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8
四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蓝藻污染专题报道:
1、今日早报: 湖州太湖水域出现蓝藻 环保部门密切监测水质
2、中国环境报: 太湖西南部蓝藻集聚 环境保护部组织专家找对策
3、新华网: 安徽紧急部署四大措施防控巢湖暴发蓝藻
4、中国新闻网: 无锡市长毛小平:对境内水域蓝藻将"一网打尽"
环境资讯:
5、中国新闻网: 中国与联合国将共办国际论坛“会诊”气候变化
6、新华网: 中国今年将投入巨资保护甘南"黄河蓄水池"
7、新华网: 云南滇池年内将恢复5000亩生态湿地
8、四川日报: 四川3部门联合出台政策 绿色信贷对污染企业说"不"
9、新华网: 重庆提高工业项目环境准入“门槛”
10、山西新闻网: 临汾4家企业污染环境受查处
11、东北新闻网: 停业整顿8家行业大户 辽宁向黑色污染发起猛攻
气候变化:
12、新华网: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今年台风提前到来
江河水走西南连载之五:
13、山中的大江大河
深度报道:
14、南国都市报: 限塑日期临近 老百姓纳闷不用塑料袋用啥好?
环境时评: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落实公众参与
1、湖州太湖水域出现蓝藻 环保部门密切监测水质
来源:今日早报2008年04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35822.html
去年夏天的那一股汹涌的蓝藻“绿潮”带来的影响,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们都记忆犹新。所以当有消息传出说“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大面积的蓝藻”,“4月初蓝藻再次提前现身太湖”,“今年太湖蓝藻肯定会再次大规模爆发”时,所有人顿时警觉了起来。
记者为此专程前往湖州太湖南岸,实地了解今年蓝藻对于太湖周边的影响。
目击
南太湖边蓝藻荡漾
从地图上看,太湖沿岸距离湖州的市区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开车的司机告诉记者:“要去太湖边上啊,不远不远,十几公里就到了。”果然,驱车十几分钟之后,记者就进入了南太湖区。
司机带着记者来到了离湖州最近的太湖边上,这里是位于南太湖大桥不远处的小梅口。据司机介绍,这里原来有湖鲜一条街,不过所谓一条街指的并不是餐饮店,而是停泊在太湖边上的一艘艘渔船,“以前从上海、杭州等地方自己开车来或者坐车来吃湖鲜的游客多得不得了,不过从去年起,因为防治污染的缘故,所有这些吃湖鲜的渔船全部停掉了。”
还没有来到太湖边,记者就已经从道路旁边的河流中看到了一些绿色的东西,沿着河岸向河中心荡漾着。而到达太湖岸边,记者发现,之前看到的绿色,在湖与河交汇的小梅口一带更加明显,在水面上铺了薄薄的一层,时而成片、时而成线,越是靠近岸边越密集。
“这个就是蓝藻了。”司机很有经验地告诉记者。
记者沿着太湖大堤一直往前,并没有看到传说中蓝藻非常严重时的“绿浪”,蓝藻也不像小梅口那么多。不过湖边靠着大堤的地方,蓝藻已经形成了一个圈,向湖里面延伸。天下着小雨,蓝藻随着风吹向岸边,并没有什么气味。
蓝藻进渔民退
在原先的湖鲜街,已经看不到一条做生意的渔船,现在太湖岸边只有一些长年住在船上的渔民,偶尔看到一两个人走过,冷冷清清的。一片片蓝藻就漂浮在在渔民居住的船只中间。
“这几天都是西北风,北面湖里的蓝藻都被吹过来,往南面这边漂,堆在岸边了。有风有雨的时候,蓝藻就淡了,但只要有一个星期的大太阳,又没有风,蓝藻就又茂盛起来了。”在船上织渔网的姚大妈跟记者聊了起来。
姚大妈说:“蓝藻以前只有夏天会多起来,现在除了冬天,其他时候湖里基本上多少都有点,不过是有时多有时少。看这样子,今年的蓝藻又要起来了。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前两天天气好,蓝藻就是在这几天里多起来的。”
蓝藻的兴起,对于像姚大妈这样的渔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在蓝藻生长的地方,是打不到鱼的。“水里面营养一多,蓝藻就长出来了,一长出来,空气、养料全都抢光了。”姚大妈说,渔民们为了躲开蓝藻,只能往太湖的中心地带去寻找湖鲜。“去年蓝藻厉害的时候,船要往湖里面开上四五公里,最严重的时候要开十公里呢。今年还不知道怎么样。”
就在记者和大妈聊天的时候,其他渔民也聚拢过来,说起这个让他们心烦的“绿魔”。“蓝藻堆积最厉害的时候,有四五厘米厚呢。”有渔民拿手指比划出一个夸张的厚度,“蓝藻底下,就什么都没有了。”
而蓝藻一旦泛滥起来,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光是平时蓝藻会发出一种难闻的味道,蓝藻死了之后那种腐败的味道更加难闻,就连长年居住在湖边的渔民也受不了。
4月初就有了一些征兆
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渔民说,现在环保局的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就会到湖周围来观测,有的拍照片,有的取水样。姚大妈也告诉记者,就在前段时间,她的船还载过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到太湖里面兜了好大一圈。
这种说法,记者在湖州市环保局得到了证实。湖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站长姚玉鑫告诉记者,监测中心一直都没有放松过对于太湖蓝藻状态的观测。监测中心通过从湖州几条河流进入太湖的入湖口取样,监测太湖的水质,同时,湖州的水厂也一直在监测取水口的水质。在去年蓝藻现象十分严重的时候,水质监测保持了每天一次,从今年1月到3月是一周一次。
太湖蓝藻再度出现的情况,监测中心也已经掌握了。姚玉鑫告诉记者:“4月初,我们就已经监测到有些地方有少量和微量的蓝藻产生了。”所以,进入4月份之后,监测水质的频率增加到一周两次。凭肉眼看,这些已经出现的蓝藻多数未成片,而是呈条带状,被风吹到岸边。
而从监测的结果来看,各个入湖口和水厂取水口的水质一直保持在Ⅲ类水质的标准,而判断蓝藻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叶绿素a的指数,今年1~3月一直保持在10毫克/立方米以下,但是进入4月份之后,一些观测点的数据上升到了10毫克/立方米到20毫克/立方米。姚玉鑫说,一旦数据指数超过30毫克/立方米,就需要上报省环保局了。
“去年也是在春天的时候,蓝藻就有了迹象,然后到5月开始温度一高,蓝藻爆发和蔓延的程度就加快。看今年的情况,估计我们需要加强水质监测,增加到每天监测一次。”
记者从太湖流域管理局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那里了解到,他们对之前“蓝藻再次提前现身太湖”,“今年太湖蓝藻肯定会再次大规模爆发”的说法予以否定。管理局的说法是,4月9日~10日,管理局再次对太湖重点供水水源地进行了现场检查,沿太湖取水口水质稳定,供水正常。太湖全湖水质监测数据表明,2008年1~3月,太湖水质与2007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保持在Ⅲ类标准,叶绿素浓度变化范围为11.6~17.6毫克每立方米,低于蓝藻爆发临界浓度(40毫克/立方米)。
影响
蓝藻之害可能波及饮用水
