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六――亚马孙与松鼠猴相遇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六――亚马孙与松鼠猴相遇

2011-01-20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六――亚马孙与松鼠猴相遇

文图 汪永晨

 

2011年1月14日早上五点半,我又参加了亚马孙鸟类调查。早上的亚马孙有太多的未知,也就更让人有很多期待。生活中有了期待,生活便充满了希望。

亚马孙早晨天水一色的蓝

水中小花园

水中是亚马孙豚

今天早上的亚马孙,除了可看天、看水、看鸟、看豚,也可听。这里也是一个声音非常丰富的世界。

昨天我们一直希望在陆地样带调查中看到红吼猴,可是没有看到。今天我一坐上小船,红吼猴的叫声就不绝于耳。真像是耳边有风声在吼。显然,这种大猴子就在我们附近的雨林中。只是林深叶茂我们看不到它们,也不知它们对我们这些外来客是怎么看的呢。

住着红吼猴的林子

雨林中的“雨”

神秘就在这林中

亚马孙是鸟的王国,这里栖息着数千种鸟类,而且它们中的许多色彩斑斓,习性奇异。

全世界约有600种蜂鸟,其中大多数种类生活在南美热带雨林。不知是哪位自然学家赋予这些小精灵这么恰如其分的名字,小型的蜂鸟真的微缩得象只蜜蜂,悬飞时翅膀发出嗡嗡的蜂鸣。另外,蜂鸟无与伦比的“绝技”是它们既能向前后左右飞,又能在空中悬停。它们这种超群本领得益于其特殊的肌肉组织和翅膀结构:蜂鸟胸肌相对大小为鸟类之冠,振动翅膀能力很强;而且一般的鸟只能运动翅膀近端的肌肉却不能操纵其远端部分,但在蜂鸟则是二者兼用。

蜂鸟家族的成员大都披着漂亮的羽毛,在阳光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泽。有的蜂鸟拖着长长的尾巴,悬飞时尾羽不停地划着圈儿;还有的颌下嵌着羽毛,好似扎着飘逸的彩带。不过要想拍到它们可不那么容易。做为广播记者,我录下了它们那强有的力振动翅膀的声音,拍的一张色彩足够斑斓可是并不清楚的它们,就不好意思放在这了。

记录中的对照

松鼠猴

小贝贝

张望中

就在我还听着辛迪亚给我介绍着热带雨林中的各种鸟时,这群小松鼠猴突然闯入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小船停在了这片林子旁,相机啪啪地响着,拍着。在这群猴子的天地中,它们上窜下跳,悠着树枝,挂着树杆,躲在叶后好不热闹。可是不一会儿,就一个一个地又蹦出了我们的视线。进到雨林深处去了。

在亚马孙的热带雨林中,让人感受着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虽然看到了,也拍到了雨林中的猴子们,可我还是努力地睁大眼睛,多想把耳边叫的山响的红吼猴也拍到呀。

据记载,吼猴是拉丁美洲丛林中最有趣的一种猿猴。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卷尾猴科。它体长0.9米,像狗那么大,加上一米多长的尾巴,在南美猴类中,可算是最大的代表了。这种猴的身上披有浓密的毛,多为褐红色,且能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和投射角度不同,变幻出从金绿到紫红等各种色彩,十分美丽。

最引人注目的是吼猴的巨大吼声。这种猴子的舌骨特别大,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回音器。每当它需要发出各种不同性质的传呼信号时,它就以异常巨大的吼声,不停息地响彻于森林树冠之上,有时十几只在一起,用它们特有的“大嗓门” ,发出巨声,咆哮呼号,震撼四野,这吼声可在一点五公里以外都能清楚地听到。吼猴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可以说这两天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我们可真是领教了这种猴子的叫声之响彻云霄,震撼四野。

