,此时便只好从“应急口”排出去。记者问这些从应急口排出去的是否为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时,他没有否认。

省环保局副局长彭翔指出,就算检修或应急情况下,也不应该将工业污水直排,进水口不能有旁空,而应加一个安全池,将无法处理的污水暂时储存,检修设备之后,再将污水进行处理。

生活污水直排涟水?

“之前,这里的水清澈见底,还可捉到鱼。”70岁的村民周德森指着田中间的一条水沟告诉记者,而现在沟底有一层厚厚的沉淀物,水也是灰色的,空气中有一股刺鼻的臭味。

周志明说那是生活污水,皮革厂为了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把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分开,生活污水直排涟水,而工业污水则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为检验该水是否属生活污水的说法,记者拿一个矿泉水瓶取了水样。

在村民的带领下,在污水处理厂的外侧,记者看到了第二个排污口,排污口的水流量较大。周志明说,那就是皮革厂排出的生活污水,管道经过污水厂下面。而村民们认为,污水厂是经过此管道将未处理的污水偷排出来的。

省环保局副局长彭翔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一个厂只有一个排污口,但因南方多雨,所以有的厂有两个排污口,一个是雨水或生活用水出水口,一个是工业用水出水口。

但该污水厂和皮革厂两条水口分界不明确,如果存在村民所言的情况,可能存在“偷排”问题。对于村民们怀疑的偷排、漏排的情况,环保局将重点排查。

湘潭市环保局负责人拿走记者所取的水样,承诺将对水样进行化验,同时对村民们反映的情况进行查实。

虽然当地政府为皮革工业这个行业的治污作出不少努力,但治污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14、洪水频发是因为树被“阉割”了

2008.6.16冯永锋

 

人类在自然环境身上作恶而催化、诱发的灾难中,环境污染是容易被人们关注到的,责任也容易追究到“人类行为方式不当”上,但是自然生态的破坏,所导致的“自然灾难”,有时候人们就不太容易推理到人类行为方式不当上了。这几天,当珠江流域、闽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们开始奋力抗洪救灾的时候,这些“森林覆盖率”在中国算非常高——多半超过50%——的地方,人们更不会把洪水与森林的破坏直接相关起来。

然而洪水真正的原因就是天然林的被替换。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强调“替换”这个词。按照国家林业局的统计,中国森林覆盖率年年都在上升;各省报出来的数字,更是一年上升一个百分点甚至好几个百分点,但我个人一直怀疑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是在下降的。如果这个怀疑容易被反驳,那么第二个怀疑是一定能站得住脚的:中国的天然林,一直在被持续地替换,被替换后的成就,就换来了中国森林覆盖率的上升。人们把单一的纯树,种在原先长势更加良好的天然林、“杂木林”甚至原始次生林的领地上的时候,人们可能没有想过,这样带来三种巨大的恶果:一是生物多样性由丰富走向单一,植物多样性受损带来动物多样性的崩溃;二是水土保持能力严重弱化,树木的抓地力下降,泥石流暴发;三是碳汇能力严重弱化,“种树”不一定等于吸收二氧化碳。

如果再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那么可以这么说,中国南方洪水暴发,与中国的天然树木、天然生态系统被“阉割”有极大的关系。阉割就是变性,就是无性化,就是破坏其本身的繁衍能力,就是阻断其生命的本然特征。我刚刚出版的《没有大树的国家》其实也是想说清一个道理:当一个国家没有足量面积的天然林或者说天然生态系统或者说荒凉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生态保护能力是无法被证明和支撑的。当天然林里没有足够量的大树、老树的时候,生态系统的“智慧”和可持续性也是被割断了的。

当前,中国南方的各个省份,每天都在毫无惧意、满怀豪情地手持刀斧和火把,把眼中能见到的每一棵树木都阉割了事。广西据说准备种植数千万亩的桉树;广东的雷州半岛已经纯林化;近三十年来,福建几乎所有的天然林都被阉割成了果树林、毛竹林、桉树林、杉树林、松树林;海南在种了600万亩的橡胶林、350万亩的桉树林之后,又准备大量开垦“宜林荒山”,种植芒果、菠萝、香蕉等热带果品;而云南就更是天天生活在人工纯林的美梦之中,在把2200万多亩的土地试图租给金光集团种桉树受阻之后,又开始借着“可再生能源”的幌子,成百万亩地种植“绿色油田”小桐子——而如果从能源增益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生物质能未必是“绿色能源”,其种植的过程,更是对生态最粗暴的阉割。云南的西双版纳,本来就已经种植了六百万亩的橡胶,这几年又开始疯狂地要扩种。前不久,云南又与中国女首富张茵,签署了一台马力更大的阉割发动机:6月6日,张茵私人投资的香港凤凰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一项“关于发展速生丰产林项目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整个项目投资金额为8.6亿美元(约合60亿人民币),将在临沧、德宏、大理等地发展速生林项目。

