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7
四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大洋网-信息时报: 大中科院院士称中国GDP增速超7.18%将加速环保危机
2、人民网: 水土保持执法不手软
地方信息:
3、中国环境报: 孟学农一月内四次批示:决不让污染成山西形象
4、新华网: 河北将在京津周围建成23个湿地保护区
5、新华网: 三成滩涂遭破坏哈尔滨多项措施恢复松花江生态
污染信息:
6、中新网: 山西临县"土炼焦"死灰复燃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7、南湖晚报: 太湖南部水域开始生长蓝藻 呈现越来越多趋势
8、新华网: 全球海滩污染严重
人与自然:
9、新华网: 三江源遭遇低温雪灾 “动物天堂”变样了
10、新华网: 世界濒危珍禽朱鹮易地落户浙江
江河水走西南连载之四:
11、峡谷的悲哀
深度报道:
12、南方都市报: 广东水资源调查:水源大省,避不开缺水尴尬
13、经济观察报: 重庆环保局的“鸭尴尬”
14、中新网: 杭城3个月发放环保袋10万多只 使用者寥寥无几
环境时评:
15、中国经济时报: 蓝藻又绿引发太湖环保治理之惑
16、河北日报: 水权纷争呼唤有效协调机制
1、中科院院士称中国GDP增速超7.18%将加速环保危机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2008-04-17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708221208396314_1.shtml
“GD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10年之内中国不能根本解决环保问题,那情况就难以收拾了。”昨天(4月15日),土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在广州“广东科技论坛”上如是说。
不可盲目追求GDP
赵其国院士介绍,研究显示,“GD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而我们大多数省市的GDP增速都在13%到17%,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21%,这样盲目地追求GDP,是要出大问题的。10年之内中国不能根本解决环保问题,那情况就难以收拾了。”
对于全国各地出现的灰霾天气,赵其国院士告诉大家,“1957年到2005年我国东部年平均能见度下降10Km,,西部能见度下降的幅度和速率约为东部的一半,显示出我国以能见度下降为表征的区域霾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在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我们的霾颗粒物甚至比美国还超过好几倍。”
“灰霾如果呼吸到肺部里去,人感觉不到,但会影响到肠胃和呼吸系统,所以去年我们建议国家气象局要公布这个霾,以前是没有公布霾的,但是现在不公布就不可以了,霾与雾不一样,而且现在发现霾在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分布情况比经济不发达地区多得多。”赵其国说。
空气和水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许多第一,经济增长第一,外汇储备第一,直接投资第一等等,同时带来很多担忧的问题,就是消费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费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和水污染排放第一。可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赵其国解释,“如果中国不改变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社会问题。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中国人均2000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 蒋隽 谢智慧)
2、水土保持执法不手软
来源:人民网2008年04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33225.html
水利部缓批34项电力、煤炭、煤化工、电解铝等项目
人民网贵阳4月17日电(记者高云才)我国水土保持执法不手软,水利部从严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对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等34项电力、煤炭、煤化工、电解铝等项目,因其不具备开展前期工作条件实施了缓批措施。这是记者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工程建设项目要实现水土保持审批。去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划定13条红线,明确对陡坡开发等10种情况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批准,对3种情况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通过技术评审,有效遏制了不符合政策法规项目盲目立项建设的势头。
据悉,2007年全国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21万个,其中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260个,涉及防治责任范围112万公顷,计划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650亿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稳步推进,有效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全年共验收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410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项目46个。全年共组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检查4.9万次,检查开发建设项目4.6万个,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7000多起。
3、孟学农一月内四次批示:决不让污染成山西形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4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31200.html
被媒体誉为环保省长的山西省省长孟学农时刻关注着全省的环保状况,从3月14日~4月8日,26天内对媒体和各界反映的环境问题连续4次做了详细而具体的批示或指示。环保部门迅速落实,使161家违法排污企业停产,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
从网上看到滹沱河山西段污染调查后,立即要求省环保局和忻州市政府调查解决
今年3月14日,孟学农省长从网上看到华声国际传媒网“一条河的悲情命运——滹沱河山西段污染调查实录”后,立即要求省环保局和忻州市政府调查核实,并采取措施解决。
山西省环保局会同省监察厅组成联合督察组,对滹沱河流域山西段的23家排污企业进行了现场抽查。经调查,滹沱河沿线6个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向滹沱河及其支流排污的问题,仅原平市境内的原平市电厂和污水处理厂每日流向滹沱河的污水就达6万吨。监测表明,原平化工有限公司外排废水中挥发酚超标1.14倍,铅超标0.04倍。
调查组组长,山西省纪检委驻省环保局纪检组组长、省环保局党组成员赵建平说:“这比报道反映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要求,对定襄县东霍淀粉厂等161个违法建设项目采取停建、停产措施,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针对山西晚报刊登的太化集团污染问题,立即委派调查组调查
3月29日,孟学农省长看到山西晚报刊登的《黑尘遮天残渣裸堆废水肆流》的报道后,又做了批示。省环保局党组立即委派调查组赴太化集团进行了调查。
调查中发现,太化集团每天产生的200多吨工业废渣在距离造气车间不足50米的区域随意堆放,未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扬散”措施;熄渣产生的含碱废水(蒸汽)渗入地表和周边建筑物,对土壤和建筑物造成严重污染;公司在厂区西南角设有占地80亩、堆放200多万吨废渣的废渣场,渣山高达十几米,废渣中含有严重污染环境的硫化氢;部分废渣仍在自燃,夜间渣山“鬼火”(火电呈蓝色)随处可见,附近空气中弥漫着剌鼻的气味和热流,并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炸裂声,严重威胁着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山西晚报的报道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调查组建议省政府加大对太化集团的整治力度。太化集团立即开始整改,并撤销了两名处级领导的职务。
检查途中看到污染严重地区,立即要求查处
4月2日,在晋中检查的孟学农省长看到介休市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景象后,要求省环保局进行检查。省环保局对烟粉尘超标的企业进行处罚,要求未配备环保设施或设施运行不正常的企事业单位限期治理。对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的,责令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介休市随后开展了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4月8日,孟学农省长在回太原途中,看到清徐和交城两县大运高速公路沿线交界处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后,立即给刘向东局长打电话,要求立即查处。省环保局检查组检查后要求,如果交城、清徐两县整改不到位,省环保局将对两县实施建设项目区域限批,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记者胡早)
4、河北将在京津周围建成23个湿地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33112.html
