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长江女神—白鱀豚(二)

2008-07-14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历史上白鱀豚在长江不但分布于上起宜昌以上的黄陵庙,下至长江入海口的长江干流,而且长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它的分布。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其分布范围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苏的浏河口,在支流和湖泊中已没有它们的踪影。


据调查,在八十年代初,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尚有约400头,1980年至1986年的调查结果是约为300头,到了1990年是约为200头,1994年以后就不足100头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湖北沙市以上江段和江苏江阴以下江段已见不到白鱀豚的分布。


1997年11月4日至11月10日,由农业部发起了长江白鱀豚、江豚同步观测行动,50多艘中国渔政的船在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五省一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观测。其目的,主要是考察我国长江里目前白鱀豚和江豚的数量和它们栖息的环境。那次考察看到白鱀豚是23头,最后确认为13头。2003年中科院水生所再进行江上观测。那些天,我天天开着手机,到了第十天,负责这次考察的张先锋博士打来电话,十分遗憾地说:我们只能向媒体通报:一头白鱀豚也没有看到。


?/P>



鱼政船在江上寻找白鳍豚


近年来一直有人说,白鱀豚太老了,这个物种和恐龙一样,迟早是要灭绝的。我国最具权威的白鱀豚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不同意这个说法。周开亚教授说:白鱀豚并没有老得不能生存,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才使它加快了种群灭绝的速度。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前收集到的已知死亡的原因的白鱀豚的标本中,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死亡的约占90%。而从1995年至今在全长江收集到的3头白鱀豚标本中,因捕鱼电击而死的有两头,另外一头是因为清理航道爆炸而丧生。白鱀豚的同类在亚马逊河、恒河、红河都生活得很好。


白鱀豚这一物种是一个叫米伦的美国人1918年命名的。当时只有英文名字不叫白鱀,只是叫白色的豚。在翻译成中文时,在南师大工作的周开亚通过中文系老师的帮忙从《尔雅》里找到了对白鱀豚的描绘。后来周教授又到江边问过渔民。他们说都叫白鱀豚,但不知道那几个字是怎么写的。


周开亚教授说:过去曾有人说白鱀豚是亚河豚,后来又有人说它是淡水豚科。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也提出白鱀豚是一个亚科。经我国专家做了多年的比较仔细的研究后认为:白鱀豚自成一科。生物学分为:门、纲、目、科、种。白鱀豚是哺乳纲鲸目白鱀豚科。


通常一个科里有很多物种,而白鱀豚科只有一个物种。  


周教授说,他认为白鱀豚是哺乳纲鲸目白鱀豚科是以形态学为证据,根据它骨骼的构造,胃的构造,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序列的证据发表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后,虽有争论,随后也被国外的同行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证,证实了白鱀豚是一个独立的科。


那天,我采访周开亚教授时,这位老科学十分严肃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白鱀豚的灭绝不是一个物种的灭绝,而是一个科的灭绝。


2004年11月29日湖北石首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世界各地的鲸类专家。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博士站在一艘摆渡上举着望远镜向长江的一段古道望着,他是在寻找着什么。边找还边回答着外国专家、中国学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记者的问题。


“在找什么,白鱀豚、还是江豚?”


“江豚。根据这些年我们在这些重点江段的考察,江豚虽然还有一定数量,但是数量还是在减少。鄱阳湖湖口巴林江段,年下降7.3%。十二三年前,这个江段江豚数量还有120、130头,现在只有50、60头。”


“白鱀豚这两年很难见到了,是吗?”


“很难见到,但是并不是见不到,这几年每年都有记录。2004年9月17号,在安徽铜陵自然保护区看到一头白鱀豚。单头,雌性的还是雄性看不出来。保护区有4个观察点,发现只有半个小时,还没来得及跟踪就消失了,最近一次拍到白鱀豚的照片是在2002年5月22号。确实很少”。


“世界上那三种淡水豚为什么比白鱀豚运气好”


“亚马孙豚、印度河豚和恒河豚都生活在人迹罕至,甚至是没有人烟的地方。那儿是它们的天堂,它们的乐园。”


“造成白鱀豚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吗?”