阉割之后,树木就纯了;森林就成了经济作物了;人类的木材需求、农民的增收可能、商人的暴利增长点、国家的GDP出路,似乎就都有了依靠。可是,森林的生态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就完全丧失了;中国的今后,抗洪救灾的任务将一年比一年艰巨。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也将一年比一年艰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将一年比一年悲惨。

显然,马上会有人来质问我:你有什么证据?那么我说,我的证据是太多了。河流的水量变化,与流域内森林的质量是极度相关的。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森林质量”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很少有人使用,或者说,只有王战、徐化成、沈孝辉等一些有良心的林业工作者还敢使用。因为中国的林业部门,一向只谈“造林成果”,谈森林覆盖率,谈林业投资额,谈中国林业工人的困境,而不愿意谈森林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因为这是他们不敢面对的问题。他们心里很清楚,中国几十年来,不管是砍树还是种树,不管是全民种树还是林业部门主持的造林工程,几乎都是在阉割中国的自然生态,让中国的森林,一天天变纯,变得忠实可靠,变成人类的经济链条中的一环。

两个月前,我碰到广西桂林市的一位“市长助理”,他忧虑地谈到漓江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冬天有时候会出现断流、枯河,而夏天则水量超常地大。市里派专家琢磨了许久,找不出原因何在。其实如果用“森林质量”的眼光来看,用“生态阉割”的道理来辨晰,一下就清楚了。我建议他去考察一下漓江两岸的森林近年来是不是出现了严重纯化的趋势,许多山,是不是都成了“帽儿山”——也就是山顶才有那么一小撮天然林,其他的地方——尽管是喀斯特地形——也都被悄然地替换、阉割为人工纯林了,要么是果树林之类,要么是桉树林之类。

一条河流是否健康,有一个标尺,就是看它冬夏间的“涨落比”,也就是看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水量比。如果二者的比例悬殊,那么就证明流域内的森林质量严重不足;如果二者的比例还差强人意,那么也能作为森林质量尚可的理由。因为一片质量好的森林——或者说符合要求的天然林,会像海绵一样,当雨水量大的时候,把水吸蓄在自己的体内,当天上没有雨水的时候,就会缓缓在释出。自然而然地,森林就在雨季减缓了洪水,在旱季增持了河道的径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森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佳天然水库,最应该建设的“高库大坝”。中国如果稍微懂得点自然保护危机的人,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加大力度保护中国的天然林不再被替换的伤害。如果是为了保护生态,我们不应该种树,而让各个区域自然恢复;如果是为了平衡年度的水量不均,也不要修水库,只需要让天然森林不被阉割,让天然生态系统不被侵犯,就很好了。

因为,与其花极大的代价去事后抗洪,不如花更小的代价去避免森林被阉割,去防范天然水库被人为地降低“坝高”和库容量。

15、机关能耗审计能否推动个人付费制

来源:《大众日报》2008年06月16日周稀银

http://env.people.com.cn/GB/7386284.html

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至4倍。(6月14日《长江商报》)

这次湖北省首次公示的能源审计结果,让我们直观到了机关办公的能耗之大:“是普通民宅的3至4倍”,其中用电大户——省商务厅办公楼最高,每人的年耗电为8833度。以每年240天工作日(周末114天、法定假日11天)计算,每人8833度年耗电量不就是每人每日36.8度吗?如此“纪录”的确让人吃惊。

从湖北省的能源审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机关办公的能耗确实浪费巨大。而造成这种浪费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的节能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方面,尽管全国迄今为止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平方米,但这一数字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7%的比例。不仅如此,据建设部此前组织的一项全国性专项检查结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仍停留在试点示范阶段,难以全面启动,既定的节能目标“没有完成”。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建筑节能改造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另一方面,各层面上的能源浪费又都与机关能源付费制度的缺失有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志洲认为,要想真正做到节能,关键是要从完善制度入手,让所有人都为自己消耗的能源付费,只有从制度上作出了保证,才能有普遍的意义。而现实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机关除了有国务院的“夏季空调温度调节不低于26度”的统一规定外,几乎就没多少机关干部分摊能源消耗的例子,即便是像“每人年耗电8833度”的行为也不见有人为之买部分单,这最终导致能源的巨大浪费。

所以,在为能耗审计制度正式启动叫好的同时,更应该尽快从制度设计上加以配套完善。笔者认为,在推进“人人都为自己消耗的能源付费”新制度的过程中,机关办公应敢于担当。当下,最紧要的是确定并分类细化相对节约又简便易行的额度,绝不能再让机关办公能耗成了脱缰野马。如,不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能耗标准后,凡是超支部分均由个人分摊,或者将所有的办公能耗先统一算到人头,然后根据实际消耗实现“低耗有奖、超耗全赔”。只有抓住“人人都为自己消耗的能源付费”这个根本,“办公楼每人年耗电8833度”的惊天浪费现象才有望终结。

