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八——走向各拉丹冬雪山

2009-09-29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八——走向各拉丹冬雪山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7月5日深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考察队,从青藏铁路沿线的沱沱河乡出发,向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地走去。

在江源无人区里行走了12天,历经了高原陷车、迷路、遭遇风暴、冰雹、车翻于激流中。最终,为长江正源沱沱河测定新源,比原姜古迪如冰川沱沱河源头延长了20公里。并于2009年7月16日深夜,艰难地走出江源无人区,完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第一阶段的“江源行”行程。

雪山下的长江支流布曲,水越来越少

研究路线

2009年7月6日,青藏公路在修路,所以我们抢在7月5日深夜12点钟出发,凌晨3点到了唐古拉山脚下的养路队。在一个养路工人家,11个人在床上地下睡了一夜。

在雪山的怀抱中

第二天早晨,一走出房子,耳朵里听到的是大喇叭里在念经,而眼前看到的,却如同我们在众雪山的怀抱之中。

虽然因为全球气候变化,雪线都在上升,但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山下,我们依然看到了还是蓝天白云之下的雪山。

进入江源无人区,杨勇最担心的是油,我们走进各拉丹冬雪山后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想要再加油,可就不容易了。所以今天早上我们和养路队的人说了好话,最后以10块钱一升加满了我们车上的油箱和带的所有油桶。

接下来的找水路线,从各拉丹冬雪山到姜古迪如冰川,然后就是要穿过可可西里,直奔新疆。这一路加油都是问题。

加满油

装车

出发后,我们很快看到的就是长江源的另一条支流――布曲。雪山、白云下的布曲,水还是没有盖满河床。

不过,进入长江源区这一路走来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家乡生活得比这里要富足得多,却没有蓝天白云。而这里,天天都是蓝天白云,却没有我们生活得富足。

我们的日子比他们丰富,他们的生活太简单。或许,比较我们和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可是,富足就一定没有蓝天白云,简单就能有,一定是这样吗?走在蓝天白云之下,心里也很干净,但这个问题仍执着地,不时地袭上心头。

雪山脚下的路遇

布曲大桥下

就在我们体味着被雪山包围,欣赏着在今天的都市里很难一见的蓝天、白云时,杨勇的车漏了一地的液体,不知是水还是油。

唐古拉山下的布曲

检修

没有办法,只有让一辆车回到出发地找一截管子,自己修。

在等着修车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所修青藏铁路时留下的房子里已经住上了藏民.

两个从附近岗尼乡来的干部请我们进去喝茶,这就是藏族人的习惯。不管你走到哪儿,认识不认识,走进帐篷就喝茶,而且是管够。碗,绝对不会让它空上半分钟。

他们看我们,我们看他们

屋里的人中只有拉巴次仁会说汉话。他在内地上过学,他称自己是团结族。我知道,在少数民族地区,父母中,一个是当地民族,一个是汉族或其他民族所生养的孩子就被称为团结族。

我们问拉巴次仁,近年来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变化吗?他说不明显。只是今年4月,5月还下了十几天的雪,他们岗尼乡死了一万多头牲畜。我问他像这样的自然灾害以前多吗?他说越来越多了。

不过,眼下最让这位乡干部着急的是,他们那里的水质有问题。据他说,喝了后先是肚涨,然后发胖。修青藏铁路时,有人帮助化验了,但说法不一,有的说没关系,有的说千万不能喝,是中国第二大毒水。

拉巴次仁很希望我们能带点水回北京,帮他们再化验一下。但是我们知道,水打上来以后,不做处理,等到我们回去再化验就无法准确地化验出水里的成分了。

无法满足帮助他们化验的要求,让我们很是无奈。杨勇说,江源饮用水的水质,一直是大问题,却也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我想起1998年我参加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科学考察队时,沱沱河兵站的战士也是靠到几公里以外拉水吃的。对于牧民来说,他们到哪儿去拉呢?现在政府帮助一些牧民打了井,但守着江源,江河里的水还是大多数牧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勾出心中的艺术

藏族妇女手中的手工品

再上路时,就看到了我们此行离得最近的雪山和冰川。只是冰川下的布曲仍然让我们很失望,因为不仅是水少,挖沙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初见冰川

雪山下

这也是布曲

今天我们走的这一路都是沿着青藏铁路。所以不仅一直有手机信号,而且还有不错的土路。

火车来了

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就在我们的车快要开到唐古拉火车站――世界的最高火车站时,我突然发现窗外那尖尖的雪山不正是各拉丹冬雪山吗?那可是唐古拉山的最高峰呀!

