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在新疆与千年古城相遇之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雅丹

【在新疆与千年古城相遇之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雅丹

汪永晨

2021-07-10


昨天晚上我们是住在大海道里面的火星基地。早上7点多醒来。太阳已经出来了,在新疆虽然黑天要到10点多,但是日出并不晚。



四周静悄悄的,我一个人在红色的雅丹峡谷中漫步,寻找着他们个自的特色,想象着他们像谁?像什么?谁和谁又是什么关系?
说到新疆的雅丹地貌,就不能不提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不能不感叹1899年~1903年,他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将古湖周围成群分布,长数百米,高2~3 米以上,走向东北—西南,先水蚀后风蚀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按当地维吾尔语称其为Yardang(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



之后,随着他的著作《中亚和西藏》在国内外学界的广泛传播,在中国被音译为“雅丹”。从此,“雅丹”一词便正式被科学领域接受。
继罗布荒原发现雅丹地貌之后,在世界干旱区许多地方,发现了许多类似地貌,均统称为雅丹地貌。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在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百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其中就包括:20世纪初,中外学者发现并命名了雅丹地貌。



2021年7月1日早上,一人在雅丹地貌中细品着它们的个性,细节。开车行走在大海道的雅丹峡谷中时,车停下来的几个地方。一睹的都是雅丹在峡谷中的气势与壮观。



此行非常大的遗憾是没有地质学家一同前往,所以只有在网上寻找疑惑的答案。
雅丹的形成要有一些必须的条件。比如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



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也有学者认为除硬度外,岩性中还应考虑其结构,并做了研究。



雅丹的形成需要的还有环境条件。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很多学者根据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推断高大的雅丹是在更新世冰期干冷多风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或更早的干旱气候环境下形成的。



再有动力条件。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现主要集中于外营力条件的研究,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



雅丹分布于极端干旱区,风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动力。大多数学者认为单一风向的强风是雅丹形成的主要外营力,也有学者研究认为部分雅丹的形成是由2组风向相反的风况所致。对风蚀的2种作用方式——吹蚀和磨蚀的作用机理,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野外考察和理论推断,认为其发育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表面风化破坏阶段,主要作用是风化作用,产生许多水平和垂直节理,使下伏的疏松沙层逐渐暴露地表,为外营力侵蚀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阶段为雏形雅丹地貌形成阶段,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在风力或流水作用下被搬运,使地表起伏不平,但相对高差不到1米;
第三阶段是雅丹形成阶段,因地表起伏和节理扩大,更有利于风化剥蚀作用,使表层泥岩逐渐消失,沙层直接暴露在地表,侵蚀速度加快,低洼处不断加深和扩大,而凸起的部分因受泥岩保护而侵蚀相对微弱,形成相对高差数米到数十米的土丘与沟谷相间的地貌组合;



第四阶段是雅丹地貌消失阶段,不断的外力作用使凸起部分的面积不断缩小,低洼面积不断扩大,形成孤立的小丘,其下部的沙层因风蚀等被掏空,进而发生块体运动,面积逐渐减小,高度也不断下降,最后消失。



走近大海道的雅丹地貌时,我也想起了自己曾深究过的雅丹和丹霞地貌都属于大自然的杰作,属于鬼斧神工的作品,是大自然力量的体现。它们也主要是流体力学的作用,一个是由于空气流动导致的,也称“风蚀雅丹”,一个是水流动带来的,也称“水蚀丹霞”,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从一个地方的地貌,可以知道这个地方过去的自然形态。



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大自然的奇妙,我们经常听到“水滴石穿”的故事,也听到过关于诗仙李白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其实都是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什么目标都能实现的。丹霞和雅丹地貌就完全是靠时间来实现的,是长年累月的刮风和流水带来的神奇效果。有人说这是大自然用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在给我们做讲解,坚持的意义。



离开大海道,我们就进入了罗布泊。
罗布泊(Lop Nor),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山海经》称之为“幼泽”。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中心位于北纬40.5°,东经90.3°。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罗布泊干涸时间是颇有争议的一个焦点,大多文献记述为1972年,自1972年美国公布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以来,“大耳朵”被认为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在已经结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测算出罗布泊古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2021年7月1日的晚上,我们就住在了罗布泊的戈壁中。
晚餐后,此次带我们走进荒野的山猫纵队领队龙波讲了越野人的精神。讲了他开着一辆5万块钱的车和开着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车的人,一起参加大海道越野车竞赛获得了第一名的经历。也讲了他们在罗布泊、楼兰、小河墓地 遇到的难以解释的一些故事。



今天才是第一个野外露营,这些故事我们慢慢讲来。
张晓林是我们此次队伍中年级最大,却最勤奋,拍摄技术也极其高超的行者。这张星空图就出自于他的手。



明天我们会继续穿行在罗布泊中,我们会看到当年斯文赫定考察所经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