16、降低"成本"有更多选择 谁为"拥堵"埋单?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6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83439.html

北京人每月出行都要为“堵”付费375元。忍受拥堵极限为53分钟。昨天,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在京发布“2008福田指数”,首次引用“拥堵经济成本”的概念,来描述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时因为道路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6月12日北京晚报)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发现,在拥堵最为明显的上下班高峰期,北京人可忍受的拥堵时间最长,为53分钟;上海人可以忍受49分钟的拥堵;广州人最多忍受45分钟;脾气火爆的重庆人可忍受的拥堵时间最短,为27分钟。在无法忍受拥堵之时,人们怨天尤人,更多的抱怨城市政府的交通硬件与监管不灵,然而,笔者觉得应该为“拥堵成本”埋单不仅仅是向市民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

因为除了修路和采取“扬公抑私”策略,即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人交通外,还有更多的“次优选择”。

一是以步当车,绿色出行。城市可以多搞一些“无车日”、“无车周”,特别提倡距离工作场所较近的市民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既减少拥堵,又减少尾气污染。

二是在家办公,减少出行。网络的多媒体功能,特别是比较成熟的电视电话会议技术,使得人们足不出户“远程工作”成为可能。美国有超过800万的白领全部时间都在家办公,我国城市应学习华盛顿的做法,为解决交通阻塞采取措施鼓励“远程工作”,让更多的市民成为SOHO一族。

三是避峰就谷,巧妙出行。同一个城市并不一定强调执行统一作息时间,作息制度可以多样化,弹性化,早来早走,晚来晚走。可设立专门平台帮助市民交换工作场所或交换住房,达到就近上班。同时,各大城市应减少成大规模的集会和聚会活动,这也是开展全民节约活动,支援抗震救灾的务实之举。

17、重建家园应考虑沼气入农户

来源: 新京报2008-6-14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1108/2008/06-14/021@101048.htm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目前,我国沼气池推广规模居世界首位,国家计划到2010年,达到2600万口,建池数量将占全国适宜沼气发展农户的20%.为实现这个目标,优先考虑近数百万农户的四川灾区,其重大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截至6月12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59人遇难,374141人受伤,失踪17469人。建筑方面,倒塌房屋超过1600万间,其中大部分为民房。灾后家园重建任务紧迫。

根据南方农村生产、生活、能源和卫生方面的实际需求,希望有关部门在震区农村家园重建时,能够考虑以沼气工程为龙头的“一池三改”,保证今后农民做饭常年有“天然气”———沼气和天然气的有效成份都是甲烷。

 “一池三改”指的是每个农户建立一个沼气池,厕所用抽水马桶、厨具用燃气灶,改造牲口棚圈,利用人、畜和废弃秸秆产生沼气,使农户像城里人那样用上抽水马桶,烧起“管道气”,大大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沼气工程实施后,还可从源头控制乡村污染。地震后卫生防疫是重点。除了人畜尸体本身带来的传染,农村露天沤制的粪便和到处堆放的秸秆,也是有害生物滋生的主要场所。沼气工程将废弃物处理、污水控制、秸秆利用、新能源开发、有机肥制造、环境改善、村容整洁等统筹考虑,使困惑中国乡村几千年来的“脏、乱、差”问题一揽子解决。

农田、农舍、养殖场、沼气池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循环。种植业提供粮食和秸秆等光合产物,人利用粮食,牛、羊等利用秸秆饲料。养殖业在提供肉、奶、皮、毛等制品的同时,制造出有机肥;有机肥带动有机农业,减少化肥施用。那些眼睛看不见的微生物如甲烷菌,则将农林废弃物尤其是养殖粪便还原成甲烷等可再生能源,害虫及其虫卵在沼气池里“遗臭万年”。露天堆放粪便不见了,苍蝇等有害生物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农村户用沼气在全国已为成熟的技术。山东等地建立的沼气池能够常年供气;即使处在大西北的兰州郊区,也实现了冬季供气,深受农民欢迎。四川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温度高,有利于甲烷菌存活,常年供气更易实现。目前,我国沼气池推广规模居世界首位,国家计划到2010年,达到2600万口,建池数量将占全国适宜沼气发展农户的20%.为实现这个目标,优先考虑近数百万农户的四川灾区,其重大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重建家园考虑沼气入农户在经济上也可行。在北方建立1座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和配套燃气灶具约1300多元,其中国家可补助1200元;如再配套改建一座10至25平方米畜禽棚圈,1个1立方米以上的卫生厕所,每户投资3500元左右。当前,花这点费用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