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30
四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中国目前已出台1084项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
2、中国评论新闻网: 两部环境法规5月实施 企业排污监控力度加大
3、新华社: 专家呼吁立法防范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污染环境
4、金融界: 世行提供8400万美元贷款帮助治理汉江沿线县市水污染
5、人民日报海外版: 白洋淀恢复往日生机
地方信息:
6、新华社: 武汉推广"袋袋相传"拒"白色污染"
7、贵州都市报: 贵州贵阳:水源区倒垃圾 最高可罚20万
8、市场报: 北京:倒垃圾要收钱了? 部分市民表示可以接受
9、山西晚报: 山西22家企业因逾期没申报环境行为状况被通报
重大水事:
10、中新网: 水华已成三峡库区最主要水环境问题
民间环保:
11、4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
江河水走西南连载之十三:
12、江河水西南行之十三——澜沧江边的朱刘昌一家
深度报道:
13、浙江都市报: 太湖治藻战提前打响
14、中国环境报: 三亚环保工程造污染隐患? 污水处理厂紧邻小区
环境时评:
15、市场报: 垃圾焚烧发电 亟需规划先行
1、中国目前已出台1084项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4月30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cj/hbht/news/2008/04-30/1236389.shtml
中新网4月30日电 今日下午,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就“完善环保标准,推进环保工作”与网友在线交流。吴晓青透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已出台二十余类、1084项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
吴晓青表示,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每年都在不断地出台一些环境标准。环境保护部成立以后已经发布了多项环境保护标准。
吴晓青分别介绍说,《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制措施,既可以防止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还有利于安全生产。这个标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来,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的努力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要求出发,对生活垃圾填埋场从场址的选择、建设、运行与封场后的全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杂环类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保护部启动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工作后出台的第一个农药行业国家排放标准,其出台将有力促进农药行业的结构优化和污染减排。
为进一步降低汽车污染物排放负荷,提高汽车污染排放控制技术水平,完善汽车排放监控体系,环境保护部有关部门对现行重型汽车排放标准体系进行了调整,对现行重型汽油车排放标准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国家排放标准《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吴晓青表示,我们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是与环境保护事业同时起步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共有二十余类、1084项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此外,国内一些省市制定了地方级环境保护标准,共有40项。作为国家级标准,每年会出台差不多100多项。(据中国政府网直播文字整理)
2、两部环境法规5月实施 企业排污监控力度加大
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2008年04月30日
http://news.cnfol.com/080430/101,1277,4097235,00.shtml
两部环境法规5月实施,企业排污监控力度加大。
中评社香港4月30日电/5月1日起,《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
据环境保护部有关人士介绍,这意味着我国初步搭建起专业执法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网络,在加强环境监管、推进污染减排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是按照国务院实施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要求,国家各部委中出台的第一份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文件。
“推动环保公众参与,首先是要确保环境知情权,也就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规定,环境信息包括政府环境信息和企业环境信息。环保部门必须公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状况等17个方面的环境信息。
这一办法同时要求,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向社会公开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等信息。不公布或者未按规定要求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处10万元以下罚款,幷代为公布。
“获取环境信息是有效公众参与的基础和前提。”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副主任贾峰对记者表示,若没有环境信息披露、信息发布机制和使公众周知的要求,公众参与就是空话。
不过,目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幷不理想。27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京公布了最新调查结果,不少在华设有生产型工厂的知名跨国公司没有像在本国或其他国家一样,主动向公众公开其污染物排放重要信息。
据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刘立灿介绍,在已调查的28家企业中,埃克森美孚、皇家壳牌石油、通用汽车、道达尔、通用电气、福特汽车、日产汽车、日立、宝马、东芝等企业在国外都有主动公开具体国家或者地区内的污染物排放信息,但是在中国没有相应地公开。
目前,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加强环境监管、推进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到今年年底,全国所有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治污设施,都要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要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出现检查不合格的情况,可责令其限期整改;对社会化运行单位可建议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运营资质进行降级、停用、吊销等处罚。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此前表示,今年是实施“十一五”环保任务的攻坚年,环保部门将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3、专家呼吁立法防范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污染环境
来源:新华社2008年04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83557.html
新华社沈阳4月29日电(记者范春生)目前一些地方已进入电子产品淘汰的高峰期,每年有大量电子垃圾产生,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街头小贩流入拆解处理工厂。专业人士呼吁应通过立法手段等改变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无序污染环境的状况。
一段时间以来,辽宁省沈阳市的街头总有小商贩吆喝:“回收旧手机、旧冰箱、旧彩电……”在该市南湖科技电子一条街,在不到100米的距离内有数位持有“高价回收废旧手机、硒鼓、墨盒”广告的人。
据悉,当前包括辽宁省在内的一些省份已经进入电子产品淘汰高峰期,每年有大量电子垃圾产生,多通过街头小贩流入拆解处理工厂。辽宁省人大代表栾明拥表示,现在电子垃圾回收拆解市场还很不规范,由于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极低,市场中绝大部分电子废物都是被游走于大街小巷的小商贩收走,卖给一些没有任何资质的拆解作坊或者流入农村,后者在使用中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据了解,电子垃圾的成分中含贵金属,包括金、铜、铝等物质,电子垃圾经过分类、熔化和萃取后可以得到这些贵金属。但是在熔化时,铅、水银和镉等有毒物质也会大量释放到空气、土地和水中,造成二次污染,被称作是“科技肿瘤”。另外,废旧电子产品如果拆解不当,会使电器里的放射性和重金属元素等泄漏,严重污染环境。而对于那些完全失去利用价值的电子垃圾,简单采用传统的填埋或焚烧方式处理,也会对环境、土壤产生破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于今年2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对于无照经营、擅自处理电子垃圾的单位和个人,规定施以不同金额的罚款。但该办法仍有不清晰之处,尤其是对于电子垃圾的回收责任人,尚不明确。
一些专家学者建议,应从立法等方面尽快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便捷完善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和专业化的初步分拆分类基地对于防止电子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和扶持建立规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也可以考虑实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电子垃圾的收集、流向和处理,取缔无证回收和处理网点等。
4、世行提供8400万美元贷款帮助治理汉江沿线县市水污染
来源:金融界2008年04月30日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4-30/000003598872.html
金融界网站4月30日讯 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今天批准给中国提供8400万美元贷款,帮助湖北省汉江流域9个县市改善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湖北省位于华中地区,人口6050万,其中2650万人(44%)居住在城市。湖北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名列第九,主要工业部门有化工、制药、食品加工、造纸、有色金属等。工业污染是湖北省的一个严重问题,其中65%的污染产生于汉江流域地区。由于缺少污水处理设施,汉江流域地区的污水处理率大大低于23.5%的全省平均水平。未经处理的污水对地下水和河流系统造成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到2010年汉江上游南水北调开始之后,汉江流域的水质预期会进一步恶化。此外,汉江流域目前没有卫生垃圾填埋场,多数市政垃圾直接倾倒堆放,没有任何措施防止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世界银行负责该项目的高级城市环境专家铃木博明说:“汉江城市环境改善项目的目标是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改善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减少城市污染。我们也希望建立管理完善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市政公用设施,能够作为其他地区实施类似项目时可供借鉴的典型和示范。”
汉江城市环境改善项目集中在汉江沿线的丹江口、大梧、汉川、洪湖、沙洋、天门、襄樊、孝昌、云梦等9个县市实施。贷款资金将用来建设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厂、卫生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转运站,购买设备,关闭现在使用的垃圾场。与此同时,湖北省和各项目县市将利用自有资金实施工业废水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在重点污染源设立在线监测系统的省级规划和针对污染大户企业的具体工业废水污染控制行动计划。世行还将为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管理部门的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援助。
该项目总投资为1.7243亿美元,世界银行贷款占49%。竣工后,项目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服务预期将会大为改善,将有两三百万居民从中受益。
5、白洋淀恢复往日生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4月30日
http://chinese.people.com.cn/GB/42310/7182840.html
为保证北京2008年奥运会用水,维护奥运会举办地周边生态环境安全,第二次“引黄济淀”工程于2008年1月底开始实施。目前,白洋淀已经成功引水6000余万立方米,水位上升至7米,整个淀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白洋淀恢复了往日生机。
图为一名渔民划船行驶在白洋淀安新水域。
6、武汉推广"袋袋相传"拒"白色污染"
来源:新华社2008年04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83604.html
新华社武汉4月29日电(记者张先国)武汉市十几个部门、团体和社区29日发起倡议,号召广大市民共同响应“袋袋相传”行动,使用环保布袋购物,抵制塑料购物袋带来的“白色污染”。
“袋袋相传”行动萌芽于武汉常青花园社区10位老奶奶的“创意”。今年3月初,72岁的董少兰组织了“袋袋相传”缝纫队,她们用家中的废布料缝制成环保布袋,赠送给左邻右舍。
董少兰等老奶奶们的行动在社区居民中引起积极反响。截至目前,已征集缝纫机70多台,参与缝制的志愿者320多名,“袋袋相传”缝纫队已向社区居民制作发放布袋万余个。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单位制作发放布袋4万余个。
29日,武汉市宣传、民政、教育、城管、环保等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在常青花园社区举行了“‘袋袋相传’公益活动研讨会”,并向广大市民发出了响应“袋袋相传”的倡议。
7、贵州贵阳:水源区倒垃圾 最高可罚20万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08-04-30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711821209518691_1.shtml
在水资源保护区倾倒垃圾,最高可处20万元罚款。昨日(4月29日),《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据介绍,对违法行为提高了罚款上限的该条例一旦通过,将有效解决目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
按照《条例(草案)》,凡有下列行为之一:拒绝管理机构、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缓报、漏报、谎报、瞒报或者授意他人缓报、漏报、谎报、瞒报水污染事故的,将被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将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对使用与水资源环境保护无关的机动船舶或者排放含油污水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在水资源保护区内倾倒、堆放、填埋城市垃圾或者其它废弃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在保护区外积水面积区域内建设污染严重、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建设项目的,或在保护区内设置畜禽养殖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由市、区政府按规定权限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8、北京:倒垃圾要收钱了? 部分市民表示可以接受
来源:市场报2008年04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30/content_8080386.htm
北京市市政管委日前表示,要按照“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少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活垃圾收费管理体系新途径。同时,北京将把环境质量监测扩大到各垃圾处理设施,依靠科技手段进行在线监测,实时监控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变化。
北京的垃圾处理一直为多方关注,北京市人大代表金幼菊提出了“以奥运为契机,着力推进垃圾分类,加快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进程”的建议。北京市政管委在回复中作出了探索建立生活垃圾收费管理体系新途径的表示。
市政协呼吁垃圾分类
早在4月9日,北京市政协发布了一份名为《实行垃圾分类 建设绿色北京》的倡议书,以促进北京垃圾分类的开展,并建议设立“可回收垃圾收集日”。并拟定2008年的工作重点将研究垃圾收费,最终实现“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少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
北京市政协向全社会倡议:每个人、每个家庭要把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垃圾从源头分开,按照市政府的统一标准分类投放,养成文明良好的生活习惯。政协委员们还建议政府设立“可回收垃圾收集日”,将目前废品回收站暂不收购的可再生废旧物品收集起来,制定引导全社会、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鼓励政策;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将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工作向社区延伸;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使用,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生成总量;采取便民回收电话、定时上门收集等形式,创新方便市民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利用的服务方式,研究改进垃圾消纳机制,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落到实处。
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率已达到52%,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5%,全面完成了奥运承诺。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北京市又有428个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覆盖人口92万。从2002年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到2007年底,全市累计有2255个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具备垃圾源头分类条件,覆盖人口约470万。
物业紧随其后等通知
