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2016黄河十年行之十二 ——水电移民的抗争与认命

2016黄河十年行之十二 ——水电移民的抗争与认命

汪永晨

2016-08-20

2016年8月17日,我们在宫保家采访时,在村里挂职的一位乡干部找上门来,要检查我们的记者证。

这位挂职干部看了我们的记者证后说:你们不能光听一面的。你们要走的话每家每户我陪你们转转,听一下我们这个村里其他人的声音。

我们问他,这个村的矛盾这么激化,你也没有什么办法

这位挂职干部说:我的能力非常有限,我是向乡领导汇报,领导也经常下来。

从宫保家出来,村里的路口已经有好多人聚在一起。对于宫保说的村里评低保是三年一变动,全是村领导说了算。

路边围着的马上有人说:是全村评的,开会你们不来怪谁呢?

在围观的群众中有村里的妇女主任。她说的是三年了村里啥项目都没了本来上面是项目给我们的村的。这些项目是带着钱来的。可老打打的,现在干脆什么项目上面都不给我们了。 

在村里一堆的围观人中,我们被告之村书记和村长也都来了。关于村务公开的问题,村领导们把我们带到贴着两张纸的墙那儿说那:这就村子里村务、财务公开。


2016年村里的村务公开

我拉宫保一块儿看。宫保说看不懂。别说宫保他们看不懂,那简单的一些数据,叫谁看也是看不懂的。

村长又强调,大会上讲过。全部是屁话,根本就没有公开过宫保气愤地回应。

这时村里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帐目问题,村里的会计说我可以查他们的帐。我说我又不知道你们都有什么帐,怎么查呢,他坚持让我查。我答应了,没想到帐不在村委会而是在他家里。他拿出一摞发票让我们看但说不能拍照。

这摞发票中有一张宫保作为村纪检的签了字的发票,金额是24元。指着这张发票这位村领导非常强调地说,怎么不公开,宫保都签了定。

我说:村里那么多帐,只有一张24元的签了字,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村领导坚持以这张发票证明他们的账目公开。

我问从2000年就任村里的女主任:你觉得村里的矛盾是怎么回事?

妇女主任说:我认为是村委之间和村民之间互相沟通得不好。账目上不够透明,就是这样造成的,渐渐的一点点矛盾就越来越大,就是不透明。

我说,可是刚才村里的几个领导极一些村民认为很透明,他们都说每年的账目都会在这儿公示。

妇女主任说:前几年没有这种公开,从去年开始贴在这了。我问她,贴的你能看懂吗?妇女主任说:我也看不太懂,是会计做的帐。我说连你这个妇女主任都看不懂,那老百姓能懂吗?妇女主任说:就是

围观的人中有人说,这个村的人都团结,就宫保他们两人闹事。说着说着,嗓门大了,脾气大了,比比划划的动作也大了。我们不能再继续采访下去。可村领导一定要拉着我们去看看村里建水塔的纠纷,还打电话把相关的附近部队负责人叫来。我们去了,可我们知道,部队的人也来,当然这样的采访是无法弄清事实的。

 
宫保他们村旁的国家级地质公园
石头下面就长树
黄河从宫保家门口走过

宫保是个精明的农民,他现在把村里别人家不种的地都包下来,种了40亩。宫保说,原来没有成为水库移民时,他家的地好,自己种就行了。移民到贵德这里给的都是河滩地,地里全是石头,所以每年要雇拖拉机才能播种,一亩地一天50块。一亩地收成时,他要给地的主人一百斤粮食。这样算下来,40亩地一年也就一万多一点的收入。不过加上水电移民国家每个人每个月给50块钱,一年百块,另外还有一些粮食补贴。种一亩地国家差不多能给七八十块钱的补贴,主要是鼓励农民种地。所能宫保自己家的日子还是好过的。他之所以一直在上告,用他的话说就是看不管这里的这公平,看不下去这里的腐败。

前几年我们来,宫保给我们看过村里人和他一起上告按的红手印。可现在跟着他上告的村里人说是只有一个了。像他这么执着的村里人几乎没有了,说他不好的人村里倒是有不少。

过去这个村大部分是牧民,家家都住得挺分散。现在全村人集中居住在前后排的房子里,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样的日子,这些个矛盾,移民前,相关人士想到过吗?

