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2008江河十年行之四——澜沧江从这里流过

2008江河十年行之四——澜沧江从这里流过

2008-12-29

2008江河十年行之四——澜沧江从这里流过

文图/汪永晨

 

       中国“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条大江中的澜沧江和中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命运一样,正经历着我们人类努力地把水变为“石油”的改造。和金沙江、怒江不同的是,澜沧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坝了。

       前几年有一张照片曾引起很多人对澜沧江的关注。就是在澜沧江上建了漫湾电站后,移民正在拣垃圾的照片。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大河,是一条流经六个国家的河。所以这张照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2000年,当时在云南社会科学院工作,现在是云南民间环保组织大众流域负责人的于晓刚和其他几名专家一起,对澜沧江上的漫湾电站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工作。

       2004年,“18年前澜沧江该不该建坝”再次被人们提出。漫湾电站动工兴建时曾经喊出“漫湾发电之日,也就是百姓富裕之时”的口号。当时漫湾电站因为投资最省、见效最快而成为中国“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水电站建设项目“五朵金花”之一。

       漫湾水电站位于云南省西部临沧地区云县和思茅市景东县境内,是澜沧江8个梯级电站开发中的第一期工程。现在,国家财政每年可从漫湾电厂获利1亿多元,云南省财政获利5000多万元,所涉及的4县共获利5000多万元,漫湾电厂和云南省电力公司共获利1.2亿多元。应该说,漫湾电站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对移民的扶持就显得十分微弱了。

       漫湾电站实际移民7260人,移民经费实际支出仅为5500万元。其前期补偿严重不足,人均不到8000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使广大移民群众的财产损失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

       于晓刚说:“漫湾工程节省投资的一个途径是给移民的补贴达到了当时‘全国最少’,人均还不到3000元;而后期发展扶持基金,电站也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每个移民每年只给400元。”

       漫湾电站修建时,我们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为主。那时,当地政府对漫湾移民做出了“以电代柴”的承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承诺成了一句空话。根据云南省农调队组织的调查,水库淹没前移民纯收入高于云南全省坝区平均值11.2%,1996年水库完工淹没以后,现在只有全省平均值的46%左右。

       所以漫湾水电站的修建,“从电厂的利益来说,他们是赚钱了,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收。”漫湾电站旁田坝村的居民毕文志说,“但这些税收对我们库区老百姓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从1993年漫湾正式发电以来,漫湾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电站而好转,移民迁入新居后普遍面临生产资源不足的困境,新家与老家相比,土地、森林、牧场、渔业和水资源普遍减少,生计来源变得狭窄而又充满风险,致使移民生产条件恶化,生活水平下降 。尽管电力公司也承诺过发电量的3~5%返还当地百姓,帮助他们“以电代柴”。但是没有人出钱为这些生活在崇山峻岭里的农民架线输电。

       江河十年行的路上,“江河广播电台”每天都为同行的人安排了各种讲座。地质专家讲地质,水利专家讲水利,生物专家讲生物。记者们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对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采访。

      

       走向漫湾的大山

      

       走向漫湾

       在前往漫湾电站的路上,于晓刚给我们讲了几个人的故事。

       一位当地的老人年轻时看上了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还是小伙子的他,是村里唱情歌的高手。可想而知,他们的婚礼有多么热闹,又是多么地令人羡慕。在老人的记忆中,他们曾是多么幸福的一对。

       可是修了电站以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以至于他们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可以同时养活他们两个人。两个老人只好一个跟着一个儿子。老人归大儿子管,老伴归三儿子管。家乡生活困难,三儿子外出打工,老伴也就跟着儿子离开了家,离开了丈夫。

       这位老人告诉于晓刚,现在他们家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够团聚一下。平时有的就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如今,能和跟自己过了快一辈子的老伴见上一面,成了老人最大的愿望。

