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四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8-04-21

四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蓝藻污染特别报道:

1、浙江在线:   太湖蓝藻爆发臭味弥漫 村民打井取水(组图)

2、新华社:    太湖蓝藻情势严峻 科学应对无须恐慌

 

环境资讯:

3、新京报:    环境保护部:首先加强环监 有望设立环境监测局

4、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境保护部:淮河总体水质与06年相比保持稳定

4、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境保护部:淮河总体水质与06年相比保持稳定

5、驻安哥拉使馆经商处: .联合国担忧全球饮用水缺乏

 

地方信息:

6、安徽商报:    巢湖拟取水长江 第二水源工程正进行环评公示

7、云南日报:    金沙江澜沧江水电开发建设协调推进会提出  全面完成今年“两江”水电开发目标任务

 

重大水事:

8、新华网:    三峡库区湖北高阳镇滑坡险情仍在加剧

9、新华网:    重庆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治理规划编制完成

 

江河水走西南连载之六:

10、江河水走西南之六——大渡河殇

 

深度报道:

11、中国青年报:    疯狂的和田玉 流泪的玉龙河

 

环境时评:

12、新京报:      对"成为常态的蓝藻"不能麻木 

13、每日经济新闻:   谁让"公众参与"变成部门利益交易筹码?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保宣传,官不及民?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仇和设宴款待批评者,滇池就不会“完蛋”?

 

 

 

1、太湖蓝藻爆发臭味弥漫 村民打井取水(组图)

来源:浙江在线 2008年04月21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8-04-21/075215396474.shtml

江苏宜兴丁山镇,太湖湖面上尽是绿油油的蓝藻,随波荡漾。 记者 王颖 摄

江苏宜兴丁山镇,太湖湖面上尽是绿油油的蓝藻,随波荡漾。 记者 王颖 摄

  虽然经过多日雨水的稀释,但前日阳光下,湖州南太湖边的水面上,一层绿膜仍泛着油光。“这些就是蓝藻。”一位渔民告诉记者。

  湖州白雀乡小梅口,是太湖边的一个渔民聚集区。记者顺着刚铺好的沙子路走向湖边,远远就望见一片绿色。走近后发现,在肉眼所及的范围内,湖面上尽是绿油油的蓝藻,嚣张地漂浮在水面上,随波荡漾。

  去年蓝藻大暴发引起无锡自来水危机,太湖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然而,记忆还未退去,“绿魔”又再次悄无声息地袭来。据新华社报道,太湖西南部的部分水域再度出现大面积蓝藻。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太湖仍有蓝藻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

  蓝藻又来了,它对江浙两地沿太湖群众的生活有何影响?人们对此又抱有怎样的心态?记者为此展开了沿湖调查。

  “双手入水:好像涂了一层绿漆”记者目击湖面蓝藻泛滥

  从小梅口沿太湖岸边,近20分钟的车程内,向太湖里望去,记者看到大片的蓝藻,浓度不一,薄如膜,厚如漆。随着波浪起伏,缓慢地向岸边漂来。

  最夸张的一处,由于一艘废弃渔船挡住了风浪,大片蓝藻密集聚拢在一块,似绿色浓浆一般,微风吹来,纹丝不动。把一根灰褐色树枝浸下去,拿上来犹如从染缸中取出,整根都成了绿色。岸边的石头也染成了绿色,上面还堆积了一层有近3厘米厚的蓝藻。记者抓了一把,竟像泥浆一般粘稠。把双手插入水中,再提起时,就好像涂了一层绿漆。

  在长兴夹浦镇太湖大堤上,我们碰到一位姓杨的青年农民,他身着皮衣,背着电瓶,正到大堤内侧的小河沟里去捕鱼。他告诉我们,十多年前,湖边有好多鱼虾好抓,吃起来味道也很鲜美。现在湖水太脏了,没什么鱼好抓,即使抓到一些,味道也没有小河沟里好。

  得知记者专程来看蓝藻,他有些不以为然地说,每年这个季节就会出现蓝藻,大家都习惯了。现在还好,是活的,到七八月份,水温一高,就会死亡腐烂,“南风一起,臭味四处弥漫,那个味道很呛人!”

  “一般来说,五六月份太湖蓝藻开始较大面积暴发,不过就目前情况看来,今年似乎是稍稍提早了些。”在采访中,湖州市水质监测站有关工作人员态度比较谨慎:“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太湖蓝藻年年都有。今年情况会怎么样目前还不好说。我们也在密切关注。”

  “水成这个样子,还怎么打鱼啊”渔民担心没了收成

  对于夏天蓝藻的厉害,自小生活在小梅口的蒋大林算是深有体会。他今年63岁,一直住在太湖渔船上以打鱼捕虾为生。自去年蓝藻危机后,当地政府部门着手“渔民上岸工程”,目前小梅口100多户船家都已上岸过渡安置,蒋大林一家也是其中之一。当记者问起蓝藻的情况时,他拿着手中的饭碗朝记者晃了晃:“(蓝藻暴发)去年厉害的时候去湖里随便一舀,就是满满一碗的蓝藻,你说多不多!”