密林深处响着红吼猴的叫声

飞翔

林子里的水中

吼猴的吼叫是发生在什么时候?我在网上找了半天发现至今说法莫衷一是。一种说法认为它在激动的时候才吼叫;另一种认为是,每到夜晚,它们就会开这种震耳欲聋的“音乐会” ;还有一种说法是发生在旭日东升的时候。而这几种时间段的吼声我们都听到了。

吼猴有一根细长而能卷曲的尾巴,以适应它们的树栖生活,吼猴的食性较杂,果子、树叶,都是它们爱吃美肴。每只吼猴一天能进食三磅半。

吼猴多分族而居,每族包括三只成年雄猴、三只母猴、三只仍吸乳的幼猴和四只未成年的小猴。家族中的雌猴为雄猴共有,雄猴操持全族的领导权和防卫责任。幼猴与父母一直同栖息到性成熟之前。逾此即被本族逐出。当它们还未加入新族前,先要渡过一段“光棍” 生活,每天独栖林中。

因为热带雨林食物充足,所以吼猴的领地比较小,只有40~50公顷。吼猴也同其它猴类一样,都有自己的领地。吼猴同类间相处融洽。如果有敌害或异族走近它的领地,雄猴便以齐声吼叫或其它行动将侵犯者赶走。它们的团结性和斗争性,在悬猴科中堪称第一。吼猴也有一个众多族别。据不完全统计,美洲森林中共有吼猴五一六种,最著名的有:红吼猴、熊吼猴、披肩吼猴等。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领地。边界上有两只吼猴守卫,通过吼叫相互警告对方,不得擅自越过边界。一旦两组相邻的吼猴遭遇在领域的分界处,便会爆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吼战”,而胜利往往属于吼声响和吼叫时间长的一方。吼猴的这种策略,显然比其他用爪牙争斗的动物文明多了。它以仪式化的战斗取代了直接的肉体冲突,会降低种群内部的损耗,减少受伤或死亡。

有意思的是,吼猴是全素食者,各种各样的树叶、果实、坚里和种子它都吃。吼猴每天要花三到四小时进食。它常常用尾巴倒悬在树上,直接用嘴啃食树枝上的叶子和果实,或者用尾巴将食物拉过来而不是用前肢采摘。森林里的树叶大多包含有生物碱和毒素,吼猴有很好的辨别能力,总是挑选树叶中含毒量最小的部分,如叶柄、嫩叶和成熟了的果实来吃。吼猴栖息在树上,从不轻易下树,即使是口渴时,也只是添些潮湿的树叶来解渴。

有人说,吼猴是地球上吼得最响的动物之一。

麝雉

逆光中的麝雉

亚马孙豚

今天早上,我们从空中数到的金刚鹦鹉有164只,比第一天记录在案的64整整多了100只之多。不过昨天下午另一组监测的数据是354只。船上以往的记录是352只。为此,首席科学家理查德还开了一瓶上好的白葡萄酒庆贺。

要不是说早上的亚马孙是神秘的,是充满期待的。这两头亚马豚,也是我们在数天上一会儿飞过来的一群,一会儿飞过来的成双成对的金刚鹦鹉时,从我们身边的河中出现的。虽然没有像前前天拍到的它们跳出水面的那一刻,但看清楚它们那优美的身体曲线和长长的嘴还是没问题的。  

动物有多种多样的适应生存的行为。这在亚马孙热带雨林里是有着十分突出的代表性的。比如说,美洲豹常在池塘边伏击猎物,因为它们知道鹿或者其他小动物会来喝水;美洲小野猪听到地上" 咚"的一响,便会赶忙凑过去,因为它们也知道树上又掉下来一个可口的大水果。

有关专家在关于棕色卷尾猴的研究发现,这些动物能根据森林里可食用水果的数量变化迅速调整食谱以适应环境,等等。与此同时,生态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也有诸多的适应生存的行为,虽然与动物的相比,这些对策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它们却同样巧妙和富有情趣。

