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8
文图 汪永晨
为了更多地了解丹麦文化,12月10日我们去了一趟丹麦海湾小城罗斯基勒。这个小古镇在丹麦西兰岛北部的城市和港口。临罗斯基勒海峡,在哥本哈根西北35公里。那有两个著名:一是上世纪90年代才挖出的古船,一是存在罗斯基勒教堂里的40个丹麦国王和王族的棺陵墓。
教堂外
大教堂内
罗斯基勒大教堂是丹麦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这个砌着红砖、具有精细的尖顶的大教堂于1995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如今人们所看到的教堂是由大主教阿波萨隆-哥本哈根的奠基人于十二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创建的,自那以后,许多建筑风格迥异的门廊和小礼拜堂相继得以增建。如今,教堂展现了800年以来丹麦建筑艺术的最好范例。
雕刻的棺墓
大理石做的
自15世纪早期开始,教堂就变成了皇室家族所厚爱的埋葬地,变革运动以来,所有的国王都在这里执掌政权。不仅如此,自中世纪开始,教堂还被用作皇家陵寝,国王哈罗德•Bluetooth, Sweyn Estridsen 河玛格利特一世王后都被安葬于此,这里共埋葬了39位国王和王后,其中许多人都是藏于华丽而精美的石棺中的。
哀思
世界遗产
1985年,在教堂的西北角建造了一个新的皇家墓地。这里埋葬着当今的丹麦女王玛格利特二世的双亲,即国王FrederikIX和王后Ingrid。
罗斯基勒的天空
从海底挖出后,恢复的古船
研究古造船技术发现制作工艺
今天罗斯基勒静静的海湾,已经不容易让人想象当年这里会是古战场。在被挖出古船的水边,现在重新恢复后建成一座博物馆。博物馆里介绍,在这一峡湾中人们一直怀疑水下通道是当年的战略要地,会有什么遗迹。果然不出所料,五艘沉船在水中被发现。
而这里当年有三条通道,今天人们发现沉船后分析,当年这几艘船,是沉下去堵住要塞抵抗入侵者。同去的美国朋友JON说,这不就和中国的长城一样吗,这可以说是丹麦当年的水下长城。
当年的船上
当年的战略要道
发现古船的今天海边
昨天大会场外发生了一些花絮,我们中国代表团官员因证件过机器时出了问题被三次栏在了大门口。与些同时,一位香港朋友看到欧盟的一位高官也被栏在了入口处,尽管他的两个秘书出面解释,可还是在换了一个通道再试才过的。而非洲的一位很急的官员本想加塞,也被排在她前面的人拒绝了。
在这里,不但警卫“六亲”不认,只认牌,而且因为节约,进门用的身份证就是一张簿纸加了模。或许丹麦人认为,这里开的是环保大会,每一个细节都应体现出人们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对。简单,出点小差错,也就再所难免了。
NGO在游行
联合国开会,一般都有配套的NGO论坛。NGO就是我们中国说的民间组织。
在这次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大会上,与政府间激烈的谈判相比,NGO论坛不但没有那么严肃,而且丰富多样。既有我们中国那种由企业家组成的企业家俱乐部发出哥本哈根宣言;也有WWF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要目标的学术发表;我参加了孟加拉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演讲会,主讲人呼吁的是,正在谈判的适应性报告里,只按一个一个国家来谈适应变化是不够的,因为很多河流是跨国的,气候变化是影响水的,所以在适应性报告里,这一民间组织提出了跨流域管理,而不是各国只解决自己的问题。
NGO在大会期间的声音,对大会的谈判,无疑是会产生影响的。
图瓦卢越来越受到关注
和华盛顿对话
12月10日,我到美国中心想采访美国代表团的代表,却碰上了几个美国大学生正在和华盛顿的中学生通过电子视频对话。在哥本哈根的美国大学生是代表美国一家民间环保团体组织到哥本哈根来的。华盛顿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坐在教室里。
先是华盛顿那边的孩子每人讲了自己眼中的全球气候变化。有说冰川退缩的、也有说乌龟灭绝的、江河的污染和极端天气都是孩子们眼中的气候变化。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华盛顿的一个小姑娘问,如果哥本哈根协议没有签署,你们会做些什么?哥本哈根这边的美国大学生对着电视镜头问到:你们谁知道太阳能?华盛顿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你们谁知道风能,那边的孩子又都举起了手。在哥本哈根的大学生这时说,我们不会妥协。我们回去要给议员写信打电话。给他以压力。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事。要给议员写信的,还真不只这一个学生。
一个华盛顿的学生问在哥本哈根的学生,你们到哥本哈根后和你们去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在哥本哈根的大学生说,最没有想到就是全世界会有那么多人在关心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那么大的问题。也没想到在这结识了全世界那么多想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事的人,我们现在有了一个网络组织,包括印度、中国、非洲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将来我们要一起做事。还有就是这里吃剩下的饭可用去堆肥。我回去要开辟一个菜园子,种有机食品。
另一位大学生说,我最没想到的是这里有这么多人骑车上班。这里有自行车道,而美国的路都是大宽马路,都是为汽车修的。我们应该向丹麦学习。
一位美国电视主持人这时也走了过来,她问学生们的问题是:在你们的生活中,对环境的认识谁对你们影响最大?华盛顿那边的一个学生说是一位橄榄球运动员。还有一位说,是一个医生。那位医生从小就开始在海边拣垃圾了。
还有几个孩子都提出了奥巴马夫人在白宫里的菜园子。一个学生说,我去过,虽然没有见过第一夫人,但我喜欢在菜园子里种菜。
永不放弃
电视主持人的问题
征得组织者的同意,我也向华盛顿那边的孩子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你们知道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华盛顿那边的一位孩子回答:工厂的污染。这时一个学生转过来向我问问题:中国有多少工厂?
我告诉他,那我可数不过来,太多了。我接着问:你们认为自己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些什么?你们知道中国的长江吗?孩子们的手都举了起来。还有一个孩子大声说:世界第三大河。
可是当我再问:你们知道长江里的白鳍豚吗?就没有人举手了。
在说到自己能做些什么时?两边的学生都又强调了他们现在和世界各地青年人的网络,一起要做的事情多着呢,清洁能源,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都是他们关注的领域。
这两天,就在谈判大厅外,我看到过一大群年轻人坐在门外,每人手里举着个纸版,上面写着:请给我们机会。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坐着的学习不说话,只是轻声地哼唱着歌,围观的人中,也有跟着一起低声唱的。
这几天,我也看到一些民间组织的人把自己装扮成一棵弯着腰的大树。上面写着请给我们生存的空间,在会场里慢步。这些场面,可以说是电视记者和举着相机的人最喜欢的。
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身影在大会各个角落也是随处可见。他们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中国西部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灾区,请世界给予关注。
中国记者的提问
留影在长江源
但是,由于缺乏对国际大会的了解,中国参会的NGO代表们,在会上大多数时候是转来转去,在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也在学习着聆听和参与。
当然,对于中国NGO来说,另一个障碍就是语言。
大会里的表演
各国展台
民间组织,不能像政府间的谈判那样达成协议,成为必须执行的条款和法律依据。民间组织做的是倡导,是行动,是用自己的理念去影响更多的人。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各国政府间的协议最终是否达成,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而NGO的影响却正在蔓延。
生态足迹
明天 ,中国地质学家杨勇将向参加哥本哈根大会的各国代表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第三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