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7
五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民间组织在行动:
1、走向汶川,走向汶川之——插秧告急!
汶川地震专题报道:
2、成都在线-华西都市报:都江堰向全球征集重建规划方案
3、联合早报:直升机吊重型机械到位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加快
4、人民网:唐家山堰塞湖今日开始缓慢泄洪
5、新华网:水利部:1000多座震损水库和堰塞湖均在监控中
环境资讯:
6、环境保护部网站:五部门要求防止地震灾区水源污染
7、新华网:水利部派出应急水质监测队支援灾区水质监测
8、中国新闻网:中科院研究员:汶川地震将影响黄河流域降水
9、环保部网站:中国环境标志与德国蓝色天使标志共同标准发布
10、新华日报:太湖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治太亟需填补“立法空白”
地方信息:
11、新华网:山西启动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人物访谈:
12、地质学家谈四川龙门山
深度报道:
13、人民日报:中科院专家崔鹏谈堰塞湖 "悬湖"之危险在何处?
环境时评:
14、新京报:涌向灾区的爱心也需要管理
15、新京报:抗震救灾民间监督不能缺席
1、走向汶川,走向汶川之——插秧告急!
文/汪永晨
四川绵竹汉旺镇为地震重灾区之一。5月27日我们到那儿时,既被那里的惨状所震惊,也为那里的老百姓已经平静地面对灾后的生活而感叹。昨天,我在江油武都镇上拍到了街头银行,今天拍到的是街头邮局。有着走到哪儿就在哪儿盖邮戳习惯的我,在遭受了如此灾难的汉旺镇也盖到了当地的邮戳。
羊肉米粉
灾后临时邮局
原来的邮局
街头银行
灾后银行
汉旺镇的大钟停在了2点58分
走在绵竹汉旺镇的大街上,一条穿城而过的河让多年来一直关注环境问题的我十分担忧。河两边的建筑倒塌后,破砖碎瓦布满了一河。如此严重的水污染,在救人,恢复有序生活,这一步步走过时,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环境,关注污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呢?
就在我走在这样的河边,就在我感慨大自然如此的威力时,一群人向河边走来。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工具。问过后我知道他们是家住附近的农民。他们来干什么呢?疏通河道。
“再没水,我们就没法插秧了!”
“这样的水能用来插秧吗”?我焦急地问他们。
我们要插秧
“现在是必须要插秧了,不管什么水也要插秧。再不插秧不行了。稻田里现在裂开多宽的大口子”。
现在正值抗灾抢险之时,也是当地农民水稻插秧的关键时刻。插秧,对他们来说,就是粮食,就是生活。而朋堰,就是他们认为的唯一的灌溉源。方圆多少里的农民都跑到了这里来疏通河道。他们中有的人脚上穿的就是布鞋。
下河
疏通河道
朋堰,穿汉旺镇而过,灾后倒塌的建筑等阻塞了河道,牛鼻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疏通河道,欲引水进行插秧的作法,不能不让我们深深地担忧,朋堰河道的水污染有多重,用来灌溉是否安全?
从这里流出的水能浇秧苗吗?
通过手机,我们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了国家有关部门。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希望帮助四川人。都希望向他们献爱心。那么在这里,我强烈呼吁,请关注干旱给四川灾区人民带来的困难,请关注四川灾区的农民,再不插秧,就要影响他们一年的收成,可是这样的水,能用来灌溉吗?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能做什么?
2、都江堰向全球征集重建规划方案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08年05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302739.html
昨日(26日),记者从成都市规划局获悉,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将面向国内外征集。
据了解,都江堰市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在地,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城市建设、旅游和文化设施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破坏。为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都江堰市的重建工作,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和都江堰市政府共同发起向国内外广泛征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的概念方案活动。
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所征集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从中选出优秀方案,作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参考。而征集活动的具体方案将于近日发布。(陶玲)
3、直升机吊重型机械到位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加快
来源:联合早报2008-05-27
http://www.zaobao.com/zg/zg080527_501.shtml
由于天气转好,大型运输机器到位,面临溃堤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进展顺利。到昨天下午三时,位于北川县的唐家山堰塞湖的堰顶控制高程已消下三米,由752米下降到749米。
不过,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仍旧严峻,绵阳市昨天已经向市民公布疏散计划。根据堰塞湖险情,绵阳市制定了三步走的疏散方案。如果出现全面溃堤,绵阳将疏散130万人。
另一方面,据中国水利部公布的消息,青川县25日的余震造成陕西三座小型水库出现次高危险情。截至昨天,中国因地震出险的水库达2383座。
近期,唐家山堰塞湖水位每天上涨约2.3米,水位离大坝顶部的最低处只有大约30米的距离。截至昨天,唐家山堰塞湖蓄水达到1亿3600万立方米,较前天上涨1600万立方米。一旦发生大坝崩溃,将威胁到下游绵阳市超过百万人的性命。
爆破还未实施
为了尽快解除险情,1800名士兵在前天晚上身背总共七吨的炸药徒步进入唐家山堰塞湖,准备实施爆破。这些军人昨天都已经进入指定位置并开始做爆破准备。到本报发稿时,爆破还未实施。
由于天气好转,运输机昨天成功地将12台大型设备空投至堰塞湖坝顶,包括挖掘机和推土机等。唐家山堰塞湖下游三万余名处于最危险地带的灾区群众已疏散至周边高地。
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是目前四川震区已发现的34处堰塞湖中体量最大、最险的一处。
按照初步制定的计划,所有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后开始挖溢洪槽,将堰塞湖内的水排至下游河道,阻止水位继续上涨,同时工程人员还会对坝体进行必要加固,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的意外溃坝。
1 2 下一页
4、唐家山堰塞湖今日开始缓慢泄洪
来源:人民网2008年05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27/012413928310s.shtml
本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电 (特派记者 赵君辉)昨天,北川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绵阳市100万居民、村民,终于可以稍微放心一下了。随着包括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等的598名水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15台大型施工设备空运到坝顶,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抢险决战全面提速。
