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六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2008-06-02

六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民间组织在行动:

1、绿家园救灾物资昨天送到都江堰紫坪埔镇委会

 

心系灾区:

2、2008元6角1

 

环境资讯:

3、新京报:  环境保护部:规划环评将成灾区重建的基础依据

4、中新网:  潘岳:汶川地震对环保系统是一次考验

5、中国经营报:  环境日主打低碳经济 中国把握最后卖"碳"商机

6、安徽市场报:  专家称巢湖水体自净能力萎缩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湖南将关闭湘江流域37家污染企业

 

人与自然:

8、新京报:  甘肃:地震或影响白水江熊猫繁殖 

9、人民网文化频道:  冯骥才等专家学者紧急投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

 

重大水事:

10、新华网:  长江三峡汛情测报范围超过42万平方公里

 

深度报道:

11、京华网:  水电之乡的三个子民

12、人民网-市场报:  记者直击"限塑令"第一天:效果尚需时间检验

 

环境时评:

13、人民网-人民日报:  遏制白色污染人人有责

14、光明网-光明观察:  谁来疏导“限塑令”造成的“堰塞湖”

15、人民网:  “限塑令”网开一面比过渡缓冲好

 

 

 

 

1、绿家园救灾物资昨天送到都江堰紫坪埔镇委会

 

6月1日,由绿家园捐资购买的救灾物资运抵都江堰灾区,这些物资将由合作伙伴“穿山甲越野俱乐部”负责发放,众多志愿者参与此次行动,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两名女学生(绿家园多年的志愿者),也利用放假时间赶到灾区,参与志愿者工作。

下面是“穿山甲越野俱乐部”从都江堰灾区发回的图片。

救灾物资装车

 

救灾物资发放点

搬运救灾物资

发放救灾物资

两名美国大学生志愿者

上周找到陈明后在他们家所拍

昨天救灾物资送完后,志愿者们专程赶到由绿家园发起的“江河十年行”将持续跟踪的一户人家,陈明的家里去看望他们一家。并开始调查,看看今后是不是可以以绿家园组织的名誉发动志愿者和这个村结对子,将持续的帮助他们。(注:这个村就在紫坪铺附近

陈明和他的家

陈明和他的妻子

陈明家的邻居,四月底我去时,古色古香的院子,如今成了这样。

陈明家那排房子

陈明家那条街

紫坪埔水库

紫坪埔水库边的大山

紫坪埔水库边的塌方

2、2008元6角1

2008-06-01

 

今天是2008年6月1日,为什么要以2008元6角1分来表示呢?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非比寻常,因为就在18天之前的五月十二日14:28,汶川8.0级大地震在瞬间爆发,夺去了至今将近九万人的生命。在这些被夺去生命的人当中,大部分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尤其是那些正在期盼过儿童节的孩子们。这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当今日儿童节来临之际,那些生命被大地震终止了的儿童无法再享受他们应该得到的欢乐,那些劫后余生的儿童,有许多丧失了亲人成为孤儿,有许多仍然在饱受伤痛的折磨,还有许多生活在无望与恐惧当中。想到这些,望着眼前天真烂漫的女儿,就令我的心实在无法平静。

怎么给女儿过她今生第一个儿童节呢?

于是,我向妻子提议,把“六一儿童节”准备给女儿买节日礼物的钱拿出来,以女儿的名义,以2008元6角1分这个象征性数字捐给灾区的孩子。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女儿刚好随母亲在重庆,也亲身经历了那次地震和后来的余震。女儿虽然刚过1岁8个月,但她天资聪慧,已经能熟练的背诵好几首唐诗了。我想,她虽然还不懂得亲身感受地震的恐惧,虽然还不明白灾区那里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但我要以她的名义,把她今生第一次过儿童节的钱捐给灾区那些本该与她一样享受人生的儿童,等她懂事之后再说给她听,我相信她一定会觉得很自豪、很值得。

然而,就在今天,当她还只会表示“是”或“不”的时候,我还是对她说了将来要对她说的话:

“今天是儿童节,这些钱本来是给你的,可是现在汶川大地震了,有很多孩子死了,活着的孩子们需要捐款给他们。”

女儿望着我。

“我们今天去把这些钱捐给他们好不好?”我问女儿。

“好。”女儿清晰地回答。

我知道这番话女儿肯定还听不懂,但我更希望她已经听懂了。

当我们下午赶到“宋庆龄儿童基金会”的时候才得知那里今日休息。我跟女儿说,我们明天再来,好不好?女儿说:好。

好,那明天一定要实现女儿的“愿望”。

现在,这已经是她的愿望了。

补遗:

今天上午(6月2日)我再次去了“宋庆龄儿童基金会”,将2008元6角1分以女儿的名义做了捐献,并领回一张制作精美的收据。我把收据亲手交给女儿,她居然对我说:“谢谢爸爸”!

3、环境保护部:规划环评将成灾区重建的基础依据

来源:新京报2008年06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28979.html

昨日,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表示,在灾区重建的工作中,要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灾区生产力布局的基础考量,推进规划环评,让灾区重建保证生态和谐。

据了解,这次地震导致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环境灾害,同时产生了严重的水环境安全隐患。在防疫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剂、灭菌剂,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也将威胁到河流水环境和饮用水的安全。

此外,地震还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将改变部分珍稀动物的食物结构和生活习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也已存在,生态系统的基础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潘岳表示,灾区重建首先要维护生态安全,开展重建规划的环评,将作为灾区重建的基础依据。为此,环保部门计划研究灾区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对灾区地质灾害、动植物栖息环境、流域状况等进行评估。

另外,在灾区重建过程中,重视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布局性环境风险,考虑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污染物对江河,饮用水源地,集中居住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避免整体布局不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

同时做好地震对水库安全的次生环境风险评估。(马力 贾鹏)