  老蒋说他很担心今年的蓝藻比去年的还要厉害。“都说去年的蓝藻多,可去年天冷的时候,水面上看不到的,都在水下呢;现在不一样了,大冷天蓝藻还飘在湖面上。真不知道等夏天的时候,会有多吓人呦!”说到这,老蒋抱怨起去年的蓝藻让他的鱼虾收成几乎全部打了水漂。他告诉记者,蓝藻覆盖整个湖面,水里没有充足的氧气,恐怕鱼虾都会活不下去,“抓上来,都是死的,怎么卖啊,我们全家还靠这个过日子的。”

 [1] [2] [下一页]

2、太湖蓝藻情势严峻 科学应对无须恐慌

来源:新华社2008年04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42072.html

  新华社南京4月20日电(记者 李灿)江苏省政府20日向媒体通报,他们近日邀请一批湖泊专家,对今年太湖蓝藻暴发情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年太湖蓝藻暴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应急处理工作形势严峻,任务繁重。不过,只要应对得当,完全可以确保饮水安全。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近日组织专家对今年太湖蓝藻水华情势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作为平均水深近1.8米的碟形浅水湖泊,太湖长期沉积的富营养底泥与人类活动排放入湖的营养物相叠加,导致湖泊营养化日益严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几乎年年都暴发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环太湖污染控制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但太湖水质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今年暴发蓝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目前太湖营养状态为轻度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水体已形成“藻类生境条件”,这是污染长期积累形成的生态结果。由于太湖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条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因此控制太湖蓝藻水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总体上看,今年防控太湖蓝藻暴发形势依然严峻,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孔繁翔研究员认为,经过努力,可以把其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今年即使太湖出现大面积蓝藻暴发的情况,只要应对得当,完全可以确保饮水安全。监测结果表明,目前太湖水质是稳定的。近期江苏省提前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所采取的调水引流、控源截污、加强应急水源地建设等措施十分得当。

  中国环科院湖泊基地负责人金相灿教授表示,蓝藻暴发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是造成蓝藻生长和暴发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水温升高也是蓝藻暴发的诱因。只要湖泊营养盐浓度长期在较高水平波动,即使完全切断外源污染,只要温度、水流、光照等条件适宜,蓝藻很可能大规模暴发。这一现象即使在采取非常严格的治理措施的条件下,仍会延续三年至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湖泊的蓝藻治理、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日本的琵琶湖的治理就经历了三十多年。

3、环境保护部:首先加强环监 有望设立环境监测局

来源:新京报2008年04月21日 马力

http://env.people.com.cn/GB/7142177.html

  环保部将首先加强环境监测职能,可能调整污染控制方式,本月底将进行大规模环保检查

  3月31日,环境保护部挂牌4天后,首任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现在黑龙江的松花江畔,这是他出任部长后的第一次考察调研。巧合的是,2005年松花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周生贤临危受命,出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上任后他赴千里冰封的松花江一线指挥,最终取得了防控松花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决定性胜利。

  可以说,松花江与周生贤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5月,在松花江调研的他提出了“让松花江休生养息”的观点,继而形成了原环保总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治理方针。

  今年3月28日,环境保护部挂牌,周生贤谈及就任部长时的感受说:“我们的座右铭是: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

  环保部首先将加强环境监测

  在考察了中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和哈尔滨市松花江公路大桥监测断面水质后,4月1日,环境保护部在哈尔滨组织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在此次会议上,周生贤要求,坚决落实松花江休生养息各项政策措施,并要求将出入境断面水质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目前,环保部的“三定方案”正在加紧制订中。一位环保部人士称:“三定方案”需要报中编办,估计6月之前能出来。”组建后的近1个月时间里,各司局依然按照原来的职能进行工作。

  至于环保部的职能会有哪些变化?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认为,首先加强的职能将会是环境监测方面,“对于各地监测数据的上报,以及发布,都会有加强。”据悉,环境保护部结束挂牌仪式的当天,周生贤和其他部领导就立即举行了一个会议,会议的内容就是加强环境监测。

  在挂牌后第12天,环境保护部组建后首次发布的部门规章也显示出要加强环境监测的信息。名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的规章对于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行、监测数据上报、社会监督等方面都提出要求,并且明确:个人或组织发现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活动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权向环保部门举报。

  该部一官员称,在拟订的“三定方案”中,基本已确定要单独设立环境监测局,以加强环境监测。“目前在环保部的内部司局中也有职能交叉,监测方面,污控司、科技司、环境监测总站都涉及部分监测方面的工作,需要整合。”

  另一个设想则是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如类似于环评机构,可以由社会机构来监测,提供监测数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监测数据的不准确和造假,如果哪些机构的监测数据不准确,政府就可以不从你那里购买监测数据,它也就自动会被市场淘汰。”上述官员如是说。

  环保执法今年要抓几个大要案

  在环保部,与环境监测同等重要的是环保执法。

  3月26日,周生贤出任环保部部长的第一次公开露面,就是在全国环保执法工作会上。周生贤说,温家宝总理曾告诫环保部门,执法要像钢铁一样硬,不能像豆腐一样软。所以环保部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就是环境执法工作会。

  周生贤提出,当前必须尽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包括争取确立环境执法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建设规范权威的环境执法监督机构,增加“国家监察”能力,完善地方环境执法监督机构。他表示,今年环境保护部的环境执法将“搞几个重量级的、影响全国的大要案”,对于重量级的大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将一视同仁,严格监督执法。

  据透露,本月底,环境保护部将开展组建后首次大规模的环保检查行动,涉及约30个省、市、自治区,检查的重点是后督查,即此前被处罚的企业是否整改到位。

  设“水污染控制司”可能性很大

  环保部另一个可能的变化是污染控制方式的调整。王金南认为,水环境是目前中国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而且水的问题很复杂,包括江河、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应该成立专门的司,如“水环境保护司”或“水污染控制司”。