新华网石家庄4月17日电(记者杨守勇)环绕京津的河北省近年来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到2015年,河北将在京津周围共建成2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京津周围地区的滦河河口、衡水湖、白洋淀、北戴河沿海等湿地均得到有效保护。目前,衡水湖和昌黎黄金海岸已建成国家级湿地类型保护区,南大港、白洋淀、唐海、海兴已建成省级湿地类型保护区。另外,张家口坝上的安固里淖、闪电河流域、察干淖也将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河北省有关部门批准建立了永年洼、南宫群英湖两个湿地公园,并启动了塞罕坝湿地保护与恢复、小五台山保护区二期建设、白洋淀湿地保护与恢复3个项目,总投资近3000万元。
在河北,湿地不但具有一般湿地的基本功能,还具有防止海水倒灌、蝗灾的特殊功能,对于当地社会生产和周边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极特殊的意义。
5、新华网:三成滩涂遭破坏哈尔滨多项措施恢复松花江生态
来源:新华网 2008年4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3014
新华网哈尔滨4月17日电(记者梁冬)面对松花江沿岸日益遭到破坏的滩涂资源,日前,哈尔滨市正规划制定大规模的保护措施,力争通过在滩涂上建湿地植物园及提升松花江水位等多项措施,逐步恢复松花江沿岸滩涂植被及河流生态系统,使松花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滩涂是湿地的一种,系指江道内常水位和洪水位之间的浅滩、边滩、江心地带。
据哈尔滨水务滩涂部门介绍,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滩地、沙洲面积达211平方公里,城区段有大套子滩岛、阳明滩、狗岛滩等滩涂18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河道的沿江滩地被大面积占用,开荒种地、挖塘养鱼、抓禽捕鸟、打砂取土、私建滥建等活动普遍存在,逐年在蚕食着松花江沿岸的湿地生态资源。目前,已有58平方公里滩地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占哈尔滨滩地总面积28%。
据介绍,目前占地达1.8万平方公里的金河湾湿地植物园已在松花江北岸破土动工,预计于今年8月建成。滩涂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以生态恢复手法为前提,通过清滩造岛、加固滩岸、改良土壤、引水入滩、恢复植被等技术手段,恢复湿地的原有功能。届时,将缓解哈尔滨市滩地的水土流失,对改善松花江哈尔滨段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今年年内,随着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的竣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将常年维持在116米左右,使松花江的自净能力提高,使松花江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
根据计划,今年,哈尔滨市将恢复松花江市区段滩涂生态33万亩,并完成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等生态功能区恢复计划的50%治理任务。
6、山西临县"土炼焦"死灰复燃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来源:中新网2008年04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30666.html
一位正在干活的工人告诉记者,这里的土炼焦窑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时开时停。用这位工人的话说“土炼焦窑污染很严重,但利润很高,环保局查的紧,老板偷偷干”。作者:张雷杰
近日记者在山西省吕梁临县招贤镇的樊家山、段家塔、刘家庄、高家焉等几个村的山沟里看到,早在2003年就被政府取缔的土法炼焦炉又死灰复燃,土炼焦炉依然存在,并且这种状况在该镇几个山村都很普遍,炼焦炉排放出大量废气,土法炼焦炉产生的大量废渣被随便弃在,肆无忌惮地污染生态环境。
4月15日,根据群众举报,记者来到山西省吕梁临县招贤镇,眼前的情景让人难以相信,在该镇樊家山、段家塔、刘家庄、高家焉等几个村的山沟里,有数十个成型的土焦窑,像一个个小山丘,连绵起伏。其中不少窑正在出焦,工人们忙的不亦乐乎;还有一些即将点燃的新土焦窑以及正在修建新的土窑。
在樊家山村的一条山沟里大大小小几十座土炼焦窑布满了整条沟,其中有几家焦窑刚刚投产正在出焦,还有部分土焦窑看样子是刚刚拆除,砖块瓦砾被随意地丢弃着,整个河床一片狼藉。
一位正在干活的工人告诉记者,这里的土炼焦窑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时开时停。用这位工人的话说“土炼焦窑污染很严重,但利润很高,环保局查的紧,老板偷偷干”。
招贤镇人大主席杜宗平告诉记者土炼焦窑死灰复燃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群众受利益驱动和土炼焦工艺简单、隐蔽性强,执法困难等所以尽管也下力气检查、取缔,但还是会有死灰复燃现象。
杜主席还告诉记者:“镇政府前几天就曾该镇的小焦窑进行了一次联合整治行动,目前都已基本关停了。”对于记者发现的土炼焦窑,杜主席表示要坚决取缔,并欢迎媒体监督。
据介绍,山西吕梁市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在该县招贤镇的一些不法焦主看到招贤镇山多沟深,当地百姓致富心切,于是许多农民以小利,在山沟违法新建土焦炉,而当地基层政府官员由于环境意识差,没有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炼焦业是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尤其是生产工艺落后的土炼焦、改良焦。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多,大量的煤气、煤焦油等化工产品被白白地浪费掉,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土地与资源的极大浪费。
山西是煤业之乡,煤炭产业长久以来一直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为了确保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使用,早在2003年,山西就开展取缔关闭土焦、改良焦的专项行动,由当时的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各级政府及环保、经贸、电力等部门大力配合集中行动。政府下了如此之大的决心,但一落实到基层就会出现“土炼焦工艺简单、隐蔽性强,所以尽管也下力气检查、取缔,但还是会有死灰复燃现象”的说辞,不知道这样的说辞是在替政府的决策做“解读”还是在替自己的做法做开脱。(张雷杰)
【1】 【2】
7、太湖南部水域开始生长蓝藻 呈现越来越多趋势
来源:南湖晚报 2008-04-17
http://news.zj.com/zhejiang/gdxwhc/2008-04-17/953721.html
中新浙江网4月17日电 2008年4月16日,太湖南部水域已经开始生长蓝藻。据当地居民介绍,蓝藻是从10天前开始生长的,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林泽新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今年蓝藻将再次袭击太湖。
此前,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已拆除了沿太湖的餐船、关停“湖鲜一条街”、关停印染厂等措施,并对太湖实况资料以及蓝藻分布与蔓延情况实行每日一报。浙江省环保部门则提高杭嘉湖地区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凡是向太湖流域排放含氮含磷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审批。
2007年5月、6月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几乎席卷了无锡市整座城市,其罪魁祸首就是太湖蓝藻。太湖蓝藻大面积集中爆发而导致无锡城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数十万无锡市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无锡饮用水危机惊动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江苏省、无锡市以及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有关方面迅速组织大批专家积极研究消除蓝藻的对策,加大“引江济太”(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调水力度,不断增加“引江济太”调水容量。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太湖蓝藻危机最终得以化解。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在地球上出现于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现在已知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产。有少数可生活在60℃至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真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目前,太湖受蓝藻污染和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8、全球海滩污染严重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17/content_7989493.htm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一份报告显示,仅去年9月的一天,志愿者在全球范围内5万多公里海滩和内陆水域区域收集到约270万公斤垃圾。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种垃圾正侵蚀全球海岸地区,海滩污染则对海洋生物造成威胁。
海滩污染惊人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在定于16日发布的报告中说,在去年9月的国际海滩清洁活动中,37.8万名志愿者仅一天内就收集到720万件垃圾,包括烟蒂、食品包装袋、塑料袋及饮料瓶等,重约270万公斤。
这次国际海滩清洁活动范围涵盖全球范围内53106公里长的海滩、岩岸及河流、内陆湖泊区域,涉及美国45个州和其他76个国家。计算下来,每1.6公里长的海滩或水域,志愿者平均捡拾83公斤垃圾。