据姚玉鑫站长介绍,蓝藻的出现需要几个条件,一是水中的营养盐成分较高,这和水中的污染物有关系;二是水温比较适合;三是要有足够的太阳光连续照射,这就和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太湖水流动比较慢,新陈代谢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蓝藻很容易堆积,造成大规模的爆发。
蓝藻的爆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水源。湖州的两个水厂并不直接从太湖取水,而是在湖州内河取水。但是由于太湖北部水位不断抬高,原先顺流进入太湖的河水变成了逆流,太湖的水夹带着蓝藻倒灌进了湖州内河,所以湖中蓝藻的严重程度也开始影响到内河水源。
受到蓝藻影响的水源,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水质仍然可以是清澈的,但是水里面还是会有一种蓝藻特有的奇怪的味道,让人不舒服。所以防止蓝藻危害的最关键工作就是保证老百姓生活用的水源不被污染。
而蓝藻的生长,抢夺了太湖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养分和空气,造成了蓝藻所到之处,无鱼无蟹的情况,也给渔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太湖周围的旅游休闲产业,也由于蓝藻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影响。“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一美好景象,至少在蓝藻漂浮的水面上是感受不到了。
应对
应急预案防备蓝藻威胁
记者从湖州市环保局了解到,为了应对蓝藻带来的威胁,湖州市政府已经制定了《湖州市南太湖蓝藻防治应急预案》,如果蓝藻爆发,预案就会启动,市环保局,水厂等各个部门将联合行动,尽可能降低蓝藻带来的影响。
据了解,预案内容包括设置“浮坝”拦藻、从周边乡镇调水以及建立备用水源等,这些项目目前都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启用。
“治标还要治本。”其实防治蓝藻危害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减少水质污染,降低湖水中的氮磷浓度。湖鲜一条街的停业,就是为了防止营业的渔船所产生的垃圾对于太湖进行直接污染。另外为了减少渔民的生活垃圾对太湖造成污染,当地主管部门推行了“渔民上岸”政策,帮助一直住在渔船中的渔民上岸定居。
记者遇到的姚大妈就是即将定居的渔民之一,她告诉记者,不久之后,她们就要搬到港口后面的房子里去居住了。“你过几个月再来找我买鱼,买螃蟹,就找不着我了。”
另一条船上的李奶奶在太湖上生活了一辈子,她将湖上的蓝藻称为“臭草”:“政府出钱给我们建了房子,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搬出去,离开这个每年都长‘臭草’的湖水了。”
湖鲜街上原先的餐船老板将在旅游度假区内的陆地上建造餐饮场所,并配备规范的污水处理设备。
此外,湖州市环保局对于市内的一些污染企业还实施了24小时的在线监控,监督排放,减少对于太湖水质的污染。
时刻关心蓝藻动向的姚玉鑫告诉记者:“虽然由于天气变化、水流方向等原因,蓝藻的增长无法精密地预测,但是我们事先就要做好准备,避免蓝藻在今年再次造成危害。”
2、太湖西南部蓝藻集聚 环境保护部组织专家找对策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4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37443.html
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发现有蓝藻集聚现象,并形成明显的藻类水华。
经监测,发生蓝藻水华水域,水体中藻类密度在1500~2800万个/升之间,集聚带宽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类,呈丝条状分布,水体中藻类密度在500万左右。相关部门随即启动了蓝藻预警机制。
同时,环境保护部也组织有关湖泊环境专家聚集无锡,寻找应对措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金相灿,对今年太湖蓝藻水华情势进行了翔实客观分析,并提出了6项遏制蓝藻暴发的建议。
水体已形成“藻型生境条件”,今夏仍会有规模较大的蓝藻水华暴发
金相灿认为,目前太湖水质处于劣Ⅴ类,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化,水体已形成“藻型生境条件”。在春末、夏秋季温度、光照适宜时,太湖就会出现大面积、大规模的蓝藻水华,这一现象即使在努力控源治理的条件下,可能还会延续3~5年甚至更长时间,年间差异可能存在,但这种大趋势暂时无法改变。
金相灿认为,今年的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态势不容乐观,应当做好应急预案。他说,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决定蓝藻生长并形成水华的原因,一是环境要素,二是蓝藻的种源。
金相灿说,从环境要素来看,根据江苏省水利厅所提供的数据,从今年2月17日就从长江向太湖调水,目前太湖水位比常年偏高10~15厘米,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太湖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同时形成的湖流不利微囊藻的生长与堆积,有助于抑制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但是2008年是拉尼娜年,其特征是冷冬热夏,春季以湿冷为主,进入夏季将会是高温炎热且降水偏少。近期的温度遥感监测显示,3月10~20日期间,太湖周边地区的温度明显上升,尤其是梅梁湾周边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接着,金相灿又谈到了蓝藻的种源。根据前几年的观测与分析,太湖水华蓝藻的种源主要来自于前一年水华沉降到底泥表面过冬的蓝藻休眠细胞。2008年3月20日在全湖主要湖区的检测表明,太湖目前浮游植物中硅藻数量最多,蓝藻其次,绿藻最少。在南太湖水域,已有肉眼可见的微囊藻群体,而梅梁湾等其他湖区还没发现,藻类光合作用活性未发现明显的湖区差异。
随后,金相灿根据环境要素和蓝藻种源状况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由于冷春,以及近期的调水,稀释了营养盐并推动了水流的流动,因此,与近几年类似,仍有可能在太湖西南部水域最早形成水华;夏季仍会有规模较大的蓝藻水华暴发,持续的高温天气仍然会在西太湖和梅梁湾等湖区形成严重的蓝藻水华。
专家提出6项建议,遏制蓝藻暴发
针对今年还有蓝藻暴发的可能,金相灿提出6项应对措施。要强力控制污染源。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大工业污染源控制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取消围网养殖,加强污水处理厂出水、养殖废水、面源污染等低污染水的控制措施,修复湖滨带,增强湖泊自净能力,控制湖体周边入湖污染负荷。
要加大全湖蓝藻生长与水华形成的监测与预测力度。尽快启动蓝藻水华预测预警行动,在观测到南太湖水域形成蓝藻水华后,就要开始密切监视蓝藻水华的漂移以及北太湖水源地和景观湖区蓝藻水华的情势,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除南太湖水域的蓝藻水华,在一定程度上尽量减少全湖夏季的蓝藻水华种源。