“是白鱀豚的家园-长江环境的急剧恶化。比如:沿江众多湖泊的建坝建闸和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些对白鱀豚都造成了直接的伤害。还有船舶数量的大增,不但大大缩小了长江白鱀豚的生存空间,有时甚至直接杀死白鱀豚。如果说长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长江环境的巨大变化,大大减少了白鱀豚的生存范围,那么污染的日趋严重亦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白鱀豚的生存。


2004年冬天,站在湖北石首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中的船上,镇江白鱀豚自然保护区的高成洪主任说:从1999年到2003年,长江镇江江段看到的白鱀豚有6、7头,其中一头在镇江江岸发现时已经死亡。高成洪认为它肯定不是饿死的,很有可能是江水的污染和长江繁忙的航运及非法电力捕鱼所至。


2005年夏天,江苏省渔政处李绍华调研员说: 2004年长江江苏段水位比2003年要低。2004年最高水位是7.6米。以往正常情况都在12米左右。2005年,高温少雨,水面蒸发量大,长江南京下关水位降至6.91米。水利专家说,往年7月上旬下关正常水位即常年均值是在8米。


近入7月以来,江苏省溧水县50%的水型水库接近死库容或干涸,山区塘坝90%以上已经干涸。如水位持续下降,将对沿岸取水带来不利影响,水质也将下降。造成水位低的原因我们认为一个是天气,再有就是上游来水量比较小。由于长江净流量明显减少造成南通海水倒灌,原来海门水是淡水,现在自来水里都有了咸位儿。


农业部长江资源管理办公室陈正国先生认为还有一个导致白鱀豚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白鱀豚、江豚都以鱼为食。但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加之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长江里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鳙鱼、白鲢都具有半回游性,就是在江里产卵,在湖泊长大。如今,有八个四大家鱼的产卵场被淹掉了,以至于四大家鱼的鱼苗这些年来锐减了80%。2002年以前鱼苗每年基本稳定在20个亿左右,2003年只有4个亿,2004年还不到四个亿。可以说,渔类资源的自然增殖受到严重影响,这都直接影响到白鱀豚和江豚的生存。


陈正国说:长江是一条极具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的河流。它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如:湖泊、河滩、支流、从上游非常急的支流到下面比较平缓的河套地区。正是这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使得长江里就我们目前所知就有360多种鱼类。长江里,同样一种鱼,上游下游竟然具有不同的基因。


陈正国说,长江渔业的主要优势在哪里?在于它的基因优势。它的苗种资源对我们国家整个水产养殖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明显的例子了,过去渔民在长江里捕到鱼后在船里养一两个星期都没有问题。可是现在,过度繁忙的江上运输、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每个工程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噪声的污染,就像我们人一样,长期在分贝很高的情况下生活,会是什么状态。现在江里捕上的鱼放在船里,养一两个小时就死了。


一辈子都在研究鲸类,研究白鱀豚的周开亚教授说:长江里有八种鱼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名贵的渔业资源还有:江团、河豚鱼、鲥鱼、鱖鱼等。这是其他任何一条江都不可能与之相比的。数万万年来,白鱀豚和它们生活在共同的家园里,相互依存。它们的消失不能不让白鱀豚哀鸣。为此周教授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保护,造就一个物种至少要200万年,而破坏一个物种也许只要几十年甚至几年。




白鱀豚的明天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公馆”与淇淇为邻了很多年的一头江豚,2005年7月5日成了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自然繁殖小江豚的妈妈。小江豚出生后的第一天,与母亲相伴而游的情景,让每一位站在它们身边的科学工作家兴奋不已。在长江里的江豚也越来越濒危的情况下,这头小江豚的出世,无疑是长江江豚保护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且,在“淇淇”去世3年后,白鱀豚馆也因此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中科院水生所的张先锋博士对记者说他将永远不会忘记:
    7月5日,母豚食量下降,白天两次未进食。约21时30分,幼豚的尾叶偶尔露出母体外,我们立即启动预案,全面观察母豚动态。22时10分,幼豚尾叶时而露出母体外,时而又回缩进去;22时40分,幼豚尾叶稳定露出体外,不再回缩;22时45分,尾叶娩出约10-15厘米; 23时,尾叶及尾柄娩出约20厘米;23时45分,幼豚娩出约25-30厘米,约肛门位置刚好娩出体外,此时娩出的部分约占幼豚体长的1/3;23时51分,母豚突然急游,跃出水面,只见水面泛起大浪,并伴有红色水花,幼豚一下子顺利娩出。刚出世的幼豚游泳姿势不熟练,不熟悉辨认方向。我们就在池边密切观察保护,不让幼豚碰撞池壁。


约1小时后,幼豚游泳姿势逐渐接近正常。近4小时后,幼豚游动开始寻找母亲,母豚逐渐与幼豚一起游动。幼豚不时地紧贴母豚的背部,活泼可爱。由于头胎的母豚缺乏抚幼经验,今后这对母子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这头雄性幼豚的父母是去年春夏之交在白鱀豚馆自然交配成功。在大约11个月的妊娠期内,科研人员一直严密监测母豚的动态,包括行为、食量、血液生化指标等。在我国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和安徽铜陵保护区半天然环境中,长江江豚已成功繁殖数年。