报告显示,范围最大的海滩清洁活动出现在美国。19万名志愿者搜索了16270公里海滩及内陆水域,发现170万公斤垃圾,相当于每1.6公里海滩或水域捡拾177公斤垃圾。
此外,志愿者在加拿大平均每1.6公里海滩或水域收集到33.5公斤垃圾,墨西哥为71.2公斤,中国为39.4公斤,新西兰为20.8公斤。
人为原因导致
海洋保护协会会长维基·斯普鲁伊尔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人们对在海滩或内陆水域度假的兴趣愈加浓厚,这也导致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清洁活动中,志愿者共收集到230万个烟蒂,超过170万个食品包装袋、纸杯和餐具以及120万个饮料瓶。
潜水员还在近海区域及内陆水域找到7.3万公斤烟蒂、烟盒和食品容器。被丢弃的渔线、绳子、渔网和虾蟹捕捉器也出现在这些区域。
斯普鲁伊尔说:“这次清洁活动收集到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却向人们敲响警钟。人们不经意间随手丢弃的垃圾正在对全球环境产生毁灭性影响。”
“这些垃圾提醒人们应更加小心。它们并非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你我的手中扔出,”斯普鲁伊尔说。
危及海洋生物
海洋保护协会通过这次清
洁活动对海滩污染造成的环境破坏研究发现,这些垃圾造成的水域污染导致大量海鸟及海洋哺乳动物死亡,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报告指出,人们随手丢弃的各种垃圾,包括渔线、绳子、渔网等会缠绕住海洋生物最终导致其死亡,而塑料袋等化工产品也会对生物造成威胁。其他如气球绳、建筑材料、汽车轮胎及废弃电线等也是危及海洋生物生命的元凶。
志愿者在清洁活动中发现,81种鸟类、63种鱼类、49种无脊椎生物、30种哺乳动物、11种爬行动物和1种两栖动物都面临水域污染造成的威胁。
这些水域污染源中,57%与人类海滩娱乐活动有关,33%由烟民造成,6.3%由人类捕鱼或水上活动造成,2%和不到1%分别由倾倒垃圾和医疗活动造成。(董倩妮)
9、三江源遭遇低温雪灾 “动物天堂”变样了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30949.html
有“野生动物天堂”之称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1月以来遭受持续降雪和低温天气,使得这里大部分地区长期被冰雪覆盖,雪灾导致草原上的大量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被冻死、饿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一地区的野生动物死亡数目已达7000多只(头)。青海省林业部门启动多项救助措施,但由于条件有限和低温天气,救助面临多项困难,野生动物死亡数字还在上升。
这是2007年9月13日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一处湖泊拍摄的斑头雁。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这是2007年9月14日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一处沼泽拍摄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生态保护使三江源成为动物天堂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这里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据青海省林业局野生动物管理局局长高静宇介绍,三江源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具有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区内现有两栖和爬行类动物48种,鸟类147种,兽类76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4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37种,是目前中国和全世界少有的大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当地政府和群众注重保护野生动物,使得野生动物群体得到快速恢复,这一地区更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是2007年9月15日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据统计,仅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数量由最初的26只上升到156只。而在三江源地区,只要稍稍留意,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记者曾经在三江源采访时,在国道214线附近多次见到成群结队的藏原羚、藏野驴,另外还有狼、狐狸、白唇鹿等动物。
野驴是最常见的,这些动物常在距离公路很近的地方悠闲地吃着草,丝毫不为轰轰而过的汽车所动。时常还能看见苍鹰盘旋于山谷之间,景色蔚为壮观。在三江源境内的玛多县黄河乡,记者曾见到距离公路2公里左右的地方,20多头藏野驴和一群牧民的牦牛混在一起吃草。
【1】 【2】 【3】
10、世界濒危珍禽朱鹮易地落户浙江
来源:新华网2008年04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4/17/content_7995465.htm
新华网杭州4月16日电(记者李亚彪)16日,5雄5雌共10只朱鹮被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从陕西省楼观台珍稀动物救护中心引进,圈养于浙江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正式启动。
朱鹮是一种具有珍贵观赏价值和极高科研价值的湿地鸟类。在国际鸟类联盟受生存威胁的鸟类名录中,朱鹮被列入濒危等级最高的极度濒危级,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的“国宝级”鸟类物种。
浙江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课题首席科学家方盛国教授表示,他们将在今后5年时间内,同德清县林业部门、陕西楼观台珍稀动物救护中心等单位合作,系统深入地开展浙江省的朱鹮人工繁育、野化驯化、野生种群重建,以及提高繁育子代的繁殖潜力和抗病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们希望能在5年时间内,实现人工繁育的朱鹮在下渚湖的放飞,从而为朱鹮在我国曾经的分布区的种群复壮提供示范。”方盛国说。研究人员将训练朱鹮的野外生存、筑巢、逃避天敌的能力。
方盛国说,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是由浙江省林业厅与浙江大学共同实施的。在多个地方建设朱鹮种群,可以实现万一某地种群灭绝后,可在其他地方迅速恢复的目的。德清拥有长三角地区典型的湖泊湿地下渚湖,境内有7大类1400多种野生动物,具有实施朱鹮易地保护、种群重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1、峡谷的悲哀
文/汪永晨
今天早上我们从峨嵋山脚下出发。天阴阴的。今天我们要走大渡河峡谷,一路上我向年轻的记者讲着第一次到大渡河峡谷时,我是如何被那里的景色感染着。那次去,我们本试图把我们对江河的一些想法和当地的官员说说,没想到那一说就成了争论,结果是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
这是我第三次走进大渡河峡谷。令人遗憾的是,从峨嵋山出来向金口河走了没有多一会儿,江边一个个冒着烟的,冒着火的企业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峡谷里的玉林电站
见到大渡河后,峡谷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可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还有这样一些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这样的山凹如此生产,不免让人想用这样一句话:天高皇帝远。
峡谷里的化工厂
崇山峻岭
峡谷里的化肥厂
峡谷里的发展
2004年,我第一次到乐山县金口河区时得知,在地质学家范晓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2001年12月由国家正式批准:在大渡河金口河至乌斯河段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内具有国内外罕见的大峡谷和平顶高山景观。大峡谷长26公里,两岸峭壁的高度落差一般为1000—1500米,最大谷深达2600米。谷宽多在50米以下。谷坡直立,形成许多险峻幽幻的绝壁深涧一线天奇观。
四川地质勘探大队总工程师范晓认为: 大渡河大峡谷的景观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峡谷比毫不逊色,与长江三峡和美国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比,大渡河大峡谷的深度大于科罗拉多大峡谷近1000米,是三峡的近一倍。其险峻壮观程度远超过三峡;大渡河大峡谷地区还具有十分突出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上高山温带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一百年前就曾引起前来探险的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的极大兴趣。
大渡河金口河段多为嶂谷,也有不多的隘谷。虽然只有26公里,但两岸的绝壁都为90度,还有河水之汹涌和绝壁上的绿色,这些都是范晓认为的罕见与独特。尽管我们在那儿时,天是灰蒙蒙的天,水是急黄黄的水,我们几个来自北京的人还是举着、端着照相机一边一个劲地拍着,一边不停地赞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次范晓告诉我们,峡谷其实是俗称。科学的说法峡谷分隘谷、嶂谷和峡谷。隘谷:如一线天,两岸都是绝壁,中间是或奔腾、或舒缓地流淌着的河水;嶂谷:没有河滩,石壁下就是激流;峡谷;两岸不管大小总要有点河滩地,这是发育较为成熟的自然环境。这条大峡谷中有成昆铁路钱,行驶在湍急的水边隧道里的火车,在这里钻出来停靠的小站叫关村沟。我早就听说,当年修这条铁路时死了3000多人,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铁道兵战士永远与大山为伴。可想而知这里的山险、石厉、水急。
大渡河金口河大峡谷
这一轮的开发,连大渡河金口国家地质公园还没有来得及正式挂牌,就又立项并被批准修建枕头坝和深溪沟两个大型水电站了。它们的装机容量分别是44万千瓦和36万千瓦。
国家地质公园里
是国家地质公园里吗?