       车上晓刚讲的另一个年轻人的故事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伙子因漫湾电站淹了他家的田,只好在15岁时就外出自找生路。他勤快、老实,除了养活自己,还能有一些钱补贴家用。可是有一天,他被公安抓了起来。因为在他的身上搜出了11克毒品。为此小伙子被判了七年的刑。当时小伙子要是能借到3000块钱就能找到律师为他打赢官司,因为他只是替人运东西挣钱,至于运的是什么他根本不知道。   

       可是,小伙子到那去找3000块钱?他在监狱里待了4年后,因为表现好,才算是离开了牢狱生活。

       在我的眼里完全是一个汉子的晓刚,在讲第三个故事的时候几次哽咽。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女孩子。小姑娘说自己已经无法安心上学。

       事情是这样的,漫湾电站修了后,坐船成了当地人出门的交通方式。可是划船对他们来说是新鲜事。那天,小女孩的姑姑结婚,一家人坐着船去吃喜酒。高高兴兴的一家人在回家的船上遭遇风浪,船翻了,小姑娘被人救上岸清醒后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弟弟都不在了。

       晓刚说,他见到小姑娘时,她的眼神一直呆呆的。她的老师说小姑娘现在上课怎么也集中不了精力。小姑娘说,她一坐下来,眼前不是妈妈,就是弟弟。    在漫湾两岸的高山上,分布着许多贫穷的水库移民,人们很难将他们与漫湾发电厂内整齐漂亮的环境和悠闲富裕的生活相提并论。每天电厂职工们扔出的垃圾就是移民的生活来源。

       “我们田坝村原来是环境最好的村庄,生活条件非常好。”村民张学萍说,“现在回忆起以前来实在令人伤心。”

       前两年《南风窗》上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田坝村距离漫湾电站大坝800米,漫湾大坝截流,这个顺从而丰饶的村庄终被淹没,村民们不得不东一家西一家地搬至群山众壑之间。

       漫湾电站修建以后,库区人均耕地比原来下降了0.58亩,不仅数量下降,质量更是下降得厉害。“原来河谷是比较好的耕地,现在山坡上所谓的耕地4亩还比不上原来1亩的产量。”田坝村的一名老人说。

       晓刚告诉我们,田坝村村民曾经得到过的特殊待遇是:农转非。但许多年以后他们却发现:原以为变成非农业人口可以吃商品粮是天大的好事,但现在他们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更不算下岗职工。外来人与田坝村的居民结婚,或者居民的孩子出生,无论他们住到哪座山上,都要交300元的“落户费”,就因为田坝村是非农业户口。

       修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运行在市场经济时期的漫湾电站,修前向移民许的愿是,可以买到每斤0.13元的“平价米”。可是按照国家的改革计划,漫湾电站划归总部远在昆明的“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管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更无法理会这些遗留问题了。

       民间环保组织野性中国的史立红2004年拍了一个记录片。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78岁高龄的杨文翠老人边翻着垃圾边说:“我们每人拣一天可以卖一两毛钱,运气好了可以收入一两元。”

       在这部电视片中,还有一名26岁的母亲背着两岁的孩子在拣垃圾,说到这样做的原因时她痛哭起来:“没有田地,没有工作,再不拣垃圾卖钱根本没有办法生活了。”孩子们如果无法上学,家里又没地种,外面没工作,成了村里大人的忧虑,他们怕这样下去,年轻人会去惹事生非。

       我早就知道,住在电站旁边的移民用电没有什么优惠。晓刚告诉我,在他的调查中,电从漫湾水电站到漫湾镇供电所,再到村,然后转回农户家里,电价已经从每度0.17元涨到每度近2元。

      

       漫湾水库

      

       漫湾

       站在漫湾电站边的山上,我们问在那里卖水果的当地人后得知,漫湾水电站1993年一期工程完工蓄水后,泥沙很快淤积,现在在水库里划船时,竹杆都能插到水库的底了。 

       这个设计上能用五十年的水库,用了才十几年,库容就让泥沙占去了这么多。据有关专家评定,目前水库有效库容淤损率已达近半。到于水质,由于上游的锌矿采集和冶炼,用老百姓的话说:水库的水沾到人身上,身上马上会起一片小红包。

