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5
六月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汶川地震专题报道:
1、中国新闻网: 唐家山堰塞湖水量相当于两个西湖 随时可能溃坝
环境资讯:
2、新华网: 世界环境日关注绿色奥运
3、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部:10家企业上市融资申请被否决或暂缓
4、新华网: 我国启动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
5、新华网: 我国首次开展种植业污染普查 数据有望年底核算
6、新华网: 世界最大植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地方信息:
7、中新网: 海南将颁"限塑规定" 违规最高罚十万
8、新华网: 福建闽江推行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改善水质
9、新华网: 安徽投资约10亿元扩建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10、法制日报: 贵州污染物减排再出新举措
11、新华网: 重庆“三江”水质稳定 次级河流水质下降
重大水事:
12、中国新闻网: 三峡重庆库区水质稳定 消落带影响尚未显现
深度报道:
13、南方日报: 中国污染物排放量首现“拐点”六成大学生认为空气污染最严重
14、第一财经日报: 世界环境日: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
15、无锡日报: 史上最严的护湖法律
环境时评:
16、中国产经新闻: 潘岳:推进规划环评 保证灾区重建
17、光明网-光明观察: 灾后重建,更应凸显民间组织作用
18、第一财经日报: 推进低碳经济需要打出组合拳
19、大河网-天下声音: 塑料袋用量骤减的喜和忧
1、唐家山堰塞湖水量相当于两个西湖 随时可能溃坝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6月0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05/122115687745.shtml
中新社北京六月五日电 (记者 阮煜琳) 这段时间以来,处于极度危险状态的唐家山堰塞湖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五日上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组长、水利部部长陈雷主持召开会商会,分析唐家山堰塞湖上游地区气象和来水情况,研究下一步不同情况下应急排险处置方案,准备唐家山堰塞湖决战。
堰塞湖坝底渗水
来自前方的最新消息说,现在唐家山堰塞湖随时都有溃坝的可能,有关方面预计,两三天之内可能自然泄流。
截至六月五日八时,唐家山堰塞湖湖区治城水位站水位七百三十八点八五米,较四日八时水位上涨零点九四米,相应蓄水量为二点一五九亿立方米;坝前水位七百三十八点五米,较四日八时水位上涨零点九七米,日平均入湖流量七十五立方米每秒。
根据统计,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由于遭受较大洪水引起溃决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滑坡体堵塞了湔江,而唐家山堰塞体高程达到八十二至一百二十四米,形成的水头在六十至八十米,可以给下游造成巨大威胁。
同时,唐家山堰塞湖上游来水面积达到三千五百五十平方公里。据测算,流域内每降两毫米的雨量,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将提高一米。据历史资料,六、七、八月的降雨量分别为一百四十毫米、三百六十毫米、三百三十毫米,也为唐家山堰塞湖带来巨大的风险。
再加上唐家山不断遭受余震,特别是六级以上的余震,山坡塌方不时出现。“根据多次实地考察,唐家山堰塞湖淹没的漩坪镇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滑坡体,一旦发生滑动,会造成巨大的涌浪,瞬间引起溃决。”刘宁说。
令人欣慰的是,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民众已经安置完毕,只等泄洪。很多民众都搬离了距家数公里外的山坡上暂住。据悉,如果唐家山堰塞湖泄流,首先流经的就是距离唐家山堰塞湖最近的北川县通口镇。而早在五月三十日,全镇七百多户一千八百多人已经全部转移到安全位置。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的蓄水量已相当于两个西湖。最新传回的唐家山堰塞湖卫星图像显示,已有部分泄流槽进水。专家说,现在唐家山堰塞湖随时都有溃坝的可能。堰塞湖下游现在已经处于高度戒严状态,通往下游各村道路已经被重重设卡。
据唐家山抢险指挥部工作人员表示,按照现在水位的上升速度,预计两三天之内泄洪。
目前,有关部门对唐家山堰塞湖正进行全天候、全自动的监测。(完)
2、世界环境日关注绿色奥运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0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6/05/content_8314905.htm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顾瑞珍)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及主题标识,向人们传达了“办绿色奥运,促节能减排,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我国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通过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保等。2001年,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时,向世界承诺,将把第29届奥运会办成一届绿色的奥运会。7年来,北京的绿化美化建设全力提速。在日常采访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绿色奥运行动计划”在持之以恒地进行,几十万中小学生的“绿色天使”活动在展开,环境日倡议“少开一天车”行动深入人心,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切都表明全民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正在日益提高。
此外,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一批先进的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高效节能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环境保护部还将在“六·五”期间发布2007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污染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并举办“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环保知识竞赛、宣传报道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成效及对去年限批地区整改情况回访等。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标识运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技法,通过地球、奥运五环等设计元素,体现了“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
3、环保部:10家企业上市融资申请被否决或暂缓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6月05日章轲
http://env.people.com.cn/GB/7343533.html
2007年,先后有10家企业84亿元的上市融资申请被环境保护部否决或暂缓。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昨日向媒体通报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时透露,2007年,环保部进一步严格企业上市环保核查,仅去年就否决或暂缓10家企业84亿元的上市融资申请。
此外,还对总投资近1.5万亿元的377个项目作出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的决定。对全国9000多个新开工项目开展了环保专项清理检查,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1194个项目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环保部还通过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措施,暂停了10市、2县、5个开发区和4个电力集团的环评审批。
据环保部介绍,2007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出现“拐点”。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
4、我国启动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
