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5
四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将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2、新华社: 解振华:我国坚持五项原则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3、法制日报: 环保学者:规划环评应有公众参与
地方信息:
4、新华网: 扎龙湿地今年计划补水1亿立方米“解渴”
5、北京青年报: 北京将建设永定河等五大地下“水库”平衡供水
6、新华网湖南频道: 湖南将投入174亿改善湘江流域水环境功能
人与自然:
7、新华每日电讯: 野生少家养多,“娃娃鱼”该食否?
民间环保:
8、四月十九日乐水行之亮马河灌渠
江河水走西南连载之十:
9、江河水走西南之十――坝子上的"神光"
环保法规:
10、人民网天津视窗: 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深度报道:
11、北青网-第一财经日报: 邓伟根们的环保压力
12、中国环境报: 破坏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屡屡发生 根子在哪里?
环境时评:
13、新知文化: 中国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14、“环境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15、新华网: 陕西太极拳能把假虎打成真虎吗?
1、环保部:将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4月25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cj/kong/news/2008/04-25/1231752.shtml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24日提出,该部今后将着力做好包括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等五方面工作,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
由中国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当天在北京开幕,吴晓青在论坛上做主旨发言时作上述表示。
他说,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也使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新的压力,雾、霾、酸雨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加剧。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互为因果,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既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吴晓青称,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应对气侯变化,中国环境保护部今后将着力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原则下,制定环保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规划与方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大力扶持气候友好型的环保技术研发、温室气体固定排放源监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影响与适应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课题研究。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注重提高低碳技术与产品开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有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技术转让,共同研发新技术。
五是提高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使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这位高官说,多年来,中国环境保护部前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大力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在努力解决国内环境与发展、改善十三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完)
2、解振华:我国坚持五项原则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来源:新华社2008年04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163946.html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为严峻挑战之一,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24日说,我国一向主张国际社会要携手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解振华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本着对本国人民负责、对世界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措施:去年六月,成立了温家宝总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9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解振华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五项原则:
第一,要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也只有走低碳发展之路,积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所谓“共同”是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责任应对气候变化;“有区别”是指,由于历史累积排放不同、当前的人均排放不同、发展阶段和国情不同、能力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履行的责任、应承担的义务和应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
第三,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的原则。减缓要求发达国家要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发展中国家要根据国情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而适应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更为紧迫的问题。国际社会必须要把适应问题和减缓问题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不偏不废、平衡对待。
第四,坚持公约和议定书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和有效框架。其他多边和双边的对话与合作,都应该是对公约和议定书进程的补充。
第五,坚持发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的基础和关键作用。发展中国家缺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发达国家要充分认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全人类利益出发,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切实消除技术转让的各种障碍,建立基于优惠和减让条件的技术转让机制,使发展中国家能够用得上、用得起气候友好技术,能够有效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记者顾瑞珍、吴晶)
3、环保学者:规划环评应有公众参与
来源:法制日报2008年04月2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4-24/112415421213.shtml
本报北京4月23日讯 记者郄建荣国务院法制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引起了有关环保人士的高度关注。曾发布我国首份水污染地图的环境学者马军,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规划环评不能没有公众参与。
马军认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中国确立已近30年,然而时至今日,众多污染严重、生态影响巨大的项目之所以仍然得以通过环评审批,其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环评过程封闭,真正受到潜在影响的社区和关心环境问题的公众,没有机会知情并参与意见。
马军表示,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在立法保障规划环评的时刻,他们特别希望这部重要法规能够为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并加强可操作性,从而避免以前立法的遗憾。但他认为,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公众参与方面的规定仍然不够,没有充分反映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的公开政府决策信息的要求,与环境主管部门先前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相比也存在差距。
“只有让受到潜在影响的社区和关心环境问题的公众广泛参与意见,才能有效识别环境风险。”马军表示,公众监督不但是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的需要,也是在规划层面实现发展和保护平衡的重要途径。
4、扎龙湿地今年计划补水1亿立方米“解渴”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25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4/0425_17_508808.shtml
