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五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2008-05-29

五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民间组织在行动:

1、走向汶川,走向汶川之七-是回忆也是未来

2、社会组织救灾观察(原民间组织救灾特刊)5/28

 

汶川地震专题报道:

3、人民网-人民日报: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已具雏形(图)

4、广州日报:川一半国家重点文物受损 都江堰世遗名号不会失

 

环境资讯:

5、新华网:世界银行批准三个中国贷款项目推进节能减排 

6、中国新闻网:琼讨论编制海洋灾害 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7、人民网环保频道:气候变暖影响着全球生物体

 

人与自然:

8、人民网-人民日报:大熊猫,你在卧龙还好吗?

 

污染信息:

9、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贵州六盘水:大雨过后齐中毒 村民疑为电站污染水源

 

人物访谈:

10、重建就是这代人对未来的想象汶川震后十日访谢英俊

 

民间环保:

11、初夏的通惠河

 

深度报道:

12、半月谈:治理存在三大误区 城市河流的生与死 

13、新京报:丽江地震后重建启示录 

14、半月谈:娜允:一座等待拯救的傣族古城 

15、礦泉水瓶勿重複使用

 

环境时评:

16、新京报:应对西南水电震后评估 

17、新华网:中国民间救助力量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积极作用

18、东方早报:灾后重建更当敬畏自然

19、新京报:灾区复苏不可忽略文化生态重建 

 

 

 

 

1、走向汶川,走向汶川之七-是回忆也是未来

文/图汪永晨

 

职业技能鉴定所

在这次大地震灾区,挂着这样破损招牌的机构和商店到处去可以看到。初看时,只是觉得,房子已经成了这样,里边的人跑出去了吗?他们安全吗?他们现在在哪里?

中国银行

住院部

医疗定点站

接下来又会想,这些职业都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这些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现在,以后他们的职业,他们的饭碗,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会有什么样的安排,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眼镜行

硼堰管理处

专业洗鞋

北大阳光

物美价廉

到灾区后,我曾发出过呼吁:“爱心需要管理”。看着这么多破损了的牌子后,又开始了和专家们的新一轮讨论,救灾是不是要有阶段性,对于下一步的救灾是不是应该尽早有所规划。不应还停留在仅仅是献心的阶段。

昨天的照片,我选择的都是灾民的自救,那么在他们自救的过程中,我们有专业,有特长,有能力的人又应该如何去帮助面对一无所有的灾民呢?

妙手回春

大药房

大夫可以妙手回春,可以给病人开药方。那么我们社会的管理者,我们的专家,我们的公民社会,在面对这些灾难,这些挑战,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又能做什么?

有序,是需要规划的。有序,是需要管理的,有序是需要专业分工的。

有从“前方”回来的记者说,怎么也没想到岷江及支流上有那么多的水电站。这位记者用的词是:不可思议。

西南水电开发的无序,是我们多年来的呼吁,也引起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关注。这次大地震和水库的相关性,也是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地震后水库的病险及堰塞湖给灾区带来的二次灾难,给救灾带来的威胁,不能不让我们再次对有序和无序所带来的影响,深刻认知,严加防范。

灾后物资的发放是否公平,灾后重建的质量谁来把关。这些都需要规划,也都需要公民社会的参与。有了知情权后的参与,应该是有序的参与。有序,需要集思广义,有序也需要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每一个人的优势。在大灾之后,爱心如大潮般涌来,这股爱潮的可持续,不论对于灾区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奉献爱心的人来说,都应该是持续的。而这持续,同样要靠在有序和规划、管理上得到保证。

郫县豆瓣

饭店

茶楼

农家乐

郫县豆瓣,农家乐,是他们自己的特色,这其中饱含着他们的智慧与优势。那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呢?想一想,挖掘出来,没准就能帮助受灾的百姓解决大问题。

彭州龙门山里的休闲旅游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休闲园

君乐苑

家园

元帅桥

那里曾经给我们带来了自然,带来了悠闲,带来了快乐。现在那里受灾的不仅是人,还有动植物和山山水水,我们能为这些伤者做些什么,需要国家的统一布置,也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爱心与学识。还有,就是行动。

2、社会组织救灾观察(原民间组织救灾特刊)5/28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距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已14天。

 

前言

 

 

 

    各位伙伴,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将于5月30日结束前期工作,感谢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前线诸位同仁的辛苦努力!《民间组织救灾特刊》原为配合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的工作所设立,在联合办公室结束前期工作后,由震旦纪、NGOCN主持的《民间组织救灾特刊》,从即日起将更名为《社会组织救灾观察》电子简报,做为独立的第三方,继续为民间机构服务。
    同时,震旦纪公益信息技术中心、NGO发展交流网正积极筹备成立社会组织救灾信息服务中心,作为一个非政治、非宗教的民间救灾信息平台,本中心不参与实地的直接项目服务,仅为参与救灾行动的各个社会组织提供信息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有效救灾。本简报做为社会组织救灾信息服务中心的一部分工作,希望能进行社会组织救灾活动播报及经验分享。
    由于经验的不足,难免有错误之处,因此,从本期到5月30日,《社会组织救灾观察》电子简报为试运行阶段,我们也希望能听到您的反馈意见,以便不断完善。
    如果您有社会组织的行动信息或对简报有任何意见,请于http://www.ngocn.org/bbs/forumdisplay.php?fid=46 发布信息或是致信512china@gmail.com。
    真诚的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修改,更好的为您提供服务。社会组织救灾信息服务中心。

2008年5月26日

 

 

特别评论

更多>>

 

 

 

下一步,我们做什么?

    距离那个惨绝人寰的时刻,已经超过十天了。
    随着前线的志愿者们衣服上的盐渍越来越白,肩颈部的皮肤越来越粗糙,仓库里的物资也终于越来越少。一条条运输线路正在变得通畅,物资开始运到最边远的地方。各地每日的需求可以被精确估计,物流网点慢慢回归正常。方便面和食水已经堆积无人领取,最急迫的帐篷价格却正在飞涨中。

 

 

前线信息

更多>>

 

 

 

紧急呼吁:甘肃陇南地区急需外界救援(附调查报告及联系方式)

    “5.12”地震发生后,甘肃文县碧口地区通讯中断50多个小时。在政府和社会尚不完全清楚该地区受灾情况时,我们于灾后第二天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庙乡村民取得了联系,得知该区域遭受的灾害是毁灭性的。我们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计划,并组建了一支5人志愿者调查小组,于15日出发直接奔赴甘肃省最南端——文县碧口地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灾情调查与需求评估……

 

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物资小组工作汇报(5月25日)

一、 灾区需求情况
    1、申请人:陕京黔聚爱义工联合救灾小组
    申请原因:当地灾区需求
    申请内容: 纱窗、扇子
    ……

 

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5月19日彭县回龙沟送递物资

    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信息搜集小组于5月19日前往彭县回龙沟送递相关物资,路上小组人员拍了沿路的一些受灾情况……

 

 

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将于08年5月30日结束前期工作

    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将于08年5月30日结束前期工作,并于未来一个月内提交物资财务报告。
    参与NGO四川联合办公室的部分伙伴有意成立民间备灾中心。主要为灾区开展工作的NGO提供物资支持。

 

梁漱溟乡建中心23日下午前线信息

    物资调度方面:前线物资协调工作得到了在当地的很多NGO同行的积极配合,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国际自然基金会以及香港乐施会为小渔洞镇救助站捐赠了物资。具体物资清单待前线整理后会发不出来。感谢各位兄弟机构的帮助,抗震救灾,我们共同努力!

 

5月22-24日聚爱义工联合救灾小组工作进程

    (22日)今天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发放物资,前期我们对绵竹市遵道镇马跪村进行了调查和协助。马跪村有14个村民组,全村2000多人,14个组比较分散,在和村长和村组长进行充分沟通后,基本确定了发放的办法,物资由每个村民组长和村民到镇上的仓库领取……
    (23日)志愿者黄寅和汪跃云今天去小学校希望开展儿童活动中心的工作,板房结构的遵道县中心学校是绵阳地区第一所地震后落成的希望小学……
    (24日)深圳万科在遵道镇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整个城镇都有穿着万科文化衫的村民忙来忙去。镇里修建的一排排活动板房在一片瓦砾中显得特别打眼……

 

NPI成都办公室5月24号安县、江油及彭州地区信息收集

     现况:灾民多在临时安置点,缺少物资,资金不足。正在工作的机构为红十字会/共青团组织的志愿者。据志愿者反映,多为自发志愿者。

 

世界自然基金会5月25日物资需求情况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预在都江堰龙池地区资助一个村小学,现从小学的基建开始筹备,因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现已从“北京千秋助学行动”那边筹集到部分儿童图书和玩具,如果有更多的适合小学生的资源,请与以下联系人联系。 世界自然基金会:陈灿……

 

5月23日心理咨询小组工作进展

     同北京部分准备在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专家一起到绵阳市做观察了解。在九州体育馆,看到受灾群众人数仍然很多,虽然受灾较轻的乡镇已将村民接回原住地开始重建和生产自救,但是草坪上仍搭满了帐篷,过道上也铺满了地铺……

 

一线志愿者工作汇报——郑于珠

     2008年5月18日到2008年5月22日,我作为一名医疗志愿者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后到都江堰农大分校灾民救助点参加了四川省红十字会医疗点的工作……

 

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5月22日小组工作进程

     1、根据西体救助中心经验整理出来的《救助站志愿者管理方案》成形,已经拿给了成都义工联的花苼等人确认。他们对方案的大体内容认同,在细节部分希望和我们有时间再作探讨……

 

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物资工作小组汇报(5月22—23日)

     一、灾区需求情况:
    1、申请人:梁漱溟乡建中心
    申请原因:当地灾区(小鱼洞)需求(约5000人用)
    申请内容:安全帽1000顶;铁铲1000个……

 

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工作范围(第一阶段 5月24日)

     野外组:目前主要有四条线,深入灾区(尤其是目前政府还没有进驻或是完全进驻的灾区)进行路况的勘察及灾区基本情况和需求的信息收集……

 

小母牛工作进程(5月22日)

     下午2时,载满大米、食用油、棉被等生活必需物资的货车,和我们的车一起前往白朝乡。车子走在成绵广高速上,来往疾驰的都是救灾的车辆。偶尔经过城镇,可以看到很多救灾帐篷已经搭建起来……

 

5月19日小母牛救助进展

     经过数小时的物资筹备,4辆载满大米,棉被,食用油,食用盐,调味料,药品,日常用品等支持受灾群众灾后自救物资的车辆,出发前往都江堰向峨乡由国际小母牛和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建立的灾后救助站……

 

急需蚊蝇控制办法和药剂(5月22日)

    目前有灾区搭建的简易厕所滋生了大量的蚊蝇,急需有效的控制办法和药剂,希望有控制经验及有此方面知识的志愿人员跟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28-86263969……

 

5月25日北京农民大学生联队小渔洞支教

     自 21 号至昨天,有王婷、陈德丽、小吴、李召、我队组成的支教组,在小渔洞临近村对临近两村的约五六十中小学生进行了连续支教。效果积极,影响良好。今天因雨暂停,但上午在营地对中坝村十名学生做简单支教,下午同王、陈同去大湾村走访学生并做简单支教 ……

 

乐施会5月20-24日物资发送信息

     1、19日,在成都本地志愿者配合下,乐施会采购了近4万元物资,包括食品、卫生用品、消毒药等,并于20日凌晨完成分送到都江堰市向峨乡和广元市利明区白朝乡。
     2、20日,乐施会今日出发将食品、帐篷……