宫保他们村里的年轻人,也和中国其他农村的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了,宫保家的三个孩子也都在外面打工了。儿子在果洛,我们去时他正好回家,开着很豪华的一辆车。家里人对宫保的上访也好,告状也好,不仅不支持还很害怕。可是在宫保家,他和我说的是:“我还要上北京,我不信就告不倒这些腐败分子”。

面对宫保的作法,我们黄河十年行的人也有分歧。村里的事真的那么复杂吗?黄河十年行会继续跟踪采访下去。 
2016贵德黄河上空月亮升起来了 李志题拍摄

2016年8月18日,黄河十年行从贵德出发,刚出来时车窗外还是大自然雕塑出来的红色群山中的“图腾”、“麦垛”。没多一会儿大冰雹就叮当五四地砸在了玻璃窗上,外面一片蒸腾。

8天来,从黄河源到尖扎的丹霞地貌,在我们领略了大自然地貌的奇观后,在黄河从青海到兰州段,我们又感受到了大自然气象的多样。同样惊心动魄。

宫保家旁边的黄河湿地
这样的地里长出的庄稼
大山上的“麦垛”
大山在地质的演变中,有石,有土,有树,有庄稼

乌云在路上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研究员吴慧娟在大巴课堂上,望着车窗外地貌变化,望着穿窗外的风雨交加,感慨地说:黄河十年行,这两天我们跋山涉水,穿越了三个省,从青海到四川,到甘肃,然后又回到青海。从丹巴县到唐克,一路追着太阳,终于在黄河第一湾看到了非常非常壮美的日落。昨天我们是从唐克出发,穿越了整个若尔盖大草原,再从若尔盖大草原翻山越岭,来到了甘肃的甘南,然后再从甘南到达青海河南。这一路对我非常深的一个震撼就是大自然的美。因为之前我去过的黄河和这次看到的黄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去的黄河是下游的黄河,你会发现人工的痕迹会非常非常重,除了大坝以外,还有就是两岸的防洪大堤。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工程和形式对河流进行一个我们所讲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

在上游,我们看到的黄河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由流淌的大河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上游的黄河孕育了整个黄河上游流域的生态多样性,我们沿途看到了非常多的野生动物。

在尕海自然保护区我和做鸟类保护工作的当地人寒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聊天。她说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面,尕海鸟类的数量和种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之前有好多来打猎,来打鸟的人,那时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现在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了很多的巡逻员。鸟儿在鸟类的天堂里面得到了自然的繁衍。

相比生态多样性,寒月说我们发现近年整个湖的水量都是偏少的。上游非常干旱,降雨量很低,以至于水位无论是湿地还是湖泊都比以前低了很多,扬包括整个河流的水位,很多河床有的都干。是因为今年的拉尼娜现象,降雨量偏少,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在气候的大规律里面今年是属于一个小年,这还需要再继续多做一定的研究。

吴慧娟说:除此之外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发展的不均衡。我们去的一些村子里你会发现它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有生活水平都是非常低。 第二个是(慧娟第二个说的是什么没有听明白)第三是你会发现我们经过的很多小镇几乎是没有公共卫生设施的,也不是每家每户都会有自己的厕所。这样就把很多生态环境的问题,还有跟水相关的水健康的问题,很直观地暴露在我们的眼前。

我觉得在我们讨论环境保护时,同时也要看到当地民众的需求,怎样来权衡,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环境卫生,再来看怎样来保护生态环境。