让我们听听这一研究发现,看一看植物是如何" 摆布"其种子传播者:雨林里许多水果的种子呈梭形,外被光滑的果肉,果肉与种子紧紧连在一起,这样,种子便会在动物吮食果肉时顺口" 钻"进后者的肚子。对动物来说,这些种子是果肉的" 污染物",因为它们不能给动物提供任何营养和能量;但对植物来说,种子被动物吞下并带到新地方是它们传宗接代和种群扩展的途径,而果肉不过是吸引动物的诱饵罢了。

同样是为了吸引动物传播种子,有的植物甚至进化出骗术。雨林里有一种高大的豆科植物,荚果成熟时开裂,红黑相间的种子暴露在外,在阳光下特别醒目。远处的鸟以为这是可口的水果,飞过来叼走,待它意识到被欺骗而将种子丢弃时,后者已被移到几十米以外的地方了。

还有更高明的骗术:法国研究灵长类食性的国际权威拉迪克教授在产自非洲丛林的一些水果中发现了" 假糖",这些假糖的化学成分原本是蛋白质,但吃起来却有甜味。他认为这也是植物吸引动物传播种子的招数,因为很多灵长类动物都喜欢吃有甜味的水果。

雨林里有形形色色的干果,其果实和种子都是无臭无味的,但这些没有"招摇撞骗"手腕的种子仍会遇到" 好心"的传播者---啮齿类动物和蚂蚁。我们都知道,在温带地区,松鼠和花鼠在秋天有贮藏食物的习性,那是为越冬作准备。

垂着的是雨林中大树的根

雨林中一棵大树的树冠

在热带地区,这一类动物也有相同的习性,因为这里虽没有秋冬之分,但也的确有食物稀少的季节。于是,这些小机灵便在果实丰富时将种子埋到地下"备荒"。不料,这些植物早已进化出相应的对策,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会很快生根发芽。一位摄像师就拍到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一只刺鼠将一个硕大的种子埋在树根下,过了一段时间,等它再来寻找"口粮"的时候,种子已经发育成数十厘米高的小苗。

更鲜为人知的是,一类树栖的蚂蚁也摄食种子,这些蚂蚁的巢是用泥贴在树干的凹陷处筑成的。它们将四处寻找到的种子辛辛苦苦地运到巢穴中,一些种子一入巢便悄然而快速地萌发。于是,日久天长,蚁穴周围长出了一株又一株的植物,光秃秃的蚁穴也摇身一变,成了生机勃勃的" 蚂蚁花园"。

在整个地球的热带雨林里,大约70%的植物依靠动物传播种子。一位美国热带生态学者曾系统地研究了南美热带雨林里水果的大小、颜色与其种子传播者的关系,他发现雨林里的水果可以分成两大类:体积小的红色的水果和体积大的黄色的水果。前者的种子传播者是鸟类,后者的种子传播者是哺乳类。

另一位法国科学家深入地研究了吼猴的领域利用行为与植物演替的关系,发现吼猴经常睡眠的区域幼龄植被结构明显与其他地方不同;在那里,水果被吼猴取食的植物种类的幼苗明显地密集。

这一现象很容易被理解,吼猴食量大,又不经常移动,于是,许多被吞下的种子被排泄到同一个区域,种子随后发育成小苗。几十年后,这一小块森林的结构就会稍微区别于邻近的一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原始热带雨林的植被分布不十分均匀,而是或多或少地呈斑块状。

大自然就是这样随着生命的进化将自身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所有的环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不仅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关系,植物与植物之间有相生和相克,动物和植物也是相互依赖,协同进化。她似乎为每一个物种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大自然真是古朴的美、绝妙的诗、醉人的梦、神奇的谜!

