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2019黄河十年行之二十】一一渭河边的秦腔

【2019黄河十年行之二十】一一渭河边的秦腔

汪永晨

2019-08-11

2019年8月5日晚上到潼关已经很晚了,今天早上才见到黄河十年行每年来到渭河与黄河交界处都给我们唱秦腔的刘金会老人。
早上老人带我们去吃了很有潼关特色的肉夹馍、鸭片汤,然后就驱车冒雨到了渭河与黄河边,刘金会老十分隆重的唱着她从14岁开始就唱的秦腔。
今天站在大河边,听老人唱秦腔,已经成了一种奢侈,一种浪漫。今年是黄河十年行的最后一年,不知道以后老人以后还能不能在大河边唱秦腔。
我们曾经去过的老人在河边的老家,现在已经基本上倒塌完了,院子里长满了大树。
老人一直念着黄河十年行得的好。她说,家门口的河堤就是因为我们报导了以后修的。她说,原来家外因修路灰的不行,你们报导后有了改变。
老人说的或许有些夸张,但在她家门口听了十年的秦腔,我们真的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呢。
离开潼关,我们的车上在讨论,为了修三门峡大坝老人搬了一次家,为了社区建设老人办了一次家,为了开发旅游老人第三次搬家。
车上有人说,老人听话,政府让搬就搬,而且可能搬的住的地方越来越好。有人说老人真不容易,让搬就搬,搬的离自己的老家,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这样的讨论也是黄河十年行大巴课堂上的特色。
今天走的路,黄河水利史专家徐海亮先生在大巴课堂上讲过。并为一车的人指点着那里的历史与文化。
过荥阳的汜水河时,徐先生说,这条北入黄河的河流旁边,有座虎牢关,是古代著名的关隘,其中有唐王朝李世民在这里的战场。
经过巩义的伊洛河,徐海亮告诉我们:这条河的河边,就是伟大的诗圣杜甫的故乡。
在偃师县,徐先生告诉我们,这里的二里头文化,是可以考古和文献佐证的中华第一个国家意义上的夏王朝。
经过洛阳,徐先生讲了洛阳九朝古都和黄河的联系。
经过渑池,徐先生讲起这里的仰韶文化,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性考古圣地。
那次,走在今天同样走的黄河边,如果不是徐海亮先生在给一车的人讲这些中国历史,这些中国文化,是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里的黄河与这里的人之间所发生的故事的。
今天,经过三门峡大坝时下大暴雨我们没有去成。三门峡大坝虽然已经让设计者看到了它的问题和带来的灾难,但它依然拦在黄河上,靠人为地在打开“开关”合上“开关”控制着黄河。
记得黄河十年行第一年到三门峡大坝时,我们车上有人说,不知道当“黄河十年行”最后一年,我们再拍它时,这里的黄河是不是还在人的掌控之中?十年过去了,三门峡大坝应该还在人的掌控中。
小浪底和三门峡大坝,“黄河十年行”第一,第二年来的时候都赶上那里的排水排沙。从景观上看气势十分壮观。不管对这个水电站持有什么态度的人,都不能不被眼前的阵势所震惊。
2010年,2013年“黄河十年行”到河南时,郑州环保志愿者崔晟说,自从小浪底水库修建以来,上游来水量减少,平常水面宽最多不过三十几米。崔晟认为,不应该在黄河上修建大坝,要让它保持自然流淌的状态。
“黄河十年行”生态专家王建,这些年来坚持认为自然有其自身规律,人类应该遵循这种规律,小浪底建成以后调水调沙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自然的江河被人为的“规范”了、还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黄河十年行”第一年,我们定了要找一户小浪底水库的水电移民跟踪十年。苗德中家是我们在大坝旅游区门口买水的时候,聊起来走进他家的。这一记录就是10年了。
老苗家在小浪底大坝旁边开了“黄河人家”农家乐。10年来,“黄河十年行”是看着他家怎么从一个小棚子开饭馆到盖了几层楼的。现在网上都能查到他家的“黄河人家”。在当地也是知名度不低,日子过得挺红火。
在我们的记录中,苗德中从一个农民到水电移民,然后开了一个饭馆当老板。挣了钱后开始搞饮食文化,建历史人物纪念地。这些年开始了另一个大手笔,为一个村子的水电移民写村志。
到2016年,老苗除了已经拍了七、八万张照片,这部分工作大概涉及两千个移民。
我和老苗说,人家都是写家谱,你是在写村谱。相当于村志,很大的工程呀。
2016年小同行的社会学家、编剧黄纪苏说:您可以当一个民间的司马迁,民间的历史学家。
老苗赶忙说:文化太低了,现在也在找退休教师请他们帮忙看看我整理搜集的。
2019年,黄河人家又成了小浪底十几户农家乐中的驿站。政府配套了很多介绍小浪底的电子介绍,包括小小阅读室。
老苗的下一步还会有什么新打算,黄河十年行走完了,我们也还会继续关注。因为他是黄河边一位有着自己未来的农民。
郑州花园口,黄河入海口,最后一年的黄河十年行还在行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