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2
四月二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背景资料:世界地球日
2、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通过《环境保护部工作规则(草案)》
3、东方网: 环境保护部通报淮河水质仍属中度污染
4、新京报: 国家环保部社区听民意
地方信息:
5、环境保护部: 媒体与公众参与云南澜沧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培训班在普洱市开办
6、江西日报: 江西环保赣江行启动 着重跟踪监督重点污染源
人与自然:
7、新华网: 20万尾珍稀水生动物重归大自然
污染信息:
8、法制日报: 武汉投入10亿治理东湖20年 水质仍为劣五类
气候变化:
江河水走西南连载之七:
10、江河水走西南之七-臭草紫径泽兰
深度报道:
11、人民网-人民日报: “城市绿肺”遭人为破坏:人类生存遭受威胁
12、新华网: 大城市污染严重 殃及花香越来越淡
环境时评:
13、工人日报: 面对太湖蓝藻,我们需要何种理性
14、腾迅财经特约: 太湖暴发蓝藻概率几何?
15、大河网-天下声音: 每一天都应“绿色出行”
1、背景资料:世界地球日
来源:新华网 2008年4月2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3303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记者郑昊宁)今年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数十万群众参与集会,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
作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此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目前,世界环境问题越发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淡水资源污染等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此外,随着全球工业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致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正在成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问题。
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虽然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没有统一的特定主题,但“只有一个地球”始终是它的总主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2005年11月22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08年定为“国际地球年”。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今年,中国确定的“世界地球日”主题与“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的宣传口号一样,即“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其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地学知识,加强全社会对地学的认识和有效利用,提高公众对资源国情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环保部通过《环境保护部工作规则(草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4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4-22/101915405483.shtml
中新网4月22日电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1日主持召开第一次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保护部工作规则(草案)》。周生贤强调严格执行工作规则的要求,忠于职守,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全力推进历史性转变,努力开创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会议认为,为适应机构改革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促进环境保护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国务院工作规则》的规定和环境保护部组建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环境保护部工作规则》是十分必要的。修改后的《工作规则》共十三章五十九条,它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职责,规范了内部工作程序,强化了对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审批管理,同时还对环境保护部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进行后评估,以及政务公开、廉政建设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体现了坚持依法行政、转变职能、从严治部的要求。会议决定,该规则经进一步修改后出台施行。
周生贤指出,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勤勉尽责,知难而进,兢兢业业、干干净净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举全局之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
周生贤强调,环境保护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全面实施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继续开展机关“五大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全力推进历史性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周生贤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的攻坚年。要按照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和《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的要求,认真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各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抓紧提出和落实好“三定”方案。“三定”方案批准后,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突出重点,改进方法,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提高效率。要切实加强机构改革的组织领导,统筹兼顾,保证机构改革、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第二,努力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一要着力推进结构减排,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关停小火电、淘汰炼钢、水泥、炼铁、造纸、酒精等落后产能的任务。二要着力推进工程减排,下功夫抓好促进度、保质量、抓运营三个环节,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按计划完成燃煤电厂3000万千瓦以上机组脱硫设施安装工程和1000平方米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三要着力推进管理减排,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建立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标准,研究设立环境税,开展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试点,制定高污染产品目录,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等工作,综合运用环境经济政策推进减排工作。