4、潘岳:汶川地震对环保系统是一次考验

来源:中新网2008年06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28775.html

中新网兰州6月1日电 (记者 殷春永)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今天结束了对甘肃陇南地震灾区的慰问,他在这里提出,各级环保部门要时刻牢记环保人的神圣职责,尽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环境安全,为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陇南是除四川主震区以外受震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全市的受灾群众超过170万人,其中武都和文县的群众伤亡最为严重;重灾乡镇达到175个,有些村庄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地震还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地表塌陷、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潘岳指出,这次汶川地震对环保系统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锻炼。面对突发事件,各级环保部门围绕核与辐射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两个重点,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应急工作,有力地保障了灾区的环境安全。

潘岳对甘肃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他说,在日常工作中,环保工作者以与污染做斗争为己任,任劳任怨,不屈不挠。在突发灾难来临时,当我们自己和亲人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甚至正在遭受危害时,环保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以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为天职,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在第一时间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准确掌握环境质量的数据,特别是群众饮用水源的环境质量。

环保部门还清晰地意识到,必须在第一时间摸清各类污染治理设备损毁情况,摸底排查环境隐患,果断采取防范措施;必须在第一时间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为维护社会稳定尽责;必须在第一时间谋划灾后环境重建,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案,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着手环境功能区划调整,为重建美好家园出力。潘岳称,事实证明,环保队伍确实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坚强队伍。

潘岳表示,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防范受灾地区次生环境灾害的任务非常严峻。他对甘肃省环境保护局提出要求,一定要全力支持环境应急与灾后重建。

5、环境日主打低碳经济 中国把握最后卖"碳"商机

来源:中国经营报2008年06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29691.html

全球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300亿公吨!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400亿公吨!面对如此惊人的数字和预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作为《京都议定书》中的最大卖家,中国面对的是150亿美元商机。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同样承担着减排责任的重担。

150亿美元商机

“当下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600亿美元左右,未来这个市场的规模可达到2000亿至2500亿美元,而中国将占有这个市场1/4的份额,自然成为最大的卖方市场。”中国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牵头人之一、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告诉记者。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从现在到2012年,是我国未来可能履行减排任务前的最后商机。

近日,美国国际集团宣布,将注资200万美元支持中国新疆和四川的减排项目,用于补偿该公司2006年所排放的31万吨温室气体总量。与以往的碳排放指标买卖不同,此次美国国际集团购买的是两省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指标。

而国内150亿美元的气候商机也已经被众多国内CDM企业所看好。据记者了解,中国在全球注册的CDM项目已达200余个,大批化工企业从中受益。

北京济丰兴业投资管理公司是国内第一批尝到CDM“馅饼”滋味的企业,据预测,他们开发的安定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在建成后10年内可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左右,而这些减排的废气指标将出售给荷兰国际能源系统公司,按照发改委规定的每吨不低于8美元的价格计算,10年的收益就将达到800万美元。

看着当初梦想中的垃圾填埋场已经变成一座40米高的小山,张奕萌说尽管过程很艰难,但辛苦很值得:“作为国内第一个CDM项目,安定填埋场成为国内企业和国际上进行碳交易的一个成功范例,可以为更多企业提供经验和借鉴。”经历并参与了项目全部过程的北京济丰兴业投资管理公司副总张奕萌告诉记者,从设计到联合国有关部门最终签发核定减排量,他们用了3年。

中国推进“低碳”试点

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尚不需要承担碳排放责任。但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将有可能面对碳排放指标的考验。

5月27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了由其编写的“后京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能力支持项目”的中国报告。报告认为,“在排放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导致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高的水平。”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快会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众矢之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提出,中国企业应提早进行节能减排改造。

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内制定相应产业政策的依据。5月27日,国家发改委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河北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分别为比较发达的大城市 和污染比较严重的中小城市代表,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等方面,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并总结可行模式,在今后陆续向全国推广。

 “6月份,发改委将公布千家重点企业和各省级政府节能减排情况,没有完成任务的省和重点企业限期整改,争取在2007年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与污染排放总量。”李俊峰说,推行低碳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朱力)

6、专家称巢湖水体自净能力萎缩

来源:安徽市场报2008年06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02/100715665124.shtml

市场报讯(记者 鲁先红) 合肥市“母亲河守护行动”昨天继续进行。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针对巢湖蓝藻生长季节和产生规律,该市将组织专业的蓝藻打捞队伍。

西半湖未见蓝藻“影子”

今年5月初,巢湖西半湖曾出现一些蓝藻丝状或颗粒零星分布。昨天上午,记者和“母亲河守护行动”小组一起,乘船在西半湖上并没有发现蓝藻的“影子”。

合肥市环保局专家告诉记者,巢湖蓝藻的生长由来已久,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适宜的温度和日照强度,是蓝藻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气象条件往往也会影响到蓝藻暴发程度的轻重。但是,巢湖水环境污染导致水体质量下降促进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是巢湖蓝藻暴发几率频繁的主要原因。

巢湖水体自净能力萎缩

巢湖水质一直以来基本状况较差,全年一般保持在IV—V类水体(高温季节往往为劣V类)。

造成巢湖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合肥市环保局专家介绍说,其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导致巢湖水体逐渐呈现恶化趋势。首先,流域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巢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如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管网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污染日益突出,大部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巢湖水体污染。

其次,巢湖水体自净能力萎缩。巢湖是一座半封闭型湖泊,水体交换能力不够,湖泊底泥淤积严重,磷含量本底质较高,同时湖区湿地面积萎缩,水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等,最终湖水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成立专业打捞蓝藻队伍

合肥市环保局表示,应尽快建立应对巢湖水环境污染预警机制,制定一套完整的防止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针对巢湖蓝藻生长季节和产生规律,合肥市环保局表示,要组织一支蓝藻打捞专业队伍,投入相应资金,配备必要的设备,长时间围绕湖面打捞蓝藻。

目前巢湖西半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总氮。合肥市环保局专家告诉记者,清除蓝藻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除了对其进行人工打捞外。根据太湖治理蓝藻的经验,该市计划成立专业打捞队伍,“这样的打捞船只其实相当于一个移动泵站,把蓝藻集中围起来,通过专业的设备,把蓝藻全部打捞起来后填埋,或者沤肥。”