来源:新华网2008年6月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6370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顾瑞珍、于春生)记者4日从环境保护部获悉,我国《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已于日前启动。评估组将在10天内提出灾后过渡性阶段的对策措施,在1个月内提出未来恢复重建的对策措施。
该项目是环保部门参与灾后重建综合决策的重要科技支撑。项目启动座谈会上,环境保护部各司局、四川省及成都市环保部门负责人,对环境保护部科技司组织的由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专家编制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论证。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目前汶川地震已进入灾后过渡性阶段,之后将是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要组织、吸收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积极参加到评估工作中来,确保评估质量。
他强调,评估和措施制订中,要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实行中央、地方上下联动,充分尊重地方的意见,特别是充分听取地方科研院所和环保部门的意见。项目要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估报告的实效性。
据悉,财政部和全球环境基金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环境保护部将加强资金的协调配合,使各参与单位和评估单位能够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5、我国首次开展种植业污染普查 数据有望年底核算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0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6/05/content_8315204.htm
新华网长沙6月4日电(记者丁文杰 马勇)记者从正在此间召开的我国种植业污染源普查会议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已设置410个地下淋溶和地表径流监测试验点,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种植业污染物流失监测普查,普查数据有望在今年年底核算出来。
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刘宏斌博士介绍,农业污染源普查是我国启动的污染源普查中的一项,我国以前在工业领域有一些局部的污染调查,但对农业领域污染源的全面普查尚属首次。
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又是农业污染源普查的一项,分为入户调查和产排物数据测算,去年正式启动,目前入户调查已经基本完成,第一轮数据已经入库,将进行汇总分析。
而在产排物数据测算方面,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410个地下淋溶和地表径流监测试验点,其中35个为重点监测试验点,这些点从去年10月正式启动,今年10月将得出完整的周年数据。这些监测点选取有代表性地形地貌的农田,通过实地监测,获取涵盖我国主要种植区划、种植方式、耕作方式、农田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主要作物的农田污染物流失系数,构建污染物负荷测算方法,为测算农业污染源提供依据。
这一普查可帮助人们掌握种植业污染的特点和规律,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并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6、世界最大植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44726.html
新华网广州6月5日电(记者梁钢华)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世界最大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最近首次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其办公地址设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内。
BGCI中国项目办事处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的实施。BGCI秘书长沙亚表示,BGCI将通过与其各地方成员紧密合作,利用全球植物园系统为中国的各成员提供专家意见和技术支持。
在过去的20年里,BGCI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分布于全球120多个国家的800多个植物园的全球植物保护网络,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组织,为其合作伙伴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尽管中国目前拥有占世界10%的植物种类,但有近1/6至1/5的中国本土植物面临着严重威胁。
7、海南将颁"限塑规定" 违规最高罚十万
来源:中新网2008年06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44121.html
海南省人大将于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颁布《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这个规定的限塑标准高于六月一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颁发的“禁塑令”,违规者最高罚款十万元人民币。
据悉,这是今年以来海南省人大第一次行使“特区立法权”,颁发适用于海南经济特区又不违反国家规定的法规。
据海南省人大法工委解释,为了促进海南生态省的建设,海南省人大颁发的“限塑规定”,在限塑范围、限塑标准、违规罚则等方面均高于国务院颁发的“禁塑令”。
如,国务院规定禁止生产使用厚度在零点零二五毫米以下的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海南则将之扩大至禁止生产使用厚度在零点零三零毫米以下的一次性购物袋,同时增加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碗、盘、碟、杯等餐具的条文。
此外,该《规定》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罚则,如对违规生产禁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和不合格塑料购物袋的企业,最高罚款十万元;对商品零售场所、服务场所,违规向消费者提供禁止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最高罚款五万元;个体工商户或者其他商品销售者违规,处以五十至五百元的罚款。
《规定》称海南将对生产塑料购物袋、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替代品”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为消费者免费提供环保购物袋的企业,可以列入生产成本税前列支。 (中新社海口六月四日电 记者 关向东)
8、福建闽江推行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改善水质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04/content_8312639.htm
新华网福州6月4日电(记者来建强)福建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在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该省在其最大的流域——闽江,推行上下补偿机制,促进了该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顺利实施,闽江水质得到改善。
据4日发布的闽江水质报告显示,目前,闽江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8.8%,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在各河段中,富屯溪、建溪、干流南平段和干流福州段水域功能达标率均为100%。闽江干流全长577千米,流域面积近6.1万平方千米,占福建省国土面积一半左右。
福建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自去年以来,闽江流域上下游各设区市通过协商、签订协议等方式,以保护流域水环境、改善水质、保障生态需水量为考核要求,实施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即下游地区水资源受益者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源、治理污染承担的成本。
