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江河考察 绿镜头――来自生态的居忧患

2008-07-14



这就是被我们中国人称为母亲河的长江的发源地,科学命名是姜古迪如冰川,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长江的水就是从这里一滴一滴地滴出来的。

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被海水所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西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西藏、青海南部、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四川盆地和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

距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玛拉雅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逐步形成了长江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

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玛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穿一气,江水浩浩荡荡注入东海,今日之长江形成。

   1998年9月12日,我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漂流探险队到达了这里。9月的北京还可以穿裙子。在这里,穿上羽绒服有太阳的时候,可以伸出手来摸摸大冰川,要是阴天,不在烧牛粪的火堆旁,在野外的话,可就坚持不了多一会儿了。这里的海拔是5400米。

从江源回来我问了很多人,你们想象中的江源是什么样子的。多数人都说那儿的水一定是非常清澈的。然而我拍到的这张照片却告诉朋友们,江源的水一流出来就是浑的。这到不是什么污染,而是冰川本身的结构并不全是我们想象中的水凝固成的冰,里面也有沙,也有石。所以从这上面融化的水,当然也不可能是清澈的了。

和我们同行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唐邦兴研究员告诉我:长江源区因海拔高,气候寒冷,终年以固态降水为主。因此,成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根据冰川编目统计,江源区有现代冰川627条,冰川面积1168.18KM,分别是长江水系冰川总数和总面积的47.1%和61.6%。

面对江源冰川我的切身体会是:冰川,对我们人类来说,是神秘的,我们应该让它保留着自己的秘密。冰川,对我们人类来说,又是陌生的,对它的了解,应该列入我们今后对自然的了解之中。 

这张照片是“绿色江河”的发起人杨欣1995年拍摄的。高大的冰川,静静地冰湖,把个江源装扮得既壮丽又妩媚。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漂流队的女队员陈小邛1994年到过这里。她说,那时他们可以划着橡皮舟在冰川里穿行。那时的冰川,被命了许多名:玉女出浴、二龙戏珠、金猴奋起千钧棒,还有好多,好多呢……

那时,坐在冰川旁,聆听着冰川的滴水声,滴哒,滴哒……

摸着的感觉更好,白白的,凉凉的。真不知自己是在人间,还是在仙境。


小邛他们1994年在江源立的一座碑,随着冰川的消融不见了。从1994年到1998年,冰川退缩了有100多米。4年就退缩了100多米,照这个速度,12.5公里的冰川,还能存在多久?

冰川为什么会退缩?唐邦兴研究员说: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的消融会有影响,但影响有多大,我们还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冰川是气候的产物,冰川变化受山区水热状况被动变化的控制。因此冰川变化过程是对气候变化过程的响应。对山地冰川而言,由于规模小,对气候的依赖性较强,所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很敏感。响应过程就主要反映在冰川表面的升降、平衡线的波动,末端的进退和面积的增大与缩减等方面。

过度放牧也是原因之一。现在牦牛都放到冰川上面去了。这里的植被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坏了,是不可逆转的。8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话说长江》时,从人类居住的离江源最近的乡雁石坪到姜古迪如冰川,沿途只有七户牧民的帐蓬。可是1998年我们走进江源后,每天都能见到几顶帐蓬。最近的人家,离冰川只有3公里,且一家四口,连同几百只羊、牛、马、狗都有了固定的住房。

科学家们说:从整个环境看,大自然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但工业化的生产,无疑会造成温室效应。长江源头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变化非常快。下雪了,气温降低就冻上了,太阳一出,雪马上又没了。所以,这里的冰川对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这里的生物为什么还能适应,那也是经过漫长的考验,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很快它就适应不了了。

高原上的风光有了它们的陪衬,充满了生机,高原的植被,有了它们的踩踏,迅速地地薄草稀。

走在这样的高原草甸上,不管有多少水,只要是脚踩在小草堆上,就不会陷下去。而且软软的,像是走在了绿地毯上。

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早年间他们为了要研究冻土,曾在长江源区的一座大山上挖了一小块草皮带回所里进行分析。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再次进入江源时,原本绿绿的那座山,竟成了秃山,一点绿色也没有了。

一块草皮的取舍,能影响一座山,不是专家的亲历,谁能相信?那片环境的形成,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洗礼,一点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那本十分脆弱的生态。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并且具有超前性。也就是说,在别的地区还没有变化时,这里已有了反应。这点已在科学界达到共识

中国第一支女子漂流探险队一天天走向冰川时,牦牛是驮着我们给养的壮劳力。可是每天,当我们解下了它们背负着的我们的行李,让它们休息时,看着它们只能在没有一点草色的黄土中啃食地皮,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可又什么办法呢?

在江源,这幅美丽的景色陪伴我们的时候并不多。它就是长江源区令人陶醉的网状水系。

网状水系,上午一般水小,到了下午,太阳把冰川晒“化”了,周围冰川融化的冰水,慢慢地汇集……汇集……成就了这样的网状。在这样的水系里漂流,水大时,没有风没有浪,看着两岸的风光,十分惬意。可要是水不大,加上砾石成堆,那可就惨了,就要下水推船。

脚伸进海拔4000多米高原的冰水中,那滋味,还没算水要是一下子又深了,整个人都进了冰水。这时再来欣赏江源的网状水系,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