要协调调水与防洪的关系。由于调水促进了湖流的流动和营养盐的输出,对控制蓝藻水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防洪安全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调水,并对调水的湖流走向进行监控。
要及时打捞蓝藻水华。根据风向和湖流对蓝藻水华的驱动,使其在局部湖区堆积的情况,及时进行机械或人工打捞。
要加强对水源地和景观湖区的监测力度。必要时采取围栏措施,减轻蓝藻水华对供水和旅游的影响。制订2008年太湖水华暴发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
要建立太湖生命观测系统与蓝藻水华预警平台(实验室)。太湖已形成了藻型生境条件,在今后的5~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蓝藻水华的暴发可能呈现常态化,蓝藻水华带来的灾害会不断危胁太湖的水功能,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技术的湖泊生命(藻类)观测系统与蓝藻水华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准确地观察湖泊藻类生命消长规律、蓝藻水华暴发机理、蓝藻成灾控制原理,为太湖蓝藻水华控制与减灾提供科学支撑。(龙庆 闫艳 高杰)
3、新华网:安徽紧急部署四大措施防控巢湖暴发蓝藻
来源:新华网 2008年4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3033
新华网合肥4月17日电(记者蔡敏)安徽省环保局日前下发《关于加强巢湖蓝藻应急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四大措施防控巢湖暴发蓝藻,
这些措施包括:要求有关地方政府增加敏感水域水质监测频次,在南淝河入湖区、十五里河入湖区监测点位水质偏碱性、富营养化指数达到65左右,或气象部门观测有蓝藻发生趋
势的情况下,对巢湖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出入湖河道水质以及蓝藻易发区的水质,加密监测,必要时增加到每日1次。
要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及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环境监管,增加监察、监测频次及明察暗访力度;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准入,禁止新上向巢湖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项目;一律责令取消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对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超标排污的企业,一次查到处以高限罚款,二次查到责令停产治理,三次查到责令其关闭。
要求有关地方政府,严格依法执行水源地环境管理措施,完善饮用水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城市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做好突发情况下饮用水深度处理物资准备及备用水源的储备保障,保证群众饮水安全。
组织开展流域农业生产、畜禽养殖、旅游业务和船舶污染综合防治。
根据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布的水质月报,今年2、3月巢湖水质持续下降为重度污染,主要环湖河流南淝河、十五里河水质自去年8月以来,已连续8个月处于重度污染状态。随着天气转暖,蓝藻暴发的可能性增大。
4、无锡市长毛小平:对境内水域蓝藻将"一网打尽"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4月1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18/content_8002198.htm
3月25日,工作人员在放流鱼苗。当日,2008苏州太湖渔业增殖放流仪式在吴中区光福镇太湖边举行,近30万斤花鲢、白鲢等鱼苗被投放到湖中,以控制太湖蓝藻的产生、改善太湖水质。增殖放流活动还将在太湖的漫山、梅梁湖等8个地方分批举行,各类鱼种投放总量将达80多万斤。 中新社发 李俊锋 摄
天气热起来了,太湖蓝藻又起来了吗?记者今日驱车至无锡太湖马山、十八湾太湖水域,一眼望去太湖水质尚清,阳光下淡绿色水波中未现“魔草”蓝藻随波逐流的绿影,也未有腥臭味飘出,空气清新宜人。
去年这里是蓝藻暴发重灾区。一年来,各项生态修复工程正大张旗鼓地进行。记者看到,环太湖一公里范围内的畜禽围网养殖及喧嚣的沿湖渔船饭庄已全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翠绿的八千亩环湖生态林正静静地“守卫”着太湖。无锡去年率先在太湖流域地级市中完成定置渔具的清除,众多悠闲垂钓的人影也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据无锡市环保部门人士透露,目前太湖出现蓝藻漂浮物的确切位置是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及湖州白雀乡一带,且有部分蓝藻因风力影响飘浮至无锡宜兴,目前正在全力组织打捞。
无锡市市长毛小平日前曾对媒体表示,无锡遵循“守土有则”, 对境内水域出现的蓝藻将“一网打尽”,做到“日生日清”。他认为,饮用水安全事关民生大事,无锡要以“高度热情”和铁的纪律严防死守。
一年来,江苏省专门在无锡召开了治理太湖的千人大会,各地官员都为太湖减污签下了军令状。因此,太湖蓝藻事关主要官员的乌纱帽,没人敢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无锡在去年完成了入湖河道沿岸三十七个排污口封堵任务后,今年,正在进行二十三条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沿岸两侧一百五十四个排污口的封堵。同时,引长江水入太湖的工程已经完成,长江水进入太湖,对改善太湖水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该市最新一次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太湖无锡水域与去年同期相比,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总体水质有所好转。改善程度超全太湖平均水平。目前该市正严密防控,“雷达”式的多层次监测预警体系正加密“扫描”全市各水源地及主要入湖河道,确保今夏城市饮用水安全不再受去年蓝藻侵袭之痛。 (洪晓红)
5、中国与联合国将共办国际论坛“会诊”气候变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4月1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18/content_8001476.htm