没有走进大渡河峡谷时,本来很期待。走进峡谷后却真的很悲哀。拍下这些照片,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的峡谷,这样的开发与发展,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也许不是大渡河,而是我们自己家乡的河流成了这样,我们又会如何看待,如何面对呢?
峡谷里
峡谷,峡谷
峡谷里的冶炼厂
峡谷里的“取材”
12、广东水资源调查:水源大省,避不开缺水尴尬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8-04-17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708241208397720_1.shtml
●珠三角发达地区用水保障问题。深圳、广州、东莞等主要城市事实上都已成为缺水城市,这些城市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如何保障?有怎样的全盘解决方案?
●粤北山区水源保护问题。韶关、清远、河源、梅州等主要山区,最近几年的初步工业化是否对水源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
●省内(主要是北江、东江、韩江流域)与省际(主要是西江)的上下游水权分配市场化问题。广东是否可以步华北地区之后,启动水权改革?
●各水系及近海海洋水污染问题。珠江三大水系和韩江水系的环保现状怎么样?珠江口、大鹏湾、大亚湾、雷州湾等主要近海的海水质量情况如何?
——摘自《岭南十拍·南粤十一问》
水源大省, 避不开缺水尴尬
深圳的干旱已经持续半年之久。和深圳水源性缺水不同,经济规模庞大的广州、东莞等城市,虽然取水比深圳更方便和直接,却也依然面临用水紧张的尴尬局面。
由于珠江三角洲及粤东等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种种迹象已表明除深圳这样水源性缺水外,水质性缺水问题也已经出现。这对于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大省,确实感觉尴尬而又难以置信。
根据统计,一方面是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另一方面则是全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此外,广东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并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而枯水期易出现旱情。
另外,整个珠三角用水还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强。
引起水源不足的因素,除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人口规模庞大需求量大外,一个最不能忽略的原因就是水源的污染。有水利专家感慨地说,在珠三角流域,几乎已经很难找到一条还没被污染的河流了。污染的根源在于各大城市追求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大量工业废气、污水肆意排放埋下的隐患。有专家指出,如果不改变唯GDP至上的观念,污染就无法根治,缺水就不可避免。
水资源大省缘何缺水
大量人口聚集和污染是主因,如果解决不好问题会更严重
从去年10月份起,深圳的旱情已经初显,并一直维持至今。
去年入汛以来,深圳市气候异常,总体呈现“气温明显偏高、降水明显偏少”的特点。深圳市三防办一位负责人说,进入汛期以来,深圳连续和几个台风擦肩而过,在庆幸台风没直接横扫深圳的同时,却让深圳高兴不起来。因为擦肩而过的台风,并没有为深圳带来多少雨水,水库“喝不饱”的情况今年非常明显。
深圳的缺水,只是整个珠三角城市的一个缩影。
和深圳水源性缺水不同,经济规模都庞大的广州、东莞等城市,虽然取水比深圳更方便和直接,却也依然面临用水紧张的尴尬局面。由于珠江三角洲及粤东等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种种迹象已表明除深圳这样水源性缺水外,水质性缺水问题也已经出现。这对于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大省,确实感觉尴尬而又难以置信。
广东省水资源总量表面上看在全国属比较丰富,年均降雨量为1771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830亿立方米,年均入境水资源总量为2361亿立方米;流经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别为708.4亿立方米、144.3亿立方米、134.4亿立方米和86.1亿立方米。
“广东和北方完全不一样,广东降雨丰富,水源性缺水基本是不存在的,连深圳这样个别水源性缺水城市都总体供应充足。但我们也得反思一下到底广东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城市污水排海排江技术研究会会长何强说,根据最新的统计,广东有9600多万人口,这么多人口积聚当然缺水,加上污染等原因,如果解决不好,其实广东缺水还会更严重。
根据统计,一方面是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另一方面则是全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此外,广东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而枯水期易出现旱情。
另外,整个珠三角用水还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上。比如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量激增,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粤北山区调蓄能力相对较强,但需水量相对较小,水资源未充分利用;东江流域和雷州半岛资源性缺水严重;西江水量丰富,但利用率低,利用率仅为1.5%;农村供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自来水普及率仅为73.8%,大部分地区缺少备用应急水源。
“南国少女”的隐痛
专家感慨,珠三角流域已经很难找到一条还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引起水源不足的因素,除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人口规模庞大需求量大外,一个最不能忽略的原因就是水源的污染。有水利专家感慨地说,在珠三角流域,几乎已经很难找到一条还没被污染的河流了。
污染,成为被水利界赞为“南国少女”的珠江承受的隐痛。
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等四个水系组成。西北两江和东江分别在广东省三水市思贤滘和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流经河道纵横的网河区后,再分由八大入海口倾注南海,是为珠江独特的“三江汇集,八口分流”水系特征。
随着珠三角近30年经济上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也随之渐渐侵蚀着这些河流的健康肌体。此外,部分水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水生生态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李粤安曾首次透露,广东有20多座大型水库,已经确认发现了蓝藻。
“广东出现蓝藻,如果真的暴发,速度和危害可能会更大,因为广东相对江苏来说,温度高,日照强,都非常适合蓝藻生长。”他说。
根据广东省最新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数据表明,目前广东全省主要江河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仅为57.6%,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40.2%,大中城市河段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恢复能力不足。
受到波及的不仅仅是珠江。自2001年发布《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来,珠江口海域已经连续六年被列为“严重污染区域”;2006年的监测结果更表明,海洋污染范围呈扩大趋势。而与20年前相比,广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早已从当初的33%-40%上升到近年的70%左右。
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城市之间乃至省份之间的界河治污已成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何强等专家的担心并不是没有理由。他所担心的不仅仅是上游的污染,不仅仅给上游造成伤害,同时还会再次伤害下游的城市,更担心的是观念无法转变。因为上游那些相对后发展的城市,很有可能重走下游部分城市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陷入此怪圈当中。
