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四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8-04-28

四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保部官员:《规划环评条例》或将年内出台

2、每日经济新闻:    调查排污 13跨国公司独漏在华排放信息

3、中国水网:      亚行重点支持中国环境保护和共享式增长

4、科技日报:      超标排污企业将被强制公开环境信息 

5、法制日报:      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确定

6、新华网:       我国最大淡水湖五大研究项目启动

7、新华网:       任官平:遏制“污染转移”需建环保生态补偿机制 

 

地方信息:

8、人民日报海外版:   云南拟用牛栏江水洗滇池 将用4年完成

9、汉网-长江日报:   武汉将建全国最大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

 

江河水走西南连载之十一:

10、江河水走西南之十一___农民的一次机遇

 

深度报道:

11、中国经营报:    蓝藻提前 太湖抗污今夏吃紧 

12、人民网环保频道:  电力企业该如何破解“效益”和 “环保”两难?

13、新世纪周刊:    一部环保法律的删删改改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太湖蓝藻并未提前暴发 水污染防治是治理根本

15、人民网-人民日报: 再别往自己的水杯里“下毒”了!

16、人民网-市场报:  “限塑”成本不应全由消费者担

 

 

 

1、环保部官员:《规划环评条例》或将年内出台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4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171204.html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专电 (记者扎西)在26日召开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超飞透露,日前征求意见的《规划环评条例》预计将在年内出台。

  杨超飞说,目前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将于本月底结束征求意见,预计《规划环评条例》将在年内出台。

  规划环评,即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的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根据环境资源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支撑能力提出相应措施。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有效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限定区域内的排污总量。

2、调查排污 13跨国公司独漏在华排放信息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8-4-28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937

    绿色和平组织4月26日在北京发布调查报告,称其历时7个月调查的28家世界知名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布情况不尽人意,其中有13家企业有中国以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布,却唯独 “遗漏”中国,涉嫌采用“双重标准”。

    6家公司公开在华排污信息

    绿色和平组织项目主任刘立灿先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此次调查选取的28家企业均位于2007年《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前100位,且均为生产性企业,在中国都设有生产性工厂。

    绿色和平组织对外公布的调查结果称,在企业官方网站上,28家企业除波音公司外都公开了全球性或者地区性污染物排放信息。只有6家企业公开了其在中国的污染物排放信息。

    在22家未公布中国污染物排放信息的企业中,有13家企业在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方面对中国有双重标准的行为:他们在其网站上公开了在中国以外其他具体国家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信息,但是没有公布在中国的污染物排放信息。这13家企业是:埃克森美孚、通用汽车、皇家壳牌石油、丰田汽车、道达尔、通用电器、福特汽车、日产汽车、日立、雀巢、巴斯夫、宝马和东芝。

    “没有一家企业做得足够好”

    记者注意到报告中,以丰田汽车为例,在中国的环境信息为空白,而其在欧洲的报告内容包括欧洲五家工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浓度与总量、能源消耗量、用水量、废弃物排放总量等信息。

    刘立灿告诉记者,调查之后的感觉是 “没有一家企业做得足够好”。松下等六家公司,虽然有中国的环保信息,但找起来颇费周折。索尼公司的中国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布在其英文网站上,甚至没有明确说明是中国,而仅仅在最后注释“资料中的东亚地区指的是中国”。

    据介绍,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浏览公司官方网站,查找分析相关信息。为避免遗漏,组织还向受调查的28家企业发放问卷,并预留1个月的回复时间。刘立灿说,最后共收到了6份答卷,而包括GE在内的3家公司发回的仅仅是公司相关报告,没有回答问卷的问题。

    他强调这一调查并非刻意刁难某些企业,绿色和平组织更没有必要炒作。

    5月起环境信息强制公开

    2008年5月1日将实施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办法》中提出超标、超总量排污企业将被强制公开环境信息。刘立灿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颁布是促进在中国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的第一步,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正是为了配合其实施。目前关注这一情况的NGO(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

    权威环境咨询公司伊尔姆总经理王勇先生表示,大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环保信息已经有收集和统计,但是由于企业的系统硬件软件尚未完善,加之目前中国的法规压力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大,这些公司可能不会立刻公布。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操作性有待提高

    本报记者 朱小雯 发自北京

    “这意味着如果得不到你想知道的环境信息,你可以对环保部门提起行政诉讼。”4月26日,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副主任贾峰在谈到5月1日正式施行的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时如是说。

    办法中有两条规定引人注目:环保部门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部门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环保部门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然而,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楠“不客气”地说:“这个办法还太粗,很多规定还不具有足够的可操作性,还很模糊,更多的是原则性规定。”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在会上表示:“我国有很多环保的法律规章都形同虚设,这个新施行的办法也面临着这样的可能。”

    如何获取并向公众发布准确而有效的环境信息和数据,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诉权,是环保部门和众多NGO面临的一个困境。

    推动第三方监测机构

    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华博士说,“我们在推动独立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也就是完全市场化的操作,如果它出来的数据跟政府和企业有出入,那么舆论可以对政府和企业形成压力。”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称,鼓励主动公开的好企业的代价是高昂的。“但是地方政府要明白,中国不可能永远是跨国大企业的投资天堂,即使做世界生产区也要做清洁生产区。”

3、亚行重点支持中国环境保护和共享式增长

来源:中国水网2008-04-28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watermarket/711211209371867_1.shtml

在亚行新制定的与中国的合作战略中,促进均衡、共享式经济增长与加强环境保护成为重中之重。

新批准的亚行《2008-2010年中国国别合作伙伴战略》还强调鼓励更多私营部门参与消除贫困的工作,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加强中国与亚行的合作,更好地发挥中国在促进亚行向亚洲其他经济体提供援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罗伯特•魏图(Robert Wihtol)表示:“中国的减贫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可持续发展对此十分重要,但如果不能有效应对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和资源紧缺,可持续发展也无从实现。”

