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
2016-08-19
2016年8月17日,黄河十年行从青海同仁县出发。第七年黄河十年行已从黄河源头约古宗列顺江而下走了七天。
今天的黄河流域及两岸,在几个小时之内,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多种风貎。刚刚还是鬼斧神工的雕刻,一会儿又成了荒芜的群山,刚刚还是人们种出来的大地的色块,一会儿又满眼望去都是高大的树木形成的森林。你那还在数着高山草原上的牛羊呢,地球演变的峭壁又展示在你的眼前。
如果不停下来拍照,这些变化中的山貌,是在三个小时行走空间里不断变化着出现在我们眼前的。
黄河的这种地貌,是一本天然的第三纪以来地史教科书,它记载着第三纪以来我国青藏高原隆升事件与气候环境演化及黄河发育历史,沿黄文明史,蕴藏着地质遗迹历史与现代文明、景观资源与新生代地史演变于一体的科学价值
8月17日,黄河十年行走在这涵盖“丹霞”峰林地貌景观、新生界沉积环境和沉积构造类型以及3800万年以来的地质生态环境演化遗迹中,同行的人说,我们仿佛走进了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这一段丹霞地貌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岩体表面丹红如霞。奇峰、方山、洞穴、峭壁为主要地貌特征。山体如柱如塔、似壁似堡、似人如兽,形态各异。各种造型栩栩如生,形态千奇百怪。在这里,真是能透切地领悟什么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丹霞纯粹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垂直发育的红色山丘,主要形成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南方最为典型。
西北的丹霞地貌则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沧海桑田使地下的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逐渐抬升到地表,经过千万年的流水冲刷和风蚀打磨,形成现在的瑰丽景色。在我们人类修建的龙羊峡大坝周围的土林,是一种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是由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一般出现在盆地或谷地内。是在干热气候和地面相对抬升的环境下,经暴雨径流强烈侵蚀、切割地表深厚的松散碎屑沉积物所形成的分割破碎的地形。一般高20米左右,最高乃至40米,各柱体顶部接近同一高度。
土林景区以沙沟、荒山、幽谷构成一个原始、荒凉、粗犷的远古世界,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给人一种原始的美,粗犷的美,具有很强的震憾力。
黄河土林景观为国内最大的雅丹霞土林地质景观之一,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具有非常高的地质研究价值及特殊地貌观赏价值,独特的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在这样的地貌中前行,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土林景观,带给你的是原始景观的震撼。
七年来,每每走进这样的地质奇观中,我都在想,这么美,这么多样的地质绝迹,知名度为什么这么底,这是好事吗?因为这样才使它少遭人类的破坏。这也不应该吗?这样美的自然景观,这样美的面前,本可让我们不仅仅享受自然,还可学习自然,感悟自然。
黄河十年行七年了,当第十年走完的时候,这样的问题能有个答案吗?
七年了,每每就在我们惊叹着地球的奇观时,我们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动手动脚,也不能不让我们深深地惋惜和愤慨。
其实,这里并不是无人区。在这里世代生存的人,有着他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才留下了这么美的自然奇观。可是,我们今天的发展,还能让这样的美继续多久?
2016年8月17日,黄河十年行走在大山里时,群山中有一院小房子,同行的人个个感叹在这样的大山中一户人家怎么生活?
真巧,我们的车在经受大山的挑战,爬坡吃力我们下车走时,大山人家中的男人正坐在路边。
问过后我们知道他叫洛巴,藏族,50来岁,一个人住在大山里放羊。200多只羊,30头牦牛,这让他一年有十万元的收入。他的老婆和儿子都在县城生活。儿子在学校教书。
我们和洛巴聊时,他养的羊就在对面的山脊上吃草。今天,为了挣钱,这个本可以住在县城里生活的男人,选择了一个人在大山里放羊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荒山的地方,他却认为是容易挣钱的地方。在我们看来寂寞的生活,对他来说,有钱挣这样的日子就能过。除了挣钱,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什么没有告诉我们的吗?
19个世纪上半叶,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瓦尔登湖》,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瓦尔登湖的神话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表达了一个对我们当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实用的理想。有人说,这个典范在今天对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因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许多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正在致力于保护自然留给人类所剩不多的财富。因此,瓦尔登湖不再只是一个著名的美国作家梭罗在那里生活、写作和思考的具体的地点,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在瓦尔登湖这个地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的概念,还有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谁能断定洛巴就写不出《瓦尔登湖》这样的作品呢?