“治污”或许是今后几十年整个珠三角的关键词。如今包括深圳等经济发展堪称“奇迹”的城市,能做的就是掉过头来再去治理,走进了一些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中。走进了这个怪圈,付出的代价也就不可小窥。比如那条被严重污染的深莞界河——茅洲河,光深圳这一边就计划要用56亿元来治理,东莞花多少钱治还不得而知。这对于全长只有42.6公里的河流来说,在百姓眼里花费近乎是天文数字,尽管其治理的是整个河流域,并且还包括了城市建设等工程项目在内。
去年专为这条河流提过议案的深圳市人代表刘少雄说,由于政府已经出台了方案,拿出了56亿元来治理,今年召开的市两会上,他不准备再提类似的议案了。
可是在深圳市水务局局长蒋尊玉等人内心却最清楚,先污染一条河流再去治理的代价是多大,这还不仅仅是涉及钱的问题。由于茅洲河是一条界河,涉及到两个城市,这多少也影响了治理的进度,两市虽然已经就如何治理茅洲河进行了沟通,但深圳市甚至包括蒋尊玉本人,曾经都恳请视察过该河流的省人大代表能到省里呼吁此事,希望省政府出面协调共同治理问题,能让治理的进展更快更顺利一些。
茅洲河也仅仅是珠三角水治理的缩影。广东同样面临着与泛珠三角的兄弟省份合作治理污染的难题。因为本质上目前整个中国,都面临着水危机。
2007年8月9日,在西江干流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交界河段的梧州市,珠江流域第一块省界缓冲区碑举行了简短的揭幕仪式。以此碑为界,向上游4公里和向下游12公里的西江河段,被划为“桂粤缓冲区”,在缓冲区内,不允许发展任何有可能污染水源的工业。
据悉,目前,广东省环保局也正牵头与珠江上游省份联手编制珠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广东真正开始迈入跨省区合作。而在跨省合作的同时,珠三角各个城市内部河流的污染治理、城市界河的水污染处理,依然是条暂时还难看到尽头的曲折之路。
分水和治水同时进行
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如何实施将对其他流域起到示范作用
正因为面临污染和用水紧张的两大难题,广东省开始在一边治水污染的同时,也一边开始着手对水源利用实施有计划用水。这对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量激增的城市,采取分水策略,限制其过度用水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
分水从东江开始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东江为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为3534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26.6亿立方米,是河源、惠州、东莞以及深圳和广州东部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承担着向香港供水的重要任务,总供水人口3000余万人。
一份让全国瞩目的《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去年底开始浮出水面,不久将开始实施。分水方案中考虑东江流域最大可能的供水能力,锁定年最大取水量为106.64亿立方米。李粤安曾解释称,锁定年最大取水量为106.64亿立方米,正好占整个东江水资源的33%,取水量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可能就危及到水源生态。
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沿线各市区从东江取水一年只有40亿方,而到了2005年统计发现取水量达到了89.5亿方,而且农业用水占有量已经从当年的70%下降到了40%,表明东江水资源开发已处于承载能力警戒范围,需要尽快实施用水总量控制。
陈晓宏,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主要参与者。他透露说,这个方案从酝酿到最后公布,历时1年半左右,随后还有一个执行计划出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个方案。据悉,这次分配水源也引起了国家水利部的关注,并将其视为就如何处理人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共处的一个案例来研究。
不过,对于这个计划到底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不少专家表达不同看法。有专家打比方说,比如方案中确定某城市一年只能从东江取水5亿方,但在实际的操作上,该城市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自己一年取水额度超过5亿方。对此陈晓宏表示认同,他表示方案出台,政府随后还有一个执行计划要出台,就是尽量规避这样的问题。
东江流域水量分配实施如何,将直接对广东省的其他江河水量分配起到示范和影响作用。陈晓宏表示,东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后,广东还将着手编制韩江、西江、北江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全省四大江河的水资源分配方案计划于2010年前全部完成。
尽管珠三角通过对水量使用的计划分配,希望以此达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但其所作出努力,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水污染之间,重建脆弱平衡的努力到底能维持多久?尽管广东对水资源综合利用总投资预计1090.82亿元,但一些专家依然对广东的未来表示担忧。
何强说,只要GDP崇拜的思维依然还在,依然将会陷入到先发展后治理的怪圈中。
何强的担忧,几乎和陈晓宏有着惊人的一致。两人都问了同一个问题,到底整个珠三角的承载能力有多大?广东是不是就一定要追求每年近10%的GDP增长速度?
产业转移的新命题
新的使命:淘汰水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以减轻城市压力
“水的问题,说到底最终就只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广东的承载力到底有多大?”陈晓宏说,目前的广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或许是解决难题最根本有效的办法。他分析说,由于目前几大缺水城市,都是经济规模总量非常大、人口非常多的城市,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把那些水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掉,如此通过产业的调整带动人员结构的调整,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也是减轻这些经济规模相对大的那些城市的承载量,才能给那些城市的承载力减压。
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目前已经成为了广东省上下的共识。无论是主动调整和转移或者是被动接受,其实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的序幕早已经拉开,并于去年自关注“深企外迁”现象而成为全国的焦点。广东省也先后出台《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分区控制的概念,明确规定不允许电镀、制革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较大的重污染行业在珠三角某些城市发展,深圳、东莞等市的产业专业和调整的步伐,在整个珠三角就显得更为壮观。
对于以减轻水危机为目的而进行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也有环保人士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珠三角各城市的主政者并不是为了想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骨子里依然是GDP至上的思维观念,产业结构的转移也是为腾出更多的空间,为更强大的经济实体和企业进驻让路,最终目的和结果依然是经济规模发展更庞大。
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之下,不少城市的主政者最希望看到的是企业的总部依然留在原地,而把工厂往内地迁,并以政府出面去协调建立了“产业转移园”。而那些被迫或者引导外迁的企业,很多都是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能选择的,自然是转移到经济次发达的珠江上游,甚至是饮用水源的上游地区后重新开张,一些次发达地区也顺势搞起了“产业转移园”。
这样的产业转移也是何强最为担心的。因为如果那些相对落后的地方引进过多类似的企业,水资源遭遇到的就不仅仅是下游的污染,而是整个水源上游甚至源头都遭遇污染,这样对下游那些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也一样不是什么好消息。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生过。2006年3月,由于强降雨把囤积在流经清远市区大燕河内的大量工业污染物冲入北江,导致北江出现20公里长的污染带,这严重影响到了下游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饮用水安全。正是由于伴随着企业内迁,这种污染往上游走的苗头其实已经出现,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种趋势隐藏的危险,2007年广东环保部门提出当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就是要“防止珠三角污染产业快速向山区转移”。