4月25日电(记者孙英威)中国重要湿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再次启动生态补水计划。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划,今年7月末汛期之前,扎龙湿地将补水5000万立方米,全年力争达到1亿立方米,以有效缓解这一湿地的缺水问题。
扎龙湿地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的相对原始和完整的芦苇沼泽湿
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里还是全球最大的野生迁徙丹顶鹤繁殖栖息地,每年来扎龙保护区繁殖栖息的野生迁徙丹顶鹤达300-400只,约占野生迁徙丹顶鹤的30%。
近年来,由于严重持续缺水,扎龙湿地出现了明显的面积萎缩迹象,直接影响了丹顶鹤等珍禽的栖息和繁衍。2001年以来,国家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多次向扎龙湿地实施补水。由于去年黑龙江省出现夏秋连旱,使扎龙湿地今年再次面临渴水问题。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湿地资源,黑龙江省水利部门决定继续对扎龙湿地进行补水。
齐齐哈尔市市长刘刚说,向扎龙湿地补水将有效缓解湿地缺水问题,对保护扎龙湿地和丹顶鹤等珍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改善湿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湿地周边的渔业收入,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北京将建设永定河等五大地下“水库”平衡供水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04-25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project/710721209091864_1.shtml
南水北调进京后,北京市的供水将由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地下水仍将占总供水量的一半左右。北京可建设五大地下水库,储存、调节地下水,从而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增加北京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北京地勘局开展的《北京市重大地质问题战略研究》新成果中透露的消息。
据了解,南水北调进京前,由于历史原因和天然条件不足,北京市地下水面临着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逐年扩展、资源逐步耗竭、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地面沉降范围及沉降量扩展迅速、湿地退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南水北调向北京供水后,北京市的供水将由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地下水供水量仍占总供水量的一半左右。项目组指出,北京市可建设永定河地下水库、潮白河地下水库、泃错河地下水库、温榆河地下水库及大石河地下水库五大地下水库,合计库容47亿立方米,用以储存、调节地下水,从而实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增加北京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确定工程限制条件下地下水恢复的最大高度,研究非浸泡前提下地下水恢复的最大高度;提出湿地恢复的要求水位,研究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此外,作为上述研究之一的《矿山地质环境对北京山区生态建设影响的战略研究》提出未来矿山环境保护、治理、监测的战略性对策建议,到2010年矿山环境面积治理率达到65%,并划定13处重点治理区。《北京城市地质安全预警预报系统战略研究》提出了建立城市地质信息化发展战略架构,建立包括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垃圾、潜层地温能、活动断裂、地热、矿山环境、地下空间等各类调查信息及监测信息的城市地质安全数据库,建立集采集、传输、贮存、分析、评价、辅助决策、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城市地质安全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6、湖南将投入174亿改善湘江流域水环境功能
来源:新华网湖南频道2008-04-25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industry_manage/710571209085281_1.shtml
4月25日电 记者从湖南省环保局获悉,一项旨在彻底改善湘江流域水环境功能的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已于4月正式启动。在未来的三年时间内,湖南省将投入资金174亿元对湘江流域水污染进行集中整治。
最近召开的湖南省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湖南省将通过取缔关停一批违法企业、淘汰退出一批落后企业、停产治理一批污染严重企业、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源、搬迁一批布局不合理企业等措施,实现湘江流域水污染整治目标。
为达成湘江治污目标,湖南省成立了由省长周强任主任的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领导委员会,并将对湘江沿岸851家污染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在湘江流域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项目123座,争取到2010年实现流域水环境质量功能达标。
湘江是湖南境内最重要的河流,流域内人口和GDP分别占全省的57.1%、72.4%,但多年来工业结构偏重与布局不够合理、污染治理欠帐较多、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等多方面原因,湘江也是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分别占全省59.6%和62.5%,尤以粪大肠菌群、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超标严重。
根据新的治污方案,冶金、化工、轻工、畜禽养殖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污染治理被确定为湘江流域治理的重点行业;重点治理的污染区域为株洲市清水塘、衡阳市水松地区(水口山和松江镇)、湘潭市竹埠港工业区和郴州市有色金属采选区。《方案》采取分步骤实施的办法,确定了2008-2010年各阶段工作任务和目标,最终将完成467家畜禽养殖业企业、384家造纸企业污染整治,建成5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和12座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实现湘江流域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29.37万吨/年和10.66万吨/年,对湖南全省两项削减目标贡献率分别将达65%和45%。
7、野生少家养多,“娃娃鱼”该食否?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04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64610.html
22日“世界地球日”,这天,200多尾“娃娃鱼”(学名大鲵)被放归到张家界武陵源黄龙洞庞大的溶洞水系中。
近些年,随着养殖数量猛增,产业界、环保界、舆论界围绕“娃娃鱼”“是吃还是放”这一问题,颇多争议。
“活化石”
“娃娃鱼”有3.5亿年的进化史。因其叫声近似婴儿啼哭,四条又短又胖的腿,前脚有四趾,后脚有五趾,很像婴儿的手臂,被俗称为“娃娃鱼”。
记者在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当地人在溪流河谷中经常看到“娃娃鱼”。动物学家告诉记者,“娃娃鱼”曾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上游各省市和云贵高原一带。
一位生物学家告诉记者,“娃娃鱼”幼时群居,用鳃呼吸;成年后相对孤立地穴居,用肺呼吸。其皮肤也有呼吸功能。昼伏夜出的“娃娃鱼”饱餐一顿鱼、虾蟹、蛙或水生昆虫后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之后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到繁殖季节,雄“娃娃鱼”将洞穴清扫干净后,雌“娃娃鱼”进去产卵,产后就走。此后30至40天,雄“娃娃鱼”承担全部护卵任务。凡此种种,在生物学上极具研究价值。
从生态学上看,“娃娃鱼”一般生活在幽暗、湍急、清凉的溪流中,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生命之源——水环境状况的生物“晴雨表”。
但这种可与大熊猫相媲美的“活化石”,在最近几十年间,因其味鲜美,且具有一定药用价值,遭人类滥捕滥杀。上世纪50至60年代,重庆、湖南、陕西一些地方,每年进入市场的“娃娃鱼”以吨计算,形同普通水产。之后,加上回游通道被切断,水和大气环境遭污染等因素影响,到上世纪80年代末,“娃娃鱼”濒危。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邓为民告诉记者,1988年,大鲵被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在国际上,大鲵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被禁止国际商业贸易。
人工养殖数量猛增
在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黄龙洞举行的“娃娃鱼”放归活动仪式上,有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参加。被放归大自然的“娃娃鱼”,来自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育救护中心和一些娃娃鱼养殖、研究机构。它们从人工饲养的水箱中被放入水中后,有的一摆尾就游向黄龙洞深处,有的在岸边恋恋不舍,放流的专家、学者和小学生把它们向深水区推,它们才懒洋洋地离去。
记者了解到,此次放归的大鲵属“子一代”(即野生“娃娃鱼”人工繁殖的第一代),经过精挑细选,具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已培育出了“娃娃鱼”“子二代”,这意味着我国已完全掌握“娃娃鱼”在人工环境下繁殖的技术。
有统计数据显示,仅在湖南省,目前已审批数十家养殖“娃娃鱼”企业。2000年,湖南省还只有“娃娃鱼”亲本1700尾,短短几年时间,现已具备了6至8万尾的年人工繁殖能力。浙江、湖北、江西、贵州等地,“娃娃鱼”的人工养殖也蓬勃发展。
“吃”出来的市场?