第四,努力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优良的环境保障。加大协调周边省市共同行动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区域联防机制,减少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燃煤锅炉和生活污染,坚决落实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各项措施。
第五,加大力度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进一步落实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库区开展生态安全评估,提出“一湖一策”的综合治理方案。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确保今年年底实现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100%的目标。
第六,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完善环保后督察机制,重点监管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化工、造纸、电力、钢铁行业,严厉打击危及群众饮水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
第七,认真做好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等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科技支撑。
第八,深化机关“五大建设”。继续在统一思想、转变作风,理顺机制、强化培训、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为机构改革和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和制度保障。
3、环境保护部通报淮河水质仍属中度污染
来源:东方网2008年04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4-22/021815401108.shtml
淮河水质并没有因为沿淮四省治污力度的加大而超过预期。环境保护部透露,目前淮河水质仍属中度污染,与《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要求和沿淮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昨日通报淮河流域2007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称2007年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沿淮四省政府加快治污工程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责任目标考核,淮河治污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淮河总体水质与2006年相比保持稳定。
这位负责人指出,总体上看,淮河水质仍属中度污染,与《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要求和沿淮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部分出境断面氨氮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治污工程还需加快进度;城镇污水处理厂削减污染效能仍有待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依然不足。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治污工作,2008年,沿淮四省要统筹考虑淮河治污与污染减排工作。在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向淮河“十一五”规划项目倾斜。将减排目标考核和治污目标考核紧密结合,减排总量的核定与流域水质改善挂钩。
据悉,今年沿淮四省将加大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污染深度治理和清洁生产,切实降低氨氮排放量;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地方实施更为严格的氨氮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审批向淮河干流及支流排放含氮污染因子新建项目。同时,抓紧编制淮河“十一五”规划分年度实施计划,细化和分解规划任务,加快实施规划项目。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章轲)
4、国家环保部社区听民意
来源: 新京报2008-4-22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beijing/2008/04-22/021@083520.htm
对望京变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行政复议申请,表示研究后给予答复
■ “居民抗议小区旁建变电站”追踪
本报讯 (记者白杰戈)昨日,国家环保部工作人员与望京南湖西园居民代表见面,针对望京变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行政复议申请,听取了居民的意见,但没有现场答复。
2007年12月30日下午,望京世安家园和银领国际的数百名居民聚集在小区外,反对在小区旁建设220千伏变电站。今年3月6日,他们向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要求依法撤销北京市环保局此前对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4月14日,他们又向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改组成立的国家环境保护部提出申请,要求听取行政复议申请人的意见。
“比较仓促。”昨日,南湖西园居民介绍,他们上午接到见面会的通知。下午4时,北二环某宾馆,三位居民代表和居民联系的一位环境法专家被获准进入会议室,望京街道办司法所所长刘铁立以及数十位居民在外等候。
国家环保部行政复议处和环评处共四名工作人员到场听取了居民意见。居民代表和环境法专家在发言中提出,变电站选址周边为居民区,但电力部门没有事先告知并征询居民意见。
居民据此要求撤销原有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在征询居民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见面会持续不到一个小时,国家环保部工作人员没有现场答复居民代表,表示将会继续研究行政复议申请,再给予答复。
5、媒体与公众参与云南澜沧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培训班在普洱市开办
来源:环境保护部 2008-04-21
http://www.zhb.gov.cn/info/gxdt/200804/t20080421_121458.htm