  目前,水和空气、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统归污染控制司来管理。王金南表示,环境保护部的机构职能应按照环境的界质来划分,比如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等,都应成立单独管理的机构。“新的环境保护部职能中有一条,组织和实施重大环保规划、政策和标准。这个实施就需要人力资源,需要实施的监督机构。”

  环保部的一位司局级官员证实了这一说法,并表示这是机构设置方案的一种。另一位同级别官员亦表示,设置水污染控制司的可能性很大。此外,还有可能专门针对气候变化设置一个司局。

  不过,设立这样的机构,必然要面对环保多头管理、与其他部委职能交叉的问题。如水环境,就牵涉到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等,“其实由谁负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责任的主体。”王金南说。

4、环境保护部:淮河总体水质与06年相比保持稳定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4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44340.html

  人民网北京4月21日专电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今日向媒体通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2007年度执行情况。他说,2007年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沿淮四省政府加快治污工程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责任目标考核,淮河治污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淮河总体水质与2006年相比保持稳定。

  这位负责人说,2008年2月25-2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联合组成四个核查组,分别对沿淮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四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2005-2010年)》(以下简称《目标责任书》)2007年度执行情况进行了核查和评估。目前,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的488项治污工程,已完成415项,完成率85%。加上“十五”计划之外的项目,淮河流域目前共建成19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形成处理能力约747万吨/日;列入《2005-2007年淮河流域重点工业废水治理工程规划》(以下简称《工业废水治理规划》)的381项治污工程已完成264项,完成率69%。淮河总体水质与2006年相比保持稳定。

  这位负责人通报了四省《目标责任书》具体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治污工程项目进展情况。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2007年,山东、江苏、河南三省《“十五”计划》、《工业废水治理规划》中治污工程项目完成率应达到90%,安徽省应达到85%。经逐一核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十五”计划》治污工程项目完成率分别为92%、88%、79%和68%,《工业废水治理规划》治污工程项目完成率分别为98%、38%、76%和38%。除山东外,其余三省均未达到《目标责任书》要求。

  二是跨省界断面水质情况。流域内25个跨省界断面,以高锰酸盐指数或COD评价,共有24个断面达标,与2006年持平。以氨氮评价,共有21个断面达标,比2006年增加了2个断面,综合达标率84%。其中,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综合达标率分别为100%、100%、89%和70%。

  三是污染物总量控制情况。2007年,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COD实际入河量分别为20.8、9.0、11.8和15.1万吨,氨氮入河量分别为1.3、2.4、1.0和1.2万吨,均达到《目标责任书》要求。

  四是综合整治工作情况。2007年,山东、江苏、安徽和河南四省排污单位废水综合达标率分别为89.7%、89.0%、79.9%和78.6%;城镇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分别为79.0%、78.3%、76.4%和66.4%(《目标责任书》要求大于75%);城镇污水征缴率分别为90.2%、95.8%、79.0%、93.6%。省辖市城镇污水处理率除安徽为43.2%外,其余三省均在70%以上;县级市市区(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除安徽为17.0%外,其余三省均在50%以上,安徽省未达到《目标责任书》要求。除河南外,其余三省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均完成改制。

  五是环境监管情况。淮河流域内排污企业基本做到持证排污,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重点污染源及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设施安装率分别为100%、100%、98%和80%。

  这位负责人指出,虽然四省治淮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总体上看,淮河水质仍属中度污染,与《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要求和沿淮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出境断面氨氮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河南省涡河鹿邑付桥闸、颖河沈丘纸店、泉河沈丘李坟以及山东省西邳苍分洪道西偏泓4个断面不达标,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江苏奎河黄桥断面不达标,COD为主要污染因子。

  二是部分治污工程还需加快进度。《“十五”计划》和《工业废水治理工程规划》项目总计有89项工程处于调试运行阶段,43项在建,还有58个项目未开工。《工业废水治理工程规划》项目完成率较低。

  三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削减污染效能仍有待提高。淮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负荷率不高、技术人员少和运行管理不太规范等问题仍普遍存在。部分已建成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设施建设滞后,改造任务艰巨。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是环境监管能力依然不足。淮河流域市县环保部门执法水平和技术手段相对不足,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环境执法能力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新要求。

  这位负责人说,为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治污工作,2008年,沿淮四省重点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统筹考虑淮河治污与污染减排工作。在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向淮河“十一五”规划项目倾斜。将减排目标考核和治污目标考核紧密结合,减排总量的核定与流域水质改善挂钩。

  第二,强化氨氮污染控制。加大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污染深度治理和清洁生产,切实降低氨氮排放量;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地方实施更为严格的氨氮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审批向淮河干流及支流排放含氮污染因子新建项目。

  第三,监督规划项目加快实施进度。四省要抓紧编制淮河“十一五”规划分年度实施计划,细化和分解规划任务,加快实施规划项目。

  第四,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加快和完善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脱氮除磷、污泥处置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

  第五,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保一线执法水平和技术手段。组织开展对排污单位的明查暗访,对典型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挂牌督办,依法实施上限处罚。对环境违法行为突出的地区、行业实行“区域限批”或“行业整治”。

5、联合国担忧全球饮用水缺乏

来源:驻安哥拉使馆经商处2008-04-21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world/708971208742270_1.shtml

全球与饮用水缺乏有关的疾病正导致每20秒死亡一个儿童,全球一年因此牺牲150万条生命。3月22日,联合国在纪念世界水日时,希望这一数字到2012年减少一半。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目标,且很难实现,一方面是气候与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是技术进步与管理的新技术问题。