昨天,唐家山堰塞湖堰顶控制高程已削下2米,下降至750米。
13.2吨挖掘机成功空降
昨日0:35左右,武警水电部队、成都军区1800人的突击队已抵达坝底。他们将为开挖泄流槽做好先期准备。
昨天9时01分,隶属中国飞龙专业飞行公司的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从绵阳机场起飞,10多分钟后,飞至北川县擂鼓镇上空勘测。回到擂鼓镇后,工作人员迅速将一台13.2吨重的挖掘机通过钢缆和机身相连。11时06分,米-26起飞,11时27分,将设备空投到唐家山堰塞湖坝顶。
截至17时30分,15台施工设备运到坝顶,主要是挖掘机、推土机和装卸机。
所有飞机为米-26让道
据介绍,昨日7时,一架米-17军用直升机从绵阳机场起飞,前往唐家山地区侦查,随后传回“唐家山地区气象条件满足飞行要求”。随后,多架米-17直升机搭载人员、食品、物资和燃料,飞往唐家山堰塞湖坝上。
担任空中指挥部总指挥的成都军区空军参谋长战厚顺称:“昨天的飞行任务,重点保证米-26空投大型施工设备的通道,只要米-26起来,所有飞机让行。”
18时30分,指挥部已能利用普通移动通讯方式,实现与唐家山堰塞湖坝上的沟通。唐家山堰塞湖告别了与外界通讯的“孤岛”状态。
今天开始缓慢泄洪
记者从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米-26直升机将大型挖掘机送上指定位置后,昨天以挖为主,配合小规模的爆破。今天,将正式从坝顶开启泄流槽,向下游缓慢泄洪。
泄流槽有望10天之内修成
据新华社电 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负责人昨晚介绍,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共设计高中低三种方案,水电部队倾向于采用挖掘量最大、保险系数最高的低方案。高方案需挖土石5万立方米,中方案需挖土石7万立方米,低方案需挖土石10万立方米。
唐家山堰塞湖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刘宁昨晚介绍,如果天气情况正常,应急疏导泄流槽将于10天之内修成。
老鹰抓小鸡
昨日,北川县擂鼓镇,硕大的米-26重型直升运输机,调运重达13.2吨重的挖掘机,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让记者大开眼界。
9时15分,一阵浑厚的马达声从擂鼓镇西南方的峡谷中传来。“米-26来了!”人群中一阵欢呼,一架橙红色的直升机由远及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5分钟后,飞机悬停空中,地上一阵飞沙走石,少顷稳稳降落。从飞机肚子下露出两根直径超过3厘米的钢绳,足有30米长。武警官兵很快将一台挖掘机开到离飞机约20米的地方,并将钢绳与飞机钢绳上的挂钩连接。11时06分,飞机缓缓升高,一台重达13.2吨的挖掘机,像小鸡一样被轻轻抓起悬在空中。飞机“叼”着挖掘机向东边飞出约1公里,然后飞向唐家山。
据介绍,这架飞机机身长35.91米(尾桨除外),8片旋翼直径达32米。特派记者 赵君辉 (来源:重庆晨报)
5、水利部:1000多座震损水库和堰塞湖均在监控中
来源:新华网2008年05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27/145615628306.shtml
新华网成都5月27日电 (记者 汪延) 记者从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获悉,水利部目前已从行业内先后派出31个工作组、11支抢险队共1200多人,分赴四川省阿坝、绵阳、成都、德阳、广元、遂宁等6个重灾地市,协助、指导、参与地方开展水库、水电站、河道堤防、堰塞湖险情排查、应急抢险以及城乡供水保障等工作。1000多座震损水库和33个堰塞湖均在严密监控之中。
据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灾情的逐步明朗,水利抗震救灾任务愈加艰巨而繁重,目前水利工作者正在对出险水库进行逐一排查,组织专家对高危风险等级以上的水库险情进行排查会诊,进一步查明险情,制定应急抢险方案。抽调精干人员协同部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堰塞湖实地查勘评估。对有条件设立监测点的堰塞湖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组织各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分清风险等级并提出处置方案,全力预防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目前,对灾区震损严重的水库应急排查及除险预案制定工作已经过半,对出险水库及时实施了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的措施,加强监测巡查,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对灾区形成的33个堰塞湖进行及时的排查,水利部抽调141位专家,组成9个工作组与四川省有关人员在部队的支持下,利用飞机、徒步等方式进入崇山峻岭,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掌握了堰塞湖的基本情况和对下游地区的影响。目前地方和部队正昼夜值守,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截至27日,已经对彭州、崇州、青川等7处堰塞湖成功实施人工破口泄流措施,险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于危险最大的北川唐家山堰塞湖,水利部专家们正按除险方案,协同地方政府、军队和武警官兵抓紧组织实施。
6、五部门要求防止地震灾区水源污染
来源:环境保护部网站2008年05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27/100215626322.shtml
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卫生、环保、建设、水利、农业(畜牧兽医)厅(局),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
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要求,及时开展水源水及饮用水监测和遇难人员遗体处理、废墟清理等工作,灾区环境卫生和饮用水总体情况良好。但是,个别地区也出现了饮用水中微生物超标、水源水中检出敌敌畏等问题。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到了关键时刻,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切实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现就做好饮用水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防疫如同救灾,行动刻不容缓。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将防疫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做好遇难人员尸体处理工作,尸体存放地点要远离水源、避开低洼地;高度腐烂的尸体要进行消毒除臭处理。对废墟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要进行严格消毒并深埋。对人员和动物尸体进行深埋处理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防渗、防漏处理。要在救援地点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设置厕所,妥善处置人畜粪便,切实防止水源污染。
二、加强灾区杀虫剂使用管理
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农业部消毒、杀虫、灭鼠的有关要求,科学开展病媒防治工作。禁止在灾区使用敌敌畏以及国家明令禁用的滴滴涕、六六六等农药进行杀虫,防止对周围环境和水源造成污染,推荐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农业部门要继续积极协调药剂的生产、供应等工作,确保杀灭蚊蝇的需要。