四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云南省环保宣传教育中心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昆明项目办,在普洱市举办“媒体与公众参与澜沧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培训班”。来自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昆明四州市的环保宣传人员、广播、电视、报社记者、宣传部、水务局、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党校教师以及民间环保社团组织、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共30余人参加培训。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博士于秀波,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研究中心博士、教授冯彦,副教授柳江,云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博士、教授王金亮亲临培训班就澜沧江流域的开发及面临的挑战,流域的综合管理方法和媒体与公众如何参与的途径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课堂讲授以提问、解答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从理论到实践、教与学双方受益匪浅,参加培训人员表示,过去参加过许多培训,但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次
培训,既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感受到受教育的乐趣,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参加这样高规格、创新教学的培训学习。
6、江西环保赣江行启动 着重跟踪监督重点污染源
来源:江西日报2008-04-22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market_supervisor/709431208826113_1.shtml
4月21日,记者从2008年环保赣江行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的环保赣江行活动将围绕“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主题,重点在两个条例的执法检查、跟踪监督重点污染源等方面开展。
开展两个条例的执法检查
今年将对全省贯彻落实《江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情况,特别是工业园区及重点污染源企业开展节约资源、能源及综合利用情况进行检查、采访,继续推动我省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对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情况,特别是各设区市城市规划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和县(市)限制生产实心粘土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继续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跟踪监督重点污染源
对重点污染源特别是主要江河源区、环鄱阳湖区域重点污染整治情况和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跟踪监督。选准项目,抓住要害,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开展检查,继续跟踪督促整改。督促检查“七个不准”的落实情况,特别是主要江河水源保护区内不准排放污水、在主要江河沿线不准开办污染严重的企业等。同时,深入工业园区检查“三高一低”企业运行情况。
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
今年将特别邀请10多位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参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坚持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批评曝光相结合,检查采访与跟踪问效推动问题的解决相结合,深入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对严重违法行为要督促有关部门坚决依法查处,对一些久拖不决的突出环境问题要一抓到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
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出谋划策
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有利于我省(指江西省,下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富民工程和生态工程。环保赣江行活动将大力推进环鄱阳湖区域节约资源能源、清洁生产,推动发展生态经济;跟踪督促重点污染源整治或关停,跟踪监督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污染防治情况,保证饮用水安全;推动环鄱阳湖的县(市)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对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
7、20万尾珍稀水生动物重归大自然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22/content_8028789.htm
新华网长沙4月22日电(记者 苏晓洲)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在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黄龙洞,农业部和湖南省有关负责人及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等,将200余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学名大鲵)放归响水河、水晶河两大溶洞自然生态水系。
据农业部有关官员介绍,当天,我国在湖南、广东、湖北、陕西、贵州等地同时举行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有20.661万尾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得以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其中包括中华鲟12万尾、胭脂鱼8万尾、大鲵6610尾。
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樊祥国告诉记者,在张家界黄龙洞放归的大鲵属于“子一代”(即野生娃娃鱼人工繁殖的第一代),经过精挑细选,具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而放归环境选择有“世界溶洞奇观”之称的黄龙洞,原因在于黄龙洞有响水河、水晶河两条地下河,其中位于第二层的响水河全长2800米,水深平均6米,水面约2万平方米,水温常年在15摄氏度左右,河水源自山泉,常年水质清新,冬天无冰冻断流,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是娃娃鱼最理想的生存环境之一。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一直将增殖放流作为恢复和重建濒危物种野外种群的重要手段,近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一系列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归中华鲟、胭脂鱼、大鲵等4000多万尾。
农业部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近些年中华鲟、娃娃鱼、胭脂鱼人工繁育都取得突破,但由于人类活动持续增多,野外生存的珍稀水生动物还在不断减少。将人工培养的珍稀水生动物放归大自然,其重大意义在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8、武汉投入10亿治理东湖20年 水质仍为劣五类
来源:法制日报 2008年04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4-22/082415404319.shtml
图为东湖垃圾堆积在岸边本报记者 胡新桥摄
武汉的东湖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湖山若隐若现,磨山掩翠,堤岸飘絮,正是大好春光出游时。东湖这全国最大的城中湖,向来是武汉人歇息身心的一块静土。
但是,昨日记者驱车环湖一周,竟没看到一艘游船泛舟湖上。何以如此?湖岸边泊着的一艘游船上,舵手老张斜靠在船帮上显得有些无精打采:“是不是环保局的说湖水坏了,把人吓得不敢来?”