水相当缺乏这一科学认知的事实已有很长时间,但新增需求又导致另一个疑问,至今存在的全球性饮用水危机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世界各地,慢性缺水正日积月累,比如中东地区,新增需求正考验着政治决策者,并可能成为新冲突诱因。如以色列,克服干旱已超过10年,其农业合理用水相当成功。由于淡水缺乏和海水淡化占需求的三分之一,政府被迫减少一半农业用水,并研究水的循环使用。

非洲情况非常复杂,乍得湖为3000万人提供了水源,但仅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湖面已经缩小了十分之一,对此卫星图像清晰可见。《自然杂志》登载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了解决地球水危机的可行办法。饮用水只相当与地球水源的3%, 其中2/3是冰川,目前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消融,冰川表面的水相当于饮用水的1%,或占总水源的0.03%,而0.03%中的2%是河流中的水。

这份研究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水源缺乏,农业必须减少对水的消耗,比如在美国,农业用水占到可饮用水的40%。

海水淡化是一个耗费能源的过程,消毒技术又引起环境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尤其对贫穷国家更甚。饮用水缺乏还是导致贫穷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所有病因中的6%是因为缺乏安全水和基础卫生。对联合国实现2015年目标所持悲观度不要感到吃惊,根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水日发表的一份文告,2015年,全球21亿人将得不到基础卫生保障,按照现在的节奏,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2076年以前也无法实现联合国确定的目标。

6、巢湖拟取水长江 第二水源工程正进行环评公示

来源:安徽商报2008-04-21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project/708911208738244_1.shtml

 一旦大面积蓝藻爆发,对于只有巢湖一个水源地的巢湖市民来说,吃水问题如何保障?记者昨日从巢湖市水业集团获悉:4月17日,该市已对第二水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公示,征求公众评价。根据公示,该市拟从长江取水,满足城区建设发展,以保障市区用水安全。公众发表意见,详情可登录巢湖市建设网查看。

根据规划,巢湖市第二水源工程取水口拟设置于和县金河口下游约3km处,出水口位于巢湖自来水公司二水厂,供水管道东西走向,途经和县、含山和市区,总长近64km。其中,和县境内40km,含山县及市区境内24km。设计供水规模10万吨每天,设计流量1.16立方米每秒,取水站泵房内设3台机组,单机容量450kW,总装机1350kW;中间加压站内设3台机组,单机200kW,总装机600kW。巢湖水业集团综合管理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巢湖市区、含山县城城镇规模扩大,市区供水设施已接近设计能力,需再建设施扩大供水量,满足城市供水要求;含山县城供水现有水源可供水量明显不足,干旱年份城镇供水短缺严重,需新辟水源。巢湖市第二水源工程将利用丰富的长江过境水量,向巢湖市区、含山县城城区提供优质水源,一旦巢湖发生大面积蓝藻等威胁,第二水源还可以有效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7、金沙江澜沧江水电开发建设协调推进会提出  全面完成今年“两江”水电开发目标任务

来源:云南日报 2008年04月19日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80419/news_99_93386.html

昨日,省政府在昆明召开金沙江、澜沧江在建项目,今年拟开工项目协调推进会。会议提出,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全面完成水电建设目标任务,推动我省电力支柱产业的发展。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出席会议并讲话。

     罗正富说,金沙江、澜沧江是国家确定的13大水电基地之一。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在国家的支持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各有关企业积极推动 “两江”水电开发,“两江”水电开发呈现出快速、健康、有序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水电开发,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省委、省政府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将水电开发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20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来抓。特别是今年,对各个电站建设进度和前期工作进度都提出了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各项目业主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全面完成今年“两江”水电开发的各项目标任务。

    罗正富强调,全面完成今年水电建设的各项任务,关键是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水电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服务意识,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加快推进项目进度;四是要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全面落实督查主体,确保各个水电项目建设按期推进。

8、三峡库区湖北高阳镇滑坡险情仍在加剧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4-20/234115393824.shtml

  新华网宜昌4月20日电(记者 江时强、徐烨)三峡库区最后一个移民迁建集镇--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的特大滑坡险情仍在加剧,抢险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19日17时30分,高阳镇小河村甘家坡因持续暴雨发生特大滑坡,滑坡体体积已达6万立方米,并有2万立方米迅速形成泥石流灾害。截至20日22时,又有2万立方米滑坡体已经变形,存在继续下滑的可能。

  据正在抢险现场的兴山县国土局局长杜宏会介绍,该滑坡体纳入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预警范畴,位于高阳镇中心小学背后,这所小学有师生910名,是移民搬迁学校,滑坡体下另有37户179名居民,绝大部分是已搬迁的三峡移民。

  至20日22时,这所小学操场已堆满30公分至50公分厚的泥石流,学校后沟泥石流已堆积2米深,小学教学楼大多数窗户已被冲垮,一楼教室已有1米深的泥浆,一楼的课桌凳椅全部被损坏。

  兴山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多项应急处理措施,小学自21日起暂时停课三天,师生一律在家避险以确保安全。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总工程师徐学祥等于20日上午10时赶到抢险救灾现场。并提出了处理意见。

  据当地天气预报,未来2天,兴山县还将有持续强降雨。

  杜宏会说,已在变形的和余下的4万立方米滑坡体,在强降雨中很可能形成更大规模的泥石流,目前现场随时可能突发滑坡和泥石流,抢险仍十分危险。

9、新华网:重庆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治理规划编制完成

来源:新华网2008年4月2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3188

新华网重庆4月20日电(记者徐旭忠)记者从重庆市环保局了解到,目前,重庆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治理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部分次级河流前期治理效果已开始显现。

