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七――亚马孙印第安部落里的原住民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七――亚马孙印第安部落里的原住民

2011-01-24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七――亚马孙印第安部落里的原住民

 

2011年1月15日上午9点到13点,我再次参加了监测亚马孙豚的监测。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前两天我拍到一头亚马孙豚跳出水面的那片水域。那天的亚马孙豚,真的是在我们的船边争先恐后为我们“表演”。最后统计的数据是60头。

昨天的考察没有看到那么多,最后的数字是23头。所以,我对今天又充满了期待,希望还能拍到跳出水面的亚马孙豚。

浮出水面的亚马孙豚

水面的等待中

水边的绿色

探路者的康泰今天是本次科考中第一次参加亚马孙河豚的监测项目。今天和我们一起来的还有美国72岁的志愿者罗伯特。我们都举着相机、录相机时刻准备着进入角色。而罗伯特却连小相机也没有拿出来,只是专注地数着我们看到的亚马孙豚。科研助理威廉更是不管我们看到了高兴地大叫,还是看到了没拍到大声发出遗憾,都笑眯眯地看着水面。

亚马孙豚在呼吸

亚马孙豚这样正在游中拍到并不难

考察船在河里走了一会儿后,我焦急地问威廉:怎么没有前天多。威廉没有回答,还是笑笑。已经走到了前天看到的,有那么多河豚追逐地玩着、捕着鱼,呼吸着、跳出水面的河段,湖中,虽然也有一两头豚跳出水面一下,可是数量和前天是无法比的。

拍到的只有水边的大树

亚马孙人家

生活在水边

威廉叫船停在了湖里,我们静静地等着亚马孙豚的“表演”。可是只有远处间或一头两头豚从你们船边游过,露出水面又迅速地回到了水里。眼看有一头就在我们船的上前方跃出了水面,可是快门响起后所记录的只是这头豚回到水里在水中留下的一圈圈涟漪。

在我们的焦急中,船上的罗伯特倒在那里不急不慢地向威廉报着,前面不远处粉豚一头,船尾灰豚两只。威廉不吭不哈地记下着船上各位报告着的从我们视线中捕捉到的亚马孙豚,不急不躁。

随时会有亚马孙豚跃出的水面

在水边的小姑娘

我们的船工再次开启时,已经是往回走了。在十分遗憾中我发现,没有豚看时,我更看到了江河及其两岸的丰富。天空中飞行着鸟、岸边的树、还有那一幢幢茅草盖顶的小木屋。

在河上监测了三天河豚,在看不到它们时才发现,水中及两岸还有那么多其他。而在只盯着河豚时,两岸的其他则全被我视而不见了。

放弃了唯一,把视线所及放大一些,再放大一些时才感慨,眼中只看到局部,忽略的就不仅仅是其它的细节,还有全局。

树上的

雨林河边的人家

天中云与水中云的呼应

水边树边

水边的大屋子是学校

水边的飞翔

在大自然中的这一感悟,其实是大自然给予的。平时我们也会说,在大自然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有多少时候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走进自然的呢?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去欣赏,更有的时候走进自然是要去发现什么可以为我所用,可以掠取。

自然给人的启迪是潜移默化的,是需要灵性去感悟的。这对于人类来说当然需要时间。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就是近年来我们才开始慢慢地懂得其意义所在吗。其实再细想想,人与自然在我们的祖先那里是早就有了的人生哲学。是我们现代人越来越得自己是高级动物,自己无所不能,科学能主宰一切时,我们才狂妄到了人定胜天,要改造自然。

当我在一门心思只想看到亚马孙豚,拍到亚马孙豚又看不到时,当我在自然中焦虑时,在自然中失望时,自然竟然在自然中调整着我的心态,让我在放松中得到平静。平静后开始换个角度去审视身边的自然与风情。

这时的放弃对我来说得到的是丰富。丰富的不仅是我的眼界,还有思想的升华。

我已经拍到了跃出水面的亚马孙豚,如此丰富的亚马孙及水边的热带雨林,因为我的眼中只锁定在了唯一,不单不见,还因见不到而弄坏了心情。缓解内心的焦虑后,眼光放开,放远,放到更多的细节及全部的那一刻,心情豁然开朗这一开朗甚至让我问自己,亚马孙豚的躲避和隐藏,或说是“让位”,是大自然诚心诚意让我有时间,有愿望去欣赏大自然的多样。这对我来说其实是自然给了一种修炼的机会。