尖尖的就是各拉丹冬雪山,长江就发源于那里

1998年,我第一次去长江源回来后制作的广播特写中有下面这样一段,写了我初次见到各拉丹冬的所见所闻。我想先抄录在这里,对我来说是回忆,对没有到过各拉丹冬的朋友来说,算是介绍吧。这个广播节目得了1999年亚广联广播节目大奖。

(摘录)今天我见到了向往以久的各拉丹冬雪山。怎么给你形容呢:它像一把宝剑,高高地耸立在群山之中。除了洁白以外,我更多的感觉是它的孤傲。不然,怎么在众多的大山中,只有它才孕育出了川流不息的长江呢?

<音响>

狗叫:汪……汪汪……

孩子叫……

记者:到了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就到了欧跃的家。孩子们很久没有见到父亲,一齐跳进欧跃的怀里,小狗也在一旁摇着尾巴。

<音响>

欧跃家帐篷里

打酥油茶……嗵……嗵……

酥油茶倒在碗里……哗……哗……

记者:上路前,欧跃的妻子不停地往我们的碗里倒着酥油茶。语言不通,从她的笑容里我能猜出来,她是让我们喝,喝……

<音响>

喝水声……

高原上的小鸟叫……羊叫……

牦牛上路……

记者:我骑在了牦牛背上,欧跃的妻子远远地站在他家的帐篷前,静静地看着将要随我们远行的丈夫。孩子们还围在欧跃的身边,抱着他的腿,搂着他的脖子,贴着他的脸。

<音响>

欧跃赶牦牛:哦呀……哦呀……

马喘气……牧民的哨声……

欧跃唱:……有好多好多的地方,但最好的地方还是藏北草原……我要选一匹最好,最俊的马(姑娘)自己一辈子骑…… 

记者: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唐邦兴教授是我们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他已是第二次进入长江源区。今天我们一边走,他一边给我讲着他眼中江源的变化。

唐教授:我们现在走的地方,原来都是沼泽,现在都没水了。河源区沙化面积在扩大,一万年来都是沼泽。沼泽地退化以后,草墩不存在了。这里是西风盛行带,加上牲口践踏,就把草皮掀开了,掀开底下都是砾石,成为了戈壁。

记者:唐教授还说,水土流失,直接能看到的就是泥沙量的增加。长江今年灾害这么重,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变化都有关系。现在是小水大灾,大水就是重灾。

1998年我们到长江源时,正是长江下游发洪水的时候。到了江源后我们知道,那年的冬天和春天江源都有雪灾。迟到的季风使得本该在四、五月下的雨到了七、八月才下,这对下游的洪水是否有影响,并没有人去追究。

今年5月份,长江源的雪灾对下游会有什么影响吗?这和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吗?谁来回答?

唐古拉火车站

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

火车在唐古拉山脚下

火车已经把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带到了西藏,认识青藏高原的生态、自然;了解西藏的文化、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可是青藏高原最敏感的气候变化,却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希望我们此行的报道能为此做些贡献。

今晚我们住这儿

防口蹄疫针

杨勇看到这里有房子不用搭帐篷,就决定今天住在这里了。

青藏高原的晚上常常有大风夹着冰雹,所以能不搭帐篷睡在屋檐下,还是大家希望的。只是我们修车时听那两个岗尼乡的干部说没有多远就能到乡里了,他们已经告诉乡里等我们。可杨勇停车住宿,是认为乡里离这里还远得很,不能再走了。

我们此行所有的停走都是杨勇说了算,因为他既是领队,也是队伍中唯一的科学家。我在黄河源时曾提过意见,有些事应该全队的人发表意见,但是并没有人响应。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长江源区了,在黄河源,还有小学,长江源过了明天的岗尼乡,就要真正进入无人区。1998年我们在长江源的无人区里,连走,带漂,整整一个月。出来后,看到电线杆子,同行的人都激动地大喊大叫,因为这说明有人了。这次要进去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来还都是未知数呢。

各拉丹冬山下的女人

青藏高原落日

告别陪伴我们度过走进江源最后一个夜晚的人和景,明天我们将穿过岗尼乡,然后进入江源的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