 

5月25日北京桃李天教育咨询中心求助信息

     自由天空公益助学项目组(OFS,北京桃李天教育咨询中心)现有一批绷带、纱布、注射器和输液器等灾区急需的医用耗材以及一批妇女用品物资。现需从高碑店(医用耗材)、上地(妇女用品)两处至小西天汇集,所以现急需志愿者车辆2部,估计四排座的金顺或者金杯才能装下,有10立方米的样子。求助信息2008年5月25日晚12点之前有效。
    联系电话:土雪 010-62246033……

 

绿色和平灾区工作日记(5月20日)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化工厂隐患突显,绿色和平工作人员在灾区化工厂贴上警示牌,告诉灾民不要靠近,以免危险。

 

OFS上海站抗震救灾物资捐赠明细单

     捐赠单位:我们的自由天空公益助学项目组(OFS,北京桃李天教育咨询中心) 。

 

“心理急救”灾后援助培训在国际小母牛中国办公室举行

    来自两个机构的10位专家讲师将用两天时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志愿者进行地震灾后心理辅导工作方法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志愿者们将赶赴灾区为灾民,特别是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和诚挚的爱心平复人们心灵的创伤,走出灾难的阴影。

 

 

 

 

 

后方信息

更多>>

 

 

 

自然之友 “净水援助”行动启动

    目前灾区灾民聚集,生活设施极度缺乏,尤其在饮水安全方面存在很大隐患,我们共同发起了“净水援助”行动。动员企业和个人捐助饮用水净化设备,由志愿者运往灾区,在灾区群众集中的区域使用……

 

新驼峰行动5月19-25日出入库物资清单和图片

    “新驼峰行动”是上海几家公益机构调动社会资源,筹措紧急赈灾物资,通过正式渠道向“5·12汶川地震”灾区进行物资输送的联合行动。名字取意抗战时期逾越敌军海陆路封锁,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战区输送战争物资的“驼峰航线”。

 

 

 

 

志愿者信息

更多>>

 

 

 

沐浴爱的河流——记5.12华西志愿者

    5.12地震后,为了支援灾区同胞,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四川,不求任何回报,哪里最艰苦就派往哪里,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他们中间有这么一群“白衣天使”悄声来到后方第一线,守护在伤病员旁。为了协助医院能更好地救护病人,这群志愿者从5月14日至22日以来组建了华西医院赈灾志愿者团队……

 

5.12民间救助中心告志愿者书

    目前,因本地志愿者已供过于求,且灾区情况不断变化,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变化。我们的目的不仅是做好人好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保证志愿者在抗震救灾活动中能够有序参与,有效服务。我们呼吁:1、省外志愿者请尽量先呆在原地等待消息,以确保救灾服务的持续运作……

 

急需从事安抚和护理工作的志愿者团队

    从事长期安抚和护理工作的志愿者团队:有医护经验、如果有心理疏导知识更加。能确保自己至少在未来10天有充足的时间长期照料伤病员。

 

 

 

 

精彩案例

更多>>

 

 

 

NGO与政府合作紧急救援的注意事项

    小母牛通过与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联络,和向俄乡指挥中心协调建立的向俄乡的工作告一段落了。下一步将前往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开展另一个救助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关于NGO如何主动与政府沟通合作进行救援的体会,在此做一个回顾。

 

乐施会与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达成合作共识

    这是OHK和民委在赈灾工作中的首次合作,双方初步确定了OHK进入少数民族(回族)社区开展“施紧急救援-重建-生计改善”系列工作的计划。民委提供了紧急救援阶段的需求清单,乐施会项目人员将和民委同事深入青川社区,深入开展需求评估,明确下一步的工作。

 

新驼峰联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上海至绵阳航线开通

    5月21日上午,新驼峰行动小组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达成协议:将自即日起,联合向四川地震灾区输送物资。一家民营航空公司也已经确定向我们两家的救灾行动提供航空运力,每周三架次每次不低于五吨。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也已经表示可以接收并承诺将及时把全部物资用于救灾。

 

 

 

 

心语心愿

更多>>

 

 

 

青川—雨夜什感 宣明会郭柔婵

    5月21日早上五時多, 在帳篷內仍清晰可聽外面滴嗒的雨聲, 從昨晚八時起, 似乎一直未有停過……"下午會有強烈餘震", "酒家埡因前晚的餘震出現滑坡, ……

 

草根NGO,行胜于言

    虽然没有机会亲自目睹中国西南等地区草根NGO参与“5·12”地震援助的场景,但是,从自己所接触的一些草根公益机构及其志愿者身上,我仍旧可以感受到那种“草根行动的力量”……

 

一位志愿者的札记

    离开的,安心去;留下的,好好活;经历过,记下……
    没有经历过的,断然无法凭空想像……

 

四川行——欢迎再到北川来

    尽管已经知道北川封城,无关志愿者不能进入,我们还是想远远的看它一眼。到达北川县城外,正好是默哀时间,鸣笛声在县城上空响彻久久不散,所有的人停下脚步,默默地看着县城。离开北川,面对‘欢迎再到北川来’的牌子,哀伤的感觉,我永远也说不出。

 

拉住孩子的手在行动

    作为母亲,赵姐考虑的实在太周到了,她所选择的救灾物资非常到位,非常明确,很有针对性。我在救灾现场看到成堆的矿泉水和方便面,但是目前灾民们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东西,外界却不是很了解,有时候难免造成盲目捐助。在此希望大家在挑选捐助物品的时候先像赵姐一样事先了解一下灾区目前的需求,然后再行动,这样既不会造成浪费,也不会给灾区救援工作增添额外的压力。

 

 

 

 

实用平台

更多>>

 

 

 

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

    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是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与在蓉的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和北京、贵州、上海、陕西等地的合作伙伴,及志愿者等协商成立,为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有序地参与四川抗震救灾活动提供有效的救助信息服务,提供对志愿者培训和管理的一些技术支持。

 

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

    2008月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发生重大伤亡。事件发生后,不同地区的民间机构纷纷讨论如何开展工作,在数家机构的倡议下,由来自全国数十家草根公益组织共同组成松散型的民间团体震灾援助行动小组,围绕帮助灾区人民的同一个目标,各机构尝试分工形成团队,分别开展工作。

 

多背一公斤关注地震受灾学校

    在"5·12"汶川特大震灾发生后,我们痛心地得知,受灾地区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基础教育体系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都江堰市向峨乡中学一栋主教学楼发生垮塌,420多名学生中仅有不到100名获救。……

 

小母牛中国办和NGO联合抗震救灾行动

    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在这次地震中,房屋倒塌严重。乡上90%的房屋倒塌不能使用,村民不得不住在外面的简易棚里面。我们从都江堰向峨乡撤出来的志愿者队伍,今天出发前往白朝乡建立救助站,帮忙搭建简易居所和其他灾后重建工作。

 

上海新驼峰行动

    由于我们物资运送的主要目的地绵阳正面临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的紧张局面,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捐赠处在昨晚的电话中向我们表示:暂缓物资运送一个星期。新驼峰行动小组将与前方保持联系,根据最新情况确定何时再飞。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5月14日,芍药村村民15人,梁漱溟乡建中心8人,组成联队,奔赴四川救灾前线. 祝福他们吧!

 

四川抗震公益网

    免费电话:400-818-4818 有电话接线服务

 

驰援——志愿者互动交流平台

    以县为单位收集前方需求。

 

豆瓣上标出了灾区各镇物资需求图

    灾区各镇物资需求图,征志愿者更新地图,请志愿者广泛传播此图。

 

网易和成都传媒集团搭建灾区紧急求助与救援信息平台

    需要传递、核实信息的志愿者。如果你看到有待救助的灾情信息,请和我们联系……

 

志愿者团体"爱.日记"的救灾沟通平台

    不哭,我们在一起……

 

天涯“来吧”和google合作的“汶川地震灾区物资及志愿人员信息平台”

    按物资、地区分类,可以看到需求是否被满足

 

 

 

 

救灾/重建项目点

更多>>

 

 

 

遵道镇

    目前在遵道镇从事救灾机构有万科集团、中国移动等企业,有深圳登山协会、国际小母牛、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成都根与芽、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拉住孩子的手等NGO,还有不少自愿者。遵道赈灾联盟赈灾简报是为通报在遵道镇从事救灾行动的企业、NGO、志愿者的活动情况。

 

都江堰援助与重建项目开展信息报告

    目前都江堰交通管制严厉,进驻都江堰的民间志愿机构仍没有与当地相关政府机构形成接洽,因此关于它们的项目开展的情况还难以经政府途径获得。

 

国际小母牛,梁漱溟乡建中心等NGO建立的救助点

    512四川特大地震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牵动这四川和外地NGO人的心,大家纷纷投入积极的抗震救灾当中,包括我们小母牛人……

 

 

 

 

制度参考

更多>>

 

 

 

志愿者培训大纲

    志愿者服务本身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建立丰功伟绩,而在于集大批恪尽职守之人完成任务。

 

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协调组议事规则(暂行)

    一、协调组产生方法:
    为了中心工作有序开展,5月15日会议公推产生3人协调小组。(注:为使协调工作有连续性,5月18日会议公推2名协调组候补成员,在协调组3人不在时顶替工作。)
    二、协调组职责:
    1、协调工作范围内的相关事务。

 

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1.专项资金款项存放于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账户上,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聘请专职财会人员分账管理,独立建账。
    2.申请专项资金时,须填写《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专项资金申请表》并由相关负责人签字(注:三人协调组中任何一人即可)。

 

地震援助中的透明与问责制度基本原则

    随着紧急援助进入收尾和公众情绪的逐步趋于平缓,针对援助资金及物资的透明与问责问题将迅速凸现。为提高中国公益的公信力,也提高救助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需要建立透明与问责的制度。

 

台湾九二一震灾重建基金会所有资料条目

    捐款收支
    指定用途捐款收支
    捐款收支示意图 ……

 

3、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已具雏形(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5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29/074515641147.shtml

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已具雏形

39台大型设备、611人现场作业

5月28日,唐家山堰塞体天气晴朗,为运输物资设备和抢险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据武警水电部队副主任岳曦介绍,上午10时左右,米—26直升机当天吊装的第一台设备进入唐家山堰塞体,此后又以平均20分钟一次的速度,运送了9台大型机械。

这样,在唐家山堰塞体共有39台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在作业。现场作业的武警官兵和工作人员也达到611名,他们分散在7个作业面上作业。

大批大型机械的运用提高了挖掘效率,到28日16时,开挖土石6000立方米,破大石200立方米,累积达到3.8万立方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堰塞体较低一侧,施工人员分两班,24小时进行施工,挖掘泄流槽。到28日下午3时左右,这条泄流槽全线基本打通,初具雏形。

堰塞体上新建一个600平方米停机坪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称,唐家山堰塞体的抢险方案是“疏通引流、顺沟开槽、深挖控高、护坡镇脚”。他解释说,将采取以挖掘引流槽为主、结合爆破的方式,具体方法是“挖爆结合、先挖后爆、平挖深爆、以爆助挖”。