按照要求,北京在2008年前,垃圾分类收集率要达到50%,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0%。目前,北京已创建了75个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其中包括居民小区。它们普遍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此次推进垃圾减量减费,将从这75家试点单位中选取。此外,党政机关及窗口单位也将在2008年6月底前要全部实施垃圾分类。市政管委还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研究垃圾收费的相关鼓励政策,对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取得实效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具体如何促进垃圾分类的实行?倡议书提出四点主要途径:
一是制定鼓励政策,来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二是将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工作,向物业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环卫作业等企业拓展;三是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使用,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生成总量;四是创新方便市民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利用的服务方式。
就新倡议的垃圾分类办法,记者采访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恩济里小区的物业。该小区物业人员告诉记者,小区内垃圾分类进行的比较顺利,每个业主家都设有垃圾分类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凭业主完成垃圾分类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物业只能通过收取规定的卫生费请保洁人员做垃圾产生后的第二次分类或者再进一步分类。对于倡议刚刚提出的“垃圾减量减费”的实施,物业人员称还没有接到相关的通知,但表示作为试点小区,会尽最大努力参与创建绿色北京活动。
截至目前,北京已经有1800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基本具备了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条件。涉及400万人口,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43%。每年回收废塑料近250多吨,造纸七厂每年回收废纸近10万多吨。今年,北京将继续推进300至400个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要全面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奥运签约饭店等地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在今年年底前,北京城镇地区范围内,不低于50%的党政机关和大型超市、商场、地铁以及旅游景点等单位,要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小区居民做回应
北京市政协的倡议书还表示,试行垃圾减量减费,还要在计量上有新举动。根据现有的垃圾收集方式,主要有3种备选方案:一是按照各区县垃圾密闭站收集的垃圾小推车的数量计量;二是直接对垃圾运输车运来的垃圾进行称重;三是按桶计量,即超出一桶收取一定的费用。
相关部门负责人称,年内将有200个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平房区将纳入生活垃圾计量收费试点。今年本市将重点研究居民生活垃圾的收费问题,选取一些居民小区和社会单位作为试点,开展垃圾减量收费试点,并在垃圾处理单位和试点单位间建立计量收费运行模式,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相关人士称,计量收费小区的选择主要考虑垃圾分类意识和水平高低,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垃圾计量收费政策及标准。
《市场报》记者对业主是否接受“垃圾收费”进行了随机采访。一部分人表示,这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业主本身自主垃圾分类还是有一点的难度,所以需要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细致分类。他们还表示,收费必须合理才能接受,收费标准要实事求是。还有一部分居民认为,根本还得从提高居民素质入手,收费是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的。
有业主提出,如果能由环卫部门提供专门的垃圾袋给居民,生活垃圾按袋收费——买专门的垃圾袋付的钱,就算是处置费,可能人们更容易接受。居民每天早晨将垃圾袋放在门口,有人定时上门收。“这样,居民尽了付费义务,也享受了上门服务。”该业主觉得,这个收费方式在一些新建住宅小区比较容易被接受。(记者 王立嘉 实习生 王晓芳)
9、山西22家企业因逾期没申报环境行为状况被通报
来源:山西晚报2008年04月30日
http://www.sx.xinhuanet.com/jryw/2008-04/30/content_13128574.htm
4月29日,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等22家企业因逾期没有申报环境行为状况而被省环保局通报。
企业产生的污染物有哪些,是通过什么方式排放的,是否符合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有没有给周边环境带来危害……今年3月初召开的全省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会议要求,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30余家参会的中央和省属企业,务必在今年3月25日前向省环保局申报环境行为状况,省环保局将对这些企业实施环境行为评价,建立企业环境信誉等级制度。
但截至4月28日,仍有22家没有申报,严重影响了全省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为此,省环保局做出通报,要求这些企业必须在2008年5月15日前申报环境行为状况,对逾期仍不申报的企业,将按照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山西省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办法》的规定严肃处理。
又讯今日,省环保局公布了去年全省11市环保法制工作考核情况。忻州市、长治市、晋城市环保执法成绩优秀,位列前三。考核评定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环保行政处罚、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全面集中整治违法在建工业项目等工作。(记者 薛琳)
■逾期没有申报环境行为状况的22家企业名单
太原市
山西通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临汾市
霍州煤电集团李雅庄煤矿
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
汾河焦煤股份公司三交河煤矿
大同市
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霍州中冶焦化有限公司
阳泉市
阳泉固庄煤矿
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阳泉荫营煤矿
运城市
山西阳光焦化集团有限公司
长治市
山西汾西太岳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永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漳山发电公司
大唐国际运城电厂
晋中市
中盛煤矿
山西铝厂黄河电器设备公司紫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吕梁市
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公司
山西怡园酒庄有限公司
方山木瓜煤矿
临汾市
霍州煤电集团团柏煤矿 霍州煤电吕临能化有限公司
10、中新网:水华已成三峡库区最主要水环境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3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3856
中新网4月30日电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今日就“完善环保标准,推进环保工作”与网友在线交流。吴晓青表示,自2003年开始一期蓄水至今,三峡库区部分支流局部水域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并发生“水华”。“水华”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吴晓青说,近两年,环境保护部已先后多次派出调查组对三峡库区“水华”、消落带及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并会同国务院三峡办等有关部门在联合调研、联合治污、三峡库区“水华”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从今年前三个月的监测结果看,库区及其上游水质良好。库区及上游19条河流的43个断面的水质类别为:Ⅰ~Ⅲ类水质占84%,Ⅳ、Ⅴ类占7%,劣Ⅴ类占9%,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有所好转,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8个百分点。
吴晓青称,自2003年开始一期蓄水至今,三峡库区和上游区水质保持稳定并有所好转。分析原因,一方面与库区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水库蓄水后水动力特征发生变化,部分污染物质沉积到底泥中有关。但是,在库区和上游区水质保持稳定并有所好转的同时,由于蓄水后流速变缓,受流速、温度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库区部分支流的局部水域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并发生“水华”。“水华”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吴晓青表示,为解决三峡库区水体环境出现的水华、消落带等新问题,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建设和交通等部门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发布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制定了三峡库区支流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对沿江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进行了专项整治。发布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会同国务院三峡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库水污染应急处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水华”、漂浮物等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力度。
吴晓青说,下一步工作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贯彻实施《规划(修订本)》;二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三是全面开展库区支流和消落区水污染治理工作;四是强化分区保护战略;五是加快提升环境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据中国政府网直播文字整理)
11、4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
时间:2008年4月17日下午
地点:中国青年报记者之家十层会议室
主持人:张可佳
主题一:规划环评条例立法难,难在何处
主讲:北京大学法学院汪劲教授
汪劲:非常高兴今天来到记者沙龙跟大家讨论关于《规划环评条例》立法的一些问题,报了题目《〈规划环评条例〉立法难,难在何处》。主要想把《规划环评条例》从起草一直到最后征求意见,一直到最后法制办向全社会公布的征求公众意见稿的出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跟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主要想以讲立法过程中的问题和争议为主。
介绍一下条例从头到尾的起草过程。最早是2006年5月下旬,当时总局有关部门领导给我打电话,说你能不能来一趟,我们马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法规草案想做,就去了总局。环评司、法规司还有局里其他部门领导坐到一起,谈到了启动规划环评立法的项目问题。
在5月23号我们想尽快地把规划环评草案拿出来,请大家征求意见,争取在半年以内的时间出台。考虑来考虑去,把我找过去了,把步骤、方法都定好了。5月28号拿出一个规划环评的征求意见的大纲,因为5月28号在广州开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除了各个省、市还有环保部门以外,还有环评的专家,包括国内的科学家、院士都参加了这个会,这个会大概有三百多人在中国大饭店开的。在会上总结了我们国家环评的现状、问题等等,同时把规划环评立法的风吹出去了,同时把我们起草这样的条例草案的纲要也征求了有关环保部门和有关环评的科学家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大体上定好了环评立法的条例框架。
6月初我们拿出第一稿,大概就是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主要是来自全国环保机关法制和环评单位的科研人员。这稿修改完毕以后,7月27日环保总局在海拉尔召开了全国环保部门的征求意见会议。6月份征求意见会议以后,把这个稿改出来,发到全国的环保系统和环评机构。7月27号在海拉尔整个征求意见。这稿的内容大概在一万字左右,一共有46条。海拉尔会议以后,到8月份又修改了一稿,根据海拉尔会议的意见,环保总局通过局务会议,向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征求意见。
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部门征求意见以后又收回来,到2006年10月份前后又改,改完了以后报给了国务院法制办,报给国务院法制办以后,国务院法制办在11月份发文,向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又以国务院法制办的名义征求意见。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和在海拉尔的稿变化不是很大,主要是明确了一些政府责任和程序的内容。这一稿里有一章是专门谈到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稿上已经没有这一章了,这一章从24条到29条,总字数是一万字出头。11月份送出去征求意见到2007年3月,过年前后陆陆续续国务院各部门和政府的意见回来,有几个部门的意见迟迟没有回来,这几个部门在我看来就是后来的反对者。在这个过程中,发改委是最后回来的,发改委的意见不回来,在国务院部委当中发改委就是小国务院,它的意见非常重要,如果它的意见不回来,就不好办。这个时候环保总局的领导又跟发改委领导之间进行了沟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改委管规划的机构有九个司都涉及,既然是小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的规划的审批,由发改委来审批的,全部在九个司手上。从环评法的规定来看,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了有14项规划做环评,我们简称一地三域十专项,一地是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三域就是流域、海域、区域,一地三域四类规划是比较宏观的,一般情况讲称之为综合性的规划,如果在一些解释上说综合性规划指得这个。就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六七条规定的。还有十个专项规划,包括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农业、畜牧等等,专项规划和综合规划比起来,按照环评法的规定去理解,因为环评法也没做解释,去理解的话,相对于综合规划而言就具体一些,综合规划就是更宏观,更抽象一些,这是一般性的区别。
环评法规定所涉及到的14大规划全部都跟发改委有对口的司,所以发改委有九个司涉及。这九个司的意见也不统一,司与司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这也是发改委迟迟没有拿出意见的很重要的原因。经过沟通以后,发改委提出来的意见就是不成熟,说我们国家过去没有做过,现在做时机不成熟,规划的编制情况比较混乱,因此做规划环评在我们国家没有经验,没有推广过。环保总局在2003年环评法实行以后,规划环评一直在做试点,而且在我们国家国务院规章以上的法律、法规规章有418项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就我们在2007年初通过北大的法律检索系统来检索统计,涉及到规划环评的文件,国务院的编制规划的文件就有412项。涉及规划环评的地方性规定有28个省市,规划环评在各个地方已经开始,环保总局也已经开始试点了,这样一些数字拿出来以后,就不采纳发改委的意见。因为总局不希望发改委把这个意见明确地提到征求的意见当中去,最后出来的时候,发改委给国务院法制办的意见当中第一条意见就是时机不成熟,没有经验。
发改委的意见在第一次征求意见中具有决定性的反对意见,说目前指定《条例》的条件尚不成熟。从我参与的过程来看,通常一个部门要反对一项法律出台的时候,就是以条件不成熟,不符合中国国情,大帽子扣下来来反对。比方说有四个理由,第一个就是编制哪些规划,规划如何分类不好明确。国务院在2005年会签一个文件,需要进行环评规划的范围做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规定,这个规定把已经需要编制的规划、规划的类别都做了明确的分类。可能提这个意见的人当时不清楚,后来私底下讨论的时候,是上面一个司长和上面发改委的主任签的,这个文件他手上没有,所以他认为这个理由是存在的。现在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央部委之间在立法过程中,有的时候提意见也是很荒唐的,这些意见有的东西非要说没有,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做充分的准备,很可能会因为这个而搁置。
第二,它认为有一部分规划有宏观性和指导性,难以评价其环境影响,特别是专项规划中。我们目前的规划有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类,综合规划就是比较宏观性和指导性的,但是专项规划中也有很多宏观性和指导性的。对这两类规划,法律规定的进行规划环评,第二章规划环评的要求不一样,对综合性的规划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在整个一本规划中,你的第五章或者第六章是环境影响或者是这个规划我附一个环境影响说明。规划里不涉及到环境影响的问题,专门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另外编制一本书跟它放在一起,这就是环境影响说明。大家如果看到环评法上写着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环境影响篇章是把它放在里面作为一章,说明是对它的说明。对于专项规划,环评法的要求是要专门编制一本环境影响报告书,这就是必须对专项规划编制一本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草案和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分离的,一般情况下不会涉及到我们比较关注的所谓的国家秘密。国家秘密可能在规划里有,但是在规划环评中可能不会有,少量的可能会有。因此这条理由站不住脚。如果说认为专项规划不编制环评报告书,我可以编制篇章和说明。
第三个,数量很小。规划环评的数量在发改委系统来讲确实不多,没怎么做。在各个地方和环保部门在做,所以它的实例也不多。这条也是站不住脚的。最后一个,目前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他认为条件不成熟,不予出台规划环评的规定。第一次征求意见的时候,发改委的主要意见就是反对制定。