在一些酒店,翻开菜单,有时能发现诸如翅汤神鲵、干锅神鲵、鲵掌乾坤之类的菜,这些“每人每位”,每份价格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的菜,主料是“娃娃鱼”。
记者翻阅相关文件,发现作为野生保护动物,“娃娃鱼”是被禁止猎杀、出售、收购、运输和携带的。出于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等特殊目的,需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批准,分别取得捕捉证、经营利用证、运输证后方可进行。驯养繁殖“娃娃鱼”,还需要取得驯养繁殖证。
但有人爱吃、有人想吃,“神鲵”上餐桌形成的巨大商机,刺激了“娃娃鱼”驯化繁殖方面的科技进步。“野生娃娃鱼8年甚至10多年才能长成,但人工养殖的娃娃鱼,三四年就成熟。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和自然灾害威胁,成活率很高。沿海有的‘娃娃鱼’养殖企业,具备年繁殖“娃娃鱼”数万条的能力。养殖场里的‘娃娃鱼’太多了,不可能不开放一部分商业利用。”一位渔政部门干部说。
有关部门对养殖“娃娃鱼”的商业利用,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只对“子二代”达到一定数量、亲本资源等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种群能够不断扩大的企业,才允许其所养的“娃娃鱼”上市。对销售数量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限制。
野生种群恢复路在何方
对于“娃娃鱼”目前的状况,很多人在思考。
“娃娃鱼”产业化阵营的观点认为,“娃娃鱼”大规模养殖,能使物种不灭绝,同时大规模繁殖将降低市场价格,非法偷猎行为会减少。
反对者担心,万一驯养促进了贩卖,特别是在“神鲵菜系”价格昂贵情况下,经济利益驱动,将助长滥捕、偷运野生“娃娃鱼”之风,野生“娃娃鱼”保护将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应推动“禁食娃娃鱼”。
中国“娃娃鱼”人工养殖数量已达65万尾,但相关资料表明,野生“娃娃鱼”并不像某些观点所说的越吃越多:在人工养殖数量剧增的情况下,中国野生“娃娃鱼”种群仍十分有限,并出现个体小型化、繁殖群体数量偏少、年龄结构偏低的状况。在很多“娃娃鱼”传统栖息地,当地百姓“撞上”“娃娃鱼”的几率越来越低。
专家认为,上述争议,无论是为保护而全面禁止利用,还是用产业化代替野生物种保护,都是片面的。“娃娃鱼”野生变少、家养变多这一反差,应该通过几个办法加以调和。首先要继续加强“娃娃鱼”自然保护区建设。其次,将增殖放流作为恢复和重建濒危物种野外种群的重要手段。
有专家提出,在保护与人工繁育、商业利用并轨的情况下,当务之急需围绕“娃娃鱼”、中华鲟、胭脂鱼等建立水生野生动物产品标识制度。使相关领域的经营利用真正纳入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批、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产品市场监管,防止偷猎黑手伸向野生动物资源,才能切实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记者 苏晓洲)
8、四月十九日乐水行之亮马河灌渠
王小娜 文图
今天的集合地点在朝阳公园附近的郡王府门口。前些日子我们考察了亮马河,今天我们的考察对象是亮马河灌渠。亮马河位于北京市东郊,又名亮马桥沟。据说亮马河起先叫“晾马河”,古代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风尘仆仆的马匹洗涮,洗完的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体,故名“晾马河”,时间长了,就叫成“亮马河”了。
天气很晴朗,似乎有些夏天的味道。我们一行人在郡王府门前了解了亮马河灌渠的概况后出发。从张俊峰刚才给我们的信息中,志愿者们了解到,亮马河灌渠是一条被“掩盖”的河,很多段都被砌成了暗河,所以在下面的考察中,我们会时常找不到亮马河灌渠。但是实际上我们就走在河的上面。
在从集合地点出发一百米处我们便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越过东四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河,那段灌渠的状况是有河道,但是河道中没有水。旁边是一个美丽的花园,美丽的苦菜花和蒲公英满满的铺了一地,非常得漂亮。园丁用于浇灌的水似乎是地下水。灌渠本来的作用就是浇灌周边的植物,现在的状况是,渠中无水,失去了原来的作用。亮马河如果有丰富的洁净的水也许这个街边花园的风景会更好。往前走了不到一百米的时候就看不到了河了,它已经变成了暗河。我们询问了在附近居住了五六年的一位老先生,他说自从他搬到这个地方住就没有见过这条河里有水,一年四季都是干的。
东四环旁边美丽的草坪上,开满烂漫的野花
而美丽的草坪旁边便是干枯的水渠
沿着这段河道前行不到五十米,这条河不见了踪迹。我们走在一片广场上,而亮马河灌渠干枯的河道穿行在广场的下面。灌区的作用原本就是灌溉周边的植物,在三十年前,这里本是一片稻田,亮马河灌渠便是灌溉周边稻田的主要渠道。随着城市的扩张,高耸的楼房已经取代了原来的田园,日益严重的缺水更是导致了这条沟渠的干枯。
接受生活污水的灌渠
前面一段的亮马河灌渠干枯却干净,而在接近平房住户区的时候,亮马河灌渠的状况一下子变得不同。河道里开始有了些许的水,但是水中有许多垃圾,河水散发着阵阵的臭气。当地的住户告诉我们这条河段正在整修,以衔接前面修缮完备的河段。现在这个村庄住户的生活污水主要是排到了这条河里。河水呈现着黑绿色。我们在惊叹人类适应能力之强的时候,也在为这条河和在他周边的人们的健康担心。整日接纳这污水的河和一直向这条河中排放污水的人们,究竟哪一个更值得人们同情。
亮马河灌渠两边的大树
参天的大树环绕着这条突然间有了水的河,远远看去那参天大树环绕着小小的村落,别有一番精致。曾经我们追寻的山水田园般的景象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善待它。
我们希望带领更多的人来看一下身边的河流,希望更多的人爱护身边的河流。
9、江河水走西南之十--坝子上的"神光"
文/汪永晨
今天一出攀枝花走进大山,车窗外满眼看到的又是被我们的现代文明和发展就是硬道理改变了的的大山。
越来越多的大山成了这样
所幸的是,今天的大山里我们还能看到祖辈们留下的传宗接代的田地和村庄。
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山里人家
不知道被我们这代人认为的现代化,让我们的后代还能在大山里生活多久?