水上水下的呼应,在亚马孙清澈的河水里随时可见

黑领鹰亚马孙真多

1月14日上午我同行的其他几个中国志愿者又去了陆地样带,希望能再找找大型哺乳动物。我则想再和亚马孙豚更近距离的接触。可是今天我们去的江段和湖里,都没有让我拍到前两天拍到的那么多的亚马孙豚。科研助理威廉说这也正常。前天我们的记录的亚马孙折豚是60只,今天是23只。这种数据的记录,年复一年,月复复一月,因为当地人绝对不会伤害河豚,在秘鲁亚马孙流域,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没有。所以亚马孙豚的多少,和全球气候的变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用理查得博士的话说,水位前年是百年不遇最高,去年是百年不遇的最低,这种巨大的变化是不是对亚马孙豚有影响,对于科学家来说要用数据制定保护措施。这这种措施不仅关乎着保护豚,也关乎着当地百姓的发展。

亚马孙豚

我们大船旁的豚

今天我上午我们记录完豚的数量后,回到阿雅普号后,我在船尾又拍了好一会儿。因为有几头豚,一直在这里转,船上的人说,是我们的饭香味让它们久久地不愿离去。这些豚在这玩得可欢了。我想不应该全从相机的小框子里看自然,看亚马孙,看亚马孙豚,所以放下相机,好好地欣赏了一下豚们的玩耍。它们单独地跳跃,一对地伸出头来呼吸和一家子地在悠闲江里转来转去。

河上的鸟真多

岸上是河龟

记录鸟的鸟巢

黑领鹰飞起来

1月14日下午,一个新的考察项目吸引了参加这次活动的每一位志愿者,就是去记录地球观察科学家理查德博士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合作项目,用人工制作的雨燕鸟巢来监测鸟类的变化。不过,在我们看的20多个鸟巢里,无一例外地没有鸟,有的不是蝙蝠,就是蜘蛛。有时帕伯罗•珀塔斯也会告诉我们里面是干的树叶。

不知这样的监测数据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以后我想我会持续关注的。地球观察研究所的这种考察项目,我想回去看也应该向我们更多的绿家园志愿者推广。既可以感受大自然,还可在科学家的带领下认识自然,而这种感受与认识还可为科学研究和制定决策当志愿者。现在人们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多羸呢。

在亚马孙,人随时可与豚同在一条河里

像不像水墨画

打开鸟巢

下午的记录,我们一船的人基本帮不上什么忙,全靠这个船工,他要给我们开船,也要爬上爬下地去找开鸟巢,看看里面有什么。亚马孙是他们的家。在看到这些鱼网后,我们也看到了岸上的这户人家。

鱼网在亚马孙

来啦!

食人鱼汤

帕伯罗用西班牙语和他们聊了一会儿知道,他们的生活是十天半个月换一个地方捕渔。能捕到吗,能,但是比过去还是少了些。

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艰苦的,也是丰富的。有牙膏,有啤酒,有蚊子也有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猴子,亚马孙豚和黑领鹰。我再次问船上的人,要是你,能在这个水边林子里住多久。所有的人都说有没有网和手机信号。

生活的一部分

尝一口在林子里酿的亚马孙啤酒

也要用蚊帐

生活的简单与丰富

现代人,已经离不开我们认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与外界的联系。但是在亚马孙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的是大自然。这样的不同,会一直继续下去吗?或说还能继续多久?未来是他们会变成我们目前的生活,还是有一天我们都要回归大自然。时间一定会有答案告诉我们。

太阳西斜了

日西斜后的水中

在一天的考察就要结束的时候,树上的麝雉又让我们好是兴奋了一阵子。离开它们后,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又在心里问自己:自认为比森林里的这些动物智慧的人类与它们相比谁更快乐,可能不容易回答。但是他们没有影响我们的生活,而它们的生活却被自认为智慧的人类影响着。那么,为了明天及各自的后代还能快乐,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认识它们与我们自己呢。

树上的麝雉

准备起飞

对视

明天,我们要走近附近土著科卡玛印第安人的村庄,看看当地村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