中国科学技术部十六日下午向媒体吹风说,由中国与联合国相关机构联手主办、旨在“会诊”气候变化问题的“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将于本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论坛主题为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设置有“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重大技术及国际科技合作”、“资金与市场机制”等五个分论坛,将从技术、方法、政策方面全方位地探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是一个“会诊”气候变化问题症结、寻求解决问题“处方”的高层次盛会。论坛还将专门举办“节能减排和绿色奥运”主题会议,介绍北京奥运会在节能减排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与会世界各国、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的交流与讨论,“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将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寻找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途径,研讨促进技术研发和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机制以及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提供资金保障的渠道。中国官员表示,这次论坛成果将对正在进行的由联合国组织的气候变化谈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此次“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由中国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亚太经社及世界气象组织共同主办,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承办。(孙自法)
6、中国今年将投入巨资保护甘南"黄河蓄水池"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18日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804/18/t20080418_15196071.shtml
从今年起,中国将逐步投入44.51亿元,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进行保护和综合治理。
记者日前从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当地各级政府正在加紧制定进一步的详细实施规划,其中游牧民定居点工程建设今年将先期展开。
甘南藏族自治州发改委办公室主任格桑诺布介绍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等三大工程17个子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44.51亿元。
甘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长江分水岭地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黄河流经这里433公里。由于黄河水在这里得到大量补给,这一地区也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黄河蓄水池”
当地有关部门1956-2004年的观测数据显示,这一地区每年向黄河补水约65.9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如果加上四川若尔盖高原来水,黄河流经甘南后,径流量要增加约108亿立方米,这占到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黄河年均径流量的18.6%。
但是,由于人口增加、过度放牧以及气候的变化,这一地区的生态呈现出恶化态势,草原出现了严重退化、沙化现象,433公里黄河干流两岸出现220公里长的流动沙丘带;湿地面积也逐渐减少,10多条河流干涸。整个区域对黄河水的补给能力也因此下降。
为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中国政府于去年底决定投巨资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
甘肃当地有关生态专家认为,这一项目的实施有望有效改善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新华网:云南滇池年内将恢复5000亩生态湿地
来源:新华网 2008年4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3035
新华网昆明4月17日电(记者李怀岩、王江)记者从昆明市环保局了解到,今年昆明将完成滇池湖滨5000亩生态湿地的恢复建设工作,并力争到2009年完成1.5万亩湖滨生态湿地的恢复建设。到2010年,滇池周边将完成32平方公里“四退三还”任务,即退塘、退耕、退人、退房和还湖、还林、还湿地的任务。
据介绍,“四退三还”工程是建设滇池湖岸亲水型湿地带、实现滇池流域生态修复目标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恢复和保持滇池沿岸生态系统平衡。
今后,云南将建设湖岸亲水型湿地带,在环湖公路沿线两侧建设生态林带。同时,在有条件的湖岸,逐步拆除防浪堤,全面推动湖滨自然湿地恢复。
8、四川3部门联合出台政策 绿色信贷对污染企业说"不"
来源:四川日报2008-04-18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08-04/18/content_13016357.htm
记者昨(17)日从省环保局获悉,为进一步加强环保和信贷管理的协调配合,日前,省环保局和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银监会四川监管局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据此,三部门将建立起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联动机制,将各地企业的环保情况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实施绿色信贷。
《意见》突出环境信息通报、企业风险评估、银行信贷监管三个环节,以加强环境保护防范信贷风险为首要目标。根据《意见》,环保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九项环境信息。人民银行则负责加强监测分析和窗口指导,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支持,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及生产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而银监部门要定期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企业环境信息;把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工作情况纳入银行业机构评级的考核内容。同时,《意见》也强调了对三部门的责任追究。(吴昭华曹小佳记者李丹)
9、重庆提高工业项目环境准入“门槛”