28日,一个新的面积600平方米的停机坪建成,可供直升机起降。此外,抢险人员根据抢险方案,用钢丝笼对泄流槽进行护坡镇脚,防止山体滑坡给施工带来困难。

针对近期可能出现的降水,唐家山堰塞体抢险指挥部也制订了相应对策。岳曦称,一是为保证物资特别是油料的供应,将通过直升机增加油料投放;二是从29日开始,开辟一条从北川通往唐家山堰塞体的道路,在直升机运输受阻的情况下,通过该通道运送物资;三是已制订相应的施工对策和撤离方案。

绵阳撤离方案要确保“零死亡”

据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谭力介绍,唐家山堰塞湖溃坝紧急撤离方案已经确定,撤离过程将确保群众“零死亡”。

撤离方案中规划了50多条路线,最长的路线不超过2公里,群众有充分的时间撤离到地势较高的安置点。每个安置点都准备有帐篷、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可以确保受灾群众度过洪水泛滥的24小时。

本报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李丽辉)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今天向四川省拨付唐家山等堰塞湖抢险治理资金2亿元,用于支持排除堰塞湖险情,并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好用好。

4、川一半国家重点文物受损 都江堰世遗名号不会失

来源:广州日报2008年05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12823.html

地震中,四川近半重点文物受损,但两千年都江堰却屹立不倒

现代人要求新建筑防震,却忽视了古建筑

在都江堰市的几条主干道上,挂着同一条标语:“学习李冰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秦人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蜀人俱敬其如神明;然而为祀李冰父子而修建的二王庙,却在地震中遭遇灭顶之灾。

地震中,与水利工程一道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群,九成垮塌。地震造成二王庙古建筑群中的九成建筑垮塌。

二王庙的毁灭,只是巴蜀文物遭逢整体浩劫的一个缩影。尽管国家文物局仍未完成对灾区文物损毁情况的全面调查。但据初步统计,处于四川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28处,而这次损失有68处,破坏面超过一半。另外,该区域有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8处,损失142处,占四分之一。

“所幸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在心痛之余也要叩问自身”。

居住在庙中的道观当家邹理惠,终日钻进瓦砾废墟中,寻找着那些他们最珍视的古人匾额和照壁残迹。已居此间30多年的她,至今不愿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九成古建筑被毁

二王庙门上的一副名联曾为天下所闻——上联是“生身继大禹治水神功,闵昏垫,去怀襄,淘滩作堰,与疏沦后先辉映,千百年猛兽并驱除,天下有溺犹己溺”;下联是“主座经祝融秉火焚焕,勤朴斫,涂丹雘,革故鼎新,俾人民远迩讴歌,十四县全川重坐镇,蜀道多难又何难”。

即使是身肩“人溺己溺”之忧和“蜀道何难”之勇的“神人”李冰,看到如今这番景象也恐怕是仓皇无措。

二王庙幽居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记者抵达山门时,赫见崖边山体滑坡成片,山上树木与泥石均成冲锋之势,压向藏于山道另一边的整个景区。连日来的阵雨预报让人心忧,因此甫踏山门,已有管理人员过来提醒记者切勿久作停留,小心被滑坡所伤。

一入山门,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从山麓至河堤近50米的狭窄地带上,成条状分布的古建筑群均已无法辨清本来面目。原本用来连接各殿和山门的台阶上,落满厚厚的瓦砾和碎石,根本无处落脚。因地基下沉而半坠的秦堰楼上一片狼藉。多年来,众多国家领导人都曾站在这座楼上俯瞰伟岸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今他们的留影都被震裂在地上。

站在山门的石梯上朝下张望,一片颓垣败瓦。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疏江亭和围墙、前山门古建筑群几乎无一幸免。曾几何时,这片建筑如在云霄之中,如今也绝非人间景象。

力量薄弱抢救困难

“灾难来得太凶猛,根本来不及清理”,居住在庙内的道士目前只剩下12人,他们都蜷缩在庙门以内的帐篷里。出家10多年的刘宗因说,这几天他们都冒着继续滑坡的风险,自发地在废墟中仔细搜寻、抢救。

“这么多年来留在庙里的各种匾额、照壁,全毁了,很多还是各朝皇帝的御笔。”刘宗因说。二王庙最早是纪念蜀主杜字的望帝祠,大约在1500年前的齐建武时,由益州刺史刘季连迁望帝至郫县,“望帝祠”就成了专祀李冰父子的“崇德庙”。其间名称几经变迁,主体建筑也几经毁建,最后形成震前格局。

庙内最早的建筑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已年近花甲的邹理惠是道观的当家,记者看到她时,她正费劲地从瓦砾堆里翻寻文物。

在正殿门前,一面书着“二王庙”三个大字的巨匾躺在地上,它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手迹,一笔一画苍劲有力,但是上面已经遍布沙尘。在三官殿外,李冰威震天下传颂千古的治水六字诀,本来紧嵌墙上的照壁“深淘滩,低作堰”被震成无数碎片,一片片地横于地上。

这是昨天刘宗因带着部队官兵挖出来的。“我们这就10来个人,根本没力气挖开废墟找文物。”从5月18日起,一支铁军开进庙内,但是由于灾区救援的任务非常重,官兵不能长驻此地,因此暂时只能采取庙内道士先行寻找,再向部队求助的方式抢救。

“最怕有人来打这些文物的主意。”邹理惠对在庙区内活动的任何陌生人都保持十二分的警惕,随时上前盘问。大地震把庙区的围墙全都震毁了,如今庙区是毫无遮拦地暴露于山麓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可以摸索进入。

庙内人员伤亡不重,除了一名道士重伤至今住院外,其他人均逃过一劫。但是那种恐慌并未散去。

【1】       【2】 【3】

5、世界银行批准三个中国贷款项目推进节能减排 

来源:新华网2008年05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5/28/content_8269757.htm

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记者安蓓、罗沙)记者28日从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获悉,世界银行日前批准了三个新的中国贷款项目,以帮助中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电厂污染排放。

据介绍,这三笔贷款总额为4.41亿美元,占世界银行2008财年对中国贷款计划额度近三分之一,用于支持能效融资项目、山东烟气脱硫项目和第三辽宁中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说,提高能效是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工作重点。世界银行目前把援助重点放在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城市供热和电力供应效率上,帮助中国更好地满足能源需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增长。

通过能效融资项目,世界银行将帮助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以及其他参与项目的国内商业银行培育开展大规模能效贷款的能力,增加对节能项目的贷款支持,尤其是为重工业领域的节能项目提供单笔为500万至1000万美元的贷款。世界银行为这一项目贷款2亿美元,全球环境基金赠款1350万美元。

山东烟气脱硫项目获得世界银行贷款5000万美元。项目将在山东省四座燃煤热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设备和二氧化硫控制设备,并帮助地方监管部门加强二氧化硫排放控制计划的监测与实施能力。

第三辽宁中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91亿美元。项目将对辽宁省中央供热系统进行改造。目前辽宁中小城市主要依靠燃煤供热锅炉和热电联产电厂供热,该项目将建设更高效的中央供热系统,并回收发电和钢铁生产产生的废热。

世界银行多年来与中国在能源领域开展了积极的合作。自1998年开展第一个节能贷款和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以来,世界银行在中国总共支持了七个清洁能源和能效方面的项目,包括小水电、风电、生物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以及工业和建筑行业的能效项目。

6、琼讨论编制海洋灾害 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5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12805.html

二十八日,海南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关于编制《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草案)》的说明,其中关于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及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条款受关注。

关于“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的起草编制,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阐述说,海南省是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的多发省份,海啸对海南省岛屿及沿海地区也具有较大的威胁。为此,《草案》第十条第一款规定,海南省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防治海啸、海浪、风暴潮、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同时,为了尽量避免和减轻海洋灾害的损害,《草案》第十条第二款还规定,海洋及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应当修建防范风暴潮、海浪、海啸等海洋灾害的设施。

关于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赵中社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于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陆一侧,影响海洋环境的石油、化工、造纸等工程项目,并未要求建设单位编制“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鉴于海南省沿海区域石油、化工、造纸等工程项目逐渐增多,相关企业应当建立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机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草案》第十一条规定,可能发生海洋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造纸等单位,应当制定重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报海南省海洋和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据悉,该《草案》拟规管的内容还涉及污染物排放、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及围、填海项目等问题。(记者 关向东)

7、气候变暖影响着全球生物体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5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11376.html

《科学日报》消息,最新研究认为,人为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生命体系影响巨大这一影响表现为:多个地区的树木秋季提前落叶,北半球部分生物向纬度和经度较高的地区迁徙,欧洲、北美和澳洲的鸟类移居别的地域,海洋浮游动物以及鱼群生存海域的改变。

1970-2004年间,亚洲气候变化图(提供:《自然》)

“人类通过不断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来影响气候,其结果是全球变暖改变了世界物理和生态系统”辛西娅?罗森维格(Cynthia Rosenzweig)这样认为。他是一位来自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戈达德空间研究室以及哥伦比亚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这两个研究机构均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

在现阶段,科学家所能观察到的影响包括物理系统的变化,比如冰河收缩、永久冻结带的融化、湖泊河流的暖化。当然生物系统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春季树叶发芽和花朵花期的提早、候鸟较以往提前迁徙、植物和动物向地球的两极和纬度更高的地带转移。在有水地带像海洋、湖泊、河流,浮游动物和鱼类动物从低温地域向暖温地带转移。

罗森维格和来自全球另外10个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分析了自1970年来发表的学术文章,包括829家物理期刊以及2800家动植物期刊。他们的研究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概况,在此之前研究者们主要着重于一个单一的现象或是小的区域的气候问题,这次研究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研究证实可观察到的物理方面的变化有95%是源于气候变暖的趋势,表现为七大洲冰河的大量消耗;永久冻结带的融化;春季汛期的提早到来以及河水提早变暖。而在生物生存体系里,90%的变化与气候变暖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者称,只有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气候变化才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森林破坏或者自然气候改变远不能解释这些变化。他们的研究结果以联合国政府间工作小组(IPCC)所作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调查数据,在2007年,IPCC发表言论认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暖“很可能”对生物和物理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很难将人为气候变暖的后果与自然气候变化或是其他相关因素所带来的后果区分开来,比如说土地使用或污染。”联合撰稿人大卫.卡罗利(David Karoly)说,他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大学的气候研究者。“这一难题只有通过一个多元的全球研究小组才能完成,这个小组成员可以在大范围内观察不同的生态体系的变化,并研究气温变化的激励体制。”而罗森维格则认识:“气候变暖以及对全球范围内的物理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北美、欧洲以及亚洲。”

罗森维格说:由于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焦点放在北美、亚洲和欧洲,因此数据显示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最为强烈。相比之下关于南美、非洲及澳洲气候变化的记录要少得多,即使在那里人为气候变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位作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这些地域的环境系统,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王菲)

8、大熊猫,你在卧龙还好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5月29日冯昌勇

http://env.people.com.cn/GB/7313926.html

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负责人25日说,目前仍留在中心的大熊猫已度过口粮短缺最困难的时期,现在它们可以每天吃上从附近运来的竹子。

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贵权介绍说,大熊猫是非常挑食的动物,它们喜食箭竹。遇到箭竹开花时,它们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别的东西。大熊猫生理机能特殊,每天需要进食10小时以上,日摄入10至18公斤的竹子及竹叶,才能满足它们的营养需求。

 “地震前,中心共圈养了63只大熊猫,在地震中失踪了1只,前几天向雅安、北京转移了14只,目前仍有48只,它们每天需要的口粮量相当大。”张贵权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距震中映秀仅20公里左右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受损严重。除大熊猫居住地被大部分损毁外,四周的山到处都是滑坡和泥石流,而大熊猫的口粮竹子大都来自这些山上,由于余震不断,保护区此前与外界联系的道路都不通,留在震区的工作人员无法前往山里砍竹子喂食大熊猫。

