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九--青藏高原的煤矿

2009-09-29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十九--青藏高原的煤矿

文图  汪永晨

 

1993年,我在青藏高原采访时,听说在高原开煤矿的矿工的职业病除了肺病以外,还有肝病。也就是说,高海拔对人身体的摧残是很严重的。

高原生物学,最初听说这门学科的时候,我觉得有点神秘。1993年在青海,当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所所长杜继曾给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中心任务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生态学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解决草场问题,以及草场上能承载多少牛羊,这对发展牧业,恢复草场,使草场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二是遗传育种。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为基础理论,结合现在生物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发展育种,主要是解决粮食问题。三是解决环境适应问题。当时的重点是解决高原低氧的问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稀薄的空气给人体和生物、动物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常常给人带来一些疾病。

青藏公路两边

固石

青藏高原的石山

2009年这次进入高原,人们对高原的认识,除了对身体会有影响以外,开始更关注生态的变化。青藏铁路沿线的这些固沙的石头,不知是不是和青藏铁路一样,也是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网格治沙是中国的开创,而那网格是由草来“编织”的。而青藏铁路旁的网格,则是由石头所编就。

青藏高原的铁路,不能不让我们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所感叹。但是,对于一群在青藏高源上关注中国江源的人来说,我们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青藏铁路旁流淌的河流、水系上。

青藏铁路沿线的江河

这也是河

山还是绿色的,水却只有涓涓细流

不是故意挑的,而是一路看到的

本来我们今天应该先看到从唐古拉山下来约 10 多公里处,路边的“土门煤矿”,然后就是岗尼乡。那里有一条岔道从青藏铁路延伸至草原深处。“土门煤矿”是西藏最大的煤矿,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开采了。

据资料记载,西藏只有两处煤矿,一处是“土门煤矿”,位于安多县西北75公里处,海拔4800~5200米,总储量1495万吨,可利用储量555万吨。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煤质量差、售价高、用户不欢迎等原因,已于1988年关闭。

可是我们沿着青藏铁路线走了两个多钟头后再打听时发现,我们车开的方向不是要去的岗尼乡,而是离安多不远了。没办法,只有再往回走。这对柴油本来就是大问题的我们来说,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不过,记得1993年我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时,经常可以看见河道里的淘金者。如今,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西藏全面禁采砂金,今天我们所到之处的河流又重归了宁静。

我们一行四辆车,先是向安多方向开,然后又开向相反的方向。对于青藏高原来说,这不小的动静引起了警惕性很高的铁路公安的注意。虽然我们先是被他们叫停,细细盘查一番,然后给放了。可是车又开了没多久,就再次被叫停,并让我们把车开到他们指定的地方去。

已是中午时分,又回到了差不多是我们早上出发的地方。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我们被告之,要到安多县去开个准入证才能继续进江源无人区。因为新疆事件,这些地方的检查都变得更加严格。我们只好向他们介绍我们此行的目的,和我们正要面临的挑战。 

他们虽然看了我们带的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开的介绍信,但对我们的身份还是有所不解。我拿出了我写的书《绿镜头》。上面有我十年前拍的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的照片。我是想对比着过去拍的冰川寻找今天的江源。

当我把《绿镜头》一书和身份证拿给其中一位领导模样的检查官看时,原本很严肃的脸一下子有了表情。并说:是呀,你们做得事不简单。把身份证号码记下来,走吧。

真没有想到,本以为很复杂的问题,一本《绿镜头》就解决了。要不是我只带了一本,还要对比着在江源拍照,我就把这本书送给他们了。

高原的山

靠近江源

我们的车再次向江源开去时,真的看到了已经关张了的“土门煤矿”。青藏铁路通车后,一些专家最担心的是随之进入青藏高原的对资源大加开采队伍的进驻。我看到一些报道甚至说,沉睡的矿藏就要苏醒了。生态如此脆弱的青藏高原,经得起这样的苏醒吗?

开采过的青藏高原

雪山下的的开采

开采后

杨勇告诉我们,在高原上挖煤,除了对植被造成破坏以外,还有对地下水源的破坏。岗尼乡的人喝的水质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前些年的挖煤,使得地下水源系统遭到污染与破坏,这对人的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且,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这个问题以后在青藏高原会越来越严重。

在这方面,媒体的报道应该起到引起更多人关注的作用,杨勇特别对我们当时在场的几家媒体说。

废弃

留下了过去

在前往江源的路上,杨勇接到沿海城市电视台的电话,希望我们能接上真正黄河、长江源头的水。今年中秋节的时候他们要举行一个活动,就是把黄河和长江的水倒入台湾的日月潭里。这让我们此次活动的内容又有了增加。

岗尼乡有离长江源最近的小学。这里的学生知道台湾吗?我们到了岗尼乡,走进了小学,走进了孩子们的教室。向这些江源的孩子提出:说说你们眼里的台湾。

长江源头,台湾,距离那么远,孩子们能知道吗?

江源的小学

台湾的小朋友你们好

台湾?.

江源的孩子们学过课文,日月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谁知道台湾现在的领导人是谁,有一个女孩小声说:马什么九;还知道什么?台湾选举是举手,民主。这个问题出乎了我们的意料。问她怎么知道的。她说看电视。

江源和内地一样,媒体的作用在影响着孩子。在电视镜头前,孩子们跳着向海峡那边的孩子们问了好。不知这段录像在台湾放时,台湾的孩子们又会怎么想生活在长江源头的孩子们呢?

问候来自长江源

离开岗尼乡,我们就真的是要走进长江源无人区了。1998年,我随中国女子第一支长江源科学考察队进入长江源无人区时知道,上世纪80年代拍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时,在无人区里只看到三户帐篷,那是夏季江源临时的住户。可1988年我们去时,每天都能在长江源无人区看到几顶帐篷,最近的一所固定住房,已经盖到了离长江源姜古迪如冰川3公里处的地方。不知这次,人多,对江源意味着什么?

江源的长住“人口”岩羊

城里人在江源

7月冰

领略高原的夏天

这就是我们前往江源的路上。有动物,有美景,也有我们这些正在过夏季的人对冰的世界的向往。

刚进江源

扎营

推车,在我们已经走过的路途中是常事。在长江源,这样的征程还会有多少?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天还没有黑的时候我们就扎营了。问了牧民,明天的路上有几道大河,怎么过,车能过吗?车要是过不去就要走。1998年,我们预计要开三天车的路程,只开了半天都不到,然后就是走了11天,走到各拉丹冬脚下的到姜古迪如冰川,然后又从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漂了13天,离开无人区,回到沱沱河大桥。

江源的月亮

江源的夜晚

望着江源如水的月亮,期待着早日见到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