我们绿家园发起的江河十年行2015年第十年走在怒江边时,一位记者说,有一天她会在怒江住下来,她会写一本《忧郁的怒江》。
我想,或许现在就有自己住在这样的大山里的人,正在细细地聆听大山,琢磨着描述大山,有滋有味地品味着大山,正在写中国版的《瓦尔登湖》。
2016年8月17日,黄河十年行走在大山里时,群山中有一院小房子,同行的人个个感叹在这样的大山中一户人家怎么生活?
真巧,我们的车经受大山的挑战,爬坡吃力我们下车走时,群山人家中的男人正坐在路边。
问过后我们知道他叫洛巴,藏族,50来岁,一个人住在大山里放羊。200多只羊,30头牦牛,这让他一年有十万元的收入。他的老婆和儿子都在县城生活。儿子在学校教书。
我们和洛巴聊时,他养的羊就对面的山脊上吃草。
今天有为了挣钱一个人在大山里放羊。历史上有美国人独自生活在湖边写出了环保精典之作《瓦尓登湖》。我们绿家园发起的江河十年行2015年第十年走在怒江边时,一位记者说,她会写一本《忧郁的怒江》。
凤凰博报的李志题是8月16日加入到黄河十年行队伍中的。2015年,他也走了这段黄河边的大山。今天再次领略了大山的多样后他在大巴课堂上说:我本人是比较喜欢西部的,这几年多次行走在内蒙、新疆、青海、西藏,包括甘肃这一带。
在这样的地方总是蛮感慨,就是觉得在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人类还能够在这里繁衍下去,而且还创造了很多的文明。所以每次黄河十年行说来这儿,我内心都有蠢蠢欲动的感觉,都想着一定要去。去年是从兰州一直走到源头的玛多,也是走一路拍一路。后来我发现真的是过了好长时间做梦都能梦到在这边活动的感觉,真的是特别棒。
当然,今天的这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特别的可惜。毕竟黄河是母亲河,华夏的发源地是以这个流域为主的。保护好黄河,保护好它的源头这些脆弱的生态,也是为了我们中国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我觉得不管你的工业多么发达,如果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多样的生态,发展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一场空。美国已经拍了好多的灾难片,最后的结果都是人只能退缩到一个极小的活动范围苟延残喘。现在看到的这种残破的,苍凉的自然,是一种非常痛惜和遗憾的感觉。
西南民族大学的吴定勇教授在行走了这段丰富的大山后说:这些天的行走,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一个民族的生态的保护太重要了。那天我们玉树小学的校长说藏族地区之所以生态保护得这么好,和他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都有极大的关系。
藏族的宗教是本教,崇信的是万物有灵,自然崇拜,他们认为大江大河都是有灵性的,就像一条龙一样,可以给你送来财富和幸福,也可以给你带来瘟疫和疾病。如果你敬畏自然,守护好水源,不给江河带来污染的话,它就可以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让我们生活得安居乐业。但如果你对江河不尊重,把很多污秽的东西往江河源头上扔的话,它就会变成一个带来瘟疫的恶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灾难。
所以藏族人对水源地保护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这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佛教讲的是大慈大悲,不杀生,不过分的贪欲,他们对生活是非常容易满足的,剩余的财富都用来供奉佛教,献给寺院,所以人的欲求也不是那么的贪婪。他们整个生活方式不会对自然造成一种过度的攫取,过度的破坏,所以他们生活的地方整个生态也是能够得到保护的。 他们住的是帐篷,放牧的是牛羊,基本上没有对地球表面造成任何一种破坏,他们的建筑也不需要砖,不要水泥,就是一个帆布或者是用牛羊的毛织成的一种帐篷。还有他们的丧葬方式是一种天葬,人百岁以后干干净净的回到自然中去。不像我们内地一样到处是墓冢累累,对土地的占用或者造成地标的破坏,整个藏区我们看到非常干净,是它们的生活方式对藏族地区生态的保护所起到的作用。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藏族传统文化,就是为了适应高原生态而形成的一种传统的文化,不论是它的宗教信仰,它的生活方式,它的组织制度和它的风俗,无不体现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么一个文化特质,体现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不考虑到这个层面,一定要把内地的所谓的现代化生活引进到青藏高原,那很可能就会对那的生存环境造成一种冲突。就比如现在很多藏族同胞他们还过游牧生活了,如果他们下一代,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不过这种生活了,都到内地来打工,很可能就是和内地人的价值观念接轨起来,对金钱无限追逐,那么那种很容易得到满足,对自然非常友好的生存方式很可能就会改变,变成毫不知足的攫取。那对青藏高原优美的生态和可爱的动植物,都是灭顶之灾。