三、加强灾区水源保护及水质监测工作
环保部门要做好污染源排查,尽快查清饮用水水源周边工业企业状况。环保、水利部门要做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监测。建设、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城市水厂出厂水、管网水、居民家庭出水口(龙头水)水质监测;同时,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饮用水监测,建设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受损污水处理设施、供水设施和管网的抢修力度,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开展水源、水质监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一旦发现水源污染或水质异常要及时互通信息,以便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做好应对水源污染的准备工作。
四、加强卫生防疫宣传和教育
要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后防疫相关卫生知识,教育灾区群众注意饮用水卫生,切实提高灾区群众的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要尽可能在灾民集中安置点设置针对水污染的净化水处理设施,配备将水加热至沸的设施或装置,努力为灾区群众提供开水,防止肠道传染病流行。
卫生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农业部
二○○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7、新华网:水利部派出应急水质监测队支援灾区水质监测
来源:新华网2008年5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5699
新华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于文静)记者26日从水利部获悉,为确保地震灾区水质安全,水利部于17日和24日先后派出4支应急水质监测小组共计39人,携带移动水质监测车和快速检测设备支援灾区饮用水监测。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18日至24日,首批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16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水质监测小组,先后深入都江堰、彭州、江油、安县、绵竹、什邡、温江、汉源、宝兴、大邑、郫县等地震重灾区,采集城市和农村饮用水源地水样208个,检测结果未见异常。
为扩大供水水源巡回监测范围,24日,水利部从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再次抽调13名技术人员支援重点灾区水质巡测。目前,影响灾区592万人口的112处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被划分为4个片区,4支监测队伍将每3天对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一次。
8、中科院研究员:汶川地震将影响黄河流域降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5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27/112715627535.shtml
从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接连两天的降雨甚至是暴雨,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似乎是“天公不作美”。然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地震本身就和旱涝息息相关。
长期从事地震对旱涝影响研究的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汤懋苍解释说,地球覆盖着厚约100公里的岩石圈,岩石圈的内部布满裂隙,积蓄着空气、水等流体,其中气体的总量达到大气圈中气体总量的10%~15%。这些流体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时刻运动着,其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0厘米。其运动方向除了平流外,同时进行上升和下降的运动。流体上升时,会给大气提供额外的能量,加剧大气圈的上升运动,给天气带来影响。
同时,地震的发生,特别是板内地震的发生,是岩石圈与地幔之间的“壳幔边界”产生一股强烈上升运动造成的。这种上升运动被地学界称为“底辟作用”,这是公认的爆发板内地震的根本原因。底辟作用必然会影响岩石圈内流体的上升运动,进而加剧大气圈的上升运动,导致震后两三天内,震中数百公里出现大范围降雨。
在汤懋苍等看来,地震本身只是壳幔边界运动所产生的一种表象,这种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天气的变化是壳幔边界运动所产生的另一种表象。从长期的天气变化看,汤懋苍说,底辟作用的发生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蓄过程,并在后期伴随着波动。目前,壳幔边界运动在东亚的北纬31°~35°地区表现得相当强烈,2008年已经在我国境内造成3次6级以上的强地震。
对于今年1月9日在西藏发生的6.9级地震,汤懋苍认为,其“对今年初我国发生的冰雪灾害负有主导责任”。此后3月21日昆仑山地区发生的7.3级地震,到5月12日的汶川地震,这3次地震都发生在北纬31°~35°之间。今年4月,汤懋苍在全国汛期预报会商会上,就曾提出今年夏天北纬35°的黄河中游可能会出现较强的降雨。因此,今年黄河、渭水流域和河套地区的防汛工作应很严峻。
据介绍,从历史上看,1933年和1958年发生在汶川以北几十公里的茂汶地区的两次地震,对当年的黄河大水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1958年2月,在四川茂汶发生了6.2级地震,当年夏天,黄河就出现了大水,流量达到每秒2万多立方米,是近50年黄河出现过的最大流量。在更早些的1933年,同样是茂汶叠溪地震,震级为7.4级,使得黄河结束了自1922年~1933年持续了10多年的枯水期。这次从枯水期向丰水期的转变,一直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结束。(洪蔚)
9、中国环境标志与德国蓝色天使标志共同标准发布
来源:环保部网站2008年05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5/27/content_8261751.htm
2008年5月26日,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EDC)、中环联合认证中心(CEC)与德国环境保护局(UBA)、德国质量保证和质量标志协会(RAL)共同制定的中国环境标志与德国蓝色天使标志共同标准—再生鼓粉盒(以下简称共同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始于1993年,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已逐渐走向成熟,并在家电、办公设备、日用品、纺织用品、装饰装修等领域开展了65大类产品的认证。中国环境标志已成为我国利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降耗、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环保措施。