第一次征求意见第二个焦点就是适用范围。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环保总局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范围,这个范围有两个附件,第一个附件专门讲综合性规划,哪些规划要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哪些规划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开了一个清单。这个清单总体上来讲是明晰的,但是有很多部门也认为规划的定义不清,有些规划是交叉的,打个比方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和畜牧业在农业法是把它作为一个概念,就是农业包括畜牧业,而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把农业和畜牧业分开列的,所以像农业部就说农业和畜牧业应该合在一起,不应该分开。而规划的适用范围中按照环评法专项做的分类,这是法律做的分类,我们应该分类的,这个并不影响到内部的划分。有很多专项规划是属于生态建设的或者自然资源保护的,这项规划不应该纳入到环评当中去。当时原引了绿色和平关于金光集团在云南和海南造林的例子,有一个地方原生态是比较好的,你可能把它的所谓的不值钱的植物破坏掉了,重新种了一部分经济林,你可能说是植树造林,但是这种植树造林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引起外来物种的入侵这样的问题,你可能是认为我在建设生态建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你在破坏生态。像这种情况是不是应当不纳入呢?这个意见也是没有最后采纳。
规划环评具体适用范围明确的问题基本上所有经济行政主管部门都提出来。这个背景就是在于当时国务院批准的会签目录的时候,主要涉及到几个部委的领导,大概是国务院的秘书长华建敏当时牵头弄的,人家就签了,各个部委实际干的司和处的官员对这个范围还是有反对意见的,但是我们国家对政治负责的模式使得他们没有提意见。现在进行规划环评的时候,他们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现在我谈到争议就是到第二次修改环评的时候还是存在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编制。规划应当编制何种环评文件,打一个比方说,环评法规定说一地三域的规划要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而三项规划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专项规划中的综合性的或者具有指导性的规划是可以按照综合性规划来做的。哪些规划要做环境影响报告书,哪些规划要做环境影响篇章,环境影响篇章和说明,说明是最简单的。在规划中,不必要把环境影响写进去。其次是篇章,就是整个规划当中应当有一章是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最复杂的,从部委的意见来看,各部委的意见就是最好都编说明,说明又简单又好。但是从环保部门的认识和我们说对战略环评制度的研究来看,不应当这样来做,因为在西方国家战略环评并不是一开始确定你必须要做什么,必须要怎么样,是根据规划来了以后,经过一个筛选,再来决定你要编制什么。在我们国家是先把它设定好,先把某一类的规划设定好,设定好了以后,只要符合这个规划都去做报告书,都去做篇章或者做说明。
一审条文当中把它写进去了。我们写的时候能够编报告书就编报告书,不能够编报告书最好编篇章,实在不行再来编说明。当时我在从事起草,指导思想就是这样。政府的意见更好相反,能够编说明就编说明,这个意见正好相反,总局对我们的意见是支持的。
第三个是环评的介入时间,编制阶段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介入环评。我们国家尽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了30多年,如果从9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将近40年的时候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后来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际上我们国家计划规划的编制非常地混乱,就是各部委的规划根本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程序,比方说土地法有编制土地法的规定,农业、渔业、城乡、建设,水开发、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都有规划,这些法律当中规定的规划全部都是由行政主管部门自己来编制,包括我们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都不统一。所以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各部门的编制规划是各部门的方法,他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序,就出现一个问题,那你怎么介入呢?规划的提出,一开始肯定有人去想,不可能一个处长直接说要编规划,司长说要编规划或者局长或者部长说要编规划,肯定有一个设想,论证可以编规划,局里批了以后,再来编规划。这算不算启动规划呢?我们又问了规划的科研单位,专门写规划的机构。这样的机构他们也认为是混乱的。有这样的混乱介入时间不好统一,按照规划环评的原则是尽早介入,包括项目也是尽早介入,越早介入,环境影响越好,成本越低,可能面临的问题就会越少。后来提出这样的原则,你的规划草案准备交给规划的科学院,规划院去编制的时候,就要介入,介入的时候要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如果说这个规划涉及到可能未来的实施和公众意见,是不是还要有公众的参与。
这块意见很大,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发改委编的文件,叫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些要求,鉴于规划的编制过程、行为在我们国家比较混乱的事实,发改委也想把国内的所有的规划的把它做一个标准的程序,我不管你的规划是什么样,但是你们都应该这样去做。2005年发改委编文件的时候曾经也征求过各部委的意见,各部委反对声一片。原来发改委想把它变成国务院的条例,后来被国务院批准了,大家可以查得到。在这个文件中,发改委也有它的一套定义,这套定义,国务院各部委都不太认同,比方说它的规划分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三类,这三类规划的规划方式和环评法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方式也不一样。什么是规划,规划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编,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就不一致,于是乎出现了刚才介入的时间问题。第三条是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与环境影响评价同步进行。法律上讲的规划的编制机关通常是指政府,但是规划的编制机关未必是真正写规划的那个人,比方说一个省的水利局或者市的水利局,省的水利厅是规划的编制机关,但是他决定编制以后,会拿一笔钱给他下属的省规划院,水利规划院或者什么规划院的科研机构去做规划,他作为规划编制机关可以预审,预审完了以后,交给省政府或者市政府去批。这个时候水利局或者水利厅就叫规划的编制机关,而写规划的机构是承担规划编制的科学单位。这个省政府或者市政府来批规划就叫规划的审批机关,过去没有环评环节,环评法的规定是在编制机关把规划编好了,交给审批机关以后,审批机关应当把规划做环评,把规划的环评交给某一个部门组织或者召集一个第三个审查小组,来审查这个规划合不合适,有没有问题,给我一个通过还是不通过的建议。过去没有这个环节,现在是环评法加了环节,规划环评条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部委希望规划全部编好了以后,你再来进行环评。国外不一样,国外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是不一样的,规划环评大部分是主观的,项目环评是非常客观的,规划环评是定性的,项目环评是定量的。比方说一个工业园区或者一个区域,未来在这里做个什么,那里做个什么,这是规划。这里做什么东西,一个钢铁厂来了或者化工厂来了,化工厂在这里建的时候,项目的环评是非常具体的,而规划的时候,到底这个地方做什么项目,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可以规划出来这个未来发展人口,发展化工产业或者发展什么行业,但是具体是什么化工产业是不清楚的。我们国家的环评机构没有做过环评,通常用项目环评来想象规划环评。在西方国家现在的情况只要承接编制规划的人,这个团队中必须有几个人是搞规划环评的,在写规划的同时要看你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在我们国家把这两个环节割裂开。而是把规划写好,写好以后,再找一部分环境人员按照规划可能造成的影响重新再写一个报告书或者再写一个说明。规划和同步进行是不可能的,因为同步进行是战略环评非常重要的原则,因为草案方案不断变化,我改了你又评,评了再改,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这是反对意见,到底什么时候介入规划环评或者采取什么方式介入。按照一开始的设想,你准备编规划的时候,应当给公众知道或者给环保部门知道,让他们给你一个意见。后来把“公众”去掉了,看看是不是应该跟环保部门协商。
第四是召集审查的权限。审查是焦点的问题,规划环评立法难,有一点难在到底谁有权来召集审查小组。发改委、水利部、交通部、建设部、农业部、民航总局、海洋局、林业局、上海、黑龙江等认为,环评法规定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环保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审查。鉴于各地目前的实践和做法以及国务院要求中央各部委的规划环评审查由环保部门进行的实际做法,我们在条例中写的由环保部门来召集审查,由环保部门来召集审查的写法和环评法规定不矛盾,因为这个权限法律已经授权给人民政府了,这是一个选择性的规范,环保部门或其他部门,政府都可以指定。国务院在2005年谈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决定,这个决定把中央部委的规划和环评的审查交给了环保总局,这一点各部委会签这个文件,中央发布的。这个会签了以后,当我们把它写到条例以后就出现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发改委说的,包括其他部委说,环评法不是这样写的,我们说国务院也协调过,把这个权利交给环保总局,他们说环评法不是这样写的,还是由其他部门来,不一定是环保部门,可以是其他部门。他们还是要坚持把其他部门加上。第一次审议当中还有很多条文都涉及到组织审查的机关,他们提出都要改。这是主要意见。
我的看法是应当坚持由环保部门召集审查。有两大好处:一是相对于政府其他20多个部门而言,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较为专业,而其他部门则不是。例如,让交通部门召集审查水利部门的规划显然专业性不强,其他亦同。因为他们之间对各自的业务并不熟悉,其他部们也一样,而且极有可能可能存在这些部门之间的利益交换或者出现更大的矛盾,还可能存在着只请哪些部门自己认可的人来审查,不请可能提反对意见的人的现象。二是环保部门只是召集审查小组进行审查,又不是说让环保部门一家审查,审查小组中有许多部门的官员、专家、学者、律师等,而且还有你自己的部门的官员等参加,你怕甚么!难道他们都会与你作对?这些强势部门怎么在由弱势的环保部门出面召集行为的面前连一点自信都没有了!
审查范围。原来规定的很细,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审查,规定得比较细。环保部门要召集一个审查小组,并且把时间都写得很清楚,审查小组的来源,在多少时间内召集,这些人的背景、专业应当是什么,在多长时间以内必须把报告书交给他审查,他们在多长时间以内审查,如果不来的话,算什么。作为默认,这些我们全部做了明确的规定。当时这一稿没有人提出来把程序规定删除掉,刚才看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应当单独组织审查是专项规划,而篇章和说明不能够单独审查。刚才谈到了综合性的规划的篇章说明是在规划里,说明是为综合性规划附一个小文件就是说明,这是规划专门做一个报告是环评报告。这几个部门认为对于一个专项规划的环评报告书是可以审查的,这个不能审查,因为环评法没有规定,确实环评法没有规定。但是这里有一个矛盾,环评法的原则是要审查规划的,你编了不审查有什么意义呢?但是这些部门是反对,就是能减就减,尽量不要让大家去审,所以这些部门和这些地方就说综合性规划不要进行单独审查和审批。
审查的介入时间。这里有一个具体程序的问题,比如环评法没有具体规定,规划的编制机关把环评报告书编好了以后,是写交给审批机关,审批机关再交给指定的机关去审,审完直接交给审批机关再去批。还是编制机关交给人民政府一开始指定的环评审查部门,审查部门审完以后再退给它,它再交给政府,或者不退给它,由审查机关直接交给人民政府,这些环评法都没有写得很清楚,这些问题的操作,我们在条文当中写得很清楚。我们的想法应当负责审查的小组部门和编制机关没有什么关系,他是人民政府来让你做的,你应当把你写好的规划和环评报告书报给审批机关,审批机关把它交给审查小组,组织审查小组机构就把它交给审查小组的成员,审查完了以后,由它统一把意见再传达给审批机关,如果这个不通过是审批机关不通过,如果要修改,是审批机关要编制机关修改。这个程序现在来讲基本上没有多的反对,一开始就说是不是太麻烦了,成本太高了,也有这样的意见,但是审查的介入时间,原来规定规划环评文件一定要附送审批机关,没附送的,审批机关不受理,这里有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是规划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应当去行业主管部门预审,这是外行说的话。我们说的规划仅仅指得是政府编的规划,政府或者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他努力的目标值和方案,力做活动的文书。他就是政府本身,政府还有谁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比如工业规划本身由行政主管部门来编制的。这个我们就没有去理它。这个方案是跟现在我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我们建设项目是按照这个模式来预审。
这里比较难的一点我们没有统一编制规划的方法,审批的方法都没有,这个意见也有法律规定都很乱,到底什么时候审批,也是不一样。最后还有一些非焦点性的矛盾,刚才谈到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歧,大家都知道法的可操作性很差,差在什么地方?我们反对法律规定的原则不具体,执行起来不好操作,我们说这个问题应当把它解决,于是乎在这个条例中不仅把每个部门的权利义务规定得很清楚,同时要实现和履行权利和义务的程序包括日期写得非常清楚,我这个东西送到你这里来,必须在多少天内做出判断,如果多少天内没有做出判断,我就认同你做出了判断。这里比方说公示时间最长可以达到130天,因为我们认为规划很重大,还有20天、30天、60天等等,很多部门就说第一别公示了,公示了,老百姓都知道了。第二,时间要短,时间短缺乏效率。在西方国家环评法中包括我们国家的香港、台湾地区,一个环评报告书公布的时间通常都是不会少于90天的,我们尽量压缩,尽量省到15天、30天,但是这样的话,我们的部门还在反映,因为现在“刁民”很多,就是不能让人民知道,大家一知道了以后,环保团体来反对的,有恶意的,现在确实有恶意的情况,交通部门他们讨论提出一个问题,我本来想在这里规划做公路,当地老百姓知道规划以后,在这个地方种树,房子盖好了,一亩地种多少万棵树,然后政府旧按照苗木去补偿,确实有这种情况。再有像怒江的护卫者一样,我知道什么事情以后,马上会采取很多行动,很多部委都不喜欢,不喜欢的话第一个不要太长的公示,一定要写上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除外。时间减少,这里涉及审查环节时间、期限全部都删掉。至于这个时间有多长,那就是他们说了算。这是第一次征求意见,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发出去有一万二字千,42条。
他们的意见,法制办很重视,包括总局,于是大家花几天时间没日没夜地坐在一起改,最后采纳了一部分意见,环保部门也做了一些退让。这一稿出现以后,退让在几个地方,一个是把公众参与的一章删除了。根据环评法的具体规定,在环评法的规划如果涉及到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召开论证会、座谈会或者听证会的形式听取意见,把这条保留了。而原来我们的写法比它更细,就是什么时候召开论证会,什么时候应当召开听证会,召开听证会的条件都写出来了。刚才谈到了反对,反对的话,最后法制办的意见,我们不要出政治上的问题,我们国家在立法上或者在政治上对公众参与这个问题本身持谨慎态度,于是乎干脆看看环评法怎么写,我们接着往那个方向写,一个是退了,一个是把一章删除了,第二个把具体的条文变成抽象条文。
一章的删除从24条到29条,就删除了很多,又细化了,这是一部分文字没了。第二个,把里面涉及到14个名词解释、术语,这些术语包括什么叫规划的编制机关,什么叫专项规划,什么叫综合规划,什么叫谁是公众,公众的环境权益指得什么,什么叫不良环境影响,什么叫重大不良环境影响,什么叫特别重大环境不良影响。很多,这些概念容易引起歧义的,因为我组织起草的,按照法理好实施的方式来做,都做了非常细的解释,但是各部委也认为不要规定得太细了,规定太细以后不好操作,我也感到很奇怪,通常是一个法律规定得很原则不好操作,为什么规定很细很具体。这部分删掉了。术语的删除也删除了很多文字。
再就是程序规定的删除,一个行为应该是多少天,到另一个地方又是多少天,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有很多规范应该由法律来规定,环保部门他们也认为这个是不是让技术来规范,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这里说这个话的时候,我也不是站在环保部门,因为公众参与环保部门也有反对的,大家一反对,部门利益都一致的时候,按这个条文肯定不容易出。环保部门也反对。
主持人:为什么?
汪劲:因为他们说我们没有那么多人应付什么听证会,第二会有很多麻烦,我们没有那么多经费,上次北京市百旺家园的听证会,听证不了打官司,这个事不是我们挑起来,最后都是环保部门来接这个屎盆子。一说公众参与,其他部们的态度是反感、环保部门则不反对也不吭气,只有我们这些非环保部门的学者和没有部门利益的人则在坚持,坚持。
删去了以后,在第二稿到了2007年年底前后,这个过程中也有几个条例国务院颁布了,比方说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例叫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这个条例起草前前后后七个月,是去年三月份王玉庆局长负责抓的,是先成立有办公室后有条例,国务院总理曾培炎说我们要把条例做出来,不做条例我们怎么做普查。为此,总局的意见还是请北大做,因为规划环评的过程中立法的规范性和及时性,就得到了环保总局各个司的一致认同,说这个东西给汪劲去做。我们3月份拿到草案,带几个博士生和硕士生,五月份把第二稿,前面做过一些调查。7月份到国务院法制办征求意见,9月份把稿一改完,10月份国务院常务会就通过了。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有多大功劳,这说明这个条例中涉及的部门不多因此部门利益冲突也不多。而规划环评条例基本上涉及国务院除了教育、文化、宗教,没有开发利用环境行为的主管机关以外,所有的部门都涉及到,一地三域十规划,就是国务院所有跟工业、经济,而且这些部门都是强势部门,最后删来删去,删成了33条,五千多字。现在是32条,四千字。那段时间国务院法制办还有别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司的工作主要投入到污染源普查条例的起草。把污染源普查条例10月份弄定,又回过头搞规划环评。
11月份把第二次意见稿发出去了,有五千多字,33条加附件。第一稿大家都不认同,都说没有一个范围,这样的话把国务院通过的范围作为附件,干脆法律当中不直接对那些规划做规定,纳入本条例附录范围内的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于是直引到条例后面有附录,附录里列了很多规划,未来附录可以修改,条例可以不改,采取这样的方式缓解这个矛盾。在规划环评立法战略上也有一个问题,各个部委希望拖,不让它通过,不让它通过就在规划的范围上不断地做文章,现在我们不要拖了,就做成附件,于是做了33条加附件,五千多字,到了今年年初。
第二次征求意见还有反对意见而且比较集中,发改委、水利部、安徽、山西,中海油、中石油等等,他们认为你说的附件中的规划不是方案,我们国家规划方案的概念是不清的,规划编制还是环保部门征求意见方面希望删除,应该是其他有关部门,不应当是环保部门。
第三个是关于规划草案的替代方案,替代方案是一直有的,上一稿不是焦点意见,现在成了焦点意见,比较科学的做法,在国外做规划的时候,通常做几个规划方案,哪个规划方案比较最好的时候把好的规划拿出来,环评报告书也是这样,实际上评几个当中哪个最好把它留下来。而我们国家各部门目前就一个规划方案,根本不可能比较选择。原来条例草案中专门有一个听证规定,公众要求听证的,规划编织机关应该听取意见,组织听证。后来在征求意见稿出台前一些部门认为环评法没有规定要公众听证,所以把听证规定删掉了。
再则对召集审查权一些部门也还是有意见,后来就在这一稿上写了省以上的规划由环保部门会同审批机关来审查,这回在征求意见稿上写的是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保部门和审批机关共同来组织审查。值得一提的是,“共同”组织审查和“会同”组织审查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是就退了很多。原来我们说可以退回重改的或者不通过的,他们说不行。你环评报告是通过的,我会建议政府这个报告不能通过或者附条件要修改通过,大家反对那不行,我们过去都通过的,哪有不通过,所以要删掉。于是乎在个基础上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征求意见稿是35条四千多字,3月份的。
我先说这些,说它难就难在上述这些地方,环保部门也做了让步,为了保持他们权势的地方,也放了一些他们坚持的内容,就是保住大的,放了小了,于是乎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稿子。或许这也是立法中各部门博弈的结果。
提问:第一次争论中,公众参与并不是焦点,可是最后是牺牲到公众参与,是这个意思吗?