我们的车进入云南省仁里县后,路边的一个水文站让我们停了车。一路上看到峡谷里的大江小河大多裸露着砾石。这和全球气候、和江河上的开发到底都有什么关系,我想从气象数据上看看,能不能说明点什么?
因为是星期日,水文站里静静的。是一只大狗迎接了我们。
在四川,后来的采访一直有当地宣传部门的陪同,到了水文站,虽然我亮出了自己的记者身份,但现在假记者和记者这个职业本身,显然还是让很多人不能不警惕,不能不生畏。
电话中和领导沟通后,领导高兴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要求。
高振华,一个看上去就很朴实的小伙子,在这个水文站工作了5年多了。每天两次监测各种仪器上显示出的数据。数据是没有生命的,但也正是这些没有生命的数据,却关系着人们的生命与安全。
小高说,每年讯期他都要住在水边的观察站。那个时候,即使是睡觉他一定是张着耳朵,睁着眼睛的。
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二十年前曾经采访过一个黄河边上的水文工。二十年了,当年采访时问他的一个问题我一直记着:
问:你现在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答:到火车站。
问:去干什么?
答:看人。
小高说他很喜欢自己现在做的事。他家在农村,当年上学是为了能走出去。现在看来,这份工作对他来说责任比兴趣一定是更大。
关于这些年从采集到的数据能看出水量减少了说明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还是上游的水电开发。高振华说,在他们仁里水文站上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电站,对水量有影响,但与全球气候变化相比,哪个影响更大,对他一个水文站的站长来说,回答是有难度的。他只采集数据,然后上报。不过他说自己的家乡离水文站不远,家乡河的变化比这里大,小时候可以喝里面的水,可以在里面游泳,现在都不行,水少得根本无法游。而且脏得也不能喝了,他认为和人为的破坏是有关的。
和二十年前比,小高给我们讲的让我印象深的不是想看人,而是一次傍晚他一个人到水边的观测小屋值班。天越来越黑,走在小路上的他突然看到前方有一个大大的黑影。他正紧张地琢磨着那是人还是什么时候,黑物张开翅膀,飞起来。原来那是一头猫头鹰。像人那么高的猫头鹰黑夜中站在你眼前,我写到这儿时,想问问看到这儿的读者,你要是遇到了,那时会怎么样,或说会被吓着吗?
小高和我们说的还有一件我们城里人难以想象的事。也发生在他去观测小屋的路上,树上的山野梨熟的时候,一路走,要一路捂着头。不然,会时不时有熟透了的梨掉下来砸在头上,砸上还是挺疼的。
和水文站的小高在一起
水文监测者的生活
小高
这就是小高,他说原来很喜欢看凤凰台,可是现在卫星换了,看不到了,他还想再弄一个"锅"接着看。
和小高告别,我们又走进了大山。
在云南,当地人把大山中的一片平地叫坝子。就在我们转着山,看着一大片坝子时,天上的一簇光射在了坝子的水田旁。我们赶快停下车,把这束天外来的"神光"纪录在了数码相机的储存卡上。又把它存在了电脑上,放在这里。坐在电脑前的关爱大自然的人,就可以像我们当时一样尽情地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的构图了。
天光
恋恋不舍地看着山,水,田,光,想象着生活在这片坝子上的人的生活。如果用围墙心态来形容,他们或许羡慕我们城里人的生活,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或许会把回归桃花园作为时尚。
水边的山石
其实这些年越走进自然,我越觉得生物多样性虽是科学家的语言,如果借用一下,我们人类的生活为什么就不也以推崇多样为幸福,为快乐,而是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呢。
有人生活在大山里,他要走出来寻找新的生活,或是留下在大山中享受自己文化与传统是他自己的选择。有人生活在大山外面,要进去,要体验,也是一种选择。关键是这一切要由自己选择而不是一部分人,替另一部分人选择。这种选择越自主,越自由,这个社会就越进步,可以这样说吗?
遗憾的是,当今社会,老有一些人要替别人选择,而且是打着为别人好的幌子为人家选择,谁要是对他们的强制有所指责,扣上的帽子就有:阻止社会进步了,限制经济发展了,伪环保了……诸如此类。
关于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发展,坐在电脑前讨论,争论是一种方式。走进自然,观察社会是另一种方式。凤凰台"江河水"摄制组选择了走进自然,记录自然,将自然展现给受众的方式,也是一种发言权的使用。
河边的水田
河里的水田
如果说,这些在水边,在河里的田,是山民们在顺应自然地生活。那么下面这些照片又是什么呢?