德国早在1978年就推出环境标志—蓝色天使制度,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标志计划的国家,同时,德国蓝色天使目前也是开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种类、标准最多的国家之一,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德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中德环境标志合作与互认是在2006年1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德环境论坛”框架下启动的,2007年4月,中国环境标志与德国蓝天使标志正式签署《中德环境标志互认合作协议》,一年多来,中德双方就共同标准的管理、实施和第一项中德环境标志共同标准---再生鼓粉盒等内容进行了积极交流与研讨,并达成共识。中德再生鼓粉盒环境标志共同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两国环境标志合作与互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 产品标准一致性是国际互认的重要条件之一,共同标准的推出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环境标志国际互认的进程,有利于跨越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2、 共同标准使得生产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的产品环境标准要求,有利于我国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共同标准的推出有利于中国环境标志参与国际环境标志标准的互认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标志规则的制定,提高中国环境标志的国际知名度,维护国家利益。
4、共同标准的推出为生产企业开辟了跨越绿色壁垒的绿色通道,有效的引导更多的企业生产环境有益的产品,有利于促进中国可持续消费进程,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中德环境标志机构代表高度评价共同标准的推出,一致认为:这是中德环境标志互认合作工作迈出的重要一步。双方协商确定,下一步将制定木制玩具共同标准。(来源:中环联合认证中心)
10、太湖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治太亟需填补“立法空白”
来源:新华日报2008年5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5748
“目前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仍不容乐观,已经出现的气候性缺水、区域性污染呈上升趋势,这将影响到太湖流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完整、系统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才能真正做到从源头控制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实现标本兼治。”5月26日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中期汇报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就此达成共识。
据介绍,我国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有很多,但大多分散于《水污染防治法》等部门法中,而部门规章之间、地方立法之间又相互冲突。从现今流域水的污染状况看,现存的法律、法规已经无法适应现状,流域水污染防治存在着“立法空白”。
对于太湖流域立法来说,地方立法之间的不协调或者冲突表现得更明显。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流域管理上实行分段管理的模式,如太湖流域分属上海、浙江、江苏二省一市,各地仅就行政区域内的流域进行立法管理,造成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对同一流域分段立法现象的普遍存在。但是由于地方立法片面强调地方利益,而忽视流域整体利益,使得地方政府部门在对流域进行管理中,会出现忽视流域管理,或是要流域管理服从区域管理的现象。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立法目标和任务指导下的分段立法和分段管理极为有害。流域主管部门应以流域整体利益为重,以流域为单位制定统一的流域管理立法。
专家建议,《流域水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首先是要明确整个流域的治污和地方行政区域治污的关系。流域管理包括流域水治污的职能,如果管理权不明确,那么治污权就更不明确了。其次就是在这部法律中规定“国家对流域水污染实行统一治理,其他流域水沿岸的政府起协助作用”。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家真正拥有对流域水治污的统一管理权,改变以往那种流域水沿岸各地政府分享水污染治理权的情况,同时也可克服分散于各个法律法规关于流域水治污的规定没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弊端,保障国家利益的实现。
专家还建议,参照《流域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基本原则,按照太湖流域水系自身的污染特点及地理特征来制定单行条例——《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使得太湖流域水系所在的流域治污机构和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太湖流域水系沿岸的政府也可以按照单行条例来制定地方性法规,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高效、科学地对太湖流域水进行治污。(倪峰 陈晓春)
11、山西启动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来源:新华网2008年5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5760
新华网太原5月27日电(记者晏国政)记者从27日召开的山西省重要政务信息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由前期准备阶段正式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宝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项工程将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实施,未来十年内将实现整个汾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基本修复,使汾河流域成为全省的水源涵养带、生态效益带、休闲景观带和富民工程带。
汾河是山西省的母亲河,干流全长716公里,流经太原等6个市的27个县(市、区)。汾河流域控制面积约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该省重要生态功能区、人口密集区、粮棉主产区和经济发达区。然而,由于长时间过度开发,尤其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该流域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据介绍,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将按照流域生态功能与水功能区划要求,上游侧重水源涵养及保护,上中游侧重水土保持和水资源合理利用,中下游侧重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相结合,进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李宝卿说,按照统一规划,到2010年6月,要实现汾河干流全线复流、水质明显改善和两岸生态明显改观的近期目标。在此期间将投资105.66亿元,开展汾河中下游河道生态修复、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十大建设工程,同时推进源头煤矿关闭、污染企业关停搬迁等四项整治重点工作。
12、地质学家谈四川龙门山
文/汪永晨
地质学家范晓:5·12地震非常反常,紫平铺大坝可能是地震诱因
记者:你怎么看这次汶川大地震?
