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2019黄河十年行之三】——青海湖边的沙丘

【2019黄河十年行之三】——青海湖边的沙丘

汪永晨

2019-07-26

2019年7月22日一大早,黄河十年行的队伍直奔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

从黄河十年行第一年我们就采访的植物学家吴玉虎在等着我们。

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作为收藏、保存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区域的生物标本数量最多、种类最全、馆藏最丰富的标本馆,其独有的青藏高原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无可替代的,可谓高原生命科学宝库。

标本馆的前身,动物标本室和植物标本室始建于1962年。目前生物标本收藏量已达44万份。
其中植物标本正份24万份,副份4万份。
动物标本计16万份,包括鸟类1.0万份,兽类7000余份,鱼类2.5万份,两栖爬行类约8500余份,昆虫11.0万份。
更重要的是在馆藏特色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除了大量的一般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标本外,还收藏有许多珍稀、濒危、独特甚至已近灭绝的物种的标本及大约300个生物学新分类群的模式标本,其价值当是无法用钱来衡量。
馆收藏的标本,除了主要来自青海和西藏外,还有来自川西、滇西北、甘南、新疆、陕西等省区的。作为主要以收藏青藏高原生物标本为目标的标本馆,无论从数量、种类、都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名符其实的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

在标本馆里,年轻的科学家给我们普及着生态知识。让我知道了蝴蝶和蛾子的区别:蝴蝶是有两根柱状的须子,蛾子是羽状的。蝴蝶停下来,会把翅膀收起来,蛾子停下来翅膀是张开的。

还知道了,食肉动物的眼睛都长在脸上,这样可以更好地目测距离以便追逐动物。食草动物不需要这样,所以它们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偶蹄类动物的牙像铲子,奇蹄动像藏野驴是上下都有牙。

今天离开西宁看到青海湖时,我使劲的回忆着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来过的十多次里,哪次见到过沙丘,哪次见到过这种成片成片的大沙丘呢?
青海湖被沙丘包抄,是自然还是人为,黄河十年行记录了,也质疑着。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以往对青海湖的介绍里,没有提到沙丘的地貌及形成,说的是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
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

今天青海湖这么大的沙丘也不会是近年来的演变吧。今天在滑沙的人中,会有人问问这么大的湖与沙丘怎么就同在吗?

1991年我第一次看到的青海湖和今天比,除了湖边的变化,就是旅游的兴旺。那次,牧民的生活真是穷,但是只要有钱,他们还是要送到寺庙里。这样的信仰和文化当时我是非常不理解的,日子过的那么穷,有钱了给寺庙?不过现在我和当年的想法不一样了。

祭海就是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

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风俗,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
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青海湖祭海,不仅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间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同时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2008年,青海湖祭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青海湖的油菜花在蓝天白云之下,不能不说为大美。
可是照片发到群里,我们绿家园乐水行领队李秀兰却发来这样的观点:
油菜花,是农耕文化,油菜花不适宜在这里种!!!光好看不行啊!!!游牧民族的,地方怎能大面积种植油菜花?

再种油菜花?青海湖珍贵的土地可就被油菜花吞没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就是给青海湖美容。再种油菜花,可就是在给青海湖毁容。N多年后受伤的生态环境无法恢复。

今天同行的几位朋友都说,把自己走黄河拍的照片,写的感慨发给朋友们,大家都说是在和我一起走黄河,认识黄河,和黄河交朋友呢。

明天我们就要走进黄河源曲了。我们明天看到的源区和去年来区别大吗?能看到什么野生动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