我庆幸自己能有在大自然中学习的机会,能有在大自然中感悟的修炼。就在我体味着在大自然中得到的这一心得时,我的思想之活跃远远超过了我只看到了亚马孙豚的那一刻。或许拍到更多的好的照片,让人们认识亚马孙豚是重要的,但是与朋友们分享我在亚马孙水上的感悟,在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还需要加强的今天,不同样重要吗。

这时,阿Q精神让我同时想起。鲁迅思想及精神今天开始也有了被争论被否定的可能。然而在我此时的感受中,虽然不会说阿Q精神是伟大的,但是阿Q对任何一件事失却后的再认知,在失望与绝望中找到新的视角,应该是一种高境界的心态。在大自然中认同阿Q,看来,真是够阿Q的。我愿将这种感受供人批判。

我常常会听到朋友们说羡慕我能有那么多机会走进大自然。每当听到这些时,我更想和朋友们说的是,当你真的放架子向自然学习,用心去感悟大自然时,你就会接到来自大自然的更多的邀请。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同时感受到的也包括,在羡慕别人的生活时,要找到别人已经找到的生活真谛。于我,如果从1988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第一个关注北京香山红叶的生态环境的节目算起,至今向大自然学习,在大自然中感悟,保护大自然的自然,已经超过了22年,而且这种求知的欲望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强烈。而接到来自大自然的邀请与此成正比。

生活在水边的印第安小姑娘

亚马孙河边人家

继续着神秘的亚马孙

徜徉在亚马孙河上,思想极为活跃的时候,我发现在如此富饶的水乡,却住着那么少的人。为什么呢?

要以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里应该是非常适合人类生存与居住的地方呀!。地球上大气中氧气含量的三分之一是由亚马孙热带雨林制造的;亚马孙的水量,占地球表面上流动的淡水的五分之一以上。而我们在亚马孙流域考察的一个星期里看到的人,却真是要用寥寥无几来形容。

在亚马孙考察船上,我提出这上问题后,船上几位中国来的志愿者中有人说,上帝对中国人还是厚爱的,让全世界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而这一刻,亚马孙在我看来,就是造物者的自留地。他一定要留住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然。以至于不让还不那么明事理的人类,把大自然统统毁掉。

非常奇怪的是,在船上看不到亚马孙豚,我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时,顺手把一些想法记在一个小笔记本上。上岸后,这个小本子就“蒸发”了。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可能丢的情况之下就是没有了。我立刻明白了,这是在考验我刚刚蒙发的认知是一时的冲动。还是会在心中继续酿造成“好酒”、升华成可以指导行动的理论。

走进印第安部落

眼神

2011年1月15日下午,我们的考察是走进科卡马印第安部落,近距离接触原住民。2009年我也走进过亚马孙,但是没有走进过印第安人家。2008年我和香港亚洲电视台一起在美国克拉马斯河采访时,走进过印第安人家,但那是美国的印第安人。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可是秘鲁亚马孙热带雨林里的科卡马印第安人家。

印第安向导阿尔费来多

 

印第安人萨莫卫

前两天我们在陆地样带考察时,带着我们进入林子的印第安人想到阿尔费来多接受了我的采访。当时他指着地球观察研究所制作的雨林中每一种动物的照片,向我学着这些动物的叫声。阿里尔费来多简直就像是与雨林里动物为一家。他告诉我自己有七个孩子。现在主要的生活来源有打渔,也要种庄稼和果树。亚马孙考察船的工作他非常喜欢,而且在带着外面的人进林子,他一天还能有相当于40块人民币的收入。我问他,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还生活在林子里吗?这位印第安父亲说,孩子们已经开始上学了。这里的年轻人不少也去了城市。孩子们对将来的选择是他们自己。

萨莫卫显然比阿尔费来多文化程度更高些。他现在承包着地方政府的建筑队。这位汉子离过一次婚。现在正在为亚马孙保护项目建一个个的工作站。他说自己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因为这里才是他的家。他不喜欢城里人的生活,他说自己是林子里的人。现在有地球观察志愿者要来研究他们的林子,保护他们的家园,他当然要做他喜欢做,也能做的事。

亚马孙热带雨林科学考察工作站

印第安人住的房子

萨莫卫的家

原始与现代

自己做的工艺品

我们今天一到印第安部落,大人孩子就围着我们转,他们对我们也很有好奇心。

我们第一个走进的就是萨莫卫的家。他的老丈人和丈母娘因语言不通,只是看着我们笑。而他们住屋子里,一面是堆得乱七八糟的床,一面是一墙的各种宣传广告画。四处去盖房子的萨尔卫是不是收藏这些,家里人说不上。只是见他一张张地拿回家,又一张张地贴在了家里的墙上。对于一个开始接受外面世界的印第安人来说,这是一种向往还是什么呢?