据了解,目前,重庆三峡库区纳入污染治理的次级河流有桃花溪、清水溪、梁滩河、龙溪河、苎溪河、御临河、澎溪河等19条,污染治理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清水溪、桃花溪流域综合整治生活污染治理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污染治理效果初步显现,二期工程已启动实施,预计2008年将基本建成。梁滩河、桃花溪、御临河、澎溪河等4条次级河流的水污染整治工程部分子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余小流域污染综合整治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

重庆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重庆市对辖区内58条次级河流120个断面水质监测表明,水质满足Ⅲ类的断面比例为69.2%,满足水域功能断面的比例达到70.8%。

10、江河水走西南之六——大渡河殇

 文/汪永晨

 

今天早上,四川省石棉县有关部门的人带我们去了离石棉县城只有十几公里的安顺厂。那里有着历史的巧合。历史人物石达开在这里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中国工农红军的十七位勇士在这里强渡大渡河。如今,这里还放着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用过的船。

红军渡船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这两天凤凰台“江河水”摄制组一直走大渡河边。尽管来之前无论是从网上,还是听专家介绍,已经有了很多准备,知道大渡河及其支流在建和将建356个水电站。可是真的走在大渡河边时,还是为眼前看到的大渡河而震惊。昨天从大渡河金口河走出来,看到那里除了电站以外,还有冶炼、煤厂和挖沙的,在今天我们走的干流里依然如此。

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地方

红军渡的今天

这一热火朝天的挖沙就在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遗址,石达开历史纪念所在地。

如果把江河比做大地的血脉,那么沙石就是江河的肌肉。它不仅为水生态提供着存在的空间,也是河中的营养,稳定河床的基石。现在在我国很多大江大河,包括湖泊中已经明令禁止挖沙,大渡河上却到处还是挖沙的工地。

陪同我们来的当地官员说,大渡河产砾石,不挖会涨出来,所以要人工挖。因为没有采访到这方面的专家,我们估且不在此过多评价大渡河的挖沙,但是在这么重要的纪念地,一边是纪念馆,是雕塑,是挂牌的地方;另一边却把大渡河弄得完全失去了它本来的模样,水少,流断。激流成了白茫茫一片。当年的强渡为何种状态?不要说我们的后人,就是今天的我们也很难把十七勇士、把强渡,和眼前的大渡河联系在一起。

水少,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还是因为什么?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六名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呼吁限制水利电力过度开发,保护江河沿岸地区的生态平衡。他们在联合发言中指出:长江上游的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上正在兴建的几十座大型水库将会拦截大量河水,造成三峡水库缺水和长江下游水量枯竭。这几十座在建的大型水库和已有的数千座简易水库将构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全的潜在威胁,并破环当地的生态平衡。

今天从石棉到汉源,我们的车沿着大渡河边走,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用GPS给江边的冶炼、煤厂和大型挖沙等对大河有着明显的视觉污染和生态影响地方地位,连拍照,到定位到纪录,忙得我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定了近30多处。

江边

江边的企业

企业 河边

企业在河边

这些年不少环保人士被带上了极端环保人士的帽子。其实热爱大自然的人并不是反对发展,反对的是无序的、过度的开发和发展。什么是无序,什么是过度,让我们再一起看看大渡河边。

大渡河边的采沙

大渡河岸边

大渡河两岸

大渡河湾

2007年4月4日,四川发生严重的冬干春旱,全省出现饮水困难的人数上升至590万人,10余万人依靠送水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2006年入冬以来,四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全省130农业县市区中,有74个降水偏少,其中,2月份四川盆地大部分降水不足5毫米,偏少5—9成,主要集中在南充、遂宁、广安、达州、资阳、德阳、广元、巴中等地,而上述地区均为去年旱灾的重旱区,进入3月,降水偏少的情况依旧,旱情进一步加剧。

最近,媒体上又有消息,旱涝可能同时在四川发生,希望引起人们关注。

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产粮区,为什么连这样的地方也缺水了?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上一届长江论坛上指出:“长江论坛的主题是保护和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发展的信号,不能100%开发长江了,要给生态留出余地。”本届论坛上,汪部长强调:长江的健康标准应是可持续发展。他的观点是:开发60%,留下40%,保留原来的生态状况和生物多样性。

汪恕诚还以水能的开发利用举例说:如不节制对长江水能开发,长江会成为一个个静止的水库群,最终造成生态破坏、回游生物的灭亡。所以必须找到长江可持续发展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长江论坛上,专家们呼吁:长江正面临着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水问题困扰。”这四大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利用不科学,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以及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等方面。

走在大渡河,不能不为今天这样直观的景色,客观的生态着急。即使现在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大渡河再也不可能像当年红军过这里时要强渡,但今天河边的企业、工程遍布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不是也要为水少、水脏负有一定的责任呢?如果承认有责任,是捂着、盖着不让说。还是面对现实,找到恢复大渡河生态、景观的办法,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即将就要因水电开发而被掩没的县城汉源,那里也是中国的花椒之乡。

将要被水电站淹没的汉源县

将要淹了的汉源县城

 

11、疯狂的和田玉 流泪的玉龙河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年04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42370.html

  美玉出和田,更准确地说是出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玉龙喀什河。

  这条温润平坦美丽的白玉河,近年来正逐步变为一个喧嚣的大型工地。当和田美玉把很多人的口袋变得殷实的同时,玉龙喀什河付出了极大代价:水土流失严重、两岸植被被破坏、安全度汛危险。