范晓:严格说这次八级地震是非常反常的。龙门山这个地震带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七级以上的地震,现在有记录的最高震级是6.5级。
当然了,所谓历史记录,只有1900年以来是准确的 ,为什么?因为有仪器测,大震一般不会漏掉,1900年以前没有地震仪测,主要是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史料有什么时候地震的记载,但是几级不知道,通过史书记载的破坏情况用经验反推这个震级有多大,这个肯定是有误差的,可能它本身震级很大,但在人烟比较少的地方很难真实反映,还有史料也有漏记的情况,这都是有的。
记者:迭溪地震呢?
范晓:迭溪不是一个地震带,它是两个地震带,它的构造、地质背景都有差异,都不一样的,所以它是一个很反常的,而且以前对龙门山地震带,地震局肯定会做研究,对它远期会不会发生强震,能够发生多大震级都会做出预测的,他们的预测都没有上过七级。
记者:李有才的预测上七级了,7.5级。
范晓:他绝对不会说是龙门山地震带上七级,他说的是中国南北地震带,那个范围非常广,你说南北地震带几年内发生七级,这个谁都可以预测,因为它本身就是地震非常多的,它的地震带包括十几个地震带,就是中国南北地震带下面进一步分,很多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8级地震,这次我给国家地理也写过,实验室地震,大地震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现在很多电站,包括金沙江中下游的电站,大渡河的,雅砻江的,都处在强震地震带上,金沙江下游的,像溪洛渡、乌东德那一串电站就处在东川松林地震带上,而东川松林地震带上历史上发生过八级地震,因为它有一定时间间隔,比如100年、200年,它有一个周期嘛,不等于它以前发生过现在马上要发生,但是水库诱发地震就可以使时间改变,震中位置发生变化,还有震级的强度,按照正常的没有水库的因素,它可能还要过20年、30年,或者震中不在这个位置,或者震级六点几级七点几级,但是你给它施加一个外在的影响,就打破它的平衡了。
记者:您认为这次反常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水库诱发?
范晓:现在可能性非常大。从它的地质背景,还有震中的位置就在水库边上。
记者:哪儿?
范晓:紫平铺。它的库外线离震中大概就五公里左右,一般水库诱发地震应该在距水库十几公里的范围内,它就五公里左右。
记者:很可能水库诱发了地震,这有什么条件?
范晓:还有很多条件,他们也总结了很多国内外的案例,一个就是坝要足够高,一般的小坝库容很小,所以不会造成什么威胁,他们总结坝高在100米以上,蓄水量在10亿方以上都容易诱发地震,紫平铺是156米坝高,蓄水量是11.26,也超过10亿方了,另外水库的位置刚好在断裂带上。整个库区都在断裂带上,在一般的断裂带上还不要紧,在活动断裂带上就要紧了,紫平铺恰恰就在活动断裂带上。而且它的库尾,就在映秀那个地方。
整个龙门山三条大的断裂,贯穿整个龙门山,靠近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和山区分界的。水库旁边的山的中央有一条我们叫主中央断裂,叫北川映秀大断裂,这次八级地震发震就在这个地方发震的,再往里面走就是茂县、汶川大断裂,它相当于龙门山后面的边界。
对震中的报道有一些误导,你说汶川地震,大家以为震中就在汶川,实际上离汶川还远,其实震中离都江堰比汶川近得多,只是那个地方行政区归汶川,所以说汶川那个地方损失还不如北川严重。
主中央断裂有几百公里长,刚好紫平铺蓄水三年多,而且是最容易震的时候,为什么最容易地震?当时水位海拔700多米,正常蓄水位877米。从2004年12月开始蓄水,蓄到06年的10月份,就蓄到最高水位877了,但是一般震,它往往是在水位快速升高或者快速降低时最容易震的 ,因为它压力的改变很大,它到了877最高水位的时候,按照水库正常的运行每年都有一个变幅,9月底、10月初水位会升高,到了夏季、雨季来之前,洪水来之前它要把水位降低,这一般是4月底5月初。2006年蓄到最高水位,2007年4月份最高水位降下来,相当于我给你压一个东西,又撤掉一个东西,这样反复加压和卸载,对水库诱发地震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它往往是发生在水位突然下降或者突然上升的时候,而且紫平铺经历了两次这样的过程,2006年底到最高水位,2007年初到最低水位,2007年底又上去,今年又下来,刚好5·12大地震是在它水位降低的时候。
记者: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的程根伟说应该叫四川大地震。 他们说不对,应该叫5.12大地震。
范晓:我在《国家地理》上说应该叫四川龙门山大地震,因为它主要是在龙门山,而且你看余震也好,全部是在几个断裂来回迁移,它主要的破坏就是龙门山。
记者:像甘肃都是受龙门山影响?