4月7日,武汉市环保局公布的《2007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东湖水质从五类降为劣五类,这意味着人体不宜接触。4月8日,执法人员陆续清除了东湖周边的水上歌厅和游船。
武汉大学在东湖之滨,该校研究生谢建伟告诉记者,他在武大学习、生活了六年,刚入校的时候,在东湖旁游玩,会闻到一股股臭味,经过近几年的治理,现在好像稍微好些。但天气热的时候,还是会有恶臭味。
而他的前辈,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张军亭老师说:“我们当初读本科时,那才真叫山清水秀,水清澈见底,随时都可以捧一把喝的。”张老师是1983年考进武汉大学中文系的。
今年7月,谢建伟就要毕业离开武汉了。他说,这个最后的暑假,本来想去东湖“八一”游泳池畅游一番的,现在东湖水变成劣五类,人体不宜接触,“实在是一大憾事”。
《东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和治理对策》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健康院士所做的一篇学术报告。报告称:包括生活污水在内的外源污染是导致东湖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湖底沉积物对磷的释放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武汉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东湖水质下降,主要是因为东湖的子湖庙湖在“拖后腿”。庙湖不仅存在养殖问题,而且排污口未被堵住,导致东湖水质受到影响。尽管近几年相关部门一直在进行整治,但水质变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限制养鱼、封堵排污口外,还要进行清淤、水体修复等治理,任重道远。
目前,东湖周边已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3万吨,铺设管道77公里,20个主要排污口被“封口”,七成东湖入湖污水被截流。但是,由于整个东湖的汇水面积119平方公里,而东湖周边的几座污水处理厂,总体处理面积只有40.7平方公里,东湖截污工作仍不理想。
2007年11月,武汉市再次启动了东湖截污工程,对8处共21个排污口全部实施“封口”,预计每天可减少两万余吨污水排入东湖。据称,工程完工后,东湖周边陆域污染将彻底得到根治。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东湖的治污工作已经进行二十几年了。武汉市政府曾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近10亿元,开展东湖周边的污水治理工作。
上世纪末,利用世行贷款的东湖污水治理项目进入高潮时,当地媒体也这样报道:项目将根治东湖污水。
今日站在东湖边,当微风将一阵阵臭味送入鼻孔时,记者仍有这样的担忧:花巨资治污,东湖水质会不会继续恶化下去?
东湖边风光村一家渔具建材店老板跟记者有着一样的担忧。他说:这些年来东湖水一直都有臭味,以前还有些人在湖边钓鱼,但钓上来的鱼都有柴油味。今天早上,已经有鱼翻塘死了,估计之后死鱼会更多。
这位在东湖边长大的中年汉子说:真怀念小时候,东湖的水多好啊,但愿东湖治理不要进入越治越污的怪圈。
2008年4月18日,兰州市“安宁桃花会”隆重开幕。是夜,电闪雷鸣,大雨如洗。4月19日是“谷雨”节气,深夜,细雨蒙蒙。4月20日清晨,兰州市民打开窗户,看到了一幅罕见的壮丽雪景图!
春夏之交遭遇了“冰雪”袭击!
如果把这张摄影照片和4个月以前的“雪灾”景象放在一起,很难找到它们的差异。
2008年的雪景应该具有特殊含义
美丽的雪景突如其来,上午十点基本消融,中午就已经化为乌有。大自然的魔术只是精彩一瞬,留下来的是摄影、摄像引发的思考。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热点话题。问题是,“气候变化”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气候变化”是生态演变的内在机制,它将深刻而广泛地改变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景观特征。在人类历史上,每次大范围的气候变化都会引起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气候变化”成为历史变革的“预兆”,这是值得注意的。
11、“城市绿肺”遭人为破坏:人类生存遭受威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4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48210.html
公园的开辟和发展,见证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的变迁和社会更替的影子。
公园的发展源于社会需求
早在19世纪,人们为消除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城市弊病而寻找改革的良方,最终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公园绿地的建设从此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