  乡、村干部把地卖给挖玉人,刚开始1亩才卖20

  几年前,米力尕瓦提村村民吾不拉洪还经常在村边长满绿草、红柳和芦苇丛的荒草地放羊。每年春天这片草地早早就绿了,对于常年干旱、少雨、下沙尘的和田地区来说,甚是难得。

  听说这里是古河床,下面可能藏有美玉,来附近挖玉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580亩荒草地、部分耕地被乡、村干部卖给了挖玉人。吾不拉洪听说,刚开始1亩地才卖20元,这让他很吃惊。

  如今,站在距离米力尕瓦提村两三公里处的高坡上俯瞰整个小村庄,580亩绿草地没有了,只剩下大片颜色灰黄、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的沟壑。

  米力尕瓦提由于远离市区,曾经非常贫困,许多村民吃不饱肚子。和田玉市场越做越大,致富的捷径摆在了村民眼前。几年来,除去农忙和汛期,农民们雷打不动地天天挖玉,部分村民慢慢富裕起来,有的地也不种了,成为职业的挖玉人。

  从米力尕瓦提村继续顺着玉龙喀什河下游前行,约3公里处,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7年1月公示的第一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买力克阿瓦提古城。

  挖玉人乱采滥挖严重威胁到古城的保护。古城周围两年前用铁丝栏围了一圈儿,而挖掘机铲下的断面最近距离铁丝栏不足1米。除去铁丝栏围住的东西约800米、南北两公里外古城范围外,周围已被大型挖掘机翻了个遍。

  古城大门时常敞开着,而看门人却不见踪影。

  和田地区文物考古专家李吟屏说,这里曾挖掘出残损的石膏佛像,古陶片、汉唐时期的古钱币、磨盘石、砍砸器等,现在这里该挖的都挖完了,只留下几处古遗址。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地文物保护管理所一名副所长曾将古城周围1/6的土地卖给挖玉人,因此获刑两年,缓期一年执行。现在,这名副所长在看大门。

  2007年6月,和田地区纪检委下发了《关于纠正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投资入股和田仔玉开采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近年来,和田仔玉升值较快,乱采滥挖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特别是少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投资、入股参与仔玉开采,公开或暗地支持袒护非法开采,出现了仔玉开采管理失控现象。

  通知下发后,和田地区积极纠正治理。目前已退出入股仔玉开采的机关工作人员81人,涉及资金55.44万元。

  一位县国土资源局的干部回忆起前几年发放采矿证的情景说:“那时没有经验,资源开采权的出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规范,完全由着领导的性子来。”

  严格规范审批开采用地后,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禁采区和可采区,对今后进行仔玉开采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采取招拍挂的方式进行公开拍卖。

  据悉,2008年和田县计划拍卖1244.4亩仔玉开采地,现已将325.5亩仔玉开采地进行了拍卖。

  禁令下发5年才初见效果

  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布雅公路22公里处,原本平坦的河床已经变成了一个个遥相呼应的山包,到处都是大型挖掘机翻滚过的痕迹。

  地区水利局的相关文件中表明,大型机械严重的乱采滥挖现象致使河道及两岸千疮百孔,水土流失严重,两岸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改变了河床主流,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和任务。

  为了利用和田玉品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田地区从2004年开始举办玉石文化节和玉石文化学术研讨会,使得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和田玉在国内外愈发有影响力。

  接下来的2005年、2006年,大型挖掘机开始在玉龙喀什河大行其道。事实上,大型挖掘机2001年就已经出现。而玉龙喀什河周围县、市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乱采滥挖的巨大危害。和田县政府从2002年下半年,就制定了《规范和加强玉河采玉的实施方案》,每年和田县政府都会就规范和田县境内玉石采挖活动下发通知。

  但据6年前就从江苏徐州来和田挖玉的大型机械机主刘老板介绍,最疯狂的时候,玉龙喀什河同时有两三千台挖掘机同时轰鸣。

  “年年都在管,但基本上只是罚款,罚完继续挖,但2007年是动真格的了!”刘老板说。

  2007年6月,和田行署办公室下发《关于印发和田河流域河道、河床采沙、采矿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明确了责任划分:地县水利部门负责河道及河道外100米范围内采砂、采矿权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地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河道内100米以外采砂、采矿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不到半年,治理初显成效,如今的玉龙喀什河,除了部分自主挖玉的村民,河床内已经看不见大型挖掘机、装载机的踪影。

  和田地区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说,目前采取先停后整的原则,对大型机械采挖一律暂停,分门别类进行清理,按照和田行署下发的和田河治理暂行办法,清理非法采矿人员、进行罚款,并追缴采矿权价款90.4万元,追缴地质恢复保证金225.2万元,使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得以有效遏制。

  当地玉雕工艺师陈曙明说,这些年,和田的经济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前,和田市街面上还鲜有汽车,如今,他的玉器店门口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两个玉石贩子开着小轿车到店里卖玉,“和田市的好车基本都被玉石贩子开着。”

  陈曙明作为和田市政协委员,看到几年来玉龙河被逐步侵蚀的惨状,叹息着说:“全民挖玉确实为和田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与被破坏的环境相比,危害和损失要大得多,更有许多是金钱无法弥补的。”

  和田地区环保局局长艾合买提说,如果像前几年那样乱开滥采,稀有的和田玉资源肯定会枯竭。和田原本就是生态脆弱地区,每年3月就开始下沙尘暴,一年有一半时间都是重度污染天气。乱开滥采破坏水土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陈曙明多年来先后向市政协提交了多份有关和田玉开采问题的提案,他说:“如果不把和田玉当成一种产业有序地开发,到时候,让我们和田人引以为豪的玉龙喀什河就只剩下眼泪了!”