来源:新华网 2008-4-18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718
新华网重庆4月17日电(记者 徐旭忠)为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重庆市从产业政策、规划布局、环保标准等方面提高工业项目环境准入“门槛”,引导项目合理选址,用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按照重庆市的“十一五”规划,在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到2010年,重庆市污染负荷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至30%,资源与环境将不能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智奎表示,建立环境准入制度,通过源头控制、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工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显得十分紧迫。
张智奎指出,重庆市工业主要集中在都市区(主城九区)的“两江”工业密集带内,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饱和;渝西地区水资源短缺,如发展造纸、锶盐、化工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会加剧用水矛盾;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若引进项目不当将对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造成威胁。为此,重庆市在工业项目规划布局上,进一步突出了对这些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有利于从规划上加强控制,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和防范环境风险。
重庆市规定,长江、嘉陵江都市区江段及其上游严格限制可能对饮用水源带来安全隐患的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工业项目,禁止建设可能排放剧毒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内环线以内禁止建设燃煤项目,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区域禁止建设大气污染严重的项目。
同时,重庆市创新性地引入了“污染物排放效率指标”概念,将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作为项目准入条件之一,结合各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
为将环境准入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重庆市要求各发展区域在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项目时,污染物排放效率指标如高于规定的限值,环保部门将不核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投资主管部门不审批、核准,建设、国土、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不为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银行不为项目提供贷款。
10、临汾4家企业污染环境受查处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08-04-18
http://news.daynews.com.cn/sxxw/524506.html
省环保局正在对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处理,要求相关企业尽快进行整改
本报4月17日讯(记者 薛琳)煤场没有防尘设施,扬尘污染严重;含油废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生产废水溢流于生活污水管网,形成渗坑污染农田……今日,记者从省环境监察总队了解到,临汾市4家企业因环境污染问题遭到群众举报,省环境监察总队现场核实后,依法进行查处。
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发现:山西永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原煤、精煤堆放场地没有配套防扬尘设施,扬尘污染非常严重,而且原煤破碎系统没有配套污染防治设施,生产时粉尘超标排放;山西太岳焦化有限公司存在焦油回收和化产品工段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含油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随电厂冷却水一同外排的,焦粉筛分系统未配套污染防治设施,筛分过程中存在粉尘污染等问题。安泽县红星联营煤矿井扩建项目没有办理相关环保审批手续,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矸石堆放场地也没有按照“三防”制度建设。
在举报中反映的曲沃县一家糖厂的污染,实际上是天泉淀粉加工有限公司,该公司在试生产期间,事故池没有按照试生产批复要求建设,导致生产废水溢流于生活污水管网,外排于厂区西墙外农田,形成渗坑造成污染。去年8月2日,临汾市环保局对其进行检查时发现此问题,下达了停止试生产的通知,此后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在现场检查时,该公司不仅渗坑废水未采取有效措施处置,而且又于3月12日擅自恢复了试生产。对此,该县环保局对其下达了立即停产治理通知书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针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省环保局已责令临汾市、安泽县环境保护局及时向当地政府进行汇报,采取区域综合治理措施。同时,要求所涉企业按相关要求尽快进行整改,杜绝污染物超标排放,并补办相关环保审批手续,在没有办理相关环保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不得擅自恢复生产。目前,省环保局正在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对检查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处理。
11、停业整顿8家行业大户 辽宁向黑色污染发起猛攻
来源:东北新闻网 2008-04-18
http://liaoning.nen.com.cn/77971867083735040/20080418/2428607.shtml
被关停的小造纸厂厂房已被拆除
造纸设备已停止运转
提要:
4月15日,辽宁打响环境执法年“第一枪”,果断停业整顿8家造纸大户。这8家企业污染排放占整个造纸行业90%左右。造纸企业排污是辽宁多年来环境污染的顽疾,据初步估算,全省造纸行业的工业产值贡献率仅为0.4%,而污染贡献率却高达43%,正负效应反差巨大。