再就是村民种的一些经济作物,没有渠道变换成现金,或是成为其它收入。我觉得环保组织,公益团体可以做到的是帮助他们更多的和外界沟通,把农产品带到外面去,让他们获得经济上收益,这是我们以后可以考虑做的事。

都市晚报记者张志杰经历了几天变化着的海拔,多样的生态和生活在江源及移民后的采访对象后也很感慨:终于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下来了,心里面很轻松。回想过去两、三天在高原上的这样一个经历,我确实感谢这次同行的各位老师,还有同行,谢谢你们的关心。这几天我每天都在思考,因为我这次是带着任务出来的,每天要写一定的文字发表在我们西安晚报上,到今天为止我连着五天已经写了五千多字的文章。因为网络信号的问题,我也没有转到咱们群里让大家,但每一篇文字都经历着思考,在车上一路颠簸着,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咱们挺进黄河源的时候,我写的是侧重于黄河源的见闻,包括已经8次走进黄河源8次的汪永晨对黄河源变化的感触、思考。第二天我又把重点集中在黄河源的人的身上,黄河源第一小学的师生们,我觉得治理黄河源,治理我们大好的河山未来的希望,应该是寄托在这些师生们身上。

第二天我在思考的是黄河源区的围栏计划,也就是把牧民迁居到城镇,给他们盖安置房,改变他们以往放牧的生活方式。一个政策是不是符合当地大的环境,从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野生动物增多了,但是家养的牦牛,羊确少了。这样比例的改变,符合大自然的平衡吗?

还有。从若尔盖的黄河湿地沿途八十多公里的景区,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湿地景区人为的改变,湿地的萎缩,游客的增多,这些无疑都在影响着黄河生态的改变。

源汁原味
演化中的大自然
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

黄河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黄河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

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流经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黄河被我们人类认为水能资源丰富建了大坝,黄河开始有了人为的干扰;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气候干旱,加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减少;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
 研究黄河的人有这样的形容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间隔的3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倍。
刘家峡水库

2015年刘家峡水库

刘家峡这里的黄河已经成了水库。水库之大需要机动船跑两个多小时才到头的水。

刘家峡电站在中国知名度很高。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曾在这里工作过。如今,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永靖,因一座大坝而飞速发展起来。

刘家峡第一次建设时是苏联援建期间,中国和苏联专家一起建设后因历史问题,大批苏联援建撤走,带走了所有的设计图纸,使得后续工程无法开展.之后炸毁之前的未完工电站,由毛泽东决定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据说当时刘家峡水电站的造价为2亿元人民币(60年代)

刘家峡与同在永靖县境内的丙灵峡、盐锅峡一起被称为黄河三峡。这里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刘家峡电站刚建的时候,没有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重点,90年代,库区发生严重淤积。

90年代末,政府在黄土高原大力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的控制。此外,还在山坡上沿着等高线挖截水沟,一层层青草,一道道沟,看起来像是千层蛋糕,这样遇到暴雨的时候,雨水经过截水沟层层缓冲,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库水的尽头,便是洮河与黄河主干流的交汇处,远远望去,有一道蓝色与黄色的分界线,因为两股水流来源不同,洮河来自甘南青山中间,而主干流已在黄土高原行走了一段。所以,视线中会看到同样的两道分界线:碧水与黄土山,黄土山与青天。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只有在刘家峡才有。

黄河十年行第一次站在山坡上拍到了洮河与黄河的交汇。但是我们拍到的交汇处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黄河在刘家峡,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 

沿黄河干流向上不远,便进入了一个由特抗风化的石英砂岩构成的嶙峋地貌区,有点象石林,但要高大的多, 白色陡壁上长着些顽强的绿草和苔藓,有个陡壁上用红漆 写着几个莫名其妙的字,据说是几十年前有人在那里刷标语,还没写完便绳断跌落粉身碎骨,此后再没人敢试了, 看来人不一定能胜天,天人合一却是最重要的。 