《国别合作伙伴战略》是亚行与其发展中成员体合作的主要业务规划文件,也是在国别伙伴战略实施期间监督和评估亚行绩效的工具。

本期《国别合作伙伴战略》设定的目标支持中国政府“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节能和环境保护目标。本期国别伙伴战略确定的重点部门包括交通、能源、供水和卫生、农业和自然资源、金融。

亚行将在本期国别伙伴战略下把年度贷款额度提高到15亿美元,年度赠款额度提高到2,000万美元,以资助国别伙伴战略下的各发展援助项目。

为实现共享式和均衡经济发展,本期国别发展战略将以贫困省份为重点,促进城乡均衡统筹发展。本期国别发展战略还将提升基础设施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强化环境管理。

中国将参与亚行的区域合作规划,在本期国别伙伴战略下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区域公共卫生的发展,稳定区域金融。中国还将推动基础设施融资领域的公私合作,帮助强化金融部门的发展。

自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9%以上。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大量人口处于日均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数千万人的收入较低,或者刚刚脱贫。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城乡差距日益拉大。

本期国别伙伴战略系亚行在华二十年成功贷款和技术援助经验的结晶。亚行了解中国日新月异的需求,有能力在亚行融资项目中贡献自己的专长和良好的业务系统。

亚行自1986年就开始支持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累计提供了180亿美元的公私部门项目贷款和2.9亿美元的技术援助赠款。

上一期国别伙伴战略的重点是通过让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贫困人口,来实现益贫式增长。在上一期的国别伙伴战略中,亚行总共向24个公共部门项目投资42.6亿美元,提供了4.967亿美元的技术援助赠款以及3.957亿美元的私营部门项目援助。

4、超标排污企业将被强制公开环境信息 

来源:科技日报 2008-04-28

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8-04/28/content_804858.htm

   本报北京4月27日电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于5月1日起正式执行。在今天结束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透露,该办法将首次提出超标、超量排污企业将被强制公开环境信息,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公开;此外,日前正在征求意见的《规划环评条例》预计年内出台。

  杨朝飞说:“办法正式实行以后,我们将对环保立法、政府规划、重大项目审批等方面的信息全部公开,同时鼓励更多企业加强环境责任意识,帮助公众实现在环保领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规划环评是指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并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开发建设活动的源头去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规划环评不仅要对单个项目进行环评,还要对发展、工业以及城市规划等进行环评。

  在研讨会上,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还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对污染信息公开存在双重标准。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日立、雀巢、宝马和东芝等13家公司,在我国都没有像在其本国或其他国家一样,主动在其公司官方网站公布区域性或具体工厂的污染物排放信息。

  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部主任刘立灿说,他们在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间,对28家跨国企业进行了调查———这些企业均位列2007年《财富》杂志全球100强企业。结果发现,28家企业中,仅有英国石油、松下电器、索尼等6家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以中文或英文公开其在我国的部分污染物排放信息。

5、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确定

来源:法制日报2008年4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3685

本报讯 我国已将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流域确定为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省一级政府是组织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责任主体。环境保护部近日就该部与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这样强调。

上述规划确定,到2010年,要使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6个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治理和保护,跨省界断面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显著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6、新华网:我国最大淡水湖五大研究项目启动

来源:新华网2008年4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3660

新华网南昌4月27日电(记者 郭远明)27日下午,围绕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生态保护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江西正式启动实施五大研究项目,以深化鄱阳湖生态保护工作。这是目前我国对鄱阳湖研究中,集中投入资金量最大的一次。

江西省科技厅厅长王海介绍说,这次签约实施的五个项目,都是国家级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和科技创新性,涵盖了鄱阳湖水土圈、生物圈等综合生态系统,总共投入项目资金52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保护鄱阳湖生态安全,促进环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了解,随着全球气候异常情况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不断增大,鄱阳湖面临干旱低水位、工农业污染增加、水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突出问题。

针对鄱阳湖的突出问题,科技部和江西省围绕鄱阳湖正式开展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沿鄱阳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研究、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研究、鄱阳湖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等五个项目的研究。

与以往相比,这次签约实施的鄱阳湖研究项目针对性强,农业面源污染、旱地水土流失等问题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这些项目将引进德国先进技术,综合应用遥感(RS)、数据收集系统(DC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等高科技手段。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国将建立详细的鄱阳湖生态环境数据库,为保护鄱阳湖生态安全,促进环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也为我国湖泊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安全提供借鉴。

7、任官平:遏制“污染转移”需建环保生态补偿机制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28/content_8065793.htm

    新华网上海4月27日电(记者蔡国兆)“建立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遏制一些地方盲目的经济发展冲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在此间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环保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

    任官平27日在“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出现了承接“污染转移”的现象。对此,任官平认为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并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环境保护的主力还是地方政府”。

    记者了解到,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些地方政府选择了“经济优先”的道路,一些地方甚至一度出现了环保局长“站得住”就“挡不住”、“挡得住”就“站不住”的现象。为此,一些专家曾提出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建议。

    但任官平认为“垂直管理”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他援引西部某省份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这个省曾经在省政府所在城市进行过环保部门的局部垂直管理试点,即将区县环保部门的人、财、物权限收归市级环保局统一管理。但“没有区县政府的支持,环保部门难以展开工作”,这一试点不久就被迫终止。

    “目前长江、黄河上游地区仍旧在遭受污染的威胁。有效遏制地方政府‘经济冲动’,需要国家尽快总结有关试点经验,建立运作良好的环保生态补偿机制。”任官平说。

8、云南拟用牛栏江水洗滇池 将用4年完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72742.html