此外,福建省级财政在2007年至2010年每年为闽江流域设立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用于工业污染整治及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及整治等基础环保设施项目的建设。同时,福建省还将根据闽江流域、区域交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对上游县市区实施奖惩。
9、安徽投资约10亿元扩建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43226.html
新华网合肥6月4日电(记者王立武)记者从安徽宣城市政府了解到,计划在3年至5年分期实施,总投资约10亿元的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扩建工程——扬子鳄湖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质水资源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新规划的扬子鳄湖保护区位于宣城市区南部,规划控制总面积10.96平方公里,核心区域是原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新的扬子鳄湖保护区,将不仅是扬子鳄的繁育、保护区,还将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旅游、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城市近郊公园。
扬子鳄因长江(扬子江)而得名,是全球鳄类家族中个体最小的一种,为中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200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扬子鳄列入极度濒危的物种名单。
据介绍,位于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内的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自1979年建成以来,已繁育扬子鳄10000多条,为全球最大的扬子鳄种源基地。近年来,该中心的扬子鳄数量只增不减,每年新增1000多条,保护区扩建成为当务之急。
10、贵州污染物减排再出新举措
来源:法制日报2008-06-05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21981212627215_1.shtml
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
贵阳6月4日电记者阎志江就完成2008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贵州省环境保护局今天提出了新举措,明确将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为了完成今年全省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分别比上年降低2%和10%的指标,贵州凯里发电厂2×125机组、望谟平郎糖厂和桑郎糖厂等一批电力、钢铁、建材、焦炭、化工、造纸、食品行业中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企业将被关停;到年底前,全省将有21家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每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8、3万吨;20台火电机组将新建投运脱硫设施。
今年,贵州省还将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考核和监督,建立起政府污染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11、重庆“三江”水质稳定 次级河流水质下降
来源:新华网2008年06月0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6/05/content_8316971.htm
新华网重庆6月5日电(记者徐旭忠 王胜先)重庆市在此间发布的《2007年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7年,重庆市境内的长江、嘉陵江、乌江(简称“三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而次级河流水质有所下降。根据《2007年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重庆“三江”21个监测断面均满足三类水质标准。其中,长江入境断面朱沱水质为二类,出境断面培石水质为一类;嘉陵江大溪沟断面为三类,其余两个断面为二类;乌江4个断面水质均为二类。
然而,重庆境内次级河流的水质有所下降。全市58条主要次级河流120个监测断面中,水质在三类以上的占69.1%。其中,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占70.8%,与前年相比下降1.3个百分点。位于三峡库区的33条一级支流,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富营养状况,其中巫山大宁河、奉节梅溪河、云阳澎溪河等河流的回水区部分河段曾发生“水华”现象。
12、三峡重庆库区水质稳定 消落带影响尚未显现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6月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6363
中新社重庆六月四日电 (郭虹 石汉萍)记者今从重庆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二00七年以来,三峡重庆库区水质稳定,消落带影响尚未显现。
据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欧顺清介绍,二00七年,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保持稳定,二十一个监测站断面均满足三类水质标准。其中,长江一类断面水质三个,入境断面朱沱水质为二类,出境断面培石水质为一类。
二00七年间,位于库区的巫山县大宁河、抱龙河、大溪河,奉节县草堂河、梅溪河、朱衣河,云阳县澎溪河等八条河流的回水区部分河段曾发生“水华”现象。但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表明,重庆市五十八条主要次级河流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占七成以上;该市五十五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水质达标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四。
欧顺清说,三江水质的稳定,得益于重庆近年来大量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得益于三峡移民搬迁时对库区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对重庆主城水污染项目、不达标的企业的治理和搬迁。
另据重庆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称,三峡水库蓄水量虽还在一百五十六米水位以下运行,消落带及出现的问题尚不明显,但重庆环保部门对消落带治理工作已高度重视,目前已开展了广泛研究,对消落带的监测、监控、治理方法进行了试验。
二00九年三峡水库一百七十五米蓄水运行后,库区将全面形成三百多平方千米的消落区,使蓄水前消落区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地理景观及格局发生剧变,将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随着一百七十五米蓄水的到来,重庆环保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库区消落带的监控和监测,”曹光辉说。
13、中国污染物排放量首现“拐点”六成大学生认为空气污染最严重
来源: 南方日报2008-06-05郑春峰 蔡伟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806050035.asp
“2007年,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昨日,国家环保部在公布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时指出,我国的污染防治正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
环保部指出,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表现为: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