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思路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中心地带,“生长”着一块巨大的方整绿地,足足占据了153个街区,成为钢筋混凝土丘陵中的一块绿洲,它是纽约的骄傲,也是纽约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纽约中央公园始建于1858年,由奥姆斯特德提议兴建并担任设计,他坚信城市中的人需要缓解压力的舒适环境,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先河,被尊为“美国园林之父”。他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它创造的是公众空间,而不是与权力、地位相关的个人空间。当时的市政府接纳建议后,拨款500万美元,买下这块800多英亩的“城市宝地”。建园前后耗时20余年,难能可贵的是,在以后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中,无论市区怎样扩展,这块绿地一直没有被侵占。
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中没有专门向市民开放的公园,花园和园林完全归私人所有,不向社会开放。19世纪60年代,侨居中国的西方人士最先在沿海开埠城市建造公园,将西方的造园艺术和公园设计理念引入中国。当时较为著名的公园有上海的外滩公园、虹口公园、天津的英国公园等。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国内的传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形成了他们心中理想的公园模式:公园不仅能美化环境,还是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更是引导民众接受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教育场所,公园具有休闲、教育、运动、文化等诸多功能,这种理想的模式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步得到实现。
“城市绿肺”遭人为破坏
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常常被誉为“城市绿肺”。城市公园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公园的好坏与否,与规模无关,关键是它能不能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愉悦。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除了具备优美的环境、完备的设施外,公园还应该开放、包容,让每个市民都有着平等享受安静、休憩的机会和权利。
但是,城市公园绿地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不少城市公园“缩水”,在商业行为的逼迫下,其休闲文化属性处于被建筑森林围困的尴尬境地。少数开发商为求得商业利益,不顾群众的强烈反对,贸然巧立名目私搭乱建,以发展为名,行蚕食公园之实。南京某公园近年来不断将公益性用地改商业用,在公园东大门北侧将一大块土地建成某某休闲酒店,完全成了一个商业区;在公园中划出部分土地建成所谓“嬉水园”,每年只有7、8、9三个月作为一个游泳池来使用,再后来又在公园中间划出一大块地区,建了一个封闭式的射击游戏区,在东大门南侧的绿地建了办公楼等等。更有很多公园用地,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一些部门眼中的宝地,有些“关系户”开发商在公园兴建会所、酒楼,甚至商品房。上海市某生态城市公园周边,建满了各种高档高层楼盘,更有些小公园几乎被周围的各种楼盘围得“透不过气来”。
诸如此类的问题普遍存在,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开发商没有为公园建设投资,却靠公共绿地抬高房价,获取巨额利润。公园的景致被破坏了,城市的绿化系统受损了,公园有限的自然气息被周边建筑里的“人气”冲淡了。
蚕食绿地威胁人和城市生存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居住、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理应服务于民众。但为了城市短期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和少数开发商的利益,一些城市的有关职能部门不惜牺牲广大公众的权益。公园是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除具有旅游价值、文化教育、休闲游乐的功能外,还折射该城市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城市往往因公园的存在而变得更有文化魅力。在国际上,城市公园被公认为优效物品,所有人都有到公园游憩、活动的权利,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园一般被作为基本福利提供给公众,实行免费开放,以保障所有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权利。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职能部门在进行规划和建设审批时,能多考虑些公共利益,如果舆论能及时引导、披露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公园一定会变得更多,必将真正成为大众的乐园,而不会沦为富人的“后花园”。
城市公园具有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公园绿地固然承担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更能满足市民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精神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后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如果只注重经济开发,忽视公园绿地的保留,到头来只能是拔苗助长,从而加速城市的衰老。绿地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就像阳光、空气、水与人一样,任何变相蚕食绿地的开发都是对人和城市生存及精神的一种威胁。