  据新华社昆明4月27日电 (记者浦超)记者日前从云南省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现场调研会上了解到,云南省确定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方案,拟用4年完成。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滇中调水工程近、中期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解决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现实选择。日前,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表示,这个工程既要考虑滇池生态用水需求,也要考虑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用水需求,同时还要考虑下游用水问题,要搞好整个流域的水平衡,保证供水水质可以作为城市和生态用水使用。

  云南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使滇池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9、武汉将建全国最大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2008年4月28日 

http://www.xbsb.com.cn/show.asp?id=76282&leibie

  本报讯 (记者 王南方 李锐) 昨日,中博会市长论坛上,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演讲中,把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列入我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的五个重点工作之一,其中讲到加快“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

  这一项目在国务院领导支持下,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展开。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阮成发市长介绍了最新版本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方案。

  大东湖水系区域国土面积436平方公里,湖泊汇水面积376平方公里,以东湖为中心,包括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青潭湖、竹子湖、水果湖、内沙湖、陈家堰等湖泊。要做的有四项:清淤截污、引江济湖、水网连通、生态修复。届时,11个湖泊将连通,实现江湖相济。

  这一地区,两年内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不能有一滴污水排湖;5年内完成污染控制、水网连通和生态修复工程,最终将东湖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国内一流生态旅游区、国际知名水生态环境科研基地。

  这一工程估算投资86亿元。阮成发说,其意不仅在改善内湖水质,更在于整个区域436平方公里的生态优化,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东湖”水网构建工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水网监测、评估研究的仿真平台,探索城市内湖污染控制及治理,为我国南方平原湖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恢复提供借鉴与示范。

  谈到江城“治水”必要性,阮成发说,水不仅是环境要素,更是重要的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种资源会越来越稀缺。武汉虽是江城,拥有百湖,我们看到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水污染状况没有根本扭转的问题。

  他说,包括“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在内,我市将通过系列项目,做好“优化水环境,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建设水景观”文章。 

10、江河水走西南之十一——农民的一次机遇

文/汪永晨

 

今天早上从丽江出发,走近长江第一湾时,我吓了一跳。站在同样的位置,2001年10月我在这儿拍的照片是一大江水。当时我就感叹,第一湾在这儿这么一转,水面就宽成了这样。可是今天,已经快五月了,还是枯水季节吗?怎么沙滩都裸露着了?

今天长江第一湾

2001年长江第一湾树枝

长江第一湾位于中甸县南部沙松碧村与丽江石鼓镇之间,海拔1850米,距中甸县城130公里,有公路直达。中甸县现改为香格里拉。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巴塘县城境内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到了中甸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18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

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三大山脉的夹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举世奇观。
  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一段,全长2308公里。相传过去沿江一带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青海,经西藏从德钦县进入云南,继续南流于横断山区。

万里长江第一湾位于丽江城西北45公里的石鼓镇。发源于丽江老君山的冲江河也在这里东注金沙江。江湾处有明代嘉靖七年丽江土知府刻制的鼓形汉白玉石碑碣,“石鼓”因此得名。丽江纳西语称这里为“剌巴”,意为虎啸处或虎族之花,《元史·地理志》等史书中写作“罗婆”,是元代茶罕章管民官及丽江路宣抚司的最早驻地,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及丽江茶马古道上的要津和南下大理、北进藏区的战略要地。

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田间

长江第一湾村庄

丽江长江第一湾山萦水绕,景色如画,这里江流开阔平缓,江边柳林如带,四周有层峦叠嶂的云岭山脉绵延环抱,层层梯田盘绕山坡,与平畴沃野、丽江村落瓦舍相映相连,享有“小江南”的美誉。

“山连云岭几千叠,家住丽江长江第一湾”。纳西族学者范义田先生所撰的这幅对联,生动刻划出长江第一湾和石鼓的形胜之处和作者对它们的挚爱之情。石鼓碑碣正北面金沙江西岸,是著名的“石门关”险隘,相传隋朝大将史万岁征云南时曾开此关,元明两代均在此设立“石门关巡检司”,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谚云:“石门对石鼓,金银万万庑,若有人识得,买下丽江府”,生动揭示了石鼓对丽江的战略要义。  

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任弼时等同志率领下,经过丽江,在丽江石鼓至巨甸约100里长的江段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留下了“贺龙擂石鼓,江中红旗舞”的传说,江边柳林一带,是当年红军的宿营地。1977年,云南省政府拨出专款,丽江人民在石鼓及巨甸等各主要渡口修建了红军渡江纪念碑,1980年,丽江县人民政府又在石鼓建成“红军长征文物陈列室”,纪念牌楼一座,室内陈列有红军过丽江的文物,1997年,荣列“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冲江河上,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铁索桥一座,因似长虹卧波,称“铁虹桥”,桥宽一丈,长五丈,东西两端各建有桥亭并有“上下天门”、“遐迩庆幸”两块匾牌。民国21年,桥被洪水冲毁,由地方绅士捐资重建,1985年,人民政府对铁虹桥进行了全面修复。

长江第一湾不仅是丽江的重要风景名胜区,而且还是进入丽江老君山景区和三江并流景区的咽喉重地。

中国民间环保人士及媒体从2004年开始关注长江第一湾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离长江第一湾近在咫尺的虎跳峡和金沙江上游、中游要建一库八级水电站。那样的话,虎跳峡电站的回水就要把长江第一湾淹在水中。

在民间和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下,虎跳峡是否能建高坝,目前仍在政府与民间的争议之中。

2005年我在长江第一湾采访时,当地农民对我说,修了电站我们就要搬到花果山住了。我当时不知道他们说的花果山是什么意思。一位叫杨学勤的农民告诉我,我们纳西人勤劳勇敢,能种的地早就都种了。修电站要让我们搬出去,我们不肯,就要我们就地上移。上移是什么,山上。那是猴子住的地方,不是花果山是什么?