对于2007年环境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环保部用“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作了概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说,近两年来,我国的环保部门除了关注环境污染治理之外,还对一些江河湖海实施休养生息,与此同时,还借助几次大型的“环评风暴”,推动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环保部昨日发布的公告也阐释了与王玉庆相近的观点。公告指出:2007年,我国环保部门不仅提出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给予水环境人文关怀,而且对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了全面调查,发布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取缔关闭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依法严厉打击了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行为。严密防控和妥善处理水污染事件,保证了群众饮水安全。
10家企业上市因环保而“搁浅”
对于环保部近两年来所频频刮起的“环评风暴”,社会各界普遍对之赞誉有加。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因之“赔了夫人又折兵”。
据称,由于环保部门不断收紧企业上市环保核查流程,仅在2007年,国内就有1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因环保问题而“搁浅”,涉及融资总额84亿元。此外,全国有总投资额近1.5万亿的377个工程项目因涉高耗能、高排放被否或暂缓审批。
环保部指出,这是环保部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价格、贸易等多种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结果。公告显示,2007年,环保部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此外,还对全国9000多个新开工项目开展了环保专项清理检查,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1194个项目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环保部污染控制司的一位官员昨日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出现“拐点”,这既是政策发力的结果,也是全国广大企业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结果。只要每一个企业都提高环保意识,切实履行相关法规,那么,因环保政策而“搁浅”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少。
环境污染治理需长期“在路上”
“我国2007年的环保进程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未来的环保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李伟看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保护将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因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做好长期“在路上”的准备。
事实上,国家环保部在其昨日发布的公告中也坦陈:2007年,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但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其中,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表现为: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污染形势方面。根据公告,2007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197条河流407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9.9%、26.5%和23.6%;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8%,比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类为11.8%,上升3.8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为25.4%,上升1.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发布的资料显示,目前,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相比之下,松花江已是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则为重度污染。此外,在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而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均为良。
“在经济飞速发展了20多年的情况下,广东周边的南海、以及贯穿广东的珠江能够继续保持良好水质,这是难能可贵的。”著名环保人士、北京2008年奥运会环境顾问廖小义女士在受访时进而评点,“广东应该继续努力,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让那里的天更蓝、让那里的水更绿。”
六成大学生认为空气污染最严重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昨日,记者来到广州大学城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受访的在校大学生中逾六成认为空气污染问题是目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与往年不同的世界环境日
“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世界环境日啊。”当记者昨日在大学城作调查问卷时,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学院05级的小李毫不迟疑地回答。她告诉记者,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与往年有点不同,因为从6月1日开始,超市开始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限塑令的出台对今年世界环境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公共关系专业就读大四的刘同学说:“现在上街买东西,会有意识地带上一个环保袋,但是还不太习惯,以后要经常提醒自己。”对于限制塑料袋措施的效果,刘同学说:“因为实行的时间还很短,不知道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去证明,不过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肯定要鼎力支持。”
最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超过80%的同学非常关注空气和噪音污染问题。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04级的彭同学向记者抱怨说:“每次凌晨看完足球比赛,都想抬头看看天空的星星,可是现在都看不见了。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气污染所致。”
据不完全统计,60%的在校大学生认为空气污染问题是目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汽车尾气的排放。
“有时候,学校的自习室里只有两三个人,但是教室里全部的灯都打开了。”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学楼下,彭同学对节约能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到了夏天,只有几个人的教室里还开了空调,就更浪费电了。”
同时,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04级的陈同学反映,学校里除了一个饭堂,其他的饭堂都只提供一次性筷子,很多同学没有自备饭盒和筷子,又经常打包回宿舍吃,造成了饭盒和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
14、世界环境日: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6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43655.html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2008年,“老天”不开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地公”更不开眼。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5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地震灾害预计造成的损失将成倍于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