据悉,目前环保部门已就此方案向政府报告。

7、湖南将关闭湘江流域37家污染企业

来源:新华网2008年6月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6138

新华网长沙6月1日电(记者谭剑)记者从湖南省环保局获悉,湖南省将在10月以前对湘江流域内37家企业实施取缔关闭。

湖南省环保局局长蒋益民称,除了这37家企业外,环保部门还将对湘江流域内的21家企业实施淘汰退出、对240家企业实施停产治理。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污染整治的重点,流域内的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等地区既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重镇,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通过“十一五”以来的大力整治,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07年在出现历史最低水位的情况下,湘江流域十年来首次未出现重金属污染超标。

按照湖南省政府最近通过的《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湖南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资金174亿元对湘江流域水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将对湘江沿岸851家污染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在湘江流域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项目123座,争取到2010年实现流域水环境质量功能达标。

蒋益民介绍说,湖南省已拟将减排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对减排任务完成不好的地区、企业,环保部门将实施区域和企业限批。

8、甘肃:地震或影响白水江熊猫繁殖 

来源:新京报2008年06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28677.html

地处甘肃文县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在震后是否安全被更多人关注。昨日(1日),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华梨介绍,地震可能会影响到保护区内熊猫的繁殖,但到目前为止可以确认,保护区内的熊猫仍然安全无恙。

据黄华梨介绍,保护区内共有100余只大熊猫,根据地震前后两个月的野外检测调查结果表明,除局部区域滑坡对大熊猫栖息地有轻微影响外,没有发现这些熊猫有死亡现象。他同时说,由于四五月份是熊猫的交配期,因此地震可能对保护区内的熊猫情绪造成影响,不利于交配繁殖。

据了解,事发时保护区内部分站点的工作人员正在野外巡查,事后也有工作人员在熊猫栖息区寻找熊猫踪迹,没有发现熊猫尸体,同时发现了熊猫的新鲜粪便和食迹,目前没有熊猫的伤亡报告。

针对灾后的动物保护工作,黄华梨说,保护区内大熊猫的栖息地达到11万公顷,其中竹子的面积达到6万公顷,且这些区域竹子生长状况良好,熊猫食源充足,灾后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目前已组织工作人员进入保护区修补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为熊猫顺利繁殖创造条件。(记者 贾鹏)

9、冯骥才等专家学者紧急投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2008年06月02日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7326553.html

羌族释比“还愿会”大型祭祖还愿活动。羌族释比“还愿会”,羌语称“苏布士”,也叫“祭山会”。每年重大节庆之时,羌人都要在神山密林里举行大型祭祖还愿活动。其中尤以十月初一最为隆重。还愿会主要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至今这一理念仍在羌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6月2日电 (记者黄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羌族文化研究专家李绍明等学者6月1日在京发出倡议:呼吁民间文艺工作者尽快前往四川灾区、共同参与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6月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来自北京和四川的文物、历史、民俗、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纷纷为“如何抢救、传承、延续羌族文化”建言献策,并向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发出这份倡议书。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以及来自北京和四川的文物、历史、民俗、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罗哲文、李学勤、刘锡诚、宋兆麟、朱永新等50余人出席会议。

严隽琪在座谈会上指出,此次受灾严重的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又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北川的大禹遗存丰富,北川的羌族村寨、羌族史诗、羌族雕镂、羌族民间歌舞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她希望文化界专家积极投身灾后文化重建工作,深入调查与了解羌族文化和灾区各民族文化遗产在震中受损情况,贡献专家智慧,提供建设性意见。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在会上介绍了实施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工作的具体措施和目的,他说,作为一名文化人,承受着失去同胞和文化遗产双重的焦愁,羌族文化在还未来得及整理之时,受到迎头一击,少数民族文化大部分是非物质文化,一旦传承人消失,根脉易断绝。羌族许多古村落位于河谷之中,此前尚未进行文化遗产的全面整理、普查,地震过后,羌族文化遗产不能再受更大损失。他呼吁民间文艺专家:尽快前往灾区,到北川等羌族聚居地展开文化遗产调查、寻找民间文艺传承人;其次,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类;第三,提出具体保护方案。

罗哲文、李学勤、刘锡诚、宋兆麟等曾经深入考察和研究过羌族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就如何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发言。专家们深入讨论了灾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历史文化价值,纷纷为灾后重建的文化保护建言献策。

会上成立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由冯骥才任主任的专家调研组,迅速组建工作小组赴灾区调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受损情况,提出保护规划。

与会专家学者还向全国文化工作者发出了《倡议书》,倡议书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也使很多文化遗产受到重创,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毁灭性劫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性的文化难题,遭受巨大损毁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劫后重生、重现辉煌,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和考验。

倡议书呼吁,请让你与我们一起与灾区人民共同承担和应对这场劫难;请让你与我们一起带上行囊,去灾区做特殊的田野调查,去记录、整理、呈现灾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请让你与我们一起探索和研究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弘扬它们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的地位与贡献,积极为各地重建家园建言献策,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世代赓续。

羌族民居。(资料图)

10、新华网:长江三峡汛情测报范围超过42万平方公里

来源:新华网2008年6月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6103

新华网宜昌6月1日电(记者江时强 徐烨)长江三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二期工程1日投入运行。至此,三峡库区的汛情测报范围增至42.7万平方公里,为今年汛期三峡水库调度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一期工程于2004年5月31日投入运行,建设了126个水情自动遥测站,覆盖长江重庆至宜昌段6万平方公里流域范围。二期工程建成299个水情遥测站,覆盖范围从重庆往上游延伸至宜宾屏山县,约36.7万平方公里流域范围。

据中国三峡总公司介绍,该系统能即时反馈宜昌至宜宾段长江干流和长江重要支流水情信息、泥沙信息以及气象信息在内的综合水资源信息,为三峡水库的调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三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拥有自动遥测以及GSM、北斗卫星双信道通信等技术手段,处于国际水情监测系统最先进水平。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位于四川灾区水文局的部分水情报汛站通讯全部中断,无法正常监测和报汛。中国三峡总公司提供重要支持,提前启用了刚安装完成的三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每天按时把水、雨情信息发送到四川省水文局接收中心,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2008年后,三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还将建设新的遥测站网,并与中国三峡总公司建设的金沙江水情自动遥测站网整合。届时,三峡水情遥测站总数将达到600个,覆盖湖北宜昌至云南丽江石鼓镇之间的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区域。