范晓:对。
问:主要是靠山的地方。
范晓:汉旺叫江油都江堰大断裂,就在边界断裂上,都江堰也是。
记者:都江堰人到现在还不敢住家里?
范晓:对。它就是一头一尾,大坝下面离主边界断裂、都江堰那个断裂只有不到两公里,一点几公里,它蓄水的围水离主中央断裂大概就500米,地表500米,在蓄水的库区的位置还有很多次级断裂,就是平行主断裂的,它是很密集的断裂过程带。断裂过程带严重破碎,蓄水以后水给它加压,改变它的平衡,它的水很容易往下渗透,因为它是断裂破碎带,岩层很容易破碎,裂隙很多,而且它的岩层的角度都在抖,所有的条件都非常有利于水往深处渗透,如果水渗透的深度很大,对断层活动可以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紫平铺水库是从它2004年12月份开始蓄水的。在蓄水之后发生地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叫快速反应,就是蓄水不久就开始震,还有一种是滞后型的,大概几年以后,有的两年、三年、五年、十年都有,比如这次是从04年12月份蓄水 ,到今年就是3年多一点,完全符合滞后型,而且根据世界上的研究,滞后型的破坏特别严重,再一个本身它是断裂带,水的压力的改变和水的渗透直接对断层发生很大影响,这是宏观上的说法。你说它这个地方专家也不是不知道,肯定是注意的,只是没有预料到发生八级地震,但是六级肯定是想到的。所以建坝之前按照国家规定,必须做水规划地震的危险性评估,这是水科院在1990年做的,而且它也预测了可能诱发地震的震级,它预报最高是5.5级,它不光做评估,而且要求这种大水库在蓄水之前必须建立地震检测台网,也建立起来了。
观测数据是有的,现在地震局公开发表的论文我看了,但是它的数据不全,公开发表的就是从04年到05年,完整的应该是蓄水到5·12之前,后面的数据没有。从这一年多的记录来看,现实情况就比以前频繁了,不但频繁,它的地震很明显的就集中在我刚才说的这两个主要断裂带,不但集中,而且主要在映秀的主断裂带。地震测的地震波,一开始从2004年到2005年最多三点几级,但是它很密集,从2004年12月份到2005年一共测到730多次,它就看出来这个地震的分布,它明显有一个边,这个边跟我们现在这次大震发生的面是完全吻合的,这次地震之后国家地震局专门有一个分析报告,它可以根据你的地震波用计算机和相应的数据公式来解算,得出你的方向是怎样的,角度有多大,你的运动是怎么个运动方向,这都可以算出来,但是实际上观察也可以观察到,它这次算出来的数据跟我们实际上得到的数据是非常接近的,这次5·12大地震断层的运动方向和发生地震的部位跟2004年到2005年水库监测台网的数据是非常吻合的,只是震级没有那么高。
但是2005年年底到2008年5月12日的数据没有发表,如果把这个数据拿出来做分析就可以说得很清楚了。
这些情况,研究水库诱发地震有很多专家在做,四川省地震局专门有一个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所,北京水科院也有一个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所。
记者:他们肯定有数据。
范晓:肯定有,但是有这些数据不一定能预报八级地震,但是有这些数据可以分析是不是紫平铺水库诱发的。
记者:我们希望得到的不是它能不能预报,而是是不是紫平铺诱发的,预报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这次来了一个专家,说有水库诱发地震的情况,但是世界上也没有诱发这么大的地震的,他们说这么大的地震一定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不是水库诱发,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范晓:对,诱发也是地壳运动,这个地方不修水库也要发生地震,但是不一定发生八级地震,龙门山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上过七级的,第二个它震中不一定在这个位置,就在水库边上,还有一个问题它的发震时间,原来可能100年、200年来一次。
这个断层始终在运动的,只是没有地震之前它的运动是非常缓慢的,我们叫蠕动,不是快速的破裂,它的蠕动人是不会感觉到有震动的,像龙门山区,地壳挤压运动是很强的,它也在找突破点,一旦突破临界的状态就会发生地震,在这个过程中你给它一个外界的东西,这个外界的东西影响是很大的,完全可以提前把它的力量释放出来,而且释放的能量可能很大,而且震中可能就在水库附近,因为水库诱发地震有一个规律,库区十几公里以内。
水利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的总工刘林有一个讲话,说这次地震以后,对水利开发,特别是从地质方面还有其他方面要进行重新的评估,他说了这个话,但是这个大的规划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
记者:现在还有可能再来一次?