就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北京一份科学类刊物的编辑给记者发来一份邮件,上面有一句关键性的话:“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地震、潮汐等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国家环保部一位官员称:“在经历了冰冻雨雪与地震灾害之后,人们应该更加理解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深刻含义及紧迫性。”
变暖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危机
“南方多个地区近期遭受低温冰冻灾害,这肯定是一次大的极端天气事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也对本报记者解释说:“气候变化与整个大气环流有关。全球变暖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增加。”
统计表明,1980~2005年期间,全世界发生的7500次自然灾害夺去了超过200万人的生命,造成了约1.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大约90%的自然灾害、72.5%的伤亡人数、75%的经济损失都是干旱、洪水、热带气旋、高温热浪、低温冷害、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与天气气候有关的灾害引起,或者与气象条件直接相关的流行病和病虫害引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下垫面温度偏高,不稳定能量变大。她表示,根据科学研究,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
那么,气候变化又是如何引发地震的呢?科学家们至少找到了两个方面的理由:5月10日,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发表了一篇题为《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的文章。文章证实,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和潮汐引起的。
这种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一些地质学家也开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冰河融化会释放地壳里被压抑的能量,从而引发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地质灾难发生。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用大拇指挤压足球,当拇指对足球的压力去除后,足球将回弹而恢复其本来的形状。地球的组成结构非常黏稠,所以它的回弹速度很缓慢。
帕特里克认为,厚厚的冰河的重量给地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冰河的重量对地震起到了抑制作用,而一旦冰河融化,地震就将因此被引发。而随着全球变暖,地球两极的冰河正在消融。帕特里克预计,气候变暖将为地球带来许多地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目前,由于人类上述活动所导致的三大危害已经十分明显:第一,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使人类受到宇宙射线等的侵害大大加剧,各种癌变、病变不断增加,甚至婴儿的早期发育都令人担忧;第二,温室气体的迅速排放与地表植被的迅速减少形成强烈反差,使地表温度不断增加,地表能量不断提高,海平面不断上涨,气候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等灾害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第三,由于垃圾的大量焚烧,剧毒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甚至在人类活动很少的两极地区都难以幸免,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生育能力都在明显下降。
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正遭受威胁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一群科学家聚集在成都,担心的正是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的问题。
1月17日至18日,中国山地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当时就有专家提出,我国山地脆弱亟待保育。几个月后的5月12日,一场特大地质灾害恰恰发生在山地之间。
据介绍,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目前山区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9.4%,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全国2852个行政县中有1424个在山区,536个民族县中有520个在山区,90%以上的森林和水能资源、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集中在山区。
山地决定地球表层格局与演化。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地理格局与气候格局,是世界范围山地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相互作用、过程复杂的地理区域,也是长江、恒河等大河的发源地,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青藏高原山脉群的形成,不仅塑造了陆域三大阶梯地势格局,还相应地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奠定了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系统正在受到巨大影响。”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介绍,人类活动导致流域涵养能力下降,径流变化加剧,山洪危害日益扩大。
由于我国山地处在季风作用的强烈交互带上,其脆弱性极为明显,加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灾害的强烈影响,流域生态退化现象十分突出,也直接威胁山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安全。
与此同时,在人口大量聚集和极端天气事件双重作用下,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劫难逃。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70亿平方米,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6月已超1.5亿辆。另外,当前城镇人均能耗约为农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今年年初的低温冰冻灾害,恰恰是南方诸多中心城市受到了重创。“人们应该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陈冬梅对记者说,这种方式就是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环境友好重在人与自然和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结合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司节约处处长吕文斌说。
2008年上半年,抗击冰雪、抗震救灾成为最强音。灾难过后,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仍将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因为这是中国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
统计数字表明,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不变价),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目前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耗能高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至3倍。
2001年,我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甚至比印度高出59%,是巴西的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目前,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欧盟国家的9倍和8倍。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气候变化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业务或运作方式的变化。企业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突发气候事件、企业声誉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创新机会,比如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产业的开发。