以解决造纸污染问题为突破口,我省决定对14个重点区域和7个重点行业,进行三年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并在环境执法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推行有特色的辽宁做法。
众多迹象显示,面对企业环境污染,此次,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之坚、力度之大可谓空前。在未来的日子里,对辽宁企业来说,要想获得“出线”权,就必须首先闯过环保关。
4月1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8家规模位居全省同行业前列、污染排放占整个造纸行业90%左右的造纸大户,被省环保部门宣布实施高限处罚,并被责令在4月20日前停业整顿。
这8家造纸企业,铁岭有两家,鞍山有两家,锦州有两家,盘锦和营口各有一家。其通病是污水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转或者不完善,生产废水长期超标排放,其中营口造纸厂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超标29.9倍,是8家造纸厂中化学需氧量污染最严重的企业;而悬浮物超标最严重的铁岭开原制浆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超标近60倍。长期以来,这8家造纸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严重影响了排污流域内水的环境质量。虽几经限期治理,但企业无视有关规定,继续超标排放。
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停业整顿这8家企业,是辽宁“环境执法年”打响的“第一枪”,也是向黑色污染发起的猛烈攻击。一场大规模的环境执法行动由此在全省拉开。
造纸不治 辽河之水难清
“一个造纸厂,污染一条河”,造纸企业排污是多年来辽宁环境污染的顽疾。据初步估算,我省造纸行业的工业产值贡献率仅为0.4%,而污染贡献率却高达43%,正负效应反差巨大。
据省环境监察局公布的信息显示,铁岭市开原纸业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虽然齐备,但经常停运,企业擅自将废水通过市政管道外排,COD(化学需氧量)超标达20倍。锦州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生产废水超标排放。地处大辽河入海口的营口造纸厂,不仅是辽河流域最大的污染源之一,也是全国30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之一,其废水排放量和污染负荷分别占到营口地区总量的50%和80%,大量的废水长期排入大辽河口和渤海的辽东湾,这些污染源严重威胁了辽河流域水体水质和生态安全,正如省环保局局长王秉杰所言,“造纸污染不治,辽河之水难清”。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我省已提出三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全部消灭超五类水体,五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城市段景观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从今年开始,将分期分批关停省内小造纸企业。对关停、停业整顿的企业,各级环境监察部门要及时监督管理。
省环保局已决定,今后凡是有超排、偷排劣迹行为的企业,不再支持其环保治理项目,并将其记录在案;对长期治理不力、企业超排、偷排严重的地区,暂缓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对国控重点污染源,要按照污染减排要求和行业标准,重新核发排污许可证,实行排放总量控制。今后,超出排污许可证核定排放量的企业,一律视为违法超排企业,并予以处罚。按照国家绿色信贷政策,对有环保违法违纪行为的企业实行限贷、停贷。按照国家绿色证券政策,严格企业上市审核,对存在违法违规长期超排、偷排的企业不予上市审核,并定期向社会及有关部门通报企业环保现状。
1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今年台风提前到来
来源:新华网2008-4-18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714
新华网广州4月17日电(记者徐清扬)台风“浣熊”目前正逼近海南,比多年同期提前了两个月。珠江水利委员会和广州气象专家认为,台风“浣熊”如此早生成,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原因。
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情处预报专家钱燕分析认为,今年台风来得如此早,主要原因是2007年8月爆发的拉尼娜近期仍将持续,直到盛夏前才可能结束。另一个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自去年冬季以来明显转弱,位置偏东、异常偏北。在这样的海温分布形势和副热带环流背景下,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发展。因此,今年台风不仅来得早,而且还可能来得比较频繁,其影响力及破坏力也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介绍,历史上最早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发生在4月28日,历史上最早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出现在5月2日,台风“浣熊”有可能打破这一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最早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他认为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背景下,台风的强度和移向会趋于复杂多变,防御难度将更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13、山中的大江大河
文/汪永晨
今天《绿家园每日江河信息》上有消息说:去年5月,太湖暴发蓝藻水华危机,无锡市民饮用水源受到威胁。14日,来渝出席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会的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林泽新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蓝藻肯定将再次袭击太湖。这天的消息还包括巢湖污染,滇池污染,三峡出现消落带。
这些消息不能不说明,我们的生活正面临着人为的自然灾难。
今天我们一行人,走在从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到石棉的大山里。手里拿着GPS的我,在车上忙得“手脚并用”。
坐在车上忙什么呢?忙着给河边冒着烟的企业定位,忙着给把江河弄干的电站定位。在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上,我的本上记下的定了位的点已经到了14个。在大山里的这些企业,给大山带去的是什么呢?