按照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的防汛计划安排,三峡水库目前正在加大下泄流量腾库准备防汛。按照长江水利部门的初步估计,今年三峡水库最大洪水流量可能达到55000立方米/秒,三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将为三峡工程防汛提供有力支持。

11、水电之乡的三个子民

来源:京华网2008-06-02记者:徐一龙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8-06/02/content_284950.htm

地震前(上图),地震后(下图)的太平驿水电站。

遭到严重破坏的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楼房。本报记者 范继文 摄

一名受灾群众在秀平街寻找可用之物。本报记者 范继文 摄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地震之魔,从汶川映秀镇的北部钻出地面,半个中国感受到了震动。这一震,小镇39年的荣耀和繁华,瞬间化作泡影。

这一震,映秀又回到了39年前的模样。

1969年,30岁的电工谢方钦从绵阳市三台县一家电厂调到映秀镇,参与映秀湾水电工程。此后,理发师郝玉平和厨师肖四也在此扎根。

谢方钦来映秀之前,厂长曾经给他交过底——“映秀那地方,一片乱石瓦,走路踢到脚,没有小洋房,农民住草房。”

【编者按】

很多人走了,他们的生命原本还应延续。

他们所生活的小城,也遭受重创。汶川映秀、北川、彭州、平武、什邡……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它们时,已满目残垣。

那些小城是有生命的,他们的年龄以百千年计,原本生机勃勃。

好在,重伤之后,惊恐逐渐过去,生命开始重构,学习和农忙都已继续。

从今天起,我们的系列报道将怀念小城的过往时光、记录小城的现实痛楚,并将展现——

它们正在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擦拭伤口、护佑子民。

我们坚信,城市不只是一群建筑的集合体,甚至可以不局限于地理,即使异地重建,它们的光辉仍然能和自己的历史汇合。

是为“城记”。

人到映秀

谢方钦到映秀的时候,山上的树还没有那么多。

“那么大的树,砍下来就拖回去烧了。”5月26日,老谢比划着碗口粗的小树说。

那时候,映秀做饭、烤火的主要能源就是山上的树木。

后来,映秀成了水电之乡,电力成为最廉价的能源。除了熏制腊肉,人们很少用植物当燃料了。

即使在地震之后,顺着岷江西岸,一路沿都江堰到映秀的213国道向北,两岸青山仍然树木茂密,只是地震引发的一道道山体滑坡,像一个巨大的怪兽用利爪猛地抓过山体,留下惨白的伤口。

山腰和山脚下一块块平地,当地人称为“坝子”,小的坝子是村庄,大的坝子就是乡镇。顺着盘山的213国道一路北行,村庄和小镇迎面而来。

映秀镇有100多平方公里,213国道穿镇而过,镇中心步行也要不了20分钟。镇的西北角,道路分为两支,向左走是卧龙,向右走是汶川县城、九寨沟。

通往九寨沟方向的一小段213国道,是镇里最繁华的秀平街。镇里最有名的“肖四饭店”和最早的“映秀理发店”在这条街上,隔路相望。

镇里的红白事,多在肖四饭店办;不知多少人的发式是在映秀理发店老板郝玉平的手下焕然一新。

多年前,映秀对于郝玉平、谢方钦和肖四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1965年,在服务业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下,17岁的理发员郝玉平从成都沿着岷江东岸的老成阿(成都到阿坝)公路,北上汶川。

1969年,30岁的电工谢方钦和9名同事,从绵阳来到映秀湾水电工程。

1989年,17岁的肖四跟随母亲从都江堰而来,开了个早餐店。

他们定居在这里,在这里成家生子,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见证了映秀的繁华。

大地震时,他们幸运逃生,但大半生的心血几乎全部毁掉。大地震后,他们一路向南,回到了成都、都江堰,有人到了更远的地方。

当年他们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映秀时,怎么也想不到,离开,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

水电之乡

1965年9月23日,17岁的郝玉平所在的成都振蓉理发店,全店搬迁支援三线水电建设。

两辆大卡车,装载着理发店12名员工和所有家当,沿着当时还位于岷江东岸的老成阿(成都到阿坝)公路 ,一路向北。

“当时,当然不愿意去。”郝玉平说,他家人都在成都。理发店先是整体搬到汶川县城;1971年,为水电工地服务,其中的8人又再次搬到了映秀镇,成立了映秀理发店——那是镇里最早的正规理发店。

在成都吃惯了大米的郝玉平,最初连饮食都不习惯,映秀的主食是玉米面。

1969年,电工谢方钦来到映秀时,现在的镇中心还是一片沼泽地,他们就在镇西头的小河边村民组旁,用油毛毡搭设了临时的居所。

映秀当时还比较闭塞落后,“政府的人,都在家里办公。”谢方钦说,镇政府当时在岷江东岸,很多人都不知道镇政府所在地。后来镇中心跨过岷江,西移至现在的位置。

映秀湾电厂从1965年开始兴建,数以万计的军人、水电技术人员、工人涌进了这个小镇。让小镇一下热闹了起来。

除了土地,小镇不能给予外来的人任何东西。当地人甚至不能卖菜给家属们,一是当时还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二是本地人不会算账。

“听说早些年偷偷卖菜的人,也不说多少钱一斤,随便给些钱,就能拿走。”后来到映秀搞餐饮的肖四说。

同样,规模浩大的水电建设也很少能给予当地一些东西。包括水电技术员谢方钦和理发师郝玉平,都是国家统一调配而来;人数更多的建筑工人,则大量从东北开来。当地人无法从水电工程里找到工作和任何生财之路。