据介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价格、税务、法规或技术推广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也开始行动,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当中。比如,IBM公司在1998至2004年间就将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降低了5.7%,不仅提高了公司声誉,也节约能源成本1.15亿美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15、史上最严的护湖法律
来源:无锡日报2008-06-05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721991212628006_1.shtml
明天,最新修订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这部对12年前的“老条例”做了重大修改的新法,在官方和专家层面已经过了一年的酝酿论证。从省市两级环保业内不时传出的议论来看,新条例在太湖治理的理念、做法和监管上都颠覆了传统,在全国的环保立法上走在前列,堪称“史上最严”的太湖保护法律。
新条例上的所有重大修改,都可能在产业界引发一场震荡。本报记者采访了市环保局法规研究资深人士,点击部分“重磅”条款以警示所有排污者。“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时代一去不返【解读要点】环保处罚上限提升到100万元,造成水污染事故必须承担全部损失,罚款金额为直接损失的20-30%
【专家评点】长久以来,“10万元以内”的处罚权使环境执法始终处于无奈和被动的境地。在许多企业看来,环境违法所需缴纳的罚款远远低于守法所要付出的高额成本,因此,今天缴纳罚款、明天照样排污成为走不出的一个怪圈。
新条例规定,今后向水体超标排污,或者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环保部门在责令停产整顿的同时,可处以20万-100万元的罚款。也就是说,处罚上限提高了10倍,下限也高出原来上限两倍。地级市环保部门可以直接履行这一权力,而不需向上级环保部门报批。
“出不起事故”开始成为套在企业头上的“紧箍咒”。以前企业出了环境事故,往往由政府来善后。6月5日以后,发生环境事故的企业不仅要承担所有损失和补偿,还要按这个损失大小来按比例罚款。
心存侥幸的偷排伎俩已穷途末路
【解读要点】工厂必须在厂内、厂外分设两个排污口,既要便于环保部门随时随地采样,又要便于群众监督
【专家评点】企业偷排一度是个普遍现象。偷排有多种形式:有的企业在地下暗埋管道,把超标污水神不知鬼不觉地排放到地层或河流中,这种手法很难发现;有的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形同虚设,环保部门不查,超标污水就偷偷直排河道。如果环保部门上门抽查,企业往往派出门卫百般拖延,后方却紧急启动污水处理设施,营造正常排污的假象,待执法人员进厂采到水样,偷排行为可能已被掩盖。
厂内、厂外设置两个排污口的新规,开始把企业排污置于阳光下、置于众目睽睽中。执法人员可随时突击抽检,群众可随时监督、举报。
污水处理不再是“香饽饽”,不合格运营商必须“下课”
【解读要点】取得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权的企业,如果不能确保达标排放,政府部门就有权取消或暂停其运营资质,并扣减相应的污水处理费
【专家评点】相对垄断的污水处理行业,在特许经营权向市场开放后,一度被视为包赚不赔的“香饽饽”。但近年来,这一领域因为超标排污频频发生而日益受到关注,对它的监管也从新条例开始有了实质性进展。以前,环保部门发现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处理上往往一筹莫展。新条例规定,今后这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发生超排的,除处以20万-100万元不等处罚外,还要追究主管部门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环保部门可建议取消或暂停运营资质,并扣除污水处理费。这一新增条款,将有效改变目前水务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
治太责任扩大到苏南五市,各市要清算“流水账”,污水进了他市就要付费
【解读要点】行政交界断面水质超标的,责任区政府必须向受害区政府作出资金补偿【专家评点】太湖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牵扯于多个城市之间。长久以来,河网水系沿岸企业的肆意排污,使流域污染成为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也使污染防治工作防不胜防。从公平原则来看,如果不对沿湖、沿河各市明晰责任,那么下游城市就会源源不断承接上游污水,成为最后的受害者。
新条例还原了环境的商品属性,使“谁污染谁付费”开始落到实处。今后,上游城市要对下游城市负责,下游城市要对河流最终汇入的太湖负责。
在全流域共同治理太湖的理念下,新条例调整扩大了太湖流域的范围,除原先的苏锡常三市外,丹阳、句容、高淳、溧水境内凡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都纳入条例适用范围。这样,太湖治理就成了苏南五市共同的责任。
16、潘岳:推进规划环评 保证灾区重建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2008年06月0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6/05/content_8317010.htm
近日,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表示,在灾区重建的工作中,要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灾区生产力布局的基础考量,推进规划环评,让灾区重建保证生态和谐。
据了解,这次地震导致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环境灾害,同时产生了严重的水环境安全隐患。在防疫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剂、灭菌剂,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也将威胁到河流水环境和饮用水的安全。
此外,地震还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将改变部分珍稀动物的食物结构和生活习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也已存在,生态系统的基础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潘岳在甘肃陇南地震灾区慰问时指出,各级环保部门要时刻牢记环保人的神圣职责,尽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为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陇南是除四川主震区以外受震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全市的受灾群众超过170万人,其中武都和文县的群众伤亡最为严重;重灾乡镇达到175个,有些村庄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地震还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地表塌陷、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
潘岳表示,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防范受灾地区次生环境灾害的任务非常严峻。他对甘肃省环境保护局提出要求,一定要全力支持环境应急与灾后重建。
潘岳指出,这次汶川地震对环保系统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锻炼。面对突发事件,各级环保部门围绕核与辐射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两个重点,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应急工作,有力地保障了灾区的环境安全。
潘岳表示,灾区重建首先要维护生态安全,开展重建规划的环评,将作为灾区重建的基础依据。为此,环保部门计划研究灾区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对灾区地质灾害、动植物栖息环境、流域状况等进行评估。
另外,在灾区重建过程中,重视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布局性环境风险,考虑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污染物对江河,饮用水源地,集中居住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避免整体布局不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同时做好地震对水库安全的次生环境风险评估。