蓝天白云之下
今日的大山里
大山里峡谷中的电站
因为赶路,照片都是从车窗照出去的。有两张照片当时拍的时候只因是为它定了位,就抢拍了下来。晚上整理照片时,才发现有两张照片画面上的字和内容放在一起,真用的上那个词:耐人寻味。
创建和谐企业
抓好安全工作
大山与大罐这张照片,大罐里流出的白白的是什么我不知道,只是把它与大山放在一起的人,一定会质疑我:大山与罐放在一起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大山与大罐
我们城里人生活的周围的湖泊有了蓝藻,故乡没了河流。大山里总该给大自然留些“人家”能生存的空间吧。可是我们也没能放过地占为了已有。这种占有与生态文明能相提并论吗?谁能为我解释。
今日大山中
14、限塑日期临近 老百姓纳闷不用塑料袋用啥好?
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2008-04-18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8/04/18/010225076.shtml
“限塑”之后,需要做好哪些功课?
塑料购物袋,是市民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日用品之一,使用塑料袋,也成了大家近乎依赖的消费习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超市和快餐文化的发展,塑料袋在消费领域开始普及。随之而来,“白色污染”这个词语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了全社会亟待解决的“公害”。
17日,记者从海口市环卫局了解到,海口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1000吨,其中塑料购物袋约占5%。
限塑日期临近,面对一种消费方式的转变,恐怕单一个“限”字很难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还有很多方面的“功课”要做。
市民调查
买了菜 拿啥装回家?
“限塑期马上就要到了,您准备好了吗?”针对这个问题,17日,记者在市民中展开了一番调查。
17日中午,记者来到城西市场,发现肉类、蔬菜、干货、调料等商品都是摆在零售摊点上散装出售的,顾客表示,如果要买其中的一样东西,就要为塑料袋额外再给钱,对此他们很难接受。
“买一小块豆腐,也就是一块多钱,如果花几毛钱再买个袋子,谁愿意这么做啊。”陈女士说,一些商贩表面上可能不收塑料袋的钱,但她又担心被变相加入菜价。
有市民指出,去超市、商店购物时,店方都是拿塑料袋给顾客盛装商品,已经成了长期以来的习惯,这样确实很方便。如果限制塑料袋使用,消费者再去购物时,拿什么来盛装商品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不可能总提着个篮子去逛超市吧?再说了,蔬菜可以直接放入菜篮子,可在市场上买熟食或者水产品之类的东西怎么办?”市民陈女士说。市民王先生表示,他买东西都习惯了用塑料袋,除非能有同样方便携带的替代品,否则即使实行收费,他还是会用。
“塑料袋就要被限制使用了,可市场上的环保购物袋还没有大量出现。”专门从事塑料袋批零生意的蔡女士说。据她介绍,限塑以后,她准备转向从事环保购物袋的批发零售生意,目前的批发市场上,最多的包装袋就是塑料袋,她还没找到关于替代品的批发渠道。
市民们普遍表示,政府“限塑令”的初衷和政策本身是好的,关键是有关部门应尽快找到塑料包装袋的替代品,不然即使实行“有偿制”,也难禁塑料袋的使用。
不用塑料袋 用啥好?