汪劲:对。开始大家都将重点放在召集审查的权限上,我的地盘我来作主,就是不让你环保部门介入。公众参与是在第一次修改的时候删除了一章。
提问:但是不是反对的焦点,为什么删除它?
汪劲:删除它,一个是其他部门认为环评法没有规定,环保部门对此没有坚持。
提问:我不太理解,资本主义政府和公众合作的态度不错,民间环保组织和……
汪劲:退的过程是共退的,环保部门最后的看法是:这个东西就是召集一个审查,最后责任我们也不承担,我们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通常,在立法草案起草时大家都有理想想把规定写的很好,所以一开始是想把它做得很大、很好、很细,但现实的矛盾造成了没有办法写好,于是就会倒退,退不可能一个环节退,二十退是共退,进是共进,当你退的时候,很多义务也想退掉,最后发现义务都留在手上,这可能是环保部门的考虑。本来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设了卡,让公众一起,现在把环保部门抽出来了,你听证的时候,环保部门的义务就突出了,再一个确实有这样的问题,环保的公众参与在我们国务院各部委当中是走得最前面的,他越走得前,手脚就束缚得越多。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只要是环保部门的,公众有要求他必须开听证会,但是其他部门同样的情况下,可以不开,因为他没有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暂行办法,他说那是环保部门自己制定的,环保部门现在一看,别管那么多,还是跟着吧。再一个比方说公众参与了,我也去掉,你也去掉,但是有一个地方我们得保留着。
提问:我特别理解环保部门的困难,确实是不容易,但是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决策公开,科学民主,怎么能做到科学民主,公众不参与怎么做到这点,像西方国家,政府和民间组织合作很好,重大决策都要经过民间组织参与。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特别强调民主科学。
汪劲:如果大家想提意见,我个人的看法完全在网上发e—mail的时候重拾这些东西。公众参与大家都可以提,到28号以前都可以提。现在我的看法是要造舆论,重要的是公众参与,再一个是你对环评法中的术语应该做解释,比如公众的环境权益,公众的环境权益等于是法律不做明确规定,政府机关认为是就是,他认为不是就不是,只有界定清楚了,这个时候才能够知道是还是不是。如果没界定清楚的话,当一个规划涉及到公众环境权益的时候,他说我认为不涉及,所以我不让你知道。比如怒江水电开发的规划,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统一的行动。
此外,原来专门设计了一章公众参与,从规划的编制介入开始一直到最后审批环节,五个环节都有公众参与,现在只剩下一条半了。应当让大家提意见,增加公众参与条款。
提问:现在公示这一稿和最初设计的那稿,哪些东西是被删除的最没有价值或者说哪些东西是最遗憾的被删除掉,除了公众参与以外。
汪劲:最遗憾就两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是谁来召集审查这个问题。从我们国家政府机构体制来看,我赞成由环保部门来召集审查,因为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自己当裁判员,自己又当运动员,审查是这样的。下级报了一个东西来,我就批,都是一个部门的。再加上通常做规划环评的机构包括项目环评机构,都是自己部委下面的科研院所,水利圆、国电的集团研究院,自己给自己做,部门利益和企业利益是搅到一起,没有中立的机构是不可能真正审查好。
第二个问题是术语,特别是像环境立法的法律,它有大量的自然科学的术语在里面,你不在法律上做出界定,科学界的术语,他们之间是互相争论的,但是法律上不能争论的。他们也有他们的说法,把术语放到技术导则里写,技术规范毕竟不是法规。
主题二 中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主讲: 雷光春教授
主持人:今天时间有点紧张,不再提问题了,先请雷光春教授给我们讲下一个主题——中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非常大,占到15%的国土面积,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高水准的,中国占15%的土地都在自然保护区的范围里,但是中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着一些很严峻的问题,今天雷光春教授来讲一讲我们怎么来看现在所面临的新的挑战。请雷光春教授做一下自我介绍。
雷光春:我六年前就来到这个记者沙龙里参加了活动,1999年到2002年之间,我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当时负责湿地和海洋项目,同时在北大教课。2003年到瑞士的“湿地国际”呆了五年,刚刚回到国内。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回到记者沙龙,回到环境新闻队伍里面来。我感受很深的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力量是公众,刚刚我听到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这部分被删掉,我是感到很遗憾的。公众的环境意识要靠我们在座的各位,靠各位加大在社会上的宣传,尤其是现在,在很大程度上每个人群的信息非常不对称,很多事情公众没有参与,在这种情况下,环保事业的基石就丢掉了一半,就靠几个部门,几个专家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环保草根组织的影响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人家做规划已经做了几年,最后给你20天或者三个月的时间给你看,你研究文本还来不及,相关的项目设计书本来我们做了很长时间,最后人大一通过了之后,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回过头来再反对这个方案都来不及。听到公众参与的这条被删掉了,我是感到很遗憾,也很吃惊。因为国家环保总局在七八年前一直在推公众环评参与,而且相关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制体系,国际公约也应该是有很优先的地位,中国签署了相应的国际公约,所涉及的条款在国内立法的时候应该考虑进去。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我在湿地公约组织中工作,这应该是全世界最早的环境公约之一,1971年由几十个国家签署之后生效,中国是1992年加入这个公约。现在如果听到湿地保护,就跟这个公约有关系,现在世界湿地保护,湿地工程或者湿地方面的宣传教育都和湿地公约本身的条款或者湿地公约的大会决议密切相关。
今天的主题和我过去几年在湿地公约工作有关系。湿地公约是目前最大的自然保护网络,在全世界,受公约保护的湿地有1600多个,同一个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一个公约一个平台来共同探讨这一类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其间的关系。从我们国家来看,湿地自然保护的事也不少,国家重要湿地有30个,湿地类型的模式有550个。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意义,从物种对多样性和特有性来讲,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12个国家之之,在12个国家排第七,北半年是排第一。从一些关键区域在全球层面上,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最重要的地方,有不同的分类,有一种分类是全球34个热点地区,中国占了4个。这个图是全球另外200个重要生态区需要大家保护的,所谓生态区是从生态学的理念,生态学的概念,作为生态系统,比如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哪些生态区,像渤海、黄海是作为一个生态区,中国南方亚热带阔叶林是作为生态区,华中地区武林山脉,湖北湖南贵州重庆这一带是华中生态区。还有青藏高原的生态区,和天山、帕米尔、昆仑山连成一带。大小兴安岭是重要生态区,还有黑龙江这一片。
从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多样性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从中国来讲最现实的相对有效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从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来看,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直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是处于探索非常缓慢的发展阶段。这也涉及到和文化大革命相关的社会背景有关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整个国家的形势改变,体制的转变,还有相应的开展了全国性的区划,自然保护区拿上议程。从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一直是稳步发展。自然保护区从几十个不到一百个,一下子发展到接近800个,这是十年左右的时间。从90年代中期到2007年,这个发展速度是非常快,这和过去十年中国的生态工程建设,包括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其他的物种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的生态建设,还有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工程,这几个方面大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使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2400多个自然保护区是2006年在国家环保总局网站。2007年国家林业局网站上公布将近100个,包括水利部门、农业部门、海洋、环保,很多其他部门都出现了自然保护区。我们现在自然保护区已经接近2400个,这个自然保护区关键从国际层面来讲,有一些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遗产有一些是自然遗产和文化结合起来。中国世界遗产地总数远远超过10个,有多个自然和文化一块的有十处,这十处都是自然保护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面的保护地类型,有28处。还有刚才谈到的国际重要湿地有30处。
根据最新的保护效果评估,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所包含的我们国家特有的陆地生态类型达到90%,只有10%左右的陆地生态类型还没有列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按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尽可能使生态类型都保护起来。建立自然保护类型是不同类型的代表,现在所有荒漠面积30%和原始天然林20%,湿地的是47%,从面积上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数字,从物种来讲,我们国家几百种珍惜濒危动物,在二千多个自然保护区是85%左右的珍惜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还有65%左右的高等植物群落都在这些地方。从建自然保护区这几十年的工作成效来讲是比较显著的。保护区里有不少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到处都有,有保护发展的矛盾,在国际方面,2000年和2001年开始正式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系统的评价,自然保护区保护这么多地方,就近有多么重要的价值,价值在哪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面有一个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给出一个模式,我们从一个生态系统和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究竟是有哪些功能,究竟有哪些价值,生态系统的服务,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价值和人类的福祉密切相关。我们分析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究竟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效益,是从四个方面来看的。一个是支撑服务,生态系统的全球养分的循环,土壤的形成,在初级生产,生物多样性是形成支撑的作用。在生态系统支撑的前提下,有三大服务,一个是供给服务,提供食物、淡水、工业原材料。第二个作用是调节服务,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净化水质。三大文化服务从美学、精神、教育、旅游等多方面,自然保护区都是最美的地方,从文化服务来讲,它的价值在全球生态系统评估占了非常重要的分量。从几大福祉四个方面来看,安全、生活质量、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了美好的自然保护区,美好的生态系统,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大的层面上来讲,这是为什么要建这么多自然保护区的背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在保护生态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过程中,也主动地融入了国际社会,典型的就是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加入了湿地公约,甚至80年代就加入了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及自然遗产地公约,自然遗产地公约和世界公约是比较早的,是1971年就生效了。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70年代签署的,中国是80年代加入的。30多年来中国自然保护区研究和公众的意识,我感觉是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保护、管理能力也相应地提高。管理的部门非常多,但是管理机构在能力建设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另外一个重大进展是非环保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蓬勃发展都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
自然保护区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现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在思考,我们究竟要建多少个合适,要包括多少土地面积使自然保护区最好。在过去三十多年建立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面积划得非常大,很多自然保护区在划分功能区划的时候,把很多当地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也划到自然保护区内。在过去几十年,抢夺性的保护是一个现实问题,现在都在从现实问题回到理性的转变,究竟这个自然保护区上升的区县自然走。我认为应该是夯实,平缓向上发展的过程。而且更多的是从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所谓网络体系建设是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家对亚太迁徙候鸟比较熟悉,候鸟一年四季根据气候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栖息地,全球的候鸟是从北到南有八条通道,亚太地区是有个东亚候鸟迁徙网络。我们调查了解到的蓝颜色(PPT图)地方是候鸟迁徙非常重要的地方,从东到西,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越冬候鸟或者候鸟迁徙地或者候鸟繁殖地是300多处,现在比较有效保护起来的候鸟栖息地是红点所涉及的范围。现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应该是理性,候鸟迁徙过程中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迁徙,什么地方越冬,再什么时候回到繁殖地,我们没有一个整体的考虑。很多是迁徙动物,尤其在中国大西北,青藏高原有很多动物也有迁徙,它的生长、繁殖的场所不一样的,在整个生命过程和生活史上要考虑到对栖息的需要。海洋里有更多的大江大河和湖泊之间有很多活跃性的物种,包括活跃性的鱼类,活跃性的哺乳动物像江豚、白鳍豚,海里的海龟、海狮,都有一个迁徙的过程,我们在目前阶段还没有考虑它的生活质量对栖息地的要求。
这个理性的转变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从流域的层次,以长江为例,从上游、中游、下游,现在在整个长江流域现有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尤其和我们现在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保护网络体系的构建还没有认真地思考。从上游来讲,从冰川到长江源头的河流、沼泽,上游的针叶林,他们之间从流域的层次和水文关系来讲,现在一个自然保护区只是专门强调一个方面的作用,像沼泽地在60、70年代水都排掉,沼泽地是泥潭地,由于水位下降,成千上万累积下来的泥土分解,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促进这个城市气候变化,促使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含量显著增加。现在建立泥潭地的自然保护区怎么样恢复原来的过程,这个也是我们现在需要重点考虑的。现在气侯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冰川可能在几十年之后会消退,消退对整个河流水流动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紧挨着冰川的湿地和中下游的湿地都会产生影响。
图片是98年拍的洪水灾害拍的图片,红色是洪水灾害淹没的地方,深蓝色是正常情况下的天然水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上游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和冰川的消退,使整个流入生态系统水文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大。很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极端现象是洪水灾害频发,一种现象是大规模的干旱现象会经常见到。从长江中游湿地生态保护系统的保护和建立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再往下走到河口,丛林藻最快每年长160多米,几百米往外延伸,丛林藻从80年代、90年代,92、97、99隔几年围一大片。随着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改变,尤其是三峡大坝正式运行之后,把长江上游75%的泥沙输出之后,长江口的泥沙含量是显著下降,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是向外生长的过程会逐渐逆转,所逆转的效应就是海洋带被冲刷,如果还加上全球气候变化,海水倒灌产生一系列的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从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来看,如何加强沿海滩涂的保护,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有效地保护海岸带,延缓相应的气侯变化和水环境的流域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上中下游的关联如何构建自然保护网络体系,这是重点要思考的。