1970年10月11日,映秀湾电厂开始发电。

映秀镇近水楼台,也在那一年通了电,廉价的水电使得小镇将电力作为最重要的能源。

“在哪里修一座水电厂,哪里就会出现一个城市。”对于映秀的发展,映秀湾电厂的老员工谢方钦认为,水电站居功至伟。

获得机遇

在映秀岷江段建水电站,是因为这里水流资源充沛,但一开始,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是地震断裂带。

谢方钦说,在建站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地质和水文勘测。“两边的岩石确实不一样,一边是花岗岩,一边是叶岩。”

水电站建成后,还专门在取水口处设了一支由广东人组成的地震队。后来,这支地震队撤到了郫县。

理论上可能出现的地震,一直没有踪迹。水电站开始逐步壮大,1975年和1992年,映秀湾电厂又在映秀境内岷江支流渔子溪上分别修建了渔子溪水电站和耿达水电站。

此时,映秀人和周边的劳动力开始从工地上找到工作了。谢方钦说,当地农民开始在工地上做和浆、搬运等临时工,后来也就当了正式工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1年建设太平驿水电站和福堂水电站时,映秀镇本地人已经对参与大型施工游刃有余。很多人贷款买了货车,帮助工地运送土方。

地震时,都江堰到汶川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许多映秀当地人,也参与了这个工程。

在映秀,很少人出去打工,接连不断的水电工程和道路修筑工程,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同时,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卧龙保护区和九寨沟风景区的开发,游客们开始途经映秀镇。

映秀开始热闹起来,街头也开了四五家新潮的理发店。

“我们还有两三百名老主顾。”一直经营着映秀理发店的郝玉平说,虽然自己只会做老样式,但20多年的经营,还是打了很深的基础。老郝此时早已娶妻生子,妻子也是成都人。之前,他的同事们或过世或陆陆续续回到了成都,就剩夫妻俩在映秀镇扎了根。当年公私合营性质的理发店解了体,老郝在原来的位置继续用原来的招牌,搞起了个体。

此时的老郝早已适应了映秀的生活,每年春天,院前屋后的樱桃花开放,之后是山上的野樱桃树开花;映秀的泉水特别甜,用映秀水做的豆花、豆腐和豆腐干,有着“特别的豆腐清香”;晚上,镇里坝子上,会点起篝火,大家一起跳羌族的舞蹈;老郝还从老乡那里学会了熏腊肉——春节前,用砖砌个大半人高的炉子,吊上新鲜的猪肉,下面点起松针慢慢地熏……

1999年,老郝借了些钱,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凑了12万元钱,在理发店的旁边盖了个三层小楼。一层出租商铺,二层租给人住,自家人住在三层。小楼把在秀平街的拐角,房租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去年年底,老郝把借的钱全部还清。

靠着这个小楼,老郝夫妻的下半辈子,将衣食无忧了。

老郝的生意,不是秀平街最好的买卖。小楼对面的肖四饭店,是小镇餐饮业的标志。

肖四的成功,几乎是小镇商业得以发展的缩影。

肖四饭店

“辛辛苦苦奋斗19年,又回到原地。”第一次见到记者,肖四苦笑说。

肖四排行老四,原名叫肖建,这个名字在小镇上没几个人知道,因为肖四饭店的名头实在太响了。

1989年,17岁的肖四跟着母亲从都江堰来到映秀镇。母亲曾经在西安的饭店做过工,有些手艺。听人说映秀有大批外来人口,好做生意,母子俩带着500元钱,决定到映秀闯荡。

“当时映秀有三四万人,光水电十局就有1万多人,电厂也有好几千人。生意很好做。”肖四说。

母子俩先是在小镇的市场上租了个摊位,办了个“如意小食店”。小店开始只经营早餐,卖些包子、面条、馒头和映秀人没见过的川西著名小吃叶儿粑——用糯米包着猪肉馅,裹在橘子叶里蒸熟。

每天四五点,肖四就起床烧火,揉面,煮粥;母亲6点起床包包子。第一个月,小店就赚了1000多元钱。

几个月后,小店雇了个帮工。1990年,“如意小食店”搬到了秀平街拐角东侧,面积50多平方米。饭店开始经营起更赚钱的午餐,爱琢磨的肖四当上了“大厨”,他做的回锅肉、水煮肉片,成了客人们常点的“名菜”。

半年后,饭店又搬到路对面,面积也扩到了八九十平方米。1993年,饭店兼并了旁边的粮油店, 扩到了100多平方米。

那时候,小镇已经略有繁华的模样,几个大的水电站的员工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肖四决定给饭店装修。

安于现状的母亲反对装修——当时,她仍然是“如意小食店”的老板。最后,肖四用自己积蓄的几千元搞了装修。他给饭店打起了吊顶,隔出三个雅间。

一年后,肖四再次要给饭店装修,母亲再次反对。相持不下,母亲干脆摊牌,让肖四当家,每月交钱。这一次,肖四花了一万多元钱,装好后,店名改为“肖四饭店”。

那一年,肖四23岁。

就这样,肖四每隔几年就会把饭店装修一新。他从山下请来新的大厨,自己不再炒菜。有熟客的时候,肖四总会去敬个酒,好朋友一定要打个折。回头客,越来越多。

外地的游客们开始在游记中提到肖四饭店。他的饭店,已经可以同时容纳200多人用餐。

2006年,肖四在饭店北侧开了个卡拉OK歌厅;2007年,在都江堰市百货大楼旁开了“肖四火锅鱼府”;同年底,还承包了位于映秀镇的阿坝铝厂的食堂。

“我做生意,就是有钱就投资。”肖四说。

2008年春节后,他又投了10多万,将歌厅装修了一遍。

在新的一轮投资后,这个小镇上的“商业巨子”开始等待2008年的回报。

地震之劫

他等到的是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那时候,映秀湾电厂退休职工谢方钦正在西昌看儿子的路上。他坐在一辆公交车上,车子突然颠簸不平地跳动起来。司机把车停下,乘客们一时有些发蒙。