记得那次在石鼓采访给我的感觉是,这里的农民个个儒雅的像是教授。伸出的手是握锄把子、打铁的手,可操起扬琴、二胡,弹起古筝、琵琶,悠扬的古曲就在耳边旋绕。

古道遗音

长江第一湾农民的家

丽江石鼓一带人文荟萃,而且还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打勒阿撒咪”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相传一位叫阿撒咪的丽江纳西姑娘骑骡远嫁,因回头眷望而被狂风卷贴到江对岸的石崖上,至今还在那里深情地回望着自己丽江美丽的家园。金沙江姑娘和怒江、澜沧江三姐妹告别巴颜喀喇母亲一同南下,又在这里冲破玉龙哈巴两兄弟的阻拦直奔东海的优美传说更是流传广远,深为人们喜爱。

今天,家住长江第一湾的人,生活中不仅有优美的传说,也有现实的追求。2005年春节我们绿家园志愿者生态游的一行人到杨学勤家小坐时,院子里的兰花很是让我们长见识。他告诉我们这是大雪素,那是小雪素。单株就是8000块,这盆十万,那盆五万。

大雪素

玩兰花的人说,提起云南的兰花,自然会想到大雪素和小雪素。这两种兰花在云南甚至在西南、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它们都有白色素雅的花朵,芳香郁烈的香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元旦、春节期间开花,因此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雪素又称元旦兰、大素心。原产于云南西部。但野生种几被采光,现多栽于滇西、昆明街道上,存苗甚少。叶片绿色有光泽,边缘具细齿,环形弯曲,叶态优美。花草直立,高25-30厘米,有花2-5朵。花直径约8厘米,白色。萼片与花瓣上有绿色细脉纹,唇瓣洁白,长而反卷。花期2-3月。

杨学勤说自己养兰是为了交友。玩兰花的人是君子。他有一个朋友,兰花值钱时就来了,不值钱时,老杨送他,他说你养着吧。在老杨看来这个朋友不是爱兰,是爱钱。他说这个朋友人变了,就别玩兰花了。

兰花,让杨学勤有了很多忘年交。他说:我心里知道怎么养兰花。我从来也不参加什么兰花协会。对我来说养兰花是一种情趣。长江第一湾家家都养兰。遇到亲朋好友结婚什么的,我们这儿的人会送上一盆兰花。

老杨家的兰花养在一个像一间房子一样的铁笼子里,他说是防盗。太名贵了。院子里每天下午要有个管子像喷雾一样喷水,为的是有一定的湿度,兰花笼子上还有一层沙网,为的是挡紫外线。看得出,为了兰花,老杨的生活里多了多少内容。

说到自己的生活,老杨的这样一句话很是让我感慨。他说:你们靠纸(货币)生活,我们农民靠资源生活,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土地。随着物价上涨,我认为是农民的机遇来了。

原来做的事在升值。养猪,现在一头小猪几百块。

小店里的中饭

金沙江边人家的日子

  

  亮中家前

杨学勤说:什么是机遇,外出打工的人要冷静考虑一下,你不需要别人给你生活,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价值。人的一生中能赶上这样一个时刻,就是机遇。

“守着大山是一种生活,家里有电脑是一种生活,自己认为好,就是好”。

这就是长江第一湾农民的思想。看来他不仅外表儒雅,长江的水、大山的风,让他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生活,都有着独到的感悟。

杨学勤

前几年在丽江采访,知道纳西族守孝三年是可以从他们家的大门上看出来的。家里老人去世了第一年贴白色的挽联,第二年门上就要贴绿色的,第三年就贴红色的了。我拍到过一些挽联,上面写着对亲人的思念。那哀惋,那情愫,都可从挽联中深深地感到。

三年守孝

我们和老杨告别时,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发大水,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上了同一棵树。富人带着金银财宝,穷人带着干粮。几天后,因洪水还没能下树的富人问穷人要干粮吃。穷人说,你不是有金银财宝吗?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杨学勤劳却把他用在了形容是来了机遇的今天的日子中。

生活与大山大江为伴

山外有山

长江流至沙松碧一带,水势宽衍,江水青幽,两岸青柳成行。这里是看长江第一湾落日的极好处所,登临沙松碧村后面的小山,长江第一湾尽收眼底。夕阳下,江面金光耀眼,斑斓无比,耀眼的金光映得四山金黄,景色奇美。

真的不希望这大自然神奇的一湾,这养育了儒雅之士的风土,有一天因修建水电大坝而被淹入水中。

长江第一湾

采访之后

11、蓝藻提前 太湖抗污今夏吃紧 

来源:《中国经营报》2008年04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9257/7171428.html

  卫星监测:近期太湖蓝藻监测情况 太湖蓝藻今年依然可能暴发

  “会不会爆发,目前还难说。”4月24日,无锡市环保局人士不无忧虑的对记者说。

  去年5月,一场大规模的市民饮水危机将泛滥已久的太湖蓝藻推到媒体面前,也将无锡推到风口浪尖上。而仅仅平息了数月之后,蓝藻幽灵再次现身,来自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在4月初,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再次发现了蓝藻。

  “今年太湖将再次受到蓝藻的大规模袭击。”太湖流域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肯定的表示。

  蓝藻幽灵重现

  “以前蓝藻的出现都是8月初左右,但是去年5月份就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而今年更早,在4月初太湖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蓝藻,这很令人吃惊。”无锡环保系统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根据太湖治理机构的卫星图象显示,在4月3日,太湖的南部与西部就出现了一定面积的蓝藻,且面积正在迅速扩大,这也意味着太湖再一次进入蓝藻爆发期。

  来自民间的机构也很早就监测到了蓝藻的影子,在过去的一年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彭文祥博士与姜庆五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一直监测着太湖蓝藻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卫星图象的分析,早在今年的1月3日,在太湖的西南部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蓝藻,但随后近50年不遇的大雪遏制住了它的提前爆发。”一位课题组成员说。