范晓:如果水库继续蓄水就难说了,如果它跟水库蓄水有关系,你再蓄水肯定是有影响的,只不过它这次能量释放完了肯定有一个周期。
问:有没有人会反驳你这种说法?
范晓:可以反驳啊。我跟南方都市报也说了,这些数据肯定是记录很完整的,它建设台网,从蓄水到震前数据很完整,你只要对数据认真进行分析,这个结论是可以得出来的,但是这个地震局有专家,他们会做这个。
记者:映秀的一位最早开发水电的前辈,都80多岁了,当时就喊他修,多次聘请他做高工,他说我不愿意搞这个,一个山都给你们掏空了,这个做起来很危险。
范晓:岷江上游,大规模修电站,还有就是搞工业开发区,另外不断拓宽公路,很危险,为什么?它都是高山峡谷地带,山坡是一个自然的斜坡,自然的斜坡根据长期的调整,由于重力作用,山坡颠簸自然要往下移动,它有这样的趋势,经过千百年、上万年或者几十万年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斜坡,人类的工程一做,大规模的开挖 以后,它把自然相对稳定的斜坡切掉,变成高边坡,就是一个直立的陡坡,就把山体的稳定性破坏了,很多地方山体具有崩塌的潜在危险,大地震没有来之前很多地方已经在滑坡了 。
大地震一来,乱七八糟什么都垮下来了,你从飞机上看岷江河谷就是千疮百孔,它不是十几年就能恢复的,有的可能要上百年。
记者:有位专家说这是新的造山运动。
范晓:造山运动时间很长,短时间这么大的破坏和改变确实是非常惊人的。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在里面是有很大因素的,它的危害程度加大了,而且加重了。首先这个地方是有地震的,它才能诱发地震,但是这个诱发也不得了。
13、中科院专家崔鹏谈堰塞湖 "悬湖"之危险在何处?
来源:《人民日报》2008年05月27日余建斌
http://env.people.com.cn/GB/7300493.html
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谈
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严峻
四川大地震的次生灾害中,堰塞湖的威胁极为严重。崔鹏介绍,堰塞湖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果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溃决以后会造成下游大量沿江地区洪水灾害,波及范围更广。与此同时,堰塞湖不仅阻断交通,还淹没上游道路,阻碍救援人员进入灾区,迫使救援人员只能徒步翻山越岭。
串珠状分布的堰塞湖易连串溃决
堰塞湖不泄水风险会越来越大。在北川县城附近,湔江河段堰塞湖呈串珠状分布,一旦瞬时溃决,将危及江油和绵阳的安全。崔鹏说,一个堰塞湖溃决,很可能在巨大洪水冲击下,形成一连串的溃决。一连串溃决之后就有物质和能量的放大效应,越到后面越危险。因此,能够疏通的尽可能疏通,不能疏通也要做好应急的一些准备。
崔鹏说,堰塞湖的处理现在有办法,但难度很大。堰塞湖有三种,即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逐步溃决,如果是逐步溃决危险性就不大,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
松散土组成的大规模堰塞湖最危险
如何处理堰塞湖,性质判断非常重要。崔鹏说,堰塞湖性质的判断主要根据堆积体的结构。堆积体以松散土为主的相对比较容易溃决。
崔鹏等人在现场考察时发现,部分堰塞湖由大量1到2米甚至6到7米的大石头组成。近期相对来说没有风险,给后期处理留下了时间。像苦竹坝堰塞湖,物质组成块石多一些,比较稳定。最令人担心的是由松散土组成的规模比较大的堰塞湖。
大体积堰塞湖短期处理难度非常大
崔鹏说,堰塞湖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逐步降低水位。但由于堰塞湖规模非常大,小的50万立方米以上,一般都在100立方米、200万立方米,大的还有上千万方甚至上亿方。如此大体积短期处理难度非常大,加上路不通,重型机械上不去。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做好风险预案,一边进行监测,随时观察变化情况,一边预估下游危险,避免一旦发生溃决造成太大损失。
当务之急是进行堰塞湖风险评估
在排险的同时,堰塞湖要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应立即开展对危害严重、情况危急的堰塞湖现场调查评估,进行动态监测,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撤离设置在泛滥范围内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及抢险救援人员的临时驻扎场所,并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崔鹏说,当务之急是进行堰塞湖风险评估,对众多堰塞湖排一个顺序。最危险的地方必须马上处理。评估堰塞湖风险就必须进行相关勘察,包括遥感勘察和野外勘察。通过全面掌握堰塞湖特征包括数量分布,特别是堰塞湖的性质分析堰塞湖溃决的条件和溃决的风险。
14、涌向灾区的爱心也需要管理
来源:新京报2008-5-27□汪永晨(北京 记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5-27/018@091159.htm
没有到过此次地震灾区的人,现在天天从各种媒体上看到的信息都是全国人在如何帮助四川人。到了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里,一个正在吃饭的五岁小男孩对给他拍照的记者说:阿姨你吃饭了吗?一个家成了一片废墟的妇人,见到志愿者就说:喝点水吧———她家最先从废墟里收拾出来的东西就是喝水的杯子。几块砖支起的锅里,烧着由解放军给他们拉来的水,水开了,装在杯子里,递给志愿者和抗震救灾的军人。
爱,在这场大灾难中被形容成:如大潮般涌来。
面对这爱的大潮,有人站出来说:爱心也是一种资源,是资源就不能浪费,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爱心。爱最好是延绵不断的,否则,从高潮,到低谷,被救助的人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这种感觉被专家们称作“二次伤害”。
现在在绵阳九洲体育馆里,只要记者举起相机,就会有孩子举起胸前挂着的救助证;在帐篷小学里,相机对准哪个孩子,孩子马上就会摆出姿势,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些孩子,一旦生活恢复了常态,他们还能适应吗?