山水变形
河床里
溪流中的电站
是电站改变了这里的激流
水边的企业
水边有了企业之后
河里有了电站,河干了,脏了。我们要发电,要能源,这没有错。可是河对于自然来说是什么,对于人类来说,又仅仅就是能源吗?还有河边的这些冒着烟的企业,他们的生产过程获取的仅是GDP,是财富,还有别的什么吗?要我说当然有,那就是对人类健康的伤害,
对大自然健康的催残。
不远处就是金安桥电站
天快黑了的时候,我们走到了金沙江中游的金安桥电站。峡谷中被挖成的一个个洞告诉我们,电站不远了。
2004年9月13日,南方周末记者刘鉴强,曾到虎跳峡下游的金安桥水电站施工现场,发现这里已经是一派忙碌景象。
金沙江中游河段规划为"一库八级"开发,其中虎跳峡大坝为龙头,金安桥水电站为第五级电站。其筹建工作于2002年正式启动。金安桥水电站坝高156米,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按照计划,2005年大江截流,工程的全面开工。
当时谈到金安桥水电站已经动工一事,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说:"国家没有批准。"采访中记者从丽江有关部门了解到,云南丽江市一年的财政收入约为2亿元,而水电集团投资开发的金安桥水电站竣工后,一年就可以为丽江市带来4亿元的税收。为此,丽江市委市政府热情欢迎并十分重视金安桥水电项目,把它作为"头号工程",从上到下都为这个项目大开"绿灯"。
刘鉴强在那次的采访中说:虎跳峡生态独特入选世遗。"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中的"三江"是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滇西北地区平行并流的一部分区域。2003年7月,"三江并流"因为满足全部四项标准而顺利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在全世界极为罕见。
在刘鉴强的采访中,一位环保人士说,虎跳峡地区对"三江并流"顺利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无疑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妥善保护。国家也向世界承诺,将不遗余力保护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但不到半年,"申遗报告墨迹未干,以'开发'为名的破坏已迫在眉睫"。
对此,环保总局官员坚决反对。记者采访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某负责人时,听说要在虎跳峡修大坝,这位官员极为震惊:"那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啊,那里怎么能够建电站?"这位官员说,像这样的大型工程,在动工前,必须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环境影响报告书。"如果直接在虎跳峡建大坝,环保总局不可能同意。"
金安桥电站
刘鉴强后来在南方周末上写的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谁来维护移民利益?因为金安桥水电站开工,当地居民已经提前受到大坝的影响。记者来到丽江市古城区龙山乡增明村委会金安村移民安置点。42岁的金安村村民田先生说,首批搬迁户每家补偿1.5万元,并有一吨水泥、2万块砖头的补贴。但他很快感到后悔,没搬的时候,家里有五六亩水田,一年每亩有1000公斤的收成。搬迁后,每人1分干地、9分水田。"现在家里5口人加起来,才有1亩地,连粮食都不够吃。"
如果按照虎跳峡电站高坝方案,当地大约要移民10万人,按照低坝方案移民人数也将有7.2万。一旦移民,搬迁到金沙江北岸中甸地区的问题尤其严重,因为中甸和小中甸都属于高海拔高寒地区,只能种植青稞和土豆,对于金沙江河谷习惯种植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的人来说,那无疑难于适应。
记者在3天内,行程250公里,走遍了有可能被淹没的金沙江流域,所采访的沿途6个镇20多位当地居民,都表示不愿意搬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
金安桥大坝
如今,金安桥大坝即将竣工。一座水泥墙已经竖立在大山的峡谷中。
虎跳峡是世界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一。刘鉴强当年采访时,危在旦夕的虎跳峡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伤怀之地。当地居民、纳西雅阁旅舍的主人李元,曾先后见到3个外国的徒步旅游者,坐在石头上,望着江水,放声大哭。这些从小就知道虎跳峡的老外,心中的虎跳峡遭到了破坏会大哭,我们这些热爱江河的中国人,如今看到那么多江河在欲哭无泪,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半自然一半人为--虎跳峡峡谷
10、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8-4-25
http://www.022net.com/2008/4-25/472775352514067.html
简要内容: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了一个法律平台,用对话代替对抗,使各方都能够平等的表达意见,是减少解决环境问题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还仅仅体现在单个法律规定中,对于公众参与的精神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25日电: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了一个法律平台,用对话代替对抗,使各方都能够平等的表达意见,是减少解决环境问题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还仅仅体现在单个法律规定中,对于公众参与的精神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不仅要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更要为主体提供法律保障。
公众参与与行政管制、行政指导、经济刺激共同构成环境法的基本调整机制。2006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将公众参与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但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目前还未形成体系,在实体上和程序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
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了一个法律平台,是减少解决环境问题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公众参与机制就是用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保障公民参与环境公共政策的权利。因而,公众参与机制就是以保障公民环境权为目的的一系列成体系法律制度总称。
公众参与机制从实体上讲与环境权的特点是匹配的。环境权是一种权利束,因为环境的多样性和对环境利益主张的多元性,形成了环境权具有“弹性”的特点。在法律中,即使规定了环境权,为了避免在实际行使环境权时与现实环境状况的冲突,只能将其抽象化,而不能整齐划一。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使各方的利益都得以表达,符合环境权这种“弹性”的特点,可以促进环境权的实现。
公众参与机制的首要功能是制约政府的权利。根据“公共财产论”,政府代表公民行使对公共财产的管理权,政府是环境以及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同时,政府也是经济秩序的维护者,通常的情况是政府自由的在这两种身份中进行选择。当然,这样的选择并非都是非此即彼的,但在这种情况下的决策能不能维护公民的环境利益,是值得怀疑的。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使政府的权利异化,造成公民环境利益的损害。
公众参与机制的另一个功能是促进在环境问题中各个利益方的合作。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了一个法律平台,用对话代替对抗,使各方都能够平等的表达意见,是减少解决环境问题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公众参与机制强调事前的参与行为,与环境法的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是一致的。我国目前的环境法体系更强调的是公害的治理,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必将转向“公害治理—环境保全”两者相结合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合作与预防功能更加明显。
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还仅仅体现在单个法律规定中,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体现在各层次的法律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第五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环境保护工作,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2月)具体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具体操作规范。
从整体来看,公众参与的办法是越来越细化了,但从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还仅仅体现在单个法律规定中,对于公众参与的精神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机制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与其他配套法律的衔接较差。上述的法律法规都是环保领域内的立法,可这些法律要执行的前提是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要得到保证,但到目前除了在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政治自由外,并无保障性的法律。2008年5月1日即将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情权的需要,但该条例是否与环境法高度的科技背景相适应目前还是一个疑问。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不仅要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更要为主体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完善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公众参与机制主体范围。
我国有关公众参与机制的法律规定,到目前对该机制的主体范围并未明确规定。2006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公众具体范围为“被征求意见的公众必须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但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标准并未明确。这就在实践中造成对“公众”范围理解的混乱,有必要予以统一。