  据悉,全面禁采后的恢复治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年,和田地区水利局申请到专项资金治理玉龙喀什河流域水土流失,地区国土资源局也争取到自治区165万元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实习生 王雪迎 记者 刘冰)

12、对"成为常态的蓝藻"不能麻木 

来源:新京报2008年04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42617.html

  湖的常态应该是太湖的水没有污染,应该是“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理性”对待蓝藻的说法,对生活在无锡、每天喝着太湖水的民众是残酷的。

  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像去年那样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惊慌。对此相关专家称,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生态后果,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他呼吁公众应理性看待太湖蓝藻,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必炒作。(4月20日《新京报》)

  理解这位专家的意思,所谓的“理性看待”,也就是“平静面对现实”了。显然,这种“理性”对生活在无锡、每天喝着太湖水的民众是残酷的。

  太湖的常态应该是太湖的水没有污染,应该是“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应该是没有异味、没有污染、没有蓝藻。也就是说,蓝藻成为常态,它本身不是一种常态,而是一种异常状态,如果让公众平静接受已为常态的太湖蓝藻,失去对环境恶化的敏感和水污染的痛感——麻木不仁中,太湖的水污染会进一步恶化,恶化到公众不能再容忍的地步。

  把青蛙扔进煮沸的大锅里它会突然跃起求生,而将其放入温水中,在小火慢慢将水加热中青蛙会丝毫没有感觉,当水温加热到一定程度想要逃命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实际上,太湖水质污染到今天蓝藻频发的严重程度,也正是在“温水煮青蛙”效应中社会对环境变化失去敏感累积而成的。当太湖水因污染而出现死鱼死虾时,被当作常态平静接受了;当太湖水因为过度排污而不断发出异味时,也被当作常态习惯接受了;当太湖水因污染不能直接饮用时,处于发展亢奋中的人们还是麻木不仁——有一天量变终于累积为质变,严重污染下大规模暴发的蓝藻威胁到全城百姓的饮水问题时,人们才被污染惊醒了,敏感和痛感骤生,才开始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蓝藻及其背后的水污染。

  因为触及公众的日常生存,严峻的污染现实渐渐让公众养成了一点痛感。这种敏感和痛感对于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必要的,一方面,始终对这种“异常的正常状态”保持警醒的姿态,可以避免所谓的“常态”进一步恶化,变成另一种更加恶劣的“常态”;另一方面,这种敏感和痛感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可以对地方政府形成治理污染的压力,如果公众对蓝藻麻木不仁见怪不怪了,有关部门就更可能不将其当什么事了,也不会有治理的动力和压力了。

  公众面对成为常态的蓝藻时不必惊慌失措,不必过度惊恐——但也永远不能因为是常态就丧失痛感,那种丧失痛感的“理性”是一种麻木不仁。(曹林 北京 编辑)

13、谁让"公众参与"变成部门利益交易筹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08年04月21日 冯永锋

http://env.people.com.cn/GB/7144131.html

  现在的环保部门“很遭人烦”,原因是在全国很多系统不敢高调倡导甚至故意弱化“公众参与”的时候,居然要在今年的“五一”前试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同时,还就去年就推出的“公众参与办法”继续“试行”。

  环保部门这一“出头”,没把其他的部门推到尴尬位置,也没成为其他部门的学习榜样,却把自己推到了四面透风的示众台前。北大法学院教授汪劲甚至有个害怕说出口的“推定”:也许“公众参与”成了当前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谈判的交易成本。

  4月17日下午,在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举办的“沙龙”上,汪劲教授把他近段时间参与起草和讨论“规划环评立法”前前后后的“逸闻”,概要地向记者作了讲述。他说,本以为会是一部很实用、很精细的法规,结果,几易其稿之后,很多利益交锋下来,却成了一部 “宏观纲要”,显不出太多兴奋点。可能会与前几年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一样,成为徒具形式的一种高级程序。

  在诸多记者的连环追问下,汪劲说,这里面被删除最多的是“公众参与”的部分。而且,他发现,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是 “共进退”的。开始的时候,环保部门很聪明地列出了多处需要公众参与的地方,后来,每有一个部门提出反对,环保部门自己也马上跟着“反对”,公众参与的部分,几乎全被删除。

  有人这样推论说,环保部门一向觉得自己弱小,老盼望 “多部门联动”,有其他的“大哥”来拉一把。因此,当其他部门对“公众参与”表示疑虑和畏惧的时候,他们也马上疑虑和畏惧起来。本来,环保部门在全国所有“建设项目”中,只是起监督的作用,虽不敢说可有可无,至少其“博弈过程”容易被人当成“不识时务”。此时,环保部门最拿手的办法,是推出“公众参与”,以让环境保护更加泛化,以让“人人关爱环境”成为可能。

  可没想到的是,“公众参与”居然会很顺手地成为谈判交易筹码。当大家愿意“共进”的时候,“公众参与”就像味精、色素一样添加在里面;当大家“共退”的时候,味精、色素的“毒副作用”、“不可估量的风险”,会迅速被夸大。此时,坐在谈判桌前谈笑风生的人,连眼色都不用使,就心照不宣地合起力来,把“公众参与”这一块全都剔除出局。

  其实,公众并没有那么多闲心参与。因为政府部门本来就是公共利益部门,公共管理权力都是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手上。可公众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当资源和权力全部集中到政府官员手上的时候,有“极少数腐败分子”难以抵挡控制资源、分配资源、交易资源时的各种诱惑,在把公权私有化。