司机一边说,“昨天刚打的气,怎么就没气了”,一边下了车,用脚踩了踩轮胎,发现仍然是满气。这时候,街上突然出现了很多人,人们从楼上逃了下来。一个交警说,地震了。

“当时,我还不知道,震中就在映秀镇。”老谢说。

肖四正在映秀。

肖四刚刚离开饭店,到街角的一家影碟店买歌碟,他要让歌厅随时有最新的流行歌曲。饭店里,几个朋友正在一个包间吃饭,妻子燕子在大厅算账,10多名服务员在后院的一层。大地第一次晃动时,他还没反应过来;第二次晃动时,他大喊声“地震了”,冲出了影碟店。秀平街上已经尘土满天,一幢幢房屋开始倒塌,饭店也在倾覆。他喊着“燕子”跑到了店门口,看到妻子一脸惊慌地站在路中间。同样幸运的是,他的朋友所在的包间没有完全塌毁,朋友们从窗户翻了出来。服务员也在第一时间,跑了出来。

路对面,理发师郝玉平的三层小楼也倒了。郝玉平正在理发店内隔出的一个屋内午睡,房屋晃动几下后,妻子王秀蓉跑到房间里叫他出来。房子眼见就要塌了,老郝扯着妻子就往床下钻,还没完全钻进去,墙就砸了下来,妻子的左半边身子被砸中,幸而一根横梁斜架在床上。两人被倒下的墙封在了床下。

老郝的儿子郝磊,从不远的网吧里逃了出来。老郝在床下大声地叫儿子,儿子赶忙找人去抬墙。

肖四也赶来帮忙。墙太沉,大家只能抬一下,老郝往墙和床之间塞块砖,塞了五块砖后,夫妻俩才钻出废墟。

出来一看,映秀镇最繁华的秀平街,已经被夷为平地,整个镇中心也被毁灭。

老郝的爱人,左臂和左腿骨折;肖四的嫂子和一个侄女遇难;谢方钦认识的人,倒没有受伤,他的老朋友大都和他一样退休,幸运地不在映秀镇。

5月12日晚上——大雨,大家蜷缩在还没破损的汽车中,有的只是举着一块塑料布站着过夜。

那是最恐怖的一夜。

重构将来

谢方钦没有受伤,但他服务了一生的映秀湾电厂损失惨重,大量职工死亡、受伤。地震瞬间,电厂的三个水电站在调度中心的屏幕上“消失”。

谢方钦“回到”了都江堰的家,映秀湾电厂盖的小区映电花园——楼虽没塌,但全部成了危楼,没有人敢再进去居住。69岁的老人只能住在帐篷里,等待安排。

理发师郝玉平一家乘冲锋舟离开了映秀,妻子因骨折被送到了华西医院,好在没有生命危险。

郝玉平知道,即使恢复重建,他的老主顾们也死的死伤的伤,他盖的三层养老楼,也难以得到赔偿。几天后,夫妻俩远赴安徽继续养伤。儿子留在成都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内。

肖四和妻子也在两天后到了都江堰,他们的儿子在都江堰上幼儿园,逃过一劫。肖四后来又上山,把自己的福特汽车开了下来,这是他最大的一笔财产了。肖四开在都江堰的鱼头火锅店并没有倒,他想等待机会在都江堰重新开店。他有很多朋友,他的朋友们知道他开饭店是把好手,都帮着他在成都郊县,寻找新址开张。

他们都想重回映秀。但是汶川县县长寥敏说,待地质专家和防疫专家的评估结果出来后,才能谈重建。

地震后,谢方钦看到了一张震后的映秀航拍照片——遍地废墟瓦砾,楼房几乎全部倾覆。他想起了39年前老厂长的描述:“映秀那地方,一片乱石瓦,走路踢到脚,没有小洋房,农民住草房。”

但那张照片没有拍到的是,很多映秀人住在帐篷和活动板房内,他们守候家园,烹煮废墟里刨出的腊肉款待外国记者;满含着热泪猛挥着手臂说,一定要将这个阿坝的南大门恢复。

那张照片同样没有拍到的是,现在都江堰的肖四坚定地说,他一定会回到映秀,重开饭店。本报记者 徐一龙 汶川映秀报道

12、记者直击"限塑令"第一天:效果尚需时间检验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8年06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26091.html

――本报记者现场直击“限塑令”第一天

编者按:

当我们早已习惯了“两手空空”上商场,心安理得享受免费塑料购物袋带来的方便时,其实我们已经对塑料购物袋产生了可怕的依赖症。

一纸“限塑令”,使得从6月1日开始我们不再有“免费的晚餐”,商家会理直气壮地对消费者说:对不起,请您掏钱买!

但是,“限塑令”的宗旨并不是要让消费者为塑料袋买单,也不是通过收费来让人们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而是通过收费让人们不再对使用塑料袋无动于衷,不再让“免费使用”蒙蔽了人们对环境的责任意识,从而让人们彻底医治对塑料袋的依赖症。

消费者平静接受“限塑令”

5月31日晚7点,在北京京客隆超市针织路店,收银员告诉《市场报》记者:“这是最后一打塑料袋。明天起这种塑料袋就不能用了。”记者在该超市门前看到了张贴的告示,提醒消费者6月1起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

6月1日一大早,《市场报》记者就来到该超市,看到有些顾客仍提着塑料袋走出收银台。一位女士告诉记者:“今天头一天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也忘了带些工具,只好买了两个环保塑料袋。以后随身携带布袋就好了。”

超市环保塑料袋按照大小售价在0.1―0.3元之间,布袋分为2元和3.5元两种。记者在超市观察了1小时左右,看到一些顾客自己携带了方便袋,而一些没有自带工具的顾客对于购买环保购物袋也没多少怨言。“早听说超市要停止提供塑料袋了,没什么不适应的。”一位中年男子告诉《市场报》记者。

6月1日早晨8点30分,《市场报》记者在北京沃尔玛大郊亭店看到,当天来购物的人绝大多数都自行携带了购物袋。印着各种LOGO的塑料袋、环保袋、尼龙袋比比皆是,使用沃尔玛超市提供的塑料袋的消费者则很少。