       因为受漫湾水电站影响人口不断增多和外迁,超出了工程建设者的预料。寻找新的生计的移民普遍搬到了山上,开垦坡地,砍伐树木,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在1993年蓄水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发生了100多处崩塌滑坡,1995年3月一个短期的水库调节,水位线下降数十米,竟然造成多处山体整体滑坡,很多移民的房子被损坏,涉及移民上千人。财政拮据的当地政府找电厂交涉,电厂认为这是后期滑坡,自己没有责任。

       今天我们到因修漫湾电站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的平掌村时,天都快黑了。这个村子里的人有一部分是原住民,一部分是移民。搬来的人以前的土地在河边,灌溉很方便,到了山上后,土地没有水,种不了粮食,要抽水上山就必须买设备、付电费,可是谁出这笔钱呢?

      

       在黄老爹家采访

      

       采访中

       黄老爹在我们这些人问他今天的生活如何时,第一句话是历朝历代种粮都要交税,现在政府把税给免了,感谢政府。不过老人现在着急的是,这个移民村原本有60多户,现在因为常常滑坡,有的房子塌了,有的裂了,政府已经帮助40多户搬走了。剩下的20 户据说要迁去的地方盖房子已经给批出来,可又没信了。黄老爹的儿子对新生活就更向往了。除了这这片山上的滑坡让人担心以外,他也希望新的地方可能有更现代化的生活。

       黄老爹告诉我们,除了等着搬家,这20户,103人的用电,现在也是他们的难事。因电网老化、漏电,一个月要交一块多一度的电费,这对于这些水库移民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

       天已经黑了的时候,我们摸黑找到了那个因涉及贩毒被关了4年的小伙子的家。现在有了妻子、孩子的小伙子过得不错。靠什么?做小买卖。他在山上收了乡亲们的茶、菜、草药卖到集市。他告诉我们,自己是从200块的本钱做起的。他收购乡亲们的土特产时不先付钱,是卖完了才结账。小伙子说,乡亲们都信任他。信任,对于一个曾蒙冤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有丰富的水电资源

      

       一家人

       我们采访小伙子时我问他,如果让你用简单的一句话形容一下漫湾电站你会怎么说?小伙子说:丰富的水能资源的背后有着残酷的现实。

       今天夜里,我们还摸黑采访到了前两年靠拣垃圾为生的漫湾大坝旁的田村。一个月可挣到600块钱,电站看着水的一位村里人说,他们正准备着二次搬迁。村里人现在成立了电站移民管委会。现在正在和水电公司谈判的一个事,村里有24位老人是从外面来到儿子、女儿家的。可是搬迁中他们因为来的时间不长,不能享受移民待遇。而移民管理委员会的人认为,难道人老了不能住在儿女家吗,谁能把老人拒之门外。

       第二天早上,晓刚在卖菜的人中,找到了当年电视片中那个背着孩子拣垃圾的郑姓妇女。她说,现在电厂的垃圾运到十多里以外,不让他们拣了,说是影响不好。她现在靠卖小菜生活。住的房子还是二十年前搬迁时给盖的临时房子,这一临时就临时了这么多年。

      

       漫湾的早市

      

       和我们一起吃早饭

      

       希望女儿长大了比她生活得好

       “建水电站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电力公司,地方政府也能够脱贫。至于这些钱最后能否用到老百姓身上就不得而知了。企业的效益真是代表国家的利益吗?谁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决策者应该代表公共利益,而不能只代表公司的利益。”

       这是《南风窗》记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

       而我们此次的漫湾之行,用于晓刚的话说,比他前些年来调查时,移民的生活还是好了很多。但是问题依然很多,我们前面也说了。那位郑姓的妇女,说到今天自己的生活时,还是哭了,但说到未来,她却对女儿的生活充满希望。

       变化和改进,是我们江河十年行的专家、记者和民间环保组织的活动所能发挥的作用的吗?

      

离开漫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