  据记者了解,蓝藻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比较合适,二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缓慢,这些都是蓝藻大面积繁殖的必要条件,而近日来,原本湿冷的太湖流域气温转暖,导致蓝藻迅速繁殖。

  种种迹象表明,蓝藻将继续搅动今夏的太湖。

  无锡水利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无锡市已于日前召开了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无锡市一位高级领导要求,将全面启动应急机制,进入应急状态。

  据记者了解,应急措施主要内容是,加大调水引流,配合望虞河“引江济太”,同时将开启梅梁湖泵站,加快水体流动;将启动强化应急监测,对太湖湖体、饮用水水源及主要入湖河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抓紧捞藻除藻的各项准备,努力做到“日生日清”,新购置的打捞船在5月中旬前要全部到位;还将全力做好自来水应急处理准备,在取水口全面安装原水水质在线监测仪,保证出厂水水质。

  “此次所面临的考验仍然十分严峻。”上述环保系统人士说,在他看来,虽然政府在采取措施,但由于太湖流域面积太大而蓝藻又生成迅速,究竟能起到多大效果目前还不清楚。

  治污这一年

  “其实无锡这一年在治理上下了很多心思和工夫,但是这个工程太浩大了,牵扯到长三角地区诸多城市,所以成效很慢。”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孙志亮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在去年,无锡市为了减少太湖的污染曾经关闭了503家化工生产企业,其重点对象就是一些生产能力低下,却又造成重度污染的化工企业,而在今年无锡将继续关停269家化工厂。

  “即便无锡关闭了大批化工厂,但是在无锡之外太湖流域还有2万个小化工企业,这些工厂夜以继日的向太湖排污,这导致无锡的这项工作并没有收到太多效果。”一位环保人士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无锡市在治理蓝藻的手段上,除了关闭大批污染的工厂,从源头上限制污染之外,还从长江引入大量的水进入太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提高太湖的水位,增加水环境的容量,加速太湖水的流动,从而从源头上去改变蓝藻的生存环境,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但无锡政府有的努力并没能阻止今年蓝藻的汹汹来势。

  对此,孙志亮对记者表示,太湖治污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场持久战,如今的太湖水质处于劣五类,只要温度、水流和光照等条件适宜,蓝藻水华仍会大规模发生。“而这是一个数年积累所形成的生态后果,即便努力控源治理,污染也将延续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而据记者了解,虽然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2001年~2005年)规划中,确立了五年完成255个水污染防治项目的目标。但直到2005年“十五”规划结束,江苏尚有12个污水处理工程没有动工。目前这些项目都被结转至“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实施。

  “之所以推迟,主要是资金的不到位,目前的太湖治理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银行贷款等三方面,哪一方面不到位都不能实施,这样的代价是污染在加大。”一位知情者说。 

【1】       【2】

12、电力企业该如何破解“效益”和 “环保”两难?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75382.html

  要“效益”还是要“环保”?

  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电力企业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选择,眼下,在节水减排的集结号吹响全国的形势下,二者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然而,阜阳华润电力的回答是:科技可以实现“效益”和“环保”的双赢。

  成立于2003年7月,由香港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阜阳能源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阜阳华润电力有限公司,一期建设规模为两台640兆瓦超临界燃煤脱硫发电机组,需要日处理26000吨/日的水作为生产保证。公司地处淮河最大的支流——颖河下游,由于上游沿岸的造纸、制药和味精等部分工业废水不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入颍河,加之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颖河水污染非常严重。

  技术人员通过对颖河水取样分析,结果发现不仅水中有机物、氨氮含量极高,而且水的盐度和硬度也很高,水质也不稳定,个别月份水质达到劣质五类。而电厂正常生产不仅要求水源稳定、水温稳定,而且还要保证水质具有不沉淀、不结垢,不磨损、不腐蚀设备等特性。显然,现有的颖河水是无法满足电厂生产用水需要的。

  阜阳华润电力技术部化学专工李黎4月25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从节省生产成本考虑,公司可以直接用阜阳市的自来水,或者从颍河直取直排,但是那样不仅加剧了阜阳市的用水压力,而且更加重了对颍河的污染。公司总经理刘小刚认为节水减排不仅要从源头做起,而且要从长远计议,于是,在综合比较了石灰、弱酸、生化等多种工艺方案之后,决定投资6000多万,选用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超滤+反渗透即双膜法水处理技术工艺,以颖河为水源,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由于这套膜法水处理工艺是从取水的源头开始,一改电力行业传统的石灰法等只对生产过程中部分用水进行深度处理,因此,整个生产用水品质的提高,不仅取水量大大低于同类电厂及国家标准,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而且还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两台机组自2006年3月和6月投产运行两年来,系统运行平稳,出水水质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仅排污费就节省了近千万元。”

  另据工程的建设者北京赛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红梅介绍说:“与传统的石灰等处理法相比,电厂大规模的膜处理工艺在国内采用比较少。这主要是由于膜技术特别是超滤膜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成熟的水处理技术,加之电力行业对新技术的使用相对比较慎重,致使超滤膜处理技术在国内电厂运用的业绩较少。但是,随着超滤处理技术逐渐成熟,特别是中空纤维膜的出现,超滤膜开始在国外大规模地应用于反渗透预处理、地表水和井水处理、各种废水的深度处理和回用。”

  吴红梅还提到,随着膜处理运行经验的不断丰富,大规模的膜处理系统在国内已经应用于石化、钢铁等工业领域的废水处理回用,“双膜法”也正逐渐被我国大型电站采用,比如中国华能集团玉环电厂等。实践证明,膜技术具有化学药品使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环保效益好、去除水中的杂质效果好等优点,在电厂应用和推广是完全可行的。

  电力企业是国家的能源基础产业,但同时又是用水大户和污染大户,因此,电力企业肩负着我国提高国民经济总产值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责任。