  因此,为了保证公共利益和公共资源有足够的“公共性”,为了保证少数人和少数部门不至于被过度集中于身边的资源和权力冲昏了头,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公众不得不打起精神,厚着脸皮,要求“参与”一把早晚会分派、零落到每个人身上的“公共决策”,要求把公共事务置身于公共的阳光之下晾晒一通。此时,如果他们发现,这种要求和冲动,居然也成为一种“资源”,被某些部门紧紧握在手里,拿去与其他部门做交易,以谋取更丰厚的“攻守同盟利益”时,真不知道其心中会翻涌起怎样的滋味,生出些怎样的诅咒,集结出怎样的挫败感。

14、环保宣传,官不及民?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4月21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7144248.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和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组日前联合公布了《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仅次于医疗、就业、收入差距问题之后,居第四位。 ( 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

  此次调查表明,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总体来看,公众从各相关部门及组织举办的环保宣教活动中获得环保知识信息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中政府部门的环保宣传活动占13.5%,而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是公众接受环保知识信息的首要渠道,占81.1%。其次是阅读报纸、杂志、图书,占47.3%。亲友、同事之间的交谈列第三位,占21.6%。广播电视等传媒在环保宣传中“打头阵”折射出媒体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而政府部门“名落孙山”值得人们关注与反思。

  应该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官员的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大会小会几乎“言必谈环保”,“生态建设”、“绿色GDP”、“节能减排”等时尚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种文件材料里。那么,为什么老百姓对此没能入耳入心,更乐于接受电视广播里的环保信息呢?这到底是相比之下,“焦点访谈”、“法治在线”等节目报道环保寓教于乐,更形象直观,易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还是某些官员热衷于充当光说不练的“环保秀”,到了要GDP还是要环保的取舍博弈之时,漂亮的慷慨陈词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老百姓早将这“忽悠”看得明明白白?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年一度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往往流于形式,一“秀”而过。笔者曾在网上搜索“六五环保宣传”或“环保一条街” ,可查到上万条除了城市名称不同、内容几乎相同的新闻条目。诸如,某某领导发表电视讲话、亲自走上街头察看宣传板;出动宣传车若干辆;展出环保图片若干张;散发宣传资料若干份;吸引参与活动群众若干人等等。如果说环保部门舍不得宣传方面的投入有点儿冤,因为既有专门的宣教中心,也有配套的硬件设施。但说某些环保部门在宣传上懒得动脑筋,一点也不冤,公众获得环保信息的主要来源就证明了这一点。

  政府部门的环保宣传应该向媒体学习,以人为本,创新理念,使之更亲近自然,贴近生活;让公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这样一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公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了,而且,多了一个环保支持者,环境监管就等于多了一只“眼睛”,严查破坏生态环境、非法排污的执法行动将不再是“一个部门的战斗”。

15、仇和设宴款待批评者,滇池就不会“完蛋”?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4月21日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7144291.html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是最早对“仇和新政”提出批评的学者之一。面对批评,昆明市委市政府主动邀请姚洋前往昆明,向客人详细介绍了昆明的招商模式和环境治理情况。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姚洋参观了滇池和开发区,接受了市委书记仇和设宴款待。临走前,姚洋给仇和送了两本书。一本是《国家的视角》,副标题是“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另一本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4月18日南方都市报)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今年3月20日,姚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2008“两会”解读以及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圆桌论坛上说:“你看仇和到了昆明市去当市委书记,他下的指标是每个局都必须去招商引资”,“我就在想,昆明好不容易是最后一块净土,他如果在那儿干五年,估计滇池也完蛋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曲突徙薪,对仇和与其他地方“仇和们”的一种警示。姚洋在亲临滇池参观后改变自己的看法。在今年元旦期间,仇和在昆明市环保局进行调研,提出了“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新观念。仇和还宣布,将太湖治污中的“河长制”引入滇池治理,党政一把手要对辖区水质和截污目标负总责。他本人则任盘龙江“河长”。如此治污力度,如果在发展中持之以恒,滇池就不会在仇和之手“完蛋”。

  仇和设宴款待激烈批评过他的姚洋并没有“收买人心”之意,实际上姚洋仍执着的坚持着他的观点,只是消除了一些没有“亲口尝一尝梨子滋味”之前的误解。他承认此前对昆明环保措施的认识与现实有距离,另一方面,对昆明目前的招商引资模式,姚洋仍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提出“我相信仇和是个好人,有胆识,有胸襟,但不能保证好人做的事一定于国于民有利。”由此可见,姚洋不仅关注仇这样一个“政治明星”的强势示范效应,更关注在他主导下的新的发展模式,这其中折射出一个学者关心时事的热情,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毁誉与得失。

  仇和与姚洋乃“君子之交”。仇和能在昆明设宴款待批评过他的人,彰显一种领导者的宽广胸襟和容人之量。领导者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观点,不是全由智慧和经验决定的,很多时候和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人的胸怀。 胸怀宽广博大者必豁达宽容,常常能从积极的方面去看问题,去吸纳不同意见,任何时候都能坦坦荡荡,迎接挑战。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心胸狭窄,既容不得人,也容不下事。听到批评之声,急于强词夺理,解释反驳,甚至面对媒体与网友的质疑采取居高临下或“退避三舍”之策,这样的领导在决策时常常刚愎自用,而出了问题又怨天尤人。相比于仇和,缺乏一种新时期领导者的气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领导干部志存高远,统揽全局,是做大事的人,就得从善如流,集思广益。仇和设宴款待批评者所折射出的宽广胸襟,让我们看到了滇池的明天,看到了昆明的希望,更看到了当今中国政坛新锐的为政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