台湾9·21大地震后,“不要把爱心浪费”也随之被提出。他们的做法是救灾物资要很有目的地针对灾区的具体情况投放。他们认为,大灾之后人们的爱心达到顶峰,过了这一段时间后,爱心是会衰减的。如果爱心衰减了,再有灾难来临,人们的爱心会不会疲倦?
这些天,常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到灾区的人流着泪对刚刚受了大难的人说:你们失去了亲人,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你们失去了父母,我们就是你们的父母。你们失去了孩子,我们就是你们的孩子。但如果这种承诺不能兑现,会让已经受过伤害的人对社会,对人失去信心。当这种不能实现的承诺让伤者再去经受时,他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汶川大地震后,领养孤儿似乎成了“时尚”。然而这其中有多少人想过,你面对失去了父母的孩子,自己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在今后的生活中,那个孩子是离开了原来的家庭,原来的故土,原来的文化,原来的朋友的孩子。你对他的这些知道多少呢?不知道的话,你做了哪些准备?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对要领养孩子的人,不光要有硬性指标,还要有包括家庭评估和领养人心理的测试,取得领养的资质。
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终要回复常态。而这么集中,这么密集的人在一起做事,如果各方的服务有一点不到位,就会有人不满。一个人的不满,就会迅速蔓延。这么密集的范围内,这种蔓延会再次形成灾难。这种灾难,有人说是爱心的灾难。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宠坏了的人,突然让他回到常态,他会不适应,也难以接受。
所以,爱心需要管理。这种管理不仅存在于政府未来的服务中,也应体现在公民社会的行动里。经过管理的爱心,才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才可使爱心绵绵不绝地延续,使伤者不但在今天,也能在今后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温暖。
15、抗震救灾民间监督不能缺席
来源: 新京报2008-5-27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5-27/018@091130.htm
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昨日发布公告,从26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一批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以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发放工作的监督,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序有效推进该省抗震救灾工作。(据新华社5月26日电)
为帮助万千受灾群众脱离苦难、重建生活,最近十几天里,中央政府调用国家财政,已先后拨款近百亿元,还计划在今后三年中,每年安排700亿元救灾基金用于救援和灾后重建。与此同时,汶川地震也深深牵动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心,各种自发捐款已达近300亿人民币。除此之外,大量救灾物资,如帐篷、食品、饮用水等,也源源不断运到灾区。这些财物将如何运用、能否到达灾民手中、会不会产生社会满意的效果,也引来人们的密切关注。
抗震救灾组织者需要意识到救灾资金和物资公开公平和有效使用的重要性。成千上万人突然之间成为灾民,他们不仅在身体上、也在心理上受到了严重伤害,赈灾中的任何不公,都会加重他们的精神受伤感。中华儿女在灾难发生后,以各种方式充分表达高尚爱心,他们同样不愿看到美好的情意在救灾过程中被滥用。无论灾区群众还是奉献爱心的国人,都希望抗震救灾或灾后重建过程,也是一个精神成长、灵魂提升和组织健全的过程。
要让近千亿的救灾资金和不计其数的物资用得恰到好处,就必须发挥各种监督机制尤其是民间监督渠道的作用。在资金和物资大量调集到灾区后,中央政府已经派出监察、审计机构,声明要严密监控资金和物资的运用与分配,这对安定民心、有序开展救灾,无疑是一个良好保障。然而,除了政府内部的监督制约外,社会力量也有必要纳入这个监督体系。毕竟,在地震发生、各地捐款捐物的过程中,人们对所捐钱物会不会被截留贪污、不当运用非常关注。
正如在这次地震灾难发生后,大量民间志愿者和社团自发组织参与救灾行动,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样,安置灾民和灾后重建,民间力量依然不能缺位。吸收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参与救灾监督工作,将最大程度地防止救灾钱物被不当运用,最大程度地保障救灾过程的公开透明。这有利于灾区民众进一步树立对政府的信任,也是对国人爱心的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