政府应及时制止违规占用公园绿地的行为,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城市绿地公园的周边人多地少,提高土地综合使用效率是当务之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让公园这种城市公共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及社会效益,在城市发展和公众利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提高认识,合理规划,强力监管,真正让公园发挥应有的功能,让每个市民享有一份绿色的安宁,一片晴朗的天空。
链 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关于加强公园管理工作的意见》 (建城[2005]17号)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公园用地、改变公园用地性质,改变公园的功能。对公园内的违章建筑要坚决予以清理、限期拆除,对与公园规划、功能不相吻合的建筑物、构筑物要做出规划,逐步拆除。
12、大城市污染严重 殃及花香越来越淡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47686.html
随着大城市污染越发严重,人们开始抱怨花香越来越淡。美国一项研究证实了人们的这一直觉。研究发现,发电站和汽车排放污染物会破坏鲜花产生的的香气分子,使得鲜花不“香”,进而扰乱昆虫传粉过程及其食物供给,使传粉昆虫数量大幅下降。
传播受阻
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有关污染物影响花粉传播的研究,他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花香怎样在空气中传播。花香对传粉非常重要,不少传粉昆虫需要通过嗅“香”找到鲜花,帮它们传粉。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大气污染》双月刊上。
研究人员以金鱼草为例。他们发现,金鱼草花虽容易挥发香气,但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它释放的香气分子在空气中很快就会与汽车释放的臭氧、氢氧化物或含氮污染物结合,以致其结构改变,不再释放花香。
英国《独立报》21日援引研究小组成员约瑟·富恩特斯的话说:“鲜花产生的香气分子在污染程度低的环境里,例如19世纪时,传播距离能达到1000米至1200米。现在,香气分子在受到污染的大城市,即使顺风,传播距离仅有200米至300米。”
难寻花“香”
研究人员指出,不少传粉昆虫靠花香找到鲜花,如果鲜花不“香”,传粉昆虫可能无法“嗅”到鲜花在哪,或它们需要用更长时间,飞行更远距离寻找香气迹象。这些昆虫可能需要动用视觉寻找鲜花,而非嗅觉。
由于鲜花不“香”,一些以花粉为食的昆虫寻不到鲜花便觅不到食,而鲜花也会由于传粉不足难以继续繁殖,这种状况可能引起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研究人员担心,环境污染不仅会使昆虫难寻食物,它们击退敌人和吸引异性配偶的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
急剧减少
鲜花不“香”使得传粉昆虫难寻食物,其中蜜蜂受到的影响最大。
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靠蜜蜂传粉,它以花蜜为食。研究人员表示,鲜花不“香”已经严重影响蜜蜂的食物供给。
研究人员发现,英国乃至全球范围,蜜蜂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美国原有250万个蜜蜂群落,如今四分之一的蜜蜂群落由于“群体崩溃紊乱”现象而消失。人们已经发现了不少遗弃的蜂巢。
其他研究结果也显示,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荷兰一些地方的蜜蜂数量正在减少。富恩特斯认为,环境污染可能是其诱因。
这种危机现在已经波及欧洲。虽然英国官方人士坚持,“群体崩溃紊乱”并未波及英国,但英国相关部门官员已经发出警告“蜜蜂可能在未来10年内消失”。
研究人员还不确定污染是“群体崩溃紊乱”现象的诱因,但他们相信,污染使得蜜蜂和其它昆虫生活更加困难。
13、面对太湖蓝藻,我们需要何种理性
来源:工人日报2008年04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50116.html
据4月20日新华社报道,针对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了部分群众不必要的惊慌”,有专家呼吁,“对于太湖蓝藻应理性看待,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必炒作”,并且表示,“蓝藻是存活在地球上35亿年的生物,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国际上此类事件多有先例……”
对于太湖蓝藻及其背后的水污染,过分恐慌当然不是理性做法,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呼吁“理性对待”顺理成章。但细品专家摆出的上述“理性”论据,以及“不必炒作”的批评,又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个疑惑:如此“理性”是不是有些过头了,乃至有“麻木不仁”之嫌?进而不禁要问:对于太湖蓝藻我们究竟需要何种理性?