地震发生后,工作人员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将大熊猫转移到了较为安全的沙湾。熊猫的食物要求新鲜,以前基本靠每天从外界运输,中心储备的食物最多供熊猫食用两三天,因为断电,这些食物很容易变质,仅头两天使用了储备食物,此后大熊猫就断口粮了,熊猫们只能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学喝粥。

5月18日,国家林业局紧急向卧龙保护区调运了大约1500公斤竹子和其他食物,但这维持不了多久。卧龙—映秀—成都的公路在余震中再次被阻断,工作人员只好舍近求远,从西面的小金县出卧龙,到另一个大熊猫保护区宝兴县运竹子。

目前世界上野生大熊猫仅有159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省的崇山峻岭中,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珍稀濒危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到2007年底,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39只。

(据新华社)

宝宝,非常时期,学喝粥吧。

汶川地震后,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把国宝大熊猫营救出来,并找回了6只走失的大熊猫中的5只。右图为工作人员给被救出的大熊猫喂粥。

9、贵州六盘水:大雨过后齐中毒 村民疑为电站污染水源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08-05-29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20431212026586_1.shtml

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独山村两个村民组的上百户村民近日同时感到身体不适,74名村民被紧急送往钟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检查。村民认为是六盘水拓源集团金钟公司双洞发电站污染了水源所致,但电站工作人员表示:这一现象与他们无关。

上百村民上吐下泻

昨日(5月27日)下午2点左右,在钟山区第二人民医院,记者看到了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村民。一旁的走廊上还有数十位村民坐在长椅上,他们的手腕上都打着吊针。据了解,接受救治的村民年纪最大的83岁,最小的才1岁零3个月。

独山村村主任李先华告诉记者,村民感到身体不适的原因是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据介绍,从5月17日开始,独山村的上寨和河下两个村民组的上百户村民均出现腹胀腹疼、上吐下泻等消化道中毒症状,刚开始,村民都以为自己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但随着生病人数的增加,他们才把怀疑对象放在受污染的水源地上,因为之前的5月14日,一场大雨后,水源地的水源出现异常状况,输送到村民家中的饮用水变得浑浊不堪,上面还漂着一层厚厚的油渍。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李丹燕说,她今年8岁,那场大雨后,她喝了从水管里面流出来的自来水后,就开始拉肚子。李的母亲说,两天内一家人都开始拉肚子。

钟山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接诊了74名患者,病情均表现为消化道中毒。症状都表现为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病因不排除细菌感染或是化学药物中毒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钟山区疾病预防中心工作人员已从现场取多个水样进行化验。

电站方:与我们无关

村民们告诉记者,双洞发电站建于月照乡境内的响水河一侧,上游有一家水泥厂,厂家把生产废料倾泻于河道内,以致河水浑浊不堪。河的下游,双洞电站在距离村寨不远的地方拦河建坝,那场大雨时,电站工作人员把水闸门关闭,以致河水倒灌、水泥厂的工业废料涌入村民的水源地。记者看到,水源地的蓄水池建在一个人工开凿的山洞内,与电站引水工程的中间仅隔着一堵围墙。

接受采访时,发电站工作人员否认了村民的说法,他们认为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水源受污染是发电站拦河建坝所致。

负责设备运行的员工龙某还告诉记者,他们和村民一样,都在同一水源取水,但饮用后,电站工作人员没有感到身体不适。

当晚,月照乡分管卫生的张副乡长告诉记者,钟山区政府高度重视这一事件,并成立了应急小组,随时监测村民的临床反应和水源地的水质变化,目前,已紧急下拨1万元作为村民的前期治疗费用。张乡长表示,待相关部门的水质鉴定结果和检验报告出来后,政府部门一定会对责任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10、重建就是这代人对未来的想象汶川震后十日访谢英俊

访问与整理╱张钊维2008.5.21

前言:

       地震发生时,我在北京办公室。天花板的灯摇了几下,这对习惯台湾地震的我来说,一点都不算甚么。后来同事从网络上看到,震中是在四川、震级7.8,我才意识到,这个地震恐怕不是小事。恰好那时候谢英俊建筑师在SKYPE上,我马上跟他讲了这事,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会很严重!!」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后没几天,谢英俊就来到了震中附近的日月潭邵族部落访查。这是台湾少数民族里头人口非常少的一个族群,只有数百人;他们的生活空间都震垮了,族群与文化面临严重的灭绝危机。谢英俊当下把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从百多公里外的城镇搬到这里,成立「第三建筑工作室」,开始卷起袖子跟族人一起重建家园。

       邵族社区的重建成果斐然。竹子盖的房子简单而便宜,但不失高雅大方,也符合族人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空间材质。到今天,谢英俊跟邵族人一起过了九个年头,这其间,他把邵族重建经验扩展到其他地区,包括周边的汉人与原住民部落,更远的台湾东北角的宜兰,南边的美浓等等。屋型千变万化,但原理都是一样的:施工简易、材料环保、外型美观,并且鼓励社区居民一起协力造屋。对他来说,这过程不仅是房子的重建,更是人际、文化与经济纽带的重建。

       近几年来,他在河北定县、河南兰考以及安徽南塘继续发展他的想法与实践,获得不少知识界与NGO的关注与讨论,媒体也多所报导。

       这个访问是透过网络进行的。当我拨给他时,他正在日月潭边的工作室里跟助理们开会,紧张地为四川灾区设计紧急需要的住所空间。他说,「我们都有美好的想象,那就是,把房子盖好。」

       底下是他的访问内容,以第一人称进行。

生态灾难的来临

我目前是透过网络报导来了解四川灾区的现况。我的看法大致是,这次灾区很多在山区,跟台湾1999年的921地震很像,但规模大太多,范围更大。很多的小乡镇都被土石淹掉,但如果对地震稍微有认识的人,大概都会避免这类危险区域。但在四川灾区,可能是历史的因素、人们对地震的健忘,以及近期经济发展往山区的速度太快,超限利用,对环境的敏感度不够,因此造成很大的灾难。

另外就是说,地震之后,山体摇松所产生的后果,有泥石流、地质灾害、洪水等等,除了少数专家之外,一般人都不太有这方面的认识。这些后续的灾害会是无法想象的严重,泥石流持续冲刷下来,沿河的堤防会完全失效,进而威胁成都平原。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台湾921之后,几乎无解。台湾大甲溪的河床因为台风过后泥石的累积,升高了二十几公尺,一个小时之内拦砂坝被填平;平常的涓涓小溪变成宽阔的大河。这样的地质变动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并且范围会很广。到今天,台湾横贯中部高山地带的公路还无法完全修复,因为山体是松的,随时会崩塌;这是自然的现象。而四川灾区的情况会更严重,维生系统整个改变,生产、企业、农业都无法继续,厂矿得被放弃,不是只有盖房子的问题。

因此灾民在当地的生产跟居住会有困难,无法原地重建,可能上百万人要永久地迁移,这超出人类既有的经验,比三峡水库的移民工程还要庞大跟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灾区的重建还好,但是重灾区的重建要仔细评估,时间会很长,难度特别高。

几个灾区重建的比较

从台湾九二一灾后的经验当中,可以看出四川灾后的重建线索与难度。新奥奥良的重建比较是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上,至今尚无法克服;房屋还是小事。南亚海啸方面,大部分可以原地重建,同时多半是农业,回复比较快。

四川的重建经验会是全新的,这已经是生态等级的重建,不只是生计或房屋的重建。如果要移民,就像是生态移民的状况。

再加上,震中附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生计问题之外,文化与族群聚落的灭绝是最大的威胁,处理这种问题需要特别细致,在台湾也是一样。我们在日月潭边的邵族区蹲点已经九年,我们很清楚文化的重建是高难度的。他们的文化是依附在生活与环境里头,少了生活平台的依托,文化就会是虚假的、样板化的。

今天,庞大的财经力量投入四川灾区,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生活平台会是很大的挑战,这是一个大的课题,必须面对。

家屋重建的要点

重建是百年大计,如果做得粗糙,会是另一种破坏在南亚海啸灾区,如果是大的慈善单位进行重建,盖出来的房子千篇一律都是规格化的标准房。因为他们为了求效率,使用的只是少数几套设计图,很有效率,但很粗糙,没有办法因地制宜。

在台湾,政府对家屋重建的投入是间接的,比较是资本主义的模式,透过补贴、利息优惠,由银行来支持重建,而不是由政府主动盖房。模式跟中国大陆不太一样,在大陆,因为这类的机制还不太成熟,政府就必须直接介入。要注意的是,如何因地制宜,避免流于标准化、一体化。

另外一点是,其实,重建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活动,这里头需要多少劳动力、提供多少就业机会?灾民自己是否有机会参与在其中?在台湾,重建多半被大的承包商、包工头给垄断了,灾民只是等着接收房子。只有我们是让灾民能够参与到重建的生产过程。

如果四川灾区的重建施工过程让灾民可以参与,那他们至少有一两年的工作收入与生活来源,这可以作为他们农业损失的过渡期,而不是让他们坐等救济金。

在建筑专业领域,从日月潭邵族社区的经验开始,我们的设计就一直是可以让居民参与的,并且是环保的绿色建筑。灾区的重建通常是大量而快速,生态环保的问题就容易被忽略。但,盖房子是百年大计,要有一百年的眼光。

灾难也是一个机会,重建就是在呈现我们这一代人对未来的想象,及其结果。想象通常会很美好,但实际结果可以做多少?台湾的重建有许多的挫折,希望四川的重建不要重蹈覆辙。

重建农村区的价值

台湾90年代的社区总体营造对921灾区的重建有大规模参与。「社区」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跟知识分子对于灾区或农村的想象;或许这是二十世纪末左翼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式微之后,往城市的一种概念转进。

在城市化、都市化、现代化过程当中,知识分子与中产阶级企图从社区的经营来重建人与社会的连带,以避免同住一栋公寓里却老死不相往来,人际关系被社会机制切断的状况发生。但是在乡村,这种人与社会的连带并不缺。当灾难发生,知识分子与中产阶级把自己的「区」想象带进乡村,他们投射的多半是自己缺失的东西,但要如何跟具体现实结合?这是高难度的。

但如果这方面的技巧跟经验处理得当,就能够从乡村发展出新的价值体系,形成运动,像日本的造町运动,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在生产跟生活上都可以重新建立可能性,农村的价值与社区的价值重新被认可跟肯定。

这一点对现在的中国大陆特别重要。今天大家都要离农、离开乡村,农村的价值崩解了;在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里,对农村的印象只有「农家乐」。如何以农村为基地来重建新价值、重建城乡的平衡关系?让灾区的农村可以保有自主性与社区意识?这些问题也是台湾921灾后重建的一个重点,但不见得都成功。

现阶段的准备工作

我们现在在做尿粪分离厕所的设计,这是非常急需的、也是带入环保观念的一个起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设计各种各样的临时过渡房。基本上的材料会是轻钢架、竹子、夹板、遮光网、草帘、钢板、雨布等等,在墙体间填入草料或是泥土,是不同的屋型与功能而定。这些屋型都会是施工简单、造价低、容易拆装、可以保暖过冬、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甚至可以使用灾区废墟的材料。