既是水果,也是粮食

这种植物我们不陌生,印第安人却给它起名“阳具”

喝一口热带雨林里酿的酒

亚马孙热带雨林保护项目与社区的结合是重要内容。所以,这些印第安人过着的应该是接受了外面世界的原生态生活。就像昨天我们看到的那在雨林中支着帐篷睡的人家,树杈上插着和我们城里人用的一模一样的牙膏和香皂。每次有外来的人,他们也会摆出自己用鱼麟,用树皮做的各种工艺品。

在这对我来说充满神秘感的人家里,我犯了一个错误。喝酒会严重过敏的我,没有经受着劝,尝了一口村民用热带雨林里的植物酿造的白色乳状的“啤”酒,其结果就是坐在椅子上半天走不了路。

厨房

“抱窝”中

母女

等到我能回到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志愿者们和印第安部落里的人聚会的屋子里时,孩子们正排成排地表演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目。他们的节目形式一样,内容不同。形式是都学一种家门口林子里动物的叫声。不同的是,一大排孩子所学的动物的叫声没有重样的。

这是在学森林里红吼猴的叫声

学完了在等着我们评价她学得像不像

这位是连学叫声带学动作

这个小生命来到雨林只有13天

印第安人是对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传统将其划归蒙古人种美洲支系。印第安人所说的语言一般总称为印第安语,或者称为美洲原住民语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语言的系属情况均十分复杂,至今没有公认的分类。

考古学和人类学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中国人有着一样的体质。也有考古学和人类学专家认为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4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语言为北美洲蒙古人种印第安语。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们之所以被成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为当年哥伦布等探险者,以为他们到达的“新陆地”是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一词的英文发音。)由于英国殖民者、美国人、欧洲殖民者(西班牙人)迫害、杀戮印第安人4000万以上,毁灭印第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已经不多,在美国建国后和西进运动中,美国人将原来住在今天美国东部的迫害、杀戮印第安人2000万以上,并驱逐到西部荒凉地,在美国已经很难看到印第安人了。

印第安人以前曾称为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红色是由于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所给人的错误认识。

印第安人经过四万多年的文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四个帝国,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发明过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研究的造诣也相当深,为世界提供了玉米、土豆、番薯、西红柿、辣椒、南瓜、菠萝、烟草、可可和橡胶等作物和药材。没招谁,没惹谁的印第安人,却遭得殖民者迫害、杀戮,印地安文化也遭到毁灭,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国家也开始下大力发掘古代印地安文化。印第安人在15世纪末之前本来并没有统一的称法。

我们在这个与外界有了一定交往的印第安人居住的部落只有半天的时间,语言又不通,很遗憾地没有多少交流。孩子们学完了野生动物的叫声后,同行的地球观察所的谌良仲拿出了一路走都带着的二胡,为孩子们拉起了“大草原”等中国民乐,在孩子们意犹未尽时,结束了与印第安村民的交流和互动,并给孩子们赠送了我们从国内带来的探路者礼物,孩子们拿到这些礼物时开心的笑容,让我们难忘。

就我所知,印第安人婚俗与他们的饮食习俗和服饰习俗一样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有“点心求婚”、“抢婚”等多种婚姻习俗。婚姻习俗方面是世代沿袭下来的习惯,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一般来说,几乎所有印第安部落都反对乱伦行为,同时也大都意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反对近亲结婚。

丧葬习俗,不仅能够体现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同时也能反映人类不同的生活观念、生命观念和灵魂观念等。印第安人的丧葬习俗多与其宗教信仰有直接的关系,反映出了印第安人在不同世界观的支配下,对于现实社会人生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没有赶上亚马孙印第安部落里的婚礼,也没能亲眼见见他们那里给逝去的人举办的仪式。只能想象。

拉一曲来自中国的“大草原”

船上的护士给村民们发药

留住这一刻

这些想象,在我们这些志愿者回到各自生活的大城市里后,仍然会和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鸟、猴儿和无数的大树与小花一样,在我们的记忆中咀嚼,回味,发现。孩子们的眼神是纯真而又稚嫩的,但其中的内容除美以外,我想还有其他!

从孩子的想象中想象

地球观察研究所中国首席代表谌良仲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