环境问题现在已经看作是一个个多元的利益冲突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无法用单一的经济标准或者单一的环境与生态上的标准来确立公众的范围。鉴于此,只要认为该环境问题影响自己利益的公民都有权利参加到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中来,这才是公民环境权的切实体现。
二、为公众提供法律保障。
公众的的法律保障从三个方面入手——环境保护NGO的建立,知情权的保障,参与程序的完善。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环境保护组织,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NGO。大部分环境保护组织并没有完全独立,资金来源对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因而在表达意见的程序中没有完全独立的话语权,其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作用将大打折扣。
公众的知情权是参与权的前提,公众只有在得知一个真实客观的信息之后才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在2008年5月1日实施,其规定了政府应该公开的一些信息,但对于公众参与的知情权的保障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如下:
第一,《条例》针对的是政府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是一种普遍的规定,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在很多方面是不相适应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具体到建设项目,往往有高度的科技背景,一般的信息公开的方式,很难让具有一般知识文化水平的公民了解建设项目的真实情况。
第二,信息的提供者是建设项目方,而其本是政府被监督的对象,尽管是由受建设单位委托的机构参与评估,但其立场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受委托的机构同样是商业机构,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同时委托者就是建设单位本身。这难免产生信息的异化的现象,让公众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疑问并影响公众的判断。
为了完善上述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信息公开的内容与形式采取自愿公开与强制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在内容上只设立信息公开的下限而不设立上限,同时要求必须使用通俗的语言,让一个平均文化程度的公民能够读懂;在形式上由政府指定一种或者几种的强制公开的信息平台,其他的平台可以由建设单位自愿选择。
为了防止信息异化,除建设单位自行提供法律规定的信息外,必须与公众共同指定一个第三方(必须是非赢利和非政府的组织—NGO)来审核信息的真实性。
公民的环境参与权,是一种程序上的权利,因而程序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行政机关在公众参与机制中的法律地位和活动性质。一方面,行政机关对建设项目拥有最终审批权,那么作为程序的主持者,他处于超然的地位,行政机关只对其程序的正当性负责。另一方面,对于公众的意见的采纳与不采纳,是行政机关根据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的意见来决定,这样的行为又是一种具体对公民实体的权利和义务造成影响的行为。对于第一种行为,根据立法者的精神看,其被归纳为类似与行政裁决的行为,显然是不可诉的。对于第二种行为,按照行政法原理,该行为显然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了,他应该是可诉的,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有关环境权的诉讼不是其受案范围。上述的这些规定很可能导致有行政机关执行程序,没有行政机关对程序的最终后果负责。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既然通过公众参与承认了公众的环境权,那么就应该给予其救济体系,承认参与权的可诉性,否则公众参与机制是不完整的。 (吴志良 刘若亚 武汉大学法学院)
11、邓伟根们的环保压力
来源:北青网 - 第一财经日报08/04/25 章轲
http://dycj.ynet.com/article.jsp?oid=36570029&pageno=1
环保“紧箍咒”下,“大环保”理念如何深入地方实际工作?
“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市长办公会从来没有讨论过GDP,但是讨论COD(化学需氧量)有几次,讨论总量减排也是数次。”4月22日,广东省佛山市副市长邓伟根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的圆桌会议上如是说。
在中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形下,邓伟根的这种说法,也代表着地方上环保思维的悄然转变。
执法“钢铁一样硬”
与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主持召开的地方环保局长会议有所不同,由于国合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政策咨询机构,地方上的官员们在国合会上发言时,立场、口气和诉求也会有所不同。
南通市副市长杨展里在会上就承认,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化解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瓶颈压缩,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眼下,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就是环境与发展战略的转型。”杨展里说。
有关环境与发展战略的转型问题是现任环保部部长周生贤2006年初提出来的,他当时提出要“加快推动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转变,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转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转变”。
杨展里、邓伟根以及泰州市副市长刘励纷纷表示,当地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上升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还将十分突出。
新成立的环保部此前表示,建立起一套使执法能像“钢铁一样硬”的体制,增强“国家监察”能力。环保部有关人士表示,此举就是要对“地方政府”形成一个“高压”的态势,督促其主动地抓环保。
“每一个局长都是环保局长”
邓伟根称,在环保“紧箍咒”的高压下,佛山市已经将“大环保”的理念引入到实际工作中。
他用一句话来描述佛山“大环保”的概念:全方位协调环境部门,全程跟进、统一管理、市区联动,职能部门跟踪负责齐抓共管,还包括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形成最广泛环保统一战线。
“每一个局长都是环保局长,每一个分管的副市长都是环保市长。”邓伟根称,这个机制非常重要。哪怕经贸局讨论结构调整,也要关注到环保问题。
在佛山市还有一句话,“保护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产业。产业要升级,环境首先要升级。”据邓伟根透露,2003年到2006年,佛山市环保投入从36亿增加到80多亿,增长幅度超过了GDP的增幅。
环保“紧箍咒”也给江苏泰州带来了新的变化。泰州市副市长刘励介绍,“过去我们曾经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现在我们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他说,没有绿水青山,就难保金山银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对于中央政府实行的环保“紧箍咒”政策,国合会有关专家强调,“需要不同层次各级政府进行合作”。
理顺关系
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在此间表示,完成环保目标,需要中央政府以及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我们怎样才能够使得国家最最重要的事情同时成为各省最最重要的事情?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各方的注意。”
国合会首席顾问汉森博士发现,“中国正在走一条环境保护新路”。“战略的转型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走老路,意味着我们要承诺找到新的做事方式,意味着我们要理解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在没有取得进步的地方采取正确的举措。”
第 >1 >2 页
12、破坏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屡屡发生 根子在哪里?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4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66247.html
与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直接相关 重点查办六类环境渎职案 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专门部署,公布犯罪罪名及立案标准
记者从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从2008年5月到2009年11月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工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犯罪案件等六大类案件,将成为这次专项工作查办的重点。
会议全面部署了专项工作的查办重点、专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公布了《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专项工作所涉渎职犯罪罪名及立案标准》。
检察机关明确六类案件为查办重点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说,经过调查研究并根据各地查办案件的情况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次专项工作将重点查办以下六类案件: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案,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案,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环境监管失职案;
土地资源、煤炭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电力资源、城市建设规划及房地产开发、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和环境监管活动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导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渎职犯罪案件;