首先必须承认,“太湖蓝藻已是常态”是事实,也是“理性看待”必须面对的客观前提。但如果我们承认理性应足够全面、深入的话,就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些客观事实:其一,蓝藻固然“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却是严重污染不争的具体见证;其二,太湖蓝藻虽然“已是常态”,但只是近些年人为污染之下的“常态”,而非其历史上本来固有的“常态”;最后,“短时间无法改变”、“国际上多有先例”等固然是实情,但这显然又不能成为我们不紧迫解决蓝藻问题的借口,因为目前的实情是,蓝藻所表征的水污染已到了不彻底解决治理而不可的地步。事实表明,对于太湖蓝藻,目前我们急需的其实是这样一些理性:既不惊慌失措、过度反应,更不能讳疾忌医。我们需要的是时刻保持危机紧迫感的忧患理性。也就是说,在蓝藻治理上,近年来已取得的成绩当然需要充分肯定,但却不能耽于这些成绩而沾沾自喜,更要看到与既有成绩相比的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进一步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据最近环境保护部督查中心对太湖流域苏锡常三城市所做的抽查显示,三市53家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中,80%的单位存在超标排污或其它环境违法行为,“暴露的问题十分严重”。为此,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警告:“太湖治理的成果还十分脆弱,管理稍有放松就可能反弹”,并作出“蓝藻水华今年可能再度暴发”的判断。可见,治理太湖蓝藻不可有须臾放松。
哲人尝言:“最大的理性是能够反思反省的理性。”具体到对待太湖蓝藻一事上,这种最大理性显然只能是“形势稍有好转,犹须兢慎”的理性,而非那种避重就轻的貌似“理性”的理性。
14、太湖暴发蓝藻概率几何?
来源:腾讯财经特约2008-4-22
http://review.financeun.com/news/2008422/1106082751.shtml
本文摘要:人们对去年在太湖暴发的蓝藻记忆犹新,今又到“蓝魔”容易暴发的季节,有关蓝藻的话题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经过一年治理后的太湖还会暴发蓝藻吗?
谁也不想看到太湖再次暴发蓝藻,但事实上从今年3月底开始,太湖的西南部水域就已经出现了大面积蓝藻。4月14日,到重庆出席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会的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林泽新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蓝藻肯定将再次袭击太湖。林泽新是根据他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无锡市农林局张宪中也证实了林泽新的说法。他介绍,从卫星云图分析,在3月底、4月初,太湖南部就出现了蓝藻。
按照中国传统新闻报道的定位,林泽新的说法“违背”了中国人报喜不报忧的特点,林泽新的话肯定会刺激一些人的神经,尤其是引起某些地方官员不满和反驳。就在林泽新“今年蓝藻肯定将再次袭击太湖”的言论见报之后,有关媒体网站立即出现了不少“针对”性的报喜文章。例如:据记者了解的情况,太湖西南部的部分水域出现大面积蓝藻,江苏省已启动省、市、县三级应急机制,加强太湖水质预警和治理,确保不发生饮用水危机。而江苏省最新环境监测太湖水质及蓝藻监测情况是,太湖无锡水域与去年同期相比,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总体水质有所好转。根据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地面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湖体藻类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在正常范围波动,近期未发现蓝藻水华大面积聚集现象。
无锡政府方面所述报道实不像有蓝藻的迹象,但是江苏方面对太湖富营养化监测的结果却与水利部监测的中度富营养化明显变轻了,其它指标也能轻易看出“避重就轻”痕迹。无锡市长毛小平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锡遵循“守土有则”, 对境内水域出现的蓝藻将“一网打尽”。也许是对自己之前的说法缺乏信心,针对越来越多的“乐观”文章的出现,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随后对他们之前“蓝藻再次提前现身太湖”,“今年太湖蓝藻肯定会再次大规模暴发”的说法予以否定。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使太湖流域管理局看起来矮了一截。
众所周知,去年太湖蓝藻带给人们的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基于蓝藻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危害,近年来沿太湖流域各级政府部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水质也确实有了好的改观,为防止今年蓝藻暴发,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精心安排和部署,目前已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蓝藻事件的发生,这让关注太湖生态环境的人们心中稍有宽慰。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受气温、营养化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太湖暴发蓝藻的可能性依然不可预测,假设一旦出现大面积的暴发,是人力所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控制的,更不要说“一网打尽”了。