  据国家电监会4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0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71329万千瓦,其中火电占到77.73%,水电为20.36%。在2007年新增装机中,火电比例已经达到88.2%。

  随着国家能源政策和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改进,虽然燃煤火电的比例将会有所减少,水电、核电、风电和其他新能源发电将会有所上升,但在一定时间内难以改变,而且总量还会上升。因此,电力企业尤其是火电厂积极实施节水减排、实现增量不增水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污染至为关键。

  阜阳华润电力在新建项目的规划建设时,就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率先在全国同行业利用膜技术实现了“零”排放,建立了企业与社会和谐、生产与资源的和谐,它不仅为阜阳市节约了新鲜水资源,减少了外排污水对颖河水的污染,而且为全国电力行业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然而,事实是我国现阶段不少电厂在落实节水减排行动时,还存在只讲效益不讲环保、对新技术投鼠忌器、节水设备工艺落后、用水不合理、水重复利用率低、废水排放污染超标等现象。水的原本定义应该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的,可是,当你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网站,输入“水污染”,再点击“图片”,你看到的却是一张张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来形容的画面,再看看每张图片下面标注的文字,松花江、珠江、太湖、淮河、巢湖等等,几乎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大部分江河湖泊无一幸免。而在此当中,电厂水污染是众多行业水污染元凶之一。为此,政府及时出台《水污染防治法》、《中国节水政策大纲》、《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国工业节水技术大纲》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并对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的用水和排水做了明确的限额指标。不过业内专家认为电力企业节水减排,实现“零”排放,除了政府要加强奖惩措施、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外,企业自己也要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安全运行、经济核算的综合考虑,变被动为主动,具体要从以下四点做起:

  一、从源头做起。以保护水资源为基本出发点,选择最合适的水源、尽量少用新鲜水和尽量使用水质低的原水。比如沿海地区可以直接用海水、丰水地区可以利用雨水作为冷却水,对于水质要求高的锅炉补水可以使用处理后的地表水、海水淡化水、市政污水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从而节约和替代新鲜水。

  二、在流程中节水。以充分使用水资源为目的,在每个工序、每个车间、每个分厂都建立起循环、循序,处理后再用的水系统。比如把锅炉排放的污水用于冷却水,把冷却水再用于冲灰排渣用水,把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再经过集中深度处理,以补充新水源等。

  三、选用节水减排新技术。以废水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为手段,建设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维修方便的废水处理和回收再利用工艺,降低系统运行费用。比如,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反渗透膜技术可以实现各种废水的回收利用,但是,它的应用条件非常苛刻,因此,应该选择能与之匹配又经济合理的新技术工艺路线。

  四、加强科学的水务管理。对电厂的取水、用水、排水进行全面规划管理,选择最优的用水分配,最经济、最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回用水率,以使单位发电量的耗水量、排水量达到最理想的水平,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

  经济效益等多方面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陈火其 邬晓薇)

13、一部环保法律的删删改改

来源:《新世纪》周刊 2008年04月28日 刘炎迅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4-28/000003589307.html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被改得面目全非,再一次提醒人们环保在中国的难度

  周瑜丰一边研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一边键入修改意见。

  2008年4月24日夜,这个28岁的环保主义者,双眼通红,香烟烧出长长的烟灰,摇摇欲坠。“还有4天就截止了,得抓紧。”

  从最初的立法启动,到2008年3月27日由国务院法制办通过网络正式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历时两年有余,几易其稿。

  “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与最初的条例草案没法比。一些重要的内容都被删了。”汪劲,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教授,作为条例起草者之一,难掩不满情绪。

  一改再改

  “这部法案真是耗时耗力啊。”汪劲说。

  两年前,2006年5月23日下午,汪劲接到一个电话,“是国家环保总局打来的”。在环保总局一间会议室里,汪劲看到几份文件,文件里,有松花江污染事件之后,环保总局和几个部委的联合调查结果,还有对长江沿岸化工污染情况的摸底排查记录。

  “从当时的法律角度看,这些项目,似乎都合法,但从规划层面来考量,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汪劲说。

  当时“总局领导、环评司和法规司的领导都在”。环保总局交给汪劲一个任务:“我们想尽快把规划环评草案拿出来,请大家征求意见,争取在半年以内出台。”

  领命后的第5天,汪劲便拿出一个规划环评的征求意见的大纲。这天,在广州中国大饭店,召开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会议。各省、市环保部门主要官员以及国内主要的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约300人,集聚一堂。“大家各抒己见,基本确定了规划环评立法的条例框架。”

  此后的半个月时间,汪劲带着助手马不停蹄,做出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的第一稿。征询各地环保官员和科研人员意见后,汪劲修订出草案第二稿。

  5至8月间,汪劲负责起草的该条例先后5次在全国环评工作等会议上征求意见。2006年7月27日,在内蒙古海拉尔,国家环保总局又召开了一次征求意见专题会。“会后一个月,汪劲等人又修改出一稿。这一稿草案由环保总局发送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征求意见。2006年10月前后,汪劲又根据各方意见改出一稿,之后上报给国务院法制办。11月份,国务院法制办发文向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征求意见。

  2007年3月,“其他各方意见陆续回来了,但水利、建设和发改委等部门却迟迟不见反馈意见。”汪劲说。

  “最后就等发改委的回馈了”。当时的环保总局领导找到发改委沟通,“我们也与发改委下面的各个司商谈。”汪劲说。

  在此前《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了“一地三域十专项”需做环评。“一地”是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三域”就是流域、海域、区域,“十专项”包括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农业、畜牧等等。这14大规划,涉及发改委下属9个司。发改委之所以迟迟不给反馈,是因为各司意见难以统一。“规划环评,难免涉及部门利益,谁肯松开口中的肥肉呢?”