党政领导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导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渎职犯罪案件;
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案所涉及的渎职犯罪案件;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帮助破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案,以及所涉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
其他破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渎职犯罪案件。
王振川说,检察机关明确六类案件为查办重点,主要是考虑到土地、矿产、林业、水利、电力、交通等能源资源和环境资源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而且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渎职犯罪主要发生在土地资源管理、煤炭和矿产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水利资源和电力资源管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房地产管理、道路交通建设管理、环境监管等工作领域。
集中查办危害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渎职犯罪
据统计,2004年~2007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处涉及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3822人,这些犯罪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王振川说,目前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情况仍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个别地方无视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盲目发展,甚至以破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土地监管职责,或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造成基本农田、耕地、林地、草地被毁,土地资源大量流失;有的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有的不认真履行环境监管职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有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甚至充当严重破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保护伞。
“从以往查办案件的情况看,破坏土地、矿产、林业、水源、电力等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案件之所以屡屡发生,屡禁不止,与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甚至徇私舞弊、官商勾结、钱权交易具有直接的关系。”王振川说。
王振川表示,通过开展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工作,将严肃查办一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渎职犯罪案件,保护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完善。同时,警示和教育广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保护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职责。
据了解,这次专项工作将从今年5月开始到明年11月底结束,分动员部署和准备、线索排查、挂牌督办和集中查办、总结推动4个阶段。
各级检察机关将从多渠道排查案件线索
王振川说,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各地检察院深入到问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系统和领域排查线索;从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比较混乱、问题比较集中的部位和环节寻找线索;从一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背后挖掘线索;从不法分子破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秩序犯罪比较严重的方面发现线索;从新闻媒体披露的重大事件、重大事故中获取线索;从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中拓展案件线索来源;从加强诉讼监督,与侦查监督、公诉、民行等部门的配合中搜集线索。
王振川强调,要加强线索的管理,对受理和发现的案件线索要逐一登记,报上一级检察院备案,典型和特大案件线索要报省级院和高检院备案;专项工作开展期间,市(分、州)院要统一管理辖区内的所有案件线索,对每一件线索都要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对有可查性的要果断开展初查,涉嫌犯罪的都要立案侦查。
除加强线索排查外,王振川表示还将坚持以查办案件为中心,突出办案重点,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重点查办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关注的案件;犯罪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新闻媒体曝光的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13、中国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来源:新知文化2008年04月25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4/0425_23_508483.shtml
沙尘暴还是来了,国际油价也攀上了历史新高。中国是全球化进程中最受瞩目的受益者,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国际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同时这种发展也给本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外人看来,中国让超市里的运动鞋、泰迪熊和MP3 变便宜了,却让开车去超市购物本身变成一笔不小的花费——汽油更贵了。
而最近由美国航天局拍摄的卫星照片显示,中国上空笼罩着一团棕色的云,其间漂浮着大量来自工业排放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污染物颗粒。美国科学家估计这些工业排放来自中国,而燃烧的生物质产生的颗粒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森林。这股污染的空气正向太平洋东北部和北美洲大陆的方向漂移。显然,中国环境问题也已经全球化了。也许下一步,我们最应该出口的是环保的技术。
但在那之前,还是要先满足一下环保方面的“内需”。今年3 月11 日,国务院披露“大部制”改革方案,拟成立的部委中包括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能源局。改革让机构精简,也突出了政府接下来要努力解决问题的决心。在环境保护上,政府部门已经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展开了广泛合作。
日前,北京门头沟区与芬兰VTT 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一项协议,共同进行建立生态城市的研究。这项研究将包括设立一个适合门头沟地区的生态城市概念,一个可执行的计划和一份建立生态城市所需的尖端技术的清单。此外,芬兰VTT 公司还将探索在兴建和翻修该地区的建筑时,保护地区生态的方法。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为中国其他生态城市计划设定一个标准。生态城市的概念包括符合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节能减排的住宅建设,封闭的供水系统,综合的电信系统,低排放的交通,高效的垃圾回收和处理,以及借助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很明显,生态城市是综合了各种符合绿色概念的技术,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也将推动整个绿色产业的发展。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对原材料的旺盛需求,使得中国与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也让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地开采,这必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几个世纪来欧洲人给这些地区带去的生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而中国目前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并融入国际社会,那么这些生态问题也应该属于这种责任的一部分,更何况环境问题已经全球化了。
14、“环境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2008-04-25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710591209085547_1.shtml
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如果学西方那种“吃法”,那么中国还没“吃饱”就要提前为生态环境付账
今年,“环境”已是无可争议的关键词。有人说,环境污染是任何一个致力于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有人说,环境保护是一个后现代的命题,即富裕国度富裕民众“吃饱了”以后提出的更高需求。我本来也同意。但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学西方那种“吃法”,那么中国还没“吃饱”就要提前为生态环境付账。因为中国的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因为那些发达国家早已制订好了有利于他们的各项国际规则,使中国的污染成本不能像他们当初那样转移出去,只能自己硬扛;因为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更非帝国主义,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人民,也要对世界人民负责。我们只能在人均3000美元时提前解决环境问题。况且,解决环境问题也为中国各项变革提供了试验田。因为环境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绝大部分信息,是一个大转型社会的缩影。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期制度的办法