第二个方面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从过去教条式管理到适应性管理的转变。以前自然保护区划建之后,保护区里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我们经常见到在自然保护区有人住在里面,正常的生活,千百年来是自然生态系统演化,生态过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当时用了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严格保护这个地方的生态系统,一草一木都不能动,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我们国家有很多物种曾经是在自然保护区常见的,过了20年之后,我们一味地保护,或者自然保护区当初规定的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这个标准衡量的话是保护得非常好,从生物多样性,从生态学保护来看,是彻底的失败。一个物种对生态环境和栖息地的需求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一些地方,历史上千百年有人住在自然保护区,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有很多物种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把它完全保护起来,这些物种很快消退,没法生长了。十年前我在北欧留学,也发现他们也犯了类似的错误,芬兰、瑞典、英国在60年代相继建了40多个蝴蝶保护区,专门保护蝴蝶的。在北欧有些蝴蝶是非常漂亮的,当地的人对蝴蝶的兴趣非常大,而且有很多有专门采集蝴蝶的收藏者,为了保护那十几种比较漂亮的蝴蝶,建了40个自然保护。20年之后,他们重新评估40几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它的结论是彻底失败,这些蝴蝶所需要的栖息地恰恰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的植被,在完全保护起来之后,这些植被中间演变,被其他的物种完全取代。蝴蝶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已经完全消失。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方式来讲,在国外就引进了专门请老百姓或者付不少的钱,买老百姓的奶牛送到这个地方去,让牛啃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使蝴蝶吃的物种能够重新长起来,这是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保护,栖息地管理来讲,是完全按照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国外用得非常多的是用林火,控制的林火来管理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提适应性管理比在国外更有意义,国外很多自然保护区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但是在中国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人是比较多,现在初步估计将近两千万,全国所有自然保护区加起来的保护区内和保护去周边的居民接近两千万。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建立适应性管理。中国几千年文化都是利用自然资源,利用不同的物种形成非常丰富的文化,但是我们现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笼统地认为所有自然保护区里一木一草不能动,对文化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扭曲。
第三个发展方向从局部区域性到系统性保护的转变,这和第一条是紧密相关的。第四个转变就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前面听了北大教授谈的规划环评的条例,现在中国自然保护还没有自然保护法,只有一个条例,而且整个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是非常多,非常复杂,一个条例根本解决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问题,解决不了法治的问题。国外从自然保护区立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按生态类型立法,完全没有人烟的,地质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应的专门生态类型的立法,根本原因是每个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对象,每个保护对象在生态过程和进化过程都不一样。打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像洞庭湖和鄱阳湖是候鸟保护区,冬天从11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是最关键的,自然保护区给划定相应的地方是核心区,绝对保护区,但是大夏天之后,一片汪洋,这个时候候鸟保护区的职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能在这个时候,鱼类的保护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目标,鱼类自然保护区,鱼类的繁殖地,它的回游场地和繁育场地和候鸟不一样,当初的自然保护区可能保护一种,或者你冬天这片区域是对候鸟非常重要的,在夏天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上是核心区,人们也进入这块区域,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是有问题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应该有相应的法律。国外非常强调每个自然保护区是一区一法,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必须根据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目标,它的生态特征来建立相应每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办法。这是从人治到法治。中国的事情是人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刀切,有非理性的。第四个转变是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自然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这么多自然保护区,几千万人生活在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地区,他们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做出牺牲的,他们的牺牲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他们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补偿。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这些居民在做出牺牲的同时,我们在社会分工角度来看,它应该就是一份工作,这就是它的一份职业,以少干预少破坏的行为达到了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的情况下,它是社会分工,国家得给必要的补偿。得到补偿,达到发展保护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这个自然保护区才有可能实现它的保护目标。目前我们正在探讨的主要是这五个方面的转变。
大家对国外的数字、资料感兴趣的话,可以给大家看几个。这是全球水鸟保护的现状图,从全球层面来看,无我们保护的形势非常不乐观,从候鸟的种群来看,我们连续进行了四次,现在正在进行第五次水鸟的统计,水鸟统计从第一次到现在调查的情况来看,物种的种群呈上升趋势的比例是越来越小,第一次有59%的物种,当时调查的种群和70年代相比是增加的,随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调查,现在只有51%的物种的种群是呈上升趋势。这是全球的形成。现在全球水鸟的现状最差的在亚洲,有62%的种群,连续20年的调查是呈下降的趋势,有相当部分的物种走向灭绝,从灭绝的比例来看是6%。另外一组数字,全球总体的水平,前面说最新的调查,51%的物种种群是呈上升趋势,但是物种下降的比例是40%,真正物种种群维持稳定状况只有34%,增加的17%,反馈出来的信息是令人担心的,有6%的物种走向灭绝,3%在灭绝的边上徘徊,40%的物种种群是下降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全球的环保形势也是非常不容乐观的。这是全球的原野地示意图。可以看到青藏高原,西伯利亚、俄罗斯大片的土地是原野地状态,北美的大部分地方,亚马逊、北非,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北非都是典型的荒漠地带,青藏高原也属于荒漠地带,也可以说生态脆弱区、敏感区,西伯利亚包括北美(主要是加拿大),美国没有原野地了,欧洲破坏得厉害,中部南方是星星点点,有一点比较好的地方,总体来讲华北和华东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这个图所反映的信息量化一下,我们以80年代作为一个统计点,在80年代中期左右,地球生态系统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产品提供的资源量是和我们消耗的资源是基本上平衡的,但是随着85年第一次突破这个平衡点之后,我们现在相当于在吃老本,从最新的数字来说,现在每年消耗资源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我们资源量是120%,相当于每年有20% 库存的资源资本被我们消耗掉的。这个吃老本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是一年不如一年。我们消耗的自然资源还在一步一步往上升,最后体现在生态系统和物种来讲,陆地生态系统有30%到35%左右的物种处于濒危状况,属于濒危灭绝风险的状态,最严重的是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是全球统计50%以上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最根本的原因是本身淡水生态系统所占全球的总面积的比例非常不小,不到5%。二也是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最关键的是水体的污染非常严重,这个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现象非常严重。50%左右的淡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的的确确是到了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更有效的办法,更理性的办法的时候。
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主持人:保护区管理学院能够把中国自然保护区法好好推进,让它早日出台是首要做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打算?
雷光春:自然去保护法现在在条例的基础上,现在是通过不同的项目在调研,这个事情包括像湿地,湿地目前来说是受影响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湿地法作为一个突破口,相关的有些省份把湿地条例做出来的,湿地法相应的工作正在推进。
另外介绍一个例子,大家也是感兴趣的,就是韩国目前在全世界影响非常大的填海工程,是韩国现代公司从80年代开始做的填海工程,面积虽然不大,现在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填海工程,中国人不吭声,一吭声比它大得多,这个才四万公顷,面积是4万平方公里。这个填海工程是折腾了25年,前面15年从70年代末期一直到90年代中期进展比较顺利,从9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环保机构和当地人员把工程送上法庭,就是五次由韩国高等法院勒令这个工程停工,是各个方面力量的较量,这个工程停停上上5年。现在非常遗憾的是这个工程已经完工了。韩国人在这个工程上尤其是民间组织所做的工作绝对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就像藏民对拜佛的形式,三步一拜,一直拜到汉城,再从汉城坐飞机到每一个国家去拜。
提问:公众为什么反对?
雷光春:首先是这片滩涂是亚太迁徙网络,10%的物种每年必须在这个地方呆几个月的时间。现在韩国的其他地方都已经围垦完了,就剩这片没有围垦完,这一片围垦完了,这10%的物种找不到栖息的地方,对整个东亚候鸟迁徙网络形成毁灭性的打击。第二个有六百户渔民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填海之后,在河口里的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现在弄了之后,这六百户人失去了生活来源,这是他们坚决反对的最根本原因。
主持人:现在鸟就改飞中国大陆沿海吗?
雷光春:对,中国的情况更不乐观了。北戴河、天津填海工程一下子几十平方公里,一个地方几十平方公里,这样弄下来还是挺严重的。一个地方四百公顷,影响还是很大。现在世界公约第十次大会马上在韩国召开,现在各个方面的NGO都在行动,对韩国政府又有一次比较大的抗议。
提问:法院判五次没有停工呢?
雷光春:法院五次判它停工,最后通过政府的干预,取消了。
提问:现在有可能让它再恢复原样吗?
雷光春:这个可能性就比较小。
主持人:填完海以后,新的滩涂可能形成吗?
雷光春:不可能。这都是很厚的很高的墙体。
主持人:就是有海堤,水泥建筑了?
雷光春:对,水泥建筑,我们华东沿海的滩涂都是这样。它填海最初的时候种庄稼,现在改成高尔夫球场,改成工业园,因为种庄稼,有一次让他们停下来,经济学家说,这个地方种庄稼比发展渔业的效益要低得多。
提问:您说的自然保护区,说国外的自然保护区很多都是人烟罕至,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很多地方人太多了,前几年去大兴安岭,那不叫自然保护区,那里的树全砍光了,胸径25公分以上的几乎都没有,全都做一次性筷子了,我们都问森林工人。像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挖干草、开金矿,都是在保护区里干的事。说自然保护区,好像有人在里面住是好事,好像不能一概而论,要适度,有的地方太严重,像羌塘整个就毁了。
雷光春:我们要适应性经营,一定要适应这个生态过程。
提问:您说国家规定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这个好像根本没有做到。很多自然保护区完全是人在里面不是一草一木,全都毁了。
雷光春:现在关键的是人治和法治的转变,有规定一草一木不能动。
提问:中国是怎么样利用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保护区主要的倾向还是利用过度,我的感觉是这样的,人类活动过度,这是主要的问题。也有其他的问题,对人的生活影响挺大的,比如东北森林工人面临一些生活的问题,有些地方不让砍树,我们从小兴安岭到大兴安岭走了一圈,到现在还在砍。我看您说的数字,20%原始的天然林得到保护,太少了,按照我的观点原始天然林不能动了,虽然中国的森林面积有所恢复,已经占国土面积16%到18%,里面真正的天然林不到6%,这些天然林生态功能是其他人造林根本没法比拟的,这些应该按理说一棵树不能砍,现在只有20%得到保护。
雷光春:这是发展的空间,这的的确确是发展的空间。像纯天然林,尤其是在亚洲带,南方地区的纯天然林的比例更低。
提问:就是黄河、长江那一带天然林得到保护,其他地方好像没有。
雷光春:是,问题是很多。自然保护区从理性的管理角度来讲,你说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在每个地方都会存在,现在是作为一种商业行为,马上就会出问题,如果不是商业行为,是正常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对当地居民来说又不一样。
提问:很多地方通过移民的方式将生态脆弱的地方进行重要的保护,比如说像甘肃几年下来会有60万的移民计划,你认为像这样的政策方式是不是一个可以持续性的或者比较好的选择呢?
雷光春:从我的角度来讲,是不可取的。首先对这些人来说会带来很多问题,再一个在自然保护区范围之内以前从事的生产,它的活动如果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是说过度利用,不是把商业行为,商业开发带进来,而控制它的商业行为生产,国家给一定的补偿。我在80年代从事自然保护区,当时在湖南省林业厅干了五年,每个自然保护区,以前这些人在自然保护区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在没有外在干扰或者没有外界的诱惑的前提下,他们生活得很滋润的。
主持人:问题是大开发带进去的,原住民在那里问题不是很突出。
提问:当地老百姓不是光是满足生存需要,他们也要过现代化生活,也要挣钱。
雷光春:挣钱的补偿机制,保护好生态,这是作为社会分工,呆在那里分工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适当的生产经营很多程度上也是维持生态过程。
提问:关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问题,WWF也有这样的项目,大概在长江流域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的居民来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生产方式,给我的感觉这样做的成本比较高,而且范围特别小,不知道现在的进展情况怎么样或者说这种方式的利弊?
雷光春:最新进展我不太熟悉,社区共管的项目是一个发展方向,所谓的社区共管,WWF也好或者其他的相关组织做的工作都是试验性的,开拓性的,这种模式已经在很多地方证明是有效的,具体在中国的效果,它投入的成本,效果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本身社区的发展,要发展到哪个程度,目标是什么,是不是和自然保护湿地目标是一致的。我在8年前洞庭湖做湿地保护,恢复项目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困惑的地方,包括我们做项目本身的,在洞庭湖做湿地恢复,给他发的提纲,提的发展产业,当地的居民生活得到大大的改善,人均年收入比我们做项目之前翻了一番,后来是翻了两番,一直到我们项目做完。这里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些人在外面打工的,觉得在家里收入还高,就回来了。现在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本身还有存在与留的问题,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把他吸引回来,反而又加大了对资源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这里如何平衡,如何把社区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的目标结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纯粹靠替代产业或者发展当地的生产,我认为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它的出路应该是国家层面实现生态补偿。
提问:有两个问题,今年年初我们的记者到洞庭湖去的时候,发现洞庭湖区很多县在大力推进速生杨,就是杨树种植,鄱阳湖总体感觉有所好转,鄱阳湖批了之后,核心区在开除一部分杨树。洞庭湖很多县还在执行万亩的速生杨计划,很多人也担心对洞庭湖整个湿地的影响。不知道您自己怎么来看。刚才评价围海造田的问题,我们记者在上海采访长江口规划的时候也存在这个问题,当地的土地部门特别想把很多滩涂填掉,因为上海土地特别贵,最后也是做了很大的妥协和让步,滩涂开发部门和环境部门保护这块有很大的分歧。现在听说在上海包括广东、湛江都有大规模的填海造陆的计划,这会不会对中国沿海生态造成更进一步的影响。
雷光春:两个担心都存在的,一个洞庭湖造杨的问题,这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说得严重一点是毁灭性的破坏。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核心的要素就是水体的迹象变化,冬天、夏天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形成了独特的水温过程,在洞庭湖栖息的各种类型的物种栖息的过程,千百年都是这样,越冬候鸟,各种贝类,各种植物,最典型的是芦苇,还有其他的草本植物,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生态系统。一旦速生杨种上之后,完全改变了生态系统,洞庭湖很多其他的生态功能,生态服务不存在,杨树底下泥沙淤积的问题更加显著。尤其是越冬候鸟,杨树种到越冬候鸟栖息的地方,不是敢搭在林子边上,这是从洞庭湖角度来讲。你说的上海、湛江填海造陆,围垦的事情,现在是到了这个时代不应该再有这个事情的发生,这可能和国家相应的规定有关系,建一栋房子占一片农田,就是要补一块地。
现在有很多研究,沿海滩涂的生物物种,填海和不填海形成天壤之别,填海的地方包括外海,近海的水环境或者渔业资源,可以讲渔业荒漠,沿海的滩涂和潮间带不存在的情况下,渔民是打不到鱼的。和全球气候变化角度,最典型的物种叫皮皮虾,皮皮虾在全球变化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它只有在滩涂上才筑巢,它是打洞的。每个皮皮虾在滩涂打的洞是四到六米之间,它在建洞的过程中固定了很多氮磷,凡是滩涂保护完好的地方,你很少看到有水体污染的情况,水体负二氧化硫的现象是围海造田之后发生的。专家计算每个皮皮虾会固定多少公斤的氮,现在滩涂的皮皮虾的上百个亿,有多少亿的氮。从循环过程中就一个物种起了多少作用。类似这样的,从保护滩涂,这只是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提问:河滩没有这种情况吗?