根据台湾的经验,灾民在过渡房里头可能会住上一两年,甚至好几年,因此要有一定的坚固性;我们正在赶工设计不同的屋型,从简易型到长效型都会有。将来会把设计图放在网络上让有需要的人下载,同时会有材料说明与施工步骤的演示。

透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可以尽快建立起几个范例,让大家看得到、摸得着,而不只是嘴巴上说说。至于接下来,能够做甚么、能做到甚么,我不敢说,也没有预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灾区重建不仅仅是建筑技术问题,更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上面的问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作为与投入;比方说,在震中附近有许多历史古迹跟民族文化的痕迹,必须要结合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等方方面面的观点,才有可能比较周全。

 

11、初夏的通惠河

王小娜  文图

 

今天乐水行的志愿者们早早的在地铁二号线建国门站的出口集合,准备出发考察通惠河。在出发前,我们短暂的为四川大地震遇难的同胞默哀。

志愿者为我们讲了一些关于四川地震的情况

今天的天气应该是北京进入夏季的一个标志,太阳很晒,估计路面上温度远远要高于32度,在这样炙热的烘烤下,不仅仅街上的行人有了新的装扮和表情,通惠河也一样。

其实关于通惠河很多乐水行的老队员已经相当的了解,对于通惠河的历史,很多老队员都已经可以跟新队员讲解一番。只是在这个季节,很多老队员也看到了新鲜的情景。

发酵着的河水

我们跃过马路,从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东南侧的小村落走到通惠河的起点,这个起点是前三门(前门,和平门,崇文门)护城河的交界处,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昏黄的河水,相比于其他河道的缺水,这条河的水量很大(尽管不是好水),暖烘烘的空气里夹带着一股淤臭味。让本来已经燥热的人们更加的乏力和疲倦。河道中不断地从河道的底层发起一阵阵的气泡,翻滚着将河底淤泥翻涌上来。我们眼前的通惠河看起来如同一个发酵缸。本来想测量水质状况,可是这样的水质我们的测量仪器已经发挥不了作用。

居住在河边的一位老人家很快走到我们面前,向我们讲述了这条河的历史。据这位老人家讲,通惠河原本是一条非常干净的小河,在他小的时候还在河里游泳捉鱼,那个时候河水清澈见底。但是在70年代后,这条河开始变脏变臭。老人家非常自嘲的讲,因为河里的养分很丰富,所以岸边上居住的人也很健康。针对通惠河的污染,政府每年都会下力气整治,可是效果不大。不知道这条河的状况会维持多久。

这是一开始被称作城乡接合部的小村落,但他实际的位置是在CBD

很多人没有见过发酵的河水,在通惠河的起点我们停留了很长的时间去观察这些不断从河底翻涌上来的气泡。因为耽搁了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加紧时间赶路。顺着向高碑店方向走,河水的状况越来越好,不再是青黑色。在行进了一公里的地方,河水成了深绿色。在去往高碑店水库的路上,当看到那些钓鱼者时,很多人不解的问,这条河有鱼吗,有,而且不少。人们发出了不同的感叹,有人惊叹鱼类的适应能力,也有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可是人类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

尽管是脏臭的河,通惠河还是一条很热闹的河,沿途一直有很多钓鱼的人,忙碌着整修河堤的工人,河道里有捞垃圾的环卫工人,当然,两岸也有居住的人们。无论是在河边休闲钓鱼者还是工作在河道里的人们,他们在忍受着,也许曾经感叹过,只是看多了看久了,便没有了感觉。

有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河流会觉得很无力,很想去做点什么,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也应该是乐水行的一个目的,让大家在看的当中能够想一下,为什么原本干净的河会变成臭水沟,与我们无关吗?当大家开始了思考的时候,也便有了希望。

12、治理存在三大误区 城市河流的生与死 

来源:半月谈2008年05月28日(冯永锋)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5/28/content_8270058.htm

就像人离不开水一样,城市离不开河流。作为城市景观“上档次”的标志,城市必须拥有一条河流,这几乎已成为所有中国市长们的共识。没有河流的城市,要挖空心思引进、“制造”一条河流;原来就有河流的城市,则不惜投入巨资治理污染、重新形成“清水绕城”的景观。但是,城市河流摆脱污染命运、走向“景观化”的同时,自身的生态功能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中国的城市河流可谓命运多舛。在环保观念缺失的过去,城市河流曾被当作可以无限制利用的对象,工业、生活用水的来源和废水、污水的排放,都在向河流伸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河流终于因承受不住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崩溃,自净能力丧失,沦为城市的排污渠和下水道。之后,有的被填埋,有的被遗忘。现在,对城市景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使许多城市开始投入巨资对城市河流进行治理,如截断沿河排污管道、疏通河道、注入清水,使河流重新成为可资亲近、可供玩赏的对象。河流能够提升城市的价值,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人们忘记了,河流并非“水流”那么简单,它还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如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相互构成完整的食物链,维持着良好的平衡,同时也维持着河流的生命和价值。一条拥有完整生态系统的河流,对于环境的贡献远远超出视觉上的景观价值,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持续供给我们丰富的礼物;而没有生态系统的河流,在生物学意义上已经被宣告死亡,它的生态价值几乎等于零。然而,我们很多时候营造的城市河流,恰恰是后者。许多城市的河流,远看清水如带,非常赏心悦目,但近看却在水里找不到任何活物,这样的“水渠”实际上就是死亡的河流。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指出,我国的城市河流治理存在三大误区。其一,是把城市河流作为单纯的防洪工程来治理,建设了大量的防洪堤坝,把城市河流分割得支离破碎,人为阻断了河流的生态循环。其二,是河道的硬质化,使大量水生生物无法生存。其三是过度集中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无法及时补给河流的生态用水。这一切,都成为城市河流恢复生态功能的大敌。

在我国南方一些城市,为了防汛不断加高防汛墙,河道土堤都改成“高标准”的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河道断面形式变得十分单一,生物生育条件被破坏,河道也丧失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征。

除了为防洪目的人为阻断河流循环外,有的城市在营造水系时或限于客观条件,或由于观念不到位,导致河流水系无法形成生态循环。以北京为例,它是一个拥有丰富水系的城市,近年来在恢复历史水系方面不遗余力,甚至在新建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也营造了“龙形水系”。但据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城市乐水行”项目组一年多来的调查,北京的水系在很多地方仍无法连通。

北京的水系过去是相对连通的,颐和园与圆明园,圆明园与北大,北大与清华,长河与六海,六海与亮马河、通惠河、护城河等,一直都互相连通,互相救助。水系只有连续才呈现出水之美,水只有活起来才能保持生命力。但现在,由于生态用水的减少,各个还称得上自然水面的地方,都采取自保的办法,用“防漏”的高闸厚板把自家水封闭在领地之内。比如圆明园水系不再与北大水系连通后,北大的未名湖只能依靠地下水补充,其他的小湖自2002年以来就任其干涸;北大与圆明园之间的万泉河,2007年10月份开始从清河再生水厂调来再生水,当时的说法是每年能供给120万吨(每月10万吨),但也是“闭路循环”,水从“源头”放出后,到汇入清河处,再用管道泵调回“源头”。这种闭路循环、互不连通的做法,让北京水系丧失了原有的活力。

除了各种防洪和“防漏”工程设施“肢解”河流外,河道的硬化也给了河流生态致命一击。北京过去一是怕污水下渗,二是怕雨水形成祸害,因此,城市里的河道都被硬化衬砌、拉直截平。河流的底部与两岸都被水泥和石块进行衬砌之后,河流丧失了其生命的尊严,河流成了排水沟,水成了“景观水”。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毁灭殆尽,“河流伦理”被践踏无遗。

近年来,北京市意识到河道硬化的弊端,新治理的河流不再进行河道硬化,而是通过栽种水生植物、放养鱼苗等进行净化处理,尽量保持河流的原生态。这从北京亮马河的整治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亮马河的东直门至珀宫酒店段,“河道仿生”做得相当成功,虽然仍旧可以看到硬化的痕迹,但隐藏得已经非常巧妙。不过一些细节仍不够到位,如河岸砌上的“鱼巢石”,据说可以让鱼在里面产卵,但这些石头高高地砌在离水面至少有一米的地方,除非发大水,否则鱼绝对不可能跃到这里面“产卵”。

在生态用水减少之后,用处理过的城市污水即“中水”来补给城市河流,已经成为一种解决之道。但目前我国一些城市采取了“大截排”的污水集中处理的方式,把污水集中起来通过污水干管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这样的污水处理系统非常不经济,也无法进行中水的就地利用。北京市近年来开始推广再生水,但大量再生水没有当作河流的“源头水”来利用,而是排入河道,和未处理的水混在一起,没有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水本身存在几种循环,一是最小的循环,也就是被城市“新陈代谢”之后,经过治理,再生利用。二是中循环,即下渗到地底,蒸发到空中,服务于局部水环境。三是参与全球水圈的大循环。假如城市能够把治理过的污水通过科学的方式补给河流,城市河流应该能够在小循环内做到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也可以改变集中治污的思路,通过改造下水管的走向,引导雨水流向城市河流的“毛细血管”和“动脉血管”,让雨水的收集利用为河流生态服务,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水利专家们认为,在我国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应大力保护和恢复城市水环境的自然生态,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先进理念,恢复河道的原有结构形态,为生物营造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不断扩大城市水面和绿地,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营造简洁自然的城市河流景观。我们应当从生态的角度,从水本性的角度去理解、感悟城市河流,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可能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之源。

13、丽江地震后重建启示录 

来源: 新京报2008-5-27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周末,丽江市建设局长年继伟没有休息,他在赶写一份材料。

1996年,丽江发生7级地震,年继伟参与了震后重建的指挥工作。如今,他想把当年的得与失,写下来,送到四川灾区去。

“尸体要埋在水源下游”,“猫狗容易感染和传播病原微生物”……那场灾难,在卫生、防疫、民政等部门也都留下了痕迹。他们希望,丽江曾经历的一切,能给四川灾区不同的帮助。

重建后的丽江古城,还是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本报记者 褚朝新 摄

1996年2月,地震摧毁了丽江103万余间房屋。孙晓云 摄

5月24日,周六,云南丽江古城,游人如织。

丽江市建设局办公室里,局长年继伟和助手正紧张地写一份材料。

年继伟写的,是丽江1996年遭7级地震后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思考。

1996年2月3日晚7时14分,丽江及邻近地区遭遇了7级地震,死亡309人,重伤4070人;受灾人口100多万,特重灾人口36万,房屋倒损103万多间,无家可归者32万多人。

年继伟正在赶写的材料,汇聚的是丽江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写完后,将被紧急送往四川。

“除了捐款款物,这,也算是我们对四川灾区人民的一点心意吧。”修改着材料,年继伟一根接一根抽着烟。

资金分配很关键

虽然当时没提“以人为本”,但回头看,当年就是按这个意思做的,年继伟说

24日下午4时30分,年继伟还在办公室修改着有关丽江灾后重建的材料。

“写第一稿的同志,当年没参加灾后重建工作,写的只有三分之一能用。”年继伟说。

他认为,这份材料不是“汇报”,而应该是有针对性地介绍灾后重建的得失。

1996年丽江地震后,时任丽江市建委副主任的年继伟,被任命为灾后重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云南和四川少数民族很多,旅游产业活跃,部分偏远山区很落后,所以两地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类似的。

出于这些考虑,年继伟认为,把丽江的经验得失提供给四川,应该“具有相当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年继伟介绍,当年云南省政府确定的重建规划方案,特别强调了要优先考虑民房、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