“一直都是免费的,突然开始收费还是很难让人习惯。”由于当天是限塑第一天,还是有不少顾客并不知道超市已经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了,直到结账时才发现自己要购买塑料袋。

在京客隆超市,一位老大爷在得知购物袋收费时,犹豫了半天,最后,老大爷扔下钱,说:“就这样吧,第一天,不太习惯。”

买商品送购物袋受欢迎

“其实你根本不用花钱买塑料袋。”在沃尔玛,一位消费者看到记者在收银台前查看塑料袋价格标牌,热心地介绍经验。她告诉记者,虽然塑料袋收费了,但目前很多超市都会以各种方式免费提供环保袋:“乐购满55元送无纺布环保袋,沃尔玛刷银联卡消费38元送环保袋。而且,你买一个环保袋在沃尔玛消费十次并盖章后,就可以再免费得到一个环保袋。”

在采访中《市场报》记者看到,很多消费者自己携带的购物袋上面印有各式各样的产品名称或标示,明显是免费的赠品。一位年轻的女士告诉《市场报》记者,5月下旬很多产品在促销中都把环保布袋作为赠品,这样使大家在以后购物时可以带着布袋来购物。

《市场报》记者发现,一些生产商为了适应禁塑令新规,也有新的举动。诸如,买三瓶2.5L的百事可乐,随商品配送一个布袋;买6瓶华旗果茶,同样随商品配送一个布袋。这些举措颇受顾客的欢迎。有顾客认为,为了有效防治塑料袋污染,除了有偿使用环保袋外,生产商也应在商品的外包装上下点功夫,增强商品的便携性。

 “能不用塑料袋的就不用塑料袋,非用不可的,再用环保塑料袋。”一位消费者说。

此外,乐购还提供了利用旧纸箱免费打包的服务,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商家不再提供“免费晚餐”

6月1日,《市场报》记者在北京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地下超市看到,限塑令和购物袋标价牌醒目地树立在超市入口和收银台。塑料袋的价格定为0.2元和0.3元,还有两种无纺布袋,分别是3元和5元。有好几种颜色,布袋左下角印有“华堂商场”字样。

TESCO(乐购)的最新塑料购物袋仅有一种,每个售价为0.4元。除此之外,从标价1.8元的无纺布购物袋到29元的折叠带轮购物车……乐购超市提供的购物袋品种最多。

《市场报》记者了解到,沃尔玛目前除了提供大号0.3元、中号0.2元、小号0.1元三种规格的收费塑料袋外,还提供价值1元至5.9元不等的环保购物袋。

在一些商场,早在几天前就已经提前禁止提供免费塑料袋。国美电器北京安贞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5月初,他们就已经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了。

遗憾的是京客隆超市甘露园店,除了门口的玻璃上贴有一张“6月1日起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的提示外,超市里并没有标示出有偿购买塑料袋的价格。《市场报》记者在超市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可销售的布袋、纸袋。没有标明塑料袋的价格,给顾客带来了不便。大家不得不在收银台一遍一遍地询问、比对,然后决定是否购买。

除了各大商场超市外,《市场报》记者也走访了一些社区内的小店。在北京呼家楼一社区便民店里,店主告诉记者,他手头还剩余一些过去没用完的塑料袋,但不敢提供给顾客,怕违规受罚。他透露说,以前给他提供塑料袋的供货商现在转行了。即使想购进过去那种塑料袋也没有渠道了。

应对“有偿使用”各出奇招

由于习惯了免费塑料袋,在限塑第一天,有不少顾客突然发现自己要购买塑料袋。不想购买塑料袋的消费者各出奇招,应对“有偿塑料袋”。

在乐购超市,一些顾客在询问塑料袋的价格后,选择自己拿着东西走。一个小伙子把装着粽子的塑料袋打开,把其他商品放进去,一起提走。

在华堂超市,有顾客把购买的商品放进鞋盒中。“反正都是新的。”出此奇招的大妈笑着说。还有消费者把购买的商品放在乳制品提供的纸袋中。“能提回家就行。”

还有一些购买了零星物品的消费者,在得知塑料袋收费时,转身回到超市,在干果售卖区扯了一个装干果的塑料袋,“这样的塑料袋是不收费的。” 这些消费者纷纷表示,这样做法只是为了当天“应急”,以后再去超市会记得自带购物袋。 “包点心用的黑纸,拎鱼的麻绳,自己编的尼龙网兜……”一位年近半百的消费者对《市场报》记者怀念起从前的包装工具,“买菜用菜篮子,买点心用纸包……其实没有塑料袋的时候,不是也照样买东西吗?”

有意思的是,在自带、购买布袋的消费者中,很多是带着小孩子的年轻父母。由于这一天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一家三口出来大采购的情况非常多,很多家长在结账时,都给孩子讲解一些环保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一位家长坦言,如果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自己可能也会购买塑料袋,毕竟习惯了。但是有这样的机会,还是通过购买布袋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13、遏制白色污染人人有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6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27458.html

中国自6月1日起,禁止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零售场所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对中国此举表示赞赏。他说:“这是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决定,突显出治理塑料袋污染的国际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治理塑料袋污染的决定对亚洲乃至全球都可能产生影响。”

在中国“限塑令”即将执行之际,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有不少公益组织上街免费分发“环保袋”,并向路人宣传塑料袋的危害,提倡使用环保袋。为了支持中国这一环保行动,欧盟驻华代表团和德国麦德龙公司5月底在北京免费向顾客赠送1万个环保购物袋,袋上印有“请选择购买有节能环保标志的商品、请不要购买过度包装的礼品”等各种环保贴士。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宣传,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曾几何时,小小塑料袋风靡全球。由于它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不过,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塑料袋带来的环保问题,塑料袋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渐渐“失宠”。无论是在美洲、欧洲还是非洲,许多国家都在出台各种政策法规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使用替代性可降解产品、收取处理费、设置回收箱以及对违反者罚款等。