“既然珠三角下游那些经济规模大的城市要发展经济,现在有企业到上游那些欠发达地方发展,按照现在GDP为上的思维来说,你也没有理由让他们守了水源却还要守穷不接受污染企业来发展,按道理他们也要追求经济规模越大越好。当地的主政者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有这么多的产业转移园,并吸引转移来的企业。”何强说,整个广东省应该有一盘棋的战略思维,而不仅仅是唯GDP至上。
在和记者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何强一度陷入了自言自语中。他说自己最近睡觉前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但百思不得其解,尽管那问题和他的工作毫不沾边甚至是他多虑了。
他说,广东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经济学来指导发展好,如果以纯经济学角度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广东当然要求经济规模越大越好,但光一个水突显的难题就已经证明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是以生态经济学角度来看,就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来发展经济,实际上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的思维来发展经济,在广东已经是很难做到。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得把政治经济学搬出来作指导,因为整个广东或许要有一盘棋的战略思维,才能解决目前治水的难题和困境。
对于以减轻水危机为目的而进行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也有环保人士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珠三角各城市的主政者并不是为了想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骨子里依然是GDP至上的思维观念,产业结构的转移也是为腾出更多的空间,为更强大的经济实体和企业进驻让路,最终目的和结果依然是经济规模发展更庞大。
13、重庆环保局的“鸭尴尬”
来源:经济观察报2008-04-17 杨光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08/04/17/97051.html
10年来,每天路过梁滩河时,唐华平都会习惯地用手捂住鼻子,面露憎恶的表情。
唐华平是一个兽医,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力量村的梁滩河桥,桥下的梁滩河是一条散发着恶臭的黑水河。
这与过去的记忆大相径庭。唐华平说,20年前,这里的河水清澈,两岸的植被生长茂盛,甚至他觉得河水的气味是“清香”的。
如今梁滩河变得让人如此厌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鸭子。这条河的流域两岸养殖着上千万只鸭子,这些鸭子的排泄物让这条河流不堪重负。但是地方环保部门却拿这群“排污”的鸭子没有办法。
在中国最近的机构改革中,环保总局升为环保部,意味着中国政府对环保问题愈加重视。但是因为体制原因,中国的环保部门并不是垂直管理。环保工作依旧受制于地方保护,而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改变目前的状况,靠环保部门一家的力量只能是螳臂当车。”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说。
在2007年春节前夕,时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对重庆市居民举报梁滩河污染的信件做了批示,并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简称中国环境记协,非政府组织)组织媒体前往调查。今年3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再次接到群众对梁滩河的投诉信,副部长潘岳再做批示,再由中国环境记协前往调查。而两次调查的结果并无二异,重庆环保机构对此河道污染的鉴定为劣V类水质,属重度污染。
10年来,梁滩河水持续深度污染,地方环保对此无能为力。一堆鸭粪暴露出中国环境执法中权责不清、监管乏力、法律法规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环境记协的调查也凸显在环保制度不健全背景下的非政府力量的必要性。
十年黑水
居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梁滩河附近的居民不想提环保,在他们看来,环保是个“吆喝工程”,没有实质意义。据当地居民介绍,这条河变黑散发臭味已经有10年了。环保部门曾多次到访,但河水还是一样的黑,味道还是一样的臭。
3月的重庆已感到阵阵酷热,记者站在土主镇桥头向梁滩河望去,水面漆黑一片,散发着阵阵恶臭。
力量村是当地有名的养鸭村,全村的养鸭场有几十家,大的鸭场有上万只鸭子,小的也有三四千只,这些肉鸭一般不到一个月就可出栏。“按照以前的养法,一个季度出一次鸭子已经很快了,如今的鸭农用的是现代抗生素喂鸭,鸭毛都还没长齐就可以出栏了,前后不到一个月。”重庆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盛睴说。
梁滩河发源于重庆九龙坡白市驿廖家沟水库,全长88公里,经重庆九龙坡、沙区、北碚3区的白市驿、含谷、西永、土主等15个集镇后汇入嘉陵江,并最终入流长江。近十年来,河水被家禽业、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深度污染,水质已经连续数年达到劣V类,鱼虾更是早已消亡。
据当地居民介绍,廖家沟水库的水质清澈、没有受到什么污染,但从下游两公里开始,水质就逐渐变差直至乌黑一片。
中国环境记协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材料称,“梁滩河的水质污染不仅严重影响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极大制约着重庆市西部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威胁着下游10万人民的饮用水健康”。
据重庆市环保局提供的相关材料显示,导致梁滩河水质深度污染的原因中,养殖业的污染占到了首位。梁滩河全流域有畜禽养殖场78户,养鸭户34户,年出栏肉鸭1000万只,这是造成河水深度污染的直接动因。
重庆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易廷辉介绍说,养殖业对整个梁滩河水质的污染比例超过45%。加上近年来养殖业的不断壮大,这种污染趋势在进一步加剧。
“紧靠梁滩河河道的土主镇和西永镇每年就有超过6万吨鸭粪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这仅仅是两镇的排放量,全河流域的排放污染则更大。”陈盛睴说。
在中国环境记协调查组的沿河暗访中,养鸭户赵某带着记者进入鸭棚,鸭棚内数以千只的肉鸭分上下两层排开,最下面的一层堆积着厚厚的鸭粪,不停地向外流着黄水。由于气温的炎热加之相对封闭的养殖环境,鸭棚内臭气刺鼻。在鸭棚的旁边有一条渠道伸向梁滩河,户主坦言,这条渠道是专门用来处理鸭粪的,鸭粪每月清除一次,顺着沟渠直接流入梁滩河。
仅次于养殖污染的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对梁滩河的污染比例也达到了30%以上。据环保部门介绍,位于白市驿镇的排污口大约有三个,每个日排污量超过3000吨。污水依然未经任何处理,直排入河。
在梁滩河桥边,记者用矿泉水瓶随意打了一瓶河水,只见瓶内夹杂着水藻的河水乌黑,沾过河水的手油腻且异臭难闻。
鸭子PK环保部门
事实上,早在1998年,重庆市政府就已将梁滩河列为亟待重点整治的次级河流之一,并将其列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4年,梁滩河又被列入当年重庆市首批开工治理的9条污染较重的河流之一。
在污染不断加剧的10年间,梁滩河沿岸百姓曾数次投诉上访或写信举报其污染现象,原国家环保总局领导也曾多次过问,并派专人到重庆督促整改。
耕地位于梁滩河旁的王多禄年近七旬,对夏天河水上涨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他说:“一到夏天河水涨起来,人的身体沾上河里面的黑水晚上都会生出脓包,奇痒无比,所以越是夏天,人们越远离河水。”
经过两天的暗访调查,记者所在的调查组在基本了解重庆梁滩河的真实污染状况后,正式与重庆市环保局等部门进行了接触。重庆市环保局、发改委、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对污染现状做了解释。
重庆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易廷辉说,由于鸭粪含盐分高,入田后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加上近些年来农户生产节奏的加快,更多的农民不愿使用传统动物粪便作为肥料,取而代之的是化肥灌溉,鸭粪失去作用后直排入河由此造成河水污染。
陈盛睴则从市场的角度介绍说,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市鸭肉价格涨幅过快,导致短期内养鸭户暴涨。往年梁滩河沿岸平均养鸭总规模在400万只,去年最高峰却达到了700万只。陈盛睴认为,保证市场供应是没有限制养鸭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