“虽然当时还没有提‘以人为本’,但现在回头看,当年灾后重建就是按这个意思做的。”年继伟说。

年继伟觉得,灾后重建中相当关键的问题,是资金的分配。

“重建资金实行定额补助,按项目下达,包干使用,一次包死,超支不补,由单位自己想办法筹集。灾情重的多补,灾情轻的少补。”重建方案中还提出,国内外捐款,都统一纳入恢复重建计划资金总盘子,严格按捐赠者的意愿安排。

重建中建材先行

年继伟认为,如不及时考虑建材问题,灾后房屋重建将可能受影响

“恢复重建,建材先行。”年继伟记得,当年重建时,丽江提了这样的口号。

“地震发生2个多月后,真正的灾后重建才开始。”年继伟认为,准备阶段十分重要。

在重建的准备阶段,年继伟最操心的,是建筑材料的紧缺问题。

当时的丽江,大型水泥厂只有几家,正常情况下,它们的生产能力也远无法满足重建的需要,而且当时那些企业在地震中受损严重。

丽江原本就交通不便,灾后道路更是“雪上加霜”,建材的运输十分不畅。

这种情况下,丽江开始恢复原有的建材生产企业,“不仅要恢复,而且扩大规模,增强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

“光已有的这些企业,还不够,还新建了一批建材生产企业。在救灾应急资金中,我们专门抽出了部分资金,扶持这些企业尽快恢复和开始生产。”年继伟建议,四川也应考虑加快建材企业的生产。

在大力恢复原有的建材企业的基础上,云南省还决定优先安排新建了两三个砖瓦厂。当年,丽江还新建了两个建材批发市场。

按计划,丽江的重建要三年,实际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

年继伟认为,四川灾区如不及时考虑建材企业的恢复生产问题,灾后重建期间大量房屋的修建、修缮工作,将可能受到影响。

调控建材市场价格

虽然事先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涨价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除了建材的紧缺问题,建材的价格,也会影响重建工作。

年继伟说,当年尽管事先已考虑到建材可能会紧俏,他和同事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涨价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年继伟记得,在重建的准备阶段,建材涨价迹象并不明显,但随着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价格问题就日益突出了。

“不需要老百姓举报,我们就能感受到价格上涨的明显动向。”年继伟说。

重建指挥部要求物价局进行检查,严厉打击和制裁哄抬价格的商贩和企业。

1996年4月,在受灾严重的丽江县,时任县委书记、现任丽江市委书记的和自兴,要求成立“建材生产领导小组”,颁布限价令。此外,政府还出台了对建材企业的扶持政策。

在抑制物价的同时,丽江也大力引入附近地区的建材。

“当时交通不便,附近的大理、攀枝花算是邻近地方,开始运送建材到丽江。”随着相关部门的“打击”,以及外地建材的进入,建材市场的价格回落了。

但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些商贩将一些劣质的建材注入市场,以次充好。

“我们又迅速会同物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进行检查。”年继伟说,加大建材市场的监管,此时变得十分重要。

事隔十二年,回想起当年的灾后重建,年继伟认为,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那个年代,地方保护还比较突出,很多本地的工程施工单位希望尽可能多地揽工程”。

年继伟的经验是,外地建材的进入,能一定程度缓解建材紧张的问题,而让外地的施工单位与本地竞争,更能保证施工质量,并降低成本。

民房重建百姓参加

回头看,年继伟觉得,丽江重建中还是留了遗憾

受损房屋材料的再利用,在年继伟看来,也非常重要。

在民房重建和修复中,这些材料的再利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建材紧缺的问题,另外也能节省成本。

根据1996年的《丽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方案》,地震中,倒损民房103万多间,丽江县有4个乡镇的民房倒塌率达到70%,无家可归者32万多人。

年继伟回忆,当时重建民房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原地修复,一种是异地重建。

当时,对于原地修复的民房,根据受灾情况和经济条件,给2000元到5000元的补助,而对于异地重建的重灾户,每户给2.5万元的补助。

“我们当时也得到全国人民帮助,这一次也是怀着感恩心理,希望帮助四川灾区人民。”

异地重建民房中,丽江也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集中修建,然后分给灾民,另一种,则是统一规划后,让农民自建。

“事实证明,农民自建,效果要好很多。”年继伟认为,这一点很值得四川灾后重建时借鉴。

当时的自建,村寨里统一安排,几户结成一个组,相互帮工,修好一家再到下一家,“修到谁家供饭就行,没有工钱”。

自建中,丽江农民自己买材料,保证了材料的质量,而将原来被损坏房屋中可利用的材料再次利用,也节约了成本。

根据丽江市后来的一份总结材料,因重建房的补助多,哪些房子是可修复的、哪些房应重建,当时的分歧和矛盾很多。

为了减少纠纷,丽江出台了重建标准,符合标准的,才被列入重建援助名单。

对于建房,让年继伟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很多灾民无家可归,长期住在过渡房,甚至很多政府部门在过渡房里办公两年多。

“如果是简易帐篷,是不可能住两年多的。四川目前高温,社会各界应该更多捐赠条件好一点的过渡房,也就是俗称的‘活动房’,这样才能保证灾民较长时间居住。”

丽江重建,年继伟说,回头看还是有一些遗憾,“当时在房屋外观设计方面有些欠缺,没有把设计与丽江的旅游特色挂起钩,比如现在的香格里大道两侧,都是现代的建筑,与丽江的民族特色不协调。”

年继伟说,四川灾区的都江堰、阿坝等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区,在重建中可考虑结合地方特色设计房屋外观,避免出现丽江的情况。

尸体应埋水源下游

张红涛认为,动员老百姓参与防疫,才能不留死角

在年继伟总结丽江重建得失的同时,5月25日上午,丽江市疾控中心院内,两辆防疫车在待命,随时准备去支援四川灾区的防疫工作。

此外,11人的防疫小分队也在待命。

张红涛,丽江市疾控中心主任,一直关注四川灾区的防疫工作。他注意到,防疫工作已经和救援同时进行。

1996年丽江地震时,张红涛是丽江防疫站办公室主任,参与了当年的震后防疫。

张红涛认为,人和动物尸体的科学掩埋,是防疫的重点之一。

“尸体,不能在水源的上流,否则可能导致水源的污染。”张红涛说,当年丽江地震后,所有尸体的掩埋,都是在防疫人员指导下进行的,“掩埋点选取在水源下游”。

让张红涛有些担忧的,是掩埋的深度,“在云南农村,埋人的坟坑一般只有2米左右,但在地震灾害中,我们当时要求深3米以上,还要撒上一层石灰。最好的,是将尸体焚烧。”

 “四川气温越来越高,可能还有一些人、畜的尸体掩埋在废墟中。如果这些地方还住人,一定要把尸体清理出来掩埋或焚烧,否则一旦暴雨把腐烂尸体冲出来,极可能导致水源的污染。”

丽江是一个水系发达的地区,这一点跟四川部分灾区相似,“水源的监测,是防疫的另一个重点。”

“我看电视知道,四川灾区有些村子还没有开始防疫。”张红涛认为,四川受灾面积大、程度重,防疫工作仅依靠专业人员,远远不够,他觉得可以动员老百姓参与防疫,才不留死角。

“动员百姓,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教他们配药、消毒方法,这样才能有更多力量加入防疫队伍,尽量避免大灾之后出现大疫。”

“四川地震灾情远超过丽江,加上近期气温逐日攀升,防疫的难度也远远超过当年的丽江。”张红涛说。

验收一次拨一次钱

在民政局长王国伟看来,对社会捐赠款的监管,极为重要

同张红涛一样,王国伟也在密切关注着四川灾区,只是他们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

王国伟是丽江市民政局局长。

“丽江当年虽然震级有7级,但发生在寒假期间,学生们都放假了;而且云南的房屋都是木材和土坯盖的,伤亡比较小。”王国伟说,丽江灾后孤儿比较少,心理治疗方面也没有太多任务。

他认为,对于民政局来讲,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捐赠款项的监管。

在近日的新闻中,王国伟注意到有抗灾物资被侵占的报道,“根据经验,对抗震救灾物资要实施台账管理,接受捐赠要登记,拨付出去也要登记。”

“谁领走的东西,都要盖章签字。”王国伟说,除此,纪检、审计部门都要加强对所捐款物的监督管理。

而在补助灾民重建房屋方面,当时丽江也加强了监管,“有些人不把钱用到重建上,因此不能一次把补助拨付到位。”王国伟介绍,当时丽江是分阶段给农民拨款,验收一次拨一次钱,防止救助款被用于他处。

“不搞平均主义。视受灾户家庭经济条件和受灾程度拨付补助款。这样,才能尽可能保证救灾资金用到重建上。”

因当年出现建材涨价和质量问题,王国伟说,当年丽江还由民政等部门统一帮助农民购买建材。

灾区最好不养猫狗

当年,他们鼓励灾民把死亡动物的尸体运到远处,消毒后深埋

对于当年的灾后情形,张守华的记忆也很清晰。

5月25日,张守华说,他还记得,当时丽江地区农牧局组织成立了“地震死亡牲畜尸体处理工作队”。

如今,张守华是丽江市畜牧兽医站副站长,当年他是动物防疫队伍里的年轻人。张守华回忆,当年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到各乡、村,一方面进行畜禽死亡情况的核实,一方面动员群众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由于时间紧迫,工作队发动灾民,指导他们将死亡畜禽运送到远离村庄和水源的地方,消毒后深埋。

他说,一般一个自然村的死亡畜禽被集中埋在一个地方,便于管理。

地震过后,倒塌的圈舍、畜禽的尸体、养殖污水等,都容易滋生病原体。

针对这一问题,张守华建议对灾区的养殖场、农户的圈舍、畜禽市场及畜禽尸体停留过的地方,多次消毒;禁止食用、出售死亡畜禽,严防死亡畜禽流出上市交易。

当年地震后,丽江还紧急调运疫苗,对牲畜进行了炭疽病、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张守华认为,加强震后常规动物免疫也非常重要。

张守华建议,灾区牲畜最好圈养,不要放牧。灾区最好不养狗和猫,“要养也要拴着养”,他说,狗和猫容易接触死亡畜禽的尸体,它们又喜欢流浪,容易感染和传播病原微生物……

丽江希望这些灾难后积累的经验能帮助四川灾区。

“我们曾遭遇过地震灾害,感受和四川人民一样,当时也得到过全国人民的帮助,这一次也是怀着感恩心理,希望帮助四川灾区人民。”24日下午,丽江民政局长王国伟说。

□本报记者 褚朝新 丽江报道

14、娜允:一座等待拯救的傣族古城 

来源:半月谈2008年05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5/28/content_8270188.htm

始建于1289年的孟连娜允古城,是我国土司制度沿存最完整的傣族礼制建筑。古城中建有傣族土司衙门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和东南亚傣族地区等级较高的傣族王宫之一。然而,由于缺乏保护资金,居民保护意识薄弱,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傣族古城正面临消亡的命运。

娜允古城在东南亚具显赫地位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孟连镇的娜允古城,是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孟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当时孟连傣族统治集团的治所。