  怎一“删”字了得

  所谓“规划环评”,有点中国特色的味道。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张辉曾如是说。

  国际上流行的,是战略环评机制(Strategy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简称SEA)。在战略环评的架构中,环评对象不仅仅是具体的规划本身,还包括其他政府部门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政策、法规甚至行政程序等。所有这些,都可能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对整个环境产生战略性的影响。“与之相较,规划环评就收窄了许多。”汪劲说。

  中国推行建设项目环评始于1986年,起步晚于西方很多年。到了1995年,中国官方也做出进行战略环评试点的努力,但进度缓慢。

  “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有些部门和地方所追求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相冲突,致使他们对这项工作不那么支持,甚至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2007年11月初,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公开对媒体说。

  “在最初的草案里规定,所有专项规划的环境审查召集权,都应该收归环保部门。”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博士王社坤参与了条例起草工作,他说,正是这个有利于顺利启动整个规划环评程序的规定,引发了国家发改委、交通部以及建设部等几大部委的强烈反对。

  以后几个月,各方博弈,互有进退。2008年月3月27日,被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上网的新修订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严重缩水”。由原来46条12000字删减为32条4200字。

  “删得太厉害!”汪劲有些激动,“条例中涉及到14个概念和术语,比如,什么叫‘规划的编制机关’?什么叫‘专项规划’?‘综合规划’是什么意思?看似常识的‘公众’如何界定?公众的‘环境权益’指的是什么?‘不良环境影响’、‘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和‘特别重大环境不良影响’各有何所指,区别在哪?科学不能有丝毫模糊,这些概念和术语,容易引起歧义,这样必定影响具体操作。”

  “西方成文法案里,对相关概念和术语做明晰解释和界定,已成传统和习惯。因此,我组织起草的条例中,最初是按照法理好实施的方式,分门别类的对概念予以界定,非常细的解释。但后来呢,到各部委那里全部推翻了,他们说,不要规定得太细了,规定太细以后不好操作。这太奇怪了,无法理解!”汪劲说,一个法律或者条款,从来都是规定得很原则,大而化之,才会难以操作,“这里却反过来,说不通嘛!”

  删得最多的,是有关公众参与的内容。

  “原来有一章专门来论述规划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事宜。”汪劲说,其中对于信息公开的时间、方式,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必须召开听证会的条件等,以及如何在最终决策中体现公众参与的成果,都有非常详细以及技术化的规定。草案还建议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为公众参与的顺利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这些规定基本上都被以“过于超前”为由删去了。

  “一部下位法,却无法将上位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细化,是不应该的。”汪劲说。

  汪劲在网上提的意见就是希望恢复公众参与的章节。规划草案和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分离的,一般情况下不会涉及到比较关注的所谓的国家秘密。

  “还有一处删改,也是关键的。关于审查召集权限。”汪劲说,最初草案中规定,由环保部门召集规划环评,而现在则被改为,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由环保部门来负责召集审查;但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然包括其他部委审批的专项规划,在审批前则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专项规划审批机关,共同组织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

  NGO的最后努力

  此番条例征求意见稿公示期间,民间环保NGO可谓不遗余力地介入其中。周瑜丰已经熬了几宿,疲惫不堪,不停抽烟以提神的他仍然一副乐观作派:“我们的意见不一定被全部采纳,但至少可以让决策层尽力完善法案。”

  与早期简单地号召大家维护公共卫生和节约资源不同,中国的环保主义者正试图在合理的范围内,努力影响国家立法和决策。

  “我们也曾吃过教训,上次,《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时,国内很少有NGO予以关注,结果呢,等法律正式出台后,发现公众的参与空间是有限的。要知道,一部法律一旦颁布施行,短期内是不会再有改动的。” 自然之友的项目负责人张伯驹对《新世纪周刊》说。

  在国务院法制办的网站上,已经有539人提交了意见。周瑜丰并未因此感到兴奋,“经济领域的立法,参与提意见的人常常几千人。”

14、太湖蓝藻并未提前暴发 水污染防治是治理根本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4月28日 徐丁

http://env.people.com.cn/GB/7173964.html

  在百度输入“太湖蓝藻”,找到相关网页721000篇,同样在GOOGLE也有相关网页599000篇。

  自4月中旬以来,太湖蓝藻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和话题,“太湖蓝藻提前暴发”“太湖蓝藻2008年夏可能继续大规模暴发”“太湖蓝藻比去年提前月余暴发 水面铺‘绿毯’”“太湖提前出现蓝藻 08年将大规模暴发”等标题不断充斥着大小媒体。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引起了部分群众不必要的惊慌。

  现在,作为大多数远离太湖的普通民众,并不能十分确切的看到太湖到底在发生什么。那么,我们不仅要问,太湖蓝藻真的提前暴发了吗?

  仅仅根据眼睛观察,并不能确认蓝藻的暴发。学者们利用叶绿素a浓度表征蓝藻浓度。叶绿素a是浮游植物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其含量的高低与该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数量等密切相关,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

  4月18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叶建春介绍说,2008年1~3月,太湖叶绿素浓度变化范围为11.6~17.6毫克每立方米。

  权威环境期刊《环境科学》的数据显示,太湖在2005年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叶绿素a平均值分别为26.43、56.29、34.78和13.61毫克每立方米。而全年叶绿素a最低值出现在1月,大约为10毫克每立方米。

  可以说,蓝藻在太湖是全年存在的,“太湖提前出现蓝藻”的说法根本是不成立的。那么,目前的情况是不是蓝藻比2007年提前暴发呢?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2007年6月1日采样发现,太湖叶绿素a的浓度高达980毫克每立方米。这是在蓝藻暴发引起的水危机事件即将结束时得到的数据,可以想象,在蓝藻暴发期间叶绿素a的浓度将有多高。同时,根据《环境科学》的数据显示,2005年太湖12月的叶绿素浓度a平均值17.27毫克每立方米。

  对比发现,2008年1~3月期间的叶绿素a浓度仅有11.6~17.6毫克每立方米,可以说,“太湖蓝藻比2007年提前暴发”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那么,究竟目前太湖有没有暴发蓝藻呢?