重庆市环保局认为,对于梁滩河污染治理,地方环保部门并非毫无作为。在渝环发(2007)88号《关于加强梁滩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意见》中,对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3区人民政府做出要求,要求到2010年,区域内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率达到80%,梁滩河流域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IV类,并限期3区政府尽快完成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区化工作,沿河1公里内禁止饲养畜禽,并限期关闭违规畜禽养殖户。
然而,文件内容的落实情况与现实状况却大相径庭。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认为,由于我国环境法规定养鸭规模在3万只以上属规模化养殖,而3万只以下不属于环境执法的范围。梁滩河沿岸的养鸭户规模大多以小规模散养为主,几乎没有超过3万只规模的养鸭户,对此环保机构无能为力,属政策漏洞。
陈盛睴介绍说,其实对于畜禽业不断扩张而带来的生态危害,梁滩河只是一个缩影,三峡库区畜禽养殖业污染也日益严峻,整个库区的陆生、水生生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据重庆市环保局2003年的调查显示,库区年产畜禽粪尿总量超过7500万吨。如按10%排入环境计算,畜禽粪尿产生的COD(化学需氧量)污染负荷为30万吨,超过全市工业和生活废水的COD排放量之和。
重庆市发改委生态保护处处长董晓川承认,梁滩河流域综合整治可行性报告在2004年就已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的专家评审,“但操作过程的确进展不快”,原因在于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调,他强调说,“政府并没有从鸭养殖业中得到任何利益”。
中国环境记协调查组组长由学韬认为,以政策漏洞回避自身责任的态度并不可取,作为环境保护部门,维护地方环境健康责无旁贷,从某些方面来说,政策漏洞可以通过地方法规来进行弥补。梁滩河污染到今天这个地步,与地方环保机构的消极态度有直接关系。
14、杭城3个月发放环保袋10万多只 使用者寥寥无几
来源:中新网2008年04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131388.html
随着6月1日的日渐临近,免费塑料购物袋大限将至。自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来,各式环保袋似乎迎来了一个“春天”。杭城的超市、商场、书店、集贸市场等发放了大量的环保购物袋,据不完全统计有10多万只。
但是记者通过几天的采访发现,多数环保袋被消费者领走后就闲置在家中,真正使用起来的,可谓凤毛麟角。
调查
500只环保袋半小时抢完
15日上午,在杭州庆春路某大型超市的服务台前,排起了一支长长的队伍。这家超市正在搞活动,顾客只要填写一份问卷,就能凭会员卡在服务台免费领取一个环保购物袋。
上午9时40分左右,超市的工作人员将最后一个袋子递给了一位中年妇女,在后面众人羡慕的眼光下,妇女一脸兴奋地将袋子塞进了塑料袋里。
“我们超市每天发放环保袋500只,本来预计一个上午能发完,可是没想到半个小时就已经全部被领走,而且还有很多人过来咨询怎么才能领到。”超市收银总台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3月份这家超市已经免费发放过3300多只环保购物袋,在接下来6天时间里,超市还将每天限量发放500只,也就是说本周又将有3500只环保购物袋送到消费者手中。
昨天,另一家超市的3家杭州分店启动了一个“绿色购物通道”。顾客在这种通道付款时,如果所购商品总价超过88元,收银员就会赠送一个环保袋。如果购物未满88元,或定量的环保袋发完,收银员仍然用塑料袋给顾客装东西。
从今年1月“限塑令”公布以来,发放环保袋就是杭城商家和超市中的常见一景,甚至成为一种促销手段。杭城许多社区也进行过环保袋推广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杭城的各商品零售企业和社区已经累计发放环保袋10多万只。
超市塑料袋用量不降反升
仍然是在庆春路上免费发放环保袋的这家超市。上午10点,记者在超市出口处观察了15分钟,共看到35位消费者从超市收银通道走出,除两人没买东西外,有30位顾客手中拎着塑料袋,只有3位顾客拎着环保袋,这3人中还有两人的环保袋中塞的是已经装在塑料袋里的商品,也就是说,真正使用了环保袋的只有一人。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杭州新华书店庆春路购书中心。上周,这里送出了1000多只环保书袋。书店收银台上摆着提示牌,提醒购书者拒绝白色污染。
同样在15分钟的时间内,记者观察了23位购书者,其中19人拎着印有新华书店字样的塑料袋走出,4人把书放进了随身携带的包里。没有见到有人使用环保袋。
新华书店庆春路购书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朱女士表示,1000多只环保袋发出去后,到目前为止,仅有一名读者自己携带环保袋前来购书。
记者从世纪联华超市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3月份该超市平均每天的塑料袋用量近4万只,超市在塑料袋上的开销高达12万元,比2月份多出两万元。超市收银总台的工作人员特别强调,2月份正好遇上春节,是超市购物高峰,所以塑料袋用量比平时要多,而3月份,超市在发放了3300多只环保袋的情况下,塑料袋的用量不降反增,多少令人有些意外。
而在那家购物满88元才送环保袋的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3月份就已经试发过环保购物袋,但几乎都是出了门就不见踪影,没见到顾客再次光临时又拿来用的,所以这次的环保袋发放就设立了88元这道“门槛”。
声音
反正还没到塑料袋收费的时候
免费领来的环保袋,为什么几乎没人用呢?
在记者采访时遇见的惟一使用环保袋的张大妈说,正好遇上超市发放环保袋,所以就不想再浪费塑料袋了。当记者问起以后是否都会使用环保袋来购物时,张大妈回答说,现在还能用免费塑料袋,每次出来带着环保袋毕竟不方便。
家住新华坊的章彩娥阿姨一直以来都很关心“限塑令”,现在只要听说哪儿有领环保袋,她就会去碰碰运气。“限塑令刚出来的那会儿,我就用一家超市的环保袋去买菜,结果天天回家要用刷子刷才能把袋子上的脏物和气味洗掉,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水,所以一个星期以后也就放弃了。反正现在还能免费使用塑料袋,等真的要收费了,再考虑用环保袋。我已经收集了10多只大大小小的环保购物袋,都搁在我家的柜子里呢。”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15位已经领取了环保购物袋的消费者,其中只有两人表示,下次去购物就会把环保袋利用起来,剩下13位消费者表示会把环保袋放在家中,或者用来收藏一些杂物,或者留到6月1日后再使用。
免费的袋子不领白不领,免费的塑料袋能用就多用,这是相当多的消费者眼下的心态。
环保袋不如塑料袋方便实用
对于环保袋本身而言,大家的观点大同小异,环保袋的确很环保,但是也有诸多不便,除了携带不方便,记者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环保袋只适合放一些有独立包装的干净商品,如果用来买菜,袋子会漏水不说,还需要经常更换或清洗,那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4月15日上午,记者提着某商场发放的环保购物袋来到了杭州凤起农贸市场,想尝试一下不用塑料袋买菜。蔬菜比较好办,直接装进袋子里就是。但面对油腻腻的猪肉,记者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了。卖肉的老板很善意地提醒记者,猪肉很容易把袋子弄脏的。最终,记者选择了把蔬菜放在袋子最底层,把猪肉放在蔬菜上的方式。原本还想买鱼,但买肉的经验让记者打消了念头,因为现杀的鱼如果直接与蔬菜和肉放在一起的话,不仅会使肉与蔬菜沾上腥味,还会把环保袋彻底弄脏。
肉摊的老板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还没碰到过有客人拿环保袋来买菜,即使是拎着菜篮子的客人也会要求他把肉套上塑料袋。“现在一天塑料袋的用量都在100只以上,多的时候要200多只,有些客人还要求套两只袋子。估计以后塑料袋要收钱的话,应该不会有人要求加袋了。”
回家后,记者发现蔬菜上的泥巴、猪肉上的油腻都在袋子上留下了痕迹和异味,这个袋子想要重新再利用就要清洗一番了。
对塑料袋的依赖短时间无法改变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多商家都表示,现在离有偿使用塑料袋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使用塑料袋近乎依赖,生活习惯的更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杭州世纪联华庆春店收银总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超市的收银员都会提倡顾客少用塑料袋,比如原先分袋装的商品在咨询消费者后装在一只塑料袋里,或者对要求加袋的消费者予以婉拒。