水利部之前的“今年太湖蓝藻肯定会再次大规模爆发”的说法,虽然不一定准确,但至少可以说是忠言。但凡忠言逆耳、总是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如此地“肯定”太湖蓝藻会再次大规模爆发,等于是否定太湖流域各县市一年来的治理成效,无锡、湖州等地站出来说几句豪言壮语或轻描淡写也不为怪。我相信沿太湖流域各地对待蓝藻不敢儿戏,必以高度的责任感加以对待。当然,太湖蓝藻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生态后果,即使努力控源治理,也可能要延续三年五载,甚至更长的时间。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陆健健认为,由于太湖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太湖蓝藻暴发的情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在这种情况下,没人敢说一定不会发生去年的情况,没人敢说今年的情况一定比去年好。
本月7日至9日,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率队到无锡,专题调研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并与省、市共同商讨今夏应对蓝藻、确保供水的方案。张力军提醒:今夏蓝藻水华仍可能大面积暴发,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好水源地监测预警等各项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在无锡期间,张力军通报了由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做的抽查结果。通报说,督查中心对三市53家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检查,其中80%的单位存在超标排污或其他环境违法行为,暴露的问题十分严重。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有关部门信誓旦旦,太湖水质如何好转,但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沿太湖流域仍有80%的企业在超标排放,我们对太湖的前景还能乐观吗?但愿太湖蓝藻暴发不要被某位学者专家言中。
15、每一天都应“绿色出行”
来源:大河网--天下声音2008年04月21日 高福生
http://www.dahe.cn/xwzx/txsy/wyfy/t20080421_1291048.htm
4月17日是河南省直机关“能源紧缺体验日”,包括省领导四大班子在内的全省84家省直机关的2万多名干部职工倡导“绿色出行”,很多人停开了公务车和私家车,选择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早上7时55分,正是上班高峰,平日车流如梭的省政府大门口却显得安静了许多,虽然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行色匆匆,但基本上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
近年来,与“绿色出行”有关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2007年8月17日至20日,在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期间,北京实行单双号、错峰上下班等方式来削减行驶车辆,倡导有车族“每月少开一天车”;云南昆明于去年10月起,将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设为“无车日”,成为全国第一个月月都有“无车日”的城市。此举虽然对有车族带来短暂的影响,但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却是轻松的出行和舒适的环境,赢得了80%的市民支持……
更值得称道的是,近期,国内不少城市都出现了爱好绿色出行的民间组织,有些以“暴走族”又或“走班族”自称,他们不挤公交、不开车,而是穿上运动服走路上班;有些则以“自行车一族”自称,他们回归传统,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一些省部级领导干部也身体力行,带头加入到坐公交或步行上班的行列,用“绿色出行”来支持节能减排,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事实上,包括走路与骑自行车在内的“绿色出行”方式,早就成了国际潮流。上个世纪的1988年9月22日,法国便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车日”。当时许多欧洲城市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在城市里没有我的小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够获得片刻的清净。短短几年时间,“无车日”迅速席卷欧洲并蔓延到世界各地。目前,已有1488座城市加入到这一活动中。
面对“无车日”之类的“绿色出行”活动,很多参与者和管理部门感觉到的是一天节约了多少能源,减少了多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缓解了多少交通压力。在我看来,这些活动的象征意义已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一天不开车能减少的污染是微乎其微的,但它对倡导环境保护和唤起市民的环保意识,包括对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多一些了解、重视,却远非省了多少油、节约了多少时间和金钱来衡量的。
眼下,“绿色出行”已成了众多国人的共识,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同消费期盼天天都是“3.15”一样,公众也希望这种绿色出行方式既不要成为狮子座流星雨——当天热闹壮观,过后烟消云散;也不要流于形式和口号;更不要像一些纪念日那样,沦为“政绩秀”,而应该从实际出发,有足够的公交运力做保障,在不扰民不误事的前提下,让人们快快乐乐心甘情愿地放弃爱车,绿色出行。
我们期盼“绿色出行”,更期盼每一天都应、都能“绿色出行”。当有一天,人们上班回家、走亲访友、外出购物,不再需要通过“XX日”、“XX节”来一刀切式的强制大家“体验”,走出了“运动式”的怪圈,让大家自觉自愿地步行、坐公交或骑自行车,自由自在地享受出行的通畅和空气的清新,那么,真正的“绿色出行”也就如期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