  现阶段我国在许多场合用30毫克每立方米的叶绿素a作为蓝藻暴发的控制水平,而事实上,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蓝藻暴发的叶绿素a浓度超过300毫克每立方米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因此,就叶绿素a的浓度而言,太湖蓝藻并未暴发。

  根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叶建春的介绍,目前仅在南太湖地区发现蓝藻分布,其中太湖南部沿岸地区有零星带状蓝藻,环湖溇港有散状颗粒蓝藻。因此,就整体而言,太湖蓝藻暴发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因此,媒体和公众没必要对目前太湖蓝藻表示惊慌。但是,对太湖蓝藻的关注还是必要的,正是这种关注,促进了政府对太湖环境保护的重视。

  据悉,4月8日,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无锡主持召开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会及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做了重要指示。江苏省政府在20日向媒体通报,他们近日邀请一批湖泊专家,对今年太湖蓝藻暴发情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无锡市政府为切实做好2008年蓝藻打捞与处理工作,确保蓝藻打捞有力有效,于最近发布了《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今年蓝藻打捞与处理工作的通知》(锡政发[2008]87号),并做了重要工作部署。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强调,当前太湖蓝藻密度较高,水质仍处“藻型生境条件”状况,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条件短期内难以消除,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他还称“即便全部切断污染源,太湖2008年仍有可能大规模暴发蓝藻水华”。

  总之,太湖的水环境污染是导致太湖蓝藻暴发的关键因素,如何加强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才是治理太湖蓝藻的根本。

15、再别往自己的水杯里“下毒”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04-28  萧然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711151209350874_1.shtml

我国本来就严重缺水,这些年,由于一些企业缺乏环境意识,肆无忌惮地偷排、直排污水,污染了原本干净的水域,致使大多数水域的水质已经不足三类。而且,往往越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水域污染情况就越严重。

节能减排是治理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全社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一些企业开始加大节能减排投入,也涌现出一些达到污染零排放、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但是从总体看,工业企业的减排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在环保上舍不得投入,甚至有了污水处理系统也不启用,污水直排、偷排情况仍较普遍。这样的局面如果不及时遏制,我国水污染的状况恐怕还会加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生存在真空里。你昧着良心污染的河流、土地和天空绝不仅仅是养育别人的,那也是你自己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因此,任何一种污染,最终也会不折不扣地报复到你头上,你同样要受到环境污染的严厉惩罚。

如果企业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体,那么某些管理部门的缺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与一些企业主聊天时发现,他们对污染治理也面临“囚徒困境”:我上了设备,治理了污染,成本必然上升。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还行,否则,我投入资金设备减排而别人照排不误,我的产品由于成本高就没了竞争力。

由此可见,“谁排污谁受益”的局面不改变,靠企业自发地去保护环境,很难甚至根本就没有希望。所以,在环保问题上,企业固然是主角,但政府绝不能缺位。如何制定良性的“游戏规则”,让注重环保的企业获益,让制造污染的企业一天也过不下去,这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然而,这样浅显的道理,制造污染的企业主和“缺位”的管理部门硬是不明白!在一些地方,对于污染企业,政府只是简单罚款了事,而且罚得不痛不痒,不足以起到惩戒作用。

所以,笔者要大声向这些企业主疾呼:当你们偷偷打开闸门,向河流、湖泊排放毒水的时候,那也是在往自己的水杯里、往自己的饭锅里下毒,你们在戕害别人的同时也在害己!同时笔者也要提醒“缺位”的管理部门,对排污行为的默许纵容,就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当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其它国家也都经历过二者从对抗到和谐统一的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不能走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在经济发展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明白如果没有了干净的水和空气,纵使有再多的汽车、飞机,人类也在劫难逃这一浅显的道理,只要从企业到政府都有了自觉性和紧迫感,治理污染这一攻坚战就一定能够打赢。

16、“限塑”成本不应全由消费者担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8年04月28日 武洁

http://env.people.com.cn/GB/7173665.html

  从6月1日起,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将全面实施。前段时间,商务部发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限塑令”征求意见稿公示十余天来,广东各大超市、商场纷纷推出自家环保购物袋,价格多在3至5元间,但吉之岛的环保购物袋档次最高,初步定价为每个15元。

  限制购物塑料袋的使用,对于控制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自然是善莫大焉。不过,由此而给顾客消费带来的不便,却不应被轻视,更不能简单地将控制白色污染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了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一些超市推出价格高达15元的购物袋替代品,并将这一转型视作一个商业机会时,对于消费者而言,显然并不公平。

  事实上,按照“限塑令”的初衷,禁止商场超市提供免费塑料袋,并不是让商场超市简单地将购物袋由“免费”变为“收费”就完事了,而是为了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从而起到减轻环境污染的功效。然而,在现实执行过程中,这一初衷显然被曲解并简化成了用“收费袋”来替代“免费袋”。不难设想的是,同样是塑料化工制品,要价不菲的购物袋是否真的就“环保”了,恐怕还需打个问号,而借机收取消费者不菲的费用,倒实在不无“趁乱打劫”的嫌疑。不难设想的是,所谓的收费环保袋,其实同样难逃一次性用品的本色,除了增加消费者的购物成本之外,并未真正起到减轻环境负担的效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限塑令”的执行理应避免上述曲解。其实,“购物”何必非要“袋”?减少一次性“袋制品”的使用,推广能够长期使用的购物筐、购物篮,才符合“限塑令”的环保本意。而按照道理,既然减少购物塑料袋所导致的污染是事关全社会的事情,那么这个成本显然应当由全社会来共同分担,不仅是消费者,商家也同样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自身的责任。唯有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污染成本分担机制,限制白色污染塑料袋的使用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并收获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