“现在免费使用商家提供的塑料袋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使用环保购物袋也应该成为一种消费习惯。杭州大部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以前每个星期超市至少会收到一两起因顾客要求加袋未果而引发的投诉,但是3月份以后就没有了。一小部分有环保意识的顾客会自己带着环保袋来,或者要求收银员把所有东西装在一只塑料袋里。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其实一时间是很难改变的。等到真的要收钱了,人们的习惯才会慢慢改过来。所以现在让消费者接触环保购物袋其实就是一个适应过程。”
记者手记
环保袋重在循环使用
塑料袋历史短暂,却如此迅速而大规模地进入日常生活,继而成为某种必需品,最大的原因是它的廉价与方便。“限塑令”中的收费措施是经济手段,将使塑料袋的廉价优势大打折扣。但在方便这一点上,目前的确没有什么替代品可以与之相比。
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材质的袋子,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不增加环境负担,丢弃后一样需要时间来降解,还有人指出多用纸袋会使森林资源更趋紧张。但权衡下来,少用甚至不用塑料袋仍然是明智的决定。通常概念里,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才是环保的。而塑料袋的寿命比人还长,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被分解。
环保袋之所以环保,重要的不在于其材质,更在于它可以被反复使用,从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否则环保袋同样是一种资源浪费,甚至比塑料袋更胜一筹。
接受环保观念并不等于就能付诸实践,领了环保袋也并不等于就为环境作出了贡献。6月1日以后,人们至少必须为容易造成白色污染的产品埋单,收费效应与生活习惯谁更强大?目前比较乐观的想法是,做不到不用,至少可以少用几只吧。
15、蓝藻又绿引发太湖环保治理之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04-17 ■张敬伟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708351208411478_1.shtml
4月太湖,本是草长莺飞,春风拂面的胜景良辰。然而柔美的太湖再现蓝藻,让人不免想到去年蓝藻爆发所导致数十万无锡人无水可喝的环保危机。虽然这次蓝藻只是小范围呈现,并未导致大面积爆发。但是,蓝藻又绿太湖,还是给太湖周边地区敲响了警钟。
稍有欣慰的是,江苏已经启动省、县、乡联动的三级应急机制,可以实现所辖区域内全过程风险监控。但让人忧虑的是,太湖不是江苏的内湖,其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沿湖散布着苏、沪、浙的十余个城市,这些城市且都美其名曰“太湖明珠”。它们共饮一湖水,赢得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可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也有意无意地将太湖视作了“泔水桶”,大大咧咧地将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其他污染物一股脑儿抛入太湖。太湖由柔美变“臭美”,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要向湖边城市释放“自然的报复”——蓝藻污染,2007年达到极致。
因此,治理太湖污染,必须实现苏、沪、浙联动方可。仅仅一省开始环保行动,是无法达到治污效果的。即便是在江苏,关闭太湖小化工企业也不彻底。国家环保部4月7日到9日对苏锡常三市53家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抽查显示,80%的单位存在超标排污或其他环境违法行为,暴露的问题十分严重。可见,公共治理不彻底,环保行动有漏洞,流域各地因为利益驱动缺乏对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的行政决断,是太湖水体污染久治不靖的主因。
在治理太湖污染方面,国家一期总投资已达110亿元,即将进行的二期治理预算将达1000亿元。两项累计,太湖治污资金庶几可以兴建半条京沪高铁。遗憾的是,那么大的环保投入治污成效并不明显。
首先,太湖区域涵盖苏沪浙三省市,而下又有市县乡的区划隔膜。不同省市间,不同地区间,不同县市间,往往是污染地慌乱治理而其他地区默然旁观,往往出现这边治理那边污染的尴尬图景。因此,流动的太湖永远处于人为的“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中。所以,行政区划导致的利益分割使太湖成了公共管理难以覆盖的盲区或死角。这种地缘上的行政区隔,决定了太湖治污必须在三省市协调下才有可能,这是太湖污染难治的第一重公共治理困扰。
其次,沿湖城市群落众多,江苏境内就有苏州和无锡两大城市临湖,在各自的临湖区域,或许能够做到湖水自清,但在双方交界水域,却很难厘清治理责任。这是另一重的行政治理困扰。
其三,由于缺乏超区域的太湖流域环湖治污机制,无法形成统一长效的环保治理机制,国家投入的环保资金被平均分配,在太湖上也只是偶尔掀起运动型治污的涟漪,而阵发性的治污行动是无法根治太湖污染的。于此,太湖治污网络还应通过立法途径和权力介入的方式构筑覆盖整个太湖的治污网络。
在上世纪80年代,太湖区域几乎没有污染。不到30年,美太湖却异化为蓝藻覆盖的臭水坑,国家巨额资金投入也打了水漂,太湖污染是标准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反面典型。既然太湖污染是由人类过于功利漠视环境的行为所致,解铃还须系铃人,公权机构就必须深刻反思不科学发展的负效应,将环境友好列入决策重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还太湖一个清白。
16、水权纷争呼唤有效协调机制
来源:河北日报 2008-04-17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708311208410380_1.shtml
今年3月底,水利部就宋福如等31名来自河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山西省不应修建吴家庄水库的建议》表示,鉴于漳河下游人民的强烈呼吁,原则上立即停止吴家庄水库项目的审批立项工作。至于该项目是否可行,水利部还将组织有关专家,项目申请方山西省,以及涉及到的河北、河南两省的有关人士共同论证后,再做决定。(4月16日《燕赵都市报》)
随着水利部的表态,因山西单方决定兴建吴家庄水库而引发的晋冀豫水权之争,暂告一段落。但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纷争不会休止,因为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地对宝贵的水资源进行争夺也就在所难免。晋冀豫水权之争即是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的一个缩影。如何解决各种各样的水权纷争,无疑成为有关部门颇为头疼但又必须应对的问题。
从晋冀豫水权之争中可以看出,目前我们还缺少一个完善有效的处理水权纷争的协调机制。从现实看,在很多时候,我们应对各种纷争还是通过行政手段、通过国家政府部门的裁决来解决。这种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当时就能见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容易造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不能令各方满意。而且,由于行政办法往往是事情发生了、问题出现了才去解决,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说,吴家庄水库项目水资源论证、工程管理经济分析等专题报告,去年10月份已然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而若非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遭到河北人大代表的激烈反对,吴家庄水库就有可能成为既定事实。
有些专家指出,在法律的层面上明确水权(指水的使用权),完善法律法规是解决水事纠纷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对跨行政区域河流的水资源分配使用,以及责任义务,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现行的《水法》还不能解决当前出现的所有问题,从法律层面对水权纠纷进行约束是治本之策。但问题是,对水权进行立法并非一朝一时之功,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在立法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部门牵头,各相关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对话、博弈的协调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一个根本的要求,就是要使各利益方的合法利益诉求得到合理表达,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种水资源利用的政策制定时享有发言权甚至参与权。只有在这个机制保障下,大家为各自利益公开博弈,互相监督,最终的结果才可能取得共赢,才可能制止对水资源的各种无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