据考证,塑料袋于1902年发明于欧洲。但就是在塑料袋的诞生地欧洲,早就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禁止无偿使用。欧洲一些大型零售商场几年前就已开始逐步推出可反复使用的环保购物袋,而且款式和规格多种多样,方便消费者选择。此外,商家还张贴海报,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经过不懈努力,欧盟主要国家大型零售商场减少白色垃圾的计划进展顺利。如德国在几年前就实施了相关法律,使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大幅减少,目前德国所有超市的塑料袋均是有偿使用,并根据大小来收费,从0.05欧元到0.5欧元不等(1欧元约合人民币10元)。不管顾客是否使用塑料袋,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店都要缴纳回收费。英国、法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令,力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意大利政府则对塑料袋生产商实行“课税法”,征以重税,以遏制塑料袋的生产。

在世界其他国家,如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非洲的肯尼亚和乌干达,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等,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案和法规。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利夫拉皮兹,是北美首个禁止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城镇。这个人口不到550人的小镇规定,所有购物场所不得向顾客提供塑料购物袋,违反规定者将被处以最高达1000加元(约合989美元)的罚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很多超市对塑料购物袋收费,而消费满一定金额可以免费获得可重复使用的购物篮。

遏制白色污染、力促环保,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环保其实就在你我身边,触手可及。只有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改变旧的生活习惯,为遏制白色污染出一份力,我们美好的家园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徐步青)

14、谁来疏导“限塑令”造成的“堰塞湖”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2008-06-02李六合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6/02/content_784224.htm

6月1日是“限塑令”实施首日,记者一早巡城发现,大型超市已经迅速投入到收费的角色,但许多肉菜市场、餐饮店和小士多还处于“自我过渡”期。由于不提供免费塑料袋,市场内的争执也随着购物者的增加而频繁起来。特别在烧腊店,由于店主只 

提供免费饭盒,顾客又不愿意买袋子,引起许多不快。(6月1日羊城晚报)

倍受国人关注的“限塑令”今天终于开始正式实施。不仅经营者不习惯,消费者更不习惯,看了以上的报道,笔者认为,市场内的争执说明“限塑令”已在国人心理上造成“堰塞湖”,谁来疏导“限塑令”造成的“堰塞湖”?

5月12日,四川汶川爆发里氏8.0级地震后,近期媒体出现一个很具有次灾害的地质名词——堰塞湖,它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

今天,受“限塑令”的影响,不少人心理上的不习惯就像地质现象中的堰塞湖一样,具有突然形成封闭、高压的特点,也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限塑令”的环保旗号与初衷是不容质疑的,毕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好好保护环境是应该更是必须。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塑料袋已俨然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方便用品的今天,这道“枷锁”无疑禁住了更多居民的便捷,改变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长久以来产生的习惯。

尽管“限塑令”已宣传一段时间,但造成国人心理上“堰塞湖”泥土、山石也的确不少。对经营者来说,摊主对“限塑令”的认知还很懵懂。不少摊主都感到为难,担心“卖新袋”会影响生意。“不把这些老袋子用完怎么办?”而一些摊主更是犹豫:“有些人来买把青菜,还要让人家花钱买个袋子别人愿意吗?”“如果别的摊主悄悄送,我不送别人会来买我的菜吗?”“我卖的鱼虾等都是水淋淋的,不用袋子行吗?” 有的摊主忧虑,现存的用完了估计还得订新版的环保袋,但至今为止,她还不知道向哪里去订等。对于消费者来说,在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时代月新日益的今天,这道“枷锁”想让国人回到几十年前报纸包猪肉、尼龙绳串鱼的那个流逝已久的年月,显然也不太可能。很多上班族都是下班后顺便买东西,他们说,我不能每天上班都带上一个大环保袋吧;有人说,我总不能把买的蚊香、杀虫剂和食品放在一起吧;有更多人把用过的塑料袋来装垃圾,他们担心不知道今后用什么装垃圾(如果用买来的黑垃圾袋不能降解,照样污染);也有人对几角钱一个塑料袋无所谓,照样随用随丢等。

 “限塑令”造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会让“限塑令”功亏一篑。所以,疏导“心理堰塞湖”与疏导“地质堰塞湖”同样重要。现在地震灾区的“地质堰塞湖”绝大部分都疏导完毕,比如最危险的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渠已完成,2天后就可以自动溢水。可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谁来给“限塑令”造成的“堰塞湖”掏空“心理泥沙”疏导“开一条渠”,形成“活水”,让“限塑令”水到渠成,使人类与环境两相宜。

15、“限塑令”网开一面比过渡缓冲好

来源:人民网2008年06月02日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7326144.html

对于6月1日即将实施的“限塑令”,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司长邸建凯明确表示,坚决按期限执行,不设立过渡期。而此次收费的塑料购物袋指由商品零售场所提供的“具有提携功能的塑料袋”,而用于装盛生鲜食品、熟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没有列入到有偿使用范围。(5月30日新京报)

 “限塑行动”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公众需要调适一下生活习惯,渐渐地将限塑理念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笔者觉得,商务部决定不将塑料预包装袋列入有偿使用范围比设过渡期更有好处。

此前人们担心“限塑”后会带来诸多不方便之处,还要掏钱买包装袋。商务部对装盛生鲜食品、熟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网开一面”就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公众可以选择自备具有提携功能的布袋子、菜篮子以及其他可以转移商品的各类包具、袋子,也可以选择购买零售场所提供的购物袋。

如果设过渡期则容易让人们产生误导,对“限塑令”的权威性与执行力产生怀疑,进而对政府一系列的限塑举措失去公信力。何况过渡终有结束时,长痛不如短痛,明确表示不设过渡期更有利于“限塑令”的全面实施。

不过,尚有两点担忧,一是有偿的塑料购物袋能否经久耐用?零售场所提供的塑料袋经过洗涤后应该可以重复使用,因此质量上应有特殊要求,这将有利于居民节约资源。二是没有列入有偿使用范围的塑料预包装袋会不会出现过度使用和扩大范围的问题?而且塑料购物袋收了费,不一定就不产生“白色污染”,紧接着的监管措施一定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