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之六-丹麦动物园里的中文

2009-12-17

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之六-丹麦动物园里的中文

文图 汪永晨

 

12月11日下午,杨勇的“世界第三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发言,在WWF的帐篷里举行。前两天听说那里去听的人不多,可因为我们事先没有注册上在大会的边会,能有发言的机会在我们看来就要好好利用。

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比讲的时间早了半个小时到的我们,看到挺大的帐篷里,一半的座位上坐着等着听的人。

主持人在介绍杨勇

讲后的采访

临时插入的讲演虽然没有上到会议的日程安排里,但看来我们这两天发的电子邮件和打的招呼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杨勇在上面讲着、放着中国长江源冰川的融化,和西部江河的干涸,我在下面发着我们带去的折页。

介绍

不过更值得一说的是,专程自费到丹麦来为杨勇当翻译的美国朋友,退休前是位高官,退休了就心甘情愿地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做他能做的事。为了杨勇的PPT,他在成都时就一遍又一遍地帮着译成英文,修改。而杨勇讲的当天,即使杨勇不讲,他差不多也能背下来了。吃透了内容的翻译,让在场的人听得是既震憾,又焦急。

当年的高官,现在志愿当翻译

介绍我们的英文记者沙龙网和世界第三级的变化

喜欢看我们折页的老外

帐篷里的讲演

今天,有两位巴西人被我们立在那儿的世界第三长的大河长江,正在遭受着江源冰川消融中的照片所吸引,找我们来说江河的问题。他说现在亚马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雨林的消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可是人们还不认识。巴西政府也不重视。他说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是机会,你们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技术与商品都在走向世界,可是巴西在这方面什么都没有做。

今年的3月、4月我去了趟巴西。同去的人无不为巴西的天蓝水清所震憾。亚马逊豚,更是在我们刚刚上船有20分钟时,就看到它们从亚马逊跳出水面。而我们中国长江里的白鳍豚,现在被科学家认为,作为种群已经消失。

我和两位巴西关注江河的学者说,我去了你们国家的库里蒂巴,那里是全世界公共交通发展的榜样。垃圾堆被改造成植物馆,废矿坑成了歌剧院。

没想到那么快的是,两位马上伸出手来比给我看,意思那只是一点点,一点点。

为什么,在我们看来他们做得那么好,在他们看来我们把握了机会而他们没有。

知识分子是不是总是站在批判的角度看问题?为什么,看自己,或身在其中问题看得更清楚,看别人的优势又不免简单。

这是规律,还是偏见?和两位巴西学者聊后,我问自己。

早上去会场路过的小河

哥本哈根开会时的广场

大会会场外

主持人都拉开了架势

电脑区

哥本哈根大会第一周的最后一天谈判终于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欧盟决定从2010年到2003年,每年拿出24亿欧元,日本也将拿出200个亿,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谈判虽然还在艰难地持续,但这两个新的表达,还是给了那些对大会最终结果越来越持不乐观态度的人们以新的希望。

下午2点钟的余晖

12月11日晚上,中国、美国大学生的聚会后,一位香港环保界的人士参加后兴奋地告诉我,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人,学会和国际社会打交道了,这非常重要。可是一位也参加了这次聚合的中国年轻人却对我说,聚会后能干什么,她还很迷茫。在她看来,这种聚会,不能只定目标,还应给出具体行动的下一步。

会场外

今天哥本哈根的街上

呼吁

哥本哈根会说是为了我们

年轻人的性急可以理解,正是摩拳擦掌的时候吗。开始了交流,就有了做事的可能。12月12日晚上,中国青年代表团聚会的是南非的年轻人。积极地找朋友,中国的年轻人,走入国际社会,寻找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自己能做的事,从这里开始了走另一条路的探索。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丹麦有一个古老的动物园,建于1859年。是欧洲最老的动物园之一。是丹麦那时候的一位公主为了保护鸟类和小兔子而建的。

动物园里有一个1905年建的塔,在当年的欧洲是流行建筑模式。

为了更多地了解发达国家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的做法,我短暂地离开了一下会场,去了趟丹麦动物园。

当年的老房子

动物园里的火烈鸟

开始,动物园管理者希望在动物园里能有更多的动物供人参观。但是后来他们修正了想法,减少了动物的数量,为的是用有限的资源给已经在里面的动物更好的生活条件。

圣诞前,来动物园的孩子每人发一顶小帽子

动物园的门票130丹麦克朗,不算便宜,但也有窍门,如果是花240块克朗买一张票,一年的365天里,你就可以随便去了。这是一个既能省钱,又能常常来这里认识自然,认识动物。这是丹麦动物园的管理者想出来的吸引游客,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动物,了解自然的办法。

动物园里的塔

我在北京给学生们做环保讲座时问过他们,你们知道老虎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林子里,很少有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可是你再问,你们去过多少次动物园,那一定会有孩子举起手说,100次,200次。

到动物园去,这是不少孩子周末,放假时的选择。去过100次,200次的也许不多,但从懂事以后,去过十次八次的就不在少数了。1996年,我在美国的动物园里学习了他们怎么采用志愿者导游为游客服务。回来后,在北京动物园里推广。从2004年开始,北京动物园里的志愿者导游已经“占领”了动物园里的各个和动物,和人打交道的领地。这个项目深受欢迎的不光是游客,也包括志愿者自己。他们在动物园里学习,寻找,传授着自己和游客如何与动物们打交道。这几年参加志愿者招募的志愿者一次比一次踊跃。志愿者导游们不仅在给游客们讲动物本身的故事,也讲它们的家园。用专业一点的词,就是讲动物的栖息地。这些讲说,可以让到动物园的人,认知动物,同时学会怎么保护动物的家园。