如果藏族的丧葬习俗和内地的同化起来,那青藏高原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坟冢累累,看起来就非常不协调。
如果藏族同胞改变了吃牛羊肉的生活习俗,开垦种植,那对藏族高原一碧千里的草地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所以我们要提倡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这是没错的,但是一定要照顾到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不顾及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的生态结构,以我们人的意志来强加于自然,那么很可能对我们的生存家园就是毁灭性的灾害。
这几天在整个青藏高原,我最重要的感受是,我们没有决策的权力,但是我们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让我们的声音传达到决策层的耳朵里,引起他们的重视, 而不要武断的,完全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决策。我们要从文化上找到根源,把文化保住了,把文化的根保住了,自然才能真正的保护住。其实 许多资源、智慧都融在传统文化里面,但这种文化也慢慢的像冰川一样的在消融。昨天我们就看到一个藏族老太太一手摇着转经筒,一手朝我们收费,我不是反对收费,就是看到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同时出在老太太的身上。一方面,她的内心有传统文化的东西在固守着,摇着转经筒,另外一手在收着钱。这很小的一个事情让我们看到的是文化在消融。
我们的公益组织,以后更大的功能应该是在做心灵生态的教化和保护。把一个人的心灵治理好了,你让他去破坏自然,让他去毁林,让他去烧山,你打死他,他也不干。因为他心灵上固守着这么一片净土。天下黄河贵徳清,黄河,能清到哪去呢?我第一次见到清澈的黄河是1993年,是在清海。那确实是用清来形容的河水。可同行的一位去过贵德,看过贵德黄河水的朋友说,贵德黄河水的颜色是清绿色,在贵德,能体会西北一片最美的山河。
不过,2012年和我们一起走黄河十年行的专家告诉我们,贵德黄河的清,是因为上游修的龙羊峡大坝。天下黄河贵清,是我们国家一位前总理的形容,当地把这句话抄得像是一句古语似的,其实不是。
贵德是青海省一个中等发达的县,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从地理结构上看,贵德属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刚刚成形的黄河自西向东流过县境,上游是著名的龙羊峡,下游则是险隘的李家峡,悠悠黄河给贵德留下73公里多的弯曲痕迹,之后,才一跃而下李家峡,开始漫长而混浊的激荡旅程。
如今这两个峡谷都被大坝所截断。
贵德还是一座历史古城,史书上记载,贵德正式建城在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万历十八年扩修,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从目前散落在县内的古迹分析,境内有“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唐汪文化”和“黄河文化”等早期人类 文化遗产。看看这是去年在你家拍的照片
宫保是黄河十年行跟踪采访的十户人家的一家。七年来,在我们采访中的人家中,他给我打的电话最多。一打电话就是过不下去了,他们太腐败了,欺负人呀。2016年春天,他和村里另一位乡亲还特意跑到北京告状。状书上写的是村领导的腐败,县乡领导的串通一气。
宫保的“两个女儿都是大学毕业,大女儿原先在县财务局工作,一个月工资800元,没做几年出去打工了”,“小女儿在贵德县中学当老师,她丈夫则在甘肃一地 的中学当老师,放署假后,小女儿带着8——9月大的娃去了夫家”。宫保原来的家在山上,半农半牧。他懂电工,他家曾有几个粉碎机给村里人磨面这让他家移民后盖的房子差不多是村里最漂亮的。
宫保曾是村里的支部委员,后来被撤了。宫保说,是因为他向上级反映村干部腐败问题,最后被村干部打击报复,撤消了支部委员的职位。在宫保给我们的这份反映材料的最后还这样写到:贵德县沙沟乡关塘村村民请求政府领导调查核实,村里这几年来发现的问题实属偶然吗?
这几年,宫保一直向我们反映的还是村委会没有公开明细账,会计的账目群众也看不懂,村干部做事从不与群众商量,独断专行,群众根本不知道国家下发了什么文件,地方政府这么多的投资款项,均没有下发到村民手中,这样做根本不是共产党所为?
现在的农村,包括移民村,会有很多项目。这些项目的分配权和资金的使用权都在村领导那里掌握着。
公保才旦给我打电话多数时候还要说的是:什么时候你们来呀?他相信在村里项目经费公开这事上,我们能帮上他们农民的忙。
信息公开,是我们绿家园在大力推动的事儿。中国的信息公开,如果能从一个村,一个村地推进,直到法律具有足够执行力的那一天。这是“黄河十年行”,“江河十年行”记者们在行动中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