雷光春:河滩一样。
提问:也是皮皮虾。
雷光春:不是皮皮虾,是其他的贝壳、动物,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这么细,复旦大学有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
提问:您对怒江建立水电站,据说水电站的影响是在一百年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雷光春:从电站的建设,它的经济效益在国际上比较清楚,你说一百年后历史比较长,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当地经济产生多少正面的影响。
提问:对当地的经济会有很大的提高,那么如果一百年后怒江不像现在这么清澈,那么经济和环境之间到底应该怎么取舍呢?
雷光春:关键就是看破坏环境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把基石去掉。刚才说怒江建电站对当地的经济究竟有没有贡献?我的话外之意,实际上对当地经济没有贡献。
主持人:今天的记者沙龙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光临。
12、江河水西南行之十三——澜沧江边的朱刘昌一家
文/汪永晨
大理到保山的高速路上有一个去往怒江和澜沧江的出口,现在正在修路,我们绕路到了保山市瓦窑镇,从这里见到了澜沧江。
澜沧江
瓦窑镇的集市
我们到那儿时,正是赶集的日子。各色品种的枇杷把集市弄得金灿灿的。
凤凰台江河水的采访车一停在那儿,就有人上来说:我一直在看你们的节目。“江河水”挺好看的。一个老人甚至上来向我们反映情况。
当地老人:小的时候叫清清瓦窑河,鱼特别多,我们还可以捉鱼,天热还可以下去洗个澡,现在不行,现在水搞得衣服都不敢洗了。
记者:浇田呢?
当地老人:矿山下来的污水田都种不成。
记者:守着这样的大河,你们怎么办呢?
当地老人:怎么办,我们要注意环保,不能光是发展、发展,环保没有了,我们子孙后代怎么办?
记者:您这一代已经吃到苦头了?
当地老人:吃到苦头了。
记者:江里有水灌溉田和没有水灌溉田差别很多吗?
当地老人:差别很大,以前水质好种出来的庄稼很好的,现在有的地方种的庄稼根本不行。
记者:怎么不行?
当地老人:减产,一个是粮食作物的质量变了。
记者:我看这儿满街都是卖枇杷的。
当地老人:这儿盛产枇杷。
记者:是原来就有还是现在有的?
当地老人:历史上就有,现在又开发了一些新的品种,小的就是原来的老品种。很好,你们看一看。
记者:你今年多大年纪?
当地老人:72。
记者:身体还可以?
当地老人:可以。
记者:不象当地人。
当地老人:就是当地人。
记者:家里几个人?
当地老人:7个。从80年代矿山开矿的水统统都下来了,把这个水污染了,矿产的开发我可以大胆地说是掠夺性的开发,本来这个矿山是我们国家很好的资源,因为这个小老板开发就浪费相当多。矿老板说得好,我们来开发,开发完了以后还你们一片青山绿水,青山在哪里呀?绿水在哪里呀?
记者:您是干什么的?
当地老人:我就是农民。
记者:您叫什么?
当地老人:杨宗盛。我经常看你们的凤凰卫视。
瓦窑河汇入澜沧江
清清瓦窑河上游有了电站
瓦窑河流入澜沧江处
离开这位老人,我们走到了老人说的,过去是清清瓦窑河,现在不再清的澜沧江和瓦窑河汇集的河口。在我看来,现在那里大江大河的干也是很大的问题。而这干和上游修的一个水电站是不是也有关系呢?老人说,不远处就有一个小电站。
我们“江河十年行”的第一年确定了十户将要在十年里跟踪的、住在江边的人家。瓦窑镇我们也选择了一家,男主人叫朱刘昌。澜沧江上小湾电站的回水将要淹没他们家。
2006年我们去他家时,左邻右舍都跑来表示对移民的担忧。2007年我们江河十年行时,大保高速路到瓦窑的路口因修路封了,所以我们没能去成这户人家。今天走到这儿了,我终于找到了这户让我们一直牵挂着的人家。我没有想到的一是2006年朱刘昌的女儿刘玉花肚子里的孩子才一年多的时间已经那么大了。再一个是朱刘昌怎么一下子苍老了那么多。
2006年时的朱刘昌家
肚子里的孩子长大了
朱刘昌看到我只是笑。刘玉花却一把拉住我的手,像是久别的亲人。我,则是把她的小儿子抱在手上告诉他,上次我见到你时,你还在你妈妈的肚子里呢。
我上到了他家的二楼,上次在那拍的照片我至今记的。可是看到的和2006年时不一样了。
2006年朱刘昌家
2007年,屋里没了腊肉
下楼后,朱刘昌家已经又坐了几个农民。农村就是这样,谁家来了人,很快同村的人就全知道了。
无奈的男人们
我们的日子怎么过?
抽着大烟筒子的男人,连说带比划的妇女一个个对着我说开了:
男村民:我们农民靠山吃山,靠地吃地。我们不是不搬,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可这栋房子一共才给5万块。
记者:修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
男村民:不止十万呀。
记者:现在给你们五万就不给了,地给你们多少钱?
女村民:地8000。田是24000。
女村民:老房子多大说那边也补多大,他说这边是三分六,但是那边量下来根本就没有三分六。缩水了。每家都是。
男村民:到那边水井都要自己打。
记者:不给钱?
男村民:不给钱,厕所,猪圈,灶都要自己打,水要自己引。
记者:你们去跟村里说了吗?
女村民:说了有什么用,他们就强制我们搬。
刘玉花:现在物价上涨,我们这边的房子一平米给300块,那边新房子要700块。5月10号要去交钱。我们家还要交五万块。哪有这五万块呀,借也借不着,贷也贷不着!他们说要交钱才盖房子,不交就不盖。8月就要我们搬。5月10号一定要交。他们说有八万的房子,六万的,你不交齐,他们要不盖一半就不给盖完了,要不就把本来应该八万的盖成六万的就让你去住了。
记者:他们下来开过会?
女村民:他们下来开会一句话都不听我们说。
男村民:政策性的东西不公开。
男村民:去年党委下来开会,我问他政策性的东西你懂不懂。他说不懂,我说你不懂来开什么会。省上下来文件,地区下了文件他们都下来人了,但是赔偿的问题他们没有按照省上和地区上规定的文件来。果树已经登记上去了,只有挂果的赔。文件上规定幼苗是赔偿20元一棵,但是他们数都不数。赔都不赔给你。
女村民:这么粗大的果木树赔50块钱。
记者:什么树啊?
女村民:芒果树,还有枇杷,也是这么粗,也是给50块。
女村民:芭蕉在树上挂着,给你十块钱。
记者:一棵树一年有多少收入?
男村民:年年都有2000。
男村民:到那边要种咖啡。
记者:咖啡以前种过吗?
女村民:不会种,从来没有种过。
记者:去了必须种咖啡了?现在种的东西就不能种了?
女村民:那儿没有水,就是种点果木树。
记者:原来一亩地有多少收成?
男村民:一千五百斤玉米。
记者:那时候能折合多少钱?
男村民:一年玉米可以收入五六千。现在赔的钱差不多就是一年的收入。
女村民:他们还叫我们是叫花子。
记者:为什么,你们过得好好的,怎么是叫花子?
女村民:没有补贴给我们,我们自己做自己吃,为什么叫我们叫花子,想不通。
男村民:要我们搬到那边的气侯比我们这边差一点,水都没有,相当恼火。
记者:当地的老百姓靠什么?
男村民:当地都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是傣族,我们过去就是几十户人家过去,可老祖宗又在这一带。
男村民:他们说如果你们不搬走,就让你喝江水,吃琵琶叶。
记者: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
女村民:他们认为我们应该搬走。
男村民:赔偿就是这么尴尬。
记者:你们听说别的地方是怎么赔的?
男村民:三峡电站怎么赔的我们不知道,根据云南和小关电站,他要全部量。我们这,到房檐下就不量了,水泥地板也不赔。
这么粗的果木树都给砍了
我们就这样聊着时,刘玉花给我端来一碗面,上面满满的一层腊肉。我问她,2006年我们来时,你家楼上挂着那么多腊肉,堆了那么一大堆粮食,现在楼上怎么空了。她说:一天到晚说搬家搬家的,不敢养了。那边要盖新房子,粮食卖了也凑不出那5万块钱。
刘玉花是把家里剩的不多的腊肉都给我煮在面里了。虽然我平时不吃肉,今天我吃了好多块。是含着眼泪吃的。
刘玉花的丈夫我来她家两次都没见到。说是在外面打工。可是去年挣回来的钱都给玉花看病了。我问她你有什么病,她说也不知道,就是心老慌,晚上睡不好觉。大夫说是心肌炎。丈夫在外面挣回来的好几千都看了病了,玉花强调着。不过,玉花和我说的最多的还是家里还差五万块盖房的钱。上面来的领导说,要是到时候不搬就让他们漂“汤圆”。我说什么是漂汤圆。玉花说,就是把你家的东西都淹了漂在水里。这是领导说的,我有点不相信。在坐的人说是领导说的。
我们第一次来时还在刘玉花肚子里的孩子现在已经一岁零三个月了。朱刘昌的身体也还硬朗。玉花有病,还要带着两个孩子不能下地,家里的两亩多地都是老人在种。原来卖猪是很大的一笔收入,现在涨价了一头猪可以卖一两千,可是8月份就要搬家他们没敢再养。如今朱刘昌家住的地方,已经住了四代人了。玉花说,我们本来生活过得好好的,也不是那么困难,不需要扶贫,可是他们硬是把我们弄穷了。
说说
自从2003年我开始关注中国的江河以来,一直被有些人封为反坝派。被说成是只关注自然,不关心人。我从来没有在媒体上对这一说法正面驳斥过。我觉得没有必要。今天离开朱刘昌家时,正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忍不住地又向他哭诉。像朱刘昌这样的人家,我们这个社会谁能伸一把手帮一帮吗?说我只关注自然,不关注人的人,能走进这样的人家问问:现在他家的日子为什么会过成这样?他们本来不穷。
朱刘昌一家
这些年,这样的人家我去了多少我没有算过。怒江边,100个潜在移民的调查,我是一家一家走进去的。怒江边38所小学阅览室的建立,我是一所又一所学校、一年又一年地去送书、送衣物的。我和我的先生从1993年开始,先后支持了十几个孩子上学,有的还上了大学。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在我的动员下,一家人支持了20个中国孩子上学,直到今天他们已经回到了美国,每年还按时把钱寄来,我帮着他们再送或寄给孩子们。这位美国人在给我的信中一直说的是“给我的孩子们”。
那些在网上骂我们只管自然、不管人的人,这样的事你们做过吗?前天在长江第一湾采访时,农民杨学勤说,坐在电脑前是一种生活,住在大山边也是一种生活。用这样的句式说:指责别人不关心人是一种生活,一家家地走进去,听取移民的诉求,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不是也是一种生活呢。我从不搭理网上的指责、谩骂,因为我知道我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
再见
朱刘昌
离开朱刘昌家时,玉花抱着孩子向我挥着手说再见,再见……朱刘昌老人静静地目送着我……从我到家到离开,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车子开走了,开远了,我问我自己,人家原本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因为国家建设,因为要获取能源,要帮助人家“富”起来,就让人家原本踏实的生活,成了要着那么大的急。
我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只能拜托他们邻居家开出租车的司机,替我给玉花为我做的那碗有着那么多腊肉的面100块。我知道当面给的话,她一定不会要。她一再地对我说,除了我们,没有记者去过他们那儿。
看着才一年的时间,就苍老了很多的朱刘昌,看着抱着儿子,得了心脏病的玉花,想着玉花说的“我们不需要扶贫,我们只要我们现在过得日子”,我离开了他们。今年12月,江河十年行的时候,我们还会到他家,不知那时他们家会在哪儿,日子又会过得怎么样。我牵挂着……
一江大水养育不了两岸的百姓
13、太湖治藻战提前打响
来源:浙江都市网2008-04-30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711861209520748_1.shtml
太湖治“藻”战提前打响
去年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导致江苏无锡500万人无法正常用水
今年来得比往年早环保部门表示将全力保证居民饮水安全
4月30日消息:前日,有消息从江苏省环保厅传出:“太湖蓝藻发生的面积、频率以及藻密度峰值都与正常年份水平持平,目前未出现大面积暴发的现象。即使大面积暴发,也能全力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这无疑让“太湖水边”长大的人,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下来。
今年2月始,江苏省就开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太湖蓝藻生长情况,每天组织对无锡太湖小湾里、沙渚、锡东三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引江济太”调水通道和出入湖河道水质进行加密监测。
然而,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也强调,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条件短期内难以消除,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他也不无担忧地表示:“太湖2008年仍有可能大规模暴发蓝藻水华。”
蓝藻治理,症结何在?近日,记者前往太湖南岸和西岸实地调查。
去年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导致江苏无锡500万人无法正常用水,人们对此记忆犹新。对生活在中国这个第三大淡水湖南岸的浙江湖州人而言,蓝藻并不陌生。由于近期太湖南部部分水域出现蓝藻,湖州随即进入聚光灯下。
蓝藻常有市民司空见惯
湖州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25日上午,记者来到湖州市白雀乡小梅口,这是太湖边的一个渔民聚集区,也是今年太湖最早出现蓝藻的区域之一。几户渔民正坐在岸边修补渔网,渔船则停靠在他们身后。多年来,他们一直依靠在太湖里打捞鱼虾为生。
记者发现,在船只旁边的水面上,聚拢着一些蓝藻,看上去绿油油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油光,像绿色的油漆。记者把手伸入水中,感觉有点黏,再把手拿出来时,手上好像涂了一层油漆。
对于这些被称为太湖“皮肤病”的蓝藻污染,渔民老周觉得习以为常。“这些年来,这里的蓝藻每年都是这样,泛滥成灾了。”老周告诉记者。水温升高使得蓝藻更易生长,这对当地人来说已是常识。他说,最严重的时候,水面上的蓝藻有四五厘米厚。“10月份蓝藻最多的时候,我打鱼用的网子上都沾满了蓝藻。”老周指了指他手上的渔网。而在7月、8月份,一些蓝藻死亡腐烂,臭气熏人。
随后,记者坐车沿环湖大堤往湖州下辖的长兴县夹浦镇方向走去,绿色——蓝藻的标志色,又一次进入视线。在湖边的芦苇旁,聚集着大片大片的蓝藻。
而在与太湖相连接的一处河道口,蓝藻已经繁殖成片。一位路过的村民说,他小时候没有自来水,喝的都是太湖水,但如今,“太湖的水污染那么大,谁敢喝啊。”村民对蓝藻之害已经习以为常了。在他们村,吃的是山上引下来的水,不能再靠湖吃湖了。
而在河道与太湖口连接的闸门内,水面上浮着大片的蓝藻。村民介绍说,闸门用以防洪,一旦太湖湖水上涨,闸门就会关上。由于前几年倒灌的湖水带着蓝藻,河道干脆就封了,但闸门内水塘里的蓝藻却越积越多。
不容乐观的是,太湖蓝藻开始影响到湖州内河的水,因为太湖的水带着蓝藻倒灌进了内河。在湖州市区的内河,记者发现了大片蓝藻的踪迹。在市河,绿油油的蓝藻在水面上漂浮。但当地人对此司空见惯,悠闲地在河边的凉棚下喝茶聊天。而在该市城西自来水厂所在的西苕溪河,记者也发现了一些蓝藻。
太湖“患病”“渔民上岸”
湖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周建明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州市南太湖蓝藻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对湖州而言,太湖北岸的无锡饮用水危机直接促使太湖南岸的湖州。
太湖“患病”,湖州也开始“吃药”。在湖州当地小有名气、有着10年历史的“湖鲜一条街”,去年下半年开始被拆除,所有的餐船都停业,政府出资给予赔偿。停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蓝藻,因为餐船带来的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太湖,这加重了南太湖部分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太湖受蓝藻污染,和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密不可分。当地人称,“湖鲜一条街”的旧址上将建新楼。
此外,当地政府还启动了“渔民上岸工程”。小梅口的渔民老周告诉记者,他家里原本有3条渔船,去年无锡发生蓝藻危机后,他和附近其他渔民每户只能留一条渔船。
“这里的渔民大概有六七十户。估计再过两个月,我们就得搬到岸上去住了。但以后的生计该怎么办呢?我还没去想。”老周告诉记者。
自祖父辈开始,老周的家族就开始在小梅口以打鱼为生。他回忆说,他小时候没见过这么多的蓝藻。在他看来,这些年来蓝藻污染如此严重,跟太湖沿岸的小化工厂有着直接的关联。
对于这些渔民,蓝藻的泛滥,其直接后果就是让他们打鱼的收入大大减少,不能再靠湖吃湖了。老周对记者表示,由于蓝藻覆盖了湖面,水里缺乏充足的氧气,鱼虾也很难活,抓上来的都是死的,卖不掉。
由于太湖水被污染,被称为“太湖三宝”之一的太湖白虾也日益珍贵。老林说,白虾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水质不好就难以存活。
“这几天,这里的蓝藻少了些,因为刮的是东南风,被吹到湖中央去了。”老林说。他感叹,“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一美好景象,至少在蓝藻漂浮到水面的时候,是感受不到了。
防治蓝藻成常态
蓝藻对于湖州并不是新鲜事。去年5月到11月,太湖被蓝藻纠缠时,影响波及湖州城北和城西的两个水厂。而在2006年8月,由于高温少雨,河道水位较低,太湖水倒灌湖州内河,湖中的蓝藻随之而入,在内河河面形成绿色油漆般的蓝藻层,威胁到湖州两个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的水源。但当时蓝藻暴发时间短,自来水厂可以用技术手段处理,没有造成供水危机。