在丹麦动物园,2008年新开的一个大象馆里,是世界著名的英国设计师的作品。里面的照片告诉人们,从1905年,这里每年都会有音乐会。看着照片,能让人想象,在这里听音乐会,有一种听森林里的交响曲的感觉。

想想先吃哪个

饿狼

狮子一家

在放有大象标本的教育中心,有一个人们可参与的选择。这个选择让我也成了能为大象做点什么的志愿者。

动物的一家

那是一个电子选择屏幕上,有几种选择,可以投从20块到更多克朗的钱的放入口。在这个口旁边还有另一个选择,是你要把你放进的钱用于保护大象、保护大象的栖息地、为大象生活所在地的村民做些什么和有关大象的研究。

一种学习

我投进了20克朗,选择的是用于为大象生活地的村民做点什么。这些年关注江河,我知道,对于与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老百姓碰到的困难,有来自自然的,也有来自我们人类自己的,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做法:顾全大局。这让那些原住民做出的贡献太大了,他们需要帮助。就像这次哥本哈根会,发达国家之所以要承担更多的义务,那是因为他们对大自然,对深受气候变化之害的人欠了帐。他们当然要承担责任。

为了当地的村民

在丹麦动物园里有一个地方,那里写着中文,开始我没太看懂。后来才明白,这是在告诉游客,在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地方,把老虎的骨头用来泡酒,做药。这样可以吗?

这个中文角,给游客提供的是思考,是警醒,是告诫!我拍这些中文的时候,多么希望这是绝照,下次再有中国人来,不要再有这样的中国字了。

虎商店

活得更久

当然,这需要看到我拍这些照片的人和我一起努力。

今天,在WWF的帐篷外,我们第一天到哥本哈根拍到的冰雕北极熊,已经融化了不少,到大会开完时,估计也差不多就化完了。丹麦的暖冬,如果安徒生再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不知圣诞节还能不能写得那么冷。

融化中的北极熊

(照片5 )

在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大会上,除了正艰难谈判的“A计划”以外还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B计划”。这一捕捉二氧化碳的计划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高科技塔台,收集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子和在海水播撒富含铁元素的营养物质,促进浮游植物生长。这些浮游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它们死后沉入海底,二氧化碳随之埋藏。

格陵兰岛冰川因气温上升快速消融,造成海平面升高,一些地区降雨模式改变诱发大面积饥荒,给老百姓造成了恐慌,倒让一些科学家认为有了能体现自我价值和拯救地球还是要靠技术的可能与理由。

我对此的解读是:如果说当年烟囱林立、马达轰鸣也被认为是现代化,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举措,那么如今这个B方案,不能不说是又一项人类试图改造自然的狂妄之想。

对“B计划”的反对之声这两天在哥本哈根会上随处可以听到。

在我看来,当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有关落实的谈判都一谈再谈的时候,这个“B计划”要用的可完全是无法估量的成本。或说是科幻小说。

若大的地球,若干穷国,小国有可能,有能力花巨资去实现在沙漠地区覆盖大面积反光片,在同温层散播白色硫酸盐颗粒、模拟火山灰反射阳光和在太空安置巨大反光镜,拦截1%至2%的入射光线吗?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有计划花这个钱,他们的政府,他们的人民有掏这个腰包的可能吗?再退一步,就是有人出这个钱,这一计划又会不会引起那一地区生态系统和降雨模式等的改变,有人能说得清,或说是走出试验室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试验吗?

在太阳能和风能已经广泛使用的今天,生产太阳能设备时所产生的污染还没有解决,风能发电那巨大的“风扇”还在扼杀那一地区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的时候,在还有人群渴望温饱的时候,在浩如烟海的沙漠上覆盖大面积的反光片,不光让人觉得花这笔钱是天方夜谭,也为这样的计划是不是又一轮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担忧。

印度总统甘地曾说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生存的条件,却无法满足我们人类对物质需求无限制的欲望。

在面临海平面上升,大面积荒漠化在加剧的时候,当务之急不是在沙漠上盖什么反光片,而是重新认识我们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和与之和谐相处。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不是就会索取,我们能不能友好地融入。

老祖宗留下来的刀耕火种,游牧生活,真的就是落后,是愚昧吗?那么为什么就是那样的生活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让我们人类的先人数代代延续至今,而就是我们工业文明发展至今,这几百年来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遭遇面临挑战。

其实,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是少花钱。重新拾起中华民族的美德:勤俭持家、知足常驻乐。至今我们很多少数民族还在固守的视大自然为神。这个神不是要供着的,而是要给它以尊严。

我不是反对技术,我也是乘飞机到哥本哈根的。我们不可能回到原始社会,现代化生活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舒适。希望生活得更现代化。而这个“B计划”让我担心的,一是技术至上,认为技术可以拯救地球;二是一些人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以发展为借口,不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这才是不可行,而可怕的。

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减少对自然的索取,与自然友好相处,我认为这才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本。人类不能再狂妄了,否则会有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