江豚俗称“江猪”,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和南亚海洋沿岸及部分江河的一种小型鲸类,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又分为3个亚种。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为江豚长江亚种,常被称作长江江豚,为我国特有,目前处于濒危状况,野外种群的估计数量约1000头。分布于日本海洋沿岸的为江豚北方亚种,上世纪70年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目前已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到第三代。


鉴于中国白鱀豚及江豚目前的现状,国际上14位鲸类专家和保护工作者曾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拯救白鱀豚。专家们讨论了是否有可行的办法能够阻止这一物种在数十年内灭绝,什么样的策略或者策略组合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


14位专家一直认为,白鱀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美国加州墨西哥湾的小头鼠海豚紧随其后)白鱀豚的喙狭长,体表灰色腹部白色。雌性体长可达8.4英尺,体重可达370磅,雄性可达7.6英尺、290磅。考虑到长江两岸的较高的人口压力与迅速的经济发展,白鱀豚种群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快速下降并不令人惊讶。其个体数从1980年的约400头下降到1998年的可能仅几十头。尽管中国的科学家们对所剩白鱀豚的确切数目还很不肯定,但可以肯定其总量正在持续地下降,因此该物种的恢复也越来越困难。对白鱀豚的威胁主要来自渔业活动的误杀、船只碰撞、污染、水利工程带来的环境生态变化,以及可能食物资源的减少。


14位科学家认为,虽然中国的一些科学家和野生动物管理者正在勇敢地拯救白鱀豚,但是如果不能采取一个更大胆、更积极的保护方案,将很难获得成功。而这一物种的灭绝将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对于一个大的保护行动来说,这样的理由已经足够了。同时,白鱀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生动物保护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旗舰种,我们没有在对这个物种的保护中竭尽全力将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人类认为他们能够承受失去水生包括淡水与海洋生物中的宝贵的、不可替代的成份的代价。


为此国际专家们建议:认真识别白鱀豚经常出现的“热点”,并将全部保护力量集中在这些区域,包括加大这些区域里现行渔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虽然对一个主要种群的评估比较有趣,但首先要考虑的应是监控几个已知的白鱀豚群体,这可以使用飞行考察或其他新技术;照片识别技术可以用于辅助实施上述措施。对单一个体的监控能够为确定其活动规律提供信息,这将有助于对重要栖息地的确定,并可以用来判定个体是否受到某种威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和方法应该被用来帮助确定保护区域,所需要分析的地理参考数据应包括:捕鱼活动、白鱀豚的集聚出现、长江的渔业储量、白鱀豚的喜欢的自然特征(如河流交汇、江心洲)、污染源、船只活动的水平;除农业部颁布的《白鱀豚保护行动计划》中所提及的社会范围外,还应该为生活在现存的及即将建立的保护区周围—尤其是已经将要建立保护区内的以及常有白鱀豚群体出现的区域内的-进行渔业转产的居民提供帮助;非政府组织应该与政府组织和当地群众联合起来,在白鱀豚的热点地区一起管理保护,包括对白鱀豚的监控和进行保护活动。


不管是国际专家还是国内专家,拯救白鱀豚已迫在眉睫是共识。不久前,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博士告诉记者:瑞士刚刚成立了一个白鱀豚保护基金、美国的保护国际、日本的鲸类研究所、水生所、日本水产厅、香港的海洋公园、都希望加入保护白鱀豚的行列,与我们一起制定了保护白鱀豚的协议。


王丁说,淇淇去世后他们很想再捕一、两头白鱀豚用于科学研究。但是我们捕豚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所用的设备工具比较落后。用的是小渔船,机动能力不太好,反应能力也不太好这方面我们需要世界鲸类专家和基金会的支持。


我记得1997年暑假,绿家园志愿者到武汉看望淇淇。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在回答记者的问题,你为什么要给白鱀豚捐钱时说得很简单:“因为白鱀豚还没吃渔呢?”孩子认为,不光我们人类要吃饭,白鱀豚也要吃饭。


那天也有学生问王丁,科学发展,人类发明了克隆技术和试管婴儿,能用来培育白鱀豚吗?白鱀豚和白海豚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能不能找一头中华白海豚和淇淇交配?”


王博士回答:克隆是一种办法,但难度非常大,要有一个受体把细胞移到另一个动物身上,让它生育。白鱀豚本身非常少,要找替代的动物,可在中国没有和它血缘关系接近的,难度很大。中华白海豚嘴也比较长,但这种交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它属于不同的科,动物种之间是有生殖隔离的。不同种之间生殖是不能完成的。


孩子们能提出问题,就是一种希望,长江女神,是我们的祖先给予白鱀豚的美喻,我们这代人还能让我们的后代看到这女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