潘岳对甘肃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他说,在突发灾难来临时,当我们自己和亲人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甚至正在遭受危害时,环保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以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为天职,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在第一时间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准确掌握环境质量的数据,特别是群众饮用水源的环境质量。(李金玲)
17、灾后重建,更应凸显民间组织作用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2008-06-05黄尹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6/05/content_786191.htm
2008年6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王振耀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各国,包括中国各类民间组织以及广大捐赠者,如果愿意密切地跟踪捐赠物资的发放过程,民政部门会提供积极的配合。(新华网6月4日)
王司长的这一论述,既是对国内外民间组织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表现的肯定,也代表着政府对民间组织认可程度的加强。实际上,在一般意义上,民间组织在政治生活中能起到有效抑制政府对社会公众滥用公共权力的作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本质目标。在理论的层面,这是公共领域的力量。不管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应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由于公共领域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
汶川地震发生到现在已经近一个月,政府的整体工作已经从救人为主逐步步入灾后重建,简单地说,灾后重建就是要贯彻《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做到重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地方为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坚持”。我认为,在落实“四个坚持”的过程中,我们政府应更重视民间组织的监督作用。
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王司长所提到的捐赠物质发放问题,截至4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36.81亿元,实际到账款物389.7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126.71亿元,如此巨款,经手一级又一级的政府部门,最终落实到灾区重建和广大灾民手中。在这过程中,由于广大捐款者和新闻媒体能力和条件的有限性,如何预防官员直接腐败或变相腐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救灾款运用效率,考验着政府智慧和政府工作人员品质,这时,各类民间组织如果能够密切地跟踪捐赠物资的发放过程,特别是有一些捐赠项目的话,就能有力监督政府公共行为,预防腐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又如“四个坚持”中所提到的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民间组织也可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我们可以预测,各个受灾严重的地区政府在开展重建的工作时,一定会用十分的热情投入,争先恐后,唯恐建设慢了,人民受苦了,这种热情我们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肯定。然而西部山区毕竟不同于东部平原,四川也不同于唐山,重建的同时还应从实际出发,重视当地人文、自然环境等的合理延续,如果这种重建的热情转化为灾区GDP的攀比,为提高一时的经济发展牺牲永续的发展循环,就很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政府能够进一步发扬民主,在制定决策时采用人民听证等方式,采纳如环境保护组织等民间组织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发挥国内外环境保护组织的监督作用,就可防范于未然,更好地为民服务。
民间组织作用的凸显,最怕政府的无理干预,最怕政府的视而不见,最怕政府的言而不行。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坚信,良性互动的中国政府和中国民间组织必定可以给英雄的中国人民以更大的依靠,更厚的福祉,更美的希望。
18、推进低碳经济需要打出组合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6月05日 张昌辉
http://env.people.com.cn/GB/7343607.html
年初雪灾,缅甸飓风,汶川大震,这一切固然是天灾,但有没有“人为”的因子在?
有关专家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所谓“人为”者,即天灾的降临与全球气候变暖关联紧密。而全球气候变暖又与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密切关联。
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乃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不二方案,尽管这种疗效有点像中医来得有些慢,但其治本之策及其治本之效肯定值得期待。
今天,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全球共识已经搭建。在中国的土地上,从跨国公司的商业理念到大型央企的行动宣言,再到民营企业的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已经蔚然成势,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整齐坚定。
如此坚定的“集体行动”,其深层动力显然不仅源自于“低碳经济”的美好理念,更应该源自于平衡了人类利益与切身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失之后的理性抉择。
因为促进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只是奉献而不见回报,也并不意味着产出一定就会小于投入。事实上,只要国家在制度安排上有效得当、战略路径的选择正确坚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工艺流程的再造和改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有可观的利益回报。
比如包钢。笔者去年采访包钢时了解到,2006年包钢投资6000万元,在2200立方米的4号高炉上应用煤气干法除尘。试生产几个月中,就创造效益1700万元。实行煤气干法除尘,高炉因风温提高可节省焦炭,余压发电能力翻番,用水大为节省,从而每年可增加效益5500万元。同时还年减灰渣排放40万吨,年减二氧化硫10000吨左右,年减粉尘9000多吨。
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悉,尝到了节能减排的甜头之后,包钢目前正加速改造剩余的几座高炉。据介绍,6座高炉全部实行煤气干法除尘后,届时每年将为包钢创造效益2亿多元。包钢的例子再次证明,发展低碳经济完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双进。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包钢的例子虽然不是个案,但也不是遍地开花的事实,因此,要推进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需要继续广播低碳经济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打出推进低碳经济的组合拳。
在笔者看来,打出这个组合拳的第一拳应该是“结构拳”。所谓“结构拳”,就是要继续做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因为结构因素是导致我国单位GDP能耗上涨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工业生产消耗的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因此有专家深刻指出,“结构节能”应该成为我国实现节能目标的首选。道理不言而喻,因为结构节能对实现节能目标的贡献率高达70%左右。