但无锡的饮用水危机警醒着湖州,正如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所言,“湖州现在没有暴发蓝藻,不等于今后就不暴发”。
在几天前举行的湖州市太湖蓝藻防治工作会议上,该市市长马以在会上强调了四个确保:“确保我市不发生蓝藻恶臭现象,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确保排污企业达标排放,确保污染物总量逐步减少。”马以称:“进入5月份后,随着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光照充足,蓝藻将进入旺盛发展期,防治形势趋于严峻。”
“有专家认为,蓝藻的暴发已成为一种常态。而对我们来说,防治蓝藻的工作进入了常态。”周建明告诉记者。
蓝藻也分好坏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志礼教授从事藻类研究50多年,他说:“喜高温和光照是蓝藻的重要特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快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这个成员众多的大家族现在已知有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专家分析称,在这些品种中,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就属于其中的念珠属。“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这些“坏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汉斯·派尔把这种蓝藻称作“湖泊里的蟑螂”。美国各地政府曾经投入巨资治理各地水系。几乎全世界的主干水系,包括维多利亚湖、波罗的海、伊利湖、五大湖都长满了这种藻类。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孔繁翔研究员在一篇报告中指出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导致沉水植物难以生长;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他生物缺氧死亡;局部湖区大量堆积死尸,破坏水源地水质;分泌毒素,直接危害生物生存与人类健康。”
江苏宜兴治“藻”前路漫漫
污染虽然在水里但“根子”还是在岸上
由于风向的变化,太湖北岸的江苏省无锡市进入戒备状态,江苏已启动省、市、县三级应急预警机制,加强监测预警,控源截污、打捞蓝藻,控制入湖水质,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去年5月底,由于蓝藻大暴发,无锡几乎整座城市被卷入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之中。
那场危机惊动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江苏省、无锡市以及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有关方面迅速组织大批专家积极研究消除蓝藻的对策,加大“引江济太”(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调水力度,不断增加“引江济太”调水容量。
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前日,江苏省环保厅新闻发言人朱铁军宣布:“太湖蓝藻未出现大面积暴发的现象。即使大面积暴发,也能全力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
从今年2月开始,江苏就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太湖蓝藻生长情况,密切关注蓝藻水华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表明,除云层覆盖外,太湖1~4月份共出现蓝藻水华8次,其中4月份发生面积如下:4月3日为1.7平方公里,4月10日为4.9平方公里,4月17日为186.9平方公里,4月18日为174.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太湖西南沿岸和湖心区。目前,湖体藻类密度保持较低水平,没有对江苏省太湖流域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产生影响。
属无锡市治下的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同样密切关注蓝藻的分布。去年无锡发生水危机后,宜兴市被置身于风口浪尖,5位政府官员因在对相关企业违法排污上“工作不到位”或“监管失责”,分别受到行政记过、行政撤职等处分。
这也是那起危机后唯一一次官员遭处分。目前,在宜兴市丁蜀镇,太湖沿岸的部分水面出现了蓝藻。
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张洪君告诉记者:“一年里我们这250天季风都是东南风,只要一刮东南风,太湖西岸就会出现蓝藻。这对我们当地人来说,早已是常识了。”
在宜兴辖区30多公里长的太湖沿岸,该局设立了沙塘港、大浦港和兰山咀等3个观测点,每天密切关注蓝藻的变化。而且,一套名为“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的设备,也日夜监测蓝藻的动向。“今年蓝藻比去年早十来天出现,跟气温有关。”张洪君表示。
从事水质监测已有10余年的张洪君说,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蓝藻就已经大面积出现。他回忆,在1996年左右,那时候太湖水面的蓝藻就已经很厚了,人们把盖房子用的薄砖块放到蓝藻上,砖块不会沉到水里。
治理:污染在水“根子在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环太湖经济流域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中心城市构成了一条环太湖城市带。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环太湖经济流域以占全国0.38%的土地面积和3.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1.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1%的财政收入,是国内人口最集中、经济规模最大、社会生产力最为活跃的核心区域。
化工、纺织印染等是那时候受偏好的行业,但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益发严重。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太湖污染的治理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为此花费了上百亿元。
不过,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并不能由某一个城市来承担。宜兴市政府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宜兴位于太湖的上游,但又处在太湖流域的下游,宜兴好比“漏斗口”,太湖流域上游一些被污染的水从这里注入太湖。“宜兴境内河道的水质,比从太湖流域上游来水的水质要好。”
但无论如何,这个以“苏南模式”而出名的城市,开始痛定思痛,再一次发起针对水污染的战争。
污染虽然在水里,但根子还是在岸上。水危机的表象背后,真正的问题,是环太湖各县市的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排污问题。氮和磷的含量没有控制住,导致太湖富营养化,成为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温床。
在宜兴市环境监察局局长孙列锋看来,蓝藻的形成有四个要素:营养物质,也就是氮、磷的含量;藻体细胞;温度适宜;水流缓慢。
孙列锋告诉记者,从5年前开始,宜兴市就没有审批任何一家污染型企业。“我们这里已经是‘招商选资’,有污染的项目,决不审批。”孙列锋说。
对环保的重视还体现在机构设置上。2008年3月,宜兴市环境监察局挂牌成立。孙列锋说:“成立环境监察局,在全国县市一级中还是第一家。”环境监察局在宜兴的中心镇设立了7个分局,人员设置50人,将来还会增加。
此外,去年8月开始,宜兴市启动对“五小”企业的新一轮整治,对象锁定小化工、小钢铁、小电镀、小印染、小水泥五大行业。通过依法关闭、限制整改、转产调整、提升改造和梯度转移的方法,加快淘汰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的企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宜兴市关停并转化工企业274家,化工大镇周铁镇1995年化工产品产值占总产业产值的八成,现在缩减到不到40%,重点向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方向转移。整个江苏省2007年共关闭“小化工”1934家,其中太湖流域关闭1197家。今年,江苏将再关闭“小化工”1162家。
至于生活垃圾,孙列锋介绍说,宜兴将按照“村收集、镇周转”的工作思路,把生活垃圾送到垃圾发电厂。而在宜兴市政府2008年的政府工作安排中,污水处理设施将投入3.5亿元,在目前10个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再建新的污水处理设施。他说,现在城市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多,主要污染源来自生活污水,如不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治污标准,防氮和磷就是一句空话。
警醒:抽查企业八成超排
不过,在环保风暴下,一些污染型企业排放的冲动依旧存在。本月7日至9日,新组建的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率队到无锡,专题调研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无锡期间,张力军通报了由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做的抽查结果。通报说,督查中心对三市53家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检查,其中80%的单位存在超标排污或其他环境违法行为,暴露的问题十分严重。这不能不警醒太湖治理中的管理之弊。
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专家罗祖德认为,流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区和行政区不整合的固有矛盾,这两大矛盾加上部分官员的管理失职造成了太湖治理举步维艰的局面。
此外,太湖甚至缺乏一个流域的日常监管权威机构。太湖流域涉及两省一市35个城市,行政区划导致的利益分割使太湖成为公共管理难以覆盖的盲区或死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治理太湖,仍然等待破题。
污染会不会因此向其他地方转移?虽然这是太湖治理之外的另一个命题,但它已足够引起种种忧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中部地区的官员来到苏南地区,希望能把一些被淘汰的企业引过去。一家企业老板表示,现在当地污染型企业要被强制迁走,这样的话,纺织、化工、农药等污染型企业将要搬到安徽、苏北去。
对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在一篇评论中称:“无锡要做的,可能不是一味地把污染企业从本地赶出去,而是要对它们提出更高的环境标准。”
无疑,太湖治理将是一场持久战,而环境保护的警钟,更将持久地敲响。
新闻链接
国外湖泊蓝藻治理两案例
美国阿勃卡湖水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治理案例
治理历程
阿勃卡湖1947年首次发生蓝藻水华。1967年,佛罗里达州政府成立技术委员会评估阿勃卡湖的生态恢复问题,并形成治理方案,但由于经费问题(2000万美元)搁浅;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阿勃卡湖附近的柑橘加工厂和污水处理厂先后停止排污入湖;1985~1987年间,佛罗里达州通过了阿勃卡湖法案与地表水改善和管理法案,开始湖泊整治工作。治理投资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农场,其余用于研究和项目实施。而圣约翰斯河水资源管理局目前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治理工程的维护与新技术的科研探索。
治理措施包括
降低外源磷输入:切断85%入湖总磷;建造人工湿地。捕获砂囊鲥4000吨,移出磷260吨,除氮880吨。生物操纵:捕获砂囊鲥,减少其搅动;减少其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增加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捕食。种植水生植物:6种本地水生植物,美洲苦草在20多块浅水区出现。提高水位变动幅度:有利沿岸水生植物种子萌发。
日本霞浦湖水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治理案例
治理历程
上世纪70年代初,霞浦湖水质污染达到高峰,水华暴发,开始治理。1984年通过了《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霞浦湖水质保护计划第一期始于1986年,持续4期,直到2005年止;第五期计划已于2006年开始,治理仍在继续。
治理投资:30多年的治理,先后投资约合人民币1300多亿元,相当于每平方公里水面投资5.8亿元人民币;目前治理工作仍在继续,投资仍在增加。
治理措施
生活污水处理在农业社区安装下水道系统和蓄水池综合处理系统;河道、河流直接净化;通过汇入河流直接净化;航行河道、农业水道和生活污水污染的水道直接净化;湖内净化底泥清淤;创建前滩及随后发展水生植被区;湿地维护;沼泽恢复工程;减少鱼类养殖;推进霞浦湖输水工程。
经过30多年治理,霞浦湖总氮含量下降较为明显,恢复到相当于我国四类水体的水平。
14、三亚环保工程造污染隐患? 污水处理厂紧邻小区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年04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29/content_8074478.htm
三亚新建的新城污水处理厂与居民区、星级酒店仅一路之隔,相距不足40米,而原来环评中规划的距离却是200米。承建方指责环评公司"不负责任",而环评公司则认为承建方"偷梁换柱"。
污水厂导致的污染隐患引发周边居民重重忧虑,他们为此奔走抗议。
有着"中国夏威夷"、"南海明珠"美誉的海南省三亚市,向来以阳光、海水、沙滩、绿色被游人所津津乐道。而近两个月却由于新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选址问题屡遭附近居民的投诉,尤其污水处理厂动工以来,距离厂址最近的国航帕尔美纳小区的居民们一直在为此奔走呼号。
最近,当地居民联名向国家有关部门及中国环境报投诉反映:新城污水处理厂的环评位置与动工位置不一致,实际建造的位置已经被偷梁换柱,与居住有300多户居民的国航帕尔美纳小区和五星级酒店仅一路之隔,两者相距不足40米。这件事情引起环境保护部的高度重视,潘岳副部长明确批示要求调查。根据当地群众反映的情况,记者近日赶赴三亚市,对新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目击:污水处理厂与小区仅一路之隔
核心提示:
新城污水处理厂离居民小区不到40米,距离海滩也就是300多米,周围全都是高档酒店和高档住宅聚集区,在这个地方建污水处理厂,不仅会损害人们的健康,更会影响三亚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形象。
沿着美丽迷人的三亚湾海边,记者驱车来到正在建设的新城污水处理厂。在这里,记者惊讶地发现新建的新城路成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分水岭:一边是环境优美、绿化讲究、设施完善的高档小区和常有外国游客出入的星级酒店,一边却是准备动工建设的新城污水处理厂,并且污水处理厂的外墙已经建好。群众投诉中反映的新城污水处理厂与这些小区和酒店仅一路之隔并非虚言。
这样鲜明的对比,似乎与周围和谐优美的环境有点格格不入。看到记者的到来,距离新城污水处理厂最近的国航帕尔美纳小区的居民有点激动:"这个污水处理厂距离我们小区不到40米,距离海滩也就是300多米,它的周围全都是高档酒店和高档住宅聚集区,在这个地方建污水处理厂,不仅将损害我们的健康,更会影响三亚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形象。"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将来新城路建好后将直通天涯海角、南山寺等著名景点,而污水处理厂就在路边上,"以后车来车往,这多影响三亚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啊?"