一个大国发展需要有个魂,科学发展观就是魂;有了魂就需要有个方向,这便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方向就需要有行动机制去完成,这便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现行的法律与体制进行的变革;而支撑这一变革、贯彻这一理念的,是一套新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它以内化环境成本为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与传统的行政手段“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环境经济政策包括: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如排污收费;用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政策,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如生态补偿和区域公平。若根据政策类型分,环境经济政策又包括:市场创建手段,如排污交易;环境税费政策,如环境税、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等;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财政激励手段,如对环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当然还有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手段等等。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期制度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经济政策对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至关重要。
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使我们比发达国家更迫切需要出台环境经济政策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建立和实施一套全方位、多领域、全局性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的。目前,世界各国总结出来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基于两类理论:第一类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即“科斯手段”,认为明晰产权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要。第二类是基于福利经济学观点,即“庇古手段”,认为税收收费制度非常重要。综合来看,各国的环境经济政策都具有几个共性:
其一,普遍体现为一种政府对经济间接的宏观调控。通过确定和改变市场游戏规则来影响污染者的经济利益,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让污染者也来承担改善环境的责任。
其二,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不得不自愿减少污染的目的,而不是事后。
其三,政府部门间在环境问题上的政策协调越来越紧密,都倾向一种混合的管理制度。随着环境政策纳入到能源、交通、工业、农业部门的政策中,环境政策与部门宏观发展政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观上把经济手段与行政监管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其四,逐步从“秋后算账”向“全程监控”转变。这种转变使得某些类型的经济手段,如产品收费、注册管理费、清洁技术开发的补贴和押金制度等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使我们比发达国家更迫切需要出台环境经济政策。况且,发达国家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成功经验已摆在那里。而我国目前环境经济手段很少,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政策体系。原因之一是没算好两笔账。一笔是照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发展下去,也就是不实行环境经济新政策,我们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还将付出多少环境资源代价?第二笔是实行了环境经济新政策后,我们的GDP增长速度要下降多少?政策实施和增长模式转型成本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承受得起?算不清这两笔账:决策起来就少了些科学依据。两赢的道路变成了两难的选择。好在环境恶化的形势即便不用数字,只凭眼睛也能看到。形势不允许我们在“万事俱备”下再去实施那些理想的环境经济政策,只能边算账、边研究、边试点、边总结,联合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框架。
推行环境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应先建立哪些环境经济政策?这里简单谈一下。一是实行绿色税收,就能通过税收的“胡萝卜”和“大棒”来奖善惩恶。二是加强环境收费力度。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三是建立绿色资本市场,斩断污染者的资金链条。这方面我们已经与人民银行证监会发布了相关基础性文件。四是生态补偿试点,为中国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奠定基础。五是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六是完善绿色贸易。在西方国家普遍设立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势下,我国的贸易政策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七是建立绿色保险。用市场手段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为企业、公众和政府提供一个符合三方共同利益的政策平台。
以上粗略介绍的七项政策,在国内外学术界、各相关部门都已经反复探讨过,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我国政策实践中却迟迟没有推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之间的权能和利益调整。当理论的前瞻性与分割管理体制下的利益格局发生冲突时,环境经济政策就难免“知易行难”。因此,我现在谈环境经济政策,不只是要做一个理论研究,更是想呼吁各部门建立节能减排新政策的联合研究机制。
仅仅因为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利益,而使有利于更大公共利益的政策实施受到阻碍,这种事并不少见。政策没有推行虽令人遗憾,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深层原因。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的国际形象不能等,国家的政治稳定不能等,社会和谐不能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等,人民的生命健康不能等。
推行环境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将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责任的企业;以绿色为导向的社会是成熟的公民社会,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参与的公民;以绿色为导向的政府是成熟的执政主体,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执政的官员。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社会和政府将构成绿色责任、绿色参与、绿色执政的有机主体,将构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合力。“绿色中国”有望实现。(作者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15、陕西太极拳能把假虎打成真虎吗?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25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4-25/1231301.shtml
继力挺周老虎的朱巨龙被停职后,陕西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和华南虎调查组组长卢西荣也被停职。曾经以脑袋担保照片为真的保护处处长王万云、发布照片的另一个副厅长孙承乾,依然官居原位。(4月24日《成都商报》)
从省林业厅对外发布发现“华南虎”信息到被省政府办公厅通报批评,从以脑袋担保“虎照”为真到朱巨龙、关克、卢西荣相继被停职,从迟迟不愿对“虎照”做出鉴定到在保密状态下对“虎照”进行鉴定,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公众一天天地等待,陕西方面就这样不紧不慢地在“虎照”事件上与各方周旋,与媒体、公众打太极拳。
或许,他们是想在等待中让“虎照”自然褪色,或许,他们还想在“虎照”中发现点什么。可是,媒体、公众的较真,“虎照”的不争气,已经让陕西方面骑“虎”难下。
于是,他们一方面通过巨额悬赏、寻找虎印,一方面组织人员,对“虎照”进行秘密鉴定。这势必又将引起媒体、公众新的疑虑、新的猜想。譬如,陕西方面可能还不甘心于“失败”,还在“虎照”问题上寻找新的“希望”,指望能够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譬如在所谓的秘密鉴定中,研究、寻找下台的台阶等等。
问题在于,不管陕西方面有什么新的花招,也不管陕西方面能否找到让自己下台的台阶,只要“虎照”不是真的,再多的花招、再好的理由、再漂亮的台阶,也不会那么顺利地从“虎”背上跳下来。相反,花招越多,拖的时间越长,离“虎照”的真相越近,政府离诚信的距离就越远。“虎照”真相大白之日,很有可能就是当地政府诚信扫地之时,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其实,湖南方面处理“虎像”问题的做法,已经为陕西解决“虎照”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只要本着实事求是、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的态度,纵然“虎照”存在造假,纵然已经欺骗了媒体、公众,只要敢于正视现实、面对问题、承认错误,公众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的。湖南方面由于及时公布了对“虎像”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尽管也是造假行为,但是,政府不仅没有在诚信方面失分,反而提升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威望。
很显然,陕西与湖南相比,在诚信问题上已经失分很多。但是,失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已经失分。悬赏找虎、秘密鉴定,仍然在与各方周旋、与媒体、公众打太极拳,希望把假虎打成真虎。可这条越走越远寻虎路,能走通吗? (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