这片石丛中隐藏着一座炳灵寺,是凿空一座山而建, 有一个几十米高的大佛,其中更珍贵的是几个唐代和北魏时期的石窟。

2015年炳灵寺石窟 
2015年炳灵寺石窟 

2010年黄河十年行第一年看到的这段黄河时,那里早就成了高峡出平湖,没有了激流,没有了个性,和所有水库一样,看起来颜色倒也是蓝绿色的,只是静止的没有了激情,甚至没有了灵性。

2015年黄河十年行时王玉发还告诉我们,当地人都说,过去大坝水库有150米深,现在不足80米。这让他们不知道水库有一天是不是会被泥水所堆满。

同行的黄河水利专家蒋超对当地人的这一说法有点质疑。他认为这里来沙不多。而网上对这个问题的介绍是这样的:刘家峡水库由于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淤积于水库中,整个水库的实际有效库容已由建坝时的57亿立方米减少到42亿立方米,损失库容15亿立方米,严重地威胁着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成了水库的刘家峡

有多少黄河水能在大山上这样的

为了刘家峡的发展,这里的农民曾做出很大牺牲。60年代,水库建设时,原本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边峡谷平地的一个村庄被迁往别处。有少数不愿离开这里的人,家被迁到了大山上。即使后来有了母亲水窑,可那点水也难以维系他们的日常生活。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施行以后,他们连这点自己开荒开了出来的耕地能被退耕还林了,只能在坡度平缓的地方修一点梯田。

黄河十年行第一年到刘家峡大坝时一下车,景区门口有几个司机上来拉客。与他们聊了一会儿以后,得知他们都是水库移民。其中一个名叫王玉发,他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当年水库淹了他家的地,但是他家现在却没有得到任何移民补偿款。我们想弄清楚原因,就把他家定为黄河十年行第7个定点跟踪人家。


2010 山上人家
 
2010 王玉发家门口的刘家峡水库
2013今年最大的变化是买了新船

王玉发家之所以没有得到水电移民的补偿,是地被淹时他们家没有分家,补偿给了当时家里的老大,他的大伯。他的父亲后来带着他们几个孩子上山开荒,日子过得也还行。2005年国家每年给每一个水电移民一年600块钱。王玉发家开始为自己的移民身份而努力。他也希望我们能帮助到他。

2013年,黄河十年行见到王玉发时,他告诉我们,原本该给的移民款虽然还是没有给他们,但现在他也不想争了,因为争了也没用,还是挣钱养家要紧。他刚刚贷款16万,买了条20万块钱的船,拉游客去修了刘家峡大坝,只能坐船去的炳林寺。妻子这几个夏天都去新疆摘棉花,去一次一个多月能挣一万多块。

王玉发说,开船一年能挣三万块,开车只能挣一万。他五年前也是靠借钱买的车,这些年拉活把借的钱刚刚还上。可家里的开支太大,孩子在县城上学一个月要花一千块。开出租也不能每天回家,夫妻两人也要另外租房住

2016年黃河十年行采访王玉发时,他对找回水电移民身份更是不想再提了。 

王玉发说这两年花椒卖价不错,他们把家里的一亩多地,加上又在山上开了两亩地都种上了荒椒。

 这两年,家里种的花椒能卖两万块,水库里开船没有一开始想得挣得那么多,但也能挣两万多块,开车送人上下班挣一万。总共一年收入能有五万多。开支两万多,主要还是儿子在县城读中学要租房子住。一年除了正常开销能剩余两万多块。
在王玉发家的院子里采访
离开王玉发家天已经快黑了。他们家自己种的没有上过化肥的小西红柿真好吃,我们连吃带装得干掉了一大盆。中国农民的认命和吃苦耐劳,让我们一行人可以想得真的有很多,很多。
归圈的羊
黄河十年行在王玉发家门口
明天我们要走进被一个羊倌带进的永泰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