依金山而建的娜允古城是一个纯傣族的村寨,由三城两寨组成,分别是上城、中城、下城、芒方岗、芒方冒。上城原是孟连土司和家奴的居住地,现存主要古建筑有土司家族专用佛寺“上城佛寺”和傣族土司的王宫“孟连宣抚司署”;中城原是宣抚司署官员及家属居住的地方,现存古建筑有“中城佛寺”和几户民居;下城是宣抚司署的议事庭长和几位官员的居住地,现存古建筑“下城佛寺”。芒方岗和芒方冒两个寨子,原是给土司饲养家畜、猎物和种植作物的臣民居住的地方。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遇到前来朝拜娜允古城核心建筑孟连宣抚司署的两位缅甸籍傣族群众。来自缅甸掸邦第三特区勐片村的49岁的岩囊(音)和46岁的岩丹(音)用汉语对记者说:“听寨子里面的人说,这里是‘皇帝住过的地方’,是‘傣族皇宫’,于是花了25元人民币,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赶到这里来看看。”

他们一边兴高采烈地“咚咚”敲打着搁置在孟连宣抚司署议事厅左侧的傣族象脚鼓,一边说,他们是缅甸的农民,“在那边种田种地”,这个地方是“我们傣族的皇宫”,看到确实很漂亮。缅甸那边路不好,如果方便的话,会有更多的人想来看看。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族历史博物馆馆长郑静说,由于孟连土司管辖的地域远远超过现在的县境和国境,与周边土司有着姻亲关系,在东南亚民众心中存在着亲缘关系,孟连娜允古城在东南亚一带有着显赫的地位和较高的声誉。“每年都有缅甸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傣族群众来朝拜,有些妇女在门口时,就按照最高礼仪把鞋子脱了,光着脚、低着头朝拜,他们对孟连娜允古城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量傣族珍贵文物

缺乏有效保护

娜允古城最为核心的建筑是孟连宣抚司署,占地1万多平方米,是云南土司建筑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座融傣、汉两族建筑风格的大型建筑群。郑静说,孟连自治县没有建设专门用来收集展出文物的博物馆,孟连宣抚司署既是文物古建筑,供游客参观,也身兼“博物馆”的功能。

目前,署内藏有文物近500件和流散文物145件。包括孟连宣抚司署遗留下来的20件官服、3枚印章、仪仗若干以及土司的记田户簿13册,用汉、傣两种文字书写的371封公文信函、41册历史民间故事、29册贝叶经,以及日常生活用品。

由于没有专门的文物保存库房,包括傣族贝叶经在内的珍贵文物,就堆放在孟连宣抚司署主体建筑一楼厢房左侧的一间空房内。进入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里外两间昏暗的“文物库房”,阴霉潮湿的气味扑面而来。

另外,因为不是专门的文物保管库房,比较珍贵的文物锁在靠墙的一个铁柜子中,一般的文物字画器皿就随便堆放在房屋角落,部分文物原件直接放置在孟连宣抚司署二楼的展示间中。有数百年历史、被称为“树叶上的文明”的傣族贝叶经,在库房中已经变黑,上面书写的傣族经文部分模糊不清。

工作人员张海珍说,由于房间的湿度和温度没办法控制,一些纸质文物和官袍都发霉了,虽然每天都开除湿机,一个星期可以抽出一桶水出来,还放置了樟脑丸去潮防腐,可是雨季里文物发生霉变的情况越来越多。    

“我们库房中的贝叶经一片叶子价值应该在3000元以上,是非常珍贵的土司传世文物。目前在孟连,所有佛寺的经书,都是用棉纸做的,像这样保存完整的贝叶经在我们这里是唯一的。”张海珍说,由于孟连没有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没有修复的技术和设备,孟连宣抚司署中藏有的文物没办法在当地修复,每年至少有40件文物要到昆明修复。

此外,由于没有专门的文物收集保存管理部门,部分散落在娜允古城的傣族居民家中的文物也面临着极大的遗失隐患。

居民保护意愿不足导致古建筑逐渐消失

记者在娜允古城中城看到,65岁的傣族老汉波罕章,正在盖砖混结构的新房。他家的房子几个月之前,还是傣族木结构上下两层的干栏式建筑。“以前家里是7格的房子,房子的柱子有42根。但是房子不好住,经常漏雨,补不过来。我自己当了37年的卫生员,如果继续保留原来的房子,邻居都盖了新房子,自己连房子都盖不起,别人看不起,害羞!”波罕章说,他现在把房子盖成一楼一底的砖房,有205平方米。

孟连自治县娜允古镇保护与开发办公室主任岩俄相说,在娜允古镇目前居住的600多户居民中,目前保持着原有民族风格古建筑的仅有8家人。“虽然他们按照规划要求,将房屋盖成傣族屋顶的房子,外墙体运用材料统一,不能贴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但是失去了古建筑的古城,总是让人感觉缺少了什么。”

村民波召罕根的家是娜允古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整个房屋外体结构没有破坏,一楼的木头桩子上依然留有早些时候栓牛拴马时留下的牲口磨蹭痕迹。在房屋二楼,内部结构已经改造,房屋吊了顶,火塘也不再用了。由于政府不允许拆房重建,他满腹怨言:“为什么别家可以盖,我不能盖?现在我家房子是一大栋,但是住处没有。”

孟连自治县娜允古镇保护与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陶兴玉说,去年普查的时候,还有20多家古民居,目前拆剩下的只有这几家了。如果居民自己没有意愿保护,明年底估计所有古民居将荡然无存。

记者了解到,始建于1868年的上城佛寺,占地5000多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佛寺正面三重檐的第一层屋顶出现部分垮塌,二楼外墙木结构隔板部分缺失。此外,孟连宣抚司署房屋主体建筑的大梁和柱子已经被白蚁蛀蚀,由于当地部门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只能靠局部性的保护,因此部分基脚已被白蚁蛀空。

娜允古城所蕴含的历史悠久的傣族土司礼制,以及宗教、建筑、饮食、服饰、节日、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郑静说:“这里每年接待游客2万~3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缅甸、泰国等邻国访古追源的客人,如果古城逐渐毁坏消亡,那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傣族文化的体现与传承,将是巨大的损失。”(刘娟 李怀岩)

15、礦泉水瓶勿重複使用

2008/04/02

杜拜一個十二歲的女童,因為連續十六個月使用同一個礦泉水瓶,她得了癌病。一般保特瓶裏面含一種叫做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或簡稱 PET的塑膠材質,是由對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和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化合後產生的聚合物。PET塑膠具質輕、透明度高、耐衝擊不易碎裂等特性,也可阻止二氧化碳氣體,讓汽水保持有「氣」。因此,PET塑膠適合作包裝用,特別是裝載水和飲品。部分學者認為其裏面有一種叫做diethylhydroxylamine (乙基己基胺)或簡稱DEHA的潛在致癌物質,用一次是安全的,如果你因節儉或方便而重複使用,就有致癌危機。

原來每個保特瓶,在底部都有一個數字

( 它是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型 , 三角型裡面有一個數字 )
假若數字在 "05" 或以上就可以循環再用 而數字愈大愈安全

假若小於 "05",即 "04" 或以下,甚至沒有數字, 請勿再利用或加熱使用  
一般礦泉水瓶子   底部標示 1   (所以不要放在汽車內曬太陽 !!
麵攤的塑膠耐熱碗  底部標示 5  
一般泡茶的塑膠耐熱杯   底部標示 5  
雀巢奶精瓶子底部標示 2  
林志玲廣告的優酪乳瓶子底部標示 2  

塑膠材質編號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俗稱寶特瓶。

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HDPE,PE)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

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PE)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

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若是發泡聚苯乙烯即為俗稱之「保麗龍」

其他類(OTHERS)

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PET最初的用途是做為人造纖維,及底片、磁帶等,在 1976 年才用於飲料瓶。
以PET 為原料做為填充容器,就是俗稱的「寶特瓶」
寶特瓶的硬度、韌性極佳,質量輕(僅玻璃瓶重量的1/9 ~ 1/15),攜帶和使用方便,生產時能量消耗少, 加上不透氣、不揮發,耐酸鹼,是碳酸飲料的好包材。
近年來成為碳酸飲料、茶、果汁、包裝飲用水、酒及醬油等產品之重要填充容器,此外,如清潔劑、洗髮精、食品用油、調味品、甜食品、藥品、化妝品、及含酒精飲料的包裝瓶子,都已在大量使用寶特瓶

 

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
PVC材質的發明相當早,且多方應用於工業產品中,由於PVC同樣具有其他塑膠材質的優點,且在加工上、可塑性上相當優良,加上價錢便宜,使用量很普遍,但大多在非食品方面,像水管、雨衣、書包、建材、塑膠膜、塑膠盒等等
在容器用途上,多用於填充植物油、清潔劑、糕餅盒及包裝飲用水等
由於該材質因本身含有氯元素,在製瓶、填充、回收再處理之過程中疑有VCM單體易釋出,有危害人體健康之虞,再加上近年來環保意識高漲,業者已逐漸改用其他材質為填充容器裝填產品。

PE(polyethylene,聚乙烯」:
PE是工業、生活上應用最廣的塑膠,一般常分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與低密度聚乙烯(LDPE)兩種。
PE對於酸性和鹼性的抵抗力都很優良。HDPE較LDPE熔點高、硬度大,且更耐腐蝕性液體之侵蝕。
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塑膠袋及各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幾乎都是PE所製造,像清潔劑、洗髮精、沐浴乳、食用油、農藥,大部份以HDPE瓶來盛裝。LDPE在現代生活中可謂無所不在,不過不是因為它做成的容器,而是你隨處可見的─塑膠袋。大部份的塑膠袋和塑膠膜是用LDPE做成的。

 

PP(polypropylene,聚丙烯:

PP與PE可說是二兄弟,但若干物理性能及機械性能比PE好,因此製瓶商常以PE製造瓶身,瓶蓋和把手用有較大硬度與強度的PP來製造。
PP熔點高達167℃,耐熱,製品可用蒸氣消毒是其特點。
以PP製瓶的,最常見的是豆漿、米漿瓶,還有用來裝100%純果汁、優酪乳、果汁飲料、乳製品 (如布丁)
較大的盛器,像水桶、垃圾桶、洗衣槽、籮筐、籃子等等多是以PP做成
近年來亦大量使用於製成免洗餐具或免洗杯(供速食餐飲業者裝填冰品使用,如市面盛行之「快可利」連鎖店所用之盛裝容器)
該材質容器係屬不透明或半透明容器,具備有耐酸鹼、耐化學物質、耐碰撞及耐高溫(約20℃~120℃)等優點。


 

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
PS吸水性低,且其尺寸安定性佳,可用射模、壓模、擠壓、熱成型加工。
一般依其是否經過「發泡」製程區分為發泡與未發泡兩類。未發泡PS主要應用於建材、玩具、文具等,也可常見製成容器填充發酵乳品(如養樂多、健健美、多多等乳製品或乳酸產品等,近年來亦大量使用於製成免洗餐具
發泡PS(即俗稱保麗龍)則是在製程中利用發泡劑作20倍至100倍不等之發泡,用於包裝家電或資訊物品之緩衝包材或具隔熱效果之冰淇淋盒、魚箱等,一般稱為EPS(Expanded polystyrene);同時也用於製成免洗餐具,這種保麗龍通常先做成平板,稱為PSP(Expanded polystyrene Paper),再成形加工成各種容器,亦有以食品級EPS注模成形的保麗龍,如咖啡杯,燒仙草杯等即是


16、应对西南水电震后评估 

来源: 新京报2008-5-29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5-29/018@084529.htm