知易行难。选择和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固然不像写一篇文章或做一场报告那般容易,但执行战略目标则更加困难重重。难关之一是如何评估和取舍产业结构调整的得与失,如何寻找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点。
因为工业生产消耗能源的大头集中在冶金、化工、水泥建材、火力发电等高耗能工业部门,与此同时,这些重化工业目前又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都还有赖于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因此,求发展与求和谐既相互依存又往往相互掣肘。处理这些复杂关系不仅需要相关决策者具有壮士断腕式的魄力和勇气,更要有兼顾多方利益的协调艺术和平衡技巧。
困难的是,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几乎是不现实的,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哪一项调整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异常复杂啊。
因此,推进低碳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急躁情绪,任何不切实际的“跃进”思维都可能于事无补,甚至会欲速不达,但前提是促进低碳经济的目标绝不能动摇。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做目标上的理想主义者,又要做行动上的现实主义者。
推进低碳经济组合拳的第二拳应该是“政策拳”。“政策拳”的着力点是对现今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清理,该出台的出台,该废除的废除,该调整的调整,以释放其政策的动能与效应。
出“政策拳”,一方面可以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比如出台鼓励节能、鼓励可再生能源使用、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循环经济、鼓励产业升级等政策,政府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扶持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政策的“促退”作用。比如通过征收资源税、燃油税和消费税等税收政策,提高污水排放收费标准,提高环保排放约束性指标等措施,以抑制其产业和产能的扩张,并且强制和加快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推进低碳经济组合拳的第三拳应该是“替代拳”。所谓“替代”就是积极寻找新能源,寻找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补充甚至逐步替换传统能源。
比如,可以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核能等新能源来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
遗憾的是,尽管这一切大都已投入了使用,但目前尚未进入规模化、常态化的运营。“绿能”产业化之所以如此缓慢和艰难,障碍不在技术不成熟而在政策不到位,一句话,“绿能”政策严重滞后于“绿能”产业发展的现状。
比如,家装太阳能光伏发电,国家至今就没有出台一个并网政策,而且在相关技术设置上更没有配套跟进。但在日本、德国,不仅给予“绿电”优惠补贴,甚至高价收买,技术上的障碍当然更不复存在,所以,人家的绿能产业才会蓬勃推进。
因此,发展新能源,应该是政策制定走在产业发展前面,政策起到引领和拉动产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相反。当然,寻找新能源还需要我们在能源管理上探索更多的路径,在走市场化道路的前提下,加大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模式,同时寻求相关政策支持。
具体到每个个体,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应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保护自然,过一种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活。用现代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9、塑料袋用量骤减的喜和忧
来源:大河网-天下声音2008年06月05日
http://www.dahe.cn/xwzx/txsy/jrtj/t20080605_1321758.htm
很多超市的塑料袋用量在实施“限塑令”后骤减。沃尔玛超市公司事务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后,雨花亭店每天的塑料袋用量比以前减少了8成。‘限塑令’实施之前,雨花亭店每天都要消耗1.6万个免费塑料袋,周末最多的时候达每天2万个;而6月1日售出6358个塑料袋,2日仅售出3056个。”步步高超市对长沙东塘店、红星店以及湘潭、娄底等10家门店调查发现,6月1日以来,每天的塑料袋用量相比之前下降了20%。
先说“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用量骤减之喜。100多年前,奥地利人舒施尼发明塑料,一度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此后出现的塑料袋让人们购物不需要自带工具,免除了携带之累,而且由于成本低廉,可以分名别类把东西装入不同的袋子,合符现代人的卫生习惯,被商家作为一种普遍采用的促销手段,免费提供顾客使用,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由于塑料的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破坏,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填埋200年以上才可能被降解;塑料袋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破坏土壤环境;而焚烧塑料袋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危害环境和健康。让人后怕的是,全世界每年使用的各种塑料袋回收率只有1%左右,因此,塑料袋成了“白色污染”的祸首,塑料的发明也让人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采取“限塑”这项重大环保举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直至最终不再使用塑料购物袋,遏制“白色污染”。实施“限塑令”之后,塑料袋用量骤减,铁的事实验证了“限塑令”的效果,在大力倡导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无论如何值得人们高兴。
再说“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用量骤减之忧。“限塑令”的中心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购物场所一律不准提供免费塑料袋,免费或变相无偿提供的商家最高罚款可达一万元人民币;第二,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长期以来,普通百姓购物已经习惯于向商家索取免费(当然有可能是变相的免费)塑料袋,商家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也成了一种商业惯例。“限塑令”实施后,依然想方便购物的人们在禁令之下将要支付额外的包装物费用,商家即使出于促销目的也不敢采取免费提供塑料袋这种手段。对一个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民生其实依然多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依然需要精打细算,购买包装物这部分支出显然会影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实施“限塑令”之后,塑料袋用量骤减,即说明经济并不宽裕的普通大众只有牺牲自己的方便,找来多年不用的竹篮、布袋或其他包装物到购物场所购买、提回自己每天都需要的生活用品。一项禁令如果只是让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来承担几乎全部责任,而看不到商家、政府在其中承担多少责任,显然有失公允。
笔者曾在5月13日《中国环境报》撰写的《免费塑料袋为啥成了“香饽饽”》一文,曾提出这样的质疑:“限塑之后的替代品是什么?老百姓今后去超市去菜场,用什么来包装食物?这种替代品能否在便利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会不会加重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推广替代品,政府、商家、消费者,究竟谁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问题不解决好,‘限塑令’就是再好,推行起来恐怕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今天,在“限塑令”实施之后,塑料袋用量虽然骤减,笔者依然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