塑料购物袋一旦被限制使用后,拿什么当替代品?目前市民提的较多的解决办法是,用菜篮子、布袋、纸袋来代替。
市民林先生建议,可以用棉布袋或者牛皮纸袋盛放干货,这类材质的包装袋结实而且对于人体没有害处;鱼肉等湿货则可以用网兜盛。
张小姐认为,扭转消费观念需要一个过程,一下子禁用塑料袋不太现实,可以呼吁大家尽可能重复使用现有的袋子,另外,市民到超市购物可以准备几个大型的购物袋,购物完毕后,再自行分装。“生鲜冷冻类放入可降解保鲜袋内,生活用品放入棉制的大口袋里。”张小姐说。
还有一些市民提议使用一次性纸袋。
然而有市民对这些提法提出反对意见。一市民认为,一次性使用的纸袋,更浪费资源;布袋重复使用,重复装蔬菜或生鱼生肉很不卫生,经常洗涤,又容易导致更加宝贵的水资源被大量浪费。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拆西墙补东墙,不符合限塑本身的宗旨。”环保人士刘先生指出,大量生产并推广环保购物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环保购物袋贵了点
17日下午,记者对海口几家大型超市、商场进行走访,一些商家已经推出了环保购物袋,价格从3元至5元不等。除了顾客购买商品达到一定数额,商家会赠送相应的环保购物袋以外,其他情况下基本上是由顾客出钱购买。
有市民指出,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环保购物袋价格偏高,应考虑推出一些价格更低廉的环保购物袋。
“假如塑料袋收费1毛钱/个,一个环保购物袋5元钱,就可以买50个塑料袋。如此以来,很多人可能觉得继续使用塑料袋更合算。国家限塑就很难奏效了。”海南大学大四学生小王说。
观点
建议商家消费者共担环保购物袋费用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与义务,应该由社会共同承担,因而环保包袋的费用只让消费者承担有失公平。”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法律顾问邓绍天先生指出。
邓先生表示,“限塑”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面对这样一项社会责任,商家也应该是承担者,环保购物袋的费用,也应由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承担。
“具体操作起来,比如一个环保袋的价格为3元,商家卖给顾客的价格可为1.5元。”邓先生说。他还指出,顾客去购买商品,给商家带来了利润,商家在销售商品时,与顾客共同承担环保购物袋的费用,符合我国《合同法》等民商事法律的基本精神,也符合交易习惯和基本情理。
市民期待“限塑”实施细则出台
“限塑令”的目的是环保,这不仅仅是商场、超市和消费者的事情。如何堵住不合格塑料包装袋的生产源头?如何监管农贸市场及流动性强、经营地点不固定的商贩,以防止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这一系列问号等待解决。
为保护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治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对环境的污染,近日,我省公布了《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袋购物袋塑料餐具管理规定(草案)》。《草案》除了严禁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外,还明确要求应当鼓励开展对替代用品的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活动,并规定了违反规定的具体处罚措施。
市民们期待这项规定早日出台,主管部门依此严格依法,加强日常监管,只有这样,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宝岛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1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落实公众参与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4月17日 杨东平
http://env.people.com.cn/GB/7134086.html
近日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公众参与,是立法过程的重要一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能够建立公开渠道使社会各界表达观点,发挥了现代政府的一个正当功能。这表明政府开始显现出作为多种利益协调方应有的作用,而不仅仅定位为利益中的一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保障环境安全、遏制污染、避免环境纠纷的重要举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受到了关注环保的民间组织、环评机构、学者、法律界人士、以及各界有责任感的公民的广泛关注。
规划环评所涉及到的都是区域性规划和大型工程,影响面和相关利益方都很广泛。我们认为《条例》应该最关注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我们关注在实施规划和环评的全程,尤其是立项前期就要有公共参与。当今中国社会,各种利益方的发声能力和渠道明显不同,各方博弈能力的悬殊巨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强调,在规划环评中,制度性地保证公共参与渠道畅通和参与过程有效可以作为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制度性救助。
我们注意到,《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虽然提及公众参与的内容,但在落实层面上远远不够。
首先,公众参与条款的可操作性差,缺乏清晰的参与渠道与参与方式。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明确的表述,尤其要对应不同的问题设立不同的公共参与渠道,例如公众是否在规划进行前期就可以参与,参与时有哪些权利、什么情况下必须召开听证会、如果较大争议政府不采纳是否可以采取公益诉讼等等。
第二,公众参与应贯穿从规划前期到环评出台全程,并得到制度性保证。若在环评过程中没有按照法规来实施公众参与,应该设立问责制和行政诉讼;若由于没有公众参与而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引入公益诉讼机制,使相关责任方承担法律后果。
第三,应明确环评中的“保密”与“公开”。《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保密的部分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若不加以详细的规定,极易成为利益集团避免信息公开的借口。除了对保密内容加以规定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证不属于保密范围的内容得到公开。《条例》还应该对谁来公布不保密的部分、如何公布、以何种形式公布、在什么时间公布以及没有公布应该如何弥补加以规定。保密是特例,公开是常例,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作为规划内容是否公开的基本规则。
第四,环评专家库的组成要注意平衡。不仅要有工程技术专家,更要重视引入人文、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专家,以使评价结果综合性的兼顾多方利益,更具科学性。
此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规划环评审查主体应该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规划环评过程中,审查者必须能够跳出部门利益,客观的审查规划的环境影响,而现今只有环境保护部才能真正承担这样的角色。若如《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所规定的“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就会造成环评规划需要进行审查时,可以绕过环保部门而在利益部门内部或之间进行,大大降低了环评审查的力度。
原国家环保总局某官员曾说,“开展规划环评是环境综合管理的重要体现”。我们希望《条例》能够在征求公众意见后明确落实有关公众参与和审查权等相关条款,体现政府“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同时我们希望在《条例》颁布后能够真正发挥法治作用,要鼓励公众参与,尤其是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环境影响不仅仅影响的是自然界,对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更可能影响大规模的人群。因此,除了环境影响之外,规划和大型工程更应引入社会影响评价。
在我国几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在为区域规划和大型工程建设后遗留的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付学费。希望随着《条例》的完善和有效推行,能够尽量减少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公众参与,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