业主李文玉对记者表示,他因工作需要亲自考察过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20多个污水处理厂,发现污水净化过程中普遍采用了曝气技术,增加了污水与空气的接触,也必定会影响到空气的质量,一旦风向改变,与污水处理厂仅40米之隔的居民们将生活在"臭气"之中。另外污水处理厂有大功率的水泵和高压电频,24小时不停地运转,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和低频的共振,常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对居民的身体甚至是房子的结构质量都会产生极大的干扰。而且污水处理厂会孳生不少蝇虫,在热带地区,这些蚊蝇携带病菌的危害更大,直接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据了解,入住帕尔美纳小区的居民多是内地老年人,他们大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来三亚买房主要是以疗养为目的。小区居民李先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来自云南,因高原反应,老伴患有严重的肺气肿、肺心病和哮喘病等多种呼吸疾病,医生建议我们赶快来三亚买房子。我们名义上是买房子,实际上是买这里的生态环境,但现在污水厂就建在身边,后害无穷啊!"
让记者吃惊的是,在一份"抗议宣言"上,竟然有一页纸是入住这个小区的外国人的联合签名。他们通过翻译人员表示:如果当地政府一意孤行,他们将保留把这件事发表在境外媒体上的权利,让世界了解三亚的另一面。
调查:动工地址和环评地址不一致
核心提示:
新城污水处理厂现在施工位置和环评位置不同,通过环评后实际在建地址已被调包,与居民区的距离从规划中的200米缩短到了不到40米。对此,负责部门三亚市水务局马副局长则说:"我们不懂,当时根本就没看环评报告。"
污水处理厂与周围的小区、椰林滩等星级酒店仅一路之隔,况且前面300米远处就是美丽的三亚湾海滨,这里常年游人如织,外地游客更是流连忘返。在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黄金宝地,为什么会上马污水处理厂?项目到底是如何进行环评的?目前动工的位置到底是不是进行环评时的位置?对这些问题,当地居民一直有自己的说法。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新城污水处理厂的环评单位、建设单位以及对项目现场进行过考察的有关专家组成员。
据项目环评单位海南省寰亚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有关人员表示,公司接到环境评估任务后,于2007年7月10日由三亚市水务局指派技术人员带领,对拟建现场进行勘查并指认厂址,公司项目组成员及时对当时指认的厂址进行了现场拍摄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定位。他们指出,当时指认的位置即后来进行环评的位置离环境敏感点比较远,离帕尔美纳小区、椰林滩酒店的距离约200米远处。而环评后建设单位实际动工的位置与小区和星级酒店仅一路之隔,两者相距为39.7米。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新城污水处理厂施工的位置和当时的环境评估位置不相同。也就是说,通过环评后实际在建地址已被调包。
几经辗转,记者艰难地采访到了三亚市水务局的马副局长。他告诉记者,目前动工的地方是经过三亚市规划的,就是要在这里建污水处理厂。委托环评单位做环评时,虽是水务局指派技术人员指认现场,但同时他们也提供了《三亚湾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划分图》,"环评公司不能仅以人员指认为依据,他们后来为什么不根据规划图核实?环评公司工作不负责、不细心,没有详细看规划图而仅以人员指认地点,这才是导致工作出现失误的真正原因。"据了解,当时带领环评公司勘查厂址的正是由三亚市水务局指派的技术人员。
但是让记者匪夷所思的是,项目环评位置在离小区和酒店距离约200米远处,实际动工的位置与小区和酒店仅距不到40米,这种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作为建设单位在之前的评审会、组织专家现场考察时为什么没有发现?对此,马副局长振振有辞地说:"我们不懂,当时根本就没看环评报告,没注意到他们是对那个地方做的,并且我们也不负责审查报告。"
据了解,在环评报告书评审会之前,还有个组织专家组现场考察的环节,让记者大为惊讶的是:作为业主单位,三亚市水务局竟然没有人参加!对此,马副局长的解释是,"当时手机没电了,没有和专家组联系上。"
记者又采访了当时项目专家组成员之一、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环境监督管理处的蓝雄科长。他指出:"当时专家组现场考察的地方是环评报告里的‘点’,那里是大片荒地,距离居民小区和酒店还较远。污水处理厂项目是受国家标准约束的,如果项目距离居民小区住宅楼、五星级酒店挨得这么近,我们在批复中也会进一步提出意见的。"
现状:是停是建仍未有明确答案
核心提示:
小区居民认为,这里是黄金海岸,无论从环境、经济价值而言,都不适合建污水处理厂,要求重新选址。水务局负责人则认为,"这个项目是通过规划和环评的,肯定是要建,不可能说停就停。"
据悉,关于污水处理厂的卫生防护距离,海南省水务局汇编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里做出明确要求:"新建(包括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周围应建设绿化带,并设有一定的防护距离。防护距离的大小由环境影响评价确定。"记者在三亚市水务局辗转后才看到这份环评报告,其中第九章第二节第八条中明确要求"……应考虑污水厂在视觉和美学上的不利影响,设计留一定的防护距离(200米以外),以减少不利影响"。
很明显,新城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与居民区仅隔不到40米,这与环评报告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目前,该污水处理厂周围的小区、酒店已经联合起来,共同阻止项目的进展。迫于压力,污水厂已经停工。
国航帕尔美纳小区居民对在这里建污水厂很是疑惑,"前面是大海、高档小区和五星级大酒店,可谓是黄金海岸,无论从环境、经济价值而言,都不适合建污水处理厂",并坚决要求三亚市政府以人为本,立即责成有关部门重新选址,还一方生态环境和生活安宁。
对此,建设单位三亚市水务局等有关部门态度也很坚决。水务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表示:"这个项目是通过规划和环评的,肯定是要建,不可能说停就停。"
三亚市宣传部长张萍和市国土环境资源局负责人也对该报记者表示:新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政府部门和市民群众都要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以三亚城市发展为重。
对于三亚市一些政府部门的态度,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环境监督管理处并不认可,一位负责人则表示:"项目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可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综合利益和长远利益,适时作出适当的调整或变更。"此项目的进展问题,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如果参加环评的位置和动工的位置不是同一地点,那就说明实际动工的位置还没有做完环评手续,还有必要对这个点再次进行环评。
截止发稿时记者获悉,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和三亚市政府已分别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事件展开调查。记者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
记者手记
环保工程更应以人为本
当记者来到污水厂动工现场时,发现周围小区、酒店贴满了强烈抗议的横幅和标语,并在楼道里有专设的"维权专栏",可见他们为自己的权益而进行不折不挠斗争的意志和决心。更让我们感叹的是这些维权的人士主要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本是来享受三亚的清新空气,现在却不得不拖着年迈的身躯到处奔走。
看到记者的到来,他们眼里满含期盼:"请你们一定要将真实情况向上级传达,我们早已向建设单位提出异议,但他们一直置之不理。只要项目动工,我们就躺在推土机下,死也死在这里。"
采访中,记者反复表示希望居民们保持冷静与理智,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配合政府妥善处理此事,不要扩大或者升级矛盾,共建绿色三亚与和谐三亚。然而,居民们表示,他们之所以要采取这种激烈的对抗方式,往往是在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存环境即将遭受严重威胁时,找不到一个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话的途径,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这更让记者感觉到肩上担子的责任与分量。然而让记者深深忧虑的是,这种矛盾一旦激化,将往往会采取群体性事件的方式来表达呼声,这是我们绝不希望见到的!
采访中,记者听到来自官方的最多的一种声音就是"这是为了整个新城区而修建的,要以大局利益为重,不能为个别人的利益而改变"。但是在法制社会下的今天,政府是否应学会换位思考:如何让受惠于民的项目更能本着合法、科学、规范的原则,做得让民众叫好?
我们期待着随着调查的深入,是环评公司"不负责任"还是水务局"偷梁换柱"所导致的环评地址和实际在建地址出现的严重偏差一定会真相大白。我们也期待着受惠于民的项目能做得更合法、科学、规范,这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慎重掌握。(陈祖洪 孙秀英)
15、垃圾焚烧发电 亟需规划先行
来源:市场报 2008年04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30/content_8077877.htm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在我国的运行状况如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有哪几种工艺?各自有哪些特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需要得到政府的哪些支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姜海平和宁波中科绿色电力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俞群策。
垃圾焚烧发电
需要政府支持
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城市垃圾处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项目开发的绿色能源公司。据总经理姜海平介绍:“公司是按照‘三化’要求来进行经营的,这三化分别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公司近几年运行状况良好,2007年发电7500万度,处理垃圾量为60万吨。承担了宁波四个区域的生活垃圾处理。”
在提到垃圾焚烧发电采用何种工艺时,姜海平说道:“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采用的是炉排炉工艺,炉排炉工艺是目前世界上采用的主流工艺,技术比较成熟。其中国家建设部、环保总局、科技部联合发文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第六条第二项中这样规定:垃圾焚烧目前宜采用以炉排炉为基础的成熟技术,审慎采用其他炉型的焚烧炉。禁止使用不能达到控制标准的焚烧炉。”
姜海平接着说:“目前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处理每吨垃圾的价格为100元,而其他沿海城市相对较高,如上海是每吨240元,深圳是每吨156元,但是和流化床工艺的每吨几十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一个城市采用何种工艺处理生活垃圾,绝不仅仅取决于价格高低,而是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定位和中长远的规划,还有政府愿不愿意承担潜在的风险。”
在提到垃圾焚烧发电需要得到政府的哪些支持时,姜海平说道:“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要把眼光放到长远的规划上。”
宁波中科绿色电力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企业中科集团为主投资建设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副总经理俞群策介绍:“垃圾处理是一项公益事业,但不能全靠政府投资,要依靠社会资源共同解决。政府是高度监控和垄断的,政府要在利益最大化和处理成本最低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垃圾焚烧发电
效益明显
在提到垃圾焚烧发电采用何种工艺时,俞群策说道:“宁波中科绿色电力有限公司选用的是循环流化床工艺。世界上发达国家基本采用炉排炉工艺,技术可靠、成熟。但适用于国外热值比较高的垃圾。根据炉排炉的工作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燃烧时需要添加液态和气态辅助燃料,否则会造成燃烧不充分。总体来说只有高成本运行,才能保障燃烧充分。”
俞群策接着说:“循环流化床工艺是适应我国垃圾含水量高的特点和政府的承受能力的,目前宁波中科绿色电力有限公司的处理价为45元每吨。循环流化床工艺开始时也称‘沸腾炉’工艺,工作原理是在底下放置风帽,在风压作用下,物料在空中漂浮,相互摩擦、碰撞、翻滚,致使燃烧比较充分,但是燃烧中飞灰产生量大。”
记者问飞灰中是否带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俞群策说:“国家环保总局对中科集团的飞灰检验显示,飞灰为一般固体废弃物。”
在谈到循环流化床工艺时,俞群策还补充道:“循环流化床工艺的炉膛热负荷适应性比较大,能燃烧生化污泥,生化污泥是净化污水过程中留下的,含水量达80%,之前都是用来填埋,危害比较大,循环流化床工艺能解决这个难题。”
说到企业的运行状况,俞群策说:“中科集团2007年的经济效益比较差,主要原因是工程项目刚启动,设备还在调试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免税政策还没下来,因为竣工验收、环保验收、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验收还在验收进行中。还有一个原因是垃圾量不足,公司的垃圾日处理能力在700吨上下,但去年的垃圾每日处理量仅为320吨左右。但公司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2007年共处理垃圾12.8万吨,发电9100万度,对外供电7590多万度。”(记者 宣军 实习生 史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