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9
文图/汪永晨
萧亮中被他家乡的父老乡亲称为金沙江之子。为了能让自己家乡的河流自然流淌,他操劳过度,年仅32岁就走完了他的人生。
萧亮中
如今,金沙江上的虎跳峡是否能建大坝还在争论当中。在众多反对之声的影响下,另外两种替代方案已在备案之中。此行的地质专家杨勇说,如果虎跳峡不建,那金沙江一库八级的水电开发,其他八级电站的发电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而上移,新选的坝址其地质脆弱程度则更令人担忧。
大山中
山中自然流淌的大江
今天早上,我们的车经过丽江市金州乡树底村时,正赶上当天的集市。早就知道这里是金沙江金安桥电站将要淹没的一个村庄,所以我们下了车,和集市上卖东西的人聊了一会儿。
山野调查
赶集
金安桥的移民明年六月就都要搬迁了,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搬到了新地方。那叫七河的地方,离这里60多公里。听还在树下村赶集的人说,新搬的山上没有客人,没有生意,土地也不好。所以有不少人还不愿意搬。
我们采访的一户人家,一家四口人有12万多人民币的赔偿,而建新房子需要25万多。旧房子给他们的补偿标准是每平方米320元,每棵果树不管是盛果期还是幼苗一律赔偿50块。可他听说,金安桥电站实际上给移民的钱每人应该有30万。这中间的钱哪去了他们表示怀疑。
我们采访的另一个傈僳族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她家每年光粮食的收入就有四五万,做生意也能挣个两三万。现在有三亩田,而他们家搬迁的新地方,每人才给三分田,新搬的地方是山上,生意还能不能做,她也不知道。
她还告诉我们,她的家在江对岸,给的补偿比江这边的汉族少。所以江这边都搬得差不多了,他们那边还没有怎么搬。可是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位傈僳族妇女说的江这边赔偿的多,他们穷就赔偿的少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老百姓中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疑虑,甚至造成了一些矛盾,问题出在哪儿,显然和和信息公开和知情权有关,在移民问题上,知情权和公众参与还有多漫长的路要走呢?
彝族妇女
卖被面
买
唱山歌
我们在这有着浓浓民族风情的山区集市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却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大山里回响着这位会唱歌的妇女唱的情歌,我们听出的是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从高处看树底村
我们的车绕山而行,从高处往下看树底村时,杨勇告诉我们,这里在可以砍树的时候,是因漂木而建起的一个集散地。
走过丽江,我们开始向萧亮中的家乡走去,长江第一湾边的长江从我们眼前流过时,这世界级大江的拐点,纯天然的天、山、水色,让第一次领略金沙江风情的人隔着窗户就一个劲儿地按着快门。
金沙江
枯水期的金沙江
江边
2006年江河十年行时,亮中三弟亮远的小女儿素秋还没有满月。我们一直在说,江河十年行结束时,素秋就是一个十岁的大姑娘了。今天我们的到来,让这个已经两岁多的小姑娘的眼神里充满着好奇。我把北京朋友托我捎给亮中妈妈的问候和朋友们尽的一点孝心带去后,老人也向我打听着儿子生前的朋友们可好。
祖孙
在亮中家
住在金沙江边的萧亮中一家,和村里的家家户户差不多,稻谷一季能产1000斤左右,加上玉米和啤酒麦,一年光粮食的收入能有两万多,今年的年猪他家杀了两头,已经卖了四头,圈里还有六头,过两天价线要是好,也可以卖了。另外家里还养了20多只鸡。这些野放的鸡一只也能卖上百块。家里又盖起了一座新的二层小楼。新旧两个大院加起来能有1000多平方米。
这个金沙江边农民的家,让植物学家蒋高明十分感慨。他说在他的家乡山东现在是看不到这样的农家了。金沙江边农家的院子不光大,布局还合理,牲口住的地方和人住的分开,厕所和院子分开。蒋高明说,其实他小的时候中国农村这样的农家小院并不稀奇。现在,一排排的住房常常让人觉得不像是农家,到像军营。蒋高明说,在这里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到了国外。像国外,无非就是这里的自然。现在要想活得自然,在中国,不是没有,而是这样的地方太少了。这里才真正是鸡像鸡,猪像猪,人像人,鸡能活45天以上。
要是有沼气就更好了,蒋高明说。亮中妈妈则说,这里现在很大的问题是看病不方便。
我们问亮中的妈妈,村里人还担心要是虎跳峡电站还是要修你们的家被淹了怎么办吗?村里老妇联主任丁大妈在一旁开口了:我们国家有18亿亩农田红色警线,这是生命线,不能突破。要修虎跳峡得淹20万亩农田,这不可能。
亮中从小是吃丁大妈的奶水长大的。她说这些时那么坚定,而且嘴里说出来的话都是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这位农民老妈妈和我们一起站在亮中在金沙江边的坟前时,流着泪说:要不是亮中,水淹了我们的脚杆我们都不知道呀。亮中为什么被当地人称为金沙江之子,同行的一位话剧导演在车上还问过我这个问题,离开亮中家后,他在我们写集体日记时说:亮中是用生命换回了金沙江的风景。
做一个花环
面对金沙江
金沙江之子
江河十年行要跟踪十年访问的长江第一湾的李家珍家,今年也养了八头猪,20多只鸡。在我们对他家的调查中,记录是这样的:小麦700斤,啤酒大麦1300,四五块一斤的樱桃,家里有2500多斤,至少能卖7000多;木工活儿,每天能挣50元,一年农闲时干4个月,下来也是6000多;卖樱桃、萝卜、辣椒,一年怎么也有7000到一万元的收入。大儿子在玉龙雪山承包了一个食堂,一年纯收入四五万元。全算下来,家里的年收入,能在8万到10万。
李家珍
长江第一湾的石鼓镇,退耕还林时,村里的人都签了以电代柴的契约,这样的结果是树不许砍了,他们用一度电只要两毛四。这样的日子,谁愿意搬家呢。
祖先选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李家珍说。
他会拉胡琴,没事就到纳西古乐演奏的地方和老人们一起为游人表演。他说,这样的文化生活,在石鼓,各人有各人的爱好。
杨学勤,算得上是石鼓镇的名人。他说:老李家在我们石鼓,也就算是中下等的生活水平。他说,石鼓人不想搬走的顾虑就是,这么好的地方,要是搬走了,生活可就是不能同日而语了。
纳西古乐
搬了以后生活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杨学勤说自己喜欢看书,现在的领导一定没有他看的书多。他相信,三江并流要是被破坏了,联合国一定会干预。
杨学勤对水电开发的入股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真的合理,子孙要是不能得到回报,就会退股,水电公司还会再把股都买回去,农民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
金沙江边的美依旧。在亮中的坟前,我们一行热爱江河的人告诉了亮中的在天之灵。金沙江还需要千千万万亮中这样热爱家乡的人。
谁是下一个萧亮中,谁还能像亮中那样学到知识后,依然为自己家乡的事奔走呼号?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亮中,家乡需要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成人的人去爱。
金沙江的傍晚