5·12四川大地震,在许多河流上造成了重大灾害与险情。集中表现在因大量堰塞湖的形成,以及因梯级电站和水库大坝的受损,使河水不能正常下排,湖(库)水随时可能下溢,使堰塞湖、电站水坝面临溃坝的危险,给下游城镇乡村构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威胁。此外,岷江上游最大电站水库———紫坪铺水库,因建在地震活动带、断层带、岩石破碎带上,它在震后运行中,如何避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也为人们所关注。

此次大地震提醒我们,西南地区固然因为水力资源丰富,而成为水电开发的重要基地,但在这些地区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也具有很高的地质风险成本。如果规划、布局、设计不当,一旦出现强烈地震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大灾害事件,不仅工程面临被损毁的危险,而且会给所在区域带来极其严重的威胁。

据新华社报道,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西南地区水资源的蕴藏量非常丰富,也是水能的重要基地。中国规划了13个水能开发区,西南地区就占了好几个。通过这次地震,可能会对这些规划,从地质、地震、建设、环境等方面做一些重新的审视。”

大地震的发生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目前在中国西部,还有许多建成或在建的高坝大库,而且有些也是在有强烈地震活动的断裂带上,同时也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区。例如位于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地震带上的大渡河、雅砻江的梯级电站、马边-昭通地震带上的金沙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等。

除了诸多电站大坝等工程外,震区的一些化工企业也在这次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并产生泄漏,幸因化工企业规模较小加上处理及时,未造成大的影响。但这也警示我们,今后在这些地区建设石化项目,一定要对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环境风险,高度重视,认真评估,决不可仓促上马。

重新审视现有规划,应该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灾害风险评估,充分估计举足轻重的大型工程包括地质风险成本在内的综合成本。真正按照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的调整与修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那种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不顾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发展观念与开发模式。□范晓(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

17、中国民间救助力量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新华网2008-05-27宫一栋

http://www.cnetnews.com.cn/2008/0527/886867.shtml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宫一栋)在“5·12”汶川地震发生两天后,50岁的王文忠就赶到了灾区,投身救援工作。王文忠在北京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皮草店,他承认自己没有救灾方面的知识,但他说:“这不会妨碍我们奉献爱心。”

跟随王文忠的还有14名河北枣强县芍药村的村民和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时间不允许他们进行充分的后勤准备。急救等知识是在飞往成都的航班上现学的。王文忠租了三辆汽车,运送了926套棉衣、70顶帐篷和2000床被子。

他们本来计划前往重灾区绵阳,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交通工具,而临时改变了行程,前往彭州县和都江堰的向娥乡。在地震中,向娥乡有90%的房屋倒塌,400多人死亡,1.5万多名灾民无家可归。于是,救援队很快在向娥乡建立了一个救助站。

在一周的时间里,救援队在向娥乡搭建了100多顶帐篷。他们筹集善款、访问灾民、分发物资、安抚老人和孩子。他们按照“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宗旨展开工作:村民们在得到适当外援的情况下展开自救。

志愿者白亚丽说:“我们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这需要耐心。”每位村民每顿饭只有一碗饭,于是“我们帮助维护秩序,防止出现争吵”。

已经退休的周忠民同意这种看法。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四川地区考察农村教育情况。他说:“救灾不需要那些不愿做小事情的人。”在沿途的一个救助站,周忠民和其他志愿者为1000多名灾民烧了40多壶开水。“他们渴极了。”

5月15日,北京一六八模板公司在捐赠价值64万多元的款物后,又派了40名重建援助队员赴阿坝灾区。

在他们的身后,是一支庞大的民间救助力量,各行各业的人都投身其中。

5月12日,北京的8家民间机构联合发起了“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救助活动。

截至5月18日,参与活动的“绿家园”志愿者组织筹集了46097元人民币,购买了一批救灾物资,其中包括6箱四川人爱吃的豆瓣酱。“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说,“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正是NGO擅长做的事情。”

她说,中国的NGO正在学习应对他们从未经历的一场挑战。

5月13日,成都“根与芽”、“多背一公斤”、NGOCN网站以及其他几家民间组织决定实施联合救灾行动。“多背一公斤”负责人安猪说:“我们几家机构规模都不大,工作重点也各有侧重。我们合作在一起会产生更大的效应。”

第二天,他们就在成都成立了“5·12地震灾害救援行动”联合办公室,力图整合全国民间机构的救灾活动。

安猪认为,这种新的运作模式标志着中国的民间组织正在走向成熟。在中国今年1月遭受雪灾时,贵州省的一些民间组织也展开了类似的行动。但联合办公室总协调张国远说,这次合作的规模要大得多。

目前,全国已经有120多家民间组织加入进来。作为全国的总部,成都联合办公室指挥一线调查、信息搜集、物资采购和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工作。

在NGOCN网站的论坛上,每天都会公布联合救援行动的最新进展,讨论异常热烈。联合办公室每天发放价值50万-60万元的物资,但是协作并不容易。例如,成都联合办公室和其他参与机构的信息沟通还不是十分畅通,从而产生误解。安猪说:“磨合需要更多的时间。”

除了草根组织,一些支持民间公益组织的基金会也参与到了救灾中。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5月14日启动了“抗灾绿色通道”。如果申请获准,公益组织可以在5天内申请到30万元的项目资金。南都公益基金会也表示将向公益组织的赈灾提供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在过去两周内,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始建立互信。发起“新驼峰行动”的几家上海民间组织表示,当地民政部门对他们向灾区运送物资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但是,由于情况不熟和经验不够,民间组织在赈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北京环保团体“自然之友”执行理事梁晓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旦到了这种时候,大家全像没头苍蝇一样。”由于来自省外的志愿者队伍过于庞大,四川省已经恳请志愿者另择时机前来。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李志刚认为,民间组织的地震救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们能够在急救、硬件重建、软性建设、完善灾害救助机制等四个阶段发挥作用。

他提到医学救援、净水供应、孤儿关爱、心理辅导、公众救助常识普及等19项可能要做的工作。“每一家民间机构都应当找到自己的侧重点,而不是彼此重叠,否则就是资源的浪费。”

“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说,抗震救灾为中国的民间组织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欧阳淞2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各种志愿者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鼓励、支持各种志愿者组织健康发展,积极发挥他们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他说。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教授王名认为,如能够有更多专业的NGO赶赴现场参加救援,必定会进一步与政府救援形成合力。

汪永晨说:“中国有句老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们想再来个翻新,有组织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特别是在这场大灾难中。”

18、灾后重建更当敬畏自然

来源:东方早报2008-5-29邓聿文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4/userobject1ai86983.shtml

我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少些征服的思维,多些对自然的尊重

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个举世震惊的悲剧。但在悲伤过后,我们要擦干泪水重建家园。对地震灾区的重建,包括学者和普通民众在内,许多人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认为,应该利用灾后重建的机会,把我们过去因习惯和利益的牵制而难以推进的新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重建进程中,这其中的重要一面,就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时刻刻以敬畏自然之心,进行灾后的重建工作。

汶川地震虽然不是“人祸”,但数十万鲜活的生命在一刹那间或永远消逝或身存残疾,以及无数家园在地震中被毁的现实,让我们见证了“上天”残酷的一面,在大自然这种巨大的破坏力量面前,人类显得很渺小。所以,我们应该怀有一种谦卑的心情,来表达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待这个与人类朝夕相处的伙伴。

人虽被誉为万物之灵,但无论从个体还是集体来看,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直至今日,我们对地震的发生还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报。然而,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对自己的力量过于自负,总想改天换地,尤其是由于权力的傲慢,动不动移山填海,搞什么大工程大项目,而对由此可能带来的对大自然的致命影响却又视而不见,如今的洪涝干旱频发,江河几无洁净,谁能说与这种对自然的张狂态度无关?

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少些征服的思维,多些对自然的尊重,不能去挑战自然规律,至少是不能挑战得很厉害。比如对于江河湖海,即使危及人类的利益,也不能以违背自然的方式去征服它,而是应当像大禹治水那样,以顺应自然的“疏”的方式去治理,而不是用违背自然的方式去堵。否则,大自然迟早会对人类进行报复。有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和自然打交道时,才多少会有一条底线,避免自我膨胀,知道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不只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政治和经济层面的问题,也与工业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就此而言,它同时还是个价值问题,是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所以,需要我们调整现有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次灾后重建,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和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依照自然规律,来合理安排重灾区的城镇布局和建设,做到凡是地震带和山体滑坡地带,基本上都要列为禁止开发区域,不应再建城镇甚至房屋等。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此次地震灾区是中国环境恶劣、各类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还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水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灾后重建必须考虑到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重建规划。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以为凭借现代科技的力量,就可以藐视自然,否则,总有一天,我们会为此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19、灾区复苏不可忽略文化生态重建 

来源:新京报2008-5-29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8/05-29/018@084034.htm

近日,国家文化部的慰问调研团到四川灾区进行了慰问与考察,使人们对当地文化设施、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受灾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据了解,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等地的文化设施在地震中全部被夷为平地,而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

令人痛心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受损严重,二王庙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伏龙观屋脊坍塌、千年“鱼嘴”震裂,上清宫、天师洞结构受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多处垮塌,桃坪、萝卜寨等羌寨多处损毁。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重破坏,三星堆、自贡恐龙博物馆、德阳文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石塔寺石塔、三苏祠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体开裂、房柱错位、彩绘脱落和垮塌现象普遍。许多博物馆、文管所的馆藏文物受损严重,共计损毁文物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51件。全省20个博物馆、文管所损毁垮塌。

灾区重建不仅需要重建物质的生活形态,更要重视多民族聚居地的精神文化生态的重建。未来三年是灾区城镇乡村重建的三年,也是文化生态重建的三年,文化生态的重建要遵循的是文化的规律。灾区有藏、羌、回等民族聚居,他们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在为这些少数民族同胞重建家园之时,要尽可能恢复他们的生活形态。如果千篇一律地建设水泥板房,则会使这部分民众永久性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家园。

5月24日,温家宝在汶川县映秀镇说,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即使县城迁建,也要注意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这个被誉为川北群山之巅“云朵中的民族”,有自己的自然神崇拜,有自己的民间史诗、苦歌、情歌、酒歌以及特殊的祭祀仪式,还有精美绝伦的刺绣、挑花等手工艺品,特别是他们独特的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驰名中外,乐器、羌笛、著名的羌舞“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等,都与他们淳朴的古文化遗风相维系,是他们传统文化生态中的重要象征符号。这些属于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他们所居住的秀美山川有机相融。

在重建文化家园之时,对非物质文化形态,要考虑到提供场地与空间,而对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譬如碉楼堡楼,则要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时,对其内在建筑结构予以科学的处理,使其增加抗震性。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能真正建立起理想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在重建少数民族文化家园的时候,充分保护了其文化风貌,并使他们的少年儿童接受到其民族文化遗产熏陶,这将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巨大资源。

一些没有条件重建的文化遗存,建议不要急于去抢修抢建,否则可能会出现第二次人为破坏,一要技术与资金到位,二要能够确保修旧如旧,不出现偏差。有些被地震破坏的文化遗存可以原貌保持震后现状,因为废墟景观也能使人们获得心灵震撼,如果所有文物遗存都很快得以修复,另一种遗憾就会出现:这场史无前例的灾劫对人文景观造成的损毁状况真相在哪里?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之时,要保留一些废墟文化遗产。

灾区文化重建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物质的文化财产可能会被震毁,但数字化的文化财产却会超越时间环境,获得传播与弘扬。这次四川大地震也给文化工作提了醒,各地在建设文化硬件之时,要将文化网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